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十篇

2024-09-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1

一、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

阜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发展较快, 特别是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已初步构建。

1. 农业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得力。

阜新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循环型农业为阜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之一, 率先成立了“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 (暂行) 》《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规划。

2. 农业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果显著。到2009年,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L09DJY077) 阶段性成果

全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阜新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依托阜新荣大颗粒饲料等企业, 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发挥辽宁田园实业等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生产食用菌;三是秸秆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四是秸秆气化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二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居全省领先水平。阜新“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建设从1990年开始, 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 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 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 建设数量及利用率在省内名列前茅, 被评为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3.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显效。

“十五”以来, 阜新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321.5万亩, 投入造林资金8.6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使农民获直接经济效益2.9亿元;实施以林草间作为主, 配以林药、林菌、林烟、林粮间作和林下养鹅等办法, 林地经济开发面积100万亩。彰武县推行的“林草畜一体化”开发模式, 形成了“沙荒地造林——林下杂草养鹅——鹅粪滋养林木”的良性立体循环体系。

4. 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良性格局初现。

阜新以双汇等企业为龙头, 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 建立了养殖业、有机农业发展链条。辽宁田园实业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料, 每年转化秸秆6万吨、畜禽粪10万吨, 生产食用菌菌料10万吨, 年生产褐菇2万吨, 安置农村劳力3200人, 带动15000余户农户致富。阜新振隆土特产开发了南瓜干、南瓜粉、南瓜丝面、南瓜饼干等系列产品, 既提高了企业效益,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成绩, 但也存在着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1. 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阜新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水资源相对短缺, 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造成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2.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阜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 而“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在种植业中比重较大。阜新现有耕地的80%左右为中低产田,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缺乏, 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数量偏低。

3. 农业中介组织作用发挥欠佳。

农业中介组织是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阜新的农业中介组织数量有限、产业覆盖面窄, 尚处于初始阶段, 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阜新有专业生产合作社和专业生产协会285个, 带动农户3万户, 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

4. 农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不完善。

目前,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工作方式等还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不仅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需要, 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坚持因地制宜, 减少面源污染, 实现“减量化”。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耕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 特别需要通过“减量化”来解决。“减量化”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一是节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二是节药, 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三是节肥, 增施有机肥, 控制化肥量, 提高化肥利用率。

2. 抓住转型契机,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实现“再利用”。

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基地之一。阜新的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 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再利用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各类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副产品。因此, 要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畜禽类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实现“再利用”。

3. 推广典型经验,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已经涌现了发展典型, 如“四位一体”生态户模式、彰武半干旱地区的“五峰模式”。五峰镇发展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养牛——牛粪——沼气——照明 (燃料) ”、沼肥等良性循环产业链条, 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境改善。因此, 要积极推广典型经验,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激发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热情。

4. 多方协力,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中介组织服务。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产品销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 促进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的有效衔接。二是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 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三是技术保障。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

5. 正确定位,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管理能力对经济转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各级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 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二是利用财税杠杆。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 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发展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摘要:本文在总结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原则、资金、服务、政府等多方面入手, 提出了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转型的建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2

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农业总量虽然较大, 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因此, 在现在这种状况下, 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可能现实的, 根本的出路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1.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环境污染状况也日益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 由于设备简陋, 工艺比较落后, 技术含量较低, 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 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 在农业生产中, 一些农用化学物质, 如农药、农用薄膜、化肥、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直接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所以, 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解决污的染问题, 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 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 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 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 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损害。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政府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项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 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来讲, 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条件

2.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等国经验, 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 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 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 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 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2.3 部门联动, 同心协力。

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科技、国土、环保、财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系统内均需资源输入、产品输出, 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各系统 (部门) 必须联动, 全力以赴, 统一步调, 同心协力, 整体推动, 努力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 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2.4 大力宣传, 着力培训。

一要加强宣传, 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 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要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 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兴事业中。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 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 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3.1 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 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直接危及生存空间, 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3.2 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 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一方面, 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 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以生产要素为纽带, 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 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 要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 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3.3 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要以“四个方面”为主线, 形成循环经济框架, 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3.4 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 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 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 发挥集约种植优势, 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 不断提高复种指数, 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配合滴灌技术, 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篇3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循环经济理念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广泛涵盖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部门,分别称之为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三产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江苏省作为全国范围内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江苏省拥有全国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通过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江苏省高效都市农业已具规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空间广大。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但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经济困境也亟需解决。明清之后,江苏省一直就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却长期采用的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这是制约江苏省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早在2003年底,江苏就开始了循环经济宣传和推广试点工作。2005年底,江苏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省份,省政府制订了《江苏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有阶段和现有水平上建设循环经济,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实行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战略。近年来,江苏省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运用农业生态学规律,将农业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等环节组织成为“资源利用一现代农业一资源再生”封闭式流程,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五种生态农业园模式:一是以鱼塘为中心、周边种植花卉、蔬果的生态农业园;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动植物共育和混养的生态农业园;三是种养植和沼气池配套的生态农业园;四是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五是海水和河口养殖加工型生态农业园。生态农业园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进经济集约式发展,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改变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要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面对人口不断增多造成的生存压力,选择发展循环经济道路,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人口大省,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但是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6位,能源自给率低,80%以上的能源要从省外调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全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67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了55人。较高的人口密度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改变“资源匮乏、高消耗、高能耗”现状,突破资源约束。

四、农业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在于技术的提高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方式,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要以良种选育与推广为核心,全面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在于制度的完善

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科学布局,注重可持续发展

要合理安排区域内部发展,科学布局。江苏省循环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间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差距明显,呈现苏南遥遥领先、苏中步步紧追、苏北步伐缓慢的局面。各地要发挥特色,形成联动。太湖地区要发展资金与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以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苗、农产品加工为主,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化体系;沿江地区要发展成为沿江城市提供生态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淮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林业种植与加工、水产养殖与加工、畜禽养殖与加工、食品加工产业,力争成为全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要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要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业适应市场。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绿色养殖业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4

编辑:admin 时间:2008-7-4 12:33:00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地方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 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搞好典型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分工、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和浪费资源。

完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具有规范性、保障性。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农民和村集体进行投入,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

促进公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者:杨 文 李世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5

一、农业循环经济涵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才新兴的一个话题, 它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农业系统中, 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耗用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理解农业循环经济, 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生态规律, 凡是与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一切有利于农业环境发展的生产方式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 因此, 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也是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 它的特征是节约农业资源和产品的再生资源, 它的目标是以更低的消耗、最小的污染、更高的利用效率来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必须采用现代高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手段, 运用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载体,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群化。

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 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此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到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的资源战略安全。

1.《中国21世纪议程》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 提高食物产量和保障食物安全,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和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站在农业资源的角度来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将当前的农业资源开发和资源的长期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既能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不断需要, 又能做到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 遵循农业资源对有限人口的资源承载能力的客观要求,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历史和农业文明最悠久的国家, 为世界农业的多样性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解决了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经济社会对多样、优质、安全的农业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且不断增长、人均土地自然资源少、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了困难的境地。农业化学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地表、地下水的污染严重, 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生物物种和基因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 为了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 才有可能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才能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实现人口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度性;才能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 保证土地资源数量,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才能积极增加食物的质量和种类, 并提高食物安全, 促进农村综合协调的发展。因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才能真正的处理好农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综合治理、互利共存、趋利避害、最大绿色覆盖、最小土壤流失、整体协调、经济结构合理化、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生态产业链接、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

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无规矩不成方圆,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创新制度着手, 为农业的发展颁布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拟定农业发展政策, 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我们要服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 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理念, 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并自觉实践, 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行。努力培育循环型农业, 以资源的优化利用方式为核心, 依托技术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并付诸于切合实际的实践, 积极推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 重视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 为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行和发展提供强大而持续的经济服务。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 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结合国家行政部门的调节, 设立专项基金, 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组织参与进来, 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适用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以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 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生产离不开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制约, 因此要学会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地区的气候和地质的优势, 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式, 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和传统的农业发展结合起来。运用系统的工程方法,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 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 满足市场的需求, 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持续的发展。

4.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区域, 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方式,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改善当地的农业发展条件, 在园区内推行清洁生产的生产方式,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 为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予以税收优惠或者资金支持, 使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变得有利可图,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多地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可和投入, 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农业经济生产面临着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为了解决落后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最终出路。尽管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要看到它存在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一定会看到循环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祖海.西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 2003, (1) :24~26.

[2]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 2002, (4) :4~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6

1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潜力

据粗略估算,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渣饲料化、秸秆高效饲料化、秸秆饲料化扩大养殖规模、废弃秸秆再利用节本、沼气高效生产等领域的潜在经济价值每年在90亿元以上,由此可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570多万t,而诸如秸秆菌业、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精深二次再利用技术、以种养废弃物基质化联结的农区与边际土地等循环生产模式技术,对甘肃农业经济的助推潜力更为可观。事实上,农业系统对自产温室气体的消化潜力在80%以上,对种养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十分突出,造成目前农业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充分挖掘科学技术链接生产亚系统、并使各亚系统相互支撑共同发挥效益的潜力。甘肃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将全面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示范省的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农业的发展,也将全面提升甘肃农业的综合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亚系统关键技术的相对优先序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4R+2B+2E”原则,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接口技术的基本特征,按照甘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拟定的农业循环经济分区,对不同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量化研究,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领域优先序及不同领域的技术优先序。

2.1 农业循环经济组成亚系统的相对优先序

总体来看,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各亚系统技术的优先序为:循环生产接口技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甘肃农业循环生产接口技术与发达地区先进技术间的差异最大,证明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对甘肃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作用最大。种植业领域内,机械化技术落后、生物互作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普及面低、自然资源和购买性资源转化技术缺乏系统性等科技问题十分突出。养殖领域,如何科学利用饲料化的秸秆资源、开发规模化和农户水平应用的动物粪便收集技术问题比较突出。相对而言,加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其可能的原因是加工业多由企业完成,而企业水平上的装备、人才、技术、信息的配套化程度较高,且对废弃物的多级、多层次高效利用规划好、执行到位。

2.2 农业循环经济各亚系统技术的相对优先序

种植亚系统:节水技术>收获技术>施肥技术>播种技术>植保技术>耕作技术;养殖亚系统:饲喂技术>粪便收集>养殖设施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加工亚系统:加工工艺>副产品再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原料供求匹配技术;接口技术:秸秆饲料化技术>沼渣液利用技术>动物粪便肥料化技术>秸秆动物粪便沼气化技术>秸秆肥料化>秸秆粪便基质化技术>设施栽培基质利用技术>塘泥肥料化技术;设施农业亚系统:设施环境控制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设施植保技术;林业亚系统:育苗技术>树种配置技术/采伐技术;渔业亚系统:繁育技术/饲喂技术>养殖条件。

3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3.1 资源节约高效种植技术领域

3.1.1 化肥、地膜节约技术

包括新型缓控释肥料利用技术,配方施肥、有机无机结合、水肥一体技术,一膜两年或多年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相结合的地膜减投技术等。

3.1.2 机械化精量耕种技术

重点研发适用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条件下的精量化播种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机械化收获技术等。

3.1.3 节药技术

主要病虫草害的生物防除技术,基于作物合理配置、土壤耕作的病虫害防除技术,低残留高效新型药剂研发等。

3.1.4 节水技术

灌区高效地面改进灌溉技术、以喷滴灌为主的工程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微灌技术;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高产再高产技术,补充灌溉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3.1.5 节能技术

主要为以少免耕作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3.1.6 智能检测技术

主要指农田水分、养分快速检测技术,水肥管理信息技术。

3.2 集约养植技术领域

3.2.1 饲养技术

包括生态化饲养技术(设施养殖、传统放养),优化的生产工艺流程,科学的管理程序和制度等。

3.2.2 饲料高效利用技术

选育种植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全价饲料生产技术,高效、安全、减少污染物释放的添加剂的生态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3.2.3 畜牧生产过程与环境管理控制技术

包括主要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畜禽养殖场的科学设计,环保型的新型畜禽建筑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养殖生产环境的协调控制,除除臭技术,畜禽生产全程安全监测技术等。

3.2.4 粪便机械化收集技术

指适用于大型养殖场收集并初步处理的大型机械研制或引进,适用于农户小规模养殖的简易、高效粪便收集机械研制等技术。

3.3 循环生产接口技术领域

3.3.1 秸秆资源化技术

1)秸秆饲料化技术。

包括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以及复合青贮、黑贮、酸贮等新技术;适用于农户水平的秸秆裹包青贮、压块、膨化、颗粒等全营养饲料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工厂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将作物秸秆与其它有机残余物有机结合,生产蛋白饲料、复合全价饲料技术。

2)秸秆肥料化技术。

包括秸秆机械化高效还田及高效腐解利用技术,秸秆快腐还田技术,工厂化商品有机肥生产技术等。

3)秸秆能源化技术。

主要指秸秆沼气生产技术,秸秆高效气化集中供应技术,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化技术。

4)栽培基质化技术。

包括秸秆菌业生产技术、设施蔬菜有机栽培基质生产技术。

5)工程材料化技术。

包括造纸技术及其设备升级改造技术,秸秆资源丰富地区适度发展秸秆新型板材、秸秆炭化等新型产业技术。

3.3.2 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

包括作物秸秆生产肥料、沼气、饲料等技术。畜禽粪便的高效利用离不开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未来农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究中应将这些技术作为重点加以突破。

3.3.3 加环技术

主要包括以腐生生物为载体,对种养废弃物进行二次转化,形成生产高端动物性产品的技术;引进特种动物,提高秸秆利用率,扩大农牧循环规模技术等。

3.4 循环生产模式

3.4.1 生物多样化配置内循环模式

包括异基面林草畜结合立体种养模式,禾豆间作、禾本科与豆科或油菜等作物的复种轮作、林粮间作、粮菜间作、粮药间作等模式。

3.4.2 农牧循环模式

集成农田资源节约和高效生产、秸秆饲料化、动物粪便和废弃秸秆高效肥料化还田、高效清洁养殖等技术而形成的农牧互作型循环生产模式。

3.4.3 农牧沼循环生产模式技术

集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种植养殖技术,工程、物理和生物技术辅助的沼气高效生产技术,形成的有机物多层次利用高效循环模式。

3.4.4 农牧菌循环生产模式技术

集成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工厂化、专业化生产,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栽培残料二次基质化技术,残料无害化还田技术,形成典型加环型高效循环生产模式技术。

3.4.5 农牧菜(果)循环生产模式

重点集成种养废弃物专用肥料、专用基质生产技术,菜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形成化肥、农药及灌水减量化循环生产模式技术。

3.4.6 产业园循环生产模式技术

集成种养高效生产、大型沼气生产、加工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等技术,发挥产业园区休闲、旅游功能,形成农、工、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循环经济模式。

4 支撑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4.1 新型农业生物制剂工程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

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中还田秸秆高效降解的微生物菌剂研究与开发,豆科作物固氮菌、解磷菌专用菌株的筛选与培育,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肥料化、饲料化菌剂研制,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生物工程技术,秸秆、粪便基质化发酵菌剂,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工厂化高效饲料、肥料、基质生产的配套工艺等。

4.2 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配套机械研究与开发

包括保护性耕作播种机械,高效灌溉设备,农药超低量精确喷洒设备,秸秆高效还田机械,秸秆打梱、粉碎、揉搓机械,地膜再利用防撕裂播种机械,动物粪便收集及处理机械,简易堆肥翻堆机械,食用菌基质发酵和专用栽培基质发酵翻堆机械,沼渣、沼液高效利用配套机械,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配套机械,种植、养殖智能检测设备及系统,农产品加工机械等。

4.3 加工废弃物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突破啤酒麦芽加工新技术,洋葱皮渣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技术,葡萄酒酿造废渣提取技术,番茄皮渣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技术等。

4.4 生物多样化配置循环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研究与开发

适用于河西走廊区的节水、农牧适用型间套生产技术,适用于河西走廊区的节水、防风蚀冬春覆盖型作物配置生产技术,缓解连作障碍的作物多样化配置技术,林粮间作技术,适用于中东部地区的林(果) 草禽立体种养模式,适用于甘南及相似生态区的粮草轮作生产技术等。

4.5 高效循环生产模式集成研究与示范

按甘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打造河西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有机食品循环生产模式、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想,重点集成提升“农-牧”、“农-牧-沼”、“农-牧-果(菜)”、“农-牧-菌”四大循环生产模式,形成规范化运行模式,并按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选择性示范推广。

4.6 高效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与示范

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为平台,开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废水再利用技术,集成沼气生产和精深产品加工技术等,建成集现代工业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特点于一体的高效循环经济园区。

4.7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二是建设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7

在国外没有专门的循环农业研究, 也没有循环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等术语。循环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中国人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对现代农业反思后的创造性发展。中国专家学者汲取传统农业的优点, 在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来解决农业、农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做出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从本质上来说,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有人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 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 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还有人认为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但不管什么样的解释, 都强调要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 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 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2 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2.1 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河南农业人口多而农业资源相对不足, 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7年底, 全省耕地保有量连续九年稳定在1.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34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为1.22亩, 当年增加21万亩, 减少21.9万亩, 增减相抵净减少不到1万亩, 连续多年实现占补平衡。但通过对不同地区影响土地经营规模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 把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分成不同的类型, 河南仍属于Ⅱ类耕地紧张地区, 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6.24%。

耕地资源是河南实现可持续资源利用的最为重大的部分, 但据调查, 近年来被征占的耕地绝大部分是肥沃的优质耕地, 而补充上来的多是荒地或需要进行多年改造后才能见效的复耕地, 耕地的整体质量在下降。与此同时, 还存在着未征先占、乱占滥用、耕地浪费等现象。

耕地资源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 如不加以保护, 很可能成为河南可持续资源系统的“木桶效应”的“短边”, 危及河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

2.2 有效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浪费并存

河南水资源较为短缺,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21.8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总量的1.2%, 是全国15个主要缺水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342.8立方米, 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8%, 居全国第24位, 所以河南的有效水资源相对短缺。

从全省多数地区农业利用水资源来看, 通常是由于季节性降水丰枯不均, 夏秋季节暴雨成灾, 其它时间大部分缺雨, 对农业生产影响大。而且南北地区差异大, 南部三个市地人均水资源量为800立方米, 而豫北五个市人均只有280立方米, 相差近3倍, 缺水问题非常突出。

此外, 全省的农田水质污染也较为严重。近年来, 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 致使大部分境内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污水年排放量达到20亿吨以上, 80%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和库湖, 造成大多数平原河流水体污染严重, 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 50%以上的重点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指标, 有些河水超过Ⅴ类标准, 甚至不能用作灌溉水。大多数河流鱼虾绝迹, 水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源也受到汞、酚、砷等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些已不符合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标准。

全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也偏低。发达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0.9, 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4-0.6。而河南大部分地区仍沿用落后的灌溉技术, 灌溉不是浇庄稼, 而是大水漫灌浇地, 亩均用水量达1500立方米以上, 水的利用系数不到0.4。目前, 河南节水灌溉农田面积已达2000万亩, 占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总量的27%, 但只占全国节水灌溉农田面积的0.6%。而且近几年,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以及省道、县乡公路的扩宽改造, 占用了大量节水灌溉农田。城市化进程加快, 也使节水灌溉面积进一步萎缩。

2.3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河南省农村的卫生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一些农村仍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 垃圾一般都弃置于河塘或凹地, 而且垃圾长期露天堆放致使堆积地异味弥漫、蝇虫噬掠, 垃圾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电池和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废弃物, 不但给当代, 也给子孙后代带来了危害。此外, 由于农村改厕基本上未采用“生态厕所”, 以往可以作为肥源的人畜粪尿直接排放于河中, 既影响环境卫生, 又污染水源。近些年, 秸秆燃烧也成为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之一, 全省大部分秸秆被弃置不用, 或一烧了之,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也污染了大气, 甚至容易引发火灾,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不仅如此, 一些地方还把严重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农村地区, 造成了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3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循环不经济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以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等为基本原则。在农业生产中, 遵循3R原则就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 恢复和确保耕地、森林、草地和水体等资源的可再生功能, 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而目前农业生产模式看似是一种循环经济的形式, 即“自然界——产品——废弃物——自然界”, 但这是一种很不经济的循环模式, 存在着过度消耗农业资源,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 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3.1 滥用农药、化肥、农膜, 农产品质量令人担忧

目前河南全省每年施用300多万吨化肥, 有效利用率仅占1/3, 大量的化肥沉留在土壤中, 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 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池塘, 形成巨大的污染暗流。而农业上广泛使用的塑料薄膜, 不但很难降解, 而且在其降解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成分, 它们进入水源, 也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其次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据统计, 农药残留造成了过去30年, 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以及运动神经疾病等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的死亡人数大幅上升;近年来, 因食用喷洒农药的蔬菜中毒的事件亦时有发生。

3.2 生态环境恶化, 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

长期以来, 由于滥用农药、化肥, 农膜, 造成农用土壤垃圾化, 耕地质量下降;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破坏的窘境。生态恶化使河南省的各种自然灾害次数增多, 周期缩短,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而且造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这一切最终的损失都要由自然和人民群众来共同承担。以粮食生产为例, 2003年以来全省每年因旱、涝灾害减产的粮食产量平均达到800万吨左右。而且据统计, 2006年河南省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9.7万元, 由于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03万元, 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825万元。由于生态恶化造成的各种损失, 已成为自然和社会沉重的包袱, 不仅如此, 往往最终环境的治理成本远远大于各项经济活动为社会创造的财富。

3.3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如烟杆废料、废木屑、玉米芯、麦秸、蚕豆杆、椰子壳等, 这些废弃物若弃置不用, 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 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的能源, 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比如在农业废弃物中最常见的秸秆利用情况, 全国每年生产的大量秸秆中, 约l/3未得到综合利用, 一些农民采取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焚烧和随地堆弃。河南省基本情况相似, 大部分秸秆被农户直接燃烧, 但作物秸秆直接燃烧的热效率十分低, 仅10%左右。如果利用先进的技术, 可使秸秆变废为宝,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 极大地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4 原因分析

农业生产中之所以存在循环不经济问题, 是有很多原因的。这其中有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 也有相关部门发展滞后的原因, 更有人观念落后方面的原因。

4.1 农业资源产权不清

主要表现在农业土地产权, 水资源产权等不清, 比如土地产权, 由于农户承包的农地处于经常调整之中, 使农户失去对承包土地的稳定预期。尽管我国土地承包期一再延长, 从改革初期的15年延长到1993年的30年, 都试图稳定农民的预期, 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有些地方政府想收归国有就收归国有, 想怎么卖就怎么卖, 农民失地不得利。对于农村的集体土地, 农民不仅无权决定其是否交易, 而且无权从土地买卖中尽可能地获得收益。事实上, 只要对土地权属没有明确界定, 农民都有投资回收期的考虑, 尽力索取投资, 追求收益最大化, 这就使得农民经营行为短期化, 对耕地进行掠夺性开发, 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

4.2 缺乏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体系

农业、农村环境恶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农业资源的滥用, 而引发资源滥用的经济机制在于缺乏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来消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经济中, 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 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 导致人们对有关资源过分使用, 引发大量的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价格,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城镇供水的商品价格通常低于成本价, 农业灌溉用水更是无价之水, 免费供给, 供水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利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急剧增加, 污染水域的现象也愈加严重, 而现行的水价虽说有所提高, 但水价非但不囊括污水的治理成本和正常利润, 甚至不足其饮用水生产成本价的一半, 水价很不合理。水资源价格偏低, 不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 造成了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和企业是不会过多关心如何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和处理排放, 农业清洁生产也就无从谈起, 农业和农村环境恶化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4.3 农产品质检体系仍不健全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从2003年起, 河南省财政先后投入5000万元, 带动1.1亿元的市、县地方财政投入扶持建设农产品质检中心。目前, 河南省有8个省部级检测中心, 18个省辖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65个县 (市、区) 建成了农产品检测中心, 180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立了检测室, 初步形成了省、省辖市、县 (市) 和批发市场 (生产基地) 三级四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产品标准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 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消费安全的需要。国际采标率低, 与国际标准对接不够。质检机构数量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从事高精尖检测机构和综合类检测机构较少, 检测速度慢, 检测的试验环境条件差, 检测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无法完全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问题,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4.4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 河南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较快, 加工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但精加工、高附加值不够,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 而河南仅有40~5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4.5 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望不强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而河南省农村人口平均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对保护当地农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强烈要求。加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也没有环境意识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执法不严, 为追求政绩, 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 使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 片面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发展的质量, 致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此外, 没有系统地、具体地制定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 缺乏有效的财政、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也是农业生产中出现循环不经济问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梁龙.对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循环经济的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 (农产品加工) , 2008, (04) :42-45.

[2]姜法竹, 杨纯波.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1) :45-4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8

【关键词】:农业 循环 核心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0-0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各业大幅度增长,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伴随着现代工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应用于农业,以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地大物博,但我国人均资源却相对贫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且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限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循环型农业被认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现代农业生产向循环型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农业革命。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均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资源与环境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相应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一,政府加强了引导,充分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了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第二,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方面充分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第五,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污染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当务之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变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等环节来出发,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农业部门的外部关系。它是一个涉及农村人口、教育、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必须建立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的人口控制、文化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政策与制度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农业部门的外部关系,创造良好的人力、财力条件和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篇9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的上升,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急剧下降,所以改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迫在眉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分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现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的可持续农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现状;解决措施

1农业循环经济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将不同种类的生物进行重复利用,形成内部循环,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关注资源的用度及走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不仅是农业循环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状

农业生产过程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一些外在辅助因素,将种子培育成粮食或蔬菜果实的过程,这个能量转变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生物质,这些生物质之间的重复利用便形成了农业循经济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是把握能量与生物质平衡的关键所在,更是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利用有机肥来进行能量转换,这样的生产过程太过于封闭,已不适应当前高效社会的需求,所以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生产系统要根据外界环境与能量本身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辅助方式进行高效生产,将能量循环的内容进行扩大。

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这些东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及应用,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与作物产量上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不当应用会导致食品的安全性能降低,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增加畜禽的成长速度,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大多含有激素,这就导致畜禽的排泄物无法全部应用于作物生产,这样以来就造成了物质浪费,如果将其排放于河水中,又会造成新的污染形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3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3.1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进行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不能只喊口号,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将其迅速落实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这离不开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

农业部门制定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具体方法、最终目标,并监督工程实施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行,确保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基础上,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2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而农民又是本产业的主要支柱力量,所以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要注重农民对本模式思想意识及技能培训,只有农民充分的理解到本模式所带来的效益及优势,才能更好的将全身心投入工作。

加大思想意识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报纸广播等方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进行普及灌输,给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产观、价值观。

加强技能培训力度主要通过对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规范与标准化渗透,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扎根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3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科技的研发力度主要包含关键技术研究与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两大方向。

关键技术研究是指对创新实用型的生态利用技术、高效利用秸秆技术、安全生产无公害产品技术等研究;再生利用技术是指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农用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通过大力研究与开发这些科研技术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进度,建立体系完善的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小投入大回报的运转模式。

3.4要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是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途径,但是如果单纯的依靠政府力量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治标不治本。

我们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去做:(1)确定编制。

依据当地环境与生产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确定宣传推广所需要的具体人数。

(2)明确责任。

进行技术推广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新技术的引用,对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监督。

这些职能的责任要明确到个人,保证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建立推广机构必须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之上,建立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作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想快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是农产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充分发挥能源与环境在经济循环模式中的应用,实施符合我国国情与地区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董淑阁.关于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02:36-38.

[2]冯长.探析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D].河北大学,.

[3]邵梅丽.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4]刘荣章,曾玉荣,周江梅,翁伯琦.关于农业循环经济若干理念与模式的探讨[J].福建农业学报,,06:592-59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篇10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各地积极探索了以种养循环为主的多种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

1. 项目支持环节需进一步优化

按已有的相关规定,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循环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明确要求不得用于种苗(畜、禽)、圈舍等与循环利用无关的生产经营设施(设备)补助,整体上比较科学合理。但调研也发现,有的项目财政资金支持效果不好,甚至存在浪费情况。比如,一些地方突出反映,项目补贴修建的户用沼气灶、沼气灯以及相关的沼气输送管网使用效果比较差,闲置率较高。其原因既与养殖场供气不稳定有关,也与农户生活习惯分不开。对诸如此类环节进行支持,不仅起不到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民生的效果,反而会浪费财政资金,在群众中造成搞“形象工程”的错误印象。与此同时,对沼液沉淀(存储)池、沼液、土壤及产出品监测等重要环节的支持,又存在缺位的情况,为生态环境和循环设施持续利用埋下了隐患。

2. 循环设施后续管护不到位

“重建轻管”是长期困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循环农业设施建成后,由于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循环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对养殖业主而言,养殖园区内的循环设施建设,是政府交给他们的“必修课”,不得不完成,但建成后,就不愿增投资金进行修缮维护;对种植业主而言,只对布局在自己种植基地里的管网设施负责,对养殖园区内的循环设施没有意愿进行管护;对受益农户而言,往往将循环设施的视为国家投资,认为维护是集体的事,缺乏个人管护的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循环设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且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无论是种养殖业主还是农民都不愿意投资投劳,主动参与承担整个循环链的基础设施维护任务。

3. 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不足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的技术和材料作为基础支撑。没有技术和材料的支撑,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就如“空中楼阁”。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地区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的主要亮点都集中在制度模式的创新上,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不够,实际的运用则更少。沼液灌溉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程度还比较低,沼液流量控制主要以经验来判断,沼液对滴灌、喷灌管道的堵塞和腐蚀问题还未很好解决。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和劳动力科技素质较差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

4. 循环链各主体间的利益机制不完善

随着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发展演变,农业循环链上的利益主体也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异质性转变。从第一批试点情况看,循环链上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利益协调难度大且交易费用高,导致种养循环链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风险。例如,一些地方在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时推行产业链多方合作的模式,整合了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加工企业、种畜场、合作社、肉食品加工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资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再加上松散的商品契约关系,缺乏法律政策的监管和保障,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容易发生不诚信和违约行为。有的种养循环模式还没有建立谁投入、谁受益的利益机制,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的错位容易造成循环设施建设维护中的推诿扯皮现象。

5. 项目整合力度有待加大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是一项投资回报期较长、涉及内容较多的系统性工程,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较高。调研发现,试点中普遍采取的“猪-沼-果”循环模式,如果达到500头能繁母猪存栏规模,建设一套沼液利用系统需要投入200万元以上。虽有农业发展项目、畜禽标准化项目、环境整治项目和农村能源项目等多个部门多个渠道的项目资金可用在循环农业建设投资上,但在制度设计上对资金整合缺乏顶层考虑。各试点市县即便有意愿对项目进行“拼盘”整合,但由于项目的申报部门、申报时间、申报结果、实施要求不同,操作难度很大,整合效果不显著。

二、制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标准和支持政策的思路

根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前期试点中的经验和教训,在项目试点和推广工作中,要继续坚持以业主为龙头、合作社为纽带,以适度规模养殖为核心,以种养结合、能源平衡为重点,着重优化财政支持环节和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从三方面考虑:

1. 坚持分类支持循环链中的关键环节

制定财政分类支持政策,要细化到循环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对具有公共品属性的环节,包括技术研发推广(产学研项目等)、沼液及土壤监测等,重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以支持。对循环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循环利用硬件设施,如提灌站、沼液池(包括沉淀池)、输送管网的新建扩建和循环设施管理维护等,主要以财政直接补贴或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对业主或农户直接受益的环节———种养殖基础设施,包括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新技术(如有机肥厂建设、有机肥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养殖(寄养)小区基础建设等,主要以财政贴息、担保贷款、差额补助等方式支持。

2.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切实改变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养殖业主、种植业主和农民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格局,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循环链和价值链的协调发展。在制定循环经济项目方案时,要明晰循环设施产权,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不同属性循环设施的产权分别界定给养殖业主、种植业主和农民等利益主体,主要由其负责管理和维护。养殖业主处于循环经济链中的上游环节,承担了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要合理构建成本分担机制,引导受益的种植业对其成本进行适度分担。支持种养业合作社申报实施循环农业发展项目,将相关的种养业主、农民纳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协调功能,使各成员实现利益共享、成本共担。

3. 着力整合多个渠道投入的项目资金

在实施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其他渠道的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的有效整合。制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规划和方案,要做到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实现项目之间的技术衔接、配套协作,充分发挥项目集成的规模优势。

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财政支持政策

立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以提高循环经济效益、优化财政支持方式为基本导向,确定财政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支持对象、支持环节、支持标准和支持程序。

1. 支持对象

根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和财政投入目标,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其配套的适度规模种植基地修建循环经济设施,支持专业机构(农业废弃物利用公司)进入农业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利用,积极鼓励业主采取种养结合生产模式。具体而言,支持对象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基地中的小农户、农业废弃物利用公司等。获得支持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需求;具有与畜禽粪污排放量相适应的种植品种及消纳面积(畜禽粪污循环利用项目),种植结构调整须同步调整种植面积以确保循环效率;具有日常管理和维护循环经济设施的持续动力。

2. 支持环节

财政补贴资金重点用于循环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维护、以及其它公益性质支出等循环链条的关键环节,不得用于种苗(畜、禽)、圈舍等与循环利用无关的生产经营设施(设备)补助。具体的支持环节包括:①关键循环技术和设施设备的研发和引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内沉淀池、沼液储存池等循环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②循环经济向农户延伸的灌溉管网、田间储存池等循环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③农户及小型养殖户使用有机肥补贴,规模养殖场农业废弃物利用能耗补贴;④农业循环设施运行中废弃物、沼液、土壤及农产品检验监测补助。

3. 支持标准

根据项目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项目建设性质确定补助标准。畜禽规模养殖场内循环设施(设备)投资主要由业主承担,财政资金补助不超过50%;畜禽规模养殖场外粪污存储、输送管网等公共设施(设备)投资补助不超过80%。龙头企业循环设备投资主要由业主承担,财政资金补助不超过50%;专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循环设备投资补助不超过80%;专业性农业废弃物利用机构循环设备投资补助不超过30%。鼓励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可折算为自筹资金,折资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参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鼓励专业性农业废弃物利用机构投资(专利技术可折算自筹资金),参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消纳非自主养殖场有机肥料的小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不超过20元/亩标准补贴。后期管护基金中财政补助部分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0%,且不超过基金总额的30%。

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方式和程序

1. 补贴方式

一般应将以奖代补作为财政补贴的主要实施方式,辅以直接补助、先建后补等方式,根据不同方式采取差异化的补贴方式,旨在鼓励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整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 实施程序

(1)项目申报。以试点地区竞争立项方式确定支持项目,采取淘汰制。省农发办根据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扶持重点和项目申报情况,建立项目库,形成项目储备制度。

(2)项目审批。采取项目实施方案的方式申报项目,省农发办组织农业、财政等主管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择优确定立项项目。

(3)项目实施。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实施的畜禽粪污循环利用项目,根据项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可采取自行建设、自主招标(比选)等建设方式。养殖场外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的,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县级主管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等建设方式,也可由受益农户采取“一事一议”的建设方式。项目建设鼓励探索EPC模式(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加强对项目质量和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

(4)项目验收和评估。项目应当在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期内建成运行,并进行验收。项目在县级农发办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组织项目竣工验收。省农发办在县级农发办自查自验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直接验收或者委托市州农发办组织验收。

(5)项目后期监管。项目竣工验收并明确资产权属和管护主体后,为保证循环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应建立管护保证金和管护基金制度,管护保证金由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含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按照后期管护成本的一定比例提交。管护基金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提出,由财政直接补助。

摘要:本文认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明确重点支持的对象、环节、标准和程序,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力求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优化财政支持环节和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文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和项目实施方式。

上一篇:都市型产业下一篇:资产重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