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法十篇

2024-08-10

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法 篇1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所谓的教学评价就是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 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者是目标, 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进一步改善教育决策。

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 过分注重自身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评价方法。在当前的功利主义和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下, 学生将学业成绩看成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成绩好, 一切都好, 完全忽视了学生与生俱来主动学习的本性, 也轻视了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

2. 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

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 都将成绩看的很重要, 并且将成绩作为甄别和选拔的一种工具, 因此大家都很看重优秀生, 而忽视了学困生, 但是, 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 并成为了评价过程的失败者, 评价制度的牺牲品。

3. 过于注重知识本位, 忽略情感目标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 高中生需要记住很多的知识点, 但是学生本身对知识并不了解, 只是机械的背诵, 曹诚历史知识间的脱节, 更不利于价值观的培养。

(二)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1. 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发展, 轻视人格教育

高中生每天的上课时间有限, 但是,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很多的老师采取了简单的讲解方式, 直接将重点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不做过多的解释, 这样盲目的司机硬背导致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的缺失。

2. 教师偏爱优生, 轻视困生

在高中教学中, 教师往往为了升学率, 会更加的偏爱优等生, 而学困生却成了被忽视的对象, 逐渐的这部分学生就会变得对学习缺少热情、会出现缺少自信心的现象。学困生的这种现象, 时间久了, 就是就会彻底的放弃这部分学生, 导致恶性循环。

3. 教师重视结论, 轻视过程

当前的历史教学, 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甚至有些教师会给学生强调, 只需要记住知识点就可以, 不需要知道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及过程, 只要将知道的结论写上就可以了。这种被动式的培养方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对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法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1.运用多元评价理念, 倡导评价方式多样性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要学会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 应该逐渐的学会运用多元评价理念, 尽可能的采用开放、反思、对话和发展的多样性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比如说,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不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转变“分数决定论”的思想, 更要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 做到一视同仁,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优点, 鼓励其积极上进, 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2.科学合理的作业评价, 提升学习能力

历史教师要学会使用纸笔测验法, 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和相关性。教师还要做好预习检查, 做到赏罚分明, 及时的肯定学生的优点,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对于那些不喜欢预习的学生, 不能一味的训斥, 而应该耐心的指出他们的缺点与不足, 善意的进行劝说。同时, 教师要精心的布置作业, 是历史作业就有兴趣性、探究性, 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巧用激励性评价,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激励性教学评价, 就是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向着自己学习目标不断的努力前进, 最终使学生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历史教师, 其责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传授知识, 而是应该评价学生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 重点评价学生的优点, 有技巧的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 比如说, 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 在做相关的历史题目时的思考能力不足, 教师应该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启, 少做批评。

4.正确运用差异性教学评价, 关注个性发展

差异性教学评价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提倡差异性教学,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中, 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家庭教育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 分层教学, 打破传统的轻视学困生的现象,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张扬和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 在布置作业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即所谓的差异性作业, 这样能使优等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而中等生又能在作业中感到高兴, 并且寻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结语

但值得强调的是, 虽然我们提倡新的教学评价的同时, 并不否定传统的评价方式, 应该是在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以便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 运用正确的教学评价方式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207.

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法 篇2

一、档案袋法

用档案袋的方法评价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主要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作品和资料, 并让学生进行反思自评, 同时可以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档案袋可以存放的内容很多, 如作品、照片、录像带、反思性作品、图表、轶事记录、小组报告等。

1. 绘图作品

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有地理事象的表象积累。但是, 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事象, 学生不可能或很难得到感观刺激, 如从太空中看地球运动是怎样的?地壳内部物质之间是如何运动的?这就需要学生对地理事象的理解不仅依靠感性认识, 还要进行抽象的空间思维。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及潜能可以通过绘图作品来体现。如, 教师讲完地球运动及晨昏线相关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绘制不同日期的光照图, 还可以绘制不同地点不同节气的太阳视运动图等。

下例选自上海闵行三中周光明老师的星韵地理博客:

画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 并写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太阳光线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纬度度数;用阴影 (平行斜线) 表示夜半球的范围, 画图要整洁规范。

学生的作品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尤其是在空间思维能力的表现上, 教师可以得到很多评价信息。

图1所示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 该生已能够分清地轴及自转方向, 并知道太阳光线与夜半球的对应关系;然而, 该生尚不能正确辨认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及其地理意义, 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也不甚了解, 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和地球的关系还没有了解透彻, 没有将光照图的节气变化考虑进去。

图2所示学生的作品则表现出, 该生对地轴和地球自转方向已理解, 对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比较熟悉, 对太阳光线与夜半球的关系有所认识;但仍然不能合理地想象出太阳光线与晨昏圈的对应关系, 同样也没有将光照图的节气变化考虑进去。

图3所示学生的作品表现出, 该生理解节气与光照图的关系, 能够想象太阳光线与夜半球的对应关系, 能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意义;但是, 还不能想象地轴的位置, 不能想象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对极圈的度数还比较模糊, 没有弄清楚纬度、回归线与极圈的意义, 对晨昏圈与经线、太阳光线的相互关系还不能理解。

仔细分析学生的作品, 教师可以判定大部分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可以因材施教地确定适切的教学起点, 对复习巩固和学习新课都有清楚的学情把握。当然, 档案袋的目的并不是要突出学生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 让学生体验学业的成功。如果要将学生的绘图作品收进档案袋, 就要和学生说清楚, 与学生商定放哪张作品进去, 如果这次的作品学生自己觉得不满意, 可以不放入学习档案, 直到学生自己绘制出满意的作品来;如果学生认为这样一步步学会画光照图, 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展示更有意义, 可以同意学生将有错误的图和修改后的图一起放入档案袋。

2. 学具制作

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或演示模型、计算机动画等, 都是将学生对地理事象的理解注入作品的形式,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一些抽象的地理事象时, 如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海水运动等大规模、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地理空间运动时, 除了借助一些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加直观性外, 还可以布置学具制作任务, 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水平及潜能进行评价。

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 可以直接放进档案袋, 或是拍照后放入档案袋, 也可以从制作设计开始到完成学具制作都拍摄录像, 制作成光盘放入档案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之前或高二复习地球相关内容时, 都可以布置学生制作地球仪或与地球运动有关的模型, 一方面检验学生对地球的空间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图4所示简易模型的制作能够判断学生对地轴、经纬度划分、经纬线分布、公转中心和黄道面、黄赤交角等的理解情况。同时, 据格式塔学习理论的研究, 学生学习的抱负水平往往是受个体能力 (主要通过学业成败体现出来) 的影响, 因此, 将其放入学生档案袋, 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此外, 能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东西很多, 教师要根据评价目标与学生仔细商议, 将最能表现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价。

二、访谈法

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非常抽象、难以捕捉的一种能力, 难以通过直接观察进行评价, 因此, 采用学生自评或自述的方式会更容易得到评价资料。访谈法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深度对话, 了解学生的具体空间思维过程, 对于评价高中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为有效 (如表1所示) 。

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表1的内容能够考查学生地理空间记忆和联想的能力、空间关系的认知程度和空间推理的合理性、创造性与迁移性等。

三、开放式任务

开放式任务可以根据考察内容做灵活的调整, 因此, 它不仅可以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也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的平时测验。开放式任务如果设计得好, 同样也可以用于高中的终结性评价, 如毕业会考和高考等。

如关于东北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方面的开放性任务:

请查阅相关地图册, 试比较:

(1) 我国东北地区的沼泽与西伯利亚沼泽的异同, 并分析原因;

(2) 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异同, 并分析原因;

(3) 我国东北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的异同, 并分析原因。

如果你是东北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决策中心的主要决策者, 你将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东北地区?请做出简明扼要的发展计划书。

该任务案例能够反映学生在地理空间定位和地理整体性与差异性关系方面的感知能力, 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在空间推理方面的能力。

除上述方法外, 评价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方法和工具还有很多, 需要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仔细思考, 善于发现与应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推进, 高中地理教师自主开发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评价工具将越来越普遍,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不断在课堂上尝试不同的评价方法, 做自己课堂的真正决策者。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及评价 篇3

关键词:阅读;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93-01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教师指导下的习得。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二、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评价原则

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

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课外阅读的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活动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评定时间。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法 篇4

1.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认真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评价包括三部分:㈠ 信息意识;㈡ 信息能力;㈢ 信息道德。2.李冬梅老师在她的专题讲座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策略与方法”(视频)中,把过程性评价应该遵循的八个原则归纳为:⑴ 及时;⑵ 明确有效;⑶ 针对性强;⑷ 具体明确;⑸ 频繁;⑹ 公正公平;⑺ 积极;⑻ 面向全体。

3.专题讲座中李冬梅老师举了一个《第 6 课第二章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自助游计划》的例子,请你举一个适合你的学生的关于“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学生实践作业的例子(简述实践内容与要求及呈现方式与要求即可)。

答:例子: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之行

实践内容与要求:1)目的地: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赵氏孤儿的故事。2)人数:学生5人以内3)交通工具自定,旅游时间都定为周、日。4)日程安排,一天以内,不耽误时间。5)根据日程安排穿插新广场消夏晚会,野餐活动。6)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预带工具等等。7)撰写计划过程。

呈现方式与要求:1)呈现方式一律用word或PowerPoint,可包括图片欣赏等等。2)景点介绍可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加以叙述。3)旅游主题,设计思路等均是让这次出行成为一次成功的旅行。设计美观,合理。

4.你看了李冬梅老师“把巩固性作业放到课堂上来,每个模块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 10 ~ 15 个实践作业,每个实践作业用时 60 分钟。实践作业采取成就性评价,要求应用当堂所学内容创设并解决实际问题,开放主题,只提出实践上的要求,配以评价量规,依据评价量规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的做法后,有什么感想?你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

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篇5

一、目标明确度

新教材呈现多维教学目标, 概括地说, 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二是发展性目标。即一堂课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同时又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 评价一堂课, 看它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就是要看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是否明确, 缺一不可。比如, 讲授“正余弦定理”, 不是仅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正余弦定理的结论, 并尝试去证明结论, 进而去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适切度

新知识的教学,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进新知识要简洁明了,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方法有效度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最关注的是它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 不仅能促使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判断一个教学策略是否有效, 主要是看它能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帮助学生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具体是看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四、效果达成度

由于新教材既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又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 考察一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既要看教学效率———“双基”的达成情况;又要看教育效率———学生素质提升的情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五、学生参与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 主要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比较被动, 学习方式单一, 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材的研究性呈现, 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参与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栏目, 以栏目为“路标”, 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高中数学教材中设置了“阅读材料”, 对这些内容,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高中篮球选项教学综合评价设计 篇6

由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学校在设置体育选项班时未能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选项意向, 从而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轮选项, 在重新组建篮球选项教学行政班中, 出现多层次的学生共同学习产生的问题。由于身高、力量、基础、灵敏度、协调性的差异, 带来教学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的不同, 给选项教学的评价增添一定的难度。首轮选项教学行政班中学生就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距, 第二轮选项课程实施后, 这种差距日益增大, 造成同一选项不同水平学生之间, 特别是“全能型”和“弱势型”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 影响篮球选项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 教学中篮球选项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常用“终结性评价”方法的缺陷:高中篮球选项教学的评价标准, 教师一般运用常模参照性测试, 即各种达标统考再辅以适当的定性评价, 评价标准往往是单一的。这种评价通常以技评与达标为主, 实行“一把尺子”的终结性评价, 忽视学生个体基础差异、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 于是评价失去应有的导向激励作用。

(2) 评价主体缺乏主体意识:学生主体间相互交往活动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学校,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多种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但是, 现有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 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 而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严重缺失, 使他们觉得上体育课枯燥、体育课危险、体育教法呆板甚至可能出现厌学的严重现象。

(3) 教师单向度、终端性评价缺乏评价的反馈功能。评价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主要的现实依据, 整个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反馈系统, 然而, 从实践教学来看教师始终是单一的评价者, 而且这种评价向度是从教师到学生, 而没有从学生到课程、到教师,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评价的渠道也是单向度的, 即没有考虑到学生、教师、课程、管理者之间、交叉平、多维评价的模式。教师对学生的终端评价, 缺少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定性评价缺乏依据, 定量评价没有统一标准、规定内容, 学生们又不参与其中, 被动地等待结论, 他们觉得这样的评价不合理。

3 高中篮球选项教学“综合评价”操作方法假设

通过几年的篮球教学对于高中篮球选项教学“综合评价”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自选难度制、以赛代测制、学生评审团、考分储贷制。

3.1 自选难度制

自选难度制即在篮球评价中,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确定不同难度不同分值的考核题, 由学生自选。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考核为例。设置有近、中、远距离三个投篮点 (如图1中A、B、C三点位置) , 每个点有不同的分值, A点命中一次的分值为0.6分;B点命中一次的分值为0.8分;C点命中一次的分值为1分, 不同层次学生可以自选难度进行考核, 每人10次机会。设计目的:是既不影响基础好的学生正常发挥, 又能让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考核, 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又能调节学生的情结, 增强自信心。

3.2“以赛代测”制

“以赛代测”制即以团体竞赛代替测验, 实施团队“捆绑式”评价。在篮球选项教学班中分成8个队, 每队由6人组成, 在人员组成上采取“好-中-差” (包括身体素质、基本技能和首选篮球人员) 组合, 各队各自命名一个响亮的队名。团体竞赛内容为:摸高、定时定点投篮、计时行进间投篮、教学比赛四项。

(1) 摸高项目。以全队摸高总高度排定名次, 按名次先后以11、9、7、5、4、3、2、1计入总分。

(2) 定时定点投篮。每队每个队员在队友的协助下, 在1分钟时间内完成设置的三个点投篮2次 (如图2) , 各点根据难易程度命中分别得1分、2分和3分, 每个队员得分直接计入全队总分。

(3) 计时行进间投篮接力。每个队员行进间完成投篮2次 (必须命中后再运球, 不命中补篮) , 然后传球给队员完成接力, 以全队总用时量排定名次, 总用时量少者名次列前, 按名次先后以11、9、7、5、4、3、2、1计入总分。如图3:

(4) 教学比赛。在选项班内单循环三对三半场比赛, 参照三对三半场比赛规则, 时间为上下半场各10分钟, 规定每个队员都必须上场, 全队得分直接计入全队总分。

在学期考评中, 团体总分前三名的每个队员能够得到1至3分的加分, 并获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前三名队;定时定点投篮和教学比赛项目设立单项前六名, 并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记录每个学生单项成绩及团体部分, 如团队“捆绑式”评价记录表 (见表1) 。

设计目的:采用团队“捆绑式”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最主要的作用是形成共同体, 学生相互间的指导帮助作用明显, 以强带弱。

在这种评价方法面前, 学生之间的辅导成为自觉的行为, 每个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全队训练, 从而弥补师资不足矛盾。

3.3 学生评审团

在篮球选项教学技术评定中, 根据学生情况设立学生评审团, 学生评审团由3~5人组成, 通过自荐、同学推荐和教师选派相结合形式产生评审团成员。教师、学生和评审团评价比重为3:3:4 (满分为10分) , 评审团评价时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 取平均值确定。

3.4 考分储贷制

考分储贷制即考核得分“储蓄制”和“贷款制”。长期以来, 在体育课教学中对于优秀学生而言, 某个单项成绩往往超过评价标准的最高限, 满分之后又没有加分, 但部分学生并非其他单项都相当优秀。对于学生超过评价标准的最高限的那部分进行评价, 允许学生将超越那部分成绩“储存”在教师处, 然后填补到自己的弱项之中。而对于体育学业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考核得分“贷款制”, 在某个单项考核难以达到标准时, 可以向其他同学“借贷”, 在教师或同学帮助下, 经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标准后再“还贷”。这样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有效提升学生该项目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

4 采用多种“为学而教”的方法

在篮球选项教学中要使学生学有动力, 教学环境有张力, 课堂充满活力, 那么教师教有活力是关键因素, 教学方法很重要。

(1) 要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取适宜的组织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达成学生的“学”的目的。首先在课的开始部分, 要提出目的和要求, 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 多选用创新“集体性”游戏,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在基本内容学习中, 采用启发式体验教学, 让学生在注重安全的基础上练习尝试, 教师随时点拨, 引导学生示范, 使学生能主动思考, 自主练习。在结束部分, 要让学生在放松过程中让学生对小组或个人的篮球学习情况进行评定, 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 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 正视学生中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 适当进行分层教学。笔者在课堂中则利用“强势”群体的优势, 以好带差,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多安排组与组的竞赛和创编活动,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动作最好的为正副组长。在学习了新动作分组练习时, 正组长负责还没完全掌握动作的同学, 副组长负责还不够熟练的同学;其余时间由正组长带领本组同学练习, 这样就避免有学生因不会而坐一边看或因无人管而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这样根据他们水平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区别对待, 设置不同的难度与要求, “强势”群体有更高的学习目标, “弱势”群体有很好的学习榜样, 既不会让差生产生自卑感, 也不会让优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既提高上课效率, 同时也可以让篮球更受学生的喜爱。

(3) 在选项教学进行一阶段后, 多安排一些教学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有自我学习、表现的机会。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与水平, 能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精神品质, 当然各项身体素质也就自然提高。

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学生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 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邵伟德.高中体育新课程目标、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R].报告地:金华, 2006.

[3]潘绍伟.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R].报告地:金华, 2006.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篇7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角度

确定完善的评价角度能够直观且公正地评价课堂教学, 避免出现因评价角度不完善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颇的现象。

1.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精准。教学目标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 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 更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多维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评价一堂课合格与否的关键因素。

2.教学内容是否完善且具有创造性。教学内容是对教学目标的解读。教学过程中应对现有教材进行合理的再次开发, 紧紧围绕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依据学情明确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挑战性, 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 关注学科特点并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 尽量做到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能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3.教学方法和技巧使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和条件,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倾听、交流、协作和分享;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分析, 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尊重学生生命的力量, 鼓励发现的眼光,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并借助鼓励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特长;鼓励学生大胆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能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4.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课堂中教师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较好地组织、管理和驾驭课堂教学, 根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等;设计的教学课件链接是否顺畅, 图片是否清晰、科学和美观;教师是否板书和板画书写清楚、规范、美观, 教学语言规范、响亮且是标准普通话;教师是否具有热情、真诚、民主、平等以及能换位思考等优秀人格品质特征。

5.教学效果是否较好。课堂教学评价中, 关注教师预定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尤其要关注教师对非预设情况的处理技巧, 对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的“小插曲”有没有比较果断的处置措施, 不能仅从评价者的主观感觉简单评价教学效果。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法。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由于评价者的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存在差异, 很容易出现“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评价结果, 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

2.定量评价法。定量评价法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全面的、科学的测定, 并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但单纯依据分数来确定一堂地理课的优劣, 又难以说明具体存在哪些主要优缺点, 难以明确改进教学的主要方向, 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学评价的意义。

3.综合评价法。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均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量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定量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同时通过尽量增加课堂评价者的数量, 通过取多份评价结果平均值来消除个体评价的误差, 才能真正克服主观随意性, 使教学评价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

三、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注意点

1.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有很多与其他学科相通的地方, 但我们更应关注不同的地方。如针对地理学科中地图的重要性, 评价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提升有没有相应比较科学的举措等。

2.评价意见应尽量寻求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给教学者充分的鼓励, 切忌一味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应留出一定空间提出比较贴切的意见, 帮助上课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学习评价探究 篇8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掌握多种数学评价技术,注重过程性评价,努力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正确评价方法,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导向、矫正的功能。

一、学生掌握数学基本要求的评价

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简单模仿,立足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评价注重以下要求:

(1)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完善数学学习认知结构,善于将前后知识贯通练习。

(2)应该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关注数学核心概念的把握程度。

案例:课堂概念学习的思维能力评价。

课题:“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师:(1)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生:配方求出函数图像的顶点即可。

师:(2)如何求解函数在区间[-1,0]或(-2,2]上的最值?大家讨论一下。

生1:也就是求出顶点坐标。

生2:不对!应该画图观测。

生3:应该考虑函数图像的单调性。

教师从学生讨论的语言中看出,生1的思维停留在原有认知水平上,没有随问题变化而调节,层次最低;生2、生3对新问题有一些思考,但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师:生1同学,你认为问题(1)(2)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吗?既然函数定义域不同,求最值还能一样吗?

师:(对所有同学,从认知的最低层次开始引导)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函数的值域是什么?为什么?

(2)“函数的最值”在函数的图像上的实质是什么?

(3)解决上述问题你觉得用什么方法?

二、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自信、合作、创新等方面。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注重以下要求:

(1)应努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不断增强自信心,并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2)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他人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3)应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4)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看能否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能力。

比如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方法。档案袋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一个学期(每月1次)的记载,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及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评价

学生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其自主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价对此应有正确导向。能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体现出来的,如何评价能力一直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普遍课题,应注重以下要求: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看学生能否善于质疑。

(2)学生对于遇到的数学问题是否有自身原创的见解,并关注问题分析的逻辑性。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性如何。

(4)关注学生能否观点鲜明地互相评价。

案例:特殊到一般的推广。

师:在前面的探究中,我们求出了无穷等比数列 的各项和。请同学们思考:(出示投影)对于一般的无穷等比数列an,an=a1qn-1(a1≠0,q≠0),又该如何求它的各项的和?

生:……

师:一般的无穷数列我们没有处理过,我们需要先将无穷转化为有限。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下面请大家试试能否自己解决。

评价内容:(1)使学生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从体会特例到挖掘一般规律;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字母q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并明确为什么要分类讨论。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篇9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桓霾痪哂薪锨可竺酪馐兜娜耍苄郎颓罢叨荒苄郎秃笳摺T谏虾>侔臁胺ü?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法 篇10

一、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去评价

第一种认识, 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 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 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 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 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 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 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说, 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 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 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 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 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

第二种认识, 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 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 (1) 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 所以, 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 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 (2) 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 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 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 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 才是教学. (3)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 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 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 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 等等, 更不是教学. (4) 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 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 也包括展示、演示, 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 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 等等.总之, 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 教师都应该利用, 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 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三、如何让学习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 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精心处理教材, 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 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 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 而且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 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 而并非唯一依据, 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 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 加以灵活的处理, 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 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第二, 体现课程理念, 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 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 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 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 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第三, 激发学生情趣, 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看一堂好课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 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 教学方式多样, 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 使课堂上人人参与, 个个活跃.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参与的愿望, 使每一名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获得心智的发展.第四, 展示教师素质, 塑造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 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 这样的课堂变得灵活多变.课堂上, 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 还必须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第五, 设计完美提问, 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 而且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 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 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 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上一篇:框架集成下一篇:moodle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