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十篇

2024-08-08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篇1

一、反思自身的专业素养

经过调查发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着“教师教不重视, 学生写不重视, 考试评太随意”的不良现状。许多学校出现“平时少写作文, 考试背套作文, 老师怕改作文, 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很多语文老师自己的专业素质不高, 缺乏下水作文的能力, 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完全是套话空话, 这样势必使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 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 势在必行。

那么,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呢?我认为, 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一名教师, 要有奉献的心, 爱学生的心, 本着一颗教育的心对待自己的事业。教师要用发展眼光来认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 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文化素养;不断钻研高中新课程、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反思学生的学情

普通高中面对的学生, 绝大部分写作基础异常薄弱, 虽然进入了高中, 但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遣词造句能力, 写作文时无话可说, 无情可表, 人文素养水平相对低下。还有部分学生怕写作文, 不写作文, 这给高中作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长期的受挫使学生对写作文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反感, 老师一旦放松, 他们自然求之不得, 于是, 作文教学形同虚设。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不必恐慌, 我们应积极探索发现作文教学的规律, 并按规律办事。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 是作文教学的规律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其写作欲望。

2.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自己作文中的亮点, 让他们逐步自信起来。

3.教师可以利用现场表演, 创设情境, 多媒体再现生活,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激活素材, 大大调动写作欲望。

4.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竞赛、推荐发表文章激发学生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写,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又一规律。学生用诵读和写读的方法来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祖国的书面语词文字,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 走进学生心灵, 引导学生学会感动, 学会理解, 学会感恩, 积淀真情,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套话、空话, 避免为文造情。文章是用以表达思想传达情意的, 是真情的流露, 只有闪烁着真善美的文章才能感动人, 让人珍爱, 流传千古, 影响深远。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洞明世事, 练达人情, 才能通晓人情世故, 积淀真情。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 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我觉得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过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写前积累, 二激发调动, 三落笔成文, 四综合评价, 五修改提高。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篇2

《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标》)七级目标中读的目标描述为:1.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2.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3.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4.能通过文章的线索进行推理。5.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6.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目标中读的目标描述为:1.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2.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长句和难句。3.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4.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英语阅读不但是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而且是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阅读能力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程度,即阅读理解;二是读速快慢,即阅读速度。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型语言活动,它不仅涉及语音、语法、词汇这些语言因素,还有非语言因素,如背景知识、逻辑推理、评价判断等,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对文章进行猜测、证实、再猜测、再证实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过程,达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理解与速度是主次关系,理解是主,速度是辅,速度的快慢以理解为标准而进行调节。英国教育学家爱德华·费赖博士认为:“一个中等水平的英国人或美国人,阅读速度可达到250词每分钟(wpm),或者更快一些,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为70%左右。”新课标要求我国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60—100wpm,理解准确率达到70%。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抓住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即学生的英语水平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如对词汇、句型、语法的掌握,为学生实施进一步阅读活动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

基于语言的两种功能——用于表达内容的事务功能与用于表达社会关系与个人态度的交往功能,语言课堂应包含以下两种活动:解释领会语言点的活动与实践语言点的活动。换句话说,课堂教学应该为达成语言点学习活动与交际活动的融会贯通提供平台。阅读课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融语言点与语境于一体的媒介,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达到“教学做合一”。

牛津教材每单元Reading后Exercise D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生词的含义,在完成此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语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巩固对他们的理解,最后可要求学生以课文为基础,对这些词汇进行拓展性造句或复述课文。

(二)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泛读

要达到《课标》对读的要求,单靠教科书是远远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没有一定的输入量,就无法保证一定的输出量。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泛读。学生在泛读时,不仅仅在提高阅读的流利程度,还在增加着新词汇,加深着旧词汇,巩固着语法知识。另外,泛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及听力和口语。更重要的是泛读能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积极态度,提高英语学习的动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指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英语原著、中学生阅读教材、专业报刊杂志或网络资源等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选择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联系性原则,指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与课文、句型、语法、词汇教学的联系,考虑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2)专题性原则,指阅读同一话题的若干篇文章,其优点在于随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一话题的了解和背景知识的积累,他会相对容易地了解相关话题的文章;(3)时效性原则,指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现实和社会,能反映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等;(4)趣味性原则;(5)难易度适中原则,一般认为,选材时应对词汇和语法进行严格的控制,生词不超过总词汇量的2%,新句型不超过5%,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本无语言障碍。

2. 帮助学生有效激活图式

由于读者头脑中先存的知识(背景知识)及知识结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为目的,通过对文章标题、插图、关键词等线索的讨论,迅速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理解阅读中碰到的新内容,以提高阅读速度。预测(读者借助逻辑、语法、文化等线索,对文章的主题、体裁、结构及相关词汇进行猜测)是激活图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预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成功的预测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一步的阅读与理解做好导向性的铺垫。

以牛津英语模块4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为例,在Lead-in中,设置以下问题供小组讨论,激活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Do you like ads?Why?

Why do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advertise?

Where can you find ads?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What attitude should we take towards ads?

3. 逐步扩展学生的“阅读水平区”

“阅读水平区”指现有的阅读水平所能接受的最大程度。当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大时其语言流利程度将会提高,“阅读水平区”将会扩大,此时,以前对他们难的东西就会变成容易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熟悉学生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材料的具体内容,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水平区”。

4. 正确处理词汇障碍

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如不影响对语义的理解,跳过它,顺势阅读下去,这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不打断阅读思路。

有时可以根据语言环境中的线索合理推测生词词义。

(1)掌握常见的表同义关系的词:namely, in another word, this means, to put it in another way, that is, that is to say, as, similar, like, similarly等。

(2)英语中下定义的常用方式如下:

名词(生词)+定语从句

名词+be+名词或名词从句

名词+同位语或同位语从句

名词+be called+...

名词+means+名词

例:Album is a book in which photos are collected and kept.

(3)特殊的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破折号及例子均可视为同义关系的提示语。

(4) 表反义关系的提示语有:however, but, yet, while, whereas, although, despite, in spite of, on the contrary, unlike, in contrast等。

(5)还可利用构词法、语法、逻辑、句子间的关系等来进行生词词义的推测。如fortunate可根据unfortunately推测,lessen可根据less推测。

(6)遇到长的人名、地名难读、记,可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代替。

5. 制定目标和综合评价模式

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制定适合自己的英语阅读计划,包括完成计划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可以是一周的,也可以是一月的。无论是哪种目标,都要要求学生实现。读的内容可以是几章、几页,或按时间规定,如每天半小时、每周三小时等。如下表:

为了保证阅读目标的实现,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式。《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和统一。”个人成长档案袋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可以要求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其中包括的资料有:阅读计划表,读书记录卡(1, 2),我的得意作(牛津英语每单元project的成品,如“A booklet about fitness”,“A poster advertising a new school club”),为你点拨(学生在阅读中所积累的重点、难点词汇、语法笔记,在小组交流时学生与其他组员共分享),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一些个性化的材料。

6.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改掉不好的阅读习惯,如用手或笔指读、出声读、以单词为注视点阅读、回视等,培养学生略读、寻读、查阅、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及能力。

略读是为了解文章大意而快速浏览阅读的方式。可采用三个步骤略读:通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浏览一些与主题句有关的信息。

寻读是从较长的文字材料中查询特定的细节内容。为了寻读快而准,可利用主题词、标题、图表、版式及印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查阅是一种有目的地查找个别资料的浏览性阅读。英语中大部分的信息源,如词典、百科全书、书刊杂志的索引、电话号码薄等,都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以便于快捷地查找。但其他一些信息源,如历史资料的体育专栏等,又都是按各自的特点排列的。只有了解了所需信息源的组合排列方式,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低效率的阅读者往往以单词为注视点,一词一词地读,而高效的阅读者则以意群为注视点来阅读,有的甚至能以行为注视点达到纵向阅读,即汉语的“一目十行”,从而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如下例,高效率的阅读者只需4个注视点就可读完,而低效率的读者要用15个注视点。

The paintings that David donated to the school are being displayed in the assembly hall.

The paintings that David donated to the school are being displayed in the assembly hall.

(三)朗读、背诵美文

英语专家陈琳谈英语学习方法时指出:“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所以,在大量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优美句子、精彩段落,教师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甚至背诵,以培养语感。

三、结语

只要方法正确,我们就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为了较快地掌握信息,快速阅读与准确理解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给学生提供了有效、正确的阅读方向、方法时,不仅能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提高阅读和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打开了多彩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邱梅珍.锦囊妙解阅读理解.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4]温添凤.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实践与评价.2005.

[5]杨华堂.培养高中学生英语泛读能力的建议.2006.3.

[6]陈蕾.高三英语阅读课教学现象剖析.2006.6.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篇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重要语言技能之一”。它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的写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更是高得不能再高。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教学,,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找到作文起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更是表达情感的发源地。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他的生存土壤,学生在生活这个空间里才能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无穷的乐趣。进入高中后学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良好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欣赏生活。让学生去品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人文性;让学生去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全局性。”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鼓励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书写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学生在自己的展示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这样就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因为没有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汲取,正确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论。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学会从不同人的思想中提取精华,从不同的观点去思考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时就要求学生站在正能量的角度去欣赏古今中外的事物,从更多的文学著作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作为有意识记忆的一些材料,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像老舍先生说过的,“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出来。”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随手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这样坚持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以后再也不会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的现象发生,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将别人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转换。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就无限扩大。

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品味成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知道一些写作的相关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才能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繁琐的作文知识简单化,清晰化。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运用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赋”与“兴”时,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及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就行讲述和利用,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学生尝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是增色不少,学生当然愿意不断的尝试,教师此时就要将权力教给学生自己完成“興”的知识,有的同学引入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有的学生引入高尔基的《海燕》虽是一篇写自由的诗,可是通篇没有自由的句子,只是通过海燕的一切来表述,学生尝试去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这样即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需求。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要学生喜欢,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完成,从而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每出色的完成一项作文教学任务,教师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作文不断的进行展览,学生之间互评,不同班级学生交流作文心得,让学生在肯定中表扬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才能使学生追求的更高,能力更强。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尝试,学生一定会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他们每天在进步中不断地完善,思维得到全面的拓展,学生们当然就会勤于笔耕,不断进步。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着,行进着,成熟着。

参考文献

[1]《作文研究》2012第11期.

[2]《语文教学研究》2010第7期.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篇4

引言: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回归自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别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加工。充分运用学生的潜在能量,使教学目标充分实现。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重要语言技能之一”。它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的写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更是高得不能再高。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教学,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找到作文起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更是表达情感的发源地。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他的生存土壤,学生在生活这个空间里才能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无穷的乐趣。进入高中后学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良好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欣赏生活。让学生去品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人文性;让学生去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全局性。”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鼓励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书写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学生在自己的展示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这样就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因为没有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汲取,正确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论。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学会从不同人的思想中提取精华,从不同的观点去思考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时就要求学生站在正能量的角度去欣赏古今中外的事物,从更多的文学著作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作为有意识记忆的一些材料,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像老舍先生说过的,“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出来。”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随手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这样坚持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以后再也不会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的现象发生,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将别人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转换。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就无限扩大。

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品味成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知道一些写作的相关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才能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繁琐的作文知识简单化,清晰化。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运用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赋”与“兴”时,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及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就行讲述和利用,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学生尝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是增色不少,学生当然愿意不断的尝试,教师此时就要将权力教给学生自己完成“兴”的知识,有的同学引入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有的学生引入高尔基的《海燕》虽是一篇写自由的诗,可是通篇没有自由的句子,只是通过海燕的一切来表述,学生尝试去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这样即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需求。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要学生喜欢,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完成,从而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每出色的完成一项作文教学任务,教师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作文不断的进行展览,学生之间互评,不同班级学生交流作文心得,让学生在肯定中表扬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才能使学生追求的更高,能力更强。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尝试,学生一定会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他们每天在进步中不断地完善,思维得到全面的拓展,学生们当然就会勤于笔耕,不断进步。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着,行进着,成熟着。

参考文献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篇5

一、听说结合式

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宜并重。朗读课文、练习作文是读和写的事情, 但是如果不注重听说训练, 读和写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现在社会, 独生子女多, 家庭成员简单, 大多数孩子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封闭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孩子听说能力的发展。许多中学老师就感叹:高中学生, 想让他开口太难了, 因为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就闭锁, 不想言谈。另外一方面自尊意识加强, 怕说得不好, 引起别人的嘲笑, 所以要进行听说训练难度更大了。但是事实上, 除了闭锁性外, 中学生仍然是好奇、好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占了上风,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

首先, 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一般是由与之直接的事物触发, 比如教材和学习过程, 它要求学生直接参与;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效果要求的, 进行听说教学要由易到难, 这合乎激发兴趣的心理规律, 因为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东西都是由原来的知识经验引起的。比如在高中一年级的第一次说话训练, 学生之间还不是很熟悉, 有点害羞, 不愿意开口, 那么我就让他们做三分钟自我介绍, 并且做了启发引导, 比如说可以通过你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说明你的性格特点, 这样学生活跃起来了, 觉得有话可说了, 有的学生还讲得很幽默, 引起别的同学哈哈大笑, 说话训练效果不错。

其次, 要保持说话的兴趣, 就要随着说话课的进行, 从内容到形式都要逐渐增加难度、深度。由只言片语到完整说一段话, 由自我介绍到介绍身边熟悉的人到介绍历史上的伟人, 由有准备的发言到即席演说、辩论, 这是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保持说话兴趣所在。

再次, 要听说双管齐下, 听和说, 如同读和写一样, 密不可分。一个要会说, 首先要善听, 例如在《荷花淀》一文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中的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让学生注意听出画外音, 后来又让学生针对水生嫂等心理特征发表各人的看法, 达到了以听促说的目的。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听说的间接兴趣, 促使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 比如向学生说明听说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

最后, 教师要因材施教, 让善讲故事的讲好故事 , 善讲理的在演说辩论中显示自己的口才。同时教会学生听说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学生排除害怕说的心理, 培养了良好的听说习惯。

二、演讲辩论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演讲, 做到观点鲜明,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就说明了演讲和辩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比如“三分钟演说”, 演说的内容是结合学习课文来设计的,

不仅如此 ,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课进行听说训练, 提高听说能力。我在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听说课教学后, 在阅读教学课上安排了“五分钟演说”, 演说的内容是结合学习的课文而设计的。例如, 学习鲁迅的《祝福》中,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然后复述课文情节, 小说三次写到了祥林嫂的外貌, 这三次外貌描写说明了她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最后在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的这个问题上设计了一场分组辩论赛。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 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了, 纷纷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样让学生积极开口的阅读教学, 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既培养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口头作文式

口头作文训练不但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更是能进行口语训练。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口里说得出, 说得清楚明白, 笔下写出来也必然不会差。”可见, 不论是从写作上来说, 还是从听说能力上来说, 口头作文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

口头作文训练也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形式, 先让学生谈立意构思、主题思想等, 然后再进行片段训练。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后, 让学生做口头的外貌描写, 通过外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要求学生不论作说明、叙述、议论都要出口成章, 口头作文的内容安排也是力求生动、丰富。

或者是指导学生观察后进行口头描述, 这一点在说明文上面运用得最多, 在学习了《苏州园林》这课后, 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说明方法, 对本土的一些景点进行介绍。在“说”的内容上, 要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说, 说者为了使听者听懂、听清楚, 就迫使自己在说的时候进一步说的条理化、理性化, 这不但培养了说的能力, 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 :“大家在切盼把语文教学提高一步, 而注意说话训练, 正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叶老还说过无论课外还是课内, 都不可以放过利用的机会, 要通过恰当的启发和暗示, 让学生乐于说话。即使是三两句话, 也要求说得有序有据。由此可见, 听说教学是不能偏废的。

摘要:听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听说结合、演讲辩论、口头作文三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高中语文听说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听说教学,口头作文,演讲辩论

参考文献

[1]刘惠琴.中学语文听说能力初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06) .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 篇6

一、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探索的能动性

情境创设是一种将知识实体化表现的方式, 它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不仅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之中, 还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例如, 教学“细胞膜—系统边界”这一章节时, 我首先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先准备两个烧杯, 分别装满热水和自来水, 再将两朵新鲜的花朵放入两个烧杯中。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鲜花在烧杯中的变化, 并自行分析讨论。学生经过观察发现热水中的鲜花的细胞死了, 而自来水中鲜花的细胞依然是活的, 由此得出结论:高温不利于细胞的生长, 而常温则可以确保细胞的长期存活。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将情境创设融入课堂教学中, 不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并寻找到合理的解答方案。从某种角度来讲, 这种掌握知识的方式要比传统的强硬灌输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学生在这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记忆程度也是最深刻的。

二、深入生活, 掌握发现问题的技巧

知识源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对周边的事物细心观察时便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生物学问题, 如清洁的空气为何对人体有益、浑浊的污水为何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为何有些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人类等。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总结答案的过程, 便是知识的发现与积累。而让学生有效掌握发现问题的技巧, 并能够合理解决问题, 这便成为当前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目标。所以, 在这个前提下, 我以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作为观察点, 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禽流感为何会传播?为何禽流感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为何会爆发SARS疾病和口蹄疫?这些病毒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传播的?人体是否具有对这些病毒的免疫力……这个时候, 学生为了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便会及时组成研究小组, 就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如查阅相关问题的资料、阅览相关网络信息或结合多媒体的多样性功能进行信息收集等, 然后对已掌握的数据加以归类整合, 最后总结出合理科学的答案。

可见, 知识与问题是相互共存的。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现技巧并结合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时, 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而且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能力, 以及对知识点的积累能力。同样, 在成功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后, 学生不仅会产生满足感, 对学习产生无尽的动力, 更会加强对问题的好奇心, 从而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如虎添翼。

三、专题活动, 实现学习能力的多样化

专题活动不仅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也是探究式教学中的主要形式。因此, 在选择活动课题时, 可以引导学生就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加以讨论, 如生态工程技术、基因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等。在这个生对“白菜和甘蓝细胞杂交”实验展开研究。在这个过程中, 我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并根据自己方案的合理性来进行结果预测。期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验当中, 我让学生格外注意杂交过程中细胞的变化时间和变化速度。最后让学生总结报告, 我指出其中的不足。在实验过程中, 因为学生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对比, 如参照大量资料数据、结合多媒体进行对比观察等, 所以间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不同问题的解答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由学生对课题自行研究的探究式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阶段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不过从现阶段来看, 这一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这样才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如何高效地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篇7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词汇教学中忽略了词汇音标教学。英语的音标就如同汉语拼音一样,是认识和阅读词语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老师没有重视起这一块的教学。最基本的英语音标有48个,可很多的学生都没能完全的掌握这48个音标的发音和规律,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简单的将不同的音标组合用横线划分出来,然后阅读一遍,缺少跟学生讲解他的组合和发音规律,比如“字母b一般读/b/,如:bike,bus,但在climb,comb,中位于m后或t前,这时b不发音。如果不在同一个音节里,不受影响。如:December,November”。这就使得学生对单词的发音不准确,无法进行正确的自主词汇学习。

2.教学目标不明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对单词的词性、意思、用法、搭配等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单词内容。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在阅读、语法、词语搭配上花了大功夫,却忽略了词汇教学对这些重要知识点学习的奠基作用,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划分章节学习的重点,并且根据重点进行阶段性教学,对不常用、不常考的词汇一带而过。总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容易导致学生选择性学习,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简单的单,无法实现自我提升。

3.脱离了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英语语言环境,特别是英语的词汇学习。目前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语音表达声音,没有感情,喜欢用念汉语的音腔去念英语、对单词的词性模糊不清,没有抓住其中的规律等。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老师没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缺少这方面的相关教学设施。

二、如何进行高效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开展切实可行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式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将进行重点举例。

1.导入游戏教学。语言学习本身是一种单调、乏味的学习,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积极性本就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教学。在进行英语的词汇教学时,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很多的教学小游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力。

2.辐射性词汇教学。所谓辐射性词汇教学,就是通过单个英语词汇教学,引出该单词的近义词、反义词、形容词、动词、名词等相关词汇,并进行对比分析,逐一讲解他们的拼写区别、用法区别,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种词汇知识链,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辐射性词汇教学包括:关联辐射、对比辐射、象形辐射三种方法,不同的词汇辐射是不同的单词记忆方法,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新单词也都不一样,例如关联辐射,在教学love的时候,我们可以关联其他表示喜欢的词汇或者短语,包括:like.prefer.enjoy.be fond of.be keenon等等,这些单词或者短语他们的用法、词性都不一样,那么通过辐射性词汇教学,学生可以短时间掌握更多的英语单词,并且清晰每一个单词的用法,形成对比记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帮助他们后期的英语学习。

3.英语词汇结构教学法。英语词汇结构教学法是一种“拆分、组合、拆分、再组合”的词汇教学方式,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派生法。派生法就是一种规律教学,也就是教师总结出一些英语单词的词语构成规律,然后对学生进行讲解,将这些规律传授给学生,他包括词语的前缀、后缀跟词性的规律,比如:know与unknown,前者意为知道,后者是不知道,他们的最大却别就是前缀un,由此可以看出一般加前缀un是表示否定的说法,像这样的关联单词还有unhappy(不高兴),unlike(不喜欢),unuseful(没用的),unable(没能力的),unhealhy(不健康的),undoubted(不容怀疑的),unfinish(没有完成),unemployment(失业)等等。

(2)合成法。合成法一般用于教由两个单词结合而成的新单词,例如whole、heartedly——wholeheartedly。

(3)转换法。转换法用于教学单个单词的用法。也就是同一单词放进不用的语言环境,展示他不同的用法和词义,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多词义单词,以及他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用法。

4.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按照词语的属性、特点,把词语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进行系统性教学。分类教学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便于学生形成记忆,是一种不错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分类教学的实施方式大致有两种:按课本单元分类、按词义分类。

如何进行高中美术色彩课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色彩;教学

一、什么是色彩课

色彩是绘画的气质,如果高贵就给人以尊敬;色彩是绘画的情感,如果深邃会沉于心底;色彩是绘画的血液,没有它就没有生命。可以说色彩是绘画、设计艺术中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也是美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学美术的教学中,色彩教学一直是基础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最重要、最有难度的教学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为了向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合格生源,许多普通高中美术特色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现在的艺术院校入学考试中,色彩课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考试科目,也是很多专业招生必考的内容,因此,色彩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色彩课对学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首先,色彩教学能够奠定学生的绘画基础,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其次,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够切实感受到色彩的力量,提高自己的色彩想象力,不断培养自己运用色彩的能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得到提高,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经典作品,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色彩画真实地表达自己。但是高中美术的色彩课又不同于其他文理科的文化知识,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方向进行把握。笔者一直从事高中的美术课教学,在色彩课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很多学生缺乏美术鉴赏力,忽视对色彩的观察与理解,甚至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连色彩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弄清楚。所以,我们的色彩教学应该怎样教,才能更有利于教学,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确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如何进行色彩教学

1.认识色彩

认识色彩是学习水粉画的基础,过去我们经常听说色彩靠感觉,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做基础,单凭感觉,那么色彩学习就是盲目肤浅的。色彩基本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色彩三要素

色相: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比如,红花是红色的,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颜色也会随光源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艳程度,它取决于一处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明度:明度是物体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同的色彩明亮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白色比紫色亮。明度是表现立体感的重要因素。

(2)三原色

红、黄、蓝。

2.分析色彩

(1)理清色彩关系

让学生理解各种色彩的关系,如蓝色的舞台上,各种人物、事物都会产生蓝色的倾向,因为整个舞台是蓝色调。而阴天则是一种灰色调,所以说画面色调主要取决于光源及衬布的颜色。如果对单个物体的色彩进行分析时,则必须考虑物体的固有色,有些学生只顾及整体而忽略了部分,最后再分析冷暖色调的对比。

(2)探究色彩规律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就认真研究了15世纪大师的色彩与构图,之后开启了以中心点出发透视的方法(即焦点透视法),可见大师们也是认真研究自然并从中发现规律,像《岩洞圣母》与《施洗者约翰》这些作品,都是从明暗处理的角度抑制了色彩的对比效果,突出了明暗效果,从而扩展了明度领域,正是由于这些大师们的探究才有了今天伟大的艺术。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认识艺术规律并积极进行探究,使他们通过对色彩的学习,领悟艺术的真谛。

3.分步教学,实现突破

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色彩规律之后,要让学生动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操作性训练,分为三步:

(1)感受性训练

让学生观察1~3张色彩画,指导学生在“调色盘上下工夫”,通过对不同明度、不同色相、不同冷暖、不同纯度的红、黄、蓝、绿色彩画的观察,熟悉颜色的特性,扩大学生的色域。

(2)理解性训练

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表现上下工夫,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色彩画造型的优美、和谐,把握物体的主要特征和大的色彩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组简单的组合静物,小稿16开纸即可。

(3)复杂性训练

它是在前两步基础上的较高层次训练,通过对色彩冷暖关系的研究,深化学生对冷暖色彩的感知能力。冷暖是构成色彩的重要因素,因为有了冷暖,色彩才更生动。在写生过程中,学生往往注意物体的明度和色相,忽略冷暖,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色彩冷暖的训练。在室内作画,物体的亮部偏冷,暗部偏暖;在阳光下作画,亮部偏暖,暗部偏冷。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暗部如果偏冷,亮部就必须偏暖;暗部偏暖,亮部就必须偏冷。同样的色彩,离我们近的暖、远的冷。

4.深入整合,提高效率

这就进入了色彩教学的收工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色调的和谐统一。

(1)通过对大色调的处理,仔细观察画面在形体和色彩关系上是否简化与概括、是否和谐

在画面的物体上如果有暗部反光、色调的冷暖关系的,那就用中号笔进行详细处理。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虽然有很多,但画面整体关系的和谐与否,不管对哪一幅画都是一把最终衡量的尺子。

(2)互相观摩

学生的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观摩彼此的作业,集中思考,提出问题,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促进认知。

(3)作业讲评

在作业观摩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每一张作业一个个地进行分析、讲评。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及时进行加强巩固,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共性问题,也能关注到个别差异,效果显著。

经验丰富的画家,能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画与表现,高中色彩课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我们也必须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真正地掌握色彩的真谛。

(作者单位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篇9

摘 要: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理念和目的,就应该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生活实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新知的生成。如我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时候,我让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出人们的生活生产当中有哪些事例利用到大气的热力状况,如秋冬季节,农民在农田里烧秸秆的行为是为了干什么;现在的很多的蔬菜大棚的农业又是如何利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的;交通信号灯为什么为红色等。这样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把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实例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地理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林间小路里的感觉;让家住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堂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例如,讲洋流――风海流的成因时,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假如你现在站在公园的小溪边“一阵微风吹过,河面荡起涟漪”水波顺着风向流走了,在公园的美妙回忆中想象一下海风吹过海面海水会作定向流动...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接受了风海流的成因。在讲解热力环流、高低气压形成时,用自行车轮胎打气过程来讲解高压形成过程,然后把轮胎阀门打开,一股气流快速地往外冲出并发出声音,这个来自生活的体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讲解海陆热力差异时,可用烧红的铁块与一杯热开水来说明海陆降温的快慢,显得形象直观。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活动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论哪个年龄段,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去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城镇的水质现状及解决方案》这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开始他们不知该怎样着手,于是我给他们进行了点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目前城镇的水质现状,也就是你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即寻找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你们的方案,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素养,从而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进行 篇10

一、教学目标差异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 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让学生在考试当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分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 而是由三个维度来共同组成的,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谓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就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来设置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然后, 让学生根据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组, 进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比如, 教师在讲授遗传规律的时候,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A、B、C三类不同的目标。A层学生的目标是准确地掌握遗传规律的实质, 深刻地理解遗传规律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初步具有判断和分析的能力;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遗传的规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并且要具有较强的处理遗传表、图和文字的能力;C层目标就是更高一级的目标, 即探索遗传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和背景, 了解基因工程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概况。再如在设置光合作用的教学目标的时候, 也可以设置A、B、C三类型的目标。A类目标可以设置为准确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掌握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特征;B类目标可以设置为分析光合作用与其他的生理作用的联系, 深刻地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C层目标可以设置为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 研究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之间合作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的“一言堂”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 根本无法体现出教学的差异性,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就需要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 利用学案来预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任务重, 要想使有限的45分钟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 必须进行课前预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出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以及一些重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 以便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性教学。

(二) 课前要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在上课前, 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习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 在上课前根据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不同观点, 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 采用分层教学法

在进行预习和讨论之后, 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方法, 比如提问、填空或者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等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所学习的内容, 然后根据具体的反馈结果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三、评价结果多元化

实施差别教学不仅仅是指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要有所差别,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的评价, 不同的学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不能唯分数是从, 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方法, 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可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把正确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的标准, 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将学生量化的分数转化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是不是具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否真正地动脑来思考与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 一般不要对学生的回答轻易地做出评价, 而是要认真地给学生说出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机会, 教师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 评价不一定非得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一个亲切的眼神, 一句温暖的鼓励语,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方式。

上一篇:优质保护液下一篇:烟气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