中国传统茶道七篇

2024-09-07

中国传统茶道 篇1

1 茶道与武术的差异所在

茶道,是品茶赏茶的美感之路。茶道,以静而发,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可以增进友谊,修神养性,领略宇宙万物的规律魅力,是一种感受非常丰富的交流仪式。武术,止戈为武,是中国历代沉淀形成、安家立国的法宝。武术,以动而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可防御敌人,以和平为导向,教导人们通过武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表面上看,茶道,因茶而有不同,武术,因人而有门派;茶道贵在静,武术专在动;茶道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武术是一种维护和平的实力体现;茶道,是一种文雅的生活方式,武术,是一种刚强的生存方式。

2 茶道与武术的联系

2.1 茶道与武术相同的“美”

茶道,顾名思义,喝茶中讲究道,看似随意,实则有章可循。讲究的是人与环境的相融之美。茶道中讲,茶艺不仅要讲究茶、水、火、具,还讲究煮茗之顺序与品茶之道法,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特点,这也是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美。而武术正是借鉴了茶道的这种人性美。习武之人,首先要讲究武艺、器械、服装,还讲究习武心法,否则容易走火入魔。品茶,随意而为,或是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或是文人墨客驾一叶扁舟于湖中,或是田园或是屋后,不管在哪里,没有什么固定的位置,都可以架起炉火,煮沸茗茶。这样无需选择时间与地点,使茶道更与人性接近,营造出了人向往环境之美、追求融合到自然中去的理想意境。同样,武术也一样体现着这样一种随遇而安的美。清晨古寺、午后小林、屋顶檐尖、泉旁井口,随处都是练武所在,没有固定位置,心到处,即是武道。

茶道与武术共同围绕着“圆道”之美。泡茶时,无论洗杯时的“滚”、淋杯时的“绕”、分茶时的“巡”、倒茶时的“点”,都是“圆道”,看似平常一举动,但都焕发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光芒,使喝茶变得生动直观而又回味绵长,时时刻刻都能让人看到一种真实的生命存在、以及人性中自然和谐的精神状态。而在武术中,讲究起、承、开、落、收,这样的步骤贯穿始终,必须做到连贯自如,这同样也是“圆道”之美。茶道与武术,虽然是不同的艺术,但都尊重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的心法,一起一回间,循环往复,圆通有道,实为传统文化的至上之美。

2.2 茶道与武术相同的“礼”

中华传统文化,以德为要,倡导克己奉公,反对自私自利,主张以义制利,主张修德养性,注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注重解决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无论是茶道中的茶语,还是品茗时的动作,都是非常形象的礼貌之举,都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创造的对人的敬意和赞赏,使喝茶人共同追求一种和谐,不断扩展着喝茶的精神生态意义。而武术,也同样有着抱拳、鞠躬、持械的礼仪,体现了武术为和平而发展的宗旨,与喝茶之礼一样,都寓意着天下是一家,寻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暗合“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尊敬天地自然的同时,也时刻保持着对人之道德操守的坚持。所谓“德”,就是心性的正德行为,是受一家而传万家的正德意识。静心去燥、拜师奉茶、尊客敬茶、以礼为武、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屈己待人、助人为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这些都是武术和茶道中固有的“德”之表现。无论茶德,还是武德,都是对人的要求,都是对人敬天爱人的要求,都是对人服务社会大众的要求。

2.3 茶道与武术相同的“和”

自古以来,人类在环境中的发展,总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作用于自然,使人与自然共美,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一致性。在茶道中,表现为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追求归宿,具体就是指人在喝茶品茗时能与自然无碍亲近,在思想状态中能与自然产生共鸣并出神交流,能与自然追求无我,以及能在茶艺中体会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人在品茶时追求忘情山水、心融山水的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思想表现。在武术中,“人化自然”又表现为师徒传承制,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父子、师徒、门派等这样的关系,其凝聚范围广、传承关系永久稳定,不仅在理念方面共同认知维持,还能渗透到社会的各方各面,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群体与个体,通过精神文化的层面来作用于整个社会与自然界。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受生活压力节奏的影响,很多人都有着品味人生、融入自然的想法,都有着亲近自然、回归无我的愿望,不论是武术,还是茶道,都为社会上的人提供了这种渠道,都能从茶水的沸腾中、都能从武艺器械的拼击中感受到自然的存在,从而悟出道法自然的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正所谓天和、地和、人和,世间万物,皆为统一和谐,皆为一体相生。茶道,其内核就是“和”。当客人上门,主人都会不厌其烦地洗茶、煮茗、敬茶,不论是什么客人,都会客气请茶,相生互敬,恭敬仪茶,一团和气。如果有生客到来,更会起身让座,盛情待茶,时时处处都是和气,这正是茶道中那无我品茗的境界,以及心灵上的契合。可谓是“饮不尽的茶,说不完的话”。武术的真谛也是“和”。习武只为和平友谊。只要是习武之人,一见面,都会抱拳礼出,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如果是江湖上的陌生武友,也会相约一日,同赴江边山顶,一展武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总是和字当头,不仅要将自己的武艺和而满,更要追求社会的大同,跨越一己之见,构建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和茶道,在相互包容与启发中,有很多方面已经走到了一起,通过浓厚的精神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懂得了和谐、包容、和气、谦虚、豁达、情怀等,共同领悟宇宙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提升生命中的生态意识。

2.4 茶道与武术相同的精简与意境

2.4.1 俭,就是节省,是一种不浪费的行为,其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实心境,这是人在道德方面的自我约束。

茶道,是人之精神与茶的结合。一方面,喝茶不求奢侈,要清心淡欲,另一方面,喝茶的地点、时间、茶具不讲究,重在品茗而不赏壶,重在交流而不在喝茶,是人身心从内到外的领悟。武术,也可以从茶道中受到启示。武术之内功心法,往往几句金句,多了没有。套路章法、动作器械,都要精简,多了都是用不过来。与茶道一样,武术也是从内到外的领会,最终达到内外相合。

2.4.2 精益求精,是渐近于道的自我行为要求。

对技术的精进,是去除假象的认识,是不陷入困境的认识,是不满足现状的追求完美。在茶道中,从用水用茶,到煮茶用具,都要在精进方面追求精细,要好中选好,优中择优,优化结合,精细精行。沉浸中的求真,将是对人与自然相合的最佳途径。从茶道精细的角度去观察武术,也是从动作、心法、器械等的精简,来实现精益求精的自我态度的升华。要从重复的动作中,逐步掌握熟练动作的节奏,并焕发出接近自然的心静感受。当在特别容易受到干扰的时候,要本着精益求精的求真态度,从纷繁复杂中,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精细方法,最终达到物与人合一的目的。

2.4.3 茶道品茗,可以使人神清气爽,从执迷中感受醒悟,从烦燥中体会和气。

正所谓茶便得道,茶之饮,也可以让人脱离俗务,收紧身心,清醒头脑,这样的意境,正是茶的独到作用。而同时,武术训练中准备、放松、提气、发力等要点,也都是身心收紧的体会过程,无紧不松,方为上选。在身心体验的集中之下,感受生命中的执着情怀,感受精神感情的意境,感受自然力量的修炼,感受宇宙万物无限放大或缩小的方式,都是一个真实提升的清晰过程。

3 结语

茶道与武术,身为不同载体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也有着相同的内涵追求,更有着相互包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特性。通过纷繁的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从武术学的角度去观察茶道,可以促进人对于“人化自然”的追求与维持;从茶道的角度去体验武术,也可以创造武术文化需要完善的地方。从对二者的剖析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寻找传统文化精进创新的道路方向,结合当前时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最终建设更加富于文化内涵的文化契合,将是所有人类的最高价值的追求,也必将提升人生命中敬天爱人的生态思维,享受内在和谐与外在和美的天人统一。

参考文献

[1]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42-43.

[2]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111.

[3]曹希亮.中国养生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11.

中国传统茶道 篇2

1 中国茶道所具有的“自然”意境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茶室和茶庭的内部设计中,都需要在室内挂上一些山水画,并且在茶室的壁龛要放一支含苞待放的小花作为陪衬。在茶道文化上,非常注重插画的自然之美,以给人一种清新典雅、自然简洁的感觉。茶道中的茶食也有其特点,所食用的点心或者糕点往往具有极其典雅的自然气息,给人们充分展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茶道中所蕴含的自然气息已经慢慢地融入现代的建筑之中。日本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曾经说过:“大自然是人们的好朋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自然的状态。大自然是人们最好的伴侣,我希望通过我的设计将大自然融入大都市之中”。安藤忠雄的所有建筑作品中,即便是在狭小的空间中,也有独立的庭院,借助庭院搭建起与大自然的桥梁,将大自然所赋予的风、雨、雪等注入新的生命。但是,安藤忠雄在进行设计时,拒绝在建筑内加入植物,他写道:“我设计建筑物的目标是给具象的空间赋予新的生命力,将大自然的元素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将风和光融入建筑物中,并且用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抽象的风、光和天空,让人们直接联想到大自然”。将大自然抽象的物体用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意义。直达今天,安藤忠雄依然坚持自己的设计原则,将都市和自然不断地进行变换。

在有限的空间内,细节的变化就显得极其的重要。将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对立统一起来,给人们在烦扰的大都市里开辟一片大自然的空间。与此同时,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风土人情等来进行设计,让卧室能紧追大自然的阳光和绿色的气息。现在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借助油漆和颜料来渲染室内环境,但是无法给人营造一个自然的气息。但是,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房屋,将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和植物的色彩充分地结合,给人宁静、幽静的感觉。现代和式建筑中,将实用性的家具摆放在室中央,充分体现自由空间,将柔和的色彩涂饰在墙壁上,深深的屋檐和长长的走廊将大自然、阳光隔离开。这样,不论身处室内哪个角落,人们都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夕阳景色。阳光和阴影使得白天的室内一直有一种傍晚时分的感觉,物体的特征也变得异常丰富,原本粗糙的墙面也变得柔和起来。现代和式建筑的室内,很少采用人工进行照明,自然的光线从深深的屋檐下,定格在窗沿,经过地面的反射,作为室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现代和室建筑将室内的人为的因素降低到最低,更加地贴近大自然。

2 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与中国茶道的融合

2.1 将中国茶道所具有的“静”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宁静祥和是物体或者人不受外界的干扰所表现出的一种形式。放下所有的杂念和内心的欲望,每天都用一双无比单纯的眼睛去看待生活、看待世界,期待有新的事物出现。设计者进行设计时所具有的心态是“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怡然自得、身心愉悦的感受。优秀的设计师,不会在室内的装修上大肆挥霍,持有平静、从容的态度,将视觉、空间和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最终赋予其灵性和生命力,使其承认人们生命中美好的歇息地。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也回归生活。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神秘的传统文化,人们需要耐心去理解和感悟茶文化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也正如茶艺丰富多样的形式,茶道也给人更加容易触碰人的内心。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所在。现代建设也是设计师对美好的生活瞬间进行领悟和发挥奇思妙想的一种形式。看似突兀的建筑,往往都是设计师对生活瞬间的展现。一副好的作品需要用心才能完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缺乏生命力和灵性的建筑,往往都被称为过眼云烟,很快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一些设计师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草草设计出作品。理性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的存在能够帮助设计师搭建设计框架。只有给设计出来的作品赋予感情,才能使得作品不那么的生硬。理性和感性相互融合才能使得作品赋予灵魂。面对生活巨大的压力和浮躁的社会,使得设计者往往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和设计。因此,需要借助中国茶道的精神真谛来唤醒设计者的内心,让设计者明白好的作品是需要用心才能创作出来的。中国茶道的精神真谛是茶道的核心思想,也是茶道的灵魂。

2.2 中国茶道的“怡”可以帮助升华现代建筑师设计过程中的身心享受

怡和悦,在字典中都有愉快的意思。在中国茶道中,“怡”是茶人在进行茶事时身心享受的一个过程。将“怡”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物的灵性和活力。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冷冰冰的。建筑物的存在给人们传递不同的信息。自中国古代起,建筑师们都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大自然给人愉快感,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因此,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创新,让更多的设计者和人们感受到建筑物的活力和灵感。正是如此,大部分建筑师不考虑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引进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日本的传统建筑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自然是设计的核心,也是设计的首位。建筑师不应该对房屋周边的环境进行盲目的破坏,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尊重环境,将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充分地展示出来。

2.3 中国茶道的“和”是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必然的气度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极强的综合内涵,与宗教、美术、历史、哲学、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有关。道家、儒家、佛家三者所共同的思想理念就是“和”。儒家思想从“和”理念中衍生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在儒家学者的眼里,和是中、和是宜、和是一起都恰到好处。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充分地将儒家思想运用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道家思想从“和”的理念中衍生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人、自然、万物都是阴阳相和所形成的物体,设计师设计的作品需要将人、自然、万物合为一体,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有亲和感和生命力。实践证明,任何一个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都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地域特点,将当地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得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情趣。

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看来,山以水为血脉、以树木为毛发、以山石为神采。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垂钓为精神。这样长期下来,人与自然就有了亲和力,帮助人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注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思想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自然条件会使得建筑物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北京大部分的四合院结构已经慢慢地被都市的高楼所取代,北京所具有的感性也随着四合院的慢慢消失而被人们遗忘。吴良镛先生所设计的菊儿胡同将现代公寓所具有的特点与传统建筑所具有的特点相互融合,不仅符合北京传统建筑向都市建筑的转型,也保留了原本四合院的居住特点。因此,设计师们应该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风格才能延续下去。

“静”是中国茶道的最佳选择。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宁静的空间。空灵虚静的心态能够帮助设计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一颗充满利益和杂念的心,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只有理性和感性平衡的存在,才能帮助设计师寻找到灵感,提高设计质感。想要不在都市的喧闹和利益下迷失自己,每一位设计师都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有效的作品。

2.4 中国茶道的“真”是现代建筑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真”。需要人们将自己的感情色彩和生命充分地融入大自然中,解放自己的天性,用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1981年,伊凡·什伊奇在皇家建筑学院中提到:“人们需要居住大自然中,居住是一门艺术。平常的人们也有好的灵感,加以利用就能创造出好的作品”。“绿色”或者具有生态气息的建筑都是在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因此,设计者应该了解当地的建筑特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保证建筑和环境和平相处的重要方式,与环境和谐相处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建筑都复制大自然的形式,它需要将环境和地方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相互交流。绿色建筑能够有效改善现有的建筑环境,不断地挖掘其潜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喧闹的大都市中,人们更加向往大自然,向往宽广的天空。

3 结语

一个优秀的作品就像一杯香茗一样,需要用心去品尝和回味,将中国传统的茶道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如果设计者能将传统的美学思想和现代建筑设计完美地融合,这将是何种的奇思妙想。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拥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之一。茶道是一门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宗教、美术、历史、哲学、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有关。茶道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感悟自身的价值,陶冶情操。一份宁静祥和的心境也就如同茶道中煮茶一样。

摘要:中国茶道的基本思想就是四个字: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最佳选择,“怡”是在中国茶事活动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将中国茶道的精神真谛融入茶室的设计,并不断将现代设计理念补充其中是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的责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茶道进行分析,为现代建筑艺术充分地融入茶道中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国茶道,融合

参考文献

[1]罗云.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7-59.

[2]贾艳丽.禅与设计之道—浅谈禅意风格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中国传统茶馆的茶道精神 篇3

传统茶馆命名颇讲究,要高雅,或书于牌匾,或挑出茶幌子。与之相配的是门两边的对联,要切题,文字考究,诸如“客至心肠热;人走茶不凉”。“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那字决非出自无名之辈,必是请名书法家挥毫。

传统茶馆要求精于茶艺,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四个方面皆不能马虎。“茶博士”或叫“茶把式”的必须训练有素。茶客光临,一手能拿好几只乃至十几只茶碗。“啪、啪、啪……”一字儿排开,再依次搁放适量的茶叶,然后凭多年练就的腕力,将几十斤重的大铜壶举过头,倾斜成合适角度,于是壶嘴里如银练泻下滚烫的开水,水柱冲得茶叶在碗中翻滚。壶举得高,又那么笨重。水又那么滚烫,直让人担心有个闪失会烫着茶客。但你放心,这是一手绝活,开水注满茶碗,壶嘴便已移开,银练又自高处落入第二只碗内。一一酌满,决不会洒出一星半点。茶客目睹绝技,不由会心微笑,茶兴不由大增。虽未及品茗,便已开始了“艺术享受”。

茶馆是个小社会:墨人骚客来此品茗吟诗,高谈阔论;过往客商来此吃茶交易,洽谈签约;朋友相约来此闲聊,联络感情;情场中人官场中人来此撮合化解,说媒息讼;浮浪哥们来此寻欢作乐,消磨时光;青红帮哥兄弟来此摆茶阵接头,道切口亮海底;角头老大来此吃讲茶,以裁决是非;江湖客来此寻找公道,以了结私怨,还有那负重的脚夫、赶集的乡下人来此单为止渴并歇脚片刻;革命时代。茶馆又往往成为革命党人联络点,敌对方面对茶馆也盯得很紧。看过电影《沙家滨》,大概忘不了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有段唱词很优美: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小小茶馆竟容纳下这么多社会生活的内涵。要了解中国清末社会情状,看看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就一目了然:当大幕拉开,浓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1889年清末各色人物涌入大茶馆“亮相”:八仙茶桌旁坐着品茶的、闻鼻烟的、玩鸟儿的、斗蛐蛐的,卖古玩玉器的、代写书信的、下棋的、保镖的、人贩子、吃洋教的、特务、打手……后台传来卖“烂糊芸豆”、“热面茶”的叫卖声,跑堂的李三儿忙着倒水沏茶在八仙茶桌间穿梭,精明的王掌柜笑容可掬、应接不暇……

中国传统茶道 篇4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茶,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而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异常紧密的融合。此外,茶还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待客之道,是代表礼仪和友好的象征,是亲和与和谐的具体体现,茶道精神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道文化茶道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以茶载道

一.中国传统茶道文化

中国传统茶道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中的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灵表现,虚静气氛中的自我观照,默察幽微的亲切体验,结合长期沉淀于事茶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讲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一)自然之美

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 1

中有真美在。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二)淡泊之美

“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三)简约之美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茶尚淡泊。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四)虚静之美

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

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唯有进入虚静,心灵世界才得以安宁下来,由茶悟而升华,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五)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晚唐之际,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学范畴,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诗歌的美学特征。对茶道而言,“含蓄之美”特别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茶道精神

我国著名学者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品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即“和”。

我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是因为茶道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密切联系,互相融合的,具体表现如下:

1.中国的茶道融合儒家“中庸和诣”的思想观念,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

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

2.中国茶道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令

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茶人认为,烹

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似水,而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与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

3.中国茶道融合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禅茶一味”,是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除了茶道与中国哲学的密切联系之外,自古以来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体现礼仪之邦的大国风采。

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尊老爱幼”,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它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其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构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茶道之现代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

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J].农业考古,1997

中国传统茶道 篇5

[关键词]茶道文化精神差异

一、茶文化的源起

茶,和咖啡、可可一道被称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华5000年文明史造就了中华系统多种庞大精深的文化,中华茶文化就是是这个系统之中的非常优秀的一脉,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发端于两晋南北朝,正式形成于中唐时期,最后由“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举奠定了茶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茶的用途最早在我国被发现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当时神农氏尝遍百革,有一天“中七十二毒”而濒临死亡,在危机关头终于找到了茶,才解了这些毒气。所以,我国古时候最初吃茶是为了解毒治病的,茶是作为药品的。到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们奢靡之风加剧,有的拿蜡当柴烧,有的为比阔气一餐饭便花去一万钱。为了对抗这些奢侈之风,一些有头脑的上层文化人开始提倡以茶代酒来降低奢靡的生活,茶叶也渐渐作为饮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加上当时禅宗的和尚已经当时比较兴盛的清谈家的同时提倡,茶叶走上了发展的正道,茶馆、饭店卖茶之风便都兴起了。

公元762年前后,中国文士陆羽著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一《茶经》,这是茶文化真正诞生的标志。一是《茶经》用“茶”这一统一名称取代了以往各时代、各地区对茶的诸多称谓;二是《茶经》记载了详细的饮茶方法,把茶从药用的渊源及影响中彻底解放出来,倡导了一种清纯自然的饮茶方法;三是《茶经》阐述了茶之源、具、造、器、煮、饮、出、略、图,不仅详细论证了饮茶的各方面的程序要求,而且还强调茶饮是一种高雅而节俭的生活方式,道明了茶的品性及茶饮所应具有的境界。

二、中国茶文化的东渐及其在日本的发展演变

虽然中日的学者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日本茶文化是由中国传人的,但是关于中国茶文化究竟何时传入日本,两国的学者一直未能达成一致观点。大致有唐朝时期、宋朝时期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日本有一段明确记载年月日的饮茶记事,记录了中国饮茶风俗是平安时代的嵯峨天皇(786---842)时期,由遣唐使等人大规模地带入日本的。在日本研究日本茶道多年的滕军博士等人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茶文化是在南宋时由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开始的,而且最早的茶叶在日本也是仅作为药用的,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等人持这种观点。

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经过日本本土化的发展演变,可以笼统地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中唐时期,这是中国茶文化东渐的初传时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候,唐朝的社会经济是最为繁荣的。在中唐慢慢走向了繁荣的鼎盛时期,这吸引了大批外国商贾、官吏、僧侣到中国来,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的大量“遣唐使”(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的十几次遣唐使团的统称)。这些“遣唐使”在中国期间,深受饮茶文化的熏陶。中国的茶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日本。

最早确切有文字记载中国茶文化传往日本的是僧人空海和尚。空海(公元774--835年)学密教于长安青龙寺,受寺院中饮茶文化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元和元年归国时,除了佛教经典等书籍外,还携带了大量的茶叶茶种回去,在日本广为传播。他在公元813年(弘仁四年)呈献给嵯峨天皇的附表里,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况:其中有“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空海《性灵集》第四卷)这就是目前日本研究资料中最早的饮茶记录。

再加上后来的僧人永忠等把茶文化一步一步地带回日本,也受到了日本皇室的欢迎,日本以天皇为首的达官贵人的一再推动,使饮茶在日本日益盛行起来。这个时期可以成为中国茶文化东渐的初传时期。

第二个时期即南宋时期,这也是中国茶文化东渐的里程碑时期。

南宋建立的时期,日本政权由外戚藤原氏而移人武家平氏之手。平氏对外采取积极进取政策,奖励海外贸易,中日交通又开始通畅起来,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南宋掀起了第二次高潮,茶文化东渐终于也在南宋期间一度迎来了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也日益成熟,饮茶的仪式日臻完美,饮宴之风也一度盛行,宫廷茶宴和寺院茶宴更是成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作为日本茶道最重要的“仪式”即是在此时期传人日本的。人宋的日本僧人南浦绍明和尚(1235--1308年)于1259年入宋,留学九年,在杭卅『余杭县境内的兴圣万寿禅寺拜虚堂智愚禅师为师学习。1267年(宋咸淳三年,日文永四年)归国,从径山寺带回一张泡茶时搁置茶道具的棚架和七部茶典。后来他把这张棚架交给了天龙寺(今京都市嵯峨)的梦窗疏石(1275--1351年),被用于点茶,日本的茶式由此而得到确定。

当时还有一个人就是荣西,幕府的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拜荣西为师,两人常一起交谈禅事,过往甚密。实朝嗜酒成性。在一次荣西得知源实因醉酒得病后,就亲手泡茶一杯,并《吃茶养生记》一册。源实饮了荣西点的茶,顿感神清气爽,读了《吃茶养生记》更是大加赞赏。也是这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吃茶养生记》在日本广为流传,使一度衰退的日本饮茶风气再度上扬,南宋东渐的茶文化终于在日本得到了复兴。

第三个时期即明清时期,这是日本茶道的最终形成时期。

明清时代,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是冲泡饮法的主流文化。中国的隐元禅师在1654年去日本时把中国的煎茶制法传人日本的,故此种茶在日本被称为“隐元茶”。也正是这种冲泡的饮茶方法的东渐,也促进了茶文化在日本的日益本土化。日本的茶道也在中国的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代表性的产物就是日本茶道流派的形成,日本茶道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煎茶道和末茶道的区分并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的不同流派。

三、中日茶文化和日本茶遭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加之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中日两国茶文化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茶文化却为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小堀远卅1创始的擅长书院茶的远州流派以及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四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

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人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准备的托盘的用途是接住这一步溢出的水;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

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多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而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了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人(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二)茶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同。中国茶文化由于根植于华夏大地,和中国其他文化的结合时非常紧密的。一是和茶文化和文学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杜育的《藓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60首咏茶诗。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北宋·苏轼的《汲江煎茶》、柳宗元的《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刘禹锡的《代武中丞谢新茶表》、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等等,茶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也为茶文化的光大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二是和书画文化紧密结合。如唐怀素《苦笋帖》、宋苏轼、啜茶帖、啜茶帖、季常帖、新岁展庆帖、宋米芾笤溪帖、元赵元陆羽品茶图、元赵孟烦斗茶图、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等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和其他文化的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戏曲文化中描述茶文化或者和茶文化相关的剧目就有500多个,比如和酒文化结合下人们经常说“以茶代酒”,“有酒比有茶”等等。

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人的,虽然经过其本土化,但是茶文化却相对独立,和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多,即便是有也是仅仅处于皮毛的程度。

(三)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

中国的茶可以概括为“生活品质和性情自由的陪练”。按照市井人们的说法,中国人喝茶讲究的是“舒坦”、“爽快”。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演化到今天,其内涵是很自由的,是对性情的一种自由的疏放。中国人讲究茶的饮用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茶的主要功能还是解渴,是作为饮品出现的。我们可以随时看到街头巷尾人们提着大茶杯或者拿着成品的瓶装绿茶红茶等。总结下来就是中国的茶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为了生活的随性,是对生活的一种补充,讲的是自由和空灵。

而日本的茶道讲究的是对精神的一种修炼,日本茶道非常注重工序、茶具、仪式甚至服装,他们把茶当成一种对精神锻炼的工具,是锻炼和族审美、艺术、伦理和道德观念的途径。可以说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是“意不在茶”,而是心性刻练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2,

[2]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曲雉,日本[M],大连出版社,1998.

中国茶道与佛教论文 篇6

第一节 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 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 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苏东坡:

茶笋尽禅味,

松杉真法音。

招隐寺内: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上饶陆羽泉联: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茶诗四首:

题德玄上人院 ⊙[唐代]杜荀鹤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代]灵一和尚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题 ⊙[明代]陈继儒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第二节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中国茶道说明文中学生优秀作文 篇7

路上,我和小伙伴们都充满好奇地谈论着。我以前在电视上看过茶艺表演,觉得品茶是一件很高雅的事,但却没有亲身体验过。这次老师带我们来体验茶文化,大家既激动又兴奋。

到了茶馆,只见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七茶居”三个大字。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白色的墙壁和古朴的装饰,茶桌上摆着整齐而雅致的茶具,满屋里飘荡着茶的清香。

身着粉红色汉服的李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家坐好后,李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喝茶的姿势及其礼仪,我们按照老师教给的知识静静地品茶,感觉和平时真的不一样,好像自己忽然变成文人雅士了。

李老师接着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茶的知识。我以前只知道红茶和绿茶,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茶有六种: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黄茶和黑茶,而且每一种茶的味道和功效都不一样,喝茶要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品种。我原来认为茶只是用来解渴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喝茶有这么多学问。

讲解完茶知识,李老师还为我们表演了茶艺。她那优雅的动作,动听的解说词,真和电视上的一模一样,我们看得如痴如醉,以至于忘了回家的时间。观看茶艺的同时我又学到了一些茶具的知识和关于茶的优美诗词。

上一篇:医药检验下一篇:学生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