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十篇

2024-06-02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建筑力学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地位十分重要, 是进一步学习建筑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必备知识。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我院的课程改革情况, 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建筑工程技术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是设计员、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材料员等。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是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为导向, 以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平台, 基于工作实践需要进行的改革。

1.1 课程的再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后续课程与建筑力学的关联性 (见表1) 。

其次分析一下为满足不同工种的工作要求而开展的力学实践部分内容 (见表2) 。

1.2 课程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建筑力学体系被分成三大部分进行讲述, 分别是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部分及结构力学部分。静力学部分根据内容分为:1) 力的基本性质及受力分析;2) 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3) 平面一般力系。材料力学部分主要被分为:1) 轴向拉伸和压缩;2) 扭转;3) 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4) 弯曲内力;5) 弯曲应力;6) 弯曲变形;7) 组合变形;8) 压杆稳定。结构力学部分被分为:1)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 多跨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3) 静定平面桁架;4)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5) 力法;6) 位移法;7) 力矩分配法。整个内容涵盖面广, 知识体系循序渐进。

整合后的建筑力学体系被分成12个专题讲解, 分别是:1) 荷载的计算;2)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结构的计算简图;3) 物体的平衡;4) 静定结构杆件内力的计算;5) 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6) 钢筋的力学性能与力学试验;7) 杆件的强度条件;8) 杆件的刚度条件;9) 压杆的稳定性条件;10) 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11) 力法;12) 力矩分配法。

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整合后的力学体系, 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专题性更加突出, 它省略了相关知识或知识的推导部分, 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与针对性, 符合职业教育中“职业性”的要求。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突显职业性, 笔者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 对常规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除了大家常采用的讲授法、练习法与作业讲评法以外, 主要改进或采纳了如下一些教学方法:

1) 导读法。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 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在导读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自学能力差的同学不会因为这部分的不理解而造成对后续课程的学习障碍。对于土建类的同学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教学内容作为导读内容。

2) 案例教学法。

建筑力学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 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 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 如讲授压杆稳定时, 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3) 课程大作业法。

课程大作业法有点类似课程设计, 是指利用本门课的综合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 它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 它将力学的上下册内容综合了起来, 为后来建筑结构的学习做了铺垫。

3考核方法的改革

3.1原来建筑力学在考核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 考核模式单一, 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 忽略了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

2) 考核内容不合理, 考核内容多依附教材, 过多强调力学的理论性和计算性, 题型标准化, 内容教材化, 试题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 不利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

3) 考核重期末成绩, 轻平时形成性成绩, 考核以每学期期末考试为主, 占总成绩的70%, 而平时成绩只占30%, 且平时成绩中过程性考核难以监控。

3.2今后努力改进的地方

1) 期末终结性考核应多种形式并存。期末终结性考核考试形式不应局限于闭卷考试一种形式, 还应包括“一页卷”方式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等。

2) 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 注重过程性评价。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论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 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和见解等, 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 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 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总之, 高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 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力学应用能力, 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或者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摘要:通过对高职建筑力学课程的分析与研究, 指出了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探讨了建筑力学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以期推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美]R.C.Hibbeler.结构分析[M].毕继红,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王长连, 梁艳波.建筑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由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部分内容组成, 通过对建筑力学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讲授, 培养学生对简单建筑结构的建模能力以及对建筑中构件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旨在帮助学生成为适应能力强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建筑工程一线工作。

由于《建筑力学》涉及其他课程如数学、物理等知识较多, 同时该课程本身的内容抽象, 思维性强, 难以理解。因此高职类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时, 普遍认为该课程枯燥、难学, 没有实际用处, 学习兴趣低。作为长期讲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师, 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还是项目法教学, 都必须将《建筑力学》课程知识进行实践化,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理解和运用力学知识。

1《建筑力学》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化

1.1《建筑力学》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化的意义与方法

在《建筑力学》课程中有许多定理、计算公式等理论性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是先推导定理或计算公式, 再举例应用该定理或公式, 最后布置学生做相关习题并分析习题。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好、爱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现在的高职学生, 对定理、计算公式等理论知识是抗拒的, 不理解的, 他们更愿意接受有实践性的、直观性强的知识。因此教师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理论知识中的定理和计算公式来自实践, 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在一个新的定理或计算公式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第一, 了解分析与该项定理或计算公式相关的知识学生会什么, 不会什么;第二, 细化分析应用该项定理或计算公式的学习目的, 和其与实践的关系;第三, 总结找出该项定理或计算公式的实践性表达方式。

1.2 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应用实例

在静力学部分中, 学生必须要学会计算力的投影, 在现有建筑力学教材中该项内容为:如图1所示, 力F与x轴所夹锐角为α, 则力F在x轴和y轴上的投影计算公式分别为Fx=±Fcosα和Fy=±Fsinα, 式中的正负号规定为:力的起点A到终点B在x轴上的投影a到b的方向与x轴的正向一致时, 力在x轴上的投影为正;同理, 力的起点A到终点B在y轴上的投影a′到b′的方向与y轴的正向一致时, 力在y轴上的投影为正。但渐渐地我们发现按书上的方法在教现在的学生, 效果较差。

因此在此项内容的教学中, 我们做了下述工作。首先与学生交流, 了解到学生现有的学习的情况为: (1) 由于高职院校的《建筑制图》和《建筑力学》课程均是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 许多学生并不能熟练运用投影知识, 对此有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 (2) 学生能正确将力进行正交分解, 计算分力的大小和判断分力的方向。再分析计算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的目的为:在《建筑力学》中计算力的投影是为了将力由矢量计算转化为代数量计算, 以便在后续学习中能将力系合成, 求解约束反力。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与实践的关系为: (1) 在正交轴上,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的绝对值与力沿该轴上的分力大小相等, 分力的方向与投影轴正向一致时, 投影为正值。 (2) 在建筑上, 我们使用的坐标轴是一对水平向右竖直向上的正交轴。 (3) 在后续学习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时, 是先将力系中各力正交分解为水平分力和竖向分力, 再将各水平分力和竖向分力分别合成为一个水平力和一个竖向力, 最后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将水平力和竖向力合成为一个合力。因此我们总结找出将力的投影实践化的计算方式:选用建筑上常用的水平向右竖直向上的正交轴分别为投影轴x轴和y轴, 故在图1中的与水平轴x轴所夹锐角为α的力F的投影计算如下:

图1中Fx表示力在x轴上的投影, 计算式Fx=±Fcosα中, Fcosα为力沿x轴的水平分力的大小, 正负号以水平分力与x轴正向一致为正, 即向右为正, 向左为负。

而图1中Fy表示力在y轴上的投影, 计算式Fy=±Fsinα中, Fsinα为力沿y轴的竖向分力的大小, 正负号以竖向分力与y轴正向一致为正, 即向上为正, 向下为负。

这种将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计算与实践中分力相结合, 并直观判断投影值正负号的方法显然比书上的方法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也更符合建筑工程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建筑力学》课程引用例题的实践化

2.1《建筑力学》课程引用例题的实践化的意义与方法

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是息息相关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现有建筑力学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力学计算而存在的, 没有实践意义, 与后续课程《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没有显而易见的直接联系, 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分析兴趣。因此, 去掉没有实践性的例题, 收集、整理、引用工程实例作为案例, 并导入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实物图,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 还可引导学生发现力学计算与实践的差别与联系。对于不能直接引用的工程案例, 可以进行修改, 给出与实际接近的假设条件来得到实践性强的工程案例。

2.2《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性的工程案例应用举例

在材料力学部分中, 梁的承载力计算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引用合适的工程实例更为重要。由于工程实例中的结构构件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不符合材料力学的理想模型 (杆件为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变形固体) , 因此我们便在实例中假设采用的材料为木材或钢材, 最后再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的钢筋与内力的关系。

实例:图2所示阳台由木板和木梁组成, 台面受均布面荷载p=2k N/m2作用, 在B、D角上各受到由栏杆柱传来的压力P=2k N作用。阳台上的荷载全部由两根固定于墙内的悬臂梁AB和CD承担。设木材的许用应力[σ]=10MPa。

(1) 画出AB梁的计算简图。 (2) 设木梁AB的截面为矩形, 高h、宽b, 且h/b=2。试确定其截面尺寸。 (3) 试求木板所需的厚度t (可当作简支梁计算) 。 (4) 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试分析图中板与梁的纵向受力钢筋放置位置有何不同。

3 学生实例训练项目的实践化

3.1 学生实例训练项目的实践化的意义

我们对相应力学问题举出实际的工程实例, 与让学生自己思考以找到相应的工程实例相比, 学习效果将会有很大不同。前者学生是被动学习, 后者学生是主动学习。学生如果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找到所学力学问题相对应的工程实例, 或者把这些工程实例转化为力学模型来求解, 这样对其自身工程素质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

3.2 学生实例训练项目的实践化的实施方法

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 杆件的基本变形是存在于各种工程实例中, 但如果让每个学生单独来找到相应章节内容所对应的生活或建筑中的工程实例, 并把该实例简化为力学计算简图, 这一过程相对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 如果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实例分析的难度,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能力, 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 集思广益, 找到更多的工程实例分析。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所示: (1) 拍照:对材料力学中产生的每一种基本变形杆件的建筑工程实例 (也可采用生活实例) 进行拍照, 作为实物图。要求每一基本变形对应一工程实例照片, 不能重复使用。 (2) 建立计算简图:将实物图进行计算简化, 要求考虑分析实际荷载。 (3) 作杆件内力计算:将杆件分类计算其内力, 并作内力图。 (4) 作杆件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对不符合材料力学要求的材料可以假设为采用钢材或木材。 (5) 分析内力与钢筋的关系: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试分析各基本变形的杆件中钢筋放置的位置区别。 (6) 评价、展示与提交成果:描述并评价你所研究的工程实例, 并将成果制成PPT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讲解, 最后修改后提交至教师邮箱。

4 结语

通过基于实践性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高职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力学兴趣, 增强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对身边建筑工程结构的力学认识, 增强学生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工程师打下基础, 并且有利于将《建筑力学》课程进行模块化, 促进中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有效衔接。

摘要: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讲授力学课程教师一直关心的话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实践性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 引用有实践性的案例, 并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 自己寻找建筑工程实例中的力学问题, 最后把该问题简化为建筑力学模型求解,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 改善学习效果,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建筑力学,实践化,工程实例,实例训练

参考文献

[1]陈俊旗, 刘起霞, 崔伟华.基于实例训练的材料力学教学[C].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4.

[2]黄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和思考[J].职业时空, 2015 (6) .

[3]黄伟, 郑亚强.“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1) .

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

高职高专的《建筑力学》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部分内容组成,通过对建筑力学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讲授,培养学生对简单建筑结构的建模能力以及对建筑中构件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打下基础。旨在帮助学生成为适应能力强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程一线工作。

为了增强学生的力学实用性知识,提高其自学能力、归纳理解和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高职高专原有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在本课程的建设中笔者对本院建筑类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定期分析学生对建筑力学的掌握、运用情况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成绩,总结研究《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如何优化、改进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该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学生对力学、结构知识掌握情况不佳,不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毕业学生在工程单位的发展,一直以来,学院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但基于力学课程本身需要数学和物理知识,具有公式多、计算量大等特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不少学生中学数学基础不好,高等数学知识也掌握不牢,影响力学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授课效果。在《建筑力学》课程中有较多公式推导和数据计算,经常会用到三角函数、微积分等知识。虽然建筑力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之后开设,但在讲到惯性矩和极惯性矩,荷载、剪力、弯矩的微分关系,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等需要运用微积分知识的章节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较差,普遍学起来困难,究其原因是对高等数学的掌握情况不好。另外,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文科生和五年高职的学生授课时,不仅涉及到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学生学起来困难,而且在讲授力的投影、力偶计算时,三角函数也成为一个难点。

2.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不足

相对于其它如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偏文字性的课程,建筑力学显得枯燥、抽象,学习难度大。除了数学知识以外,建筑力学还涉及中学物理基础。比如课程的第一部分静力学与中学的物理知识联系略为紧密,在学习时不少学生已经将中学的基本物理知识遗忘了,对力、力矩的概念比较生疏,学习时有些吃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到材料力学部分时就觉得更加困难了。

3.学生认识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普遍从事的是施工一线的管理工作,他们自己通常觉得力学知识只有设计人员、高层次施工管理人员才会用到,一开始学习静力学部分时就认为建筑力学对自己的用处不大[1],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在学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部分的内容时,才觉得力学与施工还是有一定关系,这时候想学好也力不从心了,因为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起来更加困难。

二、改进本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学知识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高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1.合理取舍、重组传统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的教材比较传统,内容上以理论知识、公式推导、受力分析和计算为主。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公式推导等理论性强的内容学起来困难。教学中,可以尽量用通俗易懂的道理去讲解复杂的公式推导,适当地弱化理论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把简单的常用计算公式通过理解而记忆,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特别是涉及积分计算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例如静矩、形心计算中就可以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使用常见图形的计算公式上来,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物理知识

在课程的讲授中,可以适当地补充必要的中学物理知识,甚至介绍力学发展史、相关科学家的逸闻趣事等。比如讲轴向拉压杆件的变形和胡克定理时,可以与中学教材里的胡克定理作比较。在讲述应力的概念时,联系中学里学过的压强,让学生区分这两个相似的概念,弄清楚应力是与内力有关,而压强是与外力相关。这样不仅讲清了概念,还可以激发学生学好力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强调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力学课程开课时,就应该帮助学生对课程进行正确地定位,强调力学课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学好力学知识在工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管理都离不开力学知识,例如梁板柱钢筋的布置、温度应力问题的处理、脚手架的搭设、模板的设计、构件的起吊都需要用到的力学知识。如果在施工中疏忽大意不注意力学知识的使用,就有可能引起质量或安全事故。通过这些讲解和相关的举例,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把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工程结构和构件的知识相结合。例如在杆件受力分析时举例空调外置支架受力计算、路灯支架的受力分析、剪刀剪纸片属于剪切、拧干毛巾是使毛巾受扭,通过邮票上的密集小孔分界线轻松地撕开一整版邮票是利用了应力集中的现象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身边处处存在力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启发学生的思考。随着学习的深入,还可以把建筑结构、施工等课程中较简单的知识点,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中有关内容作为案例[2]、习题,融入《建筑力学》教学中,以利于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知识活学活用,为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在讲到梁的弯矩图、剪力图时,可以拓展讲梁的纵向受力筋、箍筋和构造筋的受力和作用,还可以将模板、脚手架的计算作为案例讲授。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外增加知识储备,丰富自己施工、结构、设备等方面知识,积累工程经验,为教学提供素材。

5.鼓励学生动手计算,适当参与工程实践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只是听课不练习,那么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熟练掌握。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很可能出现越学越吃力的情况。所以不能单一地注重老师讲课,还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分析、动手计算,学生与老师交流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可以从生活、工程实践活动中提出受力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约束、结点、荷载,并将实际结构转化成简单的力学模型。每讲完一个小节,都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受力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可以尽可能地安排少部分的学时让学生到工地和实训室进行观摩、了解,引导学生把结构中的支座、结点、荷载、梁、刚架与力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力学竞赛、纸材建筑模型等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结束语

本课程的建设通过在教学上的一些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程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努力改进,完善课程建设,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实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归纳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静.《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国防工

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

[2] 黄伟,郑亚强.“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与任务驱动教学方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4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筑力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是学习后继职业技术课程和从事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等,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环节、师生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其鲜明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高职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特点以及笔者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1]

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才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教师一般来自中专院校或本科院校或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理念和本科教育理念都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育,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着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我一方面经常参阅相关资料、信息,学习高职教育文件,高职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院督导交流思想,听取合理建议。在讲授《建筑力学》时,由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转变重视知识的实用性;由单纯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仅面对课本,有时还面对的施工现场、教学模型等;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交流、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单一以分数来评定学习效果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考试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考核。高职教育理念逐渐清晰,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程,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整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职业技术课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由于它以物理学、数学为基础,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高职教育要求减少理论课时,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甚至还有些同学在高中学习文科),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对于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完全受课时的限制。比如平衡条件、内力,是强度计算十分重要的基础,并且对于不同的计算结构简图,表现形式又不相同,初学时很容易迷惑。因此在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时。

总之,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

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2]。而高职教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启发、引导、讨论、自我发现下掌握知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3],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5、抓好课程考核环节[4]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表现、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3]。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回答问题、作业和小测试等方面,分别占有一定的权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让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检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找准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题型丰富多样,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6、加强师生交流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自身授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以后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高职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 丁晓玲 曾桂香.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学术论文集,2006

[2] 张亚芳 禹奇才.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刍议.广州大学学报,2002(3)

[3] 张立柱 关于《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辽宁师专学报,2005(1)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5

《建筑力学》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研究各种建筑结构或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平衡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使建筑构件或结构既安全合理, 又经济实用。《建筑力学》课程不仅是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 而且是学好后续课程《建筑结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课的基础。因此, 《建筑力学》教学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整个教学成效, 影响到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相应较低, 加上《建筑力学》属于以计算为主的专业理论课, 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计算繁琐。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 对《建筑力学》课程进行设计。

1 课程目标

1.1 能将简单建筑结构简化为力学模型并能进行力学计算。

1.2 掌握简单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位移计算和刚度计算。

1.3 会用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进行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1.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将工程实际转化为数学运算。

2 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

2.1 知识点。

(1) 结构的计算简图、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 力系的平衡及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3) 静定结构的强度计算、位移计算和刚度计算; (4) 超静定结构分析; (5) 压杆的稳定计算。

2.2 能力点。

(1) 能将简单建筑结构简化为力学模型并能进行力学计算; (2) 会进行平面建筑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3) 会进行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位移计算和刚度计算; (4) 会进行压杆的稳定计算; (5) 会用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进行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2.3 技能点。能将简单建筑结构简化为力学模型并能进行力学计算, 使建筑结构满足安全、经济的要求。

3 课程的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材料力学:研究变形固体在弹性范围内的受力和变形计算。

结构力学:研究平面杆件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与组成规律。

4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4.1 教学组织的具体实施。

在教学方面采用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融贯与运用,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以适应新的建筑技术发展为依据, 选择能够充分反映现代建筑技术条件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按照教学进度在不同阶段布置课程实训内容, 从初步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环节的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 强化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缩短学生在校学习和进入工作环境的心理差距, 为课程学习更好地面向社会提供合理的平台。课程讲授及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内容的深度上各有侧重。根据不同的深度要求, 注重培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实际, 运用不同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提高学习兴趣。

(1) 讲练法。讲练法是讲授法和练习法的结合。作为一门以计算为主的课程, 讲练法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讲练结合, 边讲边练,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又能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课公式多, 习题量大, 解题方法灵活多变, 经常出现教师讲时学生似乎懂了, 但在做练习时却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为此, 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同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采用讲练法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比较法。建筑力学中的计算公式繁杂, 运用比较法将计算公式罗列后进行比较, 可起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由于力学习题的解题技巧灵活, 方法不一, 运用比较法将同一类型的习题的不同解题方法作以比较, 找出相同和差异, 选择出较为合理又计算简便的方法。比较法是建筑力学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工程案例引入式教学。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其它基础课程, 它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其工程应用性强, 在教学中, 注重引进工程案例的讲授, 如讲授压杆稳定时, 带领学生参观施工工地, 通过施工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 结合施工中的脚手架倒塌的事故案例,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其原因, 这个教学过程即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的应用。 (4) 讨论法。讨论法是由教师设计情景, 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 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起点拨和引导的作用。作为一门理论课且以计算为主, 与专业实践联系不多, 内容枯燥, 运用讨论法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5) 演示实验与录像相结合的教学法。建筑力学是一门以理论计算为主的专业基础课, 它对实践要求不高。但在教学中, 讲授基本概念时, 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 这时恰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法或播放录像,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巩固所学的知识。

4.3 考核内容与方法。

在考试方面, 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试题的难度、广度较为科学合理, 试题注重学生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成绩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总成绩应为理论考核与实训成绩等综合评定, 同时每次考试都能够做好考试的总结和分析。

5 教学条件

5.1 教材选用。本课程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力学》。

该教材内容紧凑, 深入浅出, 理论叙述清楚, 概念明确, 计算简捷直观, 并注重实际应用及实际计算, 是面向21世纪的教材。另外, 为学生的自学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 实验教材配套齐全, 满足教学需要。

5.2 实训条件。

拥有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实训条件, 校内有试验室和实训基地, 学生可进行课程实训;校外我专业同多家施工、设计单位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 保证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

5.3 师资队伍。建筑力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层次较高, 年龄结构合理, 师资配制情况良好的教学团队。

教师综合素质高, 有已完和在研的科研项目, 获多项校级奖励, 发表论文多篇。教学团队的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实践,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团队还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制定了以责任教师为主、以老带新的培养计划, 认真执行青年教师上岗前的试讲和听课制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筑力学》具有抽象性强、知识面宽、概念多、计算类型多等特点。为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团队针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使该课程的学习生动有趣。同时, 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尝试。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 达到学习、理解、掌握的最终目的。近年来, 我们结合专业特点, 对《建筑力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使得本课程的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 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寿梅.建筑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6

一、制约《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不利因素分析

1.建筑力学特点:建筑力学系统性强, 建筑学专业学生重设计、轻逻辑, 使得学习过程难度较大, 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课堂教学重在基本理论讲解, 该模式用以抽象理论推导和计算为主, 调研得知, 该方法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2.普通高校建筑类学生特点分析。通过调研得知:很多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自主学习能力低, 这些特征从学习的源头上影响了《建筑力学》的教学质量, 所以,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3.普通高校《建筑力学》教学手段分析。传统建筑力学课程教学, 非常注重习题的训练, 通过跟踪调研,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习题与现实的工程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 致使一些学生质疑学建筑力学的重要性, 这也是制约该门课程学校效果的因素之一。

4.《建筑力学》现有的考核制度分析。该门课程考核不合理, 目前, 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 缺乏过程考核, 而且期末考核大多以理论为主, 与实际案例结合不够紧密, 应用性体现不够明显。

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1.建筑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调研得知:建筑力学教学手段基本分为三类: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鉴于建筑类学生理工科知识相对薄弱, 建筑力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填鸭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式讨论教学, 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及时调整《建筑力学》教学内容和实施进度, 还可以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课教师把工程设计实际问题和知识节点与教学内容相联系, 从专业角度深入浅出, 最终分析让学生明白, 具备建筑力学知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设计意图和要求;教师将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和管理中的运用, 作为教学实践内容引入课程课堂教学, 让学生懂得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在不断调整、更改过程中, 力学和结构的基本知识的积极作用, 从而更加合理的经济地完成设计任务内在目标。

3.改革考核制度改革

《建筑力学》传统考核方式对过程考核不够重视, 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可以将学生平时上课的学校表现也作为考核点, 具体而言, 可采用统计学生课堂提问频次、课堂理论和实践结合项目分析以及学生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实践问题作为考核节点进行考核, 将考核成绩按比重计入总成绩, 另外课后作业作为复习的考核节点, 也能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考试方法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意识, 最终提高山东省普通高校建筑类大学生《建筑力学》考试成绩和专业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 结论:通过访谈, 了解到影响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可归纳总结如下:该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多学科支撑, 要有很好的计算功底和公式记忆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主要问题在于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追求理论知识的传授违反课程学习规律, 另外, 传统的教学考核也有片面性, 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原动力, 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 建议:充分吸取国家重点院校在《建筑力学》课程上的改革成果, 进一步深化《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改革课程内容, 使之理论有实践做支撑, 实践为课堂理论做发展;改革教学方法, 变枯燥的理论学习为生动的建筑实践;改革考试方法, 做到考试不仅仅是结果的考核, 还是过程的考核, 更是应用的考核。推进《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但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整体思考、总体规划, 在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改进考核办法等方面全面推进, 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总之,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提高, 山东省普通高校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吕欣德.浅谈《建筑力学》教材改革[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2.01 (34-36) .

[2]李云龙.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 2011 (7) .

[3]卢巧玲.项目化实训教学体系及成效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29) .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7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力学》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可直接用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许多专业课的先修课。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工程力学教育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教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学科化倾向,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配合较差;过于强调理论性,和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必要的工程实际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因此,原有的教材体系很难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要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总结出适合本专业教学的完整体系。

例如:在《工程力学》材料力学部分,基本上是以“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弯曲”为主线的内容体系讲述,并且每一种基本变形又都是按“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和刚度计算”的顺序进行学习,这样按教材讲,内容的重复性大,使教学过程缺乏新意和吸引力,重点不突出。为此,笔者打破原有教学方法,根据常规工程的设计思路优化成以“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变形分析”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新体系,将各种变形的共性问题(如内力、应力、变形等)集中起来研究,这样既能解决多重循环的问题,还能够集中和强化概念,做到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比原来好,还节省了课时。

按常规工程的设计思路,打破《工程力学》课程传统的三大力学的界限,将《工程力学》内容重新构建——形成力学基础,杆件的内力,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运动学四大模块。

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分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其目的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的受力与变形的特点,增加感性认识。操作实验让学生了解静态应变仪的原理及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具体准备开出金属拉伸和压缩试验、拉伸时低碳钢弹性模量E的测定、圆轴扭转现象、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四个主要实验。

2.综合大作业

大作业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典型力学模型进行计算,起到阶段性综合练习的作用。这样,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也为今后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工程实例本学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作两次大作业。一是在“弯曲变形”内容后,安排一次大作业,题目是: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二是在“组合变形”内容后,安排一次大作业,题目是:传动轴的强度计算(这个作业是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一部分)。

3.其他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力学知识讨论、写力学方面小论文、写章节知识总结。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1.在考核内容上加以调整

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考试,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生视为沉重的负担。

2.在考核形式上加以更新

学生学习后的成绩评定采取了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及认真态度、提问回答情况、作业情况、讨论情况、小实验的开发、实验操作成绩等)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分阶段的全程性考核方法,这种实践评定的结果基本上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吻合。而且,这种考试方法学生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而是靠平时知识的积累,并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学生觉得学有所获,也乐于参加这种考试。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1.情境教学法

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情绪,评价一堂课的质量,学生的情绪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1)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造求知情境。

如讲摩擦力时,先问学生李宁的单杠项目多次得金牌,为什么他在上杠前手上要擦镁粉,在作大回环运动时必须把手放松?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擦镁粉为了增大摩擦,把手放松是为了减小摩擦,这样引入不仅生动、自然,还为后面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摩擦因数和压力关系作了准备。

(2)开发力学实验——创造模拟情境。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常用实物制作模型,模拟某一工程力学原理,模拟实验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形成坚实的认识,对原理与规律理解得会更透彻,加强了实用性,即力学小实验。小实验可操作性强,刚开始教师做,课堂演示,给学生示范感染,然后诱导学生自己做,组织竞争,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系统地开发小实验,实现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动手中创新,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工程力学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

(1)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解决工程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同时,利用自制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可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极大减少繁琐计算的时间,使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实施启发、诱导。总之,直观教学能使许多工程力学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好的《工程力学》学习网站,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网络课程。让网络资源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展了教学空间,开阔了视野。

3.引入工程实例,拉近与工作岗位的距离

为了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广泛联系工程实际:如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动力分析、塔式起重机上平衡铁重的确定、曲线轨道外轨超高的确定、滚动车轮的摩擦分析与运动分析、涡轮叶片应力、曲轴的静平衡与动平衡;连杆与活塞杆的稳定性、传动轴的强度、联轴器的强度等分析实例,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工程力学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口诀记忆法

为了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笔者把重点知识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教学效果很好。如:在讲“材料的力学性质”一节时,用“一张图,两个指标,三个特征值,四个阶段”这几句口诀,概括了一节内容,很容易记忆。再如:讲“点的运动”一章,仅用“一个动点,两个参考系,三种运动”这十三个字就概括了本章内容。

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要增加,教学时数要减少的条件下,必须对现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才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计算简图;教学方法;实用性

为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将力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将施工中的各种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力学问题来进行求解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责任,《建筑力学》更是其他后续课程如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等的基础课程,因此《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理清教学原则

在教学原则方面,应强调基本概念、弱化公式推理、注重工程应用。

首先,应该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要求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比如在课堂上,举完一个力学例子后,写几个相仿的题目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踊跃到黑板前做这些题目。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次,应注意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在教学时尽量采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能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感知和学习。像一些立体杆件,可以预先做好幻灯片,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看得更加形象些。

最后,应该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多举一些施工现场跟力学紧密联系的例子。

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教育部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高职教育重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建筑力学》也不例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教学服务,更要培养学生解决施工中力学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

1.在绪论中,增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教学内容,强化结构的计算简图。

2.减少静力学公理的教学课时,加大受力图的教学课时,平面任意力系比较普遍,所以删减了空间任意力系这一章节的内容。

3.扭转现象在建筑上比较少见,所以减少扭转轴的内力及内力图教学课时。把弯矩和剪力的教学课时加大。

4.增加杆件设计、杆件截面选择的教学内容。我们对现行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精简,同时引入相关的工程问题作为例题、习题或者思考题,将施工中遇到的力学问题放入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改革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方法很重要。对建筑类专业《建筑力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强调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宗旨。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很多专业课程有很强的教学背景,《建筑力学》课程也是如此,它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它不仅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也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例如在采取去掉多余约束法判断平面体系几何组成时,要保证每去掉一个多余约束后,剩余部分必须保证是几何不变体系,为什么不能同时去掉多个多余约束?同时去掉多个多余约束后,再来分析剩余部分的几何组成分析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了记忆,增强了理解,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施工现场教学法。这种方法需要有合理的教学场地,现场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工程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桁架的内力计算时,带领学生参观钢屋架、桁架式吊篮等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分析哪些杆件是拉杆、哪些杆件是压杆,参观完后,回到课堂再对所参观的对象进行力学分析;这样,同学们上课兴致很高,积极思考,理论和工程实践为一体,教学效果好。

综上所述,《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一直在强调改革,注重实用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去创新和探索,才能够把比较枯燥的《建筑力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9

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课程少

专业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以不断的增加课程来扩宽专业的口径, 这就限制了各项课程的课时, 造成了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程与工程的联系十分密切, 许多学生由于本身就地基基础的工程经验较为缺乏, 课程再偏少, 就使得学生不能够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不能够提高。而对于教师来说, 怎样将专业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理论讲活, 又是一项值得普遍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较为复杂

土力学研究的对象与一般的固体材料不同, 是以土为研究对象, 一般的固体材料较为均匀, 大多可以用数学式关系来将其力学规律表示出来, 实际情况同理论结果都是大相径庭, [2]而土的组成材料则是固体颗粒、土中气体与水, 是三项松散集合体, 其强度小于土粒许多, 空间分布和成因类型也导致土的多样性, 并且, 土的性质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也会有非常显著的变化, 因此, 土力学的研究极其复杂, 感到理论头绪多、计算复杂、内容抽象、难以掌握基本概念与理论、枯燥乏味是初学者经常出现的问题。

1.3 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机制

一般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如今还以闭卷考试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方式, 总成绩的70%都是笔试成绩, 30%是课堂表现、作业以及平时考勤情况综合起来, 因此, 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就不能用这种考核方式判断出来。

2.《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均匀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课程的安排上, 应多增加些实践的课程, 比如增加浅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和基坑开挖与支护等的实训项目, 将实训项目融入强度理论、土压力、强度理论、应力计算等相关的知识, 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 使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测试以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的方式结合, 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野外鉴别土体和土的工程分类的技能知识。同时, 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 应将新理论、新知识不断地引入, 使实际工程的发展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衔接起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修订教学大纲, 简化研究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要详细, 高职院校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 教学大纲的修订应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 课程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理论要着重掌握, 优化整合课程的内容, 对一些理论性强、实用性不大并且计算繁琐的内容与章节进行删除, 课程内容的设置符合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是教师的首要考虑问题。[3]

学生的就业需求也要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 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准备参加工程管理、施工、设计类工作的, 相应的资格证书是必须要取得的, 因此, 学生未来工作的走向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也应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教学大纲参考注册结构工程师、建造工程师等考试大纲, 还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考试复习提供便利, 并且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

2.3 优化成绩考核机制

考核是一种手段, 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闭卷笔试是传统的考核方式, 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因此, 考核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即:将“一卷定分”的考核方式改变, 纳入考核范围的包括学生的素质、技能与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方式多元化, 即将笔试、口试、实操、考勤等多种方式在考核的过程中“嵌入式”的体现, 将学生考核渗入教学环节的每个方面, 使过程的考核以结果的评价来实现,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对学生强调学习过程是值得特别注重的, 学生的综合考核要包括学生的实训表现、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

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是涉及许多方面内容的,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强调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改革应围绕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以及动手能力, 以最终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 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输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鲁玉芬, 方从严, 檀秋芬.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76-78.

[2]宋荣方, 邹旭岩.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12, 06:101-104.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0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本身过于系统与完整, 与其他课程脱节, 没有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力学作为工程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的重要性, 未能充分显示出来, 使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工程力学课一般安排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学习, 学生对一些机械类知识不了解, 在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困难较大。3.该课程计算多, 理论性、逻辑性强, 高职学生基础较薄弱, 在学习时对一些概念﹑模型理解不了, 感觉计算过程复杂, 枯燥无味, 从而失去学习信心。4.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习惯于在黑板上进行工程分析, 对理论计算讲得过多、过细, 并且缺乏新意,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 感觉到很困难和无从下手,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就以上的问题,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几个方面来探索以求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从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1.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 学生也希望能够学会这门

课, 但是课堂上老师长时间的讲理论知识和计算过程, 又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希望在有趣味﹑有意思的课堂中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老师讲理论时学生都昏昏沉沉, 提不起兴趣, 但当我们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学生熟悉的问题:如火车司机开动很重的列车时, 总是先开倒车, 使车往后倒一下然后再往前开, 为什么?在操场上, 两手在吊杠上做双臂垂悬, 当两手距离增大时, 是感觉省力还是费力?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因此, 在课堂应该多列举一些实例, 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 用已有的物理知识来解释, 但大部分问题仅用过去学的知识已不能完全解释, 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再结合我们本节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来解释。

2. 根据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实际工程, 强

化学生的工程概念, 如塔式起重机上平衡铁重的确定、传动轴的设计、联轴器的强度等分析实例, 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工程力学在后续课程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及作用, 以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调整课程内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力学的计算多, 方法不好掌握, 主要是对内容没有梳理清楚, 重点知识和基本方法不突出, 教师在讲授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便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高职工程力学现用教材的教学内容基本为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在刚体静力学中, 首先介绍力和力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基本约束性质, 然后从平面一般力系入手, 讨论平面力系的简化和平衡, 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平行力系, 可以看成平面一般力系的特例。在学习过平面一般力系后, 再对这些力系的平衡做出说明, 其平衡方程就是在一般力系的基础上稍作变化。材料力学现有课程内容是对杆件在拉压﹑剪切与挤压﹑弯曲和扭转四种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应力﹑强度﹑刚度等逐一研究, 其研究方法重复、繁琐, 内容缺乏新意, 将常规学习思路优化成以“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变形分析→失效分析”为主线的新体系, 将各种杆件四种变形的共性问题 (如内力、应力、变形等) 集中起来研究。这样调整的好处在于突出学习的重点内容, 将分散﹑重复的知识点集中起来, 梳理成一条主线, 便于学生整体掌握, 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推算过程, 以便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理解教学内容, 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可以将重点知识和方法编成口诀, 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材料的力学性质》一节时, 用“一张图, 两个指标, 三个特征值, 四个阶段”这几句口诀, 概括了一节内容, 很容易记忆。再如进行内力计算时, 将轴力方法简化为“左左右右, 轴力为正”等, 帮助学生简化计算。

三、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1. 改变单一讲授,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情况, 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要进行启发帮助, 避免简单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 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进行双边的交流。例如, 讲到“力的平移定理”时, 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打乒乓球时用削球的原理是什么?”首先让学生思考, 然后分组讨论, 得出答案, 针对不同答案再提问, 然后解释, 这样, 学生的思维一直跟随老师的教学进程,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精神,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要能正确建立力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工程力学模型。同时, 针对不同内容, 自制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将抽象难理解的概念用动画演示的方式生动地表达出来, 如在讲四种基本变形﹑压杆稳定性等内容时, 利用小动画演示, 可以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到, 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 不仅形象生动的演示教学过程, 做到新方法、新手段的使用, 也能节约课堂时间。很多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 而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想象的概念以及现象, 通过演示就能轻松掌握。但是, 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演示计算和画图过程方面, 其优势非常明显, 不能完全否定它。

3. 实践实验教学。

(1) 变换教学地点。针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场地, 如零件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典型工程结构现场等, 让学生直观面对各种构件和结构, 有利于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2) 增加力学实验。实验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了解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的受力与变形的特点, 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了解试验机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提高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除了安排金属拉伸和压缩试验、圆轴扭转、冲击几个主要实验外也应多开发一些力学模拟小实验。小实验应用较灵活, 可以是教师做, 用于课堂演示,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解释和理解, 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做, 组织一些竞争活动, 如开展桥梁模型制作等,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提高动手能力。 (3) 综合大习题。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提高动手能力, 可以安排几个大作业, 如在“组合变形”内容后, 安排对传动轴的强度进行计算等。通过对典型力学模型进行计算, 达到综合复习的目的, 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摘要:工程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机械类后续课程的基础, 但对于高职学校来说, 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效果,兴趣,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禹加宽.工程力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丽梅.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J].教育纵横, 2009, (9) .

上一篇:卫星通信系统下一篇: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