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话鲜活三篇

2024-09-12

作文语言话鲜活 篇1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一丝亮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我一看手表,只有六点,我换好衣裤,悄悄下楼。走下楼梯,那“刺啦——刺啦——“的声音又不绝于耳。我走进厨房,只见祖母用手拿着锅铲在炒菜。桌上已经有好几盘菜炒好了。我叫了一声“奶奶!”奶奶应了一声,继续炒着菜。……

(109班潘一萌《我的祖母》)

这是初一同学第一次写的当堂作文,要求写一位关爱自己的亲人。这位同学描写了自己的祖母早起给自己烧菜做饭的情景,体现了祖母对孙子无微不至地关爱,但文章语言比较单薄、粗糙,缺乏鲜活的词句,无法把一位疼爱孙子的祖母形象完全凸显出来,明显存在不足。

作文片段二: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窗外的鸟鸣声带着熹微的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我的耳边、床前。我一看手表,六点不到。我换好衣裤,悄悄下楼,想去感受一下乡村清晨的味道。刚到楼梯上,那“刺啦——刺啦——“的声音和着新鲜刀豆的味儿又隐隐约约地飘传了上来。我拉开厨房的门,只见把那细细绿绿的刀豆丝在祖母的锅铲边翻飞跳跃,灶火的红光,从白色瓷砖上返照在祖母的脸庞上,把细密的皱纹也打扮得一片灿烂。我再看看旁边的桌上,已经有好几盘青青绿绿的菜在冒着热气了。刀板上剁得细细碎碎的西红柿正等待着被烧成我最爱吃的浓汁西红柿汤。我鼻子一酸,叫了一声“奶奶!”,她赶紧朝向我:“小乖,这么早啊,多睡会儿嘛,再去睡会儿。早上凉爽,多睡会儿,一会儿奶奶叫你。”……

一年以后,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素材,同样让这位潘一萌同学来写。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是丰富优美了,描写是生动细腻了。究其原因,除了这位同学自身的素质、阅读的增加、语言的积累外,更主要是得益于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训练,通过读写结合、学习经典的方法,不断丰富、鲜活学生的作文语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平淡,缺乏个性,味如嚼蜡,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常常摇头叹息,伤透脑筋,常常在叹息之余思考:鲜活的作文语言究竟在哪里?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就成了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何谓“鲜活丰润”的语言?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韩愈说:“辞不足,不可以成文。”如果说好的选材立意是文学作品跳动的心脏,那么流光溢彩、飞扬生动的语言就恰如少女美丽的面庞,让人过目不忘,让人心生羡慕。我们把经典的诗词歌赋、名篇佳作捧起重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它们的语言或具体可感,或鲜明生动,或富有情韵,或文采斐然。它们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笔者认为,这就是鲜活丰润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百度名片”中指出:“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写作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善于从美文的学习中积累作文语言,从而使作文语言鲜活丰润起来。这是写作训练的一条可行之路。它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作为我们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学生鲜活丰润的作文语言哪里来?

鲜活丰润的语言是生成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元素,那么,学生的作文语言怎样才算达到鲜活丰润呢?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下列经典片段所吸引: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鲁迅《故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有人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经典篇目,或巧用色彩,或妙用数词,或灵动修辞,文采斐然。才思飞扬,恰如一座座青山,一泓泓碧水。这些正是学生语言功底提升的鲜活范例。

因为,一篇作文,无论思想多么深邃,题材多么时新,它们都需要通过思维的具体载体——语言,得以表达。缺乏语言功力的文章,表达上往往词短句穷,文不达意,内容干瘪,思想苍白,读这样的文章,不是如饮醇酒、如沐春风,而是如走沼泽、如负重压。而鲜活丰润的语言往往细腻生动,具体传神,或是给读者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斑斓,或是让读者的心灵引起强烈的艺术共鸣。所以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是学生鲜活作文语言的首道菜肴。

当然,除了向课文经典学习,还需向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学习,更需向为写作提供素材的生活学习。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班级的书库,小组共享的图书等,都为学生学习作文语言提供了载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是源源不断地给写作者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天地。

三、如何指导学生鲜活丰润自己的作文语言?

(一)读写结合,鲜活语言,从学生有意识地借鉴、模仿开始

古人作文写诗,起先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目前许多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阅读是一条路,写作是另一条路,两条路没有交集,因此,写出的文字面目可憎,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学生自己能力不足,又不擅长借鉴,对自己作文的语言要求不高,写得不够鲜活,修改作文的时候,也无能力去将这些语言完善得更好。即使训练多篇作文,语言能力也都不见起色也就不奇怪了。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的理念,让学生从剖析、学习、借鉴、模仿经典开始,语言鲜活就指日可待。

先看下面这个片段:

还记得有一次,我小学的时候,我经常玩爷爷的摩托车。有一次,我在玩的时候,突然车撞向我这边来了,我就哭了,爷爷听到了,冲了出来,连忙使劲挪开摩托车,问我有没有事,还拍打这摩托车,“都是他!都是他!压到我华仔”他说。(208班蒋律瑶《爷爷和我》)

这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片段,语言简单直白,毫无味道。这时,刚好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引导学生剖析《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挨打”的片段:

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选文中,作者巧妙运用了一系列形象的动词、令人生畏的拟声词,塑造了一位严父的形象。而学生的习作中“我就哭了,爷爷听到了,冲了出来,连忙使劲挪开摩托车”这些都是需要细腻刻画,鲜活语言的地方。

经过分析、借鉴、模仿,学生修改后,达到了以下效果 :

幼时,我最喜欢玩爷爷的摩托车,好像骑上它,人也会长大起来,让我好奇又兴奋。一次,我正玩得不亦乐乎,突然车歪倒撞向我,我许是吓到了,张大嘴,无助地大哭了起来。远在屋里的爷爷听到了,飞奔而来,弯下身子不顾一切地挪开摩托车,还连连问我有没有事,又像安慰我似地用力捶打摩托车,“都是你!都是你!压到我华仔。”我一边抽泣着,一边看着爷爷因为紧张担心而涨红了的黝黑的脸,拍红的手掌,才破涕为笑。原来,他这般在乎我。

“飞奔而来”“弯下身子”“连连”“用力捶打”“因为紧张担心而涨红了的黝黑的脸”等词句让语言生动而传神,一位疼爱孩子的爷爷形象鲜活了起来。

(二)读写结合,鲜活语言,要注重积累,强化训练,并能做到持之以恒

怎样训练学生模仿经典,鲜活语言呢?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主要作了以下尝试:

1.熟读成诵,反复咀嚼。

茅盾先生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语言文字,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没有背诵,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我们的古诗古文、名篇佳作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熟练背诵它们,既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又能为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另外背诵的范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扩大些。笔者所带的两个班,从初一起,便加强背诵,两年来,背诵了课本和自读课本中的经典美文,背诵推荐书目中的精彩语段,背诵了大量的名言佳句。通过背诵,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作文中语言水平的提升需要厚积,厚积了才有可能薄发,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改变干瘪无味的窘态。

除了单纯性背诵默写外,更注重理解性和运用性背诵默写。在笔者的班级中,每周都要进行一次理解性默写检测,用以考查学生对名言佳句的积累和运用的情况。

2.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刘勰《文心雕龙》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

学校每周有一节阅读课,笔者指导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进行广泛阅读,《星星诗刊》《意林》《思维与智慧》《新阅读》《读书》《随笔》《作品与争鸣》《十月》等杂志,也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摘抄美文美句,可以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每个学习小组,轮流准备一周四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美文赏读的资料(还有一节语文课前的资料笔者提供,许多学生想要超过老师提供的材料,阅读积极性更高)。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完成对两本推荐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并且完成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在班级阅读墙上分享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积累分享,一方面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分享到他人的阅读成果。肚里有“货”,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鲜活的语言。

3.品读赏析,消化吸收。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周布置学生写两篇小作文。一次,一位学生的小作文写的是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读《根鸟》

作家曹文轩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的意义又是什么?我很困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此,我第三次翻开了《根鸟》。

书中的主人公根鸟,为了梦中的那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义无反顾去追寻,那个峡谷象征着梦想,为了梦想,根鸟曾经迷乱、摇摆、清醒、执著,这是人们在追寻梦想时常有的经历。根鸟带着曹文轩的梦,幻化成为一匹白马,驾驭着它去寻找梦境。

根鸟一路上的经历,有些也许是曹文轩追求梦想过程中曾经历过的,甚至有一部分就是曹文轩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从根鸟身上,我们读到了困境中的坚持、无助中的坚强、失望后的信念和苦痛中的意志。

曹文轩也许要告诉读者的是:实现梦想并不容易,需要经历许多的坎坷和苦难!

(208班帅思越)

这给笔者的作文语言教学带来了一些启发。于是,在之后的小作文布置中,要求其中一篇要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或体验有关,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入初一,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在周记本上写自己的课文阅读感受。学生有如下点评和感悟:

点评感悟一:亲情是什么?亲情是家人散步中两对背着走的身影,亲情是身患重病的母亲那一声“我那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亲情是孩子想象中为母亲送去关心的高枝上的金色花,亲情是摇曳在孩子心中的那片荷叶。

点评感悟二:《散步》中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的孩子有一种发现的智慧,《羚羊木雕》里不想向好友要回羚羊木雕的孩子有一种与人相处的智慧;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或是红莲的孩子有一种感恩的智慧,把白雪想象成柳絮的谢道韫有一种文学的智慧,有礼、有节回击父亲友人的陈元方有一种待人接物的智慧。智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都是一朵闪着银光的花。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切入的角度更加新颖,为作文语言的鲜活丰润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例一:我最讨厌的学习任务是写作文,然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两个“卧”字让我突发奇想,在作文《心中的风景》里仿着它写下了“当那一片一片的红叶开始静静地卧在我的记忆里的时候,我便知道,故乡的秋天已经成为我心中最绚烂的风景了”,老师分析说,我作文中的这个“卧”字写出了故乡秋季的静美和我对故乡的依恋。我感谢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两个“卧”字带给我的灵感。

(108班叶雨欣)

例二:诗词里的形象,总是让人的心时起时落。四首古诗词,我看到:萧瑟洪波里有日月星汉,赶走旧年的江上春天里高悬的一帆;早莺新燕歌唱翻飞在迷人的春色里,孤独的旅人彳亍在西风里的古道上。一处景致,一种情怀,作为读者的我成了角色转换最快的人。

(109班陈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者让学生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内容结合起来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就可以把阅读欣赏和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强化语言训练的目的。

一位作家曾说过,在阅读中学会欣赏美,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对话;不是一种模仿,而是一种感悟。确实,想要学生的语言拥有美,必须先让学生认知美。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欣赏美,就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示这种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坚持做这样一件事,学生自主选出最欣赏的词语、句子,反复读,在旁边写出自己对美文美句的独特感受。日积月累下来,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能力日渐提升,为自己鲜活作文语言打下了感悟的基础。

4.融会贯通,鲜活语言。

在课堂阅读感悟和课外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鲜活语言最关键的一环。

(1)推敲字词。

一篇文章总是由小小的语言单位字词组成的,文章语言的鲜活,很多时候就是字的鲜活、词的鲜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心语的鲜活和修饰语的鲜活

1精选中心语。

课文中,有许多的语段篇章就是因为一两个中心语运用精妙,从而使整篇文章表意越加生动形象或是深刻含蓄,写人叙事画景,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务必精妙,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一句中的中心语“探”字;《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句中的“攥”和“舒”字;《孔乙己》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等,这些动词中心语精妙、恰当地表达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

因为有这么多鲜活的例子,指导学生在写作中仔细推敲,精选中心语,使作文的语言慢慢实现鲜活的标准,例如:“初中按部就班地来了,进入初中后,各种滋味却是铺天盖地地向我涌来,把我对初中的向往顷刻淹没了。”(《初中的滋味》)一个“涌”字就恰当地说出进入初中五味杂陈的体会。

2用好修饰语。

修饰语的恰当选用,往往让所写的对象更加形象逼真,所表达的意思更确切完美。例如琦君的《春酒》中“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巴结地”“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等尤为精妙,余光中《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一弯”和“浅浅”的修饰语含义颇丰。

在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好修饰语也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学生在《紧张的收获》里写道:

主持人说:第五号 *** 上场,第六位 *** 做好准备。“扑”的一下,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我就是那个“第六号”啊,瞬间,我感觉自己那小小的脑袋在慢慢变大。我尽力倾听着对手的讲解,可是根本无法听清;我极力告诫自己不要犯急躁的毛病,可是我却越加焦急;我努力深呼吸让自己能平静些,可是心跳速度不听指挥。……

“尽力”“极力”“努力”三词,把小作者想要摆脱紧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可感。

(2)斟酌句段

句子段落的优美,不仅取决于字词的精妙运用,还应该在修辞、句式的斟酌推敲上。

1妙用修辞。

例如梁衡《夏感》中“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的比喻。刘成章《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比喻与排比。流沙河《理想》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的比喻、排比、顶针等修辞。宗璞《紫藤萝瀑布》中“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的拟人句子,因为妙用修辞语言显得灵气十足,引人入胜。

因此,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为鲜活作文语言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告别年少的轻狂,犹如一次心灵的洗濯;告别年少的轻狂,等于来一次重生;告别年少的轻狂,从此我不会迷失方向。

(306班何嘉树《告别轻狂》)

夏天来势汹汹,逼迫着我告别柳絮飘飞的日子。告别柳絮飘飞的日子,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初中生。

(306班叶择文《告别初中》)

我的语文世界里,朱自清用他的《春》装饰我苍白的四壁,老舍用他的《济南的冬天》描画出我对冬天济南的向往,贾平凹的《风雨》让我感受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风雨,何其芳的《秋天》让我看见了丰收的风景。我发现我的语文世界,大作家是我这块贫瘠土地里最勤劳的农民,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耕耘着我的思想。感谢他们!

(110班沈若瑄《我的语文世界》)

如果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并一步一步地在写作中加以巧妙运用。那么,鲜活语言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

2巧用句式。

A. 讲究整散句错落,使语言摇曳生姿。

整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整齐和谐之美、丰富芜杂之美,气贯长虹之美,散句让人感受到自由变化之美,灵活机变之美,整句散句错落有致,文章的语言和节奏就舒缓自如,摇曳生姿。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句子形式上整散结合,把对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进行了礼赞。冰心的《观舞记》不仅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还注意整散结合,把作者眼中心中的舞蹈神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指导学生整句散句错落运用,丰富语言形式,也是实现鲜活语言这一目标的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例一:我的家乡多山。山多,树木就多。树木多,山核桃树就多。山核桃树多,山核桃就多。昌北的山核桃是出了名。我在城里上学,同学们一问起我老家,我回答之后,他们就会羡慕至极:“哇!你们那里山核桃多!”城里凡是卖山核桃的店铺都会特别标明:“岛石新山核桃”。

每到十月,家家户户的山核桃都已经收打完毕,等着被加工成各种口味的。我最喜欢的是奶奶做的原味核桃,它只是在大火文火的开水里慢慢吞吞地煮上一天,然后捞起,在炭火或者是阳光烤晒下,香味飘出,原味山核桃算是完成了。等到牙齿与山核桃轻轻一碰,“格拉”一声,一切山谷间的香味顷刻间弥漫开来。

(108班帅思越《昌北山核桃》)

例二:秋天真正来了,凉凉的风告诉我;秋天真正来了,离去的燕影告诉我;秋天真正来了,过往人群厚厚的大衣告诉我。

回家的路上满是秋景啊!

左边的银杏叶不知什么时候黄的,那满树的黄叶,点燃了我对秋的喜爱;那满地的黄叶,滋养了我心中无尽的希望。右边是碧色的苕溪水,廊桥的影子隐约在水中荡漾。

(309班章灵媛《初三,我的秋》)

B. 注重长短句结合,使语言变幻多姿。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在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这样的简洁短句与长句相结合,语言上变化多姿,作者情感的表达才更淋漓尽致,又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把“前行时纯粹的”“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等短句和长句巧妙组合,语言形式多变,表情达意更合理贴切。

因此,指导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也是鲜活语言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在句子段落的形成上,注意句子长短的变化,展现出语言运用的智慧,从而使语言鲜活丰润起来。学生在写作中初步尝试并运用这种方法,以改变原本一成不变的语言习惯。

十一月二十五日。雨淋淋的天。湿漉漉的地。

在一声“出发”的号令下,我们十二个班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原本就好动的我,心里的窃喜就不言而喻了,哪管头顶的雨水,脚底的泥水,仿佛自己就是一只被放飞的鸟儿,开始了半天自由之旅……

(110班方子博《远足的经历》)

别了,老屋!

我恋恋不舍,回首再去寻找烟雨蒙蒙中的老屋,发现它还是那样宁静,那样端庄,似乎我小时候所有的调皮捣蛋都是她美好的回忆。我在雨里默念着:老屋,再见!

告别老屋,告别我年少的调皮!

告别老屋,告别美妙的童年!

(306班黄舒婷《告别老屋》)

C. 化“常态句”为“变式句”,使语言百态千姿。

作文的语言,应该是完全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的语句。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改变它的语法习惯和结构顺序,其实这也是鲜活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般的语言习惯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地下森林断想》中“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就是“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明白阳光是公平的吗?”的句式。

指导学生改变四平八稳的常态句,引入生动活泼的变式句,以丰富文章的语言。灵活运用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等句式,让语言结构在变化中呈现百态千姿,化死板单调为多变神奇,化墨守成规为新颖生动,从而显示出鲜活语言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写作中,努力从句式上去做一些变化,使语言灵活多变,从而增强语言的直观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如:

把“笔尖焦急地碰触着纸张与课桌,留下了一支‘笃笃笃、笃笃笃……’的旋律”修改成“‘笃笃笃、笃笃笃……’笔尖焦急地碰触着纸张与课桌,留下了一支让人心烦意乱的旋律”,把“我想不应该是她,她可是班里最听话的女生,肯定不是她”修改成“不该是她吧?她可是班里最最听话的女生。不是她,肯定!”

当然,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课堂上对名家经典语言的感悟与剖析,课下的积累与借鉴,作文中的精心修改与锤炼,都是提升学生作文语言功力的长远之道。持之以恒,培养习惯,就是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了。

(三)读写结合,鲜活语言,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学生的创新同样重要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那么我们是否一味地借鉴、模仿或照抄呢,笔者个人认为不足取。大家都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杏枝头春意闹”看似寻常,实则奇崛藏巧,这是前人的创新。学生很多时候也是有这样的创新的。

初稿:夏天再次光临,我抱着一个西瓜,切开,不是沙瓤而且里面红彤彤,我切下一块,献给外婆,我也赶忙切下另一块品尝,西瓜的甜汁湿润着我那干渴的舌头,汁水在夏日中浸入心田。

修改稿:蝉依旧不知愁地叫着,盛夏如期而至。外婆抱来一个翠绿的西瓜,晶莹的水珠还在上面跳动着,外婆说这就是我种的西瓜。我慌忙接过,切开,纯洁的红就要溢出这凝脂的绿,仿佛在宣誓着它饱满的养分。切一块送到嘴边,清凉与甜蜜瞬间封锁住了味蕾,解开这几天的热与闷。外婆站在一旁,笑意在嘴角边隐藏。

这是学生在借鉴、模仿课文的基础上,创新自己作文语言的精彩片段。通过“晶莹的水珠还在上面跳动着”“纯洁的红就要溢出这凝脂的绿”等细微鲜活的描写,使文章增色不少,读起来不比名家之作逊色,语言也同样富有生命力。如此鲜活的语言,既是借鉴模仿,更是创新。

(四)读写结合,鲜活语言,要指导学生注意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一:习惯使用口语。比如,写到人物的激动,就会说“我十分激动”“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语言明显带有口语化特点,淡而无味。

误区二:习惯使用一种句式。不用疑问句,不用感叹句,不用祈使句,只是钟情于陈述句——并且都是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如此一来会使得文章语言单调乏味,表现力差。

误区三:习惯使用口号性语言。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主题,很多学生喜欢运用“勇敢”“坚强”“善良”“美丽”等给人或事物贴标签的词语,“汗水”和“泪水”比比皆是,“热爱”与“伟大”洋溢全文。殊不知这样大而空的语言是最干巴无力的。

误区四:习惯简单使用成语。成语凝练简洁,但是很多时候,成语却无法表达出细节上的鲜活。例如描写春天的碧野给自己的感觉,用“那碧绿的田野让我心旷神怡”来形容显然不如“望着那碧色的田野,我的心仿佛阔大了不少,好像天底下的一切都坐落在了我的心底。等我闭了眼,仿佛自己又成了一株在阳光下迎着风儿摇曳的绿草,没有忧伤,没有顾虑。”

四、结语

作文语言话鲜活 篇2

关键词:作文语言 鲜活 关注生活 注重积累 力求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要文从字顺。作文表达上要做到“文从字顺”,学生就应该有丰厚的语言底蕴,表达以鲜活的语句,方能行文如流水,文彩飞扬。有时候,一篇作文可能因为一个灵气飞动的段落,或者一个鲜活的句子,甚至于一个晶莹的词语都会让阅读者铭记于心。所以鲜活的语言是作文成功的基石。那么,如何使作文语言鲜活起来呢?

一、关注生活

生活处处皆学问。作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学生生活的反映。学生在学校里应注意老师、学生的言谈;回家里应留心家长、邻里之间的话语;到街市上应留意顾客、商贩的语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侃,都是内心的流露,无不烙上他们身份及时代的特征。同学们应细心品味,加以吸收。劳动人民的俚言俗语,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养儿防老,积谷防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见高山,那知平地。”“远亲不如近邻”……这些常挂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的富含哲理、有极强的生命力,假如学生能理解,注意积累并加以运用(要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必将为作文增色添彩。

二、注重积累

1、课堂积累

语文教材内容多选自中外文学的精典篇目,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思想有深度,而且在文彩上也各具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嘱咐学生对课文中一些生动的词语做好积累。在积累时,应掌握其音、形,理解其词义及其具体语言环境,并学会运用。

2、课外积累

中外文学精典作品,浩如烟海,我们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只是其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要想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必须到书海中遨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有选择的借阅图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充分感受中外语言文化的魅力,在感悟其高深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特色的同时,做好富有特色词语的积累,摘抄生动的片断,并用心去体会,去品味,烂熟于心,以便将来学以致用。当代报刊以其内容丰富、报道及时、文笔生动为广大读者所称道。而农村的初中生读报刊的很少,自己订报刊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不能了解文学的时代气息,不能了解一些新鲜的词语,无怪乎一些学生写作文沉醉于陈词滥调而无新意了。所以应动员学生订购优秀报刊,可以让家庭较宽裕的学生订一至二本优秀报刊,困难的学生可几个学生一起凑钱订阅一份优秀报刊,也可动员家中有报刊的同学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当代文学的脉搏,开阔了视野。应注意积累其中的新颖的词语和优美的片断,词语要达到掌握其音、形、义,学会运用;片断要达到熟读成诵。

三、力求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一、二个鲜活的词语,没有一、二句灵气飞扬的句子,就会让阅者读而无味,如同嚼蜡。所以要求学生对词语、句子在积累的基础上力求创新,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

1、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能力

创新就是不囿于旧框框,打破常规,冲出固有的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去思考。课堂上,老师应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其中“抱、掐、摁、握、衔、扣”等动词运用很有特色。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思考题:①句中“掐”能否换成“按”,“摁”能否换成“压”,“衔”能否改成“咬”,“扣”能否改成“握”?并请说出具体的原因。②句子“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中“半块”能否改成“整个”?并说明原因。③文中“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各种各样”能不能去掉?并说明原因。通过比较,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悟出文中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形象,从而启示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词语时要加以推敲。课堂上应加强对学生词语创新的训练。如给词语造句,用一个句子说一段话,扩充句子等。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在对“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进行解释,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这个句子说一段话,有的同学这样说道: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全世界正义人民的反对,以伊拉克拥有大量杀伤性武器为由,焊然发动了对伊战争,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只不过是为了掠夺他国的经济资源而制造的借口罢了。片断中运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恰如其分,“焊然”、“掠夺”使用准确。通过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2、运用方法创新

⑴、旧词翻新,就是在旧有词语的基础上,更换个别词语。

①、相对或相反:公安——私安天才——地才大小姐——小大姐

②、颠倒顺序:和平——平和 职称——称职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③、谐音替代:默默无蚊(闻)孔夫子搬家——净输(书)

⑵、仿写句子,就是模仿原来句子的形式,运用词语创造出新的句子。

①、垒城不觉晓,处处闻牌倒,夜来推牌声,输钱知多少

②、青春有泪不轻弹

③、男子亦顶半边天

⑶、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创新

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创新词语。如:春天到了,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象梳子梳过一般,齐刷刷的。句中由于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苗的整齐和盎然生机。

⑷、妙用词语求创新

古人写诗文讲究,炼字炼句。诗人贾岛便以苦吟著称,其关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作文语言也贵在锤炼,一个同学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到,“月牙儿象一把镰刀,悬挂在树梢,那宝石一样晶莹闪烁的星星,镶嵌在蓝色的天幕上。”其中“镶嵌”一词用的非常形象而生动,当老师让他谈谈写作经验时,这个同学说自己之所以用这个词语,主要受到了原来读过的一篇小说中词语的启发,是它们给了自己灵感。是啊,同学们应该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求创新。

作文语言话鲜活 篇3

一篇好文章,语言美是必不可少的。人们所说的美文,主要就是针对语言美而言的。而有些学生写文章时,总是信笔涂鸦,很不注意推敲语言,是导致语言平淡的主要原因。其实,只要在写作中稍稍下点功夫,有时就可以收到化平庸为神奇的效果。

一、要巧于修饰、润色语言

比较下面这两个句子:

①秋天刚到,一些黄叶就落下来了。

②秋天刚到,一些性急的黄叶就落下来了。

①句就让人感觉很直白,②句只是加上“性急的”修饰了一下,就把黄叶拟人化了,整个句子就让人觉得充满了情味,意境也就出来了。再如: ①桌子上,蜡烛在燃烧。

②桌子上,蜡烛在含蓄地燃烧。(加上“含蓄的”,充满了情味)①我呆呆地盯着窗外,只见长长的雨丝不断地漂落。

②我呆呆地盯着窗外,只见长长的雨丝不断地漂落,雨丝长愁丝更长。

(加上一句,情景交融)【动动手】

1、又考砸了,我感到又失望又苦恼。

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在苦恼中失望。(重复一下,韵味顿生)

2、天空中挂着圆月。

深蓝的天空中高高地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二、要学会变笼统为具体

具体是一种美,运用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能不能写具体。而在学生作文中,却经常出现一些笼统的、表达平平的语言。比如写“静”,我们说“这里很静”,语言就是笼统的、抽象的。如改为“这里很静,只听见笔和纸的磨擦沙沙作响”,这样写就具体些了,但给人的感觉不新鲜。

再如写“胖”,如果写成“这个女人长得很胖。”就很笼统。如写成“这个女人胖得就像刚刚发开的面团。”就具体多了,再看看契诃夫是怎样写的“她的脸胖得发亮,皮肤已经不够用了。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闭上。” 具体,就是要将事物写得可闻可睹可摸可感,而且要尽量给人以新的感觉,语言的美感也就产生了。

【动动手】

1、今天天气真热。注意:描述中尽量不出现“热”字。

水在杯子里沸腾了,柏油马路冒着烟,知了热昏过去从树上掉了下来。周围的空气像熊熊烈火般的燃烧,让人喘不过气来。

2、这只小狗可爱极了。

一只小狗在我家的院子里吃着香喷喷的肉骨头,不时的翻滚着,可爱极了。

三、要善于巧妙地组合语言

有时把一些看似简单、直白的句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也能达到一种“常字见奇,陈字见新”的语言效果。

比如:一同学写一家人走亲戚时,由于意见不统一,爸爸妈妈闹矛盾:“妈妈要走,爸爸要不走。接着妈妈说走就走,爸爸说不走就不走。只是苦了我,不知是跟着妈妈走还是守着爸爸不走。”这段文字组合的就很成功,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却于质朴中见到了作者语言的功力。

再如:一同学描写班上的三个女生“一个秀气,一个洋气,一个土气。秀气的满是灵气,洋气的全是娇气,土气的露出几分傻气。”巧妙的语言组合同样也别具情韵。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语言华美才是好文章,于是拼命地追求一些好词好句,结果却让人觉得华而不实。其实,“话须通俗方传远”,简单朴素的语言组合,也许更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动动手】将学过的古诗词串烧起来,写一段话。

饭桌上,看着堂妹将饭粒撒了一桌,我的脑海立即浮现出农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耕作的情况,不禁脱口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夜深人静,看着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晖,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吟诵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佳句;每次春游前,看着妈妈早早起床,为我精心泡制三明治的背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萦绕在我的心头,低吟浅唱,象一股涓涓细流在心里静静地流淌。

四、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的“制造”方法

有句话叫“机智出幽默”,也就是说,幽默的语言都体现着某种机智,比如说戒烟很不容易,一般人会说“戒烟很不容易,我几次想戒都没有戒掉。”而马克吐温用完全相反的说法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戒烟其实很容易,我每年都戒好几回。”这样就有了强烈的幽默感。幽默的语言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多读一些幽默故事,在生活中多多留心观察说话幽默的人怎样表达,把他们的话据为己有,对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就很有益处。比如,有的同学把被老师叫去批评说成“老师可器重我了”;把抄别人的作业说成“就是我自己用手写的”等等,就有很大的幽默成分。用的多了,我们就可以摸索规律,掌握一些诸如错位反差、错误搭配、褒词贬用、正话反说、谐音双关等幽默语言的“制造”方法,慢慢地就会使自己文章的语言幽默起来。

例:终于下雨了,等我跑回家时,浑身是水,我只好“阿嚏、阿嚏”地表示感谢。

面前是一锅沸腾的题海,油烟四起,我们在这个油锅里拼命挣扎,忍受着煎熬。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就要在写作中重视语言的学习,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语言技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平时多记、多思、多练,就能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收到“化平庸为神奇”的效果。

【方法】

文采斐然类

有文采,是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对于中考满分文而言,对语言的要求,各地评卷说明中都有明确规定:要有文采。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我们不妨看看几则来自满分作文的片段:

1.诗词名句,显示文采美。

片段采撷:记得一个诗人说过:有时,天晴着,心却下着雨;又有时,天下着雨,心却晴着。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2007年山东滨州满分文《让阳光永驻心中》)[眉心飞语]为了说明要“敞开心扉,让阳光永驻心中”的道理,考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此处开头引用的诗句,有情理,有哲理,耐人咀嚼,显示了考生宽广的阅读,深厚的积累,丰厚的底蕴,有着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赏心悦目。

2.生动鲜活,充满生活美。

片段采撷:心中有美,花儿更加鲜艳!心中有美,阳光更加灿烂!心中有美,生活就是春天!

(2007年山东滨州满分文《让美永驻心中》)

[眉心飞语]本结尾以排比形式出现,工整而有余味无穷、余音绕梁的效果。

3.句式多变,富有个性美。

片段采撷:仰望,司空见惯的蓝天就在你的头顶。平淡无奇。可这正是你对美的埋没。无人不头顶一片蓝天,可有谁真正拨开浮尘,深掘到平淡深处,探寻那最壮丽的美?——天空者,静时,天光一鉴,冰心玉骨,一视通明;或万里浮云,千姿百态,风吹云动,风定云集,时卷时舒,似酒入豪肠令人如痴如醉。动时,则狂风大作,乌云四集,遮天蔽日,天昏地暗,电光闪耀,雷声轰响,暴雨倾盆。这又无不使人尽情领略天之动者的酣畅淋漓!

(2007年淄博满分文《平凡深处,美亦灿烂》)

[眉心飞语]本段巧用修辞,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使用长短句,长句悠扬,余音袅袅,短句清脆,如珠落玉盘,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

当然,有文采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只要我们平时多多阅读,加强积累,不断模仿,强化训练,必会让文章才情飘逸,文采飞扬!

【白金词语和钻石句子】

1、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一般人造句:

1、下雨了,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真是雪中送炭呐。

2、他的举动好比雪中送炭,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

3、在抗战最艰难的年代,白求恩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啊!优美语句选登:

放暑假时,我们一家外出旅游,却忘了阳台上的花儿,幸亏夏日的雷雨雪中送炭不然,花儿肯定枯了。

2、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

一般人造句:

1、花园中,我被这清新的花香陶醉了。

2、真是山清水秀,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

1、我陶醉于同学的羡慕声中,却忘记了继续努力学习。优美语句选登:

【短句】花香,泉清,炉香使人陶醉,于是作词一首。

她那白玉般的脸蛋儿泛出石榴花般的红晕,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美貌的称羡中了。(比喻句)

3、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一般人造句:

1、上海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宽阔车水马龙。

2、小街两旁,卖百货的摊子鳞次栉比地排列着。

3、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在霍尔河畔奇迹般地崛起,让人以为自己仿佛到了纽约。

4、都市宽阔繁华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交相辉映的霓虹灯令他艳羡不已。优美语句选登:

村子里新建的大房子鳞次栉比,那是春天的背吧?【钻石句子】

句子分析:

①首先,这是一个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②本句运用了一个好词,“鳞次栉比”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词语,在本句当中很贴切,很精彩,使整个句子别具一格。

③“春天的背”短短的四字形象地运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小作者细心体味生活,把春天写活了

④春天的背”与“房子”形成了比喻,形象具体,把春天这抽象的事物写活,易于理解。⑤“大房子”字用得很妙,这个字让人读了此句子,不禁要问:“现在是大房子,以前呢”,通过这一发问,很自然感到过去到现在生活的变化,人们富裕了。此外,为什么不用“大厦”替代呢?“大房子”这一词与“村子里”形成对应,一般农村里很少有大厦,这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严谨。

用五彩斑斓、目不暇接、兴致勃勃、流连往返造句(不超过80字)【例文】

满分例文一

磨炼像一首歌(2007年江西满分作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题记

磨炼像一首歌,一首千古绝唱,亘古不变的歌。《孟子》中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古人对磨炼就有了很深的认识。需要担大任者,必先磨炼,如一块材质颇佳的生铁,在雄雄烈火中锤打,冶炼。百炼终成好钢,勿须在意苦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磨炼如歌,如一曲烈火雄心的壮志之歌。

磨炼像一首歌,一首婉约清丽、耐人寻味的歌。“诗圣”杜甫,被尊称为“圣”,何哉?他饱受苦难,饱经磨炼,饱尝人间疾苦。他有“下笔如有神”的才学,虽仕途不畅;他有爱国爱民的志操,虽然壮志未酬;他有幸福美好的家庭,然中年丧子,家破人亡。面对种种磨难,他兼济天下,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心壮志。杜子美笔看磨炼,他用自身的人生经历,把磨炼谱写成了一曲感人肺腑、耐人回味的歌。也因此,他被后人所景仰,流芳千古。

磨炼像一首歌,一首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华人民饱受苦难,尝尽欺凌,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就这样而压垮的。我们把磨炼当成一首歌,一首奋进之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炮火,前进,前进,前进。”终于,我们历经磨炼,凤凰涅槃。茶叶需经多次沸水的浸泡,才会绽入芳香;生铁需经反反复复地锤打,才会百炼成钢;幼鹰需要多次折断双翅,才能展翅飞翔;创造需要反复失败重来,才会梦想成真„„ 如果说人生如茶,需要磨炼,那磨炼就像一首歌,一首陪伴一生的歌,一首通向成功之门的歌,一首亘有古不变的,百折不挠的歌,一首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歌。磨炼像一首歌,让歌声陪伴度过每一个春秋。

上一篇:Kinect下一篇:零序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