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文化特色评析

2024-05-13

中国大众文化特色评析 篇1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崛起,成因

一、外在全球化推动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世界各国的跨国经济体制不得不遵守其中的活动规则, 以求达成互惠互利的共识, 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必须要通过加强沟通交流, 决不可脱离世界文化氛围而独自发展。因此, 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崛起背景脱离不开全球化的助推。

第一,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生存条件首先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马克思曾说, 为了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 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 另一方面, 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 就是说, 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引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 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经济的一体化, 其质是资本的全体化。凡是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国家, 必将卷入资本全球化的洪流中。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我国在这股洪流中所探求的一条适合自身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建设道路, 它保证了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 它的生产、交换、分配必将依赖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市场的动向及其供求关系的变化是文化产品能否畅销的关键, 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成长的沃土。另一方面,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史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上层建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市场经济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又为个人提供了经济支付能力和“私人时间”, 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提供条件。

第二, 现代科技是全球化提供技术支持,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提供技术基础。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全球一体化, 它同时也标志着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商品、资本、人才、物资、技术和信息自由流动的时代来临。一方面,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扩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 报刊杂志、影视音像、电脑网络、电子通讯等大众传媒成为其主要传播媒介, 已然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另一方面, 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化批量生产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受众面。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提高, 不仅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而且丰富了其内容和形式, 在商业层面上获得巨大成功。

第三, 文化全球化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提供重要文化素材。“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时代的到来, 为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创造了如鱼得水的环境, 使大众文化这原本生长于西方的文化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推广到全世界。而今, 现代化传播媒体如电影、电视、电脑等儿乎成了传播大众文化的最主要载体, 正是通过这些现代媒体, 人们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风靡全球的大众文化产品,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众文化神话。”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 全球的文化趋同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基础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应运而生。

二、内在现实国情的社会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是上层建筑的载体, 它的产生必然是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才能随之而生的。在我国社会大众需求日益增长的环境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已成为必然。

首先, 伴随历史长河的前进, 大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崛起的历史根源。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 当人们还没得到基本的物质需求时, 就更谈不上什么精神追求了。人们的感性欲求得不到满足是不争的事实, 提倡禁欲、压制感性欲求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按照儒家的哲学思想理念, 可以说也是为了配合封建宗教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古代的精英阶级推崇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修齐治平的政治抱负是古代士大夫所追求, 对于人性基本的感性欲求的嗤之以鼻的。甚至在南宋时期, 理学大家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 灭人欲”, 更是把禁欲主义推向了顶峰。

如今我们看来, 这不过是生产力条件低下的无奈举措。当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 物质资料极大的丰富时, 禁欲的思想是对人性的违背, 它必将是欲盖弥彰的, 它必将会被人们抛弃。随着全球化的冲击、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从僵化封闭中解脱出来。“思想观念的改变能够带来强大的生活实践性力量, 更能释放出强劲的文化创造力”。正是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 我国的社会转型、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真正融入国际经济大潮并参与国际竞争, 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我国在这一时期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它的确立和实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受全球化影响, 中国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吸纳了全世界优秀的文化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就是在模仿诸多的世界文化作品中起步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强调的“解放思想”口号, 实质强调了要突破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绝对话语权地位, 加速了民主化、人性化的进程,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提供了政策基础。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出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最后,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民社会”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产生的基础, 物质的极大丰富必然带来大众一定精神追求上自由。人民大众在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同时较为自由、自愿地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文化喜好、文化需求、生活感受以及议政参政活动的政治见解, 担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市民社会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进一步传播提供广阔空间。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崛起, 绝不是平地风云, 它不单纯是全球化的推动的结果;也绝非仅仅是我国现实国情的社会需求, 它是内外两者相互影响作用的产物, 是我国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感受的反映,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文化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下) [M].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邹广文, 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大众文化特色评析 篇2

试论中国特色大众文化需求空间及其意义

西方语境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实境遇相契合而构成中国特色大众文化.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生存、发展存在巨大的`主体地位空间、社会环境空间、科技传媒空间、地缘人缘空间、多元生活空间和全面发展空间,并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作 者:曹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5)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众文化   需求空间   意义  

上一篇:苯甲醛制取技术进展下一篇:林业复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