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中十篇

2024-05-28

汉语教学中 篇1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 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 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 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 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 (听力、口语、阅读、写作) 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 (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 的精听, 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 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 回答问题, 自由表达, 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 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 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 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 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 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只要发音准确流利, 即使词汇量有限, 掌握的语法点不多, 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 而语音却不行, 只要一张嘴, 哪些语音没有学好, 立刻就会露出马脚, 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 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 再想纠正, 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 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 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 在声母教学中, 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

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 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而英语没有, 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 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 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 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 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 比较两者的异同, 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 分别与an相拼, 组成dan和tan。

2. 在韵母教学中, 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

单韵母中, 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 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 二者易混。因此, 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 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 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 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 则要求过高, 学生一时难以达到, 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 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 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 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 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 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 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 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 某一个声调读不准, 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 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 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 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 而且也更难一些。

3. 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 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 慢慢积累, 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 发出平调不困难, 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 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 再发平调, 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 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 而教降调, 和发阴平调一样, 先拉紧声带, 然后放松声带, 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 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 声带逐渐拉紧, 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 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 声带先放松, 这个过程很短, 然后要拉紧声带, 声带先松后紧, 先下降, 再上升, 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 只影响调值, 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 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这里重点讲一下教上声的方法, 上声是教学中的难点, 令很多留学生头痛。上声是个曲折调, 没有声调语言或者没有上声声调语言的学生发这个调是很困难的。在教单字时可让学生模仿练习, 在日常的交际中, 上声单用的情况并不多, 它一般是与别的声调组合使用, 这也就涉及变调问题。上声在非上声字前变成半上 (211) , 如“老师、语言、感谢”, 在上声字前变得近乎阳平 (24) , 如“水果、选举、友好”, 所以重点是教学生半上, 让学生在具体的词组中反复体会。

4. 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

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 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 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 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说汉语时, 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 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 所以, 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 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 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 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 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 不只是模仿“字”音, 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 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 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 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 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 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 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 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 实物和图片展示。

这种技巧简单明了, 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 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 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 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

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 这对学生理解词义, 记忆生词都有好处, 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 如“还是”和“或者”, 前者可用于疑问句, 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 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 后者除了用钱以外, 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 如救助病人。

3. 语素的解释。

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 以旧释新。

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 “外公”是妈妈的爸爸, 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 类比。

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 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 例句释义。

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 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 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 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 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 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 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 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 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 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 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 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 语法教学, 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 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 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 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 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 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 与其讲语法, 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 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 (1) 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 (2) 筛选, 突出实词难点, 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 (3) 着眼语篇, 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 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 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 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 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 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 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 如讲到“了”, 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 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 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 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 语言知识的综合, 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2]王钟华.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3]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4]张慧君.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技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1997, (1) .

[6]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1996, (3) .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 (4) .

[8]李泉.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J].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探索 (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教学中 篇2

一、语言与文化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按最广泛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用于彼此间交际的一套符号系统,自然应当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又是文化中比较特殊的。由于文化是非遗传性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因此文化的传承需要语言,语言又成为文化的负载工具,所以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一般“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的区别

关于“文化”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阐释各不相同。我们所谈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实用性,而非学术性的,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所知的文化在传授中应该有所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择学生所需而教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内容

目前,主流观点是将外语教学的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张占一先生指出: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笔者认为两者相比,交际文化在教学中是主要的,它包括人们日常习惯用语,与各民族风俗、心理、思想相关的言语和肢体语言。知识文化则是一些历史的、传统的、哲学的、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其实,从哲学辩证法角度来讲,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不可能不用到知识文化,而知识文化中必然也存在交际文化的因素。

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

对外汉语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研究中反映了一些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如下七种形式:

1、以介绍、注释、归纳、示范、练习的方式传递汉语文化。这种教学形式需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阶段有选择性地使用。比如,初、中级阶段的口语课,可以采用介绍、说明、示范、练习的方式讲解文化点。而以传授语言和知识文化为主的汉语课在初级阶段则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在中级阶段则要多采用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借助声、像等教学手段传达文化信息。比如:通过听传说、听独奏曲、看图片等方式进行文化导入;用说书、听音乐、谈感想、讲故事的形式带领学生体会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有教师将之称为“领进去”和“走出来”的多元化的语言文化教学方法。

3、文化对比分析。这是课堂文化输入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方法也被许多研究用来揭示语素或者语用层面上的不同文化内涵,如动物文化词语褒贬色彩的文化心理成因;汉英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探讨等等。

4、分角色、分情景表演和分话题讨论。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分话题讨论的形式,必须建立在语言障碍较小的基础上,因而比较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

5、文化辅助阅读,通过报纸杂志等书面材料获取文化信息。

6、开设文化讲座,类似于专门文化课中某一专题的讲解,起到普及知识文化的作用。

7、文化实践课。这是一种将课内外环境联系起来的开放式的教学。文化实践课把课堂讲授和学生的社会参与及他们的感受结合起来,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相比,对比分析法也是外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了采用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相似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情景进行文化互动,积极探索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文化辅助阅读,文化专题讨论让学生记录下在异国文化中经历的某一片断,并给出自己的解释,进而通过讨论等形式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文化信息。

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当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都载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词汇带有的文化信息最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把语音、词汇、语法等放在具体文化背景中进行讲解,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让学生能在正确地语言背景下准确地使用汉语。教学应主张“教无定法”,我们一般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多半是讲授法,我们有时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电影、记录片、网络视频等。留学生教学机构还可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日本文化节,俄罗斯文化节,也可与中国大学生一起搞座谈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去学习文化。有时我们也可以留课外作业,比如,去班级采访中国大学生等。

六、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对比教学法或资料把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有区别、有层次、渐进性讲授中国文化。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文化隐藏在语言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汉语,说一口地道的汉语。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和性质问题。并且对于具体的教学形式及原则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外国人学习语言,必定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但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把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寓于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新词语教学 篇3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 对外汉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45-01

随着人们之间沟通的加强以及新事物的层出不穷,新名词和新词语也逐渐衍生出来。目前为止,语言研究领域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用于界定新名词,但是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发展,新词语必将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就具有约定俗成性,因此,对于新词语的准确定义,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是如何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进新词语,成为教育界和语言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1 及时并且定期修订大纲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相应的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它通用的教育大纲为《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在教学大纲编订的初期,许多新词语还没有诞生,因此,没有融进大纲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和新词语的诞生,大纲为了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

2 教材编写

2.1.广泛使用的新事物的词语要编入教材

一些新词语在产生之初,由于接受范围狭窄而具有局限性,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发展和壮大,这些新词语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因此,在教材的编订过程中需要将这部分已经有一定使用范围的新词语编进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在教科书周边插入相关的图片,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2.2 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新词语编入教材

日常生活的常见词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文提高过的新事物词语;另一类是用于表达思想情感的新词语。为了便于学生能够进行流利的口语交流,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教材编订人员需要将这部分表示情感的词语编入到教材中。需要特殊强调的是,编入教材的新感情词语,必须有明确的情感表达意义,只有这样才具备教学的实际价值,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教育。

3 课堂教学

3.1 利用实物、图片、体势语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时,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图片等,使学生对汉语词语有准确的理解和吸收。首先,对于一些常见的名称类词语,可以通过实物介绍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对于一些不能引进课堂的其他实物,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幻灯片等教具演示,提高学生的认识;此外,其他的动作类词,其理解难度高,教师讲授的难度大,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打的动作时,可以以打球和打人等基本动作示范,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3.2 设定具体语境

有些汉语词汇理解起来比较难,甚至部分词语晦涩难懂,国内学生尚不能马上吸收,对于国外学生而言,难度就更加大了,为此,对于这部分的词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语境的模拟训练,加强词语的教育。例如,在像学生教授神气一词时,学生理解比较难,教师可以假设情景,今天的汉语知识能力测试,你是班级内部唯一一个满分的学生,你现在的心理情况就是神气等等,通过这样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语境创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新词语的学习。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找同学进行相关语境的自我创设,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3.3 利用词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教授汉语词语

汉语的词语量十分大,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来说,既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减少词语教学的阻碍,尤其是新词语的教学难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在基础上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词语的变换,天狗学生的课堂效率和知识掌握水平。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高效率的学习到新的词语,另一方面又能夠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近义词中的经常—总是,飞快—迅速,细致—细密,击败—打败;左—右,大—小,宽—窄,胖—瘦,高兴—悲伤,大方—小气,细腻—复粗糙,黑—白,傲慢—谦虚。

3.4 下定义法

一些具有教学难度,且词义相对死板的新词语,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活动时,可以适当的采用下定义法。所谓下定义法,顾名思义就是对部分新词语进行硬性的定义式教育。比如:“奶奶就是爸爸的妈妈;前天就是昨天的昨天”。由于学生的汉语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在学生有不会用的词语时可以参考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使用这种方法切忌用母语学习者使用的字典照搬照抄过来,因为字典里会有第二语言学习者不熟悉的词语或他们感到陌生的语法结构,这样会影响他们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一句词典的解释,通过使用第二语言学习者明白的词汇进行讲解,从而使得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新词语。

3.5 翻译法

翻译法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或某种共通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3]。对于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语,如果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十分有限,那么用汉语解释起来就十分困难或者记事起来大费口舌,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让对方明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采用翻译法,这样比较简便易行。如“批评,人人网,微博”等词语就直接可以分别翻译为“critical、Chinese Facebook、microblog”,这样以来对于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可以更加容易的明白一些词汇,而不用费尽周折。

但是翻译法也有其缺点,因为翻译法忽略了文化原则,对语言的文化强调不够。因为两种语言很难有一一对应的词语。如“拜访”直接翻译成“visit”。由于英语中的visit可以是visitsomebody,也可以使visitsomeplace。所以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拜访”这个词语时,不仅会说“拜访小明”而且也会出现“拜访那个教堂”的笑话。所以除了刚开始的阶段,当学习者有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基础之后,我们就不推荐使用翻译法教学了。这样有可能让学习者对母语产生依赖,从而影响到他的目的语的学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加强度新词语的重视,只有及时的进行新词语教育活动,学生的汉语知识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此,经过笔者在大纲制定及修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总结和介绍,通过这些问题的叙述,未来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一定能明确方向,并取得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4.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课教学 篇4

论文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课 语音教学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论文摘 要: 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本文主要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三个方面对汉语教学进行论述。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这里重点讲一下教上声的方法,上声是教学中的难点,令很多留学生头痛。上声是个曲折调,没有声调语言或者没有上声声调语言的学生发这个调是很困难的。在教单字时可让学生模仿练习,在日常的交际中,上声单用的情况并不多,它一般是与别的声调组合使用,这也就涉及变调问题。上声在非上声字前变成半上(211),如“老师、语言、感谢”,在上声字前变得近乎阳平(24),如“水果、选举、友好”,所以重点是教学生半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词组中反复体会。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1)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2)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3)着眼语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语言知识的综合,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篇5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大纲的成语收录缺乏规范性。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教学大纲有两种,一种为《等级大纲》,另外一种为《教学大纲》。在《等级大纲》中,成语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等级进行划分且需要学生掌握的的成语词汇大约有150个左右。而在《教学大纲》中,大约有250个成语需要学生进行掌握。综合这两个版本的教学大纲,大约总共有280个左右的成语需要学生进行掌握。但是,这些在大纲中收录的成语缺乏相应的规范性,且在编排的过程中脱离了相应的语义及历史环境。换言之,目前主流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对于成语的编排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对于成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对于其汉语水平的考核的指标也越来越严格。目前,HSK考试是考查学生汉语能力的主要考试形式,而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加,考试的难度也是逐年提升。但是纵观HSK考试的试题,其对于成语内容的考核显得较为单一,对于成语语义的考查显得明显不足。

(三)对外汉语的成语教学缺乏实效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对成语语义的理解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这是成语自身的难度决定的,但也与汉语教学的方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缺乏一定的实效性,例如“本位论”的教学思想长期禁锢着教学者的思想,让最终的教学变得缺乏实用性,需要教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策略

(一)根据教学实际,合理使用成语教学的教材。要想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合理规划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实际,使用恰当的教学教材,让教学的最终效果事半功倍。成语教学属于词汇教学的一部分,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三大特点。但是成语教学并不应该过分的死板,并追求所谓的特点,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为基本前提,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各项内容。每一个成语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勿好高骛远,一个一个成语的进行教学则能充分完成教学大纲。

例如,教师在进行“朝三暮四”、“闻鸡起舞”的成语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顺当,将这些成语中蕴含的典故向学生进行讲解,通过故事的切入,让学生对于成语的理解变得更加顺畅,也同样更加符合教材的教学目的。

(二)在教学中强化对于成语语义的讲解分析。对于绝大多数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对于成语语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个重点。首先,在教学初始,教师应该对需要进行教学的成语进行合理分类。同时,还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高频成语和低频成语的相互区分。其次,在教学中,对于在古代和现代有着明显差异的成语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代汉语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也仍然有很多古代汉语经过时代的沉淀得到了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在成语中,也有很多的成语是沿用了很长的时代,并与现代汉语的表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成语的教学和理解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尚存在着很大的理解障碍,更何况是对于外国留学生。例如,犀牛望月、断袖分桃等成语就是从古代沿用至今,且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存在较大差异的成语。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足功夫,让外国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多种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首先,第一种常见的成语教学方法为说文解字法。中国的成语都是由单音节构成的,例如“能歌善舞”、“水涨船高”等成语就能通过说文解字法进行教学。因为这些成语都是一个字代表一个含义,说文解字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

其次,溯及源流法也是成语教学的一大常见方法。与其他词汇不同,成语大都流传时间较长,并且经过很多代发展才最终得以成形。现如今流传下来的成语大都缘自神话、传说、寓言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一个“源”,把改成语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这类成语一般都有一定的引申含义。例如,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等成语就是来源于生动且具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在进行这类成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引申义和原意的双重解释。

最后,触类旁通法。在对外汉语的成语教学中,触类旁通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使用触类旁通法,学生的头脑一下子被打开,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例如,“闻”这个字的本意是“听到”的意思,但是现在“闻”还有一个含义为“有嗅觉感受”。有了这种触类旁通的讲解,学生对于“充耳不闻”的理解一下子就变得十分透彻。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现如今,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成语教学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汉语教学中 篇6

那么,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采取分段教学?下面将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训练语音语调

对外汉语教学中, 最主要的就是语音教学, 这是学好汉语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外国学生受其国语母语语音影响, 在学习汉语语言时, 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依靠模仿, 即教师做正确的示范, 让学生模仿。针对学生的发音情况, 教师正音、纠音。在示范与模仿的基础上, 教师适当教授汉语语音发音理论, 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易出错的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讲授发音理论时, 教师可借助发音器官图、手势等铺助手段, 把口腔内部的平翘舌、咬舌等方法示范出来, 突出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 如何训练好外国学生的汉语语音语调呢?笔者的方法是让外国学生先学好语音语调, 做到发音准确, 音质纯净, 音量适中, 音调优美, 节奏适度, 强弱适当, 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是:

1.习惯训练。笔者针对汉语学习零起点的外国学生, 采取的方法是教会外国学生学会读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韵母表和声调的方法, 并让外国学生能准确认读和拼写, 逐步做到熟练掌握。

2.个人训练。外国学生训练汉语语音语调, 可选定汉语语调有声资料进行模仿。如现代媒体中的录音机、随身听、电脑、语言复读机、MP3等, 都可用来进行跟读、重复、正音等个人训练。同时, 教师可要求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 时常对着镜子训练汉语语音的口形、开口幅度和舌位等。

3.双人对练。外国学生在训练汉语语音语调时, 可找一个汉语语音比较标准的中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对练, 跟读, 对读, 方法不拘一格, 只要能训练好语音语调就行。

4.群体练习。外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语音语调时, 教师应采用群体训练的方式进行, 因为群体训练可消除不少外国学生在众人面前羞于开口或难以开口的紧张心理。训练中, 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让外国学生进行对读, 进行语音语调游戏学习的方式等。

二、提高朗读水平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除了学好语音语调以外, 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朗读。因为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正音”“练声”“练耳”, 提高“用声”水平。因此, 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和文章的朗读, 培养好学生的朗读水平。

那么, 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如何培养好外国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的方法是:

1.复述。即把读到或听到的语音材料重新讲述一遍。复述不是背诵, 所以不要求一字不差。复述也不是朗诵, 不能照本宣科。复述是模仿, 要依照又要脱开给定材料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 复述可培养外国学生的语感, 让外国学生熟悉汉语语境、积累汉语词汇, 以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2.诵读。诵读即熟读成诵, 这是培养外国学生语感, 不断让外国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式, 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方式。

3.跟读。即学生跟着教师读。教师的范读、领读以及引读, 对外国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声情并茂地读, 可激发外国学生读的欲望。

4.练读。即让外国学生个人自己进行练习朗读。可读语音语调, 也可读课本中的篇目, 形式多样。读的方式可是单读、齐读、小组读、角色读等。

5.仿读。即让学生模仿录音读。仿读中, 可让外国学生学会自己正音, 学会停顿和掌握朗读技巧等。

三、训练口语表达

让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进行口语表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应尽量让口语走进外国学生的生活, 为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真实情景, 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等情景, 并借助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汉语口语。

那么, 如何对外国学生进行好汉语口语表达的训练呢?笔者的方法是:

1.让外国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课堂上, 教师让外国学生学着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或本民族特有的节日、风俗等。遇到中国各种节假日, 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节假日的来历、风俗等, 然后让外国学生复述, 训练学生的口语。

2.开设“一日谈”栏目。课堂上, 教师可开设“一日谈”栏目, 让外国学生来讲汉语, 训练外国学生汉语口语水平。这个方法可进行分段:一是课堂上, 教师请两三名外国学生上台发言, 题目不定, 时间三五分钟, 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谈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二是课堂上, 让外国学生说说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操场、教室门外的松柏、教室里的讲台和粉笔、自己的家乡和朋友等。三是让外国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说话训练, 要求话题恰当, 层次清楚, 语言到位, 声、情、貌具备。这样训练, 外国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汉语知识了。

3.编演课本剧。教师在课后, 要布置作业给学生去做, 如让外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过程中, 除了展示动作、情景创设外, 还要求外国学生注意运用好汉语语言的表达。

4.心灵嘴巧训练。方式:一是让外国学生学做节目主持人, 训练用汉语进行主持, 或是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进行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 训练外国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教会外国学生说, 假装糊涂的饰词等。

总之, 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分段教学, 能有针对性地让外国学生逐步学会汉语, 尽快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语的表达能力, 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

摘要: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 如何抓好对外汉语教学,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运用分段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 从训练语音语调、提高朗读水平、训练口语表达三方面对分段教学进行简单阐述, 以期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分段教学,应用实践,语音语调,朗读水平,口语表达

参考文献

[1]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2]申莉.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 2007 (5) .

[3]马雯慧, 刘艳娟.浅谈“汉语热”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7) .

汉语教学中 篇7

关键词:现代汉语,高职教育,教学效果

当前高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一般是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总之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是以知识储备为特征的, 而不是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

李进立认为, 高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本科的学术型人才, 因此它的教学目的与学术型人才必须区别开来, 而不能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是不争的事实, 套用学术型人才教学目标来要求他们, 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科本身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得高职教育中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中如何实现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目的是现在高职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对现代汉语教学的相关环节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和实践。

一、改革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目标就是指通过现代汉语学习能达到什么目标, 这个问题关系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了以后有什么用等问题。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 各高校有很大不同。我们赞同李如龙的看法:“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对象、目标都不同, 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校分别落实不同的要求。”由此看来, 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 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来确定。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大学本科的学生而言,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因此, 培养他们探索和研究语言的能力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我们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一是基本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知识, 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经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可以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以上证书。二是基本掌握汉字、词汇、语法及修辞等知识, 口语表达准确、流利, 书面表达简洁规范, 文通字顺, 提高语文阅读、表达、理解能力和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

调整后的目标清晰地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把现代汉语视为一种工具来开展教学, 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此教学目标不再硬性要求学生对现代汉语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降低了理论性要求, 增强了实用性, 也达到了现代汉语的实用性教学目的。

二、改革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重点突出实用性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传统教材大多针对汉语言专业学生编写的, 虽然课程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 但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有实用价值, 所以我们必须大胆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重组。

语音教学中淡化理论教学而偏重普通话的训练;文字章节的教学应侧重在现代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上;词汇部分的教学重要的是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能够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的来源, 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并正确灵活地运用它们;语法教学是难度比较大的部分, 对于高职专业的学生来说, 重点应该放在教会学生语法的应用、遣词造句和辨析句子语病上,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修辞章节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 而文艺语体则可以少练或者不练。

三、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职的学生, 他们基础薄弱,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强。而现代汉语的传统教学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 即使有分析训练的例子, 也多是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所以课堂氛围多死气沉沉。

1.淡化理论, 增强趣味性, 强调应用性,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语言方面的问题提出来, 运用学习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 真正实现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例如现在广告乱改成语的现象较为突出, 已经对现代汉语造成很大影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此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进行分析讨论。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对词语也有了直观地认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鲜活的语言材料与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相结合。有关研究表明,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30%~50%, 可以很方便地给学生提供一些鲜活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课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校园局域网提供的网络技术平台进行网上答疑、讨论、个性化辅导。

3.将现代汉语的实践教学延伸至课外, 通过开辟第二课堂达到现代汉语实用目的。课下可以给学生一些带有瑕疵的文章, 让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辨析这些瑕疵文章;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来教学, 要求学生写微博或日志, 这也是现在高职学生喜欢做的事, 分组互相修改文字性错误, 推选优秀文案供大家学习。这样就能够把所学更大限度地化为所用, 既能够巩固所学, 又能够提高运用能力。

四、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打破“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就决定学生现代汉语课程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 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考核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现代汉语教学, 只有终结性评价, 并不包括非考试的评价, 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学生语言能够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比如把学生一个学期所应完成的作业, 包括调查报告、参加演讲、征文等实践活动都作为评估单元, 并在学期的课程考核中占一定的比例, 这样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2.课程考试和社会考证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

语言能力是在一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通过社会考证可以验证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可以尝试与社会考证挂钩, 如指导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证书”的考核等。把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的口试成绩和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达标成绩联系起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 学生由被动练习变到主动训练, 现代汉语语感得到快速提高。

多元评价突破了单一“知识型”的评价标准, 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岗位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 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语

汉语教学中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教学难点

语音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很多外国留学生由于汉语发音不准,以至于学习了多年,却依然“洋腔洋调”,由此可见语音学习的重要性。笔者针对汉语教学过程中语音教学的一些难点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可以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分析,使汉语学习者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

一、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一)学习者母语的迁移

不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发音上的偏误和负迁移。例如,英美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在发h这个音时总是很费劲又不准确,尤其是h类词连读时就更为难学。这主要是由于英语中h发的是喉音,喉音的发声特点是气流从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从口腔或声门流出,发声部位是喉部而不是口腔。如果要一个英美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练习说“黄河很好”,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像日本、韩国之类的一些亚洲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在发r这个音时就总是发不准确,原因是他们的母语中本就没有类似r这样的音,以至于他们发r音时听起来总是像l音,从他们的口中说出的“人民”就变成了“len min”。

(二)学习者在声调学习中产生的困惑

声调在整个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留学生都对汉语的声调大感头痛,学习初期的“洋腔洋调”再所难免。其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于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声调对他们来说就像在唱跑调的歌,总是找不到对的感觉,例如,来自韩国的学习者学习难度最大的是阳平和去声;而对于那些母语有声调的学习者来说声调又像是雾里看花,既明白又糊涂,例如,来自越南、泰国的学习者学习声调时偏误最严重的是阴平和去声。

在学习者刚刚开始接触声调的时候会发现,上声比其它三个声调难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练习后,发音基本都可以达到准确的调值。然而,两个上声的字连读时,初学者又很难掌握,这主要是由于上声连读时需要变调。汉语中的单字调和在语流中的字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习者如果仅学会了单字调,在语流中由于音变,就会混淆发音。例如,一些学习者会把“我想请你看电影”中该变调的“想”的半上声读成全上声;把“好好写作业”中几个连续的上声一律读成全上声,这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音学习阶段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偏误。

二、传统教学与语音教学研究现状

传统的语音教学课程设置会在入门开设阶段专项的语音教学,进行集中的练习。然而课时较少,一般为两到三周的集中授课,在后面的词汇、语法、短语、句子等的教学中却逐步忽视了语音教学。随着学生们学习任务的增多,语音学习就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而是忙着学词汇、语法、句子。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语音学习的最佳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等到老师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发音学生们已经“学老了”,想要纠正却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期而事倍功半。

经过我国一线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一些教材已经逐渐改变了传统教学上只在最初时针对语音做单项训练的情况。例如,《初级汉语课本》就没单独安排语音教学阶段,一开始就把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结合起来。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在语流中进行语音教学。教师在进行发音教学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多的选择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作为训练的素材,而不是用单个的字或词,以尽量避免“洋腔洋调”的发生。

三、对于难点的思考

哲学理论唯物辩证法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前人的做法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不同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就像语音教学中传统的专项训练与语音全程教学,在笔者看来并不相矛盾,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可将二者紧密结合。在语音教学阶段,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在语法、词汇教学阶段继续加强语音训练,会使外国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事半功倍。

纵观诸多教学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前人经验作了以下思考。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尽量掌握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文化背景,对其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予以正确的指导。在教学中将留学生的偏误一一纠正,这不仅使学习者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为汉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其次,由于学习者的母语不同,母语中各音节的节奏也不同。汉语讲究“字正腔圆”,发音过程抑扬顿挫,在教学时应该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发音节奏,着重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的吞音或发音过长,以使其说出正常语速、“铿锵有致”的句子。

小结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难点很多,以上所涉列的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教学中的一系列难题的解决仍有待于专家、学者、教师的努力。笔者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仅依据个人经验提出了这些问题,然而许多问题仍有待实证性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检验,以得出进一步结论。

参考文献:

[1]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

[2]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 篇9

长期以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比较重视语法教学, 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词汇教学中的俗语教学的重要性, 使得词汇研究和教学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当前, 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大量语用失误现象, 说明了我们汉语课堂中语用教学的不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 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

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对汉语中的俗语感到尤为吃力。因为俗语不仅仅是在表现字面上的意思, 它更是建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的语言升华。它与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这片沃土才孕育出了如此宏大的语言宝藏。要想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好汉语, 对俗语的学习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歇后语概述

歇后语与俗语、格言、谚语、俚语一样, 都属于汉语俗语的范畴, 它富含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为形象的比喻, 称为喻体;后一个部分是对前面的比喻作出解释或说明, 揭示前一部分的实质意义, 叫做喻义。通常将前部分称为比喻部分, 后部分称为说明部分, 这两部分一般由破折号连接。前后部分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后边所做的说明与解释同前边的比喻是完全一致的。 (1)

它是一种风格独特、民族色彩极浓的语言用法, 其特点是幽默诙谐, 形象生动, 寓意深刻。且富有人民性, 是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 从眼前熟悉的事物中配搭出一些传神的词句, 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 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特色, 它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一种生动形象和恰当的比喻, 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歇后语的具体措施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个特色, 透过歇后语就能折射出许多有关汉民族的文化常识,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的学习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对歇后语及其类似俗语的学习也会相应提高, 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

1. 进行“汉语国俗语词典”的编纂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 面向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工作一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体现汉语词汇特有文化价值的“汉语国俗词语词典”还没有完成, 产生这样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我们对外国学习者汉语学习词典的真正需求尚缺乏深刻的认识, 因而在宏观上缺乏系统的考虑, 微观上我们对这类学习词典的注释方法、编排体例乃至检索方式等都缺乏研究。 (2)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部分, 体现在词汇层面就是国俗语中。所谓国俗语因素, 就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而在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 也就是说, 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现行HSK词汇等级大纲的编制以词的使用频度为原则, 用使用频度来衡量词语的常用程度, 以进行词筛选和确定的等级, 加以语用标准、语义标准和语法标准的结合。” (3) 另外, 揭示歇后语多用比喻辞格的方式, 为这样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这些也是在词典编纂中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如能有这么一部综合的国俗语词典的话, 将会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俗语的学习过程中减少很多困难。故进行这方面的词典编纂是相当必要的。而且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进行中了。

2. 从文化角度导入

一定意义上说, 教授一种语言就是在教授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解读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 上下五千年, 纵横古今, 源远流长。可以说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的喜爱, 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力之一。“我们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至少可分为三类:语俗文化, 语感文化, 语境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化知识, 如中国特有的称呼、姓氏、亲属之间的称谓等, 即是这里所说的语俗文化。” (4) 当然歇后语是属于语俗文化中的,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块文化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一般是以下几个环节:课堂语言输入, 语言表达操练, 语言规则吸收内化, 语言技能, 社会自然语言接触, 语言交际能力。” (5) 在“课堂语言输入”这个环节, 就需要有意的加入一些歇后语的认识, 进而在语言表达操练中使学习者对这一语言想象进行掌握。歇后语主要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方法构成, 没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是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挑战性的。故对歇后语的学习, 不应该放在汉语学习的前阶段, 而应该是中后期。

近几年来,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文化在教学特别是中高级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逐渐有了共识。“所谓文化导入, 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将有关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相关的教材, 大家都认识到, 没有提供足够文化因素信息的教材, 讲文化导入教学仍然是十分困难的;第二层意思是将有关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以语言技能运用为核心的语言训练体系。” (6)

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循环深入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语言运用得体性的必由之路。

3. 在交际中学以致用

“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活动既包括语言交际活动, 也包括非语言交际活动, 语言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使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 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7) 针对具体怎样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 赵金铭前辈提出的六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它们具体是:

1、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 也就是要训练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2、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表达, 也就是大量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读的基础上, 建立正确的语感并形成语言得体表达的能力;

3、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 也就是要以语篇为教学和操练的组织单位, 训练学生自上而下地整体理解和表达意思;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 也就是训练学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拟真实的学习机会, 促进学习中的学用平衡;

4、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 也就是训练学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拟真实的学习机会, 促进学习中的学用平衡;

5、要注重训练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 训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即训练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6、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把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作为专项内容贯穿到教学中,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际。

以上六个原则是针对于课堂上学习的, 除此之外, 第二语言学习者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留心日常生活中周围群众所使用的语言, 利用起周围的语言资源来。因为歇后语更多的是出现在口语中, 口语是学习习语的一个大宝库。言为心声,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这一说法本身就包含了和语言相关的心理、文化、社会方面的因素。所以, 只有在交际中加强对歇后语的不断运用, 才能使学习者对汉语这一语言习惯好好地掌握。

4.对比性学习

相对的来说, 对比性学习就不怎么适合于全部的歇后语教学。毕竟英、汉语 (这里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 分属不同的语言, 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对应部分, 比如用英语中的谚语或者意思恰到好处的习惯短语来理解汉语中意义与其相对的歇后语。这部分虽说较少, 但还是存在的。比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ringing one’s own bell;猫哭耗子———假慈悲, to shed crocodile tears;鲁班门前耍大斧———不知高低, to teach one’s grandpa suck eggs;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on pins and needles;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mind your own business;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keep silent as before

故在这几条教学措施中, 对比性学习是适用范围相对较小的, 但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有一席之地。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 而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因此, 如歇后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在日常交际中不能很好地传达, 就容易产生理解空白。学习一种语言中的特色, 那么就需要掌握一些词汇, 在交际中实现学以致用。总之, 从歇后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 异彩纷呈的歇后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汉民族文化世界。文中对歇后语的探讨, 只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的一个小方面, 如果所有的小方面都不断得到完善的话, 那么这个学科将会茁壮成长, 最终参天耸立!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 歇后语作为俗语中的一部分, 在基本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歇后语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它来源于民间, 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具有较浓的口语特色。歇后语在俗语中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了其语言特点之后,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掌握好这方面的重要词汇, 再加以对比性学习方法, 并不断地实现学以致用, 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歇后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蒋磊.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67-69.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P389.

[3]马清华.唯频率标准的不自足性---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词汇大纲设计标准《世界汉语教学》2008 (2) .

[4]刘英林《“汉语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研究四题》.见刘英林主编的《汉语水平考试研究》P81-82.

[5]周健.论突出以目标为导向的交际能力训练[J].《世界汉语教学》2001 (3) .

[6]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6, P106.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10

一、文化因素的定位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百家争鸣”的课题之一。文化是语言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反应之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也有学者提出“严格地讲, 文化和语言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 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 “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这些观点跳出了语言与文化为并列关系的圈子, 对于区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专业文化教学是有益的。梅立崇 (1994) 在论文中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分为“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语言是宣传文化的一种方式, 然而语言不是传播文化以及了解文化的唯一方式, 也就是说, 文化有其他传播途径, 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 数码图片又不失成为为一种新的非传统概念里语言的文化传播与习得途径。然而, 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应令当别论,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 文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等其他语言要素一样, 只是语言教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此,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只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也就是下位与上位的关系。另外, 文化教学作为语言课堂中的要素之一, 而非大概念中的“文化”, 称为“文化要素”更为贴切, 更能体现两者的下位与上位的关系。

二、文化教学法研究

一切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都要归结到指导实践。语言理论研究也不例外, 弄清楚文化要素是大概念中“文化”的下位要素, 就是为了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好文化要素的教学。

赵贤洲教授 (1994) 曾指出:“教学导向应是着眼于建立一个立体的语言教学结构, 注重文化的导入, 但不是语言教学的转移, 而是语言教学的深化。”在语言教学课堂中文化要素教学方法研究领域, 诸位学者观点大致可分为以语言及其子系统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 即基于语言学中的词汇 (语义) 系统的分析, 对词语的文化内涵作以解释与阐述;另者, 以文化及其子系统为出发点, 即着手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传授, 以此系统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 等等” (吕必松, 1992) 。两种观点都有其所长, 都能把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相互融合,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都有所帮助。但每种方法都还是存在各自的缺陷, 如语言本位法只是就每个词汇的文化意义作以解释, 这样学生习得的文化要素是很片面的, 零散的, 无法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系统;而对于文化本位法, 其更加注重文化系统的构建, 从而多少忽略了文化要素系统与语言教学中其他子系统的结合, 这样, 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的关系有些分离, 不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接受文化要素的传授。总之, 没有任何绝对正确的教学法, 只有更为合适的教学法。因此, 语言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要相互交叉, 相互融合, 在词汇、语音、语法教学过程中, 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系统的文化要素讲解过程中, 融入相关的语言其他要素知识。

三、文化教学原则

首先, 要尽可能地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趣味性, 避免枯燥的说教出现。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文化因素的吸引, 由浅入深, 使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时, 了解到与此相联系的有关背景文化知识, 如词汇的历史根源, 民间传说, 以及时代意义。如此, 可以尽量少地出现老师一味地讲, 学生不听的尴尬局面, 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 要注意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因素交流的量化。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遵循同一个发展顺序, 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 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 在与环境的互助作用过程中, 通过同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由此, 在课堂上, 教师给予学生的知识输入也应该注意量的选择, 遵循“由少到多, 逐步增加”的规律, 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避免学生由于“消化不良”而造成的厌学现象的出现。

再次, 文化因素的输入应该遵从客观、公正的原则。由于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差异, 各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客观公正的原则教授文化, 而不应该过多地给历史文化赋予感情色彩,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 也不符合教师“传道”的本质。

最后, 教学方式及教学语言的选择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作为教师, 应该尊重学生, 包括学生的人格、信仰、身体等, 其所在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也应包括在尊重范围内。从另一个维度讲,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任何一切外交活动都要以尊重他国为前提, 作为一项重要的外交事业,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更应该注意树立中国“礼仪大国”形象。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 其语言形式与社会文化结构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因而, 揭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如何帮助汉语为二语或外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在文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2]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汉语学习, 1994. (1) .

上一篇:雷达辐射源识别下一篇:产后出血因素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