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正确的自尊感三篇

2024-08-21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尊感 篇1

童童(男,5岁)正在用插塑玩具搭汽车。一个小伙伴拿了放在他面前的玩具,童童立即冲上去,砸了同伴搭好的坦克,还踢了他一脚。老师制止了童童的攻击性行为,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童童抬起头无辜地说:“我知道打人不对呀,可是我爸爸说,别人欺负我的时候我就应该打他。而且电视里的解放军也要打坏人啊。”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1.童童对“能不能打人”产生了困惑;

2.童童的攻击性行为说明“打人是不对的”这一道德信条,对童童来说已经淡化了,他觉得只要有一点理由就可以打人。

这个案例中,童童为什么会产生道德困惑呢?

首先,童童不知道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中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他不知道一般意义上的坏人概念和他的同伴有多大的区别,因此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其次,成人之间道德认识的差异:老师给童童的道德信条是“不能打人”,而父亲给童童的道德信条是“人家欺负你,你就打他”,即在某些时候许可童童打人。二者观念不一,使童童产生困惑而设法从别处寻求答案,最后由于受年龄限制,不能正确分析事情,因此做出错误选择。

作为家长,在孩子遇到此类困惑时,应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那么,在具体操作上家长该怎么做呢?

A.别怕孩子困惑,让孩子独立选择。

让孩子学着区分“好”与“坏”,但最后的选择应该让他们自己来做。不要怕他们遇到困惑,困惑越多,孩子可以选择道德准则的机会越多,所形成的道德认识也就越全面和深入,应该让孩子在自己动脑选择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B.告诉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从孩子很小开始,就应该让他们接触良好的道德规范,虽然许多道德规范仍然无法让孩子理解。但可以教他们分辨最基本的对错,给他们正确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后再慢慢地理解。事实上,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道德规范都是先做后懂的。

C.在孩子做出对道德信条的选择后,及时给予评价。

如果孩子的选择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那么家长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反之,则应及时提醒和纠正,必要时给予一定惩罚与警戒,绝不可放任。

D.成人的道德观念应该一致并以身作则。

家长要常与老师沟通,积极配合老师,共同担负起培养幼儿的责任。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尊感 篇2

研究表明:3岁左右孩子的自尊感便开始萌发。自尊感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发展受父母、教师、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的关心对孩子自尊心的形成非常重要。大多数父母宠爱孩子,但宠爱不是尊重,极易造成孩子自尊心过强。因此,我建议家长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孩子正确的自尊感。

尊重孩子的感情

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和关心,要关注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父母不可把孩子的话不当回事,父母说话要算数,对孩子要讲信用。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抽出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聊天、做游戏,耐心地听听孩子的意见,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在平等中建立自尊并感受到被尊重。

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辨别能力还很差,父母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过低,更不应以偏概全。比如,孩子在倒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家长就气极败坏地说:

“怎么这么笨呀,倒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這是非常伤孩子自尊心的。因为大人仅仅从一件事情来评价他,并给他定了性,说他是“笨”孩子。

当然,评价也不可过高,表扬时要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过分夸奖。比如,仅因为孩子字写得比较整洁,家长就夸奖他:“瞧我的孩子多聪明,字写得这么好!”这样的评价,很容易让孩子得意忘形并助长他的虚荣心。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

让孩子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完成任务与让孩子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孩子自尊心培养方面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父母对孩子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让孩子做一件事情,首先要看看孩子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比如是否具备音乐才能,是否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父母不应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还要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帮助孩子发扬长处。当孩子沮丧时要鼓励他们,并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越过障碍。

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

父母的过度的表扬,会使孩子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会对包括父母在内的别人的批评极为敏感,不愿接受。这种现象特别在独生子女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像案例中的辰辰,即使知道是自己弹错了音符,也不愿被别人说她弹错了。

虽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但是,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还是要学会能够经得住批评,愿意接纳别人的建议。而帮助孩子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使孩子能承受住批评和挫折。

谈幼儿自尊感、自信心的培养 篇3

【摘要】:正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尊感得到满足,将使幼儿产生自信心,能对自我作出有积极意义的肯定。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 自信心 自尊心 自尊感 培养 积极意义 教师 自我意识 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

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尊感得到满足,将使幼儿产生自信心,能对自我作出有积极意义的肯定。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的自我倾向,表现为缺乏自尊、自信,对许多事无热情,行动消极、被动、退缩,不敢当众发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些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尤其是小班幼儿,更常常表现为胆小,甚至在陌生人面前或全班小朋友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没有主见。古往今来,自尊、自信总被看做是成功的秘诀,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人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自卑和失望的情绪窒息。只有具有自信心、自尊心和其他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发展的社会。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尊感得到满足,将使幼儿感到自信,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感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一、多肯定、鼓励幼儿,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

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只有爱孩子,才能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理解、体谅他们,把他们的欢乐与苦恼装在自己心中;只有爱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老师的爱能使

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化成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在力量,尤其是对那些“病苗”,老师更应倾注全部的爱,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信任、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幼儿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美国精神病学者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尊和自信。对幼儿来说,父母、教师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成人经常随意地指责他,那么幼儿会感到自己很笨、很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从而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而经常得到成人们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成人对他的肯定与鼓励中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在活动中肯定和鼓励幼儿,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幼儿,切忌使用消极结论性语言评价幼儿,更不能一味地斥责幼儿。总之,对幼儿的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多肯定、鼓励幼儿。

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女孩,可能是因个子特别矮小的缘故,缺乏自信心,课上从不举手发言。于是,我就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她。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把她叫到身边,与她谈话、聊天,慢慢地,她对我讲的话越来越多,并且,当我提问她时,她终于敢站起来了。虽然只是小声说了几个字,但我仍为她高兴。有一天,我在叫她回答问题之前,对全班幼儿说:“咱班有一位小朋友,肯定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家信不信?不信,咱们试一试!”当我叫到她时,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她果然回答得很好。我带领全班小朋友给她鼓掌,她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她建立自信的开始。

二、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一个班级的孩子由于知识、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特殊的个体。我们应在了解每一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对于自尊心很强或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的幼儿,如果教师公开指出他的缺点,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虽然老师的本意是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但

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孩子感情比较脆弱,缺乏承受公开批评的能力,所以批评时要非常慎重,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时间、地点及幼儿的可接受性,要使他感受到老师是在帮助他。对这样的孩子如果采取孤立的方法也不妥当,因为他感受到大家是有意不理他时,他便会想出种种消极方法引起大家注意。所以,对这样的孩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相反,有的孩子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给自己的评价要求过低,做事之前总是先想到困难,处处畏缩。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将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对这样的孩子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平时有意交给他一些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帮助他克服畏难情绪,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三、丰富幼儿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心

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的面前敢说敢做,不怕困难。相比之下,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在活动中,我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学常识、学数学、学语言,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手、眼、脑、口协调并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丰富幼儿知识的过程中有序列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想像力、比较概括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除培养以上几种能力外,还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我总是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同伴交往中,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让每一个幼儿都被同伴和团体接纳。这一点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信、自尊非常重要。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若是获得愉快的、积极的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因而更加主动地与环境交往,积极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自信,自信的增强也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反之,若得到消极反馈,孩子往往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妨碍他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交往,以致造成恶性循环。在游戏活动中,能很好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做事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是双方互动过程,语言在交往中起很大作用。所以,教给幼儿用语言交往是很重要的。此外,还应让孩子学会乐于助人,友善待人,互相谦让,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吸引同伴的注意,达到交往的目的。

四、通过解难练习,锻炼幼儿自信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幼儿是否具有自信心的标志。经常为幼儿提出一些有难度的课题,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进行思考和操作。只有敢于克服困难,才能使树立自信心有了较为切实的基础。

在活动中,向幼儿提出问题时适当的增加难度,让幼儿通过思考、商量、努力获得成功。同时,让幼儿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不懈的努力,总会获得成功的。这样,通过解难练习,战胜困难,锻炼了幼儿的自信心,增进了幼儿的自尊感。

五、获得成功感,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大家都知道,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条件是:使幼儿能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幼儿对成功的体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活动中,应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其增强自信心。

教师可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学习活动,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时,对待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拼摆一部分,引导他继续下去;对待能力一般的幼儿,只需在他遇到困难时提示一下就可以了;对待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这样,满足了幼儿不同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另外,由于班里幼儿多,让每一个幼儿为所有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不太可能,所以,我经常以分组的形式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每组5―6名幼儿都以能够向同伴讲解自己的作品,使每名幼儿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帮助幼儿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同时,要逐步提高要求,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帮助幼儿不断提高,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师要“博爱”,要给每个孩子以关爱,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设法给幼儿表现自己的机会,组

上一篇:无机矿物聚合材料下一篇:智能家电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