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的网络教育十篇

2024-07-18

高职教育中的网络教育 篇1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教学层次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管理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覆盖面广、教育类型多、教育对象限制少、学习形式灵活、多种媒体并用、设施先进, 等等。这些优势其实也正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类转岗教育培训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日益旺盛,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日渐增大。网络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 师生分离, 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可以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 为不同地方的受教育者提供了便利。

当然, 现在网络教育也有自身的劣势所在, 体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还比较薄弱, 实习实训场所和设施的建设难度大。由于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之中, 教学常常异步,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较少, 加上缺乏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往往难以实施。此外, 自身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也是目前各类网络教育机构尤其是电大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大力开展网络教育

1、网络教育技术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 国家对网络教育高度重视, 中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以网络教育网络为依托, 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 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步推广之后, 国内相继涌现出了一批网络教育学院和机构,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 人大、清华、北大、复旦等著名高等学府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网络教育学院。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也开办了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教育工程, 目前已经有五百多家学校和机构成为其培训基地或培训点。网络是目前知识传播与更新最快的手段, 所以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出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教育课程, 也只有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 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中素质与技能的培养。

2、网络教育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职教育正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 但高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践教育环节投入不够、办学成本过高都严重限制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的发展。而网络教育是一种节约开支的教育手段, 利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虚拟教室、虚拟实训等, 可以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的有限资源。

3、网络教育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有力补充, 有助于体现出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互动方式,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随时提问、分组讨论、进行再学习等。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 这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网络是虚拟的空间, 目前网络CAI (辅助教育技术) 正充分利用这一点蓬勃发展。在高职的网络教育中, 我们可以尽情地利用一些互动式的模拟与仿真, 实现一些需要现场操作技能训练的预准备。这就好像飞行员在真正飞行前的地面模拟一样, 网络技术使更多的人可以共享这些训练设备与资源。

4、网络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有利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师, 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进行继续教育, 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传授给学生。节省资源, 节省时间, 是一种有效的再教育途径。

5、网络教育拓宽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通过网络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走向城乡基层, 更紧密地与企业、社会进行联系。针对不同的地区或社区, 可以通过网络手段, 实施教学与模拟实训。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 高职教育可以克服地理局限, 扩大招生的范围, 让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入校园来读书的人也有参加学习的机会。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网络教育模块, 把相关课程的课件放在上面, 让在外地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也可以给上课的每位老师开通在线留言, 让师生及时交流, 增强互动, 帮助学生学习。不仅如此, 还可以让学校拓宽生源的范围, 不再局限在应届生, 还可以让那些参加工作了的, 需要提高的人继续参加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

网络教育试点工作以来, 在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网络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将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忆南.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沟通与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05.31.

[2]李俭霞.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互补[J].科技信息, 2008.24.

高职教育中的网络教育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积极主动地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的出路。

1 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着重客观知识、轻内在品质,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现象,使职业素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因此他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也“够用”就行了,可以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难以适应就业岗位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1.2 缺乏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着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同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若仅从专业技能素质的单一角度去培养高职学生,则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因此对高职学生应实施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只单单从职业技能上区分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和专业针对性,总是大而广之地进行素质教育,这显然是不符合新时期对不同职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

1.3 高职学生本身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

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多余,是形式主义,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2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2.1 应试教育仍然占很大比重,干扰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不只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应试教育,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本身认为升学不仅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必经之路,因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传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形式主义、敷衍了事。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许多教师从思想上还没有认清高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致使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既对社会上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又使校内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2.3 学生结构的复杂性

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些都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从整体上可划分为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两部分。针对目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过高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一是要合理设计,并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在设计上因专业而异,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侧重的合理的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或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进行搭配,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实具备从事该行业的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调整课程,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三是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起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知识面的作用。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终身学习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转化为行动。提高学历学位、参加短期培训、到企业生产岗位挂职以及利用假期参加校内短期集中培训、在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培训等,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并以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进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3.3 根据学生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该是让所有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人才,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针对学生对素质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从市场需求和就业能动性上去引导他们,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不同,而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不能有任何的改变。加快推进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及其命运,是当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曹阳.浅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2).

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篇3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一种从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出发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格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肯定和赞扬,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和行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赏识教育里,尊重是前提,爱是根源,肯定是核心,理解宽容是关键,自主发展是目标,激励、赞赏是基本形式。其实不光是学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则能发挥其能力的60%-80%。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影响下,当前许多高中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生活、个性、社会交际等方面的不足。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最后一批被录取的,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缺席,课上不能认真听讲,自制力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今天崇尚高学历、高能力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又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上了高职,毕业后拿的是大专学历,到社会上处处低人一等,因而对前途感到渺茫,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缺乏前进的动力,甚至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想法混日子。不过也正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有以上弱点,才使得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另一方面,从身心发育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个性逐渐趋向稳定,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尊心强,爱面子,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感情开始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感动。这决定了高职高专学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2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以上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行赏识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因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它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赏识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增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从教师的赏识中,可以体味到爱的力量,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将重新激发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赏识教育几乎对任何层面的学生,都有着一定的效应和价值,对高职高专学生也一样,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认可和更多的宽容和爱,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三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

恩格斯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有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他们就会有畏难情绪,甚至直接放弃努力;或者脑子一热就努力一阵,一旦看不到目标达成的希望就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难易程度合适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实现目标的追求,始终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去体验战胜自我的愉悦。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就让他们默写单词,对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表扬,以激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这样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自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同,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就,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步增强。

2要爱护、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赏识教育不拒绝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教师在批评教育个别学生时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而要私下以谈心的方式进行,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你关心他、尊重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具体的行为,从而满足学生对于爱和自尊的心理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认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师生情感交融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原则。对学生只有用真实的、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给予学习成绩差、纪律涣散的高职高专生们的更多是批评和抱怨。有的教师说话很刻薄,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丢尽脸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师就会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话,甚至采取罚站的措施,更有甚者将学生赶出课堂。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粗暴做法往往会使本来就不愿上课、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以及害怕被指责的学生直接选择逃课,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更加糟糕,另一方面这些不上课的学生由于无事可做往往会在校内外滋生事端,又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予暗示,课下再找他们了解情况。教师善意的提醒、微笑的面孔和温和的声音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才会乐于上课和学习。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公正的心。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品行如何,教师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职高专生对公平感有着深切的需要,他们讨厌教师的一切不公正行为,更厌恶教师“因人施教”的态度。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心,获得全体学生的喜爱,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证明:感情象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在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热情高,经常是因为他喜欢某个教师的结果。

3赏识要及时,持之以恒

赏识的作用是使被赏识的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从而起到维持和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赏识越及时,其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行为的愿望,通过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克服困难、征服新的目标。高职高专生自信心普遍不足,自卑感较强,情绪不稳定,如果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不是趁热打铁,而是等“事过境迁”后再进行表扬,就会削弱赏识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一些后进生,他们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如果教师没有对他们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延迟奖赏效应也告诉我们:为了产生最大的效应,赏识必须及时。如果延迟赏识的时间很长,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的趋势。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持之以恒,不能因自己的情绪或学生的表现而忽冷忽热。当学生在前进中出现反复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随口讽刺挖苦。要想方设法弄清反复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相信这是他们前进中的必然,从而各方面帮助他们度过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阶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刘美霞,肖嵘.高校“特殊群体”与赏识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

[2]高跃芳.论赏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成功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篇4

【摘要】

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欠缺积极性,所以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学生的信心。本文首次将成功教育的理念引入高职教育,并对高职学校实施成功教育的必要性、实施步骤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可以借此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

【关键词】

成功教育;高职教育;学习兴趣;信心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了为企业输送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其生源与本科高校相比较差、学生自制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甚至造成消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影响着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

据调查,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学习困难或厌学的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因学习困难而主动或被动退学。笔者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事例。因此,如何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成功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1、什么是成功教育

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由老师帮助学生成功,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教育模式。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并最终积累为个人强大的自信心,促进后续的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对于屡屡受挫的学生来说,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往往被忽视或掩盖,成功教育就是要为这些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重新体味成功,使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以恢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产生自我渴望、自我激励,养成积极的心态,并通过反复成功,获得自信心。

2、为什么要对高职学生实施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的对象群非常广泛,它适用于各类人群,尤其是高职学生,这是由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据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不具体。相对模糊的学习目标使得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持续学习能力不佳。成功教育就是通过不断地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人生发展的方向,树立具体、清晰地学习目标。

其次,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根据一项针对高职学生的调查,面对学习,35.8%的学生认为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43.9%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专业课学习难度较大。有17.6%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目前的学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44.6%的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大。调查者也从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获悉,学习压力大,害怕被学校劝退而来咨询的学生也为数不少。面对压力,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屡受挫折,未获得过成功感 ,长久的挫败感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导致学习兴趣低下。成功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信心。

再次,学生学习方法欠缺。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不计划,基本上是被动上课,课后也只是单纯完成作业,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这样基本的过程。由于学习的主动和探索性不够,学生几乎不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的时候,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到乐趣,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他们学习信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焦虑、厌学等情绪。成功教育旨在通过教师辅导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厌学的学习态度,一步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形成学生的自我激励,最后自发的走向人生的成功。

3、怎样实施成功教育

关于如何实施成功教育,根据成功教育家刘京海的观点,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和资质成功。首先由教师或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激励他通过努力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并通过反复成功,恢复成功心理,形成基本学习习惯,提高基础知识和能力。其次变单纯的教师帮助为主的成功方式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成功方式。学生通过积极探索与尝试,增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功,即令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最后弱化教师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经过三个阶段的循环学生可以逐步做到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4、实施成功教育需要注意方面

4.1 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首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前要摸清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对学生在个人兴趣上的成功要适时鼓励,促使学生把兴趣发展成特长。其次,学生体验成功的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包括各种有益身心的实践活动,包括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的成功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不同程度的增强学生的信心。

4.2 教师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学生的成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作为教师更要抛弃“生源决定论”的悲观想法,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学生在通向成功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帮助,我们实施成功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所以要不失时机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3 培养学生平凡的成功意识

现实社会的成功有着太多的功利色彩,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些所谓的成功目标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在对高职学生实施成功教育的时候,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订立过高的目标,只要他们尽了力,哪怕取得再小的进步,我们也要承认和鼓励,并激励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不断进步。

4.4 成功教育可以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我们可以借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修复学生的成功心理。

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 篇5

厦门大学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在2003年就说到“中国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大众化的重点。这个战略步骤是正确的。全国2003所高等院校,其中1374所高职,占百分之六十。总之,形势大好。但是大好形势之下,55.7%的就业率给我们高职教育的发展投下了一道阴影,动摇了一些办学者的信心。”(1)潘懋元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就业率高低是制约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只有就业的“出口”通,才有招生的“入口”畅,就业问题直接反应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优势

2.1 创业动力足

根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上的数据,当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如下:“211”工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4%,一般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8%,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1.6%。(2)可以看到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就越少。正是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比其他学校大,因此,创业的动力比其他高校更大。

2.2 学生动手能力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人才,作为大专层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的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因此他们具有动手能力强、学习的专业细致、具体、可操作性。这个特点是进行成功创业不可多得的品质。

2.3 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创业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明确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3)这种依托高校、服务于企业,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和共建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专业知识,学习企业的运行模式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就毕业生创业而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管理、商务、公关、法律、税收等。这些将成为他们以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障碍,会降低创业的成功率。(2)经费投人不足,教学设计实施受限。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除了确保必要的教学实验,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业型实验实习当中去。(3)实习基地数量在减少,实践流于形式。生产实习被“走马观花”的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查、访问所代替。(4)

4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经验与对策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及迫切需要,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务实的特点,使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也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总的发展势头是前进的。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专家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前提,创业意识是关键创业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培养,促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完成创业实践。(5)不少示范高职院校总结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首先,深入开展创业教育需要有结合本校特色因素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依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增设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在其它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其次,高职院校的特点有学生动手能力强和各个专业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可以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再次,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创业教育,将学生有组织、有选择地安排到创新型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能够和成功创业者,投资、管理领域的高层人物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地培养创业自信及看事情的长远目光,学习如何捕获商机、整合资源、开发和管理市场。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现实地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学习的内驱动力和就业竞争力。最后,可以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以校企合作基地和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园为载体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5 对其他类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虽然早在1998年清华等各大高校就开始研究和实施创业教育,但2010就业蓝皮上的数据仍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2%,与2008届的1%以及2007届的1.2%基本持平,这表明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引人关注,但还没有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6)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作用。

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笔者认为,各类高校可在增强创业意识,开展一般创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培养目标,知识储备等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1)针对研究型院校,按照“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主要针对潜在市场,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开拓新市场,这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2)针对教学型院校,按照“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就业有实力,遇到好的创业项目和机会时,能有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

[2][6]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

[4]陈春琳.面向创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高职教育中的网络教育 篇6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入发展, 对于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的招生来源主要是一些高中和中专毕业生。一般来说, 能跨入高职校门的学生, 在许多方面比社会上同龄人具有优势。然而调查表明, 心理健康者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63.67%, 存在某些心理问题者, 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24.63%, 存在心理障碍倾向者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11.70%。可见, 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是一个普遍现象。

一般高职学生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 在这个年龄时期, 学生的思想比较灵活, 个性比较开放, 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 同时情绪波动大, 容易出现大喜和大悲极端的情绪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心里渴望独立, 心理正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时期, 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遇到问题, 一般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缺乏学习兴趣, 独立性差、自卑感强等心理特点。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教育进行辅导, 尽量地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度过内心波动的危险期, 使学生的身心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上, 保证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1、应用心理教育提升自信, 扫除自卑的心理

由于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下, 社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高职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由于来源于社会的各种信息对高校的冲击和影响, 使高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 内心缺乏稳定性, 面对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冲击, 在计划经济下可以保持安静的校园,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 很难让学生保持住自己内心的安静, 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学生, 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 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形成, 缺乏良好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些心理落差极容易在学生心理形成一种矛盾, 带给学生新的困苦和迷惑, 没有办法以自己的方式适应校园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学生失去了找寻自我的方向。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在很大的程度上, 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更多地还存在偏见和歧视的心理, 对职业教育表示轻视, 在学校里, 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受到社会的普遍影响表现得都不高, 学校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承认自身所存在的价值。面对这些高职学生所产生的心里偏差, 必须要让高职教育的管理者进行思考, 思索出一条如何让学生在校园跟社会接轨的思想观念上, 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观念来正确看待社会变革,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弥补自我认识的不足, 加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教育, 从更高的人生层次上来看待社会的发展, 纠正自己的内心不正确的观念。

针对高职学生所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需要及时地调整学生的思想观念, 要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 看待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不能让社会这个大环境来适应学校这个小环境, 只能从内心里改变自己, 让自己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上各不相同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心里教育的基础之上, 不断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不要被外在的过多的社会压力所打垮, 从人性心里需求的角度上, 要学会建立起自我赏识的能力, 以自我认可的方式, 缓解和减轻来至社会上各种压力, 将自己从高考的失利, 或是成绩差、分数偏低等不良状态下解脱出来, 不能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 就表现得情绪非常低落, 对于高职学校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 感到人生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产生了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一般来说高职学生, 对于自己的评价都比较低, 对自己存在一种轻视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考取本科院校, 就感觉到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智力产生怀疑, 其实可以从心理教育上改变学生所存在这些负面心理, 让学生重新认同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心灵的深处改变学生的这种自卑心理。

2、应用心理教育中提炼价值, 消除失落的心理

高职学生跟普通高专的学生的主要区别, 就是专业性比较强, 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的空间比较大, 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高校本科, 才报读高职学校, 因此面对本科生有很强的失落感, 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发展的前景, 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比较渺茫, 缺乏自信的心理, 学习的目标性不强, 因此对于学习兴趣不浓。还有部分高职学生, 在填报高职高专志愿时, 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中意, 不过因为在没能办法的情况下, 这种没有办法是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来源于家庭, 一方面来源于社会。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所学校, 就需要面对这种无奈的选择。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情况不了解, 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 在被录取到校就读之后, 才认识到实际情况跟自己当初的选择相去甚远, 因此在对待学习上也不感兴趣。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一些高职学生对学习, 产生了厌烦和抵触不良情绪, 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 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压力,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心理问题, 严重地阻碍了这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这种失落的心理, 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否则会严重地制约学生的自我发展。针对高职学生内心里普遍存在的失落心里, 需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 让学生重新拾起失落的自我。让学生明白失去的已经失去, 再怎样追悔也无济于事, 同时也要认清高职教育, 也同样是一块发展自我的良好的园地, 只要肯于努力, 敢于在社会的竞争中拼出自己的风采, 同样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教育学生做人一定要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 不能以一时的得失, 来谈论一生的成败。在对待专业的选择上, 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专业, 并非每一个人天生就都会喜欢自己的专业, 有很多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专业兴趣, 既然无法再重新选择, 就要努力学会喜欢这个专业, 从这个专业里去看自己人生发展的前景, 让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 最终消除自己的失落感。

3、应用心里教育提高修养,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高职之后, 每天在学校面对新的学习环境, 还有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学, 他们的背景各异, 各种生活和行为习惯, 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为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差异, 要与同学之间做到协调相处并不容易。要是处理得不好, 不能使彼此相互融入和谐相处, 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心理压力。这种高职生之间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不协调, 是高职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困扰。

人际关系, 是人生永远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有社会, 都需要我去适应生活中不同的人和事。高职学生在学校所遇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心理问题, 是一种在社会上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个心理问题解决需要从自身入手, 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 以自己的修养在为人处世中显现自己的魅力, 以自己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欣赏的目光。人与人之间, 往往因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 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相互融合, 这个时候只有求同存异, 多看同学的长处, 少看同学的缺点, 这样在人际关系上才会拥有更多的和谐。

总之, 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应用中十分广泛, 这里只是简单地进行阐述, 很多具体的内容, 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地深化和挖掘, 仅就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看, 以上论述的几点, 是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关键所在, 希望能够以此来让更多的学生打开心结, 在健康的心态下拥抱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5]l号.

[2]刘民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3]胡三.论实施班级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11) .

[4]石磊, 钟国芳.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 2006.

[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高职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篇7

20年来的高职教育工作, 使我深深体会到:如今, 学生的思想水平,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该做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 这一点势在必行。否则, 他们以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发挥在企业中的作用。

现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精神状态懒散、学习不够深入、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能吃苦耐劳等问题。因而加大力量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是首要的教育问题。教师要身体力行, 引导教育学生, 注重提升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规范其处事原则。

2 因材施教, 从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挥。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 深入挖掘其潜能,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相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根本、以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为目的, 从发展学生的“实践思维”出发, 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师教学中, 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适度把握理论的深度, 拓宽知识面的延展, 让他们能接受老师讲的内容, 不搞一言堂, 课堂上讲练结合, 降低做作业的难度。

如今的高职生, 大多缺少学习自觉性, 表现为不能专心听课, 课后抄袭作业。此情此景, 教师只有深入教研,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基本知识点, 反复讲解, 多出习题, 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之中,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 并一遍、两遍甚至三遍地讲解, 让那些不能专心听课的学生能够反复理解消化, 最终能独立做作业, 减少抄袭现象, 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现存的厌学风气, 以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才能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家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说:“只有深入了解孩子, 才能教好孩子。”要区别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 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请有关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专门培养, 组织一些相关课外活动或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开设选修课;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 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高职院校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除了注重以提高生产性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知识的教学, 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让他们将现有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转化为日后的工作能力, 以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 广泛调研, 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勤于下厂调研, 随时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需求信息,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教师除了专心研究教学内容, 还要用心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特别是他们在用人当中遇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毕业生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理想的毕业生等。老师要及时跟学生们宣传这些, 好让在校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让他们看清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同时, 老师应掌握毕业学生的动向, 包括就业单位、就业工种、就业待遇等详细情况, 这些也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就业参考, 好让他们找准目标、树立信心, 朝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例如, 有些学生刚上大二时, 对自己的前途很茫然, 不知自己以后从事什么工作, 也不知自己现在的学习对于今后有什么用处。当老师介绍了一些毕业生的情况, 并分析其自身的优缺点之后, 他们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 计划着自己的未来, 进步很快, 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毕业后就业也很顺利, 并给学弟学妹们留言:“学校学习的各门课程都为自己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在校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触动。

教师还要注重到相关兄弟院校调研, 了解其他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制度, 让学生明确本院在同类院校中学习及管理上的优缺点, 以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比如, 我院是一所军事化管理院校, 很多新生刚入学时, 不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 对宿舍管理、出勤要求等很不理解, 他们觉得都大学生了, 还要管叠被等事情, 很是不可思议。后来, 他们从老师和其他院校的学生那里了解到, 军事化严格的管理, 对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有着深远的间接效应。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也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习惯, 就业单位正是因为这一点, 对我院学生的基本素质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院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广泛调研, 多宣传、引导、鼓励学生认识到学习相关科目的重要性, 认识到大学期间不仅要学知识, 还要提高能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便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改善学习状况。

4 循循善诱, 从生活中规范学生的处事原则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素材, 举出实例, 规范他们的处事原则。分析学生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教师要教书育人。有名人说过, 千万别让学生的技能超过他的品行。任何情况下, 都别忘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为人处世。因此, 高职教师不只是教技术, 更要教学生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优良的品行, 使他们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素质, 学会和练就在职业生活、公共生活中的本领。

(1) 教育学生做事时要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处境, 于己于人方便。例如:一次数控仿真实验课中, 老师讲解、演示之后, 让学生练习时, 一位学生提出:老师, 您给我再做一遍, 我刚才没看清楚。我思忖了一下, 委婉地对他说:大家都需要指导, 仅给你一个人讲解不合适, 你可以先按照笔记练习, 课后我给你演示。那学生听了, 心服口服, 这种思想, 这种做法, 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教育学生要善于帮助他人, 并从中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如今, 很多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的考核。教学中, 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这一点对就业尤为重要。

“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爱心。”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在羊皮卷中写道。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 才能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 工作中发挥团队作用。例如, 实训课中, 有些同学接受能力很强, 我讲课之后, 他很快完成了该项训练, 之后, 他会继续往下做。当别人还在忙于前面知识点的学习时, 他已先人一步, 开始了下面的思考, 并不停地问问题, 这时, 我会借机会鼓励他, 你可以先帮助一下其他同学, 他们还没有领会, 等他们做完我们再继续下一步, 这样既锻炼了他的讲解能力, 又发挥了他的先锋性, 对大家都有好处, 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乐于助人的习惯, 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大有益处。

教师教学中要以培育社会人和合格公民为核心, 锻炼学生身心并发展其情商智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习惯, 注重养成教育。

现今社会, 竞争十分激烈, 教师只有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更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才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并具有合作精神,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萍.德鲁克管理视野下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市场, 2011 (2) .

[2]潘慧明.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 2012 (5) .

[3]田浩.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定位[J].中国市场, 2012 (35) .

[4]张俊.武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3 (13) .

[5]陈志勇.高职教育与高技能人才[J].中国市场, 2013 (29) .

[6]彭磊义.高职特色教学模式构建路径探析——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 2012 (52) .

[7]张秋贤.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之PDCA法[J].中国市场, 2013 (29) .

[8]覃常员, 张耀星.职业技能大赛能有效促进高职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J].中国市场, 2013 (14) .

[9]何春明.浅谈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J].中国市场, 2012 (45) .

高职教育中的网络教育 篇8

关键词 SSR模式 创业教育 实践 研究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都非常重要。高校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为目标而开展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本文将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效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SSR创造教育模式

创造教育的主要原则有:探索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的问题;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创造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使他们各有专长;动态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动态的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即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消极心理定势的影响。

“SSR 模式”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刘道玉创立的,是建立在创造教育特点和原则基础上的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一种模式。第一个S是英文词组“Study independendy”的缩写, 可译为自学或独立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完成学习的一种方式。第二个S是英文单字Seminar的缩写,指大学生在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的一种形式,有时也指讨论式的课程。R是Research的缩写,意思是研究、探索,它是由字冠Re和词根search组成的, 因此也可译为再寻找、再探索。

二、基于SSR模式的创业教育实践

创业教育的目标对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基于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它适用于任何人,但针对不同的人才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创业教育是极具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使其有效实施和全面开展。根据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性以及高职学生的特质,在此借用创造教育原理和SSR模式用于创业教育的实践。

在创业教育实施中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步骤,其中理论教学通过“课学教学+网络教学+学生自学”来完成;实践教学通过“创业项目设计+过程指导”来完成。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完全分割的,有些理论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关键环节的实施情况如下:

(一)课堂教学。

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造技法与创业学两大部分。通过创新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法,这有助于他们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项目的选择。通过创业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创业项目的启动过程和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的作用,为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提供学习方向和范围。

(二)网络教学。

课堂教学受时间与场地影响,不可能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细致深入的讨论。一般需要学生讨论的主题围绕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展开,理论知识具有共性,实践问题往往是个性的。因此,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课堂教学中讨论的不充分是非常可行并有效的。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学生在运用能力上非常自主,几乎不需要额外辅导。在网络上开辟两个交流平台,一是职业博客,二是QQ群。职业博客是由授课教师创建的,主要功能是最新资讯的发布、创业案例的分享、辅导材料的提供、问题的咨询等,形式也很丰富,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视频浏览。QQ群则以学生团队为单位,由学生创建的,教师可以作为成员加入某个群体进行网上在线交流。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头脑风暴”或老师实时指导时,向教师提出预约邀请后,教师定时与学生在线上交谈,这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解决了现在普遍存在的由于交通或其它原因大学生在课后很难见到老师的实际问题。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交流平台可以解决学生自学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交流方式完全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三)项目导向。

在传统教学中对实践动手能力有要求的学科,一般采取实验室教学方法,但对于创业教育,实验室教学方法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可以模拟一些商业行为,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还是不能胜任的。因此,在创业教育实施中采取了一种项目导向的学习方式,在每个学生团队组建完成后,要求学生开始进入创业项目设计的阶段,每个团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业项目的选择和可行性论证。之前的分工已经让每个队员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作为团队当队员遇到问题时还可以相互帮助,这种合作方式不仅是为了完成创业项目的设计,更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酸甜苦辣,以后在职业中需要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都在项目完施过程中让每个成员得到体会与提高。

(四)自由组队。

通过设定每队人数,让学生自主组合,形成一个临时的学习团队,让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去强化他们对项目竞赛的投入。在团队组成后,教师帮助团队长在内部进行工作分工,主要是从任务内容上、个人能力上帮助其进行目标的设定和任务的分解。特别在任务选择上引导团队长“先人后己”的服务意识,既帮助其树立领导威信,又培养其奉献精神。有关选择、预测、应变和决策的能力都是学生在项目进行中可以学习和提高的,这正是项目为导向,团队实施的意义所在。

(五)项目指导。

这个环节要通过教师的跟踪参与来完成,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在初级阶段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分析,教师不参与决策性的意见,只给予理论和方法运用上的指导。在中級阶段,经过班级内各团队的比拼,选出少数优秀的创业项目,推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创业竞赛,这时,教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达到参赛水平。在高级阶段,个别团队经过各方面的考证与创业条件的准备,可以借鉴创业导师的意见,决定将创业计划正式付诸实施。这时,教师要对团队进行更深入专业的指导,使其降低创业风险,提高成功概率,促成创业的启动并争取创业的初步成功。

在项目指导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创业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论证。创业计划与一般实验不同,其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甚至不是一般教师可以控制的。创业项目的选择与知识结构、信息量、专业技能、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等都密切相关,从社会创业成功案例调查分析,不少创业者成功是因为技术领先,也有很多创业者成功不是因为技术的独特性或原创性,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等。对高职学生而言,创业项目选择的优势不在于专利发明、科技创新,更在于应用的创新。因此,在对高职学生指导中可以侧重于应用创新,使其在创业领域找到自己的天地。另外,在创业项目进入高级阶段时,学校师资力量可能不足以胜任指导工作,可以借助校外企业的力量,聘请成功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创业指导,使得学生创业实践更为顺利和成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六)项目答辩。

在项目计划书完成之后,将各团队集中并派代表上台进行“路演”,用数分钟时间讲解创业方案,由其他团队和教师作为答辩评审团,最后由其他团队和教师给予评分,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依据。这样有利于各团队对其他团队演讲的关注度,提高相互学习程度,并且容易发现自身问题以便及时改进。也有利于演讲团队的水平发挥,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提高方向。同时,这种形式也是对社会创业融资方式的模拟,让学生有了类似的现场经验。

(七)质量评估。

对于教学成果必须有质量评估,既对学生也对教师。质量评估主要根据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课堂表现、网络学习情况、项目参与程度、创业项目水平、项目答辩情况以及个人学习体会等几方面进行判别,其中创业项目水平和个人学习体会占了重要的分值。另外,创业团队参加各类竞赛以及创业实践情况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说明教师和学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通过上述实践方式,培养和形成了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充分讨论沟通的过程,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了问题;创业项目设计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再到“未知”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根据学生已知的信息挖掘未知的创业机会,又根据已知创业机会探索未知的成功可能。因此,在整个项目进行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探索的工作,这是一般教学方式无以达到的效果,这也正是SSR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目标所在。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得以激发和提高,为完成创业计划书,需要具备方面的管理学知识,期间学生还得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空白点,得以发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读书无用论”在此不攻自破,“书到用时方恨少”成了学生普遍的心声与共识。

近年来关于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多,但真正付诸于行动者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有内因与外因。所谓外因主要是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理念的冲突,创造教育环境的不成熟、创造教育专家的缺乏,创造教育师资的匮乏,内因主要是创造教育的实施对象的不确定,创造教育模式的模糊,创造教育主体的认识不足等等。其实不论外因与内因有多少,对于真理的追求永远不是大部分人会首先去采取的行动。所以当一切条件似乎还未成熟时,只要有敢于冒险的勇士先去尝试与实践,由此产生的经验将会给后人带来无法计量的价值。

基于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质,高职创业教育适合采用现代创造教育的理念,在没有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下,创造教育模式用于创业教育实践是有探索价值的。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在理论教学方面需要向本科院校学习,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方面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质,摸索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最终以培养职业化人才和创业型人才为目标,让我国高职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朱光辉.论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模式之间的关系[J].成功•教育,2009,(3).

[2]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3]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 篇9

---公共基础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近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未曾间断。实质上,在高职院校,要想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在这一个月的大讨论活动中,我对公共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下我将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定位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教师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不知学以致用,普教色彩过浓,公共基础课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模糊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2.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老师在课堂上以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不会主动学习,学生中明显产生轻公共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这不利于公共基础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3.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认为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已经够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不必再开公共基础课;二是认为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应该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好基础,按学科体系开设公共基础课。事实上,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学资源的限制。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要明确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科学定位,我们还要弄清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条件。

其次,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学好公共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和特长。

最后,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

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可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不存在“应不应该开”的问题,而是存在“如何开、如何上好”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要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出发,着重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以其培养目标为准则,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增强为专业服务的服务意识。我们要对照“就业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根据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认真思考高职基础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解决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接轨的问题。为此,我们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2.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创新课程科目,优化教学内容。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由于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职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

首先,要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我们要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要掌握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

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

再次,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3.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因此,我们要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性教学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明白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公共课部基础英语教研室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0

当前作为高职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 目前正处在“边缘”位置, 高职语文课堂如何贴近学生, 为学生“喜闻乐听”, 同时又让学生“学而能用”?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广泛为学生接受, 确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认识:

一.明确思想认识, 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 决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 职业技能培养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学习的, 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的体现, 是保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根本认识;而单纯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肤浅的想法, 如果把二者等同, 这种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实践的考验的, 最终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 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 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 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 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语文课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 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 比如做人的道理, 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二.注重隐性课程建设,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操训练都是事先在课程表上安排好了的, 都有教师临场的讲授和指导, 这是显性课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着先天的可暗示性品质, 隐性课程就是借助于这种心理暗示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影响的。从形式上看, 它没有确定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也并不明确自己处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它仰赖于物化的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大操场、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和设施, 还有观念环境、情感环境、学术氛围、教师的精神风貌等来展开。与显性课程教学不同, 隐性课程教育是非学术性的教学,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认知范围, 但学生从中获得的主要是情感、态度、气质、信仰、价值观等人文方面的启示。这种教育是在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 学习效果更多的依赖学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 更多的依赖于他们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令人烦心的唠唠叨叨, 也没有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的冷漠面孔, 学生面对的是和谐的环境、优美的艺术、感人的场面、可敬的榜样、亲切的话语、深邃的文化、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他们的身心可以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其中去, 从而自然地吸取人文的营养, 恒久地影响他们。

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首先要求注意校园文化建设。清新雅致的学习环境, 醒目深刻的标语, 规范严格健全的制度, 还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组织有序、主题鲜明的校园节日都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另外, 还要实质性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 它更容易使广大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培养和效仿。

三.改变教学模式,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 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 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 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 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 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 还要适当加强能力训练内容, 如应用写作、语言交际等。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 要有时代感。长期以来, 教师的教学内容, 单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 没有把课堂延伸至生活, 从而缺乏在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 从而使教学内容停留在课堂、课本层面上。非“社会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滞后, 显然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除在课堂讲解课本知识外, 还要融入社会生活内容, 特别是具有时代感的内容, 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 将大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四.与其专业相联系, 注重教学实用性。

如果说, 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 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那么, 高职语文应该是高职生们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 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 高职语文应该具备其独特的功能。应该与普通语文不同, 高职语文的独特性主要应该表现为:实用、实践以及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个教师与一个“教书匠”的区别, 就是在于教师不仅要授业 (专业) , 而且要传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做到道器结合、上 (形而上) 下 (形而下) 结合, 只有这样, 才会形成一种真正的教育生命张力。况且, 当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 已由单纯的专业技能型转向于一种既具备专业技能, 又具有较强创造力、理论思辩力、较高情商的新型可持续发展人才。人文素质的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训, 理应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两翼, 只有两翼齐飞, 才能相得益彰。不能使学生屈从于物质、实用经验、功利的诱惑, 而冷落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忘怀了对人文精神的寻求。

五.加强师资建设, 打造人文师资队伍。

培养有德有能的师资队伍是当前高校加强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批精干的人文师资队伍, 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打造精品, 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积极建构专门的、合理的、稳定的人文学科师资队伍, 合理、公平、公开、公正地考评人文学科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实绩, 对那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有德之师予以奖励, 使人文学科教师有被关注之感、有被需要之感。

高职语文建设是加强高职教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语文素质也是衡量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有着丰富的内涵。徐中玉先生说:“大学生需要吸取全人类文化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 对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 则应有广泛的理解, 并加以发扬光大, 具有宽厚的人文根底, 肯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从事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师, 应牢记“兼顾高职语文的实用性的同时, 把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摆在第一位”, 让高职语文课堂走近生活、走近时代、走近学生, 让它永远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称得上有生命力。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形成完美人格。高职语文只有进行全面的改革, 在兼顾应用性的同时, 尤其要凸现人文教育, 高职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活力”而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教育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6月。

[2].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张楚廷:《素质教育的沉思》,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成本目标考核下一篇:建筑施工项目钢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