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规划十篇

2024-09-09

农业园区规划 篇1

总的来说,《意见》所指出的新农村的含义总的指向就是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从经济发展模式到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到新式农民的培养上,探求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新农村的和谐局面。这一指导思想具体到每一个乡镇来说就是积极寻求一条脱离了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努力探寻符合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将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发展新农业,开发农业旅游成为时下热点,下面就以开发玉田高效农业园区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国内外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

1.1 国外发展情况

农业旅游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将通达性较好的城堡或者大农场进行改造后用以留宿过往的游客。此后法国的“工人菜园”、美国的观光农场、日本的务农旅游等相继出现。据法国的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2/3的法国人选择国内度假,其中33%选择农业旅游[1]。法国的小旅店联合会统计,有44%的旅游者选择农业旅游。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显示,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牧场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5%。

海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传统型观光农业;都市型科技观光农业;度假型观光农业。

1.2 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作为一种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新兴旅游形式,其开发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乡村旅游实践而发展起来的[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会,都市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农业园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的空间组织单元,已经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7]。

那么我们的研究对象——玉田县,在党的政策较好的情况下,它有着怎样的优势,我们怎么样利用它的优势,如何开发,开发之后给我们的启示等等,我们带着这些思考,一起走进玉田。

2 玉田的基本情况

玉田县地处燕山余脉南麓与华北平原北部交界处,位于河北省东部,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中心地带,交通运输网较为发达。

截至2004年年底,玉田县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808.773 km,全县通公路行政村412个,占总量的55%。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省道唐通公路、玉新公路玉石公路、遵宝公路等国省干线公路为主框架,以大玉公路、香小公路、鸦丰公路、鸦板公路等县乡公路、村级公路为连接,交叉纵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使交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初步实现了缓解和基本适应。

3 从农业园区开发的视角对玉田总体开发的定位

玉田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现代物流业为渠道,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龙头,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充分发挥如设施农业、旅游地产、度假休闲等衍生经济模式,并融入现代休闲、体验经济、旅游地产、佛教文化等多元要素,通过开发建设科技农业产业带、林业产业化观光带、新农村示范小镇、玉石谷休闲度假区、露营地、玉田丽舍佛教养生区、物流服务中心区、配套综合服务区八大功能区,形成兼具休闲度假、生态体验、商务会议、朝拜观光、养生疗养、配套物流等功能的综合性示范区,与此同时,将项目开发区建设成为河北最大的露营基地、华北地区首个热气球活动基地、世界知名的麦田大地艺术地。针对中高端消费市场,接轨国际化开发思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河北综合服务开发区的领航者。

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结合地域文化,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升级农村功能,使其成为具备景观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和游憩功能的玉田旅游综合区域开发区,为中国旅游小镇及新农村创新树立典范;充分把握休闲度假与商务旅游两大发展趋势,打造以佛教养生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和田园风光为亮点的商务旅游,领跑京津唐地区旅游发展的新风尚。

4 结合国内外经验分析玉田开发的可行性

4.1 在政策实施意义上

玉田建设思路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创新性和长远的发展前景,是具备了高度战略发展眼光的地方发展纲要,产业的结合和相互扶持,新型服务业综合体系的建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该领域的前沿。政策的革新是制度革新的基本保障,玉田县该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兼顾了长远发展与当前发展,在项目前景和可执行性上实现了良好的结合,对于此类小城镇发展的策略具备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指导意义。

4.2 在生态长远发展上

建设旅游休闲带动下的农业产业化新区,无论是旅游者到此观光度假,还是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开发,都是对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4.3 在社会福利水平上

该项目是基于玉田县玉田镇和郭家屯乡的农业资源,立足本地农民利益,在党的新农村政策指引下产生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时代背景的呼唤下,一个国家新农村创新典范、河北省市重点旅游度假项目、唐山市田园商务活动基地呼之欲出,该项目的建立对于本地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4.4 在壮大国民经济上

从政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福利的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等多个角度总和分析,该项目有利于树立先进的政府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重组和升级,有利于推进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居民的综合福利水平和复合感受体验,更有利于发展和振兴当地的经济,促进玉田地区乃至于整个唐山市区经济的一次飞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本项目可行。

5 玉田开发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具体到玉田地区的资源特质,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和支撑,现代物流业为渠道和手段,兼以旅游业为龙头和增长点的现代综合服务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无疑是振兴地方经济,提高本地综合实力的新城镇建设之路。依托于以上三个产业基础从而形成的设施农业、旅游房地产、度假休闲旅游、物流产业四种经济形态,结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小农经济向产业化经济,单一产业发展到综合配套的一次飞跃。

我国当今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初级观光游热潮后,从21世纪初开始,渐渐体现了“体验经济”的特色,亦即注重体验的唯一性、服务的个性化,追求自身感受的满足,以追求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畅爽”体验为最大目标。在这样的趋势推动之下,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掀起另一个消费狂潮。

而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休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之后,公民可支配的休闲时间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这对于位于大型城市周边的农业小城镇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只要能够充分实现本土资源的个性化,迎合寻求刺激和新鲜体验的白领消费市场,打造品牌度假区,就能够实现本土服务业的升级和转型,从而为地方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Random House Inc,2004.

[2]雷广海,方斌,刘友兆,等.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园区用地思路与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94-97.

[3]姜蕾,王树进.地震灾区重建中的农业园区规划原则与思路[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5-7.

[4]王兆礼,曾乐春.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3):64-69.

[5]宋瑞.浅论休闲经济[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9-43.

[6]郑胜华.中国发展休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4-47.

[7]张其怡,罗征,李继承,等.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1):19-21.

农业园区规划 篇2

关键词:农业,文化资源,农业规划,运用

农业规划是对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甚至是农业发展所进行的规划。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推进, 我国农业规划已由以前的大田农业规划为主逐步向设施农业、旅游农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这就给从事农业规划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规划师不仅要熟悉规划理论、农业技术, 而且要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研究, 在规划设计中加以运用, 彰显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

1 农业文化资源综述

1.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以“男耕女织”、“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的以农为本的文化体系特征的风俗文化。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 形成了北麦南稻、旱地水田、红壤绿洲、牧场果园、梯田平川的地域形态差异;由于气候环境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农事过程;由于农业服务和娱乐, 形成了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祭祀、崇拜、禁忌仪式等;由于农业技术演进, 形成了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设备与技术。

1.2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应, 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乡土风情。江苏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以及浙江金华的“斗牛”、陕北大秧歌、东北二人转、西南芦苇盛会、广西“唱哈”会、青海“花儿”, 还有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打腰鼓等。

1.3 节庆文化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国, 天文历法都与农业有关, 岁时节令丰富, 农事节庆活动就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古代祭神、祈雨、庆丰收等活动成为最早约定俗成的农事节日, 并与日月天象变化相结合形成了春节、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俗节日。其他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如农业采摘游、民间艺术游、烹饪王国游等以及桃花节、山花节、西瓜节、苹果节、赛牛会等节庆活动, 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也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1.4 民族文化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 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 这都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 形成了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主题及特色文化景区, 如三大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 即东北林海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西南奇山异水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和西北草原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藏族浴佛节、雪顿节, 苗族“赶秋”, 彝族火把节, 壮族歌墟节, 傣族泼水节等, 更有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贵阳苗族的四月八、内蒙古的“那达慕”等许多深受欢迎的乡村民俗[1,2]。

1.5 饮食文化

在中国,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地方菜、宫廷菜、少数民族菜和有宗教意味的清真菜、素菜以及保健食品药膳,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则更具特色, 如回族涮羊肉、维吾尔族手抓饭、傣族竹烧鱼、蒙古族全羊席、朝鲜族打糕、藏族酥油茶、白族生皮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资源。

2 农业文化资源运用方法与途径

2.1 就地取材, 挖掘农耕文化

一是利用地理条件, 开辟特色稻 (麦) 田、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 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乡村情怀。二是恢复传统的农业技术与装备, 如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 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三是增加现代农业科技元素, 可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 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让他们感受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

如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 地处偏远丘陵之地, 农业资源较贫瘠, 近年主导发展葡萄产业, 但是基本上是巨峰品种, 无任何设施栽培。接到《来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葡萄产业园区) 》的委托, 将葡萄产业的品种、技术给予更新和提升后, 又做了大量的文化内涵的规划设计, 规划建设“五园、一庄、一集、一带、一世界”九大休闲游览项目, 深入挖掘古今中外葡萄文化和历史, 项目总计游玩超过16 h, 适合一日游和两日游, 吸引长三角游客。2013年, 来安县成功举办半塔葡萄节, 节庆期间仅葡萄就销售500 t, 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葡萄产业发展。

2.2 追流溯源, 浓缩民俗文化

文中所指的乡土文化、节庆文化和民族文化, 在很多时候是难以明确界定的, 可以统称为民俗文化。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 能够提高农业的参与能力、亲和力和文化内涵。一是开展一些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 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农作方式、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 让人们体验“入乡随俗”。二是根据地域特色, 设计节庆活动, 如各种农产品节庆 (葡萄节、草莓节等) 、乡村节庆 (油菜花节、庆秋收等) , 为游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 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在《古黄河 (宿豫)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中, 按照“农业为经, 科技为纬, 文化定方圆”的理念, 梳理该地区的运河 (庙会) 文化、古黄河文化、楚汉 (项羽) 文化和黄河中下游农耕文化, 设计六大功能区、五大农业产业、四大文化基地、三横三纵轴线等空间结构, 把文化与农业有机交织, 成为该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3 因地制宜, 发扬山水文化

不是每个园区都有山水之境, 但只要去挖掘, 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 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可以成为性灵之物。可以选择地势平坦之地, 开发踏青郊游项目;溪流泉眼之处, 推出野营基地;选择荒僻险峻之境, 组织开展探险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 修旧如旧, 设计乡村度假村。

如《青海贵德千姿湖湿地农业园建设规划》根据千姿湖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 以生态、休闲、田园为开发理念, 以江南风情为眼, 以水为魂, 合理开发, 发挥湿地多种功能, 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出逾300个农业景观和小品, 把江南水韵搬到塞外, 以“醉美塞上江南”的靓丽形象, 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农业项目。

2.4 开发产品, 妙用餐饮文化

农业的主要产品是食品, 饮食文化与农业息息相关, 注入了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等特点。妙用当地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 开发特色农产品, 可以增加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更能增加农业附加值,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沛县鸭产业发展规划》中, 设计“古沛龙飞鸭”由汉高祖刘邦敕封的传说, 开发出特色餐饮和品牌农产品, 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农业文化资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 人们把休闲农业看作是一条高效农业之路, 休闲农业园区遍地开花, 有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有90%以上的观光农业园区亏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文化资源使用不当。农业文化资源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4]。

3.1 农业文化内涵太低

农业园的休闲项目中, 观光果园、垂钓园、观光林场开发比较多, 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 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由于农业文化内涵较低, 项目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又破坏了田园应有的恬静、质朴、悠然自得的风光, 造成了雅不雅、俗不俗的尴尬局面。

3.2 农业文化资源滥用

许多项目都缺乏科学地规划和市场调查, 仅抓住一个文化资源做文章, 就出现了区域内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的问题, 造成项目间的恶性竞争。如某地是某历史人物的故乡, 区县都争着上观光农业项目, 围绕该历史人物做文章, 每个区县都有数十个项目, 到处都是文化节, 到处都是采摘园, 致使许多园区门前冷落, 很少有游客光顾, 造成很大损失。

3.3 农业文化资源过度使用

农业的主要功能还是“生产、生活和生态”, 一些园区的规划设计, 只看准了休闲的经济效益, 过度使用农业的文化资源, 放大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 结果本末倒置, 失去了农业的本质, 休闲也就无从可依, 导致农业项目、旅游项目都做的不好, 无法生存下去。

4 结语

农业文化资源对农业提升、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因此, 在使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布局产业发展的同时, 对农业文化资源的运用已经成为当今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时, 应在创新中合理配置比例, 在创意中发展提升产业, 在融合中挖掘现代农业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晓为, 王晶宇, 丁广洲.作物资源伦理观念的调查及决定性因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 (7) :95-101.

[2]吕新海.文化创意农业——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与创意农业的结合[J].现代交际, 2012 (12) :25-26.

[3]陈书娴.休闲观光农业导人文化创新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9) :1337-1340.

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篇3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針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3] 郭春华.可持续观光农业规划探讨—以广州市郊满山农庄为例[D].北京: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6).

[4] 段佐亮.论区域性生态农业规划[J].天津:环境科学研究,1991,(06).

农业园区规划 篇4

态园规划方案

方案一: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

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

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

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

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二、生态园基础设施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

农业园区规划 篇5

与之前的调查相比, 尽管我国的物流园区总量由2006年的207个增加到目前的475个, 但相比运营、在建状态的物流园区1 4 4%、2 3 7%的增长, 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比例有较大减少, 规划数量仅增加了45.7%。这表明过去两年, 在全国已完成规划的物流园区建设进程迅速加快的同时, 物流园区的“规划热”开始降温, 并逐步趋向理性。?

由“热”变“冷”的原因

陈燕燕:近两年来, 物流园区的规划开始逐渐降温, 应该说是局部趋向理性, 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重点。物流园区由“热”变“冷”的原因是什么?

李建青:我们的企业是2003年建立的, 因为它的特定市场是保税物流, 所以相对来讲, 保税物流也经历了过热的过程。从2003年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发展到现在, 有大量涉及到保税的, 和现在的保税港区属同一性质的保税园区、中心, 也经历了规划热的一个过程。去年我们跟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商谈时, 也谈到明年保税港区可能会遍地开花, 不但沿海会有, 内陆也会有。

为什么说园区规划在“热”的同时, 我们又要冷看呢?我认为还是市场需求的问题。实际上相对来讲, 目前已经建成或者在建的保税物流园区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而且同时也面临着投资回报、市场需求、客户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可以说, 在现实的冲击和打击下, 从“热”变“冷”是一个客观的规律, 也是一个理性的回归。

陆志刚:如果说以前大家觉得物流园区的规划过热, 可能是那些还没最终落地的, 没最终确定的园区规划看上去比较多。但是, 一旦当规划从概念性转变成控制性, 要去落实土地指标、开发资金, 最后还要考虑如何赢亏平衡, 并可持续经营的时候, 可能一下子投资的冲动和决定就会有一些改变。举一个例子来讲, 现在苏州物流中心已经建成了6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仓库, 目前的出租率接近百分之百。在这样一个情况下, 我们的租金还是苏州地方仓库租金的标杆, 很多企业都是按我们的八折或者六折来定价,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的净利润率还是非常小的数, 比银行利息还要低很多。

在涉及到物流规划的时候, 有些国家部委领导人或者专家在探讨学习中也提到过, 基本上是两种类型, 一种是雪中送炭型的, 一种是锦上添花型的。对于我们苏州物流中心来说, 可以说是现代制造业催生了现代物流业。仅仅苏州工业园区就有三千家外资企业, 如果以物流中心为圆心, 半径五十公里的产业区内, 有上万家外资企业, 几万家内资企业。这个大进大出的货物吞吐量是非常大的, 因此是先有了产业, 所以才催生了现代服务业, 反过来现代服务业又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 科学发展。我们是采取先有需求, 再去顺应需求, 并且随着需求不断变化, 不断升级, 不断改进的过程。

在一些地方, 我接触到的园区很多都是希望雪中送炭的。他们认为我本来就地处中西部, 我本来就没有什么产业, 不管是综合保税区也好, 还是出口加工区也好, 能不能给我一个政策性的平台, 然后带动我这个区域的发展。关于这种情况,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的, 但是最后能不能达到建设的目标, 可能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比如说当地的产业背景, 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 同业竞争的情况, 土地资源的可得性, 观念理念的匹配情况等等。所以我个人觉得, 如果要“冷”看“规划热”的概念, 我个人理解应该冷静地、合理地、科学地对待。

上周我在翻译一份美国的资料时发现, 美国现在建成的类似于苏州工业园这种内陆型的, 以虚拟海港、虚拟空港为依托的综合保税区有四百多家。美国的这种区域规划, 在选址的时候要考虑人口的集聚, 产业的集聚, 而在具体发展的时候是要平衡中央、地方、国有跟自营部门的不同力量, 然后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 最后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发展起来。所以从这个概念来讲, 在“冷”看物流园区“规划热”的时候, “冷”跟“热”要具体分析, 它们是相对的。

刘兴富:我觉得物流园区之前的规划热, 一个是体现在数量上的热。从1998年深圳提出物流园区以来, 到现在已经发展十年了, 这十年中出现了两次物流规划, 或者说物流园区规划的热潮。一次是从2001年到2003年, 这一段时间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城市提出的园区规划数量较多, 第二次是2005年到2006年, 这段时间主要是中西部地区提出园区规划的数量比较多。现在全国除了西藏没有提出物流园区的规划以外, 其他省市都提出了这样的规划。相对来讲, 东部沿海地区的数量比较多一点, 从总体来看是4 7 5个。但如果从规模上来说, 以30万平米以上作为物流园区的最低规模, 可能数量会少一点。

我认为, 园区的规划相当于我们的一个理想, 如果我们连想都不去想, 那我们还做什么呢?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 现在的规划热实际上就是一个虚热, 这个虚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就是“三多三少”:概念性的规划多, 实际操作少;纸面上的多, 真正落实到土地的少;说得多, 做得少。

每个城市也可以建物流园区, 但是要从整个上进行控制, 不过, 这个在全国很难做到, 那么我们就以省为单位, 来解决一些需求被互相重复、夸大的问题。这样就可能避免一些重复建设。我们现在的重复建设从实际建的过程来讲, 还不严重, 但是从规划上来看已经很严重的了。

规划者的角色

陈燕燕:一个物流园区的发展会涉及到很多部门, 在这里我们尤其关注政府部门在园区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尤其在规划热之后的降温, 政府部门应该怎么理性地处理、规划我们的物流园区?

王时海:政府在物流园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我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涉及政府和企业。事实上, 政府作为一个规划者的角色非常重要, 能不能成功的实现自己的前期目标规划, 也就是说能不能结合一个城市的特点, 对物流园区有一个很好的定位, 这是关键因素。有一个好的规划, 这个园区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马鞍山政府对发展物流产业也是非常关心的, 对于物流园区, 马鞍山政府经过广泛的调研、认证、咨询后, 规划了三个物流园区。

除了作为规划者, 政府也应该作为建设者, 这涉及到政府的方方面面、各个部门, 如果单靠企业的力量就来建设园区, 那么就比较困难。还有一点, 就是物流园区的建设可以靠企业, 但园区周边的道路建设, 包括园区的优化等问题, 主要还是要靠政府来投资建设的, 总体上我认为政府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上, 还是很重要的。

王占江:物流园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短期很难显现, 但是要想把它经营好, 必须要经过一个充分的市场调研。无论怎么说, 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整个规划必须是在政府的规划之内。

刘兴富:我们的规划是以市场为基础来做的, 要务实的做。我们每个城市做规划的时候, 要体现这个城市的特色, 所以说物流园区的规划, 政府要牵头, 在概念性规划的时候政府要牵头做, 但是实操性的规划必须由企业来做, 政府做是做不出来的, 只有这样项目才能得到发展, 而仅仅政府做这个项目是完善不了的。

突破发展瓶颈

陈燕燕:事实上, 我们在感受到园区规划逐渐降温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一下目前还有哪些障碍制约着物流园区的发展?

王时海:我认为物流园区的发展障碍, 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障碍是理念的问题。通过我的了解, 我发现在沿海一些比较大的城市, 他的观念比较开放, 能够接受新的理念, 但是在内陆地区, 还有很多的一部分企业, 还没有得到理念上的改变, 还是把物流这一块资源当成是自己手中的权利, 这是我们在经营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那么市场的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

第二, 物流园区缺乏统一的规划。这个我就不展开了。

第三, 土地供应的问题。目前我们所获得的土地和我们所需要的土地, 在数量上还是有很大的缺口的。

第四, 在物流人才的供给上, 目前是一个瓶颈。现在我们感觉物流高管人才相当匮乏, 人员在经过培训到了企业后, 我们还是感觉到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最后一点, 我认为也是我们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共同存在的问题, 就是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希望政府能够帮助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物流信息平台。

陆志刚:我们常讲四化, 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网络化。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步伐这么慢呢?比如说我们要做物流的信息化, 具体到一个司机, 如果你不把他的身份证进行复印, 那么你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吗?你敢让他开车吗?但我们总是去复印这、提防那, 就会造成我们大量的资源浪费。听说我们中心的某一个物流公司, 因为现在经济不景气, 所以没有定单了, 结果他们便组织起来把货物运到半路, 然后对货主说你要如何去满足我, 我才会把车开到目的地。总是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的“四化”建设的日期能不推迟吗?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 篇6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 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元素

2.1.1 建筑。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建筑规划一般主要是根据当地存在的建筑形式, 突出当地建筑文化特色, 展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筑形式, 使农业观光旅游村具有标识性, 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特色。每个区域的建筑都是根据区域的实际气候形成的, 不同的建筑形式展现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不仅仅有着地域性的不同。在同一区域, 可根据建筑展现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同一区域的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 展现不同的时代背景, 见证历史的变迁、发展。

2.1.2 人文。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里, 在地域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中, 积淀着独有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活动等。然而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发展应传承地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创造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社会的发展变迁都是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不同的历史见证着不同时期的人类发展,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文体现,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人文活动。通过人文的展现, 可以体现居住者当地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活动, 是旅游者了解观光旅游村的一个切入点。

2.1.3 景观。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景观规划设计, 主要是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完整保留。在规划之初要最大化地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巧妙结合, 展现生态自然的生产生活旅游环境。在四季更替中展现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 使之在不同的时间段展现不同的景观景象。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使整个旅游路线有着丰富的变化, 有标识、有转折、有衔接的作用, 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 展现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可以使整个设计在空间上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而且可以展现生机, 使四季变化都有不同的景象展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景观植被, 不同的地域通过景观表现也可展现具有地域性的不同景观。

3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原则

3.1 主题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种类繁多, 农业观光旅游村主要分乡村自然观光旅游、乡村果实采摘农庄旅游、农家乐旅游、风俗民情旅游等。在规划设计之初应该对设计有所定位, 确定景观规划设计主题, 使整体的规划设计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在不同的部分都对主题有所体现, 整个设计都由同一主题贯穿始末。主题在定位上主要是围绕当地实际情况, 在当地原有的基础上, 保留性地进行规划设计, 以保证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特色, 促进旅游村的发展壮大。

3.2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突出表现地域特点, 使之具有典型特色。在农业观光旅游村从最初的雏形到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丰富的变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地域性原则的表现主要包含地域性建筑形式、建筑样式;地域性植物配置、种植方法;地域性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地域性自然资源、地域性农业资源、地域性人文资源等。地域性原则就是要突出地域特色, 让它在一定的区域里具有本区域的特色, 使它的存在在本区域里达到最好的呈现。地域性原则主要是以本区域居住者为依托, 以人为本, 达到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使之具有明确的地域文化特色。

3.3 生态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落形成之初在选址上主要都是依山傍水, 在比较平坦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在自然的环境里一直延续着自然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代传承。然而居住者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保留。丰富的山林, 自然的水系, 遍地的绿植, 形成大面积的自然景观, 随着四季显著变化产生多层次的景观表现, 使自然的一切在气候的变化中顽强地展现强有力的生命力。

4 结语

村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不断发展, 受到经济、地域、民俗文化风情、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设计农业观光旅游村之初, 就应该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民俗文化特点、居住者的生产生活特点, 确定村落的发展主题, 特别是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让村落留传下来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得到更好保护, 使之展现着历史发展的痕迹。

摘要:农业观光旅游村是观光旅游形式之一, 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观光旅游村的规划元素和特点, 最后总结农业观光旅游村规划设计原则。

关键词:农业观光,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0 (20)

民族地区特色物流园区规划构想 篇7

1. 意义

近年来, 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越来越多的地区将物流产业作为提升第三产业实力和效益的渠道。与此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推进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 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 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 却大多地处山区、草原、边疆等交通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这种情况对当地企业和民族地区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利因素。针对这一问题, 结合国家相关支持政策, 本文以物流产业中近年来新兴的服务形式———物流园区为切入点, 在传统物流园区的概念上加入新的功能和创新模式, 并将其引入到民族地区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发展中, 二者结合, 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 内容

物流园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 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 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 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曾对物流园区作出过如下定义: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 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其外延方面: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 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 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 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该定义就强调了将物流联系生产、与周围节点互动这一“因地制宜”的概念。要发展地区物流产业, 就要根据当地实际社会、经济等环境, 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可行之路。有必要借鉴国内外成功园区的发展建设经验, 但绝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和发展环境, 传统的物流园区的规划模式不一定适合其未来发展。所以有必要探索出新的方法作为发展民族地区物流产业的新模式。

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环境, 尤其是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特点, 我们对民族地区特色物流园区作出如下解释:是以地理区位和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为依托, 作为某一民族区域的核心物流功能服务区, 以多体系配套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其主要内容是:选取地理位置可作为枢纽包括内陆枢纽和对外枢纽以及周边产业发展活跃的民族地区的城市作为特色物流园区的选址对象, 依托城市配送、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多元对象而规划。信息技术设备完善, 与市场信息联系及时、准确, 做好对内引导、支持, 对外反应敏锐的承接作用。此外,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园区内建设有特色的功能区, 如赤峰市红山物流园区内的“契丹城”, 赤峰契丹城整体建筑为仿辽代建筑, 根据用途分为5大功能区块, 即美食街、古玩城、民俗工艺品街、旅游用品街、法物流通街。契丹城内规划有南北向的中央大道, 东西向的帝苑街城内设有契丹文化的主题景观, 再现契丹民族的帝苑风光和民俗风情, 使游客身临其境。此项目就依托了赤峰市当地的文化历史产业, 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功能区块。在物流园区内兴建的特色商贸园可以使企业进行商品展销;同时利用园区的各项功能服务于当地产业, 这又是一个结合民族地区特色的创新模式。

3. 程序

与传统的物流园区规划相似, 民族地区特色物流园区的前期策划与运作首先要从可行性研究和发展规划入手, 包括对园区的选址、功能定位和协调产业发展等内容的决策。中期规划与设计阶段则要考虑园区的建设问题, 此阶段应完全按照初期的规划建设, 建造符合今后经营、运作模式的园区, 科学设计。建成之后则由园区管理处负责区内的招商, 吸引知名企业入驻, 同时也要鼓励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或是处于孵化阶段的中、小、新企业入驻, 增强园区生命力。后期的运营阶段是整个物流园区生命的延续, 一般来说, 政府在园区建设中始终起着关键作用, 往往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园区经营管理公司或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运作和管理, 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民族地区情况特殊, 需要有相应的扶持措施和科学运营手段, 所以必然需要成立经营管理部门或公司来进行运营和日常管理。

二、民族地区特色物流园区规划模式

1. 重要性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但内陆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经济发展缓慢, 有的地方还处于贫困状态。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认识, 找到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路径, 充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特色, 正是“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 以物流产业带动民族地区其他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发展,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培育一个完整的少数民族经济产业链, 把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的重心放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及其产业培育, 要比单纯研究某个民族的经济形势更符合我们当前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也更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和收益。

2. 主要模式

(1) 依托地理区位

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内陆地区, 多与邻国接壤, 所以对外贸易频繁。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对俄罗斯、蒙古的贸易以鲜食蔬菜为主, 尤其是番茄酱的出口量居全国第二位。区内一些特色农产品基地中孕育出的品牌尤其是加工产品品牌如“天骄”牌沙棘制品、“赤波”牌杏仁乳、“晨鹤”牌枸杞制品等知名品牌,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有的还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民族地区内的物流园区不仅仅是可以帮助区内的产品进行流通和贸易, 还能发挥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 作为枢纽点和配送点, 为周边的运输、贸易等活动提供良好的带动作用。依托这种枢纽型的地理位置, 改变民族地区相对较为落后的运输现状,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 依托产业

各民族地区产业的分布情况基本如下———四川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矿产开发冶金工业, 水电业, 电子、通信设备, 医药, 食品, 旅游业等;云南省:农产品与生物资源开发加工创新产业, 烟草业, 水电业, 矿产开采与冶炼业, 文化产业, 旅游业, 物流业等 (茶叶水果橡胶林的种植以及森林培育) ;贵州省:畜牧, 特色农产品种植, 卷烟, 酿酒, 茶叶精制, 土特产品加工, 能源, 矿产开采与冶炼, 医药, 机械电子, 旅游业等;藏东南地区:农畜产品加工, 矿产开采与冶炼, 生物资源利用与藏药生产, 水能资源开发, 旅游等;西北地区:特色农业, 矿产和能源开发, 旅游业, 文化产业, 发展新材料科技产业, 纺织业, 草场资源开发业;东北地区:特色农业, 林木种植, 制药业, 旅游业, 矿产资源开发, 边境贸易, 人力资源输出, 渔业, 文化产业;广西省:特色农业, 发展加工制造业, 生物制药, 旅游业, 矿产开采与冶炼, 文化产业;新疆地区:特色农业, 林业, 畜牧业, 矿业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许多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开采与冶炼业等, 都是可提升附加价值很高的产业。考虑到大部分农产品保鲜、运输、包装不当容易使其腐坏降低价值的情况, 物流园区应就近发挥其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 增加农产品清洗、分装、保鲜的服务, 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也增加了附加价值。再如各类钢材、建材工厂, 这些公司出厂的成品几乎都是未经切割分装的半成品, 如果可以按订单要求锻造成不同规格的成品再进行配送, 即提升了服务功能, 又带来了新的利润。除此之外, 应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 坚持发挥区域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强化物流园区引导生产的功能, 依靠科技带动,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3) 物流产业在本地区特色的物流发展模式

之前的部分我们已经介绍了目前比较成功的特色发展模式———赤峰“契丹城”, 以旅游、文化为原型的发展模式注入到物流园区的发展当中,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路。讲到民族地区的发展, 就不得不提到其特色产业的培育。各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工艺、产业等可开发的不同方面, 如果将培育特有产品的生产、工艺的传播和文化的发扬与物流园区相结合, 发挥物流园区指导生产、商贸流通、平抑市场、保税仓储、加工配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功能, 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服务, 不但可以达到其发展交通改善运输的作用, 还可以带动一方产业的进步, 从另一方面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赤峰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1. 现状

赤峰市作为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和蒙东地区的枢纽城市, 近年来第三产业尤其是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现已建成三大物流园区, 包括红山物流园区、松山物流园区、和美工贸园区。红山物流园区是于2006年6月开始建设的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 规划占地面积666.67hm2 (1万亩) ;松山物流园区位于京通铁路、306国道和农研地区形成的三角地带, 总规划占地6km2。园区于2006年开始筹建, 已投资5.6亿元, 主要发展农用机械、农业生产资料、农畜产品、小商品、建筑工程、矿山机械、五金机电、大型仓储和加工等专业功能区;和美工贸园区位于喀旗与赤峰新城区连接处, 是赤峰市唯一具备公路、铁路、民航于一体的地区。和美工贸园区总建设面积4 800亩, 分两期进行, 一期规模1 300亩, 规划建设高档次、高水准并辐射蒙东、冀北、辽西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区和集宾馆、餐饮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区;二期规模3500亩, 在赤朝高速公路西, 计划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 无污染、劳动力密集型的风电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加工以及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 建设轻工制造区和食品加工区。赤峰市政府对于物流园区的建设除了给予积极地政策支持外, 还对园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的支持。北京大学团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落户赤峰市红山区物流园区。基地的成立既为企业发展和地方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也为北大学子创业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 红山区先后在泰通商贸、乐宇装饰、百岁达科技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积极开展与高校的合作对接, 引进高校优质资源, 加强校企衔接、校地合作共建, 就是为了打造红山区优质青年就业创业品牌, 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开辟新天地。红山物流园区新兴业态区的红山物流信息创业大厦即将竣工, 与全球知名企业IBM合作建设的“赤峰蒙东云计算中心”项目已完成签约, 正在进行IBM Rational软件技术主题新园区、呼叫中心平台、云计算基础硬件平台建设。知名科技企业的入驻为园区高端技术提供了保障。

2. 发展模式

(1) 配送中心

赤峰市物流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顺利,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蒙、冀、辽三省交界, 东北、华北地区结合部, 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腹地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目前境内的4条高速公路 (其中2条在建) 、4条国道、7条省道及省际通道构成了赤峰市公路的主骨架。全市公路总里程20 954km, 公路密度23.28km/ (100km2) 。赤峰市境内正在运营的铁路有4条, 即叶赤线、京通线、集通线和赤大白铁路。“十二五”期间全市的铁路通道将由4条增至11条, 便捷的铁路运输将使赤峰市更加顺畅地融入东北经济圈, 实现通疆达海。航空方面, 赤峰玉龙机场的班机直飞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天津、上海等城市。不仅交通便利, 而且城市具备一定规模的内需, 物流量较大, 再加上赤峰市在内蒙古东部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建设蒙东重要的配送中心是趋势使然。

(2) 产业带动型

物流园区直接接触最前端的消费市场, 各种贸易信息大量汇聚, 能够敏锐地洞察市场波动和准确地把握未来走势。加之赤峰市物流园区以货运、商贸、综合服务型的物流服务为主, 交通便利, 位于公路、铁路、航空枢纽地带, 具有物流结点的一般功能, 符合赤峰区域特点和赤峰经济发展定位。不仅如此, 根据当地的产业情况, 发展适应、与产业结合物流功能也是园区的重点之一。

(3) 政府导向型

赤峰市的物流园区于2006投入建设, 顺应全国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的大潮, 赤峰市吹响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进军号角。目前的阶段性成功可以说是赤峰市高瞻远瞩的结果。2009年就以实现园区交易额突破55亿元, 实现税收1.2亿元, 安置就业1万人的好成绩。除此之外, 政府还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推行优惠政策, 吸引大企业入驻。由此可见, 民族地区的物流园区发展在初期的建设和运营阶段是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政策和引导的。

3. 政策建议

(1)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附加价值

基于物流园区现有的功能及发展状况, 首先应着力夯实现有基础, 继续引进大型企业, 完善功能。如红山物流园区的物资仓储区, 已建成矿业物资、水泥、粮食、药品、电器等各类仓储基地35处, 年仓储量达300万吨。总储量20万立方米的中石油、中石化成品油仓储库项目即将启动。大规模的仓储及储物维护给园区的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设施技术,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存储功能。

近几年来, 赤峰市城郊、乡镇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 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 同时也使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 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但考虑到大部分农产品保鲜、运输、包装不当容易使其腐坏降低价值的情况, 松山物流园区应就近发挥其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 增加农产品清洗、分装、保鲜的服务, 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也增加了附加价值。再如赤峰市开发区的各类钢材、建材工厂, 这些公司出厂的成品几乎都是未经切割分装的半成品, 如果可以按订单要求锻造成不同规格的成品再进行配送, 既提升了服务功能, 又带来了新的利润。

(2) 第一、二方物流向第三、四方物流过渡

传统意义上, 所谓第一方物流 (1PL) 是指生产企业自身做仓储、货运;第二方物流 (2PL) 是指生产企业聘请车队、仓库来做仓储、货运, 属于功能性的服务;第三方物流 (3PL) 则是为整个供应链提供整体管理服务。但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世界环境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供应链的全球化、复杂化;由互联网兴起带来的透明化;市场需求个性化, 也即同步化, 使传统的第三方物流已经不适应、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而4PL在此时的出现, 显然带有某种应运而生的意味。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而对于中小型生产企业来说, 普通的仓储、货运步骤不但很难实现其带来的范围经济的效益, 而且成本反而上升。这种情况就需要有第三方物流提供系统化、网络化、精益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 专业地将各种资源整合提供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也将成为未来园区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且, 随着园区发展的日渐成熟, 园区的管理也应由专业的管理团队接管, 更好的顺应市场潮流, 成为先进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手段。

(3) 与地区特色产业相结合

2011年9月21日, 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宝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建设的红山商贸旅游商贸城一期契丹城项目9月20日在红山物流园区开工奠基。整个项目借助赤峰市丰富的旅游文化优势, 划分为风味小吃区、古玩区、民族民俗工艺品区、旅游纪念品区、货物流通区等五大商业区域, 占地71.23亩, 建筑面积57 211.5平方米, 可拉动就业2 000人以上。赤峰市本土的农畜产业发展起来的知名企业, 如兴发集团、宁城老窖集团、塞飞亚集团、远大肉牛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日益壮大, 园区应发挥其指导生产、仓储、配送等功能, 服务民族特色企业, 创造价值。

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其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以赤峰市物流园区为例, 近几年来发展迅速, 但还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物流园区这一新兴的产物, 有必要探索出适合本土产业发展的模式, 充分发挥园区的各项功能, 挖掘新形式, 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带动民族地区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侴金贵.赤峰市物流园区规划及发展前景[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1 (1) .

[2]蔡元萍.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比的优势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 2007 (1) .

[3]张春生.南通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路分析[J].市场论坛, 2005 (12) .

[4]黄欢.G市物流园区需求分析与战略定位[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5]吴国华, 马时春.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园区发展策略研究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12) .

[6]邵岩.物流园区规模优化及与交通布局匹配的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 2006.

循环经济的思考与工业园区规划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园 政府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不时地被国际组织乃至各个国家提到议时日程上来。面对资源日益减少的压力和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国家与地区纷纷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解决这种紧张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1、循环经济的实质

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突出强调循环发展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国内外学者把循环经济总结是3R原则的经济,即Reduce(减少耗费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强调这种经济模式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同时,它也被认为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工具。

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将“减少消耗量”原则贯彻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全流程,对西方古典经济学“节约导致衰退,奢侈浪费带来繁荣”的理论倾向构成挑战。

2、循环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企业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现代社会中,人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采用通过发展科技的方式,一直是从自然资源中直接获取甚至是榨取资源,通过企业生产转化为人类的所需物品,然后将加工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又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大量的社会事实已经说明了这种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它的严重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对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它们的严重失衡。

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层面看,从污染排放最小化,到通过企业间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一种耦合的关系。这就可以改变以前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发展态势,通过企业之间合作发展,继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二、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的运用

1、循环经济工业园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而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多个或多种相关工业组合聚集的场所,并把工业扩展到自然、社会的地域性综合体。它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上游产业环节的废气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或能源。循环经济工业园不同于产业集聚群,它不强调单个产业的发展,而是把有关联的产业聚集到一起共同发展。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因此它与传统的经济园区有根本区别。传统园区将废物和环境问题置于次要的地位,而现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中的企业要将废料增值给予同样的重视,要同销售产品一样组织企业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最优化交换。另一方面,传统的园区在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激烈竞争的关系,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要求企业间除竞争关系外,还必须进行保证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的合作。因此,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被誉为继经济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建设模式。

2、国外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发展状况

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第一个模仿自然循环经济系统的“工业共生”系统——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开始建立起来。此后,各种生态工业园项目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规划建立了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示范区,逐渐取得了成功经验。

丹麦卡伦堡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港口城市,位于北海之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可称为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其方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该园区的主体企业包括4个行业,即电厂、炼油场、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些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量和处理的费用,还得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政府在园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如,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办法》、《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对废弃物管理的首选手段是避免生产,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

总的来说,国外的循环经济工业园正逐步走向成熟,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政府的规划指导以及园区全体居民的参与。

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规划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企业效益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目标,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及能力建设与生态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工艺与运行方式横向耦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基本包括园区规划的原则、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类型、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

1、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的原则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由于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因此它建立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园区内应有必须的产业优势以及多类别的产业结构,这样才能形成核心产业,形成生态工业链中的主导链;其次,各类别产业间应具备产业关联度或潜在产业关联度;第三,核心企业应有发展前景,这样才能保证建立起来的生态工业园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工业园体系的建立要依托技术单位,预先进行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循环发展工业建设设计和规划。

2、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的类型

按照当前的建设状况和园区企业之间关联程度的差异,循环经济园区的规划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改造型。此类园区是存已经具有较好工业雏形的工业区城或园区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②新建型。此类工业园区还在规划中,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建设的重点是以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建没一个新的工业园区。

③虚拟园区型。其园区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分散,建设重点是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人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工业网络,建立企业间稳定、持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关系。

3、政府在园区规划中的作用

政府在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

以说,政府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着园区的成败。首先,政府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搞好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置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产业链或产业群。这就需要政府做出观点的改变,从以前那种只要有投资就欢迎的思维转变为适合该园区建设的企业才可以进入的战略转变。其次,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做法,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提供产权、分配、劳动人事和社会等制度条件。最后,还应该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部,园区内外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湖北省仙桃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的实践

1、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前的状况

仙桃工业园区属于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第一种类型,即改造型。以高技术项目为龙头,实施的是园中园战略,目前已形成了六大园中园及六大板块的发展战略。

经过5年的发展,仙桃市在一些行业开展了循环经济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园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衡德环抱设备制造、城市垃圾处理厂为核心,以瑞图机械制造、金丰环保制品为关联的环抱产业链;以及金威麦芽厂为核心,以燕京啤酒厂、小南猪场、台扬生物为关联企业的生物产业链。

仙桃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突出在“水”上,坚持“以水治水、以水生财、以水富民”,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水产业成为仙桃市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通过养殖牲畜,大力发挥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逐步形成了“饲料-牲畜-肥料-作物(饲料)-水产”的循环。

总的来说,仙桃市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工作以展开。2004年以来,政府相继推出了《关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有关规定》、《全社会广泛开展绿色消费、争创节能先锋的有关意见》等文件,加大了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除组织企业认真学习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外,还在电视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市民论坛。

2、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拟解决的问题

减少消耗量是指用较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仙桃工业园区在土地资源的减量化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绩,水资源的减量化在大多数企业也取得成效,但是,土地、水、能源仍然是制约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

再利用是指有上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残值通过修理、洗洁和刷新等措施,将其投入到下一个生产环节,目的是防止物品过早成垃圾。就仙桃工业园区来说,由于彼此的配合不是很完美,要在园区全面展开是有一定的困难。

再循环是指回收的产品将其重新生产出原产品或次产品。对仙桃工业园区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集成资源化工作,使之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对生物材料、医药化工板块的资源化工作还要从小处着眼,深入展开。

3、园区规划的内容

仙桃市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项目规划和投资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规划。如,仙桃市蓝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2000吨有机硅交联剂,每年需要循环冷却水1.7万吨,产生废水2万吨。对废水进行处理后,用于冷循环可以极大地减少对附近造成污染。

二是建设园区内共享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中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采用的是国内成熟技术。湖北衡德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对园区及城市的垃圾回收处理,生产出肥料、再生塑料和地砖等。

总的来说,仙桃市生态园区建设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园区在建立之处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但是企业要面向市场还需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社区参与程度不够,在仙桃的生态工业园区实践中,最初的规划和整个建设运营过程中就基本上没有居民的活动。

五、小结

循环经济理论在指导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在建立初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同时,也需要广大居民踊跃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环抱意识,更重要的是为实现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由于仙桃市的工业园处于建设初期,各方面都不是很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地制宜地制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原则 篇9

1、统筹发展原则:坚持把技术研究与科技示范、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统筹发展的原则;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环境友好化的进程。同时,要注重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产业发展各环节的相互配套和相互促进,促进农业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积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农业产业以及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以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整体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科技先导原则:强化科学进步,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优化种植模式、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建立高效农产品生产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

4、机制创新原则:农产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工程,带有一定的试验示范性质。要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投资融资制度、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良性发展,并为区内外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5、多元投入原则:在特色农业产品开发中,应当突出公益性、基础性的特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园区要以产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多元化融通资金,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农业,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农户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的主体地位。

6、生态循环原则:强调和谐自然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建设,推进环境友好农业发展,农产安全和农业安全齐头并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战略。在示范园发展中,按照循环经济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标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种植业发展规模,控制土地开发强度。规划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在尊重周围生态环境和生态格局的前提下,以“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为宗旨,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网址:http:///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9号 华普花园 C-103室电话:400-650-6990010-64152895

传真:010-64152865

农业工程规划的内涵及特点 篇10

一、农业工程类别

1. 水土利用工程

合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土地、水利及其它农业资源, 主要是土地的整治, 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经济效益,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实力增强的目的。

2. 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程

在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治理的基础上进行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初级产品生产的工程建设, 以及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维修、产品贮藏设施等的建设。

3. 生态设施工程

利用工程措施对动物、植物进行生长发育的控制, 克服外界自然条件对动、植生长的不利影响, 达到无污染、速生、优质、低成本、高效益为目的的工程。

4. 农村能源工程

电力、水、太阳能、秸秆、沼气以及农村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缓解农村缺能状况, 减少对森林和植被的破坏,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5. 农产品加工工程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 开发新种类满足市场需求。

6. 农贸市场工程

农贸市场批发、销售集散地的场地、仓库、冷藏库、运输、包装等设施建设。

7. 现代农业园区工程

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区、示范农业区、景观农业区、设施农业等。

8. 新农村及公用设施的建设工程。

二、农业工程特点

1. 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实不为上

首先要考虑到水土保持、地力、农田整治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这是种植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整个农业的基础。因此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应当有突出的地位。农业生态综合发展, 农林、牧、渔齐头并进, 也是农业发展的长远方向, 在不同的区域内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种植业已高度发展的地区应全面发展饲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强牧场、畜禽舍、农牧产品加工厂的建设, 充分利用秸秆为饲料和初级农牧产品的资源。在城市郊区要把温室、大棚、花卉基地、农贸市场作为建设重点;在多旱少雨的地区应加强设施农业的建设;在沿海一带可以建鱼、虾、贝类养殖及加工基地。总之各地资源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等, 哪些农业工程措施要列入规划, 都要认真研究加以选择, 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 工程技术的适用性、工艺的先进性

列入工程规划的技术必须是娴熟的, 符合当地的生产要求和使用条件, 还要吸取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在建立可靠、能用的基础上, 技术工艺必须是先进的。先进的技术工艺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 在同等劳动强度下能获取更大的效益。做规划时, 认真收集研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能源采用的可能性, 必要时在规划中应列入相应的实验和工艺培训的项目, 使新的技术能在当地推广。

3. 取得综合效益

作为工程项目的目地就要考虑到取得效益,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要有一定的规模, 并能预测出投入产出值和发展前景。

4. 农业工程的建设期限

一般农业工程项目3~5年, 甚至再短一些, 太长不利于工程检查验收和效益发挥, 太短不利于经验总结。

5. 明确承担执行的部门或单位

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可有政府部门或法人单位来承担。如国土开发、山林治理, 可以由政府部门负责, 养殖业、加工业项目可以由个人、集体经过适当的组织形式来承担。技术推广项目可由技术部门承担, 组织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的供应, 完备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

上一篇:城市互联网下一篇:合作学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