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四篇

2024-06-08

学业导师 篇1

关键词:“三位一体”,学业导师,学生管理

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导师制由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首先实行, 后来逐渐为其他学校效仿。这一制度的贯彻对于提高大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特别是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于2006年开始在部分班级实行“三位一体”制度, 包括了学业导师, 对加强我校的学风、班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和人才的积极引进, 形成了以年轻、高学历为主的学业导师队伍, 完善了考核体系, 逐渐形成了我校在学生管理中的特色。

我校的制度是以学生教学班级为单位, 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 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 促进其身心健康, 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 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育职能

1.1 在业务学习上进行指导

导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在入学前期, 要对大学与高中在教与学上的差异作充分的说明, 引导学生逐步中小学时代那种依赖教师的习惯, 帮助学生顺利由中学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会通过自学去自主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 还应向学生介绍四年大学学习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及时向学生介绍当前的有关科研成果及其科研方向,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雄心壮志,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要强调好的学习风气和纪律, 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正常的学习不受干扰。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绩, 力争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1]。

1.2 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

当前社会, 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跨世纪的“四有”人才, 还要培养有开拓能力、冒险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学业导师, 应该帮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结构与技巧, 激发其创造热情, 调动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认知内驱力;注意观察学生创造性表现, 及时加以客观、中肯的赞许或认可, 并适当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竞赛, 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加强对创造性活动的介绍、首肯与实践, 帮助学生形成对创造性活动的积极肯定的态度, 消除学生的怀疑、歪曲、否定等偏见,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

2 组织管理职能

学业导师是班级的学业管理者, 也应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组织, 负责班级学生的学习秩序的管理工作和组织安排,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业余活动。具体地说, 高校导师的组织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参与班级学习秩序、生活秩序的管理

学习秩序的管理主要是与任课老师密切配合, 使学生学会自觉遵守学习纪律,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序的学习秩序。生活秩序管理主要是通过和辅导员的密切配合, 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活动内容的正确指导和约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有序、健康的生活秩序。当然,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学业导师耐心细致的工作。

2.2 认真组织学生课余活动

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教学空间, 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一教学环节的充分运用, 将从各方面大大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学校办学效益, 并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中的违规违纪和意外事故。在这方面, 学业导师有大量工作可做, 工作内容包罗万象, 既要帮助学生学好课内的知识和技能, 也要帮助学生组织好课外的各种活动,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在由传统的单纯的知识灌输向全面素质培养的转变过程中,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 学业导师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学业导师的组织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一要精心安排, 合理规划, 做到有准备、有措施、有步骤地取得预期效果;二要坚持以学生为主, 以育人为中心, 不能影响学生的中心任务;三要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3]。

3 服务职能

学业导师应为在校大学生服务, 为教学服务, 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为教学服务, 主要是协助任课教师了解所在班级学生状况, 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坚定学习信心, 协助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班级学习秩序的管理,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即导师在学习上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而舒适的学习环境, 及时沟通学生与教师及辅导员的联系, 反映学生的学习意见和建议, 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当然, 为学生服务的同时, 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生活的能力。

要想使学业导师积极的发挥以上作用, 必须严格导师的选拔制度而不是随意的任命。学业导师应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年富力强、具有高学历、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 当然还可以聘任一些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担任班级导师, 这不仅丰富了老同志的业余文化活动, 更能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选拔作为学业导师的老师应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教学理论的素养, 加自身素质的培养。只有导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责任感和高深的知识修养, 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 从而创造出师生间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 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了思想素质。

要提高学业导师的积极性, 就要适当提高学业导师的劳动报酬。就目前状况言, 学业导师工作是一项兼职工作, 一般情况下投人导师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校如果没有规定导师的具体工作目标, 也没有对这项工作给予明确的酬劳, 就大大削弱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我校是把学业导师的工作量折合成课时, 按课时量发放酬金的, 可以借鉴[4]。

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也是必要的。其考核方式可采取将个人自评和组织考核结合。组织考核又可分纵横两种方式, 纵向评定即由学生就学业导师工作提出评议意见, 给予打分;横向考核即学生管理部门对不同的导师就其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给予打分, 从而划分名次。

参考文献

[1]张红星.班主任工作中的辨证方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1) , 2000, (3) .

[2]刘智运.创造性学习——面向21世纪的学习理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0, (3) , 2000, (3) .

[3]王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J].南都论坛, 2000, (3) , 2000, (5) .

学业导师 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导师制

一、导师制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的运用

源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导师制为许多教育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推崇, 将近60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该制度的魅力与活力。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9名英国首相出自牛津大学, 为英国以及国际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作为牛津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导师制, 被牛津人非常自豪地认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牛津导师制是一种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中,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目的的教学方式[1]。

1910年北京大学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 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 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2]。新中国成立之后, 大学生学年制取代了学分制和导师制, 而导师制只运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最近几年导师制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成为亮点, 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 同年浙江大学对本科生全面实施导师制, 许多高校也已陆续试行导师制, 并取得一些认知与经验。

在借鉴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基础上, 教育部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 (市、区) 教育局印发《在全省中小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并要求结合各地、各校实际, 认真组织实施;2006年1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了导师制的启动仪式, 在全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6年4月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在山东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开题[3]。基础教育也已经意识到导师制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生成长教育中积极引入导师制。

通过各地各校导师制实践分析, 不难发现导师制并不是博、硕研究生教育的专利, 大学本科生甚至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学生的教育都完全可以实施导师制。

二、中职国贸专业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之前, 传统的学徒制是我国以及国外的一种主要职业培训形式。这种技能传授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 使得我国许多独特的民间工艺得以口耳相传并发扬光大, 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样中世纪西欧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学徒制, 在行业的监督和领导下, 学徒制度逐渐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4]。中外学徒制教育实质上开创了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纵观中外学徒制, 都以“师傅—徒弟”一对一的教育培训形式促进与帮助学习者德、才、艺的进步, 同时促进产业与行业的发展。放眼世界,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 都较好地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精髓, 并完美地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中, 在职校生学习掌握职业核心技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也是上述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较多成果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从概念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职业教育包含教育与职业这两个元素, 应该明白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与职业规律, 没有行业和企业参与的教育显然就不能成为职业教育。

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 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就业难”这三大问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以及系统的, 既有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不到位以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深入、理论贫乏等方面原因, 又有学校专业定位模糊, 专业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合作层次较低等原因, 同时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实训项目开拓方面缺乏创新, 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不到位, 学生没有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或掌握得不够扎实。同时在“学而优择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与歧视。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动力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样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 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创新精神的学业导师制, 是中职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方向。在实施中职学业导师制时, 为了取得预期效果, 应该考虑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严格教育与亲情感化相结合。同时学业导师的具体工作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树立全面德育育人观。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导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公德、私德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导师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 向学生做好专业介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 制定学习计划, 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 导师是学习的启发者、激励者, 学生则是学习的实施者、建构者, 形成导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良好互动局面。[3]帮助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学业导师制, 导师可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挖掘学生潜能,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激发并培养学生兴趣, 在无意与有意中塑造学生。在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 个性与特色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三、学业导师制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与感受

笔者在2003—2005年期间, 担任学校02英[3]班 (国贸方向) 班主任工作与报关报检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其间经常找同学聊天, 仔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家庭背景, 解答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与专业困惑, 通过实践发现课堂45分钟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建构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学生在课堂无法掌握专业隐性知识技能。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全班学生参观海关与报关行, 访问外贸出口企业, 邀请外贸企业业务人员入校开设专业讲座, 安排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暑期进入外贸企业一线实践, 要求企业资深经理或业务员带教, 通过“做”来“学”, 解决从书本与课堂中无法学到的行业隐性知识与技能。据不完全统计, 全班14名同学进入外贸行业相关企业, 约占班级总人数的30%, 其中有3名学生已经自办公司, 创业成功, 取得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 约占全班学生的7%。回顾学生的成长轨迹, 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业进步归因于众多因素, 在该班级的教学教育中无意识地实施了学业导师制, 感受较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不仅做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 而且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延伸到45分钟之外, 并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一天。[2]较好地解决了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授。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个人的、难以言传的、难以形式化的、难以交流和共享的, 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和实用性等特征。[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特长, 量体裁衣具体指导学生就业, 激励学生树立献身外贸事业的远大理想。

四、中职国贸学业导师制推行存在的瓶颈和对策

1.导师人数的缺乏。国贸专业学业导师既能够从事企业一线进出口业务, 熟悉进出口各环节;又具备教师资格,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学知识。但是目前中职国贸教师部分属于“校门”到“校门”, 并且本科学习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 在大学学习期间也同样缺乏相关外贸实践, 对国际贸易缺少应有的认识;部分教师属于校内转岗, 由其他专业转为国贸专业教师, 熟悉教育, 了解学生, 但是对专业和业务缺乏认知。导师制呼唤“双师型”教师。针对学校导师缺乏的具体问题, 我们应该将眼光关注到外向型企业, 在外贸出口企业中有大量具有实战经验的经理与资深业务员, 通过简单培训完全可以胜任中职国贸学业导师, 弥补校内导师的不足。

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以项目教学为国贸学业导师制平台。目前中职国贸教育中侧重理论教学, 轻视技能训练, 以实际业务为教学素材的项目教学在帮助学生技能建构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业导师应该更新职教理念, 积极引入企业外销项目, 在真实的业务中让学生摸爬滚打, 学业导师制将技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与工作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不仅使青年人在学校和实际现场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也是实现他们自身价值和社会化的重要纽带。

3.学业导师与班主任工作的协调。学业导师的工作主要侧重学生的学业, 既教书也育人, 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共性, 也关注学生的个性;既面向全体学生, 也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活动与学生思想工作, 更多地涉及学生德育教育。显然导师与班主任的工作有交叉, 学业导师与班主任之间不应该有分水岭, 导师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补充、配合与完善, 应该相互沟通双关齐下, 以取得“1+1>2”的工作效果。

4.导师的绩效考核。中职专业教师普遍承担每周14~16节授课任务, 繁琐的备课任务、批改作业, 同时不同程度地担任课改、教改、校企合作工作, 有的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 可以说已经超负荷工作。学校在做好工作统筹的前提下, 国贸专业教师既担任国贸班的班主任工作, 又担任本班级学生的学业导师, 同时让学生积极加入专业的课改、教改与校企合作等项目,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该制定学业导师考核标准, 定期考核导师工作, 制定奖惩措施, 以保证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五、总结

在社会各界呼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今天, 可以发现造成中职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且是错综复杂的。作为职教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 力所能及地积极思考、探索相关对策。继承传统学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的精髓, 结合本地区实际, 结合学校教学, 结合行业与企业的业务,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对象,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对学生培养模式作出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学业导师制不妨是一个选择。

参考文献

①凡奇.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启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②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

③董明日, 董才华.学生成长导师制:中学教育改革新举措.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1)

学业导师 篇3

【摘要】目前,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较为盛行。然而,学业导师的专业知识辅导功能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有机结合、育人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这一问题在部分高校久未根治。考虑到江苏大学近几年才引入这一模式,该问题表露得更为具体。本文特以其为例对该校师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和职能区别,发现两者职能存在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两者都管”或“两不管”的现象,逐步完善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 学业导师 辅导员 职能区别

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下,部分高校采取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二者本该是相辅相成、协同助力学生发展,却因彼此职能不清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实施情况如何?两者的职能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协调两者的工作职能?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笔者以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为主要调查内容,结合培养高水平本科生的目标,在江苏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望通过调察研究与分析思考,探索出解决大学生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职能不协调、不明确问题的出路。

一、研究目的及调查的开展情况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两者工作的意见,以增进双方相互认同感、优化细化学生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与服务。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各专业的老师和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并分两次发放了教师版与学生版的调查问卷。第一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第二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对两者职能区别的看法等。两次调查问卷分别发放150份学生版和50份教師版,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学生版300份,教师版100份,有效问卷达94%。

二、调查分析及总结

1.教师版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大学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班级建设等;对于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辅导学生专业学习、督促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等。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学业导师的规定似乎侧重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方面,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和辅导员职能重合的,比如辅导员也要求关心学生学业方面的事务,也有学业导师表示除了学校规定的工作内容外,自己也会额外注重学生的就业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就导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两者无法明确区分职能,出现“同时管”或“都不管”现象。调查中,笔者了解到:40%的老师不论是作为辅导员还是学业导师对学生最关注的是学术问题及学术情况,而这也是学生向老师咨询的最主要问题,64%的老师反应学生向其咨询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然而,当被问到“您认为辅导员/学业导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50%的教师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高达96%的教师认为学业导师最应该向学生提供的帮助是专业课程指导方面。可见,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在观念中的职能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分的,辅导员偏重生活指导,学业导师偏重学习指导。在被问到“您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在于?”,同样有68%的教师选择“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与上题的结果一致。可在实际工作中,当被问到“您在承担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时,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56%的教师认为最大的阻碍恰恰是“权责不明,导致事务繁忙,成了几乎事事要关心的‘保姆”。由此,当问到“您是如何看待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的?”时,有56%的教师认为“两者职能应明确区分,这样才能协同合作提高效率”也是不出所料。

2.学生版调查总结

“你与学业导师的沟通内容”一题中,39.7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25.6%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占47.44%,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仅占10.26%。而被问到“你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时,12.8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11.54%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高达65.38%,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同样占10.26%。从两组数据中选择“两者兼有”的比例来看,学生并未明确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其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两者在职能上区分不清。在回答“遇到问题,你觉得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谁更能帮助你”时,认为辅导员在生活方面、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更能帮助自己的学生高达71.8%。在回答“你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是什么”时,55.13%的学生认为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在回答“你觉得学校目前的辅导员制和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如何”时,56.41%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29.2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有或没有差不多”,10.26%的学生选择了“不好,两者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3.85%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不需要分太清楚”。此外,还有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指导更具个别性,而辅导员集中于整个班级,不具有针对性。数据说明,目前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划分不清,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者合力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导师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做得很好,而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较高,能够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尤其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72%的大学生最需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为自己提供的帮助都是“专业课程辅导”。由此可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度都较高,这也表明两者在学习方面出现了职能重合。

三、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的完善建议

1.找准角色定位,明晰双方职责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不能偏离。然而,学生版调查数据显示:65.38%的学生平时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中学习和生活方面均有涉及。反观教师版,不少辅导员认为同时顾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务繁重,这就显示了辅导员工作的庞杂性,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重心。学业导师制主要是专业教师协同辅导员的管理,对部分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而在实际调查中,53.77%的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学习指导效果不佳,学业导师应有的学习指导这一主要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是因为辅导员职能中同样包括学习指导,使这一功能部分从学业导师身上转移到了辅导员那里。如果不明确两者的定位、工作职能和范围,很多老师就可能陷入只教书不管其他或者想管怕越权或者以为不是自己管而不管等种种尴尬的境地。因此,高校需制定明确的工作条例,让双方找准定位、明晰职责,使其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工作义务,从而发挥合力、优化管理。

2.加强彼此沟通,协调两者关系

要想发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合力,就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首先,学校应创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平台。学校可以硬性规定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定期交流、经常性召开联席会议、布置相应工作等。其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也应努力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共识,主动增进交流。如辅导员向学业导师介绍班级情况,一些班级活动可邀请学业导师参与进来,增进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三者间的有机互动。同时,学业导师应配合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主动与本班学生保持积极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科研活动和创新训练工作予以格外重视。对于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重合部分,二者应积极沟通、协商解决,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3.健全奖惩机制,优化评教制度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因此,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现有的考评制度仅有学生测评这一版块,形式单一且效果一般。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测评外,还应包括学校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考核以及两者互评这两部分的具体考核。在学校测评方面,学校管理层可依据本校工作条例分别对学业导师和辅導员的工作进行测评,评优惩劣。在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互评方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双方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双方的交流。良好的评教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使两者及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有利于两者协调彼此工作。

参考文献:

[1]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2]陈赟,徐虎雄,黄芳,张荣君,周嘉,周立志.“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3]颜洪平.论高校辅导员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4]姜宇,刘群东.浅谈本科生辅导员与学业导师有效协作机制的建立[J].学术探讨,2011,(11).

[5]李战军,诸澜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学业导师工作小结 篇4

2014年9月,根据学院统一安排,我担任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4级一班14位学生的学业导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自己刚刚走过青葱岁月,当面对一个个对未来充满期望而又青涩的面孔时,我知道: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主动帮助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真诚、无私的与他们沟通,让他们少走弯路、不忘初心、迅速成长,度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无悔的大学生活。在这一年的导师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好导师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通过审批学生学业规划书以及组织轻松愉快的茶话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性格个性等基本信息进行了解,纠正他们内心中存在的一个错误思想:大学生在大学就可以轻松娱乐了。作为学生,本职还是学习。大学是学习的天堂,除了像初高中一样学习书本知识以外,在这里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是一个锻炼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学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社会发展需求等,确立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任务和目标。然后制定可行的计划,及早准备、坚持不懈、付诸行动,为自己交上一份完美的大学规划书。

二、对学生发展进行全面指导和帮助

1、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规划。通过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分类知道,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业规划。在这期间,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学校、学院和所学专业,最起码让学生知道应该去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等问题。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依据喜好多锻炼自己,才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投入社会参与激烈竞争增添成功的砝码。

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授大学学习、生活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学习上,对于高数、计算机、英语、机械制图等学习重点、难点课程要提高认识,传授一些学习技巧。生活上,要学会“花钱”,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更要注意勤俭节约;对学校食堂、教学区等设施进行了系统介绍,便于学生尽快熟悉校园。另外,还鼓励大家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和父母、老师或辅导员沟通。我愿意做他们的哥哥,随时欢迎他们“骚扰”。

3、邀请我的留学朋友为学生们做报告。介绍留学需要的条件、申报流程和期间的经历感受等,间接教育他们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全面提高自己,获得奖助金、荣誉称号等,为自己以后社会立足增加方式方法。

4、关心学生的生活,主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私下与学生代表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并转达给所有学生要提高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意识。同时,在圣诞节给他们送上平安果、学期初邀请他们一起聚餐等方式,使我们的“小家庭”更加和睦、团结、互助。

诚然,以我现在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年来,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有些大。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学年第一、第二,还有排名70几名相对落后的学生。在后面的工作中,我会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采取多种沟通联系方式,注重成绩靠后学生的辅导和提高,并加上自己以身作则,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明确目标、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我会更加认真的做好学业导师的各项工作,为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努力。

汇报人:

上一篇:山西河东下一篇:基础加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