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扶贫十篇

2024-09-11

搬迁扶贫 篇1

一、依靠打工、环境恶劣:万安移民扶贫搬迁原因

(一)依靠打工——万安县移民概况

万安县地处吉安市南缘,与赣州接壤。全县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5万亩,山林面积214.3万亩。辖9镇7乡1个垦殖场,132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1834个村民小组,人口30.2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该县有移民51459人,主要源于万安水库搬迁移民,是江西省第三大移民县,其移民基本情况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打工收入高农业收入低。万安县移民人均纯收人为5004元,高于该县4917元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但农业收入较低,为1130元,打工收入较高,为2652元,可见该县移民收入主要源于打工。二是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例过半。万安移民劳动力中54.5%的人口都常年在外务工且大部分人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体力型劳动,而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移民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口比例为78.3%,对打工收入的依赖程度更高。三是库区周边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体现在“一少、一差和五难”首先是耕地少,人均不到0.5亩耕地;其次是农水设施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再次是耕作难,土地贫瘠野猪侵害严重,无法保证基本口粮;四是行路难,因不通公路,出门靠步行,运输靠脚板,肩挑背磨,马驮船拖五是就医难,因远离医院,很多危重病人因施救不及时一命归天;六是就学难,因远离学校,移民子女就学不便,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就辍学在家;七是娶妻难,不少青年男子已过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的不得不抛下老人入赘女方家庭。

(二)靠近城镇——库区移民脱困之路

目前,我省帮助贫困移民脱困的探索有很多,二次搬迁是其中之一。万安县选择移民城镇化无土安置的原因有三:一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基础设施问题投入费效比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弹前乡上洛村晓林坑组共有移民25户,125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水设施落后,粮食难以自给;交通极为不便,水路需1个半小时以上,距离最近的硬化道路6km,距最近乡镇15km,目前的通路为一条2米多宽的小路,处于晴通雨不通的状态,要基本解决交通、农水等基础设施问题至少要投入200万以上的资金,相当于人均近2万元,费效比低,而且难以解决其生存环境容量不足、人均耕地少、土坯房危旧、上学就医困难等问题。这样的村组在万安还有42个。二是土地调剂困难,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后,安置地居民越来越珍惜手中的耕地,不愿意拿出来调剂给移民户,要实现有土安置成本高昂且受到原住民的抵制,而强行实施将使移民与原住民之间产生很深的隔阂。三是移民收入来源主要靠打工。库区移民的过半收入都来自打工,人均生产资料少的移民户的收入更加依赖打工。如果将这部分移民搬迁至乡镇乃至县城附近,一方面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了他们发展环境。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他们打工、上学、就医和培训的成本。

(三)缺钱搬迁——万安困难移民的意愿和人数

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其中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有6279人;地质灾害隐患点486个,受灾525户3397人;距硬化道路5公里以上的1201户5173人。调研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困难移民都愿意或能够搬迁。由于受到财力不足、传统观念、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贫困移民并不愿意或不能迁出。在弹前乡上洛村座谈时,移民代表肖祥榕、肖发明均表示因无力承担建房或购买房屋的费用,他们无法响应政府的搬迁号召。据调查,万安县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6279名库区移民中,能够接受搬迁扶贫的有1606人,不愿意接受搬迁扶贫的有736人,愿意但因经济原因无法搬迁的有3937人。

二、高位推动、重点倾斜、严格把关:万安移民搬迁纪实

万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库区贫困移民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紧抓万安列入全省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试点县契机,充分打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和中央苏区县等四张政策资源牌,结合“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和“县城人口倍增计划”,探索出一条整合资源、集中安置、助推县城人口倍增的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新路子。

(一)创新思路,高位推动

2003年到2011年,万安县共搬迁“三区”移民3744户15682人。但由于万安库区影响范围广、自然条件制约程度深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而且仍有14849名“三区”移民需要迁出。如何让这部分群众“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惠民政策要往移民靠、三区移民要往县城靠”的新思路,决定走“三区移民合一”的路子,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打造“三区”移民集中安置点。作出这个决策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措施,多次深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负责狠抓落实,做细做好具体工作。从县四套班子领导到乡镇、部门同志,经常深入移民家里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搬迁安置到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的思想、帮扶等工作。

(二)紧靠城镇,建点带动

往年万安县多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解决“三区”移民脱贫的办法,不仅难度大、成本高、效果差,而且造成已实施就近安置的移民增收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积贫难返。为真正提高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该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对移民实施城镇化搬迁,贴近靠近城镇,尤其是县城集中建点。结合“县城人口倍增计划”,首先在紧靠县城的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的精品点---陈家塘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施。该安置点占地面积49亩,规划建设77栋移民住宅,并配有池塘、亲水木台、绿地、休闲广场、半山凉亭等公共设施,已确定接收移民77户274人,其中库区移民30户127人,深山区移民26户111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1 1户36人,并安排扶贫移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52.4万元,水库移民项目资金103万元。目前,20栋移民住宅已建成封顶,其余房屋和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一个高品味、生态好、园林式的移民新村将很快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此为示范带动,该县还将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以栋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以套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小区,并在县城新区规划建设一所移民学校和一所移民医院。

(三)重点倾斜,政策促动

为扩大三区合一建点成效,万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用地方面,每年在县城、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安排50亩以上土地用于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包括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移民小区以及移民学校、移民医院,用地都优先考虑。其中移民小区的建设,由县政府统一供地,县扶贫移民办负责建设。在资金方面,移民无论是建栋房还是购套房,政府均给予每人3500元的补助。同时,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由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在管理方面,凡是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由本人申请,经有关部门核实,均可进入移民新村建房或移民小区购房安置,享受同等待遇。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和服务,移民入住后可落户到社区。移民迁移后,保留他们在迁出地原有的山场、田地等资源,并鼓励流转,助推移民加快致富步伐。

(四)严格把关,程序牵动

由于移民新村的地基价格和移民小区的套房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为杜绝假借移民名义安置搬迁到移民安置点的现象,让优惠政策真正惠及移民群众,该县在具体环节上制定了严格的操作程序。一是在电视媒体和网站上及时发布建点信息,公布接收移民的资格和条件,公开征集符合资格条件的移民户报名,接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二是由县扶贫和移民办会同县纪委组成核查组,与乡镇、村干部一道对申报户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户予以淘汰。三是当申报户过多、安置指标不足时,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户进行现场抽签,县纪委现场监督,县公证处当场公证,最终确定进点名单。四是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假借移民名义申报建房或购房,否则不仅要退出所建或所购房屋,而且还要严肃查处;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用地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移民所建栋房或所购套房只能继承,不得交易。由于整个程序规范严密,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因而受到广大移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资金不足、激励不够、能力不强:库区移民扶贫搬迁的困难

虽然万安县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做了一些努力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体现在三不:

(一)资金不足

搬迁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困难移民搬迁建房资金不足。以万安一户四口为例,要承担13.5万元/人的房屋建造费用,即便是移民小区购房安置,每人购房的支出也可能会超过2万元,对于年人均收入2-3千元的贫困移民而言,其资金储备远不足以支付这笔费用。二是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困难。随着目前安置土地越来越难以获得,加上工价及物价的普遍上涨,地方政府安置贫困移民的成本越来越高。以杨万线移民安置点为例,除去扶贫移民项目150万元资金外,万安县政府还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三通一平、环境改造和宅基地建设,平均每个移民投入近万元。万安县如果要妥善安置所有三区移民,必须筹集近亿元配套资金,安置库区移民也需超过6千万,如果不扩大投人渠道,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对于贫困县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二)激励不够

政策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优惠幅度不大。对于库区困难移民二次搬迁具有支持、引导和激励作用的优惠政策不多,优惠幅度不大。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地质灾害移民外,国家未出台土地优惠政策,造成地方政府调剂和使用土地困难,退而选择无土安置,甚至出现无土地指标安置的问题。其次没有出台对于无土安置移民的优惠政策,比如对移民搬迁工程实施“零税费”管理,鼓励困难移民迁出来;对于移民就业、创业的优先、税收减免政策,帮助迁出的移民安稳致富。二是资金激励力度不够。首先是对贫困地区的政府而言,搬迁资金筹集困难,加之没有相关的资金激励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打消了很多政府实施移民搬迁扶贫的积极性。其次是移民每人4000元的建房专项补助资金相对偏低,移民搬迁后负债情况比较普遍。随着近年物价不断攀升,4000元对于移民迁出的激励作用愈发不明显。特别是对于贫困移民,本身家庭资金储备就少,要实现搬迁,仅是搬迁负债就可能压垮他们,4000元/人的补助对于他们的帮助杯水车薪。三是扶持渠道不广。由于缺乏政策推动和激励机制,目前积极融入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部门并不多,导致很多地方仅有扶贫和移民办唱独角戏,移民即便迁出来,也会出现“安稳致富”无人管的现象。

(三)能力不强

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移民户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表现在大多贫困移民或是文化素质不高且因循守旧,或是家庭成员劳动力比例低多数基本丧失劳动,或是“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即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依然难以摆脱贫困。二是政府帮助贫困移民户提升发展能力的能力不强,表现在政府对于帮助困难移民摆脱落后守旧观念,树立奋发向上新文化方面;在帮助劳动力比例低的困难移民家庭减轻负担,谋求发展方面还是鲜有举措,能力不强。

四、“强化拉力、大力支持”: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展望

万安调研结束之后,我们明确了要使二次搬迁、科技培训、产业扶持有机结合,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移民发展能力,逐步解决库区移民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在此,我们单就移民二次搬迁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需要强化拉力,让贫困移民走出困境

所谓强化拉力,就是增加二次搬迁对困难移民的吸引力,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我们认为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在安置形式上下功夫,多形式安置,让移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安置形式,做到应迁尽迁,比如愿意务工经商的,可以选择集镇安置;孤寡老人,可以选择敬老院安置。其次是在选点上下功夫,为移民持续发展考虑,尽量选择在“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学校、近医院”,并很少与安置地居民发生土地、水源矛盾的区域,为移民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再次是在出台优惠政策上下功夫,首要是提高补助标准,争取建设、民政等多部门补助,对于移民的综合补助建议不低于1万元/人。并出台针对搬迁移民的土地、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城市务工、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个别极端贫困的移民户,实施差别扶贫。最后是在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上下功夫,给予搬迁移民信贷优惠,让他们建房不差钱,创业经商有底气;在大力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注重整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村组公路、小农水等多渠道的项目资金,支持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库区移民困难救助基金等形式帮助移民解决搬迁后遇到的难题。

(二)需要大力支持,让贫困移民放心搬迁

搬迁扶贫 篇2

章主任在《搬文》中谈到:江西省是著名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全省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库区、湖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流、物流、信息流不畅,生产落后、生活困难,行路难、上学难、治病难、增收难、娶妻难、住房差等问题十分突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要就地解决这些贫困人口面临的诸多问题,成本极高,难度极大。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目前仍有38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3400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0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

章主任指出:自2003年开始采取搬迁移民,异地有土安置扶贫措施来解决这一难题,十年来,先后搬迁贫困人口50多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此前开展的有土安置移民搬迁,随着形势变化越来越难以推进。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新途径、新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搬文》从新形势下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重大意义、新形势下做好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条件具备以及应着力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搬文》指出,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选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的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在谈到推动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可行性时,《搬文》指出,一是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二是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三是国家出台的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四是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农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五是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谈到如何加快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一要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二要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三要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四要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基本原则,实现搬迁移民的新突破。

《搬文》立意高远,把解决贫困问题置于解决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考虑。透彻分析大力开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数据详实,说理充分,寓事、寓情、寓势、寓理其中,提出了推动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的办法、措施及注意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早在今年初,即着手部署修水、龙南等四县搬迁移民扶贫试点,四月底,在修水县召开了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研讨会,江西省委政研室、省农业厅、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负责人与会并发言,对此赞赏有加,章主任作了总结性讲话,《搬文》彼时即具雏形,此后历经数月,章主任多次陪同省领导去修水等地调研,各设区市及大部分县(市、区)领导携扶贫和移民部门负责人前往修水考察学习取经,省扶贫和移民办又于七月底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机组织全体干部前往调研,召开全办干部关于搬迁移民扶贫神仙会,《搬文》遂正式成型印发,堪称新时期江西省搬迁移民扶贫的重要指南,是推动扶贫和移民工作纵深发展的的理论基础。

扶贫搬迁的合阳样本 篇3

搬还是不搬?50多岁的邓兴运一直在犹豫。

邓兴运家在陕西省合阳县乳阳村一组。由于干旱少雨,县里自2009年就开始组织村民们整体搬迁。但至今计划仍未能实施。

5月22日,午后的太阳烤着黄色的土地。邓兴运家,黄土垒的厚厚的院墙,墙上掏一个两人宽、一人多高的门洞,就算进出的大门。靠北沿坡掏了两孔窑洞,院子里,邓兴运忙着给花坛里的红薯苗浇水,从春节至今就没下雨,苗都一巴掌长了,还没办法下地。

站在门洞外,可以看见对面坡地上的小麦只有几公分高,“如果有雨水,这时候早长到人膝盖高了。”邓兴运比划着,紫黑的脸上看不出表情。

今年绝对是个干旱的年份,但这样的年份在当地并不罕见。

地处关中东部的合阳,历来干旱少雨,全县除了黄河边的洽川和金水、徐水河谷一小部分农田可以灌溉外,塬区的庄稼几乎完全依赖于下雨。干旱甚至造成许多村庄人畜用水都有困难。村民们或六七个人一班在深五六十丈的水井里去绞,或用笨重的木桶来回跑十多里挑水。村民们惜水如油,有“ 宁给一个馍,不舍一碗水”说法。

由于雨水少,每年只能种一茬冬小麦,4月份收了之后,地就要闲着半年,等到10月份再种,邓兴运说。去年10月1日种的小麦,到年底也没见到雨,清明前一天下了一场小雨,一点湿地皮的雨星子。在少雨的季节,每场雨的日子村民就记得特别牢。

邓兴运一家四口人,种了13亩,基本上靠天吃饭。最多的时候一亩能收400斤小麦,今年估计只能收一半,200斤,按现在的粮价一斤一元钱,只能收入200元。

从邓兴运的家往后面山上走去,山坡的最高处有一座禹皇庙。缺雨的时候经常有村民爬上去长时间求雨。

相较于山上的干旱,几里之隔的山下,因为有水渠与黄河灌渠相通,一年可以种上两季,小麦和玉米。

干旱少雨,加上交通不便,山上的村民开始一点点往下挪。五六年前一组还有43户,现在只剩下22户住在山上。

即使剩下的村民也大多选择外出打工。邓兴运家住在村头第一排,七八个土垒的院子,只有最东边和最西边两户家里有人,其余的人家都关门闭户,门锁上落了一层灰。整个村子,除了有两头年老的黄牛拖长声音哞叫两声,一片寂静。

搬走的村民主要是在外面买了房子。邓兴运介绍,附近村子里有空的旧房,村民就去买下来,在当地,一所旧的平房只要两三万,更老的房子或者土房几千块钱就能买下来。

“人都快走光了,剩下我们一两家更没办法住。”邓兴运说,他不得不搬。儿子2007年刚结婚,娶儿媳花了六七万,听说要去山下买房子,全家人愁眉不展。

移民房变成了违章建筑

2009年初,县里扶贫办开始组织乳阳村一组整体搬迁。邓兴运找亲戚凑了四万五交给村里。两个月之后,在县城附近盖的移民楼因为违章被推倒了,此后,房子的事情就一直搁浅。

在距县城约两公里的太乐移民新村,约80余块平房地基已打好,水泥预制板堆在一旁。

其中有四块地基上已建起了毛坯房,但最边上的两间已被推倒,红砖散落一地。

这片地基从南到北共有九排,每排约有八九户。每户均由三间平房外加一个院子组成,前后两排房子两两相对,一家门朝南,一家朝北。为了节约土地,两排院子中间通常会留一条两米宽的“卫生巷”以堆放垃圾。

一位太乐村的王姓村干部证实说,这片地原来是太乐村的耕地,2009年以每亩六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乳阳村作为移民房的宅基地使用。

显然,这样的买卖并不合法。2009年8月20日,因为太乐村“私自卖地”,合阳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公安、城建等部门对在建移民房进行了强拆,并在县电视台曝了光。

事实上,乳阳村的移民搬迁源于中国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一项 “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提出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

依托这一政策,各地陆续出台易地搬迁扶贫项目。

在陕西省,地处渭北旱塬东部的合阳,因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成为陕西省最早一批试点县。

据合阳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的统计,自2005年至今,合阳已分批建成搬迁户住房1136户,“争取”国家资金2200万元。

按照最初的计划,乳阳村作为2008年的搬迁计划,准备将邓兴运所在的一组整体搬往6里之外的路井镇旁边,国家按分每口人2100元给予建房补助。但后来由于二三两个小组村民的参与,搬迁地点改到合阳县城附近。

全家迁往40里之外的县城,地怎么办,以后的生活怎么办?邓兴运说,刚开始一组的村民极力反对,但几番讨论下来,人数占多的二、三组村民占了绝对意见,村委会决定搬到合阳去。

“只有有钱人才会愿意搬到县城去。”邓兴运说,挪到路井镇是最实际的方案,一来村民可以回来种地,二来孩子在镇上读书也更方便。这几年,孩子越来越少,连上幼儿园都要到6里之外的路井镇,很多人只好在镇上租房,专门照顾孩子,如果能搬得近一点,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

“主要是计划跟实施脱节。”合阳县经济发展局以工代赈办公室搬迁负责人张崇昌说,搬不搬,搬到哪里,以村民自愿为原则,乳阳村的搬迁就是由于大量二三组的村民要求参与搬迁,最终选在县城旁边。但项目批下来,却没有土地指标可用。

张崇昌介绍,实际搬迁中,同一个村内进行安置,土地基本上不成问题,但是跨村跨乡镇就很难。太乐村的地在县城规划中是预留的工业用地,作为移民搬迁肯定不行,加上两个村之间私底下卖地,因此最终被叫停。

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孤例。一份合阳县以工代赈办提供的内部调研报告中显示,土地问题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瓶颈,“国家严禁在耕地上建设住宅,各村又没有公共用地,搬迁中的土地就难以解决。”

土地指标无法解决,令乳阳村的搬迁工程进退两难,据邓兴运估算,按现在的建材价格,光建房就得五万,加上买宅基地的钱,连房带地已涨到六七万元。当年交的四万五千元早已远远不够建房。

搬富不搬贫?

搬迁的另一个尴尬是补助少,个人出资的部分太重。结果造成有钱的搬了,没钱的只能等。每户四五万元的建房款,在靠天吃饭的農村是一笔巨款。22户村民中,就有13户因为交不起搬迁款而无法搬迁。

77岁的李桂叶就是交不起钱的住户之一。李桂叶有两个儿子,老伴去世后,老人跟着大儿子住,后来大儿子去渭南工作,小儿子也成了家,偌大的院子只剩下她一个人。

“能搬走的都是那些交得起房款的人,剩下的村民怎么办?”老人念叨着。

即使是交了钱的搬迁户中,也并非都是急需要搬的,甚至产生了虚报和私下转让的行为。

据陕西省发改委《关于合阳县2008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路井镇乳阳村一组50户、230人,集中安置在该村南1.5公里公路边42户、184人,插花安置8户、46人”。

该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反映,一组实际只有30多户,不到180人,这明显属于虚报;上述村民称,多出的指标被二组或邻村村民“冒名顶替”,有的搬迁户甚至私底下转让指标套取补助款,更有甚者,一些“吃商品粮”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借村民的名义占用宅基地。

类似情况在防虏寨乡高家坡村移民点也有反映。作为2009年的搬迁项目,高家坡村上报搬迁40户、236人,集中安置到城关镇北街5组,但该村实际在北街5组建房子的不到20户。一位当地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高家坡安置点建房的村民有37户,其余的宅基地均被以1.5万~2万元不等的价格私下转让。

负责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张崇昌说,由于两个安置点离县城很近,不排除有村民私底下转让,包括转让给国家工作人员,“这种私下的转让很难监督” 。

张崇昌举例说,有的村民子女到外地上学工作,或者女儿出嫁了,但户口仍留在村里,搬迁的时候往往不止一套住宅,新房建成后往往会将多出的房子以“出租”或“借”的名义给亲戚朋友住,但户主仍然是其本人。

对于乳阳村的实际建房数与按上报户数不符的问题,张崇昌说,最初上报的的确只有乳阳一组的50户,后来二组三组的村民有人提反对意见,因为同属于一个村,县里原则上也同意他们搬迁,但最终的房屋验收及发放补助仍将以当初核定的五十户为准,多出的户数并没有补助。

补助款成了“唐僧肉”

坊镇灵井村是2008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上报搬迁100户、520人。灵井村,全村482户,总人口2020人,耕地面积4020亩,村子三面环沟,一面靠坡,进出一条路。

与其他村的移民搬迁不同,灵井村是因大面积滑坡的受灾移民。

2003年8月,合阳遭遇历史罕见的长时期暴雨,位于县城10公里的灵井村村东和东北方沟堤大面积滑坡崩裂。沿沟边居住五组六组村民房屋倒塌十几间,就连院子里也出现很大裂缝。

村民雷进民回忆,当时连阴雨,白天村民就发现地面出现了裂缝,当晚,雷进民听到轰的一声,几十米长的一段滑坡已滑下30多米深的沟里。最近的滑坡离村民的大门只有1米左右。

2008年,合阳决定将原来住在沟沿边的六组整体搬迁到村南一公里处的空地上。作为为数不多的避灾移民,这次采取的是村民自建,政府补助的方式。

按当地政府的规定,房子建好后,经验收合格,国家将给每户一万元补助款。但两年之后,当村民的房子陆续建成,不仅补助没有全部到位,每户还被额外收取了2500元的宅基地费。

一位姓张的村民说,政府承诺每户一万元的补助,实际上每户仅得到搬迁补助7700元,远低于国家的补偿标准。部分原来的老院子没来得及腾出来的,甚至只领到了3000元。此外,村民还被要求上交2500元的宅基地费用。

搬迁户还要自购地皮?大部分搬迁户对此不解,上述姓张村民说,村里用来安置的土地本身体就是六组的土地,并没有新占土地,而且新建房每户占地面积只有4分多,而村民们原先住宅占地大多比这个面积大,搬迁后原宅基地交给了村集体复耕,耕地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

一万元缩水成了7700?张崇昌解释称,国家组的建房补助标准是按人口数,但自建房一般按户补助,县里便将该村的建房补助平均分摊以后是每户一万元。但是由于集中居住需要基础设施投入,因此最终定下来的标准是每户8000元。

至于村上收每户2500元宅基地费,是在项目实施之前,经济发展局以工代赈办曾要求退给农户,但由于该村村委会干部长期空缺,至今村上事务仍由镇上一位副书记代管。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补助款变相“缩水”的现象同样出现在洽川镇申东村、南菜园村的搬迁中。

与灵井村的补助款“缩水”不同,在申东村、南菜园村等移民点,补助款被以宅基地平整费、管理费、押金等方式克扣。

在洽川镇申东村移民点,建房补助标准每户8000元。但在领取补助时,每户实际只得了4000元。村委会给村民的解释是,扣下 4000元用来给每戶安装大铁门和窗户及平整宅基地。

同属洽川镇的南菜园村在搬迁之初就向每户收取3300元押金,房子建成后村里不仅扣下了500元“平整地基费”,还扣了300元“管理费”。

该村一位姓张的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村委会同样给每户都配上了大铁门、不锈钢护栏和塑钢窗户,“没说多少钱,只说等发搬迁补助时一起扣”。

补助款成了唐僧肉。这让刚上任的合阳县经济发展局“以工代赈办”主任仵立峰深有感触,“代赈办在实施搬迁时需要依靠村镇干部,但在给搬迁户兑付补助时,基层总想打补助资金的主意。”为此,他计划下一步“统计到人,发卡到户”。★

扶贫办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篇4

**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是**下辖唯一的全山区贫困县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高寒区、边远区、多灾区、特困区、革命老区、军事禁区于一体。全县261个行政村,有158个村地处海拔千米以上的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群众生活极其艰难,2002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贫困人口9.8万人,有近3万人生活在高寒、边远地区,有6.9万人饮水困难,这些重点地区的散居户是我县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县委、县政府将扶贫搬迁作为解决这部分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将全县7500户近3万人纳入扶贫搬迁规划(2002—2006)实施搬迁扶贫。到2007年底,已组织实施搬迁 6099户贫困户近2.4万人,总投资达到1.5亿元。通过几年的搬迁扶贫,基本消除了全县农村石板房、草房、危房户,60%边远山区贫困户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贫困山区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一、2007年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2007,省扶贫办下达我县扶贫搬迁计划指标295户,1180人。其中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73户,农村单亲特困母亲安居工程13户。市扶贫办下达我县扶贫搬迁计划任务600户,为将这一任务落到实处,结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年初我们组织重点村包保专班深入到第五批、第六批40个重点贫困村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在全面掌握基础数据的情况下,将各级扶贫搬迁指标到乡镇,分解落实到重点贫困村,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引导组织实施。截止11月底我们通过组织验收,完成省级搬迁383户1467人,其中重点村扶贫搬迁312户1168人,单亲特困母亲安居扶贫13户51人。灾区移民30户127人,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28户121人。市级扶贫搬迁600户,2100人。

二、具体做法

(一)抓领导,确保搬迁任务层层落实。对搬迁工作加大领导力度,对搬迁任务实行责任包保,并制定了优惠的扶持政策,聚集各部门帮扶资金,合力投入。县扶贫办包重点村专班对各重点村扶贫搬迁户实行责任包保,联系到户。各乡镇分别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一把手牵头负责,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包保责任人,加大了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抓基础,确保搬迁工作顺利开展。年初,结合我县扶贫工作的实际,我们将扶贫搬迁工作锁定的2006年、2007实施整村推进的40个重点贫困村。我们通过组织重点村包保专班进村入户对2007实施搬迁开展调查摸底,按照市级搬迁和省级搬迁(危改)两类建立基础性的档案,结合摸底的实际,将扶贫搬迁计划下达到各乡镇,落实到重点村,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由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年终组织专班对各乡镇申报实施的搬迁户逐户进行核查,确定搬迁扶持对象,督促各乡镇扶贫项目办负责逐户收集整理搬迁档案,即农户搬迁前后的房屋照片,户口证明等,进一步规范搬迁档案,装订成册,同时认真填写省市两级搬迁扶贫统计表,逐级向上申报,争取资金扶持。

(二)抓重点,确保搬迁取得成效。在实施搬迁扶贫工作中,将搬迁工作同当前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相结合、同我县实施的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工程相结合、突出重点村、重点户、重点区域,在实施省级扶贫搬迁工作中,对第四批、第五批实施整村推进的40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搬迁312户,1168人,彻底消灭重点贫困村的危房户、边远贫困户。围绕我县实施的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工程,在黄堡大坪沿线实施省级搬迁28户,120人,使示范村走廊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扶持我县2007年7月7日暴雨袭击的两个乡镇的歇马镇13个村20户民房受损和倒塌户实施搬迁和灾后修复,后坪镇车丰坪村三组山体整体滑坡的10户灾民进行了搬迁扶持。在实施市级扶贫搬迁中,重点扶持了重点贫困村和新农村试点建设,在第四批、第五批实施整村推进的40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搬迁450户,在省级新农村建设度点杨树垭村扶持50户。在搬迁工作中,我们结合开展的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科技培训等工作,整合各类扶持政策资金倾力扶持搬迁户。通过整合利用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对搬迁的农户的建房进行科学的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扶持政策,对搬迁和旧房改造的农户配套实施“一建三改”工程,建设生态家园,同时对搬迁户发展产业的给给予优先扶持,对搬迁户剩余劳动力实施转移培训就业,通过倾力扶持,使搬迁户真正能够通过搬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抓督办,稳步推进搬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扶贫搬迁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统一安排布署,成立了由扶贫、发改、民政、国土、城建等部门组成的搬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领导包镇挂村、部门帮扶到户,并将搬迁扶贫工作纳入县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督办落实,确保了全县扶贫搬迁工作向纵深推进。各乡镇对搬迁扶贫工作实行 “四个一”,即每一个乡镇成立有搬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个搬迁户有一名乡镇主要领导联系,每名村干部联系一名搬迁户,扶持搬迁户发展一个产业增收项目。我办按照县委要求,驻重点村包保专班将扶贫搬迁作为整村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进行督办落实,每月深入到各重点村进行一次专题督办,各乡镇扶贫办坚持每月27号以前逐户上报各级扶贫搬迁进度,促使扶贫搬迁任务落到实处。

(四)抓规范,严格程序搬迁。为了规范搬迁程序,在实施扶贫搬迁工作中,一是搬迁前要“三表”齐全。搬迁工作启动时,各乡镇政府必须进村入户进行调查摸底,认真填好户主情况登记表、户主申请表,经由村委会填写审批意见,报乡镇党委批准然后以乡镇为单位上报搬迁计划表,确保搬迁工作有序进行。二是搬迁中做到帮扶措施“五到位”。各乡镇收到搬迁计划的实施方案后,及时帮助搬迁户选址到位;组织城建部门帮助规划设计到位;积极争取部门帮扶资金,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明确责任人,加强过程督办,确保建设到位;积极帮助搬迁户协调搞好生产资料的调配,解决搬迁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搬户搬迁到位;三是搬迁做到“四相符”。农户搬迁后,由乡镇党委政府集中向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扶贫办组织相关部门对搬迁进行统一验收。验收时通过查计划表看是否真正搬迁;查搬迁农户的富裕程度,看是否有搬富不搬穷的现象;查搬迁后的生活状况,看是否做到了搬迁后是否能逐步脱贫,真正做到搬迁计划相符、对象相符、标准相符、表册相符。四是兑现补助资金时逐级公示。严格按照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实施意见,对搬迁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扶持资金做到“三公开”,通过县、乡、村逐级进行公告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公告公示结束后,由乡镇扶贫项目办及财政所组织农户收集相关证据,按照“六联单”向扶贫办和财政局申请报帐拔款,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

(五)抓争取,确保搬迁资金足额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搬迁工作,针对我县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投入大,扶持资金有限实际,县委副书记、县长叶丛同志多次带队赴省、市汇报争取省市扶贫办加大对我县搬迁扶贫工作的扶持力度。通过汇报争取,省、市扶贫办对我县扶贫搬迁工作的倾力扶持。省扶贫办扶持我县省级搬迁扶持资金200万元,市级搬迁扶持资金60万元,较往年有所增加,资金的争取为圆满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整合资金搬迁。整合利用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对搬迁的农户全面配套实施“一通二建三改”工程(通自来水,建沼气、建省柴火炉,改厨、改厕、改圈),实施生态移民,使搬迁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在集中搬迁的重点村扶持建设规模化的茶叶、桑叶基地,带动村级产业发展,搬迁农户户户有产业增收项目。

(二)创新机制搬迁。一是着远长远,实施生态移民。对搬迁的农户全面配套实施“一通二建三改”工程,使搬迁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以达到村容整洁。二是实施旧房改造。结合农村乡风特色,对部分旧危房实施房体加固,调屋脊,粉白墙,道禾场,既保证了农户的住房安全、节约了资金,又改善了环境,为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政策激励搬迁。在扶贫搬迁工作中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坚持贫困户优先,先易后难 ;坚持农户自筹为主,政策扶持为辅的四项原则。在搬迁对象的确定上,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必须由本人先提出书面申请;在安臵方式上,由农户自主选择搬迁类型,能集中搬迁的就集中搬迁,能分散搬迁的就分散搬迁;在建房标准上,由农户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确定,能建楼房的建楼房,能建经济实用房的建经济实用房。在安臵的选址上,由各乡镇、村根据镇、村建设规划自行选址。在搬迁方式上鼓励四种搬迁模式。一是实行梯度搬迁。鼓励低山、河边的农户进城经商给予适当补贴,将其房屋和士地等低价转让给中高山地带的搬迁农户。二是集中安臵搬迁。村里制定新村建设规划,实施搬迁扶贫,集中建设农户住房。一方面村集体无偿为搬迁户协调划拨土地,无偿为搬迁户平整宅基地,极大调动了农户搬迁积极性,加快了扶贫搬迁的进程。四是分散扶贫搬迁。结合村级土地、山林有限的实情,农户可以根据自愿,搬迁到外县、外镇、外村,以分散的方式搬迁,有效解决当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政策扶持上,搬迁户除享受搬迁补助资金外,优先扶持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项目建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组织搬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搬迁建房投入大,农户自筹难。由于国家的投资只是补助性的,标准有些偏低,不可能同时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大部分搬迁的农户是贫困户,生活因难,积累有限,自筹部分难以拿出没有增收脱贫的项目,只能靠搬迁户自筹来解决存在问题。在我县农村农户新建一栋楼房需投入资金5—6万元,而每户的扶持只有1000至5000元左右,面对如此巨大的投入,贫困户无力筹资,因而打消了搬迁脱贫的念头,同时也无法或得政策扶持。

(二)移民搬迁后,解决农户耕地问题难度增大。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三十年不变政策。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原则,部分搬迁不远的移民通过原有耕地不变,也有部分移民通过垦荒和开发新耕地解决了耕地问题,但部分跨村、镇搬迁的农户,土地无法得到调整解决。

(三)移民搬迁后期发展慢。部分搬迁户由于住房投资大,房屋建成后背上了新的债务,造成了生活比以前还困难,因此在生产性投入上缺乏投入,农户经济发展缺资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搬迁扶贫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平民巩固扶贫搬迁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水平。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确保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今后要结合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对移民搬迁工作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继续完善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为移民搬迁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动员,多方配合,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支持力度。继续采分工和责任包保制,将移民搬迁工作作为推动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动员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继续落实好中央、省、市、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工程建设用材、用地、用水、用电和通路、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信号等方面对搬迁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扶持搬迁户发展经济,加快脱贫。

(三)妥善安置搬迁户,确保农户安居乐业。对移民搬迁的农户,由城建、公安、水利、教育等相关部门做好支持,当地的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及时解决好搬迁户的“三通一平”问题,使农户在行路、通讯、用水、用电方面得到有效解决。引导和扶持搬迁户发展特色产业,或从事第三产业,解决生活来源问题,使搬迁农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搬迁扶贫 篇5

一、现实的抉择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光明村的村民杨吉学正带着他的一家老小, 抓紧时间修建他在移民新村的新家。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多少年来, 杨吉学一家一直居住在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 和整个村的50多户村民一样, 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煎熬着。而现在, 在政府综合防治石漠化的工作中, 他和其他的村民们都要搬到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移民新村了。在贵州一些地区, 强石漠化使一些农民失去生存条件, 出现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 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 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的演变过程, 这可以说是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2]。在贵州省, 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成为引发石漠化的自然基础, 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31%, 占喀斯特面积的31.19%;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34%, 占喀斯特面积的34.47%。在石漠化山区, 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使这些生活在石漠化山区的农民连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没有。这些地区地处偏远, 生态失衡,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

研究表明, 脆弱环境与贫困有一定的相关性, 特别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环境问题与贫困紧密相关。针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这一特殊群体, 移民搬迁扶贫是稳定解决温饱, 促进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体现效益最直接, 发挥效果最明显的扶贫工程, 作为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移民搬迁扶贫对于解决不适宜生存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有很高的针对性。据统计, 贵州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 石漠化占其国土面积20%以上的就有30个县。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 急需易地移民搬迁的农民约有45万人。

二、扶贫移民搬迁效用

1. 优化效应。

扶贫移民搬迁这对于解决不适宜生存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有很高的针对性, 同时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目前贵州石漠化地区绝对贫困群体主要是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的不适宜居住区, 这些地区地处偏远, 生态失衡,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对于这些贫困群体, 依靠传统的扶贫方式不但投资成本大, 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必须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迁出区的人口压力, 使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在迁入区促进了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移民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 提高了贫困人口素质, 逐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加快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从而产生优化效应。

2. 整合效应。

移民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移民选址到土地征用, 从新村规划到工程实施, 从基础设施配套到后续产业保障, 从社会事业发展到社区管理, 都需要动员社会多方资源的综合投入。因此移民新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 按照“统筹安排、相互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 对扶贫、支农、社会帮扶等渠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安置在移民新村, 可以有效减少通水通电、就医就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使用效率, 从而大大节约贫困地区社会发展成本, 提高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益。

3. 发展效应。

移民是手段, 致富才是目的。建设移民新村不只是简单地完成房屋建设和“搬迁”任务, 最重要的是要合理确定安置目标, 面向市场, 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 积极培育迁人区主导产业, 实现贫困人易地脱贫致富。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 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 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也才能让移民搬迁从行政驱动转向利益驱动, 真正“落地生根”, 不再追求“落地归根”。

三、扶贫移民搬迁的对策

1. 把移民搬迁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当前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全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 城市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明显增加, 农村劳动力也越来越多进城入镇就业。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中, 必须将扶贫移民搬迁开发融入到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我们要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灵活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和“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 以县城、城郊、中心镇、中心村、工业功能区为主要入迁地点, 科学规划, 精心组织, 严格施工, 加强配套, 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的移民新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它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也有利于贫困县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民更加充分地共享城镇化的进程, 也有利于贫困县政府节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投资;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业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也有利于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建设, 是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战略之举。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始终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1]。我们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 把农村和城市、贫困移民乡村和城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明确功能区定位, 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移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区、文教休闲区、畜牧养殖区、高效种植区、旅游服务区、生态涵养区等, 使移民新村提档升级、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移民新村选址要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就业方便、产业基础较好的城郊、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可考虑在开发项目的企业周边新建或扩建移民村, 使移出的农民就地务工。

2. 加大资金投入, 发挥市场作用。

推进移民开发工作, 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移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 要提高移民资金的补助标准。近年来, 省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11年贵州省实现财政总收入1 330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773亿元, 分别增长37%和44.9%[3], 多数贫困市、县的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党中央将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求加大对农业生产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进一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另一方面, 要切实加大对部门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 从管理体制、整合手段和投向重点上寻求创新和突破, 真正做到以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 有效整合, 相互配套, 发挥资金集中投入的聚合效应, 提高扶贫移民的质量和效果。再则, 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 推动市场开发,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统一征地, 政府将部分土地出让房产开发商, 所得收益补助于移民户。

3.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规模产业。

后续产业是移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 要做到因地制宜, 超前谋划移民搬迁农民的转产转业问题。坚持移民搬迁与劳动力培训转移相结合、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 将发展后续产业和建设移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积极帮助移民村选择开发项目, 培育生存和发展产业;切实做到搬迁与开发相结合, 解决温饱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特别是要对现有扶贫措施和扶贫资源进行内部自身整合, 以移民搬迁为平台、核心, 将整村推进重点向移民新村转移, 将整村推进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搬迁后移民新村, 帮助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向移民户的倾斜力度, 优先对移民劳动力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 帮助移民群众增强劳务技能, 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机关定点扶贫和社会力量进一步跟进, 多途径多层次帮助移民建立和开辟产业门路、增加致富渠道。保证移民群众有生产耕地、有劳动技能、有就业门路, 有稳定收入, 为稳定脱贫致富创造条件。组织和发展专业大户、庄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气候条件, 扶持发展特色产业, 多元发展。协调有关部门将后续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 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身上, 免费开展对搬迁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促进他们到二、三产业、周边企业和城镇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2中央二号文件, 2012-01.

[2]李小建, 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搬迁扶贫 篇6

上犹县位于赣州市西部,罗霄山脉南部,国土面积1543.87平方公里,辖6镇8乡,131个行政村,人口31.2万(其中农业人口26.8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全县有57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其中国家级贫困村28个),贫困人口64058人,贫困发生率23.83%。上犹还是库区移民大县,14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是库区乡(镇),库区面积达12.6万亩,库区乡(镇)人口20万,有大中型水库移民8645户38334人。

2014年江西省下达上犹县搬迁移民计划1022人,目前已全部落实搬迁对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农户78户325人、库区农户87户410人、深山区农户65户287人。

“梦想家园—城南社区”是上犹县2014年重点打造的搬迁移民扶贫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示范点,位于县城西部,东山镇南塘村垇下组,项目规划占地面积为85.83亩,总投资2.4亿元,建设房屋1103套,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规划居住人口5000人。项目实施分两期建设完成,其中,一期在建工程共11栋323套,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目前已封顶的建筑有3栋、完成六层主体建筑的1栋、完成三层主体建筑的2栋;二期工程780套,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整个工程计划于2016年完工。

上犹县移民搬迁水岩乡保障性住房

二、主要做法

一是在凝聚合力上有力度,做到“三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县整体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任组长,各乡(镇)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搬迁移民工作负总责,亲自部署、亲自规划、亲自调度。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了“县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各部门与乡(镇)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县级100元 / 人的到户配套资金足额保障到位,正常的工作经费给予保证。

二是在破解难题上有方法,做到“三个优化”。即:安置点选址最优化。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方便群众出行、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择优选择地点集中安置。帮扶政策最优化。将搬迁对象分为有搬迁能力、通过借贷能搬迁、暂无搬迁能力三类,对前两类在按规定落实政策的同时,优惠建房用地,并协助担保贷款建房,切实减轻移民负担;对第三类则建设过渡安置房进行安置。管理过程最优化。从勘测选址、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到小区管理等,都让移民群众全程参与,充分调动移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观念上转变、思想上理解、行动上支持。

三是在整合资源上有思路,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相结合,搬迁农户可同时享受移民搬迁4000元 / 人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5万元 / 户的双重补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搬迁的积极性。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全县设立了8个整体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多设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让搬迁农户即可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今年,上犹县正在出台政策,将已脱贫又租住了保障性住房的群众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让其购买具有完全产权的保障性住房。

四是在移民致富上有出路,做到“三个扶持”。即:联姻企业扶持就业。积极促进移民安置点与园区企业联姻,实现移民与企业互利共赢,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因地制宜扶持产业。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扶持引导移民发展“两茶一苗”(茶叶、油茶、苗木)、休闲农业、渔业等特色产业,有效增加移民收入。科技培训扶持创业。通过开展“雨露计划”培训、“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金蓝领工程”培训,提升移民对象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出台专门政策,通过放宽准入条件,加强金融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减免有关规费,落实税收政策等引导搬迁移民户参与全民创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移民搬迁安置点的用地计划难于落实。由于上级严格控制耕地和用地计划,乡(镇)征地十分困难。省扶贫和移民办提出由省、市各负责50% 的政策,省、市、县国土部门正在努力对接政策。

2. 移民安置点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上犹县属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捉襟见肘,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梦想家园—城南社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缺口资金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 突出整体搬迁,着力搬迁示范。2015年上犹县将选择5个有积极性的乡镇,大力推进整体移民搬迁,按照实施细则,明确兑现叠加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同时加快“梦想家园—城南社区”的建设进度,力争在2016年全面完工。

建设中的上犹县梦想家园城南社区

2. 加大扶持力度,建设整体移民搬迁安置点。结合实施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土坯房改造,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重点扶持整体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

3. 实施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居有其所。落实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政策,实行差别化扶持,保证贫困群众也能搬出大山,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搬迁扶贫 篇7

从县城北行不到10分钟的车程,同行的移民干部就告诉我已到了跃进,走出车一看,好漂亮的一个社区!房屋整齐统一,外观干净亮丽,顶上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廊间点缀着草木,社区内有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旁有宣传栏、公共娱乐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不比城市差,空气胜城千万倍。当我还在欣赏这美景时,热情的群众把我们迎进了社区,同行的干部把我拉进了他们的老朋友——深山移民户的家中,并摆上了艳丽可人的脐橙。我一边尝着香甜的脐橙一边带着羡慕的口气说,你们的生活真好啊,就象这脐橙又香又甜。几个村民异口同声地说:这得感谢党和政府,一是政策好,二是引我们走对了路,三是干部服务好,四是大家辛勤的结果。同行的干部指着其中一个年轻人告诉我:这是当年移民理事会的成员,如今的大老板曾光裕,他从开发果园开始到办农资店面、与人合办脐橙加工厂,现净资产几百万,成了小有名气的富翁。就让他向你讲讲吧。

好政策为甩穷根出深山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曾光裕等人向我们介绍了搬迁前后的故事。他们原先居住在一个叫兴地的深山里,兴地村有43户265人,主要居住在兴地、皮碛、南坑三条大山沟中,村部和村小座落在中间的皮碛,其他二个自然村到皮碛有六七里路,皮碛到车头圩有三十多里,虽有条林区公路,但中间隔着个水库,多是崎岖山路,平时出行难,雨天行不了;村小只有一个老师却承担着三个年级的教学,三年级后就要到山外去读了;村里没有医疗点,有病只能拖或用点土药对付,实在病重只好到外面住院。居住在深山,“读书难、就医难,增收难”,更不用说过小康生活,因此,许多深山群众迫切希望迁出深山。当听到国家有深山移民扶贫项目支持深山群众搬迁时,大家涌跃报名,纷纷要求当年就迁。当然其中也有困难,一是突然迁出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而且大家一起迁借也十分困难。二是部分人过惯了只求温饱不求发展的深山悠闲生活,生怕迁出后无田可耕,别说发展恐怕生存也难,但大家经过认真考察后,认为现代化的年代,继续住在深山只能延续这种不生不死的状态,“自身要发展,后代要改变”,要从根本上甩掉穷根,只有迁出深山。

好路子引领移民奔小康

迁出后靠什么保生存求发展?陪同我们的干部介绍了当年确定以果安置的思考路径。安远人多耕地少,人均仅有5分田,又已全部承包到户,要给移民耕地难度很大。在此情况下移民的生存发展当然可以多样化,如打工,从事服务业,但当时我们想得更多的是结合县情,推动移民开发果园,安远在实施移民前的2003年就被农业部认定为“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产业带”,安远更是优势核心区,因此安远2000年将脐橙种植定为全县主导产业,制定了许多开发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全县可供开发果园的山地也还较多,据调查当时全县还有宜果山地50万亩。种果同样是条致富路,甚至是一条致富捷径,种脐橙投产期一般为3-4年,挂果前亩平投资3000元,但有劳力可以劳代资,在果园中套种西瓜、大豆等农作物,脐橙第三年可试果,五年内可望收回前期的全部投资,六年内进入丰产期可收果4000-6000斤,净收入4000元左右,种一轮可持续挂果20-30年,效益远高于水稻,如果人均拥有1亩果,就可望过上较好的生活。因此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理所当然应该作为移民安置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大面积的安置在安远也只有这一途径。这种安置非常适于资金不多劳力多的移民户。以果安置符合当地的产业建设导向,既可能又可行。

好服务,带动移民皆建园

同行的干部告诉我们,以果安置确实好,但要让移民接受,实施成功,仍需做大量的工作。

一是作好发动。在传统观念中,田重于山,粮重于果。要实施以果安置,必须让移民认识到种果是条致富路。曾光裕等移民户告诉我们,为动员当年移民干部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一是对比算账;二是组织参观;三是听专家讲。让我们确信种脐橙是一门不但可以生存还可致富的可靠产业。

二是调好山场。虽然宜果山场多,但山场都已有主人,要调济出来也颇为不易。为让移民有山开发,安远采取了租赁、转包等多种形式流转山地经营权,政府取得山地经营权后作好规划再分户开发。能否作好安置是实施移民的关键,而调济山场是以果安置的重要一环。兴地之所以能一次性整体搬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在移民迁出前调济好了280亩的宜果山地,使移民对今后的生存有了底线。有了依靠移民户很快与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搬出了深山,从兴地搬出43户移民有40户开发了果园。

三是搞好设施。脐橙种植是一项精细农业,需要较完善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否则难有效益。而首要又是通路,每年有大量的肥料进园,大量的果品运出,没有好的路种不好果,甚至收了果也卖不出。为实施以果安置的计划,安远整合相关涉农资金180万元,为移民果业基地开通果园公路146公里、并支持移民果园架设供电设施、兴修水利,让移民方便地到基地进行果业开发。

四是学好技术。要让移民种好果就必须让移民全面掌握种果技术。曾光裕说,政府为让跃进移民掌握种果技术采取了三条措施:一培训。政府将培训送到安置点,为我们(安置点)添置了电教设备,结合农事季节出板报送资料及时提醒我们;二接入果业合作组织。车头镇在此前几年就已经组建了脐橙合作社。我们迁出后合作社及时将我们接入,教技术、传经验、赊农资;三实行结对。镇政府为每户移民指定了一户懂种果肯帮扶善传教的近邻社员结对,通过户帮户人盯人,手把手的全程帮教,确保我们掌握了种果技术,少走弯路,一次成园。

五是解好困难。群众告诉我们:在以果安置中,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规定移民户可以享受政府免费提供的苗木,可以果园作抵押贷款,可优先得到贴息,要求果业合作社为困难移民户赊销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通过一系列的帮助,解决了移民的不少实际困难,所以我们大家都能建得起园种得成果。

好辛苦换得移民甜蜜果

刚有政府扶持,没有自己的辛勤是建不成园的,曾光裕象是在回忆当年建园的辛苦而深有感触地说,从前我们在山里,一年种了一季稻,勤劳点的还会去砍点柴烧些炭,懒点的只等过年了,迁出后种了果就由不得你懒了,为省钱我们条带自己整,甚至为了投资还要帮人整,那时我们一边在搬迁一边在开果园,没日没夜的干,人人手上起老茧,个个晒得黑黝黝,在山里时下雨天是天赐的休息日,迁出后种了果,下雨时却不得不上山,若此前晴得久了水池没水要冒雨去清开水路让岽岗水都流入池中,这可比从山下抽水省钱又省事,何况有时根本抽不到水,所以这是偷懒不得的;若雨下得时间长了,要及时把条带中的水路弄通,否则带中积水多了,浸泡了条带从而塌下来不但毁了树,要修复非常困难。脐橙园是个既费时又误不得的活,你有再多的时间去侍弄也是消得的,但稍耽误一下就不行了,没有及时下肥杀虫效益就差很多,甚至会毁掉果园。象是熬过了苦日现坦途,群众接过话头高兴地说,现在好了,通过几年辛苦,如今我们家家年收入都有二万以上,可以说已摆脱贫困,眼看就要奔上小康了。

搬迁扶贫 篇8

一、河南黄河滩区扶贫搬迁的特征和性质

从水库库区移民搬迁与滩区移民搬迁相比较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黄河滩区扶贫搬迁的特征和性质。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移民安置方式有不同的类型。按照移民安置后从事的产业不同,移民安置方式可以分为农业安置和非农安置两种方式,也称为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城镇化安置)。按照移民迁移距离远近划分,移民安置方式可以分为本地后靠安置、异地近迁安置、异地远迁安置三种方式。按照群体与个人的不同划分,移民安置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按照政府扶持与否划分,移民安置方式可以分为一次补偿性安置与开发性安置两种方式。按照移民的自愿程度划分,移民安置方式可以分为非自愿移民安置与自愿移民安置两种方式。现实中库区移民安置方式往往是以上各种安置方式的综合,例如,河南省丹江口水库库区移民的安置方式既是农业安置(有土安置),也是异地远迁安置、集中安置、开发性安置和非自愿移民安置,也有少量的非农安置、分散安置和一次补偿性安置。对黄河滩区移民而言,安置方式既是非农安置(无土安置),也是集中安置、开发性安置和非自愿移民安置,也将出现少量的大中城市移民安置、分散安置和一次补偿性安置。本文认为,可争议的是滩区移民以异地近迁安置为主还是以异地远迁安置为主。

(一)滩区移民安置不仅是无土安置,而且需要“远离”原住地

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大都属于有土安置,因为移民有小块耕地就可以安身立命。个别投亲靠友而在城镇定居的属于无土安置。黄河滩区移民不同于库区移民的地方是,滩区移民属于无土安置,政府不再划拨小块土地供其经营农业,因为移民还保留有原来滩区耕地的承包权,而且要把村庄复垦成可耕地。

吸取黄河滩区和淮河滩区过去移民的教训,笔者认为,移民不宜距离原承包地过近,尤其不宜仅仅从黄河大堤内搬迁到黄河大提外。原因有三个:一是移民不放弃或者仍然耕作原承包地,徒增耕作成本;二是存在反迁压力;三是新安置区无发展潜力。所以对黄河滩区移民来说,将来的社会身份认同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居住在(小)城镇的“非市民”,还是居住在农村新型社区的“非农民”。既然黄河滩区移民“非自愿地”不再以农业为职业,就需要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等权利。

(二)滩区移民创造的外部利益不易衡量

水库库区移民本身创造的是直接经济利益,容易衡量,如水利、发电、供水等,因此对库区移民的补偿方式近年来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如移民以土地入股水电站,还有长期逐年补偿移民等方式。黄河滩区移民本身创造的是间接经济利益(外部经济效应),如事关黄河长治久安这样的全局性和长远性利益,就不易衡量。可以适当衡量的一部分利益是:黄河治理当局每年因减少人、水争地以及“生产堤”问题而节约的资金投入,每年因减少滩区居民安全和正常生活产生的防洪、救灾、重建等需要而节约的资金投入,这是由滩区移民本身带来的收入。从大局出发,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沿黄各县市水利部门应当以此“收入”,连续20年补偿移民,补偿移民因搬迁带来的净损失。

(三)滩区移民搬迁增加了收入流的净损失

移民搬迁到新安置区后,搬迁过程增加了实际收入上的净损失:一是生活开支成本上升。黄河滩区群众生存环境恶劣,在长期与洪水的抗争中,产生了与洪水共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形成并长期维持着极低水平的收入一消费均衡。在新的安置区,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将使生活消费支出成数倍增加,而在形成新的较高水平的收入一消费均衡之前,将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心理焦虑过程,期间生存压力骤然加大。

二是来自农业生产的纯收益减少。因为土地转包出去,仅仅得到土地租金这一部分纯收益,另一部分纯收益(劳动力工资)损失掉了。以濮阳市的濮范台黄河滩区为例,2012年农业人均纯收入大约13D。元,按通常情况,假定地租收入一般占50%左右,土地出租租金按650元计,另外的人均650元就是搬迁引起的损失。这项损失对滩区移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字,占2012年滩区农村人均纯收入3319元的近20%。

那么如何使非自愿移民转变为自愿移民呢?当然搬迁行动也是有收益的,安置区生活环境的彻底改善,例如相对于滩区有更安全的住所,更好的教育、医疗,便利的生活条件等带来的个人和家庭效用的增加,就是搬迁的收益,在长期均衡的意义上,所有这些收益应该能够基本反映生活开支成本包括住房成本的上升。但是在短期,仍然需要政府财政补贴,缓解移民群众生活的压力。当前有关规划部门已经确定的滩区移民生活补贴标准是每人每年补贴24D0元,连续10年。这显示出此次黄河滩区移民搬迁政策的制定吸取了过去库区移民的教训,注意到间接经济损失的较充分补偿,使移民在安置区能够正常地生活。

对于移民搬迂引起的来自农业生产纯收益的减少问题。以黄河滩区急需搬迁的82万人口估算,人均650元的农业生产损失,总计不过区区5.3亿元。如果省、市、县三级财政把5.3亿元补偿给农户,则移民不用辛苦种地又能得到农业的全部收入,非自愿移民将会很容易转变为自愿移民。而且随着滩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快速改善、土地流转和高效农业的大规模开发,农地租金将会逐步上涨,政府的补偿支出会逐步下降。当然这项支出总是需要一个实际的理由,就是移民搬迂本身创造的外部利益,其受益者水利部黄委会等水利部门,理应补偿移民搬迁形成的净损失。

此外,滩区移民搬迂涉及的安置区住房补助金的国家标准,仍然采用10年前的淮河滩区移民补偿标准户均3.3万元,远远低于当前移民住房的建设成本,在地方各级政府增加财政补助后,仍需移民家庭承担一部分投资成本。以我们调查的某试点安置区为例,建房投资成本户均20万元左右,扣除各级政府补贴之外,农户仍需负担3万~5万元。这些不利因素都会使得一小部分贫困户、特困户的搬迁具有非自愿移民的性质,或者因为搬迁而返贫。因此在住房建设上,应借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计划由国家出资,不让移民分担住房成本的做法。

(四)滩区移民非农安置方式是风险高而且没有退路的安置方式

各种移民搬迁过程实则也是移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丧失的过程。但是非农安置方式与农业安置方式相比较,非农移民资本丧失的更为彻底。例如移民以前的农业技能和经验不再有效,以前基于农村、农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渠道不再有效。虽然移民的生存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非农化的生存能力和知识储备几乎为零,面临的贫困化风险会大大增加。

同时,非农安置方式与农业安置方式相比较,非农安置方式的(外部)风险远高于农业安置,因为土地本身具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对于非农安置方式,失业的风险一旦发生,若没有社会保障,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尤其是在集中安置的情况下,移民不仅对政府的依赖心理非常强,还容易形成“你把我搬迁出来的,你要对我负责”的社会群体心理,甚至还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在小浪底库区移民的非农集中安置中曾经出现过。

可以说,采用大规模的非农化集中安置方式,相对于农业集中安置而言,是一种没有任何退路的安置方式。搬迁扶贫,说到底,就是把贫困农民从滩区搬出来,给他找活干。当地政府无形中承担了移民集体的就业责任或者失业的社会保障责任。如果实施“本乡本县就地安置”的近迁安置方式,从滩区贫困县政府所“不得不”承担的这些责任来说,它也是有心无力。而把搬迁扶贫任务分散在多个(发达)县市,就会大大减轻就业压力和社保压力。

因此,对黄河滩区移民来说,最大限度降低其就业的风险,安置地选择在何处至关重要。可行的选择标准是:安置地的城镇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确保移民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根据一般规律,小城镇发展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较发达县市的小城镇发展在前,贫困县市的小城镇发展在后;大中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小城镇发展在前,偏远地域的小城镇发展在后。滩区所属贫困县,地处偏僻,交通区位条件差,大中城市辐射不到,小城镇要普遍地发展繁荣并实现就近就业,这不是黄河滩区有关县区在短期内能实现的目标。因而“本乡本县就地安置”模式的效果不如跨县市远迁安置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黄河滩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正在实施的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计划,其中心内容之一是对滩区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和有组织地向外进行劳务输出,说明就业容量极其有限。可以预计的是,如果搬迁全部局限于本县之内,未来还需要组织劳务输出。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根据黄河滩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规划,确立的大部分主导产业是:濮阳市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化工产业,濮阳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光电产业,范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金属加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台前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换句话说,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大部分是资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不是有利于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产业发展只能吸收少部分劳动力。

滩区地僻无资源,几十万人口在贫困县是负担,在发达县市就会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如果寄希望于上级政府向滩区贫困县拨付大量资金,或者通过上项目来解决滩区移民劳动力就业问题,其经济效率必然低于跨县市搬迁条件下同样也可以解决移民就业问题的发达县市之经济效率,从而拖累全省GDP增长率和经济效率。

所以,站在什么角度看滩区的搬迁扶贫很重要。如站在全省高度与站在所属县的高度看搬迁扶贫,结果大不同,因为相关主体追求的目标利益不同。在当前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体系下,黄河滩区所属县市一定会把地方的经济增长与搬迁扶贫捆绑在一起:最好的途径就是利用搬迁扶贫不断地向上级要项目、要资金、要政策,在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个局部利益的同时,实现搬迁扶贫。当然在县域角度,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搬迁扶贫问题。因此,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一般是优先于搬迁扶贫目标。而不用考虑这些项目、资源在其他县市是否有更高的经济效率。而且因为濮范台试验区的比较优势大部分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还会出现经济增长与扶贫的两难选择:从经济增长角度讲,上级拨付的资金会投向资金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扶贫角度讲,就应该投向本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站在全省高度看搬迁扶贫,就不会有县域局部利益的羁绊。因此,滩区搬迁扶贫一定要跨县市搬迁,而且搬迁难度要低于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因为滩区移民搬迁是无土安置。

二、河南黄河滩区移民安置区选择的基本思路

当前黄河滩区的县市规划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滩区移民搬迁的试点工作,相关部门也在制定黄河滩区扶贫搬迁的总体规划方案。确立的搬迁安置原则是以本县区就近集中安置为主,依托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城镇、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安置区,通过引导并扶持工业、农业相关产业、服务业向安置区周边布局,吸纳劳动力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和劳动力的就近就业。笔者认为,在滩区所属贫困县内通过建设小城镇、兴建“移民城”等方式大量集中安置外迁移民,然后利用政府的优惠和支持政策发展二、三产业解决移民就业问题,这种思路的可行性需要仔细评估。如果在贫困县内的小城镇盲目规划设计集中外迁安置区,会造成有镇无市、有镇无业的被动局面,政策、资金扶持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积极探索跨县市异地远迁和大分散、小集中的安置方式,依托河南省沿京广轴线和陇海轴线两大产业带上的大中城市、县城、中心城镇、产业集聚区,有计划地将滩区居民分期分批外迁安置。

(一)实施“产业”移民安置

扶贫搬迁关键是要使移民搬出去之后有活干、有钱挣,实现就地就近非农就业。要选择已形成规模的产业集聚区附近居住小区或城镇建设安置区,进行集中安置。只有这样,扶贫搬迁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才能避免先规划建设外迁安置区集中安置、后寻找和安排产业项目的巨大风险和被动局面的出现。

(二)实施向中心城镇移民安置

要依托各发达县市有产业基础和就业前景的中心城镇,实施集中安置。如,新郑市的龙湖镇、巩义的回郭镇等中心城镇,这些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大、就业机会多。另外,移民安置区建设不需要像贫困县内安置那样额外投资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因而资金投入并不是很高。

(三)实施“城市近郊”移民安置

河南省沿京广轴线和陇海轴线的大中城市,郑州、新乡、许昌、商丘等,每个城市近郊至少可以分散容纳几万人至10万人的规模移民,还有新郑、巩义等发达县市近郊接收滩区移民。实施“城市近郊”移民安置,优点是未来城市近郊的房租收入可以成为滩区移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而有余,还可以节约政府数百亿元的移民财政支出。优越的郊区区位在未来产生稳定的房租收益,只要政府担保,银行也会愿意贷款给移民进行建房等项支出。在当前近郊土地(征地)价格较低,还没有完全反映其未来租金收益的情况下,征地、搬迁费用较低。因此,这个思路的道理是:用未来的土地增值收益支付今天的移民费用。

“城市近郊”移民安置方式具有可靠性:即大中城市未来发展繁荣的可能性,远高于在沿黄贫困县内建设多个小城镇或大型社区并使其发展繁荣的可能性。可行性在于其要点是单纯的利益分配,而且是未来利益的分配,引发的现实矛盾较少;不需要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二三产业项目投资。便利性是在城市近郊提供更多的房屋出租,可以降低城市房屋租金,降低城市外来人口的生存成本,进而降低城市常住人口的生活成本;还可以降低城市工商业和产业集聚区工业的用工成本,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缘的城中村或者城乡接合部是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并融入城市社会的第一站,这个特殊区域,表面看管理无序混乱,实则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实施城市移民安置

城市移民安置属于自愿移民的方式,进城务工者的就业能力不同、需求不同、务工所在地域和城市不同、寻找工作所依靠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因此,本质上不适合集中安置,而比较适合分散安置。作为前述安置方案的补充,要顺应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趋势,推动迁移人口城市化,对于部分有意愿迁居城市的滩区群众,要积极帮助其落户城市。积极鼓励进城务工并有稳定收入的滩区居民和家庭进入其务工城镇安置,优先办理城镇户籍,优先安排廉租房。

扶贫搬迁协议书 篇9

甲方:乙方:身份证号码: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签订以下协议:

1、安置地点:安置地位于村组,该土地没有权属争议。

2、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安置,户型设计图纸如下(按乙方实际家庭人数进行设计),实行统规统建。

3、补助标准:根据乙方家庭实际人口数计算,每人补助不超过平方米,补助标准为不低于元/平方米,实行集中安置的,基础设施由项目实施单位统一配套搞好。

4、搬迁时间:新房建成交付时间为年月日前,乙方应在交付后日内迁入新居。

5、原住房处置要求:乙方应在自新房交付日起日内,对原住房进行拆除并交出宅基地。

6、资金筹集责任:乙方应按元/人,将自筹资金在协议签订时交给甲方,其他工程建设资金来源由甲方协调。

7、甲乙双方其他义务:乙方要求集中安置的,由甲方统一安排用地,要求分散安置的,自行与村组协商用地,村组应提供帮助,乙方自协议签订日起,不得反悔,不得违背协议拒不拆除旧房,不得占用原宅基地,甲方对安置工程建设进度,房屋质量监管负有业主责任,如因工程质量,建设进度产生纠纷,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订日生效。

甲方:法人签字:乙方(签字并按手印):

年月日

扶贫搬迁协议书范文篇二

甲方:**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家庭住址:甲、乙双方根据市、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相关政策规定,经协商签订本搬迁安置协议,并一致达成如下内容:

一、甲方责任和权利

1、负责组织乙方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安置;

2、对乙方进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指导、检查和验收;

3、乙方按要求完成搬迁安置后,甲方及时按政策规定将补助资金兑现给乙方 人合计人民币 元(大写:)(兑现补助资金标准为:农搬城6000元/人农搬农4000元/人其他);

4、乙方搬迁安置后,甲方为乙方生产生活提供方便,指导乙方发展产业,为乙方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其脱贫致富。

二、乙方责任和权利

1、服从甲方的统一组织和领导,按甲方要求有序实施搬迁;

2、按照甲方要求如实、及时提供相关证件和材料;

3、享受**府发〔20xx〕36号文件规定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共人,补助资金标准为 元/人,共计人民币 元(大写:);

4、搬迁安置后,按政策规定获得相应的补助资金。

三、其他

1、乙方按照甲方要求完成搬迁安置后,经镇、县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享受相应补助;

2、本协议从签字之日起生效,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编写提纲 篇10

前言

一、基本形势

(一)“十二五”搬迁移民扶贫实施情况

主要包括资金投入、搬迁规模、安置点类型及数量、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变化等。

(二)“十三五”搬迁移民扶贫面临的形势

主要包括面临形势、有利条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

(一)实施区域与搬迁规模

应包括搬迁总规模、搬迁对象的构成及区域分布、分搬迁规模等。

(二)搬迁方式

应明确整自然村搬迁人口所占比例。

(三)安置方式

应明确不同安置方式下的安置规模。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住房建设

(二)配套基础设施

含水、电、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

(三)公共服务设施

含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医院、文化室、活动广场等。

(四)土地整治

包括新开垦或改造农田、对原有宅基地的复垦整治等。

(五)产业发展与就业培训

(六)迁出地生态恢复

五、资金测算与筹措方案

(一)资金需求测算

(二)资金筹措方案

六、保障措施

(一)土地支持政策

(二)金融支持政策

(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五)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政策

(六)其它政策

上一篇:足球基地网下一篇:无线遥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