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奖十篇

2024-08-24

国家科技进步奖 篇1

科技成果奖是对于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的一种奖励, 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 具有重要的意义。奖励能够更好的激发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继续努力, 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 为更好的研发更具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 科技成果奖还能够有效的衡量一个团队、单位以及个人的科研水平以及对于整个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小, 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 如何进行科技成果奖的评定, 如何能够使其更加科学、公平、公正, 真正体现我国现阶段的科研水平, 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以来,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取得了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 8项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都得益于条例的指导和激励作用。在该院的科技成果申报工作中, 也是紧密与科研创新相结合,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型号项目定型一个, 申报一批, 同时申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一批;按型号做好符合国防科工委要求的成果树, 将成果树里项目尽最大努力申报为国防科技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预研项目结题一批, 申报一批。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该院获奖项目始终保持在集团前列。

以下是通过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的学习的指导下, 结合本单位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作与大家分享。

1 全面掌握成果情况, 选择合适成果推荐

1.1 加强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对于一个科技工作人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够只关注科研项目的各项进程, 而忽略了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科技项目成果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在全面了解科技项目以后, 对于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特别是对于一些国家给予支持的资助的科研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大的、重要的项目而言, 一定要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 针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 要进行特别关注, 并为其申报奖励奠定重要的基础。

1.2 奖励种类选择

按照现行的科技奖励政策, 按种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自然科学奖;

2技术发明奖;

3科技进步奖;

(4) 国际科技合作奖。

科技进步奖级别大致分为如下三级:

(1) 国家一级的奖项, 由国务院安排设立;

2省、市、自治区一级的奖项, 由省、市自治区安排设立;

3厅、局一级的奖项, 由厅、局级设立;

(4) 协会一级的奖项, 由协会设立。 (相当于省, 自治区设立的科技进步奖) 如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科技奖励的申报, 具有严格的规定, 需要针对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科技成果奖励类别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 能够申请自然科学奖的主要是基础研究以及基础应用类的科技成果, 其以发表论文、引用、检索为主。在申报过程中, 由于技术发明以及科技进步奖项都属于技术类的, 因此不好进行明确的区分。

而在实际的申报过程中, 也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区分, 特别是技术类的发明奖项, 大多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突破, 与原有技术有一定的区别与创新, 而申报的条件是一定要具有专利证书, 否则不可进行技术发明奖的评定。

而对于科技进步奖而言, 需要通过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而实现了对该领域工作的改进与完善, 实现了对于工作的创新与进步。

1.3 报奖时机选择

当科技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之后, 就要进行申报了, 申报时间也需要明确, 主要是因为成果类型不同, 其奖项评定的重点也就不一样。

对于基础性的成果而言, 如果要进行奖项评定, 需要同领域的普遍认可, 同时还要有大量的引用;而相对于技术类的成果而言, 就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往往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由于申报时间没有完全把握好, 而导致其成果失去一定的创新型, 或者使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降低等, 从而影响了评奖的级别和水平。

所以说, 对于科技成果的评定与奖项的申报, 进行必要且科学的区分是十分必要的, 而奖项的申报时间把握也十分重要, 需要申报人给予高度重视, 不要错失最佳时机。

如定型后的型号项目要在定型后3年内申报完, 分系统项目要在大系统项目之前或同时申报。

2 认真组织推荐材料, 提高申报成果等级

2.1 填写推荐书

在推荐书填写之前, 需要对推荐书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认真且仔细的阅读, 同时还需要全面了解推荐书的相关要求, 再进行认真填写, 同时更要熟悉推荐书的填写技巧, 不可随意填写, 以免影响申报书的填写效果。

(1) 对于项目名称一栏, 一定要按照要求, 将项目的特征、特点以及内涵等要素表示出来, 不能进行概述, 切记用“研究”的方式进行表述。

(2) 对于主要完成人一栏, 需要按照完成者对于该项科技研究的贡献程度进行填写, 同时所附的说明材料也需要按照以上人员顺序进行安排, 如果有任何变动, 需要提供相应的更改说明, 并得到相关人员的签字, 才能够上交, 也就是要确保上交资料的严谨性与一致性。

(3) 项目简介一栏, 需要注意的是, 填写的内容一定不能够太复杂, 要精练, 通过有限的语言对相关项目情况进行阐述, 不必要涉及技术的相关具体内容, 也可以对相关重要内容用下划线标注, 以使项目介绍更加具有针对性。

(4) 主要的技术内容是该推荐书的核心内容, 需要进行具体阐述, 这一部分内容一般情况下没有字符数上面的限制, 但在填写的过程中也不可特别冗繁, 既要全面、具体, 也要逻辑性强, 表达意思要准确, 特别是对于技术的原理、经济指标以及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要进行详细阐述, 也可以加一些图片、图表等内容, 使内容更生动、形象。

(5) 针对于发明、发现以及创新点这一栏, 是重点内容, 是对于技术内容的总结, 一般都用四条进行概况, 字符数不要太多, 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包括基础理论的成果、创新点、已解决的问题、所研发产品的创造性等方面, 基础理论部分需要是提出的新理论, 创新点, 则主要是总结出来的新规律以及新发现等, 还需要针对相关的技术成果所能解决的相关具体问题, 这也可以有相关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产权等证明作为说明。

(6) 对于经济以及社会效益部分, 也需要进行间接概括, 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特别要具有相关财务部门的数据统计依据。

这其中又包含了直接经济效益以及间接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的直接经济效益则主要包括技术转让、研发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 而间接经济效益则主要是通过转让或者新产品生产以及通过科学施工等产生或者节约出来的效益。

但不论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 都必须有详细的财务数据分析, 特别是针对于直接经济效益, 一定要盖有公司财务的专用章, 以示证明。

而针对于社会效益而言, 这是科技成果对于该行业以及社会的推进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2 附件材料准备

(1) 基础理论成果应附的材料有:其中主要包括论文被其他人员引用的具体情况, 文章检索的复印材料、相关论著的复印件、对该成果科学评价的证明材料。特别指出的是, 相关论著一定是要发表一年以上的, 同时还需要表明作者的所在单位。

论著的收录情况具有严格的规定, 一定要是三大索引收录, 同时必须是科技部门授权的查新机构出具相关检索的证明材料, 而引用的具体情况也要进行区分, 是自引还是他引, 也就是完成者引用不能算作正规的引用次数中。

同时, 对于其他人的引用, 其引用的评价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也需要进行如实的汇报, 论文必须要有详实的目录, 方面审阅。

(2) 应用技术成果应附的材料有:技术评价证明、应用证明、知识产权证明、相关技术资料。其中技术评价证明主要是指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证书、发明专利证书;国家规定需要审批的动植物新品种, 农药、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等的审批文件等。

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 技术评价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科学、准确的评价材料能够使科技项目更好、更快的得到评审的认可, 对于科技成果的应用, 相关应用部门需要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 以证明该项成果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同时还需要确保该项科研成果已经使用了三年以及三年以上的时间。

(3) 对于科研项目, 一定要具有相应的知识产权文件, 以证明该科研项目的所有权, 其中包括如专利证书、著作权证书等等, 除提供相应的复印件意外, 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权利要求书, 以便更好的明确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

(4) 特别还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申报过程中, 特指省级的奖励, 一定要提供科研成果的登记表, 并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证明, 确保其应用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不涉及国家机密方面的成果项目还需要进行成果登记, 并将相关材料附在申报材料的附件当中, 以确保申报材料的完整、真实。

综上所述, 对于科技成果而言, 其奖励的申报过程是十分严格的, 需要给予高度注意, 特别是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 并且对于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从而更好的确保科技成果奖励的申报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激励作用, 提出了科技成果申报材料的撰写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总结了科技成果申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从选择合适的成果、准备完整的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希望能为广大科技人员在奖励申报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申报

参考文献

[1]孟宪飞, 梅元红, 吴荫芳.高校如何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3, 25 (2) :131-134.

[2]张云云, 王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原则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1993.

国家科技进步奖 篇2

国家治理就是针对政府、市场和自愿提供公共产品存在负外部性时,由政府对这些公共产品进行引导、加强和管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治理主要采用行政方式对经济领域进行调配,经济生活中会出现粗放式经营及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等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现象。因此国家治理就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及其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国家统治职能,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其他的立法、司法等组织结构,共同管理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治理的本源在于国家在社会中享有人民赋予的主权,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及政治领域的复杂性,公共领域治理范围在不断扩大延伸,不同利益主体对公共事务不断进行冲突和协调,需要不同层次的主体自行采取联合行动,对权力进行制度安排的持续治理活动。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治理系统。

为了切实贯彻国家治理目标,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健全、完善、增强对各治理主体的权利制约系统,增强专门用于预防、揭示和抵御的权利侵害病毒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国家治理就是由众多、功能各异的免疫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当然,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监督评价个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方式,约束公正财政的使用情况。随着国家治理目标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国家审计的目标层次由低到高,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方法也在进行科学改革,同国家治理机体中其他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整个国家治理结构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整个机体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权力和公共财政制衡的工具—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监督、评价、鉴证工具。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产生于国家治理对它的需求,国家治理整体目标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未来走向。以国家治理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治理审计,是新时期国家审计理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对审计定位的重新审视和高度凝练。

二、基于国家发展视角的国家审计目标演变

关于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随受托责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当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导致财产所有者不能独立管理经营好自己的财产时,才会出现委托第三人对财产代理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情况进行鉴证、监督和评价,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对财产所有权人造成利益损害。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职能的正确履行,首要的特点是独立性,对财产的委托人负责。根据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的区别,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又包括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的本质在于委托受托责任前提,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历史条件,遵循审计本身的规律,审计的目标、重点、方法、任务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的一切权利和财产都属于人民,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参与国家治理,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权利滥用的损害,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需求,对各级受托人国家职能的履行和受托责任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制约和权力制衡,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国家的发展脉络阐述国家审计目标的演变沿革。

(一)古代国家审计:对账目进行详细审查

中国古代审计起源,审计史研究者基本达到共识,原始社会没有审计,萌芽应该在奴隶社会,具体在哪个朝代,并没有详实的资料予以记载,有学者认为是大禹时期产生审计,主要为诸侯治水、政绩考绩及娇女贡赋进行检验。有学者认为是在西周,主要标志是对宰夫执行的就地稽查审计,宰夫职掌的审计,不仅是中国审计的起源,而且对以后审计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政府审计起源于哪个朝代无法考证,但是古代的国家审计,主要是为奴隶主和君王负责,如在西周时期的天子之下,设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卿之职,大宰为天官之掌,大宰下有司会,小宰的属官宰夫具有审计职能。监官和部门史官也有一定的审计职能;秦汉设立的御史监察机构,审计除了具有政治监察外,还发挥管理的职能,开启了中央财计组织部门经济监察权力独立之先河。唐朝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比部从司法系统独立地对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勾覆,进一步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开创了中国审计与监察相结合的历史新时期。

由于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和局限性,国家的存在主要为统治者服务,而统治者具有独裁的性质,把国家看成是自己的,没有意识到人民在国家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运用暴力来维护政权。所以产生的具有国家审计职能的部门也直接向统治者负责,通过手工的详细审计经济账目发挥经济监督的职能参与国家的治理,成为以“统治者中心主义”为治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大部分通过与统治者有相当血缘、地缘关系的精英人物来完成。参与国家治理的目标是维护奴隶主、封建专权,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保证与统治者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权力运行的畅通。我国古代国家审计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与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的兴衰和治理的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国家审计的产生发展与国家的体制是休戚相关的。

(二)近现代国家审计:借鉴西方审计思想,强调体制上的独立性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先进的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对中国政府审计产生深刻的影响,进步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政治博弈逐渐意识到建立符合国情的审计模式的重要性,这种先进的思想同时受到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成熟审计模式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受托责任理论在西方国家发展的日臻完善,各国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社会环境形成和完善了立法、司法、行政、独立四种较为成熟的审计模式。其中立法型审计模式中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具有一定的惩罚权和审判权,独立性相对其他三种审计模式较高。司法型审计模式的国家审计机关位于行政和立法之间的独立机构,隶属于审计法院,审计具有一定的裁判权,能够合理保证审计的高质量和判决的合法有效性,审计建议的权威性。我国就属于行政性审计模式,审计机关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受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领导和调配,行政上有利于统一领导,但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独立型审计模式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独自发挥监督评价职能,审计结果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影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独立状态。

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民主政治的崛起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权力和所有权结构日益多元化,形成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多种多样的利益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受托责任关系,并产生了公共资源和公共财产以及公共利益等概念,这些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使得政府必须对公众承担一定的受托责任,公众通过代表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委托审计对政府部门履行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将审计信息提交给广大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人民大众、政府机构、以及管理和经营各类资源和机构的企事业机构等等。不同的国家审计体制的选择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期望国家审计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取得哪些整治效果和审计期望价值。立法、司法型国家体制中,国家审计强调对权力的制衡;行政型国家体制,国家审计更多注重行政政府的操作职能。但是由于在近代,封建传统仍有残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现实国情导致很多监督都是治民不治官,治上不治下,近代政府审计终于未能彻底完成审计组织、审计方法和审计制度的现代化,形式上完善和严密的审计机构和制度并不能发挥国家治理初衷。因此国家审计的作用发挥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

(三)当代国家审计:强调体制机制完善,拓展治理领域和职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沿袭革命根据地的作法,审计曾经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发挥作用,但不久就被财政监察及监察取代,从1949年到1978年,弱化了国家审计职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滋生了很多违法犯罪、以公肥私、盲目投资等危害经济健康运行的不正常现象,内设的财政、税务监督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坚强法制建设,依法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于是从1980年开始,各级行政组织对国家审计重新进行认识与互动,结合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化建设,就修改《宪法》的时机,将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列入宪法: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3年9月,成立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2006年对《审计法》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依法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发挥国家审计的重要性,逐步深化财务审计和金融审计,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审计,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积极贯彻公共财政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必须跟进的理念。国家审计工作逐渐融入到经济运行的每阶段,审计机关不断加强“人、法、技”的锤炼。国家审计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多是对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国家审计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当代中国社会,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归属于人民,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受托责任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推动人民大众、政府及工作人员和公共资源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良性循环发展,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选择的变化,推动现代审计的确立和变迁,同时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领域中,审计领域逐级扩大,职能不断拓展,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针对经济转型期各种矛盾纷呈现象,要求国家审计要严肃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经济变革方向,国家审计服务宏观调控,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深层次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衡和监督,审计机关要和司法机关、行政监察等为一体,明确国家审计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国家审计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即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进一步强调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监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三、构建国家治理审计,发挥多类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大系统中,作为权力制衡工具服务于国家治理系统健康平稳运行,从国家治理的发展脉络看,构建国家治理审计,丰富多层次国家审计内容,实现国家治理良性审计,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围绕构建和谐国家治理的目标导向和重点领域实施。

(一)重视环境审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循环发展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国家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大有作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要求为出发点,资源环境审计应充分发挥揭示、威慑、预防和抵御机制的作用,应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探索并实施包括矿产资源、国土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和能源资源在内的资源管理审计,开展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废物管理、大气污染、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治理审计,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目标,识别和评估人类行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相关风险,审计人员要了解政府缓解、预防和控制上述风险的机理;了解政府应对威胁的法规、政策和财政工具有哪些?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是怎样的?相应的公共开支的情况如何等等,坚持以促进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及时发现、揭示和抵御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推进民主法治的深入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为了加强对干部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治理腐败行为,推进依法行政。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和理念,经济责任审计的展开方式、体制构建、审计实施内容蕴含在国家审计本质的范畴内,同时其独特直接的审计理念、审计对象又使其成为国家审计验证各级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善治政府、有效政府、服务政府,树立广大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强调公民对广大政治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保证公民直接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工作决策和执行环节。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有助于更好的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解释国家审计的本质,具有中国审计特色的蕴含人、资金于一体的审计方式。挖掘经济责任审计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国家治理审计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良性作用,结合对责任人的审计,和相关的资金、政策、项目融合在一起。通过这些渠道和途径实现公民的参政议政,充分体现了社会公众的意愿,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基础上削减矛盾,提高了国家审计机关的水平和效率。

(三)国家审计体制与国家治理结构顶层优化控制

新时期的国家审计已经明确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但是,我国国家审计行政体制的设置使之缺乏独立性,欲达到国家治理审计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必须对国家审计体制进行改革和国家治理结进行顶层优化控制,解决国家审计为谁负责,归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从权利制衡和监督视角发挥国家治理审计的独立性作用,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制度、规范和机构也需做出相应变动,当然,现阶段我国的行政型国家模式在设立之初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只在部分国家审计职能发挥的领域出现有损独立性问题,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完全改革国家审计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考虑分两部走进行改革:第一步,维持国家审计署部门现状,更名为审计部,垂直领导;第二步,在人大下组建审计监督委员会,全面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国家审计的独立监督作用。国家治理审计必须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创新审计体制、转变审计思路,在高层次、多领域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不断在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廉政审计等多种国家审计领域开拓进取,体现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与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审计监督氛围,预防、揭示、抵御经济社会的违法违规问题。

(四)以公共财政审计为主线,全面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管理工作浅析 篇3

关键词: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申报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91-2

0 引言

科技成果奖是对于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的一种奖励,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奖励能够更好的激发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为更好的研发更具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科技成果奖还能够有效的衡量一个团队、单位以及个人的科研水平以及对于整个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如何进行科技成果奖的评定,如何能够使其更加科学、公平、公正,真正体现我国现阶段的科研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以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取得了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都得益于条例的指导和激励作用。在该院的科技成果申报工作中,也是紧密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型号项目定型一个,申报一批,同时申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一批;按型号做好符合国防科工委要求的成果树,将成果树里项目尽最大努力申报为国防科技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预研项目结题一批,申报一批。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该院获奖项目始终保持在集团前列。

以下是通过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的学习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作与大家分享。

1 全面掌握成果情况,选择合适成果推荐

1.1 加强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对于一个科技工作人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够只关注科研项目的各项进程,而忽略了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科技项目成果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在全面了解科技项目以后,对于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特别是对于一些国家给予支持的资助的科研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大的、重要的项目而言,一定要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针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要进行特别关注,并为其申报奖励奠定重要的基础。

1.2 奖励种类选择

按照现行的科技奖励政策,按种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自然科学奖;

②技术发明奖;

③科技进步奖;

④国际科技合作奖。

科技进步奖级别大致分为如下三级:

①国家一级的奖项,由国务院安排设立;

②省、市、自治区一级的奖项,由省、市自治区安排设立;

③厅、局一级的奖项,由厅、局级设立;

④协会一级的奖项,由协会设立。(相当于省,自治区设立的科技进步奖)如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科技奖励的申报,具有严格的规定,需要针对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科技成果奖励类别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能够申请自然科学奖的主要是基础研究以及基础应用类的科技成果,其以发表论文、引用、检索为主。在申报过程中,由于技术发明以及科技进步奖项都属于技术类的,因此不好进行明确的区分。

而在实际的申报过程中,也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区分,特别是技术类的发明奖项,大多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突破,与原有技术有一定的区别与创新,而申报的条件是一定要具有专利证书,否则不可进行技术发明奖的评定。

而对于科技进步奖而言,需要通过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而实现了对该领域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实现了对于工作的创新与进步。

1.3 报奖时机选择

当科技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之后,就要进行申报了,申报时间也需要明确,主要是因为成果类型不同,其奖项评定的重点也就不一样。

对于基础性的成果而言,如果要进行奖项评定,需要同领域的普遍认可,同时还要有大量的引用;而相对于技术类的成果而言,就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往往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申报时间没有完全把握好,而导致其成果失去一定的创新型,或者使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降低等,从而影响了评奖的级别和水平。

所以说,对于科技成果的评定与奖项的申报,进行必要且科学的区分是十分必要的,而奖项的申报时间把握也十分重要,需要申报人给予高度重视,不要错失最佳时机。

如定型后的型号项目要在定型后3年内申报完,分系统项目要在大系统项目之前或同时申报。

2 认真组织推荐材料,提高申报成果等级

2.1 填写推荐书

在推荐书填写之前,需要对推荐书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认真且仔细的阅读,同时还需要全面了解推荐书的相关要求,再进行认真填写,同时更要熟悉推荐书的填写技巧,不可随意填写,以免影响申报书的填写效果。

①对于项目名称一栏,一定要按照要求,将项目的特征、特点以及内涵等要素表示出来,不能进行概述,切记用“研究”的方式进行表述。

②对于主要完成人一栏,需要按照完成者对于该项科技研究的贡献程度进行填写,同时所附的说明材料也需要按照以上人员顺序进行安排,如果有任何变动,需要提供相应的更改说明,并得到相关人员的签字,才能够上交,也就是要确保上交资料的严谨性与一致性。

③项目简介一栏,需要注意的是,填写的内容一定不能够太复杂,要精练,通过有限的语言对相关项目情况进行阐述,不必要涉及技术的相关具体内容,也可以对相关重要内容用下划线标注,以使项目介绍更加具有针对性。

④主要的技术内容是该推荐书的核心内容,需要进行具体阐述,这一部分内容一般情况下没有字符数上面的限制,但在填写的过程中也不可特别冗繁,既要全面、具体,也要逻辑性强,表达意思要准确,特别是对于技术的原理、经济指标以及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要进行详细阐述,也可以加一些图片、图表等内容,使内容更生动、形象。

⑤针对于发明、发现以及创新点这一栏,是重点内容,是对于技术内容的总结,一般都用四条进行概况,字符数不要太多,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包括基础理论的成果、创新点、已解决的问题、所研发产品的创造性等方面,基础理论部分需要是提出的新理论,创新点,则主要是总结出来的新规律以及新发现等,还需要针对相关的技术成果所能解决的相关具体问题,这也可以有相关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产权等证明作为说明。

⑥对于经济以及社会效益部分,也需要进行间接概括,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特别要具有相关财务部门的数据统计依据。

这其中又包含了直接经济效益以及间接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直接经济效益则主要包括技术转让、研发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而间接经济效益则主要是通过转让或者新产品生产以及通过科学施工等产生或者节约出来的效益。

但不论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都必须有详细的财务数据分析,特别是针对于直接经济效益,一定要盖有公司财务的专用章,以示证明。

而针对于社会效益而言,这是科技成果对于该行业以及社会的推进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2 附件材料准备

①基础理论成果应附的材料有:其中主要包括论文被其他人员引用的具体情况,文章检索的复印材料、相关论著的复印件、对该成果科学评价的证明材料。特别指出的是,相关论著一定是要发表一年以上的,同时还需要表明作者的所在单位。

论著的收录情况具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是三大索引收录,同时必须是科技部门授权的查新机构出具相关检索的证明材料,而引用的具体情况也要进行区分,是自引还是他引,也就是完成者引用不能算作正规的引用次数中。

同时,对于其他人的引用,其引用的评价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需要进行如实的汇报,论文必须要有详实的目录,方面审阅。

②应用技术成果应附的材料有:技术评价证明、应用证明、知识产权证明、相关技术资料。其中技术评价证明主要是指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证书、发明专利证书;国家规定需要审批的动植物新品种,农药、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等的审批文件等。

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技术评价材料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科学、准确的评价材料能够使科技项目更好、更快的得到评审的认可,对于科技成果的应用,相关应用部门需要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以证明该项成果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同时还需要确保该项科研成果已经使用了三年以及三年以上的时间。

③对于科研项目,一定要具有相应的知识产权文件,以证明该科研项目的所有权,其中包括如专利证书、著作权证书等等,除提供相应的复印件意外,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权利要求书,以便更好的明确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

④特别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申报过程中,特指省级的奖励,一定要提供科研成果的登记表,并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证明,确保其应用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不涉及国家机密方面的成果项目还需要进行成果登记,并将相关材料附在申报材料的附件当中,以确保申报材料的完整、真实。

综上所述,对于科技成果而言,其奖励的申报过程是十分严格的,需要给予高度注意,特别是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并且对于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从而更好的确保科技成果奖励的申报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参 考 文 献

[1] 孟宪飞,梅元红,吴荫芳.高校如何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2):131-134.

[2] 张云云,王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原则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1993.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篇4

项目名称: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 推荐单位:教育部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完成人:贺克斌,王书肖,张强,程水源,郑君瑜,吴烨,谢绍东,宋宇,蒋靖坤,薛志钢,刘欢,陈东升,段雷,赵斌,李萌

项目简介:

排放清单技术、立体观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共同构成欧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重大行动计划(CAFÉ、CAIR等)的三大核心支撑技术;因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体系在世界上技术构成最复杂、时空变化最迅速,对排放清单技术在准确定量、及时更新和高分辨率方面提出了全面巨大挑战。项目通过研发采样测试技术、基于过程的排放清单技术、高分辨率排放源模式和清单多维校验技术等;基于在线平台集成,构建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体系及数据集产品。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研发了固定源PM2.5/PM10 双级虚拟撞击采样器,测量精度优于美国标准方法所采用的双级旋风采样器和欧盟标准方法所采用的传统撞击采样器,提升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的准确性;集成微等比例采样、多通道分级稀释、OBD 等先进技术,开发出全组分分析的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实现由时段平均向瞬态排放测试的技术跃升,并首次实现道路复杂工况与颗粒物排放粒径分布、粒数浓度、颗粒物密度和关键化学成分的同步准确测定;基于大量现场测试构建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和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

2、开发出基于动态过程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包括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道路和行驶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表征技术,使一次PM2.5和VOCs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不确定性降低了50-70%;集成能源利用、技术演进和污染控制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与控制情景的动态源清单技术方法,实现排放预测从行业到工艺技术的提升。

3、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源模式,通过源分类细化升级、GIS技术运用、源特征谱-化学机制映射关系建立等,将源清单时空分辨率、化学物种辨识精度和源识别种类提高一个数量级;建立在线排放清单计算和网格化处理技术平台,实现多、不同空间尺度、多化学组分的排放清单整合计算处理及与大气化学模式之间的无缝链接。

4、建立综合不确定性分析、卫星遥感、地面观测、模型模拟的排放清单多维校验技术。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建立了完整的自下而上清单不确定性追踪和定量技术,完成区域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评估;发展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点源排放的方法,首次证明卫星数据可用于评估中国大点源排放变化;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方法,获得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的长期演变特征。

教育部鉴定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基于动态过程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清单在线计算平台技术及数据产品、源排放粒径谱与成分综合采样测试系统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SCI论文146篇,他引2074次,单篇他引最高380次;12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6项。专著3部。

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40多项重大政策、技术文件和业务平台的核心科技支撑。主要包括: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环保技术文件《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和《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等,河北、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数十个省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部分省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平台。成果应用于香港订定粤港减排目标与减排计划、澳门制订在用车尾气排放标准和全面改进我国环境气象业务预报水平等。上述重大政策和行动推动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践。2014年1-11月,74个城市PM2.5、PM10、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7%、8.8%、16.6%、0.5%和8.4%,空气重污染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污染强度均明显降低。成果明显改善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排放清单技术与数据产品长期滞后状态,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世界一流的工作,被国内外100多家研究机构和TF-HTAP、MICS-Asia等多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采用,在排放清单技术领域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贺克斌,申现宝,刘欢,姚志良,马永亮,肖静。一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沿程多点采样分析系统,ZL201210483690.1 2.蒋靖坤;邓建国,段雷;基于虚拟撞击原理的双级PM10/PM2.5采样器;CN 203758800 U 3.刘欢,贺克斌,肖静,吉姆.伦茨,用于排放研究的车载机动车活动水平测量仪,ZL201220529593.7 4.贺克斌;申现宝;刘欢;姚志良;马永亮;肖静;一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沿程多点采样分析装置,ZL201220628498.2 5.贺克斌;姚志良;张明辉;申现宝;肖静;一种多通道多组分固定源采样分析装置,ZL201320026627.5 6.程水源等,稀释混合系统,CN 203117026 U 7.程水源等,采样系统,CN203376186 U 8.程水源等,移动源行驶参数测试系统,CN203117182 9.机动车行驶工况合成软件V1.0,2011SR033360 10.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 V1.0,登记号:2011SR045336 11.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 V2.0,登记号:2013SR130071 12.澳门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2012SR067469,2012.3.29 13.多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效果实时模拟及可视化分析软件V1.0,2014SR053081 14.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决策响应模型分析系统V1.0,2012SR056591 15.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系统,2013SR057324.2013.4.21.16.大气污染源标准化处理软件V1.0,2010SRBJ3098.2010.8.3 17.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软件V2.0,2012SR127927 18.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软件V1.0,2011SR033357 19.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排放数据预处理软件V1.0,2011SR033362 20.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工具软件V1.0,2009SR09716 21.遗传算法优化空气质量模型污染源清单系统V1.0,2010SRBJ5742.2010.11.29.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清华大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负责项目整体方案设计,提出了研究的主体思路和核心技术路线。研发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和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构建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和源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出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道路和行驶过程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了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技术方法,显著提高对中国人为排放源定量表征和情景预测的准确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计算模式,显著提高了对源清单的空间、时间和化学物种分配的辨识精度,实现多、不同空间尺度、多化学组分的排放清单整合计算处理及与大气化学模式之间的无缝链接;开发出中国和亚洲区域高分辨综合排放清单数据集产品。发展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点源排放的方法,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方法,获得了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的长期演变特征。成果为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硫氮总量控制、国家与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科学技术依据,编制了《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等环保技术文件。发表学术期刊文章124篇,其中SCI 论文104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9项。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的实践当中:发展了污染源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稀释采样系统及采样方法,并在京津冀地区选择代表性的工业源、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和化学组成测试,丰富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库。提出了活动水平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开发了源排放清单可视化软件平台,建立了京津冀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在北京市、河北省及其重点城市得到应用,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上述区域大气污染减排工作中发挥了实际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的实践当中:构建了以极大似然法、自展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框架,开发了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工具。研究成果推动了大气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关键不确定定性来源识别以及排放源清单改进等研究工作,将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从定性或半定量提升到定量水平,为开展大气排放源清单改进与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提供了方法基础。建立了珠三角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进行了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在广东省及其重点城市、香港、澳门等地得到应用,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2010年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十二五”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粤港珠三角空气质素管理计划(2010-2020)等科学研究、业务平台和政策制定工作,为珠三角地区开展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来源解析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

北京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负责中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和大气氨排放清单的建立工作:建立了中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编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等重要气象过程参数,对施肥、养殖、生物质燃烧等过程进行动态建模和参数化,并利用高分辨率农业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火点定位,建立了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定量表征技术,将源清单计算的空间单元从行政区提高到1km×1km网格,显著改善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时空分辨率,编制了大气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项目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成为定量解析大气颗粒物区域来源和二次颗粒物来源的核心支撑之一,并为我国开展重点区域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典型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和源排放化学特征谱测试工作:测试了我国典型钢铁厂和水泥厂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了烧结、炼铁、炼钢等不同工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丰富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

主要完成人情况:

贺克斌,第一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项目负责人,全面主持项目工作,提出研究总体方案。对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建立了创新点1中基于道路和工况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建立了创新点2中“宏观交通特征-微观工况分布-机动车排放”三级映射方法;开发了创新点3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计算模式;主持构建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体系。曾获国家科技奖励: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1);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2);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4)

王书肖,第二完成人,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4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创新点1中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源排放因子库和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创新点2中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方法;发展创新点4中综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清单校验方法。曾获国家科技奖励: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10);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3);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6)张强,第三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对创新点2、3、4做出重要贡献,开发出中国和亚洲区域高分辨综合排放清单数据产品。建立了创新点2中区域高分辨机动车动态排放清单方法;开发了创新点3中在线排放清单计算和网格化处理技术平台;发展了创新点4中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技术校验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方法。

程水源,第四完成人,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对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1中源排放采样稀释系统及采样方法,开展了大量源排放特征测试;建立了创新点3中的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郑君瑜,第五完成人,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3、4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创新点3中的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发展了创新点4中以极大似然法、自展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开发了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工具。吴烨,第六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创新点1中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和中国城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建立了创新点2中基于道路和行驶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和基于交通流特征的城市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了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技术指南。曾获国家科技奖励: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5)。

谢绍东,第七完成人,教授,北京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创新点2中的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牵头编制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文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宋宇,第八完成人,教授,北京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2中的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了中国大气氨排放清单,牵头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文件《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蒋靖坤,第九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发了创新点1中双级虚拟撞击器和稀释采样系统,并建立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克服了现有采样和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

薛志钢,第十完成人,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测试了我国典型钢铁厂和水泥厂的大气污染排放特征,确定了不同工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PM2.5和VOCs的化学组成,丰富了创新点1中的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

刘欢,第十一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创新点1中的机动车道路车载测试,建立了创新点2中基于路段交通流特征的城市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陈东升,第十二完成人,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3中的源排放清单可视化软件平台,建立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段雷,第十三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创新点1中固定污染源排放PM2.5稀释采样装置,测定了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理化特征。曾获奖励: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0);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10)赵斌,第十四完成人,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特征技术,建立了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与控制情景的动态源清单技术方法。

国家科技进步奖 篇5

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机制中, 又以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吉林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较为完善。从理论来看, 农户、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既是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主体, 也是农村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从我国实际来看, 千家万户的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低, 生产规模小, 资金有限, 信息不灵, 难以独立承担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任;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脱胎于作坊式传统手工业, 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设施简陋, 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 因此对于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甚微;而担当技术创新主要任务的农业科研院所, 由于其功能目标和管理体制等限制, 使他们与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不能有效对接, 对于农业技术进步总有鞭长莫及。[1]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对接机制的主体的特殊性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发展, 可以判断,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建设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川乐山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模式特点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实践中建起了多种技术对接机制, 包括“专家+农户”、“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专家+市场+农户”“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这些技术对接机制的模式各具特色, 适宜在不同条件下的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普通农村推广。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简称园区) 作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依托于各种农业合作组织, 探索市场经济下农业合作组织中技术推广的新办法、新体制, 形成了“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的对接模式。

“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模式是指园区专家大院, 因地制宜, 注重当地的资源特色, 整合资源,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综合组装运用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 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 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 通过农民专业协会与农户进行技术对接, 带动、辐射周边地区, 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带动当地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乐山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 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摒弃了大包大揽的“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模式。乐山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强化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强化了产业化经营对产业和农民的带动作用, 强化政府对农业的组织化建设的引导和协调服务职能, 弱化政府的介入程度。

1.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

园区先后与中科院、四川农大、北京林大、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成都中医大、四川省农科院、畜科院、林科院等十多个院校建立了院企、所企科技合作和技术依托关系, 聘请了11位高水平技术人员作为相关“专家大院”的首席专家, 通过建立畜牧、茶叶、兔业、中药材4个“科技创新转化中心”, 设立研究室、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实习基地等, 形成了园区产业的强大科技支撑。四川农大与畜牧科技园合作, 重点研究肉猪深加工关键技术, 为川猪出口龙头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冰鲜肉、冷却肉开发项目已取得成功投入中试。在四川省畜科院兔业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 农民的养兔技术普遍提高, 为深加工开发创造了条件。茶叶科技园与四川农大茶学系的长期合作, 加快了名茶和出口茶新产品的开发。“四川禹茶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 与浙江工商大学专家合作, 建成年产295吨茶多酚的生产线和国内第一条年产1000公斤高含量EGCG茶多酚的工业化规模生产线, 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1.2倍, 位居国内同行第三位。

2.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

主要核心是抓住产权、利益、风险“三大要件”, 构建利益共同体, 实行“五种联结方式”。即实行土地入股、按股分红;资金入股、保息分红;统一供物、优惠让利;价格上浮、收购让利;产加结合、二次返利。根据不同的带动主体, 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环节的利益联结方式。为有效化解园区企业和农户的经营风险, 园区从3个方面入手,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①实行保护价收购。园区加工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等根据市场行情, 定期向协会会员和养殖户公布企业农产品收购价格, 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②提取风险保障基金。园区龙头企业在企业利润和销售收入分别提取1%和3%的资金作为风险保障基金, 向困难养殖户赊销猪种、仔兔和饲料等生产资料。③探索农业 (畜牧业) 保险。畜牧科技园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四川省分公司配合, 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养猪保险条款》, 针对养殖10头以上种猪和商品猪的农户开展商业保险业务, 降低了养殖风险, 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3.创新了技术扩散机制

①推广队伍多元化, 在抓好政府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同时, 强化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等农技推广队伍建设。②推广行为社会化, 重点抓好行业协会和专业经济组织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规范建设, 提高协会等经济组织的凝聚力, 形成市场拉动、业主自动、政府助动、政策牵动、科技推动、各方联动的“服务体系+农户”推广扩散模式。③推广形式多样化, 重点是抓好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开发和应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科技110系统。④推广服务规范化, 建立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逐步规范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中介服务机构。由于紧紧抓住了科技的推广扩散, 使园区建设体现了科技产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同时, 园区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畜牧科技园为试点, 建设机制良好、功能全面、先进适用、配套完善的集生产标准、良种供给、专家咨询、信息网络、成果转化、人员培训、产业化经营等为一体的园区新型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以加强园区科技服务能力为目标, 建设了猪业、兔业、养鹅、茶叶、水果、蔬菜、金银花、林业、花木等9个专家大院。园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专家大院示范点、以企业为主体, 与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相结合的科技服务模式已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 成为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二、四川乐山农业科技园区“专家+中介组织+农户”技术对接模式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四川乐山农业科技园区专家人院建设以专业协会为依托, 带动了农民致富, 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园区企业科技能力取得进步, 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工艺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园区引进新设备近70套, 开发新产品30多个。通过大力建设林竹、畜禽、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 推广应用成果和实用技术, 组织星火科技培训, 促进了产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建立示范基地65个, 辐射带动101.5万亩, 示范养殖场1188个,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93元。茶叶科技园竹叶青基地和畜牧科技园现代化养殖场已通过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 (GAP) 认证。优质农产品大踏步走出国门, 除井研食品的冻猪肉出口新加坡保持稳定以外, 哈哥兔业的冻兔肉、竹叶青茶叶出口俄罗斯和摩洛哥, 出口创汇达1980万美元。园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2008年, 园区实现产值27.98亿元, 新增6.08亿元, 比上年增长27.8%;实现销售收入27.09亿元, 比上年增长19.2 %;实现利润总额1.7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5%。[4]

在这种模式中, 合作社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对哈哥兔业合作社、周坡镇柑桔协会、黄金梨合作社、红五月生猪合作社的75个成员的调查表明, 加入合作经济组织以前, 只有10个成员可以获得技术培训, 加入合作经济组织以后增加到65个。其中有48个对培训效果满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以前, 只有4个成员能够获得综合性的咨询服务, 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后, 增加到32个。咨询服务在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以前, 只有5个成员保证产品质量。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以后, 有44个成员的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开展培训, 二是直接进入现场提供指导。调查表明, 75个合作经济组织中, 有59个开展针对成员的培训活动。兔业合作社和蚕桑类协会基本上都开展了这一方面的活动。大多数果品类和经济作物类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开展了这一方面的活动。大多数果品类和经济作物类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开展了这一方面的活动。2004年, 这59个合作社开展了578次培训活动, 平均每个组织开展9.8次, 参加培训的成员人次达到80158人次, 平均每次培训138.7人次。在这59个组织中, 80%以上的成员参加了培训。在这些培训活动中, 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资料73992份。也就是说, 在举办培训活动时, 一般给参加培训的人员提供一份书面材料。大多数的培训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也有一些不要资金投入。2004年, 这59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费用一共为66880元。其中果品类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最多的, 达到45700元, 平均每次培训的开销为586元左右。从培训效果来看, 有47个合作经济组织认为培训效果是比较好的, 占开展培训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的80%左右。

但是, 该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①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的产权约定、责权利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依然滞后, 使得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联系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农户又处于博弈双方的弱势, 使农户经营的风险明显增加。②即使在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通过合同等多个契约来规定这种关系以规避风险, 但是, 由于中介组织本身的制度建设就处于探索阶段, 使得这些中介组织的产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弊端使得中介组织不同于有严格契约下的农业企业, 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 中介组织所面临的倒闭或者解散的风险概率相对较大。这样, 农户在销售环节, 不仅仅面临着中介组织违约的风险, 还面临着中介组织解体的风险。目前, “专家+中介组织十农户”技术对接的风险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一情况使得农民在与农业专家大院对接中要非常的慎重。③由于一些园区专家大院专家与当地农民专业协会对接不畅, 尤其是当地的蔬菜协会、花卉协会、林果协会等协会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接不够, 影响了园区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向周边扩散。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机制建设应重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新解决技术对接机制的短板问题、以农业中介组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效规避技术对接机制潜在的风险、加快技术对接机制制度建设, 确保技术对接机制健康运行等3个途径。

1.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 解决技术对接机制的短板问题

在“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机制各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 是制约技术对接机制完善的短板。加快农户专业合作社组织创新, 提高农户的谈判地位, 合理确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的产权约定、责权利关系, 依法保障农户利益, 有效使农户规避经营的风险, 是解决技术对接机制中农户弱势地位短板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的组织创新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多途径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 以现有的龙头企业 (或专业大户) 等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 吸收农民入股、入社, 组成企业与农户密切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 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 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 引导农户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上, 组建专业合作社。②政府依法 (包括依照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为组织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政府主要可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支持。政府支持主要是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一是在资金支持上主要是提供各种类型的低息贷款、项目资助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的需要。在政策上, 一是从工商登记、注册、税收等方面给予专业合作社方便;二是积极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作用, 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效保障机制。第二, 开展试点示范, 指导建章立制, 逐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引导扶持农业中介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效规避技术对接机制潜在的风险

加强对农业中介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效预防农业中介组织的产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潜在的问题, 从而有效避免中介组织因倒闭或者解散的风险。具体做法:①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通过制订政策、加强监管、发布信息等间接调控方式, 加强对农业中介组织引导和扶持。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 重点是明确规定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③农业企业中介组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承担社会责任, 坚持诚信原则, 使农业中介组织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不但要遵 纪守法更要注重行风行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起良好的业内外形象和较高的信誉。进 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行风行纪中的自律作用, 赋予其实施一些必不可少的科技中介行业准入制度和禁入制度, 强化行业自律, 维护行业信誉, 反对各种欺诈, 垄断行为, 使农业中介组织真正成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3.加快技术对接机制制度环境建设, 确保技术对接机制健康运行

加强技术对接机制制度建设, 是解决一些园区专家大院专家与当地农民专业协会对接不畅, 尤其是与当地的蔬菜协会、花卉协会、林果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不够, 影响园区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向周边扩散的有效选择。具体做法是:①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具体包括:第一, 加强引入专家的筛选程序与标准、专家引入的待遇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第二, 在技术引进的程序、技术应用的效果的评估方法、技术应用效果的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②加快技术对接机制环境的建设。第一, 政府以及管委会加快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产品市场、信息市场等多个市场的建设, 通过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技术对接主体的市场意识, 充分利用市场这个载体, 以利益为刺激动力, 将专家、企业与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农业技术对接事业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工程, 实现技术对接工作走向市场化和规范化轨道。第二, 政府应该为这的技术对接机制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保证这一机制长远发展。政府一方面应该在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和组织来参与技术对接;另一方面, 通过项目扶持、税收减免等方式进行倾斜性支持, 提高企业和组织进行技术对接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 为这种性质的技术对接机制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保证这一机制长远发展。[1]

参考文献

《科技资讯》科技报告栏目征稿函 篇6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一、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二、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报告;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 国家国家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4.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报告;

5. 国家科技基金项目;

6. 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

7. 国家计量质量研究项目;

8. 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9. 相关行业报告,包括行业资讯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预测报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报告等。

三、征稿要求

1.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2.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3.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5. 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传真:010-82616015

QQ:3370926406邮箱:3370926406@qq.com

《科技资讯》科技报告栏目征稿函 篇7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一、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二、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报告;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 国家国家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4.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报告;

5. 国家科技基金项目;

6. 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

7. 国家计量质量研究项目;

8. 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9. 相关行业报告,包括行业资讯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预测报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报告等。

三、征稿要求

1.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2.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3.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5. 杂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传真:010-82616015

QQ:3370926406邮箱:3370926406@qq.com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 篇8

秦以前的中国显然属“领地国家”,因为那时“贡”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如周代的“九贡”。秦汉以后,中国就基本上进入了税收国家,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缴纳的赋税和提供的劳役。相比之下,欧洲进入税收国家比较晚。大约在十三世纪晚期至十五世纪中期,英国和法国王室才逐步摆脱对领地收入的依赖。但直到一六三○年,瑞典、丹麦的领地收入仍占财政总收入的44.8%和36.9%。在普鲁士,迟至一七七八年,仍有近一半财政收入来自领地。

“预算国家”是我提出的概念。“预算”这个词在中文中出现很早,但其原意是指预先计算,与财政无关。第一次在中文里使用现代意义“预算”一词,是黄遵宪一八九五年刊行的《日本国志》,是从日本舶来的。英文中的预算一词(Budget)其词源是拉丁语中的bulga;后来变为古法语中的bouge,指的是“皮包”。大约在一四○○至一四五○年间,这个词传入英国,逐渐演化出现代的含义。一八○三年,法国又采纳了英文单词“budget”。

如果把财政收支的记录称之为“预算”,则预算古已有之,因为任何统治者都需要财政方面的记录,尤其是税收方面的记录,以便预测收入,防止下属盗用税收款项。出土文物表明,古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境内)、古埃及、古希腊都有详细的税收记录;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三二二年——前一八五年)甚至有正式预算,规定哪些税收的多大比例用于什么开支项目。中国古籍《礼记·王制》说“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预算的意味。不过,前现代的“预算”有三个特点:一是乱,税收、支出与借贷往往混杂在一起。二是散,收入往往采取分头包税的方式;支出往往采取专款专用的方式,君王无从了解国家整体的收支状况。三是只限制贪官不限制君王,无论中外,统治者大多是挥霍无度。因此,有预算的国家不一定就是预算国家。

我把“预算国家”定义为拥有现代预算制度的国家。什么叫现代预算?现代预算必须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它不仅仅是财政数据的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而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必须由行政首脑准备与提交;它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它必须经代议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拥有这种预算体制的国家,才可以被称作预算国家。很显然,只有“税收国家”才可能变为“预算国家”。但税收国家只是预算国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遵循现代预算原则的国家,必然具备两个显著的标志。第一是财政统一,政府的收支最后统到一本账里,而不是有两本账、三本账,这样才能确保预算是全面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第二是预算监督,代议机构能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确保预算是依财政年度制定的、公开透明的、清楚的、事先批准的、事后有约束力的。确立了这两个标志,逻辑上我们可以推出有三种向预算国家转型的可能途径。第一是先有财政统一,后有预算监督;第二是财政统一和预算监督交替推进;第三是先有预算监督,后有财政统一。历史上,法国、英国、美国正好分别走上了这三条路。

法国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转型模式就是先实现财政统一,后实现预算监督。虽然早在十五世纪初,法国就决定税收必须经过等级议会批准,但等级议会的这项权力形同虚设。不经国王的召集,它就不能开会。一六一四年后,它便再也没有开会。之后的一百七十五年间,一切税收都是国王说了算。一七八九年,路易十六之所以召集等级议会,是为了解决法国面临的严重财政危机,结果却导致了革命。不过,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把财政统一起来。每年伊始,中央政府各部都要向国王呈交一份资金需求表;每个月,各部必须呈交一份资金分配表(说明哪项税收用于哪项支出)。这些经国王签署后才有效。同时,每年各行省也得向国王呈交收支平衡表(先列支出,后确定资金来自哪项税源),经国王签署后,各省必须严格按计划开支。正因为如此,一位国务卿于一七七○年对路易十五说,“大臣们并不对其所在部门的开支负责,因为所有的支出最终都需得到殿下您的首肯。因此,当有人批评某部门的支出时,人们知道被批评的对象不是该部的大臣,而是殿下您”。尽管如此,当时的财政统一程度还不是很高。一七八八年三月,也就是法国大革命前一年,旧政权通过了它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所谓的“预算”。它之所以推出这个预算,其理由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财政一直被分灶吃饭困扰。我们的税收相当分散,不同的收入用于不同目的的支出。所有的税收最好还是由财政部统起来比较好”。实际上,这份预算只停留在文字上。更何况,一年以后,革命就爆发了。

进入十九世纪,受理性哲学家的影响,拿破仑试图实现对所有财政开支(包括军事与非军事开支)的控制。一八○七年,拿破仑还创立了国家审计署(The Cour des Comptes),目的是掌握有关各类开支的信息,从而对财政开支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以后,中央政府已经基本上获取了对财政资源的掌控。但拿破仑不把议会监督放在眼里,引起强烈反感。拿破仑被迫流亡后,复辟的波旁王朝进一步强化财政统一的力度。在一八一七至一八二七年间,法国通过了一系列财政法令,希冀建立起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集中管理。在财政统一的同时,法国王室经常滥用权力。一八二四年登基的查理十世对王权的滥用最终导致了一八三○年革命。在法律上,七月王朝和复辟王朝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实践上,七月王朝的国王和以前国王却有很大区别,新国王路易·菲力浦正式承认君主立宪政体。一八三一年,国民议会开始决定财政拨款的细节。至此,法国向预算国家的转型大致完成了。

英国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即财政统一与预算监督交替推进。早在一二一五年,英国就有《大宪章》,它规定:“在国土内,非经众议会,不得征课任何兵役免除税或补助金。”换句话说,就是必须通过议会的批准,国王才能征税。一三四四年,议会又要求国王依照议会所决定的用途才能用钱。所以,理论上,这时预算监督的原则已经确定。但实际情况是,直到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以前,议会基本上是个摆设,对国王的收和支都没有太大的控制能力。

一六八八年光荣革命后,议会获得了控制政府开支的法定权力。但下议院主要关注开支总量,对经费具体是怎样用掉的倒不大追究(只有对军队和停靠在码头军舰的支出是例外,目的是防止国王用武力推翻议会体制)。说实在的,即使议会想管细一点,也做不到,因为当时英国的财政太分散,各个部门都卷入收费,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会计方式,非常混乱,没有预算,没有审计,没有决算。所以,议会根本不知道一年总共收了多少税,也不知道政府的那些款项是怎么花出去的。可见,尽管议会有监督权,但如果财政不统一的话,监督也无从下手。

光荣革命前夕,在乔治·唐宁爵士的影响下,英国就已经开始试图把所有的税收统在财政部手里。但其后,英国又花了将近两个世纪,才逐渐完成了财政统一。一七八七年,议会通过了《统一账户法》,要求废除分散的部门账户,设立一个统一账户来接受所有的财政收入、记录所有的财政支出,向制定全面预算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一八○二年,议会要求政府每年提供全面的财政报告。不过当时实际上没有做到。又过了近半个世纪,在一八四七至一八四八年间,英国议会曾对预算机制进行过一次检讨,发现无论是在财政统一方面,还是在预算监督方面,问题都依然非常多。如各部之间,甚至各部内部会计方法还未统一;各部的财务报告十分笼统;财政部依然无法有效控制权势巨大的外交部、内务部、战争部的收支;各部还有小金库,使用小金库的钱往往绕过了议会;不少大笔开支未经说明;一次性拨款相当普遍;虽然大部分资金需要议会拨款,但还没有一份文件能反映所有的政府收支;等等。总之,议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财政统一的水平有待提高。

这种状况一直要等到一个人上台才根本改变。这个人叫格莱斯顿,他于一八五二年第一次担任财政大臣,以后又接任了几次财政大臣,并四次出任首相。格莱斯顿与其他改革者对当时法国的预算推崇有加,希望用系统的制度安排来替代过去那种修修补补式的改进。一八五四年,议会通过格莱斯顿的《公共税收与统一账户法》,此后政府每年必须定期向下议院报告财政总收入与总支出。一八六一年,格莱斯顿设立了国库收支审核委员会,由下议院在每一次会期的开始任命,检查政府的财政工作,并向下议院报告检查的结果。一八六六年,《财政审计法》建立了独立的政府收支审计部门,不受行政首领和各部的管辖,专对下议院负责,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政府的账目,并向国库收支审核委员会报告。在格莱斯顿的领导下,财政统一与预算监督双管齐下,英国才得以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完成了向预算国家的转型。

与法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向预算国家的转型慢得多。预算体制在美国的推动者之一克利夫兰曾于一九一二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没有预算,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他对此觉得非常没面子。

现代预算为什么在美国姗姗来迟呢?由于北美的殖民过程主要发生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所以由议会进行财政监督从一开始就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早在美国建国前,殖民地议会就开始对英国皇室任命的总督进行财政监督。当英国试图用《印花法》(一七六五)、茶叶税(一七七三)等措施为殖民官员提供一些独立财源时,便很快引发了美国革命(一七七五—— 一七八三)。但另一方面,北美的殖民过程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现代预算体制形成以前,所以它无从借鉴,需要自己摸索。

美国建立预算制度的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地方到中央,二是先监督后统一。

美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与今天的情况非常不一样。美国有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今天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大部分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其次是州政府,最后才是地方政府。而在那个时期,绝大部分财政收支都发生在地方政府一级。如一九○二年,美国地方政府占三级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2%,总支出的59%。现在,这两个比重分别下降到22%和25%。那么在地方是谁控制钱袋子呢?是市议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独立委员会,它们在拨款方面享有巨大的权力。这些批钱机构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重叠又模糊。政府各个部门都得独自向市议会及其委员会争取资金,独自掌控开支。

由于这个体制太分散,就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腐败猖獗。十九世纪末,美国的地方政府被普遍认为是极度腐败的。当时市政府的雇员发工资都是现金支付,也没有账。城市维修工程没有开支记录,市政府也没有公共财产记录,公有资产的流失因而屡见不鲜。当时贪污受贿最严重的领域包括土地批租,公共服务(如清洁、垃圾处理的发包),公共工程(如街道、交通体系、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包),政府采购(如市立医院、济贫院的采购),规管(如警察对赌博、娼妓网开一面)。斯坦福(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文德勒(哈佛最大的图书馆以他命名)都是当时臭名昭著的行贿商人。

另一个后果是滥用公款。由于没有统一的现代预算,账目非常乱,根本无法搞清楚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如一九一一年费城的“预算”里边,有二万五千美元用于“邮费、冰块、档案、餐饮、维修、广告、贷款、招待本市和来访官员,以及其他”。换句话说,随便官员用在哪里都可以。到了年终,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纽约市在一九○八年一点四亿美元总拨款中包括八百万美元用于偿还“特殊税收债券”。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特殊债券”;这笔钱是用来填一九○七年超支窟窿的。

在联邦政府一级,情况一样混乱。宪法把一切财政收支的决定权都赋予众议院。一七九四年,众议院依照英国下院的方式,任命一个专门的筹划委员会,该委员会在一八○二年成了国会里一个常设机构。从一八○二年到一八六五年,财政收支权都集中在众议院筹划委员会手中。一八六一年,美国内战开打后,林肯总统宣布凡是战争经费都必须被批准,命令财政部支付未经国会拨款的战争开支,并要求国会事后补办拨款。在战争状况下,国会没有办法,只得合作,并对以前不允许的事睁只眼闭只眼,如总额拨款、超拨款开支、拨款转移等。

内战结束后,为了防止自己的权力继续受侵蚀,众议院于一八六五年将以前既管收入也管支出的筹划委员会定为只负责收入(现译为“岁入委员会”),并另起炉灶成立了负责支出的拨款委员会。由此,开支与收入被分开考虑。其后,除拨款委员会外,其他国会委员会也涉足拨款事务,如河流、港口、农业、陆军、海军、外交、印第安人事务方面的拨款都不再归拨款委员会管辖,而落入其他委员会的权力范围。一八八五年,众议院已有八个委员会负责拨款;到一九一二年,增加到十四个:参议院也有十来个委员会负责拨款事务。最后,超过一半的拨款摆脱了拨款委员会的控制。至此,国会内统一财政计划的最后痕迹完全消失了,形成了“国会小组委员会治国”的格局。

与立法部门对应,行政部门也变成了诸侯政治,因为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需要单独的拨款法案;这些法案掌握在国会中不同小组委员会手里,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如卫生方面的问题需要与四个国会委员会讨论拨款,战争方面的问题要与七个委员会打交道,运输部门要与七个委员会打交道,其拨款由八个法案授权。

更严重的是,在财政收支权支离破碎的格局下,无论是在地方一级,还是在联邦一级,没有一个人或机构了解政府一共收了多少税、花了多少钱,没有一个人或机构能确定政府的目标优先次序,没有一个人或机构能对人民全面负责。

面对这样的局面,出现两种人,一种叫“耙粪者”(Muckrakers),指一批以揭露社会黑暗面为己任的新闻记者、作家和批评家。他们的文章对制造改革舆论、唤醒民众和动员群众、推动美国的社会改革起了一定作用。另外一种人,叫做改革者。他们不仅批评现状,还拿出替代方案;他们不是不要政府,而是希望让政府变得公开、透明、有效。

改革者认为国会没有控制政府开支的积极性,议员们的兴趣在于把钱花在自己的支持者身上;只有行政首脑才会考虑本辖区的整体利益。因此美国最急需的是建立行政首脑主导。所谓行政首脑,在市一级就是市长,州就是州长,全国就是总统。改革者希望把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到这些人手里。权力太分散,监督无从谈起;集中起来再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他们推动的行政主导型预算有如下特征:统一——涵盖政府的所有活动领域;全面——包括特定财政年度里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分类——按资金使用功能将它们分成标准的几大类,使之既有利于监控,又保持一定灵活性,便于执行;行政首长主导——由行政首长准备和提交,也由行政首长负责。

美国的预算改革是从地方开始的。一九○五年,纽约建立了一个纽约市政研究所,该所的所长从他以前的老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即《有闲阶级》的作者)那里听到“预算”这个概念。他受到启发,马上把引入预算作为首要任务。一九○七年,这个研究所发表一个报告,题为《制定一份市政预算》,并提议以纽约市的卫生工作当做试点。在该所的敦促下,纽约市在一九○八年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预算。这份预算还很粗糙,只有市政府的四个主要部门拿出了分类开支计划,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当年纽约市薪金拨款减少了三十一万美元;第二年,减少了一百零八万美元;一九一○年,推行薪金分级制,并打入预算,节省增至两百万美元。以后几年,纽约市的预算日臻完善。到一九一三年,预算文件已从一百二十二页增加到八百三十六页。

纽约市的经验很快引起了美国其他城市的兴趣。到二十年代中期,大部分美国城市都引入了现代预算体制。不久,“预算”这个词就像“民主”和“社会正义”一样变成美国的日常用语,任何政治参与者都能朗朗上口。到一九一九年,全国已有四十四个州通过了预算法;到一九二九年,除阿拉斯加外,所有的州都有了自己的预算法。

联邦政府动作稍微慢一点,因为联邦的权力还是集中在国会那里。这个过程是在老罗斯福总统(一九○一——一九○九)带领下起步的,他开始打破强国会、弱总统的格局,把总统职权推进到他认为宪法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有力地发挥了行政部门的主导功能。老罗斯福的继任者进一步将联邦财政治理权从国会手中转移至行政部门,使总统的权威变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相对于地方各级政府,联邦政府的权力逐步扩大。历史学家卡恩将这个权力转移的过程称之为“内部的国家建设”,它为预算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塔夫特总统(一九○九——一九一三)上任不久,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财政改革家,由上面提到的克利夫兰担任主席。一九一二年,该委员会提出一个报告,题目就叫《国家预算的必要性》,建议由总统编制统一、全面的预算。塔夫特总统将报告提交国会,并制定了《一九一四会计年度的预算》。但国会对此反应冷淡,没有理会。国会为什么反对?因为如果由行政主导编制统一的预算,国会很多小组委员会的权力就被剥夺了。但预算改革的提议受到越来越广泛民意的支持,因为他们看到了地方预算改革的成果。这迫使本来反对预算改革的国会议员们纷纷转而支持预算改革。到“一战”期间,几个大党都在纲领中增加了支持预算改革的内容。“一战”结束后,人们普遍希望改革国家的预算,因此,国会不能再搁置这个问题了。一九二○年六月,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设立预算制度,但是威尔逊总统(一九一三——一九二一)否决了它,原因是其中一个条款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次年,国会再次通过这项法案,几乎完全没有变化,但这一次却被哈丁总统(一九二一——一九二三)批准了。这便是一九二一年六月十日通过的划时代的《会计与预算法》。该法律要求总统每年向国会提出预算,并创立了一个预算局,作为编制预算的机关,局长由总统任命。另外还成立了一个总会计处,对国会负责。《会计与预算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完成了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过程。

综上所述,税收固然重要,预算也很重要。预算改革的目的是把一个看不见的政府变为一个透明的政府。如果政府收支没有一本账,如果政府收支不受监督,它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民主的政府。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政府,首先要让它看得见:要让它看得见,它就得有一个统一的、受监督的预算。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有三种模式,即先统一后监督(法国模式),统一和监督交替推进(英国模式),先监督后统一(美国模式)。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税收国家向预算国家转型的进程之中。那么,中国应该采取哪种转型模式呢?

现在中国无论在财政统一方面,还是预算监督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财政统一方面,中国预算制度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覆盖所有政府收支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以二○○四年为例,全国非税收入规模大约为一万零五百二十三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9.8%。其中中央政府收入约为一千六百二十七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1.2%,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收入共约八千八百九十六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4.8%。这些钱分散在千千万万个账户里面,没有统一起来,很难控制。统一中国的财政,要把无数本账并为一本账,把无数个小金库并成一个大金库,这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在预算监督方面,编制详细的政府功能预算和部门预算,可以大大方便人大代表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不过直到最近,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报告是比较单薄的。从一九九九年开始,中央四个部委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二○○五年报送部门已增至三十四个,是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中央一百三十多个一级预算单位中还有很多没有报送人大代表审议。地方各级的部门预算改革进展也不小,比如说河北省的部门预算已经做得非常详细了。有些省还有一些新举措,如广东省和深圳市建立了“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预算单位每一笔资金的动向都在人大代表眼皮底下。另外,湖北省开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将全省七十一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百四十亿元资金分配情况全部在网上进行了公开。

就预算监督而言,现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会期短、议程多,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预算草案报告过于笼统,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支出中常常可以看到“其他”、“特费”之类含糊的项目,造成“看不清”的问题,使人民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另一方面,如果每一个部门的预算都长达几百页、上千页,每个地方的预算都得用卡车装,海量信息的涌现也带来一个问题,即人大代表“看不懂”预算报告罗列的大串数字。要解决“看不清”和“看不懂”的问题,必须改进人大内部机构设置、技术人员配备、讨论和审核时间、投票表决机制等;同时还需要统一预算报告格式,使预算报告既具备必要的详细,又不太繁杂,让人民和人民代表都能看得懂,都能参与监督。

国家科技规划 篇9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5年09月23日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力争取得重要突破;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健康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知识创

新工程,整合研究实验体系,建设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要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中国是一个五年规划制国家,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

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中国已经编制了10个“五年计划”。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十一五”(2006—2010)开始,中国政府将编制“计划”改为编制“规划”。

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七次科技发展规划。各部门、行业和地方也相应制定了自己的“科技发展规划”,如《机械工业“十五”规划》、《广东省科技发展“十五”纲要》、《上海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等。除科技规划外,中国政府还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制定科技发展专项计划。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中短期科技计划,是中国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组织科技活动的主要工作方式。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有利于长远科技工作的安排,如对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学科调整等需要长期稳定支持的工作进行总体设计和指导。

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它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是一个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规划。它的实施对中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形成和发展、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整个科技体制的形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深远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又先后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等以时间为基础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中国政府在2004年开始制定新世纪第一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对新世纪这些年的科技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中选择了68项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

能源领域的优先主题为:工业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水和矿产资源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节水、海水淡化、资源勘探增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综合资源区划。

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有: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

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

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现代奶业。

制造业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基础原材料,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交通运输业的优先主题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优先主题为: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高效能可信计算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是: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

国家科技进步奖 篇10

走进科技大市场, 春风扑面而来。

这一边, 温州市博克电子有限公司、浙江正辉照明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将新研发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那一边, 正在进行科技大市场网络平台演示……互联网功能的拓展, 让科技大市场充满着现代科技的时尚气息。更另企业家兴奋的是, 温州市第一场科技成果拍卖会在科技大市场起拍, 这让企业家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真空状态焊接技术, 起拍价5万元, 最后以12.5万元成交;干电池供电的无线联网玻璃门锁技术成果, 起拍价100万元, 经多轮举牌, 以200万元成交;最让人激动的是近视防控系列技术产品及其生产工艺技术, 起拍价560万元, 最终以620万元成交……起拍价从5万元到560万元不等, 这就适应了各个发展时期和多领域发展需求, 针对性强。一个多小时, 10个成果被企业家们一一抢走, 成交金额2867.5万元。

拍到成果淘到宝的企业家有话说。以200万拍到干电池供电的无线联网玻璃门锁技术成果的温州市博克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宣满说:“我们志在必得, 我们是做门禁一卡通的, 这一项目是我们创新所迫切需要的。”以620万元成交近视防控技术的瑞安市康清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安友说:“创新是温州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现在中小学生近视率高, 解决这一问要靠科技, 我们自己有一个近视防控中心。我们620万元拍下是因为项目有科技含量有市场前景, 高科技一定要成熟才有市场。”“企业家离开了科技, 寸步难行;科学家离开了企业, 一事无成”, 成为温州共识。拍卖师钟孟定说, 从拍卖看, 温州企业家热情很高, 技术需求很迫切。瓯海科技大市场给了入驻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一张“金名片”。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办已3年多, 已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大院名校入驻。入驻时间已有8年的合肥工业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彭鹏忙个不停, “有好多企业家来谈。我对你说, 上午洞头县恒通电气总经理唐奎鹏看了我们的展板, 约定再谈风电方面控制问题的合作, 我27日去洞头。建了科技大市场, 我们按企业‘命题作文’的机会更多了”。浙江省机电研究院温州分院院长姚兴海进入温州已13年。他说, 高校院所要融入温州企业。我们已与温州合作完成了一批项目。科技大市场的建设给我们一条新的途径。西北工业大学温州研究院办公室里一架歼11战机模型引人注目。副院长李金钵说, 这次我们准备了航天航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军用成果应用于温州企业我们充满信心。充满信心的还有瓯海区委书记厉秀珍。他说, 瓯海科技大市场以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 以先进的网上技术系统为主要发展要素, 将有力地促进科技服务集成化, 科技交易市场化, 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进瓯海科技大市场建设。作为浙江省科技大市场建设的试点县, 瓯海科技大市场就要先行先试, 不断以新的思路开拓创新。大市场建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依托其公共服务中心功能优势, 强化网络功能, 打造网上网下相结合, 以网上交易、服务为主的科技大市场, 不断向智慧型科技大市场发展。科技大市场由温州东科科技有限公司和温州冠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运行和管理, 并与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瓯海建立分中心。同时, 引进各类科技中介机构20多家。服务人员都将实现角色转换, 逐步向职业科技经理人方向发展。合肥工业大学温州研究院彭鹏院长说, 我已开始向职业经理人方向转换了……

上一篇:节点判断准则论文下一篇: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