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激情三篇

2024-08-20

习作激情 篇1

一、平等对话, 启人思维

俗话说:“亲其师, 则信其道。”只要是当过老师的都会对此深有感触。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学生乐意亲近某位老师时, 他肯定会主动用心去学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为了吸引感染学生, 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以后更乐于写作, 我在批阅学生习作时, 改变了传统的概括性的评语, 而尽量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 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并融入自己读后的感受来给他们的习作写评语, 让他们在和谐宽容的气氛中获得启迪。如在一次校运会后, 有位学生根据自己参赛的感受写了一篇周记, 把自己失败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非常真切, 我是如此下评语的:你把比赛失败时沮丧的心情描写得很细腻, 并且比作当时灰暗的天空, 既切情又切景!比赛虽然失败了, 但你的作文却充满真情实感, 一次活动换来了一篇好文单, 亦是一次成功。如果在文章结尾用几句话写写这次比赛给你的启迪, 会使文章主题更深刻。你觉得呢?像这样的评语, 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有启发性, 对学生能起到指导作用。

二、倾注真情, 让学生从中动情悟理

习作是学生对于某种事情的叙述或发自内心的情感的流露, 尤其是当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 他们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呼应, 而教师给学生习作上的评语, 实际上就是教师内心与学生的真情交流。因此, 教师在批写评语时, 也付诸真情, 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这样才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和强烈的情感碰撞, 让学生在浓浓的“情”的氛围中动情悟理, 既能感受到老师的情感, 又能明白做人及作文的道理。如一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妈妈指责, 同学嘲笑, 乃至心情很是郁闷, 情绪低落, 信主受挫, 于是写下了《我的烦恼》一文, 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生动, 读了她的文章后, 我写了如下评语:“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值得同学学习。你这次考试发挥得不够理想, 我为此感到惋惜, 同时也为你父母及同学对你的不理解而感到遗憾, 但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难免会有挫折和烦恼, 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其实这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 你不必把这些事太放在心上, 放松点, 让我们的生活多点笑容, 振作起来, 胜利属于能经得起考验的人。”学生看了这些评语后, 感动地对我说:“老师, 谢谢您对我的理解和鼓励, 我会努力的。”看, 贴心的话语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知心的语句能深深撼动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真情化作一片阳光雨露, 他们在这一片暖暖的情意中逐渐懂事、成长, 当然无形中也让他们明白了作文的道理: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三、肯定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经常会注意到, 学生在学习中, 如果得到老师的赞美与欣赏, 就越发增强学习的信心,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其学习的潜能。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样, 在批改学生习作时, 教师亦要有一双快乐的眼睛, 努力在他们的文章中发现优点, 并予以肯定、鼓励, 要由衷为学生文章中的某一亮点喝彩, 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用得恰当, 我们也要为其击节叫好,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后看到了希望, 其自信心必然会增强, 兴趣必然会得到提高, 会更主动地拿起笔来进行写作。这正验证了凯洛夫的那句话:“当学生对进步有了满意的感觉, 他才会对求学发生内在的兴趣。”我教过的班级中曾有一位刻苦勤奋、上进心强的孩子, 但语文功底比较薄弱, 怕写作文, 为了激发好的写作兴趣, 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我平时只要发现她文章中有一个词或一句话用得好就在旁边批上鼓励的语言。有一次她在《战胜自卑》一文中写道:“自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自卑的人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一个迷路的旅人, 只能在原地打转。”我在这几句下面做上记号, 在旁边批上:“看, 不是写得很好吗?善于联想, 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卑的害处, 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要扫除掉这块绊脚石哟。”教师真诚的赞许, 使学生领略到了写作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创作信心与热情。临毕业时, 这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 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主与鼓励, 您在我文章中的评语就像黑暗中升起的明星, 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点燃激情,打开儿童习作之窗 篇2

关键词:起步作文;情境创设;分层;评改;展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98-01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认为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教习作难教,学生不喜欢习作,难写,甚至无话可说。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学生无法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感经验,倾吐内心的生活感受,更谈不上什么习作的热情。因此,笔者基于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也进行了点燃儿童习作的热情策略的初探。

一、情境创设,激发内心情感。

1、游戏,爱上习作。

(1)巧用课间十分钟。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课间十分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喜欢的,一听到铃声就如同拧开水龙头里的水,一下子傾泻而出,涌出教室。此时,作为老师的我们,看到孩子们这种活跃的,没有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就要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有效利用起来,并设计出来才行。

游戏的精神是一种最富儿童精神特质的心理状态。孩子们之所喜欢游戏,是因为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够满足心理快乐的追求。孩子们在游戏中摆脱束缚,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了体验了乐趣。从游戏中,孩子们喜爱上习作,而不是惧怕写作,借以游戏教学作文,投其所好,爱上习作,何乐不为。

(2)倾心体验游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只要有了感受,有了体验,积累了素材,将会轻轻松松完成习作。一旦孩子们养成了平时注意观察,能够积累足够的素材,学生对于作文,将不会再害怕,而是会爱上习作,乐于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老师教学习作的目标将有效达成。

2、实践活动,乐于习作。

实践活动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他们玩起来百玩不厌,乐此不疲,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起来也就最为顺畅。只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恰倒好处地引导,把玩与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写,习作便会有血有肉,自然也就把作文上升到另一个高处。

其实创造力来源于实践,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们作文的最好素材,让学生们从课本中走出来,从课堂中走出来,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才是让学生喜欢上写作的有效路径。

二、分层,体验写作乐趣。

现在的班级学生水平不一,对于写作的兴趣也不一样,老师如果用统一标准来要求写作,作文写的效果也会参次不齐,达不到教学预定目标。我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同,也将学生习作进行了分层指导,有效指导作文,调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写作指导,老师最应重视的是水平较差的一些孩子,这部分孩子的习作在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时,他们的就会成就感,坚持下来,写作兴趣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而在等级划分中,自己在不断的上升时,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也将会步步高升。

三、评改,增加写作热情。

1、共读共赏共评改。

首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引领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做好准备。其次,每次的习作之后阅读学生的作文,将作文分门别类的按照习作要求整理出来,课上,将依次出示作文。教会每一位孩子如何细致的评改作文,修改符号的运用,眉批、旁批以及总评。

在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学生们会无从下手,老师则要示范指导。在投影中带领大家一起共读共赏共评改不同类型的作文,做到手把手教,在互动中、参与中欣赏品味遣词造句和语言描写。

2、互评互改互欣赏。

“互”,顾名思义是互相,可以使同桌、同小组、要好的伙伴之间都可以一起互评互改互欣赏作文,老师相机评改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全班都参与到一起,共同评改作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评改方法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高,效果良好。优生和较弱的学生作文都在班级中互评,学生们对自己作文的优点、不足之处认识得更加清楚,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坚持这样的方法,学生们的作文在被认可,学生们的优点在不断闪光,学生们从心底消除了对老师的畏惧感,而他们是自己的小老师,遇到问题一起商量,也更容易去接纳并改正。学生正是这样逐步从怕写作、不会写作过渡到愿意写作,最终喜欢上写作上来。

四、习作展示,推进习作动力

在教学语文以来,我一直尝试着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学生的作文成果。第一,直接投稿到报社、杂志登出,发表作文,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学生的作文。获得发表的学生会对写作更加感兴趣。第二,编辑班级作文集。第三,亲子交流作文会,一般都是在家长会或是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与家长一起pk,展示一学期的收获。

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的不厌其烦,最终学生的收获将是老师最为开心的。学生在展示中得到满足,得到信任,得到收获,写作业不会是头疼的事情,而是一件积极快乐的事情。

总之,习作如同学生开出的稚嫩花朵,老师要精心呵护培育,才能让它绽放,香飘四溢。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处处皆学问,要做一个有心人,做到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乐表达。学生一定会在作文的学习中打开属于自己的那一扇窗户,做个乐于表达,乐于写作的小能手。

参考文献:

[1] 朱园园.《交往习作,点燃儿童写作热情的策略初探》、《小学语文参考》:86

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篇3

陇集中心小学李罗京

内容摘要:要使小学生写出既真实而又有创意的习作,必须做到“三不”:不在习作过程中像复印机一样拷贝他人的想法;不写鹦鹉学舌般的陈词滥调;不走千篇一律的套路,冲破樊篱,对生活道出别样的感受。而要做到“三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发现;在想象中创新;在阅读中积累;想写就写,情动而辞发;淡化技巧,流露真情。

关键词:观察,发现,感悟,想象,创新,积累,真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解除了学生习作的种种心理束缚,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才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去做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对《新课标》中习作教学要求的理解与思索,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植物学家眼中意味着无数珍稀的物种;在经济学家眼中预示着丰富的资源;在儿童们眼中则充满神秘,想象着它是多少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家。的确,用眼睛能观察出事物的表面,用

“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培养和练就。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东西,书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这些感悟与理解可能是肤浅的,甚至稚拙的,但他毕竟属于学生自己的,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是应该值得倍加珍视的。例如,我曾开设了“生活体验”系列习作,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习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而真情实感的流露正是生活习作的本质。有一位同学经历了家务劳动后写道:“学当小保姆带妹妹,虽然只有短短半天,却真正体会到了当年妈妈带我时的辛苦。如今,我长大了,觉得应该多关心妈妈,等父母年老了,不能照顾自己时,我要多陪伴他们,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做出回报。”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用心去读它,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感悟,进而收获成功,收获惊喜。

二、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也是作文“最重要的能源”。观察可以解决写作的素材问题,观察可以获得灵感,触发写作的内在动机。但小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仔细观察的习惯尚未养成,许多垂首而得的习作素材常因他们的熟视无睹而丢失。因此,在平时的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中,教师或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例如,在学校与同学、老师的交

往;跟爸爸妈妈去市场买菜,在集市上看人怎么做买卖,怎么讨价还价;星期天出门游玩或逛书店等等。有一位学生上超市购物,就写了《超市购物心得》一文,写了自己在超市的所见所闻,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的精神是愉快的,思维是敏捷的,记忆是最劳的。带他们去春游踏青、放风筝、上敬老院慰问老人,或组织“冬锻”活动(跳绳、踢毽子、打篮球、拔河等),“元旦”、“六一”游艺活动,或科学小实验等,学生们一定愿意把这些精彩诉诸笔端。

“生活处处皆文章”,留心生活,一件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会活起来,一幅幅极其普通的情景会生动起来,让我们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好多是我们还未曾知道的东西,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的心,就会发现它们,了解它们,我们用笔把这个发现、了解、感悟的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精彩的习作。

三、在想象中创新。

著名科学家高斯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多姿多彩。若我们平时能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探索、参与,就一定能采撷到许多新颖的写作材料。如“金鱼是怎么睡觉的?”“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小蝌蚪掉尾巴”等。生活是个万花筒,而学生们好奇心强,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是富有童话般色彩的,所以,应多鼓励他们描写自己的憧憬与幻想,如编写童话故事、科普小说等想象习作,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不要拘泥于想象

是否合理,只有大胆了,才会有创新,才会写出与众不同的习作来。否则,就会困住学生的手脚,扼杀其灵性和智慧。例如,又一次,我让学生聆听风声、雷声、雨声之后,一位一位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稚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发生在大森林里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故事。读完习作,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想象的丰富,还有那善良淳朴的童心。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想象之鸟一旦高飞,学生们的头脑中便会浮现出许许多多新颖、生动的画面,就会文如泉涌,就会推陈出,新就会张扬个性。

四、在阅读中积累。

习作其实是一个人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的自然结果,要不古人怎么会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呢?刘勰也曾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所以,我主张写作先打好基础,要养成多读书,请观察的好习惯。多读、熟读、精读,收集好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这样习作时才会出口成章,得心应手。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多看报刊杂志,有益的课外书,优秀的习作,背经典古诗词等。在读后开可以进行交流,并促进信息、情感的沟通,为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想写就写,情动而辞发。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做老师的不但要善解学生的心意,还要因势利导,趁势激情。两年前,快放寒假时的一节复习课上,我刚分析了两个“缩句”,突然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雪飘如絮,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了,他们不住地向窗外看,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当即决定,把语文复习课改成观察练笔课。“我们去室外看雪,好吗?”学生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三五一伙,边看边指手画脚小声议论,个个眉飞色舞。一刻钟后我们回教室,以《第一场雪》为题习作,没有人觉得困难。下课了,一篇篇小短文完成了。细细读来,发人深省,现摘抄两句:“—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先是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的轻轻飘扬着,然后越下越大,一阵紧跟一阵,风绞着雪,团团片片,纷纷扬扬,弥漫了校园。”“有新意”才会“动真情”,这种最适时的训练,激发了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愿望,习作的字里行间充满儿童特有的情趣,我惊叹:原来这些孩子如此可爱。

六、淡化技巧,流露真情。

有些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审题、分析要求、掌握习作的技巧。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教师重习作知识的传授,轻真情的表达、语感锤炼和情智的开启。得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不妨试试: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使其字里行间充满儿童特有的情趣。不借助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情感,尽量使学生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此所谓“动真情也”!所以,只有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吐真情、抒真情,才会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诚可信。

至此,习作神秘的面纱已经揭去。原来,习作是简单的,习作是自然的,习作是随心的,它没有什么模式,没有什么框框。当然,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主要靠长期的习作实践,最好的办法就是无拘无束地写日记、周记或者时常编些小童话、小故事或者经常写一些小随笔、小感想等。正所谓“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书是读出来的,字是写出来了,文章是做出来的。

习作,是心灵的牧场,它抒写的是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发现、想象、真情,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它彰显的是儿童生命的本真,是一种瑰丽的灵动;它流淌的是儿童的情趣和才思,一种真情的涌动。我们只有这样去看待习作,才会真正是习作为需要,而不是负担!

最后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的内部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取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理念》主编陈旭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袁金华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4、《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

5、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出版社

上一篇:教育和教书的区别下一篇:北方园林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