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语文的美六篇

2024-07-17

感受语文的美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语文之美

长久以来, 基础教育过分重视认知性教学, 强调理性, 忽视感性, 强调认知, 忽视情感的教学, 其实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讲是大错特错的。因此笔者认为,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认知教学, 应当开展和构建语文“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深入探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以便为今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丰富教学成果做好理论准备。

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 情境体验, 让学生身临语文学习的意境

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所讲授语文内容创设合理的语文教学情境, 能够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 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学内容, 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引起学生的情感感染和情感共鸣,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 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时候, 就可以安排学生在户外进行实践, 寻找一个公园让学生体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区别。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手操作,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解决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认同

(二) 角色体验, 让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责任

角色体验是一种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能够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 能够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合作等。

例如, 教师在讲解《最后一课》时, 可以安排小组, 各小组同学分别扮演, 由于各位同学的性格不同, 表演出来的情绪反应也不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教师既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扮演者, 又要注意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体验中来。

(三) 操作体验, 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操作体验是通过让学生从事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深刻体验有关理论知识, 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是这次优质课活动评选中采用最多的方法。

例如, 教师在讲解《黄河颂》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 比如电脑或者录音机播放一段钢琴曲《黄河大合唱》的音频, 在音乐的进行中,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想象和体验文中的意象, 深刻体会黄河母亲的宽广胸怀, 学生会深刻了解黄河孕育了中华儿女, 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这种操作体验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操作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 探究体验, 让学生提升判断价值

探究体验是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从事一定的课堂探究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课堂探究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例如, 教师在讲述文章的病句修改这部分知识点时, 操作程序上, 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由师生共同探讨疑问, 在学生本身已有的体验的基础上, 总结出答案。老师并不会否定学生答案, 也不会给学生以标准答案, 只是让学生在互相辩论探讨的过程中, 澄清所生的疑虑, 逐渐对于病句的类型和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五) 实践体验, 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对语言的模仿不是在强化的基础上发生的, 而是在正常的环境中发生的语言习得模式, 所以“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因此, 语文教学应多创设实践活动, 比如开展语文小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比赛,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方面, 从美学的角度看, 真正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 设身处地地感受语文才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 让学生从体验中感受到语文真正的美, 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化, 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色彩, 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脆弱等等, 从体验中感知语文, 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境界。

另一方面,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情和行为, 这种知、情、意、行的结合, 才会为语文教学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 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感受、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笔者将继续实践这一理论, 争取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为体验式教学做出一些比较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飞扬.语文教学的体验式之美[J].语文教学通讯, 2006 (03) .

[2]张小阳.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03) .

[3]丁证霖等.当代西方教学模式[J].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6) .

感受语文的美 篇2

一、品味数学美, 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中

每个人都会追求美的事物, 青少年学生亦不例外。教师可利用这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数学的美, 如可以把生活中数学的美展现给学生。这些数学美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数学美。例如, 在教学“黄金分割”时, 我向学生举了很多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 如人体的最美比例、古埃及的金字塔、舞台的最美站位等。这些都是因为符合“黄金分割”原理, 才会最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那些图形的设计符合黄金比例呢?”学生就会联想熟知的图形, 如天安门、电脑桌、电脑屏幕。有的学生会突发奇想, 我们人体的上下身比例也符合黄金分割……数学美源于生活, 是数学的本质属性, 数学美感通过学生在一定审美经验上的感知体现出来并反作用于学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并产生美感, 从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使学数学成为一种享受, 让生活中的数学语言化, 数学中的语言生活化。比如,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并且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时, 教师可以引申为在同圆或等圆中,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外角、圆内角,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从而得到结论, 圆内角大于圆周角, 圆外角小于圆周角。

二、引领学生发现数学美, 体现在教师巧设发问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也是思维的结果, 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 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说、多讲、多问, 使数学符号具有学生化的语言功能。例如, 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 我先与学生玩“算24点”游戏。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游戏中很快知道了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作用。这种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三线合一, 那么两腰上的三线呢?教师可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用一句话概括, 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严谨美。再如, 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时, 教师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 (1) 哪种类型的抛物线顶点在原点, 对称轴是y轴? (2) 哪种抛物线的顶点在y轴, 对称轴是y轴? (3) 哪种抛物线经过坐标原点?经过这样的发问, 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思考, 并发现图形与解析式的完美结合美。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数学的美

我发现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学生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 才能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 才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 特别是若能用数学美来解答数学问题, 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设置疑问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 可在设问中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他们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学生的自主讨论, 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活中学会思考, 体验成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合作, 懂得交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尊重, 成为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活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因为“新鲜”“有用”“就在身边”而变得有趣,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因为不断地得到“尊重”、获得“成功”、体验积极的“情感”而得到满足, 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最终使学生喜爱数学课堂生活, 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处不在的数学美等待我们去探究, 去发现。作为教师, 我们要引领学生发现数学美;作为学生, 更要学必需的数学, 为数学美而学习。学生在体验美发现美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 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还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 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探究这一课题, 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努力。

摘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美, 美存在于图形中, 存在于解方程的过程中, 存在于严谨的证明过程中, 存在于求概率的树形图中……美在统一, 美在和谐, 美在严谨, 美在我们心中。数字符号点点圈圈, 图形图表框框条条, 远处一望枯燥乏味, 近处一瞧魅力无穷。大数学家克莱因曾认为:“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是一门多么美的学科。用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 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闪耀。学生正确地感受数学的美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冲刺中感受语文的美 篇3

在高三冲刺复习阶段,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而同学们却无动于衷,认为即使复习了也没有什么效果,索性把语文复习时间用于其他学科的复习。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用心感受语文的美,把语文学习当作冲刺复习中的娱乐与休闲活动,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对语文考试中的两类容易失分的题型做过研究,写下以下文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明文阅读题:通览全文,咬文嚼字

“通览全文”是指要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对其有整体印象,为做题做好准备。“咬文嚼字”则是针对做题而言的,对于题目选择项中出现的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和原文进行比对,选出正确答案。进行比对时,要注意分析那些含有太过绝对的词(如完全、都不、全等)的选项和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与原文不符合的选项,以及在原句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添加的选项(看上去比较合理,但在文中却找不出);另外,就是文章中常有几个并列事件,其描述有详有略,但选项却将其统一概述,这样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

在理解了这个题型的特点后,对选项进行整理和总结,掌握答题技巧,再经过一定的训练,就能够有所突破。需要说明的是,不管你遇到的是多么专业的文章,记住千万不要害怕,放松心情,大概浏览一遍,知道文章所讲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然后认真做题就可以了。

二、文言文阅读题:熟记高频词汇,不忘课本注释

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文章会出现结构复杂的句子,而这些读不懂的句子往往就是命题人的命题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文章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被称作“帝王家谱”,内容与王朝战争以及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的事情有关。所以,文章中会出现一大批和君王、官员相关的高频词,如表示授予官职的高频词有“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当官职)、辟(由中央官府征聘举荐后授予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职)”等,还有表示罢官(罢、免、夺)、升官(擢、拔)、降职(滴、贬)等一系列常见的词语,掌握了这些高频词,对理解文章有莫大的帮助。对于高频词汇,我们要注意积累,及时复习。

同学们不必追求读懂全篇文章,其实只要理解文章60%的内容,基本就能把题目做对。另外,同学们在平时要多注意课本文言文的注释,对古代的官职、习俗和文化传统有一定的了解后,做起题目时就更容易了。

最后,笔者想和大家谈一谈关于学习语文的态度问题。在高三冲刺复习阶段,语文完全可以成为帮助你放松心情的学科。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请打开语文课本,或者翻阅试卷,静静地阅读那些优美的文字,细细品味那些古老的成语,揣摩并感受那些精妙的构思,让自己的心灵有所放松,然后再以更高的效率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总是以为别人取得优秀的语文成绩只是靠运气,其实只要你关注语文,喜欢语文,你也可以获得优异的成绩。

在高考中,作文考查的是我们审题、运用语言等能力,只要想办法来提高这些能力,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训练审题,勤列提纲

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得先审好题。在考试中,我们经常会被自己初见题目那一瞬间涌现出来的想法给左右,觉得可以顺着这个想法写成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是,我们不能仅从第一感觉出发,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材料,做到切合题意。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在确定自己的写作主题之后,把其放进材料所给的条件中检验,如果确认其能够和材料整体内涵吻合,那么就能确保这个主题是合适的。

另外,我们还应根据自己拟定的主题列出提纲,找时间向老师请教。提纲的列法通常是针对某个题目,写出你预想的文章中心思想,再列出几个分段的大意。提纲大约控制在七八句话以内,可以选用历年高考作文题目进行练习。

列提纲时要注意安排好文章结构,这需根据自己选择好的文体进行没定。比如,议论文中的三段论式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家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自己的喜好打磨出固定的文章结构,这样就能避免在考场上因慌乱而找不到方向了。

二、多读好书,借鉴佳句

高考作文不是以选拔文学家为目的的,它并不要求考生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文,只要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善于把积累的素材运用在你的作文中,就会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

有的同学读过很多课外书,但不知道怎样积累素材。其实这并不难,只要你将出彩的语句记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去翻看,便会顺理成章地记下来。那么,问题来了,很多同学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觉得很茫然:那么多的课外书,我该从哪里人手呢?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高三时间紧迫,可以找专门的素材书进行阅读,如我高中时期经常翻阅《求学·高分作文》杂志,遇到我感兴趣的素材,便将它们摘抄下来。此外,考卷中的阅读题文章也是不错的选择,我曾找来近五年的高考真题,把阅读题文章的佳句都抄录了下来,非常有用。另外,只要不拘一格,将素材恰当地应用,就能让你的文章变得文采斐然。

三、勤写好问,形成写作分寸感

在高考冲刺阶段中,我们很少能有大块的时间用来写作,但是可以一周拣几个事例,以某个主题来写一段文章,训练自己打磨句子的能力。我通常都是根据我列的提纲来写这些小文章。

在做这样的训练时,必须要经常请教老师或者写作水平高的同学,如果他们觉得你文章中的某些地方看起来“有点奇怪”,那么你就找到问题所在了。如果不让第三人审视你的文章,这样的训练约等于无效。因为每个人拥有固定的语言和行文习惯,不容易发现自身的问题。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平时的写作内化成一种写作分寸感。当这种分寸感形成,你便不是在默写,而是在创造,并且不会偏离合适的写作范围。

感受身边的美 篇4

9月3日上午,皖西中学组织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通过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美。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为“美在你身边”,9月2日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9月3日上午9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重播。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校组织学生统一收看《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以主讲嘉宾的身份亮相,为孩子们讲述太空之美、地球之美以及她在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中感受到的人性之美。焦刘洋、陈一冰、叶诗文等伦敦奥运冠军通过讲述、互动游戏等方式,告诉孩子们奋斗的意义和团队合作的价值。姚明、林书豪等体育明星也担任场外嘉宾,激励孩子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不过《开学第一课》上最让孩子们感动的是被称为“最美司机”的吴斌。皖西中学七(3)班的鲍雪莲说,吴斌叔叔在危急时刻,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和幸福家庭来换取其他乘客的安全,这种高尚的品德让她非常感动。而七(5)班的李莉则称,自己会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尊老爱幼等实际行动来向吴斌叔叔学习。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每年都会选出热点主题,2008年为“知识守护生命”,2009年为“我爱你,中国”,2010年是“我的梦,中国梦”,2011年是“幸福”。

开课首日,“安全”先行

巧用多媒体展现语文课件的美 篇5

●巧用图像处理软件, 打造视觉盛宴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直接的途径, 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 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 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因此, 在制作课件时, 一定要注意图片色彩的搭配、图文的和谐, 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在制作课件时, 笔者首先搜集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然后从中进行筛选, 最后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优化处理, 以“情境导入”模块为例, 为创造一种离别的情境。笔者把歌曲《送别》做成新颖独特的MTV形式, 随着舒缓的歌声响起, 屏幕上会显示出歌词和与之对应的优美图片, 长亭、古道、杨柳、夕阳……让学生在这种视觉盛宴中去感受浓浓的离别之情。

●巧用声音处理软件, 重塑立体语文

语文课件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还要通过逼真的情景朗诵、悦耳的背景音乐, 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好的配乐朗读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 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 变得鲜活起来。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意境之美”模块中, 笔者首先把从网上搜集到的名家规范、动情的课文朗读, 利用专用声音处理软件分割成一个个的曲词片段, 然后从中选择三个典型曲牌“端正好”“一煞”和“收尾”。学生或听着默读或跟着朗读, 那平静缓慢的语调、沉稳清晰的朗读片段, 配上优美的图片, 能使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充分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引导学生感受崔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复杂心情,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背景音乐也是多媒体课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音乐是激荡人类心灵之湖的声音。真正的音乐, 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 引入背景音乐, 可以调节大脑的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选取背景音乐时, 要注意与整个课件内容的基调相一致, 在课件《长亭送别》赏析中, 笔者选择了凄美动听的古筝曲《西厢词》作为整个课件的背景音乐。

●巧设美学意境, 引发情感碰撞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教科书上的许多作品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作家在其中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然而时过境迁, 如今的学生已很难理解作者的那种感情。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作者与学生中架起一道桥梁, 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碰撞、交融。在“意境之美”模块中, 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 在舒缓深情的配乐朗诵中, 画面右侧实时显示文字内容, 左侧则动态显示曲词中所描绘的画面, 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 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 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从而感悟到即使写离别之情, 原来也可以这样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美

高中语文教学决不能止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

上更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

佳途径是不断地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获得审美享受,让其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带给他的审美体验,拓展他们的审美空间,进而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美之所在。

一、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因此,在带领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两大审美感知的官能。再加上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

戴望舒的《雨巷》有这样的语段:“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漂过着女郎;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这些梦幻般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如能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调动,是足以引起学生的遐想幽思,令他们沉醉于其中的。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如果能做这样的积极引导,我想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会让学生重新感受到语文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要想使学生更充分地将自我的审美经

验与作品中的审美因素连接起来,最终达到共鸣,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

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

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样的经典语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

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形象是如此的丰富与可人,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更是神来之笔,把荷香那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美妙状态给描摹得淋漓尽致。

三、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

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挞黑暗……但无论怎样,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渗透著作者的情感,寄寓了作者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鉴于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也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当然,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内部有着紧密联系的过程。这需要学生用心领悟,更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不断地引导和渗透。当感知、想象、情感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审美空间也就得到有效的拓展,自然而然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提高了。如此一来,何愁高中语文课堂不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会计新规则下一篇:硝酸生产中氨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