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学校十篇

2024-09-13

现代职业学校 篇1

一、如何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1.

现代化职业教育, 指的是要以转变人们的职业教育观念为基础, 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为根本, 以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为中介, 建立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内容包括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制、现代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2.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均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所说的办好职业学校特指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专) 和技工院校 (含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等) , 它们都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是培养真正能从事实践动手、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的职业学校。

二、如何办好职业学校, 推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办好职业学校必须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一直以来我校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引领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培养对象、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办学体制等方面, 强调以市场需求来办学,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市场经济的变化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方面政策及时调整学校办学目标, 调整和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 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学校新建教学大楼和实训中心, 引进最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实训设备, 先后建成了三座现代化学生公寓, 并将扩大校园, 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从实训到教学, 从设备和教学技术手段到各种办学硬件等方面满足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需要。学校从早期单一的建材专业发展到现在的四大类二十多个专业, 涵盖多个领域;从一般的技工学校升格为现在的技师学院;从单一的招收初中生, 培养初级工、中级工为主, 发展到以招收高中生为主, 培养“高级工+大专”“预备技师+本科”;学校既着眼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求, 又注重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趋势的“两生”相结合;从中技学历全日制教育为主调整为学历技能教育与技能培训 (农民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紧缺工种培训、非全日制教育等) 相结合;发展目标从“做大做强”调整为“做精做强”等一系列战略转移。实践证明, 我校在不同时期能根据不同时代特征把握自身发展方向, 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保证持续稳定发展。学校是全省技工院校唯一一所从1995年至2011年连续十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学校”的单位。

2. 创新科学管理制度和体系, 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办学三十多年来, 为我省经济建设及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五万多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一直以来, 我校不断探索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来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于2006年率先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 结合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标准等, 建立了《程序文件》《作业性文件》和《质量手册》等学校的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 并在运行过程有效地指导、规范各项工作。从2012年开始我校开始推行学分和选修制, 保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学科和专业兴趣。学校制定各专业和学科以及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各项活动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学分, 同时按照人社部、省厅规定变更30%左右的课程体系, 选择增加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及企业需要的课程充实到课改中去, 并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必修课程, 可以选择自己兴趣的课程或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渠道等来获得学分, 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 技能考级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颁发毕业证书准予毕业。学校对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的毕业生优先推荐更好的就业单位, 近五年来学生的就业率达99%以上。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近年来, 我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并在本省及经济发达的广东深圳等地企业建立技师工作站, 让学生学习技能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让老师下企业去了解最新的信息和技术, 同时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相关的课程与专业的开发与和设置, 甚至教材的编写等, 通过这种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推动了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既培养了一批“双师型”的教师, 同时也使学生在实习之后就能上岗工作, 受到企业的极大欢迎。而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自2010年始, 我校先后与福建乾达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近三十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 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 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双赢。另外学校还通过与省内外普通高校的合作, 让学生参加成人高考,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实现校校合作。

4. 以德促能, 培养德能兼备人才。

一直以来我校秉承“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好技术, 服务社会”的十六字办学质量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学校教育, 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 内容丰富的德育征文大赛, 不仅凭借课堂思想教育还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教于乐;每周一次的多种方式 (如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 的家校联系, 和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建立心理咨询室, 通过多方面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变化, 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以及班级专业之间的体育、歌咏比赛, 每年举办一届的校运会, 加强体能训练, 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我校把学生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去,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12年, 学校被省里评为省级道德教育先进校。

5. 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为契机, 建设重点专业和现代化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推动学校向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为主要内容和目标。我校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 于2011年开始, 积极向省级有关部门及国家申办示范校建设, 2012年6月经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批准, 我校作为第二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建设示范校 (以下简称示范校) 。我校的示范校建设有五个专业两个特色项目, 分别是数控加工、汽车维修、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施工、电子商务五个专业, 技师工作站、校园文化建设两个特色项目。两年来, 学校通过五个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等方面的建设, 基本形成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比较紧密结合的专业群。建成一批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实习、生产等相结合的一体化实习、实训、生产基地等。

我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和向装备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发展目标, 于2012年向人社部、财政部申报成功批准设立福建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主要为数控加工基地) 。该基地拟投入一千多万元, 全部引进德国制造的现代化先进设备, 包括立式加工中心设备3台、数控车床2台、五轴万能铣床2台、车削中心设备1台、实训教室及教学培训软件、最新西门子热功能及DMG定制化开发功能设备等。现政府采购已结束, 设备安装调试及实训工作也将在2014年10月份左右完成, 届时又一个全省较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将建成, 既可满足本校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 也可以安排部分的社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 也使我校向现代职业学校迈进了一大步。

6. 以国家政策为依托,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各项优惠扶持措施。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要”。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对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助学金政策;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福建省政府自2012年秋季也出台了将中职教育三年学制的学生全部纳入免学费政策实施范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在近年来实施退役士兵、紧缺工种免费培训以及非全日制培训产业技工基地建设政策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推动了我校进一步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办好职业学校,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议。

1.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双方参与共享教育资源、互惠双赢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但从我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 存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与企业实际生产之间也存在矛盾等, 这些都影响校企合作模式的正常运行。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政府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 整合教育资源, 制定完善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来明确和保障政府、企业、学校对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

(1) 建立严格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联系。劳动者在就业前要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要按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招收录用员工。

(2) 制定校企合作的企业行业标准, 对有资格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对企业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支付的成本按法律规定予以补偿等。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学生必须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然后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2. 衔接中高职教育, 实现学历与技能的互通和互补,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目前技工院校包括技师学院隶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通过自主招生, 一方面学校招生难, 生源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校生规模逐年下降, 而另一方面企业却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造成时常出现“用工荒”, 我校近几年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都是当年学校毕业生数量的三倍以上。同时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多为较为辛苦的一线操作工人, 而且其职业资格证与学历又常得不到用人单位或人事部门的认可, 高级技工、技师也很难享受到专科和本科的待遇。要解决这两种矛盾, 就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调控, 制定相应政策, 保障职业学校发展有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1) 将技师学院列入高职生统一招生计划, 实现双向选择。政府应实行开放性招生政策, 将技师学院列入高职统招, 为广大考生及家长了解相应的信息, 可备注其为非学历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 保障技师学院的生源质量和数量, 实现技能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使社会、家长和学生重视与选择职业教育。

(2) 制定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的衔接机制, 制定落实技师学院毕业生待遇政策。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能继续再深造, 做到学历与技能的互通, 毕业时各科成绩或学分达标, 可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制定落实技师学院毕业生待遇政策, 对取得高级工和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参照专、本科毕业生待遇。技工院校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就业, 也可以进入高校进行深造, 参加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 已修学分可以相互认可, 这种终身学习机制是当今社会的教育思潮, 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3) 政府协调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等, 制定出台政策, 鼓励更多的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培养“高级工+大专, 技师+本科”这一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真正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 在资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倾斜, 使职业学校能有更大的积极性, 培养更多的此类人才。

四、结束语

现代职业学校 篇2

1.1 物流专业介绍

物流是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T 18354-2001) 。物流专业是为了保证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术和管理物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

1.2 物流行业现状

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使企业的生产工艺日趋成熟, 产品规模不断增大, 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 (物质资源的节约) 和第二利润源泉 (劳动消耗的降低) 日趋枯竭, 于是企业将竞争的焦点放在“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领域上, 物流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1]。物流地位的提高直接带动了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 然而由于物流专业的发展缺乏标准化和专业化, 以至于毕业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 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导致物流行业人才缺口。

1.3 国家政策要求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教育部主持组织编制了《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对中等职业院校物流教学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 确定了国际物流﹑仓储与配送、运输物流和企业物流四个方向;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工学校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2006) 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以及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可以看出物流专业的发展无论是市场需求层面还是国家政策层面都是迫在眉睫的。

1.4 北京市技工学校物流专业教育现状

首先, 随着2007年考证体系改革, 技能证书取得的难度不断加大, (物流师体系) 通过率非常低, 全北京市大中专院校全部考生的通过率不足30%,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通过率几乎为零, 以至于大多数学校顶不住压力取消了物流专业的招生计划。据统计, 目前中专院校25所, 开设物流专业的只有3所;技工学校27所, 开设物流专业仅有2所, 仅有的几所学校为达到“双证”毕业的要求, 转而致力于取得物流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 例如会计师上岗证、驾驶证等;其次, 目前正在开办物流专业的技工学校, 大都只有简单的实训器材, 造价预算不能过高, 加之场地有限, 没有更多的空间供学生实训;最后, 技工学校普遍存在招生困难, 是时下最重的难题, 如何解决取证难、实训难、招生难三大困境, 就要对本校的优势劣势进行逐一分析, 找出最优对策, 使问题一一得以解决。

2 影响物流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物流专业是工贸技师学院通州校区的老牌专业, 之所以建校7年来发展迟缓, 是由于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 因此选用了SWOT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S代表strength (优势) , W代表weakness (弱势) , 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 , T代表threat (威胁) , 即根据专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 找出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应对外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其中, S、W是内部因素, O、T是外部因素) 。

2.1 内部因素

2.1.1 优势

早在7年之前就用发展的眼光投入物流专业的建设, 超前的理念一直指导着专业的发展;7年的专业建设, 通州校区总结了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最实用有效的教材及课程设置;课堂管理工作认真细致, 学生的学习氛围良好。

2.1.2 劣势

目前物流专业的招生能力在一个班左右, 仅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可以完成理论课程教学, 然而2011年招收新生后, 两个年级五门专业课, 加上大量的物流实训课程, 教师在时间分配上必然力不从心;又由于原有教学与计算机合并, 教材及课程安排欠缺系统化专业化。

2.2 外部因素

2.2.1 机会

自上而下, 学校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并且大力支持校区物流专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 国家政策及相关部门对校区的专业化建设也提供了诸多支持;加之物流行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蓬勃发展, 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多导致物流人才的紧缺。

2.2.2 挑战

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 物流行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高, 对物流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市各大院校都在重视并加大物流专业发展投入力度;中职院校生源日趋紧张, 对招生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建立物流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结论:机会与挑战并存, 优势与不足参半的现状给通州校区提出了想发展就必须进步的课题, 因此,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分析职业前景, 找到物流专业的发展思路和有效对策及途径。

3 物流专业发展对策

3.1 结合物流专家意见, 明确培养目标

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充分证明, 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分, 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 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具备某一方面物流技能的专业化人才更有竞争力[2]。此外, 目前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上岗就能胜任的学生 (即“零距离”上岗) , 因此结合本校多年教学经验及已有仓储设备, 可大力培养仓储配送方向的学生, 包括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分拣、配送、包装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知识, 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根据这个理念走访了物流专业教育培养专家, 得出以下结论。

(1) 肖艳玲 (东北石油大学物流教研室主任、上海大学物流专业博士研究生) , 认为大学物流专业主要是培养程序设计人员, 而技工学校的物流专业应该立足于技能操作, 一方面可以作为组长进行设备及系统的维护以及产品升级,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高精密产品等特殊物流的人才培养。

(2) 武晓钊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物流系主任、高级职称) 认为, 技工学校物流专业应以为企业的物流部门输送技能工人为培养目标, 加强实训操作, 掌握叉车、堆垛、理货、检验等操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难度, 提高到电脑操作信息系统层面。

(3) 刘俐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物流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认为, 技工学校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比传授技能更加重要, 让学生在规范自我中学习操作技能, 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 应该以大量的实训课程为支撑;可以在盘点库管、填单制单、仓库选址规划、包装速递等方向上培养学生做事严谨认真、注意细节程序。

(4) 耿主任 (京城工业物流有限公司配送中心主任) 认为, 目前物流公司中的各个岗位分工定位比较明确, 技工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车间及厂房内的物料搬运及仓储管理工作, 主要以电脑操作与手工操作相结合完成, 并且目前高级技师与高级工程师的比例为1∶6, 企业急需有专业技能、经验丰富的高技能操作人员, 因此技工学生在仓储配送领域的工作具有相当可观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综合专家的建议,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大型零售超市、物流集散中心以及企业物流中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等岗位担任初、中级物流作业及基层管理人员[3], 包括保管员、盘点员、分拣员、跟单员、内勤员、驻站员、速递员、调度员、票务员、超市收银员、行政管理人员、电子商务自由职业者等。

3.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培养模式

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技工学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 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 保证教学质量, 努力办出技工教育的特色,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 认为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根据多年办学经验及目前招生形势, 拟定每学年招收1个班, 每班40人。专业定位为仓储配送方向, 拟定配备6名专业教师, 完成在校80名学生理论及实训课程。

对物流专业教师需要投入大量力度进行培训, 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邀请专家教授前来讲解最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 通过鲜活的视频实例, 循循善诱的讲解;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 参观物流企业学习工作经验, 与同行和各学校的教育骨干交流;多读书撰写文章, 提升自我业务水平。

3.3 调整课程设置, 改善教学实践环境

3.3.1 理论课

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 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 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 是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 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管理》、《包装学》、《配送学》、《运输实务》、《供应链管理》;第三类是相关课程, 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 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礼仪素养》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第三类课程只需介绍性教学。

为使教学课程更加优化, 避免概念讲得多, 实际方法讲得少;理论讲的多, 动手操作少, 第一年安排基础课程学习, 并且进行计算机基础训练 (WordExcelPowerPoint) ;第二年安排专业课程学习, 并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操作练习, 并在第四学期开始物流实训室教学。全部理论教学和实操技能训练学时数比例基本掌握在1∶1;第三年安排实习课程,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在理论教学上讲究广而浅, 专业技能教学上要求熟而精, 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广三强”的特点, 即知识面广, 动手能力强, 适应能力强和应变能力强[4]。

3.3.2 实训课

为完成实训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拟建设4个专门的物流实训室, 具体需要购置设备信息如下。

(1) 全自动演示实训室 (中心实训室) :

包括立体仓库自动堆垛、输送带自动分拣、自动出库入库等功能。

(2) 半自动操作实训室 (连锁、运输、配送实训室) :

包括手工分拣作业、电子标签分拣作业、超市/商场配送、接收、调度、干线运输监控等功能。

(3) 模拟操作实训室 (信息技术实训室) :

包括国际货代报关填单制单、电子商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功能。

(4) 手动操作实训室 (口岸、机械、装卸实训区) :

包括叉车、货架、集装箱的使用, 完成全手动装卸货物出库入库等功能。

3.4 大胆改革构想, 深化办学理念

3.4.1 物流专业可持续发展构想

如上图所示, 中职学生工作主要定位在操作层, 但是随着教学经验的总结, 招生素质的提高, 技工学校可以向更高教育水平发展, 学生也可以在毕业之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自我提升到达更

到达更高一级的层次, 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设计出的物流专业, 是以基础物流理论知识为立足点, 以动手操作实训为支撑, 以物流信息系统的计算机仿真训练为脉络, 贯穿整个物流体系, 以培养掌握在企业物流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物流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现代物流专业。

3.4.2 物流专业发展美好愿景

工贸技师学院物流专业将不断学习提高, 与时俱进, 努力建设更完备更优良的现代物流专业。按照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以满足物流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效益为宗旨, 以信息、标准、技术为支撑, 发挥自身办学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校企战略合作,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实现物流专业发展整体效益最大化。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 对北京市技工学校物流专业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构造SWOT模型, 以北京工贸技师学院为例, 提出中职学校现代物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目标及对策研究, 并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构想。

关键词:物流专业,影响因素,优化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杨伟文, 赵新林.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

[2]白世贞, 陈化飞.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J].商业研究, 2004 (5) .

[3]谭芬.从国内第三方物流现状谈物流专业的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 .

现代职业学校 篇3

职业院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办学机构,经历了多次管理改革,但是没有形成现代学校制度、没有可靠的治理结构是收不到实效的。同时,由于对职业教育重视和研究不够,往往参照高校或普通中学管理改革的政策,适应不了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这次《决定》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具体的政策要求。

《决定》提出,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从制度建设的层面提出了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的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放学校自主权,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等。这不仅有利于完善现代职业院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强调了职业院校的特色,为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如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从基层学校组织上落实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可以纠正一些地方不考虑学校领导专业特长和相关资历,把学校作为安排照顾干部的蓄水池的问题;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可以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照搬普通中学模式带来的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负面效应。

以前提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主要是在综合性大学等高等学院,现在在职业院校也明确提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引进学校“治理”的概念,使得学校可以依法办学,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如果现代职业学校建立不起来,也就谈不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了。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 篇4

一、政府主导的现代学校组织体系

必须将中国长期以来的政府主导型的行政管理制度, 即政府主导整个教育运行限定在法律框架下。行政权力的行使应该在法律框架下, 以法律为依据, 以法律为手段, 受法律的保护, 同时又受法律的制约。这是完善法律体系、公共治理结构创新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为此, 必须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程序法和法律制度。

现代学校组织制度大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建立学校权力机构, 由权力机构决定学校的管理决策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等。

二是建立教育管理专业队伍 (机构) , 全面行使管理权和经营权, 负责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经营活动, 并逐步建立校长职业化, 实行校长经营责任制。

三是建立独立的教育监督评价机构。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 形成权力制衡机制。

为此, 必须建立政府主导的现代学校组织体系、学校主体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社会导向的现代学校质量体系、多元协调的现代学校评估体系。

目前, 政府既是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 又是教育的监督者, 要使政府对学校的举办权与教育管理权、教育监督评估权适当分离, 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 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和自律性,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运用立法、拨款、政策指导参与教育监督评估, 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宏观管理, 促进教育公平, 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 应当充分尊重学校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和专业性, 发挥教育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作用, 通过教育中介组织开展教育决策咨询、监督评估, 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体现现代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构建现代公共教育财政制度, 从生产性财政制度转变为公共财政制度, 调整公共教育的支出结构, 明确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责任, 建立以地 (市) 为单位的省级统筹教育财政体制。

建立决策咨询审议问责制度, 从部门的内部决策转变为开放的程序化决策, 实行重大决策的专家咨询制度, 建立政策听证制度、政策问责制度。

建立社会 (中介) 监管评估制度, 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监管评估制度, 保证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通过建构现代学校组织体系, 明确政府部门、管理部门、教师、社会和评估机构的职责。

政府部门:实施开放的程序化决策, 决定学校发展规划和投资方案, 听取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报告, 聘任 (派遣) 或解聘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并决定其奖惩, 参与市场运作的监管评估, 调整公共教育的支出。

管理部门:学校应配有专业、专职的管理人员, 依据政府部门决策, 制定管理目标, 实施办学, 监管教育质量。

教师: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并参与教育质量的评价。

社会:提供人才状况与发展需求, 明确人才需求规格和人才培养进程。

评估机构:独立于上述四个教育职能部门之外, 监督办学流程, 评估教育质量,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学校主体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1. 管理与管理者

教育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手段, 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 从学校发展战略、学校管理结构与制度、教育教学模式、学校文化等系统, 达到高效组织目标的过程。

教育管理者通过协调个人的活动达到人与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教育管理者是具有职位和相应权力的人, 教育管理者的职权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资格。教育管理者的权力又总是和责任相联系的, 当组织赋予管理一定的职务和地位, 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权力时, 相应地教育管理者同时也就担负了对组织一定的责任。

不管什么类型的组织中的管理者, 也不管他处于哪一管理层次, 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如下四种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理解和操作。它包括管理知识、教育知识, 分析能力、运用能力。

人事技能:是指教育管理着从事有效工作的行政能力, 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合作机制, 使教育者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教育管理者的人事技能是指为完成组织目标应具备的领导、激励和沟通能力。

思想技能:把学校看成一个整体, 识别学校中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 能够总揽全局, 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设计技能:是指以有利于学校利益的种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管理职责

学校管理者依据和聘任 (派遣) 方———政府的协议, 在国家法律框架下, 实施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担负有如下几方面的工作职责:

全面负责、主持学校的日常行政事务和教学活动;组织召开校务办公会议, 贯彻落实会议决议。

确定学校发展规划, 负责完成责任目标和年度计划。

制定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制定学校基本管理制度并制定完善的规章;负责各项制度落实。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凝聚力工程, 提高学校知名度;加强班子团结, 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校发展环境。

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交财务状况报告;拟订学校财务预算分配。

负责实施学校内部的检查和绩效考核;聘任、解聘、调配下层工作人员。

在上述职责中仅有“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交财务状况报告;拟订学校财务预算分配”一款应该提交政府教育部门, 并由政府教育部门依据市场运作的监管评估报告, 决定学校财务预算分配。

3. 目标管理

学校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面向社会需求的管理体系。为此, 在学校内部实施目标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 根据办学目标, 通过民主协商, 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发展的总目标, 由此决定各级的责任和分目标, 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学校管理、评估和奖励部门和个人的标准。

实际上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 而是相反, 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所以教育管理的功能必须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因此, 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 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 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 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分目标, 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在实施目标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 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 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的, 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 将学校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 转换为各部门、个人的分目标。从学校目标到部门目标, 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 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 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 环环相扣, 相互配合, 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 整个学校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重视成果: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 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 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 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 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 在目标管理制度下, 监督的成分很少, 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4. 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实施制度化管理。所谓“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管理模式, 就是将人当作了管理中的首要因素, 按照既定的规划来推动学校管理。当然, 这种规划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划, 同时规划也是责权对称的。因此, 未来的学校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人本管理, 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 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

管理首先将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 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 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 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 提高人的智力, 增强人的体力, 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 使学校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架构框架内进行, 即让人本管理统领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使学校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绩效, 人本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坚持学校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的原则。

坚持重视人的需要, 以激励为主的原则。侧重于使教职工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即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的重大问题的决策, 在团队中与领导协商制定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 实施目标管理。

坚持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的条件和手段, 优化和完善学校人心智模式的原则。

坚持人本管理组织的设计与构造应遵循统一有效、幅度合理、职权和知识相对应、直线主管和幕僚相结合、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与适宜、组织和地位弹性的原则。

三、社会导向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

现代学校应该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 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 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

1. 现代学校课程

现代学校是社会化大教育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办学管校的根本目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学校以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 反映出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导向。教育的现代化, 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现代化, 现代学校的创建也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之上。

课程, 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 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现代学校课程是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目标驱动为过程, 重在行为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重在知识和能力的协调。

2. 现代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

(1)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 (企业) 现实需求为依据, 还要关注社会 (企业) 需求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知识教学的普遍规律, 同时还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对社会的认同, 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发展的特殊性, 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 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 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 逐步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 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 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 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不是将个体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 而是将个体当作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个体发展的随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个整体的必然设计, 但是作为个体, 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地点、人群和个体的心理驱使下, 个体发展呈现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是不可驾驭的。

(2) “重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

“重构”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有的放矢地创新。

“重构”的目的是“天人合一”, 是个体“量其才、尽其能、劳其智、食其力、乐其心”, 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重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构”的过程是个体的发展过程, 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重构”的评价是个体和社会的“双元”评价。

现代学校课程的开发流程如下:社会需求———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领域 (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四、多元协调的现代学校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水平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教育质量评估不能在教育系统内部, 以行政手段为主, 针对学校诸多内部事务而开展, 要形成校内外结合、以校内为主, 以校外促校内的开放性、综合性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现代学校教育评估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重现状, 更看重发展趋向:明确发展目标, 制定阶段目标;创设发展的环境, 营造发展的机遇, 确保教育质量。

重指标, 更看重发展潜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应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相一致, 帮助学校建立发展的内驱力, 达到结构优化、资源优化、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重外延, 更看重发展内涵: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

更新运行机制, 增强评估的社会性:教育质量评估的社会化是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在价值主体的广泛参与下, 尊重多元化价值取向, 以大教育价值观为准则, 对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实际价值作出判断, 从而使学校与政府、社会、学生之间发生关系, 并对其关系起协调作用的社会活动。

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为质量内涵:面向市场, 适应社会需求,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 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鼓励创造性, 出特色, 出个性: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品牌;突出学校专业背景创造品牌;突出学生特长创造品牌。在创品牌的过程中, 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全方位的监控与发展性的引导机制相结合:凸现发现特点、亮点, 明确发展重点、难点, 为学校发展创设条件, 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支撑点。

社会化的教育质量评估的人员组成和活动开展, 需广泛吸纳社会成员参与, 一方面可使社会大众增加接触教育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让学校汲取社会对自身办学的各种信息反馈, 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 促进和满足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现代学校教育评估应该建立适应自主办学, 完善自我约束, 推进学校自我评估的机制。

引入社会评估机制:专业评估机构参与;强势教育机构参与;社会企业参与;学生家长参与。保障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健全学校常规评估体系: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督察制度。建立规范的学校发展规划自评制度, 形成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互动的监控机制。学校要把自评作为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尹后庆, 余利惠, 朱世锋, 等.继往开来, 深化发展——关于深化上海民办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2) .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3]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课程与课堂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现代职业教育浅谈 篇5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一种趋势, 很多发达国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这段时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热潮, 发展新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完善自身体系的必经之路。

1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1.1 职业教育的起源

职业教育萌芽于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兴起使社会劳动工具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就对传统的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 社会发展急需一批掌握新的工业技术、懂得新型管理知识的人才来适应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为了应对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 新的教育模式———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正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对社会劳动力的新要求, 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外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1.2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早在20 世纪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职业教育的萌芽。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 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序幕。《章程》中规定的实业学堂就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萌芽, 并且将学堂进行阶段的划分, 分为简易、中等、高等3 个阶段, 每4 年一个学习阶段。之后修订的《钦定学堂章程》中, 则对实业学堂的内容和规章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1913 年, 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实业学校令》, 对实业学堂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类型进行了规定。而在此之后公布的《实业学校规程》中, 继续将实业学校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而将实业教育正式改名为职业教育是在1917 年5 月, 在由黄炎培等48 人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时首次更名确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务院于1951 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其中对职业教育的分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都设有相应的学院或学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 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要想实现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伟大目标, 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在战争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短时间内无法培养出大量的科技人员。在这段时期, 职业教育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 为我国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1 世纪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和快速发展时期, 不仅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全世界的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明显。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在过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并为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目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在校生人数已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45%, 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免费入学。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高等教育的民众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虽然中高等职业教育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 但改革的思路已经更加明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各地区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渐趋合理, 各级政府和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 中高等职业教育也从发展期稳步踏入内涵建设时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被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 目前正处于进一步试点和规划建设过程中。

2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我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艰苦发展后, 职业教育体系逐渐成熟, 培养了大批的职业技术人才, 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才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其光辉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国际形势下, 我国的职业教育竞争力将难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甚至会对社会造成发展负担。根据调查和研究, 职业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依旧不如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依旧被很多人认为是普通教育的“候选教育”。近几年,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大众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使职业中学的处境更加难堪, 普通中专和中等技校也受到了影响。长此以往, 职业教育的边缘化程度会越来越大, 将无法发挥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使命。

第二, 职业教育需要注意自身内涵的发展, 努力提升在育人质量方面的能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做实做强,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通过立法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让企业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这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种趋势, 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应。职业教育应该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 二者互相学习, 相互渗透, 取长补短, 积极发挥其自身的社会作用。

第三,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受政策和资金的客观条件限制, 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难以引进, 职业教育更缺乏一种科学的专业型教师锻炼成长的机制。外界师资力量难以引进, 自身师资力量提升困难, 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道路进展缓慢, 使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四, 因为经济, 文化, 人口等因素, 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并且这种现象正在加剧。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的客观原因, 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城市和农村更不在一个发展层面上。在城乡接合部这种流动人口巨大的地区, 职业教育更是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社会公平在职业教育上难以得到切实体现, 地区经济的实力状况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客观原因。更有地区因为交通闭塞和地区文化习俗的影响, 适龄的受教育人员的教育情况更加严峻。

3 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

进入21 世纪, 中国人民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21 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必须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教育, 将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全社会, 适应不同阶段人员的新型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院校应该被赋予更加自由的办学自主权, 鼓励其提升自身教育竞争力, 丰富其教学内容。优秀的企业可以尝试进入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来, 尝试进行学徒制的办学理念, 将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理念结合, 促进企业技术和教育体系的双向提升。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复兴和世界新格局的巨大挑战, 原有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要求, 所以进一步延伸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实现职业教育整体层次的上移,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同时, 创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教育体系, 必须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长补短。

4 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战略性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社会挑战和完成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不仅需要党的正确指导, 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做保障。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不仅是教育问题, 还是完善社会体制, 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保证之一。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普通教育的支撑, 更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的全力协助, 而现代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更事关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更是完善中国教育体系和制度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

浅谈现代学校的价值取向 篇6

一、传统学校与现代学校的特征比较

上述表格较为清楚地表明了传统学校与现代学校的主要差异。同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 现代学校的主要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 并且重心都在学生, 就是要求学校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实并不是要否认角色的作用, 而是必须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综合能力等素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充分思维的氛围, 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理想状态。

二、主要价值取向

1. 自主的学校。

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学校, 无论它是公立学校, 还是私立学校, 其产生与建立可能有政治目的, 或者经济目的, 或者文化或者宗教目的, 但是学校自身的运转及其发展, 都是相对独立的, 正是由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学校类型以及质量不均衡的办学质量。

在权利下放业已成为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显著特征的时代, 毫无疑问, 过去往往依附于政府行政部门或者某个利益团体的学校, 应该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包括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学校人员的组合、学校教与学的策略以及学校设施的建设等。因此, 获得更多的自主性与自主权将成为未来学校办学的重要取向。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 正是从法律上体现了学校的自主, 这同时也表明以校长为首的学校全体人员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由此, 学校的自主, 要求其必须充分发挥校长及其全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以及学校也必须将家长和社区等纳入学校发展的资源范畴。

自主的学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自主, 要求其全体人员认识自身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要树立主体意识。自主的学校要求在学校管理中充分体现民主的特征。在学校管理中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分, 但这种关系完全只是角色的区别, 而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自主的学校管理中, 所有的师生员工都是学校的主人, 都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 并行使各自应有的权利。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 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既参与管理, 又接受管理。总之, 在迈向自主的学校中, 教师作为学校的成员, 其角色更为重要。

2. 开放的学校。

信息时代的来临, 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的三种教育形式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如已往明显, 相互间的关系则更为紧密。传统的学校不再是所有教育的唯一场所, 包括正规教育。

3. 创新的学校。

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学校的创新是不言而喻的。学校作为组织, 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无论是新学校的建立, 还是现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都必须有创新的因素包含其中。就新学校的建立而言, 新学校的产生必须有其自然与众不同的特点, 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对象、教师队伍建设、教与学模式、资源来源以及办学特色等。只有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目标原则指导下, 新建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 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下壮大。

创新的学校, 首先意味着学校要建立创新的新型领导班子, 这不仅要求学校领导人员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更要求学校建立和制定适合学校创新与发展的新目标和新制度。设立新的战略目标和打破原有的学校常规, 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基础。学校的管理需要突破原有的人际关系束缚如传统的上下级关系与师生关系, 需要充分激发出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 创新的学校需要有高素质的符合创新要求的教师队伍, 这其中包括教师必须有渴求学校创新的愿望, 有参与具体学校创新发展的行动及其必要的能力, 尤其是需要教师有积极改革教与学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教师仍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型教学上, 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满足于基本知识的简单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 那么, 这样的学校必然是落后的学校。

4. 贯彻人本思想的学校。

以人为本, 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同样也是现代学校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由此,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实践课题。

过去, 在讨论以人为本的学校办学实践中, 常常比较多的是考虑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其实, 教师也是学校体现以人为本所必须考虑的对象之一, 教师是学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机械性的流水作业, 而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创造性活动。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 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 并不只是简单聘任与被聘任的雇佣关系。作为具有文化的学校,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集体的参与性, 是学校发展与成熟的重要条件。

强调以人为本的学校价值观, 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围绕人的发展而展开。这种人的发展, 不仅包括受教育的全体学生, 同样也包括参与实施教育的教师。以人为本的学校价值观, 要求学校在实践中必须体现出参与式管理的学校行为。

所谓参与式管理, 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和工作技术要求。运用参与式管理的学校具有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丰富的且基于团队的工作、跨部门的培训、学校内的信息共享、最底层面的自我导向、因绩效和技能酬劳、员工广泛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和实践活动。而要实现参与式管理, 员工就必须为其组织的成功作出努力, 组织必须依赖于增强员工影响自己工作和工作环境的能力, 参与确认并解决组织内问题的能力、了解组织的成功并为此贡献的能力。

5. 注重校本教师发展的学校。

现代秘书职业操守刍议 篇7

关键词:秘书;操守;职业

中图分类号:F24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82—01

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与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秘书职责行使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及工作运转效率的高低,可谓意义重大。而秘书职责行使的质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秘书的个人综合素质。有关机构曾作过一个专门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关注程度(单项选择)排名前五位由高到低依次是:思想和道德素质(33%),文化素质(27%),业务素质(13%),心理素质(8%)。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5%)。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德才兼备”是人们对秘书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中思想和道德素质位居首位,约有1/3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该项,远远超过包括业务素质在内的其他选项。而针对思想和道德素质,该调查又作了进一步细化,结果关注度比较集中的选项(多项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是:职业道德(75%),事业心(63%),良好的人际关系(43%),吃苦耐劳精神(38%),忠于职守(28%)。

从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秘书素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有一项是未曾改变的,那就是对秘书职业操守的关注。所谓“职业操守”,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那么,对于一名合格的秘书人员来说,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操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修养:

1廉洁奉公,淡泊名志。由于秘书要经常协助领导处理一些政务,并且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于是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一些从领导干部那里延伸下来的隐形权力,领导干部的职级越高,秘书的这种隐形权力也就越大,权力寻租的运作空间也就越大,社会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旦无法直接借助领导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时候,便企图拉拢腐蚀领导身边的人,希望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有些缺乏职业操守的秘书人员,由于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越职擅权,以权谋私,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以至人们将秘书视作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腐败益发人群。

2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而不知疲倦。秘书工作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既包含着常规性的工作,又包括一些临时的突发性的工作,门类繁多,头绪芜杂。天长日久,如果没有尽忠职守的敬业精神,很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而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敷衍塞责。

3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就是做事要讲求效率,勤奋努力;而“慎于言”,则指一定要有的保密意识,出言要审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节奏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工作要讲求效率。而秘书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影响到领导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到整个单位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因此秘书无论是处理公文,转递信息,督办事物,还是调查研究,辅政参谋,都要有效率观念。同时,秘书还要有一定的保密意识。秘书的原始含义为宫廷藏书,或指谶纬图栌等书,具有秘而不昭的色彩。直到后来才开始专指从事机密文书写作与管理的人。时至今日,秘书工作中的一部分,仍然涉及到机要的内容,这就要求秘书“慎于言”,当说则“言无不尽”,不当说则“不取尽其所有余也”(朱熹语),这也涉及到秘书的职业道德问题。

现代教育合格学校申请 篇8

现代教育合格学校的申请

富源县人民政府督导室:

为了贯彻落实《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步伐,推动义务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我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根据《云南省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方案》(云政教督

[2012]5号)和《富源县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富教发[2013]18号)的要求,我校认真对照《云南省现代教育完全小学督导评估指标标准》的40个C级指标进行了自查、自评,全部指标达合格及以上等次,其中有13项指标自评为示范,占指标数的32.5%,其中27项指标自评为合格,站指标数的67.5%,根据标准符合申请“富源县现代教育合格学校。”特申请富源县人民政府督导室对我校创建县级现代教育合格学校进行符合认定。

特此申请

富源县墨红镇补木中心小学

现代学校为何需要教育研究 篇9

研究转向体现教育规律要求

校本教研由教学研究转向教育研究, 是教育本质的规定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立德树人”被党的十八大列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固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但是, 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为了全面实现“培养人”这一终极目标, 学校除了智育, 还必须实施德育、体育、美育等。校本教研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学问题, 更要研究教师遇到的各种教育问题, 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等问题。然而, 在当前的校本教研中, 教师关注、偏重的往往是学科教学, 着眼的依然是进度、分数、升学率等指标达成问题。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存在和发展,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身心基础, 即经验、兴趣、情感、动机、需要和特长, 师生关系的调适以及家校、社区关系的协调与合作等往往被忽略了。

基础教育承载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使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支撑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三个支柱。它们互为依托, 互相贯通, 缺一不可。校本教研中, 只研究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规律和办法, 不研究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 导致学校教育的缺钙和失衡, 课堂教学不断加码, 学生课业负担和教师心理负担日益加重, 致使校本教研偏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无法实现为人才培养奠基的目标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研究转向体现教师教育思想转变

校本教研由教学研究转向教育研究, 是校本教研内涵发展的需要。随着校本教研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校本教研有必要更多地从认识人、了解人、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和深度研究学校的教育和教学, 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达成国家课程标准。

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前者更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什么样的人去培养, 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时代的融合, 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其特点是对人的教育的顶层设计, 结果表现为教师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后者则着眼于怎么教、怎么学, 研究如何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是对教学技术的创新与改良, 结果体现为师生教与学行为的改进。本质上, 二者是研究“道”与研究“术”的不同。从功能上讲, 二者存在着研究“整体”与研究“部分”的不同。

当然, 教学研究蕴含于教育研究之中。教学的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 人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素质的局部发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转型为教育研究, 不仅不反对和排除教学研究, 相反有助于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基于教育研究前提下的校本教学研究, 其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发生质的变化, 研究问题以人为对象, 研究目标着眼于育人高度, 有助于避免考什么研什么的怪圈, 跳出就学科论学科、就教学论教学的老套路, 校本教学研究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研究转向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由教学研究转向教育研究, 是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学校不仅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更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2012年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印发3个《教师专业标准》, 都强调4个基本相同的理念, 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3个《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知识部分都着重强调教师要熟悉、了解学生的知识和学生发展的知识,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但是, 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专业知识方面, 幼儿园教师“不合格”人数最多的是幼儿发展知识, 小学教师最弱的是小学生发展知识与通识性知识;在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 中学教师得分最低的是“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今日的“好老师”不再只是学问渊博, 能圆满传授书本规定知识的人。仅以教学研究为内容的校本教研, 会把教师导入单纯“技术主义”的误区, 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 将他们导向平庸和乏味。这样的校本教研或就事论事, 或隔靴搔痒, 难以帮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教育和教学。既无助于学校教育教学中普遍性问题的根本解决, 也无助于教师正确理解职业意义, 更不能帮助和引导教师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嬗变, 支持他们用高尚的师德魅力感染学生, 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去影响学生。这样的校本教研难以帮助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学校亟待构建校本教育研究制度

从教学研究转型为教育研究, 是校本教研制度的升级与发展。其一, 研究更接近真实教学问题的本质, 更贴近教师发展的实际。其二, 研究的着眼点从侧重知识传授转向侧重学生发展, 有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其三, 研究问题从知识教学拓展到人的教育和培养, 研究从“研课”和“改课”到“研人”和“育人”, 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其四, 研究更有助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

高等学校现代化管理 篇10

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释义是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形成一种以人为本, 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局面。

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是人为的、有目标和有计划的过程, 它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国际的概念, 并且是跟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高校的教学管理现代化是把国家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放在指导的地位, 把教育的现代化和学校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作为依据, 把规划和设计教学管理方法作为发展的蓝图并同时加以施行, 使现代化教学管理的观念、组织、基础设施和方法和现下新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过程。

在信息化, 网络化, 数字化发展如此迅速的时候, 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仅止于传统的思想理念了,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做出改变, 尤其是在高等学校里。有时, 这种现代化的转变要从老师及学校的管理方式入手, 有时, 又要从专业的设置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入手, 而不管是老师, 学生还是专业, 都与管理的层面脱不开关系。

2. 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2.1 对学校的必要性

现代化管理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重大改变, 对于社会上每个企业或公司都是有必要的, 那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一个学校的管理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精髓, 它反映在学校的校训上, (1) 校规上和对外声誉上。固执守旧的教学管理方法只会让学校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同时学生也会在重要的四年里吸收不到有效及时的信息, 学校也将无法向人才市场输送人才, 或者说人才水平达不到人才市场的要求。

而一个好的, 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方法能够让学生与时俱进, 注重学生自身的全方面建设, 从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适应现代化的学生, 这对学校的未来招生和今后发展都是有利无弊的。

2.2 对学生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校学习的四年里, 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 锻炼自我能力的, 还要吸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新知识, 所以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就十分重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是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学习方向。学生只要把现代化的方向把握好, 就可以及时吸收现代化的教学知识, 同时对社会上的专业知识也会有所了解。

而如果一昧地沉浸在传统的学习习惯和传统知识里, 却不进行全方面的提升, 就会落在时代的脚印后面, 也跟不上就业市场的脚步。

2.3 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就像是前两年PC电脑的普及成都一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 信息化又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主流, 而现代化不仅包括改变的新观念, 也包括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这样可以得知, 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是现下每个高校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层的大举措和学生的全新的认知都会让教学管理现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如何进行现代化教学管理

3.1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是对教育的方法产生的观念。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可以促进人的全方面提升, 并且现代化的教育是以此为宗旨的,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完整性, 并体现在全国的每一个公民身上。教育理念也应该渗入到高校的每个角落, 使在校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快速领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好处, 并以此为学习宗旨, 深入学习。

学校管理层也应该把教育理念由以科技为本转为以人为本, 这样的教育理念才是符合现代教育的观念的。

3.2 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一般即包括教学用电脑, 投影仪, 专业化设备 (如学传媒所用的摄像机、摄影机, 学应用化学所用的仪器等) 。一般来说, 这些专业方面的设备除了基本的上课所需, 还应该在专业方面有所完善, 以配合学生的现代化教育方面的学习, 帮助学生从自身提高专业技能, 真正的做到现代化教育里的以人为本这一宗旨。

3.3 学生思想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思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为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办事态度和处事方式。如果高校里的学生没有信息改革的观念以及现代化学习的意识, 那么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只能是老旧的知识,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最终也只能被市场淘汰。所以学生的观念十分重要, 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现代化观念的问题。除了学习之外的平时的时间, 在校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的校园网络上了解及时的关于专业的最新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多了解身边同学的现代化的信息, 这样对在校的全方位发展十分有好处。

4. 总结

现在都说要进行现代教育, 然而现代教育又是如何在高等学校里进行的呢?首先, 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 现代化国家的如果要达到, 首先要实现个人的现代化;个人的现代化如果要实现, 首先要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改革;而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如果要实现, 首先必须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改革。可以得知, 教育的管理现代化的核心思想是, 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虽然, 现在的高校的教育已经在现代化教育方面蓬勃发展了一段有时间了, 但其实有些方面还是可以看出是有些不足的。因此, 现代化教学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堂上课堂下, 校内校外, 这些都是现代化教育实行的重要地点所在, 不可忽略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黄进, 胡甲刚.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新世纪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1:66-71.

上一篇:企业科技状况评价下一篇:荷斯坦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