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多次注射法八篇

2024-09-10

皮下多次注射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 其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年龄28岁~67岁。空腹血糖12~18 mmo L/L,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9%~14.5%.随机分为2组, CSII组70例, 男36例, 其中酮症6例, 血酮体 (++) , 2例有酸中毒;女34例, 其中酮症4例, 血酮体 (++) , 无酸中毒。MSII组70例, 男41例, 其中酮症4例, 血酮体 (++) , 无酸中毒;女29例, 酮症6例, 血酮体 (++) , 2例有酸中毒。2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差异无显著性, 住院期间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计划, 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 体力活动相对固定。

1.2 方法

CSII组 (美国产Minimed 712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 以每日胰岛素总需量的50%为基础率 (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将基础率分段) 值, 基础率在0.3~3.0 U/h, 剩余的50%一般作为餐前大剂量, 按早餐前20%, 午、晚餐前各15%由泵直接泵入。MSII组用诺和锐三餐前皮下注射, 鱼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诺和灵N) 22:00皮下注射。2组均根据血糖测定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 常规监测8点血糖 (三餐前后及24:00和03:00血糖) 。

1.3 观察指标

2组均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 L/L, 餐后2 h血糖在4.4~8.0 mmo L/L, 记录所测的血糖及血糖达到良好控制的时间, 达标后连续3 d测低血糖发生率 (血糖低于3.9 mmo L/L, 无论有无症状均视为低血糖) 。同时监测血糖至理想水平的控制天数、血酮体转阴时间, 治疗15 d后每日胰岛素维持量及从胰岛素治疗直接转为口服药的例数。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高血糖和血糖波动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胰岛素的应用对控制血糖,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传统的强化治疗方法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 虽能控制高血糖, 但不能有效模拟24 h生理胰岛素分泌, 故不能迅速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 且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 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增加, 血糖波动也大。胰岛素泵有“人工胰腺”之称, 能模拟正常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24 h持续输注基础量的胰岛素, 餐前大剂量可以及时补充因进食导致胰岛素代偿不足所需要的外源胰岛素, 从而防止餐后的高血糖。CSII持续不断向人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 可以避免因两餐之间血浆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而出现的低血糖。用CSII配合严格的血糖监测, 通过分段设定适当夜间基础量, 避免夜间低血糖、清晨黎明现象及Somogyi现象的发生, 使血糖得到理想的控制, 更好地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灵活的输注方式。胰岛素泵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 可迅速纠正血糖波动, 纠正酮症及其代谢紊乱, 而迅速降低血糖、纠正酮症是治疗糖尿病酮症的重点[1]。本组研究结果显示:CSII组在血糖控制方面明显优于MSII组, 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SII组, 从而体现了胰岛素泵的优势。

初诊2型糖尿病传统治疗常先用口服药物, 疗效不佳, 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应激时才应用胰岛素。而近来研究表明早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2], 胰岛素治疗能使血糖迅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从而清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这是一种及早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措施。我们在本研究结果中观察到, CSII治疗组效果明显, 在撤泵改为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大部分患者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 胰岛素用量较MSII组明显减少, 考虑可能与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高糖毒性解除, 胰岛β细胞功能有所恢复, 胰岛素抵抗改善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能及时纠正高血糖, 显著缩短降糖疗程, 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 减少低血糖风险, 同时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

摘要: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 (CSII) 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MSII) 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初诊2型糖尿病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和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各70例, 其中糖尿病酮症各10例。胰岛素泵组用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 以每日胰岛素总需量的50%为基础率 (根据其具体情况将基础率分段) 值, 基础率在0.33 U/h, 剩余的50%一般按早餐前20%, 午餐、晚餐前各15%由泵直接泵入。胰岛素皮下注射组用诺和锐三餐前皮下注射, 鱼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诺和灵N) 22:00皮下注射, 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胰岛素泵组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至理想水平的控制天数、血酮体转阴时间和每日维持胰岛素量均较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少, 2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能及时纠正高血糖, 显著缩短降糖疗程, 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比观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55.

皮下多次注射法 篇2

注:χ2=31.35,P<0.01

注:H值=20.82,P<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0例,年龄50~89岁;男11例,女19例;入选条件:用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范围;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物。选择法国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注射液4000IU,24h注射1次,每例共7次。

1.2 操作方法

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10例。A组皮下注射肝素持续30s,B组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C组注射10s;选择脐围下5cm,左10cm范围内,避开脐围1cm处为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食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在皮褶最高点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2/3,回抽无血液,同时开始计时,药液推尽,垂直拔针,放松褶皱,取无菌棉签按压不少于3~5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

1.3 出血程度判断标准

注射完24h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1)瘀斑直径<0.5cm称为不出血;(2)瘀斑直径0.5~2cm为轻度出血;(3)瘀斑直径>2cm或有硬结为重度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出血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出血程度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3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见表1。3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射部位出血程度比较,见表2。3组患者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深静脉栓塞形成是髋关节术后常见并发症。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它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但由于其抗凝作用注射按压方法不当,但由于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等因素,极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血肿,皮下出血及较大面积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同时对护士也产生不信任。本研究发现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30s以及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都比注射10s明显减少瘀斑的数目和面积,推测可能延长注射时间能减慢药物进入皮下的速度,在药物的吸收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可减少药物在皮下局部的堆积,而延后拔针由于针头可以阻塞刺破的血管,防止药物渗入针刺处以及血液渗出从而减少皮下瘀血充分的吸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所致的局部出血与其注射后局部浓度高有很大关系[4]。减慢注射速度可使药液得到充分吸收,从而降低其局部浓度,进而可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及皮下出血面积,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3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0例,分为3组后分别接受3种不同注射时间。然后观察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30s以上及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都比注射10s明显减少瘀斑的数目和面积。结论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30s以上及注射持续10s但是停留10s后拔针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注射持续时间,皮下出血

参考文献

[1]姜玲君.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4):32~33.

[2]曾静,周琴.减少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瘀血的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89~390.

[3]杨佐明.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2):157~158.

皮下多次注射法 篇3

[关键词]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多次皮下注射;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699.2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87-02

Effect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fusion with insulin pump on type 2 diabetes

ZHANG Meibiao  YANG Shuibing  YANG Jingjin  LIU Li  LIU Jianfeng  YANG Shuisheng  LI Zihua XIANG Jianpi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e,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aihua in Hunan Prorinve, Huaihua 4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ow different ways of insulin delivery and the security o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Methods Eighty poorly 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were studied by 2 ways of intensive insulin delivery:forty two cases were treated by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 group),while thirty eight cases by 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MSII group).The target BGs for both groups were premed ales and 2 hour post meals BGs≥3.6 mmol/L≤8.2mmol/L for at least forty eight hours. Results Median of premeal BG was 7.0mmol/L in CSII,was 7.8mmol/L in MSII(P<0.01). The average durations of treatment [CSII:(5.71±1.71) d, MSII:(20.52±7.68) d, P<0.01] and insulin doses[CSII:(0.61± 0.2)U/(kg·d),MSII:(0.69±0.2)U/(kg·d),P<0.01]and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CSII:(12.47±4.42)d, MSII:(31.43±9.47)d, P<0.01]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CSII:(2787±1475)yuan, MSII: (3757±2867)yuan, P<0.05] ha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The hypoglycemia incidence in CSII was(0.8±1.2)time/case, in MSII:(1.7±2.3)time/case(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fusion with insulin pump could coutrol the hyperglycemia more effectively,more rapidly and reduce the hypoglycemia risk in treatmeat of type 2 diabetes.The forward way is more security to the after.

[Key words] Insulin pump;CSII;MSII; T2DM

糖尿病(diabetes)为内分泌代谢系统常见及多发病之一,在其综合治疗措施中,胰岛素的使用较为普遍,其最常用的途径为皮下注射。临床上胰岛素强化治疗常采用多次皮下注射法(MSII),其住院时间较长,住院费用及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且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良。2010年1~6月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80例,其中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法(CSII)治疗42例,使用MSII法治疗38例,本研究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措施对糖尿病患者住院周期及住院总费用的差异、血糖控制所需时间、高血糖的控制状况、胰岛素使用总量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6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男5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2.4±10.7)岁,BMI(23.7±3.6)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血糖较高,FBG (13.4±1.6) mmol/L,PPG(18.7±2.1)mmol/L,HBA1C(12.0±0.9)%。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新诊断标准(1999年)。所有患者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史,无临床糖尿病肾病﹑冠心病及各种感染,肝、肾功能均正常等。按患者自愿原则分为治疗组(CSII组)及对照组(MSII组)。患者入院时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住院期间实施糖尿病饮食,保持相对运动量。

1.2 胰岛素给药方法

治疗组均采用短效优泌林(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由DADA Diabecare胰岛素泵(韩国秀逸开发有限公司,体积8.5 cm×5.0 cm×2.0 cm,质量100 g),经过连接导管及皮下埋置针头24 h持续输入基础值胰岛素,就餐前由泵输注追加值胰岛素,置泵前给患者进行相关泵的知识宣教,使患者作好思想准备,置泵后加强泵的管理。对照组采用短效优泌林(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3餐前及中效优泌林(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睡前皮下注射。本研究治疗组中将全天胰岛素总量(实际体重×0.44)之50%以基础值胰岛素输注,剩下50%量3餐前以追加值胰岛素输注,随后根据每天血糖监测情况调整基础值胰岛素及追加值胰岛素剂量。

1.3 血糖监测及治疗分期

所有患者均使用罗氏血糖仪(香港罗氏公司生产)监测3餐前、3餐后2 h,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治疗的靶血糖值为3餐前、睡前及凌晨3时手指末梢血糖在4.0 ~6.1 mmol/L之间,3餐后2 h手指末梢血糖在4.0 ~8.0 mmol/L之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调整期、血糖及胰岛素剂量稳定期。

1.4 观察项目

住院周期及住院总费用的差异、血糖控制所需时间、高血糖的控制状况、胰岛素使用总量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等。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血糖中位数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比较

所有患者均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都有效地降低了高血糖,但全程治疗期的血糖中位数不一样,治疗组为7.0(n=1 270) ,对照组为7.8(n=2 030,x2=32.47, 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个治疗期的平均血糖变化见表1。

2.2 胰岛素用量

两组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见表2。CSII组与MSII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血糖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

CSII明显缩短了控制高血糖所需时间和住院周期。控制血糖所需时间:CSII组为(5.71±1.71)d,MSII组为(20.52±7.68)d,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住院周期时间:CSII组为(12.47±4.42)d,MSII组为(31.43±9.47)d,两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4 住院总费用

治疗组总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对照组总住院费用是治疗组的1.34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5 低血糖症发生情况

监测手指末梢血糖≤4.0 mmol/L,则认为是低血糖症。两组中无一例发生低血糖昏迷。CSII组中有54%(23/42) ,MSII組中有52%(20/38)。两组平均低血糖发生为:CSII组(0.8±1.2)次/人,MSII组(1.7±2.3)次/人 (P<0.05)。按整个治疗日校正后则CSII组为0.002次/(人·d),M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为0.003次/ (人·d),说明CSII治疗反而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3 讨论

DCCT研究业已证实,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著相关。近年来国际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即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4次/d)(MSII) 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均为摸拟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曲线,使血糖得到理想控制。对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多次皮下注射难以达到摸拟出24 h近乎正常而又无低血糖反应发生的血糖控制[1]。与生理状态下胰岛素脉冲式分泌相比,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血中胰岛素浓度不是过低就是过高[2]。本组研究显示, CSII与MSII比较能较快捷而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P<0.01),与持续胰岛素输注体内血中胰岛素浓度相对恒定有关。且CSII法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因此降低了胰岛素本身的副作用,提高了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同时CSII治疗组持续泵入小剂量基础值胰岛素,明显减少了胰岛素餐前使用量和控制血糖所需的胰岛素总量(P<0.01),所以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胰岛素血症带来的心血管副反应。

胰岛素泵使用极为便捷,能让患者正常化日常生活,输注胰岛素用量可精确至0.1μ/h,监测末梢血糖的情况下,调整基础值胰岛素值或追加值胰岛素安全﹑有效。本研究观察到,不同患者CSII治疗的基础值不同,可波动于35%~60%左右。在本组泵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泵故障及皮下置针头处皮肤感染,但针头埋置应5~7 d更换一次,预防发生局部硬结及感染。显然CSII治疗患者亦需坚持合理饮食和适量活动,进行血糖监测,接受良好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否则亦难取得满意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CSII法治疗糖尿病能明显缩短住院周期和减少总住院费用。MSII组总住院费用是CSII组的1.34倍,其床位费、检查费、药费分别是CSII组的1.76、1.14、1.57倍。所以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为患者直接减轻了经济负担。

可见,CSII法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减少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本研究观察到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的方式较为符合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4],能快速而平稳地控制高血糖状态,并明显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故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不失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Paolisso G,Scheen AJ,Gingliano D,et al.Pulsatile insulin deliveryhas greater metabolic effects than continuous hormone administration in man:importance of pulse frequency[J]. Clin Endotri Metab,2005,72:607.

[2] Jennings Am,Lewis KS,Murdoch S,et al.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continuous subcutaneons insulin infusion and corentinal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poorly controlled with sulfonylureas[J].Diabetes Care,2007,14:738.

[3] Klonoff DC,Schwartz DM.An economic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s for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8,23:390-404.

[4] Chantelau E,Schiffers T,Schutze J,et al.Effect of patient selected intensiue insulin therapy on quality of life[J].Patient Edu Couns,2008,30:167-173.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相关试题 篇4

一、单选题

1.皮下注射进针时与皮肤的角度呈(C)A、10°~ 15° B、20°~ 25° C、30°~ 40° D、45°~ 50° 2.皮下注射进针的深度为针梗的(A)

A、1/2~2/3 B、1/4~1/3 C、1/5~1/4 D、3/4~3/5 3.皮下注射药量要少于(D)ml为宜。

A、0.1 B、0.5 C、1 D、2 4.下列哪项不是皮下注射的评估内容(D)

A、患者病情 B、家族史 C、药物的性质 D、注射部位静脉分布情况 5.皮下注射的目的不包括(D)

A、预防疾病 B、治疗疾病 C、减轻痛苦 D、提供试验

二、多选题

1.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应注意的是(ABCD)

A、告知注射的原因,药物副作用 B、根据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指导病人进食 C、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 D、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的发生 E、注射胰岛素后,立即予热敷局部,以利吸收 2.低血糖的表现(ABCD)

A、面苍白 B、大汗淋漓 C、饥饿感 D、心悸、无力 E、高热 3.低血糖处理(ABC)

A、立即平卧、保暖 B、监测血糖,报告医生 C、口服糖水式碳水化合物 D、静推5%葡萄糖250ml E、以上都是

4.以下关于皮下注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E)A、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B、进针后无回血方可推注药液 C、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巧 D、进针不宜过深,以免刺入肌层 E、离开患者时要确保注射部位不出血 5.皮下注射时应告知患者的内容包括(ABCDE)A、注射的原因 B、药物副作用 C、注意事项 D、注射胰岛素者要先准备好食物 E、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 6.皮下注射常用的注射部位有(ACD)A、上臂三角肌下缘 B、上臂外侧 C、两侧腹壁 D大腿前侧和外侧 E、臀部 7.皮下注射法的并发症有(ABCDE)

A、出血 B、硬结形成 C、低血糖反应 D、针头弯曲 E、针体折断 8.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注意事项(ABCDE)A、注射前不用排气,以防药液外溢致剂量不足 B、微量的药液会附着于针头表面,导致皮肤淤青

C、根据病人的胖瘦评估进针深度 D、采用垂直进针法 E、避免刺入肌层造成硬结

4.进行皮内注射(药物过敏试验)时,应向病人告知的内容是(ABCDE)A、用药目的及副作用

B、指导患者不可用手按压注射局部

C、注射后20分钟内禁止离开,如有不适立即告知 D、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E、病情许可,进食后再做皮试 5.行皮内注射时,应注意(ABCDE)A、患者对药物过敏时,应禁止皮试

B、皮试液现用现配,剂量要准确,并准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 C、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患者及家属 D、忌用碘类消毒剂消毒皮肤 E、皮试液剂量要准确

6.下列0.1ml皮试液浓度正确的有(ABCD)

A、青霉素20U B、普鲁卡因0.25mg C、破伤风15IU D、结核菌素1U E、头孢菌素25mg 7.皮内注射的并发症有(ABCD)

A、疼痛 B、局部组织反应 C、注射失败 D、过敏性休克 E、出血 8.过敏性休克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的症状包括(ABCDE)A、呼吸道梗阻 B、循环衰竭 C、中枢神经症状 D、皮肤过敏 E、消化系统症状

9.抢救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措施包括(ACDE)

A、立即停药 B、平卧、保暖,送抢救室 C、立即注射肾上腺素1mg D、氧气吸入 E、密切观察病情

三、是非题

1.青霉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法阳性,其表现是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1cm,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

2.青霉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药液以每1ml含青霉素20u~50u的生理盐水溶液为标准。(×)

3.TAT皮试阳性患者不可以注射TAT。(×)

4.TAT试验阳性: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痒感。(√)

4.行肌内注射时,符合无痛注射原则包括(ABCD)

A、取合适体位 B、注射时二快一慢 C、注射时要二适一松 D、多种药物同时注射,应先注入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药物 E、可加用麻醉药以减轻疼痛 5.宜深部肌内注射的药物是:(ABCD)

A、铁剂注射液 B、镁剂注射液 C、油剂注射液 D、头孢拉定注射液 E、青霉素注射液 6.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包括(ABCDE)

A、疼痛 B、神经性损伤 C、局部或全身感染 D、针眼渗液 E、针头堵塞 7.肌肉注射并发症的预防(ABCE)

A、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B、轮换注射部位 C、每次注射液量≤50ml D、注射后立即冷敷 E、严格无菌操作

三、是非题

1.臀大肌注射连线定位方法是取髂嵴最高点与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皮下多次注射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30例心肌梗死或脑血栓形成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5~69岁, 以往无糖尿病、肝衰竭病史, 共300例次。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 本文所研究样本选择符合下列条件: (1) 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2)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符合常规数据; (3) 发病后12h即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U, 12h注射1次。

1.2 方法

1.2.1 注射部位:

按照低分子肝素钙注射要求, 在腹部脐上下各5cm, 左右各10cm范围内, 避开脐周1cm处交替注射, 并避开皮肤破损、手术瘢痕、有斑或有痣的部位, 两个注射点间距2cm以上[3]。

1.2.2 压迫时间:

按照常规压迫时间, 将符合上述条件的样本按照压迫时间 (6min、8min、10min、12mi、14min) 分为5组, 每组60例次。每次注射后用相同的按压方法, 即拔针后以无菌棉签按压针眼, 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 分别采取不同的压迫时间, 12h后观察有无皮下出血。

1.2.3 腹部皮下出血的评定标准[4]:

阴性, 皮下出血直径≤1cm;阳性, 皮下出血直径>1cm以上, 包括有皮下硬结者。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1显示, 压迫时间≥10min皮下出血15例次, <10min皮下出血26例次, 二者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5, P<0.01) 。可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随着压迫时间延长, 皮下出血率呈下降趋势, 超过10min后, 该指标并未随时间增加而出现明显变化, 从中不难看出, 按压时间≥10min即可有效保证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皮下出血保持在较低水平。

3 讨论

3.1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

低分子肝素钙由于分子量小, 与普通肝素相比, 抗血栓作用强, 生物半衰期长, 是普通肝素的2~4倍, 通过皮下注射的吸收率可达90%~100%[5]。而且它对血小板影响小, 引起严重出血几率低, 在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无须实验室监测[6]。它的运用原理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和抗凝血酶活性来保证血栓形成处于可控状态下, 但是客观上来说, 由于注射后导致局部液体浓度过高, 皮下出血问题相对常见。另外, 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5min, 所以拔针后按压时间一般不少于3min, 但是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均常规给予各种抗凝治疗, 通过药物的交互作用, 最大限度的控制血栓形成。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后的此类患者局部皮下出血的可能性更大, 加上运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 他们本身的血管硬化, 血管脆性大, 因此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局部皮下出血。此外注射低分子肝素造成皮下出血还与人的皮肤结构有关。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真皮层是由内含丰富血管的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当皮下注射后局部低分子肝素钙浓度高, 易引起出血[7]。根据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显示, 局部压迫时间和皮下出血之间在某一时间段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8]。通过此研究认为, 局部按压≥10min, 不仅可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也可消除患者因皮下出血产生的恐慌和紧张情绪。同时, 针对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护士应加强临床出血倾向的观察。然而, 压迫时间长将加大护士的工作量导致执行率低, 护士一般在注射完低分子肝素后, 都指导患者或家属自己按压, 但患者和家属的按压力度很难掌握, 甚至造成相反的结果, 这亦是本研究的弊端, 故临床上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指导其正确配合尤为重要。

3.2 合适的注射部位及方法

注射部位与注射方法不当也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 除了常规选择腹部皮下注射局部捏起皮肤皱褶垂直进针外还有一点要注意, 现在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大部分为预灌针剂, 针头直接与注射器相连, 预留约0.1ml的空气量, 注射过程中保持针头向下状态, 通过食指对注射针剂进行拨弹, 保证空气在药液正上方, 这样注射后0.1ml的空气正好填充于针头乳头及针头内 (普通1ml注射器的乳头中容积大约0.08ml) 。用气体代替药液, 使注入的药量更准确, 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 不需要排气同样可以保证针头处药物沾染情况不会出现,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规避局部淤斑出现而导致注射问题。

总之, 术后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局部按压时间≥10min为减少皮下出血及淤血的最佳时间。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情况探讨皮下出血与压迫时间的关系, 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30例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进行研究, 按照常规注射按压时间, 分为6min、8min、10min、12min、14min进行观察, 对注射后不同时间按压情况下的皮下出血情况作出记录和分析。结果:本实验中, 压迫时间≥10min皮下出血15例次, <10min皮下出血26例次, 二者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5, P<0.01) 。结论:局部压迫时间≥10min即可有效降低由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而导致的皮下出血率, 也就是按压时间≥10min为减少皮下出血及淤血的最佳时间。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压迫时间,皮下出血

参考文献

[1]吴卓娟, 周锡芳, 张东玲, 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策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期, 2000, 19 (4) :156-158.

[2]段宝祥.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附182例报告) (J) , 江苏医学.1997, 23 (4) :261-262.

[3]姚建红, 苗华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新进展 (J) .全科护理, 2008, 6 (11C) :3100-3101.

[4]马芙蓉, 贺春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腹部淤血情况的观察 (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 12 (S2) ;227.

[5]岳金利, 王利芳.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疗效观察 (J) .山东医药, 2000, (24) :60.

[6]扬杰孕, 张澎, 霍勇.心脏急症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7.

[7]张燕秋.改进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4 (5) :738-739.

皮下多次注射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0月, 在我科行间歇性雄激素抑制治疗的13例男性患者, 平均年龄72岁, 均行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 所有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 皮肤无过敏症, 脐周皮肤无瘢痕及炎症。本试验观察采用自身对照法由本科室2名专业组长按照要求进行, 患者年龄差异无显著意义。

1.2 方法

1.2.1分组:

按照患者注射时的月份选择相应的注射法, 即单月行常规注射法 (44人次) , 双月行改良注射法 (48人次) 。

1.2.2注射方法:

(1) 常规注射法:同诺雷德说明书。嘱患者平卧位双腿屈膝, 按说明书打开, 认真检查药栓后除去针套及安全夹卡, 护士站在患者预注射的一侧, 常规消毒注射部位, 统一在脐下5cm, 脐左右10cm范围内 (除外脐周1cm) , 捏起患者皮肤, 以小角度 (30°~50°) 进针, 直至防护套触及患者的皮肤。 (2) 改良注射法:嘱患者坐位, 暴露下腹部, 在脐下找到自然形成的皱褶, 消毒方法同前, 然后左手拇指、中指与无名指以5~6cm距离捏提患者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 并微用力绷紧凸起皱褶30s, 右手小鱼际向反方向绷皮后以小角度 (30°~50°) 从拇指和中指捏起的皱褶右端进针, 进针方向与皱褶方向平行, 针头要全部进入皮下方可注射, 左手手势始终保持不变直到启动防护套管 (即针头自动回弹) 。

1.3 判定标准

局部疼痛评估,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 (VSA) 评定疼痛 (即用1/10) 级线性视觉模拟尺评分, 规定:0~2级为无痛, 3~4级为轻度疼痛, 5~7级为中度疼痛, 8~10级为剧烈疼痛。由患者根据自己体验疼痛的程度, 标出其所属范围, 注射护士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 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注射法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取得满意效果, 值得在注射工作中推广。

3 护理

3.1 注射前护理

(1) 为每名接受治疗的患者建册, 记录内容:姓名、年龄、体重、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住址、管床医生、注射日期、执行护士签名、是否采取改良注射法及一些观察项目。 (2) 对全体护士进行技术培训, 要求2名专业组长完全掌握操作流程。 (3) 让患者主动挑选其熟悉的护士为其治疗, 该护士对其全权负责, 在注射后第2天和临近下一次注射前电话联系患者, 并同时负责进行调查分析。 (4) 首次注射的患者, 在注射前护士要耐心向患者进行药物相关知识宣教,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作用, 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能正确面对。注射部位、腹部暴露程度、消毒方法、体位、疼痛情况都应逐一告之患者, 可解除不安和顾虑, 从而获得患者的配合。 (5) 环境准备: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住院患者可以在床位治疗, 使用窗帘隔断。门诊患者可单独安排在换药室。室温应保持25℃左右, 冬天要使用空调进行预热, 因为注射时患者需要将整个腹部暴露, 如果温度过低会让患者腹部着凉, 引起腹泻, 还会引起腹肌紧张, 增加注射难度。

3.2 注射中护理

(1) 由于诺雷德针头相当于16号针头, 注射时疼痛较明显, 因此采用了改良注射法。 (2) 注射中护士边操作边与患者交谈, 可分散和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护士还要同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和脉搏, 询问有无异常感觉。 (3) 腹部脂肪较多者, 注射时进针速度要快, 这样才能减少表皮痛觉神经末梢刺激。消瘦的患者, 腹部脂肪薄的患者则进针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刺入肌肉或腹膜。但进针慢患者疼痛感会加重, 因此事先要告之, 让患者有所准备。

3.3注射后护理

(1) 注射完毕如有出血进行按压, 告知患者平卧20min, 起床或站立时动作幅度不可过大, 以免腹压增加引起出血, 另当日忌沐浴[2]。如出现皮下淤血, 当天忌按摩和热敷注射部位。 (2) 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有无其他不良反应:去势综合征[3], 治疗初期的前列腺癌患者可有骨骼疼痛暂时加剧, 尿道梗阻及脊髓压迫症状等。 (3) 护士记录患者对此次注射疼痛的评价、有无出血, 注射后第2天观察 (电话回访) 并记录是否出现皮下淤血及其他不适症状。

4 讨论

4.1戈舍瑞林由于其价格昂贵, 在基层医院使用较少, 护士缺乏注射和护理经验。笔者改良的注射法改变了注射时的体位, 双腿自然下垂有利于腹部肌肉放松, 对于腹部消瘦或是腹部肌紧张的患者, 护士更容易捏起皱褶。另外特别强调了左手拇指、中指与无名指以5~6cm距离捏提并绷紧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此方法的共同使用比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提捏形成的皱褶区域更大, 皮下注射更安全。形成凸起皱褶并微用力提捏30s的等待时间, 可短暂阻断血流同时阻断皮肤末梢神经传导, 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

4.2在针头自动回弹前左手手势始终不变, 还可以保证皮下间隙拉大, 注射时不易扎到肌层, 有利于药物的扩散与吸收, 减轻了药物的刺激。

4.3是否拔针后需要按压以及按压的时间与方法, 按照目前诺雷德的注射说明书, 并没有明确指出。92次注射中笔者发现腹部脂肪多的患者注射后无1例出血, 而体形消瘦腹部脂肪少的患者使用常规法注射时有2次出血现象。在本试验中只对针头自动弹回后有出血的患者采取了按压:三个手指并排沿着进针部位压迫, 力度重于普通皮下注射, 时间不少于20min[4]。其余患者未采取特殊按压方法。

摘要:目的:减轻皮下注射戈舍瑞林时患者的痛苦,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增强舒适度。方法:对在我科接受皮下注射戈舍瑞林13例患者的注射方法改进, 并规范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的护理。结果:改良注射法明显优于常规注射方法, 患者疼痛率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注射法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取得满意效果, 值得在注射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前列腺癌,戈舍瑞林,注射方法,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梁惠芬.诺雷德[J].中国药品手册年刊, 2004, 8:691-692.

[2]周翠鸾, 吕雁娥, 库洪安, 等.戈舍瑞林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肿瘤科护理, 2006, 12 (3) :276.

[3]华立新.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3, 23 (1) :81-84.

皮下多次注射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取样原则, 选择2011年7月—2011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胚胎移植术后居家注射低分子肝素病人105例, 均为女性;年龄24岁~43岁, 平均32.33岁;低分子肝素4 000 IU皮下注射, 12 h进行1次;居家注射前常规检查凝血四项正常。

1.2 方法

1.2.1 皮下注射方法 选用低分子肝素4 000 IU一次性预灌装注射器进行注射。取坐位, 注射部位为腹部, 平脐水平线以下5 cm, 左右10 cm, 除脐周2 cm及脐中线范围内。局部消毒, 捏起皮肤挤成皱褶垂直进针, 缓慢注入药物, 拔针后用干棉签按压针眼。

1.2.2 效果评定 胚胎移植术后第4天回院复诊。直尺测量出血面积, 根据出血面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淤斑出血直径<1 cm为轻度;1 cm~3 cm为中度;>3 cm或出现硬结为重度[4]。

2 结果

3 原因

3.1 注射方法不正确 正确的注射方法:常规消毒皮肤, 注射前不排气, 针腔内少量空气可起到封堵药物外流, 使药液充分利用;同时避免排气后针尖附着的少量药液在注射时随针带入注射部位, 损伤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在注射时, 病人应捏起皮肤形成皱褶, 使皮下间隙扩大, 便于药液扩散, 细小血管松弛, 屈

曲不易被破坏。进针时, 保证垂直进针及拔针, 用力不要过猛, 以免损伤毛细血管组织。另外注意过瘦的病人注射时避免过深误入肌层, 形成血肿。进针后, 回抽针栓使小气泡回到液面上再推药, 小气泡可使残留在针管乳头的药液全部注入皮下。注射完毕停留5 s~10 s后再拔针, 目的是降低浅表皮下组织药液面减少皮下出血。拔针时用无菌干棉签按压注射部位。

3.2 注射部位和间距不当 腹部面积大, 皮下脂肪丰富且组织疏松, 脐周有丰富的腹壁血管网, 利于药物吸收, 所以首选腹部。传统皮下注射对于注射部位间距没有一定的标准。由于低分子肝素对局部毛细血管的破坏作用, 反复没有规律在一个部位注射, 使局部药液浓度增高, 从而增加皮下出血率, 3 min出血率为23%[5]。注射间距小, 皮下出血也会增加, 有的连在一片致出血面积增大, 有的出现硬结, 影响药物吸收。因此指导病人在一个疗程内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 注射间距>2 cm, 遵守左右交替注射的原则, 以减少皮下出血。

3.3 按压的力度及时间差异 常规按压时间及力度无固定标准, 据文献报道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 , 平均出血率34%[6]。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5 mm为准, 1 min以内出血率平均为42%[7]。我院胚胎移植术后病人注射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多数同时服用其他抗凝药物, 增强抗凝作用, 因此较其他人群更易发生皮下出血。适当延长按压注射部位时间, 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 促进药物局部吸收。

4 护理

4.1 皮下出血的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如注射部位淤斑小于3 cm×3 cm, 一般5 d~7 d可以自行逐渐消散, 勿紧张。避免局部热敷理疗及用力按、揉、搓。若斑大于3 cm×3 cm, 局部出现硬结或疼痛时, 应采取适当的处理, 减少活动, 适当冰敷, 用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若出现牙龈出血的病人应及时复查凝血项目并随诊。

4.2 心理护理 大多数病人为第1次居家注射, 病人及家属在注射前, 会有心理压力、紧张, 不知怎样注射, 担心注射错部位、刺穿内脏等。因此应加强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 以减轻病人心理压力。重视病人及家属的教育,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与病人一起分析心理压力的原因及不适, 尽可能消除引起的心理压力的因素。通过与病人进行交谈,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注射安全性, 介绍成功者, 从而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通过鼓励、讲解以及病人及家属注射座谈会等, 可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4.3 健康宣教 病人及家属在注射前, 存在较多的知识点及操作薄弱环节。因此居家注射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是减少皮下出血发生必不可少的。病人及家属接受一次性居家注射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不够。因此居家注射的健康宣教, 应注意全面、具体、细致, 注重示教和反示教结合。注射时, 护士一边分步演示注射每个步骤, 一边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当病人及家属自行注射时, 护士进行一对一指导, 发现不正确或不规范及时纠正。除每周上一次健康宣教小课, 还可以发放注射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 内配有彩色注射图片, 详细介绍注射时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4.4 医疗废物的处理 大多数病人及家属都不清楚医疗废物的处理, 往往当一般垃圾处理。因此应教导病人及家属学习一次性废弃物注射器的安全管理, 分类收集, 交还医院统一销毁。杜绝一次性废弃物注射器的丢失、泄漏, 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不被污染。

综上所述, 注射方法的不正确 (气泡留置、垂直进针、注射完毕停留时间) 、注射部位和间距不当、按压的力度及时间差异是引起皮下出血的重要原因。因此选择腹部皮下垂直皮褶进行注射, 注射前不排气留置气泡, 采用有规律的转换注射部位, 注意注射间距>2 cm, 压迫时间>3 min及按压力度<1 cm, 可减少皮下出血。注射前应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可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提高病人及家属居家注射的知识和技能, 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经过多次示教和反示教及重复指导, 病人及家属正确掌握注射率明显提高。为了确保注射安全性、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 护士应定期随访并跟踪。注射用药过程中病人出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与护士沟通,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谨慎处理医疗废物, 杜绝一次性废弃物注射器的丢失、泄漏, 以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不被污染。

参考文献

[1]侯岩芳, 赵伟, 陈伟, 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同进针方法对出血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46.

[2]刘宗花, 王谢桐.低分子肝素治疗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J].山东医药, 2007 (20) :114-115.

[3]林建华, 张建平, 贺晶, 等.低分子肝素在产科中的应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7 (6) :401-409.

[4]伍翠云, 曹玉鸿, 茆荣华, 等.低分子肝素注射引起皮下出血238例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1) :61.

[5]开月梅, 石兰萍, 刘颜.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减轻低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出血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9) :3-4.

[6]许秀丽, 朱秀勤, 刑攸红, 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5-7.

皮下多次注射法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本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30例, 男性15例, 女性15例, 年龄3~14岁, 平均 (7.17±2.50) 岁, 入选条件:①用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范围;②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物。30例患儿均按体重50 mg/kg, 皮下注射, 1次/12 h, 共10次。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注射部位轮换法

注射药物统一选用低分子肝素钙, 采用腹壁皮下注射, 观察组使用科室自建的统一注射轮换表, 位置在脐上下5 cm、左右10 cm范围内 (脐周1 cm外) , 以脐部为中点, 作“+”分布, 将腹部分成4个象限10个区域, 每个象限内两个区域如A1、A2;B1、B2;C1、C2;D1、 D2;脐上下分别为E1、 E2区域, 2次注射相距2 cm2左右, 注射时自患者的腹壁按照从左向右、从上而下顺序在相应的部位注射, 如第一针在A1处注射, 第二针则在A2处注射, 第三针则在B1处注射等依次类推, 每针间距2 cm, 每次注射后, 护士在治疗表上相应部位注明注射日期、时间、并签名。对照组随机选择注射部位。

1.2.2 注射方法

用1 ml注射器抽吸药液, 注射前不用排气, 针筒内有0.1 ml的空气[1], 并擦干针尖部位残余药液, 做好患儿的解释工作, 让患儿平躺, 暴露注射部位, 护士消毒腹壁局部皮肤后, 针头垂直进针1/2~2/3。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护士用食指、拇指将患儿腹壁注射部位皮肤捏起, 成一皱褶, 保证深部皮下注射, 两组均采用上述方法, 注射完毕均用棉签按压穿刺处3 min, 按压直径范围>3 cm, 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

1.2.3 观察指标

注射后12 h观察皮下出血、淤血例次, 并测量出血面积, 皮下出血、瘀血直径<1 cm为轻度, 1~2 cm为中度, >2 cm为重度[2]。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技术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局部出血发生情况 (表1、2) 。

注:χ2=7.08, P<0.01 。

注:χ2=7.2, P<0.01

3讨论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 快速而持续地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此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 体内半衰期长, 出血危险性低, 无须实验室检测[3]。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是一种抗凝抗栓的药物, 出血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且注射局部皮下出血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 这与其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皮下注射后局部药物浓度高有关[4]。从表1, 2可以看出两组出血发生率和出血程度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01) , 研究表明, 观察组皮下出血减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减少了注射部位局部药物浓度增高的危险性。②注射前不用排气, 针筒内有0.1 ml的空气, 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位无药液沾染, 避免针头损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的局部出血[5]。③注射时针头垂直刺入皮肤, 减少了皮下组织的损伤。由于儿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加上加床频繁、工作量大、琐碎事多, 护理工作实行轮班制, 如无统一的注射轮换表进行交班, 随机轮换注射部位往往会导致一个部位重复注射, 增加了局部皮下组织中药物的浓度, 从而增加了皮下出血的机会。而过敏性紫癜患者本身存在瘀点、瘀斑, 随机轮换注射部位由于无规律性, 存在同一个部位重复注射, 会导致部分患者瘀斑加深, 出血面积增大, 因而使患儿产生紧张心理, 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 一方面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可引发护患纠纷。采用规律轮换注射表, 护士可以每天按照轮换表格规定的部位注射, 保证了患儿5 d内注射部位不重复。即使有皮下出血, 也会因出血局部得到长时间的充分吸收而面积不会太大。另外, 注射后避免揉搓, 以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禁忌热敷, 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参考文献

[1]刘萍.低分子肝素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的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2) :307.

[2]兰闺湘.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改良实践与认识.职业卫生教育, 2006, 4 (24) :142-143.

[3]胡大一.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不同抗栓疗法的对比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1) :18-21.

[4]侯严芳, 赵伟, 陈玮, 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同进针方法对出血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46.

上一篇:色彩心理学招贴设计下一篇:中国文化表达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