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病理分析十篇

2024-09-12

临床和病理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2];有明确的皮肤紫癜病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疾病和关节疾病等;尿检异常,伴有水肿现象;肾活检符合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异常的家族史;患有其他的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炎;患有其他的肾脏疾病如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等。患有严重的肾血管损伤和畸形导致的肾功能障碍。100例患儿中有男患儿55例,女患儿45例,年龄在4~15岁,平均年龄(9.6±2.5)岁。所有临床患者资料均经过患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临床分型

疾病分型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疾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3]分为6种不同的类型:①尿检正常型:多次检查尿液无任何异常的情况出现,但伴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的趋势;②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型:镜下血尿红细胞(RBC)或肉眼血尿超过5个HP,1周内3次尿常规检查蛋白呈现阳性或者24 h尿蛋白量超过150 mg或者1周内3次尿检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值;③血尿和蛋白尿型:同时存在血尿和蛋白尿现象且标准相同;④急性肾炎型:血尿、高血压以及氮质血症至少有2项以及以上出现;⑤肾病综合征:24 h尿蛋白量超过50 mg/kg并伴/不伴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⑥急进性肾炎型。

1.2.2 病理分型

行肾组织活检的患儿进行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病理电子显微镜检查,确定患儿的病理情况。肾活检光镜检查组织经过甲醛固定,切片的厚度为2μm,经过HE、PAS以及PASM和Masson染色。肾活检免疫检查主要包括血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将肾小球内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分为4中不同的免疫病理类型:①Ig A;②Ig A+Ig G;③Ig A+Ig M;④Ig A+Ig G+Ig M。经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均表现为系膜增生且系膜区沉积电子致密物。肾活检后病理分型按照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肾小球轻微病变为I型;系膜增生为II型;系膜局灶(IIIa)或者弥漫增生(IIIb)为III型;表现为50%的肾小球形成新月体,有些节段有血栓形成,襻坏死或者硬化;系膜病变为IV型,表现为50%~75%的肾小球呈新月形;假膜增生型为VI型。

1.2.3 实验室观察指标分析患儿的血免疫指标,观察临床与病理分析之间的差异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的研究结果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经Spearman秩和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情况

100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中有男患儿55例,占55%,女患儿45例,占45%,平均年龄在(9.6±2.5)岁,肾活检患儿65例。100例患儿中有25例患儿因为其他原因诱发疾病,主要与感染和食物过敏有关。

2.2 临床与病理分型

100例患儿中临床分型:尿检正常患儿占11.0%,孤立性血尿或尿蛋白型占10.0%,血尿和蛋白尿型患儿占40.0%,急性肾炎型患儿占7%,肾病综合征患儿占29.0%,急进型肾炎型占3.0%。

100例患儿中病理分型为:I级患儿占9.0%,II级患儿占49.0%,III级患儿占29.0%,IV级患儿占7.0%,V级患儿占2.0%,VI级患儿占4.0%。

2.3 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尿检正常型患儿以及孤立性血尿或者蛋白型患儿中肾脏病理的损伤程度较轻,主要以II级为主,占68.2%(15/22)。经过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之间有相关性(r=0.392,P<0.05)。见表1。

2.4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

免疫复合物分型中Ig A型主要分布在I级和II级,Ig A+Ig G型主要分布在I级~III级;Ig A+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Ig A+Ig G+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经验证,r=0.4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 讨论

儿童紫癜性肾炎作为一种血管炎症,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将其归类为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确定患儿在整个病程中的临床症状以及肾损害的程度对疾病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儿童紫癜性肾炎肾脏累及程度为20%~80%不等,研究患儿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能够加深对病理的认识,改善预后的效果[4]。

儿童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学有相关性,主要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为主。我国的研究表明[5,6,7],有73.4%的患儿在发病4周内出现严重的肾脏损坏,有96.7%的患儿在发病半年内出现肾脏损坏。刘玲等[8]研究89例患儿的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41.6%)、肾病综合征型(27.0%)、孤立性蛋白尿型(21.3%)多见,而三者的病理分级均以Ⅲ级多见,分别占67.6%、70.8%、73.7%。不同临床分型紫癜肾患儿病理分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复合物分型以Ig A+Ig M沉积最多为36例(占40.45%);其次为Ig A+Ig G+Ig M沉积25例(占28.09%);单纯Ig A沉积19例(21.35%);Ig A+Ig G沉积9例(10.11%),不同免疫复合物分型的病理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次研究中血尿和蛋白尿型患儿占40.0%,肾病综合征患儿占29.0%,免疫复合物分型中Ig A型主要分布在I级和II级,Ig A+Ig G型主要分布在I级~III级;Ig A+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Ig A+Ig G+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以Ig A+Ig G+Ig M沉积最为常见,且与病变和肾脏的病理损害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与以上的研究结果相似。国外有学者[9]对251例患儿进行长期的随访,发现10年后肾衰的发生率在6%以内,15年后的发生率为10%。检查患儿的免疫学复合物能够正确判断肾脏损害的程度。

综上所述,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严重程度与病理损伤的程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临床中应当及早发现,提高预后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7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患儿进行不同临床的分型和病理分析。结果 临床分型中100例患儿中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患儿最为常见,占40.0%,其次为肾病综合征型,占29.0%。病理分型中以II级为主,占49.0%,其次为III级,占29.0%。尿检正常型患儿以及孤立性血尿或者蛋白型患儿中肾脏病理的损伤程度较轻,血尿和尿蛋白型中II级较多,占62.5%(25/40),III级占17.5%(7/40)。肾病综合征主要以III级为主,占51.7%(15/29);急进性肾炎型主要以VI级为主。发现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r=0.392,P<0.05)。结论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严重程度与病理损伤的程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表现,病理分型

参考文献

[1]舒芬华,欧阳文姝,邓芳菊,等.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出院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7):631-632.

[2]罗苇,冯仕品,王莉,等.蛋白尿表现的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2):156-159.

[3]任献国,张沛,高远赋,等.儿童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分级与临床特征关系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2441-2443.

[4]刘睿,马路,李长春,等.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6):515-519.

[5]徐海霞,邵晓珊,李宇红,等.儿童紫癜性肾炎60例临床与病理关系分析[J].中外医疗,2014(31):39-41.

[6]张洪霞,潘艳艳,王兴翠,等.168例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5):79-80.

[7]张建江,史佩佩,付书琴,等.儿童紫癜性肾炎167例临床和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7):1320-1322.

[8]刘玲,张东风,李春珍,等.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2):151-154.

临床和病理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20例, 其中男14例, 女6例, 年龄15岁~60岁, 平均年龄 (41.8±8.5) 岁。

1.2 入选标准

本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标准, 均经肾活检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 (HBV-GN) , 患者血清HBV抗原呈阳性;均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3 方法

1.3.1 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均例行血脂、乙肝、肌肝、尿素氮、肝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检查。

1.3.2 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肾组织病理检查, 在B超和电镜透视下对患者行定位行肾活检, 其中, 肾活检距患者发病时间3个月~6个月者14例, 7个月~12个月者4例, 超过12个月者2例。20例患者, 每例标本均获取肾小球20~45个, 平均21个;将患者肾组织平均分为3份, 一份采取OCT包埋, 将切片冰冻, 并行免疫荧光检查 (Ig G、Ig M、Ig A、C3) , 一份放在95%乙醇中固定, 制作石蜡切片, 行PASM、PAS、HE染色光镜检查和HBc Ag、HBg Ag免疫组化染色;一份用1%锇酸固定, 行电镜检查。

1.3.3 治疗方法

1.3.3. 1 乙型肝炎治疗

7例患者采取泼尼松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 1 mg/ (kg·d) , 疗程为5个月;13例患者HBV-DNA与HBe Ag显示阳性,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异常, 给予α-干扰素治疗, 用法用量:肌注, 剂量3m U/m2, 3次/周, 治疗4周后改为2次/周, 再用1个月, 共5个月。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可延长用药时间。

1.3.3. 2 肾病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 给予中药和霉酚酸酯联合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霉酚酸酯1个月~3个月, 每次1.5 g, 1次/d;3个月~5个月, 每次患者1.0 g, 1次/d。中药处方:穿山龙15 g、茵陈12 g、当归15 g、车前草12 g、泽兰10 g、虎杖15 g、赤白芍15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30 g, 若口苦、恶心, 则加陈皮10 g、半夏8 g、黄连6 g、枳实12 g;若水肿明显, 则加冬瓜皮30 g、大腹皮15 g等;口干、舌红者, 则加生地12 g、黄精15 g, 水煎服400 m L, 分早晚2次服用。

1.4 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患者尿蛋白转阴性;部分缓解:患者尿蛋白减少;无效:患者尿蛋白持续阳性。

2 结果

经检测, 13例 (65.00%) 患者血清HBV显示阳性, 7例 (35.00%) 患者显示阴性。

临床表现:2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中, 13例肾炎症肾病, 4例单纯性肾病, 2例肾炎综合征, 1例单纯性蛋白尿。

经活检病理诊断:2例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5例为膜性肾炎, 3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疗效:20例患者均经中西结合治疗, 3例患者完全缓解, 6例部分缓解, 11例患者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45.00%。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GN) 主要以肾病综合征为主[3], 多发于男性, 青少年和儿童为高发群体[4], 部分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蛋白尿, 该病具有迁延性、不典型、多样化等特点[5]。临床上, HBV-GN常见的病理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炎、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炎等[6], 在本次研究中, 20例患者经活检病理诊断:2例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5例膜性肾炎, 3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HBV-GN的特效方法, 对于该病的治疗, 常用的药物为泼尼松、α-干扰素联合中药给予患者综合治疗, 以降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率, 改善肝炎症状, 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

总而言之,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以肾病综合征为主, 并以膜性肾炎为主要病理类型, 且该病难以治疗, 疗效不容乐观。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以提升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2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中, 13例肾炎症肾病, 4例单纯性肾病, 2例肾炎综合征, 1例单纯性蛋白尿。经活检病理诊断:2例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5例为膜性肾炎, 3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0例患者均经中西结合治疗, 3例患者完全缓解, 6例患者部分缓解, 11例患者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45.00%。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以膜性肾炎为主, 且该病难以治疗, 效果不容乐观。

关键词:肾炎,乙型肝炎病毒,临床病理分析,肾活检

参考文献

[1]刘波, 庄永泽, 余英豪.呈肾病综合征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病理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 5 (11) :416-419、478.

[2]陈香文, 廖湘平, 龚艳辉, 等.82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及病理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25 (32) :5130-5132.

[3]LAI Mingyu, YANG Wuchang, LEE SHONDONG, et al.Long-term lamivudine therapy is not reasonable for HBV-associated nephropathy[J].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Dialysis and Transplant Association-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 2009, 11 (22) :2125-2127.

[4]刘德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5) :60-61.

[5]刘景勤, 施晓星, 孙尚锋, 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病理分析 (附69例报告) [J].临床医学, 2012, 5 (2) :22-24.

临床和病理分析 篇3

【关键词】无症状尿检;临床病理;预后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8-01

肾脏是人体里重要的器官之一。肾脏的主要的作用是过滤身体里的新陈代谢废物,形成尿液,并且可以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所以,医生诊断时,会取病人的尿液进行检查,即为尿检。有的人外在表现正常,可是尿检却异常,这就是无症状尿检异常。下面,将会对这一病症从概念、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等方面作介绍。

1什么是无症状尿检異常?

无症状尿检异常是身体本身表现正常,尿检结果却是异常,它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病症之一。一般诊断结果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是是血液过滤器,是由肾小球旁器、球旁细胞核致密斑组成。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即为尿液。所以,如果尿检不正常,则说明肾小球可能发生了病变。为了明确肾小球疾病的诊断,肾组织活检是最直接的诊断手段,但对无症状尿检异常患儿做肾组织活检的临床价值尚不明确。

2无症状尿检异常的临床病理

2.1调查研究

天津市咸水沽医院在2012年4月对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做了一个调查。选取进行健康体检中发生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100例,经过分析发现:尿检异常主要为单纯间断性肉眼血尿或是镜下血尿 81例,持续性镜下血尿同时伴有蛋白尿6例,单纯性蛋白尿13例。肾脏组织活检结果显示,肾小球疾病轻微患者19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5例,IgA肾病患者12例,局灶阶段肾小球硬化性病变患者11例,肾脏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患者3例。但是,所有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同时尿红细胞分析显示均为肾性血尿,肾功能检查正常。

2.2分析并得出结论

以无症状尿检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起病隐匿,很难及时发现。由上文可以得出,引起尿检异常的病理主要有:肾小球轻微病变、局

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IgA 肾病(IgAN)、局灶球性肾小球硬化(FGS)、薄基膜病、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间质灶性纤维增生等病理。其中,最严重的症状为无症状血尿。无症状血尿是指检查时发现肾小球源性血尿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且多持续存在,但不伴有水肿、高血压病和肾功能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很多疾病会导致血尿的发生,肿瘤、感染、结石等均会引起血尿的发生。同时对血尿患者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可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可明确诊断血尿原因是否为肾性病变,而且成人和儿童对于这种疾病的病情况、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等都是不同的。

2.3成人与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的不同

将成人与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病理类型分布情况作比较后,得知,成人患者病理类型以IgA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而儿童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其次为IgA肾病,正好相反。将成人与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肾病分级情况作比较,可知,儿童患者中IgA肾病

Lee分级大多为一级或二级;而成人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平均分配,二者差异较大。成人与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病理类型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成人患者病理改变较严重,儿童患者病理改变大多较轻微。我们认为,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大多预后良好,而相当一部分成人患者预后可能较差,须给予高度重视。

3无症状尿检异常的预后分析

无症状血尿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临床较为常见。以往多认为本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无须特殊治疗,因而未引起足够重视。肾脏病理病变程度是肾脏疾病强有力的危险预测因子,所以需要我们强加注意并且做预后分析。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蛋白IgG都是大分子蛋白,是早期检测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原理为单纯性血尿组、单纯性蛋白尿组和血尿合并蛋白尿组的尿素氮、肌酐均在正常范围,而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蛋白IgG逐渐升高,且与肾脏病理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还有一种方法—肾脏穿刺活检,这种方法是一种创伤性检查。目前对于无症状尿检异常患儿是否行肾脏穿刺活检尚存争议。由于无症状尿检异常的IgAN临床症状轻微,但是肾脏病理改变并不轻微,表现为轻重不等的各种病理类型。无症状尿检异常行肾穿刺活检能够及时发现重要的隐匿起病的IgAN,为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医师不能单纯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血尿的病情轻重和预后,而应积极提倡对无症状血尿患者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准确评估病情并提供合理治疗,这样既有助于早期发现较重病变,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另外,须引起注意的是,少数无症状血尿患者通过电镜检查确诊为薄基底膜肾病,故为避免漏诊及误诊,有必要行电镜检查。另外,蛋白尿的检测对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疾病引起的早期肾脏的损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同时对在健康体检中发生血尿和蛋白尿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结语:对于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极为重要。所以,这告诉读者,一定要定期做健康检查,保证自己的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并且不让任何隐患威胁到自身的身体健康。要切记,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肾小球,肾小囊等都是组成肾脏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受到伤害,自身的生命安全都会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所以,一旦发现肾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医,早治疗,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吉林医学 2013年9月 第34卷 第26期

[2].成人与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对比观察 何志军 王雅捷

临床和病理分析 篇4

【病因病机】

(一)急性损伤:突然滑倒,单侧臀部着地,或弯腰负重时突然扭闪,使骶髂骨间韧带受到损伤,由于韧带被牵拉,使髂骨滑离与其相对应的骶骨关节面,使关节扭错移位并发生滑膜嵌顿。也可发生于胎儿过大的产妇,分娩时扩张骨盆而引起扭伤,甚至出现关节半脱位。

(二)慢性劳损:长期弯腰工作或抬举重物,可促使骶髂关节退行性变,久之发生损伤。妇女妊娠期可使韧带松弛和伸长,常因弯腰和旋转活动而引起扭伤。

【临床表现】

(一)下腰部(骶髂关节)疼痛,呈局限性、持续性钝痛,活动及受寒冷时疼痛加重,可有一侧下肢牵扯痛。

(二)腰部活动明显受限,患者躯干微向患侧侧屈,患侧下肢不敢负重,可有跛行。

(三)患侧怕负重而致步履蹒跚,行动缓慢。患侧髋关节外展和外旋受限。

【治疗】

贴敷高氏祖传善骨黑膏药,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一般一到两次治愈

治疗期间,宜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

【注意事项】

临床和病理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0例OMMM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例1~例5患者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例6~例10患者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患者年龄41~78岁,平均60.1岁,8例绝经。患者均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和术后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2009年),Ⅱ期1例,Ⅲ期8例,Ⅳ期1例。

1.2 方法

对10例OMMMT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手术分期、残留病灶、病理结果、化疗方案、化疗反应率、药物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按照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液学不良反应如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等,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如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等[2]。随访时间截止2011年10月,采用回顾病历记录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患者在治疗期间和结束后进行血清CA125测定及盆腔和腹部增强CT检查以评估疗效。疗效的判定采用以下标准。完全缓解:血清CA125正常,以及增强CT无可测量的病灶。部分缓解:血清CA125下降50%以上,以及增强CT可测量的病灶缩小、腹水或胸腔积液减少。疾病进展:血清CA125升高,伴随或不伴随影像学或体检证据。生存期为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

10例患者中绝经后的老年女性8例(80.0%)。所有患者都有腹部不适症状,如腹胀、腹痛,其中例5自己扪及下腹部包块。8例(80.0%)患者分别有1000~5500 ml腹水,例3合并胸腔积液。肿瘤位于左侧3例,右侧4例,双侧3例。肿瘤最大径线8~15 cm,肿瘤以实性为主。术前血清CA125明显升高,均值是693.9 KU/L(43.9~2105.0 KU/L)。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OMMMT,ⅡC期1例,ⅢB期5例,ⅢC期3例,ⅣB期1例。7例患者以低分化的上皮性癌成分为主(主要是浆液性腺癌,少数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透明细胞癌),只有3例(例5、例8、例9)患者的肉瘤成分超过50%。肉瘤成分同源性7例(包括平滑肌肉瘤、内膜样间质肉瘤和纤维肉瘤),异源性2例(都为软骨肉瘤),例8患者既有纤维肉瘤成分、又有软骨肉瘤成分。见表1。

2.2 手术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首先接受了肿瘤细胞减灭术,基本手术范围是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或活检术,例10患者因高龄,未切除淋巴结。有8例患者达到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5例无肉眼残留,3例残余灶<2 cm),仅2例患者残留病灶>2 cm(位于直肠前壁和脾区)。见表2。

2.3 术后化疗及药物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一线联合化疗。2例经济条件差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方案(CAP方案)化疗,都获得完全缓解,药物不良反应轻微;7例采用紫杉醇+卡铂方案(TC方案)或(和)紫杉醇+顺铂方案(TP方案)化疗,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进展,其中出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2例(例8和例10);1例患者(例4)采用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方案(IAP方案)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但出现了Ⅳ度骨髓抑制。紫杉醇+铂类方案(TC/TP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是71.4%(5/7),总反应率是85.7%(6/7)。例5患者对TC方案部分缓解,换为IA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例10患者对TC和TP方案原发耐药,病情进展,目前换用拓扑替康化疗。见表2。

2.4 随访及预后

随访截止到2011年10月,随访时间5~82月,平均35.6月。失访1例(例8),随访率90.0%。除例10患者外,其他9例患者已经完成初始治疗,8例患者存活(3例带瘤生存,5例无瘤生存),1例死亡,1例失访。复发3例,复发率33.3%(3/9例)。例3患者术后24个月复发(盆腹腔多发病灶伴腹水),采用IAP方案化疗获得部分缓解;例6患者术后16个月第1次复发,复发灶位于双肺,仍采用TC方案化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在术后33个月出现第2次复发,表现为肝转移、肺转移,对TC方案耐药,换用脂质体多柔比星也耐药、改六甲蜜胺口服并放疗,病情持续进展死亡。例9患者术后16个月复发,复发灶位于左侧盆腔及淋巴结,采用TC方案化疗后仅部分缓解,于是进行了二次手术及I125放射粒子置入,术后继续TC化疗并放疗,带瘤生存。例10患者对铂类药物原发耐药,换用拓扑替康后病情仍然未控制,目前带瘤生存。见表2。

3 讨 论

3.1 临床特征

OMMMT罕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4~2010年共收治新发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78例,其中OMMMT 5例,占1.8%,与文献报道一致[1] 。本病患者80%为绝经后妇女,诊断时通常比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更大(特别是70岁以上的比例更高),而且就诊时70%~80%已属晚期[1,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与卵巢上皮性癌类似,大多数有腹胀和腹部包块,67%~100%的患者有腹水,1/3发生在双侧卵巢,很少转移到肺或脑[1]。本病没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方法。74%~90%患者血清CA125升高[1],可以用于治疗后随访。本组资料报道的10例患者平均60.1岁,80.0%绝经,90.0%为Ⅲ期以上的晚期患者,都有腹胀、腹部包块,80.0%有腹水,30.0%为双侧卵巢病变,血清CA125均升高,符合上述临床特点。

3.2 遗传学起源与组织病理学特点

OMMMT由恶性上皮成分及恶性间质成分构成,它的遗传学起源不清,根据目前的研究,可以将OMMMT看作是一种分化非常差(或未分化)的上皮性癌,这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病术前很难诊断,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OMMMT的上皮成分一般是浆液性、子宫内膜样或未分化癌,也可以有透明细胞癌或鳞癌。其肉瘤成分可以是同源性或异源性。同源性包括内膜样间质肉瘤、纤维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异源性包括软骨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和脂肪肉瘤。早期研究曾认为,异源性比同源性OMMMT预后更差,但现在认为两者的预后没有区别[3,4]。本组资料中2例有异源性肉瘤成分的患者已经分别生存53个月和32个月,也支持异源性应该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OMMMT上皮成分中浆液性癌预后差[5],肉瘤成分的比例超过25%预后也差[1],可能是肉瘤成分为主的患者化疗反应率低[6]。本组例5患者的肉瘤成分超过50%,而且上皮性癌成分是浆液性和透明细胞混合癌,对一线TC方案化疗仅部分缓解,提示肉瘤成分比例高和化疗耐药,可能导致预后差。

3.3 治疗和预后

3.3.1 肿瘤细胞减灭术

根据OMMMT遗传起源的研究以及目前的较大型回顾性研究结果,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2011年版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7]中指出,许多病理学家认为OMMMT是分化差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上皮性癌和原发性腹膜癌的分期系统也适用于OMMMT。文献报道,1990年以前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12个月,70%于1年内死亡。临床病理研究表明,年龄大、分期晚和术后残留病灶是影响预后的因素[1,3]。有学者早在1995年就指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改善预后。但也有研究认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只是能延缓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对总生存率无提高。近年累积的系列研究支持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提高生存率这一观点[1,4,8]。本组90.0%患者病理分期均为ⅢB期以上,8例进行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无肉眼残留病灶的患者生存情况较满意。除失访的1例患者,其他4例无肉眼残留病灶的患者生存期为36~82月,其中2例未复发。例6是ⅢB期患者,手术达到无肉眼残留病灶,虽然死亡,但总生存期也达到70个月。残留病灶>2 cm的例10患者目前病情未控制,例4患者目前随访了14个月,长期生存情况还需要观察。由于放疗没有确切的治疗作用[1],最佳的辅助化疗方案还没有共识,结合文献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应该作为OMMMT首选的手术方式,而且要争取做到无肉眼残留病灶,为辅助化疗创造条件。

3.3.2 辅助化疗

2011年版NCCN指南指出,OMMMT患者在全面分期手术后,Ⅱ~Ⅳ期患者要辅助化疗,Ⅰ期患者也考虑给予化疗。因为目前尚无明确数据说明何种方案最佳,Ⅱ~Ⅳ期以及复发患者推荐采用卵巢上皮性癌的方案[7]。铂类联合紫杉醇的化疗方案已成为卵巢上皮性癌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该方案是否也是OMMMT化疗的最佳选择呢?目前国际研究的OMMMT化疗方案主要有两个,一是TC方案,二是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IP方案)。前者是卵巢上皮性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之一,后者是治疗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的有效方案。2000年Sit等[9]发表了第1篇采用TC方案治疗6例OMMMT的临床研究,中位生存期19个月;对照组8例用铂类+异环磷酰胺治疗,中位生存期23个月。两者生存期无差别,但TC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小。随后Duska等[10]扩大样本继续研究,26例患者用TC方案化疗后55%完全缓解,总反应率72%,中位生存期27.1个月。美国妇科肿瘤学组(GOG)的研究表明,尽管IP联合方案稍微提高了无疾病进展期,但对总生存率无改善,且毒性增加。随后尽管有个别报道IP联合方案的反应率可以达到78%[11],甚至疗效优于TC方案[12],但主要问题是出现Ⅲ级或Ⅳ级的毒性反应比例较高。本组资料中OMMMT对紫杉醇+铂类(TC/TP)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是71.4%(5/7),总反应率是85.7%(6/7),符合文献报道,并与一般卵巢上皮性癌对TC/TP方案的反应率相似;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只有2例出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1例采用异环磷酰胺的IAP方案的化疗不良反应大,出现了Ⅳ度骨髓抑制。由于发病率低、病例数较少,目前似乎也无法开展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种方案。因此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的经验,选择紫杉醇或异环磷酰胺配伍铂类,主要依据医生和患者的意愿,特别要考虑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及耐受性。在铂类药物的选择方面,根据NCCN指南对卵巢上皮性癌的推荐方案,TC方案或TP方案都可以采用[7];结合我国国情,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用CAP方案也可以。由于异环磷酰胺在骨髓抑制方面的不良反应较常见,一般采用顺铂与之配伍。本组例5患者的肉瘤成分超过50%,对一线TC方案化疗仅部分缓解,换用IAP方案后完全缓解,提示肉瘤成分比例高可能是对TC方案化疗耐药的原因。IP方案是治疗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的有效方案,因此肉瘤成分比例超过25%的患者是否可以首选此方案作为一线方案值得探讨。另外,由于多柔比星也是治疗肉瘤的有效药物,本组采用IAP方案治疗的2例患者有效,但由于病例有限,IAP方案是否优于异环磷酰胺+顺铂两种药物需要研究。综上所述,鉴于OMMMT患者多数高龄、分期晚、身体一般情况较弱,我们建议一线化疗方案采用紫杉醇+铂类,异环磷酰胺+顺铂作为二线选择。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OMMM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期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的10例OMMMT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年龄、临床症状、血清CA125水平、手术分期、残留病灶、病理结果、化疗方案、化疗反应率、药物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OMMMT患者平均年龄60.1岁,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血清CA125均升高。Ⅱ期1例,Ⅲ期8例,Ⅳ期1例。所有患者首先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5例无肉眼残留,3例残余病灶<2cm,2例残留病灶>2cm。病理检查上皮癌成分有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和透明细胞癌;肉瘤成分同源性7例,异源性2例,同源性和异源性同时存在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7例采用紫杉醇+卡铂/顺铂方案化疗,完全缓解率是71.4%(5/7),总反应率是85.7%(6/7),仅2例出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1例采用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方案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但出现Ⅳ度骨髓抑制;2例经济条件差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方案化疗,获得完全缓解,药物不良反应轻微。随访复发3例,8例患者存活(3例带瘤生存,5例无瘤生存),1例死亡,失访1例。结论:OMMMT患者年龄大、分期晚,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治疗原则参照卵巢上皮性癌的治疗方案,首选肿瘤细胞减灭术,紫杉醇+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异环磷酰胺+顺铂作为二线化疗方案。

关键词:卵巢,苗勒管混合瘤,病理,手术,化疗

参考文献

[1]Cantrell LA,Van LL.Carcinosarcoma of the ovary a review[J].Obstet Gynecol Surv,2009,64(10):673-680.

[2]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0-1641.

[3]Barnholtz Sloan JS,Morris R,Malone JM,et al.Survival of womendiagnosed with 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s of the ovary(OM-MMT)[J].Gynecol Oncol,2004,93(2):506-512.

[4]Mok JE,Kim YM,Jung MH,et al.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s of the ovary:experience with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plati-num-base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J].Int J Gynecol Cancer,2006,16(1):101-105.

[5]Athavale R,Thomakos N,Godrey K,et al.The effect of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components on FIGO stagesⅢandⅣovarian carcinosarcomas treated with primary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J].Int J Gynecol Cancer,2007,17(5):1025-1030.

[6]Ozguroglu M,Bilici A,Ilvan S,et al.Determining predominating histologic component in 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s:is it worth it[J].Int J Gynecol Cancer,2008,18(4):809-812.

[7]NCCN clin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Ovarian Cancer,inclu-ding fallopian tube tumor and primary peritoneal cancer[EB/OL].http://www.nccn.org.2011.

[8]Mano MS,Rosa DD,Azambuja E,et al.Current management of o-varian carcinosarcoma[J].Int J Gynecol Cancer,2007,17(2):316-324.

[9]Sit AS,Price FV,Kelley JL,et al.Chemotherapy for 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s of the ovary[J].Gynecol Oncol,2000,79(2):196-200.

[10]Duska LR,Garrett A,Eltabbakh GH,et al.Paclitaxel and platinum chemotherapy for 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s of the ovary[J].Gynecol Oncol,2002,85(3):459-463.

[11]Crotzer DR,Wolf JK,Gano JB,et al.A pilot study of cisplatin,ifos-famide and mesna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mixed mesodermal tumors of the ovary[J].Gynecol Oncol,2007,105(2):399-403.

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39例, 均为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分析证实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男性29例, 女性10例, 年龄27~82岁, 平均 (57.9±2.6) 岁。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34例, 咳痰19例, 胸闷、胸痛17例, 咯血或血痰14例, 气短10例, 发热7例。

1.2 方法

对收集到的组织标本采取10%中性甲醛固定、正常脱水、浸蜡、包埋, 切片的厚度大小3~4μm, HE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测。免疫组化选择SP法, 选择的一抗CD56、NSE、Cg A、Syn、CKpan (广谱细胞角蛋白) 、LCA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判定依据

NSE、Cg A、Syn和CKpan着色部位在细胞质, CD56和LCA着色部位在细胞膜。对全部切片的阳性细胞率、染色强度指标具体分析:阳性细胞率低于10%, 着色淡者规定成 (-) ;阳性细胞率在10%以上 (含10%) , 可见棕黄色颗粒者则可定成 (+) 。

2 结果

2.1 肿瘤发生部位及巨检

中央型36例 (92.31%) , 周围型3例 (7.69%) ;左肺21例 (53.85%) , 右肺18例 (46.15%) 。肿物最大直径为1.0~6.4cm, 平均3.4cm, 切面为灰白色, 边界不清, 质地脆, 部分病理标本可发现出血及坏死。

2.2 镜检

在镜检下观察到癌细胞弥漫分布、实性片状, 存在巢状布置状况, 主要表现为核分裂象, 且具有大面积坏死, 而间质较少。通常癌细胞体现在2种不同的状况。 (1) 小圆形淋巴细胞样细胞。 (2) 小梭形燕麦细胞。39例患者的标本中, 以小圆形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的7例 (17.95%) ;以小梭形燕麦细胞为主的9例 (23.08%) ;2种细胞比例相当的23例 (58.97%) 。

2.3 免疫组化

NSE、Cg A、Syn和CKpan在细胞质中可见棕褐色颗粒状物质, NSE的阳性率为85.3%, Cg A的为68.2%, Syn的为73.1%, CKpan的为92.6%;CD56和LCA着色部位在细胞膜, CD56阳性率为90.1%, LCA的为0。

3 讨论

小细胞肺癌的恶化快、容易发生转移、预后差等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影响。而多数情况下, 小细胞多发生在大支气管, 主要表现为中央型肺癌, 住院期间的主要症状集中于咳嗽、痰中带血, 其病情发展速度较快, 容易发生转移症状。

3.1 病理诊断

小细胞肺癌常会伴有主支气管浸润性生长, 也有部分出现于肺附近位置, 而肿块切面的颜色为灰白, 和附近边缘较为模糊, 常发生出血及坏死。光镜观察:可发生弥漫、实性片状, 存在巢状布置, 少数地方可发现癌细胞明显被压, 细胞的状态模糊, 仅少数存在纤维间质、炎性细胞, 大部分坏死。癌细胞中几乎没有胞浆, 边界模糊, 细胞核多数呈现梭形、卵圆形, 且布置均匀常有核分现象。

3.2 免疫标记

从另一个角度看, 小细胞肺癌也是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形式, 其特征表现为上皮及神经内分泌属阳性, 给医生的诊断带来方便。早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物Cg A和Syn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其阳性率过低而给诊断造成困难, NSE具有较强的灵敏度, 而特异性要低于Cg A和Syn;CD56属于神经细胞粘连分子的形式之一, 医学研究得出其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显得尤为活跃。此次病人标本中, 几种阳性率情况CD56达90.1%, CKpan达92.6%, 而LCA则为0。

3.3 鉴别诊断

(1) 小细胞淋巴瘤:均匀遍布, 存在显著受压, 少数坏死, 未出现巢状分布倾向, 免疫标记LCA呈现阳性, CKpan呈现阴性; (2) 类癌:通常会出现规律性的排列方法和器官样分化, 例:假菊形团、小梁状等, 细胞的排列状况规范, 且外在大小相似, 异型性不显著。非典型类癌则存在坏死、分裂等问题, 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如与小细胞癌无法区分建议诊断为小细胞癌; (3) 低分化鳞癌或腺癌:观察可发现少数胞浆, 基本都形成明显的巢状结构, 且观察到小核仁, 其色质布置不规则, 外形多为粗颗粒状。

总而言之, 在对小细胞肺癌实施病理诊断时, 必须要根据镜检情况及多种免疫组化标志物等加以综合判别, 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避免患者的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临床和病理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共300名学生进行本次研究,依据病理学实验教学方式不同进行分组,150名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年龄15~20岁,平均年龄(16.5±1.8)岁,150名为实验组(采用临床病理讨论教学),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16.0±1.7)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我们在整个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安排了5次实验,每次2学时,主要包括组织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各系统常见疾病。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每次实验准备5~6个大体标本,5~6个病理切片,教师讲解,学生观看,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1.2.2 实验组。

采用PCP教学法:(1)前期准备: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要在课前挑选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再根据这些标本精心选取适合于学生的典型病例,每个病例均附有专门设计的讨论题。病例选取的原则是依据教学大纲规定,难易程度适中,病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未知性,有助于学生展开讨论和思索。将准备好的标本、病例和讨论题提前2~3 d布置给学生。学生要提前预习病例和讨论题,还要复习相关医学知识,若涉及还未学到的知识,需要去网上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2)课堂实验教学: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或使用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典型病例和本次实验课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6~8人为一小组,以讨论题为中心,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好课堂状况,要求学生按系统或器官进行归纳分析,确定病变所在部位,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大体和镜下的病变特点,初步做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找出引起死亡的直接原因。分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选派一名同学做中心发言(发言人每次实验要轮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修正,对于难以理解的临床知识加以解释。其他小组的同学就讨论结果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4)归纳总结:最后教师从临床症状、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死亡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供正确的答案并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提高。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学生病理学笔试试卷评分:

主要是病理学实验知识进行笔试,考察学生对于病理学的实验知识水平掌握情况,总分100分。

1.3.2 观察两组学生病理学问卷调查评分:

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两组学生对病理学教学模式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病理学实践学习主动性、病理学实践学习内容兴趣、理解程度、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收集资料和查阅文献能力的培养、病理学实践思维逻辑顺序是否清晰、对病理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程度及病理学实践价值观等情况,总分数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病理学实践模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分析学生对于病理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学生病理学笔试试卷评分和问卷调查评分情况,见表1。实验组学生病理学笔试试卷评分和问卷调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共300名学生病理学学习情况,依据病理学实验教学方式不同进行分组,150名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和150名为实验组(采用临床病理讨论教学),其中实验组使用互动教学,病案教学的方法把临床病理讨论学融进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病理学笔试试卷评分和问卷调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实施CPC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构建临床思维能力,开扩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病理学实验采用CPC教学方法的成效:(1)激发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CPC是以案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实际病例中来观察和描述组织的大体和镜下病变特点,再用此病变特点解释病例中的临床表现,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疑难病例,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与求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2)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课前预习和查阅先关资料,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在病例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每次小组的讨论结果由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活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临床病例的症状、体征、医疗措施、疗效及患者死亡原因的病理分析和探讨,最终得出自己的诊断和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PC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实验中的探讨、求证、对分析结果的归纳总结、轮流代表小组做中心发言,这一切都需要小组同学团结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使CPC教学过程有序、高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知识储备和教学组织能力。从整个CPC课程的设计,到挑选与实验教学相符又适合于中职学生实际水平的典型病例,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索的讨论题,还要认真准备学生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有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好的临床病理诊断与病理尸体剖验的实践经验。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CPC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为保障临床病理讨论的学习效果,应构建相对应的评定体系。传统的病理课考试内容通常只有大体标本诊断、病理切片诊断和实验报告。临床病理讨论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但在评定体系中未能有明显体现[2]。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日常实验课堂的综合表现列入为评定成绩的项目之一,包括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期末总评成绩中。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值得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分析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共300名学生病理学学习情况,依据病理学实验教学方式不同进行分组,150名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和150名为实验组(采用CPC教学),实验组使用互动教学,病案教学的方法把CPC融进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结果 实验组学生病理学笔试试卷评分和问卷调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PC于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构建临床思维能力,开扩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临床病理讨论,病理学实验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妙侠,王建军,赵欣南,等.临床医学本科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评估[J].西北医学教育,2012,8(3):213-214.

临床和病理分析 篇8

【关键词】妇科体检;宫颈刮片;病理分析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第3个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08年全球估计新发宫颈癌病例52.98万,死亡病例25.51万人,其中85%新发病例在发展中国家(Jemal,2011)。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1]。宫颈刮片是早期筛查和发现宫颈癌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且患者无痛苦。本次研究通过对296例妇女的宫颈刮片检查的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妇科体检刮宫颈片对于宫颈癌进行筛查的意义以及在各个年龄阶段宫颈癌发病的情况,现将大致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96例妇女的宫颈刮片进行染色分析,所选取的患者年龄在25~75岁之间,其中25~35岁的妇女64例,占21.5%,36~45岁的妇女110例,占37.2%,46~55岁的患者77例,占26.1%,56岁以上的患者50例,占15.2%。

1.2 检查方法 在进行检查的前三天不能进行阴道冲洗,不能使用阴道内的药物,且不能在经期进行检查。宫颈刮片的具体方法为:首先轻轻地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擦拭干净,然后将刮板置于宫颈鳞柱的交界处,并略微倾斜,顺时针地刮3周,并将刮取的物质涂在载玻片上,再放入95%的酒精,固定15分钟左右。送病理科染色、阅片以及分级。

1.3 宫颈癌的分级标准 以巴氏五级分类法为金标准,具体如下:I级为正常的细胞图像;II级为炎症图像,宫颈细胞有炎性的改变,但是在治疗之后可以恢复正常;III级为可疑恶性的癌变细胞图像,细胞具有核异质以及其他的恶性特征;IV级为高度的可疑恶性;V级为典型的恶性细胞。其中I级和II级为阴性,III级以及以上为初筛的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础。

2 结果

2.1 宫颈刮片的病理检查结果和年龄的关系

35~45岁和35岁以下的女性比较,在宫颈癌的发病情况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大于45岁和35岁以下女性相比较,也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大于45岁和35~45岁的女性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详见表1。

2.2 可疑以及阳性涂片的患者宫颈活检的结果

36~45岁妇女送检的8例宫颈刮片中有2例为原位癌,2例为浸润癌,4例为炎性改变;46~55岁妇女送检的5例宫颈刮片中有2例为原位癌,1例为浸润癌,2例为炎性改变;56岁妇女送检的4例宫颈刮片中有1例为原位癌,2例为浸润癌,1例为炎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宫颈癌的发病比率较高,甚至高达75%。

3 讨论

此次体检的结果提示,妇女的年龄和宫颈癌的发病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大于35岁的妇女为宫颈癌的高发人群,且发病的年龄集中于35~45岁。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发现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正在逐渐上升,并且越来越年轻化,每年的新发病例在10万人左右,占每年全球新发病例的五分之一[2]。

所以,妇科的体检在宫颈癌的防治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早期发现宫颈癌的关键手段。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阴道镜检查、碘试验、宫颈及颈管活组织检查、HPV检测,但是常常出现由于准确性低而出现漏诊的情况,且仪器昂贵、取材的难度大,宫颈刮片的细胞学检查已经应用了半个多世纪,目前仍然是发现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还是筛查宫颈癌的首选方法[3]。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使治疗效率达到最好,并有效地降低该病的致死率。综上所述,妇科体检刮宫颈片检查是保证妇女健康非常重要的手段,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及时诊断妇科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韩永安,李红,李玉麟等.子宫颈刮片普查队早期宫颈癌检查的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3):426-427

[2]张英杰.子宫颈瘤126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在医生,2008,46(4):53-55

[3]石敏.宫颈癌11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93-95

93例涎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3例涎腺肿瘤病人中, 男性45例, 女性48例。发病年龄18~72岁, 其中30~60岁60例, 占64.5%。

1.2 涎腺肿瘤分布及分类 (表1)

1.3 症状

首发症状多为涎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物, 如为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疼痛。个别患者因出现面瘫而就诊。

1.4 诊断

详细问病史, 仔细体格检查, 通过辅助检查了解病变性质及范围、破坏程度, 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1.5 治疗

本组93例涎腺肿物中, 9例恶性肿瘤均作腺体全切+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64倒腮腺良性肿瘤, 除5例作单纯肿瘤切除术外, 均作肿瘤及腮腺浅叶切术。恶性肿物行保留或不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术, 有淋巴结转移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恶性肿瘤术后酌情给予化疗、放疗。

2 讨论

涎腺主要由腺组织和间叶两种组织组成, 涎腺肿瘤中以上皮性肿瘤最常见[1], 且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结构复杂, 组织形态多变。涎腺肿瘤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除此之外多无明显症状。涎腺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由于肿瘤性质的差异, 其发病年龄可有所有同, 如多形性腺瘤以40岁最为多见, 腺泡细胞癌好发年龄50~70岁, 而粘液表皮样癌以30~50岁多见, 总体上恶性肿瘤的发生年龄要比良性肿瘤为高。本组涎腺肿瘤中, 发生于腮腺肿瘤76例占81.7%, 其次颌下腺16例占17.2%, 舌下腺肿瘤1例占1.0%。

良性肿瘤中以混合瘤 (又名多形性腺瘤) 最常见。目前认为此瘤来自涎腺闰管的腺上皮和肌上皮。女性多于男性。肿瘤缓慢生长,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表面光滑, 结节状或分叶状,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腮腺者多位于浅叶, 故手术需做腮腺浅叶切除术。由于混合瘤的包膜大多较薄, 故手术后较易复发[2]。复发瘤常成结节状, 少数可发生恶变。良性肿瘤中另一肿瘤为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又称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Warthin瘤, 此瘤由腺上皮和淋巴组织组成, 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或腮腺淋巴结内的异位腺体。腺淋巴瘤主要发生在腮腺, 也可见于腮腺周围淋巴结, 偶见于颌下腺。此瘤肿瘤生长缓慢, 临床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圆形肿块, 直径2~4cm。一般无症状。肿瘤表面光滑, 有薄包膜, 手术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 术后很少复发。

发生于涎腺恶性肿瘤中, 腺样囊性癌为较为常见。其中以腭部最为多见, 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口底等。虽然肿块生长缓慢, 但多呈浸润性生长,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固定, 早期神经浸润是本瘤的特点。因此临床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以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 以30~50岁多见, 也是儿童常见的的涎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低度恶性者, 肿块生长缓慢, 无明显症状, 高度恶性者, 肿块大多生长较快, 固定, 伴有疼痛、溃疡, 发生腮腺处者可有面神经麻痹。手术均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术。腺泡细胞癌是较少见的的涎腺恶性肿瘤, 其中90%发生于腮腺, 好发年龄50~70岁。此瘤生长缓慢, 病程多为3~8年。此瘤为低度恶性, 但病理检查多数肿瘤有浸润, 故手术后易复发, 远处转移较少见。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应根据情况进行化疗、放疗, 减少复发, 提高疗效[3]。

参考文献

[1]回允中.诊断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53~875.

[2]刘复生, 刘彤华.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台出版社, 1997:598.

肾嫌色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3年至2011年间手术前疑为肾癌, 根治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嫌色细胞癌病例9例。标本经10%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4μm厚切片, 常规乙醇脱水, 石蜡包埋, HE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单克隆抗体CK7、CD117、E-Cadherin, EMA、CD10、Vimentin均购自基因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患者9例, 其中男6例, 女3例, 年龄52~80岁, 平均年龄58岁。主诉腰痛者4例, 血尿2例, 3例查体时B超均发现有腹部包块。术前9例均行腹部B超发现肾实性占位, 尿隐血试验阳性。

2.2 病理检查

2.2.1 巨检肿瘤大小3-11cm, 平均7.

2cm, 位于肾实质内, 界限清楚或不清, 无包膜, 切面浅棕色或灰褐色, 实性 (图1) , 部分病例有出血。

2.2.2 镜检

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 (图2) 、少部分区域呈腺管状排列。肿瘤细胞分为两型:一种为透明性细胞, 细胞大而呈多角形 (图2) , 胞质透明略呈网状, 细胞胞壁厚, 类似植物细胞, 界限清楚。另一种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 体积略小。两型肿瘤细胞胞核均不规则, 皱缩, 可见核沟及核异形, 核仁不明显;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 并可见双核瘤细胞。瘤细胞间质为少许血管, 其中厚壁血管常见 (图2) , 并可见玻璃样变性。

2.2.3 免疫组织化学及胶状铁染色

C K 7 (图3) 弥漫阳性 (9/9) 、C D1 17弥漫阳性 (8/9) 、E-Cadherin胞膜弥漫阳性 (9/9) , EMA弥漫阳性 (9/9) 、个别CD10阳性 (1/9) , Vimentin阴性 (0/9) , 9例患者用Hale胶状铁染色 (图4) , 胞质可见弥漫至不同程度的阳性 (即蓝染颗粒) , 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的病例呈灶状阳性或弱阳性。

3 讨论

3.1 肿瘤概况

Bannasch等对接触亚硝酸吗啉物质的动物发生的肾脏嫌色249例细胞肿瘤作了首例报道, 1985年, Thoens等确认人肾脏也能发生该肿瘤, 并对它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作了描述[2,3]。现我们已经知道ChRCC有独特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 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

3.2 临床表现

ChRCC占外科切除的肾脏上皮性肿瘤的5%, 平均发病年龄60多岁 (27~86岁)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病死率不到10%[4]。患者可有血尿, 腰部疼痛, 部分无症状于体检时B超及CT常提示肾实性占位。肿瘤多累及单侧肾脏。

3.3 病理学特点

大体特点肿瘤多位于肾实质内。体积较大, 2~23cm不等, 平均直径9cm, 无明显包膜, 切面呈黄色褐色[5]。

光镜特点肿瘤具有特征性组织学形态, 癌细胞呈片状、灶性腺状分布, 间质可见厚壁血管, 由体积较大的多角形胞质透明略呈网状、胞膜非常清晰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ChRCC胞核不规则, 常有皱缩, 有时见双核, 核仁小, 常见核周空晕。可见核沟及核异型。可有肉瘤样结构[4]。

3.4 免疫表型、特殊染色及电镜检查

文献报道CK7阳性[6], E-Cadherin阳性[6], EMA阳性[6]CD10阴性[6], Vimentin阴性[4,5,6]。ChRCC用Hale胶状铁染色, 胞质可见弥漫至不同程度的阳性, 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的病例呈灶状阳性或弱阳性。本文报道9例, 除个别病例出现了CD10 (1/9) 阳性外, 其余免疫表型及胶状铁染色均与文献报道一致。E-Cadherin、CD117在本组病例中弥漫阳性, 而透明性肾细胞癌均为阴性, 提示这两种抗体在ChRCC与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而国内文献报道较少。

电子镜显微镜下, 胞质内充满疏松的糖原和大量的囊泡, 这些囊泡直径150-300nm, 似肾皮质的集合管的b型闰细胞[4]。

3.5 分子遗传学特点

ChRCC以1号染色体或Y染色体缺失, 或混合性缺失[5]。

3.6 鉴别诊断

3.6.1 透明性肾细胞癌

大体透明细胞癌为多彩状 (金黄、灰白、红褐或深棕色) 。镜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胞质透明或伴有颗粒状区, 透明区核分级低, 细胞较小, 大小一致;颗粒细胞区核常分级较高。细胞核周无空晕。胞膜不厚, 界限不如ChRCC清楚, 无植物细胞感觉。细胞间质无厚壁血管。免疫表型:Vimentin阳性, EMA阳性, CD10阳性, CK7阴性, E-Cadherin阴性[6], CD117阴性。胶状铁染色阴性。

ChRCC大体切面为浅棕色或灰褐色。镜下胞壁厚, 细胞界限清楚, 核呈中度多形性, 染色质呈块状, 核膜不规则, 核周空晕显著。细胞间可见厚壁血管。免疫表型:Vimentin阴性, CK7阳性, E-Cadherin阳性[6], CD117阳性。胶状铁染色阳性。

3.6.2 嗜酸细胞腺瘤

大体切面为棕色、褐色或淡黄色, 常实性, 33%中央有星状瘢痕[4];镜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腺泡、小管或微囊, 并由一致的颗粒性嗜酸性胞质细胞组成, 细胞呈圆形, 均匀, 核形一致, 染色质分布均匀, 核仁位于中央[4]。细胞膜不厚, 界限不清, 核异型罕见。无ChRCC具有的透明细网状胞质。免疫表型:CK7阴性, Vimentin阴性, CD10阴性, AE1/AE3阳性[6]。胶状铁染色阴性。电镜下见细胞内大量线粒体, 无ChRCC所见胞质内微囊泡[4]。

3.7 治疗和预后

ChRCC预后比其他类型肾细胞癌要好。ChRCC为相对惰性的肿瘤, 在对大量的病例随访后发现, 5年生存率为86.7%-100%[1]。本组病例随访9例, 随访8例 (其中1例为2011年患者) , 5年存活率均为100%, 病情稳定, 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总之, ChRCC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 在不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胶状铁染色时极易与透明性肾细胞癌、嗜酸细胞腺瘤混淆, 而ChRCC恶性度相对较低, 手术治疗对ChRCC的疗效较好。故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有效地防止误诊和过度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胶状铁染色检测对ChRCC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饶秋, 周晓军, 周航波, 等.肾嫌色细胞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7, 14 (2) :90-93.

[2]刘丽娜, 张长淮, 刘哲, 等.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 1999, 6 (3) :133-135.

[3]Thoens W, Storel S, Rumpelt HJ.Human chromophobe.Cell renal Carcino- ma[J].Virchows Arch Bcell Pathol Incl Mol Patol, 1985, 48 ( 3) : 207-217.

[4]冯晓莉, 等, 主译.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07-408.

上一篇:过程装备下一篇:线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