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备四篇

2024-05-11

石油储备 篇1

2007年12月18日, 我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我国石油储备三级管理体系正式启动:即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由国家出钱, 中石油、中石化、中化总公司负责建设, 待项目建成后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接管, 负责运营。2007年12月19日, 我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也在经过一年的试运行以后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建立石油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 防范石油供给风险,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随着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大, 我国面临的国际风险也将逐渐加大。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波动或供应中断, 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和石油石化产业, 甚至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国家安全[1]。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成立和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成功验收拉开了我国石油储备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的帷幕, 但是应当看到, 我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美国、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建设石油储备, 管理和运营经验非常丰富, 两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在储备的机制、运作和储备方式上, 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1 美国、日本两国的石油储备体系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 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第一道防线, 也是美国能源保障政策的基石。早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 美国即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原先设定的储备目标是10亿桶, 目前的实际储备能力约为7.27亿桶, 实际储备量约6.98亿桶, 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2007年, 为应对原油供应出现暂时中断等紧急情况, 美国强化了石油储备战略, 布什总统在2007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宣布, 到2027年要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翻一番, 达到15亿桶。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 也是对外部石油资源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 其石油需求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对中东的依存度最高, 为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以防范有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1975年日本开始实施《石油储备法》, 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77年日本又颁布了《石油公团法》, 石油公团又开始推进国家储备, 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经过30年的不断完善, 日本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已成为本国石油消费的安全保障, 其储备量已达到满足161 d的石油消费。另外, 韩国与日本2007年6月18日签署一份石油储备共享协议, 根据协议韩国和日本将在供应短缺时共享其石油储备, 而这一协议能够使日韩两国更好地应对因国际原油供应紧张导致的突发紧急状况。美国、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是比较典型的体系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2]。

1.1 战略石油储备立法先行

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经济, 且又投资巨大, 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 没有法律保障是不行的。美、日两国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规范与顺利进行, 都动用了立法工具, 使石油储备建设有法可循。如美国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海军油储生产法》、日本的《石油储备法》、《石油公团法》, 对石油储备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石油储备的宗旨、目标、规模、体制、资金以及采购与投放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法律条文中都有明确规定。不同的是, 美国的石油储备法专门规定了政府石油储备建设问题, 对民间储备则未作明确规定;日本的石油储备法对政府与民间储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日本对法定民间储备的责任人炼油商、石油销售商与石油进口商的储备量都依法加以严格限制, 包括须定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石油及其制品的储备量等情祝。

1.2 储备基地均衡布局、储备方式灵活多样

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 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廉; (2) 安全程度可靠; (3) 进出油的运输条件方便; (4) 以输油线、炼厂为依托, 适度分散, 靠近大的石油消费区。

美国政府储备采取集中布局的形式, 主要集中于境内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这里地质条件优越, 这里也是美国最大的石化工业中心, 进口原油的主要入口, 有密集管道网向全国辐射, 在发生进口原油中断时, 可迅速将原油送至沿岸与内陆的炼油厂。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储备方式是盐穹储备, 这一储备方式被西方称为具有高度战备安全的石油储备方式。这些天然储油罐每个直径数百米, 最深可达3 000 m以上, 不但能够有效防范军事打击, 而且洞中巨大落差形成的温差能促使原油在洞内不停流动, 从而不会沉淀变质。而且同其他储备方式相比, 它还有以下优点:基建投资少, 周期短;占地面积小, 库存容量大;便于防爆、防火、防污染, 环境危害小。另外, 这种储存方式非常便宜, 每桶成本只有1.5元, 为地面油库的1/10。根据《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法案, 美国先后建成了4个地下岩洞式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另一种储备方式是资源产地储备。即将探明的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暂不开采, 而保存在地下加以储备。比如美国在阿拉斯加重要产油区划出大片含油区域, 探明石油储量后就地长期封存, 只探不采, 以备急需。

日本加强石油储备的方式多种多样, 最初依靠油轮储油, 后来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到1996年, 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结束了油轮储油的时代。日本政府的石油储备基地主要设在九州地区, 容量占全国的42%。石油储备的方式主要有海上油罐方式、半地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除了已经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之外, 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3]。

1.3 储备规模适度、品种多样化

美国石油储备以原油储备为主, 美国《能源政策和储备法》授权的最大联邦战略储备规模为10亿桶, 计划储量是7亿桶原油和200万桶加热油。从1977年正式储油开始, 原油储备量逐步增加, 但从未接近过这个极限。直到“9·11”事件后, 总统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石油储备, 拨款15亿美元扩建储油设施,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在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发生前才达到7亿桶。加上商业库存, 美国目前石油储备足够满足国内158 d需求。美国政府还特别重视军事用油供应。早在1912年至20年代中期, 国会就陆续通过法律将国内4块可能有丰富油气储藏和3块有大量页岩矿藏的广大地区划为“海军用油保护区”, 规定只允许海军在战时急需时经国会批准后才可以动用。至今这些矿藏还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

日本已建立了包括原油、成品油和LPG (液化石油气) 在内的民间和政府两级石油储备。截止到2004年11月底, 加上租用的民间储罐, 日本政府实际储备量为5 099万m3的原油, 相当于91 d的消费量, 而企业储备量达到4 554万m3 (换算为成品油) , 相当于85 d的消费量。政府与民间石油总储备量达到9 398万m3当量成品油, 相当于日本176 d的消费量水平。除石油外, 日本还储备有供50 d消费的液化石油气[3]。

1.4 储备资金来源多元化

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政府战略储备和民间商业储备, 政府战略储备费用由财政承担。从1976~1999年底, 美国政府已拨款212亿美元用于战略石油储备。每年仅维护和经营费用就高达2亿美元, 分配比例为:75.4%用于购买石油, 22.9%用于仓储设施建设和维护, 1.7%为管理费用[3]。这一费用已成为美国政府一项沉重财务负担。

日本做法是征收石油税, 设立专门帐户, 主要用于政府储备;编制国家石油储备特别预算, 作为专项资金使用;通过政府和信贷部门筹集公共基金。日本资源机构所需费用和与石油储备相关资金经政府部门 (经产省) 审批后由政府财政支付。

2 美日两国石油战略储备对我国的启示

2.1 战略石油储备应立法先行

我国有关石油战略储备的法律目前还属空白, 这和我国目前的石油安全形势很不相符。因此, 为了使石油储备体制尽早走向正轨, 我国应该借鉴美、日立法先行的成功经验, 首先建立专门的石油储备法规, 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建立全面的《能源法》或《石油法》。根据美、日石油储备法规的内容, 我国的石油储备法规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石油储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储备模式、储备主体及其储备义务、储备规模、目标和品种、储备基地布局、储备计划和预算的制定与决策程序。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 有法可行, 有法律保障。

2.2 储备基地的选择, 储备规模和品种的确定

为防范进口石油供应中断风险, 石油储备基地, 特别是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必须具有两种能力, 即平时便捷吸纳进口原油填充入库能力, 应急时快速把储备原油分配输送到各个炼油厂能力。因此,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决不能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与石化中心、转运站、输油管线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储运分配系统, 从而保持着高度可靠性和灵活性。我国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的四个基地侧重保障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华东沿海省市石化、炼油企业的石油供应安全。建议在后续基地建设中注重华南的用油安全。

关于储备规模的确定, 从安全角度考虑, 储备规模越大越好;而从企业经济角度来看, 库存越少、周转越快越好。因此, 既要从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 又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 还要考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才能确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储备规模。根据中国的情况, 我国可以用15 a左右的时间, 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具体实施可以分步完成: (1) 2006~2010年期间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初期, 该阶段的规划目标是使我国总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达到30 d进口量水平; (2) 2011~2015年期间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稳步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规划目标是使我国总的战略原油储备量达到60 d进口量水平; (3) 2016~2020年期间为储备建设逐步完善阶段, 储备规模是90 d的进口量。

在储存品种方面, 加大力度开发我国的天然气资源, 借鉴日本的做法, 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且能源缺乏的东南沿海地区, 建立液化天然气的储备, 除供沿海地区消费外, 还可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组成部分。作为储备资源, 除原油、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储备外, 还应注重资源型储备。即将可能蕴藏有石油的区域加以保护, 作为后备资源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或者是将一些已经生产或没有投产的矿产地 (如油井、探明储量的油田等) 封存起来, 以备非常时期使用。

2.3 储备资金来源多元化

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 这一费用已经成为美国沉重的财务负担, 而日本石油储备的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 所以我国石油储备资金筹措可借鉴日本的做法, 通盘考虑。国家是主要投资者, 前期的建设资金由国家出资。购油费用还可通过征收燃油税, 其中拨出一部分作为石油储备基金, 专门用于购买石油。企业储备费用自理, 政府可提供低息贷款, 并给予加快折旧、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石油储备综合管理费用完全可由负责石油储备操作的具体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等负担, 因为作为石油储备动用后的主要受益方, 以国家作后盾, 它们完全有义务和能力。

另外,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的闲置一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将外汇储备转换成石油储备是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条合理解决方案。一方面可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汇率风险,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石油金融”的支持实现石油战略储备的廉价建设。

参考文献

[1]付丽苹, 李铭.构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思考[J].战略研究, 2007, (12) :52-53.

[2]安丰全, 裴建军.对日本石油储备管理经验的新认识[J].国际石油经济, 2007, (3) :35-39.

石油储备 篇2

由于现今的地下资源储备、海外资源供应基地建设和锁定期货价格等方式均不具有成功代替实物储备的功能和作用。同时, 应对突发事件、防止石油供应链中断, 防范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危机, 必须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运输体系, 加快制订和实施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实施方案, 落实保障中国中长期石油供应安全的战略措施。

1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实施

中国的石油储备资源并不富裕, 必须以国家储备和企业储备并举的方式, 充分做好石油资源战略储备工作。国家石油储备是由政府出资并直接控制的石油资源, 不以盈利为侧重点, 是以防止因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剧烈波动及所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作为主要功能和作用的, 旨在确保稳定供应国内石油, 维护经济安全。遵照有关规定, 石油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必须保有最低库存量, 即企业储备。在石油市场剧烈波动等紧急情况下, 企业储备的作用是动用储备资源, 维护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利益, 进而保障国家利益。

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 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和目标。石油储备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以确保石油储备目标的实现。鉴于当前紧急情况, 必须抓紧建设政府原油储备基地, 提高石油企业库存水平, 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初步构建中国石油储备的基本框架。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储备规模, 增加储备品种, 完善储备体系, 求得合理的储备规模, 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1]。

国家必须制定有关石油生产、加工、储备、运销等的政策法规, 利用法律手段规范企业行为, 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实施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更好地保障国家石油经济安全, 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具体的战略目标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对获得探明储量的油气田, 认真做好监管, 确保国家战略储备及勘探开发, 建立适当的资源补偿机制, 制订相应政策。另外, 对已探明储量且需要封存的国家地下战备储量, 应制订对石油公司勘探补偿的规则;二是对储备油库的建设和管理, 包括储备石油保管、动用和轮换, 储备资金的来源和运用, 都应实行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 保证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循, 严格实施, 以确保实现石油储备战略目标的实现。

2 采用石油钻井技术储备石油

中国能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即开拓国际石油市场, 分享全球石油资源。特别是必须高度重视石油企业的国际石油钻井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已占据的战略地位所引起现今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作用。

长期以来, 石油钻井系统只在油田内部的狭小范围、环境相对简单的市场内从事工作。若要真正实现国内石油战略储备工作, 石油钻井系统必须抓住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针对性地, 有重点地选择工作目标, 划定战略区域, 集中优势力量, 强化运做, 做到市场选得准、进得去、站得稳。唯有如此, 才能制订出统一的战略和经营规划, 真正融入海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取得规模经营, 保证持续、稳定地发展, 做好海洋环保工作[2]。

由于现今中国的钻井系统, 对国际钻井市场的随机性, 境外施工的复杂性以及单队、单井出击的风险性, 还没有透彻了解, 常常在尚未看清项目所在国家的基本情况就进行项目运作,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大了项目的风险。因此, 除了一定要做好国际市场的战略研究, 石油钻井系统开拓国际市场, 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具体项目的基础研究, 包括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海关手续、税收、财务运作方法等。唐山, 还必须进一步做好海洋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 实现石油钻井与环保双向目标。

3 石油储备与海洋环保双向工作并举

中国沿海经济和海洋开发的迅猛发展, 使得海洋环保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基于港口、船舶、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开发、石油钻井、滨海旅游等的污染防治及沿岸陆地污染源的治理, 对各种海洋环境监测议器、环保设备、环保产品及技术的需求大大增加[3]。

虽然中国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体系逐步完善, 技术支撑系统已有成效, 监测装备和手段日渐增强, 已形成全自动、全天候、立体化的监测能力。实力发展壮大的监测技术队伍, 乃至监测技术、技能和水平都有了更好地提高[4], 但是, 总体上看, 由于技术基础薄弱, 资金投入较少, 现在的开发重点仍局限于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致使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现场快速污染监测技术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在产业化方面, 缺乏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机制, 造成先进的海洋环保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缓慢, 成果转化率低。此外, 整个社会的海洋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 对海洋环保的监督管理和污染治理力度不够, 阻碍着海洋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的发展[5]。

对此, 钻井系统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内外兼顾, 统一管理。石油专业工程服务作为最主要的钻井工程服务, 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体系, 大体上形成以提供钻机服务为龙头, 以固井、测井、中途测试、地质录井、泥浆、定向服务、取心、下套管和油管服务等为配套的综合工程服务, 甚至还延伸到设计、咨询和相关的采购服务。在做好海洋安全环保工作的前提下, 真正实现石油储备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 建立相应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各种污染物处置技术及生态恢复技术, 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为核心, 形成海洋环保高技术产业, 增强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针对中国石油储备过程中, 海洋环保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的问题, 需要大胆创新, 利用国内外的科技力量、以现有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应用单位的已具有条件, 加强科技界、应用单位和产业部门的互助合作, 加速成果转化。着重点放在成果的中试、产业化上下工夫。还可利用重点污染行业中选择一些先进的环保生产工艺技术, 建立示范工程, 并逐步加以推广。转变现有观念, 建立健全环保科技市场体系, 真正发挥科研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 取得石油储备成功运输与海洋环保工作双管齐下, 更好地协作发展。

4 结语

利用石油钻井技术在中国建立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运输工作体系, 并做好海洋环保工作, 是现今国家必须要加强完善的重要工作。同时, 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运输体系, 也保障了对突发事件、防止石油供应中断, 防范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石油钻井技术在做好海洋环保工作的前提下, 保证了国内石油储备运输, 加快了综合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涛.郭义昌.曲波.石油钻井现场作业安全管理与监护[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3]廖谟圣.海洋石油钻采工程技术与装备[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4]姜伟.海洋石油钻井工程力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石油储备拉开序幕 篇3

储备中心揭开面纱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人士介绍,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就设置在能源局之下。与能源局之下的行政机构——石油储备办不同的是,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据了解,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将作为我国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行使出资人权利,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和管理,承担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同时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石油储备中心负责判断储备石油的时机,比如在油价高的时候,可以抛出一部分石油,等待油价回落时重新购入。不过,石油储备中心履行国家石油储备义务,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国家发改委方面表示,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一方面可增强中国石油储备的管理力量,另一方面还可理顺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层级关系。

这一表态自然令人联想到2007年年中的一场审计风波。当时,国家审计署披露,在我国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项目的建设管理中,国家发改委未报经国务院批准,自行将总投资额调增了28.5%。国家审计署还提出,国家发改委具有项目申报、概算审批、投资安排、建设管理和建成后运营管理等多种职责,不利于(石油储备基地)实行公司化管理,不符合政企分开原则。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将采取类似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的运作模式,在业务隶属上暂归国家发改委管辖。

石油战略储备与世界接轨

此前,中国已经公布第一期4座分别位于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的原油储备基地名单,而储油基地的注油工作已经于2006年低调开始,结束了中国没有石油战略储备的历史。石油储备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石油战略储备向透明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运作方面迈出新的一步,也意味着中国在大力重视能源安全、积极应对能源危机方面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布局和更充裕的财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按照初步规划,这些基地建成后将储备多达6800万吨原油。专家表示石油储备将主要来自进口。

“设立石油储备中心的职责是行使出资人权利,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承担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变化。”国家发改委称。

为了防范石油供给中断的风险,像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开始着手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而这一举动在当前国际油价持续“高烧”的情形下显得尤为举足轻重,因为在增强本国勘探开发能力的同时,中国也正从海外进口更多石油,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2006年初,我国就对外透露了开始组建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计划,与此同步推进的还有切实增强战略石油储备能力。

能源研究专家、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曹新表示,从国际惯例看,建立石油储备一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即急需之用;二是为了平抑油价。曹教授认为,从我国的情况看,显然还是为了应急之用。

油储中心隶属发改委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由国家出钱,中石油、中石化、中化总公司负责建设。根据计划,待项目建成后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接管,负责运营。

根据我国石油储备三级管理体系的设定,国家发改委作为石油储备的管理者,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则是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而石油储备基地则担当石油储备的重任。不过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缺位,尽管自2004年以来已经启动了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但三级管理体系一直未能理清。

2003年起,国家发改委设立了石油储备办公室,石油储备办公室与发改委能源局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石油储备办公室主任一直由能源局局长兼任。从2006年开始,国家发改委着手组建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并从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借调了部分工作人员参与筹备。来自业内的消息认为,石油储备中心很可能由发改委下属的能源局领导,但也有发改委内部人士透露,此前媒体报道可能有误,石油储备中心和能源局应该是平级机构。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应加入商业储备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对市场主动控制力却相当有限,进口石油的绝大部分是按现货价格进行交易。这就意味,如果要完全依靠国际市场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必将会对已经高企的石油价格进一步推波助澜,储油成本将是难以承受的。

目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在200万至300万吨之间,2010年前将增至1200万吨,也就是相当于1个月进口量的水平,2020年将增至相当于3个月进口量的水平,基本达到国际能源署(IEA)建议标准。当然,再加上企业的商业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届时还是比较可观的。

有中国石油问题专家曾经建议,石油储备体系实际上包括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国家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市场剧烈波动的能力,而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商业储备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现状 篇4

中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权威人士指出,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除石油出现危机外,今夏电荒、煤荒亦接踵而来,中国面临着能源危机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9112万吨。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最迟在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就将突破1亿吨大关。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石油市场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且中国的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资深研究人士分析称,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原油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加。2003年前三季度,国内GDP增速为8.5%,而同期原油消费需求增长竟高达9.2%。

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2002年的每日495万桶,增至2003年的每日539万桶,今年则已增至每日570万桶。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中国原油需求持续膨胀。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中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做了预测,分别为2.80亿吨和3.60亿吨;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亿吨、3.10亿吨、3.5亿吨和4.0亿吨。

在庞大的需求背后,是中国的石油储备和开采能力的日益窘迫。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保守估计,在2005年、2010年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1.0亿吨、1.5亿吨和2.0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

据预测,如果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安全隐患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买家。然而,随着世界油价的飙升,中国获取石油的代价已经越来越大。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静地徘徊在20美元附近的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已经疯狂地赶上和超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达到41美元/桶。

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或长期供应能力不足,也不是由于政治、军事冲突而对我国实行石油禁运。上海社科院刚刚完成的《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关于能源方面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东地区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当然也不完全排除由于其它国家间的重大冲突造成短期石油供应受阻波及中国。

粗略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据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大伟认为,中国石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供求矛盾日益显著、原油进口通道单

一、原油供给受制于人和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等。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进口原油运输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遇到战争、外

交或是其它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能源安全问题,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等因素。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看,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此外,由于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受制于它国日益突出。从目前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国际经验证明,战略石油储备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保障供给。即保证一段时间内的石油应急供应,使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二是稳定油价。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本身对市场就起着制衡作用。尽管石油储备是对付石油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在于遏制油价的上涨;三是威慑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国家能及时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所需的时间,还可迫使潜在对手慎用“石油武器”。

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早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酝酿,直到2004年才正式得到批准。按照规划,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预计2007年至2008年,大连、黄岛、舟山其他三大石油储备基地将陆续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逃? 石油储备能力,届时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超过30天。

也就是说,15年后,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才只能满足全国30天的消费。而据有关资料披露,目前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发达国家,美、日、德、法四国的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可分别满足158天、161天、117天和96 天的石油消费。相比之下,我们的战略储备远远不及。这就难怪国务院官员称,向战略储备基地注入第一桶油,“从整个中国能源战略来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构建石油储备体系不只是注油这么简单,有关石油储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管理办法的制定、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和油品结构、战略石油储备立法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然而,即便是这样,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也牵动了世界的目光。一者,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储油数量堪称巨大,这极有可能打破国际石油供需的平衡,引起国际油价的波动;二者,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从长远必然拉动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油价;三者,中国启动石油储备,是在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并接连创出年内新低的敏感时期,时时观察着国际油价的世界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国际炒家的视线都紧盯着中国。出人意料的是,镇海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的消息,并没有对国际市场造成冲击,油价仍维持着下跌趋势。这说明:第一,中国启动石油储备的时机选择是恰当的;第二,中国注入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石油主要来自国内,策略是正确的;第三,中国不是国际油价高企的“罪魁祸首”,“中国威胁论”再一次被事实否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石油储备“将采用一个可控的、渐进的方式来完成”;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将主要不会采用商业化采购方式从国际原油市场进油,而将以合作开采的“份额油”为主要储备油源。这表明,中国不希望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引起国际油价波动。

起源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目前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达到了7.27亿桶原油这使得美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同时还可以利用原油储备作为武器与欧佩克OPEC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反观中国如果没有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既无力充分保障国家原油安全亦无力争取国际原油价格定价权。

早在1993年随着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便对是否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展开了首次讨论。此后有关中国发展战略石油储备将对市场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始终不绝于耳。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正式始于2000年。当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0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当时80%的进口原油却来自中东进口依赖单一而漫长的海路。基于规避原油供应不足或中断风险的考虑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海运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组成讨论组专题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储备问题。2001年在十年规划中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石油战略储备的计划。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在海岸沿线的青岛黄岛、大连新港、宁波镇海、舟山岙山开工建设四大地上石油储备基地并同时开始调研二期战略油库选址。

上一篇:外科治疗:血管内治疗下一篇:股票市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