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行业四篇

2024-06-29

轨道行业 篇1

铁路、技市巧上j F3 LIS深入报道轨道交通行业创新成果全面展示轨道交通企业综合实力《铁路技术创新》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主管,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科技类期刊, 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5867/U, 双月刊, 大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 国内外公开发行。《铁路技术创新》立足于轨道交通领域, 用正刊资源每期选择一个主题, 以技术专辑、企业专辑、会议专辑、项目专辑等形式, 综合报道企业或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重点介绍企业或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 是展示轨道交通领域各专业发展现状、宣传轨道交通领域机构整体形象及综合实力的理想平台。《铁路技术创新》发行全面覆盖轨道交通行业, 包括: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及直属单位、铁路局及基层站段、地方铁路及合资铁路公司、工程建设及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各省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建设与运营部门等单位。并按照客户的要求, 向指定群体赠阅。主管: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待看与您合作电话:010-51849582Innovation双月刊

轨道行业 篇2

1轨道交通市场的特点

轨道交通市场因为历史及自身运营特点, 具有相对封闭、门槛高等特点。因为铁路运输尤其是客运对安全性的要求, 进入轨道交通行业的产品需要非常苛刻的审批以及长时间的运营考核。外资企业产品进入该市场, 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产品特点及轨道交通市场的准入规则, 合理制定营销策略。

2外企产品的主要营销策略

2.1先入为主, 抓好前期平台机会

我国铁路产品升级前期, 主要通过整车平台引进、技术转让方式进行。外资企业部件产品通过在国际主要整车平台上的应用, 顺理成章地随整车进入中国铁路市场。在技术转让初期随整车进入的外资企业产品, 无疑在国内铁路市场开拓方面占得先机, 先入为主的连带效应下使这一批外资企业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如随西门子、庞巴迪整车平台进入国内的克诺尔公司、福伊特公司, 随阿尔斯通整车平台进入的法维莱公司等。充分利用前期平台进入的机会, 将使企业事半功倍。

快速占领市场, 树立品牌影响, 并尽可能提高保有量, 将为今后利润率更高的维修市场打下基础, 同时在新项目谈判及面对竞争者的竞争时提供更多砝码。

2.2充分利用技术优势, 主导市场标准的制定

外资企业产品进入国内铁路市场后, 其主要竞争将面临国内供应商在价格上的巨大优势。根据自身产品特点, 利用建立起来的技术优势及时引导并制定行业标准, 将在很大程度上设置技术壁垒, 防止或延缓竞争者的进入。门槛的提高将有效避免及早陷入价格竞争, 保证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国轨道交通市场之前的空白区域, 比如高铁、地铁、低地板等新兴产业, 从最终用户起草的技术规格书, 到行业标准的制定, 充分利用自身产品在性能参数、材质、引用标准、可靠性等方面的特点, 可以有效设定准入门槛, 保持自身产品的竞争力甚至绝对优势地位。

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不断成熟, 产品竞争力也越来越大, 从而为中国铁路产品走出国门提供了足够的支撑。中国铁路产品不仅出口发展中国家, 也开始不断打开欧美等发达国家铁路市场的大门。相对来说, 发达国家对于铁路产品的要求会更加苛刻, 比如传统的国际铁路联盟标准规范 (UIC) 市场、美国铁路协会 (AAR) 市场等都有各自严格的准入要求。而在类似方面, 我国车辆制造商或铁路项目总承包商往往缺乏与此相关的经验或产品。外资企业可以充分抓住自身在该市场领域取得的资质, 加强与车辆制造商或项目承包商的合作, 从而在国内客户方获取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必要情况下, 可以充分利用最终用户对国内车辆制造商或项目承包方的影响力, 确保自身产品顺利进入国内铁路车辆制造商或项目承包方的市场。

2.3搭建综合性立体营销网络

轨道交通行业服务群体广, 关系国民经济大命脉。所以铁路系统对部件供应商在确保产品质量、供货能力、售后服务能力及响应时间等多个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外资企业产品若想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长期发展, 必须考虑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立体营销服务网络来满足客户需求, 包括从售前到售后。

售前的产品推销、技术交流、市场运作将建立客户的第一印象以及对产品的信心。比如国内大型的铁路展为外资企业展示自身产品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平台;深入、细致且专业地进行项目技术交流;有针对性的集中产品推介会或交流会将行业内的专业人员聚集在一起, 可以系统地与客户进行面对面全方位沟通。诸如种种, 都对外企产品进入国内轨道交通行业起到积极作用。特殊项目如样车试制或部分启动资金紧张的项目等, 如有必要可以通过免费提供产品试用等方式吸引客户, 从而换取客户直观了解自身产品的机会, 为后期批量进入市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项目签署后的设计、生产、交付组装、试验、试运营将是考验外企产品专业性的核心时期, 重视并设置得力的项目管理团队, 在不同阶段投入足够的专业人员进行支持是确保项目顺利执行的关键。一个成功的明星项目运作所带来的口碑效应, 将为后续市场营销打下坚实基础。铁路系统用户对于同行的认可和业绩极其重视, 再科学的营销策略都离不开使用者的支持和依托。外资企业在国内铁路行业若想取得成功, 同样离不开成功的项目。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项目执行的一部分, 同时也在市场营销中起到重大作用。专业、快速的售后支持不仅可以增强与客户的关系, 增加客户认可度。同时对于后续订单及行业内同等产品销售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也是企业品牌建立的一部分。许多外资企业通过国内建立的成熟的售后服务网络赢取并占领了更多的市场,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正是因为售后支持力度的不足, 引发客户不满及连锁反应, 从而与中国铁路市场渐行渐远。比如地铁或高铁的产品, 若因为产品故障导致列车延误长时间得不到处理, 那么所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无疑给使用者产生极大的影响, 甚至被列入不良供应商名录。

所以说营销离不开项目支持, 而一个综合性立体的售前售后服务支持网络, 将对营销策略的制定执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4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在技术引进之初, 就对产品国产化率等提出了明确的硬性指标。而且随着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成熟壮大, 国产化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外资企业产品的推广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如果所有产品以原装进口的方式执行, 那么面对国内极短的产品交付周期、批量大、成本管控等特点, 外资产品的生存空间则非常有限。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将非常必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外资企业产品在国内长期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合作方式的选择各不相同, 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竞争力以及当前在国内铁路行业的影响力而制定。可以为实现国产化率选择弱势一点的合作伙伴, 便于自身对企业的控制;也可以选择在国内已经非常有影响力的行业内企业, 主要为了合作伙伴能带领自身产品进入并分割更多的市场份额;可以进行技术授权或技术合作, 也可以成立合资企业。

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将是占领更大的市场, 搭建更加完善的产、研、销和服务网络的催化剂, 对外资企业在铁路行业的所能占据的规模影响深远。

2.5加强与客户合作

轨道交通行业内客户与供应商相辅相依, 供应商发展壮大离不开用户的认可和持续信任, 用户车辆的顺利运营也离不开供应商的得力支持。而供应商的支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比如前面提及的良好的产品性能、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足够的备品供应等。但同时可以考虑通过与客户建立更进一步的合作方式, 比如共同研发、产品合作修理等。经过双方深层次合作会促进外企产品更适应中国铁路的特点, 也更加增深双方的依赖程度, 利于外企产品扎根我国轨道交通行业。

3结语

轨道交通行业外资企业产品自身技术优势和不易替代性是成功占领市场的基础, 但良好的营销策略制定将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外企产品在铁路行业的市场份额以及生存周期。通过抓准时机先入为主、快速占领市场并制定行业标准来提升保有量, 并在立体营销网络搭建中完善服务体系和项目执行能力, 才能稳固和客户的关系, 树立品牌影响力, 获得持久动力。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及外资企业产品特点的描述, 汇总并分析了外企产品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市场所采用的主要营销策略, 阐述了主要营销策略对企业推广的影响。

关键词:外企产品,轨道交通,营销策略,铁路

参考文献

轨道行业 篇3

本论文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免税政策变化和国产化率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国家免税政策的不同变化阶段、不同办理方法,以及各阶段国产化率的变化,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以国产化率为指标)与免税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免税政策的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国产化率的影响。结论:国产化率的提高必然导致进口设备的减少,需要享受免税进口设备范围也相应减小;而免税进口设备范围的减少同样促进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业主使用国内自主生产的产品,有助于国产化率的提高。但是由于现阶段国内生产企业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完全国产化的能力,部分核心设备仍需进口,因而免税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存在。但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生产企业将会完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研发出自有的先进技术设备,则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免税扶植政策会取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率;免税政策

一、绪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大中型城市相继提出建设轨道交通项目。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很多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致使建设造价畸高,地方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地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计委会同铁道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局等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制造业的现状以及部分拟建设轨道交通项目城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即“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无论使用何种建设资金,其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从生产研发、技术转让、国家鼓励等各个层面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国产化,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成本,促进国内企业的生产制造。基于国产化政策的支持,随着国内制造企业对于进口设备的技术转让消化吸收以及融合创新,城市轨道交通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刚开始的能够达到70%的国产化率要求逐渐增加,已经有很多新建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国产化率水平超过90%甚至达到95%。

由于国内企业对于很多核心設备以及技术无法掌握,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国家鼓励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对于必要的设备进行进口,并对此部分进口设备予以免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国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免税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只要确保国产化率的前提条件下全部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均可以享受免税,到需要按照重大技术装备确定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才能享受免税,再到重大技术装备免税范围调整缩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免税依据从根据立项即可办理税款担保,待国家发改委审批项目确认书后再办理进口货物的免税,转变为根据国家发改委审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申请受理通知书现行办理税款担保,待财政部下发每年的免税告知单后再办理进口货物免税。

免税政策和范围的变化体现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家免税政策从只要满足国产化率要求条件下全部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均可以享受免税,到必须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享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免税的变化,无论从免税范围还是免税程序都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发生变化。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进口免税范围必然会不断的缩小,进而更加促进国产化率的提升。鉴于少部分核心设备还无法实现真正国产或还不能达到稳定运营的能力,进口免税政策仍需存在,但免税范围会不断缩小并向高精尖的核心设备和原材料倾斜。

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国产化率的变化过程

1.国产化率的计算

国产化率是指设备国产部件的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设备价值以人民币为单位,外汇价按合同签订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国产化率是考核我国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和产品的一个硬性指标。

国产化率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9] 20号文) 和国家计委 ( [1999] 428号文、计产业[2001]564号文) 的规定执行,以建设项目档期内的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价格作为国产化率的计算基数,进口机电设备和零部件以进口到按价格为计算基础。国产化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C=(A-B)/A ×100% (1-1)

其中:

C:国产化率;

A:设备(含软件)和材料+备品备件价格+专用工具及测试设备价格+技术服务的费用(国内部分的出厂价、或国外提供部分的CIF价,不含安装费);

B:A中的进口部分的CIF价格。

2.国产化的必要性

(1) 降低造价,减少成本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初期建设时,碍于我国自身生产企业能力限制,很多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致使建设造价畸高,地方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地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为减少环境污染,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因此降低造价、减少成本成为最重要的建设投资要素。而国产化是将能国内生产的设备全部国产,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不断创新,以取代对进口设备的依赖。这样一来,无论从成本还是生产周期上都大大降低。

(2) 鼓励国内企业发展,提高国内企业生产水平

提高了国内车辆与机电装备生产技术水平:由于国产化政策的支持,国内车辆制造企业通过技贸结合、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完全掌握了铝合金车体和不锈钢车体、车内装修、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基础制动、车门、贯通道、空调、广播、旅客信息和系统集成等设计和知道技术。截至2006年底,我国车辆企业已经成城轨车辆年生产能力1750辆,其中铝合金车辆1100辆,不锈钢车辆650辆。此外,国内众多厂家能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供电、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电扶梯、综合监控、环控通风、防灾报警、给排水、车辆段设备等系统批量提供配套产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体系,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3.国产化率的变化

(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初期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初期,基本依靠进口设备,造价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基本上不存在国产设备,国产化率极低。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试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20号),“确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无论使用何种建设资金,其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并以国产化率目标作为审批立项的首要条件”后,国产化率必须不低于70%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硬性条件,否则项目不予以审批。此阶段,满足国产化率成为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一个难点。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发展阶段

1999年-2007年,自提出国产化率要求之后,各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均以满足国产化率作为一个硬性评价指标,对于不能满足国产化率的项目,国家发改委将对不再审批该城市的任何新项目。因此,满足70%的国产化率成为各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追求目标,但国产化率的水平也基本上只能够达标。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加速阶段

自2007年之后,全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热潮再起。在宽松的银根环境下,融资不再是难事,而且国家宏观政策扩大内需、增投资着重向市政民生工程倾斜。在此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大批建设,国产化率也不断再新高。从2010年沈阳二号线达到国产化率85%,到2011年青岛地铁的90%国产化率,再到2013年无锡一号线90%国产化率,2014年北京地铁7号线的 95%国产化率,至最新的天津二号线机场延长线接近100%的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的最高值不断刷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国产化水平越来越高。

三、 城市轨道交通免税政策及其变化过程

1.增值税转型改革前的阶段(2008年12月31日以前)

增值税转型改革前,也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初期和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的基本政策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时,不论采用何种资金进口其余30%的设备或零部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具体办理的程序和内容是:

(1)免税类别为“国内投资鼓励项目”,海关征免税代码为“鼓励项目/789”;

(2)申请免税的前提是项目通过国产化率审核;

(3)免税批准文件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出具的《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书》(简称“项目确认书”);

(4)免税申请没有限制时间范围,取决于国产化率何时通过审核;

(5)免税的范围为在项目批准的免税额度内,免税确认书后附进口合同设备清单所列的进口设备基本全部免税。

此阶段免税政策的重点在于:在申请免税批准文件《项目确认书》前,项目要达到通过国产化率70%的要求并通过国产化率审核;进口合同中设备清单中的设备基本均可以享受免税(除不予免税目录明确规定不能免税的货物之外)。

2.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阶段(2009年1月1日至今)

2008底年国家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第43号公告和海关总署2008年第103号公告指出,对享受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上述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回复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但继续免征关税。此政策自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至2009年7月1日之后不再作为免税主要政策执行,其执行期较短,因此不做主要免税政策详细讨论。

现行免税政策的主要阶段(2009年7月1日至今):

“自2009年7月1日起,对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同时,取消相应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承担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业主以及开发自用生产设备的企业也可申请享受本规定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始进入“重大技术装备”的免税阶段。具体办理的程序和内容是:

(1)免税类别为“重大技术装备”,海关征免税代码为“重大技术装备/408”;

(2)申请免税的前提是承担项目的企业通过免税资格认定;

(3)免税批准文件为财政部关税司出具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业主免税通知单》(简称“免税通知单”);

(4)免税申请有每年固定的申报时效,过期不予受理;

(5)免税的原则是符合《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鍵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简称“目录清单”)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6)免税的范围为在项目批准的免税额度内,进口合同设备清单所列的进口设备符合“目录清单”的免税,不符合的不能免税(设备清单不是100%免税);

(7)原来的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政策取消,变为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同时原配套零配件不再享受免税。

此阶段免税政策的重点在于:能否免税关键看进口的设备是否符合“目录清单”:只有符合“目录清单”的设备可以免税,不符合的不能免税,进口合同设备清单所列进口设备不能全部免税;免税申请时间也增加了时效,不再是什么时候审批过国产化评审之后均可以免税,而是每年上报免税额度,超期不予受理。同时,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根据国产化情况逐年调整,范围从原来的绝大多数进口设备逐渐缩减至必要核心零部件设备,也就是意味着能够享受免税的进口零部件越来越少。

3.国产化率变化和城市轨道交通免税政策变化的关系

国产化率和免税政策的力度和范围呈逆向发展:

2007年前,城市轨道交通处于初期以及发展阶段,国产化率较低,基本上仅能完成到70%的国产化要求。此时的免税政策力度和范围为:只要批准项目要达到通过国产化率70%的要求并通过国产化率审核,进口合同中设备清单中的设备基本均可以享受免税,且没有任何必须在多长时间申请并办理完毕免税工作的硬性要求;政策扶植力度很大,免税政策非常宽松。

2007年后,城市轨道交通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国产化率也大幅度攀升。免税政策尤其是2009年之后明显收窄:2009年7月1日起,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归入重大技术装备免税政策,确有必要进口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在满足国产化率的要求、必须符合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所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产品清单》(重大技术装备免税清单)范围的名称以及单机用量才可以免税,随设备进口的配套件以及备件恢复征收进口税收。根据重大技術装备免税清单办理与之前只要满足国产化评审即可享受免税的进口货物明显范围减少。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免税清单也在每年进行调整,并且范围逐年递减:

财关税2009年55号文免税范围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待定)包括新型地铁车辆及其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只要能够归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基本可以免税;

财关税2010年17号文详细明确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直流供电牵引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及气体灭火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并详细列明以上系统中可以免税的零部件名称;

财关税2012年14号文调整后,免税设备系统没有变化,但是每个设备系统项下的一级部件和二级部件减少;并且增加每年必须固定向财政部申报上一年的重大技术情况落实报告,否则第二年不予办理免税申请;

财关税2014年2号文调整后,仅保留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下13个设备系统,其他全部取消免税;

财关税2015年51号文是最新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调整:调整后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只剩余7个设备系统、18项一级部件名称可以免税,其余全部取消。

以上每次免税范围的调整都是结合国产化水平和能力制定的,说明国内生产企业对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能力逐年提高,并且生产能力稳定增长。但在一段时间内,免税政策仍需存在,原因在于我国部分车辆与机电设备关键技术尚未完全国产化。一些高精尖涉及到核心安全技术的零部件,比如制动系统中制动电控单元(网关阀和智能阀)以及合成闸瓦等,因为技术以及原材料的问题,尚不能完全国产化,仍旧需要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使用需求;信号系统中的ATP/ATO计算机,也有部分仍旧需要进口设备以满足安装调试的精度和准确性。尽管如此,绝大多数设备的国产化已经充分说明我国生产企业已经逐渐具备国际先进生产制造能力。

四、结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进口零部件比率不断降低。国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更加倾向于鼓励国内制造企业创新突破,学习国外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与自身生产制造能力进行融合,不断创新产品和完善生产能力,以摆脱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设备的制约,因此进口优惠政策范围不断减小,能够享受免税的设备项目不断减少。尽管能够免税的进口零部件进一步降低,能够免税的税金金额也在逐步减少,但是由于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整体造价成本在逐步降低。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全部国产化,因此免税政策还需要扶植一段时间,但一定是向高精尖的核心设备和技术倾斜,以便于国内生产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学到核心技术并作出研发创新,真正实现全自主研发最新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将完全具备生产全部零部件(包括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并保证生产设备稳定运营的能力,届时,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将可以实现完全国产化,不再需要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9)20号 国务院办公厅 1999年2月28日.

[2] 《浅析西安地铁二号线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率核算》 闫晓萍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机电设备处 科技创新导报2013 No.08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42-02.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国产化发展现状分析》 李照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孙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杨润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 中国铁路 2008/06 P56.

[4] 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的通知计预测(1999)4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1999年3月19日.

中国轨道行业研究 篇4

发布日期:2009-06-10 新闻来源:佐佑顾问

[center]前 言[/center]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公众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广州等多个核心城市陆续建造和开通地铁,掀起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在组织与人力资源领域,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也有一定的探索和积累,同时面临着很多难题。

同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虽然外部环境、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有所不同,但行业现状有不少共性,行业发展也有趋同点。先行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来者参考和借鉴。为此,佐佑在行业研究和咨询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当前的管理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center]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特点[/center]

一、理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

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23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初具规模。其中,11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系统并投入运营,12个城市在建,另有10多个城市正在规划、申报轨道交通项目。总体来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如下特点:

1.系统工程,艰巨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专业庞杂、社会参与程度高,且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所需建设周期长。同时,由于肩负城市建设开发和服务公众的使命,关系到城市形象和民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任务承载了更沉重的责任。政府往往既要求尽可能压缩工期,又要求确保生产和资金安全。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来说,不仅要高效完成系统难度很高的工程任务,还要杜绝“难以杜绝”的安全问题,并承受由此带来的社会压力,可谓难上加难。

2.双重属性,重在平衡

作为公用事业型的企业组织,必须在各个层面平衡好公用性和企业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工程建设和运营牵涉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大都围绕相关资源的商业化,开展广告服务、地产开发、物业租赁等业务,经济效益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自主的追求目标。

3.政府投资,特殊国企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投资巨大、回报期长,部分城市尝试采用BT、BOT、BDOT等模式,但大部分城市仍以政府为投资监管主体,政府会高度关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作情况。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受制于政府的监管方式和支持力度。此外,作为政府直接投资的特殊国企,管理上通常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部分人员直接来自政府部门,有一定程度的“机关”意识,如强调风险管控、权力制衡,担

心拉开差距会破坏和谐等。

4.环境欠佳,人才稀缺

国内企业大都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设计总体总包等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小业主、大社会”的建设组织模式。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或合作模式尚不成熟;外包机构的能力、经验或投入情况,也不能完全胜任或适应其角色定位。此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工程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人才相对稀缺。这都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工期和质量。

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质,以及中国的体制背景和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如下显著特点:

1.特殊的使命:服务和安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需要实现艺术性的平衡,但在不同时期可有所侧重。

2.特殊的生存环境: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较多,政府、社会公众、各级政府部门、合作者、外包商、员工;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好坏,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3.特殊的组织运营模式:典型的“小组织、大运营”模式,即企业本身人员规模不大,但外协性和内合性都很强,与外部机构的协作以及内部部门间的协作都很多。

这三个特点,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提供了有益启示。组织模式上,实现“流程化组织、精细化运营”;队伍建设上,注重综合型、高素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管理机制上,注重评价的多维性、体现出企业定位和价值导向;文化上,倡导大局、奉献和协作——这可理解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应然状态和目标方向。

[center]第二部分 成功经验和管理难题[/center]

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成功经验

在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时空里,在利益相关者多元且影响重大的利益格局中,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所走的路充满艰辛和坎坷。尤其是在建设期,任务重、风险大,资金、人员投入大却没有收入。

总结国内行业发展经验,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我们认为,建设期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运作管理方面,需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

1.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进度、投资、安全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三大核心。在进度和质量得以把控的基础上,保证生产安全和投资安全是重中之重。要赋予安全部门职权,加强人员配置,强化安全管理职能。

同时,必须注重安全管控与流程效率之间的平衡。以投资安全为例,既要通过权限设定、流程审批等实施严格管控,还应保证对一线建设的支持作用,防止过分管控而消耗效率。

2.努力创造有利环境

有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至关重要。不仅要获得政府高层领导的关注、信任和支持,还要与政府所属各部门和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获得有效的支持和配合。有意识地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及关系维护,同时通过优良的工程业绩和内部管理争取政府的信任,这是该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工作重点。

3.合理调配有限资源

建设期各项资源投入巨大,如何有效地调配有限的资源,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

时间角度,从工程开工到投入运营,可划分为建设筹备、单线建设、多线建设及运营筹备、运营等阶段。企业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前瞻性考虑资源调配问题,如建设筹备期如何向建设高峰期过渡、建设期如何向运营期(或建设运营并存)过渡,等等。

空间角度,企业资源的调配涉及组织架构设计和人员规划等内部管理工作,这需要提升管理者和职能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较为先进的管理体系。

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管理的共性难题

聚焦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内部管理领域,我们总结出建设期可能遇到的管理现象和难题。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对建设任务的完成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制约企业发展。

(一)协调难,效率低

现象举例:部门间经常推诿扯皮,信任、协作少,监督、制衡多;遇到问题层层上报,直到集体决策;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决策流程长、工作效率低„„

原因分析:轨道交通工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多个专业甚至多个机构密切合作完成,而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实际特点,增加了组织协调的难度:

1.在工期紧、任务重的现实条件下,“三边”(边申报、边设计、边施工)成为常态。

2.作为投资巨大、监管严密的对象,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常以相互监督和制衡为手段进行风险控制,这在工作分工、部门设置、授权等方面都有体现。

3.在建设任务重、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对职能分工、流程设计考虑不足,或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在无谓的磨合中丧失了效率。

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有些是有意为之,有些是考虑不周,但都导致企业内部协调难、效率低。这一方面直接影响建设进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另一方面会损害人员的积极性、责任

感和归属感,不利于组织建设和长远发展。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平衡风险管控和效率提升。该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涉及企业的组织模式、流程体系、责任体系及文化氛围等。

(二)激励少,发展难

现象举例:员工抱怨薪酬少,付出与收入不对等;员工积极性不高,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企业很难招到业内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够„„

原因分析:员工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如何激励员工是企业运营发展的关键,但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满意度普遍不高。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激励不足的问题:

1.薪酬总额的现实限制。作为政府投资的国企,尤其是在建设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费用包括薪酬总额,政府会严格加以控制。

2.相同数额,发法不同,激励效果有异。一种现象是“公司花了钱、员工没感觉”,企业人均支出不少,员工却抱怨工资低。追究下来,虽然工资表上的数额不多,但各种名义的奖金、福利加起来不是小数。另一种现象是“与外面比不低、与内部比不公平”,与当地水平比薪水不低,但关键岗位、业绩优秀的员工总是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平均主义”,做不同事的人、不同能力的人之间,没有体现足够的薪酬差距,从而产生了不公平感。

3.激励手段单一,激励等同于薪酬。经过对多家企业的全员调研,我们发现,吸引员工的不仅仅是薪酬,员工对改革的期望也不仅仅是工资改革。员工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价值导向是多维度的,特别是年轻的高素能人才,更关心职业发展和学习提升。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人员去留和工作状态的重要因素。企业应深入研究员工需求,采取组合式激励。

(三)人员多,人才少

现象举例:各个部门都伸手要人,人员数量没有依据;要人的时候招不来,招到以后无法立即上手;职称高、学历高,但工作能力一般;人多,但事做得不理想,总感觉缺人„„

原因分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间不长,项目管理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不足,而投入建设的城市日益增多,人才特别是高端的成熟人才势必相对紧缺。

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度。如: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到位,人员招聘没有通盘策划,人才没有提前储备;人员素质能力标准没有建立,选来的人与岗位要求不符;招聘只注重人的数量,没有关注人的能力层次和结构,等等。

还有配套机制的原因,如激励机制没有到位,薪酬不具吸引力,发展空间有限,等等。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不仅要高效地选对人,还要用好人、培养人、留住人,这才是走出人才困境之道。

[center]第三部分 针对管理难题的解决思路[/center]

根据以上对共性管理难题的判断,结合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现状,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一、变革组织模式,优化工作流程,重塑企业文化

解决“协调难,效率低”难题的先决条件,在于领导班子能够达成共识,认识到效率的重要性,认同协作大于制衡的道理,其核心是风险管控和运作效率的平衡问题。

1.变革组织模式:建设初期,以工程建设为核心,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的架构。随着建设任务不断推进,部门间的协调量增加、协调难度增大,这种模式逐步不适应组织发展。

纵观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组织模式演进,大部门制、适当授权、落实责任、强化执行是一般趋势和共性做法。施行大部门制需要配套条件,组织模式的变革也需要选择时机和节奏,采取怎样的方式、步骤,在什么阶段、节点调整,需结合企业具体实际而定。

2.优化工作流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小组织、大运营”的特点,决定了流程的重要性。明确职责划分、优化流程,有助于协调部门间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改善各级管理者陷于部门间协调、难以顾及内部管理的问题。除了流程图、制度、表格之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流程管理体系。流程优化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3.重塑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最好的指挥棒、凝结剂和协调器。推动组织变革和流程优化,必须重塑企业文化。最关键的是,明晰企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并在全体人员和各部门之间达成共识。此外,企业文化还是吸引、激励人才的有效方式,直接影响人员的工作状态。

二、改进岗位体系,完善薪酬体系,建立全面激励机制

“激励少,发展难”问题的解决,是轨道交通企业完成“非常”任务的有力保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激励人员的效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薪酬改革:即改革“机关式”的工资制度,建立“价值导向、以岗定薪、能高能低”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设计要点如下:

分类管理,明确策略:在岗位分类分层的基础上,从岗位价值、岗位弹性、人才稀缺度等维度,分析确定企业薪酬策略,包括市场定位、薪酬组合、薪酬结构等。

导向价值,以岗定薪:以岗位价值作为确定薪酬的主要依据,选取岗位影响、工作风险、决策范围等要素进行岗位价值评估,适当拉开不同岗位及不同岗位层级的薪酬差距。

规范结构,适度浮动:优化或简化薪酬结构,明确计薪要素,使隐性收入显性化;同时,将薪酬与绩效挂钩,适度浮动,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宽带薪酬,双条通道:设计相对宽幅的薪酬区间,形成薪等、级、点框架,将收入与人的能力、绩效挂钩;同时,拓宽专业岗位的薪酬空间,与部分管理岗位的薪酬区间相重叠,以吸引、激励和保留专业人才。

制度管理,薪酬可控:建立定薪、调薪等程序和办法,结合岗位、编制等管理制度,打通员工的薪酬发展通道,使薪酬管理有据可依;同时,结合企业的绩效考核和业绩管理机制,使薪酬总额处于受控状态。

2.全面激励:对那些年富力强的高素能人才,除了薪资和奖金之外,还应侧重于职业发展和培训培养。职业发展体系的完善,一方面是搭建多条发展通道,如“技术-管理双通道”,使不适合做管理者的技术人员在专业通道上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是健全岗位管理(晋升、轮岗等)制度,使人才得到成长并脱颖而出。

三、科学规划和储备人才,完善人才选拔及调配机制

“人员多,人才少”问题的解决,从加强“选”、“用”、“育”、“留”四个环节来实现。这里着重讲“选人”和“用人”,包括规划和储备人才、完善人才选拔及调配机制。

1.规划和储备人才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人才需求有明显的阶段性,加上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必须前瞻性地规划和储备人才,分步骤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人才,以缓解短期与长期的人才紧缺状况。人才的规划和储备,不仅要关注数量问题,更要关注素质、层次、类型等结构问题;不仅着眼于一两年的生产计划,还要支持企业中长期发展,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选对人,首先要明确人才标准。在建设期,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型、高素能人才——兼具技术才能和管理能力,兼具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协调能力。因此,对岗位的任职条件,要做综合性界定——从学历、职称、工作经验等硬件,到技能、素质等软件。其次,要用心策划和组织招聘。“选对人”,对于“用好人”和“留住人”事半功倍;应从“用好人”和“留住人”的角度,思考如何“选对人”和“招到人”。招到人,要做很多功课,如设计素质模型,优选招聘渠道,应用测评工具,等等。

3.完善人员调配机制

完善人员调配机制,意在把内部人力资源盘活,把人才用好。在业务类人员调配方面,建设期的重点是,解决专业人才归口管理和分线、分部门、分阶段的问题;进入运营期,重点在于怎么把人调配到不同的运营和资源岗位。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有专职的调配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人员管理和岗位管理等相关制度。

上一篇:经营者一般义务论文下一篇: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