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十篇

2024-08-31

加强基层医疗 篇1

1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成立由院长为组长、主管院长为副组长, 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如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 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 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管理, 由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进行监督为基本框架的管理体系, 保证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培训, 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

坚持深入科室, 对重点部门及保洁人员强化培训, 科室对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由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进行严格的分类收集, 严禁与生活垃圾混装。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药物性等废物的分类分别置于专用容器内。 (1) 感染性废物使用符合要求的、有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收集, 放入标识清楚、防渗漏的临时存放容器内, 待转运处理; (2) 病理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 处置之前低温保存; (3) 化学性废物可经降解处理后排入医院污水系统; (4) 药物性废物装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药物, 少量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 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5) 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等防渗漏的坚固容器内。但应注意:医疗废物在丢弃过程中如已发生分类错误, 切忌重新分类, 禁止手直接接触, 如感染性废物误丢入生活垃圾桶内, 只能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其他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 应增加一层包装。

3 制定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流程

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上必须有警示标识, 包装袋为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黄色塑料袋, 当医疗废物收集达到包装袋的3/4时, 袋口进行有效封扎, 防止泄露和遗散。每个包装袋外均系有中文标签,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的科室、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由专职人员负责, 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 用密闭的容器和车辆下科室收取并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点。运送工具每天用含氯消毒液终末消毒。科室及暂存点的医疗废物登记本按要求规范登记。

4 加强督导, 严格监督管理

经常进行随机性抽查、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向科室反馈, 并指导科室进行整改, 纳入经济考核。

5 加强职业防护

(1) 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专职人员, 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2) 做好个人防护, 工作人员在直接接触医疗废物前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 如接触感染性废物或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戴双层手套, 接触后洗手或手消毒, 如遇针刺伤, 要立即脱下手套用流动水冲洗, 规范挤出血, 用碘伏等局部消毒, 填卡上报; (3) 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通过实践证明, 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治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加强基层医疗 篇2

本文所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相对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的, 具有特定的含义。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二是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

河北省有11个市, 136个县, 1962个乡镇。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99所。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202所, 中医院135所;乡镇卫生院1962所 (含中心卫生院、所) 。据2010年账面统计资料显示, 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负债金额为64.88亿元, 平均资产负债率28.97%。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负债42.99亿元, 占66.26%, 资产负债率28.91%;中医院负债11.43亿元, 占17.62%, 资产负债率36.06%;乡镇卫生院负债10.46亿元, 占16.12%, 资产负债率24.01%。县级综合医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52%、146%;乡镇卫生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41.68%、138.29%。县级综合医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41.06%;乡镇卫生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32.92%。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原因分析

现以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负债为例进行分析。负债总额共计53.45亿元, 如果按类别和用途进一步细分主要分布在四个方面: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15.36亿元;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31.71亿元;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5.34亿元;其他1.04亿元。分别占负债额度的29%、59%、10%、2%。其中, 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其他债务的比例, 县级医院为32%、56%、10%、2%;乡镇卫生院为14%、72%、10%、4%。

据初步调查,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 国家投入政策不到位。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主因。目前, 河北省县级医院在职人员工资, 基本由医院自身收入解决。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地区, 职工“三险一金”财政负担或负担一部分, 贫困地区要靠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 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实行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的政策, 但大部分地区, 因财政困难或其他原因, 当地政府不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 只好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解决, 从而形成了医院债务。

第二, 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家《大型乙类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出台前和出台之后短期内, 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其原因一是医疗机构自筹款买设备, 不用上级审批;二是国家定价大型医疗设备收费偏高等。

第三, 新型合作医疗需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 河北省农民参合率达到94.46%。农民基本医疗费用的解决, 使医疗需要需求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 农民得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已成为常态, 加之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报销比例较多, 许多医院人满为患, 特别是住院病人骤增。初步统计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平均每年增加20%-30%。为适应病人医疗需求, 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的方式, 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扩建或购置急需的设备等。

第四, 医院正常发展。突出表现在国家拉动内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规模投资之前。在国家“卫生三项建设”期间, 主要是后期, 因为当时项目投入较少, 国家的投资额度与建设项目差距太大, 而地方政府又没有能力投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方设法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2005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投资建设, 但政策规定, 凡是达到建设标准的医疗机构不再投资, 以前欠款由当地负责解决, 基本上形成了“鞭打快牛”的做法。据河北某县统计资料显示, 该县乡镇卫生院建设欠款达538万元, 至今没有能力还款。此外, 由于缺少周转金制度, 普遍存在医院药品、医疗耗材等欠款, 据调查一般从购买之日起, 拖欠3至6个月的居多, 导致了短期大量拖欠, 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新的债务模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化解对策

负债运行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沉重负担, 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如何走出过度负债、过度医疗、过度收费形成的恶性循环怪圈,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资产变现解决, 迁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可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其原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拍卖, 拍卖所得用于偿还欠款;财政还本付息解决, 国家已经界定政府举办的医院属于公益性质, 在经营上实行保本或略低于、略高于成本的收费政策, 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资或贷款建设的房屋、设备等, 均为国有资产, 考虑到本身偿还难度, 地方财政理应负责还本付息;贫困地区由中央和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贫困地区财政困难,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本身或地方政府均无财力解决, 建议这部分债务由中央或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省市县财政分级负担解决, 采取省市县乡债务分摊的办法解决, 在具体操作上, 不搞一刀切, 地方财政状况好的可以多负担一些;改制解决,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在非营利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 打破融资瓶颈,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变部分负债为资本, 以解决债务负担, 从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同时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周转金制度, 为解决医院短期欠款, 建议由同级财政、卫生主管部门, 重新核定医院专用周转金, 用于药品、耗材采购的周转使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思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主流是好的, 其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负债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了卫生事业发展,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 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 负债率与医疗机构发展相适应。鉴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职能、收入、服务范围和专业要求等各不相同, 是否进行负债经营?负债额度如何确定?不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决策管理。简而言之, 就是要使得衡量偿债能力指标之一的负债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及其发展相适应。县级综合医院等业务收入好、积累多的单位, 具备偿还能力的, 适度负债是正常的, 有利于医院建设与发展, 但要注意贷款发展需量力而行;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大量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卫生保健、基层卫生管理等任务, 应少负债, 或直接按公共卫生机构等同对待。

第二, 负债与还款预期相适应。负债必须以融资机构的业务收入和业务发展能力为标准核定, 以不损害机构稳定发展为基础条件, 以单位预期收益为尺度, 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保证债务效益和及时按期限偿还为主要目标。

第三, 负债率与资源配置标准相适应。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贷款或社会融资发展医疗卫生项目, 要在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框架之内, 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 与社会发展与群众需要需求相吻合, 坚决防止盲目发展和扩张等。

第四, 负债率与卫生投入相适应。负债在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收入的同时, 还要把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考虑在内, 把国家投入政策作为重要依托, 以此确定负债投资项目, 防止负债过多导致长期无法偿还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违规行为。

第五,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一是建立政府融资平台, 严格项目审批, 规范负债规模, 确保项目效益, 防止出现资不抵债等行为;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贷款或社会融资, 要严格禁止将房产或重大设备等国有资产作为抵押;三是尽快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经营保障评价系统, 加强财务监管, 规避融资风险;四是尽快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融资办法, 规范融资行为, 规避融资风险, 提高融资效率, 更好地利用社会资金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加强基层医疗 篇3

确定正确的病原菌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采取各种有关标本(如血常规、痰培养、尿常规、胆汁、脑脊液及各种体液)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作细菌药敏试验;同时保留细菌样本,以便需要时做联合药敏试验。

而在医疗设施较差的基层医疗单位要达到这一标准就显得很困难。为此我们认为医疗主管部门或所属主管部门对这些基层单位应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备及监管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社区医疗、乡(村)镇卫生院、个体诊所走联合办医之路,这样既减轻这些单位或个人达到要求的经济负担,又加强了基础检查设备的配置,不但改善就医环境,而且更有利于疾病的正确诊断,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高效性。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选药

基层医疗单位医师、药师必须熟知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适应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动学特点、禁忌证等。在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未获结果前,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开始经验治疗,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其抗菌谱、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源、药品价格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当明确了致病原时,则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循证目标治疗。有些基层医疗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原则,以至贻误病情,并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为每一种抗菌药物都有其适应证。

应用抗菌药物要注意病人的机体状态

考虑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他们正处于机体发育和快速生成阶段,其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低,肾小球滤过率较低,多数抗菌药物尤其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排泄较慢,故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抗菌药物的用量时,其血药浓度尤其游离药物浓度比年长儿童和成人高,药物半衰期也会延长。

老年人体质较弱,其肝肾功能及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日趋减退,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青壮年低,故使用相同剂量抗菌药物后血药浓度较青壮年高,药物半衰期也延长,故老年人应用抗菌药物,尤其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肾毒性药物时,用量宜偏小,并根据肾功能检测情况随时调整剂量,尽可能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确保安全。

孕妇肝脏易受药物损害,故避免采用有药损的药物,如依托红霉素可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或胆汁瘀积性黄疸,氨基糖苷类易进入胎儿循环,孕妇应用后可能损害胎儿听神经。

预防或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要严格控制或尽量避免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皮肤、黏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避免将主要用于危重病人和多重耐药感染的全身用药供局部应用,特别是青霉素的局部使用应避免。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有新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磺胺米隆等。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范围,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有明确的指征,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患者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往往徒劳无益。这一点即使在地区级以上大中型医院术后预防感染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一般来讲,高级别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都较广,使用这些广谱抗菌药物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而且易引起耐药菌株形成。

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以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透过血脑屏障性能好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素、青霉素、氨基西林等可用于中枢感染;而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不宜透过血脑屏障,则只适宜中枢以外的感染。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在尿液中浓度甚高,对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只要低剂量就有效。阿奇霉素血中浓度低,组织中浓度较高;而罗红霉素血中浓度高,在组织中浓度较低。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其一,抑制菌体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为繁殖期的杀菌剂(I),代表药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類;其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为静止期杀菌(II),代表药有多黏菌素类、制霉菌素、氨基糖苷类;其三,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为速效抑菌剂(III),代表药有 四环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其四,影响核酸代谢,为全程杀菌剂(IV),代表药如利福平、喹诺酮类;其五,抑制叶酸类代谢,为慢效抑菌剂(V),代表药如磺胺类。

掌握应用抗菌药物及其联合用药原则

①要严格按照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选用药物;要明确用药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是细菌的惟一指征,发热不明,病毒感染不要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剂量要适当,剂量过大或过小均

不宜,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反而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剂量过大如青霉素不仅浪费严重,且易诱发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不良反应;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协同抗菌,减少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提高疗效。②临床一般联合应用两种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但要注意联合应用原则,(I)与(II)联用可使抗菌作用增强,产生协同作用;(I)与(III)联用产生拮抗作用,应避免这样的联用;(I)与(V)联用产生作用的相加,因此要注意剂量的调整;全程杀菌药可和其他四类联合使用。③联合用药适用于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或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株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以二联为宜。 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篇4

区政协课题组(2013年10月)

为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根据区政协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从3月初开始,区政协组成了由分管副主席、教文卫体委、教育卫生界别等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到医疗卫生单位、街道(镇)和周边县(市、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就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全区共有市属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1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专科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服务站52家。另有民营医疗机构、各类厂矿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室、村卫生室等112家。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区的城乡居民和街道(镇)、社区(村),呈现出党委政府领导有力、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医疗机构齐心协力、医务人员尽心尽力的良好局面。江南区先后荣获浙江省卫生强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纳入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全区共投入27542.9万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处于全市前列。基本形成了“城区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区自2010年10月25日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得到了实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让利11807.88万元。二是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自2012年12月28日起,江南区4家区级公立医院,统一实施综合改革。综合改革以来,区级公立医院的门诊、住院均次费用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三)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稳步拓展。一是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江南区自2010年起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以全科团队为核心的服务新模式,出台了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评估标准”的绩效考核办法,取得良好效果。截止目前,8家中心累计与3202户签订家庭服务约议。二是以创建为抓手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江南区8家中心拥有国家级示范中心1家,省级示范化中心4家,市级数字化中心5家。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服务站的建设工作,目前拥有星级站31家,其中五星站5家,四星站15家,3星站11家。三是推动智慧卫生建设。通过光纤改造,完成了区域影像会诊中

— 2 — 心系统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影像均传输至宁波市第九医院,经九院审核后出具报告,2012纠错率15%,大大提高了放射质控的水平。

(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11年以来,大力加强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养中医人才,提升中医服务能力。2012年江南区政府把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到政府实事工程。至今,全区8家中心均设立治未病服务区域,配备体质辨识等治未病设备,建成“健康小屋”。进机关、企业、学校开展中医养生讲座、中医体质测评等系列活动,服务4千多人次,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五)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是全面启动“国家686项目”。截止2013年5月,我区共排查出1490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重性精神病人941人,专项信息与国家数据网对接成功率93.92%。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复核诊断、建档立卡,对有危险性行为倾向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控,对贫困患者实施免费药物治疗。二是加大打非工作和医疗市场监管力度。自2011年以来,共受理非法行医举报32起,会同公安、计生、药监和各街道(镇),取缔非法行医窝点29起,没收药械50余箱(袋)、牙椅4张,汽泵5台,清牙器2台,价值43000余元。三是强化街道(镇)公共卫生工作。充分发挥三支公共卫生队伍的作用,编筑起了由社区(村)、学校(幼儿园)、企业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网。四是稳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以村庄保洁绩效评估试点为契机,坚持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每月督查制度,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 3 — 建设传播健康知识新阵地——《健康你我他》周播节目,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

二、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中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困难重重

1.全科医生缺乏,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多面手,他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病;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病人,根据病人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力军。我区有注册全科医生224人,服务人群44.7万,每万人均拥有全科医生数5名,配臵比例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批注册全科医生从事了行政管理和其它辅助性工作,实际在岗的全科医生人数少,有的单位不到注册数的一半。实际在岗全科医生的缺乏,对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一是服务时间与群众求医不相适应。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部分服务站实行的是8小时上班制,与群众上班时间一致,为此群众意见很大。虽然区有关部门多次设想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都实行12小时服务制,但人力和财力无法保障。二是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高。一方面在岗的全科医生对单位内基本医疗门诊服务工作已趋满负荷,很难再抽出时间进村入户;另一方面随群众生

— 4 — 活质量的提高,近年必备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二年内新增了高血压监控且监控率要求达到80%、精神病要求全面监管、全体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等。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没有增加。工作任务与人员配备矛盾突出,做好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难度大。在问卷调查的600位市民中有73.3%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太少,邀请社区医生上门服务难度大。三是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难。人员紧缺,工作繁重,全科医生脱产进修提高机会减少,导致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困难。问卷调查中,有69.9%的人认为我区的社区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表示不信任。

2.住院条件不足,康复住院治疗无法落实。康复医疗是社区六大医卫服务内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随我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慢性病和大病重病康复医疗需求量逐年增大,其中有许多患者需住院治疗,由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慈城开设了21张可用于康复住院医疗的病床外,其它7个卫生服务中心都没有相应的住院条件,群众的病后康复住院治疗成了棘手的大问题。我区病后康复病人,有的继续留在大医院住院,造成大医院再度拥挤,同时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的回家自我治疗,增加了患者的风险。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住院条件给群众造成就医的困难,群众有意见。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保黎医院撤消后,慈城群众之所以反响特别强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群众病后康复住院治疗无法就近落实,原保黎医院有150多张病床,平时入住率达

— 5 — 70%以上,撤消后,大量的需住院治疗的群众单靠慈城卫生服务中心的21张病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经济收入不对称,影响了医卫人员工作热情。医疗卫生是个高科技、高风险、高难度的行业,医务人员须承受较大的工作精神压力,在这个特殊行业的医卫人员应该有与工作性质、业绩大小相对称的经济收入,然而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不容乐观。一是绩效工资基数低。前几年我区实施了绩效工资制,确定了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基数为7.3万,分别低于海曙、江东0.2万和0.6万,总收入比兄弟县(区)低。二是奖金考核系数小。在工资奖金分配考核指标中,奖金系数小,使奖金与工作业绩不成正比,有“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差别不大”的 “大锅饭”、“平均主义”之势。三是没有节假日加班费。由于医卫工作的特殊性,每蓬节假日,仍要安排一批医生和护士加班,但目前我区的医务人员没有相应的节假日加班费,节假日加班全凭奉献精神。经济收入偏低、奖金与风险、业绩及贡献大小不相称,已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反映,近几年我区医务人员延时加班的少了,请假甚至请长假的多了;主动接纳病人的少了,对风险病人推萎的多了,各类消极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主任担忧,情况长持下去,基层医卫队伍将后继无人。

4.投入不足,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工作。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并零差率销售。目前,我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557

— 6 — 种,并实行了零差价。长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为营利性事业单位,财政实行“差额拨款”,基本保证医务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但象设备经费、房屋维修经费等专项经费很少甚至没有。在医改之前的“以药养医”时期,当财政所拨的专项经费不足时,各医疗单位尚可用当年增长的营利来补充,收与支基本能平衡。实施“医药零差价”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创收渠道消失,营利性单位已渐步变成了以公益性为主的单位,但目前区财政拨款的方式尚未相应改变,因此造成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的短缺,影响了正常工作。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息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病人住院只需要交纳30元一天的住院费,无法抵支住院部的如设备、人员经费等日常支出,但财政又没有相应的专项经费补助,住院部无法正常运营而息业;二是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中的化验、拍片等都需耗材成本,随着这类服务项目的增多和服务量的增大,各单位的耗材成本支出越来越大,而财政又没相应的专项经费,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三是中医服务进入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项目本来仅限针灸、推拿、拨罐、中药熏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适宜技术服务。但近年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使单位经费收、支总体平衡,便把中医服务作为营利渠道,为了获利不惜冒医疗风险,大胆配处中药,开展中药治疗。据医保管理部门反映,有的医生甚至给市民配处保健品来赚钱,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进入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误区。

— 7 — 5.部分医疗单位服务场所偏小,有的则业务量不足。按照上级有关“一个街道(镇)建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村设立一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我区已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调研中我们发现慈城、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等场所偏小,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9万之多,在保黎医院撤消后,基本医疗任务大幅增加,并且慈城地域偏远,高龄化程度高,慢性病、康复医疗及住院治疗的患者特别多,2012年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数达36.9万人次,比九院多2.6万人次,而医院用房仅7.4千平方,是九院的四分之一,占地更小, 是九院的十分之一, 卫生服务中心内的挂号、配药大厅及门诊室等经常是人紧挤着人,医院甚至把走廊也予改造利用;国家级示范单位的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也仅2.5千平方,是100个全国示范单位中规模最小的单位之一,各门诊室狭小,门口交通拥堵,院内院外停车难;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日均服务170人次,由于场地偏小,患者经常站到室外大街上候诊。另外,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部分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业务量不足,在慈城偏远村和个别城区的服务站日均服务量不到20人次,有的甚至不到5人次,效益很低。

(二)传统的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前景暗淡

历史上我区有几个有一定名望的特色专科或专科医院,如光明眼病医院、儿童专科、肛胀专科、牙防所等,而今碰到了种种困难,特色不特,专科不专,发展前景堪忧。

— 8 — 1.光明眼病医院知名度下降。众所周知,光明眼病医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眼科技术处在全市的领先水平,其医疗范围不仅覆盖全大市,而且还辐射到大市以外的舟山等地,素有“海曙口腔、江东骨科、江南光明”的美称,市级医院眼科的领军人物大多是光明眼病医院培养出来的。但由于转制及拆迁等原因,如今的光明眼病医院规模偏小,骨干人员流失,业务受到冲击,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逐步下降,与目前江东眼病专科(宁波眼科医院)渐渐倔起形成反差。在调研中大家对此意见很大也很集中。

2.儿童医院发展潜力不足。小儿专科在市区内很有名望,在区外医务专家座谈时,盛赞我区的小儿医疗。本次的医改,把白沙卫生院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名的儿童医疗专科从原白沙卫生院剥离成立儿童医院。调研中发现儿童医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它与白沙卫生服务中心、牙科所挤在一幢楼内,场地狭小拥挤,床位不足,许多住院患儿住在走廊过道上。二是专业名医生后继无人。许多患者是奔着个别名医而来,而名医数量少且快到退休年龄,名医生青黄不接,一旦这些名医退休,儿童医院将难以生存。

3.牙防所“守”为先,肛肠专科逐渐被淡忘。牙防所作为老三区唯一的区级牙病防治机构,编制15人,目前在编9人,已近15年未新增人员,自负盈亏体制使员工产生了“稳、守”的思想,对发展前程也不乐观。有名的原人民医院的肛肠专科也逐渐被淡忘。

(三)医疗体系整体效益不高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自1997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级医疗、技术互助和双向转诊(双向转诊大意为:下级医疗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辖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和大病重病首诊、转诊职能及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大医院集中力量从事疑难杂症、重大疾病的救治及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扶助。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双向转诊,使病人合理分流,从而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宁波市区内有一批如一院、二院、三院、李惠利医院等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事到今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这些大医院中,仅获得如新医生的上岗培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等少量的常规培训的帮助,对迫切需要的医疗技术扶助和病人双向转诊等合作尚未开展,而区属第九医院由于医疗技术力量及设备设施的局限性,尚无法承提上述重任,因此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不到大医院的深度的技术扶助,医疗水平无法提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2.医疗信息无法共享。近年来,我区各医疗单位及区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建立了有关市民健康的信息库,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了大量精力建立了辖区内的市民健康档案,其中的许

— 10 — 多医疗信息,能为各医疗单位的对病人医疗和健康保健提供依据。由于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全区各医疗单位的医疗信息还处于一种各自采集、各自管理、独自享用的“孤立”状态,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死档”。妇幼、社区卫生、计生、急救等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病人到不同医院求医都需重新检查获取医疗信息,不仅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也降低了医卫工作效率。另外,市属大医院及九院等综合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也无法通过网络开展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工作。

我们通过调研,认为产生上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足

公共医疗卫生是公益性的事业,政府是主办者。宁波是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市政府在老三区内建有一批医疗水平全省一流的综合医院,整体医疗实力强。但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整体水平与城区的综合医疗水平有很大反差,与我区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座谈中,有许多医务人员及基层干部认为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光明眼病医院、儿童医院出现的窘况,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他们反映,我区有许多干部对目前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认为近年建设成果巨大,与其它县(市)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等方面已

— 11 — 经名列前茅,存在“在财政相对紧张时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关建设可以缓一缓”的思想。

(二)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不够明确 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财政体制与江东、海曙一样,实行市、区分税制,属“半级”财政。面对特殊地域和特殊财政体制,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该怎样发展?其目标和建设任务是什么?是与其它县(市)区一样,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具全的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是根据地域位臵、财政体制的特殊性及历史发展现实,由市、区两级政府各有侧重地共同建设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将有限的财力时而投向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时而投向高端综合医疗,结果造成了现在的“基层基础不强、综合医院水平不高”的现状。

(三)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向上级争取的力度不够 在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方面,我区与其它县(市)区不同,只管辖少量的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卫机构,高端综合医院由市卫生部门直接管辖,各所高端综合医院都为市属医院。我区在高端综合医院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高端综合医院之间开展技术互助、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等方面没有主自权,若要获得支持,都必须积极向市政府争取,与高端医院充分沟通协商,但目前我区出现的如高端医院少、未建双向转诊机制及技术扶助合作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区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与上级沟通不到位,争取的力度不够。

三、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突出认识的统领作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事业是构建美丽品质新江南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城市转型,城镇化程度的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而我们当前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力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们要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差不多”思想,按照“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要求大力发展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政府要统一认识,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强化各级领导和部门责任,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远建设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发展。

2.确定发展目标。我区要建设好与现代化的大都市相配套、与经济相适应、能满足群众需要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应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及我区地域位臵和财政体制的特殊性,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益得到全面

— 13 — 提高,能够满足辖区内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逐步建成与现代化大都市相称的走在全市前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

3.明确建设任务。我区的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与市政府的高端医疗体系建设相配套,充分利用市级资源,重点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新型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一般病、常见病、慢性病及大病重病的病后康复等基本公共医疗任务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扶持专科医院建设,鼓励民营医院发展。

(二)加强基本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条件

1.切实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办院条件。一是涉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恢复住院部。针对我区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大病后期康复诊疗需求量大,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接纳诊疗和无住院条件的实际,建议四个涉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恢复住院部,改善住院条件,开展住院诊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尤其是慈城,我们建议按十二五规划中的要求,按高标准早日破土动工新建慈城卫生服务中心,并确保有足够的用房开设住院部。二是合理扩大部分基层社区(村)卫生服务网点规模。在城区人口密集、老年病患居多的地区,如西草马路服务点等,再增租用房,扩大医疗用房面积,并相应增加医务人员。三是扩建孔浦卫生服务中心,增大各医科室门诊室面积。

2.加速引进和培育全科医生。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缺全科医生的实际,通过实施定向培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

— 14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充分利用市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关系,选派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对口支援单位学习培训;聘请名医、教授开设专家门诊,以师带徒,传授技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综合水平;在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熟练全科医生。按12小时服务制的要求配足全科医生,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3.建设全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议搭建全区统一的数字化、全区域、全业务、全人群、全功能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把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下属各站)、九院、其它各医疗机构及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行政部门都联片成网,并努力争取与市级医疗机构并网。为全体居民建立一套从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完整电子健康档案,向各医疗机构提供患者原始信息。开展网上卫生管理服务,卫生管理部门与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电子化办公。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医疗协作、业务整合等医疗业务,在网上开展医学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医疗信息共享、政府管理信息共享,真正达到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工作目标,提高管理效能。

4.扶持专科医院建设。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是经大批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培育出来的,深受群众欢迎。特色专科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针对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目前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区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二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帮助解决用房问题。因在城区寻找工作用房单靠医院自身力量很难解决,建议区政府有计划地帮助解决三个

— 15 — 特色专科医院的用房问题,使他们分别拥有规模适中的工作场所。二是引进技术中坚力量。建议区政府用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尤其是儿童医院更为紧迫。

5.鼓励民营医院发展。民营医院是公益性医疗事业的补充,针对群众对医疗需求多层次及健康产业潜力巨大的实际,建议区政府对此作专题调研,制定相应的政策,用市场化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医疗卫生及健康保健产业,兴办民间医疗机构,增进我区医疗资源多样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增加投入,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

建议区政府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改变相应的财政投入方式,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专项经费的投入。针对调研中所反映的与财政相关的又影响全局工作的几个问题,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耗材经费的问题、医卫人员绩效工资基数和特殊行业法定节日加班费的问题、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购臵和维护经费的问题、住院部日常经费的问题等,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在区财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同时随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建议区财政、审计、卫生部门加强对卫生经费的监管,开展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积极争取,加强沟通,努力获得更大的支持 市和区二级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为促进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针对现行管理体制的

— 16 — 特殊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向上级部门争取的力度,加强与市级高端医院的沟通,努力获得更多的支持。

1.争取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随着城市人口拆迁转入和将来机场的搬迁、二江南岸开发、安臵房大量落成,洪塘、庄桥地块人口将激剧增加,但在我区区域内高端医疗资源稀缺,为此要求市政府在江南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市有关部门初步计划机场搬迁后在庄桥(机场)地块新建一所综合医院,但建设主体尚未明确。为此我们建议区政府对此予高度关注,并要求由市政府主建。

2.建立社区与市级医院的业务合作机制。加强与市级医院的沟通,充分利用市级医疗资源,加强三方面的合作。一是建立业务培训机制。利用市级医院资源,开展对社区医卫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的业务培训,采用师带徒、挂职锻炼、集中培训、案例剖析、学术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现有社区医卫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名医定期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方便群众求医。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先进医疗服务模式。

3.市妇儿医院北部分院增设综合医疗。原市属保黎医院撤销后,慈城片区综合医疗出现真空,对此,群众意见较大。所以建议区政府引起高度关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在新落成立的市妇儿医院北部分院兑现开设综合医疗的承诺。

(五)加强医疗合作,改革创新服务模式

1.探索“医疗联盟”模式。医疗联盟是指县(区)级二级医

— 17 — 院与上级三级医院和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有内在利益联系、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的联盟,是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新颖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将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资源“打通”,患者就医时,可依据所患病情及危重程度,在“医疗联盟”内部灵活转诊。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两大医疗联盟:一是建立以九院为核心的医疗联盟,下联区内西部慈城、洪塘、庄桥、文教等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建立以宁大附属医院(三院)为核心的医疗联盟,下联区内东部甬江、中马、白沙、孔浦等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二个核心医院都上挂省内外特色专科医院。省内外的特色专科医院利用核心医院的平台,定期开展特色专科门诊,而下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计划地输送病人。通过医疗联盟,实现双向转诊,使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病后康复回归社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2.发挥九院、市妇儿医院北分院及其他专科医院辅助作用。九院是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龙头”医院,建议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承接上级医疗专家学术讲座及门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员培训并提供相应病人。二是利用医疗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技术扶助。在现有的专线影像纠错会诊基础上,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以后扩展到医疗方案、处方纠错会诊等医疗技术扶助。三是指派专业医生定期下基层门诊。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专业医生的诊疗,同时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开展技术交流,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

— 18 — 市妇儿医院北分院不久将投入使用,开业后将是我区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以妇儿医疗为特色的专科医院,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积极主动上门挂钩,邀请高端专业医生来基层,开展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活动。

区属专科医院要根据各自医疗专科特长,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眼科、口腔保护及科学育儿等专业讲座和身体检查,积极进行健康预防。使我区居民至少在这三个专科上能早预防、早治疗,有效降低发病率,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产科质量分析 篇5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产科质量

1 孕前加强宣教。

对计划妊娠的妇女进行孕前健康教育及指导主要内容包括:(1)有计划、有准备的怀孕,最佳生育年龄:男性26-30岁,女性24-29岁;最佳受孕季节:每年4-6月、8月份。(2)怀孕前三个月至怀孕后三个月补充叶酸0.4-0.8mg/天。(3)合理营养,控制体重增加。(4)有遗传病、慢性病和传染病而准备妊娠的妇女,应对疾病予以评估并指导,合理转诊。(5)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胎儿畸形的药物。(6)避免接触生活及职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放射线、高温、铝、汞、苯、农药等),避免密切接触猫、狗等宠物。(7)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吸毒、上网成瘾等)。(8)保持心理健康,解除精神压力[1]。

2、孕期定期产检,筛查高危孕妇,合理转诊

(1)孕早期(13周末之前)至少检查一次:建议在妊娠12周前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初次产前检查并建立《孕产期保健手册》。根据末次月经、早孕反应时间、B超检查结果比较准确推算预产期,计算目前孕周,包括对既往史、家族史、手术史、孕产史、本次妊娠情况、是否服用叶酸、目前有无服用其他药物的询问。首次测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心脏、肺部的听诊、妇科检查(知情选择)。完成血常规、血型(ABO和RH)、空腹血糖、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等的检测和心电图检查。给予营养、心理、卫生和避免致畸因素的指导,提供疾病预防知识。

(2)孕中期(14-27周末)。了解胎动出现时间,绘制妊娠图。建议检查三次,妊娠15-20周知情选择行唐氏综合症筛查,18-26周胎儿系统B型超声筛查、24-28周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每次检查都要询问出血、饮食、运动情况;测血压、体重,评估孕妇体重增长是否合理;测宫底高度和腹围评估胎儿体质量增长是否合理;胎心率测定。同时给予个人卫生、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尤其注意铁的补充。

(3)孕晚期(28周及其后)。28-36+6周每月检查一次,37周后每周一次,孕30周开始检查胎位。每次检查都要询问健康状况和自我感觉,了解胎动情况。测量体重评估孕妇体重增长是否合理,体重增加以0.4-0.5公斤/周为宜,整个孕期体重应增加12.5公斤。测血压,检查宫高、腹围,注意有无胎儿生长过大、过小。胎心率测定。四步触诊法摸清胎方法,胎先露及先露入盆情况,矫正胎位异常。临近预产期酌情复查B超,重点监测羊水量,警惕胎盘功能不良。孕妇感觉胎动不好或有妊娠并发症时,孕37周后每周做一次胎心监护。指导孕妇自测胎动,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分娩前生活方式的指导。筛查评估高危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膜早破、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羊水过少,过期妊娠等等。告知孕妇以下情况应立即住院:(1)有双下肢水肿,自感头晕、头痛或视物不清的;(2)有心悸、气短或夜间不能平卧的;(3)孕晚期突然发生阴道大出血,无论有无宫缩;(4)自感胎动突然增多或突然减少或胎动消失;(5)孕37周前出现宫缩或阴道出血,或孕41周仍未有宫锁;(6)分娩征兆:阴道见红、不规律的腹痛、腰酸及下坠感;(7)无宫缩面突然发生阴道流水,怀疑胎膜早破,根据情况选择就诊医院。

3分娩期,入院后測量生命体征

针对孕妇对分娩紧张恐惧的心理,自控能力差,不能承受分娩的痛苦,以及有的产妇对胎儿性别的要求,因人而异,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胎心监护30分钟。测量宫高、腹围,结合B超,较准确估算胎儿体重。骨盆外测量,内诊骨、软产道情况及先露位置的髙低,决定分娩方式。有耐心,亲手摸孕妇的腹部有无宫缩至少半个小时,根据规律的宫缩,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为产程开始计时,遵循8,4,1,潜伏期超过8小时,活跃期超过4小时,第二产程超过1小时时,仔细检查,发现异常积极处理,进入产程后管理好孕妇的饮食、大小便、休息,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根据教科书上规定的时间去听取胎心。上产床后要常规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吸氧,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接产。产后产房观察2小时,询问产妇有无不适,间断按压宫底,检查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情况,测脉博、血压每30分钟1次,发现异常随时处理,协助母乳喂养,同时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成功的关键,无异常情况送回母婴同室,观察72小时出院,住院期间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免疫接种,抑郁症的预防等。同时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决不行无指征的剖宫产,决不做力所不及的手术,但是还要抓住手术最佳时间,保证母婴安全。

4. 产褥期

产后3—7天,28天,42天分别进行家庭访视1次,出现母婴异常情况应当适当增加访视次数或指导及时就医。(1)询问一般情况,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和恶露情况;(2)监测体温、血压、脉搏,检查子宫复旧,伤口愈合及乳房有无异常;(3)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关注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

5. 危重孕产妇的急救

(1)基层医疗机构成立危重孕产妇抢救小组,保证凡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时,各相关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到位,完善各项应急工作机制,提高抢救成功率,此抢救小组承担转院前或不符合转院指征的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确保不发生因抢救不到位而导致的孕产妇死亡。

(2)建立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工作网络。各县妇幼保健机构应主动与挂钩的会诊抢救中心建立必要的网络沟通工作机制,会诊抢救中心应与对口的各县助产医疗机构形成会诊、收治抢救网络,确保对口挂钩单位区域内危重孕产妇会诊、转诊与抢救绿色通道畅通,不发生会诊难、转院难的现象[2]。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多高的楼就要打下相应厚实的基础。同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要想将来“一朝分娩”能顺利完成,从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都要详细询问,认真检查、仔细筛查、耐心宣教,建立健全一支高效能的孕产期保健队伍,同时也要有积极、认真、负责、医术精湛的产科医护人员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积极处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如需抢救或转诊,一定把握好时间,给上级医师、上级医疗机构留下抢救的时间和机会,决不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才呼救,才转诊。产科工作风险高、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各项适宜技术,提高自身素质。

各位同道,提髙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社会陚予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一直用这种模式管理孕产妇。从2002年开展临床产科至今,分娩近4000人,孕产妇死亡率0/万,剖宫产率15%,无一例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甘晓玲,董晓静。妊娠管理概况[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8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的现状与对策 篇6

1 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H7N9禽流感疫情,医疗卫生领域又一次面临考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制度迫在眉睫。基层医疗卫生一直是我国医改难点、重点,面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只有健全基层医疗体系才有可能攻坚克难,让百姓体会到医改带来的实惠。我国目前的基层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我们应该多争取社会资源的投入,通过政府和行业的作用,促进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公共监督和保障均等化的服务[1],让基层医疗网络实现全覆盖。

2 基层医疗卫生现状与对策

2.1 加大基层卫生设备投入力度

在我国边远地区,医疗现状令人堪忧,很多乡镇卫生院缺少基本医疗设备,诸如心电图机、B超和生化分析仪等。乡镇以下的村卫生室,医疗环境与医疗设备更是无法达到较好的就诊需求,城乡在卫生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明显,高、精、尖医疗设备80%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级医疗机构,而农村的乡镇卫生院等大多以相对落后的医疗设备为主,目前,全国CT设备87%集中在大中城市,13%分布在县医院。根据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调查地区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的分布中,市级医疗机构的总数是109万台,县级医疗机构不到30万台[2]。为了让医疗改革的脚步加快,我们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资力度,并实行财政分开制度,建立预算、审批、招标、监查和复查一整套的完整采购程序,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使人民群众受益。对乡镇卫生院的帮扶措施,可采取大型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利用社会资源以捐赠的形式,帮助乡镇医院建设。

2.2 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机制

要满足人民群众看病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基层医疗机构若想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中流砥柱,必须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狠下功夫,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乡村地区未开展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力度不到位,网络信息化技术得不到应用。随着就医需求量逐步增大,必须让县、乡、村信息互通,让病人及时双向转诊,危重病、疑难病能够及时转送大中型医院进行救治,加快卫生信息资源的传递速度,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欠发达地区和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援助,通过卫生信息政策法规来调控卫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3]。

2.3 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基层地区现实条件的制约,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在业务水平、应急处理和病症判断分析较薄弱。纵观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医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缺口很大。为此我们应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泛培养全科医生,政府应对这方面提供财政支持、配套各类优惠政策。基层医疗机构要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吸引人才进基层,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2级;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5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4]。我们还应在教育体系中,大力培养基层医药卫生人才,有重点地分步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5]。建立健全医疗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发展的必经之路。

基层医疗改革,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基本卫生保健,是一项民生工程,通过优化配置,使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扎实创新,开辟出符合国情、民情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虎峰.中国新医改现实与出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85.

[2]刘金伟.当代中国农村卫生公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7.

[3]李鲁.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9,2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6]69号.2006.

加强基层医疗 篇7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

梅州市近几年来对基层医疗机构(包含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了处方书写规范培训,定期请市级、县级专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处方书写规范培训的讲座,加强对医师处方书写质量的监督管理,规范医师处方书写。为评价处方书写规范培训的效果,对2005-2008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书写方面进行重点调查,分析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样本

从梅州市各县区中随机抽取10个乡镇卫生院和20个村卫生室作为调查现场。随机选取部分处方作为本次调查的处方,其中镇卫生院每年共抽取2 560张处方;村卫生室每年共抽取1440张处方,合计每年4 000张,共16 000张作为调查的样本处方。中药处方不包括在内。

1.2 判定标准及方法

1.2.1 判定标准。

以卫生部颁发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和《处方常用药品通用名目录》为依据,对所抽查的处方进行评价审核,主要比照《处方管理办法》第六条处方书写应当符合的规则、第七条药品剂量与数量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等对处方进行评定,确定合格与不合格处方,计算处方合格率。

1.2.2 方法。

具体规定如下:(1)处方前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必须为实足年龄,不能以“成”字代表成人)、科别、日期、诊断;(2)处方正文:包括药品名称、剂型、剂量、用药方法、处方错字、自制代码;(3)处方后记:包括医师签名、调剂签名、核对签名、处方药费。处方内容如果有一项缺失或错误,则判为不合格。

2 结果

处方合格率:2005年0.60%,2006年12.60%,2007年22.80%,2008年36.70%,处方合格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合格率仍然过于偏低,见表1。

3 讨论

《处方管理办法(施行)》第三条中指出,处方是由注册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它不仅作为医疗数量的记录形式及药剂人员发药的书面依据,也在医疗纠纷时具有法律效力。处方书写质量直接关系到药房人员配药、病人合理服用药品,同时也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素质。医师必须严肃认真地书写处方,使之准确无误,这对于防止差错事故、确保安全有效用药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调研发现,梅州市基层医疗机构处方书写总合格率2005年为0.60%,2006年为12.60%,2007年为22.80%,2008年为36.70%。自开展处方书写规范培训以来,有一定提高。但处方书写方面仍存在问题,如处方前记中,年龄书写缺失或以“成”、“儿童”等字来代替具体年龄;没有注明性别、日期、诊断等。处方正文中,用代码书写药名、药名书写不全或书写不规范、不写药物剂型、无规格、剂量单位不规范、用“遵医嘱”等字代替具体用法用量。处方后记仅有医师签字和药费。处方中患者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因为60岁以上的老人用药参考只是成人用量的3/4,婴幼儿和儿童年龄不同,用量相差更大。药名书写应采用中文或拉丁文书写,药名书写不全或书写不规范,发药时给药师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导致药师发药错误,有的处方在处方前记、正文、后记中进行涂改。处方书写不合理,还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国内外,由于药剂学的迅速发展,一种药物的每个剂型有各种不同规格的制剂,个别医师不注意有关药学方面的知识,或很少向药房了解有关药品的情况,导致在开处方时,对药品的规格、剂量模糊,干脆不写,造成患者所用剂量不明确,从而造成患者不合理用药。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自开展处方书写规范培训以来,处方书写质量逐年有一定提高。但合格率仍然过于偏低,原因可能为:(1)镇村两级医生大多数文凭较低,业务能力差,多数医生对处方的规范书写认识不足,没有认真书写。(2)药房把关不严,发现不合格处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有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本身既是医师又充当药师角色没有对处方质量进行检查、核对。(3)镇、村两级医生进修学习、知识更新的机会少,而许多药物更新过快,在一些药理学、药物手册上无法查找。且不同厂家生产同一种药物时,其名称、剂量、剂型、规格以及复方制剂中的组成成分不尽相同,基层医生开处方时常拿不准。(4)处方经常涂改,这是常见现象,资历老的医生一般都会注意涂改后再签名,但是年轻医生常做不到。调查中笔者也发现有部分处方是由病人或收费处进行涂改的,收费处常会因为缺药或病人钱不够就直接在处方上进行涂改。有的病人因为家里已有药或嫌药物价格昂贵及经济原因就自行涂改处方。(5)基层医疗机构监管措施不够,由于经济差,对医生奖惩未能有效实行,村卫生室更缺乏有效监管。

综上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处方书写质量虽逐年有一定提高,但合格率仍然过于偏低,基层医疗机构应从主观因素着手,深入分析原因,制定切实措施,以提高处方书写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2007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7.

[3]乔兆森,王丽丹,等.某院处方书写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3(8):126-127.

[4]黄寿和.我院处方合格率较低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0,2:146-147.

[5]姚岚,金建强,崔斌,等.试点地区基本用药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初级保健,2002,16(4):8-10.

[6]沈爱男,唐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处方抗生素使用分析(J).抗感染药学杂志,2005,2(1):33-35.

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浅析 篇8

【关键词】 麻醉药品 五专管理 批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46-01

1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 1 严格执行“五专”管理

1.1.1 专人负责, 负责药师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熟练, 工作责任心强。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合理购进,保持合理库存。采购实行统一配送,支票结算。麻醉药品货到即验,双人验收,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双人签字。要做好麻醉药品交接班记录。

1.1.2 专柜储存

为了确保麻醉药品的安全, 防止盗窃事件的发生, 药房安装了防盗门、防盗窗, 配置了专用的保险柜存放麻醉药品,药房24小时值班。

1.1.3 专用处方

药剂人员在调配麻醉药品处方时, 认真审核处方,處方要书写完整,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审查合格后方予以调配, 调配处方后由药师以上职称的同志核对后发出药品, 并注明药品的批号,同时双签字。

开具麻醉药品必须使用淡红色专用处方,, 处方右上角标注“麻”, 只限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使用, 并且将全院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姓名签字备案留样。

1.1.4 专用账册

建立麻醉药品专用账册, 药品入库双人验收, 出库双人复核, 每天填写消耗记录, 每月盘点一次, 做到账物相符。

1.1.5 专册登记

麻醉药品处方每日消耗,专册的内容包括日期、用药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 药品名称, 规格、数量、开方医师、处方编号、发药人、核对人、取药人姓名及取药人身份证。

1.2 落实空安瓿回收制度和定期销毁制度

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的注射剂或片剂的,再次调配时必须要求将原批号的空安瓿和用过的铝箔交回,并做好登记,登记患者姓名, 回收日期、药品名称、回收数量及批号, 对回收的空安瓿及铝板每月处理一次,由主管院长批准后监督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1.3 严格落实麻醉药品处方管理规定

药剂人员在调配麻醉药品时, 仔细核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不符合规定的一律拒绝调配, 特别是加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管理。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仅限于手术患者使用, 处方为一次用量。

2 晚期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

2.1 凭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或出院小结等能证明疾病的材料到县级相关科室,请具有出具癌症诊断证明的医师出具证明,并到该院医务科或医教科加盖医务专用章。

2.2 带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购药人身份证到辖区医院,由医院的一名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医疗机构内使用,或由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到患者家中使用。⑵相关档案如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复印件、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知情同意书》等要齐全方可开具麻醉药品,同时这些档案要由医疗机构保管。

3 合理使用麻醉药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从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10万,死亡620万,现患癌症病例2240万[3],2008年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上升到1266万和756万,估计到2015年将有1500万新发病例。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生活、活动能力、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疼痛治疗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合理的止痛治疗,WHO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3.1 癌症镇痛的“三个阶梯用药”和个体化用药

按时按阶段给药, 轻度癌痛, 可以忍受, 多选用口服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我院应用的有美络昔康分散片,双氯酚酸钠等。

中度癌痛, 持续性疼痛, 根据实际疼痛情况, 在继续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基础上辅助给予中效镇痛药, 如可待因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 同时晚间可加服镇痛药和催眠药。

重度或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一般的镇痛药物基本无效的,可使用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我院较常用的是美菲康(即吗啡缓释片) , 每片含吗啡30 mg, 1~2 片/次口服1 次/12 小时, 不能口服者或口服效果不好者则可肌肉注射吗啡注射液,用量根据个体需要不同而不同。

对疼痛的处理采取主动预防用药。止痛剂应有规律按时给予,而不是必要时才给,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物药效消失之前给予,得以持续镇痛。通过正确治疗,除少数病例外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3.2 其他疼痛用药 对于其他疼痛治疗, 我院门诊基本不开取麻醉药品, 但是根据消除患者疼痛的原则, 有些非癌性疼痛在必要时也给予麻醉药品镇痛, 比如一些胆道结石手术, 急诊严重外伤等, 医院门诊药房严格按照新规定的要求, 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 严格审查病例, 并留存用药人和取药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这样在保证麻醉药品安全管理同时, 又确保了患者的镇痛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版《药事管理与法规》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2]卫医发〔2005〕438号《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基层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疾患多样性的出现,医疗事业不得不跟进时代的发展,以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医护需求,但服务着众多人群的基层医疗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医疗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下农村基层医疗事业受到相当的重视,并在近几年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一名医学生,暑期(7月13号-19号)对德泽乡卫生院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翻阅相关资料的形式,以及与医院负责人交谈完成了对家乡基层医疗事业的了解,最后通过整理分析也对基层医疗状况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家乡的医疗事业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医院方面。

德泽乡卫生院位于沾益县西北部美丽的牛栏江畔,虽然全院占地面积小,但该院也是一所集疾病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健康教育、社区服务、医疗救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经过向院长询问,了解到医院开设有内科、儿科、妇产科、口腔科、中医科、放射科、检验、B超等科室,还有有国产黑白B超1台,心电图机1台,全电脑牙科综合治疗仪1套,洁牙机1台,200MAX光机1台,双目电显微镜2台,尿液分析仪1台,医疗设备基本能满足一些常规检查和诊治。全院共有职工20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师3人,医士4人,护师1人,会计1名,但就是这20人组成的医疗队和地方上的11个卫生所(了解到每个卫生所就1-2名医护人员)一道,共同担任着全乡20000余名群众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医疗卫生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调查,结果分析得知一些主要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不好,病房拥挤。尤其是在流行感冒肆

虐的季节,大量的人只能拥挤在注射室,有的病床脏臭,病人不愿入住,造成床铺的闲置,也使得拥挤情况变得恶

化,医院的卫生条件直接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人们医治的效

率和效果都大大打折。

2、设备不全,已有的设备出现严重老化,有的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同时还缺乏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由于设备和人员的缺陷,医院连一些常规的手术(如阑尾切割)都无法完

成,患者往往要赶往很远的县级医院才能得到治疗,这样

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更延误了医治时间。

3、部分科室只有空名,比如我们院的口腔科,由于缺乏相关

医疗人员,该科室已经荒废好几年,一直没有人员顶上,致使相关工作无法开展,百姓都抱怨这样一个乡镇医院没

有完整的科室。

4、经过问卷的形式,发现一个相当不好的问题,该院在群众

中的信誉度不高,有好大一部分人患病时不愿到该卫生院

治疗,问及原因都说该院连基本感冒都治不好,要打很多

针才能好,还不如到一般的小门诊。群众对医疗效果极为

不满。

5、人们的卫生防御知识相当的缺乏,很多人认为得病没什么

大不了,从而导致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无力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导致严重后果。

通过的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虽然国家现在已建立了新型农村医疗体系,人们看病贵的情况基本的已解决,让大多数人都能看得上、看得起病,就医疗改革以来,德泽乡卫生院已为5000多人实施了减免医疗,减免金额达340多万,该体系在农村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也给农民带俩了实惠。但由于医院的存在的问题使得看病难成了问题,难就难在人们得了病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治疗,不能在当地而要到大医院才能得到治疗。

对于以上问题,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有以下建议:

就医疗条件而言,国家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乡镇卫生机构的医疗基础设施,配备能满足人们检查的医疗设备,同时有专业的医疗人员操作,对医院的房屋建筑进行规划,使医疗硬件条件变得可靠安全卫生、更人性化。

就医疗人员而言,国家应加大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坚强对医学院校的投资,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疗从业者到乡镇卫生院,还有定向生的培养,可以适当的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来让更多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投身乡村卫生事业。

就农村人们对卫生健康知识的缺乏而言,国家以及地方乡镇医院或卫生所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或加大教育的投入,定期为人们讲述相关的医疗进展,卫生防疫状况等。

为改善当下得乡镇医疗状况,害的对乡村做一些改革,以村或小区为单位,配备专业的、一对一的医疗人员进行管理,一家庭医生的方式对社区人员的健康进行照顾和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 篇10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和新配医疗检验设备的效能,更好地为广大官兵服务,并提升基层部队的卫勤保障能力,这是摆在卫勤管理部门和基层部队医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基层部队医疗检验设备的使用现状

1.1 医疗检验设备的使用率普遍偏低

基层部队多驻扎在条件相对艰苦、环境较为恶劣的郊区或偏远地区,且均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部队与外界的日常接触极少,其医疗机构往往也不会对外开放,就诊官兵较少。即使是常用的检验设备,如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等,其使用率也普遍偏低;某些设备,如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微生物培养箱等,由于专业性较强、操作步骤繁琐、操作要求较高,同时受技术人员、病员及病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仪器使用间隔周期较长,甚至是长期处于闲置状态[1,2,3]。

1.2 操作使用不规范,仪器故障率较高

基层单位编制少,卫勤保障任务重,且人员流动性大(如休假、代职、外出学习、调动、转业、退伍等)、学历水平偏低,有的卫生员、化验员甚至是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战士在临时担任。另一方面,随着基础医学(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和新技术(如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等)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已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医学学科之一,其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也早已从传统的手工法逐步向自动化、微量化和信息化转变。目前,各单位所用和所配检验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自动化水平普遍较高,部分装备的菜单及工作界面多为英文且操作复杂,这对大多只有中等学历的基层技术人员来说难度较大,不具备一定的检验基本理论和未经系统培训很难做到正确使用,更谈不上规范、熟练操作。人为的操作失误最终导致仪器的故障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了仪器的正常使用,对基层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提升也成了负面影响因素[4,5]。

1.3 仪器的维护保养不到位

基层单位的卫生装备多由总部、军区直接配发,且使用频率较低,当真正遇到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很难直接与仪器代理商、生产厂家等取得联系,导致维修不及时,或故障难以解决等。同时,很多基层单位普遍都缺乏专业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各类仪器的日常保养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根本无法满足最基本的要求,致使仪器的使用寿命大为缩短。

2 几点建议

目前,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的硬件建设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而配套的软件建设,如设备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仪器的规范化操作等工作没有跟上。

2.1 完善落实规章制度,抓好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设备的管理,要严格依据2005年总后卫生部下发的《卫生装备管理条例》来执行,强化制度意识,并使各项检查经常化、标准化。

基层单位应建立、健全卫生科、院(队)两级管理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卫生设备管理制度,并组织编写《检验设备管理条例》、《检验设备使用手册》等文件,明确各级管理、使用人员的职责,各司其职、统筹安排、协调配合,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落到实处,并严格执行,坚持不懈。

基层部队常用的检验设备主要包括全自动(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及台式(小型)离心机等,对这些仪器设备必须做到“专人使用、定人保管”,避免因新手操作失误致使仪器受到损害。此外,血细胞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多由电路、光路、气路、液路等部分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对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在保管、使用中尤其要注意防风、防尘、防雨、防晒、防震、防霉变等[6,7]。

2.2 搞好操作使用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素质

新配发的装备到位后,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操作培训,并将其纳入卫勤训练考核体系,以考带训,以考促训,使培训工作和今后的操作使用规范统一,尽快使新装备形成保障力[8,9]。

对结构复杂、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还应派专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或联系厂家的工程师组织学习和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仪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性能和结构,具备熟练操作和独立解决部分问题的能力。

此外,要使仪器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对相关人员进行维护保养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卫生装备规范管理的要求,也是检验设备正确使用的需要。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仪器的日常保养,如仪器外部的清洁、电路板的除尘、管道的冲洗等,还包括较复杂的维护,如各电磁阀的检测和调整、各加样(试剂)部件运转状态的检查、精密度的调整、常见故障的分析、排除及配件的更换等。

通过培训和考核,务必使相关人员达到“会规范操作使用,会日常维护保养,懂仪器的工作原理,懂简单的故障排除”的要求[10]。

总之,卫生装备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基层部队由于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更应注意抓好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选派业务过硬、工作踏实的技术人员进行检修培训,作好知识更新,提高基层部队医疗机构检验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等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检验设备的使用效能,增强基层部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摘要:基层部队医疗检验设备在管理、使用和维护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医疗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如何提升基层部队的卫勤保障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基层部队,医疗检验,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潘德刚.基层部队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现状及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76.

[2]罗浔阳,孙兵,张葵,等.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科学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1):93-94.

[3]莫殿军,才建华.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维护保养[J].赤峰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4.

[4]秦芝旭.加强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的做法[J].人民军医,2009,52(10):700.

[5]王新辉,王新瑜.谈谈对基层部队检验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养及常见故障的处理[J].医疗装备,2009,22(3):76-77.

[6]文莉莉,冯军.基层医院检验科仪器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4):79-80.

[7]李明贤,孙波,陈春明,等.某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的几点做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26(2):138-139.

[8]张坤波.医学实验室的仪器管理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6):93-94.

[9]张卫杰,侯小平,张永良,等.检验科仪器管理问题的再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7):85-86.

上一篇:金融国际经济下一篇:《矩阵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