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金融四篇

2024-05-03

石油金融 篇1

当前石油战略背后的金融战略问题已日益突出,世界石油价格一路走高,石油资源和石油价格的调控已经成为各国国家战略关注的焦点。2007年“两会”将能源问题列为专题讨论,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我国应大力推进石油市场改革步伐,完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如何准确把握石油价格波动规律,合理分析石油金融市场特点,妥善解决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中的石油金融安全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尽快构建石油金融学理论体系对开展相关研究与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石油金融学的产生背景

1.1 全球石油供应短期基本稳定

作为可耗竭资源,石油资源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统计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短期并不缺油。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显示,1980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仅66.71亿桶,全球石油储采比仅为29.0年。因每年全球探明储量的增加量,往往超过当年产量。截止2006年,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增长到120亿桶,储采比达40.6年。1987~2006年,全球石油储采比一直维持在41年左右。这些仅仅是常规石油资源,全球非常规石油储量远远超过常规石油。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且供略大于需仍是总的趋势。

1.2 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于石油价格

能源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1973年和197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遭受了两次石油危机的重创之后,石油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早期石油安全的概念主要围绕着石油的供应安全而展开,而在世界经济体系日趋融合的今天,石油安全本质已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黄运成、马卫锋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能够以可接受的价格持续获得石油[1]。当今一个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保障石油供应。不难看出,“世界短期不缺油,而价格是关键”。

1.3 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

石油不仅有其商品属性的一面,同时它还有其独特的金融属性,石油也因此有了“准金融产品”之称。自197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首次推出取暖油期货合约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石油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已经超过金属期货和农产品期货,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中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除了石油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类石油金融衍生工具也不断创新,比如石油互换、石油裂解基差交易、石油跨期价差期权和石油体积产量支付合同等等。

2 石油金融学的学科定义[2]

经过文献检索,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有“石油金融学”概念的使用。英文文献中,零星有一些“石油金融”概念使用在公司石油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本文是在“金融学”、“能源经济学”和“能源金融”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借鉴它们的内涵和方法,定义“石油金融学”概念的。

关于“能源金融”,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德克萨斯大学能源金融教育与科研中心(CEFER)在其培养目标中指出,“能源和资本市场正面临巨大的变革,需要培养管理者理解、量化、监督和管理能源价格变动、汇率变动、利率变动带来的财务风险的能力。”这一解释指出了能源金融的三个微观市场,即能源价格市场、能源汇率市场和能源利率市场。2007年,在“中国能源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从宏观角度解释了“能源金融”,他认为现阶段中国能源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金融资源的调控与合理配置,确保“十一五”能源发展战略顺利实施。《能源金融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王震倾向于偏广义的定义,他认为能源金融包括两类内容,一类就是能源金融衍生产品,这主要是用于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另外一类是能源公司金融。关于上述能源金融宏观或微观定义的讨论,我们参照了Ross“金融学”的定义。

由斯蒂芬·罗斯(Stephen A.Ross)撰写的“Finance”词条称“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罗斯概括了“Finance”的四大课题:“有效率的市场”、“收益和风险”、“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这一观点,集中体现了西方学者界定“Finance”倚重微观内涵及资本市场的特质。因此,这里我们在给出“石油金融学”定义和研究内容时,也侧重于石油金融的微观内涵和石油金融市场微观特质两个方面。

当前诸多的能源金融产品中,只有石油具有“准金融产品”的特点,因此名词拟定时,选择“石油金融”相对于“能源金融”更加贴切。至此,我们认为,石油金融学是运用金融学基本原理和能源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石油经济系统中发生的各种金融现象及其所特有的金融规律的一门学科。简而言之,它是研究石油经济市场的金融属性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如图1所示,石油金融学既属于应用经济学下的能源经济学的细分学科,同时又是资源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金融学与资源科学的交叉科学。

3 石油金融学的学科体系

边缘学科的特点是运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或交叉领域的对象,使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石油金融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也具有这一特征。图2是根据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石油经济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交叉结合,将石油金融学分为石油金融市场学、公司石油金融学、石油金融工程学、石油金融计量经济学和石油货币学五个分支学科。

石油金融市场学。石油金融市场学,研究石油金融市场中各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的科学。石油金融市场按期限划分为石油货币市场和石油资本市场,按交付方式分为石油现货市场、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期权市场。石油金融市场学主要研究各子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效率、作用关系等。

公司石油金融学。公司石油金融学,又称公司石油财务管理或者公司石油理财学,主要研究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石油金融工具分散因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如石油期货套期保值、石油裂解基差套利及石油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等。

石油金融工程学。石油金融工程学,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石油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石油金融问题。这里的石油金融产品是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所有在石油金融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如石油公司股票、石油期货、石油债券、石油期权、石油美元,等;也包括石油金融服务,如石油结算公司、石油清算公司、石油银行、石油金融交易所等。

石油金融计量经济学。石油金融计量经济学,是指将统计技术应用于处理石油金融问题中,即对石油金融市场的计量分析,包括对石油金融市场的交易变量(如交易价格、交易量、波动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建模,还包括研究石油金融市场中大量的可行性方案和基于随机分析框架下的实证金融。比如,检验石油金融市场信息是否具有弱式有效,检验石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或套利定价模型(APT)是否代表决定石油金融资产风险收益率的最优模型,等等。

石油货币学。石油货币学,是研究石油市场与货币所关联的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等的一门学科。包括石油美元的流向、石油价格波动与汇率的关系、石油银行信贷管理,等等。

4 石油金融学研究进展

4.1 国外石油金融学研究进展

国外石油金融学理论研究是围绕石油价格波动问题展开的,主要包括石油价格波动规律及预测、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石油美元理论和石油汇率理论四个方面。以下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代表人物作一简单概括,各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参见文献。

石油价格波动理论是石油金融学的核心内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类:采用古典经济学的定性研究、采用传统时间序列计量方法的定量研究和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的定量研究,代表人物有Hotelling、Salant、Lichtenberg、Morana、Adrangi、Jose、Fong、David、Serletis等等[3,4]。

石油期货市场理论是石油金融市场学的前提假设,是公司石油金融学的逻辑起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信息传递效应和套期保值理论三个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Moosa、Schwartz、Gulen、Silvapulle、Hammoudeh等等[5,6]。

石油美元和石油汇率是石油货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石油美元理论主要研究石油美元的流向及石油美元与全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问题。石油汇率理论的早期研究侧重于石油价格与石油汇率的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石油价格对汇率的冲击模型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有Krugman、Golub、Adelman、Cremer等等[7]。20世纪九十年代起,诸多学者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来考察石油价格波动和汇率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有Pindyck、Lastrapes、Kausik等等[8]。当前国际油价无节制上涨,美元持续贬值,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去美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后石油美元”时代的货币政策可能成为未来石油美元和石油汇率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

4.2 国内石油金融学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石油金融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据统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与石油金融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仅15篇。当前,针对石油金融领域的科研项目投入也很少。1999~2008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源软科学项目共52项,其中涉及石油金融理论的项目仅有6项;1993~2008年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45项能源软科学研究项目中,涉及石油金融理论的项目也只有2项。

总体而言,无论是研究机构、研究项目还是研究成果,国内石油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都明显落后于国外,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匹配。

石油金融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日益严重的石油危机,石油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将不断扩大,研究对象也将日益复杂化。我国开展石油金融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但目前石油金融学研究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力开展石油金融学的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

摘要:通过对石油金融属性的阐述,根据能源经济学、金融学和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定义,探讨了“石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及学科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石油金融问题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的汇总,描述了石油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总体进展,为从事石油金融研究的学者们提供研究索引。

关键词:石油金融,能源经济,学科架构,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黄运成,马卫锋,李畅.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陈洪涛,周德群,王群伟.石油金融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8,(7):99-106.

[3]Morana,C.,A semiparametric approach to short-term oilprice forecasting[J].Energy Economics,2001,(23):325-338.

[4]Adrangi,B.,Chatrath,A.,Dhanda,K.K..Raffiee,K..Chaos in oil prices? Evidence from futures markets[J].Energy Economics,2001,(23):405-425.

[5]Moosa,I.A.,Al-Loughani,N.E..Unbiasedness and timevarying risk premia in the crude oil futures markets[J].Energy Economics,1994,16(2):99-105.

[6]Schwartz,T.V..Szakmary,A.C..Price discovery inpetroleum markets:Arbitrage,cointegration and thetime interval of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1994,14(2):147-167.

[7]Adelman,M.A..Modelling world oil supply[J].The Energy Journal,1993,14(1):1-31.

石油金融 篇2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 从2006年开始, 实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政府指导定价。2008年, 国家出台了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 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加工成本、税金、利润等, 对成品油定价进行改革。由于我国现行油价是在综合国际原油价格的基础上综合定价, 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存在滞后性。因此, 本文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大庆原油现货价格代表我国石油价格波动水平, 如图1所示。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 从2008年4月至7月, 大庆原油现货价格从107元攀升至134元, 从2008年8月开始, 原油价格开始大幅回落, 短短5个月时间, 到12月已跌至低谷40元。从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 油价逐步回升。本文研究这段时期内,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使得我国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以及之后在缓慢回升过程中,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周杰琦考察了油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实证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长期的变动关系。研究发现, 长期中油价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油价下跌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影响小于油价上涨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1]段继红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SVAR) , 研究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一年期存款利率 (IR) 对净油价冲击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对GDP增长率存在逆向影响;但对CPI存在正向影响, 影响不明显;而对一年期存款利率几乎没有影响[2]。肖龙阶、周德群运用Johansen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对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 国际油价波动与我国物价水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但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影响大于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影响[3]。吴振信、薛冰、王书平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 研究分析了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失业率对油价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油价上涨不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但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会使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长期内会使失业率增加[4]。张欢、成金华运用VAR模型和SVAR模型, 对我国能源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能源价格水平在短期和长期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居民消费水平在短期对能源价格水平存在正向冲击作用, 在长期存在负向冲击作用。在短期内, 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受前期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在长期内, 居民消费水平受能源价格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共同影响[5]。

总体来说, 国内关于油价波动文献的研究大多选取国际油价与某单一或几个经济指标进行研究, 很少分析油价波动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为此, 本文尝试在选取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价格等方面22项指标, 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 从而更全面、客观的解释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建立油价与多个经济指标综合因子的VAR模型, 综合分析油价波动对消费、投资、对外贸易、物价水平四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2 研究方法与变量的选取

2.1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来实证分析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VAR模型的优点在于, 它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 不需要对变量做任何约束。含n个变量、滞后p期的VAR模型如下:

其中, Yt是 (n×1) 向量组成的同方差平稳的线性随机过程, βt是 (n×n) 的系数矩阵, Yt-i是Yt向量的i阶滞后变量, εt是误差项, 在本模型中可视为随机扰动项;同时, 模型 (1) 满足:E (εt) =0, E (εtYt-i) =0, i=1, 2, …p, 也就是εt的期望为0, 同时εt与内生变量Yt及各滞后期不相关。

随之VAR模型在宏观经济领域大量运用, 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但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与复杂, 普通VAR模型一些固有的缺陷暴露出来。因为普通VAR模型对自由度消耗迅速, 所以普通VAR模型无法容纳大规模的变量进行系统。

因此本文是在标准的VAR模型基础上, 结合因子分析而建立的模型。因为结合因子分析模型, 所以可以考虑许多变量, 并可以提取出少数共同因子, 从而解决了VAR模型无法容纳大规模的变量进行系统的问题。

2.2 变量选取

2.2.1 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 选取大庆原油现货价格代表我国石油价格波动水平。结合我国月度数据的可得性, 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商品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22个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价格等方面经济变量来研究其对能源价格波动的反应。所选取的数据均为月度数据, 时间期限为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部分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2.2 公共因子提取

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完成对因子的提取。在变量进行提取之前, 为了消除不同数据之间的量纲问题, 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采用的方法为均值方差标准化法。之后, 对变量进行因子的提取, 步骤如下:

1) 对选取的经济变量进行检验, 看是否能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提取。我们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KMO度量值为0.753, 大于0.7;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因此, 说明所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 通过计算提取公共因子。通过计算可知, 前四个因子特征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2.326%, 说明这四个主要因子可以代表总体22个变量信息。再使用正交旋转法使得四个主因子之间差异最大, 然后根据这四个主因子中变量信息所占份额的大小, 综合对每个主因子进行命名, 四个主因子命名见表2。

3 计量分析

将先前选取的代表石油价格波动水平的大庆原油现货价格进行标准化, 用YJ表示, 然后结合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做VAR模型分析, 分别用Fac1、Fac2、Fac3、Fac4表示。

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所选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表3的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来看:变量YJ、Fac1、Fac2、Fac3、Fac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YJ、Fac1、Fac2、Fac3、和Fac4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 可以对五个变量的关系做协整检验。

3.2 协整检验

我们需要考察变量YJ、Fac1、Fac2、Fac3、和Fac4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由表4和表5可以看到:我国油价波动指标YJ与消费因子Fac1、价格因子Fac2、投资因子Fac3、贸易因子Fac4的Trace检验的概率为0.001, Maximum Eigenvalue检验的概率为0.001, 均小于临界值0.05, 拒绝原假设, 即五个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协整关系。

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AIC最小的原则, 选择滞后长度为2。通过Eviews软件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结果表6可以看出:消费因子是油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油价变动是价格因子的格兰杰原因, 消费因子与贸易因子互为格兰杰原因, 投资因子是消费因子的格兰杰原因, 投资因子是贸易因子的格兰杰原因。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油价是价格因子的格兰杰原因, 通过间接作用对其他三个因子产生影响。

3.4 VAR模型的建立

为了进一步分析油价波动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构建油价变动 (YJ) 对消费因子 (Fac1) 、价格因子 (Fac2) 、投资因子 (Fac3) 、贸易因子 (Fac4) 的5维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模型) 。为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 可用多种定阶方法进行筛选。结果显示, 四项评价指标 (FPE准则、AIC准则、SC准则、似然比检验法) 都认为应选择滞后期为2, 所以建立VAR (2) , 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55 068, 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同时, 通过计算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 发现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全部位于单位圆内 (如图2所示) , 这表明所建立的VAR (2) 模型是稳定的。也就是说, 当模型中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 (即生成一个冲击) , 会使其他变量发生变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消失。

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 可以得到各种脉冲响应函数图。脉冲响应函数能够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可以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检验油价的变化对消费、价格、投资、贸易的影响强度和持续时间。

3.5 脉冲响应分析

3.5.1 消费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 原油价格的正向冲击, 首先会引起消费增长一个短暂的加速, 第二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 之后下降到负值, 到第六期达到最小, 最后缓慢回升的一个过程。在实际中, 由于消费水平的刚性, 使得国内原油价格在短时间内上涨对产出水平及消费的影响不大, 在短时间内随着油价的增长而增长, 但是很快这种情况就会改变, 消费水平对油价的敏感性增强, 随着油价的上涨而快速下降。由于成本的上升而导致消费需求萎缩, 最终趋于平稳。

3.5.2 价格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 多种价格指数在原油价格的正向冲击下, 会迅速反应, 并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而逐渐增大, 在第三期达到顶峰, 随后开始下降, 在第六期达到波动前水平, 之后继续下降为负, 并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石油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原材料, 石油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其他相关行业生产成本的上升, 从而多种价格指数不断上升, 最终引起通货膨胀。随着油价的稳定, 这种由于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将消失。

3.5.3 投资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 投资在对原油价格给出的正向冲击后, 直接影响投资的结果, 使得投资从第一期的-0.8个单位逐渐进行恢复调整, 在第四期达到冲击前的水平, 之后缓慢进行增长。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 油价的上涨会造成投资成本的增加, 从而会影响前期投资的效果。但由于投资的不可撤销性, 以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投资, 不会因为油价导致的成本增加而改变投资方向, 影响投资的整体效果。从而在后期中, 固定资产投资缓慢增加。

3.5.4 贸易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 原油价格的正向冲击, 会引起贸易额的缓慢增加, 第五期达到最大时, 开始下降, 直到第十期下降到冲击前的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因而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 进口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和基础能源产品, 出口纺织服装、农产品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由于我国是原油进口国, 随着国内原油价格的提升, 原油进口时外汇支出相对减少, 使得贸易水平总体提升。但随着国内原油价格的进一步提升,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使得出口中利润不高的低附加值产品利润进一步降低, 从而减少贸易出口, 抵消了因进口原油对贸易产生的好转。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贸易对石油价格的变化最为敏感, 前期的波动较大;石油价格上涨对消费存在逆向影响, 随着价格上涨消费的变化达到低点后缓慢回升;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有正向影响, 在达到一个高点之后慢慢下降, 逐渐回归到0值, 但在达到0值后还会继续向下;石油价格对投资存在逆向影响, 但投资变化逐渐回归到0值后缓慢增长并保持平稳状态。针对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消费、投资、贸易、价格水平方面产生的影响,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4.1 转变石油贸易方式, 提高国际谈判地位

我国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 但进口贸易方式单一, 大部分是现货市场上签订的短期合同进行石油买卖, 并且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没有油品定价权, 只能被动的接受抬高后的价格。因此, 我国要实现贸易方式的多元化, 一方面不仅仅进口现货, 还应结合保值期货合同作为补充, 避免未来国际油价可能出现的剧烈震荡;另一方面, 要增强进口产品的选择余地, 降低进口成本, 改善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价格谈判地位。

4.2 加强石油战略储备, 保障能源安全供给

石油储备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 缺乏石油储备使得我国石油进口暴露在剧烈波动的石油价格高风险之下;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调节市场的供需状况, 从而抵御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冲击, 保障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 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在石油供给安全、防范价格风险、调节市场供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4.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积极开发替代新能源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在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中, 加快发展能够有效替代煤炭和石油的新能源, 包括增大天然气供应量和消费量, 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 从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减少对石油需求的过多依赖, 逐步构建与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要求相适应的能源结构。

摘要:通过选取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中反映消费、投资、贸易、价格水平四方面22个经济指标数据,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 之后采用VAR模型, 分析我国石油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对石油价格的变化最为敏感, 前期的波动较大;石油价格上涨对消费存在逆向影响, 随着价格上涨消费的变化达到低点后缓慢回升;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和投资的影响相对不明显。

关键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因子分析,VAR模型

参考文献

[1]周杰琦.国际油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4) :12-15.

[2]段继红.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统计研究, 2010 (7) :25-29.

[3]肖龙阶, 周德群.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405-409.

[4]吴振信, 薛冰, 王书平.基于VAR模型的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2) :21-28.

[5]张欢, 成金华.中国能源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效应——基于VAR模型和SVAR模型的检验[J].资源科学, 2011 (5) :806-813.

[6]李洪凯, 张佳菲, 罗幼强.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6 (3) :81-83.

[7]李卓, 张茜.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 2009 (5) :147-152.

石油金融 篇3

关键词:石油金融化;石油安全;战略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02-05

21世纪石油市场一个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特征是:大量的石油交易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的,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空前紧密且高度一体化。在金融市场上, 许多石油贸易商购买石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油,而只是为了卖油来赚钱。石油价格不光是供需平衡的反映点, 也不再是反映石油生产边际成本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而是包含这一切而又无法准确衡量和预测的经济金融学概念。 当今的石油价格已经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以边际成本来确定的、真正的石油价格了。一方面,从国际上看,石油与金融已经交织在一起,石油期货市场、石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经使石油市场成为高度复杂的“复合市场”。另一方面,从当今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操作情况看,石油经济更是日趋金融化。在此背景下,保障石油安全必须构建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一、石油的金融属性

(一)原油供求特点所决定的石油金融属性

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 石油有其商品属性的一面;同时,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石油还有其独特的金融属性。 石油商品的金融属性首先来源于其独特的供求关系特征。

1.石油供给特点。从石油生产看,石油的生产费用绝大多数是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和利息等固定费用,产量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因此,富余供应能力便会激起强烈的增产欲望。 由于产量增加导致的价格下跌可以通过生产成本的下降加以弥补, 从而使供给曲线出现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见图1石油供给曲线前一部分)。此外,石油勘探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寻找一个大油田要花费数年时间, 而对于一个已发现的油田, 从探明储量到形成生产规模一般也要花费7~10年的时间。因此,即使油价提高,短期内也不可能依靠开发新油田建立起新的石油供应。 只要石油供应量达到临界产值, 再高的油价在短期也不能导致石油供应的增加, 使石油供给曲线成为一条直线(见图1石油供给曲线后一部分)。最后,由于原油的储藏特点导致石油开采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开始开采,即使油价降低也不能立即停止开采。

2. 石油需求特点。从石油需求来看,石油与社会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均有很密切的关系。 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和能源节约都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因此, 在短期内, 经济的连续运行导致石油需求的刚性, 即便出现油价波动也无法实现能源替代和大规模的石油节约计划。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不会立即导致消费量的下降,短期内石油需求是无弹性的。从长远来看, 石油供应紧张会促使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替代能源发展等,从而在油价上涨时导致需求量的下降。 石油需求一旦被高价格导入结构性的下降趋势, 即使价格降低也难以在短期内提供石油需求。因此,石油需求从短期看是无弹性的,而从长期看是有弹性的。图2表示了石油需求的长短期特征。

在不同时期, 不同特点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相结合就会导致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和价格特征。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对于石油价格这种不规则变化,使用金融手段对价格风险进行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石油供求特征是导致石油产生金融属性的最根本原因。

(二)世界石油供需空间分布不均衡所决定的石油金融属性

石油商品金融属性第二个来源在于世界石油供需空间分布格局的不均衡。 从资源分布看, 中东—北非、 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82%, 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 其中中东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从消费情况看, 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在空间上的不平衡, 一方面使国际石油市场对地缘政局动乱极其敏感,近年来中东局势的不稳定,伊拉克战争、伊朗核危机等都有争夺石油资源、石油定价权的深刻背景; 另一方面也驱使更多的国家寻找其他的手段——包括金融手段来增加石油市场的控制力。

石油的供求、 价格波动及供需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揭示出石油已成为“准金融产品”,已具有金融属性, 国际石油市场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市场,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化

世界范围内, 石油市场金融化状况不仅表现在石油衍生品市场体系及世界石油定价机制上, 更体现在石油与汇率的密切联系、 国际对冲基金对石油市场的投机、国家层面的石油基金等各个方面。

(一)国际石油价格体系及定价机制的金融化

这主要体现在石油期货交易价格对现货交易价格的引导和决定作用日益明显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及其定价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国际石油定价的控制与垄断权几度更迭,从西方“七姐妹”(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到OPEC的垄断,再到现在石油期货市场主导石油价格。这种变化反映了石油供需关系的基本改变以及市场构成从垄断向竞争性的变化, 反映了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及定价机制已逐渐金融化。 期货交易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原油的结构和石油贸易商的交易方式, 改变了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

从近几年的原油价格波动情况看, 期货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预先指标。石油期货交易所的公开竞价交易方式形成了市场对未来供需关系的信号, 交易所向世界各地实时公布交易行情,石油贸易商可以随时得到价格资料,这些因素都促使石油期货价格成为石油市场的基准价。据普氏、 阿格斯等世界权威石油价格指数管理机构介绍,在确定原油和油品价格水平时,石油期货交易所前一交易日的结算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期货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货价格。 油价的这种特殊形成机制, 决定了石油价格不可避免会受到期货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

(二)石油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密切联系

除了少量的以货易货交易外, 国际石油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 美元汇率和石油价格的关系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2004~2008年油价的这一轮攀升, 究其根本是由于美元的贬值引起的。 有人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与现在美元汇率的比较,认为70美元/桶的价位从相对价格上还没有达到1986年的历史最高价。 无论油价和美元汇率的因果关系如何,二者的这种相关关系,使美国和其他国家相比, 拥有了另一个重要的调节石油价格的工具和途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美联储通过对美元汇率的调节,可以直接影响到石油相对价格的高低,以实现本国的战略目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相对进口国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出口国对目标市场的定价差别。

(三)国际投机资本对石油市场的投机与操纵

2004年以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中东地缘政治危机的加重,频发的恐怖活动,使国际油价出现爆发性上涨及大幅波动。2004年一年,国际油价上涨70%;2005年8月,NYMEX(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 原油期货盘中价格突破每桶70美元的大关;2008年7月,原油价格攀上令人咂舌的147美元的历史新高。 油价的上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 对冲基金等国际投机力量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炒作也是油价冲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Ian Potter先生非常形象地把这些金融机构称为“金融玩家”。这些“金融玩家”主要包括以下机构和组织:一是商品交易顾问:他们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尤其是期货。许多这样的基金采用技术导向型的“黑箱”作业操纵交易系统;二是银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经纪商/自营商以及委托人参与业务; 三是对冲基金:有些基金根据宏观趋势按照石油和天然气的实际标价来交易, 而有些基金则集中于能源的相对价值进行交易; 四是机构投资者: 主要通过投资到一般商品指数来获得向商品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机会, 有的则更为积极地进行交易; 五是私人股权基金:通过使用金融工具(互换及期权) 来减轻价格风险并加强其资产投资的杠杆作用。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仅对冲基金就有200多只活跃于能源交易市场。 在国际市场石油期货交易中, 约有70%属于投机行为, 即在每桶油价上涨的10美元中, 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8美元。

实证研究表明, 投机力量对石油期货价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2004年12月以来,投机基金净持仓与原油期货价格的走势保持很强的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高达0.7。2008年7月前油价的暴涨与7月后的暴跌也与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大规模进出有很大关系。 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投机力量虽然不是行情的创造者,但它们是趋势的忠实跟随者和推动力,加速和扩大了国际石油市场上消极因素的影响, 在推动石油价格飙升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这些投机力量在活跃市场的同时, 也丰富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交易方式和投资理念。 它们的参与带来了国际石油市场浓烈的投机气氛。 投机力量的行为甚至改变了国际石油市场的运行状态, 使油价基本脱离供求关系基本规律的制约。

(四)国际石油基金的金融化运作

20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提高, 这是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买原油,一般都是买期货。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投机性力量更多地参与了期货市场。 巨额的对冲基金流入原油期货市场, 使原油价格大幅波动。 目前原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仅用市场供求失衡往往无法解释,而要考虑到市场投机行为的影响。国际油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如果说欧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一个操纵者的话, 那么西方国家的对冲基金则是比欧佩克厉害得多的操纵者。这就是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一定要建立本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三、石油金融化背景下我国石油安全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在石油金融化的大背景下, 从我国石油安全的两个主要方面:供应安全和价格安全来看,未来均面临着严峻挑战。

就供应安全而言, 石油供应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1)石油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相对于13亿人口和号称“世界工厂”的工业庞大需求而言,中国石油资源不足,供不应求趋势持续增长,供需矛盾突出;(2)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50%, 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8%~60%;(3) 石油进口来源地有限且集中, 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石油运输主要靠海运且路线单一、控制薄弱,过度依赖外籍油轮,石油进口极易受制于人;(4)“走出去” 战略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面临美国的多方牵制、日本的敌意竞争、俄罗斯的戒心和跨国石油公司的挤压;(5)石油储备不足,难以应对突发性供应暂时中断或短缺;(6) 石油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7)国内石油企业竞争力差,国际市场经验不足。

就价格安全而言, 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我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市场化程度还有待继续提高,国际石油定价权严重缺失, 没有应对国际油价异常波动的手段,缺乏有效的石油价格避险机制。

展望我国石油安全的发展态势, 从石油供应来看:前景不容乐观。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石油增产的空间已经很小,如果不在石油勘探上取得大的突破,中国石油产量再上新台阶显然很困难。 从石油需求来看:消费强劲增长。与国内石油生产徘徊不前的趋势相反,中国石油消费量正一路蹿升, 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石油消费仍将强劲增长。首先,经济增长势必带动石油需求增长;其次,随着中国的发展,不仅“旧经济”(高能耗产业) 的规模扩大要增加石油消费, 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更多的石油作为能源和原材料;再次,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更多的石油, 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对石油的需求会大大提高。此外,环保和能源结构优化需要更多的优质高效清洁的能源。总之,无论从客观要求上,还是从主观把握上,中国的石油消费速度都会迅速增加。

从国际石油定价权的争夺来看:危机日益明显。世界石油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石油价格问题。 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对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供给的安全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石油的问题, 而在于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 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将是基本平衡的,既不存在石油大量短缺问题, 也不存在石油需求急剧减少问题。 世界石油的储量或可开采量是完全可以满足石油需求的。在正常情况下,过去和现在以至将来的几十年内, 除了石油生产国发生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外, 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都是西方大国的大石油资本集团操纵市场的垄断和投机行为所致,欧佩克组织操纵油价将可能越来越难。 中国无力也无权操纵世界石油市场价格, 总体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异常的价格波动。 中国要想确保石油的安全供给,必须参与其中,取得竞争的一席之地,减少或避免价格的异常波动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 未来国际市场上对石油这一重要战略性商品的定价权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 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表现。 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理应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与制定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然而事实却是:我国面临着日趋明显的石油“定价权”危机。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影响国际油价的手段, 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博弈中常常处于被动承受的境地。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6.8%, 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 甚至不如印度尼西亚和韩国。 当前, 国际油价基本操纵在西方大国和国际资本集团手中,为此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时常陷入“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中。

四、 保障未来我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是构建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在石油金融化的背景下, 石油安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一金融”型的“价格安全”。为保证石油安全,必须加快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统筹协调相关机构和石油石化企业,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有效规避国际油价波动风险。所谓“石油金融”是指多层次的石油交易市场建设与相关的金融安排,包括石油银行、石油基金、 石油外汇和石油衍生工具的建设,“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是以健全的多层次石油市场为依托,综合运用相关的货币金融政策加以保障运行的体系和相关制度安排。

(一)建立以期货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石油交易市场体系

现代石油市场是由现货市场、远期市场、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多层次交易体系,其中,期货市场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平台,发展期货市场不仅是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必需, 还有助于获取全球战略资源配置的主动权, 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 对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石油价格体系中的定价权亟待提高。 一方面,现有的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东亚的石油供需格局,导致我国进口石油的价格偏高;另一方面, 波动剧烈的石油价格也使国内企业迫切需要更为便捷的国内价格避险渠道, 发展石油期货迫在眉睫。现有的上海、大连、北京等石油交易所都仅有现货交易, 品种也仅限于甲醇、 燃料油等部分中小品种,缺乏原油以及汽油、柴油等主要成品油品种。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将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实施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和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尽快付诸实施。

具体而言, 应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尽快丰富现有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品种,形成几家交易所有效竞争的格局, 尽快创造条件推出石油期货产品,逐步形成自己的报价系统,积极融入全球石油定价体系, 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里, 改变伦敦、纽约等交易所垄断世界油价的格局,逐步增大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 争取更多的国际定价发言权,达到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 经营和消费,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此外,尽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加快推进石油期货交易, 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石油期货仓单看作是期货形式的战略储备,即为石油期货战略储备;另一方面, 也可以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货币, 参与外汇组合 ,成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即为石油外汇储备。从当前国际汇市情况看,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石油储备进入外汇储备,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来说也是有利的。

(二)建立包括石油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石油银行体系

一是某些专业银行或综合银行创新业务服务,比如向石油相关企业推销风险管理方案, 设计石油场外衍生品给终端用户、炼油商。

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在石油石化企业出现大型项目融资及生产资金问题时, 为其海外发展提供优惠融资贷款、外汇使用方面的便利,解决资金问题。

三是在某个政策性银行, 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 建立专门从事境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机构。

四是配合国家石油储备实施石油投资和储备银行政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 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 必须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 这是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并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用于石油专业投资的石油基金体系

石油专业投资基金简称石油基金, 其运作与共同基金相类似,是“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基金由政府或法人组建成立。无论是由政府还是由法人组建成立,都可以组成性质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不同的三种基金:

一是石油产业投资基金。 该基金主要目的是为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为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提供重大项目的启动资金; 它力争以控制和获得油源等高附加值的项目为主, 为中长远期战略做基础性铺垫。

二是石油投资基金。该基金以短期盈利为目的,它主要是为石油基金的投资者带来高额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

三是石油综合基金。 该基金目的是将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机的联络, 通过资本市场的运营将产业投资的资本培养壮大,获取最大的利润。同时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建立石油帝国,以充分享受石油的战争溢价、“后石油时代”资源永久性短缺的溢价、石油资源在虚拟市场上差价收益和跨国石油公司在资本市场红利分配收益等。

参考文献:

[1]范英,焦建玲. 石油价格:理论与实证[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黄运成,马卫锋,李畅. 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刘拓,刘毅军. 石油金融知识[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石油金融 篇4

【原文出处】《经济学动态》(京)2008年7期第99~105页

【作者简介】陈洪涛,周德群,王群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 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石油安全问题已由“供给安全”向“价格安全”转变,石油金融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石油金融问题理论研究文献,从石油期货市场、石油价格波动及预测、石油美元和石油汇率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指明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 键 词】石油金融/石油期货/石油美元/石油汇率

随着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与结合,石油的“准金融产品”特征日益彰显。石油期货、石油互换、石油基差期权等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石油现货交易市场、石油衍生品市场、石油美元市场的互动,已经使石油经济系统变成一个高度复杂、精密的金融市场。国际石油市场已不再是简单的货物交易市场,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给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石油金融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回顾石油金融问题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以期推动我国能源软科学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

关于“石油金融”(Petroleum Finance),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能源金融教育与科研中心(CEFER)在其培养目标中指出,“能源和资本市场正面临巨大的变革,需要培养管理者理解、量化、监督和管理能源价格变动、汇率变动、利率变动带来的财务风险的能力。”这一解释指出了石油金融的三个微观市场,即石油价格市场、石油汇率市场和石油利率市场。按这一范围,我们将石油价格市场划分为石油价格形成市场和石油价格波动规律两类,从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石油价格波动规律及预测、石油美元理论和石油汇率理论四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一、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研究现状

1978年11月,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推出了全球第一份石油期货——取暖油(Heating oil)期货交易。经过30年的发展,石油期货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新加坡期货市场(SPM)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我国的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在国际燃料油定价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国际基准油定价的载体,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一直以来,石油期货市场的研究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也是石油金融问题的核心之一。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信息传递效应和套期保值理论三个方面。(一)石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价格发现过程(Price Discovery)是指在一个市场中,新信息以随机方式产生,投资人观察到信息后,通过交易行为将信息反映到资产价格的过程。期货市场针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期货市场的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之一,没有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功能就无法实现。石油市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结论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是有效率的,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作用。Bopp & Sitzer(1987)认为取暖油期货市场是其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者。Gulen(1998)证明WTI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Serletis & Banack(1990)使用NYMEX的2个月到期的原油、汽油和取暖油期货价格和与之对应的现货价格日交易数据,研究石油期货市场效率问题,证明这三个品种的石油期货具有价格发现作用。Schwartz & Szakmary(1994)采用协整理论研究原油、取暖油和无铅汽油三个石油期货品种的套利和价格发现作用,其结论是期货市场引导现货市场。Silvapulle & Moosa(1999)采用WTI日交易数据,研究原油期货和现货市场的线性和非线性因果关系,WTI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并且它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WTI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对新的信息的反应是同步的。Ripple & Moosa(2005)运用G-S(Garbade-Silber,1983)模型检验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功能,得出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大于现货价格,具有60%的价格发现作用。Gulen(1999)采用1987-1997年的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方法研究石油期货市场,他认为1994-1996年国际石油价格市场更加趋于一致。也有部分研究认为石油期货市场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Quan(1992)采用两阶段测试研究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认为原油期货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石油价格市场中由现货价格引导期货价格。Moosa & Al-Loughani(1994)用协整的方法研究了WTI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月度数据,发现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预测既不是无偏也不是有效的。

(二)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研究

套期保值(Hedge或Hedging)亦称套头交易或对冲,原意是指减少或绑定风险。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是指通过买卖期货合约,以消除现货或预期持有现货的价格风险。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功能。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理论,是指公司通过对同一种石油商品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部位相反的头寸,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石油期货套期保值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和套期保值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

1.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比率的研究。套期保值比率(Hedge Ratio)是指期货合约总价值与现货价值的比例,反映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头寸间盈利与亏损的匹配和相关度。估算最佳套期保值比率(OHR)一直是金融工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和前沿问题,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确定方法。自凯恩斯(1923)提出简单的1∶1套期保值比后,Ederington(1979)提出了JSE方法,Adler & Dumas(1984)提出了Adler-Dumas方法,Herbst & Kare,et al.(1990)提出了HKM方法,等等。

石油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将金融工程领域成熟的理论模型结合石油经济实际情况,应用于石油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分析。如Ederington(1979)的JSE模型是将现货价格的变化对期货价格的变化进行回归,即ΔS[,t]=γ[,0]+γ[,1]ΔF[,t]+μ[,t],μt~iid(0,δ[2])。其中,ΔS[,t]表示在套期保值期内,现货价格的变动,ΔF[,t]表示相应的期货价格变动,γ[,1]为最优套期保值比率。JSE模型假设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保持长期稳定和价格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但Wilson & Aggarwal(1996)研究表明石油期货合约常常因突发事件发生无条件波动,在1984-1992年期间,OPEC政策变化、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恶劣的天气环境改变等都导致三次石油市场异常波动,因此不适合采用JSE模型确定石油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Hamilton(1989),Krolzig(1999),Sarno & Valente(2000)认为MRS(Markov Regime Switching)模型在解释相关关系方面优于JSE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Alizadeh & Nomikos et al.(2008)将MRS-GARCH模型应用于NYMEX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连接了非均衡问题和石油价格高低波动机制的不确定性,在减少组合投资风险方面取得了效果。

【石油金融】推荐阅读:

石油金融学论纲05-06

石油论文05-22

石油贸易08-26

石油05-04

中国石油05-09

石油采集05-09

石油储备05-11

石油采油05-31

中石油05-25

石油进口06-19

上一篇:语言精神下一篇:戏剧美学研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