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十篇

2024-05-11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1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 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 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 高校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1],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毕业5年后, 经过实践锻炼达到电气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注重个性化培养, 不断转变观念,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加强和拓宽学科和专业基础, 加强素质教育。

此外要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要有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参与[2]。

二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气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工程基本理论知识, 分析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 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3]。 (4) 研究: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 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 包括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评价专业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护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并能够在电气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8) 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重视生命和健康, 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 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而适应发展。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可以用矩阵图的形式说明。

目标1: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

目标2: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

目标3: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 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四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为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专业教学以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线, 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认证标准,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模块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对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按照高、中、低三档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并总结形成反馈信息, 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中, 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五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评价方法

直接评价:通过直接观察或检查成效来评价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的达成情况, 包括学习成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等, 测出学生能力达成程度。采取以下方式: (1) 考试 (口试或面试) /测验成绩分析法; (2) 实验或实践表现评价法; (3) 第三方专业证书考试成绩测量法; (4) 专题报告审查; (5) 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

间接评价:通过不定期进行的各类型毕业生问卷调查进行间接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校友会、辅导员、专业教师及二级学院领导参与完成。例如 (1) 毕业校友的跟踪与调查; (2) 雇主对毕业校友的工作满意度调查; (3) 校友毕业后的成长自评; (4) 学生学习经验问卷调查; (5) 学生访谈、模拟测验。

2数据来源

(1) 任课教师提交的正式考核成绩; (2) 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在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给出的综合表现数据; (3) 学生管理部门每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数据; (4) 企业实习鉴定数据, 用人单位给出的评定数据等; (5) 问卷调查; (6) 第三方技能水平鉴定结果。

3评价机构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督导组及第三方。

4评价周期

课程评价每学期完成,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每年完成。

5结果反馈

根据制定标准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 综合分析, 通过学院和专业教学主管部门通知相应教师, 针对性改进相应的教学环节。

6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其次, 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内容制定专人、用人单位, 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 根据毕业要求设定支撑每条指标点的3-4门课程, 根据支撑强度设置权重值 (达成度评价目标值) , 权重值之和等于1。

六结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指标的细化分解,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相互支撑及毕业要求达成度, 这些是关键。专业认证不是质量水平评估, 而是合格求证, 要求最差生达到要求即为合格。培养学生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师工程认证的根本, 也是出发点, 是毕业生具有国际水准的关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 建立了培养电气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并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分别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做出了评价。完善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 支撑了毕业要求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贾阳, 周小乐.基于市场需要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3) :93-94.

[2]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42-47.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2

一、教学改革

1. 人才培养理念

高职教育引进培训认证体系, 才能体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及其自动化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始大力开展兴澄特钢、长电科技、阳光集团等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广泛而深入调研岗位能力需求, 设置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紧紧围绕企业所需人才从业要求设置课程, 完善“双证”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2. 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只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充满生机活力。要根据企业及市场对职业和技术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顺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应按以下三个方面设置课程体系:

(1) 基础电工水平模块。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机学及拖动、工厂供电、电力电子, 掌握电工、电子、电机实用技术, 所应达到的能力为中、高级维修电工的水平。

(2) 微处理器在自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模块。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PLC原理、单片机原理 (含接口技术) 、C语言程序设计, 掌握单片机、PLC的应用开发技术, 所应达到的能力为电机、电器控制的运行维护、程序开发能力。

(3) 自动控制技术模块。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机及电气控制、自控原理及系统、微机控制、掌握现代控制技术, 以形成较为全面的电气自动化应用实务能力。

二、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社会考工要求与教学相结合, 对在校学生采用现场方式、工位方式、专题导入方式教学, 建设与社会技工考级相协调的培训考级基地, 具有创新精神, 解决高职教育中加强实践能力的难点, 对提高学生具体操作能力效果显著。建立“双证”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产教结合的产物。下面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介绍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该课程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 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测试、电子产品开发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课程主线, 以各专门化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 通过对电子线路的仿真、实践操作及课后的电子制作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 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专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 并把学生具有的专业职业能力目标作为最终的教学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科学发展强调全面和谐发展, 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需要探索立足学校, 联合企业, 面向社会, 探索实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条件和“双师”队伍校企共建、与企业合作培训高技能人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 实现为社会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河清, 吴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之不足及对策[J].中国培训, 2005, (2) .

[2]何应林, 宋兴川.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坛, 2006, (1) .

[3]叶荣德.城市高技能人才供求失衡研究[D].扬州大学, 2007.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3

关键词:化工生产 电气自动化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Q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087-01

我国化工领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起步晚,过去化工生产中,多数工作依靠人工操作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逐步过渡到自动化生产模式中,自动化水平也有所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牵涉电工、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在化工生产中发挥的功能及应用情况。

1 化工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用现状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我国东西部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必须把地域差异性考虑在内。例如: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化工生产模式还是作坊式的车间内,生产过程多数为人工操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生产效率不高,导致化工企业自动化技术使用情况不一致的情况。我国发达地区运用的自动化技术,并不都适应西北落后地区发展的需求,想要为本地区开发最佳的化工生产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比较困难,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我国电子自动化技术在发展方面存在软、硬件不平衡的情况,一般硬件设施的自动化是多数化工企业较为重视的方面,从而忽视软件的建设。这也是导致我国化工生产自动化软件技术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导致实际生产的效率不高,化工生产水平较低,严重阻碍着我国化工生产的自动化进程。某些化工企业也引进最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但没有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对软件进行更新,致使其无法发挥最佳效率,资源不断浪费。

2 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发挥的功能

2.1 控制设备

电气自动化就似乎可以完成生产设备全面自动化控制,使用自动化装置达到控制生产设备的目的。这些生产设备都配备有安全保护及相应的辅助机构,以此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自动化设备系统是采用多台自动化设施、导航设备及相应的辅助设备组成的,计算机可以根据所设置的路径工作,发挥监控机控制的效果。

2.2 合理节能

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提升系统的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劳动力投入、间期劳动强度等。自动化生产模式可以更全面的对能源进行管理,采用过程监控,监测使用能源的发生情况,同时直接控制能源放散系统,从而有效降低能源的放散量。

2.3 监控生产

监控设备必须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监控是确保平稳运行的关键,有助于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监控是确保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防止出现故障引起大范围停工或影响生产正常运行的事件。自动化监控系统包括通信平台、远程监控终端、摄像设备等,如果生产中出现故障,报警系统自动开启发出报警警报,无线接收系统接收信号传递到管理平台,管理人员根据显示设备观测整个系统运行情况,对出现故障的位置进行处理。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3.1 统一程序接口

采用统一的程序终端,从而确保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互换,保障信息的高效传输,也确保信息的高效管理。把程序接口统一,也就是把MIS系统与信息中心连接在一起,确保生产单位与生产信息可以有效沟通,提升管理的效果,有效解决各个环节之间的通讯障碍。

3.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使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以有效节省化工生产的成本费用、机械设备的安装及投资费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设备不多,总线结构过于简单,一对双绞线能与多个设备及仪器相互连接,因此硬件投资额度低于DCS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电缆及槽盒的使用数量,减少前期的基础性投资,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达到简化工作流程的目的。使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可以有效节省自动化生产的后期投资。如果化工生产现场出现变化时,例如:生产后期需增设相应的控制设备,不用重新添加电缆,可以在原先的旧电缆上连接,就可以扩大规模,有效节省后期使用电缆的费用及敷设电缆的费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有助于操作管理人员快速掌握生产情况,实施控制自动化控制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总线控制系统的安全。

3.3 先进的控制

化工生产中创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使用自动化控制时,所用的传统控制方法不能满足实际生产要求,这就需要使用先进的控制办法,从而对模型的形式进行预测。同时,先进的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并处理复杂多變的变量,使用数学模型代表化工生产过程,有效控制输入及输出变量。在对数据进行收集的时候,为防止受到现场噪音的干扰,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必须对所采集的数据展开过滤处理。有些变量数值进行数据采集时无法测到,这就必须给予监控计算。

4 结语

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我国化工领域自动化的发展。文中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使用现状及功能入手,介绍了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李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4(27):88-89.

[2]宁开春.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应

用探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4(13):298-

298.

[3]高检法.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3(19):79.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4

一、主要业绩(没啥新鲜的吧,往脸上贴金呗)

1、今年个人主要引进了LED广泛照明改造、水泵系统自控联动协调系统、电气系统系统清洁治理等项目,与电业局协调了**设备轮休收费、预交电费变更意向洽谈等工作,为公司年节约支出500W-600W元左右。

2、本年度主持了老旧配电设备设施的进一步改造,将部分DZ10、15,CJ10,DW10等老式有隐患的设备升级为新式电气元件,减少了部分设备短路、飞弧等引起的连盘爆炸起火事故。

3、本年度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一厂部分角落如:XX库区、食堂、炉区等线路、配电设备设施进行了更换了从新敷设,避免设备线路老化引起火灾。国内数次电引起的火灾时刻提醒我们,切勿对生命的逝去冷漠面对,要拿出自己的态度,付诸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4、本年度达到了零事故、零内断的供电指标,有5次因外网波动导致的供电中断也都与供电局相关部门及时取得联系,做出了反馈,供电局主管人员也到现场进行了解答和致歉,表示对我公司中断供电表示遗憾和歉意。

5、本年度对一厂、二厂的XXX工艺、XXX车间和XXXX车间进行了电气安装工作,从设计、材料、乙方选择、施工工艺进度跟进、验收等进行了全程参与,按时顺利投运。

6、本年度完成了XX菌种生化系统、液压出料系统、现场运行远程操作系统等自控系统的安装投运工作。既节约了公司的大量资金,又提高了公司的自动化程度。

7、通过中级工程师评审工作,论文发表国家级一篇。

8、其他日常工作不在此赘述。

二、不足(吐槽的就不说了)

1、本人今年渐渐由技术转管理,技术是不能丢的,干管理玩心眼,干技术实打实,我实在,我干技术!所以,年后若有可能,走技术口,下沉工作内容。

2、今年准备把配电中心进行整体升级改造,由于公司现实情况未能完成改造升级。

3、人员素质提升不理想,新进人员4人中2人尚可,余下2人不理想,今年再无发展,退回人事科。

4、自动化班组人员水平需要提高,为下一步大型自控系统的上马做好准备。

5、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我擦,淘盐的,别抢我麦克风。。。。

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研究 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

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较多, 其主要目的为社会培养优质的人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制造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的学生, 使学生能系统化的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型理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学习内容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这样的专业特征使得毕业设计在本专业教学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在高校盲目扩招之后, 出现的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针对这样的现状,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知识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 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在高校的调查和研究, 总结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毕业设计内容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现今的社会中关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知识在不断的更新, 对专业进行毕业设计时, 一部分的毕业设计在内容上过于陈旧, 并非新的理论内容, 这就导致毕业设计很难真实的反映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2) 学生自身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在高校目前的毕业生中, 进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时,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对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方法的使用欠佳, 毕业设计中经常出现错误;

(3) 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能力较差,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献检索与综合能力不强, 个别学生的论文经常出现抄袭的现象。

1.2 问题的成因

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后, 笔者从自身学生的角度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得知导致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1) 学校的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严重缺乏对毕业设计的考评机制, 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强, 同时毕业设计的指导机制缺乏灵活性;

(2) 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 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受教师的影响较大, 教师严谨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而在高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 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而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 这样就很难保障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致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较低;

(3) 学生自身方面存在问题, 在毕业来临之际, 很多学生奔波于各个招聘会, 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高, 甚至出现假手于他人的行为, 对毕业设计的态度不端正, 严重的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 优化设计

2.1 提高质量

高校开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 进而推动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从上文的论述中得知, 高校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较低, 这直接反应出了高校的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体系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 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健全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 重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平台教学课程的建设, 对电力电子方面的技术、信号和系统方面的知识以及计算机编程方面课程予以重视, 并定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 必须要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严谨的监管, 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提升。

2.2 加强设计

随着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 这样的状况很难保障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这对学生的学习和高校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 笔者认为应加快对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薪聘请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优秀教师, 来为该专业的学生实施优质的教学活。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课的培训, 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质量。另外, 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来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端正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因此, 作为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并认真的、独立的完成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设计, 杜绝投机取巧的行为, 秉承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 为自己的学业画上圆满的句号。

3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 在高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 毕业设计质量相对较低, 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的。因此, 笔者在本次的研究中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望本文的论述能促进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管理完善的工作, 进而提升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凤, 陈根永, 杨丽徙, 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09 (06) :186-187.

[2]伍瑾斐.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 2013, 08 (24) :60-61.

[3]程海军, 陈晓英, 孙丽颖, 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7 (05) :138-142.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面宽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理论教学一直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传授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弊端。相对于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变为更为直观的、综合的并且具有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一直高度的认知感,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因此,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整体的组成部分, 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逐步在将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并重, 甚至在课时安排上偏向于实践教学。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本身的特点, 并对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作为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性、实践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一个专业, 随着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电气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大,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组成, 该专业的基础性特点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例如“电气工程”同“控制科学”、“电子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同“材料科学”相融合之后又产生出了“纳米电工技术”和“超导电工技术”;同“机械工程”、“计算机学科”、“电气工程”三种学科交叉融合后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等等。因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除了基础性、实践性、工程性外还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能够同众多学科交融构成新的学科门类, 从而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培养专门性的人才。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课本和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不能适应当今的技术要求。许多大学课本的更新速度比较慢, 更新力度和深度也不够强, 一些基础性的东西还一直沿用旧的教材。这些都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脱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 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而无法了解行业的发展, 也造成了一些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明显的脱节, 这也是许多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感觉无从适应的原因。

(二)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要求不够。许多院校的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对于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对基本知识的考核, 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由于相关教育制度的制约, 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受到桎梏, 很难达到现在社会的创新要求。

(三) 与社会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专业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学生一专多能, 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高, 并且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和管理技能。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还远远不能达到企业所需, 这就造成了企业还需要对于学生进行二次培养, 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式

(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学科结构、研究领域以及技术领域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该专业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较多地应用到本领域中, 发展演变出了弱电与强电相结合、电工技术同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系统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和门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要受到电气工程、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同时在获得理论的同时也要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可以说, 强弱电融合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因此, 在变革原有课程体系的同时要能够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将社会需求同专业培养有机统一起来。具体来看, 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在知识构成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堂体系在设计的范围上应该符合“电气工程”的特色, 并且在知识结构上也应该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但是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课程体系加深和拓宽, 都应该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升。

2.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加入认知理论的相关应用。知识块和知识的组织形式是认知理论的两个构成部分,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中认识和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可以使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分析在什么阶段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够使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学习和掌握到所必须的知识,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再考虑如何将知识块相统一, 从而使各知识块之间相互联系, 避免孤立、隔离现象的出现。

(二)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实践教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理论教学一样在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和设备配备上的投入。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 因此, 学校应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引进和配置一些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有设备操作, 有动手操作的实验仪器。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除了要有硬件设备外还应该有一支不仅在理论素养还是实践技能操作上具有专才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 指导教师不应该将时间花费在一些对问题验证的实验上, 而应该着重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观念的创新上。因此, 学校应该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使更多的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加入到实验室中, 进而提升学生的素养。

3.有针对性的展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一直是当今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 通过学校和企业提高实习的机会, 既可以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 增加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使他们在企业中学习一些新的电气工程方面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视野,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校企合作要选择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企业, 在实习过程中要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同时要有相应的师傅或老师进行指导。

摘要:基础性、工程性和实践性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其他专业相融合演变出了众多交叉学科。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该专业的特点, 可以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自身素养两个方面出发来采取措施。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泽斌, 孙玉坤, 谭伦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黄文力, 苗满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社会科学版) , 2011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7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近两年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虽也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 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将思想品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也不能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不利于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一技之长, 可持续发展性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更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坚持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之路,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专长得以发展、创造力得以挖掘,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一技之长。为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化与企业合作办学,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素质与技能并重的“3+4”模块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 以社会需要为参照, 一方面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参考, 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途径, 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3+4”模块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规律的过程。

为适应制造业高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实现学生及家长对迅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目标, 解决办好自动化类高等职业教育资金需求大而投入相对有限的制约因素, 结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改革和创新了“3+4”模块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教育三年培养期划分成岗位认知、基础知识、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生产实习、综合应用、顶岗实习七个模块;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三个模块主要在校内进行, 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 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岗位认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四个模块主要在企业行业进行,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道德培养全程化的原则, 依靠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三支队伍将职业道德培养和养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使职业道德培养系统化、具体化, 使毕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一技之长和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模块:职业岗位认知。安排在第一学年初, 时间2周。结合入学教育, 参观6-10家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 邀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介绍工作情况, 并邀请企业相关岗位技术骨干介绍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标准和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建立初步印象,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积极性。

第二模块: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安排在第一学年, 时间36周。主要在校内进行数学、英语、电工、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 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简单问题和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 同时具备较强的电工、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模块:社会实践锻炼。安排在第一学年暑假至第二学年9月, 时间10周。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实际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增强对未来岗位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模块: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安排在第二学年, 时间36周。主要在校内进行电气控制、单片机应用、PLC应用、电气传动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第五模块: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暑假至第三学年9月, 时间8周。学生分散到专业对口的多家企业参加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 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 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第六模块:综合技能培训。安排在第三学年上期, 时间5周左右。该模块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带领下,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多种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中等复杂程度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模块: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下期。学生主要分散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操作, 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 学院聘请企业教师和学院教师双重指导, 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学生具备学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估

在“3+4”模块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 通过学生入学后参观实际工作岗位、听取行业专家报告会等途径帮助学生完成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技能实践———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几个重要环节的学习, 把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效果明显。

在人才培养方面, “3+4”模块化人才培养方式能够达到以下目的: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完成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过程, 较快形成具体的职业概念, 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在理论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巩固和强化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思想素质, 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高技能人才;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 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模块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 对教师推陈出新、主动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起到了督促作用。“3+4”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开发, 也能帮助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高度融合, 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是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3+4”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也是学校培养和行业回馈的有机结合。它有利于学校根据实践性环节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真正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实现“高素质技能型”要求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 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端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发展前景大,就业形势好。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科技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分析其现状,找到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非常有必要。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内涵特征

电氣自动化专业是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运用,兼顾研究利用电能处理信息的一门学科。它涉及范围广,包括与电气工程有关及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的方法论特点和系统、集成的特点。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工科类的专业,目的是培养掌握自动化控制基本理论,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常用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能力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分析

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员是当今社会经济市场上的高需求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也是我国鼓励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专业之一。目前,我国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状况较好,已成为新型技术专业。随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报读此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促进专业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实情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缺少专业教学人才,不利于其快速高效的发展。另外,高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没有开设,这也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校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每年流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基数很大导致就业压力很大。但是高端技术人才数量所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却不大,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缺少。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使得这一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因此,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的数量,是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只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会不断向前。作为高精尖行业领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体现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广阔,就业形势良好。

3.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3.1.1发展方向的定位

工业强国,走新工业发展的道路需要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行“全才”教育,自动化专业发展要按学科办专业,应该是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1.2培养目标的定位

现代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现状,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的现实也需要我们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要符合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专业人才,使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1.3改革思路的定位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符合自动化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层次的特点又要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

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2.1电气自动化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福利待遇高是信息产业的优势所在。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2.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广泛,几乎能渗透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除此之外,他与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国防都密切相连。因而导致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缺乏、供不应求的现状。

2.3电气自动化专业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结束语:

总之,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重视和发展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人才,从而研发出更多的高端科技产品,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毋庸置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道路宽广、前景辉煌,同时我们坚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清时.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未来几年热门专业[N].生活时报.2002-07-0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

总课题编号:GBB1211051 子课题编号:NO 007

电气自动化专业自我评价 篇9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电气控制,自动化理论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c++语言编程。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并在老师的帮助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校期间我刻苦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平时我的课余活动也十分广泛,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是我的爱好,还喜欢阅读书籍,这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能力,有艺术才会树立好形象,才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好标志。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并有信心与能力胜任这份工作,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进一步完善自我,为贵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气自动化专业自我评价2

四年紧张而充实的大学生活,丰富了我,也磨砺了我。回忆四年的历程,就要离开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而迎面而来的将是社会的锻炼,于是更加的怀念这个紧张而有序的大学生活,它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我孜孜不倦,勇于挑战自我,充实自己。

在学习上:我广泛涉猎了《物理》,《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工厂电气设备控制》,《电力及电机拖动》等方面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知识,先后参加学院组织的《工程概预算》,《电子商务概论》,《电气故障查找》,《设备改造技术》,《市场经济》等各类选修课,并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国家技能鉴定的特种作业操作证,高级电工证。

除了学习主修课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使我能熟悉各种网络和办公软件。曾获过二等奖,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好的成绩,平时我还涉猎了很多网络编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页设计等知识。

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所以我不断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领导者的能力是能观察入微的。进入学生会,我是从低做起的,当时很不甘心,可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感激那时的经验。在低处做起,一步一步往上爬,而成为干部,感觉就像在自己的生命中添上了精彩的一幕,成为了另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我,让我在修养方面能够品德优良、正直诚恳;在性格方面为人谦虚有亲和力,能有很好处理人际交际的能力。

在工作方面能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配合部长出色的完成了校团委的宣传活动和内部的各项宣传活动。我结合自身的特长,曾在校团委举办的手工制作大赛中获奖。由于工作积极努力,成绩突出,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无论工作多累,多繁琐,都不再是一种疲惫,而是一种满足和快乐。

在充满科学,人文气息的大学,我满怀信心和热情地度过了我人生中有重大意义的四年。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思想变得更加开放,上进和务实,对知识的追求更加渴望。诚信为本,以德立身是我的做人原则;工作生活中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完美充实的自我。

化工电气自动化专业 篇10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职业资格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是实现终身培养,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 即按中职、高职, 本科, 硕士, 博士路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中高职的培养是新型培养模式的基础, 基础夯实, 才能更好继续发展和教育。中高职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 评价机制, 职业能力, 职业素养等方面衔接的好坏直接决定新型培养模式的成败。中高职衔接是一个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实现中高职有效、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促进中高职两个层面的良好培养, 是深化职业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一般存在于前身为中职院校, 后来进格为高等职业类院校。20世纪90年代, 中职教育为主体, 21世纪初,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大批高职院校因运而生。中职教育过渡为高职教育, 在过渡教育中, 难免存在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和职业资格考试等方面衔接问题。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 讲一讲中高职教育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毕业后可以在工厂、企业和社区从事生产、服务、维修和维护等工作。中职课程体系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高职培养目标是中职教育的重复和延续, 课程体系设置也是惊人的相似。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深化。

2. 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不够配套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前, 技校和职高是学生的最终目标, 所以基础文化课学习偏弱, 例如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学的很浅。这导致学生进一步学习高职教育时, 基础文化知识不够用,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不能继续深入学习。中职教育就是高职教育的基础, 中职教育必须服务于高职教育, 因此教材和教学内容很好的协调和配合。但是教材选取不合适, 教学内容侧重点不明确和重复, 会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失败。

3. 师资力量配备不够严禁

中职院校进格到高职院校, 必然会出现中职老师过多, 高职老师过少, 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老师更少的情况。这样的师资队伍难以胜任高职教育的成功完成。现在师资力量配备上存在中职老师担任高职教学任务, 或者中职老师转评高校系列职称, 但在能力和业务徒有虚名, 根本不能胜任高职教学。师资力量配备不够准确影响中高职衔接的效果。

4. 职业资格等级考试不够深入

根据中高职教育目标的定位, 中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初级工和中级工, 而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级工。目前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培养和评定出现相互独立, 互不联系的情况。良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应该是初、中级评定是高级评定的基础, 高级评定是初、中级评定的升华。而现在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出现严重脱节, 中级工和高级工培养和实训课程出现重复, 或有些部分毫无关联。良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应该保证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目的性、关联行和连贯性。

三、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完美衔接的有效方法

1.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良好衔接

在中高职教育良好衔接的因素中,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良好衔接是至关重要的。中高职教育不是简单的“中职 + 高职”。中职课程重基础和岗位操作技能, 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下面表1给出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表1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中高职的课程的内容和衔接性。中职阶段注重的是基础理论的学习, 夯实基础;高职阶段注重的是应用基础理论, 学习更为专业的知识, 同时进行能力和技术的培养。

2. 教材、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的良好衔接

中职教材选用国家中职规划教材;高职教育则选用国家高职规划教材。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各自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中,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中职教育突出基础性理论教学, 实践课程以验证性实验和基础性动手操作为主;高职教育则突出技能培养, 实践课程贴近于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的岗位训练为主。中职教育的教师一般由中专系列职称老师担任, 高职教师一般由高学历的高校系列老师和企业技师担任。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应定期沟通, 长期合作完成中高职教育系统教学。

3. 职业等级考试的良好衔接

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不同, 中高职评价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就有差异。中职教育评价体系侧重于理论考试,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初、中级工考试;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中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实践技能分数比重,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中级工过渡到高级工。

结语

上一篇:计费认证下一篇:大豆根腐病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