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十篇

2024-07-11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1

生态, 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 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 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 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 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 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 而不能随心所欲, 盲目蛮干, 为所欲为。

2 贵州的生态现状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 贵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 素以“西南煤海”著称。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省内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09 084km2, 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 形态类型齐全, 地域分布明显, 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 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叶裕惠等在《绿色珠江建设方略》中提出在愈来愈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 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 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 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9年7月至今年春季, 贵州遭遇了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地处贵州西部和南部的黔西南、六盘水、安顺和毕节等几个石漠化最为集中的区域是此次大旱的重旱区, 由此可以看到, 贵州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 而且会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

3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西部地区,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地理环境特殊,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摆脱落后面貌, 大力发展经济, 迅速走向现代化, 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也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因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是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当前, 贵州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 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定发展不动摇, 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理念不断调整思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做到以发展促进生态文明, 以生态文明促进发展, 促进贵州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贵州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 还要遵循自然规律, 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绝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来谋求一时的发展。要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相协调。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

4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我国石漠化的重灾区, 贵州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在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面前愈显脆弱。如今, 威宁、贞丰等石漠化较为集中的地区正通过种植牧草、栽种花椒、种植金银花等方式治理石漠化, 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勤劳的贵州人正积极寻求突围之道, 探索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共同推进, 实现生态与生存的和谐发展。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仅“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全力以赴进行“建设”, 2003年以来赤水已通过坡改梯、退耕还林等方式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显著成效。并投资近亿元实施了城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两个重点项目, 结束了向赤水河和习水河倾倒垃圾的历史, 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带路人。凤冈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 开发绿色产业的战略, 坚持猪-沼-茶-林生态茶园建设的凤冈模式, 把茶叶作为凤冈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 实现了因茶扬县、因茶富民的愿望, 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

贵州的优势在生态, 但最脆弱的也是生态。尽管近年来贵州大力建设生态, 构筑起了“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但生态形势仍不容乐观。据贵州省水利厅统计, 全省现有耕地中, 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0%, 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20%。人地矛盾突出, 成为制约贵州生态建设的“瓶颈”。2010年7月7日,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发展研讨会”在贵州省凯里市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及贵州省内外近百名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将对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讨。本次研讨会以“绿色·多元·和谐·发展”为主题, 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组织院士、专家用科学的态度, 求实的精神, 探讨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并形成了“专家建议”, 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大省的建设。

5 结论

由于贵州省是资源大省, 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同时, 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 石漠化、泥石流, 山体滑坡等已经发展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并直接威胁到贵州省的生态安全。走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正被越来越多的省委决策者所接受。因此, 确立“生态文明”思想, 实现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寇奉新, 李晓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和谐旅游的探索与实[N].中国旅游报, 2008-10-31.

[2]叶裕惠, 等著.绿色珠江建设方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刘兴先.理论观察, 2000 (5) .

[4]孟昭元.关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0 (2) .

[5]建设生态文明参考资料.黔2009年第150号.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2

1 贵州科技投入的现状

1.1 贵州省科技投入总体情况

贵州省的科技投入绝对量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由于不同年份统计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现在很难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贵州科技投入的数据, 但从现有的数据还是可以得出贵州省科技投入的绝对量是在增加, 呈现上升态势。

数据来源:贵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2012)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98-2013)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1-2013)

数据来源:贵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2012)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98~2013)

从贵州省地方财政拨款增长率和R&D经费支出增长率看出, 大趋势是增长的, 同时贵州省地方财政拨款增长率与R&D支出增长率呈现一致性。

1.2 贵州省科技投入的成就

首先, 贵州省用较少的科技投入资金培养了本地的科技创新能力, 使贵州省在某些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如石漠化的治理研究。贵州省也运用为数不多的科技投入资金培养了部分科研人才, 构筑部分科研创新基地。其次, 从贵州省的科技产出看, 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科技专著数量都是逐年的升高。贵州省科技投入增加, 科技产出也增加。

资料来源:贵州统计年鉴 (2010~2013)

最后, 贵州省有一部分的企业和农业部门将科技投入运用于适合自身需要的生态化的科技创新或者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化的科技创新成果, 将适量的科技投入作用发挥到最大。

案例:凤冈县西部水泥有限公司4.5MW余热发电项目工程 (本案例来源于遵义市委党校王安寨副教授、张亚兰副教授实地调研收集的材料) 。该公司新型水泥生产线在生产中要排放大量的低温 (<420°C) 废气, 其中可用于发电的余热7.955×104KJ⋅H。[2]凤冈县西部水泥有限公司在评估自身企业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相关政策, 争取国家的投入480万元, 自筹资金3600多万元, 建设4.5MW余热发电项目工程。通过3个月的试运行评价计算, 日均发电11万度, 每月为企业节约成本100万余元, 项目建成新增加就业人员18人, 每年可发电约3343万度, 折合标准煤12460吨, 每年可减少CO2排放10965吨, 每年可减少SO2排放199吨。整个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较好。[3]

2 贵州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的科技投入存在很多的问题, 既有原有科技投入存在问题的积淀, 也有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投入的新需求, 这些因素的交织, 使贵州省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很复杂。

2.1 贵州省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较低, 科技发展的基础较差

数据来源:贵州省科技进步监测综合评价结果 (2003~2008) ;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2008~2013)

从上表可以看出, 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国内排序、高新技术产业指数国内排序两项在国内排名基本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国内排序、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国内排序、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国内排序三项指标在国内的排名基本处于最后梯队。这种较差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制约贵州省的科技投入、抑制进行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2.2 贵州省的建设者对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没有正确认识

贵州省的建设者很多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对贵州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作为优先发展方向, 科技投入成为战略性投入、基础性投入。当前贵州正在进行后发赶超战略、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和打造“东方瑞士”, 如果采用传统的发展方式, 若要实现以上的战略目标可能会要很长的时间。当前贵州的建设者很多对科技投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认识存在模糊和不到位的现象, 如此必然会对贵州省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产生一些非积极的影响, 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 实现跨越式发展会更困难。

2.3 科技投入无顶层规划和设计

贵州省的科技投入没有一个明确的顶层规划。科技投入随机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很明显。现有的文件没有科技投入量和强度明确的界定。

2.4 贵州省的科技投入很少

2012年R&D经费外部支出贵州省占全国的比率为0.39%;2012年按资金来源R&D经费内部支出贵州省占全国的比率为0.4%。国内R&D投入/国内GDP (2006~2012) 分别为:1.39, ;1.40;1.47;1.70;1.76;1.84;1.98。贵州R&D投入/贵州GDP (2006~2012) 分别为:0.62;0.48;0.53;0.68;0.65;0.64;0.61。[4]从以上的数据不难发现贵州省R&D投入绝对量所占全国的比重很低;贵州省的投入强度——贵州R&D投入/贵州GDP只有0.6左右, 这样低的科技投入强度, 不要说对贵州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就是为一般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就很难。

2.5 有限的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不高

贵州省有限的科技投入资金存在使用的结构不合理, 使用的效率有待提高。该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 好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2.6 科技投入满足不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任务要求

贵州是在欠发达的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为了实现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的目标、2020年国家和省制定的相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公共科技产品, 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都需要绿色化的科技创新, 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自己的科技创新拳头产品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等。以上任务的完成要科技投入的强力支撑, 但现状是满足不了。

3 科技投入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支撑的对策建议

3.1 解放思想, 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科技投入

人的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动。当前贵州省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 利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将是最有效的路径, 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投入的强力支撑。人类历史上几次科技革命已经证明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当前贵州的建设者, 特别是有决策权的建设者对科技创新、科技投入要有清醒的认识, 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不是做不做的问题, 而是必须要做好的, 对贵州当下和未来具有战略意义。

3.2 科技投入要有一个顶层设计

科技投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持续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取得成效, 特别是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后, 强有力的科技投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具有几何级数般的功效。为此贵州省的科技投入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顶层设计, 一旦顶层设计做出来要一以贯之的执行, 不因人与事的变化而变化。

3.3 尽全力扩大科技投入的量

(1) 强化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基础地位与导向作用, 增加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量和投入的强度。在公共资金的安排上要为科技投入留下足够的份额, 并且每年增长幅度要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贵州省在公共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科技扶贫、相关的中央专项资金和中央转移支付等向中央财政申请相关的科技投入资金补助。

(2) 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企业要发展起来, 依靠生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高额利润并获胜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企业有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要求, 但是当前贵州的企业除了一些大企业和高技术企业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外, 大多数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不强、科技创新最后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科技投入的高风险性从而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意愿不足。更有甚者, 有企业科技投入的前期评估不到位, 导致创新失败, 最后破产, 调研时有人认为“不创新等死, 进行创新找死”。为此, 贵州省在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时要做实做好前期评估, 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 等企业收获到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成果后, 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科技投入, 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投入的执行主体。

(3) 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筹集科技投入资金。贵州省当前的科技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需要利用国内外的资金进入弥补这些资金的不足。参考国内外的成功做法, 可以让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筹集科技投入资金。

(4) 贵州省要做好科技投入的边际支撑。参考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投入的边际支撑工作, 贵州省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可以利用贵州省的财税权与地方的发展自主权, 给予从事生态化科技投入的企业、单位与个人更大的支持。如给从事科技研发的企业给予更多的税费减免, 对生态化的科技产品给予政府优先采购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不管怎样筹集科技投入所需的资金, 贵州科技投入强度在2015年不低于1%, 到2020年不低于1.5%。

3.4 提高现有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1) 对现有的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要优化结构, 提高其利用率,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 减少科技投入资金的浪费。如科技项目的申报、审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要全程公开, 让有能力的人做相关的科研。

(2) 将现有的科技投入用于贵州省进行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目前最需要研发的领域、重点的产业和行业、战略性新兴行业等。

(3) 当前贵州省的科技投入不多, 要多投入试验发展研究, 兼顾对贵州省发展有重大意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如当前可多引进一些贵州省急需的技术或者研发部分急需的技术等。等到贵州省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科技投入时, 可多投入一些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5 积极引进人才和研发中心

贵州省当前科技投入的资金不足, 而且科技投入执行主体也不足。积极的引进各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研发中心, 不仅可以缓解或者解决贵州省科技投入执行主体不足问题, 而且这些人才到贵州来创业和发展, 也会带来一部分研发资金增加贵州省的科技投入,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才知道当前科技、人文发展的最前沿, 更了解怎样的科研是最需要的、最容易做到的, 若能和贵州省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其功效怎样评估都不为过。

3.6 树立艰苦奋斗精神, 立足自身做好贵州省的科技投入

做好科技投入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支撑工作, 要立足自身, 艰苦奋斗。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内因, 外因只能加快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纵观人类的历史, 人类每一次重大的进步无不是依据立足自身, 艰苦奋斗得到。贵州省的科技投入工作也是如此, 要依靠自身, 艰苦奋斗, 这是做好贵州省科技投入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2022.

[2]凤冈县西部水泥有限公司.凤冈县西部水泥有限公司文件 (2013) 第23号[Z].2013.

[3]凤冈县发展和改革局.凤冈县西部水泥有限公司4.5WM余热发电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意见[Z].2013.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 篇3

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标志着我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实施。通知明确,贵州省要抓紧做好《方案》组织实施,按照《方案》确定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高度融合,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贵州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完善制度体系,弘扬生态文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方案》同时制订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要目标。到 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使贵州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4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关键字:美丽贵州、生态优势、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亡则文明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生态文明建设也终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引诉)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贵州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区位、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湿润的立体气候等,加上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贵州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天然优越条件。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贵州省情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贵州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相应的部署和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1988年,经国务院批

准建立了毕节“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着力解决人口、生态与贫困的矛盾;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入新世纪,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力推进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地融入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上,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

遏制“生态恶化”的有效途径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按照生态经济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推进绿色城镇化和乡村生态化。

经过不懈的实践探索,在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毕节试验区围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边和贫困作斗争,边扩大生态张力”,坚持“ 把经济搞上去,把人口过快增长降下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贵阳市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向纵深推进。

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晴隆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致富农民与治理石漠化、恢复生态双赢;贞丰县顶坛乡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引导农民积极种植花椒,引进花椒深加工企业,“顶坛花椒”成了全国知名品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态恢复和重建取得明显成效;都匀市大力发展茶产业这一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了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发展生态旅游业方面,荔波县利用“申遗”成功之机,依托 “世界绿宝石”,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生态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黔东南州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全州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宏福公司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清洁生产工艺,解决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气回收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排放量,探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新路子;开阳县作为我国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生态经济发展”

促“生态文明建设”

为通过生态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贵州省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把发展生态经济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

在新的形势下,贵州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逐步形成与生态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体制机制,探索一条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道路。

二是进一步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生态经济发展条件。

贵州作为一个的山区省份和富水地区,必须坚持把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设施,从而打破交通、水利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

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贵州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工业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能源、原材料等工业,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延伸产业增值链和劳动就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四是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和乡村生态化。

一方面,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把城镇建设发展的着力点转向优化建设布局、扩大环境容量、提升绿色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上来;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加强城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优化,使城镇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生态化,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推进农村住宅生态化和村镇环境生态化。

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提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植被保护、流域治理、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等措施促进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实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探索资源节约、环境美好、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

六是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使用等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在政策制定、规划管理、法规执行和重大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还应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

(结尾)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要珍惜宝贵的耕地,在贵州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严格按照省委向山要地、向山要城、向山要园区的要求,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坚持在“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建设我们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产业园区,建设我们美丽可爱和谐的家园。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5

1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首先, 在指导思想方面,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是贵州境内石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保护生态坏境, 结合治理工程, 应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 保护青山绿水;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 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 实施生态战略, 促进乡境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山体、水体、地形地貌、林木植被, 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 建立具有隔离防护、生态净化、休闲观赏、生态旅游等功能的项目区绿化景观系统, 创造具有自然、生态、和谐的空间环境。具体来说, 要结合乡情, 重点抓好退耕还林 (还草) 、种草养畜、经果林种植、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 积极实施生态林保护工程, 推进生态林建设, 重点实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湖泊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系统保护;结合建设优质核桃、板栗、小红椒基地、人工草场等, 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积极实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寨及旅游景区绿化工程, 建设猴场乡生态走廊, 打造生态型人居环境。

其次, 在目标方面,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生态环境建设应力求全面达到国家标准。依据乡情, 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5%以上, 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5%, 仓储用地绿化率不小于20%, 市政设施用地绿化率不小于30%, 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不小于30%, 主干道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不小于20%, 次干道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不小于15%;一类工业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0%, 二类工业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5%, 构建乡境标志性园林景观。通过全方位努力, 把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建设成为环境优良、产业绿色、适宜人居的现代示范区。

2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是贵州普定县的边远乡, 这里的生态资源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地位重要等特征。要加快这里的生态环境建设,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 要增加植被覆盖, 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荒山荒坡, 结合地方优势, 大量种植核桃、板栗、小红椒, 并在核桃、板栗、小红椒下种植优质牧草, 大幅度增加林、草覆盖率。这样, 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 对农业废弃物实行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对乡境内的种猪场和优质肉猪养殖小区产生的猪粪, 实行干稀分离;将干粪与不适宜作为饲料利用的农作物秸秆, 经粉碎后混合发酵生产高效有机肥。种猪场和优质肉猪示范养殖小区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 输送到沼气池内发酵产生清洁能源沼气、电能和沼渣、沼液, 沼气、电能供给企业及附近农户使用;沼渣、沼液用作有机肥料。采取这种方式, 既可解决农业废弃物的污染问题, 又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和高效有机肥,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 大量施用有机肥,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猴场苗族仡佬族乡, 农作物种植主要使用以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高效有机肥, 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避免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 节能减排, 实现低碳生产。建设沼气工程, 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气并利用沼气发电, 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清洁能源, 有效减少外购能源, 实现低碳生产。

第五, 建设优质肉猪示范养殖小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乡境范围内, 建设规范化的优质肉猪示范养殖小区, 对生猪养殖进行集中管理, 实现生猪养殖与人居分离, 既有利于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又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六, 绿化美化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大量种植绿化苗木, 并在绿化苗木林下种植优质牧草, 大幅度增加林、草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环境。对农业废弃物实行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 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零排放。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绿化美化环境, 建设美丽新农村。

第七, 建立和完善乡境产业项目区生态环保责任制, 把生态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保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执法监督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 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编制产业生态功能区规划或实施方案, 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 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第八,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加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明确土地占用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加强生态用地保护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监管, 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公路沿线易导致景观破坏的区域取土、挖沙和采石;建设公路和施工场址要科学选址, 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3 结语

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衣食住行与环境紧密相关, 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基础的考虑。要实现中共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能粗放式增长, 而是要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保护生态环境, 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贵州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应当与党中央的要求步调一致, 清醒认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深刻意义, 做出切实的行动。这样, 才会拥有更加美丽的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

参考文献

[1]吴大旬.试析乌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潜力[J].绿色科技, 2014, (10) :31.

[2]廖国强, 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10.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6

环境有价, 损害担责。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 赔偿权利人将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 主动与赔偿义务人磋商, 达成赔偿协议。赔偿协议可以到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法庭进行司法登记确认, 赔偿义务人违约, 赔偿权利人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对于生态环境损害较小、责任认定无争议、环境损害损失金额50万元以下的案件, 贵州将采取专家证人出具专家意见的方式,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简易评估认定程序。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7

一、“生态立省”, 推进产业生态化

1.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循环工业经济 (1) 加强煤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

煤炭产业是我省的优势行业, 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入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 以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等为重点, 同时重点启动烯烃工程建设。目前国内烯烃需求量大且在石油价格高涨, 传统烯烃又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原料背景下, 发展煤制烯烃是优化资源利用, 适应市场需求的选择。同时要加快发展一碳化学, 已解决我省石油的紧缺, 继续研发煤炭生产中的三废利用, 变废为宝, 建设利用上游生产废物的下游工业, 如新型建材, 肥料新型循环工业。建设产品关联、行业集成、产业集聚的新型煤炭工业园区。

(2) 建设铝工业循环经济, 建设黔中铝工业经济带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煤-电-铝的产业模式, 但总体上这条产业链条深度及精度还是不够, 附加值高的铝产品应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随着真空铝箔软包装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以及我省本身烟草生产行业的铝箔包装需求, 未来大力发展铝箔是有可观需求量的。同时围绕汽车、航天等工业的发展开发新的铝合金材料, 优先发展铝的箔材、管材、板带材等。依托贵遵高速公路、将建成的渝黔快速铁路及贵州铝厂、遵义铝厂着力建设以贵阳-遵义为两极的铝加工新型材料循环工业经济带。

(3) 继续做强磷及磷化工循环经济发展

我省磷矿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十二五”期间要发挥资源组合的优势建立横向共生耦合和纵向延伸发展的磷产业链, 实施磷、煤、电、碱多业并举, 实现磷化工体系、煤化工体系、氯碱化工体系、能源建设体系和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高价值的副产品体系五大核心产业的协调发展, 完成资源型产业向生态化转型。重点建设开阳磷矿及瓮福磷矿, 培育品牌, 发展精细磷制品。

2. 加快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做强特色绿色种植业, 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畜牧业以及特种生态养殖业, 加快农业的高效高附加值发展。同时实施生态旅游富民战略, 充分利用我省生态资源。此外, 应根据各地资源特色, 高起点, 精细规划做好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在充分发挥我省自然风光的同时, 要做好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从吃、住、行、购物等各方面人性化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切忌只注重一次性收入, 将旅游同特色食品、工艺品开发结合起来, 建设功能配套, 理念先进的旅游休闲园区。

二、培育和发展特色轻工业

1. 树立品牌效应, 继续支持烟酒行业的发展。

我省完全可以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中获取相关发展西部特色产业方面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大烟草企业优势组合, 建立规模化的产业园区, 实施品牌战略, 力争将“贵烟”、“黄果树”品牌推向全国。

2. 着力继续培育茅台为龙头的白酒行业, 以“国酒茅台”品牌带动一批高品质白酒走向市场。

重点实施茅台、习酒等名酒的扩能技改工程, 同时注重在电视媒体、商品交易等平台进行宣传, 争取将茅台定位为政务、商务高端用酒, 而“习”、“喜”同音, 习酒逐渐向婚宴等喜庆用酒推广。

3. 加快医药工业园区的发展, 大力培育以苗药为重点的民族药

和中成药, 合理进行结构调整, 建立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贵州) 基地”的载体作用, 强化优势企业, 支持“贵州百灵”, “贵州益佰”等品牌企业的扩能技改, 逐步建设全国级的大型名牌医药集团, 在时机成熟时推出类似“广药”的“贵药”中草药及中成药省级形象品牌, 促进省内医药行业的发展。

三、加快省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交通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省长期以来受交通运力的严重制约, 物资出省周期慢, 成本高, 不利于各项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 省内交通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新的发展规划中, 在继续建设好“贵广高速铁路”的同时, 加大贵阳至成都、重庆高速铁路的建设力度, 重点实施“蓉厦高速”贵州境内的建设工程, 争取同周边省会城市及珠三角地区形成几小时经济圈, 加强区位经济合作。

四、继续强化电力工业建设

进一步发展煤电一体化, 加大生产力度和产能, 是巩固优势产业, 提高我省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探索煤电全面联营的生产方式, 煤电双方同属一个法人, 双方不但在资本上合成一体, 更重要的是在工艺上合二为一。以中国华能伊敏煤电厂为例, 实施煤电联营后相比于华能集团平均燃煤成本0.19元/度, 伊敏的0.042元/度则显示出了极大的竞争力。在我省煤炭资源丰富的六盘水市同样可以建立一个不同于常见的“坑口电站”、“电厂办煤矿”或煤炭和电力企业之间的相互参股经营, 而是彻底的煤电联营的煤电联营项目, 向“珠三角”供电, 为我省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及社会利益

五、依托“贵广, 贵蓉高速铁路”, 建设“贵阳”“遵义”两大核心城市圈

贵广高速铁路及贵阳至成都高速铁路修建完毕后, 将极大的使贵阳及遵义两大城市快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区及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成渝”经济区。对于目前来说应加快制定城市经济区长期发展规划, 依托将来的交通优势, 积极承接东部沿海转移产业, 出台支持两大核心城市发展及扩容的经济产业聚集、物流聚集的政策。同时加大两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做大做强贵阳及遵义两市中心城区建设, 优化投资招商的环境。

摘要: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 同时也作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内陆省份,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 应确立以“生态经济”为主线的发展思路, 文章就具体几点发展方式予以建议。

关键词:十二五,西部大开发,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贵州省2001-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80万t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铜仁市

中图分类号 F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2-80-02

1 前言

土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导致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很不平衡,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本文在参考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评价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得出2010年和2013年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分析所产生的结果,并提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以期使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达到更好的状态。

2 研究区概况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与湖南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邻,西接遵义市,北靠重庆市,是西南连接中部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依据2013年统计年鉴资料,全区土地总面积18 002.70km2,铜仁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84个镇,78个乡,8个办事处,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429.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34万人,非农业人口53.8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90‰。区内旅游、文化、生物、能源、矿产等资源正在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但发展基础薄弱是铜仁市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

3 评价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3.1 构建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涉及到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为了全面和科学地衡量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2],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法,将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目标分解为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子系统、土地资源经济生态安全子系统、土地资源社会生态安全子系统等3个子系统,从3个子系统的6个方面选取反映铜仁市土地资源各方面特征的18个评价指标,构建出评价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表1)。

3.2 指标参考值或阈值的确定 指标参考值的确定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依据下面的原则确定这18项指标的参考值。(1)国家、地方和行业规定的标准:如农药使用安全标准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政府颁布的化肥农药使用标准等;(2)背景和底值标准:以工作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区域植被覆盖率等;(3)趋势外推标准:对于贵州省铜仁市而言,具有自身特性,所以在拟定参考标准时,可以依据综合生态环境相似的区域现状情况,并依据研究区域实际作趋势外推,以确定标准值;(4)类比标准: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环境的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3]。本论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的参考值如表1。

3.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进行的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范围广,指标间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将很难进行比较,为使内涵不同的各种指标能够综合起来,整体表征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则需要将各类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4]。为此,本文运用直线型无量纲法来消除指标各体间的差异,使各指标转化到0~1区间内,使这18项指标具有可比性。为了对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必须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这是评价过程的关键,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 结论

根据以上数学方法得出铜仁市2010年和2013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分别0.685和0.703。参考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级标准[5],可得出2010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情况位于Ⅲ级,处于安全的一般状态;2013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较2010年有所提高,位于Ⅱ级,处于安全状态。为了使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能达到更好的状态,特提出以下2点建议:

4.1 提高耕地肥力,维护自然生态安全系统的稳定性 在耕地资源严重缺乏的武陵山区铜仁市,保护好现有耕地资源的条件下,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进行土地整理工程,提高耕地肥力状况,保证粮食的产出供给能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需要,确保铜仁市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子系统的稳定。

4.2 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发挥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的功能 铜仁市旅游资源丰富,有梵净山度假旅游区、九龙洞旅游景区、苗王城民俗旅游景区、大明边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乌江画廊旅游区、云林仙境景区等。在开展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为使旅游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铜仁市应加大各项生态建设,一是持续加强珍稀动物(如金丝猴)、植物资源的保护,禁止对梵净山景区进行生态扰动;二是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使景点连成一个整体,在各方面提升服务,更好的吸引外来游客。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邓楚雄.武冈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全丽.贵州省黎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0.

[4]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3):70-74.

[5]田中文.广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

贵州省部分地区生态示范创建经验 篇9

遵义市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准确定位为基础,宣传教育为先导,齐抓共管为保证,农民致富为动力,综合整治是为段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道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同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全市已有四个县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一个县示范创建工作通过验收,正安县已申报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现遵义市正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赤水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围绕“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战略目标,开展创建活动,通过创建,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生态工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第一个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率先开展生态市创建,目前,《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毕。

余庆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与“四在农家”活动紧密结合,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建设生态示范村为契机,改善农村环境;以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为突破口,增强生态系统总体功能;以开展城镇综合环境整治为目标,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以搞好生态环境监察为手段,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以建设生态文化为载体,增强群众环保意识。2007年1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荔波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打造旅游经济型生态示范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对旅游公路沿线荒山荒坡进行绿化,对污染企业实施关闭和停产整治。旅游扶贫开发、景区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农村能源改造、现代农业基地等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模式。凤冈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林业建设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态畜牧业和渔业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镇与生态村镇建设、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等措施,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作为凤冈特色产业正迅速发展,形成了生态建设与积极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目前,作为全省第一个县级凤冈县有机产品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将申报全国有机产品基地示范县。

湄潭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城乡生态保护并抓的路子,根据农业资源优势,以建设“茶乡湄潭”为目标,确立生态建设的基本模式和工作重点,着力抓好六大重点建设工程,培育出众多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初步完成了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积极生态化、生态积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绥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生态建设的有效载体,以二十个生态示范村的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示范村,推动全县生态示范创建,以七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农药、化肥、地膜的污染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积极发展、农民群众增收的目的。走出一条“建设生态促产业,发展产业保生态”的生态建设之路。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篇10

贵州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1.8%, 是世界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全省喀斯特面积10.9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 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省份。全省87个县市中, 有喀斯特分布的县市达83个。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25.5%,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78%。石漠化严重县多达48个, 占全省78个石漠化县的61.5%, 很多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特殊的地形地貌, 造成贵州石多土少, 土层瘠薄, 易受侵蚀, 水土流失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人口急剧膨胀, 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加之传统发展观的影响, 资源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呈不断扩大之势, 绿色屏障衰退, 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凸现, 目前贵州省已成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缩小了有限的生存发展空间,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并且危及长江和珠江下游生态安全。一方面, 由于石漠化情况严重, 全省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频发, 经济损失严重, 石漠化地区人民贫困加剧, 贫困与石漠化是一对“孪生兄弟”, 长期阻碍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另一方面,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容易造成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 造成对环境、对人、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危害, 这关系到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 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深刻了解和认识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情况, 这对于促进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 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协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要素之间一种良好的相互关联, 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发展是系统本身的一种深化过程, 而协调是系统间 (或要素间) 一种良好的关联。所以,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两种概念的交集, 是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深化过程。

综上, 协调发展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发展, 它不是单个系统或单个要素的自身发展, 而是多系统或多要素在协调这一有益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 它追求的是一种齐头并进、整体提高、全局优化、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2 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评价一个地区经济与生态是否协调发展, 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去进行综合评价, 故指标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评价生态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时, 经济发展、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环境质量等主要构成要素都应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基于协调发展的内涵, 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建立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上, 即各个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

2.1.2 综合性原则

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系, 它包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两大方面。因此, 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要能够综合反映贵州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

2.1.3 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 就是要把复杂的、综合的协调发展内容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 以便为评价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可操作性是要求选取的指标容易获取, 便于分析计算。

2.1.4 区域性原则

由于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性, 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贵州省的省情。目前, 贵州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实际情况与其他省份是不一样的, 所以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是具有喀斯特地区特点的一个体系。

2.2 构建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大系统, 它是由环境和经济两大子系统构成, 共分四个层次, 大系统—子系统—准则层—指标层, 综合考虑在工业影响、城市化影响、环境投入总量、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规模六大准则下, 共选取16个指标构建出一个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2.2.1 环境子系统

环境子系统选取了“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保投入总额”7个指标。

“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俗称三废指标, 这是衡量工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常用的主要指标, 而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工业的污染;“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主要反映贵州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保投入总额”这项指标体现出人类社会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所做出的努力和投入的程度。因此, 以上这些指标组合能相对客观地反映贵州生态环境的现状。

2.2.2 经济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选取了“GDP总额”, “人均GDP”,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财政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9个指标。

“GDP总额”和“人均GDP”, 体现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能反映出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财政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主要反映贵州资本的流向和重点发展的产业, 是经济规模和效益的象征。因此, 以上这些指标组合能相对客观地反映贵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基于以上考虑, 建立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摘要:目前, 生态与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寻求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理解, 参考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 结合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从环境、经济两大层面, 共选取16个指标建立评价贵州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层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经济,协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涛, 徐瑶.生态足迹法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 2006 (01) .

上一篇: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下一篇:柴油机掉速故障的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