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十篇

2024-06-06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 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质量,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一、引言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 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的增长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加大旅游要素的投入, 二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 旅游开发起步较早, 但是河南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依靠适度超前开发来维持发展动力的, 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旅游产业各部门的无序扩张, 这种增长方式的盲目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结构效益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因此, 河南旅游产业要想找到新的、科学有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必然要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入手。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旅游产业质量”为关键词检索, 选取了国内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共20篇。希望通过梳理近年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旅游业发展质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从地方政府层面提出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方法。如孙颖以新闻稿件的形式阐述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的途径。从政府层面提出要想达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政府应该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 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强化政策保障力度这几个方面努力。二是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如粟娟则以张家界旅游发展为例, 从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旅游经济增长的效率及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这三个维度出发, 运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了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经济增持模式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史灵歌、彭永娟、卢新新运用AHP法从旅游产业的要素质量、产业结构质量、产业运行质量、产品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六个方面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分析, 找出了影响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认为提升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关键在于积极培育旅游产业要素,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和强化目的地营销。

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即将进入速度和质量并重的时代, 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尚处于最低级的规模扩张阶段, 旅游产业发展及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多。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是无法实现高速度和高效益的。因此, 近几年来, 国内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通过分析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来寻找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佳路径, 以期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实现高速高质发展。

三、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有关旅游产业结构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三是以地方或区域旅游产业为例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筛选, 最终选取了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 根据其模型使用的情况可将文献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纯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的, 另一类是将“偏离——份额”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的实证分析。

王昌燕、刘云同、张新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找到了旅游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部门, 并初步分析了各部门对新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 提出提升该地区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途径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住宿、餐饮部门结构, 坚持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而楚新正、李艳红、靳万贵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不同的是, 他们进一步找到了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中各个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对策。汪碧瀛、汪向阳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得出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长途交通部门内部效益相对较优, 其他各部门发展缓慢, 效益相对底下。根据此结果两人总结出了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劣势, 并给出了提高当地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的对策。杨志勇认为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在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因此他运用实证分析法找到了优化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着力点, 指出要推动当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应从旅游产品、旅游餐饮、景区文化创新、娱乐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这几个方面进行提升。滕琳、傅云新采用2000-2008年广东省国际旅游业的相关数据, 基于旅游外汇收入对广东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运用“偏离——份额”模型进行分析, 得出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各部门, 认为从发展速度上看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的总体结构效益较好但旅游产业部门的总体竞争能力较差。张明磊、孟庆红通过分析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部门结构效益差缺乏竞争力, 住宿、餐饮、娱乐部门竞争力强但对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小, 景区旅游和邮电通讯部门结构效益相对最优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对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针对这些情况, 二人提出了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加强旅游行业之间互动发展的优化对策。李辉、阚兴龙以2000年至2007年广东省旅游发展的数据为参照系, 同样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各部门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郑钧在山西国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 使用“偏离——份额”模型对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 得出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中, 交通、游览、邮电、商品购物和其他部门的结构效益严重落后于全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处于竞争劣势, 而娱乐、住宿和餐饮部门的结构效益较好, 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山西省国内旅游应加快观光游向体验游的转变、着力提高旅游餐饮与娱乐部门水平,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对策建议。时隔一年, 郑钧再次用同一模型对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 他以2009年山西旅游外汇收入构成分析为依据, 得出山西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初步结论。并凭借模型分析找到了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 最后提出优化住宿、餐饮业的产品结构, 提高劣势部门的竞争力,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协调国际旅游业与各行业关系的建议, 以期能提升当地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张广海、王斌选取2000年至2011年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 找到了提升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后续发展的建议, 包括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规模、建设旅游市场联盟、打破行业壁垒等。陈燕军认为旅游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优化。而济宁国际旅游业长期以来由资源优势产生的增长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 陈燕军通过构建济宁市国际旅游产业的“偏离——份额”模型, 找出了严重制约济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部门, 提出通过改善旅游要素内部结构, 强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 巩固强化优势部门, 区别对待劣势部门的方法, 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娅娜以“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衡量北京门头沟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状况, 得出该地区乡村旅游业和住宿业在全区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在下降, 已经成为制约该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孙波使用区域经济学中“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出张家界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低层次以数量的扩张为特点的发展方式, 旅游产业各个部门的结构效益低于国内整个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旅游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以人数的增长为前提, 旅游产业结构中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的结构效益较差。他认为优化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旅游餐饮和娱乐水平, 挖掘特色旅游产品, 改善旅游交通和住宿条件。

四、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目前的研究状况下,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是推动旅游产业良性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聚焦, 史灵歌、彭永娟等曾尝试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评价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期望通过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来推动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除此以外, 鲜少有学者从更加全面宏观的角度探索新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笔者认为河南省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新常态下的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要找到新的动力和突破点, 应该从更加全面角度出发。通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注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发展状况, 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焦点;同时政府应引入“全域旅游”概念, 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产业融合, 规范政策法规, 为河南旅游业高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颖.省旅游委主任孙颖: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今日海南, 2015 (12)

[2]程军斌, 程筱菲.“质量”亮剑, 给力发展——婺源县质监局助推婺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探索, 2012.

[3]粟娟.增长质量视域下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统计与决策, 2012 (06)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 篇2

一、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一)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重组,提高了国民收入

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促使自然资源与人文、技术等要素的整合力度最大化,并对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外资的投入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2015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接待海内外游客5.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8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其中,入境游客234万人次,旅游创汇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由此可见,旅游经济正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交通系统的逐渐发达,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饮食住宿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娱乐产业的不断扩大,这些外在条件的改变使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强大,产业形象鲜明突出,旅游产业从单一化向多元化逐步推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其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刺激了社会各界对旅游的投入开发,民间投资成为旅游经济开发不可缺少的新对象。旅游业投资向多元化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体系慢慢形成。此外,旅行社等服务机构也得到发展,成为河南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相关产业同步发展

旅游产业网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涉及消费领域广阔,不仅对衣、食、住、行娱乐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直接影响,还对农林牧渔业、加工制造业、城市交通建设、文体活动等产业有着间接的影响。加大力度发展旅游经济,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推动区域经济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可以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稳健地发展。

(三)深化分工,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产业具有涉及范围广、就业群体庞大、劳动力强等特点,为河南经济社会增加众多的就业机会,深化劳动分工体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河南经济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深化分工,增加就业机会,对促进河南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二、制约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体制改革的落后

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改革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行是制约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原因,主要表现在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之间相互使绊子、不团结合作,人为地为机制的运行制造障碍,形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导致主管旅游业的部门在管理上、资源开发上、景点建设上不能全面、统一地筹划安排,使得违规开发、重复建设、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河南在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景区卫生条件差,扒窃、宰客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交通运输发展落后

河南全省的铁路运力紧张,公路建设缓慢,机场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且河南是寻根朝圣之地,主要旅客来自港、澳、台与海外华人、华侨,用于接待海内外游客的汽车班次少,安排班次不合理,汽车更新周期长,外观和卫生不能满足众多游客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客的旅游品质也不断提高,对旅游产业的设施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因为当地的交通运输发展落后,致使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缓慢。

(三)经济水平落后,产业单一化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处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都是以农耕业为主,经济水平落后,产业单一化,加上河南的旅游业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起点低,基础薄弱,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资源不能进行有效地优化配置。由于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不高,导致政府对旅游开发、景点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旅游业的投资应该是多元化,仅仅依赖政府或者民间投资是不行的,要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区规划建设、景点宣传都要将投资资金落实到位。

(四)旅游产业化意识不强

旅游产业化意识还没能真正确立。在发展旅游产业的理念上,多数景区只重视门票的收入,认为发展旅游就是建设各种符合当地特色的景点,然后收取门票,靠门票来增加收入。但是真正在旅游产业中,门票收入才只是旅游产业的整体收入中的很小部分。目前比较符合时代发展的做法就是取消门票制,提高游客的吸引力,推动景区旅游消费的发展,带动景区相关商品销售活动和相关产业的繁荣,促进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品位不高

当前,河南省旅游经济活动中存在两个特别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文化品位不高。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省各地区的景点建设规划中,景点与当地特色文化不符,内容夸张粗俗,毫无趣味,脱离实际,缺乏中原地区该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品位不高的旅游产品不能给河南省带来经济效益,更淡化了当地原有的旅游特色,对地区的旅游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更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旅游经济结构。

三、促进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巩固政府的主导地位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旅游产业化意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国家产业规划发展的一部分,旅游经济的发展布局、规模和速度应该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一致,同时,政府应该总体筹划、统一部署,制定有关旅游经济的各项政策方针,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规范旅游市场,才能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2. 在建设规划上,政府应整合多方资金力量,建设有创意性、开放性、具有河南当地特色的旅游区;在评级上,政府部门应开展旅游区等级认证工作,评选出符合省级条件旅游区,建立特色旅游示范点。

3. 在吸引外资上,政府应该推行一系列低息免税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投资,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了给投资者一个良好安全的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投资信心,政府应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证建设质量,完善旅游交通的规划建设,构建成熟的陆空交通网络体系。

4. 在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上,要加快全面建设全省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步伐,使旅游产业环境生态化。

(二)发展河南文化特色旅游

河南省历史文化悠久,结合河南本省历史特色创造出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突出旅游区特色,还能提高旅游区知名度和竞争力。河南旅游要想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别具一格,就必须深度挖掘当地民族特色,培养发展河南文化特色旅游。河南文化特色真正意义上应该是“河洛文化”,到之后发展形成的黄河文化和东方文化。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仅要有硬环境,还要有软环境,两者不可偏颇。最近几年来,政府将精力也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的改善与建设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在软环境方面建设还比较薄弱,这都需要河南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改进。

(三)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龙头企业组织

整合旅游资源,结合河南当地地理特色和民俗风情,加大发展农业旅游、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力度。增强区域联动,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地区合作,共同开发一系列跨区域的特色旅游路线,学习借鉴旅游发达省市的经验,在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要遵循“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旅游业多元化发展。鼓励发展旅游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创建竞争力强、涉及范围广泛的旅游产业体系。

(四)丰富旅游产品,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在当下,喜欢旅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旅游业的主流服务对象,顺应时代的发展,河南旅游业也要根据不同年龄层的游客给予准确的定位,才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年轻游客最喜欢的项目———探险旅游成为首选,作为旅游者中的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偏好一些具有探险性质的旅游。而河南西北、西、南面有山势高而陡峭、高耸入云、美不胜收的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更有汹涌奔腾的黄河穿越省区北部而形成的“悬河”壮丽景观等,都为探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国内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形势下,由于河南具有人口众多、内陆交通的枢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繁荣河南旅游经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河南旅游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河南省近年来无法替代的方针政策。河南省要依靠区域、文化、资源等特色,开发高端的富有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特色的旅游产品,提供舒适的环境,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推动河南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鼓励城市之间的资源分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最终构建成世界著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圣地。

参考文献

[1]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4).

[2]刘军胜,马耀峰.河南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差异化[J].经济地理,2012(6).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分析 篇3

河南省的旅游虽然起步于五十年代,但是有了较大发展还是从1978年我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仅2009年上半年河南省接待旅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幅度达到21%,超过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2009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河南省旅游人数达到两千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目前新郑、洛阳、南阳三个机场开辟的国内航线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以及港澳地区,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速路网。将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紧密相连。“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便利为河南省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上河南省位于我国版图中央,资源丰富,文化优势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进一步的吸引了国内客源来河南省旅游消费。

在基础设施上面,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逐渐成熟,河南省结合各种经验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进一步提升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准。1978年全省可接待国境以外游客的旅馆仅仅六家;到1990年达到三十七家,到2012年高达七十家。河南国际饭店、洛阳友谊宾馆、洛阳牡丹大酒店、开封东京大饭店等一系列的酒店都为接待外国宾客提供了便利舒适的服务。旅行社也层出不穷,洛阳国际旅行社、河南省国旅、中国青旅等旅行社组织在河南省旅游公司统一管理下日渐繁荣。

资金投入方面,河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之中,要求各级政府给与旅游业发展政策并高度重视其实施状况。

虽然在河南省各地市都重视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之时,还是凸显出了河南省旅游业中的问题和劣势。第一,旅游资源中知名度高的景区较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仅有三处,知名度较低,宣传不到位。第二,与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慢,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低,政府财力有限也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第三,旅游行业人员素质较低。河南省人口较多,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在人才引进上受到诸多限制。目前,河南省旅游业缺乏高层管理人员、缺乏高级领导者、缺乏经济规划和区位优势规划,服务人员外语能力差、接待外宾能力有限,一些景区服务人员低,尤其是知名景点附近“宰人”现象屡屡发生。第四,河南省内许多景区面临着停车位少、房间少,甚至连基本的三餐都无法满足,在开发景点时候忽略了对于市场的开发。

面对河南省的旅游优势和劣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对旅游业重新规划整合,让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成为河南省的经济支柱。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抓准河南省旅游特色,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水平化。从经济层面加大投入,合理使用产业资金,用最少的钱得出最大的效果。焦作云台山学习成都九寨沟的管理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用大巴、旅游讲解等标准化管理和经营既保护了自然景区的环境,又取得了良好声誉,是一箭双雕。

其次,要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更新自身观念,树立以市场为中心、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在旅游产品的开放商,既要结合国内需求,又要走出国际风范。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行管理体制。从根本层面上改善河南省的旅行环境,树立河南省旅游新形象。

再次,加大宣传力度,走出局限思维,重塑河南旅游新面貌。通过大城市投放广告、传单、以及央视广告、地铁广告进行全方位介绍,用唯美吸引人的手段感化顾客。旅行社要和旅游主管部分、铁路部门进行合作协调,开通直达专列,提升交通便捷程度。同时要重视河南省省内教育,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提升旅游从业者素质,培养旅游业复合型人才。尤其对于当前旅游体验师培养上,加大力度和投入,促使其走出国际路线反哺河南旅游业。

最后,实施抱团、品牌战略。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立足于特色而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例如洛阳应该着重突出河洛、汉唐文化,依托伏牛山系景点和中原文化博大精舍、洛阳国际牡丹花会等合力推出“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招牌集合。做大、做强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名人古迹游览,挖掘河南省文化底蕴,扩大旅游业影响力。

旅游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我们必须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合理规划,将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同时贯穿到旅游建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切实保证旅游资源造福国民、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长盛不衰。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4

河南省旅游局

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009年,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5%,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以上。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第8位,居中部六省和中西部地区首位。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59.04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0.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0.2万人次,同比增长18.2%。

全省现有郑州、洛阳、开封等2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5家景区(其中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等3个国家5A级景区),105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529家旅游星级饭店(其中五星级10家),旅游从业人员120万人,基本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

我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切实将其摆上了重要工作,加大了组 织领导和支持力度。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对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经常督促,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重在对交往活动中,省委、省政府领导都把旅游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并亲自做旅游推介。今年4月18日,国家旅游局与河南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李克常务副省长在签字仪式上签字,省委卢展工书记出席签字仪式。为办好2010第二届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省政府专门在北京召开了驻华使节联谊会,郭庚茂省长致辞,孔玉芳副省长主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二是政策支持到位。

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2007年省政府连续召开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具体意见;2007年省人大出台了《河南省旅游条例》;去年5月27日,我省召开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财政支持有力。2008年投入1.2亿元,主要用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贷款财政贴息、红色旅游交通公路建设等。2009年起我省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年省财政安排资金1.05亿元,其中5000万用于旅游宣传促销,5000万元用于旅游项目补贴,500万元用于奖励旅行社,各市共安排3.5亿旅游专项资金。2010年至2012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推介,大的项目 资金另行申报。

(二)推动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没有项目支撑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高次层的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旅游项目和品牌建设。今年省委卢书记在会见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们大抓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9年全省全年新建或扩建旅游项目118个,总投资额为352.2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20亿元。全省共推出旅游招商项目80个,总投资额为480.72亿元,全年签约金额145亿元,超额完成了省政府对旅游系统下达旅游投资和引资的“双百亿”任务。去年9月22日,省旅游局又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签订了授信额度达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我们又制定了全年旅游投资、引资双双超过“200亿”的目标任务。上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300余个,完成投资106亿元。招商引资亿元以上的合同项目8个,合同金额156亿元。在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我省共签约合同旅游项目7个,签约金额95.9亿元;签协议项目11个,金额353.7亿元。在旅游项目投资和旅游招商引资上,我们主要是实行了“两个倾斜”。一是向精品景区倾斜。继续着力打造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黄金线路;深入推进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通过资源整合、联合捆绑营销等手段,提高以云台山为代表的南太行景区的整体品位。二是向新兴业态倾斜。先后协助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河洛风》、《禅武不二》、《少林武魂》等旅游演艺精品 节目。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投资共3.5亿元,一期演出项目投资1.2亿元,全部为民营资本投资。省旅游局下属的少林寺武术馆推出的原创舞台剧《少林武魂》开辟了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高端演艺市场的新路子,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出口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奖”。2009年进入美国高端演艺市场—百老汇侯爵剧场,武术馆与上海东上海影视集团合作在美国购买了田纳西州大雾山景区剧院,《少林武魂》作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落地的文化项目将常年在美国演出。特别是去年全省签定了温泉休闲度假项目合同金额7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一个辐射全省的温泉经济带,河南旅游的转型升级将大大提速。

(三)扩大对外开放,开拓旅游市场。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开拓境外和省外市场,大力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一是积极搭建旅游开放平台。成功举办了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来自五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的96个国外城市、126个国内优秀旅游城市共222个市长或代表共同签署了《郑州宣言》,使得这一论坛最终固化落户河南,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召开了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签署了《河南宣言》,组织了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及巡游等大型活动;组织承办了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办好河洛文化旅游节、黄河国际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扩大了旅游交流合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二是推出旅游优惠措施。2009年,为应对危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加上全省数百家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 游企业全年打折让利面额价值达70多亿元,其中郑州市发放旅游消费券、优惠券30亿元,进一步激活了旅游市场。去年“五一”期间,全省共接待省外、境外游客530万人次,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今年,平顶山市推出了全市旅游景区4月份错峰免费游和“五一”假日大优惠活动。据统计,4月份平顶山接待游客数量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0%、224%。二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组团参加了“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中原文化宝岛行”、“中原文化澳洲行”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省内外知名媒体开辟旅游专栏,强化宣传营销,拉动国内旅游市场。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地举行的大型促销活动,协调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机构,加大我省旅游产品和线路在海外的推介力度,将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等10多个精品景区纳入国家对外旅游宣传总体布局,加快了河南旅游市场与国内外的衔接。经过努力争取,我省成为赴台旅游开放区域,新郑机场被确定为赴台包机航点,6家旅行社获得赴台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今年上半年,豫台互动游客达4.5万多人。三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与北京、陕西等9省(市)签署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交通共联、客源互送。与福建省旅游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小三通”旅游线,以专列形式开辟台湾游市场,首批“小三通”旅游专列,已于今年3月7日从郑州始发。利用郑西高铁开通的契机,与陕西省旅游局联合推出了“郑西高铁一线牵,古都旅 游新体验”系列活动,召开了豫陕两省旅游合作恳谈会,双方签定了郑西高铁开通后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的协议。四是提高企业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制定了《河南省旅游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旅游包机最高奖励6万元、专列最高奖励3万元,对入境游贡献大的旅行社最高奖励150万元。

(四)组建旅游集团,壮大市场主体。

在省政府的推动下,我们和当地政府一起,借鉴上海锦江、北京首旅等大型旅游集团的运作模式,以国有旅游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采取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等方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2009年12月10日,洛阳龙门旅游集团、洛阳交通旅游集团和洛阳航空旅游集团三家旅游集团同时挂牌成立。去年12月26日,焦作云台山旅游集团揭牌成立。去年12月27日,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些旅游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省旅游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实质步伐。今年5月27日,省政府公布了5年内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实现IPO的重点后备企业名单,在150家企业中我省有6家旅游企业进入。分别是河南中原第一漂流旅游集团公司、南召县莲花温泉旅游集团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交通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以运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而著称的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五)紧贴游客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把提升服务质量、改善环境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旅游业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郑州至尧山、安阳至林州等高速公路,加快了通往重要景区干线公路建设,全省形成了包括航空、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通向景区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旅游景区的通信、供电、给排水、消防、旅游标示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大力开展“诚信旅游”、全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和“争先创优”等活动,加强旅游安全检查,旅游业行风不断优化。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2009年,我们对服务质量差的20家旅行社进行了注销经营许可证的处理,对7家达不到标准的饭店取消星级。三是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开通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建设完善了河南旅游资讯网,与超级旅行网、河南旅游资讯网英文版、河南旅游资讯网手机版、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联合,形成了河南旅游资讯网络集群,进一步提高了全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二、我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入境游人数少、比例低。

入境游一直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2009年的数据看,虽然我省接待游客达2.3亿人次,但入境游客只有126万人次。航线少尤其是国际航线少,是造成入境游偏低的关键因素。

(二)旅游市场主体弱小。我省虽然景区较多,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品牌较少,特别是缺乏大型旅游集团,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三)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各市投入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不足,在国内大型媒体上及境外宣传促销不够。同时,宣传促销的手段也比较落后,针对性不够强,震撼力不够大。

(四)旅游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省旅游服务中心已经奠基,但还未形成省、市、县和区域节点四级旅游服务中心联动网络,难以有效实施全省范围内的旅游统一服务、咨询、调度和指挥。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及服务配套设施不够,还不能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方式的多样消费和需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和近期工作重点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四个重在”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乡村游为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我省旅游产业的水平和素质。具体目标任务是: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达到2.6亿人次,同比增长1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3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45万人次,旅游创汇5亿美元,同比增长15%以上。突出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大力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

把旅游延伸到农村,不仅因为我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有现实条件、需求和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有资源和条件的乡村探索一条靠旅游致富,特别是探索一条农业大省就地就近就快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路子。基于以上考虑,今年我们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扶持商丘民权画虎村、洛阳孟津牡丹画村、漯河南街村等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力争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这项工作已纳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我们已于今年2月25日举行了启动仪式。目前100个旅游村的策划方案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评审,其他工作也全面展开。

(二)突出抓好旅游项目建设。

旅游业已成为投资和消费热点,借鉴去年经验,我们将重点抓好旅游招商引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的大发展,力争全年完成旅游投资、旅游招商合同金额双双突破200亿元;推动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合作授信的200亿元资金落实到位。

(三)继续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主要抓好4件事:一是加强豫台旅游合作,努力实现“互动10万人”目标。二是召开“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年会”,这是继去年召开该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年会。

(四)加强区域合作,拉动国内旅游市场。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地举办旅游推介和项目招商会,开拓国内高端市场,引进大集团投资我省旅游;加强与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五)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

积极开发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会展、温泉疗养及汽车露营地等新型业态。在做好现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演艺节目的基础上,支持引进一批雅俗共赏的小型演艺节目在落户郑、汴、洛等城市,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夜间休闲需求。加快平顶山鲁山温泉、汝州观光医疗温泉、南召莲花温泉、信阳汤泉池温泉的建设进度,尽早在全省形成优势突出、互为呼应的温泉康体旅游经济带。

(六)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帮助协调刚刚组建的洛阳三个旅游集团、焦作云台山旅游集团、郑州港中旅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开封等市、县组建旅游集团;引进喜来登、香格里拉等2—3家国际著名酒店参与我省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今年,美国的万豪和喜来登已确定进入河南。5月20日,喜来登酒店签约仪式暨美盛中心奠基仪式在郑东新区举行。这些国际品牌公司的进入,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七)推进旅游集聚区建设。

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它可以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实现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不断放大旅游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根据省委常委会的决定,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优化升级的原则编制郑州环球美食城、南阳卧龙岗、平顶山香山文化旅游等12个集聚区的规划。

(八)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初探 篇5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问题,转型发展,路径

近十年来, 旅游业蓬勃发展, 文化旅游业也越来越来受到关注,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2009年9月,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 提出要“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 举办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2010年开始,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 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 (1) 文化旅游资源正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 并致力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方位、多角度开发。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海南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通力合作, 有利于建立通畅的省内旅游联系机制, 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圈的乘数效应, 有助于提升海南旅游业的国内外影响力, 带动海南省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海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 海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概述

旅游离不开“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目前, 海南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体系, 具备年3000万人次的接待能力。据海南省统计局统计, 目前全省共有旅行社191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53家, 可以满足游客岛内游、出岛游、入境游、出境游的需求;有星级酒店237家, 其中五星级酒店21家、四星级酒店56家、其他星级的酒店160家, 在这些星级酒店中不乏国内外知名品牌, 如瑞吉酒店、万豪酒店、喜来登酒店等。 (2) 此外, 还有很多价格较便宜的民间小旅馆可供游客选择。

近年来, 海南省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海南热带旅游旅游资源, 精心打造专项旅游, 突出发展度假休闲旅游、温泉旅游、会议旅游、婚庆旅游、海底潜水旅游等项目, 吸引了大批游客, 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 增加了旅游收入。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 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如亚洲博鳌论坛、七仙岭温泉嬉水节、南山长寿文化节等。

(二) 海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1.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挖掘。

海南文化资源类型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以黎、苗、回三个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尤为独特。但目前来看, 海南对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深入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政府、企业及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运用海南本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海洋文化来吸引游客, 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3)

2. 旅游产品单一, 缺乏创新。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雷同现象较多, 创新性产品较少。从目前文化旅游产品来看, 在区域内各景区演出的文化节目大同小异, 大多是展示黎苗族民族服饰、表演黎苗族的歌舞, 品尝黎苗族美食等节目, 重复的黎苗族风情产品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此外, 由于旅游产品雷同, 造成民族文化开发主体间的竞争加剧, 效益降低。

3. 旅游文化资源缺乏保护。

自汉朝以来, 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南岛的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海滨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然而由于保护不力, 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正在逐渐衰落。 (4) 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 但是由于黎族只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自己的文字, 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黎锦是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 其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 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但现如今只有极少数黎族老人还会这种手工织布技术, 传统的手工纺纱织布技艺在流失, 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

4. 管理水平滞后, 缺乏人才。

海南省旅游业存在着整体服务质量偏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等问题。一是缺乏完善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整个旅游行业较为混乱, 个别旅游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二是旅游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对基层员工和对已经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三是缺乏专业导游人员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作深入的讲解;四是本地的艺术人才大量流失, 有文化技艺的年青人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纷纷流向省外。

二、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一) 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激发了一大批有经济能力的人外出旅游, 旅游业也因此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旅游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促使我国旅游业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期。

1. 文化旅游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国家也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 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时进入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型发展时期。 (5)

2. 文化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出游目的更加多元化, 对文化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文化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旅游者需要个性化、自主化的出游方式, 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更独特的文化休闲方式, 旅游空间和频率也大大提高。来海南岛的旅游者更青睐体验型旅游, 例如邮轮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海底潜水旅游等。

3. 文化旅游呈现集聚化、产业化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 我国文化旅游业将由现阶段规模小、条块分割、社会化与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等向产业化、集聚化发展, 最终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定, 向建立一个有省无界、有区无墙、产品各异、市场一体、特色突出、品牌共铸、资源共享、效益共赢的区域旅游协作发展。 (6)

(二) 海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1. 确定目标市场, 设计旅游方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价格手段可分流出高收入群体、中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 以求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对高收入旅游群体提供高端豪华度假游, 价格高昂, 注重享受;中收入市场作为目前旅游市场消费的主力军, 市场数量庞大, 整体消费能力强, 可为其设计物美价廉, 性价比高, 经济实惠型旅游;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低, 难以有闲钱外出旅游, 可以不多做考虑。

2. 加强旅游营销。

以科学的营销理念为指导, 借鉴其他成功的旅游营销模式, 采用多种手段, 实施整体营销, 扩大客源市场。如运用电影、期刊、报纸、网络、电视、社交软件 (如腾讯QQ、微博、微信) 等宣传海南文化旅游。海南文化旅游营销可分两步走:一是对我国内陆及港澳台旅游市场进行营销, 其营销重点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及内陆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二是对国外旅游目标市场进行营销, 可以借鉴马尔代夫的营销模式, 组织主题推广活动, 进行客源地的专题推广活动 (7) 。此外, 还应加强与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旅游交易会、旅游博览会、旅游产品推介会等, 印发宣传画册、视频等, 向国内外广泛宣传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

3.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海南文化旅游开发要以本身的特色资源为依托, 开发独具魅力、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 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旅游品牌。可推出主题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主题旅游产品如体育文化旅游 (如排球、帆船、冲浪等) 、商务会议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如环岛骑行旅游、海岛饮食文化旅游、海底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如树叶书签、黎苗族歌舞画册等。

4.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一次完整的旅游离不开旅游配套设施的支持,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是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要着力解决交通、住宿、食物、医疗等问题, 保证游客在旅游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 让其享受旅行的乐趣。同时, 也要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不被破坏, 对新来的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 突出本土文化特色

海南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让本土文化成为海南旅游之“魂”, 对民俗风情、传统节日、古建筑等人文旅游产品, 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丰富, 突出特色, 以独特性取胜,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8) 近几年海南省举办的中国海南“欢乐节”、天涯国际婚礼节, 以及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等独一无二的节日婚庆旅游就充分突显了海南本土文化特色, 今后要继续将这类旅游项目做大做强。

(二) 塑造旅游品牌, 加强旅游宣传

海南文化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 旅游企业总量较少、规模较小、文化创新力较弱, 因而吸引力不强, 对提升海南文化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 海南省缺乏世界顶级的国际化旅游品牌, 国内著名品牌也为数不多, 旅游品牌层次较低, 对全省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发展海南文化旅游, 一是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 培育打造龙头景区景点, 塑造本地旅游品牌, 全面提升文化品位和层次;二是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塑造“阳光海南, 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9)

(三) 保护文物古迹, 再现古城风韵

海南要将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人、名城等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如海瑞墓、东坡书院等。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既要维持其历史面貌和文化氛围, 又要创造经济价值。 (10) 此外, 还应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如在东坡书院附近设置苏东坡先生诗词集的看书、购书点, 在附近饭店推出“东坡肉”等相关名菜, 酒店房间可布置为古装风格, 将当地“牛车”、“马车”等发展为自费旅游项目, 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全面需求。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09-9/2009-9-27-11-3-34750.html, 2009 (09)

2钟军.海南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 2011 (05) .

3管媛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 2013 (03) .

4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J].海南金融, 2010 (09) :70-72.

5李海燕.中国旅游业改型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商场现代化, 2012, (07) :100-101.

6唐峰.江口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2012, (07) :100-101.

7李燕, 黄正多.马尔代夫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原因[J].南亚研究季刊, 2009 (04) :65-70.

8沈耀峰, 王晓樱.海南:文化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N].光明日报, 2008.2.20.

9李恬.海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 2012 (05) :167-168.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 篇6

关键词:河南,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而旅游产业则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是提升和展示河南省“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筑中国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旅游业发展强劲, 而河南旅游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1998年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以后, 我省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初步确立、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及在旅游立法、执法等方面得到加强。但若与其他省旅游业相比, 还有差距。因此为带动河南经济发展, 加强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科学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来实现我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十几年来, 中国旅游产业增长迅猛, 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在人们收入日益增加的今天, 旅游产业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拉动内需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且河南地处中原腹地,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前途。虽说二十年来河南旅游业取得成绩可喜, 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差距:比如起步晚、基础差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问题, 这严重地制约着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 发展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 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景, 在国家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及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下, 推动着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饮食住宿、交通运输、旅游制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正在崛起, 而一批综合型的企业在竞争中也不断壮大, 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河南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绩。1999年实现了两个突破:接待海外游客首次突破30万人, 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300亿人民币。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4年, 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5万人 (次) , 旅游创汇1.6亿美元, 接待国内游客8 012万人 (次) , 国内旅游收入560亿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 使整个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00多家, 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 旅游车船公司50余家,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余人, 总就业人数近百万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2012年, 河南政府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文件。回顾了“十一五”时期河南旅游产业取得的辉煌成绩, 继而详细阐述“十二五”时期河南旅游产业所将面临机遇和挑战, 规划了河南旅游产业的宏伟蓝图。

(二) 存在问题

河南省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号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缩影。丰富的旅游资源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河南旅游业在“旅游立省”理念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企业为主体的开发经济型的转型过程。河南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 旅游管理体制取得了新的进展,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从目前河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 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旅游资源模式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小。

根据国际旅游市场需求, 特别是各国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改变, 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我们发展旅游品种。他们需要的是新型的旅游形态:如农家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而传统旅游的主题主要是观光主题, 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的力度不大,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难以适应各个层次、不同目的、不同等级的旅游者的需要, 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小。因而获得旅游者的青睐程度有所下降, 传统的观光旅游风光不再。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对旅游业进行大胆创新, 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2. 旅游从业人员部分素质偏低、服务滞后。

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经营者、导游和景区管理者。近几年来, 随着河南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河南省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得到了迅速的增加, 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在发生变化, 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意识淡薄, 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旅游服务中, 部分旅行社服务管理不规范, 经营者急功近利、坑骗顾客;部分导游服务质量不高, 这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 对开发旅游资源缺乏客观、合理的认识。

在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行为上缺乏较为客观合理的衡量体系———环境容量的评价[1], 是导致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发展旅游业固然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旅游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和自然和平相处基础上,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然而, 近年来, 河南部分地区为追求片面经济利益,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从而破坏了旅游景区 (点) 的环境和文化遗产, 欠下了不可偿还的生态债务。例如, 豫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如苏全有指出:“由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退化具有不可逆性、累积性, 即所谓‘隐性的狼’, 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带, 一旦形成退化, 不仅很难恢复, 而且还会形成加速度的发展态势。”[2]

二、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旅游业经过几十年迅猛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目前, 在国内外“大旅游大产业大环境大文化”对发展我省旅游业十分有利的条件下, 河南省应抓住“十二五”黄金期, 依托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带动系数大及综合效益好的优势, 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行业。为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上注意以下问题:

(一) 开拓旅游资源模式, 打造河南精品旅游, 增加市场竞争力

旅游产品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观念和结构的改变也发生改变, 以往的开发旅游资源模式过于单一, 则远远满足不了当今广大消费者需求。开拓新旅游资源模式、打造精品旅游势在必行, 它不仅仅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在现阶段, 要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转变开发旅游产业思路, 提高旅游产业意识。首先, 就是要提高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 把“产业链”做大做强。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农业观光、工业旅游以及农家乐, 就是与农、工业融合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开发、创新旅游资源, 同时要扩大与其他行业融合, 延伸旅游产业链。这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传统旅游业的升级。如教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其次, 打造河南旅游产业精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河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要想使其产生最大效益就必须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 着力打造河南旅游精品。比如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龙门石窟和洛阳白马寺, 以少林武术文化为特色的少林寺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温县陈家沟。我们必须加大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创新, 提升旅游景点的品位, 着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河南旅游精品, 从而推动河南省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 培养优秀旅游人才, 加强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 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出去旅游的次数每年都成俱增趋势, 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相反, 旅游管理及导游人员则存在明显不足, 并且部分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欠佳。而从业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好坏, 直接影响游客身心健康和产品整体质量, 进而影响到河南经济的发展。为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旅游环境, 使河南旅游业管理和服务走上新台阶, 为此一定要制订培训计划如下: (1) 加强英语口语培训, 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2) 加强对国内外方言的了解及历史文化知识素养的培训, 扩充知识范围和提高文化素养。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 开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并重, 是河南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体。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根本, 对于河南这个旅游资源大省来讲, 如何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省“十二五”的宏伟规划, 河南旅游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将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河南旅游要想持续地发展, 一定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来考虑自然所承载的能力。因而, 我们一定要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坚持开发、管理和保护同时进行, 科学的规划, 并严格按规划办实事;摒弃狭隘利益观, 坚持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引导并教育旅游从业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这才是河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总之,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朝阳产业”, 是实现人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的新兴产业, 是当前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而河南旅游业凭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取得了辉煌成绩, 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开发和保护环境问题, 令我们深思。那么, 河南省就应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和科学处理人类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 必须要强化政府主导、更新思想观念、开发新的资源模式、理顺管理机制等方面都非常关键。而河南旅游业是一个值得我们人类不断探索新型产业, 愿我们在“大旅游大产业大环境大文化”的背景下, 携起手来切实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 篇7

近几年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业,是河南省解决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外汇收入,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同时对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外汇收入、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对河南省入境旅游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河南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河南省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状况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河南是重要的经济大省,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 938.24亿元,是1995年的11.69倍。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1995—2014年河南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的较快,平均增长量为1 681.57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3.08%。

(二)河南省入境旅游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中坚力量迅速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从“三点一线”过渡到“五点一线”、“一带四区”过渡到“一带五区”的旅游大格局。近几年,河南省的入境旅游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入境旅游人次在逐年增加,旅游外汇收入也取得了快速增长。其中,2014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次达到227.2万人次,是1995年入境旅游人次的15.24倍;入境旅游外汇收入72 530万美元,是1995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12.05倍。

三、河南省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处理

本文选取河南省1995—2014年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原始数据,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原始数据,然后将其进行平减,即消除价格影响后的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取对数,记作LNN、LNS、LNG。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由下页表可知,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均是平稳的。

(三)变量协整检验

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1. 入境旅游人数与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1)得到的回归方程是:

残差方程为:

(2)检验残差ε1的单整性。通过ADF检验,残差ε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2. 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1)得到的回归方程是:

残差方程为:

(2)检验残差ε2的单整性。通过ADF检验残差ε2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当滞后1期、2期、3期时,在5%显著水平下,入境旅游人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当滞后4期时,入境旅游人数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当滞后1期、2期时,在5%的显著水平下,旅游外汇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当滞后3期时,旅游外汇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只是说明一个变量的滞后期对当期的影响,不一定具有真正的因果性,但也不妨碍它的参考价值。这表明了入境旅游投资的滞后性,入境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五)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1. LNN与LNG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方程检验的结果表明,ΔLNNt与ecm1的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检验,该方程显著线性相关。

2. LNS与LNG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方程检验的结果表明,ΔLNSt与ecm2的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检验该方程显著线性相关。

上述估计结果表明,两个方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均比较小,表明对ΔLNGt修正功能不大,这也说明了河南省入境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产业,易受省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天气状况、自然灾害、政治活动等的影响。

(六)实证分析结论

1.ADF检验表明,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均是平稳的,它们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2.协整分析可知,三者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在考虑入境旅游业与经济的关系时,要看得长远。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长期来看地区生产总值是两者的格兰杰原因。从定性上可知,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是起一定作用的。

4.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误差项的系数均为负,这种反向修正机制,也正使得地区生产总值与旅游业之间能够维持长期的均衡关系。

四、对策建议

河南省入境旅游业正处于新兴的发展阶段,目前还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由结论可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很好地带动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其做到更大更强,争取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让入境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对于政府而言,要强调河南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是入境旅游的好地方,要积极地发挥好管理与协调功能、决策功能、控制功能与组织功能,同时要多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针对性地对外进行宣传。另外,河南入境旅游业产品较单一,文化浓度不高,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入境游客,开创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地改善旅游的基础设施,提高入境旅游服务,增加旅游人数,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前来旅游,增加人均消费能力,提高旅游外汇收入,更好地促进河南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选取河南省1995—2014年的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三个指标,进行ADF检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给出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业具有Granger单向因果关系,说明经济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带动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进河南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参考文献

[1]张士兵.湖南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3,(7).

[2]尚林.中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 篇8

【关键词】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人们度假观念开始向保健和追求生活品质转化,体育旅游以其集参与性与观赏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专业性与高品位性、教育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特征,正逐渐成为旅游的新热点。体育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是众多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人员是人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好与差、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1河南省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河南省内而言只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一所高校设有体育旅游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每年培养该专业毕业生也只有40人左右。就全国而言,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设有体育旅游或者体育旅游相关的专业,每年的体育旅游专业毕业生也就300人左右。虽然河南省的高校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全国而言并不算落后,但是与河南省近年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势头规模比,则相差甚远。据统计,河南省内目前注册的体育旅游、户外运动相关的俱乐部、社会团体达200多家。每一年这些社会单位都有大量的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而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每年培养的专业体育旅游人才只有40人左右,这对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的河南省体育旅游行业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体育旅游人才经营管理培养模式的不健全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一些体育旅游团体及场所经营者有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河南省,以拓展培训这个体育旅游产业中的子行业为例,据调查只有16%的拓展培训师有过专业的相关课程培训,而其他从业者多是半路出家。这样的从业人员专业结构确实令人担忧。如果不加快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改善体育旅游行业内的人员从业结构,则必然影响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

1??1队伍呈现年轻化

调查数据显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体育旅游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30岁~40岁中青年层次为主,占47%左右;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20岁~30岁年轻阶层次为主,占39%左右;这两个人群所占比例的总和,超过了样本总数的80%。由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新发展,体育旅游管理的年轻化是社会必然,一般体育旅游产业员工的年龄以20岁~30岁年轻阶层为主,占75%左右。也就是说,体育旅游从业者队伍呈现年轻化,体育旅游管理者层呈现年轻化和新型化,这个群体比较具有活力和创新力,当然也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

1??2教育普及程度提升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5%以上的被调查体育旅游管理者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主要是本科学历,硕士层次相对较少,博士学历更是凤毛麟角。体育旅游行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学历以大专文化为多数,占40%左右,高层管理者的总体文化层次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层管理人员以本科文化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学历者所占比例高达86%左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体育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中,体育旅游专业居多,高达90%以上,这说明体育旅游专业性要求比较高。

1??3管理者自我评价

对于体育旅游管理成功的自我认可程度上而言,六成左右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事业还可以,而只有15%的管理者非常认可自己的成功,认为自己还不够成功的占到28%。一方面,大部分管理者都比较年轻,所以事业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现阶段还未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成功,另一方面,这样的回答也和中国为人谦卑而不张扬的文化传统有关。

1??4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更多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事业上。其次,压力来源于情感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事业上的忙碌使得他们对对方和子女教育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还有可能是管理者的年轻化,不能够更好地平衡感情和事业。更多的管理者缺乏管理经验,执行力差,责任心缺乏,导致领导班子不团结,办事效率低,产品质量、产品服务水平、销售业绩等还有待提升的问题。

2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一是相关高等院校体育旅游相关人才的培养;二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旅游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培训,并且进行专业技术定级。但是我们也发现我国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不系统也不够全面,导致体育旅游人才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还不够高。所以我省建立全局的、系统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河南省政府和旅游、体育等主管部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就是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指导下,努力推动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继续强化政府主导,深化创新机制,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应该结合本省的实际,分层次、有步骤地规划设计,注重特色、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使体育旅游的行、游、住、吃、娱、购六大要素协调发展,为体育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逐步实现我省建设体育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2??1培养目标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首要体现。它是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和教育学、旅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素养,同时精通设计、指导各类户外活动,具备处理紧急事件能力和各类紧急救护常识,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从事体育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这方面的人才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2)要系统掌握旅游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进步和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3)要掌握一门外语,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紧急救护技能,并取得相应级别资格证书。

2??2培养内容

体育旅游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行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体育旅游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又要突出特色,找准培养定位。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具备国际化素质的新型从业人员。

2??3培养方式

根据体育旅游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应完善专业院校学科培养体系,加强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和上岗资格考核,进行分阶段、目标式的培养。

(1)实施“两段式教育”。随着办学专业(专业方向)增多,要合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实施“两段式教育”是有利的选择。第一、二学年进行基础教育,第三、四学年再进行专业教育。

(2)实施“学分制”。竞争的社会环境,需要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实施学分制是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制度前提。

(3)实施“主、辅修制”。主、辅修制是扩宽体育专业口径、扩展人才知识层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一般辅修专业,修满12学分获辅修专业证书)。

(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的价值,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发现自身的知识不足。

2??4专业课程设计

根据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状况,设计课程如下:

(1)公共课程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基础、信息与计算机应用、英语。

(2)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从科学性、先进性出发,将专业课程分为四大体系:管理学体系、营销学体系、旅游学体系、体育学体系。

(3)专业实践课体系,包括定向运动、攀岩、徒步旅行、山地车、高尔夫球、轮滑、冰雪运动

体育旅游是一门涉及面广,专业度要求高的交叉型学科。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也是各个学科交叉与叠加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了全面的,系统的并符合我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区域发展要求的合格体育旅游人才。只有这样,河南省的体育旅游产业才能良性发展,河南省人民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2010,,10,15??

〔2〕陈蔚德,王玉宝??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王广明??河南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及

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67-169??

〔4〕吴小明??探析我国未来运动休闲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5,(4):30—31??

〔5〕黄海??国内外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之比较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14)??

〔6〕张同宽??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3):23??

〔7〕万新芳??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管理课程研

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94-96??

河南、陕西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河南、陕西部分旅游城市的考察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各城市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投入,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有力带动了地方三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各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加快景点和城区层次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等一系列软硬措施,有力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目前焦作已形成了以山水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休闲娱乐景观“三大系列”和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青龙峡“五大景区”以及中央电视台焦作影视城等十大景点为代表的,以山水峡谷风光为特色的焦作旅游大的格局和框架,形成了四季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整体品牌优势。旅游产业由原来单一的山水旅游发展成为山水风光游、体育健身游、科普知识游、休闲娱乐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黄河湿地游、工业参观游、农业观光游等9种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游客需求。旅游产品实现多样化,旅游服务趋于人性化,旅游设施建设逐步标准化,旅游商品本地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办公实现自动化。开封市充分发掘历史资源,形成市区以北部龙亭湖风景区、中部包公湖风景区和南部禹王台与繁塔风景区为主的三大景区。延安通过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建设融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和黄土风情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城市发展格局。西安对旅游资源开发实施了板块带动战略,将全市旅游资源整合为六大板块,即古都旅游板块、秦唐文化旅游板块、秦岭北麓旅游板块、曲江旅游板块、滨水游憩休闲板块和四大遗址旅游板块,每一板块依照不同功能建设形成了个性鲜明、互为补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单元,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各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旅游环境日臻优化,提高了城市品味,美化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旅游业飞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劲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焦作在发展旅游之初,异议很大。但通过近五年的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有了深刻认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为更好迎接境内外游客,广大群众自觉开展多种文明创建活动,目前正在全市轰轰烈烈开展的“四创”活动,大大改善了焦作市的城市环境和面貌,由此推动了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主要经验

河南、陕西等地近年旅游业发展迅猛,成就令人瞩目,其中奥妙何在?经验是什么呢?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他们的经验很丰富、很全面,主要是:

——各城市对发展旅游产业高度重视

这次考察学习的城市与淄博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具备发展旅游的条件。依据各自的基础和特点,各城市纷纷把发展旅游业提上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曾经以“煤城”著称的焦作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员走遍焦作的山山水水,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作出了第三次创业以“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将“旅游强市”列为一号工程,立志“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度投入,打造第一流旅游目的地。前任市委书记被称新闻媒体称为“旅游书记”;现任市委书记提出“三要三不要”,即“抓旅游工作的态度要坚决,不能动摇;力度要加大,不能放松;领导要加强,不能削弱”。洛阳自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实施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提升到与发展工业同等的高度。

——加大投入,狠抓资源开发和建设,建设高品位、高档次精品景区

——强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提高城市知名度

近年焦作始终把旅游宣传促销作为旅游业发展和创优的龙头来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分散的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焦作山水”品牌,集中力量向海内外宣传推介。焦作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业宣传促销,除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外,还以焦作旅游宣传“大篷车”的形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60多个地市以及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大规模促销宣传。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全面推介,做到周周有报道,月月有新闻。以重大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出新卖点,近年先后举办了云台观瀑节、“河南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和摄影节、焦作红叶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大大提高了焦作山水知名度。在与开封、洛阳、延安等市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都十分注重打统一的城市品牌,进行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洛阳市在央视国际频道,国际、国内航班闭路电视上播放专题片,在互联网上,铁路、公路客运闭路电视上全年播放旅游宣传广告。还出台政策,规定全市景区点门票收入的2%用于宣传促销,对“引客入洛”成绩突出者给予重金奖励。

——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旅游工作的生命线。为建设精品景区,提供精心服务,焦作市旅游局做出了“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曲”的承诺,开封市旅游服务业提出“用我们万分的热情,得到您十分满意”的服务宗旨,在全市掀起了争创旅游服务质量第一的热潮。为了实现所做出的承诺,焦作市旅游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大力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成立了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制定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多次组织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对城市旅游交通、住宿、购物进行联合大检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活动,对坑骗游客的行为从重、从严查处,净化了旅游市场环境。二是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在全市旅游系统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及创建文明景区活动,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旅游系统行风评议监督员,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和游客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旅游局设立旅游培训中心每年组织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在当地大学院校开设旅游餐饮、导游、外语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四是努力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完善丰富了焦作山水旅游网站,在城区主干道和通往各景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景区指示牌,各景区、宾馆、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增设相应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旅游信息电脑触摸屏。在市区和景区设立旅游广告牌和游客服务中心;在市县电视台增加景区天气预报等栏目,黄金周期间发布出行参考和信息预报;各涉外星级宾馆饭店摆放了焦作旅游资料架,悬挂旅游交通图和山水宣传画等,为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我们在云台山切身感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优美舒适的环境、干净整齐的旅行车、整洁划一的服装、亲切热情的态度、标准生动的解说、文雅规范的姿势。焦作市旅游局长许长仁骄傲地说:我们目标是,提起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就是焦作旅游服务!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河南、陕西部分旅游城市近十天的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各市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成功经验,为我们做大做强淄博市旅游产业提供了许多启发。考察中,大家边看边听边学边研讨,在对比中思考,在借鉴中探讨。一致感到,淄博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差距和困惑较多,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突出的问题是有点太散、有水不活、有山不名,定位模糊,资源、力量整合不够,投入不足,宣传促销欠缺等,深层的差距在于思想解放、上下共识、工作力度有待深化和加强,联系这些实际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推向市场的关系。各地成功经验证明,发展旅游产业可利用资源是基础,党政重视是关键,必须依托市场,更要靠政府力量强力推动。河南省焦作市由一个以煤为主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战略成功转型的范例城市,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政府主导打造旅游强市。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布局、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这在一个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初始期和攻关阶段尤其如此。因此,要使我市旅游产业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并注意适时由政府主导下的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动作型转变。

二是要处理好整合资源与整合力量的关系。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是各地在发展旅游产业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共性的经验,联系淄博实际而言,如何切实整合旅游资源,把分、散的资源和景点连成片、穿成串是破解我市旅游瓶颈的关键点之一,要下大气力论证好、实施好。但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不可忽视抓旅游力量的整合,这同样是外地先进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旅游产业的发展牵涉面广,涉及“六大要素”、二十多个政府部门、100多个行业单位,只靠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力量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抓共管。因此,应注意整合旅游资源与凝聚抓旅游的合力同步进行。

三是处理好加大对外宣传和抓好内部规范服务的关系。旅游经济是名胜(名气)经济、眼球经济,强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是各地的共用手段,但与此同时,是否注重内部服务质量的提升则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焦作市“抓旅游就要抓服务,抓服务首先抓规范”的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曲的服务质量标准,赢得了2004年世界旅游推广峰会授予的“卓越客户服务奖”这一被国际旅游业认可的荣誉奖项,为焦作赢得了无数回头客,其经验启发我们,创造旅游景点精品与服务品牌二者应并行不悖。

四是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考察所到各历史文化名城,大都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开封市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设景造点,其中,以一幅“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制的“清明上河园”,拉近了千年时空,再现千年古都盛景,年接游客2800万。靠秦兵马俑的发掘使西安旅游业焕发了生机;而依托丰富的唐代文化资源,投资13.5亿元新辟景点“大唐芙蓉园”在规划、设计、布景、建造、管理、演出等方面达到了让游客们信服的大气与精致的结合,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成为西安旅游精品。相比较,淄博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底蕴丰厚的城市,挖掘开发工作应当进一步加强。

五是处理好自我促销与周边城市联合推介的关系。洛阳等地的经验教训说明,一个城市的旅游宣传促销,孤立、封闭地进行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既强化自身优势,又借助相邻城市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捆绑促销才能事半功倍,鉴于此,在旅游产品的促销推介上一定要注意走开放型、联合型、多赢型之路。

六是处理好抓旅游和建设一支旅游产业骨干队伍的关系。“焦作现象”揭示,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为什么在不到十年时间能一跃为名山胜水,成为中国旅游强市?除党政重视、政府主导外,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个能人旅游局长,一个敬业的旅游局领导班子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旅游事业骨干队伍,这个经验不可忽视,要把我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就一定要把旅游产业骨干队伍建好建强。

这次考察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副主任关玛莉、副市长韩家华亲自参加了考察。随团参加考察的还有市政协副主席郭玉兰、王延山、荣玮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市旅游产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区县政府和政协负责人。

淄博市政协旅游产业考察团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 篇10

2011年国务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界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达69座,昔日为国家提供丰富资源的城市,正在逐渐变成国家的“包袱”。实现城市发展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由之路,因煤而兴的平顶山市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1 平顶山市旅游资源概况

地处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过渡地带的平顶山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2003年平顶山市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拥有8个主类、26个亚类、133个基本类型,基本类型约占85.8%,在河南省排名第2,共有旅游资源单体4205个。这些旅游资源大体划分为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1 自然旅游资源

平顶山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交汇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南北交融的气候条件,造化出秀美雄奇的山水景观,成为河南省山水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有: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的尧山;山清水碧、风光旖旎的二郎山景区;山峰叠翠、水光潋滟的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秀美如画的昭平湖风景区;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公园等。

1.2 人文旅游资源

平顶山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从宗教资源来看,有香山寺、风穴寺、佛泉寺等佛教寺院。其中香山寺始建于东汉,是汉传观音文化的源头;风穴寺始建于北魏,与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和登封少林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刹”;佛泉寺以世界第一大佛、世界第一大钟享誉华夏。平顶山市还是墨子故里,刘姓、叶姓的发源地,三苏园是苏东坡的归葬地,叶县县衙是全国唯一的明代县衙。

2 平顶山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1 旅游接待能力逐步增强

平顶山市旅游产业起步较晚,随着煤炭产业的衰落,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逐渐凸显,旅游接待能力也逐步增强。从旅行社方面来看,截至2015年年底,平顶山市有旅行社48家、服务网点53家;从旅游饭店方面来看,旅游星级饭店23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3家、住宿设施2000多家、接待床位6万多张;从旅游景区方面来看,平顶山市A级景区总数量达到20家,其中4A及以上景区数量占A级景区数量的30%。

2.2 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平顶山市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收入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4年,平顶山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2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入境游客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1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旅游创汇7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2015年,平顶山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448万人次,同比增长7.1%,实现旅游总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9.2%。总体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

2.3 旅游营销投入力度加大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平顶山市抓住机遇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加强整体形象宣传。重点营销“拜大佛、游尧山、浴温泉、玩漂流”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了6条黄金旅游线路,接待来自北京、武汉、石家庄的旅游专列4趟,实现了韩国团队赴平顶山市旅游零的突破。同时,平顶山市以舞钢水灯节和鲁山紫荆花节、红叶节、漂流节、温泉节等重点节会为抓手,开展旅游主题口号征集、“畅游鹰城”游记大赛、尧山马拉松赛等一系列文旅、体旅相结合的活动,提升平顶山市的旅游形象和旅游影响力。

3 平顶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从现有的旅游产品来看,旅游产品开发滞后。首先表现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以鲁山县的山水型旅游景区为例,尧山、画眉谷等景区,均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这样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也不利于旅游产品体系的丰富。其次表现在产品开发缺乏创新,平顶山市旅游景区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夏季的漂流和冬季的滑雪,这样的体验性项目季节性过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3.2 旅游产业关联度、持续性不高

平顶山市旅游产业在带动食、住、行、购、娱等其他相关产业能力有限,关联度、持续性不高。其一,在于旅游业的季节性特点,由于游客逗留时间短,相关产业链条延伸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样的境况使得相关产业不敢扩建,以致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其二,旅游资源开发单一,有些旅游企业走进“门票经济”困局,未发掘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潜力,致使餐饮、住宿等行业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三,现在的旅游商品还停留在山野土特产品、大众旅游纪念品的阶段。

3.3 旅游市场影响力小

尽管平顶山市A级景区总数量达到20家,但5A级景区仅有一家,即“尧山—大佛”景区,该景区与世界级的旅游品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平顶山市旅游业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缺乏强劲的实力支持。从旅游形象来看,“中原灵秀地、魅力平顶山”形象宣传口号不够鲜明、生动和突出,未能给游客及潜在的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旅游客源市场来看,平顶山市旅游产业的客源市场主要为本市的居民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入境旅游市场在平顶山市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旅游市场影响力有限。

3.4 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景区开发初期,景区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并且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虽然平顶山市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

4 平顶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4.1 创新旅游产品开发

平顶山市可以依托“山、汤、佛”的资源优势,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尧山是平顶山市山水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通过增加投资,将其纳入到伏牛山旅游整体开发中,开展森林游、野外探险、观赏动植物、体验农家乐、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充分挖掘旅游开发潜力。鲁山县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旅游的开发也应因势利导,在洗浴、医疗的基础上,向保养、休闲、娱乐等多功能转化。

4.2 拓展旅游产业链条

平顶山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实现“购物”环节的提升,可以组建平顶山市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将盐制品、骨雕、泥人、剪纸、绢花、“金镶玉”、宝丰酒和食用菌等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以及旅游用品做优做精;对于“娱乐”环节,在原有的“篝火晚会”等山水景区夜间活动项目的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面向游客的大型演艺产品,提升演艺产品的档次,进而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本地的旅游消费;对于“餐饮”环节,将“饸洛面”“揽锅菜”等本地小吃打造出属于平顶山市自己的美食品牌,培育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餐饮。

4.3 实施旅游市场联合营销

平顶山市景区数量较多,但4A及以上的高品质景区仅占总量的30%,大多数景区在市场营销方面,处于势单力薄状态:宣传力度小,宣传效果甚微。通过采取政府与企业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形象宣传与产品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形成整体的旅游形象,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构建起旅游客源市场的梯度框架:一级市场为河南省内及河南省周边省市,如郑州、洛阳等;二级市场为周边省份重点客源城市,如北京、武汉等;三级市场为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等。

4.4 加强景区监管

从强化标准管、强化日常监管、强化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监督、强化公益培训和畅通投诉渠道等6个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监管力度,要求各A级旅游景区要正确认识治理旅游景区监管不力工作,借势而上,加强硬软件建设。还通过督促旅游景区完善游客中心服务功能、加强星级旅游厕所建设、规范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和加大对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对旅游景区监管力度,促其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平顶山年鉴2004[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耿鹏旭,王卓理.平顶山市旅游开发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10):76-79.

[3]王云娜.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62-65.

[4]杨健.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及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6(2):19-24.

上一篇:增值财务报表下一篇:就业模式的演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