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析中的易错点五篇

2024-09-13

力的分析中的易错点 篇1

例1如图1,质量为M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长为L的悬线系着质量为m的小球从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下摆到图示θ角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v,求在此过程中,悬线拉力对小球所做的功.

错解:对小车和小球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故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小球的水平速度为vx,则有

小球的合速度v=vx/cosθ.②

对小球由A至B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由①②③得.

分析:该题目错解的原因是:认为当小球落到B点处时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若小车不动,这自然成立;但由于小球下落的过程中小车具有向右的水平速度,故小球对地的速度一定不沿圆弧的切线方向,故上述解法是错误的.

正解解法:对小车,只有悬线拉力对其做功,由动能定理得.

由题意知小球和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故悬线对球的做功W与对车做功W'必大小相等,性质相反,即.

例2如图2所示,在高出地面h=1.25 m的光滑平台上,靠墙放着质量为4 kg的物体A,用手把另一个质量为2 kg的物体B压向A,物体A、B之间夹着一根轻弹簧,此时弹簧具有弹性势能100J,物体A、B之间用一根轻绳连接,且绳长与弹簧的自由长度相等.放手后物体B向右运动,在平台上把细绳拉断,最后落在地面上离平台水平距离s=2 m的C点处,试求细绳对物体A所做的功.

错解:B飞离平台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规律

由①②得.

弹簧恢复原长时,弹性势能完全转化为B的动能

B将细绳拉断的过程中,细绳对B做功,由动能定理得

细绳对B做功与细线对A做功大小相等,性质相反WA=-WB=84J,

即细绳对A做功为84J.

分析:这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细绳对B做功,再根据一对内力做功特点求得线绳对A做功的大小,有理有据,看似正确,但是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在细绳绷紧的过程中,机械能有损失,是不守恒的,故细绳对A做功和对B做功之和不为零,即细绳对B做功和细绳对A做功大小不相等!

正确解法:细绳绷紧瞬间,AB系统动量守恒

由动能定理得细绳对A做功为

由③④得WA=18J.

力的分析中的易错点 篇2

一、化学学习要有方法,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笔者坚持要每一位学生为了学好化学课程准备一本错题本,把每天的课上习题、作业以及考试题等等,遇到错题就进行登记,做到有错必登,多错多登。但是,准备错题本的开始,让学生登记错题,给学生增添了学习负担,尤其是给学习差,约束能力差的学生,他们的错题多,困难多,越做题越错,越错越得做,这样就从思想上和时间安排上,给一些学生带来困难,如果坚持下去,必然是端正态度和培养好习惯的有效举措。

二、目的明确激励促进狠抓落实

利用错题本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目的明确,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从根本上,告诫学生,表面是麻烦,其实是为日后便利。这是良性循环,只有坚持好,日后会越来越发挥功效。目的明确后,学生了解后,会越来越配合,自觉性得到了提高。一段时间以后,错题本将发挥作用,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总结归类和简化,对于这样的要及时进行鼓励,效果会更加明显。久而久之,学生将形成习惯,不再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对做题准确率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懂就问,不将困惑留下的习惯,尽量的不出现错题。

化学错题本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能够解决学生难点分散,容易泄露,无从纠错的现象。以往,学生作业做错后,时间久了就忘了,换了作业本更是无从查起,学生老师都淡忘了,考试复习缺少针对性。但是,利用错题本就可以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错题进行集中,考前复习有了重点,复习有了方向。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辅导理解,将错题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内容使得系统化,也可以按照题型使得简单化,或者按照错题的原因举一反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错题本的优势所在。

三、建设性的指导方法,训练学生化学思维

根据学生收集的错题特点,教师仔细分析,总结错题特点,对症下药。帮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题目的要求,如何进行解答,以及学会反思,通过反复的反思弄明白错题,能够训练学生的条理性,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下面举例说明高中化学答题中的易错点,该如何理解应对。

例1: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气具有漂白性。

B、用氢氟酸雕刻玻璃,是由于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反应。

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制容器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向50m L、18mol/L的硫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等于0.45mol。

具体分析如下: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选择C或者D,但是本题考查点是否掌握了化合物和元素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用途。那么,错误原因分析如下,本题浓硫酸具有特殊性,它会随着反应的加剧,浓硫酸被稀释,成为稀硫酸,从而与铜不再发生化学反应,这样就容易选择选项C项,但是浓硝酸与铝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氧化物薄膜,阻止继续反应,能够发挥保护的作用,从而容易错误选择D项。那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呢?因为氯气没有漂白,而氯气和水发生生产次氯酸才具备漂白的特征,所以选项A就是错误的,而浓硫酸和铜能够发生反应,而与硫酸就不能发生完全反应,所以硫酸使用量一定少于0.45mol,所以C选项一定是错误的。常温下,浓硝酸能够放在铝制容器中,主要是可以使得铝发生钝化,所以D错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要正确掌握元素和其化合物的用途和性质。

例题2:对于下面实验中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氢氧化钠称量放在滤纸上。

B、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8.58毫升蒸馏水。

C、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

D、将定量氯化铁溶解放在较浓的盐酸中,来配制氯化铁溶液,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对于上题容易出现错误的答案是A和B,错误的原因就是,知识掌握不牢固,细节把握不清楚,B选项非常容易选错,因为量筒的精确度不清楚,掌握模糊,同样有些学生也会选择A选项,这是因为忽略氢氧化钠的潮解特性,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潮解并且具有腐蚀性,那么,正确的答案A,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容易潮解,不能放在滤纸上进行称量,选项B,10毫升的量筒其精确度无法达到0.01毫升,而选项C,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制取的时候,氯气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采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所以本题的考点就是要牢固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

例题3:有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四个同周期的为X、Y、Z、W,同主族两个Z、M;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硬度大、熔点高,是半导体材料。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元素的掌握能力。氧和氯、硫、硅、氧、钠和可以形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两种不同的化合物,晶体硅为原子晶体,硫和氯气的晶体为分子晶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一定要有方法,教学要有根据,要懂得纠正错误,可以利用错题本,将错题进行收集,分析学生以及整体教学的问题倾向性,抓住重点,把握规律,提高辅导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性提高。错题就是难点所在,把握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减轻了题海战术,思路明确,重点攻关,补救,就会避免再犯,成绩大幅提高。

摘要:在高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解答各种题目来巩固其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在答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某种程度来说,又存在着一样的错误。经验所谈,学生应该每人准备一个错题本,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态度,考试之前翻阅错题本,能够巩固易错、疏漏的知识点,避免再次出现错误。以下以一些化学习题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易错点,答题

参考文献

[1]陈凯,等.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J].化学教学,2008(4):10-11.

[2]余方喜.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J].化学教学,2008(4).

[3]李久保.问题教学重在问题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0.

力的分析中的易错点 篇3

例1如图1所示,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1kg]的小球,小球与水平轻弹簧及与竖直方向成[θ=45∘]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此时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水平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当剪断弹簧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取[g=10m/s2])

A.[10m/s2]B.0

C.[8m/s2] D.[9m/s2]

错解由已知条件可知,平衡时小球受力如左图所示.由力的合成法不难求出弹簧的弹力[F=mgtan45∘=10N,]当剪断弹簧的瞬间,绳子与重力的合力[F合=F=10N],故小球的加速度[a=F合m=10m/s2],选A.

分析错因是在剪断弹簧的瞬间,没有重新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求瞬时加速度问题,通常连结体不同,弹力不一样. 此处是绳连结和弹簧连结.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绳的弹力能发生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会发生突变.因此,当剪断弹簧的瞬间,绳子的拉力突然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拉力大小.

解析剪断弹簧的瞬间,绳子的拉力突变为[T=0],小球受水平面的支持力[FN]和重力作用,且[FN=mg],故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加速度[a=0],选项B正确.

2.忽视摩擦力的特性

例2如图2所示,被水平拉长的轻弹簧右端拴在小车壁上,左端拴一质量为[10kg]的物块[M.]小车静止不动,弹簧对物块的弹力大小为[5N]时,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当小车以加速度[a=1m/s2]沿水平地面向右加速运动时()

A.物块[M]相对小车仍静止

B.物块[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C.物块[M]受到的摩擦力将减小

D.物块[M]受到的弹簧的拉力将增大

错解小车由静止到以[a=1m/s2]沿水平面向右加速运动,物块相对小车向左滑动,弹簧的拉力变大,摩擦力由最大静摩擦力转化为滑动摩擦力,减小,这样能产生与小车相同的加速度,选C、D.

分析主要错因在于忽视了静摩擦力的特点,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大小与方向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由初始条件知最大静摩擦力[Ffmax≥5N],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取向右为正方向,假设物块仍相对小车静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5+Ff′=10×1],[Ff′=5N],因[Ff=-5N],说明摩擦力大小不变,方向由原来的水平向左变为水平向右,可保证小车仍静止,选项A、B正确.

3.不明确隐含条件

例3[A、B]两个滑块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其质量分别为[2m]和[m],从[t=0]时刻起,水平力[F1]和[F2]同时分别作用在滑块[B]和[A]上,如图3所示.已知[F1=(10+4t)N],[F2=(40-4t)N],两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滑块开始滑动后,[A、B]发生分离,需要经过()

A.[154]sB.[53]sC.[54]sD.[65]s

错解[F1]、[F2]随时间都呈线性变化,当[t=0]时,[F2>F1],随着时间的推移,[F1]增大而[F2]减小,当两者相等时,即为[A、B]分离之时,故有[10+4t=40-4t],解得[t=154s],选A.

分析错因用纯数学方法解物理问题,没有明确题中的隐含条件:[A、B]分离,即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AB=FBA=0].

解析[A、B]未分离之前,整体的加速度[a=F1+F23m=503m],分离时,[FAB=FBA=0]. 取[B]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503m],即[10+4tm=503m],解方程得[t=53s],选项B正确.

4.忽视临界条件

例4如图4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一个质量为[m=3kg]、半径为[R]的球,用长为[R]的轻绳悬挂在车厢竖直的光滑的后壁上.汽车以[5.0m/s2]的加速度紧急刹车,球受到绳子的拉力[FT]和车厢后壁的支持力[FN]分别是( )([g=10m/s2])

A.[FT=203N] [FN=(103-15)N]

B.[FT=203N] [FN=0N]

C.[FT=2G][FN=G]

D.[FT=60N][FN=30N]

错解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以[5.0m/s2]的加速度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小球将离开竖直光滑的后壁,[FN=0N],此时只受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作用,[FTcos30∘=mg],所以[FT=203N],选B.

分析错因在于没有分析临界条件:由于惯性,小球可能离开竖直光滑的后壁而飞起来,也可能不离开后壁,取决于临界加速度与实际加速度的大小关系.

高考数学的易错点分析 篇4

37.不等式解集的表述形式错误。

38.恒成立问题错误。

39.目标函数理解错误。

40.由三视图还原空间几何体不准确致误。

41.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致误。

42.证明过程不严谨致误。

43.忽视了数量积和向量夹角的关系而致误。

44.忽视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而致错。

45.用向量法求线面角时理解有误而致错。

46.弄错向量夹角与二面角的关系致误。

47.解折叠问题时没有理顺折叠前后图形中的不变量和改变量致误。

48.忽视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49.忽视圆存在的条件。

50.忽视零截距致误。

51.弦长公式使用不合理导致解题错误。

52.焦点位置不确定导致漏解。

53.忽视限制条件求错轨迹方程。

54.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问题时忽视大于零的情况。

55.两个原理不清而致错。

56.排列组合问题错位或出现重复,遗漏致误。

57.忽视特殊数字或特殊位置而致错。

58.混淆均匀分组与不均匀分组致错。

59.不相邻问题方法不当而致错。

60.混淆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而致误。

61.混淆频率与频率/组距致误。

62.分布列的性质把握不准致错。

63.混淆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而致错。

64.求分布列错误而致均值或方差错误。

65.正态分布中概率计算错误。

66.忽视类比的对应关系致误。

67.反证法中假设不准确导致证明错误。

68.程序框图中执行次数判断错误。

69.对复数的概念认识不清致误。

有关数字的易错点剖析 篇5

易错点1:近似数中有效数字和精确度的确定

例1 近似数12.60万有几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哪一位?

错解:近似数12.60万有3个有效数字,精确到百分位.

上述解答有两处错误.

一是对有效数字的概念理解不准确.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向右,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包括中间的0和末尾的0.

二是忽略了12.60后面的文字单位,12.60万中的1在十万位上,2在万位上,所以6和0依次应在千位和百位上.

正解:近似数12.60万有4个有效数字,它们分别是1、2、6、0,这个近似数精确到百位.

确定一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时,要严格按照有效数字的定义去确定.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确定近似数的精确度要分两种情况:

(1)不带文字单位的近似数可以直接确定;

(2)带文字单位的近似数应由前面的数字和后面的单位共同确定.

易错点2:近似数的取舍

例2写出- 0.645 47四舍五入精确到千分位的近似数.

错解:- 0.645 47 ≈ - 0.646.

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是连续两次使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即将- 0.645 47用四舍五入法先精确到万分位,得到- 0.645 5,然后再四舍五入得- 0.646,从而造成错解.

正解:要把- 0.645 47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千分位,就应看这个数的万分位,而与其他数位无关.这个数的万分位是4,所以- 0.645 47精确到千分位的近似数应是-0.645.

例3将360 481保留3个有效数字.

错解:3.6×105.

3.6×105没有保留3个有效数字.

正解:要想把这个数保留3个有效数字,就应从这个数的千位看起,根据四舍五入法可写成36.0万或3.60×105.

同学们应牢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并能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对数字进行取舍.

易错点3:科学记数法中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

例4下列各近似数分别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位有效数字?

(1)2.20×105.

(2)6.0×104.

错解:(1)2.20×105精确到百分位,有2个有效数字,分别是2、2.

(2)6.0×104精确到十分位,有1个有效数字6.

在确定这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时,应先把该数还原,然后再确定它的精确度.错解忽略了105、104所表示的数位,同时又漏掉了2.20和6.0后面的有效数字0.

正解:(1)2.20×105精确到千位,有3个有效数字,分别是2、2、0.

(2)6.0×104精确到千位,有2个有效数字,分别是6、0.

用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的数,其有效数字的个数只与前面的数字a有关.

易错点4: 科学记数法a×10n中a和n值的确定

例5据统计,全球每分钟约有8 480 000 t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将这个排污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是t.(保留2个有效数字)

错解: 8 480 000 t ≈ 85×105t.

85×105不符合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即a必须满足1 ≤ |a| < 10这一条件.

正解:8 480 000 t ≈ 8.5×106t.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科学记数法a×10n中a和n的值.a是整数位数只有1位的数,而n的确定,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用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时, n = 原数的整数位数- 1;

(2)当用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时,n如何取值我们以后会学,这里不讲.

同时还要提醒同学们,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精确到哪一位或保留几个有效数字,这样才能正确作答.

上一篇:商业片探索下一篇:钢屋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