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财务报表体系五篇

2024-09-13

规范财务报表体系 篇1

当今, 以网络传播的会计信息越来越普及。但这些会计信息大部分仍然是财务报告纸质版的电子化, 并没有对其进行信息重组与处理。所以这些财务报告, 尤其是其附注, 仍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自己去识别、分析与处理。难以实现快速大量的信息处理并据此做出判断与行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会计术语即财务信息如果能得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直接的、大量的处理, 使用者就可以准确、快速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披露这种计算机可以识别、分析的财务报告,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快速获得信息的方法。

然而, XBRL分类标准还并不完善、实例文档中还会出现错误, 这体现了其局限性。它是企业披露财务报告的一种内容的重述, 但由于各企业会计术语的使用习惯不同, 可能对于同一条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使得企业在手工编制XBRL报告时可能出现错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会计术语规范化地表达。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 随着信息使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XBRL的发展与应用, 财务报告实际披露质量和会计披露的规范性要求受到了学者的重视。

(一) 会计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

“会计理论范式革命:黎明前的彷徨与思考”杨雄胜等 (2013) 提出, 如果会计信息如果能形成社会信息流, 那么会计的微观作用将扩展到宏观作用, 对为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提供信息。而这种信息流必须通过会计术语的规范化来实现。

(二) 对XBRL实例文档的评价

通过学者将XBRL实例文档与PD F格式财务报告进行比较, 发现实例文档中存在重复、遗漏、拼写、数量等错误。比如, B artley等 (2011) 在采用XBRL格式进行自愿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中发现了六种错误。何芹 (2011) 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XBRL报表和PDF格式报表存在不一致。

(三) 创建标准财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

财务报表附注中会计术语的规范化, 也就是要明确一套标准的财务信息元素微观结构。对此, 张天西 (2006) 在《网络财务报告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已对相关理论基础作了阐释。财务信息元素是企业利用有关概念、术语、数字和短语等, 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执行的会计政策与制度、企业的财务环境等单独和综合性状况进行描述, 从而传递出某种有用财务信息的最小语义构成单位。它的微观结构是清晰、准确地阐述财务信息元素的普适方法。从财务信息的特征看, 每一个财务信息元素至少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即主题词、状态词、属性词。以某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2013年末固定资产期末余额300万元”这一财务信息元素为例, “固定资产”为其主题词,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2013年末”等则为主题词的属性, “300万元”是状态词。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主题词的角度, 评价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会计术语规范化的质量高低, 从而进一步证实会计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具体来说, 就是针对样本中财务报表附注的会计术语 (主题词) 披露质量进行评价, 将分为企业和元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企业维度

对所有企业, 共统计通用分类标准中的m个元素大类, 每个元素大类中有k个主题词, 有n个主题词出现了与通用分类标准不同的差异化描述 (a个企业披露的主题词与通用分类标准意思相同但表述不同, b个企业披露的主题词并未在标准中找到同义但表述不同的元素, c个通用分类标准规定的主题词企业并未披露) 分为4个标准进行度量:

不清晰度=a/k*100%, 冗余度=b/k*100%, 不足度=c/k*100%, 总差异度= (a+b+c) /k*100%

(二) 元素维度

选取各企业表述方法出现差异的元素, 进行重新统计, 得出多个元素的多种表达方法, 为制定规范化表述的标准提供依据。

四、抽样与统计方法

(一) 抽样方法

以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 以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的13个行业作为分类标准, 剔除金融业, 计算出每个行业所需样本量。在各个行业中以2013年全年营业收入将上市公司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以10为步长进行抽样。最终取得样本60家。

(二) 统计方法

采用人工统计法和信息匹配法。人工统计法即对样本上市公司披露的2013年PD F格式的年度财务报告附注的财务信息元素进行人工统计。信息匹配法即通过企业实务披露的财务信息元素匹配和分类标准中的财务信息元素之间的差异, 对企业披露会计术语元素的清晰度做出评价。

五、研究结果

经统计发现, 一些费用类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最易产生差异, 如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收到/支付其他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从表1可以看出, 对于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项费用, 各企业与通用分类标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总差异度最小值都大于0, 说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与通用分类标准完全一致。尤其明显的是冗余度较高。统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会计术语的规范性不足。

对于一项相同的财务信息元素, 各企业之间的表述会有差异, 披露内容也都不一致。这就从另一维度反映出当今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术语并不规范。

六、结论

本文的统计结果表明, 各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结果与目前实施的通用分类标准有很大差异, 企业之间也存在差异, 虽然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知识和经验对财务信息进行人为判断, 但计算机、数据库等工具并不能智能识别, 信息的大规模处理和使用还难以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只能通过企业对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会计术语进行规范化地表达, 这对未来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的传播与使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雄胜, 陈丽花, 曹洋, 缪艳娟.会计理论范式革命:黎明前的彷徨与思考[J].会计研究, 2013, 03:3-12+95.

[2]Bartley, J., Chen, A.S., Taylor, E.Z.A Comparison of XBRL Filings to Corporate 10-Ks-Evidence from the Voluntary Filing Program[J].Accounting Horizons, Jun, 2011, 25 (2) :227-245.

[3]何芹.上市银行XBRL财务报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证券市场导报, 2011, 06:22-28.

[4]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09:56-63+96.

规范财务报表体系 篇2

一、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体系及其重要性

概括来说, 财务报表是企业向外界提供的特定内容、特定格式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特定时间段内财务状况的反映, 包括企业在这一时期内的现金流量、资产与负债等各种会计信息。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大类, 最主要的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 主要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等。财务报表体系则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为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信息的较为完整的系统。

财务报表体系的构建一定要遵循可靠性原则, 保证财务报表体系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可靠性原则是企业构建财务报表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财务报表体系的可靠性需要信息处理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客观性来保障。另外财务报表体系还需要遵循相关性原则, 即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关联, 能够满足使用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需求。换句话说, 构建财务报表时要将企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涵盖其中, 为使用者科学分析、形势预测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以及信息支持。

财务报表的目的主要是信息披露, 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是保障企业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另外财务报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以为证券等资本市场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秩序, 国家相关机构也可以据此对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有正确的了解与分析。除此之外, 构建财务报表体系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股份公司自身, 财务报表体系可以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数量化的信息, 提升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加强构建股份公司财务报表体系的具体措施分析

财务会计报表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它将大量的报表数据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但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数据的分析, 如果财务报表的分析者不了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会计环境和会计政策, 就会很难把握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质。因此, 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要构建一个基本的框架, 然后以框架为核心, 对财务报表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 把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 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一) 加强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准确真实性

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财务报表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真实性。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信息需要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保障, 信息收集过程必须要严格按照财务报表的编制流程进行。对股份公司来说, 其财务报表的信息量巨大, 收集过程相对较难, 因此就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先由各个部门对其自身的财务使用状况进行简单的梳理整合, 在交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最后的汇总分析与编制,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 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 还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确性与有效性。

(二) 加强对企业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一般来说, 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以过去一段时间成本为基础的信息, 也就是说提供信息不能直接的说明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 以企业过去经营状况为主的财务报表, 不能满足人们推测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 构建股份公司财务报表体系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 增加企业未来发展预测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比例, 让企业的投资者可以直接准确的获取预测信息。当然企业未来预测信息的制定与发布必须要以企业发展的实际为基础, 要保证财务报表体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提供切实可行的数据支持。

(三) 建立与完善实时的财务报告系统

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体系反映的是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 使用者可以根据财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预测企业发展的未来前景。可以看出, 企业财务报表要求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越短, 报表的效用将会更加明显。因此, 构建完善的实施财务报告系统是实现财务报表体系的基础性措施, 能够大大的缩短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 提升财务报表的实用性、时效性。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 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时的财务报告系统, 将相关的数据存储于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中, 可以更加快捷的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企业的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会计信息与外界交流最主要的媒介,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报表体系需要在现有报表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的准确性, 完善实时报告系统, 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的实用性与准确性。

摘要: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体系是社会投资以及监督主体获取企业经营信息的重要途径, 也是股份企业展现自身经营状况、经济实力最有效的手段。实用性的公司财务报表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合格的股份公司财务报表体系需要既能够符合对外信息披露要求, 又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本文就公司财务报表体系以及其在公司运行中的实际提点、意义进行简单介绍, 详细分析如何加强股份公司财务报表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股份公司,财务报表体系,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张文莉.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24)

[2]许琼.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 (19)

规范财务报表体系 篇3

伴随电力体制改革,国网公司开发应用了集团“一键式”报表,会计信息的集中度、及时性显著提升。“一键式”报表的应用为财务深度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奠定了重要基础,更好的满足了政府部门监管要求和公司精细化管理需求。不断将会计基础工作精益化推向深入,为财务报表高效生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务报表是披露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的重要书面文件,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高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是进一步提高报表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性、准确性的基础。

加强财务报表质量管理目标及概念描述

财务报表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流程,提高數据报送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为核心的数据系统,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加工、处理和反馈,提升会计信息的广度、深度和集中度,强化决策支持能力,实现“标准统一、信息真实、内容精益、过程高效、分析智能”。

提高报表质量的主要做法

利用凭证协同和集团对账功能,提高报表编制效率。为了保证省公司的合并报表能及时汇总,要求所有业务人员月底前必须完成全部账务处理工作,严格按照公司关联交易抵销处理原则,充分利用凭证协同和集团对账功能,完成对账记录的补取、对账等操作。认真做好跨单位交易核对,确保内部关联交易抵销及时、准确、完整。每月27日前完成1~25日生成对账记录的对账工作,次月1日前完成当月全部对账工作。对于跨数据中心对账记录中“对方已对账,我方未确认”的记录,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确认工作。提高合并抵销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一键式”报表出具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

加强账务处理规范性,确保账表数据一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致使财务报表的质量无法提高,逐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才能使财务报表质量日益提高。

规范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及填写要求,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根据内控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实际需求明确了各级层职责和功能定位,细化管理工作界定,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完善了操作性极强的业务流程,对差旅费报销单、付款审批单和原始凭证分割单等单据从格式设计到使用中的填写要求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的工作机制,原始凭证和会计凭证规范化不断提升。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提高会计报表质量。目前,财务报表基本实现了自动取数及运算,为了提高报表取数的正确率,在公司“六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会计政策、规范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使会计科目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充分满足报表编制需要,为会计核算和准确提供会计信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损益类科目账务处理规范性,通过系统配置对其科目借贷方核算进行控制,遵循账务处理规则,确保账表数据一致。

规范各专业的核算流程及标准。对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的管理予以重视,通过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可比,规范成本列支渠道,提升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水平,形成纵横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体系。进一步归纳、整理、补充、细化、规范核算流程。结合公司成本管理规定,梳理成本费用项目,明确归集的业务范围,统一支出标准。

加强日常对账工作,确保科目汇总表的数据源于真实的业务。财务集约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一键式”报表的上线使用,使得报表编制质量和效率均有大幅提升,报表编制的工作重心已发生转移,即从以往对数据的汇编整理,转向对前端信息及业务数据的审核把关。加强财务主数据管理是财务报表真实准确的前提。我公司在快报上报前完成全部账务处理工作,确保sAP和管控系统数据核对一致;加强与营销、物流等前端业务部门的沟通,定期核对账目,提高数据质量,确保主数据完整、唯一;定期开展往来账项清理工作,通过对往来账项的梳理进一步规范客户、供应商、往来单位主数据,同时,对虚拟客户、供应商进行全面清理;按月编制内部往来调节表并及时调整各项未达账项。

与各部门加强沟通,做好数据的核对工作,保证各项指标填报准确。为了确保会计报表按时编制完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部门间配合,减少环节,明确责任,建立了高效的会计报表信息收集渠道。财务部积极联系生产业务部门,就有关财务数据获取及数据准确性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在接到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后,认真核对,保证编制会计报表基础信息的质量,并与相关部门做好数据衔接,例如:“人员及薪酬情况”指标要与人资部门的相关数据衔接一致。在报表编制过程中重点关注报表中售电量、用户欠费、存款及利息收入、人数、薪酬、税费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资本性收支完成情况等项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加快业务信息传递与处理,提高报表的时效性。全面梳理典型经济业务事项,对原始凭证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传递、财务部门对业务信息进行会计处理、对上级财务部门信息传递时间提出了明确的及时性要求:一是及时收集业务信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及时传递、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凭证;二是及时处理业务信息,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编制会计凭证;三是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限,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并传递至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财务报表数据的定义与规范 篇4

以下为物价质检部通过上网、对手资料、公司以前培训资料整理的未经规范的项目定义

一、财务核算方面(不含税核算):

01、销售额=营业额=实际销售+折扣额

02、实际销售=

03、毛利额=销售额—销售成本(=加价额)

04、销售成本=进价金额

05、零售金额=实际销售+计划价差

06、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额=(销售额—销售成本)/销售额;

07、加价率=毛利额/进价额

(降价率=降价差额/实际销售)

其中,销售成本=期初库存+购进成本+调拨成本—损耗成本—期末库存,若是食品非食类等非加工成品商品系统自动生成销售成本或进价金额,无调拨和损耗计入;

08、费用=固定+可控=(租金+折旧+财务+保险)+(工资+水电+促销+维修+办公等)09、费用率=费用额/销售额

10、净利润=毛利额—费用总额—其它(税金、支出等)

11、利润率=利润/销售额

12、损益平衡点即利润为0时的销售额,毛利额=费用额时的销售额

13、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库存=当月天数/周转天数(或=销售额/平均库存)*资金周转:销售成本/平均库存??

*库存周转:销售额/平均库存??

14、报损率=报损金额/销售成本(生鲜类);报损率=报损金额/销售额(食品非食类)*损耗=报损额+丢失额(被盗、蒸发、流失等)=有形+无形

15、贡献率=销售占比*毛利率

16、交叉比率=毛利率*周转率

(动态)报损率=报损额/销售额=报损数量*进价/销售额,如食品非食品类;

(静态)报损率=报损额/采购成本,如生鲜类;

17、平均库存=(期初+期末)/218、期初库存:上一个周转期的期末库存

期末库存=期初库存+购进成本+调拨成本—销售成本—损耗成本,调拨:调出为负,调入为;正

二、财务核算方面(含税核算)

进销税、销售税、税率(不同品类)、税金

以上定义的不含税的核算(参考附件:《损益表项目定义》)

三、营运方面(物价可查资料操作)

1、价格水平、价格指数、消费水平、消费指数

2、价格带、价格线、价格点、价格区(中心区)

规范财务报表体系 篇5

一、传统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一) 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1.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局限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企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宽, 经营方式的日趋灵活, 相应的会计实务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计量基础的要求下, 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在确定存货的实际成本时, 企业可以选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选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会计估计的存在对报表的分析也有影响, 由于会计核算中存在会计估计, 因此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客观、准确, 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等, 这些均存在主观估计的因素。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建立了与企业自身模式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 然而不少经营者也会利用会计准则给予的灵活性人为地操纵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使对外报出的财务报表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企业, 隐瞒了经济活动的本质。又如,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 使财务数据不代表其现行的公允价值或可变现价值, 因此使利用企业报表资料对未来进行决策的价值受到影响。此外我国会计规范要求假设货币价值不变, 这就是使财务数据不能按通货膨胀率的宏观影响进行调整;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 跨国企业的经济活动使得单一的货币计量和货币价值稳定再次受到冲击, 当币值的变动超过一定程度时, 会对会计信息产生诸如资产计价失真、利润确定失实、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等不利影响, 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到扭曲, 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2. 信息披露不完全造成的局限性。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只局限于对报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并未披露企业的全部信息。会计准则要求报表披露的资产或负债的经济利益可以准确计量, 换句话说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只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如今的经济时代, 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通过货币所反映的信息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 而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诸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客户的满意程度、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经营风险等非货币化信息并未得到充分的披露。这些因素甚至可能是一个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又如, 会计准则规定了披露的最低限度, 管理者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策披露的范围, 这使大多数的管理者均报喜不报忧, 从而导致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不为使用者所知, 影响决策。

(二)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 比较分析法。

是对两个或几个相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 揭示差异和矛盾的一种分析方法。按比较的对象可以分为趋势分析、横向比较和预算差异;按比较的内容可以分为会计要素总量的比较、结构百分比的比较和财务比率的比较。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法是指根据已有的财务比率公式报表数据进行计算。但比率公式有些是不科学的。如应收账款周转率, 现有的分析公式为: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 (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销售收入的赊销比例问题。应收账款是由赊销引起的, 其对应的流量应该是赊销额, 而非全部收入。因此在使用此比率分析法时必然会产生误差,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在计算时用赊销额替换销售收入。

虽然具体的财务报表分析已从诸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但这仅仅是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的分析, 并不是全面总体进行的分析。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有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社会公众。潜在投资者关注盈利能力, 所以他们更看重销售利润率。债权人关注偿债能力, 所以他们更看重短期偿债能力或长期偿债能力。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调整比率的数值, 增加报表使用者发现真实情况的成本, 甚至误导投资者进行决策。

2. 因素分析法。

是依据财务指标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连环替代法, 由于连环代替法对各因素影响程度的计算口径是不一致的, 在根据连环替代法进行计算时会发现, 只要调换因素的替换顺序, 所得结果就变了, 如指标F受A、B、C三个因素的影响, 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A×B×C=F。指标F的基期数与本期数如表1:

计算三个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将基期数代入公式:5.614%×1.6964×1.9091=18.1815%若先替换因素A, 计算由A因素产生的影响4.533%×1.6964×1.9091-18.1815%=-3.5009%, 即A因素对指标F产生的影响是-3.5009%;若先替换B因素再替换A因素则影响为4.533%×1.5×1.9091-5.614%×1.5×1.9091=-3.0956%, 即A因素对指标F产生的影响是-3.5009%。因此由于替换顺序的不同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虽然连环代替法中规定了要先替换主要因素, 后替换次要因素, 按先后次序替换。但这所谓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往往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不同。因此这种分析方法也就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完善财务报表分析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其产生原因, 从明确目标出发, 全面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 科学选择制定向导, 进一步加强会计的理论研究。

(二) 完善报表披露信息的体制

信息是财务分析的基础, 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需要运用大量的信息情报, 充分、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成为分析财务报表的前提。信息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定财务分析人员能否获得完备的信息。因此完善的信息披露体制是做好财务分析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应该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 充实信息披露的内容, 不仅要披露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 还要辅以诸如优秀的人力资源、完善的营销渠道、专利技术、产品的品牌、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环保程度等非财务分析。当然, 在增加非财务信息时应遵循“决策有用观”和相关性的原则, 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 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从多维角度全方位地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深入地分析。

(三) 建立一个集“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报表分析方法

1. 战略分析。

是指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分析, 明确企业的竞争战略。通过战略分析, 分析人员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济环境, 确认企业的主要利润动因、经营风险和潜在的盈利能力, 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 从而进行更为科学的会计分析及财务分析。战略分析是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的基础。具体而言, 战略分析包括行业分析和企业竞争分析。行业分析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行业里公司的潜在获利能力。只有了解和确定一个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特定特征, 才能真正发挥财务分析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财务分析人员应深入分析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潜在进入者、购买者及供应商。竞争分析是指找出企业所采用的竞争战略是占据该行业的成本领先地位的成本领先战略, 还是市场手段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战略抑或是集中力量于一个行业或特定的服务范围并将竞争者赶出去的集中化战略。具体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管理学原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方法和矩阵分析方法。

2. 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的目的在于讨论会计信息内涵和评价企业会计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只有全面深入的会计分析才能确保财务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方面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披露的评价, 揭示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价的调整, 修正会计数据。企业在运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过程中, 会使企业对外报出的信息与其原始财务信息产生差异, 如:企业可能为了调整资产的数额而变更会计政策, 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由成本模式更改为公允价值模式;企业可能通过调整广告费、维修费、营销费等这些企业可以自行决定的费用的时间来操纵收益水平。一般而言, 企业的会计政策可以在两种情况下变更, 一种是强制变更, 即国家的相关法律或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要求会计变更;另一种是自愿变更, 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则可以进行更改。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偏离行业标准的企业和会计政策与过去期间不同的企业加以关注。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在评价企业法人会计估计变更时要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随意变更会计估计的情况。会计分析还涉及评价企业的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财务分析人员应关注以下问题:利用已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能准确评价企业的战略和经济活动;企业是否对主要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假设进行充分的披露等。只有深入的会计分析才能评价财务信息的质量, 确保财务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经过上述的战略分析和财务分析, 对企业的信息质量有了基本的评价。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 则进行财务分析已经没有意义。如果企业的信息质量客观的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 分析人员可以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财务分析;如果部分的信息没能准确的反映, 分析人员需要修正数据, 提高信息质量;

3. 财务分析。

正确地选择计算财务指标是准确地判断与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所在。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深层次地挖掘数据所蕴含的经济含义。如有A、B两个企业, 相关的数据如表2所示:

权益净利率=资产利润率×权益乘数。权益净利率是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比率, 它具有很好的综合性, 可以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若只看权益净利率数据本身可知A企业的经济状况优于B企业, 但若进行深入分析, 实则不然。A企业的权益乘数大于B企业的权益乘数, 而资产利润率却小于B企业, 因而可知, A企业以提高股东的财务风险为代价提高权益净利率, 这种做法对增加股东权益的价值并不大, 甚至可能是隐患。B企业的资产利润率相对较高, 这表明B企业充分利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较强。综上可知, A企业的经济状况并不优于B企业。因此在运用比率分析方法时需小心谨慎, 应同时考虑会计方法、估计、披露水平、非经常性项目、商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并结合战略分析、会计分析的结果, 考虑其他相关的信息, 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对报表整体分析和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 对一些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从其影响因素的角度深入地进行定量分析。

(四) 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

财务分析是一门集会计、金融、市场、管理和经济学为一体的综合经济管理类学科, 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层面。不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不同阅历、不同知识背景的财务分析人员对同一信息所做出的判断往往不同。因此财务分析人员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目光, 不仅要加强财务专业的学习, 还要辅修其他相关知识, 要能够将所学的各类学科融会贯通, 深入分析报表后所隐含的真正的经济意义, 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分析理念, 逐步培养自己对数据的搜集和运用能力, 提高自己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程隆云.财务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李瑞生.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 2007

[4]罗勇, 张静波, 李建华.会计准则理论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5]焦小静, 郭江波.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及研究新视角[J].财会通讯, 2008 (10)

[6]刘锋.试论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局限性[J].经济师, 2002 (4)

上一篇:政策调整取向论文下一篇:模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