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体系十篇

2024-06-13

外经贸体系 篇1

1.1 净出口贡献率降低

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以及各国目前都积极应对的态势, 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很大的拖累, 其中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 而且国内通货膨胀形势非常严峻;东欧一些国家的主导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 造成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减;一些东南亚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也呈现动荡的局面。特别是纵观2008年1到12月, 贵州省对俄罗斯出口约为10亿元, 增长了20.6%, 同比下降47.6%;对东欧出口约为9亿元, 增长29.6%, 同比下降28.6个百分点;2009年1月到6月, 贵州省对东盟出口4.6亿元, 与金融危机前相比下降了27.4%, 贵州省对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口放缓,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下的出口下滑趋势。

1.2 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降低

受宏观层面因素的影响, 当前, 贵州省的主要外贸出口企业都面临着一些诸如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利润呈现萎缩的局面。表现为:

一是对于那些两头在外的外贸加工型企业, 由于受到进口原材料以及零部件进口价格的增长幅度, 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利润被压缩;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 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二是由于省内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服装等行业 (此类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比较相对来说比较低、国际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差) ,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出现了企业大面积破产倒闭的现象。其中, 诸如省内的很多纺织企业已经有123家出口商破产, 约占总数的32.6%。

1.3 进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

金融危机以来, 我们看到贸易条件正在急剧恶化, 这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原因是省内逐渐开始实施长期的外贸导向型战略, 也就是说开始鼓励省内企业积极扩大出口。第二个原因是国内的宏观金融因素, 由于人民币实际价值长期被低估, 造成一定的金融汇率风险, 在这种形势下会直接导致出口数量的迅速扩张。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工业制品的出口比重上升, 这样的结果会加剧贸易条件的恶化。贵州省目前主要工业出口品种为附加值低相对比较低的食品与药品、以及部分家用电器等, 而需要进口的产品则是一些急需的稀缺资源、能源产品。

2 金融危机下贵州新型外经贸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新型的政府主导机制

省政府以及相关负责部门要积极支持贵州省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 政府部门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出口税制改革,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外贸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转移。要改造当前贵州省的物流系统以及产品供应链体系, 逐步建立起全省范围内的市场营销网络。省政府应该创造一种和谐的经济贸易环境, 积极加强对周边贸易伙伴的多层次以及多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从而最终带动省内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整个外贸新型政策调整的过程中, 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去参与谈判, 主要表现在:在谈判中, 一方面政府应该推迟竞争力相对较弱的贸易产业的开放进程, 同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扶植和开放贵州省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部门, 从两个方面来促进贸易进程。

2.2 构建新型的货物贸易体系

2.2.1 积极发展多边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看到,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 许多国家以及地区都有愿望与本省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因此本省外贸出口部门应该适时抓住历史机遇, 积极地推动区域间的贸易合作, 推动双方贸易关系, 并且要以最小的交易成本, 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2.2.2 调整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

贵州省应积极加快进出口商品以及服务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省内出口产品的开发重点应该逐步转向绿色产品和医药、环保技术以及食品等几类产品上。同时也要积极建立一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出口商品结构, 这样最终会促使贵州省的出口贸易向节约型、纯绿色结构型发展, 并且作为省政府, 一方面要鼓励和发展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等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控, 要在世界贸易框架下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 更加有效地限制这类外贸产品的大量出口, 这些措施如:取消出口退税、征收一定的出口资源税等。除此以外, 还应该对该类产品有计划地出台一些控制措施, 以便弥补国内资源、环境的消耗。

2.2.3 加快发展外贸增长方式

省政府要稳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 并且要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时企业要在这个大框架下, 积极通过实施一些品牌型的战略, 来逐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整体保护, 逐步增强这些出口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省内出口型的企业要不断推动不断优化加工贸易结构, 同时也要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 进一步控制一些资源类产品的加工贸易。要积极完善大宗产品的进口协调机制, 与此同时也要积极扩大省内的一些短缺资源的进口。企业同时也要积极去构建国际性的营销网络, 从营销渠道上不断提高出口档次和规模效益。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 促进省内制造业的技术改造。

2.3 构建新型的服务贸易体系

2.3.1 发展服务贸易来提高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

目前来说, 贵州省外贸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特别是外贸服务业的产值占省内全部贸易生产总值的比重大概在35%左右, 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64%。同时我们也看到贵州省货物贸易的大量顺差, 这是由于贵州省与周边主要贸易的伙伴或者地区的贸易摩擦造成的,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服务贸易中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却很小, 因此就不能盲目追求顺差。由于贵州省的服务贸易发展层次相对来说比较低, 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差, 致使贵州省服务贸易的跨国以及跨区域流动相对来说比较受限制, 最终处于逆差状态。应对这种情况, 贵州省应该保持和控制一定的服务贸易逆差, 使得服务贸易的进口与出口之间不能偏的太多, 也就是保持大体平衡, 同时要积极增加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 大力发展新兴的服务贸易促进贵州省的服务贸易最终走出去。

2.3.2 积极发挥中心城区的招商引资作用

随着当前贵州省外贸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 服务贸易总量也在不断扩张, 因此在省内外贸服务提供商生产以及竞争能力都相对不足的条件下, 外贸企业针对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开展积极有效的招商引资工作, 是加快贵州省贸易发展与贸易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 部分地区和城市就需要扮演招商引资以及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不断增进技术和管理溢出的地位和角色, 并且以此来促进社会全面繁荣。同时这些中心地区应该积极地开展一些招商引资, 来填补中心城区生产者以及服务的空白,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服务合作,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优化现有的资源禀赋, 拓展与新加坡、台湾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 并且积极承接服务业及其技术、管理的跨国转移。

2.3.3 优化省内服务贸易结构

本省服务贸易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 同时产业结构相对来说不尽不合理, , 主要原因就是本省的服务贸易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 这是基于具体省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因此, 基于此背景, 我省必须大力优化外贸行业的产业结构, 要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 积极分阶段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 最终通过此来不断提高我省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因此, 优化贵州省服务贸易的重点要放在一些新兴产业上:如旅游业、医药业、服务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等一系列与居民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行业。

2.3.4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

我们也看到, 目前贵州省的主要服务贸易比较优势都集中在旅游以及信息服务, 还有一些其他商业服务, 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 这些服务的市场潜力相对来说还是巨大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省内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相对来说整体可贸易程度不高, 因此就不能长期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撑我省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对于一些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贸易来说, 还是要重点培养, 如据我省旅游局的估算, 到2012年, 贵州省入境人数将达到2100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20亿美元。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服务部门的优势。相信只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服务型人才培养, 并且积极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 在省内的现代物流以及电子商务、金融保险、设计咨询、信息服务、等方面创建竞争优势, 使他们有效结合, 这样贵州省的服务贸易行业就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4 推行适度保护的自由贸易政策

首先, 应该选择合理选择保护的对象。根据贵州省的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现状, 目前贵州受保护的应是幼稚工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因为这些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且面临强有力的国外竞争。相信经过一定的保护, 对于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 政府应该确定合理的保护期限。对于适度的贸易保护, 政府应该对所选择的保护对象规定一个相对来说合理的保护期限。特别是在保护期内, 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对其制定减少保护、并且让其积极参与竞争的具体实施步骤, 并专门进行定期的评估检查。

最后, 要确定合理保护的力度。也就是说, 这种保护措施应该是一个比较适度和适宜的保护, 其保护判断标准是看这种保护是否符合当前本省产业和企业的承受力, 能否更好地促进本省幼稚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一些适度保护的外贸政策,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是贵州省外贸体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下的市场萎缩、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构建贵州新型外贸体系就是要立足于本省省情, 积极发展多边经济区域的合作以及多边的经济贸易关系, 积极推动建立有利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自由贸易体制, 同时也要营造出一系列有利于促进贵州省经济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断加快和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 适时调整整体进出口贸易的结构等, 走一条既符合本省省情同时又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型外贸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春妹.金融危机背景下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政策的现实选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

[2]吴祥宇.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 2009, (10) .

[3]高其兰.金融危机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消费导刊, 2009, (16) .

[4]周建仁, 王雷.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 2009, (15) .

[5]高歌.我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的对策[J].国际贸易, 2007, (6) :35.

[6]向辉, 刘滨.国际贸易中的生态安全研究[J].北方经济, 2005, (9) :67~68.

[7]李伍荣.服务贸易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机理及其实现[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5) :20.

外经贸体系 篇2

一、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能力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难, 就业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经过较长一段的过渡期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结合新形势下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 理论分析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虽然属于应用型经济学范畴, 但是由于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所以必须具备较高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以便进行准确有效的经济决策。培养学生重视理论, 学习理论的习惯, 在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合事实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一个完整认知过程, 这是新形势下国际经贸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核心能力。

(二) 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应具备高超的国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要扩展到非语言的文化习俗、法律观念等方面, 但由于英语是世界通用语, 学习英语的学生将来交往的对象不一定是英语国家, 可能还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 所以这种单纯在课堂上塑造国际交往能力的教学对师生都是挑战, 比较有难度。

(三) 实际业务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实际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这是工作必备的一项实际技能。不仅要求学生对整个业务环节十分熟悉, 而且要求学生对每一环节的业务操作熟练。现阶段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模式比较成熟有效, 一般课堂教学后都有专业的软件进行系统化模拟实训。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一人一机, 分组分角色, 全程进行模拟演练, 效果非常好, 学生就业后也对此反映较好。

(四) 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的综合体现, 包括学生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配合能力、遵章守纪能力等。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外, 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来让学生体会和培养。所以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校企联合, 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培养, 期限可以是1~3个月。

二、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 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包括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国际经贸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 其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国际经贸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一是与时俱进, 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 包括开设课程和课时的分配。这就要求对主要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反馈, 定期到这些单位实地调查或发放调查问卷, 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以便跟踪需求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 对在校学习阶段的体会和意见, 对于在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关心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分析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对专业的影响, 以便作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三是要加强双语教学。尽量多开双语课, 多用英文原版教材, 从教学环节上给学生一个语言环境, 让学生从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天开始, 就习惯于用英语听说读写。

(二) 师资力量

由于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 所以对师资力量的整体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教授相应课程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达到较高的英语水平, 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这在现行的条件下是比较困难的, 或者对教师的培养要花较大成本。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双师制”。校内教师主要解决学生的理论和英语水平方面的能力培养, 校外的教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校内教师要给他们提高学历和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

(三) 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中心

国际经贸人才是经济和管理相整合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除了一般教学环节以外, 加强对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学校要统一建立规格和水平都较高的经管实验中心,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或是课程学习整体结束后有机会进行模拟操作, 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将知识转化成技能, 大大提升综合能力。而实践基地是校企联合的一种方式, 是高校和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尝试着将学生送去“试运行”, 企业也可以“尝试体验”, 学生也有一个与社会对接的“缓冲区”, 这是一种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有好处的做法, 各级政府应大力提倡校企联合, 给企业以优惠政策, 让企业接纳实习生,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实习生预留一些工作岗位。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投入一些经费, 与企业联合建立专门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培养过程与环节

对于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三阶段, 即理论阶段、实训阶段和校外实践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用2年时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再用半学期结合实际需要让学生选题作论文, 以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水平;第二阶段用1年时间进行各种实训, 包括单证实训、创业实训等;第三阶段再用半年时间进行校外实践, 让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与实际工作, 提高和加强学生的适应性, 以利于学生在毕业前调整好状态, 做好就业准备, 增加就业成功机率。

四、培养原则和导向

(一) 引导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

由于人各有别, 各有所长, 所以即使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也应有所区别。有的学生比较喜欢进行理论研究, 应对其进行考研指导;有的学生则比较活跃, 喜欢社会交往, 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这项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就开始,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学生的喜好和个人目标, 引导学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 并分别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 鼓励考证

国际经贸专业的从业资格证种类比较多, 归口管理部门不一。应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一些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这有力于其未来的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考试信息, 包括什么部门组织, 什么时间考试, 考前要作哪些准备, 考试的难度如何等;其次是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试辅导, 对于有需要的学生办考前辅导班, 辅助学生通过考试。

(三) 鼓励独立创业

独立创业能力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 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独立创业。据调查显示, 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独立创业率位居第四, 仅次于英语、会计学和园林专业的学生, 创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5%。独立创业有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 特别是风险承受能力, 所以除了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敢于面对挑战外, 更重要是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 可以专门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介绍相关的风险,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项义军, 张莉, 张林.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9 (5) :159-161.

[2]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8) :258-259.

外经贸体系 篇3

[关键词] 国际经贸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国际经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为了培养既懂国际惯例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尤其是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新形势,高等院校应吸取经验创新国际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贸专业实践特点,今后国际经贸专业必须以培养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以校内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中心,以课堂案例教学为基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支撑,以毕业论文撰写为检验手段,以双语教学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国际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围绕着技能培养为主的中心,可以构建为认识实习、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和双语教学、校内学年实习和校外毕业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等模块。结合国际经贸专业教学计划(本文暂参照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本科国际经贸专业教学计划),各模块的具体安排,即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内容见表。

此外,针对国际经贸专业中的部分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科研兴趣较浓的学生,专业教师可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

会和指导,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看法。

三、改革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教师应增强实践教学意识

高校教育的传统观念都是偏重专业理论教育,很容易出现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不适应的现象。对此,首先教师应该增强实践教学的意识,认识到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外贸人才。

2.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安排实验课时

由于该专业所开设的《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对外经贸函电》、《进出口报关实务》等课程都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安排课程实习,即教师在讲授时应在教学课时内安排实验课时,如表中的安排。

3.运用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的有利条件,可通过引入优秀成熟或专业教师自我研发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案例教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使用动画效果形象展示贸易环节或过程的课件,使教学案例变得生动和易于理解,能达到加深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

4.逐步实现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通过双语教学锻炼学生用外语思维、表达、阅读和写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水平,又能有助于学生将外语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外贸人才。具体在操作时除了要求双语授课教师上岗前做好充分准备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可以行政班级为基础先外语、中文混用,然后再逐步提高外语表达的比例,最终实现全外语授课,也可试行打破行政班级编制而分级教学。

5.加强实验室建设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应建立一套既包括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索赔和理赔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又包括英语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的板块;而且实习软件应既有进出口贸易的单项操作,又有综合技能训练平台。为保证实验室的正常、有序运转,除应制订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外,实验室应由具有一定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人负责软件的调试和管理工作,实行管理与教学分开的管理办法。

6.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力度

校外毕业实习是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普遍做法,其实施主要依靠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具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却有着相当大的困难,一是外贸企业担心泄漏其商业机密,不愿意接受实习大学生深入其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无法真正参与到外贸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外贸企业不愿长期合作。对此,一方面可采用协议的方式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也可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建立一批灵活的实训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连贯性,必须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力度,杜绝学生实习期间随意请假、旷到、怠工等不良行为。

7.努力培养“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

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是刻不容缓的问题。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方法,既可使专业教师有机会将国际经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又锻炼了自身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讲解中有机地加入切身感受,提高授课的说服力。

8.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便于学生就业,而现在许多外贸企业招聘员工时都希望新员工拥有专门的职业上岗证书,如外销员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跟单员资格证、国际货代员资格证等。因此,各高等院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上述国际经贸业务的职业资格证书。

9.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改革工作,并不断把研究成果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也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需要制作课件或网页,教师可动员、指导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一起寻找素材,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共同完成课件或网页的制作。

10.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实验室等学校教育,还应该“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指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请进来”则是指采用各种方式邀请外贸业务管理机构或企业的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做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内容,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的激烈,创业的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条件。

11.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控制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实习、校内学年实习、校外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等环节可以通过指导教师评分进行量化约束;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环节,可运用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起到约束和管理的作用。

12.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创业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除了根据教学计划完成必要的实践环节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模拟创业活动,即由学生自己创建其功能与真正的外贸公司、企业相似的机构,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公司的运行和国际经贸业务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专业教师和有外贸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的评委通过业绩进行点评和评判。我校目前创办的爱维玛特生物科技(新疆)有限公司充分证明了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段秀芳柴利等: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R].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07年1月结项

[2]孟亮刘晓伟: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

[3]孟繁华: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4]曹前劉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5]吴时舫:培养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5)

[6]孙继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4)

[7]欧阳有旺郭常亮: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8]秦超徐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

环境会计及其对经贸体系的影响 篇4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耗竭以及社会团体和公众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使得传统资源耗竭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质疑,于是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崛起,而这种新的发展观要求实施环境会计作为可持续的环境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对资源的耗费给予补偿.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对现行经贸体系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世界贸易的均衡发展以及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

作 者:何少娟 He Shaojuan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州 510507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F2 关键词: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资源耗竭   自然资产   经贸体系  

外经贸体系 篇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近日发布《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2013-2014)》,本年度的蓝皮书重点研究“广东外经贸区域问题”。

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更清晰地知道当前广东外经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刊记者对蓝皮书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进行了专访。

广东外经贸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经济》:本年度的广东外经贸蓝皮书主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陈万灵: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多年来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外经贸大省,也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版图向华南地区倾斜,导致全国外经贸发展出现区域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在广东内部,同样存在外经贸区域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本年度的蓝皮书重点研究“广东外经贸区域问题”。

归纳起来,全书重点探讨广东外经贸区域发展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广东整个区域在全国外经贸地位的问题;二是广东内部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三是广东内部经济功能区发展的问题。

《广东经济》:蓝皮书如何分析广东外经贸存在的区域问题?

陈万灵:蓝皮书对广东内部的四大区域(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的外经贸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2013年广东外贸总值分布为:珠三角地区95.94%、粤东2.02%、粤西0.83%和粤北1.21%。长期以来,珠三角的进出口规模始终占广东进出口规模的95%以上,而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仅占不到5%。这表明发展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

第二个重要的参考数据就是各区域利用外资的占比,2012年珠三角利用外资占比(广东)为91.4%之多;粤东利用外资占比为3.44%;粤西利用外资占比最小,为1.36%;北部山区利用外资缓慢增长,在全省的占比为3.8%。另外为了消除区域面积和人口大小的不同,蓝皮书还用外贸依存度指标来研究, 2012年,广东总体平均的外贸依存度为108.84%,珠三角的外贸依存度是124.64%,粤东、粤西、粤北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30.73%、10.73%和20.60%。

从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广东外经贸出现极大的区域差异,导致内部区域不均衡、不协调发展的严重问题,而且阻碍广东外经贸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蓝皮书对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外经贸发展各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珠三角选取了东莞,研究表明东莞的加工贸易仍然占据较大比重,2012年占广东20.46%,仍然能够带动东莞外经贸发展,东莞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粤东西北地区则选取了湛江为例,研究表明湛江外贸依存度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外贸对湛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度不稳定,并逐步下降。

广东外经贸想要挖掘再增长的潜力,关键就在粤东西北。因此内部区域不协调、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广东外贸竞争力仍居全国首位

《广东经济》:从全国来看,当前广东外贸竞争力处于何等水平?若将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其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

陈万灵:蓝皮书对广东整体与外部区域进行了比较。我们采用经济基本面、贸易地位、贸易增速、贸易结构、金融支持力度5大类22个指标,选取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排名前五的几个外经贸大省(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的外贸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经评估发现,广东外贸竞争力指数排在全国首位。广东外贸竞争力指数的分值得分为3.55分,其次是江苏3.23分,山东为2.95分,浙江为2.91分,上海为2.59分。

尽管广东外贸竞争力仍然排在首位,但从各个分项指标来看,广东并没有绝对优势,与排名第二位的江苏相差不大,固定指标并没有江苏好,这预示着广东外贸竞争力存在被其它省份超越的可能性。广东经济基本面和贸易结构这两项指标不如其他省份,预示着广东外贸发展基础薄弱。虽然理论上我们不太看重规模,但是下滑太快也说不过去,所以必须进行强化,并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

比较来看,珠三角地区整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强于长三角地区,尤其是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在技术要素、资金要素方面占有优势,在旅游服务、建筑服务、个人娱乐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外贸功能园区需发挥“增长极”作用

《广东经济》:可否简单介绍一下,蓝皮书所提及的外经贸功能园区概念?

陈万灵:外经贸功能园区这个概念,过去并没有什么人提及,这次我们特意提出了这样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我们认为,外经贸功能园区是具有国际贸易、投资功能的特属经济地理管辖区域。

广东拥有各类经济功能区,体系完整,主要有以下七个类型,包括广东经济特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广东特殊监管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业出口基地和中外合作区。截至2012年,广东拥有100个经济类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1个,省级开发区69个。这些经济功能区在广东外经贸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经贸功能园区具有推动广东外经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功能,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粤东西北为什么外经贸发展不发达,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功能园区不发达,比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是广东最早的一个功能园区,但因为自主创新开展得不太理想,所以发展不太好。而珠三角的功能园区相对来说就要好很多,像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有5个,所以珠三角外经贸增长速度就比较快。

我们要解决广东外经贸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当从发展功能园区着手。因为这些功能园区是外向型的,外向型都有吸引外资、对外贸易的功能。功能园区的问题解决了,区域不协调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粤东西北培育起来了,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就会逐渐减少,广东未来的外经贸增长就会得到延续。

功能园区应加强制度创新

《广东经济》:要进一步推动功能园区的发展,广东下一步应该如何做?

陈万灵:要进一步推动功能园区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自主创新。功能园区从成立到设计,再到国家部门审批,它的目的就是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出现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聚集,带动生产能力的提高,带动对外投资的提高。

这么多年来,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保税区,这些功能区都存在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为什么不足?因为它们找不到潜在的收益在哪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特殊的扶持政策,但是政策难以落地,导致近期功能园区发展出现很多不足。

最典型的就是南沙。南沙把很多功能园区的政策叠加在一起。最早是一般的省级开发区,到国家级开发区,再到后来先行先试成为国家战略新区,但是这些政策叠加发挥的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对南沙的定位也好,政策落地也好,都还在讨论犹豫。

上海自贸园区的成立相信会对南沙有刺激。广东原来一直先行先试,签了十几个补充协议,都是一步一步推行的,上海自贸园区则是一步到位,采取负面清单管理的模式。所以,我们觉得南沙下一步就应该学习上海自贸园区,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准入后监管”模式,放开审批备案制。如果准入前国内和国外企业一样待遇,这样可能会促进一些国外企业进来,但是这样就被原来的一些政策框住了。因为像南沙,又是国家级开发区,又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又是国家战略新区,究竟按照什么标准去执行、去实施,谁都不知道,所以应该把前前后后赋予南沙的政策进行重新梳理。

我觉得可以给功能园区重新分类,按照经济特区、海关特殊监管区、高新开发区、国家新区等重新梳理,这样的话,我想可以进一步刺激带动广东外经贸实现稳健而均衡的发展。

下半年广东外贸形势乐观

《广东经济》:陈主任,您认为下半年广东的外贸经济形势如何?

陈万灵;上半年广东外贸发展的数据还是差一点,但一般来说,下半年的数据会好一点。对于今年广东进出口贸易的增幅,我们预测为5%左右,从五、六月份的数据来看,我估计问题不大。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人们看不准的可能是美国经济。有人说美国经济复苏了,但是美联储并没有对宽松政策缩减,还是有些风险,失业率仍然没有下降,或者说下降得不多。

浅析外经贸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篇6

一、当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

由于外贸企业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加之外贸企业的贸易方式更为灵活, 所以外贸企业的经营, 要同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各种变化。因此, 外贸企业除了面对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之外, 还有其特有的风险。

(一) 信用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 很多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海外客户, 通常采用信用交易的方式与海外企业进行合作。所谓信用交易, 即采用先出后结、赊销等方式进行海外贸易。这种方式虽然能扩大市场份额, 提升本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危险。例如,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对外贸易的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 而部分外贸企业也遇到合作对象毁约或不履行合同规定条款的问题, 另外, 银行收缩银根, 致使更多的外贸企业濒临破产。

(二)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指的是因为汇率的波动造成企业通过外币的形式进行结算的债权缩减或债务的剧增, 从而给企业带来亏损的可能性。目前, 外贸企业主要经营商品的进出口、债权债务的结算和劳务输出等综合范围的业务, 外币仍然是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形式。从2005年开始, 我国就开始推行货币浮动汇率制, 外币的汇率受到经济形式的影响, 具有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 我国的外汇收支平衡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 汇率风险是大部分国际贸易企业濒临破产的关键问题所在。

(三) 应收外汇账款风险

很多涉足国际市场较短的外贸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客户, 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得不给买方或者中间商提供较高的信用等级。如果这种贸易所涉及的货款数额较大, 而且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占据的份额也较大, 在没有做好买方信用等级的全面调查时, 风险很大。所以, 很多经验不足的外贸企业会产生大量赊账、坏账, 甚至被海外企业故意诈骗, 给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走向破产。

(四) 结算风险

目前, 金融机构有非常多的贸易结算方式可以供企业选择, 例如信用证结算、托收、汇付、赊销等结算方式, 如果没有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信用证的审证条款、各种结算方式的风险等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把握, 选择正确的结算方式, 那么就有可能被海外的贸易方利用, 增加资金无法结算的风险, 为本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企业的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将内部控制理论在整个公司实施, 为了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根据法律规定提供合理的保证。总的来说,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继续延伸, 而内部控制是风险控制实施的核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是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 二者均为企业经营的合法性、高效性、信息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也是企业提高其运行效率的关键所在。可是, 从我国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内部全方位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 整体风险控制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只是停留在单一的、决策上的风险控制。

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演变, 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 而且产生风险的因素也较多, 相应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较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体系也势在必得, 而且对于外贸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管理体系

(一) 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1. 完善与加强制度建设

外贸企业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在科学的制度指导下,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并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另外, 要落实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准确实施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更好地加强各项风险管理活动的控制。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应及时传达和反馈本部门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任务中出现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更好的促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深入基层, 科学运用。

2. 规范业务流程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也非常重要。不仅要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 也要尽可能规避和缩减各种风险的存在。与此同时, 对于业务处理流程的完善, 处理企业部门之间的问题及与供应商、客户的交易之间出现的问题都要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

3. 了解与掌握规则

外贸企业必须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具体规定和规则, 还包括客户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 熟悉关键性环节和步骤的操作。只有提前做好相关方面的措施, 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 减少可能存在的收益亏损, 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整个外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

1. 加强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的是对外贸企业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性进行判断和评估, 并确定风险存在与否的整个过程。而且, 风险识别作为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基础, 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 风险识别者也要坚持全面的、发展的原则, 正确的识别企业在经济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2. 完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前一阶段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恰当的预测和评估, 提前预测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程度。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着重分析了风险的基本性质和程度大小, 最终确定风险处理的顺序和程度, 同时也要注重其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 首先要注意客户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尤其是信用历史, 并全面建立和健全客户信用档案并存档。其次, 在与客户进行交易时, 要事先做好突然改变或者订单出现异常时的应急措施, 这一点是外贸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与此同时, 风险的评估必须确保其联系性和发展性,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客户不断变化的信用状况。

3. 加强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与沟通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和风险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 而企业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最后决策。在此, 企业只有具备了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完善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 再通过企业各部门日常的观察与反馈整理, 最后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外贸企业来说, 国外业务的风险更大, 所以, 其风险管理与内控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国外的经济业务上, 而目前的形势是外贸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多在国内, 缺乏一个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 所以, 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强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外贸企业与客户、银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 收集更为完善的信息, 降低企业的风险。

4. 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的反馈

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活动是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客户的信用风险也随之增大, 所以, 要时刻警惕客户信用信息的变更,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信用的实施政策, 对于部分的重点客户, 有必要定期整理和汇报其交易情况, 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反馈系统。

建立良好的外经贸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有助于内部控制在外经贸业务中各个环节的实施, 有助于促进外经贸企业业务的开展, 有助于规避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 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 保障外经贸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一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 (6) .

[2]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2) .

中国外经贸三十年发展之路评析 篇7

一、发展的跋涉之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渐进式的开放,开放之初,国内物资紧缺,外汇短缺,不少人对外贸还充满着诸多困惑。而中国高层领导人以其远见卓识开启了对外经济贸易的新篇章。1978年,国务院批准一机部成立公司,7月1日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正式开业,这是中国外贸开始活动的一年;1984年,政府通过了重要的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其中“政企分开1”和“改革外贸计划体制”的内容为当时的人们开拓了新思路,在这之后,外贸体制改革自上而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1994年,《外贸法》的出台和实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确立了一个我国统一的外贸管理制度;同年,我国外贸出口全部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统一的结售汇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1999年,私营企业首次被外经贸部批准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成为中国外贸的第五路大军;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加速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2002年初,我国开始履行“入世”关税减让义务;2004年,《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实施,更加扩大了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同年《外贸法》的成功修订,标志我国外经贸法律框架在世贸组织要求下的全面建立,并且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2006年,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百届庆典上,温家宝总理宣布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将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传达了中国在外贸发展战略上调整的新信号。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下,开放的贸易使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不仅带来无限商机,还提升了规模经济。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之旅中,国家的每一次外贸决策和方案都是在“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基调上,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条件稳步推出,这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漫漫跋涉路途,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不断的探索。事实证明,一个曾经的封闭经济体已被尘封成历史,而一个新的贸易大国正在世界舞台上崛起,这其中也凝聚了几代领导人、经济学家、外贸人的关怀支持、默默耕耘和薪火相传。

二、发展的飞跃之路

1、“量”的精彩飞跃。

历经三十年的艰苦砥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从1978年的203亿美元提高至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实现了100倍的增长,贸易规模仅次于美国、德国,跃入世界前三甲,这一强劲的增速令西方的经济学者都感叹: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表现得这么好,在现代的亚洲经济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事情[1]。而回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进出口总额光就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就耗尽了26年时间,当外贸起航的号角吹响后,增速势如破竹,从100亿美元上升到1000亿美元,用了16年时间;从10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13年;从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用了3年;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仅仅用了4年。从1994年中国外贸实现不到50亿美元的顺差迄今,出口始终高于进口,使得外汇储备余额激增,到2007年的外汇储备已累计1.68万亿美元,列居全球第一。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成为这一时期世界上外经贸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质”的破茧飞跃。

随着外经贸体制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已超越了开放之初的“扩大规模,多创外汇”,而是在更开放和竞争的体系中探求质的飞跃。在商品结构上,1986年纺织服装出口超过石油出口后一直保持强劲的出口优势,20世纪80年代,10年间全国新增出口额的61%是由轻纺产品实现的;90年代中期的机电产品出口大幅上升,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在内的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3%,体现了中国从资源型走向劳动密集型再走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之优化脉络。同时,以服务业、研发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转移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兴起,2006年大连成为我国首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服务外包解决的是中高级人员就业,对提高我国全球分工地位,更富战略意义,2007年我国承接的包括ITO和BPO在内的服务外包金额达到20亿美元,开辟了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当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当外经贸发展顺应对外开放战略,迎接我们的便是收获。

三、发展的前行之路

200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华章之年,我们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外贸的厚重积累而自豪,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面临着新的考验,迎接着新的挑战。

1、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随着我国外贸的高速增长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贸易摩擦明显加剧,这将是中国外经贸前行道路上的严峻考验。受美国、欧盟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面对中国这一新兴贸易经济体的竞争,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迹象,表现在摩擦的范围扩大,手段复杂的特点上。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中美贸易摩擦就是全球贸易争端的一个缩影,1978年—1989年摩擦仅限在纺织品,部分工业品,手段以配额和反倾销为主;1990年—2001年,摩擦集中在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纺织品、知识产权领域,手段主要是经济制裁、配额、反倾销、禁运;到了2002—2008年,摩擦领域扩充到多方面,如市场准入、知识产权、钢铁、家电、纺织品、人民币汇率、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安全标准等,方式也更为复杂多样,以配额、反倾销为主,兼以政治压力、世界贸易组织政策审议机制、召回和停止进口某类产品等诸多手段。诚然,中国贸易界在国际摩擦的应对战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向世界迈进的坚实步伐,试问,世界上哪一个新兴工业强国不是在与老牌工业强国的市场争夺中成长起来的。对此,我们更应摆正心态,总结经验,提升战略,坚持以对话与合作作为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主流,提高与贸易合作方的相互依存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局面,在双边场合通过磋商处理成员间贸易摩擦,在多边场合有效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正当利益,同时学会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在WTO规则下有效捍卫合法权益,。

2、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环顾全球,世界众多消费者已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回望今昔,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显著特色,占据了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中国制造”的优势带来的是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快速转移,带来的是贸易额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外评论界称之为“世界工厂”,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1980年的0.2%提高到2005年的8.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列入世界第三位,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光鲜数字背后是高额利润流入了国外品牌商手中。目前,大部分外贸出口企业都是采用OEM形式(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贴牌加工生产),由于缺乏设计与创新元素,在市场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三低”:即商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率低、品牌认知度低。众所周知,一流的企业做品牌,二流的企业做生产,三流的企业卖劳力。因此,前行路上,中国外贸急需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外贸加工企业应尽快向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原始设计制造)和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自主品牌制造)转型,不断提升技术含量,提高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凝聚成创新设计的智慧,运用和演绎到产品中,销往世界各地,不仅能使国外消费者感受中国人厚积薄发的研发精髓,也能使中国产品从“质优价廉”逐步过渡到“质优价优”。

3、鼓励“走出去”战略。

引进来是被动,走出去是主动。过去30年我国对外投资相对落后,但目前外汇储备充裕,对外投资能力大幅度增强[3],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也大大提高,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条件到海外投资。“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到他国的资源,还能提高自身的声誉。以纺织服装为例,中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2007年的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总值的60%,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已充分认识到“走出去”战略目前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应该提到必需的议事日程上。现在一些有纺织行业发展基础的国家,如柬埔寨、孟加拉国,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非常大,为了承接部分产业转移,这些周边国家频频到中国招商引资,并给出税收等优惠政策,例如孟加拉国对外资纺织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柬埔寨对外资纺织企业减免9年所得税,对欧出口免关税,对美出口享受最惠国待遇。并且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既充足又低价,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打开更广的销售渠道,并且进一步扩大中国外贸投资方的影响。中国政府可以借鉴韩国等后起国家培育本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大力扶持信用优良、资金雄厚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使其逐步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走出去”战略更好地扩大利用国外资源,为今后的贸易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看,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4、增创贸易机会。

从政府层面考虑,应顺应新的国际竞争形势,更大力度地采取有力措施,为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具体体现在,如拓展国内国际参展平台,精心办好广交会、华交会等贸易展会并鼓励企业踊跃参加,抓住机会开拓新兴市场;推动企业加入跨国采购链,开展深层次的国际营销,同时邀请跨国采购商到国内各地区来参观和洽谈;支持有条件的外贸企业成为国外中、高端消费品的代理商,拓宽销售渠道;优化外经贸公共服务体系,及时传递行业最新动态和讯息,构筑外经贸服务协作平台等。从企业角度出发,更应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协调和凝聚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自身的发展增创新机会。主要表现在,如提高产品质量,结合国际经贸规则,维护企业产品的良好形象,树立企业的经营信誉;利用电子商务的便利,进行在线展示,网上磋商和交易,迅速快捷地将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加强与贸易各有关方的密切合作,争取能将产品的销售终端逐渐延伸至目标市场;强化安全和环保意识,社会责任和信用意识,主动减少贸易摩擦等。

5、重视和培养外贸人才。

外贸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在外贸企业与国际市场打交道过程中尤为重要和珍贵。真正优秀的外贸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文功底,能独立与外商沟通洽谈和处理日常往来函电,还应具备娴熟的专业和商品知识,了解商品特性,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和交易程序;不仅要掌握完备的国际营销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求各种贸易机会来宣传自己的商品,扩大影响,还应掌握客户心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客户建立朋友般的合作关系,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不仅要精通成本核算,汇率换算,利润估算,还应精通各种规避风险类的融资结算和衍生工具之运用,如福费廷业务、出口押汇、远期结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等。人才是形成竞争力的关键,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各国外贸人才的竞争和比拼。因此,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外贸人才必须提到新一轮贸易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不仅要为外贸战线上的业务精英营造良好和谐的贸易氛围,同时更应加大智力投入,加强外经贸适用人才的培训工作,将真正热爱与适于对外贸易工作的人才聚集到相应的外销岗位上发挥专长,挖掘潜能,为我国的外贸事业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三十年磨一剑,改革开放迄今,中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此格局之下,外贸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中坚力量,为我国整体经济改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外经贸人还将在这条宽广的发展之路上锐意创新,奋斗不懈,谱写更华美的篇章。

参考文献

[1]Stephen Roach.2008:中国经济面临的全球新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1-2) :P13.

[2]王新奎.论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历史机遇[J].国际商务研究, 2008, (1) :P8.

全力以赴推动安徽省外经贸发展 篇8

根据协议,中国信保将从五个方面全力以赴支持安徽省经贸事业的发展。

一是配合安徽省政府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采取积极的承保政策,支持安徽企業不断扩大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支持高科技产品、农产品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产品出口以及服务贸易出口。

二是配合安徽省人民政府“走出去”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利用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专业优势和资源,全面支持安徽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承包海外工程,加快“走出去”步伐。

三是利用信用保险的融资便利功能,帮助安徽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扩大信用保险项下融资规模,满足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需求,缓解企业融资瓶颈。

四是通过加强国内贸易信用风险管理,配合安徽省政府促进内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国内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五是实行承保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安徽企业积极利用信用保险。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行费率优惠政策,通过理赔绿色通道措施,减少企业贸易损失。

近年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安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安徽省政府及时抓住机遇,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工业强省战略、“东向发展”战略以及“861”行动计划,开启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汽车及工程机械、农产品深加工,能源、原材料、家电等几大支柱产业,拥有奇瑞轿车、江淮汽车、海螺水泥、马钢、铜陵有色、美菱冰箱、荣事达电器和合力叉车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全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成5个国家级出口基地、44个省级农产品出口基地、10个省级出口产业集群和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使安徽在区域经济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更加独特,优势更为明显。2007年全省外贸总额达到159.3亿美元,居中部地区首位;完成对外经济合作7.2亿美元,在中部地区名列第二。

中国信保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外交、外经贸、产业、财税和金融政策,积极发挥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全面融入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大潮之中。他们通过“一个窗口”模式扩展业务领域,优化产品组合,创新服务模式,全力以赴推动各地经贸事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07年底,中国信保已经累计支持数千家企业开展对外经济贸易1121亿美元,支持对外经济合作项目达数百个,为企业提供信用险项下融资便利2621亿元人民币。中国信保还为企业提供全球近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别风险报告,提供600多万家国内外企业的资信报告。在全面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信用险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支持经贸事业发展的有利工具,中国信保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坚强后盾。

随着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风险也日益加大,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性信用险的有力支持,以保障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持续稳健发展。而中国信保作为国家政策性专业信用保险机构,在风险防范以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国信保一直十分重视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特别重视推动安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国信保安徽分支机构成立5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提供出口贸易险业务的局面,由2002年的8500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5亿美元,年均增长50%以上,在大力支持安徽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安徽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努力。

在签约仪式上,唐若听说:“安徽省政府一直与中国信保保持良好的合作,为了推动中国信保对安徽经贸事业发展的支持,安徽省政府多次出台了支持信用险事业发展的政策,有力推动了我们双方的合作。此次《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我们双方面向未来全面合作的重要成果。”

全市外经贸工作总结 篇9

2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外经贸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在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决战两区”战略部署和全年外经贸工作各项任务,坚持开放型经济率先发展工作思路,积极应对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挑战,创新举措,迎难而上,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推进外经实现突破,千方百计打造口岸服务平台,外经贸各项工作呈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20**年全市外经贸发展基本情况

利用外资:全市新批外资项目99个,合同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列全省第六;同比增长15.7%,居全省第五;完成省任务118.75%、市任务101.78%。现汇进资1.48亿美元,列全省第六;同比增长91.9%,居全省第一。

对外贸易:全市进出口3.15亿美元,同比增长75%。其中,进口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43.6%;出口2.68亿美元,同比增长 66.7%,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省、市任务,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全市奋斗目标,分别完成省、市任务的139.6%,市奋斗目标的123%。在全省排名,出口总量前移五位,列第六;增幅第三;完成年目标第二。

外经合作:全市外经业绩首次取得零突破,江西煤田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先后在埃塞俄比亚签订总包合同1份,分包合同2份,合同资金14727万美元;实际经营额581万美元;参与国外招标项目3个;劳务外派78人。积极牵线搭桥,指导并帮助XX县华亿专修学院与赣州亿通经营公司建立劳务外派业务合作关系,做好在该校设立外派劳务培训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指导江西天人生态、新琪安科技等6家企业申报机电、高新技术研发资助资金项目。

口岸建设:努力争取在吉安南火车站设立国际集装箱办理站,9月份获铁道部正式批准,开通铁海联运、实现大通关条件成熟。

项目推进:全市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正在加快形成:一是4月份成功争取国家商务部批准,我市被列为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二是形成设立出口加工区可行性调研报告呈报省政府,做好了有关厅局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前期沟通工作。三是强化帮扶,积极为企业争取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产品出口创新扶持资金等项目支持资金405万元。

专业招商:积极推进专业招商,局招商队工作卓有成效,引进外资项目4个,合同外资4500万美元,实际进资520万美元,签订投资意向书1份,邀请中外客商10批共65人次来吉投资考察。

发展中呈以下主要特点:

(一)利用外资稳步发展,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合同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圆满完成省市下达全年任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7.3%。外资在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质量实现飞跃,主要取得“五个新突破”:世界500强落户取得新突破。由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华硕集团全资子公司投资2900万美元的博硕科技落户XX县工业园,结束了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的零时代。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全年新批合同外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33个,同比增长120.3%,其中6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列入省政府调度项目,居全省第二;共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其中4个已动工,2个已投产),实际进资6030万美元。现汇进资额取得新突破。现汇进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47亿美元,同比增长91.9%,增幅全省第一。5月份,XX县博硕科技单笔现汇进资1246万美元,全市单个项目现汇进资首度突破1000万美元。6月当月,全市现汇进资2313万美元,单月现汇进资首次突破2000万美元;高新区单个项目一次性现汇进资1441万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引资领域取得新突破。投资方式更灵活,美国蓝山(中国)资本有限公司成功并购江西天人生态工业有限公司,现汇进资3000万美元,成为我市最大的外资并购项目;投资领域更宽泛,新加坡优艺国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设立优艺环保科技(吉安)有限公司,采用热解气化焚烧工艺处理医疗废物,将有益于我市加快城建步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档次和规模。产业引资取得新突破。服装、电子、医药化工等领域实际利用外资16200万美元,占总量的56.22%,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等领域实际利用外资8031万美元,同比增长84%,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二)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总额一举突破3亿美元大关,新增出口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实现历史性跨越。出口“拳头”贡献突出。全年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15615.4万美元,同比增长78.9%,高出全市出口总增幅12.2个百分点,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4.3%。机电产品发展较快,占全市出口总量由去年同期的18.1%提高到现在的27.5%,形成了以盛泰通讯、友利电、联创电缆等生产企业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板块,全市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增点”层出不穷。全市新增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50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增加到127家,比上年同期多15家;新增31家企业启动出口,发生出口实绩10083.1万美元,对我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94.2%。出口“引擎”效应明显。民营企业出口16961.5万美元,占全市总量的63.4%,同比增长113.5%,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84.2%,成为推动全市出口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出口“板块”日益壮大。13个县(市、区)全部完成全年任务。12个县(区)超1000万美元,其中,超2000万美元的县(区)达6个(去年0个);12 个县(市、区)高出全省总增幅,7个县(市、区)增幅高出全市总增幅,3个县同比翻番,全市外贸出口齐进快上的格局已经形成。出口“代理”异军突起。外贸流通企业出口13644.66万美元,同比增长112.43%,对全市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7.5%。

二、20**年全市外经贸工作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发动,领导亲力亲为,营造开放型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春节一过,市委、市政府抢先一步,快人一拍,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全年开放型经济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位推动,亲自出席香港会、赣台会和中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并亲自率团赴台湾、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希腊等地开展经贸活动;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热情关怀予以大力支持,韩晓方副主任经常过问外经贸工作,并亲临一线深入调研;市政府领导经常组织力量深入基层,现场办公,指导工作。同时,吉安的外经贸工作得到了省外经贸厅领导的特别关爱和鼓励,伍再谦厅长等厅领导多次莅临吉安进行调度、调研、督查、指导工作,实地协调解决项目落户和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激励并鼓舞士气。市领导、省厅领导的高度重视,激发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做好外经贸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作为外经贸主管部门,我局工作主动超前,积极应对加工贸易新政,协助修订完善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鼓励政策,加大对引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奖励力度;督促各县(市、区)出台配套措施,强化政策驱动;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扶持资金和政策,积极申报并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项目资助资金等国家及省内扶持资金,强化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效果;年初对目标任务早分解,早安排,早制定量化考核方案,督促各县(市、区)和企业早落实,早行动,在全市形成了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

(二)注重破难创优,坚持亲商安商,增强利用外资的有效性。一是积极推进招商信息资源整合。认真细致地收集、编辑客商名录,整理成册,储备了一批现代产业和基础设施招商项目。二是积极推进办事公开。在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市办证中心大厅、市政府大厅显示屏、市外经贸网分别公布办事程序和转报审批事项,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透明操作。三是积极推进审批程序简化。认真贯彻市政府“两集中两到位” 要求,在市直相关单位中,第一时间将外商投资企业新设立、变更、年检等所有审批转报事项全部进办证中心,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办证中心局窗口全年共办结业务325件,接受咨询3600多人次。四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对在谈、已签约项目,提前介入服务,主动跟踪调度,加大力度推进。全年新批项目开工投产率达80%,居全省第一;为博硕、天人生态等26个项目顺利落户做好政策指导;帮助天人、红板、鸿兴、友利电等200多家企业协调解决登记、结汇、年检、信贷、出口等困难,减少结汇损失近百万元;帮助138家企业协调解决正常运转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企业增加出口1381万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24%;帮助红板、海丰等企业协调解决环评、用地等问题,推进企业加快投产步伐;协助鸿兴、红板等35家企业跑省、部办理设备进口许可证、增资手续,推进项目进资。五是积极推进重大活动招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落实好签约项目和客商邀请,积极参加并筹办好北京推介会、第四届中博会、香港招商活动周、第十二届厦门投洽会、第六届赣台会、第四届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力争重大项目招商、产业招商有新突破。尤其是香港招商活动周成效斐然,签约项目36个,签约金额10.5亿美元。六是积极推进以商招商。密切与落户客商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商界的影响,大力推进以商招商。争取富尔泰公司、博硕科技公司及银图公司支持,在希腊成功举办以纺织服装为主的企业家座谈会,在台湾成功举办一场以电子配套产业为主的推介会,吸引了富士康等20多家外资企业来吉考察。七是积极推进专业招商。年初,市、县、乡三级分别挑选精兵强将,安排专项经费,成立专业招商队,分赴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长期驻点招商,广种多收,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铜加工、建材、食品等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紧盯有意向转移的企业展开“地毯式”招商。八是积极推进“百日招商”。在市承接产业转移百日招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以各成员单位XX县(市、区)为经,以200支专业招商队为纬,定目标,定人员,定主攻方向,定主攻区域,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九是积极推进平台招商。努力开通吉安国际集装箱业务,加快“无水港”建设,打通出海通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增强对国际及沿海转移产业的吸引力。

(三)应对复杂环境,坚持量质并举,推动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强化服务当好“推手”。成立市、县两级进出口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健康有序的企贸、关贸、税贸、政企、银企关系,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全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为契机,完善31项制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方便企业,创优环境;加强对上沟通,争取国家及地方各类专项资金扶持,扩大企业受惠面。全市共有67家企业获得支持资金405万元;认真组织33家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中博会等国际交易会,帮助企业拓展对外扩张空间;加强外经贸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出口企业操作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培训,前后达239人次,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示范带动抓好“龙头”。根据市委、市政府“决战两区”的战略要求,重点抓好 “吉泰工业走廊”上的“三县三区”出口,引导其发展壮大外贸经营者主体队伍、巩固拓展出口市场、增强商品竞争力、给足企业政策,实行非均衡发展,领先增长,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吉泰工业走廊”全年实现出口13868.54万美元,增长72%,高出全市出口增幅5.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量的 51.8%,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54.2%;超2000万美元的县(区)有5个,占全市的71.4%;三个县(区)同比翻番;包括市高新区在内的 14个县(市、区)中,“吉泰工业走廊”有4个跻身总量前5。三是突出重点硬化“拳头”。年初,确定全市外贸出口“以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为龙头,保持纺织服装稳定增长,力争机电产品领先增长”的发展思路,重点突出,倾斜政策,倾斜服务,实现一稳一快共同发展。全市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两大出口商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量58.4%。四是壮大队伍培植“增点”。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下行风险不断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导致许多企业减少出口甚至停止出口,此增彼减,上半年全市出口徘徊不前。为扭转不利局面,市县两级外经贸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培养出口新增长点,努力形成“东方不亮,西方更亮”、千军万马驰驱国际市场的格局。全市新增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企业50家,127家企业发生进出口实绩。五是全民创业打造“引擎”。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民营企业,主动面向国际市场,寻求发展机遇,推动全民创业,全市民营企业出口“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六是加压考核做强“支撑”。咬住目标任务不放松,根据县(市、区)发展潜力,分别按600万美元、1200万美元、1700万美元三个档次,确定各县(市、区)的年出口任务,参照全省七大考核体系,结合吉安实际,提高出口考核分值,加大对县(市、区)的考核力度,实行月调度制度,层层加压,化“压”为 “力”,化“危”为“机”。13个县(市、区)有6个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任务,12个县(市、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任务,6个县(区)超2000万美元(去年同期0个)。七是一视同仁激励“代理”。充分发挥外贸流通公司客源足、业务精、人才多、善运作的优势,给予其生产型出口企业同等奖励待遇,鼓励其积极代理出口本地产品,推动本地商品走向国际市场。八是立足全球培育“精品”。认真抓好出口创牌工作,积极推荐盛泰通讯等企业参加江西出口名牌评选。九是抢抓市场拓展“空间”。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政局稳定、货币稳定的新兴市场,大力开发未知领域,截止12月底,全市商品远销95个国家和地区,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四)加强对外合作,坚持靠强联大,夯实“走出去”工作基础。鼓励动员有条件、有意向的企业“走出去”,重点抓好江西煤田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积极参与对外招投标、组织项目实施。扩大境内外资源开发合作,帮助企业用好各种境外投资和劳务输出信息平台,“搭船出海”。加强与境外投资促进机构的交流合作,宣讲境外投资环境和政策,组织企业参加境外投资推介会、洽谈会。

(五)完善口岸功能,打造物流平台,“无水港”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成立全市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好口岸各相关单位的工作关系,领导并推动全市口岸工作的建设和规划。二是在市领导带领下,多次赴南昌、北京,争取省、部支持,吉安南站设立国际集装箱办理站顺利获批。三是争取市财政投资450万元,对吉安南站国际集装箱办理站货场进行改造,努力改善硬件设施。四是全面推介口岸建设项目,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参与“无水港”建设,推动南昌铁路局投资中心、中远集团、厦门港务集团、深圳盐田港务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来吉投资洽谈。

(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作风建设,外经贸公共服务达到新境界。注重民评成效。统筹兼顾,与时俱进,结合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委、市政府决战“两区”、推进项目建设战略部署,市政府“两创四服务”活动,机关效能建设,本单位业务工作,纵深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行政管理部门”。健全机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局机关车辆使用、财务管理、接待、政治学习、信息管理、印鉴管理、请销假、轮休假制度,县(市、区)外经贸主管部门考核制度等,工作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外经贸系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精神焕发,形成了想干事、干好事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组织纪律性明显加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机关形象明显改善。努力规范财务管理。按政策规定办事,坚持原则,遵守纪律,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年全面完成部、省、市规定的培训任务,自办了1期全市外经贸业务知识培训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廉洁自律,加强对一把手和人财物的监督管理。狠抓社会综治。工作尽职尽责,认真落实上级任务,努力完成上级工作要求,保一方平安。加强局属企业管理,及时排查并消除隐患。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的解释说服工作,真诚化解矛盾,杜绝上访事件发生。深入调查研究。重视对外经贸工作前瞻性研究,认真做好进口贸易、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等重大外经贸课题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年来,尽管全市外经贸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但仍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如在应对全球金融风暴,有效破解利用外资难题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不少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外经仍是短腿,“三外”后劲不足,口岸缺乏投入,各类外经贸人才十分紧缺,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共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局属企业暂时无法改变现状,局机关压力大、经费紧、人员少、运转艰难,等等。这些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20**年全市外经贸工作思路

(一)20**年开放型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展望20**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剧,国际国内形势变幻莫测,真正的“寒冬”即将降临,全市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1、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外部需求面临进一步萎缩。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全球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止跌回稳迹象,次贷问题仍有可能恶化,导致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浮出水面,金融市场动荡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许多机构预计,20**年可能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贸易最为低迷的一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继续增加。2008年11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2.2%,发达国家整体下降0.3%,将是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其中美国下降0.7%,欧元区下降0.5%,日本下降0.2%。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同时,不利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步增加,包括全球经济失衡、局部地区冲突频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大幅波动、周边国家竞争激烈等,都将在较长时期内有碍于全市外经贸发展。

2、国内经济发展增幅回落,但“一控一保”显成效。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两税合并、土地政策趋紧、项目审批从严、节能减排压力大增等,都对利用外资工作带来影响。面对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良好。

3、我市对外开放优势日趋明显,但发展瓶颈依然存在。随着全市“决战两区”战略的积极推进,“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如火如荼,新的参与国际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无水港”建设拉开帷幕,物流成本开始走低,吉泰工业走廊实力增强,全市经济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速道,开放型经济蓄积了较大的发展能量。同时,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剧、环境承受力下降、商务成本上升、高素质人才紧缺、周边设区市竞争白热化、外经贸持续高位运行等,都对我市外经贸业务进一步扩大构成挑战。

(二)20**年全市外经贸工作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下定决心,主动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挑战,创新外经贸发展理念、思路和方法,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开发外经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扩大外经贸对吉安经济社会事业的服务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市开放型经济水平。

主要目标:

外资: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10%;现汇进资1.4亿美元,增长10%。新批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8个;县(市、区)实际利用外资超2000万美元4-5个。

外贸:外贸出口增长20%;进口增长30%。机电产品出口增幅比全市平均增幅高35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占比提高;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30 家;企业进出口1000-2000万美元的3-5家,2000-5000万美元的2-3家;县(市、区)出口2000-5000万美元的3-4个,超 5000万美元的1-2个。

外经:对外承包工程实际经营额1000万美元;争取外援100万美元;劳务外派200人。

口岸:开通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引进1-2家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启动吉安“无水港”建设。

项目:争取国家批准,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争取国家商务部支持,授牌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创新基地;争取国家商务部支持,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培训:培训各类外经贸人员300人次。

(三)20**年外经贸工作打算

1、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拓展外资引资领域。根据全市“决战两区”战略部署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按照国家产业导向,坚持引资与选资并重,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重点鼓励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物流设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积极引进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物流、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鼓励外商投资传统产业,促进技术改造和升级。

(2)增强外资引进能力。加强全市招商网络建设,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专业招商队伍为纵轴,以市政府驻外办事处、京沪粤外国机构、港台及海外招商代理、国外友好城市为横轴,完善全市招商网络,扩大引资信息源。进一步提升招商队伍素质,举办招商培训班,加强对全市招商人员外资新政策、产业新知识、投资新趋势、招商新业务和引资新方法的培训。

(3)优化外资引进方式。深入开展“百日招商”活动,敲千家门,引万名商。排出20家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作为重点招商对象,落实跟踪招商责任制,派出精干力量上门招商。精心组织香港周、中博会、赣台会、九八投洽会等招商活动;组织招商人员和企业家代表赴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招商活动。切实做好亲商安商,主动跟踪帮扶,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继续重视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分类指导,推动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

(4)推进项目开工投产。整合行政资源,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解决外资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争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户、已批项目早开工、建成项目早投产见效并顺利营运。加强在谈、在建重点项目的统计和跟踪服务,定期分析,力促优质外资项目投产见效。确保重点项目开工率60%以上、投产率40%以上。

(5)引导园区选优招商。以科学规划、集约建设、拓展空间、突出特色为原则,引导市、县工业园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互补、区域合理分工的产业配套集群。大力引进用地少、产出多、能耗小、污染少、效益好的高端制造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外资项目,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园区。

(6)创优投资兴业环境。健全外商投诉快速处理机制,继续保持零积案率、零投诉率。加强与重点外资企业的互动交流,增强投资者在吉创业和增资信心。继续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合作,有效破解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用地、环评等难题。加大引资考核奖惩力度,明确引资责任,增强引资信心。

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积极应对金融风暴带来的挑战,创新举措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快速发展,主要围绕“123558”发力。

(1)打造“一个引擎”。加快组织材料,积极向上申报,力争市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创新基地,增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的集聚功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吉泰工业走廊品位,带动全市出口快速增长。

(2)用好“两个平台”。一是积极引导企业用好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平台,鼓励企业精选人员、精选样品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二是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赴境外考察学习,参加展览,了解市场,拓展企业营销空间,努力推动我市产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全球采购销售网络平台,扩大影响,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3)培育“三个增点”。一是指导一批企业进行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获取开展自营进出口贸易的“通行证”,力争全年增加30家,培育生力。二是扶持已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尚无出口实绩的企业尽快启动出口,力争全年新增发生自营出口实绩企业30家,有效减少出口流失,挖掘潜力。三是力争全市新引进出口创汇型生产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企业30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创造活力。

(4)实现“五个优化”。一是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充分利用国家出口政策回暖,提高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8-10个百分点,巩固并发展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确保纺织服装产品占全市总量的30%。二是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传统市场寸土不让、新兴市场积极开拓的思路,抓住香港、欧盟等传统市场不放松,积极开拓中东、南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力争占比提高10-12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扶持出口大县和重点出口企业,形成龙头拉动,中小出口企业、中小县(市、区)齐进快上发展格局。力争2-3个县(区)进入全省出口大县行列,5-8家企业进入全省重点出口调度大户行列。四是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加快贸易方式多元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力争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提高8-10个百分点。五是出口品牌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打造品牌、培育品牌,树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新形象,力争培育2-3个国际竞争力强的自主知名品牌。

(5)完善“五项机制”:部门协作综合协调机制;督查调度机制;培训调研机制;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公平贸易信息交流机制。

(6)用活“八项政策”: 加强对科技兴贸促进政策;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支持政策;高新产品技改贴息政策;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省外贸发展资金;省、市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市、县外经贸发展资金的研究,千方百计为企业争取,努力扩大受益面,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外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开展国际认证,提高无形价值,维护我市出口产品良好形象。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出口新产品,强化吉安外销产品定价话语权。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外贸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和认证中心,增强我市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

3、夯实工作基础,有效提高外经合作水平。

(1)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走出去”对企业发展、个人致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鼓励“走出去”的各项政策;宣传“走出去”典型事例,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公民“走出去”意识。

(2)推进境外工程承包,力争实现经营业绩新飞跃。鼓励支持江西煤田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做好埃塞俄比亚、喀麦隆、印尼等国家的工程承包项目推进,顺利进行项目勘探和招投标工作,力争实际经营额超1000万美元。鼓励更多市内企业到境外设立经营机构、研发中心,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土地承包经营,设立境外加工区抱团“走出去”,开展收购兼并、注册品牌,重点指导帮助江西天人生态公司在美国开展并购业务。

(3)健全完善“走出去”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以省、市、县(市、区)、市高新区为经,外办、外管、出入境、财政等政府部门为纬,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为连接线的良好协同配合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

(4)拓展境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和市场。大力开拓外派劳务市场,创新劳务合作方式。

4、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推动“无水港”建设步入正轨。

(1)做好吉安南站国际集装箱办理站开通、营运等后续工作的协调,提高物流时效,全面降低进出口企业运输成本。

(2)加快“无水港”等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查验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做细做实铁海联运开通停靠的有关工作,在铁海联运开通的基础上,力争6月底前“五定班列”在吉安停靠。

5、健全机制体制,进一步提高外经贸公共服务水平。

(1)优化外经贸公共服务体系。在市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领导下,及时协调破解制约全市外经贸发展的重要问题。重视发挥县(市、区)党委政府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外经贸工作水平。抓紧构建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参与的外经贸协作体系,扩大外经贸公共服务成果。重视内外开放工作互动,拓展与市政府驻外机构、国内外友好城市、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境内外相关机构的协作关系,促进全市外经贸向更宽领域拓展。加快外资、外贸、外经、口岸工作联动,努力拓展开放型经济合作共赢渠道。加大开放型经济重大课题的前瞻性研究,建立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外经贸公共管理、调控和指导水平。

(2)完善外经贸公共政策。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外经贸指标考核、评价办法,主动适应省六项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加大质量、结构指标的权重比例,优化外经贸发展方式,提高业务运行水平。不断优化外经贸公共政策,加大对选优招商、外经合作、人才培训和内外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和促进力度,增强外经贸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导向性和公共性。进一步整合并用好各类政策资源,有效发挥外经贸政策的综合效应。

(3)强化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着力办好外经贸网上服务平台,及时传递外经贸信息,为各类外经贸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媒体、网站和有关单位的合作,通过合办专版、专栏、专题节目等方式,大力宣传外经贸形势、政策法规、业务动态、工作成果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工作指导水平,营造全市对外开放的浓郁氛围。

(4)加强外经贸公共培训。加强外经贸适用人才培训工作,重点抓好外贸实务、服务外包、招商引资、外经合作人才的培训工作,争取全年培训300人次,以适应我市外经贸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5)维护外经贸公共秩序。继续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增强外经贸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努力构建全市外经贸发展的良好秩序。健全工作体系,完善监督机制,规范行政审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6、积极筹措资金,基本结束局属企业改制。关注生计民生,抓住房地产市场回暖,尽快做好土地拍卖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局属企业改制,首页12尾页

外经贸体系 篇10

2中国北方车辆有限公司

3上海北方工业发展有限公司

4北方化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5北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6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青海嘉年绒业有限公司

8青海物通集团公司

9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10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1西宁五金矿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12内蒙古三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3内蒙古柰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

15内蒙古佳艺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16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

17内蒙古大盛业羊绒制品有限公司

18清水河县蔬菜脱水厂

19内蒙古清谷新禾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20扎鲁特旗正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21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2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23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江西有限公司

24江西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

25江西泓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26江西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7新余远东纺织有限公司

28江西井冈山盛泰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9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江西物流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31江西中基进出口有限公司

32宁波市慈溪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33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4杭州市轻工工艺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35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36江苏苏美选集团公司

37江苏华瑞国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38安徽工艺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

39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40南京东沛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41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2青岛如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43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44中国抽纱广东进出口公司

45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

46广东省机械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47广东省五金矿产进出口集团公司

48广东省东方进出口公司

49罗定市嘉达纺织厂有限公司

50广州市大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51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

52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3广州市纺织工业联合进出口公司

54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55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

56广州轻出集团有限公司

57广州市医药进出口公司

58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9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

60广东新轻出进出口有限公司

61广州东恩贸易有限公司

62广东骅威玩具工艺股份有限公司

63广州三雅摩托车有限公司

64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

65汕头市披雅服装实业有限公司

66汕头市美乐贸易有限公司

67广东粤华磁电实业有限公司

68广东全宇工艺玩具有限公司

69广东鸿泰实业有限公司

70汕头金园工贸有限公司

71鹤山市必登高鞋业皮具有限公司

72茂名长兴食品有限公司

73汕头市鹏升内衣实业有限公司

74汕头市宜家贸易有限公司

75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76五羊一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77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78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

79乳源瑶族自治县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

80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

81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B2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

83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84临海市新泰格机械有限公司

85无锡市固特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86宜兴市华峰塑业有限公司

上一篇: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下一篇:建设园本教研保障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