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可持续发展十篇

2024-09-13

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学校,发展取向,内涵发展

当前, 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一所学校外延扩张已不可取, 内涵提升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求发展、提高竞争力, 成为时下众多学校特别是校长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我认为, 在教育竞争态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 关于学校的发展问题必须深度思考以下两个要点。

思考一:学校办学的正确取向是什么?

从当前一些学校的实际情况看,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是缺乏深度思考的, 或者在认识上是相对模糊的, 至少是不甚明确的。因此, 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 学校办学目标变了一个又一个, 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 学校办学随着领导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 办学目标与追求缺乏连贯性, 学校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没有连续性, 学校的发展始终处于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状态, 甚至常常处于“瞎折腾”的低级状态, 长此以往, 学生、教师、学校都承受不起, 更谈不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要促进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必须在办学的取向上进行理性思考, 摆脱浮躁, 树立战略思维, 形成长远眼光。那么, 学校办学的正确取向是什么?

1.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一次明确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 其本质上就是强调按教育规律办学。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不断证明, 学校办学不是由个人意志左右的, 不可以狂热与冲动, 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

当前, 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口头上、文件中强调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但是在行动上、实践中却反其道而行之, 办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功利性十分明显, 如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 行应试教育之实, 随意删减课程、增加课时, 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或者形同虚设, 应付检查, 或者干脆“驱逐”出课程计划, 致使带有强力意志、具有“刚性”的省颁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又如, 高中新课程要求“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还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穿新鞋, 走老路”, 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再如, 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把本应生动活泼的德育演变成“空洞说教”, 把“春风化雨”“和风细雨”的德育演绎成“暴风骤雨”式的“学生管理”, 甚至变成“综合治理”、“惩罚教育”。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 在一些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 长此以往, 后果十分严重, 不但影响此类学校的长远发展, 削弱学校的生存竞争力, 而且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此类学校办学要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之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办学的正确取向之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指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办学要解决“为谁服务、服务于谁”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不是迎合于个别领导的政治需要, 更不是服务于某种社会团体甚或个人的经济利益, 学校办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负责。

当前, 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管理混乱、质量低下, 甚至连基本的师生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 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极不信任、很不满意。如把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 严重摧残青少年学生的稚嫩心灵及其家长的尊严;片面推行“优生”教育, 践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没有让所有在校学生都得到发展。又如, 一些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出发, 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学生成为学习、考试的“机器”, 学生的成绩、表现成为教师获取功利的“筹码”, 教师只关心学生的今天, 不关注学生的明天。再如, 有的学校缺乏服务意识, 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师生难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 在一些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缺乏战略思维, 教育质量每况愈下, 距离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 长此以往, 此类学校将失去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学校发展将步履维艰, 失去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 此类学校办学要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之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所学校明确了办学的正确取向以后, 就必须正确定位学校办学的目标追求,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思考二: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推进学校持续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 更是校长工作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绩效的体现, 寻求学校发展始终是校长们十分关注并积极探索的课题。可是, 校长如何才能真正推动学校发展?我认为, 要真正推动学校发展, 必须在上述办学的正确取向指导下, 准确定位学校追求的办学目标。

如何描述、评价一所学校的发展, 制定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 将直接对学校的真正发展起导向作用。在现实中, 校长在谈论学校发展时, 提得较多的往往是学生数量、校园面积、设施设备、引以为自豪的高级或特级教师数量、考试升学率、师生竞赛获奖人数等, 让人感觉到, 校长似乎更关注数量、硬件、外延的发展。诚然, 这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而且往往是更引人注目的标志。但是, 若想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更关注学校软件、内涵的发展, 即质的内在结构的发展。

与“学校外延发展”相对应的是“学校内涵发展”。那么,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呢?我认为, “学校内涵发展”至少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即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一所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定位学校办学目标, 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应该更多地思考“学校内涵发展”。

1.正确理解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办学思想决定学校的出路。承前所述, 正确的办学思想来自于办学的正确取向。考虑学校的办学思想, 首先应该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服从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 从学校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实际形势出发, 综合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特色发展等。比如, 我校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当前的教育形势出发, 提出了“五园”建设的办学目标, 即:“文化圣园、学习乐园、数字校园、生态花园、和谐校园”, 由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准确, 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时下值得注意的倾向是, 有的学校办学思想陈旧、僵化、停滞不前;有的学校为了有内涵, 努力整理或标志自己的办学思想, 这种办学思想不属于自己, 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想的或者人云亦云的办学思想;有的学校甚至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 即说的办学思想与做的办学思想不一致, 这些倾向都是应该纠正的。

2. 有效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教师队伍的内在素质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改善职称结构、优化年龄结构等都是必需的, 并且应该努力去做的。但是, 如果仅仅停留在上述层次上, 未免就是表面的、肤浅的, 充其量仅仅重视了教师队伍的外延发展, 教师队伍的内在素质难以得到真正提高。我认为, 更深层次的是, 学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教师队伍的发展: (1) 学校是否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 是否具有了解教师发展需要的专门知识和工具。 (2) 学校是否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机会。教师发展是需要机会的, 学校为教师发展创造机会是服务教师、开发教师的集中体现。教师发展的机会不仅包括进修、交流和得到指导的机会 (提高) , 展示、晋升的机会 (成功) , 还包括基本的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文化氛围的保证。 (3) 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发展。学校是学生发展的地方, 也是教师发展的地方。教师发展需要机会, 同时也需要鼓励。教师有不同的类型:有擅长讲课的教学型教师, 有擅长科研的科研型教师, 有擅长管理的管理型教师……对不同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鼓励措施。在鼓励教师发展中, 学校应该加以正确引导。比如, 长期以来, 我校在“学校办学, 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研制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来了解教师发展的需要, 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己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等, 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创设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实践证明, 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归属感。

3. 真正实现学校办学的特色发展。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魅力所在, 甚至可以成为学校弥足珍贵的一张“名片”。时下, 许多学校都提出了“全面发展, 办出特色”的思想, 并且实实在在地办出了一些特色, 如体育特色、科技特色、艺术特色等, 逐渐改变了“千校一面”的状况, 这是一种进步。但是, 也有一些学校把特色办学简单理解为求新求异, 其真正内容没有实质性的特色, 让人有“贴标签”的感觉, 或者把特色办成了满足大众的口味, 把办特色变成了“赶时髦”, 或者相反, 把办特色理解成“做冷门”, 所有这些都使得办学特色失去了教育性。学校特色的根本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不能为了追求市场效应或显示功绩而牺牲学生的发展, 背离学校特色的教育性。定位学校特色一方面要从学校之间横向比较,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另一方面更需要从历史的纵向作思考, 把握学校特色与学校传统的关系、与学校本土资源的关系等, 学校特色不是“贴标签”那么简单的事情, 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人的潜能的发现和资源开发的过程。比如, 我校校园内有一座面积100多亩的绿色葱郁的“后山”, 学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长期的历史积淀, 把“劳动技术教育”办成学校特色, 而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做得很好、很有成效,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所学校把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上述三个要素有机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 学校发展的内涵就会显得丰富而鲜活, 办学的目标就会显得明确而具体, 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就会进一步升华, 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因此获得了强大的动力。

按照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 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 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 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 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 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的最高阶段。

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文化,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现代学校管理理论、学校文化理论以及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都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文化建设由不自觉到自觉行为, 并且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大重要动力。

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 以及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积淀, 这就是为什么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往往其文化也丰富深厚的原因。学校文化不能只是自然而然地形成,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的自觉行为, 通过文化理念的策划, 通过理念指导长期的、能动的办学实践, 使其逐渐成为师生共同的信仰, 并体现为由这种信仰引领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重庆市江北区米亭子小学于2004年从江北城搬迁至现址。经过8年的努力, 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基本稳定, 教学班固定为24个班, 1000余人, 附属幼儿园为6个班, 200人, 教职工70人, 学校在老百姓中的信誉得到巩固。学校要一进步发展成为信誉度高、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 就迫切需要自觉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1 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及其产生过程

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必须要有系统的理念做支撑。

1.1 米亭子小学校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

1.1.1 核心理念:织锦添花

主要内涵:

学校——持续建设校园环境, 高质量的学科教学, 优良的教师队伍, 全方位的学校德育,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是织好锦;强化学校办学特色, 是添上花;

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任教好几门学科教学是织好锦, 具备一项辅导学生特长的专长是添上花;

学生——打牢德智体等基础是织好锦, 发展好个性、特长, 培养创新精神是添上花。

1.1.2 办学目标:体艺双馨、德智共长的快乐学园

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是涵养德性、点亮智慧、发展潜能、奠定基础的舞台。在“合格+特长”的教育方针指导下, 学校提出了“体艺双馨、德智共长的快乐学园”的发展定位, 树立了学生培养目标:培养一批身体、习惯、品质、心态、学识、才艺都得到和谐发展的人才。学校以体艺教育为载体, 以创新发展为目的, 从兴趣出发广泛涉猎, 用知识的广度实现智慧的深度, 健体格、陶情智、砺性格, 让智慧与智慧碰撞, 思维与思维激荡, 塑造美好品格,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1.3 校训:爱心, 育人之本;创新, 学习之魂

爱心主要代表教师爱学生、爱学校、尊重家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心。爱心涵盖领导关爱教职工, 教职工之间的团结关爱, 师生爱学校, 学生爱老师, 甚至于家长、社会关爱学生。爱贯穿于学校生活, 体现教师的无私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本质, 体现学校以人为本, 营造和谐环境的思想。

创新主要代表学生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把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结合起来, 达到最高的学习境界。同时, 教职工也要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教学、创造性地工作, 学生在创新中成长, 教师在创新中提高, 学校在创新中发展。

“爱心, 育人之本”主要针对教职工、针对德育, 同时涵盖学生、社会;“创新, 学习之魂”主要针对学生、针对智育, 同时涵盖教职工。

1.1.4 其他理念

办学特色:德育养品性、科学启智慧、环境悦身心、特长益人生。学校使命:谋师生之福祉, 做教育之楷模。学校愿景:育德育智、健体健心。学校精神:奋发有为、行健不息。校风:和乐尚美、心享成功。教风:乐教善容、博学挚爱。学风:乐学善思、活学启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前途、服务于孩子当下的幸福。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科研理念:人人都是研究者。德育理念:要成才先成人。管理理念:变管理学校为领导学校。发展理念:着力于师生的生命成长。质量理念: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用人理念:重名而更重实、重学而更重用。及学校宣言 (略) 、教师誓词 (略) 、学生誓词 (略) 等22项。

1.2 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策划

1.2.1 研究学校历史

理念植根于历史, 又要着眼于社会和发展, 更要研究学校自身和周边环境、教师状况、学生情况。

学校是1985年就评为四川省文明单位的老学校, 教师队伍师德高、教学质量好、社会和上级的评价高。搬迁后, 学生、教师、校园环境、周边环境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校文化既要继承传统, 更要结合现在教师年轻化、校园环境美、周边新建楼盘新居民等实际和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1.2.2 借鉴理论和他校经验

学校文化系统的确立, 要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 阅读相关学校文化的理论, 听取专家的讲座, 借鉴他校经验。

1.2.3 听取专家和领导、同行意见

学校为了提炼并构建完整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 专门开展了市级课题“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提升实践研究”的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邀请专家、领导、同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论证, 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1.2.4 聘请文化策划机构参与策划

学校聘请专门的文化策划机构, 根据学校提供的资料, 让他们到现场看、听, 给学校提供文化理念策划的参考资料。

1.2.5 教职工积极参与

学校把设计好的学校文化系统理念初稿交给教职工充分讨论, 然后把定稿交给全校师生学习、理解、实践。

2 学校文化的物化建设

2.1 标识系统

2.1.1 学校logo内涵

米亭子小学的“米”字融入标志之中, V (victory, 成功) , 人形 (愉悦授教、开了学习) , 朝阳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 红色 (勇气) , 黄色 (活泼) , 蓝色 (智慧) 、绿色 (健康、生命) 。

2.1.2 教学楼灯光标识

在学校的两幢教学楼外立面上安装LED灯光校标及校名字。

2.1.3 教学楼层及办公室、教室、功能室等标识标牌

学校教学楼内, 无论是办公室、还是教室、功能室等标识标牌, 都统一风格, 带有学校logo标志。

2.2 理念展示

2.2.1 网络展示

学校网站是学校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网站设有学校概况、新闻中心、学校管理、教师频道、学生频道、留言板等版面。这为社会了解学生、学校服务社会提供了便捷通道。

2.2.2 文化石展示核心理念

学校把核心办学理念“织锦添花”雕刻在3米多高的文化石上面, 并面向校门。让人一踏进校门, 就被绿荫下醒目的红色大字吸引, 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2.2.3 中心花园灯箱展示

学校教学楼前面是一个长30米, 宽10米的中心花园。在花园的周围, 安装有10个灯箱宣传栏, 每个宣传栏外形像一只彩蝶, 里面的内容分别为学校介绍、办学理念释义、学生风采、教师展示、田径足球电子琴科技等特色介绍。学校师生为此显得多么自豪。

2.2.4 教学楼大厅LED灯箱展示

主教学楼的大厅, 墙面为灰色的塑铝板, 顶上为突出的圆形吊顶, 地面为彩色磨石;大厅的顶上有吊灯;两面墙上是LED灯箱, 分别为学校奖牌展示、每位教职工介绍、学生校园生活展示, 并且在每一块灯箱上的顶部或者底部都有学校的一条办学理念;正面是LED显示屏, 显示学校的通知、公示等内容。走入大厅朝外看, 左面是一台液晶电视机, 可以播放电视或观看学校的16个监控画面;右面是一个2米高的镜子;上面是一个高3米, 宽5米的灯箱足球画面, 标志学校的办学亮点之一。

2.3 环境美化

2.3.1 围墙

学校改建围墙由学校设计图纸初稿, 再交给建筑设计公司根据学校要求设计出效果图及施工图。施工过程中学校负责人随时观察, 提出要求, 确保质量。学校改建后的围墙有如下特点:瓷砖颜色与教学楼颜色基本一致, 均为暗红色;既坚固又美观, 用砖砌墙, 间隔3米设砖柱, 每一档墙的下面为砖墙面, 上面为钢化玻璃;在围墙中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因素, 双层钢化玻璃中间刻有学校标志、名称, 或者刻有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下面墙的部分贴有马赛克图案。

2.3.2 专栏

学校室外除了灯箱宣传栏外, 还有展示足球的铝合金架宣传栏, 展示学生绘画等作品的宣传栏。室内走廊上的画框或专栏, 有展示师生校园生活的图片, 有消防、安全、环保、党务、科技、创新发明等内容。

2.3.3 运动场舞台

学校对运动场的舞台进行了装饰美化。立面为石材;地面为塑胶颗粒材料, 并在周围的三面栽种粗壮挺拔的重阳木;背面为固定的桁架, 画面是根据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制作的喷绘 (50平方米左右) 。除了日常的运动可以在这里进行外, 还是学校大型活动中, 展示才华的舞台。

2.3.4 运动场围网

我们把原来的黑色铁管柱子加上铁丝网的运动场锈蚀围网, 更换为银灰色的不锈钢框架并配上银灰色不锈钢网的围网, 上面配有体育运动图案的铁艺及“田径炼出健康人生”“足球踢出快乐童年”的标语。

2.3.5 雕塑

在运动场上, 其中的一面是6米多高、43米长的挡墙。我们在挡墙的中心位置, 划出100平方米左右地方, 邀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由学校提供素材和构思框架, 设计出浮雕图案, 并在该墙上制作出雕塑作品。整个运动场充满文化气息, 激发师生锻炼热情。

2.4 班级文化

2.4.1 教室门口班风展示

在每个班的教室门口外墙上, 设有班风展示牌, 内容有师生图片、班级特色介绍等。

2.4.2 室外外墙砖展示

教室外, 走廊墙壁下面部分瓷砖上, 是每个班级的宣传阵地, 内容有知识方面的、有学生作品方面的。

2.4.3 室内松木板装饰

我们的教室, 以前的墙壁都是白色抹灰。教室布置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每一年更换班级去掉原来的布置后, 留下十分难看的痕迹。现在, 我们用金色的松木板来装饰教室的墙面, 看起来非常美观。师生在上面展示班级文化特色, 给人以温馨愉悦的感觉, 并且省去了粉刷墙壁的麻烦。

2.5 绿化

学校由于是2004年新建学校, 当时学校的绿化为零, 就连栽种花木的泥土也没有。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自己设计花台、绿化布局、运来种植土, 分步实施到现在。

2.5.1 围墙旁绿化

在10多米高的围墙内, 设计高低两级花台。下面一级栽种桃树、李树、梨树、樱桃树、黄桷树、倒槐、鱼尾葵以及一些小叶女贞等灌木;上面一级栽种竹子、四季桂、爬山虎等。

2.5.2 道路两侧绿化

校园内消防公路铺上柏油路面, 两侧栽种小叶榕, 目前已绿树成荫。

2.5.3 中心花园

在主教学楼前布局一个中心花园, 里面栽种高大的桂花树、挺直的重阳木、茂盛的榕树, 点缀以石榴、鱼尾葵、红继木球等。

2.5.4 集会场树林

在中心花园的一边为塑胶篮球场, 另一边为学生升旗场所。在这个地方, 栽种极有重庆特点的黄桷树, 还有天竺桂、雪松等, 形成一片树林。学生无论冬夏, 在这里集会、娱乐、运动是那么的自在。

2.5.5 养殖园绿化

学校的校门旁有一块空地, 我们结合学生养殖活动课的需要, 栽种了20多株桑树, 再配以批把树、橘子树等, 给学生养蚕提供了蚕子的食物。

2.5.6 花钵绿化

在学校的两个校门入口、通道两旁、教学楼周围等地方, 采用直径1米的花钵绿化, 让校园增添了许多生机。

2.5.7 教室内绿化

在每间学生的教师、科学实验室, 由师生自己带来小花钵、小金鱼等, 师生自己管理, 室内生机盎然。

校园绿化, 花草树木50多个品种, 其中水果树10余个品种;高大的黄桷树、香气四溢的桂花树、茂密的小叶榕、挺拔的重阳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再是形容词。

3 我校行为文化的建设

3.1 学校文化理念的宣传与理解

学校文化理念在形成过程之中和形成后, 学校组织师生学习、理解, 校标天天看, 校歌天天唱、理念人人讲。

3.2 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制度, 汇编成《米亭子小学规章制度集》, 分为校史、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校产设施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档案资料、体育卫生、安全工作、各类人员职责、新增制度等十一篇。每年对相关制度进行整理、修订、删减。

3.3 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

学校每周一党政会议并对全体教师进行工作总结和布置、升旗仪式;上学时校门有值周老师和值日生晨检;课间有值周老师和红领巾监督岗巡逻;周二和周四早上全校性的室内和室外的清洁检查;周五有专门的班队课, 开展安全、法制、环保、班队会等专项教育。

3.4 课程文化建设

在开设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好学校自己的“2+2”学生特长课程, 体育有田径、篮球、足球、跳绳、自行车、羽毛球、乒乓球等;艺术有电子琴、口风琴、舞蹈、合唱、书法、阅读、英语、绘画、手工等;科技有创新发明、小论文、科学调查、机器人、电脑、养蚕、种植等。

学校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不断研究课堂教学, 开展好校本教研, 既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又重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

3.5 校园文化活动

每周一庄严的升旗仪式, 出旗、升起、国旗下讲话都由同学们担任。每年一次少先队大队委员民主选举, 竞争者登台展示才艺, 人人投票。每学期一次运动会或体育节, 是同学们体魄和毅力的较量。每学期一次足球班级联赛、篮球比赛, 同学们为此付出汗水、欢笑和泪水。每年一次的六一综合艺术节, 大家既是令人羡慕的演员, 又是充满激情的观众。米小好声音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趣味数学竞赛、到永川参观动物、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实践活动、孝敬母亲的活动、安全教育演练活动、电子琴专场音乐会、诗歌朗诵会、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这些文化活动让同学们的脑子、身子、手脚忙个不停!

重庆市米亭子小学校通过近一两年的学校文化自觉的建设, 不但形成了学校文化的理念系统, 实施了学校文化的物化建设, 并深深地影响了师生的行为文化。学校变得漂亮、有文化气息, 师生更加文明有文化修养。无论是在教学质量检测、还是在学生身体素质测试, 都有很好的表现。学校在足球、田径、电子琴、科技创新、机器人等方面形成特色, 这都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沈曙虹.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02) .

[2]渝教基[2011]26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学校内涵;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初中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仍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研究、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此背景下,要想使初中教育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则必须要注重中学教育的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使用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概念,前者表示内容和实质,后者表示外观和形式。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发展比较注重外观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模的扩张、招生规模增大、绿化面积的增大、硬件设施的更新,各种文体活动和庆典活动的举行等等。这种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但是发展仅限于这种方式,没有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为支撑,就有可能流于浅薄。那么学校的内涵发展,就应该是更注重人的发展,注重质量提升,注重管理精细,注重文化立校,注重特色和创新,注重可持续的学校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在我看来,内涵发展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三、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明确了以发展软实力为核心内涵发展,以及同以物质为支撑的外延发展的区别后。笔者认为我国的校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时代的必然选择,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深入地思考如何让才能实现初中校园的内涵式发展?

一、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题。

没有发展,其它的都是空谈。但是这种发展不能仅仅是规模的扩大、硬件投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变等,更主要的是学生素质的发展,内涵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现代的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多方面的人才,因此,作为学校,要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均衡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做到知书达礼、能说会道。学校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集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活动。

二、办学理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

办学理念的确立是基于对教育内涵的深层理解,是基于对自己学校情况的理性分析。它是校长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环境、人和时代特点,与教师、学生不断探求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符合学校自己特点的追求目标。因此学校内涵的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我校的校长通过集思广益,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校情的办学思想,无论是办学宗旨的提炼,还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和办学特色等的定位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三、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所学校,要把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根本的目标。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优劣。要达到此目的,不仅要实现学生观念上的转变,更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艺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当然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愉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的愉悦。

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保证。

领导干部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班子成员要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不断增强行政工作的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努力做到个体合格、群体合拍、整体优化。

五、创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内涵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挖掘教材和设计创造性的教与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和创新的宽松环境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办学特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谋求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注入活力;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有驱动力;有了特色,学校才有内涵。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谋求特色发展,以“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理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应该立足本校实际,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组织本校活动,开拓本校课程,学校可开设“书画演练”、“手工制作”课程和组织“体育健身”、“科技创新”、“读书采风”、“艺术表演”、“板报橱窗”、“校园网讯”等活动小组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当然,我们在谋求特色、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时候,必须尊重学校实际、尊重办学传统,要立足现有特色、强化现有优势,尊重事实,科学发展,合理发展。

总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内涵发展作为支撑,内涵式发展具有多个方面,但笔者认为,目前只要抓住这六个关键点,持续实施,合理推进,逐步实现“十二五”教育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飞《初中学校内涵发展的管理策略研究》

魏传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4

双塘中学龙国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 “以人为本”,学校领导应以关心师生、尊重师生、激励师生、发展师生为根本指导思想来实施学校管理。即学校以人为本,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校领导以教师发展为本。学校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性和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倾注温暖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挖掘一切学生内在潜力,培养一切学生内在创造力;学校领导以教师发展为本,即尊重人才,关心教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释放教师积极性的 “最大值”,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强教师管理、调动其积极性,进而造就一支理念新、素质高、干劲足、勇钻研、敢创新的教师队伍。搞好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管理,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让教师在学校找到“四个满足”,这样才能全面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1.1心系教师,弹性管理,满足教师被尊重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付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感情。一要真心关爱,宽以待人。坚持“管理即服务”理念,心系教职工,想方设法为大家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如,为教职工子女入学联系学校,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难题;遇有教职工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学校领导班子都要前去慰问、祝贺等等。另外,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教师偶尔的错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二要宽严相济,弹性管理。首先应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并在管理中严格执行。同时,教师的劳动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既不能“限得过死”,也不能撒手不管。一方面,对集体办公、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都必须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否则,严谨的教风、优良的校风就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以“刚性管理”为基础实行以人为本、弹性管理,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如,我校对夫妻两地分居、带孩子的女教师,家庭出现变

故的教师实行了“弹性工作制”。学校规定,这些女教师可以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间晚签到、提前离校各半个小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充分的方便;家庭出现变故的教师,可以自行在家安排备课时间、能按时到校为学生上课即可,以便及时照看生病或有其他情况的家人。这些教师因感谢学校对其家庭生活的关怀和支持,他们的工作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为积极、自觉。

1.2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对你没有要求,也就是对你最大的不负责任”。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师们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为此,学校把教师专长放到突出位置上来抓。一是为教师订阅专业报刊。学校出资为各学科教师订购了专业报刊和教学参考书籍,全力支持教师业务提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大力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和各类教科研培训。学校规定,教师参加学习时间按在岗对待,并给予生活补贴,报销差旅费用,鼓励教师学历进修。三是实施教师队伍梯次培养工程。通过暑假培训、师德教育、专家引领、业务考核,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换脑子、结对子、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等一系列措施,让我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过硬、技能精湛的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1.3全员参与,民主管理,满足教师主人翁的情感需要。

《三国志》中有一这样一句话“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者,则无畏于圣人”。在学校管理中,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努力创设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力促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来。学校明确要求,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俯下身子、虚心听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逐步改进、完善各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每学期、每学年初制定、修改、完善教学、教研等各项工作计划时,都举办由年级组、备课组、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参加的学校工作征求意见会;每学年末,都让每位教师填写新学年岗位意向调查表,在安排工作时尽可能尊重大家的意愿;设立“校长信箱”,广开渠道让教师表达心声,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提出的合理性意见和建议,学校认真研究后及时采纳、执行;即使是不合理的,学校也十分注意保护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不仅确保了学校各项决策的正确,各种制度、考核的科学、合理,更让广大教师有了“主人翁”感,他们心平气顺,工作更具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1.4给予信任,重奖激励,满足教师被认可的需要。

激励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认可和肯定。我们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发挥了信任和激励在学校管理中的导向作用。一是给予信任,用人所长。如,基于中青年教师有展露头角的愿望,推荐中青年教师挑重担、担大梁,让他们在公开课、观摩课比赛、教育论文评选等活动中大显身手;有的教师关心进步,我们就吸收其入党;有的教师为职称评定想取得荣誉,我们就引导其再加一把劲,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教学实绩在“评优选模”中胜出。这样以来,我们营造了“人人争挑重担、人人敢为人先”的创先争优氛围。二是健全考核制度,实行重奖激励。不断改进和完善奖惩机制,将对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和师德表现的考核与奖惩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007年以来,学校每年都斥资对考核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了大力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努力工作、投身教学的热情。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

2.1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创建和谐班集体。

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德育常规,开展“一帮一”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自己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2创建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排除校园各种不利于安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3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

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如悬挂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美术作品,开展体育、艺术等比赛活动,多样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以人为本”,树立良好校风。

3.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实现教育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社会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水平能力上均尚未定型,各方面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特有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要摒弃传统教育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要克服学校德育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人。

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要树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又可以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学校要在管理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绝不能像传统做法那样对学生的人格妄加伤害。

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指的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我们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应避免对学生求全责备,全面发展不同于同步发展。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发掘个体的所有潜能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

3.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优良的校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中的人必然要形成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人与人之间,由于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就会关系疏远,彼此矛盾,甚至敌对。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中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校形成有凝聚力的组织,促进工作效率。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从而能积极投入工作。

校风是学校起主导作用的作风,也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反映在领导者的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上。校风似乎是一种无形力量,在学校环境中给人以具体感受。校风对全体成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同化力,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润育着广大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全校人员的心灵。学校领导者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问题,明确地、有步骤地、坚定地培养优良校风。

优良的校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自身;教师积极主动地工作、参与学校管理、在教学中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等;学校管理者不断地探索学校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二是重视群体观念的培养。学校要主张群体的观念,这种群体的观念包括群体精神、群体意识和群体作风等。一旦集体有了统一的观念,才能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志,才能万众一心,否则就会思想涣散,像一盘散沙。群体作风虽是一种非激烈,非规章制度的,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却能造成良好的舆论和氛围,很好地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行为。

浅谈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 篇5

一、外控式学校管理体制遭遇的尴尬

20多年来, 基础教育改革从上到下似乎更关注学校的外部改革, 究其实质, 还是没有明确谁是学校的真正主体这个问题。在这种外控式的管理体制下, 学校没有给教师留下多少自主发展的空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使教师的主体性严重丧失, 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听命于学校的管理者, 他们无暇关注自身的发展, 也无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外部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学校结构系统和管理模式, 但是他们宁愿选择发牢骚, 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意见提供给学校的决策层。因为他们发现:普通教师的意见领导们难以接受。即使勉强接受了, 也不会付诸实践。

二、变革学校组织管理结构的有效策略

要从根本上要解决教师持续成长和发展的问题, 就必须从变革学校管理模式着手。一般来说, 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对策: (1) 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 运用科学的调研手段, 为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 针对教师的群体和个体差异, 努力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 保障奖惩制度实施的公正、公开、公平, 避免评价的暗箱操作、受益对象集团化, 导致大部分教师处于冷漠和被冷漠的境地。 (3) 切实保障教师的话语权, 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议事作用。 (4) 充分营造教师自主自治的管理氛围。 (5) 教师期望的尊重不仅仅来自于校内, 他们更渴望与象牙塔之外的交流。这里面包括对诸如教师与家长或学生冲突事件的处理、教师知名度的校外拓展、教师对跨行业知识的获取、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等。

三、实施校本管理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明智之举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决策权威的分散化, 它提供从区域行政中心到个别学校通过分权控制改善学校管理的一种方法。它的实施象征一个基本和系统的组织变革, 增加了四种关键资源的出现:权力、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基于表现的奖励。其核心是实行共同决策, 通过增加教师承担的义务, 确保学校对教师、学生和社会需要有更灵敏的反应, 从而改善教师绩能和学生学习成绩。实行了校本管理, 一方面, 学校成了人力资本开发的有效协调者、拓展者, 就主动为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 教师成了学校的主人、事务的决策者、教育改革的领导者、自身的发展者, 他们的自主发展、自觉行动和合作探索精神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将两者辩证地统一于由共同教育规律支配的发展系统之中, 从追求改进转向追求开发;从对现状的维持转向追求绩效的提高;从外控型管理转向自我管理, 才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

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础

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 能否成为教师团队中“平等中的首席”, 能否倡导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能否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 能否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与沟通, 实现心灵会晤的融洽, 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教师都有归属需要, 被人喜欢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对学校有用;教师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在于民主权利, 或者更具体地说, 是对于学校管理的话语权在何种程度上得以体现。如果他们确信学校促进学习和发展的途径, 以一种人道和人性的方式适合自己的成长的需要, 他们往往愿意合作, 能够与学校、处室和小组的目标保持一致。

五、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基本出路

职业技术学校可持续发展初探 篇6

一创新培训教育特色, 致力打造品牌

鉴于基础设施陈旧对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制约, 加强实训环境基础建设, 解决先进的培训功能与落后的培训场地的矛盾,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评选管理办法》的要求, 必须至少具备三个专业的培训条件才能符合评选的基本要求, 而我校目前只有电网运行、电力营销两大专业, 目前急需建立一个新的培训专业。基于此, 调度自动化专业有一定的综合基础, 有一定专业优势, 这将作为我校基地建设的重点。

根据形势所需, 拓展新的培训模块。要紧跟电网发展形势, 不断升级跟进, 并逐步拓展新的培训模块, 以适应省公司主营业务对培训工作的需求。电力仿真培训基地和电力营销培训基地继续完善, 使之做强做大。智能电网相关内容开始着手研究, 要密切关注智能电网的研究进程, 及时跟进, 及时形成超前或同步的培训系统, 为智能电网建设搞好培训服务。“220k V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研究与开发”“用电用户信息采集系统”“电网调控一体、变电运维一体联合仿真培训系统”和“交互式、可视化智能变电站全数字仿真培训系统”四个项目要完成调研、收资、开发及安装调试等工作。“调度自动化培训系统”的调研、可行性研究、技术方案及申报工作要完成。

根据教学所需, 开发新的教育成果。针对基地培训项目的扩展和新专业的建设, 一方面完善基地教学硬件;另一方面通过校校联手、校企联手、教师与现场专家及科研人员联手, 共同编写与各专业、各项目相适应的培训教材。在课件建设上, 加强项目、课题的研究与开发, 保质保量完成与基地定位相适应的课件建设任务。要采取有效激励措施, 高质量超额完成省公司下达的科技项目和论文、课件等相关任务, 争取一项科技项目、一批先进课件荣获省公司表彰。

根据我校教师“送教下乡”优势, 再绘新的“送教”宏图。深化调研, 对照34个工种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深化“送教”专题和岗位标准的有机结合。在“送教”的同时, 做到有效沟通, 充分发挥各单位专家的作用, 深化现场培训教师活动。开发2~3个新设备、新技术专题培训方案, 尝试远程“送教”, 扩展“送教”手段。借助网络和新闻媒体, 深化宣传力度, 打造国家电网公司“送教”品牌。

二深化教学改革, 在技能教育方面有大的突破

在教学改革方面, 立足市场需求, 调整专业方向, 夯实设施基础。在专业设置上, 除目前的几个专业外, 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发展, 及时拓展培训专业和完善教学内容。根据原专业的发展, 新专业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善, 进一步完善设施设备。优先完善“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机电器装配与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教学设施。编制针对性的多媒体教材, 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 这既是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 又是教学手段的重大改革。

在技能教学方面, 立足教研教改, 强化实训教学。充分发挥现有实训设施的作用, 增加实训课时, 组织开展实训项目规范训练。积极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

强化服务意识, 优化服务环境。认真执行上级和学校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和管理制度, 各环节严格把关, 确保饮食安全。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 造就一支有素质、有礼貌、有责任心、懂礼仪的“三有一懂”的服务员队伍。改善学员住宿条件, 做好培训公寓床铺的更新和学员就餐的保暖工作。提高餐饮质量, 增加花色品种、地方餐饮特色, 满足学员的饮食需要。大力改进活动设施, 组织各类健康的文体活动。

三夯实安全基础, 确立教育培训新秩序

强化安全意识, 健全安全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管理职责, 严格执行安全到位标准, 加大对管理层安全到位的考核, 做到管理无盲区, 安全无死角, 责任有落实。细化安全责任制, 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责任书, 提高全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完善安全制度。完善和细化安全管理制度, 优化安全管理流程, 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理, 实现从事故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梳理各个层面安全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 清除无效、归并重复的规章制度。

修订应急预案。学习兄弟单位的应急管理先进经验, 完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健全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资料台账, 组织修订各项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 大力开展应急队伍的演练,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依法规范管理, 保证稳健发展

完善同业对标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机制, 健全指标评价体系, 加强分析诊断, 制定改进措施, 推动同业对标由“指标对标”向“管理对标”转变。各系统及相应部门要确定亮点指标, 加大力度, 重点突破, 力争多项指标进入省公司标杆行列。

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体系。完善法律、审计、监察、财务联席制度, 充分发挥“大监督”的作用。大力实施效能监察, 实现查处工作常态化。规范津贴补贴、福利费用等管理, 严防各类风险。

加强合同管理, 实现对合同签订、履行环节的有效管控。加强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 加强过程监督, 完善环节程序。完善全口径项目储备库, 遵照省公司“三上三下”机制, 提高储备项目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规范管理程序, 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全力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加大法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法律知识水平, 促进我校平稳、安全、健康、和谐发展。

五打造“三专”队伍, 提升整体素质

员工队伍永远都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深入贯彻省公司职代会和工作会会议精神, 以培育员工专长、增强领导专注力、提升学校专业精神为载体, 凝聚人心鼓干劲, 干事创业增活力, 攻坚克难强动力, 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干部队伍建设重在考验思想智慧、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在强化领导力、执行力建设, 不断提升带头干事、成事的能力。职工队伍建设重在创新工作机制,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促进人才快速成长。要建立完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激励教师教学工[责任编辑:李继孔]

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激励教师勇于担当、勇挑重担, 激励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提升。鼓励教师想代课、代好课, 鼓励优秀教师多代课。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 提升学科带头人岗级待遇。

完善促学机制、出台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学习型班组、学习型职工、学习型家庭实施细则, 形成党委牵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努力在人员素质的提高上、学习氛围的营造上、文化理念的传播上, 实现整体推进。

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7

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自2008年8月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将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育人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一、建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为学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自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在汲取了兄弟学校好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后,学校制定了《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管理制度汇编》,对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校风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管理制度汇编》共分“综合篇”“党建篇”“职责篇”“教学篇”“德育篇”和“后勤篇”六个部分,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学校管理规章化、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汇集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二、积极打造民主法治校园,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法治的前提是民主,因此依法治校也要通过民主管理来实现。

教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学校高度重视教工代表大会,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工代表大会制度。首先,严格执行教工代表选举方案,民主推选出责任心强、业务过硬、能代表全体教职工意愿的教工代表。其次,定期召开教工代表大会,有关学校发展大计的发展规划,有关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教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校务公开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举措。学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凡是涉及财务收支情况、物资设备采购、教职工福利待遇、干部人事任免、教师职称评定等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以及学校招生、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社会公众利益的,做到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切实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民主管理,畅通民主渠道,学校专门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等栏目,确保校务公开的全面性、时效性和透明度;设置家长开放日和家访制度,虚心听取家长对办学治校的建议和意见;设立党风和行风监督制度,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担任学校党风和行风监督员。

三、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学校健康发展的合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学校管理、学校特色建设方面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使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1.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也是提高干部和教师队伍素质的过程。

首先,学校严格执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选拔、培养了一批有现代学校意识的优秀教师充实到行政干部队伍中来。这批中层干部不但是教育教学上的骨干和标兵,也是学校提高执行力的关键。由于选拔公开公正,竞聘干部个人素质过硬,保证了学校日常工作的精细化和学校发展的创造性。其次,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2. 抓养成教育,注重习惯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学校每年暑假对初一新生进行衔接教育,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同时以学校常规检查为抓手,加强学生常规行为的养成教育,引导他们自尊自省,自强自立,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通过班级黑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行为中的文明意识、学习上的主动意识。

3. 发挥家长作用,增强家校联系。

每个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每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也在效仿着家长。学校注重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组建年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进行家长学校活动,认真研究改进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通过家委会和家长进课堂活动等,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评价中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学校还特别注重和家长沟通渠道的建设,通过家校路路通平台、QQ、微信等多种途径,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及时互相通报学生的相关情况,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 以学校为主导,实现“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成长,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近年来,学校注重协调好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龙头、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化管理体系和互动制度。学校党总支开展了“公交站台护学岗”活动,每天放学时段组织党员教师到学校附近的公交站台值勤,为学生安全候车、有序上车保驾护航;组织教师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在双休日来到社区,指导学生假日学习生活;与常熟理工学院、虞山尚湖度假区、常熟市农科所结对,安排专家来校讲课,不定期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

学校的实践表明,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能依法自主办学,实现民主参与、科学管理、社会监督,就可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战略选择,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基础。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篇8

学校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所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稳定的教育理念,使学校葆有核心价值观。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导向功能、提升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稳定功能,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当前,建设学校文化要切实走出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二元体系的困惑,即一方面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另一方面又同时在沿袭陈旧的教育观念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同时,更应当防止形式主义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有些学校的所谓理念,只是变成了口号贴在墙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有些学校“校园文化”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应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统一起来。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当然应当有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红线。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应当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价值标准。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各种物质和精神形态文化相互整合的产物,又是这所学校区别于那所学校的重要特征。当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存在着同质化的现状。这种同质化的现状,在理念上往往提出的是大致相同的口号,在实践上表现出的往往是大致相同的校园布置,大致相同的学校活动。实质上是大致相同的教育追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外在环境,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和环境特点,努力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文化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以校为荣的进取心;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校改革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特色实验;同时,有助于通过学校的特色创造学校的品牌。

学校文化包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次,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浅层的行为文化,到内层的制度文化,直到深层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制度规范、活动行为、环境建设来体现学校的理念、精神,从而使大家由于有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凝聚力。建设学校文化要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因为文化建设要有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又必须坚持创新,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创新原则才能与时俱进,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建设学校文化需要付出切实的努力。要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的基因,并逐步使之升华为学校共识的价值标准。要使学校的制度有利于促进、支持和鼓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价值标准的形成。要建立学校的传统活动体系与行为规范,使活动和行为规范产生与师生终身相伴的影响。同时要积累学校过去和现在有关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的标志性铭言、人物、故事、实物,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经典。还应当使学校的校舍建筑、校园环境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当然,学校文化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自然形成,但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是需要精心构建的。我们希望每所学校都能在理念上精心提炼,在实践上长期培育,最终使优良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9

丹阳市云阳第二中心小学

创建特色学校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有一定特长和适应新世纪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划一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校的特色,泯灭了学校的个性,不利于学校优势的发挥和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难以培养更多的有潜质的创新人才的症结之一。因此,学校教育要十分重视个性教育,要注重探索和创建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学校。近年来,我校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丹阳市区域教育品牌建设工作意见》的精神,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积极传承和发展学校传统特色,在打造特色学校工作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创建切入口

特色学校的创建,首先要以常规教育和学校传统为基础,不能够仅仅把学校多开几堂课或增加一些教育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就称为特色学校,这就把特色学校看得过于片面化和简单化,这样的一种特色学校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打造特色学校,应该把继承和发展学校传统作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

我校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致力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学校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作文教学”的学校传统特色。但是,在本世纪初,为创建教育现代化乡镇,学校把工作的重点落在了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硬件建设上,虽然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面貌、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沉重的“债务枷锁”使得学校在特色品牌的打造上显得有心无力。随着去年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债务的彻底化解和今年绩效工资方案的出台,沉重的“债务枷锁”终于从学校肩上卸去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身心也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学校债务的彻底化解和绩效工资方案的出台,使学校在特色创建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学校的内涵建设,谋划学校的特色品牌的打造成了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教育局《关于开展丹阳市区域教育品牌建设工作意见》的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大力恢复和发展“作文”特色传统,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中倾力打造我校特色品牌。

二、健全组织网络,狠抓创建实效

首先成立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学特色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效地开展。

①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学校成立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三级特色管理网络,并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具体负责统一规划、组织、领导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组建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特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统一规划、组织、领导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学校还成立了“作文特色办公室”,专人负责具体实施,让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此外,为了激发教师特色创建热情,学校特设立了相关的特色教育奖励制度。这些组织的构建和逐步完善,为我校特色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制度落实,保障实施

学校坚持做到“五个落实”,把“作文教学”与学校“民间艺术教育”相结合起来。①时间落实,每周二进行教师作文课堂教学的研讨,每周安排2节艺术活动课,同时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作文和艺术活动时间,我们在严格执行江苏省“五项规定”基础上,在学生离校后安排40分钟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进行作文训练和各种民艺活动。②内容落实,将辅导区1000余名学生根据其个性特点和爱好,组成各种小组,并确定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周二、周四为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或在教室、或在图书室、或在网络教室,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周一、周三为民艺活动时间,各小组确定组的活动内容,在相应的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民艺活动。③师资落实,根据各组的活动内容,配备得力辅导老师。④场地落实,每个活动小组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并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⑤评比表彰落实,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项评比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促进特色教育深入发展。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特色创建力

打造特色学校,提高学校特色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中心环节。

首先,我们通过“请进来”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在“作文”方面,我们聘请了全国优秀教师何书照、马汉成等专家成立了“学校作文特色研究顾问组”,每周二来校对年青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指导,并经常聘请陈跃红、毛焕照、丁冬全等一些语文教学中的专家来校进行作文教学的讲座;其次通过校本培训,强化教师培训力度,开展“学校领导上示范课,骨干老师上展示课,中老年教师上创新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老师们的作文课堂教学能力,探索作文教学模式;除了“请进来”,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外取真经”,先后赴南京、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在作文教改方面的成功经验。另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作用,拓展教师培训方式,让教师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拓宽教师学习的渠道,增加知识面。

四、打造绿色文化,丰厚创建的底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基,是学校不断创新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动力。为配合市“特色创建”与“活力课堂”活动的开展,有效推进我校特色创建,学校围绕“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校园美起来”这一工作目标,全力打造富有绿色生命的校园文化,为创建特色学校增加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能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这里的每一堵墙都是学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就要为师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丰富其生命活力。我们在楼道两侧、草坪、花坛及校园显眼处设置不锈钢文明标语;学校联廊、教学楼前张挂着“让课堂唤发生命活力”“让生命活力在笔尖流淌”“打造活力课堂,提高课堂活力等标语、口号;在学校每一幢楼前,每一层楼道的墙壁上布置上“三字经”、“经典美文”“写作知识”“奥运知识”“名人名言”;还注重创设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在每个班级的墙面上都布置了突出我校特色的“作文苑”和“艺术苑”;建设不同科室文化和与之相应的功能教室文化,让校园每一个角落富有生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

让每一个橱窗能宣传,会展示。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板报都是我校宣传“活力课堂”、展示学校特色的主要阵地。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板报,增强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感染力和推动力,尤其是学校去年建成的“百米橱窗”,它既是我校各种荣誉、工作思路、各部门各学科特色的汇集,也是展现学校特色、展示学生素质特长的有效载体。这条“百米长廊”橱窗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

为配合特色创建的有效开展,我们对“作文成果展览室”进行了重新布置,把“活力课堂”的理念溶入到作文教学的研究之中,提出了“让生命活力在笔尖流淌”这一响亮的口号,为深化学校作文教学研究营造浓厚的氛围。另外还在学校校报“七色花”上开辟了 “教你写作” “佳作视窗”等专栏,给老师和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示作文成果的平台。

五、重视科研兴校,赋予创建新理念

以课题促进教研,以科研推动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开展,是我校更新特色创建理念,构建 “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

我校作文教学从1985年起,至今已经历了四轮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学校的作文教学特色。为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原来作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强化作文教科研工作,以“活力课堂”的新理念,打造作文教学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生命活力在笔尖流淌”,以“三个拉动、两个结合、一个拓宽”的新思路,拟定了“321”工作计划,确立了“活力作文”课题,就作文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展开新一轮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我校“作文教学”特色品牌。

五、开展多样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效活动,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可以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展示师生朝气蓬勃、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通过“读书月”“作文月”的形式,为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每年的11月是我校的“读书月”,学校精心策划,使得活动精彩纷呈:有“好书进校园”活动,通过与市新华书店联系,让更多的适合师生阅读的书籍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有“老师、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活动,让学校、家庭一起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校和家庭充满浓浓的书香味;有“校园书信征文绘画比赛”,为师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有“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田间”活动,让师生同去欣赏“金色的秋天”、去品味“丰收的喜悦”、去收获“读书的乐趣”;还有“作家进校园”,让师生与作家近距离接触,感悟写作的方法,享受写作的乐趣等等,在“读书月”结束时,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报评比”、“优秀读书笔记展”、“美文诵读比赛”和“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让每一个参与读书活动的师生都有不小的收获。每年二小的五月,则是老师们作文教学能力展示的五月,是学生作文情思自由横溢的五月。在“作文月”活动中,学校紧紧围绕“活力作文”这一主题开展活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谋求语文教师对“活力作文”的课堂实施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作文竞赛”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个性世界,进一步浓厚学生们对作文的亲和力和习作兴趣。

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 (校长) 、被管理者 (教师、学生) 和管理的成果都是人。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绩效的大小, 取决于校长校长是否目中有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革, 要求学校教育要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 造就一大批个性丰满的人。校长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重视生命关怀, 才能与时俱进。

就教师而言, 校园生活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教师身心是否愉悦, 内心是否充实, 有无成就感, 决定着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的高低。要提升师生校园生活质量, 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学校人际关系, 增强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相融度;就要着力创造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学习环境来, 让师生心灵舒展, 精神生活丰富, 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感受成长的快慰。

在管理活动中, 重视情感管理, 是校长“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尊重教师、关心教师, 多沟通多理解, 是实施情感管理的关键。理解是心灵交流的桥梁, 校长只有通过与教师心灵交流才能探索教师精神世界的秘密。一声赞许, 一声责备, 一个及时的提醒, 要表现出校长的管理艺术。校长要通过心灵交流, 与教师在互动中增进情感、交流信息、获得反馈;引导教师一起学会换位思考, 替对方着想。总之, 校长的思想言行要放射出为人品德高尚、文化品位出色、创新品牌前卫的阳光, 去灿烂师生之心灵, 而不能给教师心灵笼罩阴云。这样, 校长、教师才都能品尝到工作的乐趣、生活的乐趣, 成为幸福生活着的人。

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思想

民主和科学密不可分, 民主化、科学化是管好学校最重要的两条原则, 要切实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依法治校。

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既具有领袖的资格, 更应有平民的精神。要善于把政策要求、上级的指示精神、校长的办学意图同教职工的需要、愿望结合起来, 善于把校长的领导作用同教职工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民主作风, 遇事同教职工商量, 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 主动接受他们的监督。不断健全教代会制度, 为教职工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机会, 增强教职工的参与意识、主人翁责任感。重视开好教代会, 让教师了解校长的意图, 让校长听到教师的心声, 使上下之间建立起团结、信任、平等、民主的氛围。以此增强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 增强管理的效能。

按教育教学规律办学, 是对校长的基本要求。搞好统筹、协调, 把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 才能发挥最佳绩效。校长要超脱一般性事务, 集中精力抓大事, 重点抓好影响全局性的工作, 方向性的工作, 关键性的工作, 在用人和出主意上多做文章。应集权和分权结合, 授责与授权结合, 实行层次管理, 逐级指挥。保证各个管理岗位职、责、权、利相统一, 对各项管理工作提出规范化的要求, 做到人人职责明, 事事有人管, 克服人浮于事。尽量鼓励管理人员大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增强其“我管理, 我负责”的责任心。

三、科研强师兴校的思想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是学校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支持不支持, 鼓励不鼓励, 组织不组织, 带头不带头。教育科研能体现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也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它能让教师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自己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上。同时, 教育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 尤其是名师的重要途径。可以说, 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卓识的投入。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全靠校长培养。“磨刀不误砍柴功”。校长应有远大的眼光, 紧跟时代步伐, 带领教师学理论、读名著, 勇于探索, 冲破旧的观念。要多思考、多研究, 做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头雁。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科研, 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只有自己在科研上做出成绩, 才能对教师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也才能使校长在教师心目中具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当教师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时候, 其实就是校长最得意、最精神的时候。

四、奉献教育的思想

中科院院士、原上海市副市长徐匡迪说:“教育是一项事业, 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这是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 而事业就意味着献身。一个人, 只要把他的职业作为事业来做, 他的追求, 他的理想, 他的境界就会完全不一样, 他就会奉献, 他就会取得突出的成绩乃至令人景仰的成就。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名家或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无不如此。

奉献精神是成功扮演校长角色的的核心精神。校长有了奉献精神, 他才能带领教师“气沉丹田”, 不与平庸为伍、不与俗念同流。为了工作, 为了事业, 乐于作出自我牺牲。陶行知先生指出:校长不能“分心”, 应该是一个“整个的人”, “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 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因而身居校长职位, 就应时时想着自己肩负的使命, 想到人民的期盼与重托, 胸中有志、心中有爱、肩上有责, 做热爱学校、教师、学生的楷模。有奉献精神的好校长应该做到不与教师争名利、不当名利霸权人。

五、培育“健全人格的公民”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如何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校长, 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又要结合校情,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培养出一大批有特长、有个性的人, 让“合格+特长”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

学校的荣辱与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休戚相关。校长要积极引导教师用培养“全人”的思想指导教育行为。引导教师以高超的教学方法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智慧, 更要以精湛的育人艺术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人品人格。既重知识能力更重人格形成, 情商与智商并重, 身体与心理协调。身居校园, 放眼世界, 不断增强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立足现实, 沟通未来,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一生幸福。校长要把教育培养目标锁定为: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 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志趣。

参考文献

[1][2]《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3]《教师人文读本》 (中册)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徐匡迪) .

上一篇:IT风险管理下一篇:奥运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