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途径五篇

2024-09-12

理解途径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法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是读者运用句法、语义、篇章知识及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目的地预测、思考和获得信息的过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也是英语测试的重点。英语阅读理解题在英语考试中占了相当重的分量, 题量多, 分值也大 (45分) , 最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首先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 其次才谈得上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阅读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词汇, 把握语法并结合阅读题进行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从提高阅读理解技能等方面着手, 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为学生的英语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积累词汇, 加快阅读速度

1. 扩大词汇量

在阅读理解时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词语障碍,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做基础, 就谈不上提高理解能力。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发现, 外语学习者词汇量达到5000, 阅读正确率可达56%;达到6400, 阅读正确率可达63%。因此, 熟练掌握课本单词, 适量扩充课外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2. 训练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提高阅读速度,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 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有些人在阅读时存在着视野狭窄, 一次只看一个单词;用手指着单词, 逐个阅读;只理解单词的个别意思, 不注意惯用短语, 词组的意思;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为了弄清楚某个意思, 反复地阅读前面的内容等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影响思维的连贯性, 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 对阅读材料缺乏整体性的理解。

(2) 限时阅读训练。

限时阅读是根据所读材料的内容难度、长度, 要求对该材料的阅读时间予以限定。例如:读500词的材料限定10分钟左右。控制时间有利于挖掘阅读能力, 促使学生争分夺秒, 专心致志地阅读。

(3) 寻找主题句, 理解重点把握全文。

大多数阅读材料有主题句, 用以说明文章的主旨, 其他文字是围绕主题句展开说明的。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开头, 有的在文章的结尾, 还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中间出现。阅读时若能把握这些句子, 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效率。一般来说, 运用演绎法的文章, 主题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采用归纳法的文章, 主题句一般在结尾。

二、掌握语法知识, 减少阅读误区

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不说明就能读懂英语文章, 还要掌握语法。在阅读中遇到令人费解的句子, 可以借助所学语法规则, 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有的学生认为结构相同的句子, 只要懂得其中一句, 其余的就可以照此类推。如:知道了“Al the students are coming to the party.” (所有的学生都会来参加聚会。) 看到“All the students aren’t coming to the party.”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来参加聚会。”殊不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Not All the students are coming to the party.”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来参加聚会。) 这句话中, “not”否定的不是“come”, 而是“all”, 这是一种部分否定。

三、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阅读方法, 好比送给学生一把钥匙, 让他们自己去开启每篇文章的大门。指导即指点迷津、引方法、导思路。因此, 要不断改进阅读方法, 讲究阅读技巧, 争取每次阅读在方法和技巧上有所收获。在日常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细读能力、猜测推断能力等。

1. 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阅读主要是为寻找有关信息, 了解文章大意, 并能基本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快速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跳读和略读而获得。跳读是为了获取特定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教师可让学生带着某个问题进行搜寻式阅读, 培养学生捕捉关键句的技能。略读旨在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九年级上Project English P23这一课, 我叫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快速阅读: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Project Hope? (2) When did Project Hope start? (3) What does Project Hope aim to do? (4) How much has Project Hope raised in the past 60 years? (5) Where has it raised? (6) What has Project Hope done with the money? (7) Do any children still need help?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快速了解了文章大意, 掌握了文章中心思想。

2. 细读能力的培养

在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及主要信息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细读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 解决语言难点, 注意与主题有关的语言结构, 抓住主要事实和关键的信息, 并加以分析推理, 理清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如在细读九年级上Project English Unit 4, Topic 1, Section C这篇课文后, 我提出这样一道题:What is the best topic of the reading passage?

3. 猜测推断能力的培养

猜测词意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阅读时, 如果碰到生词就查词典, 那样太耗时间, 因此, 教给学生几点猜词义的技巧, 对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1) 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如:People could watch the ceremony and the whole day’s trip live on televi-sion, radio and news websites.联系上下文, 就不难猜出live是“直播”的意思, 而不能孤立地认为live是“居住”的意思。

(2) 通过原文中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

如: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different kinds of disasters every month, such as flood, fire and snowstorm.根据flood, fire snowstorm三个词, 就可猜出disasters是“天灾, 灾难”的意思。

(3) 运用对比法猜测词义。

有时在短文中可能会同时出现某一生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对比关系来猜测词义, 如:If you agree, say“Yes”.If you dissent, say“No”.根据两组相对的词Yes与No;agree与dissent, 容易猜出dissent是“不同意”之意。

(4) 运用词法知识猜测词义。

掌握一定的构词知识会有助于我们的阅读。如The doctor said:“don’t worry, I’ll give you a painkiller and the pain will go away.”根据构词法, Painkiller是pain与killer合成的词, 结合文中的语境, 就容易知道它的含义是“止痛药”。

古人云:“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阅读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复杂过程, 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阅读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 但只要善于激发阅读兴趣,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把握阅读的技巧, 阅读能力就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青海教育, 2007, (08) .

[2]吕良环.成功英语阅读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理解途径 篇2

中国科协在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发现, 电视已经成为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比例达到了82.8%。科技信息在电视上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科技类节目。科技类节目主要指以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内容的节目, 包含了科技类纪录片、科技类新闻、科技专题类节目等多种节目形态。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开播是科教节目频道专业化的重要标志。许多地方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划分之后, 科教频道成为一个基本的专业频道构成, 科技节目无论规模、数量, 还是节目形态、表现手法都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但是, 非专业频道科技类节目的播出明显地受到电视剧、娱乐节目、新闻栏目的挤压, 加上国外科技节目的大量引进, 中国科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

以“公众理解科学”为基本内涵的科技普及是科技传播的一种基本形式, 也是科技类电视节目走出困境的发展途径。

一、“公众理解科学”的科技传播理念

“公众理解科学”就是科学通俗化、大众化的知识扩散过程,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这已经成为当前科技类节目创作的基本命题。比如, 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进科学》“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科学思想, 提倡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知识”的栏目宗旨, 正代表了当前科技类节目对“公众理解科学”内涵一个共识化的诠释。

央视《百科探秘》 (民生话题版) 节目就紧抓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件, 提出“从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入手, 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多视角的探讨, 探寻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 寻求可以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答案, 倡导科学的思想方法, 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公众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 让公众了解与日常经验息息相关的科技问题, 密切科技与公众生活的关系, 已经成为很多科技类电视节目倡导的创作方向。

二、节目形态的开拓与科技传播渠道的拓展

当前科技类电视节目包含了多种节目形态和节目元素, 在节目形式的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在注重科技传播实效性方面, 出现了一些对科技事件的直播节目。比如2003年8月、10月的北京电视台《全方位见证火星冲日》、《全方位感受载人航天》, 中央电视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特别报道》等。在2007年10月的“嫦娥一号”探月行动中, 抓住民众对于科技发展的兴趣点, 《新闻联播》 (专题) 、多集专题片《特别关注:中国探月!》、《科技人生》 (中国探月工程背后的科学家) 等栏目联动, 注重对科技的社会意义和深度背景的挖掘, 达到了较好的“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效果。

科技类节目要认识到观众的差异性, 了解到不同群体接受科技传播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具备一致性。比如儿童科普节目《大龙的实验室》就以儿童自身求知阶段对于科学的渴求为出发点, 展示科学的奥秘, 强调节目的儿童趣味性, 迎合儿童的收视心理。

科技传播应强调受众的参与性。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互动式科技类节目《接触》, 便是一档流行的过程体验式科普节目。栏目以“科学可以触摸, 想象改变生活”为基本理念, 强调民众的参与性, 受众以参与发明实验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演播室中。会爬楼梯的轮椅、多功能防盗自行车、防盗井盖等由民间征集而来的发明在节目中大量出现, 每期节目都从参与发明者中筛选出三人同台竞技, 并接受由科学家、投资顾问、专利代理人、专业媒体代表和现场观众代表组成的评审团的测试与评判, 节目拉近了科技与观众的距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科技类电视节目越来越重视叙述节奏与趣味性, 追求收视率, 追求轰动效应, 有的采取故事化的叙述, 设计悬念, 有的过分迎合观众, 追求猎奇, 刻意求怪, 降低科学节目的权威性, 丧失了应有的科学精神。科技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方式不应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在科技类电视节目不断优化传播手段的同时, 要警惕它的娱乐化对科技内容和含量的“稀释”。

三、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传播手段的进步

科技类节目传播方法上是以“画面为王”, 讲究画面的可视性。从技术层面上看,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科技类节目视觉呈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数字特技方法摆脱了科技节目过于依赖摄影机功能的景况, 也突破了电子合成的能力边界。从宇宙太空到分子结构等科学原理的视觉呈现, 数字技术越来越能够“真实再现”科学内容。创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想象力, 以更为深广的制作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展现和渲染表现对象。数字技术的发达实现了视觉上的“时间空间化”, 从万年以前的远古世界到未来世界都得以呈现。科技节目中整体数字化展现“嫦娥”探月旅途, 3D模拟演示“嫦娥一号”飞行全过程, 不仅给予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 也实现了展示的直观化, 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科技内容。

由于国内科技节目的商业化运作有所欠缺, 市场不够成熟, 社会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也缺少对科教片的热情。地方台和中央台的差距很大, 地方台的制作能力更是堪忧。

因此科技类节目成为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数量最多的节目类型。比如, Discovery频道、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国外品牌频道的科技节目, 成为我国引进的主要节目源。《科学世界》、《传奇》、《狂野星球》等很多科技栏目是以编译国外科技节目为主的科普节目。这涉及了对国外科技节目的二度创作问题。引进科技节目需要根据公众群体的不同需求, 重新改编定位, 尽量克服引进的科技节目某些内容过时、实效性不强的弱点, 消除因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不同而出现的理解误差。

四、科技传播者群体与编导的科技素养

科学需要公众的支持, 越来越重视同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科学家与公众有着明显的知识鸿沟, 公众难以与科学家直接交流获得科技知识, 必须借助一定的科技传播的媒介和特定的科技传播者进行沟通, 电视科技节目便是重建科学家与公众关系的重要媒介。

科学家、科技人物、科学文化传播者是科技传播者群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栏目邀请他们作为节目顾问和嘉宾, 请他们对节目的科技内容加以解释、评述和补充, 不仅仅是整合科技传播资源的需要, 也是沟通科学家和公众的通道, 实现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平等对话。

理解儒教的途径 篇3

宗教学研究首先产生在与外文化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其次是产生在现代与古代的断裂而以俯视的态度研究古代的时候。所以最早的宗教学研究对象都是西方殖民者眼中的低文化社会的原始宗教和迷信偶像崇拜,然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也有这些古代的遗留。对科学的崇拜是导致现代与古代的断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为宗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武器,对科学进步的信心是宗教研究者感觉良好和面对所谓宗教现象时自居至高点的支撑。宗教学一开始是以比较宗教学的形式出现在西方,从比较宗教学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它的材料是殖民时代收集到西方的世界各地的所谓宗教现象,而方法是比较方法,以现代的科学态度为条件。而1900年前后宗教学传到中国,所遇到的是不同的情形。

当中国被动面对外来强大文化时,第一需要的不是研究外夷而是认识自己,以便跨出古代。梁启超提出用新方法和新视角研究中国过去,提出了宗教学研究的问题,但他也发现问题很多:

在中国著宗教史——纯粹的宗教史——有无可能,尚是问题。宗教史里边,教义是一部分,教会的变迁是一部分。教义是要超现实世界的,或讲天堂,或讲死后的灵魂,无论哪一宗教都不离此二条件。其次,宗教必有教会;没有教会组织,就没有宗教的性质存在。根据这两点来看,中国是否有宗教的国家,大可研究。

不过,梁氏还是认为,“做中国宗教史”,“有一部分可写得有精彩”。这个部分,就是“祭祀”,尤其是贯穿祭祀的核心观念“报”,以及祭祀的对象“神”。除此之外,他认为“中国人对于外来宗教的一般态度”,也“很值得一叙”。

梁启超说中国是无宗教的国度,要有宗教也是非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儒学、儒家都不是宗教。但改革开放初期,任继愈提出儒学是宗教而加以批判。这时,一些先进人士倒不领情了。一口咬定儒学不是宗教,原因是西方的民主社会要有宗教基础,甚至就来自宗教,儒学要是宗教就解决不了中国没产生民主社会的问题了。所以,不管儒学是否是宗教,前提都是批判,都是文化虚无主义。1990年代逐渐浮出水面的大陆新儒家却出乎意料地接过儒学是教说,提出重建儒教。不过这个儒教重建实际是人心和政治重建,丝毫没有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问题,它是实践的而不是象牙塔意义上的学术的。

大陆新儒家的重建儒教显然是接续康有为的“立孔教”的。梁启超认为要先研究再行动,所以以“儒学非宗教”这一点见识显然不及其老师康有为。但研究的结果是总是延迟真问题的解决,学术研究终成了各种西方理论跑马的苑囿。梁启超晚期开始同情孔教,但可惜好时机已失,人世两非,无可奈何花落去。现代新儒家或无奈或主动地探索儒学哲学化的保守和复兴之路,但结果是以西解中,儒学不断萎缩,在庞大的西方现代学科体系中艰难求生。任继愈是熊十力先生的弟子,走哲学路数十年,他重提儒教,虽意在批判,但对儒学的当代复兴来说,意味着一种突围。

而将基督教纳入研究对象后,西方宗教学者搞出个由低到高的宗教发展系列;但基督教人士并不领情,基督教当然是高级宗教,天启和一神是教义基础,不容破坏。科学和宗教矛盾难以消解。社会学一直谋求为成为科学,但其人文性使真正的社会学者难以将社会学搞成科学。涂尔干对宗教的研究,将之还原为社会,这既肯定了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意义,但也摧毁了基督教的神学基础。涂尔干的高弟葛兰言(Marcd Granet,1884—1940)是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界中唯一专门研究中国宗教的人。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他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本了解中国之书,读此书,可令囿于传统进化宗教说的中国人产生全新的宗教认知,也使我们反思自身儒教问题的古今纠葛。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第一章乡村宗教,以《诗经》为材料。葛兰言认为这是中匡后来宗教的基础,孕育在早期的乡村生活和其涵盖的乡村节日、圣地、古代信仰和民间神话传说中。葛兰言认为中国古代乡村宗教是精英文化的根源,精英文化是由民间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两者具有同质性。

第二章封建宗教,葛兰言认为“从封建时代开始,鲁国的风俗文化就被奉为常规;但只是到了封建大一统时代它们才被尊为不可动摇的准则”,于是他“根据鲁国的史料描述封建宗教”。

第三章官方宗教,也就是封建大一统时代被奉为正统的儒学,葛兰言说:“儒家思想又被称之为儒教,也有人称其为民族宗教乃至国教。它被称为国教是因其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至少对社会中的中产阶级有其规约性。从现实意义上说,它其实是文人的宗教;从其起源和礼仪特征来看,它又是一种阶级宗教。因此,我将其定义为官方宗教。”

第四章宗教的复兴,葛兰言描述的官方宗教应该是西汉时兴起的儒教,经过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宋明儒学开出了全新的路向,儒教也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宗教,适合各个阶层中国人的需要,宗教的复兴应该主要是儒教的复兴。

蒙文通说:“汉儒言政,精意于政治制度者多,究心于社会事业者少。宋儒则反是,于政刑兵赋之事,谓‘在治人不在治法’。其论史于钱谷兵刑之故,亦谓‘则有司存’,而谆谆于社会教养之道。”汉儒关切的是国家政治的重建,祭祀和礼仪因为是古代国家政治的必然组成部分而受到关注,从贾谊的《治安策》到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再到西汉元、成、哀三朝“宗教祭祀体制的儒教化”,主要体现的是如何应对社会矛盾,从政治入手来解决问题。汉儒并没有建立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宗教,所以才会出现民间信仰失控,道教兴起,佛教进入,来满足普通大众的宗教需求。其后魏晋实际上也只是在试图重建稳定的政治,但没有成功。倒是西汉中期以来长期尊崇儒术,经师以孔子整理过的又带有汉儒色彩的经典解释政治,从而形成影响广泛的政治话语,使社会带有了更多儒家的色彩。在这种色彩下,世家大族重视门风,魏晋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强化了门风,这种门风体现出儒家的教养,如重孝、礼仪,儒学到这里才培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这种儒教还主要存在于世家大族中,也不体现为一种宗教。

儒教又有着不同于生活方式的内容,是自汉朝兼用儒术治国而带来的内容:由通经的儒生构成国家治理和教化的核心。这一点到后来越来越明确,清朝《圣祖仁皇帝圣训》:“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临御以来,隆重师儒,

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教罕着,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以学校来进行儒学教育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同时范化风俗,这是“儒教”一词在帝制中国最流行的意义。但因为民间巫鬼流行和道佛的挑战,成为儒者实现社会理想的障碍,所以,到韩愈时期,道统观念滋长,儒家越来越不愿意只是科层制下的政治工具,也不愿只影响摇摇欲坠的世家大族的门风;而唐宋之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贬斥汉唐而遥追三代,斥霸归王而重铸以宗法和乡社为依托的普泛于百姓伦常日用的宗教,实现“社会教养之道”,成为宋代以来儒者的目标。这就是新兴理学的工作和任务。如果说三代宗教文化为古儒教,那么汉儒建构并延续到清末的国家祭祀、礼仪体系和学校制度,不管它们是从何种意义上拥有宗教内涵,可以说是旧儒教;而宋明理学,从其宗教意义上就是新儒教,建构道统,形成学派,倡导祠祀先贤和理学前辈,以家礼、乡约化民导俗就是理学家的宗教实践。

由于现代新儒家以哲学解释儒学的缘故,宋明儒学的宗教特征并不被大家认知。研究者注意到宋明儒学的宗教特征也是从明清的三教合一来看待。的确,离开了道教和佛教的参照,很难看清儒教的真正面容;而有了这个参照,也往往会产生混淆。实际上,儒家一直不忘自己的根本,一些形式也不能很草率地归到佛道那里去。河南彰德人许三礼是个在明末思想界响亮但后来被湮没的名字。他不满宋明以理以心为天而掩盖了天的神秘性,寻找长期被宋明理学的思维所压抑、掩盖、不得出头的神秘思想如人格神的天、感应、象数等,指出佛道的种种做法和神通,如念经、筮卦等都是“吾儒一件法宝,久矣吾儒反不讲矣”。

由于西方的进入,也由于强大的汉式儒教的存在,以上倾向淹没在三教说中,直至无闻。“光绪十四年(1889年),长素至京师,上书请变法,格不达。次年……始言孔子创教。”在1902年以“明夷”笔名发表的《公民自治篇》中,康有为设计了自乡达省的公民自治体系,举凡议会、选举、公职、警察、赋税、学校、经济、公益和救济等等详列明晰。康有为倡导公民自治,有学习西方之意,但主要还是从研究传统乡治利弊和思考现代国家建设中生出。宋明儒者推动乡约,身体力行,目的主要在于地方自治,最终形成了明清以士绅、乡老、族正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局面,但康有为认为传统地方自治,“国家未为定制,而议员局长不由民举,故时有世家巨绅盘踞武断之弊,而小民尚蒙压制愚抑之害而不得伸”,他要在现代国家制度体系中为公民自治确立位置。在康有为的现代国家制度设计中,孔教会是另一个必要环节。托克维尔、韦伯观察美国民主,认为美国民主的基础是村镇,而村镇的新教氛围是民主成功的基础。康有为在《共和平议》中谈到中国没有这样的新教,更主要的是中国不像美国共和之初四无强敌、无须常备军而无军阀之虞,贸然学美国搞共和适成墨西哥地削土裂、成法国革命动乱,中国必须保持中央集权。或可揣测,康有为认为,孔教会成立并国教化,方可行虚君共和,公民自治才更有基础。当然,真实的历史是另外的局面。孔教会没成国教,发生革命了,西方式的民主没能学来,但某种中国式的民主正在生动地实践。王绍光强调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肯定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式民主,但他们大都没注意到宗教的意义。大陆新儒家开始重视宗教,倡导儒教复兴,不管是蒋庆的儒教协会还是陈明的公民宗教,都在召唤某种体制性的东西。

在结论部分,葛兰言谈到现代中国人的宗教感情。他说,中国人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遵守风俗”,丧礼上和尚道士“只是有术之人,他们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倒是儒学先生指导丧礼,文化人题碑、写墓志铭,更像个祭司,为人尊崇,但把他们“看作是神职人员更荒谬了”。“中国人的生活包含着许多带有宗教性质、但又实难定义的行为,这使得他们看起来似乎生活在完全世俗的理想中。那些反对者由此认为中国人缺乏宗教精神,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崇高信仰才算是宗教精神。中国人并不缺乏宗教精神,只是它表现为另一种形式。这种宗教精神的根本在于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深信不疑,它精致深邃,激励着每一个人。”显然,葛兰言认为很难用西方宗教概念限定的儒教依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虽然自1911年以来“官方信仰彻底崩溃了”。他并不相信佛教和道教可以在现代中国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怀疑基督宗教在现代中国传播的程度。他看到自由主义的国会议员对儒教复兴的断然拒绝,看到保守的孔教会的极力捍卫,也看到接受舶来的新知识而“再没有行为举止和礼仪教育”的孩子们“活泼、勇敢、思想自由并且随时准备行动”;但他注意到舶来的中国社会学派命名为孔德学派,“孔德的两个汉字是美德的德和孔子的姓”,而孩子们对和尚和寺庙有着天然的排斥。“儒教将来能够复兴吗?”葛兰言追问。他的回答也许是:儒教问题牵动着现代中国的各类人群,儒教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追求和宗教倾向,作为官方宗教的儒教,复不复兴已经不再重要。

理解途径 篇4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是关键.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则是关键之关键.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之中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的阅读效率最大化.

作 者:丁培元 作者单位:江苏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阅读 理解 文体 阅读原则 理解层次

理解途径 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

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多地了解外国风情。学生英语能力很好,可是不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就会有时候看不懂文章。当文章涉及各国地域文化时,由于缺乏对外国大文化的了解,理解文章会词不达意。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和外国杂志,可以使学生了解外国时事话题。阅读使学生拉近与外界的距离,讨论外国时事话题使学生更容易吸收国外热点。在丰富学生世界观认知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英语背景越来越强。

一、应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即阅读完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要想阅读首先应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要想理解应大量地掌握词汇和国外文化背

景。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应当从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快速地记忆单词,可以采用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使学生比较迅速、有效地掌握单词,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语法是英语句子的骨架,句子的多类型是英语能力的一个难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并列句、主从复合句等5中基本句型抓起,提高学生的识别句式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便不用逐字逐句地阅读,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就能很好地领悟句子的含义。

二、提升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

在实际应用中应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如幽默的教学方式、易懂的风趣故事以及抓住学生的心理用英语来说说某位明星的事迹等。用英文来说成语、谚语来使学生感受英语的乐趣。用兴趣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阅读英语、理解

英语。

2.每一堂课都要抽出时间进行听力练习和阅读训练

每一节课都要抽出10分钟来进行听力练习,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学生的习惯。这个习惯对于学生的听力和阅读十分重要,每天教师可以选一篇文章让学生听,听多了自然就熟悉,慢慢地背诵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每天选一篇短文让学生读,慢慢地提高阅读速度,从而使学生遇到阅读理解这类题目时不浪费过多的时间来看文章,而是花费少部分时间进行读,多点时间进行理解。

3.教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教师要时刻教导学生掌握英语阅读技巧,可以通过课前的语序、课堂中的提问、讲解课文的重点题型等方式来促使学生展开阅读风暴。教会学生掌握正确、有效、快捷、实用的阅读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讲解阅读理解的时候,应指出全文的中心思想、每一个段落的内容、全篇文章的逻辑关系,总结重点段落的位置和重点语句的位置来指引学生关注的重点。阅读理解中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单词,遇到这些生词时应该根据前后文的大意来揣测生词的含义,或者可以通过单词的组成来推测单词的含义,如,分析单词的前缀和后缀、单词是不是由两个单词拼在一起形成等方法。

4.指引学生了解外国文化

教师应该经常讲解一些国外的事迹或者国外的时事新闻来让学生了解国外的信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讯工具如此丰富,经常关注国际的动态来了解国外的一些文化背景。阅读理解的文章大多数采用国际最新发生的大事件来阐述,如果经常关注这些实时动态,碰见熟悉的事件,则可以大大地缩减阅读理解文章的时间。如,前几年的“非典”病毒时期,可以经常看见以此大背景写出的一些文章。指导学生经常关注世界大事件、外国文化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英语阅读理解文章内容见过的几率。

5.鼓励和开展课外阅读

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英语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如,每周可以开展一次阅读比赛,每天组织晨读训练开办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到一个纯粹的英语环境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征订一些国外的小小说、英语报纸杂志等来让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购买英文资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

总之,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对英语成绩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也有帮助。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学生不断地补充英语词汇,

提升英语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马丽娜.英语报刊阅读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22):89-90.

[2]米鸿雁.说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2(6):76-77.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

上一篇:语义学理论下一篇:心肌梗死的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