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十篇

2024-05-24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1

关键词: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

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是极富俄罗斯特色的学位设置, 攻读副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俄语中称为“研究生”。以下通过在俄罗斯攻读副博士学位的亲身感受, 对俄罗斯副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分别予以介绍。

一、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00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国家教育标准模型》[1] (以下简称《标准模型》) 和2002年批准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暂行规定》[2]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对副博士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以下目标:形成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活动的技能;深入研究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和理论原理;完善哲学教育, 其中包括针对职业活动的哲学教育;完善外语知识, 其中包括职业活动所用的外语知识。

1996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后职业教育系统中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培养条例》 (以下简称《培养条例》) 都明确地将培养“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作为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俄罗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各行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2008年7月2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联邦定向计划》[3]又提出了为高新技术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就是说, 副博士生的职业前景是未来从事高校教学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研的人员。而且, 这些国家的高级人才将来大都要承担未来人才的培养工作, 因此, 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养成是其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

二、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

俄罗斯高校副博士生培养的具体工作由校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教研室和导师共同负责。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四个方面。

(一) 课程学习

重视课程学习和基础训练, 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一大特点。

1.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

根据2000年《标准模型》和2002年《暂行规定》, 副博士生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包含如下部分:教育职业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科研工作、副博士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规定, 掌握基本教育大纲和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是科学副博士学位的授予的基本条件。

教学课程分教育职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 共计980学时。其中, 教育职业课程 (必修课) 共480学时:外语课程100学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课程100学时;专业课程 (含专业自选课程) 280学时。选修课程共500学时, 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类别和培养目标确定。一般高校确定两门课程:高校教育学和心理学、信息学。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和做论文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和理论知识 (分理论课堂学习和上机操作两部分) 。

面授制副博士生基本教学大纲共计156周, 其中大纲总学时为20周 (1080学时) :教育职业课程480学时, 选修课程500学时和教育实践100学时;科研和学位论文答辩120周 (6480学时) 。

俄罗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副博士生课程学习的实效, 经常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必修课的内容。

2.副博士考试。

俄罗斯副博士考试指的是1998年《培养条例》和2000年《标准模型》所规定的教育职业课程 (必修课) ———专业课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哲学) 和外语的国家考试。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2004年2月17日发布了《关于批准副博士考试科目的命令》[4]。命令根据2002年《学位授予程序条例》第13款“科学副博士学位申请人应通过由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和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批准的相关副博士考试科目”, 废止了1998年《培养条例》第79条。将第79条“副博士考试科目设置为:专业课、哲学和外语”修订为“科学副博士学位申请人应通过副博士考试科目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外语和按学位论文课题设置的专业课程”。该命令从2005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副博士考试包括以下三门课程的考试:

(1) 专业课程考试[5]。

专业课程的副博士考试大纲由两部分组成:经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的, 由相关领域的重点高校和科研组织制定的标准大纲和由相关教研室制定的补充大纲。补充大纲包含该学科的新领域、与副博士生科研方向相关的领域, 以及学科的最新成就和最新文献。考试目的是考查副博士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素养水平。

(2)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考试[5]。

俄罗斯高校的哲学课程实行按学科专业分别授课。一般分成自然科学哲学、人文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三个大类, 副博士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选听课, 课堂讨论课也按三个大类分班研讨。只有在撰写的“科学史专题报告”通过后, 才允许参加考试。专题报告的评分计入副博士哲学考试总分中。专题报告的选题要求选择与本人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史有关。

(3) 外语考试[5]。

大纲对外语副博士考试的要求是:能阅读现代外语原文专业文献;能以翻译和摘要的形式从外语文献中提取信息;能用外语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科学报告;能用外语就所学专业进行座谈。参加副博士外语考试前需完成和达到:书面翻译150页的专业外语文献, 并能将其中的任何片段口译成俄语;提交阅读文献时所做的术语汇编;就已读文献准备外语摘要报告 (A4格式纸张2个印张) ;通过专业外语原文的书面翻译检查。完成以上任务后, 由外语教师作出是否允许其参加副博士外语考试结论。书面翻译需上交给考试委员会留存。译文的评分计入在副博士考试总分中。外语考试包括:借助外语词典阅读专业方面的原文并译成俄文, 篇幅为2000印刷符号, 完成时间为45-60分钟;不用词典快速阅读专业方面的学术文章, 篇幅为1200印刷符号, 准备时间为20分钟, 检查形式为用外语做概述;用外语同主考人交谈论文选题。

(二) 科学研究

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和学位论文研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 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又一大特点。

科研训练是副博士生培养的中心环节, 也是促使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新能力, 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再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申请答辩学位论文的要求非常严苛, 要求所撰写的学位论文必须具有科学创新性, 必须处于所研究学科领域的前沿,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要具有实践价值;研究视角要广, 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学科研究方法要扎实。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 学位论文内容的主要部分应在各类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 而且必须要在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论文后才能参加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为此, 俄罗斯联邦政府和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加强副博士生的科研活动。

1.副博士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副博士生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科研活动的内容较为宽泛, 一般包含如下方面:按论文选题, 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广泛查询、搜集和研究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国内外科学文献, 制作文献索引卡片;研究和掌握一般科研方法和学科研究方法, 确定和使用论文研究拟将使用的科研方法;撰写专题报告, 参加教研室的教研和学术专题研讨会;参加本学科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科研学术竞赛活动;旁听其他副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撰写和发表与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与预答辩评论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指定的评论员、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单位、委员会的专家等就论文研究和撰写进行沟通和请教;准备学位论文预答辩;准备学位论文答辩。

2.制定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保证副博士生的科研训练时间。

2000年《标准模型》规定, 副博士生用于科研训练、撰写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是120周 (6480小时) , 其中科研训练112周 (科研工作60周、撰写学位论文52周) , 学位论文答辩8周。2002年的《暂行规定》对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的答辩的时间分配做一些调整, 科研训练由112周改为110周, 学位论文答辩由8周改为10周。科研和课程学习时间分配比例为6.6∶1。由此可见, 科研和学位论文研究在副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3.国家科研计划对定向副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机会。

2008年7月28日, 俄罗斯联邦政府《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的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联邦专项计划》对毕业后定向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副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 决定在2009-2012年每年选取500个左右科研项目, 由科研教育中心的定向研究生来完成 (自然科学领域占40%, 技术科学领域占40%, 人文科学领域10%, 高科技经济部门不少于10%) 。项目完成期为2年。每个科研项目费用为一年50万卢布, 联邦预算共计拨款20亿卢布。

4.提高学位论文答辩的门槛。

200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关于批准统一学位学衔目录和关于学位授予程序条例》[8]规定学位论文的主要成果必须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将核心学术期刊目录作为国家保证学位论文学术水准的一个管理工具。要求副博士生至少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与本人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三) 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第三大特色。

副博士生的教学实践包括下列内容:研究教学计划;熟悉高校教学教育过程的组织;参加科学方法咨询;在旁听本学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过程中研究有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听课和进行课程分析;研究和设计教学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法;独立授课 (讲座、课堂讨论、实践、实验室课程) , 自我分析;指导大学生科研和实践[9]。

副博士生教学实践的总学时数为100小时, 其中包括:50小时的理论学习、备课、教学法研究、听课和课程分析、科学方法咨询;50小时的课堂实践 (讲座、课堂讨论、实验室工作) , 指导大学生各种类型的实践等。

此外, 辅修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也可视为通过“教学实践”。2000年的《标准模型》为使副博士生获得补充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在其培养过程中加入了600学时的选修课程。2001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了新的《“高等学校教师”补充技能培训内容和水准国家最低要求》[10], 规定总培训学时为1080小时 (其中540小时为课堂授课) 。培训包括人类心理学、教育学、学科历史和哲学、相关学科的方法论、科学和教育信息技术、职业定向培训技术、高校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系统的组织原理、外语、职业演讲辩论和交往训练。普通职业课程320学时, 专业课程520学时, 理论培训总时数为840小时。实践部分:教学实习 (讲课、课堂讨论、实习和实践) 、国家考试、资格考试和答辩。副博士生的辅修教育课程设置十分正规, 要求也非常严格, 对能力素质考试和毕业论文都有详细的要求, 从而保证了辅修学习的质量和辅修证书的权威性。

(四) 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是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衡量副博士生培养质量高低和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俄罗斯副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是与副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同步进行的。第一学年学生需要专注于课程学习和教学培训, 以及需要按时通过副博士最低限度考试, 因此, 第一学年基本上是在做一些论文撰写的前期基础准备工作, 如广泛搜集和阅读所研究课题的背景资料、制作文献资料索引卡片、整理归类论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数据、选择论文的研究方法、构思论文撰写的框架等。而真正的论文撰写工作是从第二学年正式开始的, 导师也是从第二学年开始才将主要精力转入其所负责培养的副博士生的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副博士学位论文在通过了教研室组织的预答辩之后即标志着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的结束, 副博士生可开始做正式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预答辩对于副博士生来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副博士生如果能顺利通过预答辩, 之后三个月内即可进行学位论文的正式答辩。

1.学位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

副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一般由下列步骤组成: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制订个人工作计划;检索参考文献;制作文献卡片箱和卡片;研究文献和遴选实际材料;着手撰写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学术研究经验的结晶。在俄罗斯副博士生的选题一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导师先拟定若干题目, 分配给学生,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经与导师商议以后确定选题;第二种情况是由副博士生先在个人科研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探究独立设计课题, 经与导师商议以后确定选题。副博士生在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部学习后一年内确定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须经教研室会议研究通过, 教研室主任签字确认, 报经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并以教研室会议纪要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选题一经确定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得更改。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填补空白性选题。所选课题未经前人研究, 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二是拓展性选题。所选课题前人虽有研究, 但研究成果较少, 或仅有零星文章见诸报刊;或前人仅进行了部分、局部和几个侧面的研究, 所选课题研究对原有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拓展和加深, 并作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三是总结超越性选题。从历时和共时角度, 在针对所选课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域研究的侧重点和局限性, 在前人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总结性的研究。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研究, 能够根据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创新, 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

3.制订个人工作计划。

副博士生和导师的共同工作是从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开始的。个人工作计划是研究生部的一份基本的指导性文件, 它详细记录了副博士生学习的专业、内容、范围、期限和学业评价、学位论文选题等情况。要求副博士生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来撰写论文, 按时完成阶段性任务。

4.学位论文的答辩。

在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并在严格按照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每年“公告”规定的格式要求装帧好学位论文之后, 即可进入学位论文的答辩的准备程序:在学位论文完成地点的预答辩;制作学位论文提要册;向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送审学位论文, 印制和寄送学位论文提要册;准备学位论文的答辩。

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会议上公开进行。按照规定, 正式评论员必须出席学位论文的答辩。但在就学位论文提交正面评语的评论员中的其中一位因正当理由缺席的情况下, 答辩可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会议上可宣读缺席评论员的评语原文[11]。在参加会议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人数超过2/3以上, 所答辩副博士学位论文专业方向有两位科学博士以上的情况下, 学位答辩委员会会议被认为是全权的。如果参加会议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2/3投赞同票, 则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学位授予的决定被认为是全权的。

5.学位授予。

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条例》规定, 委员会设置主席、副主席、学术秘书和评审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由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有权:派自己的代表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会议审核学位论文;在学位申请者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况下审核论文;邀请学位申请者、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或准备补充结论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领导、正式评论员、导师和学术咨询专家、学位论文评阅组织的代表参加评审委员会的会议;在需要的情况下推荐学位论文正式评论员;在设有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织中召开巡回会议。

学位申请者在完成答辩以后,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须向俄罗斯最高评定委员会提交送审学位申请者的相关文件。俄罗斯联邦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在收到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所提交的文件后, 根据2002年1月30日俄罗斯联邦政府第74号决议批准的《学位授予程序条例》[11]的相关规定对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情况进行审核。根据《学位授予程序条例》第37款规定, 正常情况下, 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和学位授予期限不超过8个月, 对科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和学位授予期限一般不超过4个月。

参考文献

[1]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макет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го стандарта послевузовско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о отраслям наук [DB/OL].http://asp.spbu.ru/docs/08.html.2011-09-17.

[2]Временныетребования к основно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й программе послевузовско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о отраслям наук [DB/OL].http://www.fa.ru/science/sci_prj1.asp.2011-09 27.

[3]Федеральная целевая программа ? Научные и науч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кадры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России?? на 2009-2013 годы[DB/OL].http://www.fasi.gov.ru/fcp/npki/.2011-09-27.

[4]Приказ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Ф от 17 февраля 2004 г.№ 696 ? 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перечня кандидатских экзаменов ? [DB/OL].http://www.edu.ru/db/mo/Data/d_04/696.html.2011-10-07.

[5][6][7] Москов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EB/OL].http://www.mpgu.edu/phd/candid.htm.2011-10-07.

[8]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Единого реестра ученых степеней и ученых званий и Положения о порядке присуждения ученых степеней [DB/OL].http://vak.ed.gov.ru/ru/docs/? id4 = 155&i4 = 4.2011-10-15.

[9]Положение 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й практике аспирантов Марий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EB/OL].http://new.marsu.ru/GeneralInformation/Documents/practice_postgraduate.php.2011-10-15.

[10]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требования к минимуму содержания и уровню подготовки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й квалификации ?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высшей школы ?.[DB/OL].http://elementy.ru/Library9/Treb.htm? context = 28887.2011-10-20.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2

一、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产出的基本情况

以检索词为“学科专业名称”=“高等教育学”进行检索, 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共检索相关文献942篇 (各数据库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 。在对检索文献去重之后, 有效学位论文561篇, 分布时间段为1990年到2012年 (检索开始时间为2013年4月10日, 截止时间为2013年5月26) 。其中, 1990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厦门大学邬大光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四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厦门大学王伟廉的《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 两位作者的指导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的鼻祖潘懋元教授, 这两位作者也同年成为我国第一届高等教育学博士。1992年至1996年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产出较少, 平均每年不足3篇。自1997年起, 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出现明显的递增趋势, 2007年和2008年均达到最大值58篇 (具体文献分布情况见图2) 。

在检索的文献中, 以学位授予单位进行排列, 有12所大学出现在名列中 (各单位产出数量见图3) 。其中, 华中科技大学以195篇名列首位, 华东师范大学以118篇列第二位, 厦门大学以101篇列第三位, 西南大学33篇, 湖南师范大学25篇, 北京大学23篇, 这三所高校分别名列第四、第五和第六位。文献数量前三位的高校总产出占全部文献的73.7%。从文献分布与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分布地域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地域分布仍然以华中、华东地区为主, 培养单位较为集中。

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清晰地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 这一方法也是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科学计量学是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结构关系进行探测, 挖掘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1]。科学知识图谱以其直观动态图像信息来还原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演进网络, 并预测研究前沿, 这也正是信息科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之一。

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该软件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2,3], 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 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4]。

(一) 博士学位论文高频共现关键词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见图4) 。从图谱上可以看到, 关键词共现图谱出现了以“高等教育”、“大学”、“高等学校”、“中国”、“大学生”等为核心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其中, 也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大学”、“大学生”为核心的三个研究群组。这三个研究群组也是整个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的核心群组。

从Citespace软件运行的结果来看, 知识图谱中出现了凸显的关键节点信息, 这为探测研究主题有进一步的指导作用 (见表1和表2) 。关键节点列表是出现频次在前20位的全部节点信息, 表中频次 (Frequence) 、突现度 (Burst) 分别代表该关键词在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中出现的次数和该关键词在一段时间内递增的趋势。频次越高说明该关键词代表的研究范围越普遍, 突现度越高说明此关键词短时期内越会迅速成为研究的关注点。为更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的发展趋势, citespace将时间跨度分为两部分, 分别是1990-2000年和2001-2012年, 也就是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前11年和后12年。

在1990-2000年中, 关键词“高等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是突现度最高的两个关键词;而在2001-2012年中,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中国”和“民办高等教育”成为突现度最高的前四位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短时期内迅速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然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隐含的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从表1和表2可以发现, 在1990-2000年出现频次较多的节点主要有“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大学”、“高等学校”、“中国”、“中国教育”等;在2001-2012年中出现频次较多的节点主要有“高等教育”、“大学”、“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大学生”、“高等院校”和“大学制度”等。从前后两个阶段的总体情况来看, 出现频次最多的是“高等教育”一词, 达到91次, 占所有关键词频次比率的11%,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学始终以高等教育为着力点开展研究, 对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而“大学”作为“高等学校”主要形式, 其出现的频次也达到41次, 占所有关键词频次比率的4.9%, 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始终关注大学及其内部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人才培养”、“大学制度”、“民办高校”、“大学教师”等关键词也具有较高的出现频次, 说明“人才培养”、“大学制度”“大学教师”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研究群组。

除此之外, 中介中心度 (Centrality, 简称中介度) 也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研究趋势的重要尺度。中介度是反映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的“中介”作用, 也是连接不同研究群组的关键节点。在Citespace预设参数下, 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 有四个关键节点的中介度超过了0.1, 分别是“高等教育 (0.33) ”、“大学 (0.21) ”、“人才培养 (0.19) ”和“高校 (0.17) ”, 表明对高等教育理论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关注在高等教育学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题结构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得到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聚类结果显示出共有64个聚类, 传递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涉及的领域繁多, 成果鲜明。经过筛选聚合度和相关性较高的8类群组, 并结合Citespace软件自身附带的Tf*Idf算法推荐的标签词, 以及过去别敦荣[5]、安心[6]、杜志强[7]等学者对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标识 (见表3) , 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并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予以标记。

从关键词共现的聚类结果来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关注的热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体制与制度;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史;本科教育质量与道德教育;人才培养与办学效益;大学文化与组织管理;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大学合法性与战略管理;专业与专业学位。其中, 从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维度上来看, 大学文化与组织管理、大学合法性与战略管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大部分选题来源于博士研究生对热点问题的敏锐察觉。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 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另一方面隐含着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的双重矛盾。近些年, 就业难问题更为凸显, 引起了诸多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对该问题的关注, “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词便是对此矛盾的回应。随着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数量的增加,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趋向多元化, 从宏观问题向微观问题拓展, 从高校外部向高校内部延伸, “大学章程”、“大学制度”、“大学权力”、“大学文化”和“质量评估”等关键词逐渐出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中。

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了27年的历史,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也呈现多样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主题集中于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2000年以来, 研究主题集中于人才培养、办学效益、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大学内部治理与组织管理等领域。2010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以此为转折点, “大学章程”、“世界一流大学”、“院校自治”、“学术权力”等关键词引领了新的研究领域, 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从注重规模结构向注重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对我国未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建议

从1990—2012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561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结果来看, 这些学位论文较好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 推动了研究主题的扩散, 真正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全球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 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也面临着严峻的冲击与挑战, 尤其体现在科研水平与学术质量上, 博士学位论文恰恰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在博士学位论文搜集与分析过程中, 我们发现一些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选题创新性不足, 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研究结合度不够等。为此, 笔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学科点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 注重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数据的收集

在搜集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数据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各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已经毕业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多则几百篇, 少则几十篇。作为两大权威的论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有391篇 (截至2013年5月26日) , 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有442篇 (截至2013年5月26日) , 经过去重之后, 实际得到的有效博士学位论文高达561篇。在如此数量繁多的论文中找到与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主题, 这就要求未来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论文数据收集方面要结合多个数据库, 保证相关研究主题数据的全面和完整。同时, 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继续加强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平台的建设, 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数据信息。

(二) 注重理论研究与问题研究相结合

在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 博士生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问题研究相结合。20多年的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 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从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到向问题研究转变, 从高等教育史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教学和课程等研究领域向高等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人才培养和办学效益等研究领域转变。大多数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以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体现出了较强的实践性和前沿性, 但问题研究不应以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为代价。“比较研究”、“理念”、“价值”等表征理论研究的关键词较少出现。正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不完备,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学科建设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化与提升。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从理论高度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 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8]。在探索高等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同时, 应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具体情况, 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去指导高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 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注重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研究相结合。宏观问题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大学制度与管理等方面, 并且占据很大的比例, 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特征。而对高等教育微观问题的研究却占了很小的比例, 教学质量评估、学科评估、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治理等关键词成为了新形势下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代名词。高职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多校区管理等关键词都是以数量扩充为主导特征的外延式发展,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分析其原因是办学效益过低, 当时为解决此问题, 高等教育界提出了以扩充高校招生规模来提高生师比和高校规模效益。而高校扩招的后果就是高校出现难以适应的状况, 此时, 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出现了由高校内部扩充挖潜向以新建高等学校的方式转变[9]。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关注点也自然出现了较大的转移, 对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新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式发展提倡以质量提升为准则, 强调建立一个适度、灵活的标准, 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在重视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研究的同时, 不应忽视对大学微观问题的研究, 而应特别处理好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

(四) 加强对院校研究的关注

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学新的研究领域, 应该引起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关注。我国的院校研究虽然只有十余年历史, 但却是一个备受关注、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10]。院校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比例还很小, 但其已经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这是因为院校研究是以一所高校自身为研究对象, 以定量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解决高等教育运行中遇到的特定问题, 提高院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促进高校快速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竞争, 高校内部管理乃至战略规划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我国院校研究的历史较短, 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 因此更需要高等教育学博士生, 特别是有着丰富高校教学和管理经验的研究者对院校研究投入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的院校研究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特殊性, 实现我国院校研究的“本土化”, 丰富院校研究案例, 钻研于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 真正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悦, 刘则渊, 陈劲, 侯剑华.科学知识图谱的兴起[J].科学学研究, 2008 (03) .

[2]Chen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 2004 (101) .

[3]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 .

[4]易高峰, 刘盛博, 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0) .

[5]别敦荣, 彭阳红.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4) .

[6]高瑞, 安心.近十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教育导刊, 2010 (09) .

[7]杜志强, 欧阳梦琴.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索引分析——基于学术关注度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8) .

[8]迟景明, 吴琳.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9) .

[9]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7) .

奖进学术研究,我将创设博士学位 篇3

《大公报》1943年5月7日

政府为促进学术之进步,表彰学人之荣誉,将创设博士学位,由国民政府授予。其实施办法已草定,俟完成立法程序后,即可公布施行。兹采志其要点如下:一、博士学位由国民政府直接授予;二、博士学位之考审机构,另组博士学位评定会,以行政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考选委员会委员长及国立大学校长二人为当然委员组织之。委员十六人至二十二人,须为专门研究之学术界权威,或学术研究机关之主持人。三、博士学位分文学、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公学、医学七种。四、申请博士学位,须具备下列诸条件之一:甲、曾取得大学硕士学位,而在教育部立案之研究院研究二年以上有成绩者。乙、授有国内外高级学位,而曾任公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讲师以上职务二年以上者。丙、曾任公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教授三年以上者。丁、在学术上有特殊贡献或发明者。戊、在技术建设上有特殊贡献者。五、申请程序,由本人先向国立大学之研究院或独立之研究院所提出专门论文申请为候选人,再由该研究院所之主管人员及专家三人以上之审查,认为合格,即向教育部推荐为候选人;教育部再经审查认为合格,即送博士学位评定会。六、博士学位之考试,分论文审查、笔试、口试三种。经博士学位评定会指定之专家三人以上审查论文批可后,始得参加笔试。笔试科目为与论文有关之三种,及格后,准参加口试。口试公开举行,先由本人口述论文大意,再由襄试委员各问一题,主试委员各问三题,来宾亦可自由发问,惟只限三题,题目并经主试委员之许可。口试结果由主试委员襄试委员七人中用不记名投票决定可否,以五人以上投可票者为及格,当场宣布结果。笔试口试均及格后,即可颁给中华民国博士学位。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4

附:申请博士学位审批材料清单:

D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基本情况表

D2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续表D2-1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续表D2-2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一览表 D3指导教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D4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成绩表及学院审核表

D5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选报批表

D6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

D7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情况汇总表

D8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人选报批及答辩审批表D9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整理

D10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5

质量是博士生教育的永恒主题, 也是高校的“生命”和“灵魂”。自1986年厦门大学取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虽然发展缓慢, 却愈来愈重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毕竟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与前景的一个重要标志[1]。以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为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教育的总体概况, 可达到“一叶而知秋”的效果。因为学位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做出抉择的过程, 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 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2]。

笔者选取“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网络检索并输出结果, 仅显示8所大学 (分别为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 共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 (1) 。在所选的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 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06年, 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这8所大学大都是高等教育学“元老级”和“中生代”的博士点院校,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 选题概况

从“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到的近10年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82篇, 每年收录的数量如表1所示。

(二) 研究领域

目前, 不论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尚缺乏一套公认的分类“图式”。笔者综合别顿荣[3]及李均[4]等学者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 将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课程与教学、高校内部管理等18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这18类选题可分为4大方阵。第一方阵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校内部管理和高校课程与教学, 都超过30篇, 比例都超过10%。这3大领域是学者高度重视的学科领域, 又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领域, 足见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近20年研究的热门领域相一致[3]。第二方阵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都超过15篇, 比例在5%至10%之间。第三方阵为教师教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和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法律、高等学校德育、高等职业教育等, 比例在3%至5%之间。第四方阵是考试、招生与就业等5类, 比例均低于3%。下面就每一领域的概况做简要阐述。

1.“第一方阵”的选题分析。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的选题位列各类选题榜首。在过去的20年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 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重要领域就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体制改革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这一领域的选题与上述背景是紧密相关的, 在所统计的282篇论文中, 有46篇研究的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 其中对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布局结构 (26.1%) 、层次结构 (19.6%) 、管理结构 (13.0%) 等问题上;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则集中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23.9%) 、区域高等教育改革 (17.4%) 等方面。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论文共36篇, 仅次于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 这说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 除了关注高等教育宏观领域问题之外, 对微观领域的问题也没有忽视。在这36篇论文中, 研究教师管理 (18.9%) 和科研与学术管理 (18.5%) 的最多, 其余的选题则集中在高校管理理论、高校学生管理和微观组织变革等, 而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却无人问津。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论文有30篇, 其中对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9篇) , 是研究中的热点。其他选题主要包括教学取向、教学理论、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与评价等。需要补充的是, 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也涉及了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这足以能够佐证“课程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2.“第二方阵”的选题分析。

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是十分活跃的, 共有28篇, 约占10%。在前十年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教育观、人才观、功能观、以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热烈的讨论[3]。而在近十年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 关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9篇) , 高等教育大众化 (7篇) , 大学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7篇) 以及跨国高等教育理论 (5篇) 等。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引起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重视, 这方面的选题共有17篇。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亘古不变的题旨。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但高等教育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和参照框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高等教育学科基本上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成员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所共有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5]。纵观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就大学的学科建设研究而言, 多青睐于学科建设 (7篇) 、人才培养 (5篇) 、科学研究及基地建设 (3篇) 、学科方向定位 (2篇) 等。

上述第一、第二方阵的论文合计157篇, 占总数的55.7%, 这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基本保持一致。

3.“第三方阵”的选题分析。

第三方阵的选题中, 教师教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和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法律、高等学校德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尽管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但由于这些基本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因此也备受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 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非高等教育选题就有12篇, 占总数的4.3%。可以看出, 近10年来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并非是“非高等教育学领域不嫁”, 其选题已经扩展到了高等教育领域之外, 诸如教育基本理论 (6篇) 、普通教育史 (1篇) 、基础教育 (1篇) 、医学教育 (2篇) 、新闻教育 (1篇) 、军事教育 (1篇) 。

4.“第四方阵”的选题分析。

第四方阵中的5类选题属于相对“冷门”领域, 从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生选题情况来看, 考试、招生与就业、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成人高等教育等领域尚未引起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重视。另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有时竟出现“撞车现象”, 即题目完全相同。比如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知识管理研究”, 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也出现了一篇题目为“大学知识管理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重复虽然无可厚非,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价值性。

(三) 研究层次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泰特指出:“弄清高等教育研究所在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研究开展的可能性、采用哪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有多大的适用范围、正在开展的研究与其他事物有何联系。”[6]基于此, 泰特将高等教育研究划分为7个层次, 分别为个体、课程、系、院校、国家、系统和国际。另外, 泰特认为, 在院校和国家这两层次中间, 本还有“地区”这一层次, 之所以没有把“地区”这一层次考虑进去, 是因为对于“地区”层次的研究确实不多。泰特还进一步对高等教育研究的7个层次做了详细阐述[6]: (1) 个体:学生或者学者; (2) 课程:学生群体或他们的教师; (3) 系或研究中心或学者和学生群体; (4) 院校:大学或学院; (5) 民族或国家; (6) 系统, 或设想中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 (7) 国际: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泰特根据高等教育研究的7个层次, 对2000年西方国家17种高等教育专业期刊的40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 见表3。

资料来源:[英]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在借鉴泰特对高等教育研究划分的7个层次基础上, 并参照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情况, 笔者把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分为8类, 即在原来泰特基础上增加“地区”这一层次。之所以增加“地区”这一层次, 主要是考虑到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恰恰处于“地区”层次。据此, 对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 见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 我国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与西方高等教育学研究论文的层次差异显著, 具体来说表现在4个方面:

其一, 我国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层次主要在系统层次, 系统层次属于“普遍性”的研究, 是“泛研究”, 不具体指向某个国家、地区、院校、课程和个体, 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等[4]。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52篇属于系统层次, 占53.9%;而西方高等教育学研究论文在系统层次上的研究仅占10.1%。

其二, 在国家层次上, 共有80篇博士学位论文, 占28.4%, 其中研究中国的有75篇, 研究外国的仅有5篇。国家层次与系统层次合计232篇, 占82.3%, 而西方高等教育学在这两个层次的研究合计为48.3%。

其三, 我国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在地区层次上的共有29篇, 占10.3%, 而在西方高等教育学研究论文中, 对地区层次的研究可谓是寥寥无几。对地区层次研究的关注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及高等教育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等教育如何立足区域, 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互动;如何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7]。

其四, 个体、课程、院校3类研究比例远远低于西方, 这足以说明我国近10年来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在这3个层次上的薄弱之处。在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仅有2篇研究是个体层次, 1篇是以教育家为研究对象, 另1篇是以普通教育者为研究对象;5篇课程层次的论文, 研究本科教学的有4篇, 另1篇是关于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研究院校的也仅有2篇, 1篇研究的是国内大学, 一篇研究的是国外大学。

三、结论与建议

(一) 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所呈现的特点

1.“问题研究”有余, “理论研究”不足。

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问题研究, 对理论研究则重视不够。在282篇学位论文中, 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仅有28篇, 加上其他领域的理论研究, 总共也只有54篇, 不足20%。忽视理论研究除受到国内高等教育学研究大环境的影响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部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理论基础差、理论思维欠缺, 无力承担理论性课题。客观而言, 博士生从事问题研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绝不能走向极端, 致使理论研究的比例过低。殊不知, 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根基, 过度忽视理论研究, 将动摇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根基, 使高等教育学研究成为立在浮萍上的“繁荣”。同时, 也会导致高等教育学研究者理论思维的全面退化, 进而威胁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专业队伍的整体质量[4]。

2.“宏观研究”有余, “微观研究”不足。

根据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 如果我们把个体、课程、系级和院校4个层次的研究归属于微观研究, 把地区、国家、系统和国际4个层次的研究界定为宏观研究的话, 那么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呈现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过于重视宏观研究, 而轻视微观方面的研究。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微观研究共9篇, 占3.2%;宏观研究多至273篇, 占96.8%, 二者比例相差悬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因为在选题时没有做到“小题大做”, 而是选题过于宽泛;二是宏观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 资料翔实, 自然就受大多数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欢迎。

3. 选题“偏失”有余, “合适”不足。

从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情况来看, 有部分论文选题出现了偏失的现象。论文选题偏失问题主要是选题不合适, 不合适于高等教育学专业, 不合适于具体的专业方向或具体的博士生本人。更有甚者, 一些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选题与高等教育风马牛不相及。不合适的选题往往缺乏问题意识, 缺乏个性, 不是为解决教育问题, 不是为着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而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 甚至是为拿学位而写论文[8]。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曾坦言:“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选题好, 不仅使研究有一个良好开端, 也可清晰地展示出一个通过努力便可达到的理想结果。”[9]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高低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标准, 因此, 在论文选题时一定要慎重, 减少偏失, 努力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保证论文的可行性与价值性。

4.“国内研究”有余, “国际研究”不足。

28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只有44篇是进行的国际研究, 其余都是对国内高等教育的理论和问题进行的研究。另外, 在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这一领域, 也仅有13篇, 仅占4.6%, 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比较教育无比较”。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学术国际化水平不高, 主要是一些博士生对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有一些惧怕心理, 加上一些导师没有注重对博士生学术能力的正确引导和全面培养 (也许是个别导师囿于本身学术视野的局限性和培养方法的欠缺) , 导致博士生外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不能学以致用, 所以, 在博士生的学术论文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学术国际化方面的缺陷[10]。

(二) 建议

1. 树立问题意识, 注重博士生选题的创新性。

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博士生在选题时要检验自己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 是否真的具有学术含量, 等。除此之外, 选题也要力求创新, 突破学科“空白处”或“空缺处”及“交叉口”[2]。所谓“空白处”, 是本学科领域尚未涉猎的课题, 这类课题参考文献较少, 甚至无所借鉴, 研究空间广阔, 创造性发挥余地较大,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所谓“空缺处”, 是在本学科领域已有人研究但还有探讨余地的选题;或不同意既往观点, 或对旧主题独辟蹊径, 选择新角度阐述问题;或纠正研究方法的错误或缺陷的选题。所谓多学科“交叉口”, 即在学科与学科交叉地带涌现的一些新的学科门类, 必然带来新问题, 因此就可以在前人尚未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选题, 在学科综合和比较中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想。

2. 加强选题指导, 保持博士生选题的时效性。

选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博士生个人的事情, 更多时候是在考验导师的水平。导师在指导博士生选题时, 应注意时效性, 具体来说备选题目可分为以下4种状态[2]: (1) 无效状态。是指那些已经被研究透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的课题, 如同一座废弃的金矿遗址, 不再有研究价值。 (2) 潮尾状态。指那些即将落伍、被人遗忘的课题, 研究它会困难重重, 往往徒劳无益、无功而返。 (3) 热门状态。指目前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焦点,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研究者趋之若鹜。对这类题目, 选题策略是要找到热门中的“冷点”进行攻关研究,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追求“短平快”。 (4) 冷门状态。指在目前研究中被忽略和封尘的题目。这类选题研究资料稀缺、研究难度较大, 难以取得经费支持, 对研究生素养要求较高。对这类题目的研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益, 应树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以审慎、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进行研究, 以质量和价值取胜。

3. 保持信息对称, 确保博士生选题的价值性。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效率的低下。博士生在选题时, 要保持信息的流畅与对称, 确保选题的价值性。所谓选题的“价值性”主要是指选题应具有理论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一般来说, 衡量一篇学术论文有无价值的标准, 就在于它是否符合“三新”, 即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9]。选题的价值性在很大程度也上影响着选题的可行性。

4. 拓宽学术视野, 增强博士生选题的国际性意识。

在一个开放、竞争、交流的社会中, 高等教育学学科绝不能封闭发展。从近10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来看, 绝大多数论文的研究均在国内这一层次, 敢越“国际”这一雷池者寥寥无几, 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应该秉持“拿来主义”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学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一池春水”, 既能拓宽高等教育学研究界的学术视野, 又能提高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 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对近10年8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表明, 选题最多的领域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选题最集中的层次是系统和国家层次。选题总体上呈现四大特点:“问题研究”有余, “理论研究”不足;“宏观研究”有余, “微观研究”不足;选题“偏失”有余, “合适”不足;“国内研究”有余, “国际研究”不足。今后, 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选题时应注重创新性, 保持时效性, 提升价值性, 增强国际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学飞, 等.西方怎样培养博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10) .

[3]别顿荣, 彭阳红.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4) .

[4]李均, 等.2001-2008年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江苏高教, 2010 (01) .

[5]祝爱武.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特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2) .

[6][英]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3.

[7]周振朝, 田秀菊.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1) .

[8]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08) .

[9]王承丹.选题的困惑与视角的更新[N].光明日报, 2003-12-03.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6

2013年3月, 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授予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张淑华女士荣誉博士学位, 以表彰其在皮革行业发展以及中外皮革行业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2013年3月24日, 北安普顿大学在香港举!!行海外毕业典礼, 张会长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 并发表了感言。她说, 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授予她个人的, 同时也是授予中国皮革行业的所有皮革工作者的, 这标志着中国皮革工作者已经完全融入了世界皮革大家庭中, 并成为重要一员。她强调, 皮革行业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 把废弃的动物皮张变为高档时尚产品, 给社会带来享受及财富, 这是千百年来皮革工作者的智慧、汗水的结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 她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皮革行业的发展。她认为自己很幸运, 为能有机会为自己所热爱的皮革行业奉献一生感到幸福。她也表示, 当今世界, 皮革行业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皮革行业必须走生态环保之路, 必须步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7

通讯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北一巷1号中教仪楼206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联系人:高晓 杰周庆 邮编:100032 联系电话:010-66097728

传真:010-66023656 E-mail:xueshubu@moe.edu.cn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8

关键词: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中图法;定量分析

1 引言

“我国档案学专业博士生教育1994年始于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5月第一批档案学博士毕业生顺利通过答辩”“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系(1993年获授予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电子政务信息学系(2000年获授予权)、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2006年获授予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档案学专业(2006年获授予权)”[1],截至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吉林大学6所高校招收档案学专业博士生,向社会各界和档案部门输送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

档案学博士论文因其选题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内容阐述的翔实性、引用文献的广泛性,成为反映档案学学科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参照物,为完善档案学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机制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笔者以1997年至2014年档案学专业博士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学位论文库和CALIS学位论文库。2016年2月15日,对五个数据库分别检索:(1)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库中,选取检索途径“专业”,输入“档案学”,得到29条检索结果。(2)在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以“专业”和“学位”作为检索途径,检索项分别设为“档案学”和“博士”,得到67条结果。(3)选择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子库,将“学科专业名称”设置为“档案学”,得到12条结果。(4)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学位论文库中对“研究专业”和“学位”进行限定,得到25条结果。(5)根据档案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情况,在CALIS学位论文库中补充检索数据。将所有检索结果导入Excel,利用删除重复项功能,剔除重复信息,累计得到159篇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需要说明的是,1997年、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含档案学)专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档案学专业,但作为档案学博士生培养的开端,也将其包含在研究范围内;博士论文属于灰色文献,数据获取难度大,2014年、2015年的档案学博士论文没能及时进入数据库,研究数据存在可控范围内的遗漏。

2 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情况

2.1 学位授予单位分析。159篇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集中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云南大学,其中,中国人民大学119篇,武汉大学29篇,云南大学11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专业人才,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档案高校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119篇博士论文占总数的75%。武汉大学和云南大学设立博士点时间稍晚,培养档案学博士生数量有限,共40篇博士论文,占总数的25%。图1是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分布情况。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档案学专业博士点设立时间较晚,没能检索到相关数据。

2.2 学位论文年度分析。表1(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年度分布)折射出档案学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状况、博士点数量变化、博士点发展脉络等,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至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独秀一枝,每年培养2~3名博士生。1997年,历史文献学(含档案学)专业的冯惠玲和夏宏图成为最早的档案学博士,《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冯惠玲)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如何保障电子文件的原始性、记录性、可靠性等进行探讨;《清代档案史料编纂研究》(夏宏图)研究清代对档案史料的编纂理论与实践,揭示清代档案史料编纂特点与规律,梳理中国古代档案史料编纂的发展脉络。

第二阶段(2002年至2008年)。随着档案学博士生导师的增加,2002年博士毕业生增至8人,2008年人数最多,达到21人,博士学位论文每年稳定在9篇。这一阶段,档案学博士生培养水平提高,档案学学术影响力增强,出现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发展研究》(黄霄羽)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阶段(2009年至2015年)。数据显示:2009年档案学博士论文数量下降到15篇,2010年至2013年稳定在每年十几篇,这与档案学专业博士授予点增多,招生人数扩大密切相关;2014年仅7篇,2015年没有数据,这与数据库论文收录的滞后性有关。

3 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3.1 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是出现在文献的标题、摘要以及正文中,对描述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2]一段时间内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集合,能够揭示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内容特征、前沿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脉络等。

笔者对159篇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合并或修正同义词,出现在两次以上的关键词有24个,三次以上的19个,将这19个关键词按词频由高到低排列,得到图2(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词频)。图2显示:“信息资源”“电子政务”“档案信息”“档案学”“政府信息”“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出现的频次较高,“信息资源”20次,“电子政务”14次,“档案信息”和“档案学”各13次,“政府信息”12次,“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各11次。“档案馆”“编纂”“法律、法制”作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较少,分别都是4次。这表明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侧重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对档案法律法规、档案馆建设、档案文献编纂等档案学基础理论关注较少。

(1)信息资源方面的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将信息界定为“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信息资源是信息中可供利用的部分,是有价值的信息,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档案信息资源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信息资源”作为关键词在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居第一位,内容涉及信息资源产业化、信息资源增值、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如赵京(2013)《中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体系的优化研究》[3]、洪华(2010)《我国个人信息资源战略研究》[4]、宣小红(2008)《中国信息资源市场的培育》[5]、周毅(2002)《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6]。《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配置研究》(王运彬)关注学界普遍忽视的“国有档案资源”,利用资源配置理念,解决建设怎样的国有档案信息资源、为谁建设国有档案信息资源、如何分配国有档案信息资源,其中蕴含档案管理学、档案馆学、档案利用学、信息经济学等多门分支学科 [7]。

(2)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方面的研究。政府上网工程是中国迈入网络化社会的第一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政府全面信息化,利用政府信息进行机构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提供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塑造阳光亲民的政府形象。

159篇博士论文中,“电子政务”作为关键词多次出现,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对档案学博士生选题具导向作用,武汉大学的廖如、马东升、黄萃、杨道玲、王新才,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健、迪莉娅、唐思慧、陈伟、孟祥宏等博士生,对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公共服务问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深入研究。

2007年,国务院颁布第492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8]。档案学博士论文选题受国家政策的影响,2007年、2008年中涉及政府信息或电子政务的博士论文有11篇之多,占这两年论文总数的37.9%,涵盖政府信息服务、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公开等,如,蒋冠(2008)《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9]、候卫真(2008)《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10]、谭必勇(2008)《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研究》[11]、王少辉(2007)《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12]。

(3)档案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档案学”作为高频关键词,涉及档案文化、档案价值、文件运动、档案学范式等。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力图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丰富档案学理论、完善档案学科体系、指导档案工作实践的基础。档案学专业博士论文中,关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档案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邵华《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科建构研究》引入逻辑起点概念,得出“文件”是档案学的逻辑起点,要把文件纳入档案学研究对象的领域,从社会系统的宏观角度梳理档案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出档案学理论发展经历文档同一的文书管理时期、文档分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化准备时期、文档分化的档案学独立与文档统合的档案学理论现代化发展时期[13]。高大伟《档案学的元问题及可能的形而上》将档案学与哲学相结合,研究档案学价值、档案学研究任务、影响档案学发展的环境因素等学科元问题[14]。

3.2 研究领域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等级结构清晰、逻辑概念严密,结合图书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形成分类表,科学合理地划分类目。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159篇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归类划分,数据显示档案学博士论文研究范围不局限于档案学领域,涉及信息与传播理论、国家行政管理、国家理论、图书馆学、管理学、情报学、企业经济、出版事业等多学科领域。

单一领域和多元跨领域有机结合。159篇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单一领域研究有141篇,占论文总数的88.68%,跨领域研究有18篇,占11.32%。多元跨领域研究涉及企业经济、图书馆学、信息传播理论、新闻学、计算机应用、文化理论、出版事业、国家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旅游经济等,集中在中图法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D类(政治、法律)、F类(经济)、C类(社会科学总论)、TP类(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K类(历史、地理)。档案学博士论文呈现一定的跨领域性,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能够加强档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档案学研究广度,深化档案学研究深度,推动档案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档案学专业博士论文跨领域研究要把握好尺度。一方面,“档案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可以从与之相关的邻近学科的思想体系中汲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营养”[15];另一方面,人们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延展性,学术视野的广阔性,使得档案学博士论文研究不局限于狭义档案的小圈子里。诚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不能偏离档案学研究的轨道,159篇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存在与档案学脱节的现象,博士学位论文为了求新、求异,对档案有所“抛弃”,将这些论文归为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有所牵强。

4 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特点

4.1 各校学科特色对论文选题起着导向作用。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具有明显的院校差异性,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体现各院校的档案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定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研究涉及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云南大学设立民族历史档案整理与研究的博士招生方向,武汉大学档案学的特色研究是政府信息。”[16]云南大学档案学博士论文中的70%是与民族档案或历史档案有关,例如,《档案学视野下的东巴古籍文献遗产保护研究》(胡莹)[17]、《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仝艳锋) [18]、《云南傣族贝叶档案保护研究》(黄梅) [19]。武汉大学的29篇论文中,18篇提及政府信息,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政府信息服务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

4.2 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丰富。档案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性、丰富性、多元性,包含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宏观管理理论、档案现代化管理研究(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档案开发利用(传统档案编纂、现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档案信息服务理论、档案保护研究(保护史、记忆工程、信息安全保障)、档案保护技术(特殊载体档案保护研究、虫害防治)、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档案法律法规、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

4.3 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信息资源”“档案信息”作为关键词在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研究内容的单一领域及跨领域研究中“信息与传播理论”受到档案学博士生的广泛关注。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更大范围上的共享性,优化并整合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信息的再生与增值。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对历史活动真实地、可靠地予以记录,承载着人类历史、建构着社会记忆,在国家政策制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4 跨学科研究使档案学焕发新生机。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档案内部的小圈子,将档案学置于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互联互通的学术大环境中。研究内容涉及信息与传播理论、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企业经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历史文献学等,体现出学科间的交融渗透。159篇论文中88.68%是单一领域的研究,说明档案学要培养适应信息发展浪潮,运用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来推进档案和档案工作现代化进程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关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技术,实现档案学科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王新才.档案学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

[2]马费城.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90.

[3]赵京.中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体系的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3.

[4]洪华.我国个人信息资源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

[5]宣小红.中国信息资源市场的培育[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6]周毅.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2.

[7]王运彬.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配置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2016-2-20].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tiaoli.html.

[9]蒋冠.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0]候卫真.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1]谭必勇.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12]王少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13]邵华.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科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

[14]高大伟.档案学的元问题及可能的形而上[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15]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5.

[16]蔡梦玲,高俊宽.从档案学硕博招生看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档案学通讯,2014,04:21-26.

[17]胡莹.档案学视野下的东巴古籍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18]仝艳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篇9

网上报名须知

各位考生:

在网上报名之前,请您务必认真阅读研究生院主页(http://yjsy.jlu.edu.cn)“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一、网上报名时间

自2011年12月10日12:00—12月30日12:00。

二、网上报名程序

1、报名者必须符合“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2、网上报名网址为:http://gim.jlu.edu.cn/zsb/wsbm_u/。

3、提交报名信息。

(1)申请注册:仅限第一次进入本系统时使用。包括用户名(考生为使用本系统自行命名的名称)和口令等。注册成功与否,系统都将给出提示信息。如注册失败,可能是用户名已被其他考生使用,请另行注册。用户名和口令在以后每次登录时都要用到,请务必牢记。

(2)报名登录:注册成功后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时必须先进行登录。

(3)录入信息:按系统提示,如实录入考生个人信息项,录入完毕请点击“下一步”键(注:录入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5位数的报名编号。(请牢记报名编号,以便填写“报考登记表”和现场确认时使用)。

(4)浏览信息:对已提交的信息进行检查。如需修改,请点击“修改”;如信息正确,即可打印“报名信息卡”。

(5)修改信息:若对已经提交的信息项进行修改,则修改后需再点击“提交”键。

4、打印“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1)下载并打印“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一份;

(2)在“报考登记表”第2页右上角粘贴本人近期正面二寸免冠照片一张;

(3)考生本人填写“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中“本人自述”栏之前的全部内容;(4)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对考生报考意见”栏加盖所在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公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考生、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并要在“对考生报考意见”栏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同时注明同意报考的类别。

5、打印“专家推荐书”。

(1)“专家推荐书”一式两份;

(2)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3)考生现场确认时,随“报考登记表”一同交到“验证处”。

6、打印“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1)“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一式两份,由考生本人填写;

(2)一份由考生在现场确认时,随“报名信息卡”一同交到“收表处”;另一份则由考生在考试时带到考场。

7、应届硕士毕业生需打印“应届硕士毕业生证明信”。

8、退出登录:完成本系统各项操作后,必须点击“退出登录”,以防数据被他人修改。

三、提交报考材料

1、考生本人于2012年3月3日(周六)—3月4日(周日),(上午:8:30-11:30;下午:1:00—3:30)携带通过网报下载的报名材料及现场确认相关材料,到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指定地点进行资格审查(具体地点另行通知),交纳报名费200元,现场摄像并确认报名信息。(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外地考生也可以函报。(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3、本校“硕博连读生”必须进行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

4、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报考条件需符合我校有关规定,报考资格的确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教处负责。考生须在现场确认(2012年1月10日)前将加盖公章的《报考201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交至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前卫南区行政办公楼420室),否则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资格视为无效。

5、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思主义理论专项计划”也需进行网上及现场报名。

6、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资格审查时提交认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四、发放准考证

1、在吉林大学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请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所报考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自取;

2、凡是函报的考生必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持研究生证原件)到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领取准考证。

3、“准考证”具体发放时间将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http://yjsy.jlu.edu.cn)另行通知。

五、考试时间

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篇10

1. 智能监控及信息化工程研究意义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广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各行各业都希望通过一系列信息监测和调控措施,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调查,全面的深入的监控各区域的工作信息;通过监控对系统的工作情况,故障问题,建立起快速信息通道,对了解系统的健康情况和即时处理系统的故障提供可能。

需要监控的区域广、监控的对象种类繁多,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设备的维护。

特定的领域采用不同的具体信息监控方法,在此基础上智能监控的方法发展为通过有线传输获得数据的.方法和通过无线传输获得数据的方法。

在存在许多条件恶劣、人们不易到达或相距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偶然采集一些现场数据的场所,采用GPRS的远程监控系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更扩大了系统的监控范围。

在可进行大量的布线工作场所,现在很多采用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技术,CAN总线使用串行多主站控制器和局域网通讯协议,它具有很高的网络安全性、通讯可靠性和实时性,简单实用,网络成本低。

2.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根据具体需监控的特点,分析具体的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然后利用芯片作为子节点,构成局域网络控制器(CAN)总线控制系统,并给出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并提供一个故障或事故分析提供数据协助的电子记录装置。

记录仪中不仅保存有系统的特征和工作状态等实时信息,而且能长期信息有效。

在完成数据记录的同时并进行初步分析监控,对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实时反馈控制和实时提醒,从而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心,降低系统事故的发生。

并在以上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与上位机相连,还可实现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速、驾驶员疲劳驾驶自动提还嵌人了GPS定位、GSM/GPRS远程 。

配合车辆管理中心的建立,可使管理部门方便地进行车辆远 程管理,从而提高驾驶员责任心,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 已 具 备CAN总线的车辆上使用基于CAN的车辆行驶 记录仪,可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并降低成本。

即使应用于未具 备CAN总线的车辆上,也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电缆的使用,提高 系统可靠性。

上一篇: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下一篇:行业问题中的建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