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造纸三篇

2024-07-18

手工造纸 篇1

项目地点: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

项目建筑师:华黎/TAO迹·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华黎、黄天驹、李国发、姜楠、孙媛霞、徐银军、杨鹤峰

建造者:当地工匠龙占文等

项目功能:博物馆、书店、茶室、办公、客房等

基地面积:315m2

建筑面积:361m2

设计时间:2008~2009

竣工时间:2010

业主: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合作社

结构形式:木结构,榫卯连接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是第一届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一等奖作品中,建筑与村庄传统文化技艺结合较好的案例,对于当地造纸文化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位于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边的田野中,当地村民继承了最为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这项造纸技艺采用自然的构树皮为原料,经过煮料、打浆、抄纸、背纸、晾纸、分纸等工序,最终制造出的纸张富有韧性,质感粗糙、淳朴。这门造纸手艺作为当地的乡村文化,根植于新庄村这片土壤之中。

从通向村子的路上看博物馆

黄昏中的北立面

1:50建筑模型

参观流线图解

二层的工作区

建筑师基于当地地域环境和造纸文化,引入外部资源进入村庄,与村里老工匠合作,一起建造造纸博物馆。其目的一是保护与传承手工造纸文化,提升和研发造纸工艺和产品;二则作为访客中心承担接待功能。

为了融入基地周围环境,博物馆体量被打散、拆解,由若干大小不同的体量组成一个聚落。并且体量之间自然转折,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犹如一个微型村落。一层以较为开放的茶室功能为中心,周围环绕六个小展厅,最东侧为书店,二层为办公区。

为了再现手工造纸的真实性,以及给人粗糙、质朴的感官,博物馆的设计从真实反映建造材料与结构出发,采用传统木结构,利用火山石为基础,原竹为屋顶,手工纸为墙面。建筑的一切都采用生态自然的材料,由建筑师与当地工匠一起现场讨论后建造。如此,自然材料和当地本土的施工技法都被很好地呈现出来。

可以说,手工造纸博物馆是一个传统手工艺文化在乡村创新传承的成功建筑案例,既创新发展了传统造纸文化,又推动了当地经济。总的来说,该项目对于未来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庭院朝茶室看

细节轴测图

展厅6向西看

从庭院朝农田看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获得第一届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一等奖。

专家评语:

地扪侗族传统手工造纸调查 篇2

关键词:地扪;侗族;造纸

中图分类号:TS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150-07

纸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造纸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从原料到加工乃至不同用途的制品,都有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造纸技术。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交通不便或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民族几乎完整保留了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成为传统手工造纸方法的“活化石”。同时,由于受到地理、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产出各具特色的纸张,充分展示了西南地区由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所导致的造纸原料成分、工具及过程的多样性,从而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源流的探究有助于更好的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充分发挥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此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促进民族团结。

2008年7月,笔者对地扪的造纸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时隔3年之后,笔者再次来到地扪,对造纸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因此集成此文,希望能对地扪造纸的起源、主要流程、纸的实际功能和主要流向、通过造纸形成的主要社会关系和造纸群体的主体感受等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所讨论的地扪社区造纸工艺是以地扪寨为代表,并包括登岑、罗大等寨在内的造纸技术。地扪、登岑、罗大三寨在行政区划上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是黎平县范围内至今还保留着传统手工造皮纸的侗族寨子。

一、造纸的主要过程

2008年,笔者主要针对地扪寨的造纸过程进行了调查,2011年,我再次回访,总结起来地扪造纸的主要原料、工具、流程、造纸时间如下:

(一)原料

1.主要原材料:构树皮。农历二月份上山采集构树皮,用柴刀砍下树枝,剥去树皮,把树径剥成细条状,晒干储存,以备造纸使用。构树越嫩做出来的纸越白。

2.纸药:野猕猴桃藤。成条状,藤类植物。造纸时采来,用斧头砸扁,浸泡于水中,水呈粘稠状,以备造纸时使用。

3.配料:草木灰、碱。主要是煮构树皮时加入。

(二)工具

砍刀、木槌、簸箕、布帘

(三)制作过程

1.农历二月份的时候到山上采集构树,采集之后剥皮呈细条状,晒干储存。

2.把晒干的构树皮,置于水中浸泡。

3.把浸泡好的构树皮置于铁锅中,加入草木灰、碱,沸煮。

4.把煮好的构树皮放入流水中漂洗。

5.漂洗过的构树皮经过一番筛选,挑出其中黑的,腐的成分,以保证纸的质量。

6.把漂洗好的构树皮用木棒捶打,打至构树皮成为碎渣。

7.构树皮的碎渣捏成团,用笸箕在清水中稍微蘸水,使其湿润。

8.把润湿后的构树皮碎渣团放入木桶,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或开水,呈水状。

9.把野猕猴桃藤浸泡好的粘稠状水通过一个漏斗加入盛有构树皮水的木桶中,并搅拌均匀,使构树皮水呈粘稠状。

10.先把磨具浸湿,再把粘稠的构树皮水用瓢浇在作纸的磨具上,一边浇水,一边摇摆磨具,以使构树皮浆均匀的分布在磨具上,大概浇7-8瓢左右,使磨具上的构树渣达到一定厚度,便可。

11.把浸满构树皮浆的磨具放于太阳底下晒干。

12.晒干后成为纸,用手轻轻剥下,一张纸便造好了。

(四)制作时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构树皮都是农历二月采来后备用,做纸要到农历五六月份才开始,当问及原因时,村中几乎所有造纸的老人都跟笔者说:淘构皮纸的日子是老祖公定下来的,二月份上坡耙构皮,要到栽完秧才能开始做构皮纸,做早了老祖公不给晴天晒纸的。笔者分析原因:一是造纸的时间是约定俗成的,古已有之;二是做纸属于家庭副业,要先把田里的秧苗插上、有空闲的时候才能进行;三是地扪春季多雨,插秧后农历四五月份天晴的时间才比较多,有利于晒纸。

(五)种类

厚纸、花纸。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地扪和登岑主要是制作较厚的构树皮纸,而罗大除了做厚纸之外,还做花纸。花纸的制作过程大致与厚纸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浇纸在模具上的时候,先浇一层较粗的纸浆,然后撒上一些晒得半干的叶子或者花瓣,再浇上一层较细的纸浆,晒干即可。

二、纸的功能用途

(一)交换棉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地扪、登岑、罗大人们造纸主要是为了交换棉花。因为地扪社区海拔较高,约有700多米,平均气温在14℃,不太适合棉花生长,虽有部分农户种植棉花,但产量有限,而地扪的侗族主要穿着用棉布织成的侗衣,因此这里的侗族对棉花的需求很大。而距离地扪很近的岩洞,榕江平均气温在20℃,适宜棉花生长,并且岩洞也是把棉花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因此,地扪社区的妇女就把做好的纸,背到岩洞去交换棉花,据调查,一张构皮纸可以换三四两棉花。调查中,登岑寨一位84岁的吴女花老人,跟笔者讲述了她拿纸换棉花的故事。吴奶奶是登岑土生土长的人。奶奶现在有4个孩子,2男2女,2个男仔在村子里做电工,女仔出去打工。她现在跟细仔(小儿子)住在一起。吴奶奶说她10多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她还有两个弟弟。那时家里很是困难,都没有衣服穿。寨子里的人造纸去换棉花,于是她看着村子里的老人造纸,就跟着学习,去山上采来构树皮,把黑皮去掉,留下白的,晒干,垂碎,做成纸,然后走路去岩洞、榕江换棉花,一张纸能换三四两棉花,换回棉花来,她的一个姑姑教她纺线织布,她再到山上采回靛蓝来染布,做成衣裳,这样才有衣裳穿,小时候很苦家里很穷,每次用纸换回棉花来都很高兴。她用纸换来的棉花,做了弟弟们的衣服,还做了自己的嫁妆。

nlc202309031148

而现在寨子里所做的纸已经不再用来换棉花了。村民解释原因是:现在只有老人还穿侗衣,而且可以买一些布料,不用再自己纺线织布,而寨子里的年轻人已经改穿客服,也不需要棉花,所以已经没有人用纸换棉花了。

(二)包贵重的物品

地扪社区所作的构树皮纸另外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来包裹贵重物品。在调查中地扪寨的很多老人都把他们用构皮纸包的侗衣拿给笔者看。老人们都说,构皮纸有防潮防虫的作用,而侗衣是用棉布做的很容易生虫,加之地扪气候潮湿,衣服很容易长霉点,所以用构皮纸包侗衣特别好。但是现在的人很少穿侗衣了,都穿化纤的衣服,这样的衣服,不容易生虫,就没有必要用构皮纸包裹。

另外,构皮纸还可以用来包裹银饰,用构皮纸包的银饰不会发黑氧化,无论包裹多长时间,都是光亮如新的。

(三)剪纸做祭祀用纸

构皮纸还用做祭祀辟邪和铺垫在棺材里,这一用途在地扪社区还保存的很完好。祭祀辟邪的用途主要有3种形式。第1种形式是,把构皮纸剪成一些似动物的图样,当作祭品与禾谷绑在一起挂在柱子、屋檐、墙角上。在登岑采访到一位坐在鼓楼门槛上的吴姓老人,笔者问吴奶奶做这些纸有什么用途时,吴奶奶说用来包衣服,剪纸。笔者再问奶奶剪什么纸,奶奶说:就是剪一些小羊小牛供给阴间。我问奶奶是什么样的,吴奶奶颤颤的站起来,一边牵着笔者,一边拄着拐杖,要带我们去看,她转身走进鼓楼,环视了一圈,把目光定在鼓楼右手边的一个柱子上,牵着笔者走过去,笔者看到柱子上挂着几串构皮纸剪成的几何形状的图样,奶奶左手杵着拐杖,右手扶了一下柱子,便爬上了柱子边上的凳子,拿着给我看,这些剪纸只是形似牛羊而已,每串剪纸上还挂着一穗谷子,奶奶说这里每家都挂这个,是给阴间的。之后吴奶奶又带着笔者在村子里绕了一下,在吴奶奶的指引下,笔者发现在寨子的粮仓、树上都有挂这种剪纸,后来来到吴奶奶的家里,吴奶奶的正屋墙角上也挂有这种剪纸。第二种形式,寨上的先生做法事时,写一些辟邪的话在构树皮纸上。笔者在花桥桥头柱子上看见一张写有“大黄地绿小儿夜哭,君子念过,睡到日山天光”的构皮纸。问一位刚好在打水的吴姓老爷爷,他说,这是请人写了之后,贴在这里的,治小孩半夜惊醒啼哭很灵的,而且用构树皮纸写是最好的,有辟邪的作用。第三种形式,做冥钱,烧给亡人。地扪的老人说做以前做纸钱都是用构树皮纸做的,现在有做好的纸钱,而且很便宜也不费事儿,就不用构皮纸做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也没有看见构皮纸做的纸钱。

构皮纸用于祭祀辟邪的用途之外,还用于垫在棺材里。主要做法是:用2到3张的构皮纸垫在棺材里,棺材入土之前还要在挖好的墓室里垫三四张的构皮纸。在采访中,罗大寨的一位53岁的吴姓男子说,垫棺材的构皮纸最好用罗大造的花纸垫。笔者问为什么要在棺材里垫构皮纸,登岑寨一位46岁的吴姓妇女说:“垫上构树皮纸去阴间的路更容易走啊。”

(四)侗戏唱本的用纸

地扪所隶属的黎平县被称为“侗都”,是侗族文化的中心地区,而茅贡乡则被称为“侗戏之乡”,侗戏广泛在茅贡传唱,地扪也不例外,根据笔者走访调查,地扪的侗戏唱本,多是用构树皮纸书写的。根据国家级侗戏传承人地扪歌师吴胜章介绍,以前侗族没有文字,侗戏、琵琶曲、大歌的传承都是口口相传,后来老人们开始用汉字标侗音,把剧目唱词都记录在构树皮做成的歌本上,使用构树皮书写的唱本,经久耐用,字迹长时间不退,有利于唱本的保存和传播。吴老师还兴致勃勃的展示了一本他太爷留下来的构树皮唱本,据说是清代嘉庆年间写成的,这本唱本的曲目是《二度梅》,老人介绍说,唱本自从抄好以后几乎每天都有人翻,多亏是构皮纸做的,才能保存到现在。

(五)新用途成为旅游商品

现在,随着地扪建立生态博物馆和乡政府发展旅游业,造构树皮纸成为地扪主要的民间工艺,被博物馆和政府部门视为传统技艺向参观者展示说明,地扪生态博物馆建有专门的长廊演示造纸过程,一些旅游团也要求村中会造纸的老人,展示造纸过程。构树皮纸逐步成为一种旅游商品,村中的老人都说,她们年纪大了,做皮纸赚几个小钱卖给来玩的人。笔者在询问村民是否会造纸时,采访对象大多数时候都会问是不是要买纸。同时笔者在采访中还得知,隆里博物馆还专门从罗大收购花纸,价格大概是五六块钱一张,还有一些北京的画家也要这种花纸,去年到罗大收购了几百张。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扪的旅游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进入的游客还非常有限,所以地扪社区造纸还不是以兜售给游客为主要目的,旅游对造纸的影响还相当有限。

三、地扪造纸技术的保存状况和存留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走访和地扪生态博物馆已有的调查资料,茅贡乡15个村委会①①茅贡乡包括:茅贡、中闪、额洞、地扪、腊洞、樟洞、寨头、寨南、寨母、流芳、高进、己炭、蚕洞、登岑、罗大15个村委会。范围内还保留构树皮造纸工艺并且至今还在做纸的寨子只有地扪、登岑、罗大3个,腊洞和樟洞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在做,现在已经不做了,其他寨子很少有会做构皮纸。具体看地扪、登岑和罗大造纸技术的保存,3个寨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全寨的妇女都会做纸,笔者访问的40岁以上的妇女都做过纸,都能清楚地说出造纸的具体流程,但是这些妇女现在已经很少做纸了,而笔者采访的20到30岁左右的妇女,几乎都没有做过纸,有一些已经不能说出做纸的流程。现在寨子中还在做纸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根据地扪寨村支书吴胜华介绍,地扪现在有1/3的人会做纸,地扪人口在2400人左右,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现在会做纸并且还在做的人大概在500人左右。而登岑和罗大的状况和地扪相似,只是登岑和罗大的人口总数要比地扪少很多,相应的还会做纸的人也比地扪少。

从调查中得出,地扪社区的造纸技术现在还在保留,但是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几乎全寨妇女都会造纸的状况相比,造纸的技术在二三十岁的妇女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并且造纸技术的保留地呈逐步缩小的态势,现在腊洞、樟洞已经不做纸了。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

手工造纸 篇3

8月20日,2010年“迎世博·中国美丽乡村嘉年华”暨安吉上墅首届手工造纸休闲文化节在上墅乡龙王村正式开幕。县领导王树、叶海珍、张为华、金凯、张建乐参加开幕仪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海珍为上墅乡龙王村“春泥计划”青少年美丽乡村活动室授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为华宣布“乡村掠影·龙王行”摄影大赛获奖名单;副县长金凯为“安吉县休闲户外运动协会”授牌;副县长张建乐为上墅龙王村“美丽乡村自驾游基地”授牌。县委副书记王树宣布开幕。

开幕式后,流动少年宫节目开始表演,领导、嘉宾、游客分别来到手工造纸展示馆、手工造纸作坊现场观摩体验手工造纸和年画印制。本次休闲文化节活动将持续一周,期间将举办自驾游、书画笔会、夏令营、登山、摄影、艺术写真等系列活动。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活塞下一篇:设施瓠瓜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