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说话训练论文十篇

2024-09-07

小学生说话训练论文 篇1

第一步曲:设置悬念, 让学生因疑而说。

【片段1】

师:常言道“名师出高徒”, 跟秋学棋的人是不是都学有所成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3 自然段。 (交流并板书:

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另一个学生 没有多大的长进)

师 (引导学生质疑) :小朋友们读了这一段, 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跟着同一个师傅学习, 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 另一个学生却没有多大长进呢?

生2:两个学生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3:难道师傅在教学时, 只传授给一个学生吗?

……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一起到第2 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吧。

【分析】所谓“悬念”, 主要是指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与期待心理, 在剧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 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 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 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教学中, 教师如能运用这种方法, 相应地设置一个个悬念, 就能在孩子的心中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吸引孩子高度的集中力和思考力。在教学《学棋》一课时, 当学生了解到有两个学生一起跟着远近闻名的棋手秋学棋, 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名师出高徒”;再引入第3 自然段的学习, 就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产生这样一个悬念:为什么跟着同一个师傅学棋, 两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大相径庭呢?学生面对这样一个悬念, 心中的疑问油然而生, 一个个想法像雨后的春笋破土而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一句句言简意赅的话语不断涌现, 在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 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第二步曲:借助插图, 让学生借图而说。

【片段2】

师:请小朋友默读第2 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思考:为什么同是跟棋艺高超的秋学棋, 两个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一个学生学棋时专心致志, 另一个却走神儿。

师:仔细看看课文插图,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个学生”是如何专心致志地学习的吗?

生1:图上的学生眼睛睁得圆圆的, 专心地盯着棋盘。

生2:图上的学生一手拖着腮帮子, 另一只手撑着地上的席子, 嘴巴抿得紧紧的, 专心听老师讲解。

生3:图上的学生眼睛睁得圆圆的, 聚精会神地盯着棋盘。他一手托着腮帮子, 在思考老师教的内容。遇到听不懂的问题, 还会向老师请教问上几句。

师:“另一个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仔细再看看图,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说。

生1:另一个学生学得很不认真, 眼睛虽然睁得也是圆圆的, 可他根本不在看棋盘, 而是看着其他地方。

生2:另一个学生学棋时, 不一会, 他就走神了, 想象着拿着弓箭, 双腿扎稳马步, 用力拉开弓箭, “嗖”的一声, 就射下了一只天鹅。

生3:他也许还会想要是把天鹅射下来的话, 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烤天鹅肉了, 想着想着, 就流下了口水。

师:你们说得真棒!把插图的意思说得清楚而具体。

【分析】低年级学生直观感知强, 而语文课本中正好配有大量的插图, 这些彩色插图新颖活泼, 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爱看乐学。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观看插图, 是训练说话的好机会。《学棋》这一课, 紧扣课文的插图,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分别说说两个学生的表现, 图就成为了孩子们说话的载体。看课文插图说话, 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 不仅能有效理解课文内容, 还能发展学生思维, 轻轻松松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曲:展开联想, 让学生因思而说。

师:一个学生学得如此专心致志, 如果有其他情况他会怎样表现呢?

(出示填空:从窗户飞进来一只美丽的蝴蝶, 他 () , 而是 () 。

窗外的同学们在快乐地玩耍, 他 () , 还是 () 。

() , 他 () , 还是 () 。)

生1:从窗户飞进来一只美丽的蝴蝶, 他没有跑过去抓那只蝴蝶, 而是专心致志地跟着老师学下棋。

生2:窗外的同学们在快乐地玩耍, 他没有羡慕地跑出去一起玩耍, 而是继续听老师讲解下棋的招数。

生3:有时累得想打个瞌睡了, 他没有睡, 而是用手轻轻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提起精神继续学习。

【分析】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地联想, 能让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 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此时学生的说就多了一份真挚的情谊。《学棋》这一课, 在指导学生学习“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时, 在引导学生借助图画来理解“专心致志”一词以后, 可以进一步设计以上这样一组问题, 让孩子们的说话训练具有明确的方向, 同时对“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的正面形象进行补充和拓展, 人物乐学、爱学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了熏陶和发展。

第四步曲: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感而说。

师:三年之后, 他们毕业了。师傅把他们叫到跟前。你想当他们中的谁?打算对谁说点什么呢?

生1:我想当“一个学生”。我会对老师说:谢谢您教会了我那么多下棋的本领, 让我成了一位出色的棋手。

生2:我也想当“一个学生”, 我想对我的同学说:如果你也专心致志地学习的话, 也可以学有所成。

(预设:班上愿意扮演“一个学生”的人肯定是最多的)

师:大家千万不要冷落了“另一个学生”啊。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的他听了你们的话以后也有话要说, 谁来猜猜他会说些什么?

生1:如果我当初可以像你一样专心学习, 现在也是一位出色的棋手了。我真后悔呀!

生2:师傅我错了, 我决定留下来继续跟您学下棋, 这一次我一定专心致志, 再也不走神儿了。

【分析】李吉林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动机, 提供语言的材料, 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巧妙的情境, 帮助学生有效练说。在教学《学棋》一课时, 我们可以让孩子扮演“一个学生”或“另一个学生”, 让他们站在两个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 去揣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在说话时, 文中的语言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我要感谢老师的悉心栽培, 让我成了一个出色的棋手。巧妙创设课堂情境, 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内化文本的语言, 让学生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小学生说话训练论文 篇2

一、充分利用插图

在拼音教学中, 充分利用插图, 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说话训练。要求仔细观察图画, 听清问题, 大声回答教学声母“ch”时,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引导发问, 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教师要帮助他们把话说完整、说清楚。问题可归纳为:小朋友们, 认真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旁边有什么?它在干什么?要求学生先一个一个问题回答, 然后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说。可归纳为: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弟弟。他坐在椅子上吃东西。旁边有一只小刺猬, 它也在吃东西。教师小结:小刺猬和椅子合起来的样子像声母“ch”吗?“吃东西”的“吃”读得轻短些, 就是“ch”这个声母的读音。

这样, 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了“ch”的形状, 从说话中掌握了“ch”的正确发音。反过来, 从认识“ch”中得到了语言训练, 这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运用组词、造句进行说话训练

在字词教学中, 引导学生运用组词、造句的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要求用普通话响亮说出完整的句子。在教学生字时, 每教一个, 学生在掌握了它的音、形以后, 都要求用该字口头组词, 并用所组词语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比一比谁说的具体、生动。

如在教学“常”字时, 师问“常”字可组什么词?学生回答:“常常、经常、非常。”这时, 我便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口头说一句完整的话。有的说:“我常常帮妈妈干家务。”有的说:“我经常给小树浇水。”还有的说:“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这样, 不但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完整的句子, 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说话并不难, 并敢于大胆地当众说话。经常运用生字所组的书面词语让学生练习说话, 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用普通话说出完整、清楚的句子, 同时也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更规范。这期间教师要注意矫正或改变学生不良的口语习惯 (比如一些方言等) , 为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打好基础。

三、朗读、复述、讨论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朗读、复述、讨论、续编故事等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方法, 也是说话训练的好时机, 教师对学生的话要认真听, 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鼓励, 不正确的要及时指导、纠正他们的语病。这种严格的训练不但要长期坚持, 还要面向全体, 使全班学生都能得到规范语言的训练。

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 往往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这时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朗读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朗读可以促进他们语言的规范性, 朗读更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在早自习时大声朗读课文, 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表演朗读课文。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复述是促进学生把不规范语言转化为规范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规范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时常选择一些典型的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人称或加上想象进行复述, 在复述中采用“优生引路、中生紧跟、差生跟上”的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人是不同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虽然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但他们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会各不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施以合理的教育, 把思维、语言结合起来, 运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 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大家讨论热烈, 发言积极,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虽然没想出比司马光的办法更妙的办法, 但大家乐说、敢说,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基本能按顺序说清楚自己的意思。这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训练了语言, 也培养了学生说话有序的好习惯, 还锻炼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续编故事要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它不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更能发展学生的开拓性思维,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续编故事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为说话训练提供了载体。因此, 这也是训练一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捕捉语感, 对语言文字作切身感受, 在理解、欣赏课文中, 学生情感被激起, 我便借势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子回到家, 会怎么对妈妈说?妈妈会怎么教育它?如果它第二次下山来, 它会怎么做呢?请把故事续完整, 其他同学认真听是否合理。这下, 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 他们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各圆其说, 都表现得十分精彩。有的同学竟能续出一个完整、有趣、合理的故事。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充分利用看图说话进行说话训练

这是对学生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这也是教材所安排的训练学生说话的最集中体现。

加强小学生的说话训练 篇3

关键词: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44-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说话,尤其是当众用普通话说话,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习惯用方言交流,也不像城里孩子那么大方,阅读量、词汇量少,这都是造成农村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欠佳的原因。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他们的说话训练呢?长期以来我是这样做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农村孩子普遍不够大方,特别是当众发言,更是忸怩,羞于表现,所以,要想让他们张开“金口”,就要让他们在众人面前敢于表现自我。为此,教师就要在班级中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放松身心。另外,教师还要寻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人和事,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在班级让学生说说前一天看的动画片。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学生说话能力稍有提高,可开展普通话比赛,小故事比赛等。经过前一阶段对学生感兴趣话题的训练,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说话欲望,此时再开展比赛,他们就乐于参与,表现的欲望也更强,这样说话训练方能水到渠成。

二、说话训练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小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比较强,但由于他们年龄小,思维、表达能力不够强,说话缺乏条理,此时教师不应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在说话面前却步,而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不再惧怕说话。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无所顾忌地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气氛也会日趋活跃。如在教学中可用一些鼓励性的话,当学生说得好,说得对时,教师应表扬他们:“你说得真好!”“你说的太对了!”……学生说错了,不要粗暴地点出,让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可以委婉地说:“你再考虑一下好吗?”“老师想听听别的意见(答案)。”再找别的同学回答,答对了加以肯定。这样做,先前答错的同学自会比较,知道自己的错处,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以后还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回答问题的。无形中,学生在积极回答问题的同时,说话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说话训练要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语文课也是语言课,语文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说话训练。一个教师唱独角戏的语文课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或者说不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说话训练也不能局限在说话课上,大量的经常性的说话训练应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说话能力的强弱,与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有极大的关系,要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因素,把说话训练与阅读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智力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中,乌鸦向瓶中投下小石子才喝到了水,我提问:(1)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投小石子)(2)它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有的说:“它看见旁边有小石子。”还有的展开想象,说它如果把瓶子弄倒,水就会洒掉,它就喝不到了;它知道小石子投进去,水会上升……讨论后,我让学生在班级找瓶子(事先放了一些不同的瓶子)做这个实验。因为实验的瓶子大小、粗细不同,实验有成功,有失败,我又激发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心趣,调动了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同学们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在这样的环节中学习,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成功、失败的原因分析得很到位。这样“寓教于乐”,把学生的潜在因素诱发出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精神保持在最佳状态,提高了说话的训练效果。

另外,说话训练还要循序渐进,要由词到句 ,到段,到篇,先说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再复述课文。

学了一个典型的句段后,也可以让学生考虑,模仿文章的结构说一段话。这样训练,既符合学生认知、说话的规律;由浅入深,也让学生乐于学习,没有因长期训练一种模式而产生的疲劳感。

四、说话训练的几个注意点

随着年级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说话能力已大大提高,能比较流利、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了,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还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人云亦云。教导他们说话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要周密,尽可能少地甚至不留漏洞。说话还要有礼貌,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关键要得体,有分寸。

小学说话写话训练 篇4

一、加强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的意义

作文的重要性世人皆知,多年来,每个学校,每个家庭对孩子作文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定式:小学一年级以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为主,二年级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三年级正式开始作文训练。小学低年级语文过分重视识字教学,忽视或淡化作文训练,失去了发展学生语言的大好时光,到了高年级他们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困难:

(1)学习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困难 孩子学习口头语言从一岁多就开始了,学习用口头语言表达从学前就开始了,而学习用书面语言表达,在小学低年级是学造句,到高年级才开始写一件事,用书面语言写,所以困难不小。

(2)低年级词、句的能力没有发展好

低年级是学习词、句的重要阶段。但是在低年级,孩子学习词汇、造句可能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并没有真正理解词的意义,也没有掌握句子表述某个意思的基本能力,又如何能用词、句去写好一篇文章呢?如造句是背下来的一句话,考试时自然没错,分也高,可是背诵下来的句子并不是孩子运用词汇去说一句话的实际能力,只是记忆能力。需要具体写一件事、一个人时,就缺乏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低年级作为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担负着培养听说能力和提高说写兴趣的奠基任务。说是写的基础,不经过低年级系统说写训练,到了中年级就会脱节,产生说话结巴、语言贫乏,甚至“恐文”心理,这对培养学生读写综合表达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问题,那孩子碰到作文时肯定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会畏惧作文。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落实好说话与写话训练,是抓好学生习作起步的关键,有利于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尽快地开展习作训练。

二、加强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的策略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

运用情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投身于说话的训练中去,形成“乐说、争说”的风气,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极其有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1)走进课本情境

语文课本语言生动优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学生如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加上教师入情入景的诱导,使学生因读入境,由境生情,缘情创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情动而辞发”。在教学第二册《春笋》这课时,可以创设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 情境,首先让学生用各种办法唤醒小春笋,教师引导:呀!春笋娃娃醒来了,咦?它看见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呢?你就是笋娃娃,和小伙伴们说一说吧!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各抒己见,滔滔不绝。(2)融入生活情境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学生在说话训练时说得具体,说得真实,说得有趣,教师应设计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生活积累。比如:亲身

到菜市场或超市去购物;自创游戏,说说游戏规则;到动物园去参观,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说话训练,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3)拓展思维情境

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钉纽扣”、“布贴画”等,学生观察、思考、设计、实际操作之后,再把怎么做的过程说一说,说的不清楚的地方,其他同学评议、补充。还可以开展一些创造性想象的训练,如出示几个简单图形,让学生添上几笔成画,再编个故事。

2、借助教材,指导学生说话、写话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1)凭借插图,立意想象的说、写训练

低度年级课文中的插图内容丰富,色彩鲜明,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课文的插图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使学生认识画面,丰富画面,从而获得知识。观察时应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等顺序观察,理清思路,抓住图画中心,想象图中描写什么,然后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寻找画面的主要内容,逐一观察,有序地表达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苏教版教材第三册《识字5》中有一幅美丽的冬趣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教学一开始,出示图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季节?图上有哪些景物?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相描绘,接着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游戏给词归类,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看图选词进行说话练习。怎样才能把图意写具体呢?教师要通过指导,让学生知道以下几点:一是文章的开头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二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写,而且要重点突出;三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写动物的可以用拟人方法,把动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它们的神情、心理、动作和语言。在学生写完后,可选择班上写得好的作文当范文,在班上读,起到范文引路的作用。

(2)利用悬念,续篇故事的说、写训练

有些课文的结尾,留下了令人思索的话题,这时,教师只要适当诱导、加以启发,学生便能开展想象,使故事更加形象完整。教学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的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展开了想象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些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在肯定学生的回答的同时我指导学生,将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小文章啦!(3)依照例子,因势利导的说、写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语言生动形象,篇幅短小精悍,易于阅读。因此,低年级学生开始说话时,应引导学生以课本上的句子为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行仿说,进入二年级,就要先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自然段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训练内容,要求学生依照课文中的结构方式,按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段训练。

在教《秋游》这课时,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模仿课文里“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式说一句话,这个说话的内容应该挺多的,可以说一说课间或课外活动时,同学们在

教室里学习的情景;说一说卫生大扫除时,同学们劳动的场面。如何引导好呢?我们可以这样试一试:

① 首先请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段话写了小朋友在草地上玩的情况,有几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回答是三种,因为用了三个有的。(这么做是从课文中的原句开始,让学生意识到说的是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可以用三个“有的”连接起来)②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谁能用上三个“有的”,说说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话,扶着学生走路,激励他们说话的兴趣)

③ 最后,鼓励学生不看课本上的插图和课文,练习用三个“有的”说一句话。(在扶着走一段之后,去掉依靠,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拓宽孩子的思路。)通过这样的训练相信孩子一定能说得清楚,写得详细。

3、善于发现,拓宽说话、写话的范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说话素材,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要做到“言之有物”,途径有三:

(1)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养成多看、多听、多问、多想的习惯。比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利用双休日布置孩子回家了解妈妈从早到晚忙什么,通过观察了解妈妈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写今天和妈妈发生的事。结果,孩子们有的观察妈妈的穿着,写了妈妈爱打扮;有的跟妈妈跑了一天公交车,写了妈妈很辛苦;有的和妈妈去吃肯得基,妈妈舍不得吃,写了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小小的日记情真意切。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参加各种比赛、劳动,在实践中获得材料,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在组织学生搞活动之前,先提醒学生注意:一是老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组织活动的?二是在活动过程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三是活动结果怎样?活动完后,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口述经过,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完整地写下来。

(3)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关于这点,我个人认为要提倡多看经典之作,少看作文选;提倡背诵优秀篇章;提倡对他人讲述自己所看作品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4、多种手段,增强学生说话、写话的信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从一年级起就可让学生写小作文。”现在的孩子在上小学前就已经从生活中、从电视机等媒体中获得大量信息,他们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可以利用汉语拼音代替没有学过的汉字,实现从说到写的过程。如:用优美的课文、同年龄小伙伴的佳作,引发学生的爱慕之心,也想写一写,试一试。鼓励学生一有想说的话,不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把它用日记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别人,可以注拼音,可以画图画。我会把请孩子把自己写得好的习作读给同学听,我会定期在班级评出“写作星”,把他的照片贴在班级的“明星树”上。孩子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增强了自信心,又会期待下一次的成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写话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到作文时还会冥思苦想、生编硬造吗?

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研究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培养,说话训练

说话,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同周围的人交往,交往就少不了要说话。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要为一道题的答案和别人争论,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某个人物的形象等,这些都要说话。然而,在部分学校,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了,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回答,勉强回答了,说话也是如嗡嗡蝇声,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这种现象,越到高年级就显得越明显。显而易见,当前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敢于说话,善于说话,讲究说话的艺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要让学生敢于说话、善于说话,首先要会读书。会读是会说的前提。因此,在训练说话之前,老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把读书的钥匙交给学生,是提高学生读书能力的关键。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的基本方法是:略读、细读、精读和熟读。(1)略读。主要是疏通文字, 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课文大意。这是认识事物的感知阶段。 要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如阅读速度等,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细读。主要是理顺文章结构,明确课文重点、难点,把握课文中心。这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阶段。要着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精读。这是在细读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不仅要把握课文内容,还要把握课文写法、特色,并要把阅读同平时的写作结合起来。(4)熟读。学完课文后,要总结学习所得,把一些精彩的句子、段落抄录下来, 作为写作和说话的素材。通过以上“四读”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书素质,从而为敢于说话、善于说话打下基础。

二、要教给学生背书的方法

会读是会说的基础,会背同样是会说的基础。因此,会背、 背得多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为了背诵某篇课文,死记硬背,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事倍功半,有时甚至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越背越糊涂。这里笔者介绍一种方法,大家可试一试。背诵可分为机械性背诵和理解性背诵,我们背诵课文要采用理解性识记。首先,学生要弄懂字、词、句、段、篇的含义,其次,学生要读懂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这就是理解性背诵,比机械性背诵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具体指导学生背诵时,可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将课文内容像放电影那样一幕一幕地在头脑中再现。最后,巩固、 加强,熟练地背诵。当学生把课文大概内容记住后,还要让他们全神贯注、入境入情地朗读几遍。这是巩固,直到合上书,那字字句句都如刻在脑海中,便大功告成了。学生背得多了、背得熟练了,说话就会更加流畅。

三、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

看图说话是作文的起步训练,也是发展儿童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它也能为日后观察生活、记叙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努力探索通过看图说话这一形式,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1)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语文课里有很多插图可供学生练习说话。有的学生注意力较差,观察时常常无目的、无秩序,不能达到准确表述图意的目的。因此,必须教给他们方法。如观察动植物静态图,告诉学生先看整体再看局部;如观察带有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画面时,就告诉他们先看整体明确画的主题,然后再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观察;描绘建筑物的画面,笔者就指导他们先看全体再看部分,由表及里,再以方位为顺序进行观察。(2)注意说话要完整、规范。看图说话,首先要把图中的内容说完整,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根据复杂的图画内容说一些复句。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孩子说规范的语言。学生的语言毛病较多,如用词不当、结构不完整、语序不合理,有的乱用土语和令人不解的词语等等。这些毛病,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纠正外,最重要的是教他们说话时,要说浅显易学的语言。(3)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有些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对周围新鲜事物容易引起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难以持久。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应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够持久。让那些爱说话的孩子并且说得好的孩子到讲台前复述课文或看图口头作文,给大家起示范作用。有时让孩子们在说话课上进行讲故事比赛,讲后让他们评议谁讲得好,好在哪里。这样既是讲评又是赞扬,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总之,教孩子们看图说话要持之以恒,要循序渐进,要善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通过训练说话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读图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效果非常有效。

四、结束语

学生如果有了会读书、会背书、会看图说话的能力,并积累一定的素材,敢于说话、善于说话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因为说话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气质、修养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学生学说话,使之敢于说话、善于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芹.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0(12).

[2]张晓霞.语文课上“说”出你的精彩——浅谈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3(01).

小学生说话训练论文 篇6

关键词: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普通话水平测试 (缩写PSC) 是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 评价个人掌握普通话规范程度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一种语言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说话的目的是:“考查被测人员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说话中, 被测人员要做到语言规范准确, 表达自然流畅, 而且还应该准确地把握命题的中心。“说话”项的四项评分标准为:1) 语音标准程度 (25分) , 2) 词汇、语法规范程度 (5分) , 3) 自然流畅程度 (5分) , 4) 说话时间不足三分钟的情况 (依据不足的时间酌情扣分) 。从分值的分配中可以看出, “说话项”测试的重点是被测人员语音面貌的考察, 其次是考察选择词汇、组织语句的能力以及表达的自然流畅程度。

“说话”项测试使普通话测试能更真实体现应试者的普通话口语的运用能力。口头语言一旦从思想转化为语言便不能修改, 不像书面语言可以再三斟酌, 所以口语表达对思维的敏捷程度要求更为严格。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进行科学的训练。又因为它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复合体, 所以我们在训练时不能把它孤立起来训练, 应注意多管齐下, 以达到最终目的。但怎样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让考生在测试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呢, 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进行训练:

一、应试者应克服心理障碍

“说话”项的考核不仅仅是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能力的考查, 同时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说话”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 它是将思维快速转换成口语并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但是, 学生的说话学习是伴随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 绝大多数人在即兴讲话时, 因为紧张或者忙于组织语句而顾此失彼, 从而暴露出许多缺点。应试者经常在测试中表现出声音发颤、重复单个词语等现象, 不是一种正常的以气托声的状态, 这不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不好, 平时又很少有锻炼的机会, 因此没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 造成当众说话时过分紧张, 影响了表达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长期以来传统的“满堂灌”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 使学生习惯了做一个听者, 慢慢地丢失了“说的能力”, 也丧失了“说”的欲望, 越来越自我封闭。

要使学生恢复说的能力, 培训时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帮助学生解除说话时的心理障碍, 同时学生也要合理想象并且积极暗示怎样使自己适应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 这样使学生在测试时能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 在长期的普通话语言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说话的机会多了, 就会慢慢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 说起来就会越来越自然。

二、注意平时的积累

平时的积累对普通话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积累, 说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 积累是更基础的。常言说得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平时读的书多, 积累的知识多, 再加上每天坚持说, 熟能生巧, 这样开口就会有话可说。平时的练习不能怕说错, 不能怕别人笑话, 要大声地朗读, 要把字音读准, 而且要养成用普通话读文章的习惯, 这一点非常重要, 平时要注意积累, 要留意自己方言中与普通话词汇存在差异的地方, 并加强区分, 如有疑问, 尽量去请教老师, 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平时说话中, 要养成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要把普通话当做是我们的日常用语来看待。说话时要随时地留意自己的发音是否标准, 发现语音中存在的错误及缺陷, 并及时将错误的部分改正过来。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普通话的形成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人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沟通, 不足之处相互指正, 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 普通话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在平时说话中, 一定要多找差距, 纠正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有意识, 有目的地区努力,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要在平时生活中留意身边的各种事情, 如通过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标准语音对自己不标准的语音进行纠正, 并且留意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发音, 也可以通过长期坚持写作, 积累大量词汇, 达到心中有话说的效果, 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盲目, 应试者可以做到应对自如。

三、在测试中注意说话内容, 强化自身口语意识

很多考生的语音面貌较好, 但是实际测试中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造成分数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考生说话的内容空洞, 缺乏中心思想或者偏离了说话主题。往往这样会在测试时造成一种无话可说, 停顿时间过长的情况, 测试员因此会项酌情扣分。所以考生在说话时一定要把握住说话的主旨, 并在说话过程中组织好语言, 丰富其内容。在说话中还要注意的就是自然流畅, 要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来说, 避免文邹邹的腔调或者朗读与背诵的腔调。在说话时应避免背稿情况, 因为平时说话中不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华丽的辞藻以及复杂句。

厚积薄发, 只要有信心, 有耐心, 有决心, 有恒心, 有毅力, 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的训练方法, 那么在“说话”测试中就能轻松过关。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教师口语.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语文出版社, 1994.

[3]李军.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开展多种训练 提高说话能力 篇7

叙述是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向别人介绍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经历, 主要用叙述的方式完成, 叙述的基本要求是有一个中心, 有一定的条理且生动具体。叙述得好, 平常的事能使人觉得有趣;叙述得不好, 即使有趣的事也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 所以在进行叙述能力训练时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语脉清楚, 把事物的经历, 来龙去脉说清楚, 把叙述的话连成一串。二是作到语调抑扬顿挫, 说话的特点明显地表现在声音上。

二、论辩能力训练

论辩能力是指对某问题或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双方所进行的一种口头争辩。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它既能培养学生敢于直言的勇气, 又能培养学生捍卫正义、揭露丑恶的胆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 激发学生发表看法的欲望。

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 似乎就是一种朋友关系, 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感, 不要让学生产生“说错了老师要批评, 同学要嘲笑”的思想。其次要给学生以成功感。当学生在课堂中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 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教师要肯定, 同时也要让其他学生来肯定。学生的兴趣来了, 欲望有了, 也就敢说了。说话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发展。再次, 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 敢于否定他人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 及时地鼓励、表扬, 学生的说话欲望一定会被激发起来。

2. 发挥四人小组讨论的优势。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 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多,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四人小组讨论的时机,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所面对的都是平时最熟悉的同学, 这时他们就更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话能力、思维能力在这个练习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以读促说的训练

语文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光凭多种形式的训练还不行。因为说得具体、生动的前提是要有话可说, 学生的脑中有丰富的词语、句子的积累。那么这些丰富的词语、句子从何而来呢?主要是从学生平时的阅读中来。语文教学中, 读是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训练。

1. 紧抓课文词句, 以读促说。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读背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把大量的语言积累起来。在课堂内应让学生有大量时间朗读, 课文熟读成诵了, 文中优美的语句就在脑子里了, 语言的积累也就实现了。实践证明, 让学生细读, 理解地读, 想象地读,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语言积累增加了, 再经过学生自身的内化吸收, 在今后的说话中就能作到“厚积薄发”, 学生肯定受益匪浅。

2. 加强课外阅读, 以读促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扩大知识面, 积累语言, 积累文化。中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课外读物中精彩的语言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因此对文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佳词妙句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朗读, 熟读背诵, 使之烂记于心。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3.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训练。

把“说”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随时随地进行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 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 复述课文结合语文课本课后的思考练习题, 仿照文中的“亮点”语言的句式或含义写几个句子或一段完整的话, 仿照课文的结构或构思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或见解等等。以课文为依托加强“说”的训练,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 讲成语故事或典故。成语故事或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 含义深刻, 富有哲理, 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讲成语故事或典故, 既增长了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此外, 还可以搞精彩语段的朗读, 古诗文背诵等, 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相信只要经过不断地练习, 循序渐进地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说”的能力在社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作用也会愈来愈重要, 因此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 可以从“简单句子的训练”入手, 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的能力, 解说的能力, 论辩的能力, 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想说、会说、敢说,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书, 特别是一些课外书, 积累丰富的语言, 提高说话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说话训练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话;思维逻辑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表达和交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用逻辑严谨、富有激情、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感染、打动学生,并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有一个自主说话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调节思维、组织语言,做好说话的精神准备,鼓起说的勇气,给他们说的机会,锻炼说的能力,增强说的欲望,鼓励其说话的勇气。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有计划地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征时,分别采取先通过观察、数、讨论等方式认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再让学生自己发现、交流正方体面、棱的特征。在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先让学生在空白表上自己整理,再进行交流、归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同一类问题,启发学生多动脑筋,看谁的问题提得多,提得好。在集体交流时,要求学生不能重复前面学生提过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先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接梯形的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或者用割补法把梯形割补成一个三角形。这三种方法都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易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过程,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转化”这一基本的数学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轻松地突出了重点。

四、结合动手操作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引导学生用多种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去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有条理地叙述出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这样,不但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而且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在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说话训练要从小开始,要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真正使他们“说”到“做”到。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生说话训练论文 篇9

baiduwenku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油菜只有油菜花才能结籽榨油,进而懂得要爱护庄稼,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

2、能听懂老师讲的一段话,并看图说说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用“春”字组词、说话。

我们刚学了儿歌《春风吹》,“春”可以组成很多词,现在就练习用“春”组词,看谁说的有多又好。再说一句有关春天的话。

二、揭示课题。

春天很美,也是一年中最宝贵的季节,我们学过“春风吹”这篇课文,还到田野上观察了庄稼的花与果树的花,这节课就来说说油菜花(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三、练说。

1、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用的菜油是从哪里来的吗?(出示油菜花的实物或图片。)就是这个油菜花结成菜籽,从菜籽中榨出来的。现在你能说说这油菜花是什么时候开的?花什么颜色,叶子什么颜色?

(油菜化石春天开的,花金黄色,叶子绿绿的。)

2、看书上的插图,四人小组讨论: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着两个人,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弟弟。弟弟要摘油菜花,姐姐叫弟弟不要摘。)

3、看图听录音。

春天到了,地里的油菜花开了,绿绿的叶子,金黄色的花,可好看了。弟弟要摘油菜花,姐姐连忙摇摇手说:“不要摘!不要摘!摘了油菜花就结不成油菜籽了。我们炒菜用的菜油,就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

(1)春天到油菜花怎么样?(地里的油菜花开了,绿绿的叶子,金黄色的花,可好看了。)

(2)弟弟要干什么?

(3)姐姐怎样做,怎样说?(姐姐连忙......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

4、第2次听录音。边听边思考:油菜花为什么不能摘?要求用姐姐说的圆滑来回答。

(“摘了油菜花......就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

5、第3次听录音。

根据刚才的几个问题,把这段话来起来说一遍。

6、油菜花开的时候,我们看到还有哪些庄稼花和果树的花也开了?

如:我看到梨花开了。

我看到蚕豆花开了。

7、说说这些花各有什么用处。

8、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它们?

加强说话训练, 打造生本课堂 篇10

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定向交流工具的作用。此外, 说话能力是个人情商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然更是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经济社会, “有可能最吃香的行业就是商品推销、服务业”, 要在这个行业生存且发展下来, 肯定说话技能技巧必须不一般。

一、加强说法训练的措施

那么,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应该按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 制订科学的训练体系, 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即落实在我们平常的语文教材要求及自我创新设计中。在具体措施上, 我是这样做的。

1. 提高学生说话训练的意识

可从当今社会一些成功的人士举例, 也可从现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一些成功、失败的例子来说。当然, 对于那些不说的也要有相应的一些惩罚, 如扣小组的分等。

2. 做好准备

我县基本上每堂课都按活动课形式开展, 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把学生座位从传统的排排坐改成宴席式, 方便学生交流、讨论。当然, 教师也得防止学生说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3. 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时间、机会

上级有要求, 我们也尽量实施:每堂课教师讲课不能超过10~15分钟, 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预习 (自学) —展示—反馈”。先自己说, 然后小组里说, 保证每个人都发言, 相互倾听。然后在班上公开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相应岗位的同学要做好记录, 并颁发奖励小红旗等, 形成竞争意识。我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时, 要求我们班主部、课代表, 及其他人各负责在班会上进行总结, 谈问题、谈方法或发表演说。

4. 创设语境, 鼓励学生“敢说”

开初, 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 其原因主要是:一胆小, 还没有说话脸红, 说话结巴。二是怕说不好, 同学笑话。另外个别学生有自我封闭心理等, 据此, 我们创设良好的“语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 教师尊重学生, 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不要打击学生。其次, 对于规定的任务, 必须完成, 比如说说课文内容、人格形象、写作特点等, 实在完不成的, 别的同学先说, 然后仿照别人再说, 实践证明, 很有好处, 这其实是给中差生一个真正学习、实践、提高的机会。再次, 要鼓励那些优秀学生说话, 引导其他学生得到收获。当然对于极个别学生, 要引导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自觉放开, 在融融的同学交流气氛中, 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 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 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 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 使“语场”课内外结合, 反复训练, 使学生“敢说”。一段时间后, 基本上都敢说了, 只有说得好与不好之分了。

5. 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能说”

学生敢说了, 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 或者说不出来。 (1) 一精心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梯度, 难易层次, 这也是备课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 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 (2) 对不同文体, 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比如:交代一件事:“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说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表达了什么情绪”等等。 (3) 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 整体培训, 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 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有目的地提出问题, 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 聚敛思维, 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反复训练, 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 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 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会想, 会思维, 也就能说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整体训练,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进而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 让人听得明白。

6. 培养学生说话基本技能、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会听”“会说”, 这也是考试能力

要跟同学们交流, 说话的目的是交流, 让别人领会到你的意思, 你的要求。所以, 尽量让别人听懂, 要感染别人, 实现你的意图。

二、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

1. 姿态大方, 表情自然

2. 语音清楚, 声音响亮

3. 有条理, 简洁, 概括

4. 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辞变化

5. 要学会倾听

别人的观点、长处、不足都要留心, 相互揣摩, 改正自己的不足。

当然, 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传承规律下一篇:合约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