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化民族主义三篇

2024-09-12

拉美文化民族主义 篇1

关键词:拉美结构主义理论,拉美工业化,进口替代工业化

拉美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中心———外围”关系命题,认为在中心国家的产品对整个经济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对外围国家交换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国际贸易并不是对所有国家都公平、都有利,而只是对“中心”国家有利,对“外围”国家则有损害。普雷维什于1950年在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发表《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拉丁美洲经济研究(1949年)》等重要文章,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学派。

一、结构主义与拉美工业化

普雷维什认为工业化是外围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提出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工业化是由依附性经济转向独立的民族经济的关键。他认为“解决发展中国家欠发展难题、通向更高生活水平的惟一道路,就是工业化”;工业化被视为一条“有可能使拉美国家利用技术进步好处的、惟一有效的道路”。为了顺利推进工业化,拉美结构主义学派提出了一整套政策主张。主要有以下几项:[1]

1. 必须把拉美国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所出现的“自发的”工业化上升到“自觉的”工业化的新阶段,即“自觉地”为内向工业化创造条件和制定政策。

2. 根据发展的优先次序有效配置资源。

3. 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

4. 推进地区一体化,以扩大市场。

5. 外部融资与内部储蓄相结合。

6. 进行土地改革,并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

7. 制定发展规划。

8.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拉美结构主义学派从研究外围与中心之间的著异性出发,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外围国家特点的工业化道路,无疑是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创新。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拉美经济不能对价格信号自动作出反应。拉美国家需要由政府来推动工业化,工业的增长将不再依赖于初级产品出口。为了实现工业化,外围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应该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政策和进口替代战略,强调国家的作用和国家计划,实行“有计划的工业化”。这就是依附论称之为“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战略。

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综述

1. 发展过程

在经济上结构主义理论主张将“有计划的工业化”即“进口替代工业化”作为主导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整体模式。“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是有其发展过程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拉美国家在原有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开始了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由于二战扩大了世界市场对拉美初级产品的需求,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在四十年代前期,一些主要拉美国家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然而,一方面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战火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在这种情况下,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正如著名美国经济学家R.亚历山大所说:“世界经济形势迫使拉美国家不得不奉行进口替代。”[2]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随着结构主义理论的形成,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成为拉美国家工业化的主导模式。

2. 措施与成效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拉美地区几乎所有主要国家都已开始全面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五六十年代,由于进口替代的所谓“容易阶段”进展顺利,因而这一时期被视为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拉美各国普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贯彻这一模式。

作为工业化道路上“后来者”的拉美国家,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初期,对本国工业加以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保护本国市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高筑贸易壁垒。就关税壁垒而言,由于它的作用,进口商品提高了价格,市场竞争能力降低,而与进口商品竞争的本国产品遂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拉美国家一直把高关税率作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拉美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把进口配额作为保护国内市场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等手段,在规定期限内确定某一进口商品得以进入本国市场的最高数量和金额。由于在数量上受到限制,进口商品在进口国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被提高。即使其价格未被提高,进口配额也能使本国制造商利用进口商品减少引起的缺口扩大生产,并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进口配额还具有涉及范围广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特点,并且能发挥关税难以发挥的作用。

拉美国家一方面通过提高关税和设定进口配额来高筑贸易壁垒,以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则为了加快本国工业的发展而提供各种刺激性优惠。如在配置资源时向制造业倾斜,在所得税和关税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等等。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拉美地区的经济和工业产值都保持了较高的年均增长率。1945—1980年,拉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5.6%,其中巴西和委内瑞拉等6国达6%以上。其中1940—1968年,拉美地区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5%。同期,拉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2.7%,这远高于1925—1945年1%的增长率。[3]此外,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拉美30多个国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18个国家均属中等收入国家,其中阿根廷等6国被列入上中等收入行列,而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则早已被公认为新兴工业化国家。[4]

3. 缺陷

从纵向比较(即与拉美国家自身的过去相比)来看,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确实使拉美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从横向比较来看,拉美的成就却是有限的。实际上从人均收入等角度来看,拉美国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是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如: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与法国相仿,但今天只有法国的1/5。195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的人均收入大大高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委内瑞拉、乌拉圭和阿根廷甚至高于芬兰、奥地利和意大利,智利和墨西哥超过和接近西班牙。1960年,有些拉美国家甚至超过或接近日本。但是目前主要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不仅大大落后于日本,而且不如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土耳其和许多欧洲国家。[5]拉美国家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确实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

(1)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这一弊端在进口替代的“容易”阶段结束后尤为显著。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等主要拉美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任何增长。这导致了工业制成品价格高昂的不良后果。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之所以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受到过度保护。它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陷:第一,保护水平高。第二,保护的持续时间长且涵盖面广,即整个工业部门基本上都能得到长时间的和不同程度的保护。

(2)国际收支状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随着进口替代从“容易”阶段向“困难”阶段过渡,拉美国家对进口投入的需求越来越大。尽管拉美国家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初衷是通过兴建自己的制造业来减少制成品进口,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但是,许多拉美国家的国际收支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愈益突出。

4. 危机

到五十年代后半期,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这种模式已显示出“活力衰竭”的征兆。进入六十年代,拉丁美洲政治形势和外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继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对拉美地区造成了很大冲击。由于社会冲突爆发,出现了依附论,对结构主义理论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依附论者认为,由于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过度依赖于外国资本,拉美国家不仅没有减少对外部世界的依附,反而陷入一种更为严重的新的依附,他们认为,拉美国家应积极地限制外国资本的活动范围,使外资符合本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5. 终结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拉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包括土地改革、国有化运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成品出口等。六十年代以来的政策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始终无法克服国内市场狭小、国际收支失衡、工业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等结构性问题。这一模式所固有的许多弊端仍然十分突出:片面强调进口替代,使国民经济的内向性愈益严重,出口部门严重缺乏活力,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和对国内市场的长期保护,使国民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减弱;国内资本积累率难以提高,使拉美国家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实际上到了七十年代,对于大多数拉美国家而言,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此时“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工业还处在重点发展日用工业品和部分中间产品的阶段,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相当落后,它们的工业化还是处在一种数量扩张的阶段”。[6]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国际石油危机,对大多数依赖石油进口的拉美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他们的国际收支状况急剧恶化,这意味着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1973年9月智利发生了推翻阿连德政府的军事政变,新上台的皮诺切特军政府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实现了由内向发展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的转变。乌拉圭、阿根廷两国也进行了改革的尝试。这一时期拉美各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负债增长”的道路,这固然使拉美地区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继续向前推进,但是延误了绝大多数拉美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时机,并引起了商品进口的失控和广泛而不理智的金融投机,最终导致了1982年的债务危机。这也意味着拉美结构主义的衰落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终结。

6. 小结。

对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危机和终结,我们需要从总体上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理解和寻找原因。

(1)长达数十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并未减轻拉美国家的对外依赖。走上内向型工业化道路的拉美国家没有提出扩大制成品出口的目标。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的前期明显降低了进口系数,后期则只是改变进口商品的结构,造成了工业化程度越高,对进口设备、技术和原料的依赖也越高。

(2)保护政策失效。长期全方位的保护导致民族工业缺乏国际视野,没有必要的国际竞争力。

(3)传统出口部门的发展陷于停滞,国家收入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公共部门的需要,于是赤字大量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被迫大量增发货币,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或是大规模举债,形成恶性循环。

(4)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延续时间过长。虽然在六十年代各国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性调整,但未能及时转换工业发展模式,继续保持内向型发展方针,形成了一种惯性,导致了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历史性延误”,加速了结构主义的衰落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终结。

三、对拉美结构主义理论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评价

以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经济思想产生于二战后初期拉美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反映了拉美国家探索自由发展道路的强烈愿望。结构主义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把拉美国家在资本主义大萧条以来初步形成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将其规定为拉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它对拉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影响了拉美整整一代人。

在进口替代模式下,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内向型工业化模式由于其内在局限性,逐渐不能适应拉美国家发展的需要,最终在经历了“五十年一贯制”的发展后,由于八十年代初债务危机的爆发而走到了终点。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对拉美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毫无疑问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R.亚历山大所指出:“虽然债务危机使(拉美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停滞了l0年,但是,不论进口替代有什么样局限性,总的说来它还是成功的。”[2]

参考文献

[1]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7]R.亚历山大.J.迪茨.等著.拉美进口替代的回顾.走向发展:从普雷维什到技术自立.美国林·雷纳出版公司, 1990.

[3]江时学.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演变[J].拉丁美洲研究, 1996, (4) .

[4]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5]江时学.对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初步总结[J].拉丁美洲研究, 1995, (6) .

拉美足球与民族英魂 篇2

英国是现代足球发源地,是英国人把足球带到拉丁美洲。在乌拉圭,为当地建设铁路的英国工程师和工人,休息时踢球消闲,慢慢当地人也仿效踢起球来,并在1891年成立了踢足球和打板球的中央乌拉圭铁路板球会(即如今著名的佩纳罗尔队的前身)。在哥伦比亚,也是在当地建设铁路的英国工程师和工人,带来了足球;在智利,是英国海员;在委内瑞拉,是英国矿工;在秘鲁,也是在当地工作的英国人……至于足球王国巴西,则是在1894年,由当时英国著名球员Charles Miller把足球带到圣保罗城,不久便成立了如今仍十分著名的圣保罗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大不列颠王国在海外扩张的顶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霸业,也在此时,他们把足球带到拉美。这项运动在拉丁美洲大受欢迎,贫苦阶层的男孩,在大街小巷都踢起球来。到了30年代,足球更在拉丁美洲掀起了一个高潮,因为第一届世界杯在烏拉圭举办。

很多人奇怪,英国是现代足球发源地,为何偏偏乌拉圭赢得首届世界杯主办权呢?1926年,国际足联秘书长Henri Delaunay指出:“如今国与国之间的足球比赛,已经不能在奥运框框内进行,在很多国家,足球已变得越来越专业,因此奥运足球不能代表最优秀的球员水平。”事实上,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足球成了最受欢迎的项目。因此,国际足联决定另起炉灶,自行筹备第一届世界杯。

虽然一些欧洲国家对主办首届世界杯表现出兴趣,但当时欧洲经济低迷,没有国家可以拿出真金白银作保证。乌拉圭在20年代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羊毛、皮革、牛肉等产业发展迅速,总统Ordonez建立了一套福利制度,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为向外宣扬国家建设成就,以及对足球的热爱和天赋——之前两届奥运会(1924和1928)足球项目,乌拉圭都夺得金牌,再加上1930年7月是乌拉圭独立宪法实行一百周年纪念大日子——该国政府全力支持申办首届世界杯,开出优厚的条件,结果如愿以偿。

乌拉圭国家队一路顺风顺水,顺利杀入决赛,并在决赛中以4比2击败阿根廷,夺得雷米特杯。目睹整场比赛的意大利记者Berrara,如此形容这场比赛:“阿根廷踢得充满想象力和优雅,但技术优势不能弥补战术真空。两支国家队的比拼,就如乌拉圭一方是蚁,阿根廷一方是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垒的结果是,集体主义取得胜利。

乌拉圭是一个只有300万人口的小国,当时在国际社会寂寂无名,首届世界杯夺冠,让该国一举成名。该国著名记者和作家、《Soccer in Sun and Shadow》一书作者Eduardo Galeano说,“乌拉圭国家队的蓝色球衣,成了该国实实在在存在的最佳证明……足球把这个小国从举世寂寂无名的的阴影中带领出来。”巴西和阿根廷这些拉美大国,拥有更多历史和文化资产,可以用来建立国家形象和民族认同,乌拉圭则不然,正如1966年世界杯乌拉圭国家队教练Ondino Viera所说:“别的国家有历史,乌拉圭则有足球。”

因此,乌拉圭赢得首届世界杯,对拉丁美洲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其成功经验,羡煞其他拉美国家,旋即在各地进一步掀起足球热潮。尤其是在20世纪,拉丁美洲国与国之间已经甚少战争,更没卷入两次世界大战当中,所以当地军队虽然仍举足轻重,却并没有建立过怎样的传奇,英雄无用武之地,缺乏舞台成就民族英雄。

因此,拉美国家并非通过战争来建立国家主体性,撰写民族主义一页,反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足球来进行。因此,足球成了很多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魂。有巴西报纸便如此形容过他们在1970年第三次赢得世界杯一刻:“巴西人赢得世界杯,其意义等于美国人登陆月球。”

拉美社会主义运动现状和趋势 篇3

2013年11月12日09: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曾一度使拉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冲击,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古巴在政治、经济上遭受到巨大打击,处于极端困难之中。拉美各国共产党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改旗易帜,有的则自行解散,有的则坚持下来。然而,令人关注的是,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拉美左翼力量很快就走出低潮。社会主义的古巴坚持和“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已走出了苏东剧变后的极度困难时期,显现出新的生机活力,而且拉美其他左翼和社会主义运动也异军突起,成为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冷战后拉美社会主义运动的崛起

冷战后拉美社会主义运动恢复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是拉美共产党的发展。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等国的共产党经受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考验,不仅坚持了下来,有的还取得了发展,如巴西共产党现已发展成一个拥有30多万党员的大党。拉美各国的共产党都已成为“合法”政党,公开参加活动,至今在拉美政治舞台上仍有20多个共产党。巴西、智利、委内瑞拉等国的一些共产党员当选为国会议员或被任命为内阁部长。

标志之二是圣保罗论坛的成立和发展及拉美左翼的崛起。正当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在巴西劳工党和古巴共产党的倡议下,由巴西劳工党主办,1990年7月初,13个拉美国家的左派政党和组织在巴西圣保罗召开首次会议,讨论拉美左派如何应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和拉美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迄今为止,圣保罗论坛成立已经23周年,先后召开了19次会议。1990年圣保罗论坛成立时,拉美只有古巴一个国家由左派党(即古巴共产党)执政,而如今,除古巴外,左派政党和组织已在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乌拉圭、秘鲁等拉美十多个国家掌权。圣保罗论坛的成立和发展对拉美左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拉美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拉美地区和世界最重要的左派政党和组织的论坛。2013年7月31日至8月4日,圣保罗论坛第19次会议在论坛的发源地圣保罗市举行。来自拉美、欧洲、非洲和亚洲40多个国家、100多个政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共产党也派观察员出席圣保罗论坛第19次会议。巴西劳工党领袖卢拉在19次会议开幕式上说,1990年圣保罗论坛创建时,其成员党只有23个拉美和加勒比政党,而如今,已有近百个拉美和加勒比政党和组织。如果没有圣保罗论坛,拉美左派党就不可能上台执政。卢拉说,“我们有责任不让我们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果丧失,拉美加勒比左派应达成一个共识,以表明另一种方式执政是可能的。”在第19次会议通过的“最后声明”中表示相信,只要继续深化改革和加快地区一体化,就能够在拉美加勒比走向社会主义,这将是拉美人民独创的事业。[1] 标志之三是拉美左翼政党掌权的国家增加。自20世纪末以来,拉美一些左翼政党或组织已有十多个在本国的大选中接连获胜并上台执政。委内瑞拉第五共和国运动(后改名为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乌戈·查韦斯(1999.2—2013.3)、马杜罗(2013.4—至今);巴西劳工党领袖卢拉(2003.1—2011.1)、迪尔玛·罗塞芙(2011.1—至今);乌拉圭广泛阵线主席塔瓦雷·巴斯克斯(2005.3—2010.3)、何塞·穆希卡(2010.3—至今);玻利维亚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埃沃·莫拉莱斯(2006.1—至今)已两次就任总统;厄瓜多尔主权祖国联盟领导人拉斐尔·科雷亚(2007.1—至今)已三次就任总统;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丹尼尔·奥尔特加(1979—1990、2006.11—至今)已执政18年;阿根廷正义党领导人基什内尔(2003—2007)和克里斯蒂娜(2007—至今)已执政十年;秘鲁民族主义党领导人奥良塔·乌马拉(2006.7—至今);智利社会党巴切莱特2006—2010年任总统,2013年11月,她将再次参加大选,据民调显示,她很可能会胜出,因此,智利的左派很可能东山再起。

目前在拉美国家成立的地区组织中,以左翼政党掌权的拉美国家为主导的有: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加勒比石油组织和南美洲国家联盟等。

标志之四是这些拉美左派掌权的国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目前拉美十多个左翼执政的国家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口号或目标的有古巴、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西五个国家执政的古巴共产党、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厄瓜多尔主权祖国联盟、玻利维亚的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和巴西的劳工党。其中,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提出“21世纪社会主义”,玻利维亚提出“社群社会主义”或“印第安社会主义”,巴西提出“劳工社会主义”。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近年来又提出“美好生活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的这五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已开始付诸实践。拉美这些左翼政党执政国家的领导人自称是“社会主义者”,要带领其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拉美一些左翼学者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后新自由主义”和“新发展主义”等理论。

古巴在2011年4月召开的古共“六大”通过了《党和革命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纲要》,强调“继续社会主义和确保社会主义的不可逆转”,新当选的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劳尔·卡斯特罗指出,古巴正在“捍卫、维护和继续完善社会主义”。《纲要》重点是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必须“更新”古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委内瑞拉查韦斯前总统于2013年3月5日因病逝世,查韦斯指定的接班人马杜罗在4月14日大选中获胜,4月19日正式就任总统。马杜罗表示,将继承查韦斯的遗志,继续在委内瑞拉推行查韦斯的玻利瓦尔革命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祖国计划(2013—2019),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继续造福于民的一系列社会计划,与腐败和犯罪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改善国内的安全状况。在外交方面,继续加强与古巴等拉美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努力促进拉美一体化的发展,继续与中国发展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9月23日,马杜罗访华期间在中央党校说:“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是原创的、独一无二的、也是在未来几十年我们要继续的。”他认为,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多层次的,涉及精神、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层面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马杜罗说:“只有采取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玻利维亚的莫拉莱斯总统奉行“社群社会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在玻利维亚实现社会公正;所谓“社群”,主要是指印第安人社会群体,他认为,农民社群里就存在社会主义。他承认玻利维亚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反对新自由主义、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实现石油和天然气国有化。

在厄瓜多尔,科雷亚于2005年11月创建主权祖国联盟,在首次2007年就任总统时,提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口号。他主张实施“公民革命”,“公民革命”包括宪法革命、道德革命、经济革命、社会教育和卫生革命及主权和拉美一体化革命以推行其“21世纪社会主义”。在2013年2月的大选中,科雷亚提出了2013—2017年的执政纲领,提出了“美好生活社会主义35条建议”,其口号是“为深化改革而执政”,并拟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改革。

巴西劳工党提出“劳工社会主义”。劳工党自2003年首次由党的主席卢拉(后为名誉主席)执政八年,之后于2011年年初由劳工党人迪尔玛·罗塞芙继续执政,至今劳工党已执政十年,使巴西在经济上创造了奇迹,巴西在2011年成为世界经济第六大经济体;使3000多万人脱贫,2012年巴西中产阶级在人口总数中比例已达54%。但是,2013年六七月间,巴西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抗议,暴露了劳工党执政中的诸多问题,如党和政府内腐败严重等。

当前拉美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当前拉美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1、共同反对新自由主义。当前拉美社会主义是拉美在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社会运动,是用“另一个世界”“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的反映。

2、强调民众广泛参与政治、进行消除社会不公和改善穷人地位的社会改革,并为此进行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

3、不再主张暴力革命,而是提出与右翼政党执政的政府有区别的内外政策的竞选纲领,争取民众支持,通过大选和社会运动成为执政党,进而直接实施本党的执政纲领和政策。

4、带有显著的个人魅力的政治色彩,主要不是靠先进政党的领导,而是靠领袖的魅力和才能来实现自己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理想”。

拉美左翼执政国家的领导人根据本国的国情,在分析资本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弊病和总结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推行各自的新社会主义模式,并把它视为解决本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探索新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尽管这些理论主张和实践措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尚处于发展之中,但其中不乏进步的思想和创新的火花,值得我们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拉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迭起,成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热点。

除古巴外,拉美这些激进左派执政的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正处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明确、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的指导思想比较复杂,既有马列主义的成分,也有托洛茨基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众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分,还有宗教色彩,它们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实践风格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带有明显的本土色彩,其实践探索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也深受体制局限,还处于各自摸索的阶段。对这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应该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拉美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一、如何结合本国实际,在总结本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已经提出社会主义口号的拉美左派政府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尽快发展经济、实现社会稳定是当前紧迫任务,也是巨大挑战。如委内瑞拉马杜罗政府面临一个强大的反对派、国内通胀严重、货币贬值、供应短缺、石油生产和出口下降、预算赤字严重、投资不足、国内安全形势堪忧、政府官员腐败严重等问题;自2013年6月以来,巴西数百万人上街抗议政府在社会方面投资不足、官员腐败等,最近两年巴西经济发展缓慢,巴西劳工党罗塞芙政府民调支持率下降。最近,古巴、委内瑞拉领导人也十分强调党内和政府内的反腐斗争。

三、如何处理好与执政联盟其他政党和政治力量的关系,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由于拉美左翼政府如巴西、尼加拉瓜、阿根廷、乌拉圭等大多是以政治联盟方式与其他一些政党或政治力量联合执政,内部成分复杂,主张各异,缺乏向心力,受国内外影响而解体的风险依然较大。

四、美国和拉美右翼势力的攻击。如巴拉圭中左派爱国变革联盟费尔南多·卢戈在2008年4月28日的大选中获胜,于同年8月15日就任巴拉圭总统。但不久,在美国的支持和巴拉圭本国右翼势力的反对下,卢戈2012年6月22日被众、参两院弹劾下台。美国还竭力支持委内瑞拉反对派于2002年策动反对查韦斯政府的未遂政变。近年来,美国还对巴西总统罗塞芙及其政府机构进行情报监视活动,引起罗塞芙总统的强烈不满,致使她取消了原定的访美计划,并在联大公开批评美国的间谍活动。

总的来说,尽管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拉美左翼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上升时期,近期内拉美地区中左翼主导地区政治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古巴模式的更新将使社会主义的古巴继续巩固和发展,而且古巴党和政府也已重视提拔接班人(53岁的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担任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拉美左翼和社会主义运动也不会因查韦斯的去世而受大的影响。近二十年来涌现的大多数拉美左翼政权都较稳固,拉美左翼已经拥有像巴西卢拉和罗塞芙、厄瓜多尔科雷亚、玻利维亚莫拉莱斯、阿根廷克里斯蒂娜、智利巴切莱特等各自的领袖,并会继续涌现新的各国左翼的领军人物如委内瑞拉的马杜罗等,“长江后浪推前浪”。拉美左翼力量既互相声援,又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随着国际格局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转变,拉美地区一体化力量加强,近期内拉美左翼和社会主义运动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社会主义在拉美的地区性兴起,扩大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声势。拉美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主张,进一步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拉美一些左翼执政的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大胆实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尝试,势将进一步丰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总之,当前拉美左翼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无疑会对世界社会主义进程起到推动作用。拉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中那些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强大吸引力以及其自身的生命力,也表明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多样性中不断发展。

上一篇:出版社知识经济下一篇:颈椎颈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