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十篇

2024-06-08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1

一、更新农村学校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 即成为必修课。学校管理上要正规起来, 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 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就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 学校必须转变观念, 建立科学的学科观, 及时更新电脑室设备, 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的重视。

二、处理好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信息技术发展飞快, 新技术新应用更新更是迅速, 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 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在使用教材时, 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面面俱到, 因此应教会学生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

三、掌握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诀窍

1. 自学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学习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 学生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 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 所以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相对于课本来说, 信息量更大, 角度更多, 知识更新更快, 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 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 在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和博客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将网络上搜索整理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 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

2. 动手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 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学中, 我比较重视激发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的兴趣, 我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电脑强大的功能———可以看VCD、听CD、玩游戏等, 这一切, 都可以使学生对电脑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有了这个心理的基础上, 我再提出新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 动手实践。

3. 应用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不应是作为一门专业来学, 而应是作为当前学习、交流的工具以及为适应将来的信息化社会生活打基础而学的。我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比较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来结合一些操作, 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曲线”这一工具时, 虽然是一个难点, 但我利用一句口诀“上下一条线, 左右扭一扭”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并且学生掌握得非常不错;在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 可以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班级板报、贺卡和校刊;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学习资料, 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2

关键词:高中,农村高中,信息技术,学困生成因,学困生转化策略

信息技术“学困生”指的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时, 有这样的一小部分学生他们还没有完成任务, 甚至每做一个步骤跟不上节奏, 这样的学生, 我们就称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困生”。

本人任教的学校地处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高级中学, 学生为农村学生。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学困生”又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 因此, 需要对“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方法进行研究。

一、信息技术“学困生”的成因

我通过上课观察学生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和班主任老师勾通等方法确定我所需关注的信息技术“学困生”。通过让这些学生完成我所编制的调查问卷分析, 得出信息技术“学困生”大致有如下原因:

1. 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个性的差异, 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学困生”中一般也以内向型的学生居多。他们即使自己听不懂, 也不会求助同学, 因为他们怕难为情、怕其它同学笑话他。所以不同的个性是形成“学困生”的内在因素。

2. 环境因素。

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和学校条件不一样, 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学困生”中很多家中没有电脑, 只有上课的时间可以接触电脑, 除了上课外几乎没有时间来接触电脑。有一些来自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学生, 由于在初中没有系统学习过信息技术, 对计算机操作很不熟练, 操作基础较差。因此, 从一开始就导致一部分学生走进了“学困生”的行列。

3. 心理因素。

(1) 自卑、恐惧心理。有的学生进入高中, 发现身边的很多学生都会操作计算机, 甚至可以上网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而自己连鼠标都不能熟练运用, 从而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自卑、恐惧心理, 缺乏自信, 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存在心理障碍, 有自卑和恐惧心理。 (2) 依赖心理。当不会时, 大多数同学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有的学生总是举手问老师下一步该怎么做, 整个一堂课都要老师在身边指导,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有时候学生并不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而是怕自己做错, 这时候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不敢自己去尝试, 长此以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3) 懒惰心理。不良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不愿意去摸索, 喜欢张着嘴巴等着“喂”。根据我对一些同学的个别访谈我知道, 有很多同学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想自己去根据学案或学件自己摸索。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 很多问题要通过学生动脑思考, 然后动手操作解决, 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有些学生, 不去思考, 机械模仿, 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

二、对信息技术“学困生”转变的各种方式方法的尝试

1. 根据学生学情, 安排合适的上课机位表。

由于信息技术课有95%以上都在计算机机房授课, 因此根据“学困生”学情, 设置合理有效的机房位置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困生”不仅在机房能满足人机对话, 更能满足同学间、师生间的人人对话, 让“学困生”与其他同学之间可以有更好的协作学习, 机位设置上教师要花大功夫, 并要在教学推进中不断的适时调整。

2. 多与“学困生”接触, 进行感情交流的同时贯穿心理辅导。

“学困生”往往因自身学习成绩不好, 变得自卑, 胆怯, 与老师同学不太亲近。其实, 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与老师同学亲近, 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 我首先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理解“学困生”的心态, 对他们甚至有所偏爱, 让其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 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与“学困生”接触, 感情交流的同时还贯穿适当的心理辅导, 让他们克服自卑和胆怯, 树立信心, 敢于大胆的去尝试。

3. 尊重个体差异, 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教学中给“学困生”特别的关照, 对教学中的难点给予个别辅导, 对他们的质疑哪怕是再浅显的也耐心回答, 予以鼓励, 并引导他们参与对问题的共同分析, 探讨和再发现, 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发现的乐趣, 逐步增强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这样有利于消除“学困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 深入观察, 查漏补缺, 因材施教, 耐心教育,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4. 教学评价以鼓励为主, 找出他们的闪光点。

在对学生评价时, 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 遵循认知规律, 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学习态度不太端正也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先向他们灌输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使之端正学习态度, 以积极的姿态学习。在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克服不良积习, 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他们能否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

实验的过程是探索、进取、创新的过程。实验中, 我付出的同时也有了很大收获。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形成原因, 通过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进行分析等方法, 找到适合不同类“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让信息技术“学困生”走出“学困”行列, 让信息技术这门技术课更好地为他们的现在及将来服务。

参考文献

[1]余展飞.《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的有效纠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3

目前,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寻根探源,找出症结,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学生基本技能方面

1,现状分析

(1)认识上出现偏差。在一些学校,每个人对信息技术课有不同的认识:校长认为它就是一个打字机,后勤部门认为它是一个工作表,年级主任认为是个名次表,教导主任认为这是一个排课表,而大多数农村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却把信息技术课认为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课。

(2)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的最终成果:无关计算机本身的知识确实学了不少,但是却不能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如用计算机写一封信,画一幅图等。教师教学内容自由,讲课形式随意。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非升学科目,人们对它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非常重视。由此,导致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不高,课程流于形式。

(3)家长对信息技术课有抵制现象。某些农村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学会了玩游戏、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2,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何通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减少这种差异性呢?笔者认为:

(1)小组合作学习。微机房的学生桌一般为两人一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选2—4个基本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做“小助手”,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这些学生操作技能比较强,与其他同学沟通便利,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益。

(2)上机固定座位,个别补差。信息技术教师辅导的学生很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发现基本技能掌握较差的学生呢?为此,学生上机时要求固定座位,方便教师观察哪些座位的学生完成任务比较慢或不能完成,做到心中有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多关心、多指导,进行个别补差才能有的放矢。

个别补差大体分两种,一种是确实是基本技能差,另一种是只想上上网、玩玩游戏者,对于学习不感兴趣。第一种情形,找到“小助手”可以减轻教师的补差工作量;对于第二种情形,笔者有时采用重复完成任务的手段,要求这些学生把教学任务再完成一遍,这样他们“玩”的时间相对减少,就能认识到完成教学任务是最重要的。

(3)先补“技术”,再理论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论提升,以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交流、发布为主线,以各种技术为支撑。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本技能掌握一般,所谓的理论提升也只是“空中楼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具体情况来教学,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后,再进行理论提升。

二、学校信息技术管理方面

农村高中,学校领导更多的是关注高考语数外的高分,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注度普遍欠缺。

1,现状分析

(1)认识偏差。只要是上机测试,事实上的不公平性永远存在。如学生交头接耳、学生代考、教师暗中帮助学生做题等因素,使得信息技术考试存在很大争议,也使得领导对信息技术考试的认识有偏差。

(2)信息技术考试政策不严肃。从信息技术会考开始到现在,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政策要求。会考前与会考后不一致,合格与不合格同样上大学,非常不严肃,变动性比较大,因此使得领导不太关注信息技术考试。

2,解决问题的策略

(1)引起学校领导的关注。各学校领导对于信息技术认识的差异性,不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左右的。但是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让学校领导知道,信息技术学科是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是高考不可少的学科。

(2)上级有关部门加大检查监督力度。督促各学校领导认真学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严格执行纲要的精神。

三、信息技术教师方面

1,现状分析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事实上”的“不太”重要性,使得学校领导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而是关心单位那么多的计算机找谁维护,那么多的教学设备找谁修理,每次考试成绩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进行数据挖掘等工作,使得信息技术教师逐渐成为“修理工”或“杂工”。

(1)笔者曾经与某市某知名中学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谈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现状,了解到该校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只教一到两个班,也就是说每周只有两节或四节课,但是整天在学校忙,下班不比其它学科的教师早,不是这个办公室电脑出问题,就是那个教室的投影机要维修。他自嘲自己是“修理工”。

(2)笔者也曾在网上查找某个急需资料,在与某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取得了联系,获得资料之余谈及信息技术教师现状时,他给出的答案是“杂工”:不是为这个教师做课件,就是为那个会议摄像,上课似乎成了副业。

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信息技术教师因为上课课时不足,领导就会安排其它工作来弥补,因为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技术,学校里只要有“技术难题”要解决时,信息技术教师首当其冲,当然有时领导还会特许信息技术课可以不上,而是去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学是首要工作。信息技术教师“打杂”,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认识到自己学科的重要性。把教学作为首要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节课,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4

课题负责人 高军孝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平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掀起,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而且陈旧,正常教学难以进行;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时严重不足,每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并且容易受到学校安排的影响,甚至取消。

3、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农村家庭不一定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条件。既就是有机会实践,他们也只知道上网游戏、聊天。

4、学生自觉性太差,并且层次不齐。入校后,有些同学对计算机操作很熟练,但有些同学没任何基础,甚至连正常开关机都不知道。教学难易程度无法把握。

这些条件的限制,我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提出“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5、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论文、案例、交流材料),建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库、电子教案集、优秀课件集、优秀作品集。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各类教学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参与者和辅导者,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5、自然实施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教学资源。

六、研究对象

孟村中学高一级全体学生。

七、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可行性研究及申报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第三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5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4月—2015年6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等。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实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在课堂上广泛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信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建成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库。

九、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刚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析 篇5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1.工具性。当做一门工具学科来学习, 将所学习到的技术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2.变化性。信息技术更新特别快速, 新的内容在不断快速跟进。3.实用性。不管是在平时的学习中, 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运用到所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对学科的有效把握, 并且选择最有效的讲述方法, 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有效安排课程,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进行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入手, 找寻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定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点, 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比如, 在讲述如何创建Excel表格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对此感到有兴趣,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摸索, 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以及思维方式。因为一旦遇到新的课程、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 学生往往是感到不知所云的,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搭配实践, 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来作引导, 建立起沟通、快速、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布置特制作业, 个性化考核

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进行实战考核, 当然, 在做考核的时候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对学生进行打压, 一定要多从几个角度去分析和考核, 比如, 可以给学生布置不一样的作业, 做出漂亮的表格, 使用信息技术制作漂亮的模型等等。只要是能够考核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作业都可以布置,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做的作业都要一样, 也不要设定一个标准的考核评判, 让学生保留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到更好。比如, 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小动画, 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熟悉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 甚至还有可能涉及一些其他方面的、比较深度的软件的学习。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计算机内容, 满足学生天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到其实信息技术并不复杂,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这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用非常大, 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比如, 可以在接近寒假放假的时候让学生制作一张信念贺卡, 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力,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这会让信息技术考核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三、多激励学生, 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虽然在我们看来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是比较死板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并且变化着的学科, 只有创新才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 才能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极致。所以,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 那就是要创新, 要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并且, 还应该多站到学生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最好是能够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并且进行创造性运用。尤其是在具体实践练习中, 不要给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标准的考评, 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限制甚至固定在一个作业框架里面, 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不要给学生设定一个固定的模式, 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参与到作业的设计当中去。计算机教师最好是把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当作是一种文化熏陶和文化渗透, 要让学生能够产生出自己去学习、自己做主学习的意愿,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首先应该肯定, 并且在肯定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让学生发散新的思维, 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使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 在所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我要学”的主力, 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 激励学生要进行自主性思考, 真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

四、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 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设施, 比如, 多媒体、网络等一些能够代替传统的黑板以及粉笔, 从日常所用开始改变, 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无处不有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信息技术, 学校应建设校园网教育信息系统, 并且还要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对学生进行扩大教育的信息交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去自行地探索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对学生加以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 逐步提升自身素质。而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必备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李艺,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与思考 篇6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农村, 一部分是因为家庭早早就购置了电脑,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电脑, 对电脑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当地政府监管不严, 学生可以自由出入网吧对电脑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农村学生就没有接触过电脑, 对电脑的知识一知半解, 甚至连电脑最基本的操作开关机都不知道。这样就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学生的差异有多大, 不仅仅是起步不同, 在同时起步中也有阶段不同的差异。

1.2 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

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口传相授,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和自身的“听”来获取知识。这种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是教师没有和学生互动, 有些学生参与不到教师的讲课中, 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教师的“讲”也不过是照本宣科, 虽然有些教师会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作用并不大。这种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教育模式, 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操作课程效果不佳

操作课的时候因为学校机房没有连接互联网, 所以学生无法上网, 但是有些学生会自带U盘, 在上课的时候将U盘里的歌曲或者是游戏拷贝到机房的电脑上听歌或者玩游戏。有些学校针对此状况做了应对措施, 例如, 将一个机房内的电脑连接成一个局域网, 然后将每台电脑的游戏全部删除并且对每台计算机进行编号甚至是给每台电脑安装了USB屏蔽接口和冰原点, 只要学生将移动设备接入USB接口上电脑就会关机。尽管如此, 学生还是不认真听讲, 会在上课的时候看小说或者玩手机。由于没有认真听课, 所以当教师要求完成布置的作业时, 不会的学生就会向教师求助, 但是教师一个人是不可能顾及全班三四十个学生的, 这样学生之间的差距就被拉大了。

1.4 师资问题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的计算机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 计算机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 时时都在变化稍不留意就会被淘汰, 因此计算机教师就要求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与技能性。但是在农村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教师, 学校都是让有点计算机知识的教师或者让其他学科的教师代为授课。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 教师也只是教授一些基本的电脑知识或者是早已过时的知识, 导致学生在初中三年只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电脑操作, 既没有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也没有达到开设计算机学科的目的。

1.5 理论与操作的比重不协调

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多于理论知识的学科, 只有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 才能真正学好计算机技能。学校和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只有在多次实践后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机知识并且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很多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不能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来开展教学内容。

2 教学问题的思考及改善措施

2.1根据学习程度制定教学方案

2.1.1 了解班级学生具体情况

计算机教师应该向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 例如, 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班风及学风等。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利用一节课与学生沟通, 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讨论学生心中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2.1.2 分层分组教学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根据学习水平分为不同的层次, 再按照学生的兴趣方向将全班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层和分组要求每层的学习水平平均, 每组的兴趣大致相同, 这样就不会出现成绩不均衡的现象。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难易点划分出来, 然后在讲课的时候对于基本知识和基础概念力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听懂, 然而对于偏难或者很难的知识点教师要深入浅出, 尽量使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明白。根据成绩水平的不同, 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 对成绩水平低下的学生, 要求要比成绩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所降低。

2.1.3 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有优势

教师根据每组的成绩分配组长和副组长, 充分给予正副组长信任并且发挥小教师的作用。要帮助组内成绩水平较低的学生, 这样他们在帮助其他学生的时候也是在巩固自身的知识和提升自身的能力。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会主动积极的学习, 在小组内形成一股学习的攀比之风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

2.2 让学生参与备课

2.2.1 搜索资料

教学资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之一, 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式之一。学生在搜索备注资料的同时不仅增加了本身的知识, 还熟悉了教学内容, 在正式的学习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不仅如此, 搜集资料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2.2.2 导课设计

所谓的导课设计, 就是在新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导入新课的内容, 精彩、新颖的导课设计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常用的导课方法有温故知新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实验导入法, 等等, 其中适合计算机教师使用的有故事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和温故知新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是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利用已教授过的旧知识来引入新知识, 这种导入法主要是利用学生对已学会的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关联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这有利于新课程的展开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故事导入法是利用轻松诙谐、寓意深刻、鲜为人知或者参与性强的故事来导入新知识,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知识的讲解中, 为接下来新课的正式开始奠定良好的基础。

2.2.3 问题教学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准备有关课程知识的小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课程进度、情境设定适时地提出问题。问题情境是一种以动摇学生已形成的知识平衡机构, 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为原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手段,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获取和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以问题为开场、全程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最后解答问题的过程, 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体系。

2.3 实践操作课的技巧

2.3.1 任务教学法

所谓的任务教学法, 是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符合学生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具体任务, 同时把要讲授的知识点隐秘地藏在任务中, 由教师监督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自由探索、合作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 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3.2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 因此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弹性课程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针对性补救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学习报告、心得体会、作业形态变化效果、操作测试等数据制定强化学习的合理策略, 并且合理运用策略以达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机会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

3 结语

信息技术的特征就说明了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时代发展特点, 对操作能力、实践经验有很高要求的, 极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新型学科。

摘要:自从20世纪40年代爆发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 计算机作为其代表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今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所占的比重也是越来越重的。本文就农村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师春林.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J].2008 (9) :71—72.

[2]闫世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 200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管见 篇7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关注全体,鼓励个性化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与学习天赋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 再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整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差异性明显,其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很有必要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体会到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信,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 教师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这种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学习, 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感觉无法消化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十分不利于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模式

1.树 立 人 才 层次 观

由于高中生在各阶段的努力程度不同,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会有明显差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对象是学生,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对全班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然后根据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层:A、B和C。A层学生信息技术成绩优异,具有较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并且学习能力突出,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B层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一般,虽然学习兴趣不是特别浓厚,但是不抵触,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 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 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但是思维能力一般,没有较强的创造性;C层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不是特别感兴趣,并且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完成基本作业也较为困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次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以免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此外,教师在分层次教学中,还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2.树 立 教学 目标 层次 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目标指引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对其进行分层,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划分中,一般分为三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但是并没有分层。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这三个目标按由高到低的层次进行划分 , 根据不同 层次的学 习制定不 同的教学 目标。例 如 ,在“Flash动画制作 ”教学中 ,面向C层学生提出“能 够利用Flash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动画”的教学目标;面向B层学生提出“制作出图文结合并具有交互功能的短片”的教学目标;对A层学生要制作出短片,并要求帮助B层和C层的学生。最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情况设计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和设计出互相合作交流的方式。

3.树 立 课 后 作业 层次 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能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法时,为了照顾全体学生,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制定不同层次。信息技术作业可以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必做部分指的就是信息技术教材课后练习题,以及练习册上的中低难度题目, 这个部分要求各个层次的学习都应该完成,重点是练习和巩固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C层次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信心。选做部分的课后作业可以按难度依次排列,需要保证A层次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才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C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难度一般的题目。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课后作业这样的难度设置,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最终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8

一、提高教师素质,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教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涉及内容广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应突破教材的束缚,有机地结合多种知识和技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实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轻松解答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我们能否适应时代要求,能否成为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学生其他学科产生的巨大帮助,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个人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可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

三、堅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施教之功,贵在授法。

四、布置任务,体现层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巧妙地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

五、正确评价、及时反馈

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实情,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既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更要总结学生的优点。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评价让学生不仅看到自己的成果,还能学到别人更好的方法,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9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在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努力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关键词】 现代 信息技术 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在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目前,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众家之所长,对多本教材再加工,然后再“发展”教材,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例如,在中图版高中选修内容《全景新视野》一节中,可将利用配套素材制作全景图改变为以事前教师拍摄校园美景作为素材,这样更贴近生活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要“顺应”教材。

二、学生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Qbasic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程序实现的原理和该程序中用到的基本的函数,指出哪些同学找对了 哪些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三、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1、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变成一种综合能力。

2、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同学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同学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同学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同学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 2 在基础教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4、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游戏软件。电脑游戏做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游戏,则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态度:“绝对不行”。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老师走得更近。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10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 学生都不太满意, 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 众口难调, 二是教学方法上, 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 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 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 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 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 不断探索, 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活用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 则学习的动力越大,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是"学"跟着"教"走, 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 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 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 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 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而对于像《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 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 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 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 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 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 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 推进分层教学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 基础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基础较好, 有的学生基础很差, 基础好的学生, 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 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 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 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 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 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 根据学生实际, 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 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 把他们分到各组去, 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 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 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 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 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 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 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 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 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 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 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 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 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 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Excel软件时, 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 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 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 哪些方面是可取的, 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 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 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 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 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 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 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 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 完美了表格的界面, 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 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 认真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 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 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 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 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 达到共同的目的 (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 , 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 还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 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 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 可谓收获颇丰。

五、加强教学评价, 多肯定学生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 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 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 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掌握教学内容,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上一篇: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下一篇:耐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