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关键六篇

2024-09-09

调查关键 篇1

(一 )为什么 “开展社会调查 ”会成为教学关键问题 ?

社会调查是指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这一观点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尤为重要, 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相关知识, 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之中, 而社会调查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2011版指出 : 该课程具有实践性的性质。“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应从教材中获得众多信息,而且应从身边实际生活、报刊网络,以至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构建“信息库”。教师应打破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校外课外生活的壁垒, 采取有效措施把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调动起来, 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力求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注意重视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体验现实社会的需要, 尝试综合地观察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这对提高教学实效极为重要。将社会调查引入《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

(二 )“社会调查”的地位和价值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走出学校课堂, 走进社会课堂,从多方面了解社会,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思考,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视野的拓宽。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能初步学习从事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如科学思维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信息处理方法等。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获得亲身研究探索的经验,能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活动将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它改变了以往的静态历史教学面貌,而成为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它增强了历史的个性化色彩,使历史显得更真实,而且能展示过去常常被忽略的一种深层和复杂的情感,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事件联结起来。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糅合起来, 而且活动本身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伙伴。摇摇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是教育创新的需要和体现,它符合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的要求,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帮助他们获得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他们开展社会调查。

(三 )开展 “社会调查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社会素养得到提高,学习中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历了社会调查过程后,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凸显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能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了主动参与、善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获取了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社会综合素养。

具体表现在:

1.通过社会调查 , 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 , 了解社会 , 开阔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坚强的意志毅力,使他们学会了分享与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2.开展社会调查中 ,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了学生对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知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二、解决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对上述目标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做整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互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开展社会调查要做好以下几步。

(一 )调查题目的选择

1.从社会热点新 闻中选题 。 (关注网络 、报刊 、广播 、电视中的热点新闻)

2.突 出乡土性 ,凸显地方特色 。 (关注家乡生产 、生活 ,留意金华日报、金华论坛中的热门话题)

3.选 择自己感兴趣 、易调查的内容 。 原则 :身边原创简便创新

根据这三点,最终同学们选了有关“绿色生活”的话题展开研究。

(二 )调查活动的准备

1.明确调查目的

2.设计调查提纲

3.列出调查对象

4.确定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如下:

问卷调查法: 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

实地考察法: 就是亲自到某一具体地方对当地的地理事物、历史事件、物产、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查,然后以图表、数字、记录等方式进行总结。

访问调查法: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有目的的谈话,寻求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个别访问、请教专家、开座谈会等。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获得与调查课题有关信息的方法。

结果最常用的方法没用上,同学们大都采用了其他三种。

(三 )调查活动的开展

以个人为单位或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根据调查目的,选用合理的调查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要确保调查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注意用相机或摄像记录调查过程,及时填写“调查活动情况记录表”。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懂得礼貌礼仪;要有多次被拒的心理准备;有条件的可以预约。全班分为8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分头行动。

(四 )归纳整理资料 。

资料的归纳整理是调查中很重要的工作。为了便于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的片断、零乱的资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核对考据是对资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之后,应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淘汰。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跟绿色生活有关的都采用了。但有些涵盖了企业生产的内容,跟“绿色生活”无关就被淘汰了。

(五 )调查报告的撰写

报告的题目要简洁严谨,新颖贴切。可以采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写法。具体写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做”展开。“是什么”:着重于调查后的形成的观点,即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讲明调查的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为什么”:一方面可以先行阐述开展调查的原因,即课题的提出。另一方面,可以对调查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引出相关结论,即分析问题。“怎么做”:往往是针对调查内容,提出自己可行性的建议,即解决问题。一般放在报告的最后面。最终同学们的成果出炉,并参加了市教育局和市环保局组织的“绿色生活,你我同行”调查报告征文活动,获得了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

三、评述与建议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民法通则 》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 且更多文件也规定领导的相关责任。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领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安全第一”这一前提导致某些教师为明哲保身而取消各项社会调查活动。殊不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感性向理性螺旋式上升发展, 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如果只是宣而不为,就很难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固有行为模式。

例如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小的寻根访谈调查,透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学习家庭史。比如,可以让他们回家搜集全家人的照片, 并分别向祖父母与父母询问家庭的过去,包括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变迁、各时期的生活情形和他们的童年时光,如:什么时候搬的家?为什么要搬家?学校上课的情形如何?小时候玩哪些游戏?流行什么歌曲?看哪些故事书?等等。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他们学习撰写家谱。从家人那里记录下来的资料,对学生来说,是有感情的、亲切的、具体的经验,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而且能加深家庭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此外,能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撰写调查报告、学习使用电脑等。

在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等相关知识时,如缺少像郊游、野炊、实践基地训练等实地考察活动,就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难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阻碍学生才华的施展。

又如学习法律知识是重在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和意识,争取做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如果能带领学生多走访戒毒、劳教、法院等场所,近距离与违法者接触,耳染目睹违法者的犯罪经历和结果下场,那么肯定会比老师的简单说教更能震撼人心。

遗憾的是,现在学校的工作前提是“安全第一”,正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 不是教其学会如何自我保护的技能,而是将其裹在自己的衣襟下不让其接触社会,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会害了孩子的一生。人是社会人,只有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大染缸下不断锻炼,才能掌握足够的生存技能。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健康权是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前提。安全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生存能力的培养等同样重要,如何兼顾问题的多方面,值得深思。真正能组织学生搞历史调查活动的甚少,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且从少数地方和学校的实践情况分析,这类活动大多停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对资料(包括口碑史料)科学性、真实性的鉴别等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尚存在不足,这些都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调查关键 篇2

一、高中生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界定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为了解决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只注重单一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忽视综合能力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学习者身上存在这样的能力,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是一种在能在不同的新场合中做出评判和选择的能力,一种能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1]20世纪90年代,关键能力概念被发展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主要表述的是学习者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学习任务而应具有的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能力,这一能力与具体的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关系,是一种跨界性能力。

依据这样的定义方式,笔者认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不是一项或多项具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独立于他们之外而又通过他们体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是说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不是词汇、语法、听力能力、说的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中的某一种或某一个,而是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语言任务而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习者能够适应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见的新情境。但是关键能力又不是一种虚无的概念,它应当涵盖一些具体的能力,而且与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共生而存在。

为了探寻关键能力的详实内容,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能力结构模型,笔者设计了《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调查问卷》,旨在从广大的中学英语教师中获取更广泛的观点,了解这些对基础教育英语学科非常熟悉的教师们眼中最重要的能力有哪些,从而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能力构成因素研究。

二、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呈现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能力以便教师们进行评价,笔者根据Bachman的交际性语言能力模型[2]以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3]中有关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评价的论述,对语言学习中的各种能力进行了梳理, 整理出38个细致的子项目,作为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并对每个子项目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以便教师们明确含义。这些能力可被分为三个部分:输入性语言能力,输出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其中输入性语言能力部分包含听力和阅读两个方面,共22道题,输出性语言能力部分包含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的表达能力,共14道题,交际性策略能力部分主要包含交际品质和元认知策略能力两个方面,共2道题。

问卷全卷就是由上述38题组成,但是每个部分的问题以随机排序的方式呈现(见表1)。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避免受访教师受到研究者意图或观点的影响,可以增加研究的信度。被调查者需要对各个子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从0到5分六个等级中进行选择,分别对应着从“不重要”(0分)到“最重要”(5分)六个层次。研究者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通过重要性因素分析,提炼出关键能力的主要因子,为后期的建模做好准备。

被访问的教师为常州市高中英语教师,共计发放问卷135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对所有问卷的数据,以人工输入的方式编入计算机,再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

1.调查问卷的信度

为了了解调查问卷的信度质量,笔者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问卷的克伦巴赫alpha系数,得出整体a系数值为0.954,各分项目系数均在0.800以上,如表2。可以看出,调查问卷的各个系数值均很高,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体现了较高的信度,因此问卷数据可以采用。

2.内容重要性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输出性语言能力、输入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者的内容重要性平均值相当,都在4分左右,分别为3.992、4.101和4.001(表2)。这说明受访者认为输入性和输出性语言能力以及交际性思维能力对语言整体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都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从输入性语言能力来看,得分最高的前三项是“理解文段的主题大意”能力(4.53)、“理解文段结构能力”(4.34) 和“根据文段提供的事实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4.28),这说明受访者认为,信息的主旨归纳能力和隐含信息的推理能力是英语学科输入性语言能力的最关键因子之一。

在所有的输出性语言能力因素中,“组织语言能力”(4.5)、“准确描述信息能力”(4.42) 和“确立写作要点能力”(4.38)是得分最高的三项,而涉及到信息评价和运用的能力项得分却没有上述三项高,如“站在不同的角度创造性使用信息能力”(3.69)、“将信息进行关联化的能力”(3.82)、“对语段表达手段进行评价的能力”(3.80)得分均未达到4分。这有些出乎研究者最初的预料,因为根据课程标准和语言学观点,对信息评价和运用通常要比信息本身以及如何归纳和表达信息重要。通过对部分教师的后续访谈,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中阶段中学生的非母语语言能力尚不足以支持他们表达出深层次的思维和话题内容,因此高中阶段输出性语言能力的重点应当在英语语言的准确性、多样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而所表达内容的复杂性不该成为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因此其重要性也不被看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38个子项目中,没有一个项目的均分值在3分以下,说明受访者认为问卷内容比较好的反映了中学生语言关键能力在三个方面所应包含的因素。

3.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是多元统计中进行降维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在众多的因素中提取出尽量少的必要因子,以便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概念系统,揭示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对本次测试进行因素分析的目的有两个,首先,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来判断输出性语言能力、输入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个方面内容的合理性。其次,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三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因子,从而建立关键能力模型。

(1)验证性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进行因素分析的样本量要超过100,或超过变量的2倍。[4]本问卷有效参与人数为118人,样本量大于100,也超过了变量(38个)的2倍,同时,经过SPSS检验,KMO值为.862,球形度检验显著值为3044.851,自由度为703,显著性水平在0.000以下,差异比较显著,因此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详见表3。

用SPSS软件对所有子项目进行了主要成分因素分析,并采用方差极大方式进行旋转,得出4个因子,解释了64.332%的方差变异。因子4只包含一个子项目(28),题目数量不到3,可以删除掉。[5]将子项目28删除,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子,子项目24在因子1、3上的负荷量分别是.308和.344,也可以删除。[6]将24删除后进行第三次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素,解释了63.485%的方差变异。运用SPSS软件将算出的三个因子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了他们的主成分表达式。参看调查问卷内容与主成分表达式的内容,可以看出,因素1可对应为输入性语言能力,因素2为输出性语言能力,因素3为交际性策略能力。上述的分析表明,将核心能力划分成输入性思维能力、输出性思维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个方面是合理的。

(2)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构建模型,确立每个分卷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必要对三个部分进行分别的分析,探索出各自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便形成整体的核心能力框架。输入性语言能力共22个,每个均分都在3分以上,都被受访者认为比较重要。以上文所述同样的方法,用SPSS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并采用方差极大方式进行旋转,得出4个因子,解释了60.402 %的方差变异,见表4。

然后,再将运用SPSS软件算出的4个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了各自的主成分表达式。参考问卷内容,笔者将这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梳理与分类能力、隐含信息的推理能力、信息的主旨归纳能力。其对应的问卷子项目和题号见下表(表5)

输出性语言能力共有14道题目,每题的均分也都在3分以上。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并以极大方式进行旋转,得出4个因子,解释了68.703%的方差变异。由于因子4只包括2个子项目(24、28),因此可以删掉。将子项目24、28删掉,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子,解释了61.344%的方差变异。根据SPSS软件计算出的主成分表达式内容以及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笔者将这四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表达信息能力、归纳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其对应的问卷内容和题号见表6。

鉴于交际性策略能力共只有2道题目,无需进行主成分分析,每道题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笔者认为它们为构成关键能力的主要成分,分别命名为“交际思维品质”和“元认知策略能力”。

三、高中英语关键能力的组成

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建立了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模型,主要包括输入性语言能力、输出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个部分,从SPSS主要成分分析的结果来看,这三个部分中的9项能力为主要成分,是关键能力最必要的因子,其中输入性表达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梳理与分类能力、隐含信息的推理能力、信息的主旨归纳能力四个部分;输出性表达能力包括表达信息能力、归纳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三个部分;交际性策略能力包括思维品质和元认知能力两个部分。

根据Bachman的观点,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输入和输出性语言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对彼此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双方共同作用来完成交际过程。另一方面,交际策略能力则是交际过程顺畅的基本保障,也是优化交际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一策略不仅仅被运用于输入过程中,也运用于输出过程中,对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输入输出的交际实践中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三者是一个互动的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支撑。因此,在笔者所建关键能力模型中,三者之间的连接都以双向箭头表现,详见下图1。

学科能力表现是指中小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可观察的和外显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7]也就是说,学生的学科能力表现往往体现为由内隐的学科思维过程和外显的学科行为两个方面。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建立了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外显模型,但是,这样的体系反映出哪种内隐的学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这个能力事实上是学生的批判性语言能力。

首先,所谓批判性语言能力,是指学习者以运用信息为目的,对语言信息进行高层次的理解、领会,并对信息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作出评价,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8]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批判性语言能力首先包括了输入性语言能力,亦即对信息进行释义、理解和推断的过程。而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有了批判性的输入过程,就会产生对输入信息的反应,会对它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自己所用。为了有效运用,需要对它进行评价,这就是输出过程。对于批判性语言能力的具体内涵,学者们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以批判性阅读能力为例,Wallace认为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9]Crawley和Mountain将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 Literal Reading, 指的是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写了什么;2. Interpretive Reading指的是读者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解决问题;3. Creative或Critical reading,创造性或批判性阅读,包括三个层次:分析、综合和评价。分析阶段意指读者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辨别事物发生的动机或理由,得出某一结论。在综合阶段,读者能综合信息并作出预测和推理。在评价层面,读者能做出判断和评价,并提出和表达观点。[10]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笔者所概括的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与文献中学者们所述批判性语言能力的内涵具有比较高的相似程度。

其次,就批判性思维而言,根据Alec的观点,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方面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根据上文所述,认知能力方面的内容和批判性语言能力相类似)和包含各种情感特质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两方面(Alec, F.,2001)。[11]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含义是指在个体启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之前,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激发,以便启动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并在反思、审查过程中保持一种坚持不懈的动力来维持这样的行为(Facione,2013; Paul&Elder,2008),[12,13]这事实上和本研究模型中的交际性策略能力比较相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可用批判性语言能力加以概述。当然,这只是为方便陈述的角度所作的简化概括,两者在具体内涵上还有差别,在具体的实践运用过程中,还是需要以模型中的具体内容为依据,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问题。

四、结语

本研究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对高中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进行了初步界定,并将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类比。希望研究结论能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方面能为英语教育从业者提供借鉴。当然,所做的实证分析还比较粗浅,样本数量和代表性以及调查项目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建议后续的研究者能多进行更加科学的研究,早日形成更加科学的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内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能力评价展开拓展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13~14.

[2]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7.

[4][5]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6~32.

[6]Stevens,J.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55.

[7]郭元祥,马友平.学科能力表现的内涵[J].现代教学,2012,(11):25.

[8]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2,(5):61~65.

[9]Wallace,C.Read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325.

[10]Crawley,S.J.&Mountain,L.Strategies for Guiding Content Reading(2nd ed.)[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5:84~92.

[11]Alec F.Critical thinking:An Introduc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5.

[12]Facione,P.A.Critical Thinking: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M].CA:The California Academic,2013:6~10.

调查关键 篇3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本文是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关于“90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014SCG153的成果。

G711

一、“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对象分析

笔者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萧山高教园区及滨江高教园区等地,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90后”高职学生进行自评调查,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男72位,女84位,大一学生44位,大二学生57位,大三学生55位,党员5位,团员147位,群众4位,来自乡镇97位,城市59位,独生子女61位,家中有兄弟姐妹95位。本次调查选择的高职院校都是浙江省内专业强招生范围广的优秀高职院校,被调查对象的选择对于研究“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普遍代表性。

二、“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调查问卷内容涉及“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如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急切追求经济利益的大众心态是主要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因素。52%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是影响“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要因素,如果家长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学生本人会比较注重个人素质修养。34%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大幅度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应该增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28%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非常注重个人人文素质修养。6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媒体应多报道具有正能量的事件,发挥榜样的力量,倡导正确的舆论。7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紧跟当代信息发展的步伐,建立学校微信群和微博,并进行实名认证,利用新媒体来发布学校的信息,创新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和渠道。

从整个调查结果分析可得,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校课堂教育、个人因素等这四个因素影响了“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本次调查问卷结果结合笔者查阅的大量理论文本资料可以得出,目前大多学者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认为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校课堂教育、个人因素等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其中,校园文化中校园是唯一的“环境”,校园“气氛”,是“生态”校园充满精神,甚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 ;课堂教育的人文素质涉及认知、 情感、 情绪、 和其他交互元素的形成及其机制有相似之处与科学教育有很大的差异,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哲学和背景。社会环境影响是指大众媒体,公众舆论,尤其是大众媒体,大众传媒,也被称为媒体 (新闻媒体) 或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 杂志、 广播、 电视和互联网,在一般情况下的传输。社会学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除了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校课堂教育、个人因素外大众传媒已经是第五个“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我们只有从这五个因素入手来构建“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符合当前教育的步伐。

三、关于提高“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本论文通过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因素分析,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1.提倡社会正能量,树立榜样力量

经常开展富有正能量的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活动,倡导敬老爱幼、服务残疾人的社会意识;开展走出网络、走向校园的户外活动,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多宣传社会正义事件,倡导向正义人士学习。

2.完善学校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不再拘泥单纯的课堂教学,多开展提高高职学生的技能型活动,如下企业实地锻炼,增加今后就业能力。

3.重视学生的内化

重视学生的个人人文素质教育,让素质提高体现在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内化为个人的自我要求。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通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学生的人文学堂、青马工程、情商教育等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5.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创新媒体新介质

随着近年来通信科技的发展,学校应该寻求创新,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创新媒体新介质。通过学生经常使用的通讯手段,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新鲜度。

总之,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有助于评价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进步,可以弥补高职院校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人文素质评价不足的特点。

四、结论

研究了关于 “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因素分析有家庭和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 学校和个人因素的社会影响。最后,通过量化和统计分析,并初步筛查各种因素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和重要度,讨论并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为了提高“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多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自我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个人素质,为今后创新“90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于琳琳,纪羽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我见[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4~37.

调查型报道采写的关键 篇4

查型报道是一种既很受受众欢迎又很难做的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就是由于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将真相挖掘出来告诉受众,给人以震聋发聩之感。如何搞好调查型报道,越来越成为新时期记者的基本功之一。2000年3月至9月,我在中国妇女报社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抵制各种压力,冒着生命危险,采写了20篇有关“命案发生在法院出租屋”的追踪报道。有关报道刊登后,得到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不仅为杀人弱女讨回公道,还揭露出一个犯罪团伙,将其绳之以法。这组连续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数十家有影响的媒体继我报道后纷纷发出声援,有的媒体还专门对报社和我的报道过程进行报道。

通过这一次报道的探索,我深深体会到调查型报道的魅力,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要搞好调查型报道,必须抓住三大关键。

一、介入:胆与识的结合“命案发生在法院出租屋”系列调查报告,起因于这样一个事件:2000年2月24日晚,住在洋浦法院海口办事处出租屋的一位不满17岁的湖南少女刘艳华,用菜刀将同住在一起的唐细娥砍伤,然后跑出来用公用电话拨通110报警自首。她说砍唐细娥的理由是,她先受到唐细娥的欺骗来到海南,之后受到她的胁迫而卖淫,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奋起抗争。而唐细娥在最初接受警方调查时却坚决否认了刘艳华的说法,并处处处以受害者的姿态四下活动,督促司法机关要严惩凶手刘艳华。声称:“我要让她再坐上十几年牢,看她们以后还敢不敢反抗我。”

3月15日,中国妇女报总编室接到一封刘艳华父亲寄来的控拆信,立即引起时任常务副总编、现为总编辑的卢小飞的高度重视。总编室主任褚保忠很快给我打电话,要求我进行调查。第二天我即到案发现场及报警地点采访,向有关知情人了解情况。其后,与海南省妇联领导数人,到承办该案的海口市新华区了解案情进展,警方称找不到证据证明唐细娥拐骗少女、逼良为娼,无法抓她,没有证据即使抓了也动不了她,到时还得放入。故要求媒体不要报道。

但我已初步断定:刘艳华案的背后还有一起非常严重的侵害妇女权益案。自己绝对不能袖手旁观。为此,针对警方的“找不到证据”,我不仅直接采访当事人,到案发现场采访知情者,还给刘艳华的亲属打电话,要求他们取得当地政府和妇联的支持,从4名受害少女或家长处找唐细娥涉嫌犯罪的证据。

3月24日,我采写的首篇记者调查《命案发生在法院出租屋》发回报社,27日报社以大半个版的篇幅配刘开生的信在头版头条刊发。同日记者及时收到了刘艳华家属应约寄来的3份盖有当地派出所和政府公章的证人证词,指控唐细娥犯罪。28日,《数名知情人投书本报控诉——唐细娥诱骗、逼良为娼是真》刊发。其后,不断追踪,挖出几个重要涉案人物,并使有关部门对他们绳之以法。

应该说,这组追踪报道的成功,首先在于胆与识得到了好的结合。没有胆,就不可能在面对恶势力和各种压力情况下,敢于碰硬;没有识,就会失去对新闻事件价值的判断,很可能漏掉一个重大题材。

二、拓进:毅力与智力的考验

这一组报道做得善始善终。从介入开始,关键的一些问题都没有放过。直到唐细娥等人被判刑,刘艳华被放出回到湖南老家,记者都一直紧追不放。甚至在她回家之后一段时间,本报总编卢小飞还指示记者专门从海南赴湖南,前去采访,看她新生的状况。不少读者夸奖说:“很少看到一个事件,能够得到如此不懈的追踪和挖掘。”

其实,要保证这样善始善终十分不易。这种披露“黑幕”的大型调查报道,一上手就得不断向前拓进。而要拓进,就需要经得起毅力和智力的双重考验。

这组报道持续调查长达4个多月,期间,我所体会到的压力和危险鲜为人知。我多次接到匿名恐吓电话,他们让我“小心点”。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个别涉嫌嫖娼的人物,竟搬动其在公安系统的亲戚,一伙人带着枪到我家来,为其“说情”。而为这一说情“牵线”的人,竟是一个与我比较熟悉的记者。该记者原来也是在海南写批评报道有名的人物,连她竟然也违背良知和道义,使我在十分气愤的同时,也深深感到自己所触及的某些人物的“能量”。我先生不在海南,孩子还小,说真的我无法不为此担惊受怕。不仅如此,海南有些部门,竟然以“维护海南形象”名义向上面反映“记者又当公安,又当检察官,又当法官”,给我罗列了诸如“违反新闻纪律、违背职业道德”的莫须有罪名,并要中国妇女报社对此事件停止报道,对记者的正当采访报道行为,进行压制和干涉。

这些阻力和压力,的确使我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自己无愧于天理良心,无愧于记者的职责,就没有什么可胆怯的。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报社自始至终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原任总编王秀琳、新任总编卢小飞一直在替这组报道作宏观把握,并多次打电话指导和鼓励我。总编室主任褚保忠、副主任刘晓玲多次对我进行具体指导,亲自为我改稿。在我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和犯罪分子的恐吓时,记者部吴洁玲主任为我的安全问题,义正词严地把电话打到了海南有关单位,使某些人不敢再轻举妄动。这一切都是我勇往直前的根本保证。

与此同时,我觉得要搞好这种报道,纯粹靠硬拼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运用智慧。具体而言,包括三点:

(一)直接掌握第一手证据

这是新闻能否立住脚的基础。为此,我的确像侦探一样开展调查,并不断地将收集到的新证据曝光。除了揭露5名犯罪嫌疑人摧残少女黑幕,我还及时了解到刘艳华案发后,犯罪嫌疑人气急败坏之际恐吓威胁知情人的种种丑恶表现,报道出来后更加引起读者愤恨。

(二)充分利用各种支持力量

在不断挖掘出新的证据的同时,我还不断采写社会各界的反应,这样一方面使得报道浑厚而不单薄,更重要的是为问题的最后解决赢得了广泛的支持。3月28日记者采访了态度坚决的海南省妇联主席黄玉梅,并电话采访4位被害少女家乡的永兴县妇联,请她们站出来说话。其后,我还穷追不舍地采访了公安、检察院、高级法院院长,让他们发表看法。我还找到海南正凯律师事务所李武平,帮助解决了刘艳华的法律援助问题,并报道了他对该案的看法:刘艳华的行为最多属于防卫过当。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新闻单位的力量。现在,勇于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单位越来越多,在要解决某一阻力大的问题时,发挥大家的力量,往往有更好的作用。抱着解决问题的价值高于做独家新闻的理念,无论是大媒体还是地方报,只要他们对这一事件感兴趣,我就毫无保留地将我所掌握的全部材料奉上,尽自己的可能给他们提供帮助。事实上,《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压力,也使刘艳华事件迅速推向更广大的读者群,更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当然,问题要解决,最终还需要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由于这套报道主题鲜明、事实详尽,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云、中央政法委领导对此进行严肃批示。公安部有关领导两次指示海南省公安厅认真办好此案„„

(三)化抵制为助力

应该说,做这套报道之初,不仅遇到诸多方面的阻力,也遇到一些主办案件单位情感上的抵触。但我非常注意与他们沟通,在坚持自己态度的同时,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他们的工作一有新的突破,立即给予正面报道,这样抵触就越来越少,最后在共同的目标下化为解决问题的“助力”。同时以我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赢得他们的认同。如4月3日我将自己调查搜集到的4份证据材料,交给了刚刚接手刘艳华案的海口市新华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队长洒杰。看到《中国妇女报》的系统报道和我交来的证据材料,洒杰感慨地表示:“你们记者走在了我们公安的前面,了解了许多我们还没有掌握的材料和证据,我们应向你们学习!”

在2000年国庆期间海口市公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局的数位局长副局长为我欢呼鼓掌,我受到了比当时在场的任何记者都要热烈得多的欢迎。我想,这掌声和欢呼是来得何等不易!

三、升华:感性与理性的结缘

通常来说,这类与个人命运有关的稿子,充分地借用感性来处理是成功的关键之一,感性包括曲折离奇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催人泪下的细节等。在这组报道中,本人本着抓第一手资料的精神,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从第一篇稿子出来到最后一篇访问她回到家乡的稿子,都对读者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

然而调查型报道要搞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还不够,还必须进行理性的挖掘。刘艳华事件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转型期间一部分弱势女性命运的写照,牵涉到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深入挖掘。为了增强这组报道的思想性,本报评论部主任雷收麦先后以《以暴抗暴罪当几何?》、《妇女权益谁来维护?》为题,亲自撰写了两篇重量级的评论;之后,报社

还组织了全国著名的法学专家就刘艳华案及案外座谈,以《我们的立场是明确的》为题作了大篇幅的报道。中央电视台还对这些讨论和评论及时给予了报道。

而作为记者除了在报道中体现理性升华的原则外,还分别于3月和5月,在海南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了“净化社会大环境”和“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两场大讨论,就刘艳华这样的弱势群体基本权利被无视的现状以及保护他们基本权利的必要、某些权力机关的缺位甚至堕落、保护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对策等等,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再将这些讨论予以刊登,这样一来,在以事实和情感打动读者的同时,也向有关部门、社会及女性本身,提出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促进大家更多地思考,避免同样的悲剧产生。

此案已划上令人欣慰的句号:当初的“故意杀人凶手”刘艳华回家,而当初的“无辜者”“被害人”唐细娥及其同伙被重判入狱。一些深资记者评价说:“《中国妇女报》刘艳华事件追踪报道完全称得上是最好最成功最圆满的调查性报道之一。”

调查关键 篇5

1 把握适当调查时机

经过十余年的政策宣传, 参保单位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对工伤保险政策已经相当熟悉。事故发生后, 如果工伤保险行政部门不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事故调查, 往往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参保单位和职工留下充足的时间串供、造假。尤其在较大事故中, 某些单位及职工会依照工伤认定的各项条件, 从各方面充分准备, 给其后的工伤认定调查取证带来诸多困难。因此, 在事故发生后,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工作人员介入调查, 不给单位及当事人留有造假的时间和机会。

如2012年4月, 某县采石厂为职工申报工伤, 声称该厂工人被派往烟台学习深度钻孔技术, 但在当地上班的第一天就不幸被电击身亡。接到申报后,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第2天就赶往职工家里, 通过对职工父母及邻居的调查, 了解到2011年底该职工就已经离开某县采石厂并解除了劳动关系。2012年清明节时, 该职工和同村村民一同前往烟台某金矿打工, 在上班的第一天电击身亡。某县采石厂为了骗取工伤保险基金为该职工申请工亡认定, 并派人到烟台叮嘱处理后事的职工家属, 统一口径称该职工是由采石厂派去学习技术的, 并伪造补偿协议, 合谋窜供。在铁的事实面前, 某县采石厂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

2 把握有法必依原则

鉴于2011年后, 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增多、待遇大幅提高, 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某些单位负责人或职工本人及其家属, 首先想到的就是能否认定为工伤。单位在完成事故快报后, 单位、职工本人及其家属多会动用各种社会关系, 甚至上级领导, 找工伤保险行政部门通融。如果工伤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立场不坚定, 接受宴请, 或者收取财物, 滥用职权, 把非工伤认定为工伤, 不仅会造成工伤保险基金流失, 更会带来连锁反应, 败坏工伤认定廉洁之风。因此, 工伤认定调查必须坚持有法必依的原则, 做到在整个事故调查过程中, 公正公开, 依法调查取证, 调查人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 坚决采取回避制度, 避免影响事故调查结果。

3 把握全面证词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应对工伤认定调查中的证词证言多方收集, 对当事人、参保单位、现场亲历者分别采集, 对证词证言认真比对, 如有必要还应反复多次调查取证, 校验前后证词证言是否一致, 是否存在漏洞, 只有做足功夫, 把握全面证词, 工伤认定结论才能经得起推敲。

4 把握科学调查方法

4.1 调查入院记录和首诊医生

事故发生后, 参保单位或职工家属会在第一时间和医院联系, 将受伤职工送往医院救治。此时无论是单位还是职工家属, 都是一心救人, 尚不会动心思去造假, 他们口述给医生的受伤情况多是真实、客观的。因此, 当参保单位为职工申报工伤认定后, 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应立即赶往职工救治所在医院, 调查入院记录, 找到首诊医生了解情况, 对入院记录及时复印, 并加盖医院公章, 固定证据材料。如2012年8月, 某乡中学声称一位老师到学校加班组装网线, 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 手及腿骨骨折。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医院, 核查了该教师入院记录, 原来, 该教师是在暑假期间骑摩托车进城摔伤, 不应认定为工伤。

4.2 调查接送伤者车辆

事故发生后, 要将受伤职工送往医院救治离不开交通工具, 有些是单位车辆, 有些是社会车辆, 但大多数是120救护车。救护车上一般都会配备医生、护士, 陪同的还有单位人员或家属。在运送受伤职工前往医院的过程中, 他们在车上谈及的伤者情况多是真实的, 包括事故发生原因、经过、时间等等。因此, 在进行工伤认定调查时, 核查120出诊记录, 核查车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2012年12月, 某县直单位为一职工申报工伤, 声称职工在陪同上级检查时, 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马上赶到医院核查120救护车出车记录, 原来该职工是从某KTV歌厅被人抬上救护车的, 显然不能认定为工伤。

4.3 直接接触伤者

事故发生后, 个别受伤职工可能伤情较重, 不能言语, 或者被转入上级医院, 这就要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待职工伤情稳定后, 及时找到伤者, 了解事故经过。对伤者的调查, 应掌握方法, 表现出真诚关心的态度, 创造一种轻松的调查环境。当然, 有些伤者或许不愿透露事故真相, 但工作人员询问应仔细,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并做好详细的调查笔录。如2012年11月, 某乡学校声称职工在学校食堂锯柴时, 不小心把腿锯断。经过工作人员对伤者的多次细致询问, 原来该职工是在家里锯柴时不小心锯断了小腿。

4.4 从事故发生地外围入手

有些事故的工伤认定比较复杂, 除了常规调查方法, 还应对事故现场情况尤其是外围进一步调查挖掘。工作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 不应直接进入事故发生地, 可从外围入手。凡较大事故, 现场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情况, 甚至是直接的目击证人, 在这些人中间, 或许可以还原不同于单位和职工及其家属所描述的事故真相。

4.5 对重要目击证人循循善诱

重要的目击证人对工伤认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询问方法不当, 就可能调查不到事故真相。因此, 对重要目击证人的询问应坚持循循善诱的原则, 不应直奔主题, 而应以拉家常式的谈话, 创造轻松的谈话环境。否则, 证人会害怕得罪人遭到报复而心存顾虑, 不讲真话。

摘要:工伤认定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入口, 把好入口关, 保障基金安全, 工伤认定调查尤为重要。实践中, 工伤认定调查应把握好4个关键:把握适当调查时机, 把握有法必依原则, 把握全面证词及把握科学调查方法。

关键词:工伤认定,调查,关键

参考文献

[1]翟玉娟.工伤事故认定与赔偿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2]陈旻.工伤事故索赔指南与赔偿计算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2012.

调查关键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燃气工程;关键设计;关键技术

0.引言

新时期下,随着现代大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高层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高层建筑燃气工程的关键设计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及重视。在当前,大多数高层建筑均是集居住、商贸、办公和景观等为一体化的新型建筑,可以说是现代城市魅力与文化的重要代表,而燃气工程在高层建筑中能否科学、合理进行设计与实现,与高层建筑的总体性能、安全等有着直接性关系。为此,本研究拟结合高层建筑燃气工程的关键设计、关键技术等进行探讨,现具体分析如下。

1.高层建筑燃气工程的相关关键设计

1.1调压系统设计

通常情况下,燃气需要经分户立管由低向高上升至最高层,使得砼≥25层的高层建筑在石油气、天然气方面的附加压头相对较大。在进行调压系统设计时,需要重点对其进行调节。一般认为,调压系统可通过独立设置,并利用调压箱代替以往使用的调压柜的方式,来实现庭院管网小时对流量1.2倍值的计算,从而美化调压箱,并以平台的方式,在小区安全绿地上进行露天安装,不但维护方便,而且还具有对小区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特点。

1.2管线布局设计

与多层建筑坐北朝南不同的是,高层建筑的外轮廓线接近于六面体布局,并且在东西南北各个墙面均设计有窗口。在厨房布局上,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设计,即:(1)厨房投影点位于天井槽两侧;(2)厨房设置在各电梯出口后的楼道两侧。燃气分配管需要与高层建筑结构相协调,并且考虑到布局的安全与美观,最好采用架空线位的方式来进行设计。

1.3燃气表房设计

高层建筑的燃气表房通常与水电表房是有所区别的,并且重点安装于固定空间内。一方面是用于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另一方面,则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除此之外,燃气表房还应设置在离消防隔火室较远的距离,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坏情况。在燃气表房的房门设计方面,材料应选用不可燃且耐火能力大于1h的产品,同时还需要设置自动关闭功能。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燃气表,需要首选标记清晰、难以轻易擦掉的标注方式,并于表房门进行显眼的安全标注。

1.4燃气管井设计

由于高层建筑除了用于居住之外,还较为重视外表美观。为此,在燃气管井进行立管时,一般都将其安装在建筑内部,并将燃气系统中的立管设置在燃气设施的专用管井内部。管井通常与标准层住宅燃气表位置相连,需要选用不可燃且耐火能力超过2h的材料,同时,在管井的高低位置处,还需要设置有面积>0.1㎡的金属百叶通风口,以便于连通外界。

一般认为,燃气管井与燃气表房在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包括:(1)确保燃气管道路径通风良好;(2)确保在公共通道内燃气不易于泄露、扩散;(3)确保一旦发生泄露,能够及时将燃气排放出去;(4)必须做好意外逃生通道的畅通工作,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爆炸事故。

2.高层建筑燃气工程低压管网水力的技术实现

2.1低压管网压力降

结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一般低压管网的压力降可采用公式:△Pd=0.75Pn+150(其中,△Pd表示从调压站到最远燃具的管道允许阻力损失,单位Pa;△Pn表示低压燃具的额定压力,单位Pa)进行计算。由此可以看出,距离调压站最近的用户处压力应为1.5Pn,最远为0.75Pn,燃烧器性能符合燃烧质量要求,另外150Pa为0.75Pn后的用户气表阻损。

2.2低压管道使用阻损的计算

在实际应用当中,相对于高中压管道,低压管道的设计和计算要较为频繁,在当前,简化流量、管长和管径的计算,采用将摩阻系数包括在内的普耳低压管道实用计算公式为:10Sk/K2d5 △P=Q2L(其中,△P表示压力降,单位Pa;S表示燃气相对比重,天然气取0.58;Q表示燃气计算流量,Q=ΣKNQn)。例如,居民用气为天然气,每户选定1台双眼灶,流量为0.65m3/h;1台快速热水器,流量为1.78m3/h,由此可推断出用气共0.65+1.78=2.7m3/h。

例如,在计算砼42层的高层建筑的居民用气情况时,采用枝状低压管道水利计算的方式,将官网范围规定在调压箱出口到最高层用户燃烧设备前。同时设定d表示管道内径(cm),L表示计算长度(m),K表示根据管径大小的取值范围;K1表示管段局部损失,取值1.1。由此可计算天然气参数如下:(1)管段编号:将立管每15m(5层)设定为1段计算单元,分户立管前2层屋顶水平管分为30m和35m2单元段,调压箱出口地下敷设到二楼屋顶平台约115m,作为1个单元段。(2)首次选取立管通长均为DN40,同时将d1和K1代入公式当中,得到摩擦阻力△P1值。(3)计算附加压头:△H=9.8×(Pk-Pm)×h。其中,Pk表示空气密度,取值1.293kg/m3;Pm表示天然气密度,取值0.76kg/m3。(4)初选管道输气时,最高层用具前实际压力降△P1为127Pa,若假设调压箱出口压力2600Pa,那么最高层燃具前工作压力P=2600-127-150=2323Pa,高于额定压力约2000Pa。(5)再次选定管径,缩小DN40立管的上部管径,将第38层到42层的管径重选为DN25,将第23到37层的设为DN32,相应K值增大,此时可将d2和k2代入计算公式当中,推断出最高层实际压力降△P2为357.6Pa,进而可得知砼42层用户灶前工作压力P=2600-357.6-150=2092.4Pa。(6)在立管上部的管径更改后,下部压力降保持不变。设定砼3层用户实际压力降△P2为362Pa,中间砼23层用户实际压力降△P2为365.8Pa,由此可推断出砼3层用户灶前工作压力P=2600-362-150=2088Pa,而中间砼23层则为2092.4Pa。

由上述可知,该高层建筑的燃气工程若采用天然气输送,则可以使各层用户灶具均在其额定压力约2000Pa的情况下作业,并且达到最佳燃烧状态。

3.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高层建筑的调压系统、管线布局、燃气表房以及燃气管井等的关键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并结合一些实例,对高层建筑燃气工程低压管网水力的技术实现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燃气工程在新时期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与燃气工程两者的重要关系,以及相关的质量、安全、美观等因素,为新时期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有效的促进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谈凌秋.高层建筑燃气工程的防雷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7(10).

[2]李利利,毛吉然.高层建筑燃气工程设计方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08).

[3]石胜利,王鹏.浅析高层建筑燃气工程相关设计之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05).

上一篇:存储系统下一篇:授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