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十篇

2024-09-11

办学思想 篇1

关键词:王季愚,办学思想,研究

人民教育家王季愚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 一位卓越的外语教育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创立者之一, 自1947年至1981年, 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副校 (院) 长、校 (院) 长。在她办学治校的35年间, 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办学思想, 并贯彻在办学实践中。这些思想对当今高校办学与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抗大“三八方针”、“三个依靠”的办学指导思想

王季愚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开始, 坚持用党的教育方针统摄办学治教全局, 办学中明确提出要继承延安精神和抗大传统, 用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训 (即毛泽东为抗大亲笔提词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简称“三八方针”) 治理学校, 确立了坚定而明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

首先是正确地处理了政治方向与业务教育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 坚持教育为革命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服务的方针。但是她没有单纯一味地增加政治教育的科室, 而是采取了专题讲座、及时用俄文翻译重要政治文本, 直接引进重要的俄文政治文本等方式, 寓教于学, “即坚持思想教育的首要地位, 又不占用很多学时, 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业务教育”[1]。

其次是制定了规律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我国外语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求实精神就是贯穿在这一教育思想中的一条主线[2]。她针对新中国外语院校生源、设备、教材、条件等实际状况,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哈尔滨办学初期, 她提出“将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应国家急需的速成教育相结合, 将教育和科研相结合, 将目前的紧急任务和学校长远的正规建设相结合”[3]。在革命战争时期, 针对急需俄语军政翻译的情况, 教学中陆续出台了几项措施:一是利用哈尔滨的特殊地域条件, 大量聘用当地苏侨任教, 并大力支持外教使用直接教学法。二是精简课程,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俄语知识, 制定教学大纲, 要求少而精。三是聘请苏联专家来校, 开设研究班、理论班和高级教师班, 不失时机地培养自己的队伍;四是营造外语环境, 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 课外活动要求与外语操练相结合。这些举措既有因时而化因地制宜的特色, 又符合外语教学规律[4], 对于外语速成效果良好, 满足了当时俄语人才的紧迫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针对各行各业对俄语人才的大量需求的形势, 坚持以我为主, 在利用俄侨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 并要求本国教师采用翻译教学法, 弥补外教直接教学法的不足, 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其三是坚持发扬抗大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王季愚总是说:“上级给我们的每一个铜板都是人民的血汗钱, 只能节约, 不能浪费, 浪费就是犯罪。”[5]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时期, 正值解放战争初期, 条件极其艰苦, 她号召大家发扬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带领学员自己动手, 自力更生, 形成了一个继承发扬抗大革命传统, 自己动手战胜困难, 建设学校的高潮[6], 这不仅保证了教学、生活的正常秩序, 学校也在艰难岁月中团结巩固起来了。新中国建立后, 王季愚贯彻“勤俭建国, 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 在新教学楼和新校区建设中, 确定了“牢固、适用、节约”建楼原则, 所建楼宇全部实用、朴实, 外部内部都没有豪华的装饰[7]。

王季愚在总结新中国外语教育办学经验时, 对“三八方针”进行了凝练, 提出了三个依靠的观点, 即“一是依靠党的领导, 二是依靠政治思想工作, 三是依靠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8]。

二、提出学术建校和多样化的办学理念

王季愚始终坚持周恩来提出的“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 必须以教学为中心”[9]的办学理念, 积极推进教学工作, 在政治运动不断的背景下, 她顶住压力, 确保了教学秩序的正常与教学质量的稳定。同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 不断创新, 在国内高等教育界较早地提出了“学术建校”的思想, 确立了教学和科研双中心的办学理念。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时期, 王季愚倡导“教学工作与科研理论相结合”, 于1955年召开了首届全国俄语教学研讨会[10], 开创先河;主持出版了《俄语教学与研究》, 绵延至今, 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支持编撰《俄汉详解大辞典》, 此典最终获得国家图书奖;成立黑龙江大学之初, 在她的倡导下, “要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中心”[11]成为共识, 在《黑龙江大学1960—196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要点》中强调:“大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 活跃学术研究空气。”[12]在改革开放初期, 王季愚恢复了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职务, 她在注重教学的同时, 同样大力强调科学研究, 并切实推进, 制定政策, 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创办学术期刊《外国语》;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外语教学资料中心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三个机构, 为上外教学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3]。

她还非常重视学科结构与布局的互补性。在哈外院时期, 她就认识到了单一俄语学科、外语学科的不足, 提出了多样化办学的构想与思路, 初步建立了俄语、英语为主体的多语种外语学科, 同时, 也开始谋划马克思主义学科、汉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主政期间, 特别是恢复高考之后, 她顺应改革开放的大势, 进一步强调多样化、综合化办学, 提出外语加专业的办学、培养模式, 形成了建设多科性外国语大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路[14]。实践证明, 这些办学理念极具前瞻性。

三、提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育人思想

王季愚在办学中始终坚持按高等教育规律办事, 确立了育人为核心教育教学理念, 提出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理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确立了育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

王季愚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把为党、人民军队培养优秀的军政干部、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作为根本目标, 提出“不精通俄语就不能当好翻译, 不掌握革命道理, 就不能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的翻译工作者, 最多只能做个翻译匠”[15]。因此, 王季愚坚持一手抓业务和教学, 一手抓政治思想教育, “王季愚给学生上的第一个就是政治课”[16], 她率先在高校中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 设置系统的理论课, 并亲自上讲台讲授政治理论课程。同时建立了每周一天政治学习日制度[17]、政治助理员制度、经常汇报思想制度[18], 通过思想教育, 促进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树立革命人生观。

(二) 王季愚倡导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王季愚提出:“德、智、体也好, 德、智、体、美也好, 德、智、体、美、劳也好, 礼、乐、射、御、书、数也好, 都是全面发展, 又都是把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放到第一位。士先志, 士先识器而后文艺, 也都包含有这个意思。”[19]“外语人才应当是有全面文化修养和丰富知识的人, 不是光说两句洋文就可以的”[20]。同时, 王季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 倡导民主讨论与服从真理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1],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青年教师发展与建设方面, 她也坚持把教师的马列主义学习置于突出的重要位置, 确保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同时提倡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 侧重研究一门学问如俄罗斯文学、语言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等, 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加快外语人才的培养, 王季愚校长根据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全国率先举办少年预备班, 尝试进行外语人才提前培养。她深刻地认识到, “外语学科模仿性很强, 从少年开始学外语最好”。因而在1950年, 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在东北招收了一批初中学生, 除了俄语外, 增设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这开创了新中国正规高校招收少年预科班学习外语的先河[22]。

四、提出加强“三材建设”的学科建设思想

1958年, 黑龙江大学成立, 学校从外语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她在筹建、创建新的院系的同时, 更加注重三材 (即人材、教材、器材,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师资队伍、教材、图书资料与设备仪器等) 的建设。

她把人材建设列为三材之首, 将其视为全局因素。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王季愚坚持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与关心爱护并重。王季愚坚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原则[23], 重视教师教育, 通过聘请苏联语言专家, 举办研究班、教师业余理论班、教师高级学习班 (修苏联副博士课程) 等, 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素质、职业技能;坚持队伍结构多元化原则, 她主张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避免“近亲繁殖”、“死水一潭”的局面, 促进学缘结构的优化;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 较早提出了“不唯成分论, 重政治表现”的观点[24], 提出“一定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充分调动专家、教授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 依靠他们办学, 还要从政治上、业务上和生活上多多关心他们。”

其次是注重教材建设。建校初期, 学校本着“结合工作实际, 贴近生活”的原则, 自编自写教材,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三是注重器材建设。王季愚十分重视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建设, 以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为例, 该校图书馆从零开始, 针对师生不断增加的需求, 王季愚选派干部到图书馆工作, 筹划购书经费, 与国内有关部门联系寻找书源, 补充馆藏, 短短几年间, 到1958年该馆已经建成了一个位居国内外语院校前列的, 有丰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外语专业藏书的大学图书馆;俄文资料室是全国俄罗斯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该资料室总结的“注重资料开发与研究, 创造性开展学术情报服务”项目, 曾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5];她注重电化教学, 在全国外国语学院中, 最早建立了语音室———电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3]梁兴国.求实的精神——王季禺教育思想中的一条主线[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禺[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357, 390.

[2][22]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王季愚赵洵校长纪念文集[C].1996:60, 10.

[4][5][6][7][13][15][17][18][20][24]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 173, 172, 144, 12, 136, 144, 21.

[8][14]王季愚.外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 1981, (3) .

[9][10][11][12]黑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黑龙江大学校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8, 31, 69, 88.

[16][19][21][23]赵劭坚等.平凡人生——王季愚传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92, 91-92, 96, 97-98.

办学思想 篇2

黄宗羲多才博学, 一贯注重典籍阅读和治学研究, “尽发家藏书读之”、“以承东林之绪”, 其为学领域广泛, 成就斐然, 于经史百家及算术、天文、释道、乐律等无不涉猎, 其中又以史学造诣尤深, 清廷撰修《明史》时, “史局大议必咨之”, 足见其声望之大。黄宗羲一生著述宏富, 依史经、数学、律历、诗文等类多达五十余种和三百多卷, 其中较为知名的著作包括《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今水经》、《四明山志》等。

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思考, 认为“学校之盛衰, 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自古圣贤, 盛德大业, 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同时, 黄宗羲积极参与学校变革, 认为“愤科举之学锢人, 思所以变之”, 提出“爱其子而不教, 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 犹为不教也”的人才教育观点, 在学校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黄宗羲的办学思想

首先, 黄宗羲视学校为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之地。黄宗羲认为, 学校不但应当重视理论方面的论说教学, 而且应当重视实践方面的力行教学, 主张“学贵履践, 经世致用”和“躬行实践, 力学致知”的办学思想。按照黄宗羲的观点, 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培养那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建业立功的“纬天经地”的优秀人才, 学校的所有教学自然也应当围绕“致知”这个核心主题来广泛进行开展,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去追求广博的知识积累, 因为“生之非不贵重矣, 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 兆人之人, 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黄宗羲本人也是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的, 其堪称嗜书如命、好学求思的典范。按照其弟子李杲堂于《奉答犁洲先生》一文中的记载, 黄宗羲年逾六十之时, 依然好学苦读而手不释卷:在秋冬寒冷季节, 他盖着温被, 烤着炉火;在夏日炎炎季节, 他麻帷蔽体, 每至丙夜。除了注重知识积累之外, 黄宗羲还认为“道无定体, 学贵适用”, 主张“文以载道, 经世实用”, 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应用, 强烈反对那些空谈修身养性、脱离社会现实的做法, 而不能满足于仅仅是“两脚书橱, 一介腐儒”。这种教学原则一方面提倡读书活动, 强调对知识的日常积累, 另一方面重视实际应用, 于实践中学习各种本领[1]19。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当鼓励那些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黄宗羲认为, 学校教育贵在创新, 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 抛弃因循守旧, 特别应当摒弃那些“依门傍户依样画葫芦者”, 倡导“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凡是遇到弟子表现出独创的精神, 黄宗羲总是倍加欣赏和交口称赞, 比如某日, 当弟子董吴仲对学校老师刘宗周的某个学说存在一丝疑虑而撰写文章向他悉心请教之时, 黄宗羲对其善于独立思考和秉持怀疑观念的学习态度给予了切实的肯定, 认为凡是对学问持如此质疑的人方可以称得上是“真善读书者也”。黄宗羲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取舍、学习过程探究和教学过程安排以及认同“怀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完全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 至今仍对我们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其次, 黄宗羲视学校为一个多样和活跃的人才选培基地。黄宗羲认为, 学校不应仅仅局限于呆板凝滞的科举取士, 倡导通过多样化的不同渠道录取和选拔优秀人才, 旨在防止和避免高官显要在录取过程中凭借长辈权势采用不正当的方式胜过普通贫寒子弟, 造成不公正的现象。在此背景下, 黄宗羲倡导学校要善于发挥学生群体“讨论辩难”的积极作用。由于学生来源背景和知识层次各有差异, 因此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是不尽相同或存在疑虑的, 在传道授业过程中, 黄宗羲采用了学生自修、集体讨论、老师解惑等三段式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首先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开展集体辩争讨论, 最后再由老师予以解答疑惑。如此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好评, 其不但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而且使学习的氛围达到张弛有致, 所以常常能够“一义未安, 迭互锋起”, 产生出许多全新的思想火花, 形成“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尝十之而三焉”的良性状态。

黄宗羲目光远大、高瞻远瞩, 对于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独特和崭新的看法, 他批判了宋明理学中陈腐的课程教学体系, 倡导因材施教,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在宋明理学中, 经常出现如下的荒谬论调:他们往往将善于理财者称为“聚敛”, 将猛于作战者称为“粗材”, 将倾于时政者称为“俗吏”, 将长于著书者称为“丧志”, 总之一概比不上他们所钟情的“心思”。对此, 黄宗羲大胆地提出了自己设计的学校教程蓝图, 即学校除了将传统的经史典籍列为教学和考试的主要内容之外, 同时还应当开设一些包括历算、乐律、火器、水利之类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实用性课程[2]91。黄宗羲这种提倡开展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办学思想极大地突破了当时僵化死板的以儒家经史为主的教学模式, 其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善于掌握中国的传统经史典籍, 也要广泛学习各种现实生活当中必备的实用知识, 充分体现了其远见卓识和超人胆略, 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再者, 黄宗羲视学校为一个舆论和议政的重要关键场所。在黄宗羲看来, 学校的设置, 除了用于培养人才之外, 还应该成为左右朝廷政局的强大舆论力量基地, 目的在于“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以达到“朝廷之上, 闾阎之细, 渐摩濡染, 莫不有诗书宽之气”, 进而达到限制君权、监督政府行为的目标。按照黄宗羲的观点, 太学祭酒的地位应当与朝廷的宰相完全相等, 各地的郡县官员, 应当按期到学校执弟子之礼, 悉心聆听教师讲学。他还鼓励学校积极评论时政, 参与是非判断, 以言论倡民主。尽管黄宗羲的这些设想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但是其关于学校功能和作用的深层思考却是相当难能可贵和令人钦佩的, 及至清朝末年,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和新学发展体制, 实际上就是从黄宗羲的近代民主思想和办学体系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3]81。同时, 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师道”行为, 黄宗羲也特别讲求和强调, 他认为教师不但要具有真才实学, 而且必须要做到品行端正, 为人师表, 特别要求教师能够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与时事议政和监督朝政。

二、黄宗羲的办学成就

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 黄宗羲广开学堂, 传道授业解惑, 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学生门徒, 著名弟子包括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仇兆鳌等,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后世的知名大家, 显示出黄宗羲非凡的办学成就。

比如万斯同就是黄宗羲的得意弟子, 他自幼聪明灵敏, 读书过目不忘, 在其八岁时就能熟背《扬子法言》等古籍, 记忆超群。师从黄宗羲后, 万斯同如虎添翼, 学问和知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按照老师亲身传授的学习方法, 他广泛博览天一阁等地藏书, 学识和思想日渐锐进, 博闻和通晓历代诸史, 特别是熟悉明代历史和掌故, 最终参与我国史书《二十四史》的编撰工作, 功成名就, 成为蜚声国内外史坛的著名历史学家。

又比如全祖望也是黄宗羲的得意门生, 他“学渊博无涯”, 特别承继了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 终于历练成为清代浙东史学名家。秉承先师的谆谆教导, 全祖望将经史之学作为研读的基本内容, 并结合时事发展的现实概况和个人的深刻理解, 继承与弘扬并举, 吐故而纳新, 尤其对于南宋以及晚明文献多有卓越贡献, 他一生虽然贫病交加而又笔耕不辍, 三十七岁时三笺《困学纪闻》, 四十二岁时补辑《宋元学案》, 晚年依然呕心沥血七校《水经注》, 延续了黄宗羲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治学特点。

摘要:黄宗羲,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学校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思考, 积极参与学校变革, 提出自己的人才教育观点, 在学校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键词:黄宗羲,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成就

参考文献

[1]季学原.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的借鉴意义[J].宁波师院学报 (社科) , 1995 (3) .

[2]王涛.黄宗羲教育思想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 , 2008 (5) .

办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篇3

正确的办学思想是校长办学成功、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一名成熟的校长,一所有发展前途的学校,必须有不苟同于其他的、独立完整的办学思想。

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其他思想的形成一样,也要经历酝酿、形成、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所不同的是办学思想的形成与教育实践相伴而行,与学校的发展是同步的。校长在确立自己的正确办学思想时,既要丰富自己的理论底蕴,不断提升自己,又必须躬身教育实践,切实了解办学思想的基础状况。办学思想只有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才能既立足现实又前瞻发展,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乃至校长发展中的作用。

努力学习,

增加理论积淀是办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校长要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必须了解相关的理论、方针政策和他人为此走过的道路。所以,主动地、广泛地学习是校长办学思想形成的前提,校长的理论功底越深厚,他的办学思想就会越明确,工作就越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校长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为办学思想形成奠定理论基础的学习至少包括:

1.哲学、思维科学等方法论方面的学习

从哲学的层面来认识学校教育的规律,用良好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学校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是一名校长在形成办学思想之前不可逾越的思想基础。它包括校长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对教育与人发展关系的认识,对教育目的、方法、过程与结果关系的认识,以及处理问题思维方法的掌握等等。当校长要制定一个计划、做出一个决策或实施某种管理措施时,不论懂不懂哲学,不论决定的依据是经验还是详尽的论证,都有意或无意地与其哲学观发生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思维科学等方法论的学习是校长的必学科目。

2.教育法律、方针政策方面的学习

作为一名校长,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他的思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自觉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这是对校长最基本的要求。

在统一教育方针指导下,只要校长肯钻研,动脑筋,确立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完全有可能使我们的学校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教育特色。

3.教育、心理、管理理论方面的学习

学校开展的是教育活动,办学也离不开人的参与,校长要做好这些事情,就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必须了解人在参与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就必须对管理有理性的认识。教育实践表明不论校长是否系统学习过这些理论,工作实践中,总是要遵循一定的理念来开展各项工作。试想一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理性思考,与靠零散的经验形成的理念,哪个对实践的指导更有效呢?

4.他人的办学思想的学习

校长要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还要主动去了解中外历史上比较著名学校或校长的办学思想,不仅要了解其中的内容,更要了解这些办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其中的独特之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当前受到广泛认可的办学思想,了解这些办学思想的传承、地域、时代等特色。校长还要及时了解伴随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理论,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使办学思想的内涵动态发展。

全面了解任职学校,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是办学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任何办学思想的存在价值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丰富和发展学校管理的理论,再一个就是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的发展。所以办学思想一定要来源学校实际,又回到学校实际中,束之高阁的办学思想是毫无实用价值的。那么,校长在确立办学思想时应考虑学校的哪些因素呢?

1.学校的传统

学校传统保留下来的往往是学校的精华所在,是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优势所在,校长在确立办学思想时,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如果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总是因校长的更迭而大起大落地变化,那么这所学校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2.学校当前的实际状况

学校当前的实际状况是办学思想的立足点。校长在确立办学思想时,必须考虑学校现有的设施、生源、师资、经济状况、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这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起点。忽视了这些因素,办学思想就可能脱离实际,无法对学校的工作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3.学校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名成功的校长,他必须善于依据学校的现实状况和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预测学校的发展前景,这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校长办学思想的目标定位中不能缺少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当然学校的发展前景是在对学校发展优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

分析和利用自我优势

是办学思想形成的个性基础

在学校管理中即使是对同一问题有同样认识的不同校长,也会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也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所以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校长的领导也是有多种风格的。

其实,我们说的校长的办学思想,是指校长为代表的校长集体认识和观点的集合。但是作为每所学校领导集体——校长集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校长个体构成,每个校长集体都有独特的领导风格。这种领导风格的本身,尤其是全校师生认同的校长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风格,也是校长的办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校长个人人格魅力在学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是行政命令也无法达到的。

所以,校长在确立办学思想时,不要盲目迁移别人的东西,要充分利用自己人格的优势,在办学思想中保留自己良好的领导风格,发挥人格魅力在办学思想中的作用。

充分考虑社区环境是

办学思想形成的环境基础

教育是一个多维的、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任何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所在的社区环境的影响。不仅社区的秩序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社区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社区人口的结构也会影响学校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所以校长在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时,也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因素。要对社区的人际环境、自然环境、人口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做调查,使办学思想能够关注和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使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发挥教育的作用。

当然,校长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时候,不能只从适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多地应该积极利用社区环境的积极因素,或者还可以考虑对社区因素做积极的改变。比如,通过对家长的指导、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来从积极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又会帮助办学思想的合理定位。

充分考虑我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及与教育发展

相关的因素是办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校长的办学思想既然和学校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办学思想就一定要定位于教育实践的前面,带动学校的发展。即办学思想要稍高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实际状况,落后于实践或与实践同步的思想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在确立办学思想时必须了解我国和世界社会发展的形势,能够考虑为明天的社会培养人才、考虑学校融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这会使校长的办学思想具有时代特色。同时还要善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和世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教育实践中的新经验,这会使校长在确立办学思想和以办学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办学思想的形成,是校长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校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足够关注上述问题,完善自我发展的每个阶段。

办学思想办学目标 篇4

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效益校园,建设高质化、城市化、现代化学校。

办学理念:和谐发展

校训: 登高望远

校风: 志存高远携手同心

教风: 深思高举与时偕行

学风: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说明

关于目标

之一,三个发展。

(1)三个方面都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2)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3)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

在这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教师、学生,从而学校,构成自主发展且互为推动的和谐、协调的动力系统。

之二,三个校园。

(1)和谐校园是一个环境安全与美好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具备以融洽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氛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具有高度文明的素质和健康向上的追求。

(2)勤奋、乐观的人生活在这里,享受学习与工作的快乐,生活多姿多彩,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我们追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生活。

(3)追求一流的办学效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承诺。

之三,三化。

(1)在质量和特色上,我们将付出不懈的追求。

(2)城市化是当前龙岗发展的重要进程,因此,城市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近、中期目标。

(3)现代化是我们的不断的、无止境的目标。

关于理念

和谐教育,科学发展。我们把和谐与发展当作全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和谐是基础,发展是要务。它们两者的辨证关系构成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关于校训

(1)登高,就是上进,就是发展;望远,是一种志向,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2)登高望远是一种因果关系,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登高望远是一种境界。从高远理想获取精神力量,化解矛盾,克服发展中的困难。

关于校风

(1)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民族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2)团结协作,互助互爱。

(3)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教风

(1)深思是勤奋,是严谨笃学。

(2)高举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3)与时俱进。

关于学风

(1)愉快学习,有良好的习惯、兴趣和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办学思想 篇5

一、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对象的特殊性

1. 学生情况复杂

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生源层次较低, 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本科生以及普通专科生相比较差, 且各方面发展不平衡, 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较为严重, 在培养良好的学风方面有较大难度。另外, 合作办学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要求, 因此70%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家庭, 80%以上的学生属于独生子女, 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自主性不强、独立思考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差等问题。

2. 培养环境特殊

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 大部分专业课和语言课几乎都由外籍教师讲授, 还会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外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更多西方的教育理念、文化和思想意识, 造成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更为明显,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 对外来文化比较敏感, 对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热情, 对中国传统道德和中华美德了解有限。

二、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当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外社会形势的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性质认识的深入以及高校办学特点而有所变化。合作办学这种新兴办学模式出现后, 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遵循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定的第五个课程体系, 开设课程理论性较强、课程学习周期时间较长, 不适合三年制专科合作办学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材建设滞后,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脱钩, 空洞的理论多、现实性问题少, 导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和厌学情绪,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收效甚微。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结合不紧,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融入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诸如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缺乏一种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随着国内外社会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一方面, 高效、普及的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尚未被重视;另一方面, 针对“新生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红色教育”也有所欠缺。网络的普及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问题的校园化等现象,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如一些有害信息的传播,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等级差别的拉大, 人们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 致使大学生也产生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 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

1. 育人理念的开拓性

针对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教育环境、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接受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培养共融性”的育人理念, 以学生为本, 立足于项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循序渐进、分层次、分目标、分对象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

一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综合体, 合作办学学生毋庸置疑地会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 (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新兴文化) , 在正视主流和非主流、草根和中产、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外来、高雅和大众等多元文化的同时,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 以兼容并蓄的心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二要处理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精髓, 也是全球伦理道德建构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以及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促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贯穿国际意识,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增进对其他国家、民族文明和制度的理解、尊重与认同, 使学生能够在与外教的相处中, 以及将来到国外求学的过程中, 以公平、公正、和平、和谐的心态对待异国的习俗、文化和思想观念。同时, 还要加强“红色教育”, 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关系。对于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 尤其要重视其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心理发展规律, 将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手段现实化, “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做理想主义的事情”。针对合作办学学生特点, 从培养国际化、综合型人才着眼, 分阶段、分层次制定目标, 打破传统、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创建具体化、层次化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 育人队伍的专业性

加强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相应的人员任用、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制度, 选拔任用具备高尚道德品质、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教育者, 为学生提供科研理论指导。

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优势, 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 借鉴西方国家道德养成教育的优秀成果, 引进、吸收、消化、扩大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模式。以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认知和行为养成方面多以灌输和说教为主, 忽视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规律, 西方国家的科学实证研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研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3. 育人方法的针对性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对象特点。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室,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也可以定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 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教育方案。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 制定特定层次、特定方向的教育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法, 使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思想发展的需求。学校应主动改革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在社会实践中解决思想困惑, 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材, 紧密联系现实, 不断为思想政治课注入新鲜血液。

加大“红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要求学校必须通过“红色教育”积极培养项目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红色教育”即采用红色旅游、红色经典、红色网络等多种形式, 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启发,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灵活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开展跨区域、跨国境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利用网络平台和通信工具等现代化信息手段, 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第一, 要运用网上聊天、网上收发邮件、网上运用MSN、飞信等软件及时与项目学生保持联系, 重点追踪赴国外留学、回国探亲、休假或归国工作的项目学生, 实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要积极构建合作办学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者, 教师要成为对话的主导者, 通过关注、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热衷的热点、焦点问题, 因势利导地实现教师从“信息灌输”到“信息分析”“信息引导”的角色转变, 掌握网络对话的主动权。第二, 要强化学生观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认同感,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第三, 要建立、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营造合作办学学生之间健康、文明、积极的对话环境。第四, 要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避免不良舆论对国内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保障对话的成效。

4. 育人形式的多样性

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更灵活有效的形式, 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因此, 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提高学生接纳度是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第一, 高校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二, 高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学校工作的始终, 而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者或者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范畴, 要从教书、管理、服务、实践等层面,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传承大学精神, 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渗透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三, 高校要实现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总之, 要与西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接轨,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合理设计各种策略和方式, 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实现教育方式的新突破。

四、创新专科层次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时代意义

探索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是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标尺的必然尝试, 也是巩固和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只有深入探索、研究、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才能够保障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责编:路童

摘要:随着河南省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项目学生数量逐步增多,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因此, 立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时代性、国际化特征, 探索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接受率高的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对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科,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凌云, 蒋西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查晶.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平台——以北京大学“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8) .

[4]仲兆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创新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

办学思想 篇6

研究生的培养如同泡一杯茶,需要时间和耐心,让茶叶在热水中翻滚起伏之后,杯中方能有清香油然而生。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环境的浸润、熏陶,有了好的外界大环境,再加上耐心、时间,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能用、好用的研究生来。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研究生培养具有长期性,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他很像一种长线投资,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经过一番实实在在的内力修炼,才会有效果。而短期的大跃进式的追赶,带来的只会是几个“表面化”指标的提升,并不会带来核心实力的提升[1,2]。打个比方来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更像是一种内力的修炼,如同《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可以分为“剑宗”和“气宗”两大分支,一为外功一为内功,修炼“剑宗”者三五年可成,修炼“气宗”几十年后方有所成。其差别通俗而言,头3年,练外功的可以轻易打败练内功的,第10年,双方只能打个平手,15年后,无论你如何练外功都不是练内功的对手,20年后,内功高手天下无敌。其中道理正是在于“器”和“气”的辩证关系,“器”为有形之物,刀枪剑戟皆为有形之器,外练武功,离不开这些有形之器,所以使枪弄剑的武林高手往往依赖于兵器的好坏;“气”为无形之质,一切智慧、能力、思想皆为无形之质,所以真正的高手往往无需依赖于特定的兵器,对于他们而言,落叶飞花皆可伤人。研究生的培养亦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将眼光局限在易于量化掌控、易于产生成绩的“英语竞赛”、“文体比赛”、“计算机考级”上,那么无疑是走了“剑宗”的路子,短期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长期则是创新不多、后劲不足。其实,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才是真正能够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能力往往由于提升周期过长,且局限于专业内部难以广为人知,在日常实践中显得“性价比”不高,所以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熟不知这个“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过程正是内力积累、提升的过程,也许只有在经历了量变积累,迎来了质变飞跃的那一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价值和必要性。

二、研究生培养需要以人为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军校研究生是学校培养生员中的高端群体,其主要的培养目的应该是为军队各领域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核心,将用力点放在真正有专业难度、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方向上[3,4]。而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仍在延续,诸多法规制度仍然有待健全,多方监管有待加强,社会的娱乐化趋势不断明显,因此人们更乐意将兴趣、精力放在门槛低、投入小、见效快的专业方向上,于是兴趣广博、多才多艺之士大量涌现,有的沉醉于歌唱艺术,有的钟情于文娱活动,不少老年大学才艺课程也走进研究生的生活,似乎“两个五十分加起来,就要好于一个90分”。事实上,专业为主,兼学别样本无可厚非,更值得推崇,但若是颠倒了关系,误将副业当作了自己发家致富、奋斗打拼的路子,那么对于我们军队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这就犹如一个农民,宁可抛下自己的土地,任其杂草丛生,也要进城务工一样,几人效仿尚无大碍,若是人人如此,恐怕即便是风调雨顺也会颗粒无收了。同理,试想当我们与世界上列位强国在一起商讨国是之时,真正的话语权并不取决于我们掌握了多么广博的见闻,而在于我们掌握了多少尖端的科技,而这一知识的高度需要我们的研究生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忍受寂寞、忍受煎熬去达到,而这也恰是高科技人才难于培养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很难强求一个研究生既要有良好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多才多艺无所不能,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们不妨抱着平和的心态,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自由地驰骋翱翔,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做学问,勿在浮沙筑高台”。以此为前提,我们再进一步制定更加严格的研究生考核标准,这或许才是真正理性和可行的。

三、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人格的健全发展,要与社会相适应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送自己的孩子千里之外求学,想必父母们都是常怀担忧之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古诗或许正是这种心境的生动写照。父母们对于子女最大的愿望往往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平安健康,那么将心比心,肩负培养教育责任的院校,就更应以心灵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作为学生培养好坏的考量依据。那么何为教育呢?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掉,剩下来的才是教育”,或许“幸福的生活观”才是我们应该传授给学员的精神内核,军校亦是如此。前些日子见诸报端并吵得沸沸扬扬的“美军士兵阿富汗射杀贫民事件”无疑反映了美国海外驻军士兵精神的荒芜和心灵的枯竭,当人沦为了战争机器,所谓的幸福只能残存在记忆里。因此,我们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研究生已经过了懵懂少年的时代,“如何如何做是为了你今后好”之类的言语已经很难再搪塞他们,我们的教育初衷是实实在在地为了他们好,还是仅仅为了达到几个功利性的考核指标,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在各种思想的反复对比与碰撞中,有所辨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让他们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确保自己人格心理紧跟社会的脚步,而非自绝于社会,活在真空之中;我们应该营造平等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感受平等、建立自信、赢得自尊,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日被管教得如同“绵羊”一般的学生,会在关键场合高谈阔论、慷慨陈词,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平日习惯了盲从附庸的学生,会在专业上充满激情、创意无限。人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健康的心灵要远远重要于精湛的技能,我们也许应该多一点耐心,允许研究生们以自然的速度去学习、去成长[5,6]。如果我们怀着人文精神,用心去教育,也许最后感激我们的不只是学员,还有他们的父母,最后回报给我们的不止是学员挂在嘴上的赞扬,还有他们埋在心里的爱。

四、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切忌舍本逐末

当今社会的分工不断细化, 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 社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 就必须具有可用于实践、并能在实践中创造价值的专业技能。军队亦是如此, 随着军队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不断提升, 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如果要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具备“有一定技术门槛”的核心专业技能。陶渊明式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即便是古代的文人墨客, 如果穿越到了今天, 同样要振作精神、发奋苦读, 否则也只能在人才市场之外苦苦徘徊了。因此, 在我们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 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 尤其应侧重“专业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为在今天这个创意满天飞的时代, 更加需要能够将创意变为现实的人, 尤其我们是工程院校, 能否真的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能否设计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更应该成为考量人才的依据。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曾国藩也说:“天下事, 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 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 乃由成事之可冀”, 其核心思想都是倡导实干, 避免空谈。如今地方的许多公司, “不问学历、同工同酬”的趋势不断明显,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化”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 不少公司在用人时, 更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 因为他们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技能。而对于我们军队也是一样, 我们不但需要EI、SCI文章, 我们更需要能够为军队现代化干实事的人。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 一件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科研产品, 其分量要重于一两篇项目结题文章。因此, 我们培养研究生时, 应该在他们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创新思维积淀之后, 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将“能干事”作为考量研究生水平的更深层的标准, 只有这样, 我们的研究生才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从容自信, 才能在面临人生错位时淡定坦然, 才能在自己处于弱势时活出尊严,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实干是一种美德!”。回到现时,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 富商与穷人、官员与平民、明星与草根总是成双成对的见诸报端, 甚至殃及“二代”,当我们学生的人生起跑线是弯曲的时候,我们工科院校所能做的就是赋予他们能力与智慧,让他们跑得更快、变得更强,以弥补差别,让他们在未来有能力和自信,去勾画自己人生、缔造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学校要给与学子的东西,使他们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拥有智慧,进而赢得力量和信心,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从容、坦然地应对人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任沧海横流、世事变迁,尽显学子的英雄本色。

今天,大学之间、人才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看不见后天的太阳。只要我们坚守心中的原则、抱着开放的心态、冲破思维的禁锢、摆脱形式的束缚、倡导学术的自由,多一些“真刀真枪”的实干精神,少一些“花拳秀腿”的表面文章,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把握住今天,利用好明天,最终看到后天灿烂的阳光!

摘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任何试图用“短期计划指令”来提升“人才整体质量”的做法都难免归于失败。本文探讨了大学办学思想, 通过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分析,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一是研究生培养具有长期性, 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二是研究生培养需要以人为本, 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三是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与社会相适应;四是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 切忌舍本逐末。

关键词:办学思想,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春燕.从大学三大职能看大学理念的实现[J].文学教育.2011 (11) :52~52

[2]蒋涛.大学理念与大学理想的辨析[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34 (10) :101~103

[3]熊华军.大学理念的解构与建构—读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 (21) :3~3

[4]蒋平.谈谈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文化治校[J].基础教育研究.2011 (15) :16~17

[5]王锋.开放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 (1) :77~78

办学思想 篇7

一、全人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

全人教育从教育的内涵来讲, 首先是人的教育, 指向基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全人教育的教师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因此, 我校把全人教育定位为:教育以人为中心, 以育人为核心, 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奠基。

全人教育的学生观:教育的主体是人,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作为“人”的价值:和谐、平静、合作、合群、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 又有作为人的各自的独特性, 具有各自有待发掘的潜能。因此,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学生,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是作为人的整体存在的, 有人的知、情、意、行的需要。学生是已有人生经验的人, 学生学习就是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 个体积极、多感官体念、感知、建构周遭世界的过程。学生都有自我选择、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成长的机会, 依据他们的能力, 对课程和学习过程发表意见, 同时负起学习成败的责任。

全人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和调适学生的学习路径, 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自主观察、亲身体念、实践感知、思考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作为整体的人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的, 全人教育的教学观应该要凸显人的整体性的存在。存在是指人全面经历现在。全人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人价值的模式, 是整合“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找准社会需求和培养“全人”的契合点来实施教育的模式。

全人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生与世界之间联系的途径”。因此,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奠基, 我们就必须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 就必须整体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同时, 尽可能实现课程的经验还原、体验、提炼和丰富,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开发实施, 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 用课程开发和实施作为发展教师、成长学生的主要育人路径。

二、育人方式的创新

基于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 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传统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创新和改变。

1. 构建以自我体念, 自主建构为主要方式, 以道德感知、道德体念、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建构为内容的德育活动。构建以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奠基为目的的, 围绕着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交往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等为内容的养成教育。

(1) 岗位体念。创设红领巾广播电视台、班干部轮换制等岗位, 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中生成与人相处、与人协作、与人学习等人所需要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交往过程中为生成求真、向善、唯美的生命价值奠基。

(2)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为培育全人提供必要的载体。我校校园面积小, 运动场地不够, 学校在二、三年级开设形体课, 四、五年级开设篮球课, 每学期举办学生班际篮球比赛, 用课程的形式让每一位龙华小学的学生习得一种运动技能, 养成一种锻炼习惯, 生成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积极向上的情感体念和价值取向, 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奠基。

(3) 良好习惯在做中养成。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学校拟订《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进行具体的要求, 拍摄《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专题片, 编写《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三字经绘本》、《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评价手册》和组建学生红领巾监督岗和教职工值日制度, 利用红领巾电视台的舆论监督等落实一日常规的要求。开展《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研究》的课题研究, 不断深入和提高学生习惯养成的效益。

学校改变了海南中小学普遍偏重毕业班的教学成绩, 忽略了一年级幼小衔接中的习惯养成, 造成六年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但学习效能低下, 违背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状。在一年级开学前一周, 组织全体学生运用“德育导行”的方式进行实施。如孩子们列队上下楼梯, 同时从教室的前后门进出,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站好, 记住自己的位置, 同时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 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 集会列队“快、静、齐”。又如明确孩子们怎样收发学习资料, 怎样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举手发言, 怎样参与评价等。同时主张, 把学生学习中的好的方法不断强化为习惯。如发现哪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学校会请该班班主任再利用“德育导行”的方式组织学生强化。

2. 构建以学为中心, 学生主体的生命化课堂。

我们主张, 教师要找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模型, 沟通学习内容和生活、社会的联系;我们要求, 构建先学后教, 前置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终身学习;我们落实人的整体性存在的全人教育的哲学观点, 遵循“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度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交给学生;我们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角色定位,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是我们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的具体体现之一, 也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同时, 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我校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从人的整体性发展进行评价, 二是从人的全员性发展进行评价, 三是从人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整体性发展评价如每学期进行的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的评比,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性评价如每学期两次的校际“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班干之星”的评比, 让某一方面发展较突出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 既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 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及时获得肯定。全程性评价指学校编制《评价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手册, 采用自评、同桌互评、家长评价对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礼仪、卫生、交往、自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分周、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实现学生表现每天一小节, 每周一总结, 每月一评比, 评选每月各方面分别表现优秀的学生, 进行学校和班级表彰、鼓励, 让评价促进发展。

4. 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

全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应具有贯通性和整合性的特点。为此, 学校根据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奠基的要求, 整合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构建国家、地区、校本三级课程体系, 支撑学校的办学思想。

(1) 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常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 建设魅力语文、品质数学、活力英语、健康体育、多彩艺术等国家课程。组织教师研究和二次创造来实施国家课程, 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改理念, 使课程更切合地方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发展的实际。用课程特色来支撑学校的办学特色, 用课程的系统化来系统落实办学思想, 总结和提炼各学科的教学主张, 形成全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比如品质数学, 要求数学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数学素养, 培养具有理性思考的人, 实现求真教育中“真”的教育的两个方面:其一, 学问的教育, 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二, 求真的教育。一是求真精神即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是求真方法的教育。同时, 体念数学的简约美, 数学探究的思维乐趣, 数学挑战的自我超越的美好情感;数学协作学习中互助、共赢等方面的善。

(2) 基于学校实际和人的终极关怀, 探索和构建篮球课程、武术课程、形体课程、剪纸课程、儿童画创作课程、书法课程、英语角活动课程、合唱课程、舞蹈课程, 主持人课程、小记者课程、阅读课程、礼仪课程、以及养成教育德育课程等, 整体构建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 让每一个孩子经历不同的课程教育, 为一生的多维立体发展奠基。

5. 学校文化实现育人以无痕。

学校管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度, 从办学思想的梳理到“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的确立, 培育学校的“价值文化”。从制订学校的管理章程到规章制度的重建, 通过制度管理的规约引导人从他律到自律, 培育制度文化。依据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规范人的行为, 培育行为文化, 把满足人的需求、对人的要求和办学思想的成效外显, 打造物化文化的四个维度, 细化全人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 拓宽其外延, 使学生浸染在优秀的学校文化中, 体念、感知、建构、生成,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谐发展。

(1) 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行为文化。学校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实践活动可以将空洞的教化转化为参与度高的直观体验。学校组建了舞蹈队、小主持班、小记者班、植物栽培班等系列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于全人教育理念是很好的实践途径, 因而学校对于社团的管理也较为轻松、民主, 同时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校园小歌手比赛、学生演讲比赛等学生活动, 组织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参与者不仅锻炼了各种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理解并实践了全人教育重视的情感体验、道德提升和价值体悟,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达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成效。

(2) 打造教育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物化文化。乌申斯基所说:“教育以人为中心”。学校的物化文化围绕着以人为中心来打造。学校教学楼、围墙、功能教室、校庭、绿化、美化进行整体设计, 四周绿树环绕, 鲜花轮替开放。校园浮雕和楼梯墙体宣传画, 文化石上的校训, 楼梯间、楼层走廊宣传栏、教室外墙宣传画, 学生成为主体。各班教室门口的班级简介和教室里的各种宣传栏, 班级发展目标、班规、班训、班级活动剪影、学生优秀作品, 等等, 应有尽有。实现了学校物化文化每一处都是景观, 每面墙都说话, 每朵花都开放, 达到文化化育的育人目的。

摘要:人的教育, 指向基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全人教育的教师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我校从内涵, 方式及实现文化育人等角度对全人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的育人方式创新, 提出自己的意见。

办学思想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郑广峰(1980- ),男,广东梅县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53-01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市场逐步开放,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办学层次涉及学前教育、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及高等学历教育。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TAFE)和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BETC)合作,凭借比较完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国内众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青睐。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TAFE旅游管理项目为例,该项目是两国政府的合作交流项目,采用移植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全面引进合作大学的文凭、课程、教材、考试评价,其特点在于:一是移植TAFE课程,中方按照TAFE要求和标准组织教学和考核,无严格的固定教材,按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分模块推进教学;二是能力本位型取代应试型培养方式,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学生在中国上课,课程根据合作双方协议,指派TAFE澳方老师或中方老师授课,学生由中方学校进行管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从招生到授课都有其特殊性,在班级成员构成及管理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班级成员构成复杂,班级凝聚力较差。一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情况复杂。我院TAFE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广东省内高考考生招考,录取线为3A线,学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参加TAFE旅游管理项目专业学习。这些学生高考成绩一般,在专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另外,本专业有一部分调剂生或补录生,这部分学生大都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该专业还招收TAFE项目学员,毕业时只获得TAFE旅游管理高级文凭,该部分学生通常家庭情况较好,父母对孩子的学业要求较低,这部分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奢侈,有的学生带有某些不良嗜好,容易在学生间产生消极影响。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由于我院TAFE旅游管理专业为中澳合作项目,学生毕业时分别获得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科文凭和澳洲TAFE旅游管理高级文凭,学费为其他国内专业的一倍,该项目的在读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独立意识强,合作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差。TAFE旅游管理专业中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事情,对班级事务不关心,组织纪律性较差,班级缺乏凝聚力。四是自视过高,心理平衡力较差。在班级成员中,有一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高考成绩不佳,未能如愿考上本科院校。入学后,往往对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师资等软硬件各方面都不满,看不起学校和所学专业,负面情绪强烈,消极应对学校管理。

2.班级管理难度大。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班级,往往因为其特殊的课程模式和学习考核方式,而与同校其他专业的班级有所不同,学生入学后就带着“最贵学费专业”的头衔,从心理上感到和其他同学的差异,而班级管理上往往又和其他专业一视同仁,其特殊性又得不到照顾,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中外合作项目的认知不足,很多学生对中外合作项目的理解较为单一和肤浅,认为中外合作专业就应该是全外教教学,对中方教师负责的主要课程表现出不屑和抵触。另外,兼职辅导员的作用有限,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加大。兼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上,和负责其他专业的专职辅导员工作无异,但由于兼职辅导员的本职是专业教师,通常只能在结束专业教学后管理班级事务,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处理学生问题。在实践中,仅靠兼职辅导员一个人面对和回应学生的各种问题,没有完善的适合中外合作专业特色的班级管理,学生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疏导。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班级管理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影响力的大小将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二是教师的管理方式将由过去的“专制式”“放任式”管理向民主式管理过渡;三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如何通过班级管理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广大研究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研究多集中于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或者侧重于班级管理考核等,研究多从班级管理外部进行改革和研究,较少从班级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管理研究,将从班级管理的微观层面弥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人才培养研究的不足。

1.设置中外合作项目班级专职辅导员。和一般的专职辅导员不同,中外合作专业的专职辅导员,必须非常熟悉合作双方院校的班级管理要求,还应全面了解中外合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考试安排等。

2.建立中外合作专业辅助教学和学习管理制度。高职中外合作专业在专业设置上通常是移植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教学模式、教材、课程考核方式等与国内相同专业有所区别,因此,必须帮助学生适应该教学和学习模式。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通过班级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专业辅助教学和学习管理制度,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这种专业辅助教学和学习管理制度应包括:一是以小组为模块,合作学习;二是以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辅导团;三是定期展开专业教学和学习反馈活动;四是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体现中外合作特色的班级活动。

3.构建以模块为发展单位的班级特色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学研究认为: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管理金字塔中,每级管理机构称为一个结点。对个体最有影响、最直接的结点是与个体最接近的那一级。群体成员越少,结点与个体的距离越近,管理越有效。对一个群体实施管理,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组分块,化整为零,构建与个体更接近的结点,使管理更能落实与细致。在班级特色管理模式体制下,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以集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组内同学间的互相依赖、互助互爱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4.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辅以个人发展档案袋评估跟踪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权威为核心,多为“专制式”班级管理,但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不仅不适合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不适合中外合作项目的班级。在以TAFE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而“专制式”的班级管理剥夺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因此,在班级特色管理模式下,必须以发展学生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为中心。在发展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必须辅以个人发展档案袋评估跟踪模式。通过西方语言教学法中档案袋方式记录个体学习的进度,将个人学习成果放入个人专属的“档案袋”中,以形成性过程为评估方式,注重个体学习发展过程,对个体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设计并使用“TAFE自我管理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用表”——《自我学习管理周记表》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记录表》,通过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发展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6(11).

[3]刘居富,谭细龙.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4]李海飞.图解教育心理学的55个经典效应[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

[5]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立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办学思想 篇9

一、内化办学理念, 增强凝聚力, 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前提

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 创办人以育才达人为己任,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 形成了特色鲜明、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创办人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 “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成功校训, “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成功精神, “好的师资、好的设备、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好的福利”的办学原则和“三三三制”的办学特色。这几个方面紧密相连, 相互贯通, 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蕴含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对新时期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分体现了创办人爱国家、爱教育的高尚情怀。学院十年来的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 证明了创办人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创办人躬耕教育实践, 熟知教育特点, 善于思考, 勤于总结, 深谙高等教育规律, 在办学过程中践行了“真理尺度”, 才取得辉煌的办学成就。与此同时, 创办人在办学过程中, 敏锐洞悉社会的脉动, 掌握人力市场的需求动向, 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体现着办教育的“价值尺度”, 才能让学校和学生具有竞争力, 以卓越的办学成绩引领着民办教育的发展。学院在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创办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这种“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 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创办人的教育思想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地去解读、丰富和发展, 使之成为学院发展中永具生命力的核心价值。

为此,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强调要理解创办人的办学理念, 内化他的教育思想;要有高度的认同感, 义无反顾地把学院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安身立命的家园,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学院共发展、共荣辱, 在推动学院发展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对此, 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体会和践行。

一是要有担当的勇气, 有谋有为。创办人倡导的“没办法就是有办法, 有办法再想好办法”是对“担当”的深刻理解。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必须选择, 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原初意义是要求人类敢于直面困难、正视挫折, 积极想办法, 人生最无奈的方式就是没有选择, 其实这本就是一种选择, 是一种没有自主性的选择。所以“没办法就是有办法”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同时, 创办人将其进行升华, 强调其办学理念的“品质”的内涵。人生面对问题不仅要勇于想办法, 而且要想出“好办法”。这就是强调一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品质。创办人曾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大家要有“企图心”, 并语重心长地说:“凡事开心, 并坚持到底, 绝不轻言放弃, 没有大成也有小成, 即使最后连小成也没有, 起码内心不会遗憾。”

二是要有责任心, 把职业当事业。我们对事业的执着不奢求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 至少要有孟子的“慎独”、康德的“良心”, 前者即个人在单独生活工作中严格、警慎的规约自己, 后者的“良心”被解读为“在人之中的一个人内部法庭的意识”, 一个人有“良心”, 对康德来说意味着:他能够仔细地倾听内心法官的声音。我认为一个有“良心”的人, 能够“慎独”处世的人, 一定具有工作责任心, 会为热爱的事业孜孜以求。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然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创办人曾说, “老板是以事业的态度做事, 所以成为老板;打工者是以谋生、职业的态度做事, 所以永远是打工者”。这才使大家进一步理解“职业即事业”这一观点的要义。打工者8小时以外休闲、娱乐, 事业者一直没有时间休息, 总是在筹划着事业的发展。试想我们一直以事业者的心态去“打工”, 用心工作, 努力学习, 在充实的工作中一定会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是要具有反思精神, 砥砺前行。反思对个体而言, 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痛苦的, 因为反思的对象, 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自己的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可以说, 一个谦虚自省的人, 才有可能进步, 一个具有反思气质的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幸事。“失败反省自己”是创办人的深刻人生体悟,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言传身教的信条,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更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人生主张。他们无一不在突出“反思”的生活方式。反思简言之就是检讨、“回头看”。个体正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认识自我, 关注自我, 从而完善自我;集体的反思是对历史的总结, 对当下的拷问, 对未来的警示。这是创办人“反思”理念的内涵, 旨在号召大家发扬反思批判的精神, 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践行“创新”, 与时俱进, 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是创办人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可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本真价值。20世纪初,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他因此被视为“现代创新之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从字面上看, “创新”有“首次出现”“初始”“前所未有”之意。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 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路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可见创办人将“创新”作为办学理念内涵之一, 是期许学院在传承和发展中革新, 观念、想法、做法永具前瞻性, 保证学院的永续卓越发展。那么在具体教育管理中如何践行创办人的“创新”思想?

首先, 创新是在“标准”“范式”之外, 另辟蹊径, 敢于想别人所未想, 走别人所未走过的路, 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创新主张值得我们思考, 他认为“人要积极向上, 要自创, 切忌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陈言套语……讲究走自己的路”。诚如禅家名言“呵佛骂祖”, 要有“丈夫自有冲天志, 不向如来行处行”的勇气。创新是从旧的传统脉络中演化出崭新的风格、境界、智慧、见解, 要有价值意义关涉, 需要创新者有丰富的知识积淀、经验积累与理性思考。

其次, 要有问题意识, 要有面向问题研究、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和行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矛盾, 无时无刻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问题意识”的增强, 是理性提升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 所谓工作, 就是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问题不可怕, 可怕的是未发现、不正视、不解决。

再次, 天道酬勤, 要持之以恒。“苟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从当下做起, 才是对“创新”意蕴的深切洞悟。“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要有对研究事物锲而不舍的追求, 方能享受“创新”的顿悟, 获得创新成果, 形成自豪感, 树立自信心。

“创新”并不神秘, 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创新”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发现发明, 而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高效有力的工作行动。一次与学生深情有效的谈话、一堂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一项活动的高效组织都是“创新”。“创新”应涉及我们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应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三、实现“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交融, 升华“管理”内涵, 走向卓越管理

“制度管理”是创办人的办学原则, “特色管理”是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立校之基、强校之本。“特色管理”既是管理思想, 也是管理方法。“特色管理”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 管理要有特色, 追求特色的管理;另一方面, 通过管理出特色, 促进特色高校的创建和个性化的升华。学院自办学之初, 秉承创办人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切合学院发展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 所以学院才有形成“特色管理”的可能和前提。“特色管理”简言之就是“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有机结合和交融, 从而升华、丰富“管理”的内涵。

“制度管理”是创办人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是他办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他曾讲:“本人在台湾办学之初,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 致使早期的育达学校人事纷扰、行政失序、校务松弛,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痛定思痛之余, 决心订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务管理办法。”正是有制度的保障, 创办人在台湾办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 创办人把“好的制度”和“好的管理”确定为办学的重要原则。学院建校伊始就秉承创办人的“制度管理”思想,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编印了《章则汇编》, 强化了制度执行, 对推动校务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院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 “制度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但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制度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 因此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可是, 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制度”, 因此, “制度”是动态的。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文化”, 其核心是“既重视制度管理, 又要重视按制度精神办事”, 达到严格管理与严而不苛的辩证统一。因此, 学院在管理实践中提出, “必须按制度办事……尤其是管理层应该学会按制度精神办事, 我们管理者不能用制度的具体规定, 来反对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这是对“制度管理”的超越, 要求管理者更具智慧, 在执行制度时要对制度有深刻的领悟, 使管理更加人性化, 倡导人文关怀。从“制度管理”到“按制度精神行事”不是一种简单的嬗变, 而是一种管理理论的升华, 使管理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 更具有民主性、人文性。

首先, “按制度精神行事”要求管理者要完全理解制度的内涵、具体要求、本真意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制度执行不偏差、不僵化、不过激, 从而保证制度的良性运行。创办人曾说:“制度是人定的, 有其因时因地之限制, 制度本身是死的, 若不能灵活运用, 必然导致行事僵化。”

其次, “按制度精神办事”要求管理者慎于思考, 敢于对制度本身提出质疑, 勇于反思, 修订制度, 甚至颠覆制度, 只有这样才会使制度更加合理化, 从而运用好制度。如果管理者安于做一个没有思考的“单向度”的人, 我想这是学校发展的悲哀。诚然, 反思批判的前提, 是我们对认识的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识读, 不要一知半解、断章取义,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反思“制度”不是反对“制度”, 更不是反对“制度管理”, 而是促进制度更完美, 管理更规范。我想这是“按制度精神行事”的价值旨趣。

再次, “按制度精神行事”给管理者在执行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要求针对不同个体、不同事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前提是要维护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 更要捍卫制度的严肃性, 维护人的尊严。总之, 正如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其《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所言:“必须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的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按制度精神行事”揭示了管理过程复杂性、丰富性、不确定性, 指明了管理的路径、策略和价值取向,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领悟, 去探索。

翁塘小学办学思想 篇10

1、追求目标: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理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

2、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具体而言,理念,即概念、观点、观念或思想及其价值追求的集合体,理念就是一整套概念体系或观念体系。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

3、办学精神:舍小家,顾大家,以校为家;育学生,爱学生,视若己生。

4、管理模式:内强管理(规范化管理),外树形象。

5、管理措施:人人有岗位,岗位有职责,职责有考核,考核有奖惩。

6、办学策略: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即:立德树人,造就“敬业型、学习性、服务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1)、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敬业、奉献,以“师德水平最高,责任心最强”打出学校名气。

(2)、培养“学习型”教师。

“领导示范”、“榜样激励”、“制度规范”,形成学习氛围,开展“整体提高通识性学习”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形成制度。

(3)、培养“服务型”教师。

开展以“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规范教师,激励教师,警示教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学习镇内师德典型。开展领导、教师、家长、学生评教师活动。鼓励教师真正

成为学生的“人格示范者、发展促进者、心理支持者”。将教师家访形成制度,保证家访次数,提高家访质量,开好家长会。

(4)、成就激发竞争力。

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支持教师学习、培训、进修。为青年教师提供提高素质、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激发教师创造性、进取心、竞争力。

为优秀教师获得相应荣誉和待遇创造最宽松环境。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那些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教育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获得相应待遇和荣誉,将全体教职工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中来。

7、办学宗旨:对学生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基。

8、办学原则:育人为根本,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发展为主题。

9、办学方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10、教师追求 :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11、发展规划:三年内使学校各项工作达到规范化要求,五年内基本形成办学特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入全区农村先进学校行列。

12、三风一训

校训:诚信立身、自信成事。

校风:和谐有序、昂扬向上。

教风:学无止境、爱满天下。

学风:刻苦多思、踏实进取。

上一篇: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下一篇:一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