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市场环境十篇

2024-05-10

审计市场环境 篇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迅猛发展,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所导致的代理成本问题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股东所关注的问题, 审计的引入与发展正是为了解决代理成本所引发的问题。那么民营上市公司在选择审计师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审计师的审计费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国内众多学者实证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公司总资产、子公司个数、资产负债率等因素与审计费用有关。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数从微观层面出发, 较少触及资本市场和宏观环境, 如地区的法律制度、金融发展程度、社会规范等市场化因素。国外学者如shleifer和Vishny等人的研究表明, 国家与地区的法律环境对一个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公司所有权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会计信息特征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他学者研究发现国家法律环境也会对审计市场产生影响, 国家和地区在法律环境在决定审计师的努力和审计费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所在地区的法律制度影响审计定价和审计溢价, 法律制度在不同国家对审计定价起着不同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相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生存环境逐步恶化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必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重大经济决策中做出有利用自身的策略。因而在地方市场化情况比较低的情况下, 地方的法律制度等不够完善, 企业不用承担太多的由于信息质量差而产生的后果。当企业对于提高信息质量的市场压力不甚敏感, 而对审计费用这一影响企业的利润相关的因素更为敏感的情况下, 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费用比较低的事务所进行审计。因为事务所的审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仅仅是依照一定的法规办事而已, 并无实质上的意义, 更不必为该信息的质量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 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 民营企业有动机以最小的成本支付审计费用。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在市场化比较低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费用比较低的事务所进行审计

在中国的审计市场, 大规模、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可以作为高质量审计的代名词。对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来说,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由于市场上的信息传递无法及时、有效, 因而高质量的审计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限。而对于低质量的审计信息, 市场也是同样不为敏感。而一般高质量的审计对应的是高昂的审计费用, 因此基于假设一,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在市场化比较低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非“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

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 随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推进, 投资者必然对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更为强烈, 而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在市场中将能更为有效地传递。审计费用, 作为上市公司选择审计师所必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事务所将在审计质量没有重大区别的情况下, 通过降低审计费用来争夺客户资源。因此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与较低的审计费用将在市场化的程度的进一步推进中逐步统一, 即表现为“十大”事务所与非“十大”事务所在提高审计质量、统一审计费用上有了一致的步伐。再者,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由于法律执行力的提升, 审计法律风险的加大等会增添审计错报的风险, 审计质量相对较低的非“十大”事务所会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弥补法律诉讼所增添的成本, 这也将会导致“十大”与非“十大”审计费用差距的减小。基于以上理论,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市场化比较高的地区, 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 “十大”事务所与非“十大”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将逐步统一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1年所有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 并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鉴于行业和风险的特殊性, 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对于含有境内和境外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 本文统一以境内审计费用为准;剔除相关变量缺失的公司。按照以上标准筛选后, 我们得到1983个公司样本。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变量定义见表1。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 本文将以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来代表审计师的质量。2012年普华永道、德勤华永、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立信、中瑞岳华、天健、信永中和、国富浩华、大华等十家事务所无论在主营业务收入还是资产总方面均排名靠前, 因此本文将这十家事务所作为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 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代表高质量的审计。如果选择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 则Auditor=1, 否则为0。针对假设1本文构造如下模型:

针对假设2本文构造如下模型:

针对假设3本文构造如下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见表2。可以发现在1983家样本公司中, 有875家选择了国内的“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市场化指数market最大的为11.71, 最小的仅仅为4.25, 可见不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差距较大。

(二) 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 审计费用与市场化指数还有事务所都显著正相关, 即在市场化程度程度低的地区, 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审计费用比较低的事务所进行审计。结果初步证实了假设一。同时, 其他相关变量除了ROE之外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

注:***、**和*分别表示1%、5%和十%的显著性水平 (双侧) 。下同。

(三) 回归分析

基于模型1的审计费用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 在市场化市场高的地区, 民营企业在选择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选择审计费用高的, 反之, 即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 民营企业更多的是倾向于选择审计费用较低的事务所。这是因为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 法律的执行力度低, 在信息的传递有限, 低质量的审计报告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风险有限, 相反高昂审计费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更为显著, 因此更多的民营企业选择的是审计费用较低的事务所进行审计。同时企业的规模, 应收账款比例等微观特征对于审计费用也有显著的影响, 由此再次证明了本文的假设1。审计师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5所示, 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 民营企业更多地选择非“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在国内一般情况下, 在同等条件下“十大”事务所的审计费用都高过于非“十大”事务所, 因此在基于假设1成立的情况下, 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的民营企业, 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限, 而高昂的审计费用对民营企业的经营业绩影响较大, 因此在对两者的效益权衡比较下, 民营企业更多倾向于选择非“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 因此本文的假设2成立。基于模型3的审计费用回归分析见表6可以发现, 如同预期一样auditor指数同market指数在百分之五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但是两个解释变量的交乘项并没有如果预期一样显著为负, 而是相反在百分之五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 出现了同预期相反的结果。该结果表示, 在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推进, “十大”与非“十大”的审计费用的差距并不会逐步减少, 相反差距的增大更为明显。本文认为, 此项结果的原因可能为:首先从“十大”事务所的角度出发,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法制水平高, 投资者保护更好, 金融市场更为发达, 市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监督, 各种法律的执行更为高效, 信息传递更快。在受到如此严厉的制度环境的约束下, 出具错误的审计报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诉讼、名誉损害等也会更大, 即错报的机会成本更大, 因而对于审计方面将会更为谨慎, 为提高审计质量所付出的成本也会更加多, 因此对于审计费用会有更高的溢价要求。其次从“非十大”事务所的角度出发, 对于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的民营企业, 在有足够的实力支付高昂的审计费用的情况下, 根据信息传递理论, 此时民营企业会选择“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但是在近几年来, 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总体上呈现恶化的趋势,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营业绩不善的企业, 尽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也会选择审计费用相对低廉的事务所。对于非“十大”事务所来说, 与“十大”事务所在高端市场的竞争有所不利, 因而会对这块市场更为重视, 因此也会导致了非“十大”事务所之间在这块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目前竞争的主要利器就是审计费用。因此综合以上两方面, 我们得出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 “十大”与非“十大”审计费用会进一步的拉大。本文又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业绩ROE指标进行了分样本检验, 因为亏损企业的由于自身风险太大而存在潜在各种不利因素, 可能会促使事务所更为谨慎地审计, 相应地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而所要求的审计费用会更高, 可能对于我们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干扰性。检验的结果显示, 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支持以上得出的结论。

注:括号内表示该回归系数t值。下同。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在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地区, 民营企业选择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倾向与偏好。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 民营企业更多的倾向于选择审计费用较低的非“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随着市场化的进程逐步推进, “十大”与非“十大”事务所在审计费用差距方面是程序逐级拉大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不足:可能由于样本公司的数量太小, 在对模型3进行逐年回归的稳健性检验的时候, 重要的解释变量的参数显著性并没有如同预期的一样。

注:模型 (3) 中当样本公司的market指数大于全部样本公司的marke指数的平均数时则为1, 否则为0。AM为market与auditor的乘积。

摘要:本文选取2007—2011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的民营企业为样本, 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审计费用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市场环境差, 市场化指数低的地区, 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审计费用较低的、低质量的非“十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十大”与非“十大”事务所审计费用的差距随市场化程度的推进逐渐增大。

关键词:审计费用,市场化程度,审计师选择,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审计市场环境 篇2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西方国家的审计市场经过长期的激烈竞争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断合并, 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由少数几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控制审计市场的局面, 呈现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 而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共谋的程度不同。Burton和Robert (1967) 等学者的研究表明, 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并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审计市场结构。但这种寡头垄断的审计市场结构备受非议, 坚持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人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缺乏竞争的状态。然而大多数学者对这种观点并不赞同, 并在实证研究结论的支持下提出应当建立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Terrence、Simunic和Stein (1994) 也提出高集中度的审计市场更加有效, 更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即高集中度的审计市场结构和良好的市场绩效可以并存。

在国内, 吴溪 (2001) 的研究表明, 1999年以前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很低, 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是在2000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发生政府诱致性合并重组事件后这一情况得到扭转。刘明辉、李黎和张羽 (2003) 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的函数关系, 因此有必要构造“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来提高审计质量。彭桃英和刘继存 (2008) 、许汉友和杨政 (2008) 、陈艳萍和杨淑娥 (2010) 的研究都显示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指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整个审计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显示, 高集中度的审计市场更加有效, 更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通常会计师事务所所占市场份额越大 (特别是“四大”) , 则审计市场集中度越高, 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和审计市场集中度二者所反映的经济状况具有一致性。因此本文研究时采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作为反映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替代指标。

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指标是以每年单个会计师事务所所占有的资源占证券市场资源总量的比例来衡量的。市场资源可以是客户数量、客户资产总额、客户收入或审计费用等。笔者认为, 以客户数量为基础进行审计市场集中度的分析必须保证每一个客户的权数即其资产、收入等相关指标是相当的, 而这种情况在证券市场上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本文将选取客户资产总额、客户收入和审计费用来加权计算市场集中度, 且假设三者重要性程度相同, 以此来检验它们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并提出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9年和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筛选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 剔除审计费用未披露的上市公司; (2) 金融类公司与非金融类公司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剔除金融类公司; (3) 剔除部分财务指标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

本文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CCER数据库, 部分补充资料来自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http://www.cicpa.org.cn/) , 统计分析过程运用Excel和SPSS16.0软件完成。

2. 检验模型和变量设计。

本文借鉴Simunic (1980) 的检验模型, 并参照国内已有的关于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经验检验结果, 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FEE=α0+α1CR+α2BIG10+α3LNASSET+α4COMPLEX+α5LEV+α6OPINION+α7ST+α8ROE+α9LNGDP+ε

(1) 被解释变量:审计费用 (LNFEE) , 上市公司所支付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

(2) 解释变量:审计市场集中度 (CR) , CRit代表第t期上市公司i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占整个审计市场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其中Xk为会计师事务所k占有的X资源, N为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总数。对于公式中的X资源, 本文将选取审计市场上的客户资产总额、客户收入和审计费用来进行加权计算, 并假设三者重要性相同而分别赋予1/3的权数。

(3) 控制变量:根据前期学者们的研究,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被审计客户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意见类型、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也会对审计定价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将下列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

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我们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 其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越高, 审计定价也就越高。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排名, 本文选取前十名代表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 取BIG10为1。

二是被审计单位规模。规模大的上市公司, 其经济业务涉及的范围广、会计事项多, 理论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很可能更高, 就会需要更多的审计证据, 审计测试范围也会扩大, 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 审计定价就会更高。LNASSET代表上市公司规模, 用上市公司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替代。

三是业务复杂程度。COMPLEX代表上市公司业务复杂程度, 用应收账款和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替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越复杂, 审计的难度就越大, 注册会计师花费的时间也就越长, 审计定价也就相应较高。

四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LEV代表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风险的替代变量。每个公司都必须关注财务风险, 若公司不能按期偿还债务, 则很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财务风险也就越高, 被审计客户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大, 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越多, 承担的审计责任越大, 审计定价也就越高。

ST代表在证券市场上公司简称前冠以“ST”的上市公司, 它表明沪深证券交易所因其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而进行的特别处理。一般情况下, 此类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相对较高, 相应审计定价也更高。因此, 上市公司如果是ST公司则为1, 否则为0。

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 它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盈利指标。伍丽娜 (2003) 研究表明, 当ROE处于保牌区间时, 公司财务风险大、持续经营能力弱, 此时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强烈, 会计师事务所对这类公司进行审计将承担较大风险, 故审计定价较高, 而当ROE处于保牌区间时, 财务风险相对较小, 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承担的风险小, 故审计定价相对较低。因此, ROE与审计定价的关系不能确定。

五是审计意见类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 以及财务报表的公允程度,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代表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一般来说, 当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大时更可能被出具常“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而此时注册会计师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定价也就相对较高。Simunic (1980) 验证了审计意见对审计定价有显著影响。我们定义该变量为虚拟变量, 上市公司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审计报告时OPINION为1, 否则为0。

六是地域经济水平。一般来说, 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消费水平越高, 因此经济发达地区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比经济不发达地区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高。本文选用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人均GDP的自然对数 (LNGDP) 来代表上市公司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

三、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9年与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3 263家研究样本中, 报告年度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均值为13.271 0, 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18.197 5和11.289 8;由“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占总样本量的38.16%, 说明排名前十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市场上占有比重大, 接近四成的上市公司会选择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进行审计;市场集中度最大值为0.180 4, 最小值为0.000 1, 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应收账款与存货之和占总资产比重最大值为0.934 0, 说明存在资产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为主的样本公司, 同时最小值接近0;资产负债率最大值为138.377 7, 说明该公司总负债高于资产总和, 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 最小值为0.007 8, 说明该公司负债很少, 财务状况稳定, 但是资产利用率不高;在整体样本中, 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占比5.91%;ST公司占样本量的8.7%。总体来说, 模型相关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检验结果均比较正常。

表2给出了关于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按照证券审计市场客户数计算出的CR4集中度与按照客户资产总额、客户收入或审计费用计算出的集中度差异较大, 而CR8集中度差异相对CR4较小, 但仍然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仅审计了市场上数量很少的客户, 但却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优质客户集中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贝恩的竞争结构分类法, 当CR4∈ (35%, 50%) 、CR8∈ (45%, 75%) 时, 市场属于中 (下) 集中寡占型, 此时市场上企业很多;而当CR4小于30%、CR8小于40%时, 市场属于竞争型, 此时市场上企业数极其多, 不存在集中现象。根据表2显示的数据, 按照客户资产总额、客户收入或审计费用计算出的审计市场集中度表现出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呈中 (下) 集中寡占型, 但是按客户数计算的审计市场集中度却表现出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呈竞争型。

2. 相关性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表3运用Pearson双尾检验, 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从相关系数矩阵发现, LNFEE与CR、LNASSET、ST、OPINION、LNGDP在5%的水平上显著, 相关系数分别为0.421、0.260、0.656、-0.122、-0.107、0.222, 这表明审计费用与审计市场集中度、上市公司总资产、是否ST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上市公司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显著相关。一般而言, 相关系数超过0.8的变量在分析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到, 上述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相关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初步看出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但是更准确的相关性还有待通过回归结果进行检验。

3. 回归结果分析。

将相关数据分别代入模型中,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 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到, 模型的F统计量均通过了检验, Adj-R2较高说明模型拟合得较好。Durbin-Watson值均接近2, 表明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且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都小于2, 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注:***代表1%水平上显著, **代表5%水平上显著, *代表10%水平上显著, 下同。

在回归模型中, 我们发现: (1) 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费用在1%水平上显著, 且与预期符号一致, 假设得到了验证。说明审计市场的高集中度确实能带来较高的审计定价。 (2) 在控制变量的检验中, 上市公司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是否ST公司、上市公司所在地均与审计费用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符合预期情况。在三次检测中, 审计意见类型均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 但是显著性水平不一致。 (3) 应收账款和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审计费用负相关, 但是显著性未得到验证。说明在审计定价过程中, 会计师事务所未充分考虑应收账款和存货中所存在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关系未能得到充分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 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定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根据不同的指标分析, 反映出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呈现中 (下) 集中寡占型和竞争型两种差异较大的形态, 这说明在年报审计市场上,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优质客户群体存在垄断, 而在一般客户市场上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激烈。

笔者认为, 在我国构建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是必然的, 我们应继续推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与优化重组, 加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设, 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 减少无序竞争, 从而进一步优化审计市场结构, 促进审计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Simunic D.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22

[2].Burton J.C., Roberts W.A..Study of Auditor Changes.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67

[3].Tomczyk S., Read W.J..Direct measurement of supplier concentration in the market for audit services.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89;2

[4].吴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1;9

[5].刘明辉, 李黎, 张羽.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 2003;7

审计合谋与审计服务市场质量研究 篇3

审计合谋,指CPA或审计机构在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丧失了应有的审计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串通,通过提供虚假鉴证或出具虚假审计意见,欺骗审计委托人和社会公众并从中渔利的一种社会经济行为。

一、审计合谋成因

(一)被审计单位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已经有不少文献论述了我国审计市场的一个畸形特征:需求方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师。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存在着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规避倾向,刘峰等(2002)发现原中天勤的客户的流向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选择本地事务所;二是与长期合作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共进退,这一现象与高质量审计市场特征不相吻合。

公司选择和辞聘注册会计师不是以审计质量高低为标准,来自事务所和企业的问卷结论一致认为,选择事务所最重要的因素是审计收费的高低,事务所认为客户流失的关键是其他事务所上门招揽业务和审计收费高于其他事务所。作为需求方的客户公司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审计独立性的维护和提高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大股东超强控制;二是管理层内部人控制。本来对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和解聘应由股东大会决议,但当股东大会成为摆设后,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和解聘等权力实质上落到了大股东和内部控制人手中,这种潜在的威胁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王跃堂、赵子夜(2003)的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对审计意见具有显著影响,股权制衡度越低,内部人控制越严重,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审计服务追求的是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关联度不大

从审计市场的需求方来看,审计服务的真正需求者是监管机构。在“取悦”监管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不是自发的市场需要,而是上市公司应付监管机构的一种形式而已。上市公司本身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审计质量越高,审计师发现的问题就会越多,这是经营管理者最不愿意接受的。而且,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会增加那些自身质量不高的上市公司的成本或费用。

从供给方来看,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是其最高目标。但在监管部门和审计对象并不需要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情况下,审计师为了节约审计费用自然就会降低审计质量;审计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失去客户,提供需求方满意的审计服务便成为其自然选择。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收到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年报审计费用率正相关,这说明审计市场存在审计师满足客户意愿,出具比较宽松的审计意见的变通行为。

(四)审计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使合谋成为可能

当市场的一方(资产所有者)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经营者)的行为或无法获取另一方行为的完全信息时,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信息的最原始来源,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充分详细的了解,而所有者只了解大概甚至不了解,因此聘请熟悉会计业务的审计师进行审计,通过这个信息通道向外部传递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然而,在三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审计师和经营者出自各自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可能凭借信息优势形成合谋。

(五)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产生合谋的内在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效用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而企业经营者通过经营管理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只有当企业经营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多的报酬(如薪金和良好的声誉)。当企业总体财务状况不好时,如出现巨额亏损或达不到增发、配股要求时,经营者便会主动向审计师发出一个信号,引诱审计师,趋利性导致双方相互勾结,造成审计失败。

(六)行业监管体制不顺,自律机制薄弱,惩戒不力

首先,注册会计师协会体制问题一直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自1998年1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以后,无论是从经费来源、人事关系的挂靠还是从注册会计师协会实际被赋予的职能来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扮演的角色相当于财政部门的内设机构,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但实际上并不具有独立的行业管理的权限,造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以及政府各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无法理顺。

其次,行业监管法规政策不健全、不配套。现行《注册会计师法》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规范和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时至今日,会计服务市场中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情况已今非昔比,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不仅严重滞后,而且阻碍行业的发展。比如,现有的法律中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实际操作中处罚力度有限,在法律责任方面重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中的有限责任制不利于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等。此外,与行业监管有关的会计、证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二、治理合谋,提高审计服务市场质量的对策

(一)强化低质量竞争的法律责任

要考虑加大对低质量审计服务提供者的处罚力度。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存在轻民事责任,重行政责任,因此可考虑在《注册会计师法》中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违反法律法规的民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改进:1.扩大民事诉讼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虚假陈述”,应该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证券市场欺诈等纳入民事诉讼的范围;2.取消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没有经过证监会和财政部处罚的会计、审计舞弊案件符合一定条件也可适用民事诉讼程序;3.有条件地接受集团诉讼。通过这些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威慑审计师不得以低质量作为营销手段。

(二)塑造行业诚信,加强对CPA的个人道德约束

诚信是市场经济建立的基础,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忠实维护者,CPA更需要讲诚信,具备正直诚实的品格,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CPA诚信的缺失会引发全社会对整个CPA行业及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破坏资本市场正常的资源配置秩序。CPA应当是受过良好职业教育、训练有素、具备足够专业素养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品的儒商,而不应是惟利是图、“捞一票就走”的街边小贩,决不能因蝇头小利而忘却职业道德和政府法令。诚信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德治与法制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在全行业范围内开展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CPA自身修养建设,通过诚信执业倡议和承诺、诚信自律公约等形式,提高其对职业重要性和光荣性的认识,使诚信自律以及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成为每个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要以健全的制度制约失信。行业协会应尽快制定以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为量化标准的CPA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的诚信档案,记录并定期公布事务所及CPA的执业情况、违规行为及相应处罚结果,通过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与宣判,提高合谋者违约成本和被查处的概率,降低其对合谋的期望收益,迫使CPA将诚信作为自己执业的最优行为准则。

(三)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净化CPA的执业环境

为了从组织形式角度来减少CPA过激的商业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应逐步放弃现行的有限责任制而向无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过渡。通过引导合伙制事务所的建立与发展,利用事务所内部形成的相互监督机制和由合伙制形成的巨额赔偿机制,迫使CPA遵纪守法,加强内部质量控制,自觉抵制合谋倾向,重建独立审计诚信,避免审计合谋的发生。对于因市场供求关系扭曲而造就的恶劣执业环境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得以矫正:一是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二次改制和合并,进一步促进事务所上规模、上档次,尤其是要促进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增强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实力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可能性,避免因数量繁多的事务所之间的无序竞争而造成短期行为及其对审计质量的损害;二是要改革审计收费,一方面要综合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虑来确定收费标准。另外要设定最低收费标准,并要求事务所严格执行,有效遏制CPA行业价格战的发生。

(四)引入声誉处罚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事务所承担的责任应加以延伸,不仅要包括整个事务所的经济资产,还应包括所内CPA的个人声誉资产,将CPA的个人财富与声誉挂钩,使其在面对审计合谋贿赂时认识到:一次审计合谋不但会给自己及其合伙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使其本人及整个事务所的声誉急剧下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蒙受接不到业务的严重损失,并有可能恶性循环下去,最终导致合伙企业的倒闭,由此促使CPA因珍视声誉而拒绝合谋。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每年公布审计失败案时,将参与审计合谋的CPA的姓名公布在醒目位置上,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声誉机制来修正CPA审计合谋市场的主观意愿。防止审计合谋还要注重声誉处罚与法律处罚相结合,法律处罚是声誉处罚的有效保证,通过加大赔偿力度和强化刑事处罚责任追究机制,能够使合谋成本远远大于合谋收益,使铤而走险的舞弊者人财两空,直至出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审计合谋的发生。

(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审计委托制度

经营管理层兼具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委托人的双重身份,扭曲了正常的审计关系,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将有利于出资者选聘、监控、激励经营管理层和CPA,使经营管理层保持诚信,CPA能够进行独立审计,有效预防经营管理层与CPA之间审计合谋的发生,以保证委托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国有资本逐渐退出、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股东进入企业;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合理地解决当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下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以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之间的角色定位、权利配置问题,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建立真正独立的审计委托关系,上市公司可由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来进行CPA的选聘,一般国有企业可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其主管部门委托进行审计,并对提供审计服务的事务所进行定期轮换,原则上应要求企业相邻年度的审计报告不能由同一事务所出具,由此切断CPA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利益关联关系,还CPA审计以真正的超然独立,防止CPA与客户保持过于密切的关系,提高CPA审计的独立性。

(六)加强政府监管的力度和提高效率

审计市场环境 篇4

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

一、为什么要加强环境审计

环境危机正在威胁全球,环境审计是人类加强环境保护为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力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西方有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感受到了环境恶化的危害,所以社会环保意识较强,并且环境审计起步也较早,有的国家审计总署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司,内设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效益审计处,组织会计师、科技专家、项目评估师、公共政策专家等方面专业人才,开展了土地开发经营项目成本和效益的评估,分析项目运作的合法性及效果,开展了国家能源与能源政策对保证国家能源来源和供应的影响力评估,开展了国家污染治理项目投入和效果的评估,开展了对垃圾和核废料管理处理有效性的评估, 开展了国家采取政策应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有效性评估以及其他方面的评估。评估为完善环保法案,促进合理使用资金,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也还应看到,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审计起步早一些,但也没有很好扼制气侯变暖、南极臭氧洞扩大、土地沙漠化、海洋赤潮等环境恶化现象。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西方工业化较早国家过早对环境的破坏是欠了发展中国家一笔环境治理债。西方发达国家应当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治理恶化的环境,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加强环境审计与国际合作。

我国近年来开展了环境审计。曾提出要关注企业污染防治情况和因决策不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情况,生态破坏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并具体组织在这方面作了积极尝试。探索了环境效益审计路子,还探索了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环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评价促进了政法部门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更好地服务了社会。

在环境审计上,我国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看到在专业人才配备上不全,环境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还应加大对侵占、挪用环保资金的查处力度,加大对环保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力度,加大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监督力度,促进环保立法、环保执法和落实环保措施。

二、如何加强环境审计

(一)尽快制定环境审计标准,制定特殊项目标准采用原则和方法

西方发达国家为审计工作制定了详实的细则,譬如审计计划、审计报告等都有要求,无论那个层面进行审计都要严格遵照执行的。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律,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几百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目前按照推算产生的资料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披露存在缺陷。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一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三要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际环境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要合理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充分运用环境监测手段,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有的环境审计项目和其他项目缺乏共性标准,这种情况就须采用‘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方法,利用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及可依的相关规定。

(二)发展环境审计的效果审计

西方发达国家,效果审计在环境审计业务中已经达到近八成。效果审计主要涉及到项目和管理活动,审计目标是项目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果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处于空白。环境审计限于事后审计的消极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差甚远。

认识到不足,我们应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在绩效方面的长处,围绕人大、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

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活动的效果审计,为完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三)尽快引进和培养审计人才

环境审计需要多门类的专业人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建成投产了,企业每月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和原料?与国家的能源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什么影响?每天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是什么类型?量是多少?有多大的危害性?流向何处?该怎样处置?应该投入多少资金治理?有无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再比如,一项政策出台,会拉动哪些相关的产业?会对区域规划产生多大的影响?会对环境产生多大的影响?产生的效应和负效应各是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该如何评估?显然是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做到。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审计人员是向全社会招聘,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有的是来自多个行业的技术人员。不仅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而且还考虑到未来审计发展方向的要求来选配审计人才。每位审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具有开展对绩效审计的能力。

而我国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同时要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环境审计打好理论基础。

(四)重点发展县域环境审计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以乡镇企业拉动下的县域经济增长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能看得见的是废水、废渣,看不见的是废气、噪音、电磁辐射等。这些不起眼的隐形杀手在侵害着不分年龄和性别所有人们的健康。

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乡镇企业,是否有一个创造一百万税收而需要我们用上百万才能治理好其污染的乡镇企业存在呢?这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此,我们要发展县域环境审计,充实相关人才,建全相应机构,制定县域环境审计可依据的实施细则。

(五)增强人们环保意识

独立审计市场政府监管研究 篇5

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重要机制, 是会计信息商品交换行为赖以正常进行的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利益的实现要靠其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 其关键就在于保证并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独立审计市场的特征决定了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可能使得审计质量完全有保障, 即存在市场失灵。独立审计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内在的、固有的缺陷, 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因而需要借助外力来修补市场的无能, 纠正市场失灵, 这一外力就是经济学家们称为“有形之手”的政府。应该说, 政府监管是修补独立审计市场失灵必不可少的手段, 政府监督和管理的合理定位及有效实施,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责在独立审计市场监管的具体体现, 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也是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利益的需要。适度的政府监管可以有效解决审计报告的负外部效应、市场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注册会计师的有限理性以及审计信息供给的垄断性等问题, 抑制市场不足, 改善独立审计市场效率, 进而消除或减轻市场失灵。

为了能够使独立审计市场有序运行, 提高政府驾驭审计市场的能力和效率, 有必要分析独立审计市场的特征与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以及政府失灵的原因, 并探讨政府应如何适度监管才能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

二、独立审计市场特征与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一) 审计市场提供的产品审计报告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负外部效应

萨缪尔森 (2004) 将公共物品定义为“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类商品, 将商品的效用扩展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公共物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即增加一个单位物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为零。二是非排他性, 即单一消费者的消费不能阻止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 或者这种阻止其他消费者消费的费用非常高。

审计报告也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即一个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使用不会也不能排除另一个使用者对它的使用。审计报告使用者中除被审计单位支付了审计费用外, 其他使用者 (如债权人、政府、企业潜在投资者、竞争对手等其他利益相关者) 都是所谓的“搭便车”者, 他们使用审计报告并不付费, 这种公共物品的属性会滋生外部性问题。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 外部效应是指在某些物品或劳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其成本或效益会“外溢”给他人或其他企业, 从而给后者带来额外的损害或利益。外部性是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审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内含着外部性, 这种外部性有可能影响到报告使用者的福利, 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不真实、非公允的审计报告, 将使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 特别当他们因信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作出相应决策时, 审计报告的负外部效应就体现出来。另外,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 往往受实施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制约, 选择使审计成本相对较小而审计收益相对较大的审计程序, 这虽然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是最佳的, 但对投资者以及整个社会而言未必是最佳的。

审计报告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审计报告的付费使用, 即私人不能从提供公共物品中获益, 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激励不足导致市场供给不足, 独立审计市场机制失灵。审计报告的负外部效应会破坏资本市场秩序, 带来严重的社会与经济效果。因此, 需要政府对独立审计市场进行适当监管。

(二) 审计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的市场

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完备是指人们未能准确掌握关于事物的一切情况, 总有不确知的地方;信息不对称则指每个人掌握着私人信息, 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 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 但也同时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

在独立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双层委托代理关系, 即财产所有者 (委托人) 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以及财产所有者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这两层委托代理关系中都存在信息不完备与不对称现象。经营者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欺骗财产所有者, 即发生所谓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作为会计信息鉴证者的注册会计师, 也可能因为具有信息优势而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选择自身效用最大的行动方案, 如为节约审计成本而减少必要的审计资源投入和审计程序, 降低应有的职业关注, 甚至与经营者合谋, 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 从而给财产所有者和社会公众造成损失并导致市场失灵。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纠正市场失灵现象, 有必要对独立审计行业进行适度监管。

(三) 注册会计师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被理解为人在经济活动中会通过得失与盈亏的精密计算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的假设与理性的假设通常是密切联系的, 即经济理性或理性的经济人。按照这个假设, 注册会计师应该会珍视自己的声誉, 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获得长远利益。但为什么审计市场中还会经常出现注册会计师存在过失或欺诈行为呢?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备、不对称以及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能力的有限性, 再加上市场经济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存在, 人们只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注册会计师作为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个体, 与委托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这是他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的前提, 机会主义倾向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舞弊的主要动机所在。实际上, 大多数对虚假财务报告发表不诚实的审计意见都是注册会计师有意识的行为。如果独立审计市场不存在任何限制和约束, 注册会计师就会不择手段地进行任何一种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的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是否合谋取决于相应的政府监管政策和力度, 制度安排决定着市场效率, 只有良好的制度保证, 注册会计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动机的审计行为才会转为无意识的、卓有成效的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 对独立审计市场进行适度监管这一制度约束显得非常重要。

(四) 审计信息供给具有垄断性

主要表现为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质量鉴证的垄断。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在披露之前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入资格的获得受到严格限制, 审计过程复杂而具有专业技术性, 审计意见的特殊效用等因素使得注册会计师取得了会计信息质量鉴证的垄断地位。由于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提供方面同样是处于垄断地位的, 注册会计师可能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协助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形成过度垄断, 这就会造成市场效率下降甚至市场失灵, 具体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审计质量下降。垄断的低效率是市场自身不能调节的, 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度有效的监管, 通过适当的手段来改变垄断程度并抑制由此带来的低效率。

三、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 市场缺陷即“市场失灵”, 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基本原因。市场机制的缺陷决定了政府行为选择的重要性。但是, 政府监管并不总是有效率的, 也可能存在过度监管或监管不力, 产生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失灵不仅无助于独立审计市场的改善, 还可能加剧市场失灵甚至导致整个独立审计市场的失败, 产生政府失灵的原因有很多种:

首先,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问题。政府对市场的有效干预有赖于对市场信息全面、及时和准确的把握, 由于政府处于社会层级结构的塔尖, 其获取的信息是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和积累的结果, 信息传输中的时滞、错误、隐瞒和虚报等舞弊不易克服, 信息的充分性和代表性难以保障, 再加上政府的优势体现在对于宏观信息的掌握上, 微观层次的信息掌握的比较少, 由此导致政府不能对市场状况进行全面把握, 对经济的认识难以完全符合经济规律, 从而使监管效果大打折扣。政府监管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要求政府必须从信息效率角度来决定其监管的层次和范围。即政府的监管必须适可而止。

其次, 政府作为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 其内部也存在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监督成本和个人有限理性的局限, 上下级政府间也必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影响政府监管的效率。

最后, 政府监管的多目标导向使其不能预料其行动的全部后果和社会反映, 难免造成顾此失彼, 即选择某一目标时可能会对其他目标造成伤害, 甚至某种选择的成本会大于收益。而政府的多部门的科层结构也使得其内部的组织协调成本很大, 如果协调不当, 则容易造成行政分割和行政腐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宜过多和过深地介入独立审计服务市场, 避免监管过度, 但也不能缺位、错位, 只做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政府在独立审计市场管理中不宜大包大揽, 而应该坚持适度原则, 进行宏观的控制。

四、政府对独立审计市场监管适度性的选择

政府对独立审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主要是解决市场和行业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规范行业秩序, 促进独立审计市场健康发展。政府权责的合理定位和有效发挥, 是对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有效补充, 以防止出现独立审计市场失灵, 解决纯粹的市场力量难以有效防止的负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人的有限理性以及审计信息供给垄断等问题。

但是, 政府权责的履行会出现错位、越位和缺位, 政府的不当干预会扼杀独立审计市场的生机。只有适度的政府, 才能使政府权能归位。适度的政府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权能的范围应该是有限的, 即有限政府;二是政府运作的质量是有效的, 即有效政府。有限政府的范围由市场需求决定, 政府的规模取决于一个国家市场能力的大小, 并与市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同时, 政府的功能在于有效弥补市场缺陷, 促进市场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对独立审计市场的适度监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严格界定政府活动的范围, 采取合理、适度的监管方式

监管不适度主要是监管不足或监管过度两种情况, 监管不足会无法发挥政府作为独立审计市场失灵缓冲器的作用, 监管过度则会体现出政府缺陷的问题。因此, 政府对独立审计市场的监管必须有一个度的选择, 既不能放任市场任其为所欲为, 也不能代替市场,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规避其缺陷。政府监管应只限于有能力修补的市场缺陷, 而对于另一些市场缺陷, 政府监管尚无能为力, 如果勉强去修补, 就会造成政府失灵。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依法行政, 解决市场失灵所产生的问题, 使市场更有效运行, 实现目前监管不当的经济真正转变到以市场基础为主的经济, 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的问题, 市场能够解决的, 通过市场解决;即使市场解决不了, 需要政府加以管理的, 也要考虑通过除审批制以外的其他监管措施来解决。

(二) 要对政府监管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独立审计市场在客观上存在政府监管的需求, 但是, 如果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所花费的监管成本太高, 则这种过度监管是没有必要的, 政府监管必须适度, 只有那些通过监管能产生积极效果并产出效益的领域, 才是监管的最终落脚点。政府监管力量过于强大可能会导致监管权力的不当使用。将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纳入政府控制之内, 还会导致对其他监管主体的排斥, 进而降低公众参与审计监管的意愿与积极性, 致使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现象同时并存。任何理性的经济行为都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 对独立审计市场监管的行为也不例外。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将政府监管建立在科学量化分析的基础上, 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政府的管理职能。我们在看到政府监管效益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政府监管的代价或成本支出。从本质上讲, 政府监管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有收益亦有成本, 只有当监管的收益超过成本时, 才算是经济合理的, 否则没有监管的必要。因此, 在考虑是否实施对独立审计市场的某项政府监管时, 首先要做成本收益分析, 再决定是否要实施政府监管,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监管。

摘要:政府监管是独立审计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环节, 独立审计市场失灵为政府监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从微观上确定了市场与政府的行为边界。本文探讨独立审计市场的特征和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并在分析政府失灵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政府对独立审计市场监管适度性的选择。

关键词:独立审计市场,政府监管,适度性

参考文献

[1].吴作章.我国会计政府监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保罗·萨缪尔森等.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王芸.中国审计市场竞争行为研究——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4].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 (第1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非审计服务的资本市场效应 篇6

安然事件之后, 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大部分类型的非审计服务。在我国, 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中则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按照财务审计费用和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费用进行披露。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及其对资本市场的伤害问题便一直处于社会公众的争议之中。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现阶段我国会计公司的业务多元化与资本市场信息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即研究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信息风险?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是否通过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作用的?我国会计公司在非审计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应效仿国际“五大”剥离非审计业务?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本文拟就此做初步尝试。

在政府监管部门或学术界, 尚未就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及资本市场的影响在政策、理论与经验上取得一致意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观点一:非审计服务会产生信息风险。这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审计收费使客户和审计师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 甚至形成对客户的经济依赖。非审计服务降低财务报告质量;即使审计师独立地做出审计决定, 投资者和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因为怀疑公司的经理人和审计师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不是股东权益最大化, 也不会相信信息是可靠的, 从而产生额外的信息风险。

观点二:非审计服务不会产生信息风险。这种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具有协同作用, 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相辅相成,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这一观点, 非审计服务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正面影响, 随着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 信息风险降低。

二、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路径及研究假设

路径一:非审计服务的增加, 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进而降低信息风险。即非审计服务通过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对信息风险产生影响。

路径二:控制财务报表质量, 即排除财务报告质量队信息风险的影响因素, 非审计服务的增加, 仍然可以对信息风险产生影响。

根据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路径, 提出并检验以下两条基本假设:

H1:用财务报告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衡量财务报告质量, 非审计服务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对财务报告质量是否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H2:控制财务报告的预测能力, 用资本成本和买卖价差作为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 非审计服务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对信息风险是否仍然产生影响?

三、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根据上市公司的披露特点, 为了模型回归的精确性, 按照以下步骤来筛选数据。1.挑选出本年度向事务所支付了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

2.如果上市公司未向同一家事务所支付审计报酬, 则不选取。

3.鉴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 将其剔除。

4.剔除没有明确区分审计、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

5.结合本文所建立的模型, 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

四、研究模型

变量说明如下:

Abs DEV残差的绝对值;TA:总资产;NASRATIO=非审计服务费用或总费用;BTM=账面值或市值;I_NEGBTM=1, 当BTM<0时;I_NEGBTM=0, 当BTM>0时, STDROA: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ROA净资产收益率;LEVERAGE资产负债率; ;NUMEST:证券分析师跟踪的数量;LOSS=1当净收入为负时;否则LOSS=0;Big5/4=1事务所的规模, 当审计公司是四大或者五大公司之一时;否则Big5/4=0;AUDITOPINION=1标准审计意见;AUDITOPINION=0包括持续经营的非标准审计意见。

beta:最小二乘法 (OLS) 回归的β值

COC:基于Ohlson-Juettner模型的资本成本

SIZE:公司市值的自然对数

SPREAD:买卖价差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3年~2007年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披露同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非审计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从盈余管理的角度, 用财务报告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衡量财务报告质量, 以资本成本和买卖价差作为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 在国内首次验证了非审计服务的资本市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 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 通过验证以上两条假设, 得出结论:非审计服务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并且降低信息风险。可见,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 对相关披露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非审计服务的不良后果, 但没有必要像SEC一样防微杜渐, 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大部分类型非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吴 波:关于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研究述评.中国注册会师, 2004, (10)

审计市场环境 篇7

(一) 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其作用

1、内部审计的含义。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查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促进组织经营活动。”我国内审协会 (CIIA) 将其描述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评价经营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和审查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2003年审计署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2、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控制、监督控制的运行以及对内部控制提出建议, 对企业内控的事前设计、事中运行以及事后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内审有助于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了内审机构, 它们比外部审计机构更了解企业真实情况, 可以及时获得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和效益的第一手资料, 进而能监督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内审可以提高企业经营运行效率。刘家义提出, 审计本质上是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分析审计证据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和风险, 避免问题扩大化。

(二) 审计环境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的构成要素较复杂, 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审计组织环境等。

不同审计环境需要有不同的内部审计与之相适应。一方面, 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环境是内审的宏观环境, 决定了其发展趋势。政治环境反映了政府对审计的关注程度, 政府提供更多政策倾斜, 必然促进内审的发展;内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经济发展使得经济业务程序变得繁琐, 进而要求优化内部控制, 因此, 经济环境也决定了内审未来发展水平;法律环境既需要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 也需要审计立法人员的专业程度, 即“天时地利人和”, 法律环境的优化为内审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环境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 科学技术的作用不言而喻, 社会文化则影响了社会尤其企业对内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 审计组织环境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微观环境。内审机构需要确立地位和权威, 以更独立的角色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

二、审计环境下我国内部审计的机遇和挑战

(一) 机遇

1、政策支持。

2013年10月世界审计组织成立60周年在北京举行, 我国审计署署长刘家义当选主席;中国审计署于2013年主持亚洲审计组织会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反三风”的提出既对国家审计提出了要求, 也间接地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这一系列活动都反映了政府对审计的政策倾斜以及政治环境良好机遇期的出现。

2、经济发展机遇期。

首先, 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个阶段, 经济正面临扩大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仍大有作为。其次, 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新一轮改革, 将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市场体系完善。最后, 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发达国家经济遭受挫折, 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扩大内需、产业升级等机遇。经济发展机遇期, 宏观上使得国家更有实力制定和完善法律,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和法律支持;微观上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制度的完善。

3、法律制度趋于完善。

2003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我国内审提供了法律基础。更加重视审计在促进组织、改善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自今年1月施行, 其颁布将是我国内审法律制度新的里程碑。

4、审计意识不断提高。

笔者认为, 文化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环境。前者指社会大众一般的审计观念, 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影响以及内审的发展, 使得审计从最初的生僻概念已经渗透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大众对审计的认识有所强化;后者指企业内部职工的审计观念, 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的态度, 成立内审机构的企业越来越多, 相关制度和规范也越来越健全, 内审人员相关道德观念有所提高。

5、审计信息化大数据。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化技术环境不容小觑。其作用包括:一是拓宽内部审计领域, 审计信息化使得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延伸到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发等领域;二是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自动控制能够有效大量处理大流量交易及数据, 自动信息系统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提高了管理层的监督水平;三是带来了审计技术手段的革新, 比如非现场审计、持续审计和云审计应运而生;四是审计信息的存储介质、存取方式和处理程序都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完成, 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使信息变得更容易获取。

(二) 挑战

1、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

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经济崛起中功不可没, 但多变复杂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业务更加多样化, 审计领域范围扩展, 也提高了企业的风险程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处在“弱回升”阶段, 中国经济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周期性特点。而企业的发展也将面临调整, 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发展进程。

2、内部审计制度亟待健全。

内审协会自1987年成立至今, 初步形成了以《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为核心、以具体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内审法律体系。但我国内审制度仍问题重重:内审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忽视了审计在改善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内审制度具有滞后性, 《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约有一半企业内部审计涉及了咨询业务, 而我国仍只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于监督和评价, 没有与时俱进发展咨询业务。

3、内部审计存在附属性。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 此处“附属性”指企业内审机构权力受到企业领导限制, 审计工作客观性和独立性受到倾轧, 成为为领导服务的工具, 导致内审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作用无法发挥, 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如青啤的内部审计从属财会部门, 只有经理离任审计, 无法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作用。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素质、计算机、财务会计、法规等知识, 更要强化审计道德观念。首先, 审计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 内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会计与财务、法律法规, 而我国缺少综合性专业审计人才;其次, 计算机系统普遍应用与内审信息管理中, 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也要求内审人员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最后, 内审人员应具备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 在严于律己的同时, 要敢于指正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不能盲目服从企业的领导。

5、信息化安全风险增加。

审计信息化会导致审计安全风险。自动信息系统相关安全控制如果无效, 可能导致系统内数据和系统对非授权交易及不存在交易的记录遭到破坏, ;突发状况造成信息丢失;不适当的人工干预或人为绕过自动控制, 在自动信息系统不会留下痕迹。由于未来审计越来越依赖计算机技术,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要求, 如果外包则可能出现商业机密的泄露等问题。

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一) 把握经济机遇期。“383方案”的经济体制新一轮改革, 旨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体制创新。企业应抓住这一改革机遇, 促进内审制度的完善。企业应积极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适应审计业务的多元化, 扩宽审计领域, 强化服务咨询审计和信息安全审计。

(二)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提高内审员工入职门槛, 要求具有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树立审计理念。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进行培训前后的工作考核, 提高职工对培训的积极性。培训的内容要多样化, 侧重提高分析数据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强调具备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培养综合性“全”才。

(三) 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隶属于财会或其他部门或二者兼职, 无法在监督财务会计工作中保持相对独立性。笔者认为, 可以设立类似独立董事的机构“独立审计委员会”, 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设立, 只对治理层负责, 其根据内部审计对象下设财务审计、经营审计、价值增值审计等岗位。独立审计委员会置身于企业经营业务之外, 只“专”门负责审计, 既确立了内审机构的独立地位和威信, 而下属不同审计岗位各司其职, 又保证了内审的客观公正, 提高了审计工作效果和效率。

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收费问题探析 篇8

一、注册会计师收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 审计收费缺乏统一的标准

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制度实行政府定价模式, 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审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审计收费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 在具体执行中存在差异, 地区之间、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及审计人员之间的差异明显。这种价格制定的独特背景使我国的审计收费与国际惯例有较大的区别。从具体情况来看, 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的收费基本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依据被审计单位规模定价, 即计件制;二是根据工时定价, 即计时制。从我国审计执业实务来看, 虽然审计收费的计件制和计时制标准体系并存, 但其适用性却呈现出分化格局。具体来说, 国际四大事务所采用作为国际惯例的计时收费体系, 按照较高的标准收取审计费用;我国本土事务所大多采用计件收费的方式, 按照客户总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收取费用;另外各地区之间的收费标准不统一, 导致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低价争抢客户等恶性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二) 审计收费总体上偏低

经济学理论表面,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独立审计准则》中规定:“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是一种有偿服务, 但收费的多少应当以服务性质、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等为主要依据, 按照规定的标准合理收费”、“注册会计师不得以降低收费的方式招揽业务”。价格竞争向来是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所惯用的手段,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市场主体, 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这一方式。许多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业务量而采取一些违规手段。而且, 这种低廉的审计收费形式, 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 大大增加了审计行业的风险。审计收费过低, 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程序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就很容易偷工减料, 以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压低审计成本, 必然会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工作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现实问题表明, 规模越小的客户, 事务所争夺的就愈加激烈, 价格也就更低;反之规模相对较大的上市公司, 价格相对较高。这种低廉的审计收费形式, 不但不利于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加大了行业的风险, 也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三) 审计市场集中度低, 恶性低价竞争现象比较严重

在我国, 审计市场的准入门槛非常低, 市场集中度低, 绝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是有限责任的形式设立, 其注册资本只需要30万人民币。即使是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 其注册资本最多也仅仅只是200万元人民币。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 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增长迅速, 已经达5000家左右, 甚至更多。其中的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还是由过去的旧体制脱钩改制过来的, 不管是自身制度还是行业规范都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因此,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巨大的竞争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审计收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审计市场的需求方一般为需要提供会计报表的一方, 其最终需求是报表使用者即投资者、债权人与监督者, 管理者也可能是为了改善单位的管理, 产生对外部审计的直接需求。以投机为主的投资者并不会有给报表的需求方带来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力, 而那些严格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做出决策的成熟型的投资者, 债权人则会提供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经济源动力。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是由政府一手培育和发展的市场, 而不是自发形成的市场, 所以市场的直接需求方的需求动力也是由于政策等因素形成的被动需求。又由于以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缺位,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以广大股民为代表的最终需求者的要求得不到直接需求方的满足, 这就使得审计市场缺乏有效的需求。

(二) 审计收费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和有效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证监会于2001年12月24日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中: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分别按审计费用和除审计费用外的其他费用披露, 其他费用指的是咨询服务 (包括资产评估) 的费用;上市公司在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时, 应列明差旅费等费用的承担方式;应披露本年及上年的比较数字。这种规定虽然对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但是, 其中指出应该进行披露的内容的分类仍然过于笼统, 有的公司在披露的时候没有按审计费用和非审计费用进行披露, 而是披露本年度支付给上市公司的费用总额。需要聘请境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 在对审计费用进行披露的时候并非将境内事务所审计收费和境外事务所审计收费分开进行披露, 而只是披露一个审计费用总额。这样的披露方式并不能够帮助使用者进行更为有效地决策。证监会也只是对上市公司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具体规定, 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 披露的质量还不够理想, 信息复杂混乱, 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也不强。

(三) 对违法违规审计行为处罚较轻

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公司法》、《证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等行为所应受的处罚进行了归类, 但对违法、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仍然比较轻, 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也仅仅主要停留在警告、没收违法收入、罚款、通报批评和暂停执业资格上。可以说,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 特别是民事赔偿风险近乎于零, 现行法规中虽然有相关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 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现有法律制度对民事诉讼的限制, 也使得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难以实施。

(一) 完善现行审计收费体制

1.确定科学、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国外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以审计工作的时间作为收费标准, 我国的审计收费主要还是市场定价的计件模式, 主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 经过与被审计单位讨价还价后形成, 没有达到统一规范, 并且审计定价的过程中所依据的信息也不一样, 有的以被审计单位的资产作为依据, 有的以被审计单位的收入作为依据。另外, 对于同样的审计业务工作量, 我国审计收费远低于国外的审计收费, 过低的收费标准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有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借鉴国际惯例, 以审计工作小时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 根据公司的规模、销售收入、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事先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及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 来确定最终的审计费用。这样就可以解决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水平高低悬殊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 收费标准的制定应能够体现差异性。借鉴国外的审计计时制收费模式, 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地区审计每工作小时收费的上下限, 全国各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按照该标准执行, 在标准的上下限内收费, 并且规定实际收费不得低于标准的下限。完善审计收费体系, 制定合理、统一、科学的审计收费标准, 并以此规范价格秩序, 在全行业范围内形成有序竞争, 对于防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以低价抢夺业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很大的意义。

2.通过第三方介入改变现行审计收费模式。现行审计收费的模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审计费用, 导致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财务依存性。为了增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独立性, 必须改变现有的委托和付款方式。目前审计委托人就是被审计人, 针对这种现象, 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审计委托中介, 该机构必须是与双方单位均无直接或间接经济关系的非营利性质监管机构以保证公正性, 并由政府或行业监管的权威部门组织和管理, 或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和管理。加入这一中立机构后, 在审计费用的支付流程中就加入了独立第三方的监管环节, 有利于解决我国现行的畸形的审计委托代理模式。

(二) 提高审计收费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审计收费信息的公开披露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事务所进行监督, 减少审计收费环节的不正当行为, 有效阻止事务所利用价格进行的不正当竞争。我国现有的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上市公司, 且较分散、相对粗略、执行力度较弱。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现状, 应重新制定条文或修订原有的规定, 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客观、清晰和真实。将披露审计费用及相关信息作为企业的应尽义务, 任何企业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披露审计费用;明确规定其披露内容, 对需要披露的审计收费设置明细账, 将工作小时、差旅费、咨询费用等分别列示, 企业对审计费用发生重大变化的事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必须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披露, 对未能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的收费、境内、境外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分开进行披露应分别披露, 以避免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不良影响。信息披露形式可以是指定的网站或者指定的报纸, 要能够让广大信息需求者和使用者方便查阅, 并推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确认制度。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监督部门, 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加强对企业披露审计费用信息的检查和监管力度, 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的未能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和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通过新闻媒体等进行公开曝光, 建立行业诚信的社会监督机制, 为审计行业营造一个纯净的执业环境。

(三) 严惩低价收费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增加客户源而降低审计收费标准或给予中介人回扣, 这均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审计行业监管机构应从保证审计独立性入手, 明确规定除了按审计收费依据收取审计费用外不得再有任何变相的收费。对于不按标准收费, 随意降价、支付回扣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从严从重处罚, 并加大对没有遵循职业道德而实行超低价收费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 除了给予经济处罚和追究其行政责任外, 必要时还要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 以起到警示的效果。在出台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之后, 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应监督其管辖范围内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遵循最低限价标准进行审计收费,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据此监控事务所的违规违法审计行为, 对超低价收费的事务所加大处罚力度, 以保证审计收费标准的顺利实施和控制不正当低价竞争行为。

总之, 审计收费作为一种价格杠杆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审计质量的好坏对于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收费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根据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阶段, 政府制定最低限价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审计收费标准并向被审单位收费的组合依然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审计收费模式, 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建立健全审计收费违规赔偿的法律制度, 强化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审计收费的透明度等措施逐步规范审计收费, 促进审计行业健康发展。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初探 篇9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陆续配备了大批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施和系统软件,构建了由2 300 多个监测站点组成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获取和积累了大量有用的环境信息。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在逐渐加剧,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达到污染严重级别,更为人们敲响了加强环境保护的警钟。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大国家环境监管的力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能力和水平,不仅是我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也是信息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信息系统在近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进步,为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信息系统环境下新的审计模式应该不断发展与完善。

1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1.1 信息系统与环境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各种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实现某个系统目标,由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和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用户、运行机制等组成的信息处理的统一体。 它主要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4 个部分,具有信息性、综合性、复杂性、集成性和演化性等特征。

环境信息系统是复杂的信息系统,它除了具有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一般认为,环境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建立的,能够提供各种环境信息服务的人机交互系统,它也是各种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环境遥感信息系统、环境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的统称。 它的主要功能为集成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自然灾害和环境信息,及时、全面地掌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为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机构提供基于信息系统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手段,为社会提供环境信息服务。

1.2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环境信息系统的构成, 我们可以看出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信息系统, 涉及构成环境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 总的来说,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如下审计内容。

1.2.1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由多个子数据库组成。 每个子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是指单个或群体以空间位置为参照的数据,包括地物的空间位置(空间坐标)及实体间的空间相关性(拓扑关系)。 属性数据是与地理实体相联系的变量或环境特征。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为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有遥感影像数据和GPS定位数据, 将各环节的信息源收集起来,记录下各种格式的环境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环境信息系统的内部数据格式; 通过将图像处理和实地采集的数据相结合可以提取土地利用、 植被指数等资源环境专题信息。 其中非遥感信息源,主要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地貌分区图、土壤类型图、水系图、水文地质图等,通过数字化形成基础图库。 统计资料数据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数据等。 数据库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1.2.2 环境信息应用系统

环境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评价、生态规划、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事故应急等。 其中环境管理指的是对所要处理和存储的环境数据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环境监测主要用来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在计算机模型和算法的支持下,环境信息系统完成生态环境评价、生态规划、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事故应急等各种环境信息处理任务。

1.2.3 环境信息模拟系统

环境信息模拟系统主要是指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问题的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模拟, 以便实现环境信息系统的目的和功能。 它由多个环境模拟子系统构成,且每个环境模拟子系统以由若干个模拟模型组成,模型库由环境容量模型、环境规划模型、环境评价模型、环境预测模型、环境决策模型、环境生态模型等组成。

1.2.4 环境信息系统平台

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系统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

综上所述,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以上4 部分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将产生相应的环境信息产品,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日报、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周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这些环境信息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手段。

2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2.1 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环境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但是距离满足新时期国家环保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在发展与实施过程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相关的法规和准则不够完善。 审计必须依法进行,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也不例外。 尽管在审计署2008 年出台的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环境审计列为六大重点关注的审计领域之一,但是缺乏关于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准则和规范,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同时,计算机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不完善,是影响我国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在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中,环境信息系统本身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留有审计接口,以便通过接口取得被审计单位环境信息系统的电子信息, 进行有关的审计处理。 由于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与环境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硬件大量投入和高速发展的状况相比,环境信息系统软件的建设远远滞后。由于此类问题导致所开发的环境信息系统普遍存在建设水平低、功能简单、性能差、运行不畅的问题,这些无论是在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生态监管等面上工作,还是排污收费、项目审批、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具体工作方面都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产生了影响。

(3)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是环境保护、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环境保护、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但我国现在还很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胜任的计算机审计人员,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4)相关环境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 现在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各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没有有效地与局域网进行链接,审计数据不能互通,没有实现共享。尤其是在环境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由于传统体制所造成的条块分割,造成各环保部门之间信息封锁, 大量的环境信息资源封闭在单位部门内部;有些环境管理部门分头立项、重复建设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全面及时、科学分析、动态跟踪能力,因而,无法实现环境信息共享, 很难为环保部门的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这是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重大障碍。 这种环境信息系统信息无法共享的情形使得有些审计机关的局域网与相关部门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都是孤立的系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实现远程审计比较困难,严重地影响了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应用与发展。

2.2 对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几点建议

2.2.1规范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标准

审计的正确开展有赖于标准的制定。 环境信息系统的审计,需要审计师恪守“客观、独立、全面、权威”的职业道德,遵循一定的程序,按照相应的有关环境保护和审计的规定以法定的格式出具审计结论(评价、建议)。 同时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统一起来,形成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2.2.2 加强环境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管理

各级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积累大量的环境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各种环境信息系统,这些环境信息系统大多仅仅具有查询、检索和统计的功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全面及时、科学分析、动态跟踪能力, 因而,很难为环保部门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随着环境信息数据和数据库的不断增长,如何能很好地将所存储的数据转化为能够容易为环境管理人员理解的、有用的知识,这将是在信息化时代下进行审计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2.2.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有效开展审计工作

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最重要的在于人才的准备,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 在目前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使用两种知识类型的人员共同完成审计任务的方式,每个环境信息系统审计项目都配备专业审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由两种类型人员分别执行审计中的不同任务,同时也根据需要密切配合,这也是目前许多审计组织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采取的有效方式。

2.2.4 开发高效实用的审计软件

首先,要求新开发的环境信息系统软件必须提供审计接口。我国现有的环境信息系统软件大多没有审计接口, 审计软件无法获取系统的电子资料。 为了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给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打开通道,企业、社会团体、组织以及政府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并开发适合不同信息化平台、运行环境以及不同审计内容的环境信息系统审计软件。

3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环境审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还是处于初步阶段, 其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方面远远落后。 本文通过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初步探究,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由于信息系统审计对审计事业发展的推动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相信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在未来会成为一个应用与研究的热点。

摘要: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步,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通过研究环境信息系统与一般信息系统的区别,进而指出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其次指出了发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现阶段所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建议,对深入进行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当前审计环境的思考 篇10

1.1 审计要求的变化

根据受托责任理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当受托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的需要。为了防止受托人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会计报表进行修饰,减少管理层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委托人将更多地依赖于审计。

1.2 审计性质的变化

由于知识、信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会更关心其价值、先进程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由于对企业整体效益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审计不再仅仅针对财务活动而是延伸至更广领域。

1.3 审计能力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处理方式发挥了新的变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审计处理问题的手段更加多样化、迅速化,同时审计所能触及的空间也更加广阔。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下出现了传统手工会计所没有的新问题,增加了错误与舞弊的风险,必须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审计和监督。

2 审计环境的变化对于审计自身的挑战

2.1 审计的社会角色亟需转变

在审计发展初期,由于能够满足委托人对受托人进行经济监督,维护委托人利益的需要,因此,审计人员被赋予了“警犬”的称谓。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审计的社会角色开始向“看门人”转变,但是,审计人员强调仅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而不对查找账簿中的错误与舞弊负责。随着近年来企业因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层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层出不穷,审计人员仅对审计过的信息负责的态度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越来越不满,“看门人”的角色也就越来越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审计要向优化报表信息,降低信息风险从而能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做出正确决策的方向发展。

2.2 审计需承担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安然事件、银广夏事件的出现,公众对审计意见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审视审计意见。受此观念的影响,公众往往把没有查出企业舞弊和错报的责任不加辨别地归于审计人员,而许多情况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或者是更为严重的管理层舞弊,这就使审计人员难以查出问题。这种疲于应对的局面只会使审计越来越被动。除了担负企业的会计责任外,审计人员还要背上道义上的责任,忍受着社会的苛责,背上了巨大的思想包袱,审计工作将越来越难以开展。

2.3 审计风险越来越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使得舞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审计人员如果不懂得计算机技术,那么就会产生一定风险。而且,抽样方法的大量使用也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目前过多地依赖抽样审计,但是抽样审计可能遗漏重要的事项,这就给审计人员出具不正确的审计意见埋下了隐患。另外,审计范畴的拓宽也增加了审计风险。新出现的很多审计领域是以往审计人员从未接触过的,这些领域的复杂性无形中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

3 审计工作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3.1 审计假设上,应进行适当的修改

结合目前的审计环境来看,一些假设已经不太符合现在的要求。第一,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地检查财务资料以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审计人员能否尽职尽责理应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第二,独立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赋予其相称的职业责任。现在独立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不仅包括职业责任,还包括道义上的责任。所以,这条假设已明显不符合现实要求,应予以淘汰。

3.2 审计目标上,应进行适当的创新

从审计职业的历史演变来看,审计目标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现在为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都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但是,随着审计环境新变化的出现,审计目标也应据此进行调整。因此,在新的审计环境中,除了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发表意见外,还应对众多的非会计信息,如审计客体的风险性、可持续性、公司治理有效性、创新性、无形资产效益性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鉴证。

3.3 审计的方法、手段以及视野上,应进行相应的转变

在审计方法上,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审计环境的变化,保护了审计人员的权益。在审计手段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使审计处理问题的手段更加多样化、迅速化。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型审计软件的研发,以此来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在审计视野上,审计人员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企业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此来开展审计工作。

3.4 审计质量上,应进行大幅度的提高

上一篇:煤层群开采论文下一篇:顶板事故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