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十篇

2024-08-27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篇1

关键词: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药物,评价分析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造成多重感染, 还给患者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 (2008) 48号】明确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分为非限制使用级, 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强调必须加强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依据《福建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2012年版) 的通知》,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不良反应明显, 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监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少, 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2,3]。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将下列药物列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氨曲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万古霉素、夫西地酸、利奈唑胺、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 (注射用) 、伊曲康唑 (注射用) [4]。为了解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对150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查询, 2015年1~6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548例, 随机抽取150例病例进行合理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科室、临床诊断、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品种、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和治疗效果, 包括是否在用药后48~72h评价, 查看有无抗菌药物专家会诊同意单, 是否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药品说明书, 结合我院特殊使用级药品目录, 分析评价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2 结果

2.1 临床科室分布及患者一般情况

抽查150例病例中, 男97例 (64.7%) , 女53例 (35.3%) , 年龄2~86岁, 中位年龄58.6岁;涉及的临床科室:呼吸科53例 (35.3%) , 神经外科30例 (20.0%) , 泌尿外科22例 (14.7%) , ICU18例 (12.0%) , 儿科16例 (10.7%) , 烧伤科11例 (7.3%) ;平均住院18.6d。

2.2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我院使用到的特殊级抗菌药物有7种, 使用频次150次, 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万古霉素35.3% (53/150) , 其次是美罗培南21.3% (32/150) 。见表1。

2.3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合理评价分析

150例病例中合格81例, 合格率为54.0%。不合格69例, 其中无专家会诊记录的14例 (9.3%) , 越级开具处方19例 (12.7%) , 无48~72h评价15例 (10.0%) , 未根据药敏结果选药13例 (8.7%) , 无理由换药5例 (3.3%) , 无指征用药3例 (2.0%) 。微生物送检率达95.3% (143/150) 。

2.4 检出病原菌分布情况

150例患者检出病原菌108株, 其中G+球菌33株 (30.5%) , G-杆菌68株 (63.0%) , 真菌7株 (6.5%) 。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2株 (11.1%) , 铜绿假单胞菌20株 (18.5%) , 嗜麦芽寡糖单胞菌9株 (8.3%) , 产超广谱—内酰胺酶 (ESBLs) 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别有9株、10株, 分别占8.3%、9.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14株 (13.0%) , 见表2。

3 讨论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3]:患者病情需要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应具有严格临床指征或确凿证据经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认定, 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 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 处方量不得超过日用量, 并做好相关病例记录。不得作为预防性用药。严格按照规定处方权限开具抗菌药物。原则上应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根据《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万古霉素的使用频率最高, 尤其神经外科、ICU, MRSA检出率较高。MRSA目前已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并成为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在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下,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变异可能是菌株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5], 常发生于老年体弱、免疫力低下、有开放性创伤或使用导管的住院患者, 与抗菌药物使用及感染控制措施等多重因素有关[6]。我院医师在药敏结果未出来的情况下依据科室检出的常见致病菌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 而后结合临床效果及药敏结果再作调整。存在问题主要在无抗感染会诊专家小组成员会诊意见, 越级开具, 这主要是医师在急诊情况下使用未来得及补充病历记录, 在药师与医师沟通后有很大改善。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 按一般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如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可有耳、肾毒性, 利奈唑胺会导致骨髓抑制, 美罗培南肾功能减退 (肌酐清除率26~50ml/min) 时应调整剂量为每12小时给药1.0g, 导管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与患者年龄, 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 昏迷,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7,8,9,10]。

本文中大多为呼吸科医院获得性肺炎和ICU重症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患者, 多为高龄, 或者儿科低龄幼儿, 在使用以上这些抗菌药物时应按照肾功能调整剂量, 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对患者实行个体化给药, 尽量减少不良反应。我院临床药师每月抽查病历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 结果公示院内网, 对问题严重的科室进行医师约谈, 与绩效挂钩, 定期组织医师培训, 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数量金额和使用频度进行监测,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 今后应在药师审核医嘱, 临床药师检查病历以及与科室的沟通方面多下功夫。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程炜, 陈学霞, 田晓晓, 等.某院2014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6) :98-100.

[2]黄秋红, 何秀娟.2012-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昌平教学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 16 (1) :66-69.

[3]欧钰琳.分级分科管理法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J].中国药业, 2016, 25 (10) :77-80.

[4]刘莉娟.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行前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变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6) :204-205.

[5]汪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严重感染的防治策略[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 (3) :230.

[6]马越, 李景云, 姚蕾, 等.住院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5) :282.

[7]续红梅, 王军民, 洪国玲, 等.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与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4) :494.

[8]李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上海市社区医院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 (5) :122-125.

[9]蒋燕, 刘利, 董丽娥.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 (11) :2102-2105, 2112.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HIS系统, 调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病例, 统计、分析各类药品消耗情况、分布科室、用药频度 (DDDs) 等。

1.2 方法

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说明书及相关指南等, 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评价。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 我院159例特殊使用抗菌药物者均为儿童, 其中, 男性患儿96例 (60.37%) ;女性患儿63例 (39.62%) 。患儿年龄的分布情况:新生儿期74例 (46.54%) , >1岁60例 (37.74%) , 1~3周岁16例 (10.06%) , 3~7周岁8例 (5.03%) , 7~18周岁1例 (0.63%) 。临床科室主要以新生儿科最多, 达67例 (42.14%) , ICU 32例 (20.13%) , 儿科60例 (37.73%) 。患儿临床诊断以肺部感染居多, 有90例 (56.60%) ;其次为感染性休克18例 (11.32%) 、化脓性脑膜炎17例 (10.69%) 、同时存在多部位感染14例 (8.81%) , 其他的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7例 (4.4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 (3.14%) 、脓毒症4例 (2.52%)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2例 (1.26%) 、急性肠套叠1例 (0.63%) 、泌尿系感染1例 (0.63%) 。

2.2 细菌分布

159例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均为治疗用药, 病原学送检率达100%, 送检标本中检出123株细菌,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3%, 其中革兰阴性 (G-) 杆菌91株, 占77.24%;革兰阳性 (G+) 球菌22株, 占14.63%;真菌10株, 占8.13%。分布情况见表1。

2.3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159例患者中, 单一用药者112例, 占70.44%;二联用药者41例, 占25.79%;三联用药者6例, 占3.77%。用药时间1~24d, 平均用药时间为9.72d。见表2。

2.4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用的治疗效果

159例患儿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 治愈者63例 (39.62%) , 好转者46例表表22特特殊殊使使用用抗抗菌菌药药物物应应用用情情况况 (28.93%) , 死亡者6例 (3.77%) , 终止治疗或转上级医院者44例 (27.67%) 。其中1例怀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考虑为万古霉素致肝功能异常, 经停药及护肝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患儿以新生儿为主, 占46.54%。其中44.60%为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或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各项生理功能还不完善, 免疫能力低。新生儿细菌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 故病情危重时需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患儿临床诊断以肺部感染居多, 占56.60%, 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位居儿童疾病谱首位是相符合的[2]。

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达100%,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3%。这说明我院临床医师重视病原学检查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能够有目的针对性用药。送检标本检出的细菌以G-杆菌为主, 占77.24%。G-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 G+球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用药频度最高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为美罗培南, 与G-杆菌的检出率高有关, 且该药是一种新型碳青酶烯类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稳定, 对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3], 常作为危重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一线用药, 为减少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 笔者建议在排除中枢感染的危重患儿可选择另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1例可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为1岁10个月的男性患儿, 在给予正常剂量万古霉素次日出现转氨酶明显升高, AST857.0U/L、ALT 487.7U/L, 经及时停药及护肝治疗后转氨酶恢复至正常指标, 考虑为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大。根据万古霉素 (稳可信) 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少儿肾脏处于发育阶段, 特别是低出生体质量儿, 新生儿, 其血中药物半衰期长, 血药高浓度持续时间长, 所以应监测血药浓度, 慎重给药。考虑到我院未能开展血药浓度监测项目, 笔者建议应严格按照《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4]掌握万古霉素的应用指征。

159例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中, 治愈好转的概率为68.55%, 且通过逐份病历的分析评价, 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情况, 应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用药。笔者建议定期对医院现有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金额和用药频度等情况定期调查、分析, 对排序前3名的品种进行重点监测, 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 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加强对医务人员开展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知识的培训, 强化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37.

[2] 陈爱欢, 陈慧中, 陈志敏, 等.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6) :443.

[3] 刘长庭, 王增武.美罗培南临床应用2732例的疗效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 :249-250.

浅谈特殊人群抗菌药物的应用 篇3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因此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那么特殊人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显的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关于特殊人群抗菌药物的应用。

1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1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藥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1.2 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2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2.1 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2 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1.3)。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2.3 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2.4 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3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3.2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3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3.4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4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4.1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4):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4.1.1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4.1.2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4.1.3 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4.2 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噁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篇4

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计委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重症感染者须经两名以上抗菌药物会诊小组成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副高以上医师开具处方;其他需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情况,可由科主任会诊同意后使用。

1、会诊成员由医务科组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感控科等相关专家会诊、讨论、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容易涉及医疗纠纷的病例,可邀请医务科人员在场旁听,在会议上提出规避医疗风险及纠纷的措施并记录。

2、我院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小组成员名单:

林东兴 何华清 林锦如 黄卿 郑晓静 郑敏华 林艺 王聚新 肖卫文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

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小组成员以及各科主任(不含主诊医师)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5、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做好血常规、PCT、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等检查,且微生物送检率必须100%。

5、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①感染病情严重者;②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③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24 小时之内,其后需要向我院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会诊申请,同意后并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手续。

6、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

7、对未经申请擅自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按医院相关奖惩措施予以处罚。

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

主管医师提出申请会诊

填写电子《会诊单》

会诊专家会诊(确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剂量等)

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开具处方

执行处方或医嘱并及时向医院汇报相关治疗

合理使用抗菌素药物 篇5

1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用量过大, 造成药物浪费, 并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相反, 用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容易出现细菌耐药性。如青霉素超大剂量可引起血液凝固障碍, 如果静脉注射青霉素钾盐可引起高血钾症。链霉素用量过大, 可引起肾脏功能衰竭, 并且可引起呼吸麻痹而发生呼吸困难、窒息。保证用药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 大环内酯类药物首次剂量一般加倍, 以便血液中药物浓度尽快达到抑菌浓度。对于某些慢性疾病和容易在一个猪场反复发作感染流行的顽固性细菌性疾病, 必须采取群防群治的措施。顽固性疾病包括猪痢疾、猪萎缩性鼻炎、猪弓形体病、猪气喘病等的防治和彻底治疗, 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药物。给药数天、数周或数月。

2抗菌药的联合使用

抗菌药物合理配伍, 可达到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 从而可增强疗效, 配伍不当则可发生拮抗作用, 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抵消, 疗效下降, 甚至引起毒副作用。

(1)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 (棒酸) 、舒巴坦、他佐巴坦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场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 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青霉素类和丙磺舒、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 但剂量应基本平衡, 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合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青霉素G钾和青霉素G钠不宜与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等混合使用, 青霉素G钾比青霉素G钠的刺激性强, 钾盐静脉注射时浓度过高或过快, 可致高血钾症而使心跳骤停等;氨苄青霉素不可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B1、50g/l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配伍使用;青霉素类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 (理化性配伍禁忌) 。

(2) 氨基苷类 (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 与β-内酰胺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 如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有效。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合用。氨基苷类同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 与碱性药物连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 毒性也会增大。链霉素与万古霉素 (对肠球菌) 或异烟肼 (对结核杆菌) 合用有协同作用。庆大霉素 (或卡那霉素) 可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硫酸新霉素一般口服给药, 与DVD配伍比TMP更好一些。

(3) 土霉素、强力霉素与本品同类药物及非同类药物如泰牧菌素 (泰妙灵) 、泰乐菌素配伍用于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时有协同作用, 可降低使用浓度, 缩短治疗时间。TMP、DVD对本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适量硫酸钠 (11) 与本品同时给药, 有利于本品吸收。土霉素不能与喹乙醇、北里霉素合用。

(4)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螺旋霉素、北里霉素等) 。北里霉素治疗时常与链霉素合用。

(5) 氟喹诺酮类 (氟哌酸、培氟沙星、洛美杀星、二氟沙星、沙拉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达氟沙星、麻保杀星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杀菌性抗菌药 (青霉素类、氨基苷类) 及TMP在治疗特定细菌感染方面有协同作用, 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均表现无关作用;环丙沙星+tm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禽大肠杆菌O2、鸡白痢沙门氏菌有协同作用, 对猪大肠杆菌、禽大肠杆菌O78、鸡败血支原体有相加作用。氟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可用于猪气喘病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或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含铝、镁的抗酸剂及多属离子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有影响, 给药期间饲喂全价饲料可干扰本品的吸收。

(6) 林可酰胺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可与氟哌酸配合应用与治疗合并感染, 林可霉素可与壮观霉素合用 (利高霉素) 治疗顽固性呼吸道病。有效供给口服补液盐和适量维生素可减少本品的副作用, 提高疗效。此外, 林可霉素可与新霉素 (用于乳腺炎) 、恩诺沙星合用.

(7) 杆菌肽锌可与粘菌素 (多粘菌素E) 、多粘菌素B、链霉素及新霉素合用。杆菌肽锌禁止与土霉素、金霉素、北里霉素、恩拉霉素、喹乙醇等配合作用。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随机抽取2015 年1~8 月出院病历1200 份。

1.2 方法每月随机抽查出院病历150 份进行医嘱点评。共抽取出院病历1200 份, 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对医嘱进行点评, 分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

2 结果

在2015 年1~8 月抽取的1200 份出院病历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638 份 (53.17%) 。①2015 年1~8 月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②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见表2。

3 讨论

从表1 可知, 某院的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2]。这与某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开展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 以及定期采取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公示、奖惩等一系列的有效管理措施有关。

抽取的1200 份病历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638 份 (53.17%) 。其中, 不合理用药的份数有147 份, 占23.04% (147/638) 。不合理用药使用具体情况见表2。3.1 给药频次不当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 可一日给药一次;而多数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消除半衰期短, 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应一日多次给药。本次调查发现, 一日一次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多见, 这可能与方便护理执行医嘱以及部分患者依从性差有关[3]。

3.2 联用不合理本次调查发现, 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情况较多。如注射用青霉素G和注射用头孢硫脒联用抗感染等。

3.3预防给药时机不合理合理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预防术后感染, 还可以避免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产生的某些不良反应。本次抽查的病历中发现29例术后才开始预防用药, 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 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 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等由于输注较长时间, 应在手术前1~2 h开始给药[3]。

3.4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 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 以及病毒性感染者, 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4]。本次调查发现有诊断为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 同时联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 属于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3.5 遴选的药品不适宜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抗菌谱、药敏试验结果、抗菌药物的体内分布特点, 这三方面来选择。本次调查发现遴选药品不适宜的情况有对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选用氨基糖苷类或一、二代头孢类药物, 以及用药起点过高。

3.6 换药无指征抗菌药物的更换应根据临床病原学检查 (药敏试验) 结果, 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考虑, 不建议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本次调查发现, 存在一次病程中, 在没有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的支持下, 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的现象。盲目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使细菌更易产生耐药, 延误患者的病情。

4 小结

综上所述, 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符合要求, 但仍然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应加强行政监督和干预, 同时, 应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法规的培训,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 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4-115.

[2]医政司.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卫办医政发[2013]37号[S].北京:2013.

[3]杨益.201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 :80-81.

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儿科住院病历900份, 男618例, 女282例;年龄0~6岁636例, 7~12岁238例, >12岁26例;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386例, 急性支气管肺炎130例, 大叶性肺炎110例, 腹泻108例, 水痘80例, 支气管哮喘67例, 其他 (黄疸、急性喉炎等) 29例。所有患儿均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部分患儿行胸部X线摄片、血细菌培养[2]。

1.2 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初步诊断, 按第7版人民出版社《儿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理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及药品说明书等资料, 对病历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配伍关系、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联合应用及各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参照1997年WHO和美国生物医学管理中心的“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进行评价: (1) 药物正确无误; (2) 用药指征适宜; (3) 剂量、用法、疗程妥当。

2结果

900例患儿中, 使用抗菌药物732例, 未使用抗菌药物16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3%。其中单用抗菌药物用药率为36.6% (268/732) , 二联及二联以上用药率为63.4% (464/73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686例 (93.7%) ,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6例 (6.3%) , 其中不符合用药指征19例 (2.6%) 、不符合联合用药指征或联合用药不当17例 (2.3%) 、其他10例 (1.4%) 。使用次数居前5位的药物依次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头孢曲松。

3讨论

抗菌药物应用以来, 许多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 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但抗菌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治疗疾病, 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标;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但不能达到预防及控制感染的目的, 还易引起耐药菌株产生, 导致二重感染。因此, 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地用药, 是我国乃至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3]。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考虑不充分易导致选药欠合理。如患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予头孢他啶1.0g静脉滴注, 每天2次。临床认为该患儿为病毒感染所致的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 查体:体温36.8℃, 脉搏89次/min;血常规示:WBC 4.8×109/L;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使用头孢他啶5d, 不符合临床用药指征用药。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医师临床基础知识薄弱, 对药物抗菌谱知之甚少, 或缺乏临床经验, 易出现不符合联合用药指征或联合用药不当情况。如患儿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静脉滴注阿奇霉素3d, 第3天用克林霉素静脉滴注, 同时口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同属大环内酯类, 而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又属抗菌谱相近的药物, 重复用药不仅加重患儿家庭负担, 且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良好阶段, 各生理器官还未成熟, 儿科用药应慎之又慎。如患儿住院期间使用庆大霉素雾化吸入的同时使用链霉素, 而氨基糖苷类药物可损害患儿第八对脑神经及肾脏, 且易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故使用此类药物时应权衡利弊, 恰当应用。医师在使用本类药物时未注意其不良反应, 属不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 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需规范用药, 使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使用中逐步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 延缓耐药菌株及二重感染的产生,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提高医疗安全性。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分析和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对该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儿科病历900份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00例患儿中, 使用抗菌药物732例, 未使用抗菌药物16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3%。其中单用抗菌药物用药率为36.6% (268/732) , 二联及二联以上用药率为63.4% (464/73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686例 (93.7%) ,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6例 (6.3%) , 其中不符合用药指征19例 (2.6%) 、不符合联合用药指征或联合用药不当17例 (2.3%) 、其他10例 (1.4%) 。结论 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不规范情况, 应引起重视, 以便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儿科,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唐镜波.医院质量和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6, 12 (4) :169.

[2]余文海.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5, 11 (5) :11.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篇8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94-01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从而使耐药菌不断增加, 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3]、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日趋严重。抗菌药物都有毒性反应, 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不正确应用抗菌药, 可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4],继而使新的感染、耐药菌感染、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表现为:(1)无指征滥用抗生素,非感染性患者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不当,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用药不当,用药量偏高或偏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和时间不当;(4)不合理配伍;(5)溶媒选择不当;(6)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当;(7)个体给药化问题。

医疗机构要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再加上医务科严格监督管理。下面我从药剂科管理方面阐述几点建议。

1 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工作,抗菌药物首当其冲,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是实现合理应用的第一步。抗菌药物要按要求严格控制购用的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根据药品安全性、疗效、性价比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目录并定期评估,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细致临床药师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日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鼓励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要求医院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配备感染专业专职临床药师。并且,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2.1 临床药师查房:临床药师定期(每周2次)参加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临床药师利用自己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药学信息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在用药实践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用藥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2 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是临床药师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临床药师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不仅可观察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也能了解到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发生率, 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药师及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上报,通过药讯让各临床科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认识,引起注意。对抗菌药物更要严密观察,防止不合理应用。

2.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处方点评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依据,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意识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在全院公示、通报。

2.4 开展药物咨询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临床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收集整理药学信息相关资料,向医护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尤其是患者提供有关药品信息;提供合理用药相关书面资料,如《临床常用注射剂可配伍输液与配伍禁忌参考表》、《临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皮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编撰药讯,报道医院药事讯息、有关药事法规及宣传合理用药方面知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 药师资质管理

对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调剂资格,方可进行药房调剂工作。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方面可治疗疾病、预防伤口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合作加强监督。药剂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细致深入药剂科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等.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8-430

[2] 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杨淑茵.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误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 (14):91-9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篇9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达到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使用前提: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指征。

2、选用依据:必须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用。有条件时,用药前必须确定病原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无条件时,应根据传统经验选用相应抗菌谱的抗菌药物。

3、选用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遵“三先三后”的选用原则,即先用“一级”抗菌药物,后用“

二、三级”抗菌药物;先选常用、普通的抗菌药物,后选取不常用、昂贵的抗菌药物;先考虑口服给药,后考虑注射给药。危重病人除外。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合理使用的标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合理用药的三大特征:安全、有效、经济。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三级分类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物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二、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此类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磺胺类,呋喃类、磷霉类、制霉菌类、甲硝唑、抗结核杆菌药、红霉素等。

2、限制使用(二级):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对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有: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β内酰抑制剂、喹诺酮类、替硝唑等。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此类药物有: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复方制剂、第四代头孢、盐酸卷曲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真菌药、奥硝唑等。

三、使用原则

住院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责任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具有严重临床用药指征或诊断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事后必须报告相应级别医师补签字。

四、合理用药管理

1、实行科主任全面负责制。科主任要及时查房掌握病情,认真查阅病历和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监督医师修正治疗方案。凡医院检查发现以下问题时,均要与科室目标管理及管理质控分挂钩,并与科主任目标管理挂钩。

2、院感控办协同检验科每月公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院感科、检验科提供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每季度对医院内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并定期公布前十位的抗菌药物。

4、医院纪委紧系监督,对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医师以及违规的药品提出处理意见。

5、临床药学负责对门诊处方、死亡病例、运行病例进行抽查,检查是否存在无指征使用、与诊断不符是使用及其他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问题,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欠款进行统计及分析及时向医务科、主管院长汇报。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2007年1~12月门诊处方,每月随机抽取1000张门诊处方,共计12000张。

1.2 方法 对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处方数、种类、剂型、溶媒、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1.3 表3中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临床用药须知[1]和第15版《新编药物学》[2]为基础,结合药品说明书和临床使用情况确定限定日剂量(DDD)值,使用频度(DDDS)=全年消耗总计量(药品规格×用药数量)(g)/DDD(g)。DDDS越大,说明该药使用频度越高。

2 结果

2.1 每月随机抽取门诊1000张处方,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量统计结果,见表1。

2.2 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统计,见表2。

2.3 全年总抗菌药物、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前十位排名(2007年)见表3。

注:非为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为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指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共4153例,其中:

3.1 由表1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率(31.5%),未超过卫生部提出的控制在50%的标准[3]。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是否正确合理,首先看患者有无明确的用药指征。抗菌药物应用的唯一指征为细菌感染,除了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物。临床上抗菌药物滥用于非细菌性感染,如无血象改变的轻度感冒,多为病毒感染,通常多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即可自行痊愈。还有诊断为早孕、腰痛、肾绞痛、带状疱疹、腹痛待查等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还有患者腰肌劳损要求打消炎药的。

3.2 药物选择由表1、3可见,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药品比例(8.6%)和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药品比例(21.1%),都很高。高效广谱且价格贵的二级以上药物排在前几位,尤其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应用比较广泛,从医师角度可使病情迅速控制,减少医疗纠纷,从许多患者角度盲目迷信进口药、高价药,使得小病大治,也导致了不合理用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耐药菌株逐渐增多,不重视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很容易造成盲目使用抗菌药,对及时控制感染不利。殊不知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几年后可能将无药可用;其实进口药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因种族和遗传差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抗真菌药酮康唑,国外报导其肝功能损害仅为0.02%,而我国报道其肝功能损害为30%[4]。

3.3 给药途径的选择问题 由表1可见,本院门诊以口服药物为主59.9%,静脉滴注品种数占处方总数的29.4%,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输液处方为15%的标准。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处方46.2%,这是因为注射剂比口服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不受消化液和食物影响,适用于感染较严重的患者。另一原因与患者想尽早摆脱疾病痛苦的心里有关,输液起到一种心里安慰作用。在患者病情较轻的情况下,医师、药师应告诉患者静脉输液的危害,提倡口服用药。给药途径合理选择是:①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②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3.4 由表2可见,超大剂量处方和单次剂量过大的现象很多(占不合理用药24%),按新处方管理办法普通处方不超过7 d用量,需要长期用药(大于7 d)时须注明理由。如病情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医师一定要在剂量旁再次签字,但是建议严重感染时用少量多次的给药方法,单次剂量过大会加重肝肾的代谢负担,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严重感染时用2 g,但本院有多例治疗剂量用药至4 g以上,应引起注意。大部分静脉滴注抗菌药不按药动学及药效学设计给药方案,而是把一日剂量每日一次静脉滴注,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造成浪费,更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5]。

治疗时给药的剂量应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5 由表2可见,每日用药次数不符合药动学、药效学参数的情况最多(占不合理用药28%),如青霉素钠800万U加入输液中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10.5 h,治疗作用消失时间为13.5 h,到第二次静脉滴注时有近11 h血药浓度低于有效血药浓度。

临床疗效的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浓度在病原菌的MIC的时间,其合理给药原则是低剂量多次给药。抗菌药分为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时间依赖型抗菌药要求血清药物浓度大于MIC,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以通常剂量给药血清药物浓度达到MIC的4~5倍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增加给药剂量一般并不能提高疗效,这些药物很少或没有抗菌后效应,维持其血清药物浓度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提高浓度明显增加抗菌活性,抗菌后效应延长,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克林霉素等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应一日剂量应根据半衰期分2~4次给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属浓度依赖型抗菌药应每日一次给药(重症感染者例外)。

显然对于门诊患者每日2~3次静脉输液很难做到,尤其是没有应用静脉套管针的医院,每天扎2~3针,患者也较难接受。建议条件允许的应用静脉套管针,病情允许的静脉输注1次,根据半衰期给予同类口服的抗菌药物维持其血清药物浓度大于MIC。

3.6 溶媒和溶媒量选择的不合理较多(分别占不合理用药3.7%、12.7%)每种抗生素均有其最稳定的pH值环境,例如氨苄青霉素稳定pH值为5~8,用葡萄糖(PH=3.2~5.5)或葡萄糖盐水(PH=3.5~5.5)溶解静滴欠佳,应选用生理盐水(PH=4.5~7.0)或林格氏液(PH=4.5~7.5)较为合理。

临床医师常忽视了溶媒选择不当可导致抗菌药物用药环境的改变。溶媒量选择不当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溶媒量过大,药物在体内很难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例如时间依赖型抗菌药要求血清药物浓度大于MIC,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血药浓度达到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最强;溶媒量过小,多会造成局部血管的强烈刺激,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如需补液时,最好是把治疗量药物选择适宜的溶媒、适当的容量给药,然后再续补液,以达到有效浓度和理想的治疗效果。

3.7 联合用药不当的问题 不合理联用有67例头孢菌素+克林霉素同时应用的情况,占联用的37%,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拮抗。但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若先用繁殖期杀菌剂,后用速效抑菌剂,不会发生拮抗,克林霉素于头孢菌素用药后2~3 d使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6]。另1例阿奇霉素+克林霉素也属速效抑菌剂联用的药理拮抗。另有多例头孢呋辛+美洛西林、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联用,其作用机制相同,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还有1例头孢拉定+依替米星,体内代谢物都主要从肾脏排泄,合用会使肾毒性增大。

3.8 多药联用引起配伍禁忌临床常见 维生素C与青霉素、维生素C与胰岛素、维生素C与维生素K1混合静脉滴注因为维生素C强的还原性,会使青霉素降效、胰岛素失活、维生素K1被破坏。又如头孢曲松不宜与10%葡萄糖酸钙混合静注,因为钙盐与酸根结合会产生沉淀;同理头孢曲松禁止用林格氏液作溶媒,因林格氏液中含氯化钙。

4 讨论

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口服药物为主,因为门诊患者病情一般较轻,使用率虽然符合卫生部的要求,但是在药品的选择上依然存在追求新、贵品种和亚垄断现象,过多的使用高效广谱且价格贵的二级以上药物及三代以上头孢菌素药物。不合理情况还有:无指征用药,超大剂量和单剂过大,每日给药次数过少,剂型选择不当,溶媒选择及溶媒量不当,致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这一恶性循环必须得到遏制。因此合理、有效、经济的运用抗菌药物,规范医院用药不仅可体现医院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标志,也是减轻患者负担减少耐药性的有效途径。合理用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医院医师、药师要不断针对存在问题寻找原因,改善不合理用药现象。

摘要:目的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按等级医院管理要求和抗菌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随机抽取2007年1~12月门诊处方12000张,统计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品种、联合用药等情况,分析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结果门诊使用抗菌药物以头孢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类居首位。不合理问题:无指征用药,单次剂量过大,每日给药次数过少,剂型选择不当,溶媒选择及溶媒量不当。结论本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医院医师、药师要不断针对存在问题寻找原因,改善不合理用药现象。

关键词: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59-619.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136.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10.

[4]王小燕,周文,李慧.儿童医院门诊处方抗菌素利用分析.中国药房,2006,17(18):1392.

[5]陈兆波,胡家全,曹延兴.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72例分析.中国药师,2006,9(4):340-341.

上一篇:国家的支持下一篇:编辑部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