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论文十篇

2024-05-06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论文 篇1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概念及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将某地区社会、 经济等特点体现出来,指导培训活动过程、制度的规范。本质上来说,其是一个系统概念,涉及培训目标、主体及客体等多方面内容[1]。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一般为三类,以政府主导、 政企配合及市场运作三类作为基础,并以具体针对性培训为辅助。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的有效对策

1.立足于经济区域,合理选择培训模式

其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产业结构良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进而对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选择培训模式过程中, 应结合农业生产基地需求,将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型或者产业促进型模式作为培训主要模式,从而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

其二,中部地区。诚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表现良好,已经形成基础较好的城市群,不仅如此,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具备良好的产业、 人才资源,唯独缺少技术的支持。由此, 培训模式选择应将政府作为基础,政企配合,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2]。

其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即便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该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和国家的支援,选择政府主导类政府工程项目型等培训模式,引导自身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其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畜牧业等基地,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优势相对突出,能够适应机械化作业。基于此,要充分结合东北地区需求,选择适应规模经营与机械化特点的主导产业推进型模式。

2.结合产业特点,科学选择培训模式

其一,针对粮食、棉花等领域,国家在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支持,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农民都能体会到国家的帮助,因此,在选择农民培训模式方面要选择政府主导类模式,并通过政府实施工程项目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范围。

其二,针对蔬菜、果品及花卉等领域,要树立现代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并实现生态等大农业目标,促使农民培训内容倾向于技术方面。由此可见,要选择政企配合类为主的培训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其三,针对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培训模式的选择,要逐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社会化服务理念,促使农村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支柱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

3.设定针对性目标,开展多元培训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培训目标设定也存在一定差别。 一般情况下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培训:一方面,基础性培训,主要是文化、职业技术及成人教育三个方面,其培训模式应以政府主导类为主,通过高等院校、 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给予相应的配合, 实现对农民终身教育。另一方面,技能性培训,主要是工程项目、实用技术等方面,一般是以政企配合类为主,将农业科技园区等作为发展重点,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投资和管理机制,对部分具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和培训,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论文 篇2

研究“循环互动式”培训方法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培训方式和手段。“循环互动式”培训方式是最优化、最捷径的培训方式,既达到优秀培训目的,又使学校教育培训持续发展的先进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培训上被动式服务,指令式教学计划,培训效果差,信誉危机的状况,从而提高系统的生源、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在社会职场竞争力。

1“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内容

“学校与职业农民”、“教师与职业农民”及“学校与教师”三者的互动循环构成“循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创新职业教学模式的目的。

(1)学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需求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要符合区域经济,要遵循自身规律,要有前瞻性。培训后,跟踪调查培训效果,获取培训后的反馈信息,为循环培训做准备[1]。

(2)职业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自己所需专业。与(1)构成学校与职业农民的循环互动。

图1“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Fig.1“Cycle interactive”teaching mode

(3)学校设置专业后,并将农民需求下达给授课教师,安排教学时间及方式,准备教学用具及场所。将培训后跟踪调查资料反馈给教师,为下次培训积累经验,也是给循环培训做准备。这里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行业阅历,较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能力[2]。

(4)教师在第一次培训中,按照职业农民培养的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定,二次重复培训是按照与职业农民互动中所提出的在培训中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或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这里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职业农民,还要与学员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以求达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3]。

(5)职业农民在培训前后与教师互动,对所学的内容知识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映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生产实践中的新问题,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成一个整体,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4)构成教师与职业农民的互动循环[4]。

(6)教师将每次培训情况反映给学校,总结培训效果,提出下一次培训意见,改进下一步培训方法,与(3)形成学校与教师的互动循环。

整体教育培训循环互动式:职业农民→学校→教师→职业农民(n次教师→职业农民→教师小循环),职业农民→教师(学校)→职业农民的多次循环,互动式构成循环的原因,没有互动就构不成循环[5]。

2“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2.1 教学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

2.1.1 专业设置围绕区域农业产业特色转

蔬菜种植是双鸭山市的特色产业,农广校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将专业细化,开设了特菜种植、区域经济作物种植,使课程设置更加切合实际,并将实用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6]。

2.1.2教学组织围着农民生产转

阿城区农广校实验点把职业农民培训和创业培训相结合。据职业农民需求设置了蔬菜技术培训班,利用市场蔬菜的淡旺季节,开设了乡村旅游班,讲述农业生产技术和城市乡村游的焦点问题[6]。

2.1.3 评价方式围着生产经营成果转

过去农民要走进课堂才能接受学历教育,现在实现了“把学校设到农户门口,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边学习、边实践、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阿城区双峰街把教学点设在了双兰村文化站;胜祥村把教学点设在了温室大棚等[6]。

2.2 有效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阿城区张万禄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对蔬菜大棚进行了合理改建,更新了品种,进行科学施肥,加强了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步步跟进,蔬菜上市后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肯定,每棚增收3 000多元。

阿城区金龙山镇于店村村民陈云峰,是全镇有名的玉米规模种植大户,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培训,陈云峰调优种植经营模式,积极寻求订单产业,降低由于价格不稳造成的风险。去年与粮食收购户签订种植订单,效益达18 000元·hm-2,6.7hm2地纯收入12万余元,玉米规模种植和订单产业给他带来了极大地经济效益。

2.3 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阿城区新利街道新农村党支部书记张万禄创办“万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次参加培训,他利用所学在推动当地露天及棚室蔬菜产业发展,同时辐射、带动非合作社成员农户200余户,并由哈尔滨市农广校教师定期进行技术指导,现在年创收近430万元。

伊春市农广校在农民中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种植类合作社由原来的56个发展为129个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积极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提高了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

3 结论

“循环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创新而成的一种适合现代职业农民培训的方法,实现了职业农民教育中的“三对接”,给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带来新的活力。“循环互动式”教学能够结合实际,符合农民务实心理,激发农民学习新技术的兴趣,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农广校的培训教学质量,提升了农广校在培训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农广校在职业农民教育事业上的发展。

摘要:为探索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作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口,在以往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即“学校与职业农民”“教师与职业农民”及“学校与教师”三者的互动循环构成“循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农民,循环互动培训模式,产业需求,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164.

[2]席东梅,李术蕊,张志增,等.创新模式壮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北省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18-25.

[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2-46.

[4]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1-24.

[5]彭贵军,吴耀松.浅谈互动式教学与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9-20.

培育新型农民创新培训模式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农村;农村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篇章中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训好新型农民,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增收增富,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重构原则

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创新新型农民培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状况,培训内容、形式甚至培训时所用的语言一定要适应农民的实际,语言尽可能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培训方法尽量简便,便于接受;方式上尽量用案例法或实体展示,便于掌握,尽可能作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实用性原则。培训应以农民为本,突出农民这个核心和主题,以尊重农民意愿和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我国现有新型农民培训有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四个工程。要作到“农民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3.针对性原则。新型农民培训的对象是农民而非一般学生,他们是成人,成人学习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较为成熟,自主性强,并且有很强的“即学即用性”。因此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应考虑到这些,力争使每位参加培训的农民均有所收获,都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达到培训的效果。

二、创新培训模式研究

1.直接参与培训模式。直接参与培訓模式是指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现场农民直接参与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是直接面对农民。指导人员和农民直接面对面交流。二是直接在实际现场开展培训。三是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实际生产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2.职业院校(成人校)为培训主体的农民培训模式。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州、市)有一所高职院校,每个县(市、区)有一所职业学校”,大多数乡镇都有成人教育中心校或农社区教育中心的格局,职业院校有大量从事农业的技术力量和教师。

职业院校(成人校)为培训和体的农民培训,首先,要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为主。其次,要改变内部培养农业人才的传统模式,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外急需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出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3.团队讨论式培训模式。团队讨论式是以同类型培训的学员为团队,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别人的经验,碰撞创造的火花,开拓想象的空间。充分利用培训、考察、讨论等多种手段,给农民更新知识,通过“耳目一新”,实现“脱胎换骨”。

4.“点面”结合模式。“点面”结合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立足当前,通过一系列培训与服务,在农村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训方法。这种培训模式在培训人员和内容上有一定的要求,一是培训对象要求较高,是新型农民中的精英。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求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求,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济知识等的系统教育与培训。

5.流动模式。针对一些乡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组织技术人员,组建县、乡两级流动培训服务队深入各地开展培训。这种方式人员组织灵活,对于农民急需解决的紧急问题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迅速解决。由于培训组织自由,形式灵活,能够使培训人员与农民之间实现更好地交流。

此外,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的不同,培训模式还有订单式、网络式、基地辐射等多种形式。

三、结论

农民培训模式不能总是保持不变,应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其动态发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培训内容的充分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目标。培训应创新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兰.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论文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更具有活力、创造力,把农村建成具有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实现我区“农业振兴,农村繁荣,农民致富”的宏伟目标。为给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近期,xx区成人教育学校对全区农民科技素质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此次调查共走访了五个乡,20个行政村,问卷调查5000人,召开座谈会10余次,被调查人数近万人。从我区基本情况来看,全区辖五个乡122个行政村,农村总人口11.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9万余人。现有耕地11.75万亩,复垦土地1.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76。农村劳动力60630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37806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22824人。在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及脱盲人员19640人,占32.4%,初中文化程度32026人,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6476人,占10.68%,中专文化程度1873人,占3.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15人,仅占1.01%。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大多数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可耕种的土地较少。经调查我区农村劳动力大多数人无特殊技能,加上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愿意外出务工,都愿在本地就业,愿意到开滦等大企业上班,造成农村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和区域内。为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势在必行。

一、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xx区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

(一)启动了人才培养工程

利用远程教育网路,以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依托,进行正规化学历教育。使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后备干部、计生专干人员、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学历达标率达80%以上。

(二)实施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

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我区现状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基地”,开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劳动技能培训。2004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0多人次,已有37.6%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 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开展了实用技术进农家工程

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农广校的自身优势,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把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送到田间地头;为让科技顺利进村,我们以协会为依托, 拓宽培训面,让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我区建立了四大协会组织,即蔬菜协会、果树协会、养殖协会和花卉协会,吸收科技会员达1800多人,遍布全区5个乡。同时由农广校牵头,在各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辇农信息》、《农民之友》、《果树通讯》、《致富金桥》、《科技农报》每月为每乡刊出一期科技小报,及时为农民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传授科技信息,推广科普知识,介绍典型经验,剖析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向全区发出2万余份,深受老百姓的青睐。据统计,几年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投入资金达30万元。在区委区政府的英明决策和正确的引导下,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在不断地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尽管如此,我们的培训模式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

具有初中文化知识结构占劳动力的52.81%左右,高中以上人员占14.79%以上,剩下的32.4%的人员只有小学文化和脱盲人员。

成因是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对参加科技培训的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的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不够高

农业和农民科技人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比例较低。有些农民科技意识弱,对提高自身科技素质水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查农民参加农业技术素质培训的原因时,40%的农民认为是自己渴望知识,愿意参加科技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其余60%的人有短期行为,有用就学,缺乏恒心和持久性。

(三)农村劳动力信息比较闭塞

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靠看电视、听广播获取信息,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传播速度较慢,致使他们思想陈旧,对高新技术不闻不问,总是模仿他人的做法,缺乏创新的意识。

主要是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

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四)培训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最少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最少需50学时,分别需要800元和1000元。由于教育部门经费有限,仅靠政府投入不能满足需要,但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致富能力降低。

(五)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致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需要政府重视,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和,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建议健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目标考核,确保工作到位。

三、对提高新型农民素质的思考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

(二)高农民素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求,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一名农民,增加了一个产业开发技术能手。这既可以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开发效益,又可以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必由之路。

(五)提高农民素质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而和谐村镇第一位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己任,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对新农民培养模式的探究

调查显示,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搞好农村人才培养、劳动技能培养、思想观念培养。必须创新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全面开展现代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摸索现代农民技术培训的新模式。

(一)范型培训模式

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是指政府、学校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进行科技学习的一种农民培训形式。科技示范园里新品种、新技术等一目了然,实例鲜活,学习直观,可以直接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农民易于接受。

(二)传导型培训模式

现场传导型农民培训模式是指在农村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形式。直接面对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指导人员与农民零距离交流,这样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学员最为适宜。直接在现场开展培训,着重解决当前实践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与推广运用新技术,针对性与操作性强。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实践生产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诸如种植、养殖、追肥、灭草、防虫、治病等,有针对性地答农所问、释农所疑、解农所惑。

(三)媒体传播型培训模式

媒体传播型培训模式是指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大喇叭广播、电视、音像材料)和印刷媒体(明白纸、科技小报)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一种形式。一是要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和民营集团参与农民培训。二是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区、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三是充分利用成校职校,进行农业技术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内容,积极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参加培训授课,以此提高农业技术教育水平。在充分发挥我区农广校、成人教育学校、职教中心、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现有职能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实师资力量、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四)能人培育型模式

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是指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训形式。要求培训对象是农民中的精英,善于抓住机遇,刻苦学习,富于创造与实干的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等。在培训内容上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的系统教育与培训,以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五)项目推动型培训

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是指以高科技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于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和产业经营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并提供产、供、销配套综合服务的培训样式。一是选准选好项目,二是进行试点示范,三是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落实师资、场所、基地、经费,着手开展项目培训,四是在项目培训和推广过程中,不断扩大项目生产规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生产走上产业化道路。

五、保证措施

(一)推进农民培训体制改革。

一是调整农村成人教育布局。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加大区级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提高乡成人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二是构筑农村教育“立交桥”。建立政府统筹,有关部门牵头,教育、农业、科技、劳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管理机制。三是深化农村教学改革,鼓励农民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和管理模式。四是对不能升高中的初中生,采取“3+1”的办法,由乡成人学校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五是突出农村教育重点,借助农村成人教育和农广校的现有资源,对种养大户、购销大户、服务大户进行文化和专业适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政府对成人教育的支持,确保农民教育经费,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年来,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没有了,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二是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三是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成人教育经费问题。四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的积极性。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三)确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

目前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学历不对口或偏低,缺乏实践能力,尤其是农村急需的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种植、养殖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普遍缺乏,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也将影响乡成教对农民的吸引力,影响乡成教的长远发展

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尤其是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认真加以解决,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以满足对农民培训的需求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农业进程。为此,建议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将农民技术技能素质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各地各部门要在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目标下,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各自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素质培训的目标考核体系,将这项工作列入目标综合考核,各级都要加强考核和工作督促检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本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区直各有关部门,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素质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启示和结语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论文 篇5

1.1 什么是农民田间学校

农民田间学校, 就是以“农民”为中心, 以“田间”为课堂, 参加学习的学员都是农民,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专业技术员担当辅导教师, 在作物生长全生育期的过程中, 在田间地头进行的培训。

1.2 农民田间学校的特点

农民田间学校注重的是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农民田间学校具有提高农民的自学能力的特点;农民田间学校具有教室不固定、教材不固定的特点。

1.3 农民田间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教学方式

农民田间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区别之处在于, 辅导教师不是通过集中讲课的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 而是围绕农民学员组织活动、设计问题, 激发和鼓励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进行分析, 制定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来完成教学任务, 最终使其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或农民技术专家。

2 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2.1 应用背景

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是针对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 P M) 以来, 解决农业技术推广 “ 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而提出的。这种培训模式采用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 一切活动以农民为中心, 以实践为手段, 以田间为课堂, 重视农民技能培养, 切合实际, 符合我国目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也是国际上流行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形式, 农民很容易接受。

2.2 应用意义

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文件依据是2012年中央1号文件。2013年中央1号文件又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将伴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个过程, 是我国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以何种方式培训农民, 使之成为过硬的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个摆在基层农业培训机构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以“农民”为中心, 以“田间”为课堂的田间学校培训方式, 既是把“农民”和“田间”有机的结合, 又是新时期农民培训工作的主攻方向。因此,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事业。

3 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国外研究现状

农民田间学校起源于亚洲, 它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来推动, 目前有很多国家已广泛开展。在水稻和蔬菜田间学校的成功开展下, 联合国粮农组织 (F A O) 从199年开始在亚洲部分国家推行棉花田间学校, 将水稻和蔬菜种植中的培训模式应用在棉花等其他的农作物上。目前, 田间学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作物病虫害的治理上, 而是延伸发展到多个领域。在有些国家, 田间学校不但形成了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运行模式, 而且还构建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作为补充, 从而提高了农民培训的整体效果。虽然田间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之下效果更好, 但是因为亚洲各国诺大的人口基数, 参与田间学校的农民比数还是很低, 平均只有1%~5%。2003年, F A O首次在中欧和东欧的7个国家推行田间学校, 目的是通过田间培训抑制玉米根结线虫的蔓延速度, 增强当地农户防治玉米病虫害的能力, 它的工作重点在于强化农场管理力度以及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检测评估。当前有两项新的项目已经在亚美尼亚等国开展, 它们分别是FAO基金会组织的鼠害防控项目和美国农业部资助下的田间学校普及项目, 这两个项目的展开表明了农民田间学校在欧洲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田间学校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成人教育途径, 已被当地政府正式认可。1996年, 农民田间学校在埃及开始试点, 从而标志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引入中东和北非地区。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差异, 农民田间学校在中东和北非的推行具有一定的阻力。直到2005年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仍然没有在埃及及周边国家大量推行, 虽然如此, 一些小规模的试点工作却依然相继开展。目前, 五个项目在支持中东和北非地区田间学校的普及。农民田间学校于1993年引入苏丹, 于1995年引入肯尼亚, 随着1997年在津巴布韦的成功展开, 农民田间学校在非洲得以大面积推行, 日前, 已推广到27个地区和国家。与亚洲相区别的是, 非洲农业的农药使用量不很大, 因此这个地区田间学校的重点更多侧重在作物增产和卫生保健上。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 农民田间学校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东欧等已经成功的大面积展开, 并且已经辐射到丹麦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田间学校从亚洲向欧洲的蔓延普及, 其运作模式为了适应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不断进行调整, 侧重点也在不断扩大。

3.2 国内研究现状

从1994年开始我国举办水稻农民田间学校以来, 累计开办水稻农民田间学校辅导教师培训班20多个, 稻农田间学校3万多所, 为浙江、湖南、河南、四川、湖北、安徽、广东等省培育农民田间学校辅导教师600多名, 以及稻农10万多人。

近年来, 农民田间学校在我国备受重视, 发展的非常迅猛, 全国16个省已经大规模推进。其中北京市进展得非常快, 已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作为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机制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文件, 并建立了市农委、科委、财政、农业四委局联动机制, 以及市、区 (县) 、乡 (镇) 、村四级技术支撑联动机制。通过田间学校培养出来的农民已经成为当地的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户, 并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北京市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于2005~2008年针对郊区蔬菜、瓜果、鲜食玉米、粮繁制种、生猪、奶牛、肉羊、肉禽、鱼等17个主导产业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全生育期的全程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种植业平均户增收0.2万~0.6万元, 养殖业户增收1万~2万元, 户均增收52.9%。

4 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应用的价值

2014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 明确指出了农村改革的要求。大力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保障。“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这一课题, 旨在培育出适应现代农业的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每个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都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所以, 应积极调整和优化培训方式, 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培训内涵, 实现培训个性化发展, 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理论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上可进行普遍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有实用性参考教材, 且成果显著,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在我国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

影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大致有政府支持力度, 农民培训机构的组织协调能力, 培训课程安排的适宜性, 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 学员的文化基础, 训后跟踪服务程度以及当地的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例如学员的文化基础因素, 表现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数量上逐渐萎缩、结构上严重失衡、农民素质甚忧、后继人才缺乏。我国农村劳动力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农村妇孺化、老龄化、空心化、小学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涉农专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青壮年劳动力离农去农现象严重。

6 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对策

6.1 加大政府扶持政策

财政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的农民田间学校项目给予资金保障, 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的运行机制。

6.2 加强各培训环节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 确定优势产业方向的田间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

6.3 严格监管制度

制定辅导员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6.4 加大宣传力度

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建设

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1,2,3]。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农民进行了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专家和学者也针对新型农民培训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与探讨[4,5,6,7]。根据山东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承担了烟台、威海、东营和日照四市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任务。因此,为搞好此次培训,广泛学习吸收我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成功培训经验,认真探索自己的培训模式,在总结过去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了体系:即组织管理体系、教学实施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培训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培训实践对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1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1.1 成立领导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实施培训工作的基础,是稳定培训秩序、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学校专门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分管科技培训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领导小组宏观指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培训组织体系。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为确保培训工作扎实开展,领导小组根据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在培训期间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以改进管理工作,提高培训效果。严格培训管理,制定了《培训班纪律规定》《培训班学员守则》等管理制度,加强平时考勤,并把平时考勤结果纳入考核内容,作为结业时的评定依据;组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和收集学员对教学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通过严格管理,学员从不适应到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生活井然有序,有效地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建立学员的组织管理制度

建立班主任制度,强化日常管理。选派责任心强、具有培训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员一起学习、生活。成立班委会,协助学校开展好培训工作。班委会由临时党支部书记、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和小组长组成。班主任应及时召开班委会,广泛收集学员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情况、改进管理。

2 教学实施体系建设

2.1 科学优化培训课程,突出创业主题

按照农业部农民创业培训规范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科学优化教学计划,突出创业主题,实施模块式教学。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创业通识模块、产业发展能力模块、创业经验模块和创业实践模块。创业基本知识模块主要讲授创业理念、创业技巧与方法、创业扶持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工商、税务知识等。创业基本能力模块主要讲授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要求、创业机会分析与评估、农业企业运营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技巧、农业企业品牌建设、农业(网络)信息收集和发布技能、农村创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等。产业发展能力模块重点讲授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发展趋势和发展机遇以及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等。创业经验模块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使学员分享创业经验,从中得到创业启发。如聘请农民创业典型进行创业经验介绍,组织学员观看创业专题片,师生互动交流,学员之间交流创业经验。创业实践模块主要是通过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市场调研和创业基地实践3种形式使学员得到创业实践锻炼。

2.2 严把教师选聘关,组建优秀讲师团

由于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为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创业激情,增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学校始终严把教师选聘关。一是聘请省内知名人士、包括省内农业院校的知名教授及农业系统内的知名专家担任创业理念和技巧等培训内容的主讲教师;二是选拔校内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创业基本能力培训的主讲教师;三是选派具有创业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创业发展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四是聘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农民企业家做创业汇报,与学员交流。

2.3 强化教材与教学基地建设

农民创业培训没有统一的教材,在借鉴兄弟院校创业培训教材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对农村经济工作较为熟悉的专家、教授编写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教材,并免费发放给培训学员,培训教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性强,深受学员欢迎。在教学基地建设上,精心选择,并重点突出基地的广泛性、代表性、先进性和示范性。

2.4 抓好教学组织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员的年龄、学历与经历等情况,科学制定授课方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的学员,做好因材施教,重点让学员感受到创业培训的魅力,领会创业培训的精髓,从而达到激发学员的创业激情、更新创业理念。把创业计划书的编制作为教学重点,紧紧围绕学员的创业意向有针对性地让学员相互提建议,坚定创业自信心和规避风险的技巧,通过个性化辅导,使学员都能掌握创业计划书的编制方法,并通过逐个评析、指导和建议等方法,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确保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培训班结束后,根据学员平时表现、作业成绩和创业计划书评价成绩综合打分,合格者发给由学校验印的《创业培训结业证》。

2.5 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注重从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集中培训为主,采取互动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辅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按照集中授课、学员交流、市场考察、专业学习与实践、创业设计、跟踪服务等环节进行。所有授课教师均按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每一次课堂授课结束后,都安排授课教师和辅导员与学生座谈交流,现场答疑。聘请多位创业成功典型进行现身说法,专门安排学员统一参观考察多个创业示范点和高科技企业,由示范点和企业负责同志现场结合实例传授创业思想、激发学员的创业热情。

2.6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

从学员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安排实习考察点,先后安排了10个实习考察点,供学员考察学习,这些考察点包括烟台威宇大樱桃与蓝莓生产基地、烟台牟平区莒格庄能源生态大棚(种、养、能结合型)、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食用菌养殖及加工)、烟台天彩兔业养殖公司、烟台康寿源畜牧科技开发公司、烟台市标准化肉食鸡养殖基地、烟台鹿王山庄、烟台农博园、烟台东方海洋国家水产品养殖基地和烟台张裕卡斯特庄园。考察学习点涉及项目广泛,满足了不同学员的需求。

3 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3.1 加强培训公寓条件配备

为给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住宿环境,学校专门腾出一栋公寓楼,并配备了电视、电脑网线接口、洗漱用品等生活必备品,学员不需要带任何行李即可参加培训,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并安排专人负责学员房间卫生清扫以及学员日常饮水供应,并安排专人负责学员洗浴用水的供应。

3.2 精心调节培训膳食

为给学员提供一个温馨的就餐环境,学校专门腾出一层学生餐厅供培训学员使用。为了让学员吃的舒心,学校餐饮部门精心编制食谱,保证学员的饭菜营养结构合理。为保证学员的饮食安全,学校要求餐饮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重点在采购、加工、消毒、卫生安全检查方面从严要求,严格管理,全程跟踪服务,保证每一个环节不出差错。

3.3 学员为本位,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方便学员的学习与生活,在教室、宿舍和餐厅等处均设置了路径指示标志;在教室和宿舍设有饮水处;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篮球和排球等体育用品,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员进行文体活动,观看电影,丰富学员业余生活;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免费为学员开放。

4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广泛的网络式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专为受训后的农民实施创业活动所建立的服务体系,也是确保培训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使农民持续创业的有效途径。建立创业跟踪指导联络员走访制度,学校安排教师担任创业跟踪指导联络员,在集中培训后,由联络员专访受训农民,及时了解创业情况、创业困难及创业典型。建立学员跟踪服务制度,从创业农民的基本情况、培训情况、帮扶情况和创业情况等方面对创业农民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前后对比和统计分析,正确评估出创业农民的数量、创业的规模和创业的效益,并根据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建立农民创业培训网站,为方便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继续与学校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农民创业培训专栏,通过网络形式与农民朋友进行广泛交流。搭建学员信息交流平台,成立了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东营学员联谊会,编印培训学员通讯录,为每一位学员建立学员信息数据库。通过这些形式为广大学员搭建创业经验交流、技术协作以及创业发展平台,努力实现创业资源共享,为广大会员创业发展提供服务。

5 结论

通过新型农民的创业培训工作,培养了农民创业意识,塑造了创业者的成功心态;增强了农民对市场环境的理性认识;提高了农民的创业能力;拓展了农民信息交流渠道。

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体系中,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基础,教学实施体系的建设是核心、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是平台。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建设是新型农民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并在今后的培训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鲁可荣,朱启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11-414.

[2]王丽梅.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新型农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2-24.

[3]韩芹,朱继东.新农村建设中培训新型农民的思考与探索——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533-536.

[4]高强,朱启臻.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5-7.

[5]蒋寿建.村文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71-74.

[6]张俊.新型农民培训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2):4,7.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论文 篇7

“十二五”以来, 广元市以提升农民科学种田、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 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 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发展了劳务经济, 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到2014年底, 广元市开展阳光工程培训3.11万人, 新型农民培训4万余人,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30万人次。2013年以来, 着力加快了农民培训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转型升级, 苍溪县、旺苍县率先进入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行列。广元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 000余人, 促进了从普通农民身份向职业农民转变, 从兼业向专业转变, 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规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1.1 规范培训对象

在广元市农业“八大百亿产业”的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等各环节中,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条件和标准, 围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3种类型规范遴选培训对象, 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建立市级、县级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 实现了对培训对象的动态精确管理。

1.2 规范培训内容

围绕广元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类型、岗位、产业, 确定培训内容, 编制培训教材, 主要包括产业新品种及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农业品牌建设、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与能力建设等。

1.3 规范培训标准

围绕广元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在国家、省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基础上, 针对培训类型和对象, 全市统一制定了关于茶叶、猕猴桃、蔬菜、食用菌等1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标准, 对培训内容、学时、方式、目标以及考试考核等作出具体规定。

1.4 规范认定管理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级认定、动态管理”原则, 统一制定了《广元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广元市农业产业发展领军人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 》, 对参加县级培训后考试合格、符合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 由县区农业主管部门颁发《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参加市级培训考核合格、符合认定条件的产业发展领军人, 由市级农业主管部门颁发《广元市农业产业发展领军人证书》。

1.5 规范政策扶持

2014年, 市人民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 规定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补贴、项目、资金、土地、培训、税费、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措施。全市每年争取整合800万元国家项目资金, 市、县 (区) 财政安排400万元资金, 用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产业发展领军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老化现象突出

随着城镇化推进, 大量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 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科技知识缺乏。

2.2 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针对目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 对现代农业理念、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理念需求日益强烈的状况, 培训教师数量及教学能力已显严重不足, 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3 培训投入不足

广元市属经济欠发达区, 大部分区县属边远贫困地区, 自身财力十分薄弱。虽然近年来部、省持续推进农民培训项目, 但仍不能满足广元市职业化农民群体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办学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也是困扰办学部门多年的难题, 许多基层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和培训手段相对落后。

2.4 配套政策滞后

目前, 虽然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与之相配套的培训投入、职业认定、从业扶持政策等仍相对滞后。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经费来源仍以中央资金为主, 资金总投入不足。

3 发展对策

3.1 明确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按照市委“一主一园三突破”的三农工作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广元市农业“八大百亿产业”发展,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立足点, 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 明确培训目标, 探索培训模式, 创新培训方法, 强化资格认定管理,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 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快速形成。

3.2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基金

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际情况, 市、县区政府硬性列出专项的补助和工作经费, 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并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长, 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和补贴机制。在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基金中要按比例计提专项培训经费。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 也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通过设立基金, 重点支持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示范机构建设, 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 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农村创业人才及培训师资的进修深造等, 以增强新农村发展后劲。

3.3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建立健全以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培训资源以及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体, 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培训机构。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 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 要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软硬件配置等方面, 理顺农广校设置与管理的机制体制, 不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服务条件, 强化办学机构与队伍建设, 做到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训有基地。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作为农广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中心任务, 巩固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3.4 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完善广元市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认定标准及办法, 保证实训基地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经营服务等企业、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中遴选认定一批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高产创建示范片等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实训基地。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择优认定实训基地, 并对认定的实训基地实行挂牌动态管理, 确保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 满足培训需求。

3.5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师资库建设

在农业系统内及本市涉农科研院所中, 遴选吸收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入师资库, 把本地产业带头人、合作社领头人、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基层农技站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吸收到师资库, 聘请省、市农业科技服务团专家加入师资库。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师资的业务素质, 每年全员开展一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加强师资队伍管理, 要结合全市和各县区农业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和现状, 适时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师资培训班, 及时调整充实师资库, 提高师资质量。

3.6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情况调查, 乡镇、县区、市分级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 实现培训对象的动态精确管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遵循农民教育规律, 实行分类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把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办到基层去, 尤其是要办到乡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园区去。大力推行菜单式培训, 针对不同对象, 采取不同培训形式, 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形成不同的培训菜单,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办好应用直接示范教学手段开展的固定课堂,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的空中课堂, 利用流动工具开展巡回教学的移动课堂, 运用实训基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实践教学的田间课堂。

3.7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探析 篇8

新农村新型农民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是提升农民职业能力的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连续下发多个文件,都是以指导涉农工作、解决涉农问题为主题,从而使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从新型农民的内涵、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文化,就是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仅要能说会写,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要健康,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懂技术,包括农业种植、畜产品加工技能、养殖技能及其他操作技能等。具备与现代新型农业相适应的的技能型农民,才能成为带头人;会经营,农民要适应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能力,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当领头人;讲文明,指有现代生活意识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守法纪,指具有法律观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会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

(一)培训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0%,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原来的面貌,建设新型的理想家园。农民对农村非常了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新型农民,就要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提高文明素质,拓宽眼界,摆脱原来固有的小农意识的束缚。通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带动和影响农村中的落后群体,改变农村的面貌,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现代进程的加快,对农民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新型农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同时还要具备农业生产的技能,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生产技能,大大地影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的进程。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

现在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就是农民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勞动报酬低的体力工作。要想改变现状,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农民素质。来解决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的现实问题。农民收入低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只有解决经营与市场链接的问题,使农民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能得到经济收益。使农民适应规模化、专业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才能提高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

(一)结合科技项目开展各项农民培训

依据科技项目的开展对农民进行多项技能的培训,既能事半功倍,又能够使农民科学全面地掌握相关操作技术,新型农民培训的效果就好。可依靠科技示范小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对农民实施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使培训基地成为农民培训的最有效的课堂。

(二)做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头脑、有能力、有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到农村去做引路人,所以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了解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采取课堂教学,进行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业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列举实例,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勤政廉政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的环境,融入农村,把知识和才干发挥出来,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组建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开展农民培训

在农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由专家组建讲师团,结合科技下乡,对农民进行养殖、种植和特种种养新技术、新项目的实用技术专业培训,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培训,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等可以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水平,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现代化的传媒体系进行农民培训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等各种现代传播媒体,建立专家咨询平台,为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民普及培训,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和宣传中心。

(五)以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契机开展农民培训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转移的速度和转移后职业的稳定。农民培训中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项或多项劳动技能,增加再就业机会,并在培训时贯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六)培育农民企业家队伍

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培育出一批创业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加快中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个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缺资金、缺师资等诸多问题,使农村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依旧存在,造成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较大。

(二)科技素质贫乏受小生产方式的束缚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偏低,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且生产规模小,利润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他们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

参考文献:

[1]程亚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J].法治与社会,2011,(8):222.

[2]纪中强.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8):17-19.

[3]周雷.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8):327.

农民技术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篇9

一、培训方式及内容。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方案。采取与农业生产季节相结合、与镇、村、组干部会相结合、与到村进户相结合、与换届选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组织动员,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等课程。

二、培训开展情况。

截止10月上旬,我镇组织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30期,3600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期,70人次,农村青年技能培训3人次,印发各种资料4000份。其中农业技术资料3000多份、其它资料1000份。培训课题主要有:玉米新品种示范的相关知识、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水稻螟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飞虱防控技术、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农药使用技术、玉米配方施肥技术、核桃种植与防病技术、猕猴桃种植与防病虫害技术、春茶种植与修剪技术、有机茶绿色防病虫害技术、机采茶园种植技术等。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培训使农户掌握了土壤肥料知识、作物病虫防治知识、各种经济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使生产得到发展,产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均收入普遍增加,并带动周边农户采用新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收入。

20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系统培训工作总结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农机购置补贴经销商培训工作的通知》(云农办机z{119号)文件要求,按照州、县农业部门的安排部署。为了更好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政策实施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今年我县将在全县全面推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购机补贴操作模式,让经销商掌握和熟悉补贴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XX县于7月8日召开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系统培训会,现将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回顾总结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培训会上,XX县农业和科技局副局长何宝祥回顾总结了XX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完成情况,20省农业厅下达XX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0万元,截止年9月12日共补贴各类机具1690台,受益户1291户,已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579.915万元,其中:补贴耕整地机械1044台;种植施肥机械10台;田间管理机械102台;收获机械65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34台;动力机械332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台。共带动XX县农户投入资金近1565余万元,有效地拉动了XX县农机销售内需,提高了XX县农机装备水平。并及时将农机具投入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的主力军作用。

何副局长在肯定了2013年取得的.工作成绩同时,再次强调要求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三个禁止”、“四个严禁收费”、“四项制度”、“八个不得”等管理措施,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要求我们要加强县财政、县补贴办、经销商和乡镇中心之间的协调配合,圆满完成2014年全县农机购置补贴任务指标。

二、认真解读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XX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彭绪建向参会人员解读了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政策和传达XX县2014年中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实施方案,包括补贴方式、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标准、总体要求、实施范围及规模、操作流程、工作措施等。

2014年结合XX县农机发展现状,围绕农业机械化装备提升等“四个工程”,按照“三重点、四优先”的原则,重点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加大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具的补贴力度,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优先满足农民购机补贴需求,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及农机大户,以改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有力促进XX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

参加此次培训会的人员有,XX县农业和科技局、县农机股、县财政局、县纪委、县农机推广站、11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农机销售商等共计31人。

培训会紧紧围绕《云南省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XX县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和相关文件要求,采取ppt的形式向参会人员认真讲解了农机购置补贴管理软件操作系统、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

会上还向参会人员发放了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材料共计余份,并要求参会人员将宣传材料发放到农民群众人中,粘贴到人员密集的地方,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补贴政策、补贴方式、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标准等。

通过培训,与会人员能准确把握2014年农机补贴政策的新内函、新变化,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阳光操作,规范经营,遵纪守法,明确职责,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将进一步加强XX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为圆满完成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

1、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群众意识,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做好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工作。

2、加强规范操作、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广大农户的监督,做到规范程序,阳光操作;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廉政责任制,加强学习,做到警钟长鸣

谈辉南县现代化新型农民的培训 篇10

1 辉南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辉南县地处半山区, 有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3种地貌类型。全县37万人口, 农村人口占30万人, 农业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初中毕业生占大多数, 高中毕业占少数, 大专、本科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看用药说明书都看不懂, 更不用说如何掌握用药量了。农民本身的综合素质很难提高, 特别是对新技术、新事物的认知能力。但认知水平不提高, 农民就更难以接受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目前, 在网络信息、各种新技术的使用上, 辉南县与其他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乡村相比, 相差甚远, 发达地区周边的农民有着地域优势, 看的多、见识广、经济基础又好, 发展的速度较快。辉南县要在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这些地区, 就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必须树立起紧迫感与危机感。

2 培训现代化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业战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作为一名农业战线上的工作者, 要树立爱农、助农观念, 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学习新技术, 提高他们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使他们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成为多面手, 既会经营又会管理, 并帮助他们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守法户”、“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变观念, 适应变化中的社会。一要让他们树立科技致富的观念。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研究和实践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凡是在农村中发家致富的农民, 都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其思想观念与时代发展也是相适应的, 既对形势和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又能把握好机遇, 敢于大胆尝试, 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 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以科技知识武装头脑, 以科技产品占领市场, 以科技手段创造高效益。二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历史条件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村是个大市场, 农业是个大产业, 只要找准一点, 就能取得好的效益;只要头脑灵活, 与外界联系广泛、信息广阔, 就能在经营中获得高额回报。三要帮助农民自觉得学习、再学习, 技术是学来的, 本领是练出来的,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才能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不断学习、掌握真本事、提高发展能力、是当代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迫切要求。

3 提高农民新技能

所谓提高农民新技能, 就是提高其获取必要科技知识的能力;就是提高其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能力;就是改善农民自身生存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就是提高其现代农业劳动工具的操作使用能力;就是提高其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就业, 在城市生存的能力。

对于县级农民培训部门来说, 应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 培养农民从多渠道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新型农民需要掌握的新技术很多, 如种植方面, 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 掌握肥料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农业知识;蔬菜栽培方面, 要准确掌握地膜覆盖、反季节栽培、无公害栽培、大棚栽培、喷淋滴灌技术等;农产品加工方面, 要掌握工艺流程、安全生产以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深加工和包装等技术。农民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很多, 因此在学习时不能杂而不精, 也不能急于求成, 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有选择地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以保证学习效果。

县级培训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农民的朋友, 帮助农民提高认识, 转变思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 虽然本身知识水平低、想学习愿意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却不愿掏钱, 不想增加培训成本, 更怕耽误农活。让农民离开村庄到乡镇、县城参加培训, 或脱产到某一个学校参加学习都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应调整工作思路, 把培训工作落实到村, 以村为单位,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整体推进, 个别指导, 对广大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如实施的“绿证工程”、新型农民培训、“星火学校带头人”、“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这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劳动力支撑。无论哪种形式的培训, 都要求相关教导人员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亲自指导与培训, 使培训面大大拓宽, 为农民创造方便, 解决难题, 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进入乡村的千家万户, 有力提高培训质量与数量, 提高广大培训者的实践能力与组织能力。

摘要:分析了辉南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 指出培训现代化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并提出提高农民新技能的举措。

上一篇:合肥市滨湖新区下一篇:目的论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