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十篇

2024-06-09

上市公司财务 篇1

1 文献回顾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市场杠杆交易频繁, 很多企业因高额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 这引起国外学者们对财务困境公司的研究热情, 研究的重点在于财务困境的界定及间接财务困境成本的度量:最早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进行研究的是Beaver, 他将财务困境界定为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和银行透支[1]。Altman、Deakin、Carmichael、Bribham、Altman、Ward TJ、H.D.Platt、Ross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财务困境进行界定。对于间接财务困境成本的度量方面, Altman首次选择了1970-1978年破产的12家零售企业和7家工业企业作为样本, 通过企业破产之前的三年内实际利润与期望利润之差来计量间接破产成本。通过分析, Altman认为, 破产并非微不足道, 破产前三年的平均破产成本占公司价值大约11%~17%, 其中间接破产成本大约为6%~11%[2]。Opler和Titman基于大量样本研究了在行业经济不景气时选择不同财务杠杆的企业组合的业绩表现。具体来说, 将全部样本按财务杠杆的高低划分成10个组合, 最高杠杆组合的销售额损失比最低杠杆组合的销售额损失多出26%, 权益的市场价值也出现相同程度的下降[3]。Chen和Merville基于1992年度Compustat数据构建了1 041个企业的研究样本。他们将样本企业按照Altman 的Z分值变化趋势分为三类。其中A类是由财务健康转向财务困境的企业组合, 而C类则是由财务困境转向财务健康的企业组合, B类属于Z分值无显著变化的企业组合。研究发现, 由财务健康转向财务困境的企业组合 (A类) 在陷入财务困境时市场价值的下降幅度占其总资产的8.3%[4]。Andrade和Kaplan对31家高杠杆交易企业进行研究, 发现间接财务困境成本约在10%~17%之间。 Whitaker发现公司在进入财务困境的第一年, 公司价值平均下降了20.29% [5]。

近年来, 财务困境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困境的界定、财务困境成本是否存在及其度量、财务困境预警等方面。在财务困境的界定方面, 谷祺和刘淑莲将财务困境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 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6]。张玲、陈晓、吴世农、卢贤义以上市公司中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 (ST) 作为界定财务困境的标志[7]。此后, 冼国明, 刘晓鹏、吕长江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困境的界定进行了研究。在财务困境成本度量方面, 吕长江、韩慧博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财务困境成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 虽然财务困境的效益在困境期内有所体现, 但不足以补偿困境成本所造成的损失。我国上市公司的间接财务困境成本显著为正, 从总体来看, 公司的间接财务困境成本大约为企业价值总额的25%~36.5%之间, 而且资本结构对这种业绩的变化所引起的财务困境间接成本具有显著影响。负债率越高的企业, 在困境期内将损失越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8]。章之旺、薛野以1998 —2002 年间沪深股市42 家ST公司为财务困境企业样本, 分别从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两个角度定量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状况。研究发现, 从陷入财务困境之前到解除财务困境之后企业经行业调整之后的经营业绩平均增长了8% , 但从市场角度看权益的市场价值经过行业调整之后平均下降了4.91%, 即投资者也承担了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9]。在财务预警方面, 研究的学者很多, 他们主要通过反映财务困境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来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用以提前预报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如, 赵国忠选择在2005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 同时选取同行业、规模相近的非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分析ST公司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预警作用[10]。此外, 田中禾、熊剑、董雪雁, 汤亚莉、姜海燕、池景清、宋献中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财务困境公司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们对财务困境的研究虽说不少, 但少有专门针对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因此, 本文针对近年来成功解除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着重关注解除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流动性、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情况、股东权益受保护情况, 探索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的着重点。

2 样本与数据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以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而被特别处理 (被ST) 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并以ST上市公司被撤销特别处理作为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的标志。

本文选取沪深股市2006年以前被特别处理 (戴帽) 且2006年撤销特别处理 (摘帽) 的上市公司A股为解除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研究样本。为了保持样本的可比性, 本文对上述ST公司进行筛选。首先, 解除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必须符合根据我国现行的《股票上市规则》规定, 同时满足以下两点:一是主营业务正常运营;二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其次, 考虑到部分ST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后, 通过重大重组行为解除ST, 且所属行业发生变更, 造成前后期业绩不可比, 本文对这类公司予以剔除, 以期消除包装上市的嫌疑。据此, 获得实际有效样本公司30家。本文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和广发华福股票软件。

3 解除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研究设计

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 其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财务指标明显下降, 财务状况趋于恶化。相反, 当企业解除财务困境后,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重要指标趋于正常。为了考察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前后的财务状况变化情况及上市公司成功解除财务困境的关键, 本文采用杜邦财务比率分析法对30家2006年成功解除财务困境的样本公司的2005年至2007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杜邦财务比率分析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创造的, 它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财务指标, 通过分析各分解指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来提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变动原因。净资产收益率的分解结果如下[11]:

净资产收益率=undefined

=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本文在具体运用杜邦财务比率分析法对解除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时, 采用连环替代法, 即将分析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可以计量的因素, 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替代基准值, 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杜邦分析法将净资产收益率分解为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因素的乘积, 因此, 文章将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作为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总指标的三个因素, 先通过Excel计算出2005年至2007年30家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及三个影响因素的值, 接着以2005年和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为基数, 分别计算2006年和2007年各因素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并计算出各因素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影响率, 最后, 运用Excel、Eviews软件进一步分析样本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关公式如下:

设2005年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对应的符号和相互关系为F0=A0×B0×C0, 2006年各因素对应的符号和相互关系为F1=A1×B1×C1, 2007年各因素对应的符号和相互关系为F2=A2×B2×C2

2006年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情况为:

F1-F0=A1×B1×C1-A0×B0×C0

替代步骤如下:

三因素的影响合计:

(4) - (1) =A1×B1×C1-A0×B0×C0

将各因素变动的影响额除以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情况额即各因素变动影响率。

2007年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情况及各因素变动影响率的计算方法与2006年的计算方法相同, 只是净资产收益率及各因素以2006年为基数。

4 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的财务分析

4.1 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前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30家样本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前后共三年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情况, 具体见图1和表1。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 2005年, 即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前一年, 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在X轴附近波动, 均值为-0.589 9, 中间值为-0.227 5, 最大值8.798 2, 最小值-15.278, 标准差3.332 5。2006年, 即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这一年, 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上大于0, 只有个别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 与2005年相比, 除最小值外, 样本公司的各项指标均大幅提高:均值为7.593, 中间值为4.195, 最大值66.39, 最小值-64.79, 标准差提高到3.332 5。2007年, 即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后一年, 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2006年有较大的提升, 均值提高到10.671 3, 中间值为10.650 0, 最大值27.83, 最小值-15.94, 标准差降为10.933 8。图1和表1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数据说明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之前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较低、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较低, 当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时, 大部分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提高, 但也有2家公司虽然解除了财务困境, 净资产收益率仍为负数等相关财务数据说明公司虽然解除了财务困境, 但运用自有资本的水平并不高。当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后 (摘帽) , 大部分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各项统计指标均好于解除困境时的状况, 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比2006年有所提高, 但仍有2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2005年、2006年为正数, 2007年转为负数, 说明这两家上市公司摘帽后, 运用自有资金的能力仍不稳定, 如果公司未能转变这一局面, 有可能面临再次被特别处理的危险。

4.2 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分析

根据前面的研究设计, 下面考察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三个因素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

4.2.1 2006年各因素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分析

图2显示, 2006年, 即样本公司解除财务困境这一年, 主营业务净利率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影响率的曲线大都在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变动影响率的上方, 这说明主营业务净利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影响最大。从表2可以看出, 主营业务净利率变动影响率均值为1.556 0, 中值为1.131 7 , 最大值为15.724 2, 最小值为-2.946 6, 标准差为3.719 8, 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动影响率相对于主营业务净利率的变动影响率来说要小得多, 其均值-1.075 3, 中值为-0.281 4, 最大值为3.778 9, 最小值为-22.687 1, 标准差为5.146 6, 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影响率介于主营业务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之间, 图2曲线显示除了个别样本公司变化较大外, 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影响的曲线相对来说比较平滑, 上下波动不大。以上分析说明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这一年, 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的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摘帽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司的总资产运营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效用不太明显, 从股东权益的角度看, 公司资产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有所增大, 但变化较温和。

4.2.2 2007年各因素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分析

图3显示, 2007年, 即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后一年, 主营业务净利率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影响曲线大都围绕X轴排列且变动幅度很小 (个别样本除外) , 这说明主营业务净利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影响不大。从表3可以看出, 主营业务净利率的变动影响率均值为-6.895 3, 中值为0.878 7, 最大值为4.997 4, 最小值为-162.769 4, 标准差为30.752 0, 相对于2006年来说, 这些指标除了个别出现较大波动外, 大都比以前小。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动影响程度较大, 曲线基本在主营业务净利率变动率和权益乘数变动率的上方, 其均值7.996 2 , 中值为0.268 3, 最大值为161.979 5, 最小值为-1.996 8, 标准差为30.144 1, 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影响率介于主营业务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之间, 图3曲线显示, 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影响曲线相对来说比较平滑, 上下波动较小。以上分析说明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后一年,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的实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有影响, 但影响程度较2006年小, 公司的总资产运营情况良好, 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比2006年度明显, 从股东权益的角度看, 公司资产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有所增大, 但变化不大, 总体来看, 与2006年类似。

5 结论

文章选取2006年沪深两地30家成功摘帽的上市公司, 对其解除财务困境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如下:

1)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公司解除财务困境之前, 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较低、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较低;解除财务困境时, 大部分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提高, 但有个别公司虽然解除了财务困境, 其运用自有资本的水平并不高。解除财务困境后, 大部分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较摘帽时有所提高, 但仍有个别上市公司, 运用自有资金的能力仍不稳定, 有可能面临再次被特别处理的危险。

2)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解除财务困境时, 主营业务净利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影响最大, 对公司摘帽的贡献最大, 公司的总资产运营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效果不太明显, 从股东权益的角度看, 公司资产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有所增大, 但变化较温和。这说明公司解除财务困境的关键在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提高公司和净利润的得升, 即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3) 公司解除财务困境后一年,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净利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较摘帽年度小, 公司的总资产运营情况良好, 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比摘帽年度明显, 从股东权益的角度看, 公司资产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有所增大, 但变化与摘帽年度类似。这说明摘帽后, 上市公司保持较好盈利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BEAVER, W.Financial Ro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Supplement to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arch, 1966, 4:71-111.

[2]ALTMAN E I.A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nkruptcy Cost Question.Journal of Finance, 1984 (39) :1067-1089.

[3]OPLER T C, TITMAN S.Financial Distress and Corporate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 1994, 49:1015?1040.

[4]章之旺, 吴世农.财务困境成本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 2006 (5) :78.

[5]ANDRADE G, S KAPLAN.How Costly Is Financial (not e-conomic) Distress[J].Journal of Finance, 1998 (53) :1443-1493.

[6]谷祺, 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J].会计研究, 1999 (10) :29-32.

[7]章之旺, 邵君利, 薛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与公司业绩之关系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5 (3) :5-9.

[8]吕长江, 韩慧博.财务困境、财务困境间接成本与公司业绩[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3) :80-85.

[9]章之旺, 薛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的定量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7) :41-45.

[10]赵国忠.ST公司财务特征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47-52.

上市公司财务 篇2

(一)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财务控制是控制论在上市公司财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其实质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约束、评价等一系列的方法、技术、程序及理念的总称, 以期达到财务活动预定目标的活动。纵观世界各国, 许多成功的上市公司都将强化财务控制作为公司成功的秘密武器。实践中, 上市公司作为财务主体由于受到理财环境的影响, 对财务控制行为具有主观能动性, 而其中的财务伦理、商业道德等软环境的渗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 如何提升财务控制的伦理氛围成为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是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关于什么是正确的财务伦理行为以及如何进行合伦理的财务行为等财务伦理特征的一致性认知, 它有助于上市公司对财务伦理的认同, 并在实践中积极贯彻执行。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能促使合理的、积极的财务伦理形成并有效运用在财务控制活动中, 带来上市公司整体财务伦理气氛的提升, 从而引导上市公司实施伦理的财务控制行为。本文将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划分为自利主义的财务伦理气氛、遵守法律的财务伦理气氛、遵守道德的财务伦理气氛, 并提出以下3个研究假设:H1:自利主义倾向的财务伦理气氛会影响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发生, 并且呈正相关关系;H2:遵守道德的财务伦理气氛会影响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发生, 并且呈负相关关系;H3:遵守法律的财务伦理气氛会影响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发生, 并且呈负相关关系。

(二)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由于财务伦理涉及到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因而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的测量;第二部分是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测量;第三部分是基本信息的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50家上市公司, 共发放问卷220份, 收回212份, 回收率为96%;剔除数据异常的12份, 因此有效问卷一共200份, 有效率为94%。问卷均通过了信度、效度检验。

(三)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 本文建立回归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其中CWSK代表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控制失控行为, ZLZY代表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 ZSFL代表遵守法律的财务伦理气氛, ZSDD代表遵守道德的财务伦理气氛。该回归模型主要探讨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是否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失控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不同的财务伦理气氛对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影响强度。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1. 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问卷进行的描述性统计采用五点量表法,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伦理氛围从整体来看并不乐观, 特别是自利氛围方面, 平均得分为70-80分;而遵守道德的得分仅为40分左右。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对财务控制行为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 且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财务控制行为。同时,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遵守法律的意识比较强, 内部遵守法律的财务伦理气氛比较突出, 但是自利主义的倾向仍较明显, 对于部门自身利益十分看重, 可能会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控制行为的实施, 而遵守道德意识比较淡薄, 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的并不理想。

2. 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失控问卷列举了15个在工作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财务失控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 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失控的得分在70-80分之间, 说明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活动时, 发生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情况相对较多, 财务伦理水平程度较低, 但是情况并非十分严重, 具有一定的财务伦理理念。由以上的结果可知, 上市公司员工对财务伦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但是在某些强外力因素下往往表现出一种妥协的态度, 从而违反财务伦理的要求。

(二) 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三种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与上市公司控制失控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分析发现:利己主义财务伦理气氛、遵守法律制度的财务伦理气氛、遵守道德规范的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失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1、-0.454、-0.405, 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 小于0.05, 该统计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三类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失控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其中, 利己主义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失控正相关, 遵守法律制度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失控成负相关关系。

(三) 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失控行为的回归模型, 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 由回归系数结果可知: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遵守法律制度财务伦理气氛、遵守道德规范的财务伦理气氛三个维度因素的系数分别为0.462、-0.147、-0.219, T检验结果分别为12.750、-3.238、-5.089, 其绝对值均大于临界点, 且ZLZY与ZSDD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 而ZSFL显著水平为0.001, 三者均小于0.05, 表明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 自利主义的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失控成正相关关系, 遵守法律制度的财务伦理气氛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失控成负相关关系。此结果与研究假设相符,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

由方程可以看出, 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对财务控制失控的影响最大, 遵守道德的财务伦理气氛次之, 影响最小的是遵守法律的财务伦理气氛。

(四) 结构方程分析

结构分析方法能够将传统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为难以观测的潜变量设定观测变量 (显变量) , 经过对观测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来进一步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AMOS18.0对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对财务控制失控的影响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进一步验证提出的3个假设。从拟合程度可以看出, 绝对拟合指数中的近似误差方根 (RMSEA) 为0.013, 远小于0.08的水平;绝对拟合优度中的GFI为0.863, 相对拟合优度NFI和CFI分别为0.873、0.779, 整体而言, 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回归方程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我国上市公司自利主义的财务伦理气氛会显著地影响财务失控行为的发生, 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自利主义的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失控存在相关关系, 并且成正相关。自利因素的存在, 导致公司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向有利于其利益获取的方向发展, 并构建形成一系列满足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 限制其他相关人员对自己利益的侵犯, 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侵占。因此要解决由自利因素引起的财务失控行为问题, 需要从公司的伦理气氛入手, 逐步培养形成一个健康的公司伦理气氛, 从而逐渐优化公司管理, 提高公司财务控制的效率与效能, 以形成健康持续的获利能力。

(二) 我国上市公司遵守道德的财务伦理气氛会显著地影响财务失控行为的发生, 且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 遵守道德的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失控呈现负相关, 并且影响力处于第二位, 发生财务失控行为与人们不遵守相关的道德约束有关系。要解决财务失控问题中因不遵守道德引起的财务失控, 应该从建立公司员工道德修养的伦理理念入手, 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财务伦理缺失而导致的控制行为偏差。

(三) 我国上市公司自利主义的财务伦理气氛比遵守道德的财务伦理气氛更能够影响财务失控行为的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控制行为受法律因素的影响在本文研究中的作用力最小, 说明了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受到法律因素的影响, 但是影响力度没有自利和遵守道德那么强。因此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在社会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控制失控行为, 亟需从财务伦理气氛的培育入手, 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坚守伦理的底线, 共同推进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财务控制失控所引起的财务丑闻频频爆发, 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 极大地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虽然各国相继出台了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控制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 但由于忽视了财务伦理、商业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的渗透与构建, 因而难以治愈上市公司财务失控的顽疾。本文选取50家上市公司的200份问卷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对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控制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财务伦理气氛,财务控制,相关性,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雁飞, 朱瑜.组织伦理气氛的理论与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2) .

[2].VictorB, CullenJ B.A theory and measure of ethical climate in organizations[J].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 1987, (9) :51-71.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 篇3

摘 要 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财务困境不仅给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带来重大损失,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因此,研究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以及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财务困境 成因 防范

一、财务困境的界定与标志

对于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的定义与界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曾有过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的定义主要有:Beaver(1966)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困境;Altman(1968)定义的财务困境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Deakin (1972)则认为财务困境公司“仅包括已经经历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John和Kose(1993)将财务困境定义为“在给定的时点上,公司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其书面合同的现金需要时就是财务困境”。1983年,Altman和Edward在《财务困境解剖学》一文中指出:所谓公司财务困境实质上就是指当一个公司或者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情况,财务困境可能导致企业违反和约的规定。

国内学者如陈静(1999)、陈晓(2000)、吴世农 (2001)等从研究方便的角度,大都把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尽管国内外界定的标准有所不同,国外的研究大多都是将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其进入财务困境的标志,国内文献多数以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作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但其所指的范畴比较一致。

二、财务困境的成因

对于财务困境的成因,主要有两个理论:现金流量理论(framework of a cash-flow model)和因素分析理论。

1.现金流量理论。James E. Walter (1957) 对现金流量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后来,Beaver(1966)、Blum(1974)使用该理论来选择财务困境分析预测的指标。现金流量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流动资产“水库”,流入补充“水库”,流出消耗“水库”,“水库”对流入、流出起缓冲作用。企业清偿可以看成是“水库”耗尽,即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那一时点。

2.因素分析理论。因素分析理论从影响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出发,分析、研究财务困境影响因素与财务困境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种关系解释财务困境形成的原因。国内的学者对于财务困境的成因也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分析,尽管没有形成一套理论但也从各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概括如下:

1.宏观方面的因素

(1)全球经济环境。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趋于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各个国家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一个大国的经济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受到牵连。因此在这个大环境下,全球经济环境也是导致公司出现财务的一大因素。

(2)国家经济政策与法规。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法规会造成公司的经营环境很大的改变,如果公司不能顺应政策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公司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3)行业背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行业固有的盈利能力决定着该行业中某个企业的盈利能力。

2.微观方面的因素

(1)核心产品不具再有竞争力。由于核心产品不再具有竞争力导致主营业务收入急剧下降,不再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偿付负债和各项费用,从而引发财务危机。

(2)成本和费用过高。过高的费用导致公司的净利润下降,公司的流动资金很少,不足以应付一些意外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3)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现象。而目前的“监事会”“独立盖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一个“花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问题。一些公司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導致一些资产项目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导致公司无法经营下去。

三、财务困境的防范

企业要想避免财务困境,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这一方面的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是针对财务困境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方法可以减少和防止财务困境: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采取措施促进经理人市场发展成熟并建立长期的企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对企业经理人只注重当期业绩的报酬激励制度,,导致了企业经理人在履行契约过程中的目标行为短期化。

2.严格流动资产管理。流动资产是企业得以维持周转的关键要素,企业必须对流动资产实行严格管理,以处理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和必要的投资。

3.加强企业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企业已投资或将要投资的项目要进行不断的风险评估,风险系数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的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确定合理的债务结构。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必须设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过企业现有的资产承受能力,并且应把收益的不确定因素做最大的估计。

参考文献:

[1]秉成.企业财务困境概念内涵的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2]陈晓,陈治鸿.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9).

上市公司财务 篇4

摘 要: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决策时表现出许多异常行为,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往往对此无法做出圆满解释。本文基于新崛起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导致企业财务政策的扭曲。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性行为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

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 “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

[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20]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21]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篇5

1. 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财务报表分析是对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运用财务会计专门的核算方法和财务指标,根据报表中的项目和数据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

2.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1)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通过相对应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2)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3)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人员的业绩,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保障。

3.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结构,估量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组合情况和周转使用率。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的实现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

4.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1)比率分析法是指将财务报表中相应有内在关系的两个或以上要素的数值相除,计算其相应比值的方法。财务比率是一个相对数,排除了规模的影响,使不同比较对象建立起可比性。它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代表了企业某一方面的特征、属性或能力。(2)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表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公司财务状况或投资效率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二、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分析案例

1.2013年泸州老窖经营业绩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属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主营“国窖1573”、“泸州老窖”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43112万元,同比降低9.74%,实现利润总额467970万元,同比降低23.9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43782万元,同比降低21.69%。公司表示,业绩下滑主要由旗下主导产品销量下降所致。因此,我们来分析它的利润表在近几年的变化。

2. 泸州老窖利润表分析

单位:万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财务费用外利润表的主要项目都较2010年有明显的提高,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故而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低于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公司的盈利能力降低;营业外收入2012年较2010年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增加影响所致,销售费用2011年增长幅度较小,2012年和2013年大幅度增长,2012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2012年加大了产品市场推广力度,如宣传广告费大幅增加;其二是本期随着销售规模的增长,相关费用如运输和仓储保管费等相应增加影响所致。2013年是由于运输和仓储保管费和其他费用增加所致。

3. 从案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情况下,对中国白酒行业尤其是主要依赖于高档酒的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市场竞争也在的不断加剧,泸州老窖想要在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存活,一定要改变原来的主要依赖于高档酒的经营模式,考虑战略转型,同时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迅速占领市场,才能保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是对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运用财务会计专门的核算方法和财务指标,根据报表中的项目和数据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本文是在总结已有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引用比较法对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的利润表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最终得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整体评价。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利润表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 篇6

舞弊行为是人类众多行为中的一种, 从行为学的角度对舞弊进行透视, 无疑会更深刻。综合理解有名的“舞弊三角形理论”和“Gone理论”, 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舞弊产生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 压力因素

压力是财务舞弊的行为动机, 动机的种类不只一种, 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 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种现象, 分别是监管动机、期权激励动机及一些其他的相关动机。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除投资总额和持股比例必须满足要求外, 还须满足“公司近三年连续盈利”的条件。在现实状况下, 一些公司上市前, 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不好, 上市前没有全面考查分析公司自身运营特点, 而是恶意的出于圈钱动机, 所谓报批文件都是“做出来”而已。为此, 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掩饰公司实际情况, 实现账上盈利, 账下亏损, 从而获得上市资格。

股票期权曾一度被誉为激励机制的创举, 甚至被称为“自公司制之后资本主义的第二次制度革命”, 它的本质是通过让高管人员分享部分剩余收益, 从而激励高管人员创造优异的业绩。始料未及的是, 由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拥有的公司股票期权, 使得他们的个人财富与公司的股票价格息息相关, 分享剩余收益带来的巨额利益冲动诱使他们过分关注股价的波动, 甚至操纵上市公司的业绩以抬高股价, 这种急功近利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财务舞弊的动力来源。

税收动机也是公司舞弊的重要动机之一, 企业为了减少纳税, 调整财务报表, 减少收入增加成本, 调整企业利润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二) 机会因素

公司舞弊的内部机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内部控制的缺陷。在我国, 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和董事会缺乏内部制衡和独立性。股权结构的问题很大原因是由于国家过去的体制问题造成的, 如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过高, 国有股股份比例偏高, 流通股比例偏低。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 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我国内部人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产生的。一是政府放权让利,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利润留存水平;二是企业组织转型, 建立股份制公司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三是通过自发性和非正式的私有化。内部人控制中存在着可钻的空子时, 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手法

从近年来证监会的“处罚决定”可以发现, 2000年以前, 我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法集中在虚增或虚构销售收入, 低估期间费用, 虚增资产以及利用应收、应付款项调节利润等方面, 而步入新世纪后, 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段也升级。2005年初, 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 要求在年报中增加披露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不分配理由、委托理财、重大担保等广受关注的内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召开会议, 就重大会计差错调整、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等突出问题提示注册会计师予以高度重视。从利润的构成来看, 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受主营业务影响外, 还受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而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也是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途径。

(一) 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舞弊

1997年“琼民源”事件的爆发, 震撼了中国年轻的证券市场和监管者们。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 针对该事件, 财政部于当年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以规范关联方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原则方法。2001年12月又颁布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 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处理做出严格规定, 对于无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不得计入当期利润。

(二) 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应计的变更进行舞弊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有其特定的环境和动因:从会计准则规范角度看,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源于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与财务会计的应计制;从企业经营者来看,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获得会计数据不同时间分布带来的各种可能的利益。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 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具体手法有: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操纵利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粉饰利润。

(三) 利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舞弊

其中典型的做法是:借助关联交易, 由非上市关联方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劣质资产;由非上市关联企业将盈利能力好的下属企业低价出售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将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关联企业等。可以看出重组经常是与关联方绑定在一起的, 利用关联关系非关联化, 进行暗箱操作。如宁波中百1999年的营业外收入占全部利润的60%, 而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与第一大股东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收入。

三、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范的有效性分析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这套准则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这套准则的起点较高, 并且具有前瞻性, 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准则中的一些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公司进行舞弊的可能性。新会计准则填补了原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很多空白点。。

(一) 对应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进行重新界定

新准则在企业合并准则中对应当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进行了重新规定: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 即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 遵循了实质性原则, 阻断了企业利用分离公司, 缩小持股比例的方式剥离状况不好的业务, 从而粉饰企业集团业绩的行为。

(二) 根据企业合并性质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

针对我国现存的企业合并的特殊情况, 准则将我国企业合并的情况分成二种: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另外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事实上, 美国已经于2001年废除了权益结合法的使用,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也停止了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可见, 我国准则的制定并不是没有原则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而是按照实际情况的发展来制定, 根据合并性质不同来加以区别计量的作法, 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进行舞弊操作。

(三) 全面的、严格的制定了资产减值准则

利用减值准备进行调节化处理, 采用违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操纵盈亏, 美国SEC称之为“甜饼罐”手法。从这种形象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企业常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将利润储存起来, 在合理和需要的时间里取出来解决饥饿, 释放能量。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账面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估值, 在会计上体现为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历史成本。

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采用了IASB的观点:准则中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是销售净价的具体说明,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使用价值的具体计量方法。对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按公平交易原则进行, 分为存在资产活跃市场和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两者的关系为活跃市场可以存在公平交易, 也可以存在不公平交易;存在活跃市场, 可以确定公允价值, 但公允价值的确定并不必然要求活跃市场的存在。也就是说, 公平交易市场的要求低于活跃市场的要求。另外准则中补充到:“当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 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体现了在特殊情况下可收回金额确定的要求。

(四) 对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

在新准则中颁布了四项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 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套期保值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规定,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取得时以成本计量, 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这一规定, 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将不再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 而是采用市价法。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这将实现金融衍生工具表外披露纳入表内披露。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 以后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利润操纵空间将越来越小。

四、小结

本文对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防止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舞弊的效用进行研究, 以会计准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理论依据, 具体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动因和上市公司采用的主要舞弊手段, 从新旧准则的对比及新准则自身的角度进行问题论述。

新准则的制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也存在一些“缝隙”。在短期内上市公司比较容易利用这些“缝隙”进行利润操纵。准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细化准则规定, 强化上市公司建立充分的披露制度;多角度辅助准则实施, 如引入全面收益、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建立全面预算体系等, 通过这些手段建立全面的舞弊防制体系;提高上市公司及会计人员对准则掌握能力。

摘要:财务舞弊已成为危害世界经济发展的公害, 严厉打击和治理财务舞弊行为已刻不容缓。何种原因导致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舞弊者运用何种手法进行财务舞弊、如何识别和治理财务舞弊行为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舞弊,动因,舞弊手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黄世忠.安然事件的反思:对安然公司会计审计问题的剖析.会计研究, 2002 (2) .

〔2〕郑朝辉.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审计研究, 2001 (6) .

〔3〕杨英强.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4〕蔡宁, 梁丽珍.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的经验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24) :78-80.

论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体系 篇7

1 财务评价体系

1.1 传统的财务评价理论体系

(1)杜邦体系。各财务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指标,是邦体系的其核心。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

(2)沃尔比重评分法。提出信用能力指数概念,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七项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做出评价。

1.2 现代的财务评价理论体系

(1)平衡积分卡该评价体系。它是从因果链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主要方面,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指标有2至5个,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这样就充分考虑了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业绩评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继承了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采用财务指标来评价的一面,并且财务业绩占较大的比重,一般在60%左右,其它三个方面的业绩是为财务层面服务的,用于进一步分析财务层面业绩的形成原因。另外,可以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一些主观指标,使得业绩指标量化过程更具灵活性。

(2)经济增加法。它消除了传统会计利润计算时对债务资本使用有偿性和权益资本使用无偿性的差别对待。eva是公司税后的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经济增加法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对全部成本费用的计量,要求企业管理者无论是运用债务,还是运用权益资本都要充分考虑其成本费用。其核心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够弥补投资者应承担的风险。eva的计算表明净利润实际上是由所有者理应取得的最低投资机会报酬和经营者创造的增值收益两部分组成。eva才是企业价值之真正所在,只有eva为正,才表示企业创造了价值。

2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体系的作用

2.1 对投资者的作用

(1)财务评价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成、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作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律或是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的投资决策等,以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的利益。

(2)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等方面,理智的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评估,使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3)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有利于投资者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这样投资者就会根据变化,指导自己投资方向。

(4)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公司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有利于投资者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实际价值,并将与其他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2.2 对企业的作用

(1)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对于企业也是一张名信片,向社会推荐自己,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的一张最重要王牌,在同类公司中取得胜利的重要砝码,准确地评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审视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于企业的市场认可度有一个理性的评价,而不只是单方面的自我满足。同时,使企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适时的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必要的调整,使企业获得更加快速、稳定、高效的发展,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也是公司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

(3)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也给公司一个参考,是公司审视自己的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分析公司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理论依据,对自己发展的长期与短期目标,以及检验公司的发展是否符合属社会的需求,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财务评价不仅是对公司的考验,也是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的意义。

(4)公司的上市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对于创造社会价值,造福社会大众具有积极影响,这也是重要的保证。财务评价体系,就像是总把关人,为社会做出筛选,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体系的建议

3.1 片面的估计公司的资产

财务分析中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的评估不全,而且较为片面,对公司的整体价值评价过于直观,忽视一些潜在的信息,这可能会造成低估或者高估企业的实力,对企业和投资者都是不公平的。现在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是无形的资产。产品的科技含量,创作团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用货币价值准确计量、评估的。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扩大表外信息外漏的范围,比如企业的社会形象、产品信息、顾客信息等。还要涉及企业内部资源信息,如由人力资源衍生出来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给企业一个公正的评价,为社会出示一个完整科学的企业入市的说明书。

3.2 考虑采取非财务评价体系

将企业的资产以货币形式量化,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占有量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砝码,我们应该更多的看到企业的未来前景,环保理念。企业的发展规划等,我们可以考虑采取非财务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如考虑企业的创新力、产品的竞争力等。以货币的的形式量化很直观,但是过于片面,我们的思维应该更加全面完整,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企业的资产问题。

3.3 建立企业动态资源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指标反映了企业静态资源,忽视了企业动态资源的利用率,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把企业的评价扩展到一段时期内,在这个时期里,企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技术创新力等因素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我们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给于准确的评估。

3.4 建立合理、公正的财务评价体系

合理公正的财务评价体系对企业经营成果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增加企业发展的信心,避免对企业的评价有失偏颇,也可以让社会对企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使外部的投资者和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让企业的上市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不断成熟,人们的投资越来越理性化,更加重视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考察,从而更需要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上市公司的评价体系是评价上市公司资格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内容逐渐的完善,逐渐的科学化,对社会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投资者的理性选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不仅为投资理财增添科学的参考依据,使得投资者获得预期利润,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的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上市公司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从而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上市,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其上市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社会投资者以及其他的人士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财务评价对一个公司来说具有实际意义。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也将关系到对公司的发展前途的认可度,社会对该公司的认可度,是公司的无形资产。对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论述,进而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魏明,李春会.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体系重构[J].财会月刊, 2004,(9).

[2]张淑香.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J].山西焦煤科技,2009,(6).

[3]王海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以电子制造业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09.

[4]陆正飞,施瑜.从财务评价体系看上市公司价值决定[J].会计研究,2005,(5).

上市公司财务虚假问题及其治理 篇8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正、及时、准确和完整,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财务虚假问题的现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极为不利,治理财务舞弊迫在眉睫。本文拟在深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观动机、外部条件、造假手段的基础上,探讨遏制财务虚假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治理手段。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虚假 治理

引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在金融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通过一个健全成熟的金融市场为企业融资已经成为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股东、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社会治安秩序,因此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1.粉饰财务状况以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一般情况下,分散的小投资者都是通过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司的未来业绩和经营走向,以此判断其投资收益后作出是否购买其股票、购买多少和购买价位的。显然,只要将财务报表加以修饰和润色,将财务状况人为的转变为优良,把盈利少变为盈利多,甚至把亏损变为盈利,就能骗取绝大多数投资者的信任,从而骗取到他们的资金。在“银广夏事件”中,银广夏通过编造假账使得其利润一路飙升,吸引来大量投资者,股价也不断上扬。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后股价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是75.98元,比前一年启动价位增长了440%。

2.通过虚假财务报告骗取其他债权人的资金

其他债权人主要包括商品的供货方和劳务的提供方,在现在信用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条件下,赊购赊销较为平常,财务数据显示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可以得到放寬信用标准的优惠,例如赊购金额的适当加大、信用期限的宽延等。为了安排资金周转,上市公司也经常通过假账骗得这些优惠条件。

3.出于保住“壳资源”的目的而虚报利润

根据《证券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中止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由于上市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十分不易,其上市交易资格,即“壳资源”等于从资本市场圈钱的资格,因此上市公司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壳资源”。若被“摘牌”,不仅失去向社会筹资的资格,而且会损害股东、债权银行和相关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和相关利益主体都会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保护壳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操纵会计指标。1997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7家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不约而同的全部转亏为盈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针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治理措施

(一)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

从法制建设方面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目前证监会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对会计舞弊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并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如何在公司的各级财务人员、财务主管等之间进行分摊作出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另外,虽然目前证监会等执法部门对财务舞弊已经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的现象比比皆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许多严肃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也给不法分子壮了胆。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损害到广大投资者经济利益的不法之徒。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前面已经分析过,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过多灵活性是财务舞弊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会计准则和制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在我国普遍缺乏诚信文化的现在,提高会计报告的可靠性才是关键。其次,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选择会计制度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的做出明确指示和要求,避免形成会计漏洞。再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八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等,均应做出最大细节化的规定。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的作用

首先,一定要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状况,可以由监管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为被审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将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分拆,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提供除外部审计以外的其他服务,包括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企业兼职等,以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独立性。三是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例如,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不得超过4年,注册会计师个人对同一企业审计的年限不得超过2年。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确保监督与制裁机制的良性运作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数仍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被发现造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也以注册资本为限,而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却要求当事人承担无限责任。只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令造假者“赔到倾家荡产”,加大过失成本,会计师才会自我强化风险意识、更加谨慎执业。

参考文献:

[1]刘连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68-69,91.

[2]蒋琳玲.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及治理.经济师.2006(5):84-85.

[3]王芳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管理科学文摘.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篇9

从起的三年时间里,泰科兼并了数百家公司,并购价格将近300亿美元。对于这些收购兼并,泰科采用购买法予以反映。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规定,采用购买法时,被兼并企业在购买日后实现的利润才可与购买方的利润合并。同样,被兼并企业在购买日前发生的损失,也不需要纳入购买方的合并范围。基于这一规定,泰科开始玩起了一个个“财务游戏”。被泰科兼并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被兼并公司合并前的盈利状况往往出现异常的大幅下降,而在合并后盈利状况迅速好转。其实,这些被兼并公司合并完成前后盈利异常波动主要是各种“准备”科目的贡献:合并前对各类费用和减值准备过度计提,合并后逐步释放出各类准备。这样的弄虚作假行为被泰科的高管人员美其名日“财务工程”。

以泰科并购amp公司为例,泰科于底开始对amp公司进行收购,收购于初完成。amp公司19的第四季度息税前利润为8500万美元,可是到了19第一季度(合并完成的前一季度),却突然下降为-1200万美元,而到了1999年第二季度(合并完成后的第一个季度),又迅速增至24500万美元。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就在于1999年第一季度计提了巨额的存货减值准备,提前“释放”了本应属于1999年第二季度的销售成本。

上市公司的财务金融管理 篇10

1 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

财务金融管理属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尤其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企业缺乏竞争力

公司上市既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强化剂, 也可能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消蚀剂。如果不能够树立这样的理念、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 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这种上市公司消蚀企业竞争力的局面。这种情况下, 一些传统的高盈利、低风险、高需求的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企业过多的现象, 渐渐缺乏了核心竞争力, 很容易受到市场动荡的冲击, 盈利转为亏损。

1.2 缺乏有效的投资计划, 盲目扩充经营

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可以减少风险, 而一些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大部分为冲动型的投资, 并没有科学有效的计划。主要原因为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 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取融资, 这使得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就不够慎重, 另外, 扩充经营发展可以作为吸引更多投资的手段, 企业利用炒作多元化投资来吸引更多资金, 这就导致了不良投资的产生。

1.3 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够完善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够长, 上市公司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上市公司管理水平, 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水平, 严重落后于公司上市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后对管理的更高要求。许多上市公司掌握着大量资金, 却缺乏有效利用资金的能力。公司吸引投资, 又将资金来源收为己用, 不断地掏空公司资金, 这使上市公司失去了可供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使资本市场形成恶性竞争, 造成恶劣的影响。

2 上市公司财务金融管理不足的影响

上市公司在财务金融方面如果存在着管理不足的情况, 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不仅对于本企业, 对于整个行业都会造成连锁反应, 引发恶劣后果。

2.1 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上市公司在财务金融方面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 会对企业自身形成严重的不利影响。2001年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竞争力强弱的分水岭, 而这与自2001年起中国股市告别牛市开始熊市之旅不谋而合。我国的股票上市制度不仅没有促进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 反而产生了降低资金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制度和股票市场制度运作的极为类似, 还要进行重大的改革。首先如何将上市公司的资金合理应用到生产的每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如果上市公司不能合理配置各项资金就会使上市公司失去意义, 不能获得上市应有的经济效益还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 财务金融管理的不足还会影响到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上市公司缺乏长远的眼光, 只关注于短期的利益, 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获得高额的利润, 但是长远角度来说, 这些漏洞会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企业丧失市场竞争力。

2.2 对市场造成的影响

每个公司都是作为市场的一份子参与到我国的市场经济里来, 每个企业的管理经营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上市公司如果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 必定会对市场经济造成影响。有些上市企业自身行业衰退难以生存, 如果不考虑经营管理的改革很难再有发展, 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市场资源, 使市场被拖累。

2.3 对其他企业造成的影响

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存在着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 竞争程度是资本结构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的选择高度正相关,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不匹配现象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低下和上市公司的竞争性战略选择有关。上市企业之间存在不正当的竞争, 尤其是在财务金融管理领域。上市公司太多导致股市一直下跌, 部分管理者认为要想把中国经济带动起来, 需要排挤一部分上市公司, 把钱集中起来, 这种趋势将给某些行业内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 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 使同行的其他企业销售份额锐减或市场占有率为0。其他企业正常经营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 利益受到损害, 严重扰乱了行业的竞争模式。还影响了市场上投资者, 造成投资误导, 最终使投资者的资金不能获得回报, 产生“两多两难”问题, 企业多融资难, 投资者多投资难。

2.4 对投资者造成的影响

一般上市公司募集资金, 主要指的是其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 其实就是增资, 只不过吸收投资的对象 (也就是投资的股东) 是广大的股民。因为股市中股民人数众多, 发行股票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股民投资的钱, 并且都是溢价发行 (一股面值1块钱, 但是可以得到几块钱甚至炒到几十甚至上百块钱) , 这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更加方便容易的方式获得资金。如何吸引更多的股民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要特别重视对于财务金融的管理。上市公司如果不能合理配置投资资金, 盲目地开展多元化投资, 遭受大股东的不良管理, 会导致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最终, 整个行业内的企业都会产生动荡。

3 上市公司的财务金融管理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益,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是企业呈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企业的财务金融管理, 使企业可以得到稳定、和谐、长期的发展。

3.1 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

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管理者的素质、修养、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因此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是非常迫在眉睫的。

3.1.1 企业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

上市企业的运作过程中, 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将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良好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决策者在整个企业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能量, 体现其综合管理者竞争力。例如参加财务金融培训, 管理者学习系统财务金融知识后, 明确各环节的运作方式及过程, 直接作出关键性决策, 以提高其应对不同事业环境因素的能力决策者通过应用理论知识锻炼了各项能力, 增强应变能力。同时, 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管理知识的认识。

3.1.2 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企业管理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对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培训, 有效提高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作为管理者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当前国际先进、较流行的管理知识, 如PMI的先进管理理念、国际通用标准、规范等, 站在国际化的高度, 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提升企业跻身全球化竞争的能力。

3.2 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金融管理制度

企业要得到稳定长期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样企业的运行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有规可循。

3.2.1 建立日常财务金融管理规范

日常的财务金融工作比较琐碎, 必须要加以严控。每个财务环节的有效控制是上市企业财务金融管理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从企业各项目的规划环节起做到严控, 以此减少物资和时间的浪费,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促进公司发展。

3.2.2 建立相关制度规范股东行为

在上市公司的运营管理中, 大股东经常会利用职权来干涉公司的合规合法运行, 为保障企业合法参加商业活动, 董事会需指定约束条件制约大股东的行为, 保障企业的整体利益。

3.2.3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

上市公司在财务金融方面不仅要做到管理制度的完善, 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首先, 要建立相关财务监管制度, 使财务管理和监督有规可循。其次, 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部及经营管理部, 审计部定期对企业的财务整体状态以及运营状态做出鉴定, 而经营管理部主要控制企业的合规经营。此外, 其他部门主管及部室员工建议参与到公司管理, 对公司运营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根据相关内容及时调整其他的运营方向。

3.2.4 规范员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员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是上市企业财务金融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员工得到了应有的利益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工作, 为公司服务, 公司也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首先, 上市公司的员工福利资金要按照相关制度来支出, 不能够挪作他用。其次, 对于员工的福利结余, 企业要遵循员工福利费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的制度规定, 逐步进行消化。最后, 上市企业要能够严格地执行企业年金管理制度, 接受相关部门监管。

4 结束语

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金融管理是企业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管理者在运营上市公司应重点关注此方面的信息并制定有效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金融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指出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 应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来保证上市公司的稳定、长期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金融,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兆华.上市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探析[J].商业研究, 2005 (12) :82-84.

上一篇:自动联锁下一篇:自主合作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