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教育理念十篇

2024-06-09

现代信息教育理念 篇1

1 信息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和智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育打破了教育的传统模式, 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学习, 也可以自己在信息平台上学习, 这样就脱离了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学生可以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地在信息平台上搜索学习资源, 然后自己分析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知识的权利,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则由教育的主体变为辅助者、指引者,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学习项目的布置和恰当的建议,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挥。此外, 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进一步互动, 在信息平台上师生能以平等的姿态互动, 学生可以提问,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会感到自我的重要地位, 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信息化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实现自由学习,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环境, 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 逐步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学生针对学习任务, 在广泛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信息, 增强自己对知识的判断力和识别力, 从而获取有效知识。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还要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归纳, 最终变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伴随着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疑, 这和课堂中的老师提问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自发的思考,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完成对知识的深化, 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更长久。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思考的过程中, 获取的知识已经有了思维的烙印, 脱离了本来的面貌, 从而得到了创新,

3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知识不断发展, 不断更新, 高职学生要适应职业的发展需要, 融入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不断学习, 走进知识的前沿。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化教育依托网络数据库, 大量信息可以涌现出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大大扩展, 学生可以享用广泛的信息资源, 从而给学生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信息资源也实现了全球化, 而教材内容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不能时时更新,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学习非常重要。研究最新的专业知识, 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发展, 这样可以把专业知识学得更深入、更透彻。学生既能在学校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也能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储备, 把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 信息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个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求知的过程, 其中必然会产生质疑, 而质疑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在课堂中往往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提问题, 然后自己去寻求答案,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潜移默化慢慢养成。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自主解决问题, 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就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学生即使在老师不布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 也会自觉去学习, 这种学习状态可以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内部动因, 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 在校内还是校外, 学生都会乐意学习, 做一个快乐学习者。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 养成对自己本专业学习的热爱, 对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 信息化教育顺应了教育多元化的趋势, 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因此,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知识学习者和探索者, 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终身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现代信息教育理念 篇2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的

21世纪各学科不断交叉、综合,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综合, 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 另外经济的全球化, 要求参与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 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 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这就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正符合时代的需要, 因此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容

(1) 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 包括德、智、体、美等, 其中德是第一位的, 也就是说, 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代社会, 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 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2)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 今天的素质的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是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 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 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的知识, 而不只是升学考试所必备的知识, 它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其次是知识的内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使之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消化和利用的知识, 不能成其为素质。

能力和素质相比, 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素质的表现, 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 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3) 要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我们说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的德、智、体、美不是机械割裂的, 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融合的结果就是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是人格健全的人, 也是个性鲜明的人, 教育的任务包括发现、发扬和爱护学生的个性。

(4)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 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营造一个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

二、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运用

1、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教师, 应时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学习、参加训练。在课堂上要调动全员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要在教学中加强群体活动。

2、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 因此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施教、分层训练、分层评价。我们的任务是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各展其长。、

3、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 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喝智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和赞美奖给学生, 使学生充满信心, 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激发兴趣, 鼓励质疑问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兴趣也是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而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应创设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回答问题、处理练习时提倡“一问多答”, “一题多解”, 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学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记忆解剖部位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医学典籍方法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应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维。课堂上应该经常问“谁有新的发现?”“有没有其它的想法?”“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以掀起波澜、激活思维,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探析 篇3

关健词:现代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观 运动负荷

体育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理解、认识和态度。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实现跨世纪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初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一、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缺陷

受很多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一向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体育教学方法上也主要是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口传身授,学生对老师唯命是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练习”的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永远都是被动地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奇特问题,不应忽视,而应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巧妙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目前试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等。

二、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即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认识的逐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便凸显出来,人们对自身的发育、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健康教育也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上转变,使其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属性。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一是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的。一方面,它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通过运动技术演练来生影响,另一方面,是以人先天的身心素质为基础,通过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使机体和心理获得良好的自然生长,也有利于后天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这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体育是以健康为目的的。为什么有的学生酷爱体育课、有的却厌烦体育课?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过多注重学生生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碍于教师的权威,不得不练习教师所规定的内容,经受无趣的体验。为此,现代体育教育必须重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发展。但体育的健康作用不是绝对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科学的方法,采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二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每个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心理素质及学习目的是不同的,体育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使教学内容及要求尽量符合学生个人的需要。同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集体意识的培养,只有将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增长才智。三是社会化教育。体育教育可以让人感悟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集体项目的比赛,既要有每个人的努力,又要有大家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胜利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默契协作的真谛。

三、现代体育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

当然,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体育习惯,光靠教师说教和灌输是不行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爱好,能够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而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到体育对他非常有价值。这种价值的认同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体育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一定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好感,这好感则来自他对体育的价值评价,而这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育活动对它产生好感而得到的。一是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依然以单一的技术教育与体能锻炼为主。为达到学校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较为鲜见的运动技术,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应试教育”形式的体育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改变习惯的体育教育思维,彻底摈弃“应试教育”陈旧观念已势在必行。体育教育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材施教,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 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方法的转变。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三是教学观的转变。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 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 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现代教育理念思考 篇4

主讲:李红权校长{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现挂职于连平县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联系电话:***(河源)***(深圳)}

一、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全面发展的理念。

3、素质教育的理念。

4、创造性理念。

5、主体性理念。

6、开放性理念。

7、个性化理念。

8、多样性理念。

9、生态和谐理念。

10、系统性理念。

二、教育学生做有科学文化修养高素质的公民。

1、做能够理性思考的有法制理念的正常公民。案例分析:某市电视街头采访关于某类食品涨价的问题。

2、做有责任感且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一般公民。案例分析:MN牌乳制品对中国公民素质的三次考验,勿与恶小而为之。

3、做有健康兴趣文化爱好的良好公民。案例分析:民间习俗与个人生活方式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教育行为与教学科研。

1、德育教育脱离“伪环境”,要超越“三抓”,要向科学广阔的前方探索。

如:手机问题,孩子们已知道了我们拥有的大部分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育”,还是“我们没有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案例:爱国与青岛某生。

2、文科教育,不禁锢,不压制,思想的自由性是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理科教育: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永恒的先进理念,不把人培养成复印机,不能把人培养成硬盘。

3、教学科研,没有量化就没有现代科学。

4、高考改革。

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读的效率是10%,听的效率是20%,看的效率是30%,视与听的效率是50%,讨论的效率是70%,教的效率是90%。(多使用多媒体平台教学)

四、班级管理与因材施教。

1、集体道德是这样形成的。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就是道德的起源。

2、教育家李镇西的言论(不培养告密者)。

3、高智商学生教育问题。(男生教育问题《高原之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运动特长生的培养问题)

五、几点建议。

1、科学意识在哪里?理科教师多看中央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2、老师不要发怒,凡是学生涉及到的 网络,我们也需要去了解一下。否则„„“兰州烧饼”是什么意思?

3、学科地位的顺序。英语教师不要只说“英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说之前请先发自内心说一句“汉语是最优美的语言”。(看台湾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的视频演讲。)

4、看点好的电影。《高原之梦》,《127小时》,《超速先生》,《放牛班的春天》,《老师你好》,《34街的奇迹》。支教博客:http://blogsina.cn/ipzz

形动、神动、互动、主动

——考察杜郎口中学的思考主讲:曹桂臣校长

一、第一印象。

1、货真价实的“印钞机”。

2、持续火爆的“展销会”。

3、商业化运作教育的成功范例。

4、构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课改的成功。

1、从实际出发,落在实处,讲究实际。

2、课改的实质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3、形动包括口眼鼻

4、教学时间:10+355、教学空间:撤去讲台,增设黑板,团团坐。

6、教学方式:教师是导演,策划者,指导者。“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三、导学案的编制和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和谐课堂的关键。

1、导学案的编制和应用是基础——解决了学什么问题。

2、学习小组的划分和管理是保证。——保证了预习和展示。

四、学习小组的划分。

1、学习小组的划分。

按优、良、合格均衡搭配。

2、小组长的选拔。

责任心第一,成绩第二。

3、学习小组固定一个管理单元。值日、就餐、学习等。

4、小组长的作用。

发现闪光点、提出问题、帮助弱者、搞好同学的评价、帮助教师做好学习效果的检查。

5、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班级营造参与无错的氛围、树立课堂参与的积极分子、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结论性评价、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树立课堂评价标准。

五、评价教师的理念。

1、差的教师上课会叙述。

2、一般教师会讲解。

3、良好的教师会提问。

4、优秀的教师会启发。

教师具备的十大素质:

1、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2、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

3、小处着手,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

4、善于反思,促优正劣的改革勇气。

5、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的进步要求。

6、努力学习,完善自我的探索态度。

7、关心集体,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

8、关注科研,总结规律的创新思想。

9、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民主氛围。

10、相信学生,利用学生的主体理念。

培养学生十大能力:

1、自我学习。能够自主、自觉、自愿、自省、自理地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敢作敢为。敢想、敢答、敢演、敢创,敢学当头,勇于表现。

3、感知知识。运用知识迁移,尝试、体验、总结,归纳、分析、领会,学会搜集信息。

4、整理笔记。记录要点、中心句、易错易混的难点,对自己有影响的内容,喜欢的格言警句等。

5、联想拓展。社会生活、热点分析、精典再现、探索发现、人生感悟、科学推论等。

6、作品呈现。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自己创作,或编题,或解读,或应用,或课本剧编排,或诗歌、范文,或小品,或制作、发明等。

7、交流合作,生生、生师、强强、弱强,网络等开展切磋、研究、借鉴、取舍、优化、补充、修改、锻炼。取长补短,共赢并进。

8、善于表达。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能够充分运用身体语言,书画美观、演艺精彩、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

9、方法科学。学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论,辨证的哲学思想去把握知识的脉搏,眼光远大,厚积薄发,思维敏锐,逻辑严密,学以致用,创新图强。

10、铸就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胸怀大志,爱党报国,落落大方,举止文明,做事严谨,学习得法。

六、课改困境。

带着镣铐跳舞——做好能改的,优化不能改的,追求暂时能改慢慢可改的。思考

一、把课堂部分归还学生,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思考

二、课后给学生留一、二、三个预习题

1、分层布置,硬性与自选相结合。

2、上课时把老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共同

思考

三、优化教学环节,增值教学效果,修炼提问的艺术。

1、把讲解变成设问。

2、把握质疑的层次、角度、梯度、密度、难度。

3、一定要布白,(思考时间)

4、问的想说,会说的说出信心,说出成就感。思考

四、优化点评的艺术

1、生动适时,精彩的点评是教师的课堂点睛之笔,唤醒、激励学生起到催化剂、兴奋剂的作用,教师要从知识、方法技巧,能力,态度,情感上准备课堂用语为课堂生动,学生精彩助一臂之力。

2、点评的三种境界:评判式、鼓励式、启发式。

3、评出热情、评出信心、评出成就感,激活思维。思考

五、加强课后反思

1、反思三年成名师。

2、反思是为了解决问题,如学生书写不好怎么办?记不住单词怎么办?

3、捕捉课后灵感。

现代信息教育理念 篇5

过去四十多年的研究表明, 合理的家庭作业提升了学生在家中学习的效果,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教师能把家庭作业布置得好, 评价得好, 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很多。合适的家庭作业还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产生有益的互动, 促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和孩子的学习中。

一、家庭作业的教育意义

苏格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笔者上中学时, 教师是这样布置作业的:“把剩下的课堂练习带回家完成”“复习某部分, 准备明天的考试”“以……为题写一篇作文”“抄写课文某部分, 并完成该部分的题目”等。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和50年后的今天如出一辙。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几乎没有考虑为什么要布置作业, 他们觉得让学生晚上能忙起来就是布置作业的目的。因而, 传统的作业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甚微。

笔者认为, 家庭作业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以下三项关键能力:研究技能、组织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目的已经从认知的提升转向技能的培训, 家庭作业的作用首先应帮助学生发展研究技能。其次, 家庭作业也是一项非常好的工具, 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规划能力。最后, 布置家庭作业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三点也是大学新生应具备的三项关键能力。有些学生上大学时觉得学起来吃力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三项能力, 究其原因与高中教师没有培养他们这三种能力有重要关系。

二、优秀家庭作业的特点

美国教师联合会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AFT) 倡导设计有效的家庭作业以充分发挥家庭作业的作用。为了使家庭作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精心设计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好的家庭作业有如下九个特点:任务要求明确、学生能够胜任、作业量适当、完成时间具有灵活性、完成作业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容易获得、巩固练习课上教授过的技能、不仅仅是把未完成的课堂练习带回家、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并能引发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的、能给学生应用技能的机会且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教师对家庭作业给以及时、具体的反馈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表现, 因而他们需要及时获得教师的反馈。教师要积极地观察学生, 对作业进行评估, 如果时间拖久了,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反馈应该既要关注学生哪些方面做得好, 也要对不足处提出意见, 而不是单纯给作业评分。

三、提升家庭作业效果的十四点建议

结合上文分析, 笔者拟对提升家庭作业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每次布置作业时明确“作业目标”, 作业形式和“课程目标”类似。

2.探索家庭作业和学生特点之间的潜在关系。不同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把握好家庭作业和学生特点之间的关系。

3.偶尔可以把学生配对, 形成“互助小组”, 共同进步。教师们都认为家庭作业是要独立完成的, 但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 用人单位希望员工有团队协作精神。所以, 通过合作完成家庭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便于沟通的特点来分享文件或者将作业分组。例如, 两个学生一组来做家庭作业, 每个月换一次配对的学生, 配对规则既可以是强帮弱也可以强强联合。通过配对,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发展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4.对大多数作业任务实行评语制。虽然考试被很多学校和师生看得较重, 但笔者认为, 教师批改作业时, 除了分数之外还要有具体评语。学生收到反馈之后才知道如何改进。

5.每个月至少和四分之一的学生面批作业。最好的作业反馈形式是面对面交流, 但是一个班有三十多名学生, 一位教师和所有的学生面对面地反馈不现实, 教师可以选择每个月和全班四分之一的学生去面对面批改作业。面谈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有心理准备, 知道何时会面谈本月作业情况;其他时间的作业教师要给学生书面的反馈。

6.设定完成作业的最后期限, 给学生更多时间自我安排。教师布置作业时要非常清楚地给出截止日期。学生从小形成时间管理的概念很重要, 因为很多人到大学之后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管理危机, 这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没有训练好学生时间管理素质有重要关系。学生必须安排好时间, 否则他们会收到教师不好的反馈, 比如教师规定了周五就要交作业, 学生就会仔细考虑如何分配时间提交作业, 慢慢地他们就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了。

7.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 将效果好的家庭作业任务收集整理成资料库。教师也应该分享教学资源, 在这方面有先进经验的学校会把教师布置的作业汇集起来, 将一些设计效果比较好的家庭作业整理成库给所有的教师进行分享。设计一套好的家庭作业和好的课程设计一样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优秀的家庭作业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优秀的家庭作业体系。

8.对未完成作业、迟交作业等情形的处理予以明确规定。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要给予明确的规定, 对不能及时交作业的学生就要有惩罚的措施。而且对作业的质量也要有明确的规定, 教师要规定学生在这些作业当中要实现的目标。明确的规定能够增加家庭作业的价值。

9.较之定量作业, 可尝试布置定时作业。教师可以为学生这样布置作业:“花30分钟做题, 做到哪儿算哪儿。”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30分钟到底能做多少事。这是了解一个学生的好方法。

10.家庭作业占学期总评的比例不应超过10%。激励在教学当中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表扬学生优秀的作业成绩。

11.每周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在班内展示。教师可在班内设置一块区域来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因为学生不仅仅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做好作业, 还需要同伴知道他们做得好, 同时, 优秀的作业会成为一种示范, 让别的同学争相效仿。

12.将作业完成情况纳入相关奖励机制。现在很多学校的奖励机制只针对学生白天上课的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也应纳入其中。

13.学校定时抽查教师布置的作业质量。教务部门必须定时抽查作业的质量。为了避免教师任意为之, 校长或教务处必须定时抽查教师布置作业的情况。

14.听取学生对家庭作业的看法。因为家庭作业对学生的学业影响很大, 所以教师要定时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 了解家庭作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作业。

四、给中国基础教育教学中作业布置环节的建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中国基础教育理念和授课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教师对家庭作业的认识也更深入。在中国大班授课占主流的背景下, 为满足个性化教育诉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 对作业完成度差距大的学生须进行干预

在中国, 有教师反映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差异很大, 作业完成情况良莠不齐, 这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对此, 教师应注意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实时跟踪, 更加频繁地获得他们的反馈, 让他们遇到困难立刻找教师咨询, 形成作业辅导导师制。同时, 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可更加开放, 让学生更自主地探索本门学科的内容。

(二)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布置应重视家长的协助作用

教低年级的教师必须考虑到如何与家长合作, 给予家长明确的指导, 告诉家长家庭作业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怎么做。教师和家长应联合起来帮助孩子们完成作业。这样可引导家长时常与孩子交流当天所学内容, 并鼓励孩子学习。

(三) 积极倡导分组合作完成作业的方式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研究 篇6

(一服务社会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而就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能符合企业和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将社会需求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树立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成功的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劳动者,应当比那些单凭经验累积而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的低学历劳动者有着更为系统、全面、科学的技能体系与综合素养;而且,相比那些理论知识丰富但动手能力欠缺的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教育学生在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方面也更具优势。因此,职业教育应当突出其服务经济社会的直接性、专业性优势,树立起服务社会的理念,通过对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深入了解而进行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并配备专业师资、加强实训设施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人才。

(二)终生学习

许多企业不仅看重劳动者的初始劳动技能,对劳动者的发展潜力和学习能力更为重视。此外,企业(尤其是外企和私企)对处于不同年龄段(或工作年限)的劳动者的工作经验、劳动技能等有不同的要求。为了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取得优胜,劳动者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价值的提升。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当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培养,更要将学生的“学习力”也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加以重点培养,以适应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也正因此,健全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成了企业评价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教育理念加以贯彻。经济活动具有追求物质和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属性,面对社会和职场中的各种物质利益的冲击与诱惑,职校学生尤其是初入社会的毕业生难免会产生困惑和迷茫,若没有正确和坚定的职业道德信仰,很容易就会走上弯路。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为准绳,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二、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教材等方面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获得了显著的提高。然而,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来发挥作用,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步履缓慢,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贯彻。基于对现代职业教学理念及其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可作如下调整: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学与普通的学校教育大体无异,以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职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为此,在课堂设计与教学活动中应更加重视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师生教学关系的转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大部分职业学校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职业教育应当培养的是既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为此,必须改变目前职业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在课程设置上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而增加实训教学的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同时,国家、社会以及学校也应当注重改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设施与条件,为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现实基础。

(三)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摆脱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境,而另一方面更能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乃双赢之选。应加强职校师生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加强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员的互动,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社交能力,增加其就业机会、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0).

[2]赵莉丹,莫坚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2).

现代信息教育理念 篇7

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策略

1.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实验和完成实验报告,感知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探究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学习之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在此阶段,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安全性、可操作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团结合作,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让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

4.注重已知,启发探究新知

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讲到“化学肥料”时,笔者根据学生大多家在农村的实情,先布置学生回家向自己的长辈了解家中种植时所施化肥的状况.上课时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化学肥料,它们有哪些用途?你家种植农作物主要用到哪些化肥?等.学生踊跃地进行交流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成小作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肥料的知识.教师只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不拘泥于课文的知识,对学生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适当指导,拓展课外探究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也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比如家庭实验:《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不仅亲身体验到了实验的内容,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他们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6.灵活教学,巧用指导策略

(1)重视设计实验方案的教学策略

在《铁的冶炼》教学中,用Fe2O3粉末和CO气体反应,这是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因为CO气体有毒,操作不当引起泄漏会使人中毒;而且CO气体有可燃性,加热混有空气的一氧化碳气体可能造成爆炸.那么如何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性实验,以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我们设计了如下探究问题:请你根据反应物的状态(气、固)和反应条件(高温),选择适当的仪器,设计连接一个反应装置.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动手尝试连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无法实现的.

(2)巧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策略

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在水分子分解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探究教学中,虽然课文里印有分解示意图,但是许多学生对这个示意图还是很难理解.为了避免让学生感觉这是空洞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于是笔者就利用微机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引导学生对动画演示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笔者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一个水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②水分子先分解成哪些原子?③这些原子是怎样组合的,它们组合成了哪些分子?新的分子能构成哪些物质?④你能否画一个关于“水分子分解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示意图,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⑤请比较你画的示意图与课文上画的有什么异同,哪一个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和分析推理,加深了学生对“水分子分解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收获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最初的探究性实验学习中,学生一般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时而讨论交流,时而合作探究,时而凝视实验现象,时而分析归纳.过去实验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现象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等方面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活动具有以下特征:观念上平等、开放、民主;过程中自主、注重体验、突出个性;形式上生动、多样、有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建立自主课堂.两年多来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许多的实验,探索适合中学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优势,使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学习.

首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对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实验方案确定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表达的观点都代表整个小组的想法,教师表扬、肯定都应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小组合作方式,体现团队精神.这种模式不受环境的限制,在传统的课堂中就可以进行,减少了探究性学习对硬件设施的过高的要求.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去调查研究,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把我们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4.改变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单元时,教师曾经感到很茫然:这样的课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

在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的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被笔者在柳南区明星教师优质展示课《爱护水资源》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更让我们相信这些教学策略在探究性实验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科研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教学策略的探讨性反思

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较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迫的无奈.

探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求,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要努力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论花郎道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 篇8

关键词:花郎道;三教会通;风流

中国分类号:G621

1、“三教会通”的教育思想模式

崔致远的《鸾郎碑序》中提到,“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入則孝其家,出则忠于国,鲁斯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其中,“鲁斯寇”指的是孔子,“周柱史”指的是老子,“竺乾太子”指的是释迦牟尼。“实乃包含三教”可以说花郎道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包含着儒、佛、道三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指向了更高阶段的理想。也就是说,花郎道并不是把这三教的思想进行简单的调和、统一,而是一种会通。

圆光法师的“世俗五戒”中包含着:“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生有择”,即“忠、孝、信、勇、仁”的内容。这五个方面在三教中均有体现。

其中的“忠”、“孝”、“信”等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被佛、道二教所吸收,成为其基本教义。而“勇”即“临战无退”方面则是“忠”、“孝”、“信”在战场上的实践运用,也是个人胆识以及国家、集体观念的体现。“杀生有择”即“仁”的方面则将三教思想会通到一个更加深入的层面。它既把儒家的“仁”的思想推广到物,又道家的“无为”思想应用到生产实际,同时也体现出佛教“善恶观”的基本理念。

通过“世俗五戒”内容的“三教会通”可以看出,花郎道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又会通了多家思想理念,从而更好的教育人才,培养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精神。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不仅要求施教者要很好的把握本民族的传统思想,使之成为培养国家人才的出发点,同时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同时,汲取本国或本民族以外的先进教育思想,结合自身发展以及受教者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适当的加以改造和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的空间。

总之,花郎道的思想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其教育理念才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花郎道的“三教会通”教育模式,体现了理论的和合与革新对于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受教者的认知的重大意义。只有符合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风流”的教育思想

从“风流”的角度来看,花郎道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文与武的结合以及学习与娱乐的结合。“或相磨以道义,或相悦以歌乐、游娱山水,不远不至”,“永郎者,花郎之魁也,新罗时人也,率徒三千人,遨游山海,我国名山水无不寓名焉”,这两句话很突出的表明花郎道重容止道义、好类聚群游、善歌曲诗乐、喜游山玩水的特质。

韩国人很早就有过在自然中体验大生命力的生活,把它称作神化、仙化,或者用神人合一的境界来表现。就是这样把神和人相和的人间称作神人或仙人,这一英明而智慧的全人的人间像,具有情趣的陶冶、冷静的理性、牢固的意志和不可分离的、圆满的人间性。

在自然山水之间研磨道义、作诗唱乐,有着一种寓教于乐的味道。在游乐中磨练意志、领悟人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一种让思想返璞归真的教育方式。在自然山水之间研磨道义、作诗唱乐,有着一种寓教于乐的味道。在游乐中磨练意志、领悟人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一种让思想返璞归真的教育方式。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赫伊津哈的著作《游乐的人间》当中窥见一斑:游乐在论理的分别力以前,将正常的常识与使人疯狂的兴致合成一股力量,从中孕育着神功般的行动,成为抵御外来侵略的原动力;游乐诱发兴味,可使参与的人们自发的联合起来;古代社会游乐伴随祭祀,在游乐中存在着神圣的东西,通过那种游乐,体味与神的一体感。此外,游乐要求参与游乐的人必修遵守集团的规定与秩序。为什么呢?因为不遵守规定的游乐是不成立的。异教徒因是破坏该游乐规定的人,因此,游乐在战争时,显示出军人杀身报国的临战无退的精神;游乐在紧张、期待和喜悦中养成勇气、体力和耐力。所以,游乐是充满完整的秩序、紧张、运动、庆贺等这一兴高采烈的气氛。不管新罗当时是否因上述原因对花郎要求采取游乐的修炼方法,但是通过这种修炼方法力求达到“知其人邪正,择其善者,荐之于朝”的目的是无疑的。

花郎道中的“风流”思想,把人的本性看作是具有多样性追求的自由主体,所追求的实质方向更接近于人的“本真”。“风流”思想教育人要有神圣的信仰、高尚的情操、刚健的品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风流”的教育方式是自由奔放的。

“风流”思想告诉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单单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必须要植根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实践,任何教育都能影响受教者一时,而绝非一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亲身的有血有肉、生动直观的感受,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者的体验应当是愉悦且自由的,学习兴趣应当是由内而外的主动追求。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方法和价值体现完全是功利的,而非内化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全是由施教者按照统一的培养计划为受教者进行的设计,这样就必然导致多数受教者未能真正得到自身的教育体验。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受教者主动走向社会,通过自身感悟来理解教育的内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和核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永斗,《韩国政治思想史》,韩国文化史大系II

[2]柳承国,《韩国思想中表现的人本自相》,韩国人的人本思想,圆光大学校刊,别本

[3]刘相海,《论花郎道的演变及其特征》,延边大学,2006年

[4]李甦平,《东亚的三教和合与东亚社会》,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现代大学理念与中文系的教育取向 篇9

大学理念

从晚清的学堂到民国初现代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而现代大学又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了他们思想的发散场地。现代大学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互动和互为依赖关系,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最初也是最为高峰的展示。当留学归来的胡适借助北京大学登

高而招,顺风而呼,取得文化-文学革命的巨大成功后,他的命运就与北京大学紧紧地连在一起。以1921年仅有的两所国立大学为例:北京大学的4位校长依次为严复、胡仁源、蔡元培、蒋梦麟。东南大学的校长是郭秉文,校办副主任(相当于副校长)刘伯明。随后新起的国立大学如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梅贻琦)、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无一不是在留学生手中创制而兴。可以说,现代大学的体制是西式的,置身于大学的著名学者大多也是受过西学教育的。

从大学校长(如蔡元培、竺可桢)到执教的教授(如陈寅恪),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的大学理念: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求是的态度。而这三者也都是有相对的存在指向的。前者是相对于大学存在的政治体制,后者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结果。而思想的自由则是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二者在西方现代大学是一种自在的东西,不言自明。曾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唐纳德·肯尼迪就明确指出,“社会慷慨地赋予大学以学术自由”。而“学术自由是指教授和他们的机构团体独立于政治干涉”,“即异端思想和非常规的行为应该受到特别的保护”(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自由》,阎风桥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乃至于在大学的教授群体中,出现了许多非积极地社会政治介入的、自我内守的主张“消极自由”的学者。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梅贻琦心目中的大学之大是“大师”之大。竺可桢心目中的大学之大是求是的“研究”之为大。所谓大学的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创造、学术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有“大师”和有“研究”之上的。

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

在欧洲近代大学兴起以后,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两种理想。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的郑晓沧在《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一文中概括近代欧洲大学的两种教育理想模式:英国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在养成“Gentlemen”(绅士),而德国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Scholar”(学者)。前者以牛津大学为代表,后者以柏林大学为代表。而美国则兼容了英、德二者的大学理想。当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是依据两项新人文主义的原则:学术与教学自由,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转引自韩水法:《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读书》2002年第3期)。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的看法,因为在德国以洪堡等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学者同时对研究型的学者(作为科学的研究者)和他们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强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不断在广泛的人文和学问基础上,开拓更宽的领域,寻求新的知识,而不应在某种学科中发展狭隘的专门知识。麦克莱兰在《德国的国家、社会和大学,1700-1914年》一书中指出:“科学及其进一步发现是学者的手段,而非目标。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培养一种全面、敏捷、清晰和富有独创性的思维习惯才是目标所在。”(转引自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由于归国留学生执掌大学教育和在文化界的实际影响,在现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和文化界因此也就有了“通才与专家”、“绅士与学者”、“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论争。1922-1923年间,在东南大学曾就办学的目的和理想展开过讨论,并形成通才教育与专家教育的尖锐对立。“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若仅以教育的眼光看也可以视为这一范畴。“学衡派”与胡适“新青年派”在文学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上的态度、立场的不同,实际上是“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

郑晓沧认为“Gentlemen”(绅士)相当于中国的“君子”,“Scholar”(学者)相对于中国的“士”。而张其昀在《白璧德——当代一人师》中,说“人文主义之理想为君子之风”,“人文主义为君子精神之表现”。

现代信息教育理念 篇10

我国医学院校本科课堂教学大多以书本为标准, 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学生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时间,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 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 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 与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我们已身处信息时代, 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充满生机和未知变数。从哲学的角度看, 现代社会青年的特点在于解构权威, 具有反传统和反主流意识。因此, 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除了课本和课堂, 还有其他很多方法, 可以说, 只要想学习, 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 知识也不再专属教师, 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并非决定路径的人, 选取何种途径获取知识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 学生拥有很大的选择权。这一切都促使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评价模式。

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 因此, 当务之急是把高阶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的各环节中, 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是指接受知识的能力, 而批判性思维是指重组知识的能力, 最终由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避免“满堂灌”;要以教材为本,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融入医学新信息, 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

1. 高阶能力培养理论

根据钟志贤、祝智庭、丁刚等学者的观点, 高阶能力包括七个方面: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社会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在不忽视基本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包括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兼容和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重知轻行、客观主义理论基础盛行、注重低阶能力培养”的现状。

2.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指学生能对学习负责, 自我控制, 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充满热情, 愿意持续学习;知道如何转化知识, 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协作学习或工作。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括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等五种特性。

要很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 用有实践意义的主题去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 拥有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 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自学, 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因此,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转换角色。教师要向导师、帮促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研究者及学习者转化, 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使学生的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要向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者转化, 开展协作交流性学习, 主动建构情景图式, 解决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并能够阐释自己掌握的知识, 根据情况制定和实施调控策略。

3. 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

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开展形成性评价, 即在教学过程中, 为引导和完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以便调整和改善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一般是绝对评价, 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而我们目前采取的总结性评价一般都是事后评价, 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 不利于学生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范例展示是向学生展示优秀成果, 引导预期学习成果产生, 是学生可以仿效的样例。范例展示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执行评价方法, 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 以便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其特点在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角色自主化、评价与教学过程一体化。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和真实性的评价方法, 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学习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 避免把学习与评价、内容、过程割裂开来。

三、实证研究

1. 实验对象

两个平行班, 一个是卫生事业管理班, 84名学生;一个是信息管理班, 108名学生。《医院管理学》是这两个班的必修课, 均采用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法。

2. 实验方法

在相同教学进度的《医院管理学》教学中, 卫生事业管理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信息管理班则主要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3. 实验过程

(1) 形成性评价体系贯穿教学始终。讨论、论文、PPT汇报、自我评价作为平时成绩, 共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 主要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论考试。

(2) 撰写论文两次。主要是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对所看文献进行分析、概括、综述的能力。

(3) 进行开放式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都对开放式讨论题讨论5次, 放在每章讲完之后进行,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所学内容进行活学活用的能力。由于所讨论的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因此可以淡化教师的权威性, 从而对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师生角色提出挑战,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 自主学习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各小组分别自主学习部分章节, 并用PPT的形式对本组自学内容进行自主汇报。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学生交流时灵感的碰撞和激发, 因此这种方法还能使组与组之间和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欣赏、激励和认可。

(5) 学生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每组学生都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 然后从各组完成的试卷中选取部分试题, 再与教师出的试题综合而成A、B两套试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6) 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学期成绩评定机制, 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仅在考前搞突击的现象。进行讨论和PPT汇报时, 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打分评价;学期结束时, 由小组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 并组织学生结合个人自我评价打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试题的创新性解答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说, 到学期末, 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5次小组讨论、3次小组作业、1次PPT汇报、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构成的, 每项占10分。

4. 实验结果

卫生事业管理班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 信息管理班进行常规期末考前辅导。卫生事业管理班在学习的热情度、积极主动性、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等方面明显好于信息管理班。两个班的学期成绩如下。

(1) 平时成绩对比。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 在0~10分和11~20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学生都分布着百分之十几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却没有学生;在21~30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61.11%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则只有20.24%的学生;在31~40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6.67%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79.76%的学生。这个结果充分表明, 信息管理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由于采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办法, 学生平时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平时成绩都集中在高分区。

(2) 试卷成绩对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5%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3%的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2.96%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9.63%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3.15%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9.26%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38%的学生, 明显低于信息管理班, 可能与信息管理班有考前辅导,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考前辅导有关系。

(3) 综合成绩对比。把平时成绩40分和期末试卷成绩按60%折算之后相加, 得出两个班的学期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9.44%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7.78%的学生, 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33.33%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8.57%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8.52%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52.38%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0.90%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4.76%的学生。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不注重平时学习, 信息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中低分数区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则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区域, 这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两个班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的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优化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 理工类的信息管理班学生和人文类的卫生事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需要进一步在相似样本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S.拉塞克, G.维迪努著, 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何玲, 张卫华, 贾成文, 刘娟, 赵锦梅, 赵娴.“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4) .

[5]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9, (2) .

上一篇:人人参与管理下一篇:城市文化广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