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功能的有效十篇

2024-05-01

教学功能的有效 篇1

1. 用教材激“趣”,教学生带着兴趣去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法从教材中挖掘“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读相关内容与知识。如在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时,我问学生:“白蛇娘娘故事中的法海到哪里去了?”同学们非常惊奇:咦?到天上去了?我激发学生去《聊斋志异》中找。找到后我又问:“这个故事是谁写的?蒲松龄又是何许人?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鲁迅这篇课文中的法海躲藏在哪里?鲁迅又为什么引用这个故事?”一连串的激问,不仅一开始就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写作目的,而且了解了《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其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意义,并感到了自主阅读的乐趣。

2. 用教材归“法”,教学生带着方法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教学要“授之以渔”。如学习说明文时,重点不在于讨论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上,而是引导学生研究归纳读说明文的方法:该课文属于哪类说明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语言又有什么特点,等等。再如学习议论文,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来读的方法:论点是如何提出的,论据是如何运用的,论证又是怎样运用论据进行证明论点等问题。这样学生学会了读一篇课文,就会读同一类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课文。

3. 用教材感悟,教学生体验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我引导学生每课都要敢于大胆个性化地“感悟”。如在阅读教学《幼时记趣》一课时,我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就不局限于课本了,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趣事读,使学生在内容和主题上都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再要求学生以《童年趣事》为题作文,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培养。现在学生都养成了“感悟”的习惯:或“感悟”文本的特点,或联系生活“感悟”,或联系社会“感悟”,往往能获得个性化的感受。

4. 用教材找“文”,教学生学会迁移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在用教材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需要让学生反复运用实践性的应用学法,方能使知识变为能力。每一课学习结束后我就让学生带着学法读同类课文。这种方法我和学生形象地称为“以文找文”。如学习了《谈骨气》这类先提出论点,再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的总分总式结构的议论文后,再找课外阅读中同类型的《我能行》短文学习;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类先对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分总式结构的议论文后,再找课外阅读中同类型的《读书的快乐》学习。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用教材联系作品,教学生探究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对比读的方法。如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之后,再让学生学习他的作品《最苦与最乐》;学习了他的《陋室铭》后,再让学生学习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秋词》。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作品间的相同之处,而且指出了其间的不同之处,还探究出了他们的思想和写作特色。同样,我让学生对比读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读中体会他们的不同艺术风格。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学生的探究习惯也就形成了。

6. 用教材“开源”,教学生拓展学习资源读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除了常用教材外,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如图书室、社会、网络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发相关学习资源,将课内外资源沟通起来,使学生融入一个处处都是语文资源的大语文观的世界里。如学习了《故乡》等三篇小说,了解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后,我让学生课外读《骆驼祥子》小说,然后上以“新旧社会农民工命运大对比”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拿自己的父母与祥子对比,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同样是农民工到城里谋生,命运却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最后让学生以《改革开放中的祥子》为题进行想象作文。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这样使用教材,教材就成了生活的教材,也给学生如何拓展学习资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7. 用教材引“材”,教学生写读

教学功能的有效 篇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我从事教学的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她孕育出了不少仁人志士, 生发了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 记录了重大的历史发展历程, 开慧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也是AAAA红色旅游地。如今, 开发的浪潮滚滚向前, 僻静的土地不再沉寂。“打造中部名镇, 建设红色板仓”的号角已经吹响, 烈士的忠魂, 红色的文化, 奋进的现实, 美好的未来, 构成了研发、编写乡土历史教材的极好素材。这些促使我有责任, 也很有必要编写一部乡土历史教材, 使它成为中国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让湖南省长沙县开慧中学的学生铭记家乡的历史, 弘扬先辈的精神, 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感, 肩负起建设家乡的使命。

在乡土历史教材编写中, 我按照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的体例, 注意配合好统编教材, 有效补充好统编教材, 加工整理成符合历史教学的乡土历史教材的提纲, 按开慧镇历史、文化的特点, 提纲挈领, 分成七大篇章:概况篇、景观篇、人物篇、故事篇、发展篇、展望篇、礼赞篇。然后以统编教材中的几个重大历史时期为切入点, 查找和查阅史料, 寻找提纲内容, 如光绪时期的景观飘峰古塔, 辛亥革命时期的护国元勋李仲麟, 五四时期的湖湘教育家杨昌济, 大革命时期的巾帼女英杨开慧、缪伯英, 土地革命时期的农协副会长李光明、烈士杨开明、长沙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杨柳坡农村党支部, 抗日战争时期的烈士杨展,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慧镇经济、文化的发展, 板仓小镇的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级生态镇的创建等。

此外, 我引导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以中学历史教材为本, 以地方历史为资料, 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人物采访、查阅县志、乡志等, 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 充分掌握第一手真实的历史资料。然后指导兴趣小组根据搜集的信息, 结合自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 充分发掘乡土史与课程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乡土史与统编教材的结合点, 归纳整理, 分类归档。

在此基础上, 我带领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 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 编写了乡土史教材“爱我板仓”。由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各位同仁的大力帮助, 该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已刊印成书, 学生人手一册。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乡土历史教材和统编历史教材的有机结合, 合理运用,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本期一次历史公开课中, 讲授中国历史“改革与开放”时,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开放性题目:你对家乡改革开放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同学们结合乡土历史教材“爱我板仓”中的“发展篇”各抒己见。大致归纳为: (1) 开慧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新建板仓小镇, 探索农民如何进城、市民如何下乡两条新路, 创新经济、生态、低碳发展模式, 做大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经贸服务、文体教育四大产业, 打造板仓小镇基础配套、旅游基础的完善、农业产业的品质提升、集中居住模式的探索、环境治理长效管理、公共服务配套、民本民生改善等工程。 (2) 所有成绩的取得, 一方面得益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结合板仓小镇建设的具体实际, 确立了“经贸重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生态美镇”主旋律, 科学规划了板仓小镇建设;另一方面得益于关注民生, 保护环境。我及时抓住这些, 引导学生思考, 感悟课程教学中知识点: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什么能指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 (因为它们结合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 (2) 结合秦、隋、唐、建设新时期历史, 思考为什么要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 使国家稳定, 社会繁荣。) (3) 在经济建设中, 为什么要建立环境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保护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于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了乡土史, 巩固了已学的历史知识, 加强了对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时近、地近”, 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 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堂历史公开课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 使我和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教学功能的有效 篇3

关键词:实验的必要性;实验的综合性和微型化;实验的成败性;实验教学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03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实验统称为化学实验。它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辩证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和独立操作能力等化学基本品质。笔者希望我们能更多地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提升实验所特有的教学功能。

一、关注实验的必要性,把握实验呈现的时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化学课程标准》界定实验所特有的教学功能,具体有实验探究活动,用典型实验事实认识物质变化本质和规律,用实验事实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等等。因而,教师要重视实验就应该重视实验的教学功能。教师在设计和安排实验时应该考虑: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环节中是否适宜安排等。

1. 反思实验呈现的时机

例如:将“Na与CuSO4溶液反应”演示实验转化为教学情境和实验探究。

“Na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活跃课堂气氛,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这个实验所包含的化学反应很复杂,与“Na能与盐反应”没有关联。因而这个实验不宜安排在"Na的化学性质"的新课教学环节,否则教学功能少而牵强。假如将它安排在高一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用实验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讨论的素材是适宜的。因为它不仅能激发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这些素材紧扣这堂课的研究主题,将化学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转化条件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等教学类容都包含在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分类观”,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活跃师生间的互动。

2. 捕捉有价值的实验探究点

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硝酸氧化性”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不宜直接告诉学生硝酸的强氧化性,而是根据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借助实验提出许多问题:①让学生亲自做蓝色石蕊试纸与浓硝酸反应的变色过程,提示学生思考曾今那一种物质有过类似的现象?表现了该物质的什么性质?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回忆和学生的相互讨论,很快想到了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腿色的现象,从而表现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这一特点,学生会想到浓硝酸也具有强氧化性。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证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指导学生复习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熟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元素之后金属一般不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学生做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结果反应剧烈且产生红棕色气体 NO2,提示学生从氮元素化合价的角度加以分析,硝酸中N从+5价降到NO2中+4价,HNO3表现了氧化性,而铜的性质不活泼,进而说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二、关注实验的综合性和微型化,提升实验的效益

新世纪需要高智力的人才,特别是有独特见解的人才,那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夫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部分。”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设计和安排实验,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减少化学污染值得教师深思。例如:将“Cl2的漂白”演示实验转化为微型多功能的学生分组实验。

1. 原教材设计

分别将干燥和润湿的有色布条放入两瓶干燥氯气中观察现象。实验的准备时间长,重复性差,综合性不强,环保性差,浪费药品,实验效益差。根本不能安排为学生实验,而且学生只能感知漂白与否的信息,思维训练很少。

2. 实验改进

在广口瓶下层铺少许Ca(OH)2,中间放一个盛有KMnO4的平底小试管。在橡皮塞上打一个孔插入滴管(吸有浓HCl)。在一张红纸上用水画一个小圈放入广口瓶。将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告诉学生,请学生亲自动手分组实验。同时,根据实验思考:(1)Cl2是否具有漂白性?(2)真正发挥漂白作用的物质是谁?(3)实验装置中其他物质的作用是什么?(4)滴管相当于哪类仪器的微型化?

3. 实验现象

当浓HCl滴加到KMnO4中,观察到有黄绿色气体产生,红纸的干燥处没有褪色,而用水润湿的小圈褪色,现象清晰易观察。实验仪器组装简便,密封性能好,环保。实验易操作(只需要挤压滴管),有适合重复多次操作。整套装置包含Cl2的发生装置,Cl2与水反应的装置,HClO的漂白装置,Cl2尾气吸收装置,其中滴管相当于小型分液漏斗。即包含了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反应装置、气体尾气吸收装置。改进后实验具有简约环保的综合性有很好的实验效益。防治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环境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加强环保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从日常教学抓起,尤其是从化学教学抓起。

三、关注实验的成败性,提升探究实验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验不仅仅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科学认识方法,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学探究的方法”;要求教師“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教师面对新课程和新理念,普遍感到有必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课改的初级阶段,教师的方法中探究式教学不是过多过滥,而是太缺太少,应大力提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方式,就是要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实验内容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学习实验方法在内的科学探究方法,挖掘有价值探究,应成为化学教师的自觉行为。

探究实验可以从不理想的实验切入展开讨论和实践。如将“AgNO3与NaI溶液反应”的失败实验现象转化为科学探究活动。

1. 失败的实验现象

学生将AgNO3与NaI溶液混合,发现黄色沉淀生成之后迅速消失。重新配制溶液,现象依然。学生们议论纷纷,一片茫然。质疑和不服激活了学生们的探究的激情。课后,学生们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AgI+I-      [AgI2]-。

2. 实验探究

根据假设,学生们设计三套实验给予验证。操作一,在浓NaI溶液中滴加AgNO3,发现没有沉淀生成。操作二,在AgNO3溶液中滴加稀NaI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操作三,在AgI黄色沉淀中滴加浓NaI溶液,沉淀消失。

四、关注实验教学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

综观高中化学新教材,关于实验内容及方式方法有许多新的改变和拓展。这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创设实验问题情景激趣→学生猜想组织讨论→理论探究设计实验→自主选择实验方案→自主实验探究→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优化主题引导促进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拓展。高中化学自主探究实验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自主学习理论,探究教学理论为基本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实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自主探究实验结论,并通过评价与交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关注实验的有效性不仅能提高实验的教学功能,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探究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的发展理念。

在生物有效教学中多媒体的功能 篇4

尚飞

2008.11 计算机多媒体在生物辅助教学中有着相当的作用,能帮助教师完成传统教学难以达成或者无法达成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科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就我现阶段的教学经验和所见所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多不够充分或者极少运用,即使有用也很难发挥失分的作用。所以根据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在多媒体的运用中是可以提高对生物有效教学的帮助的。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势,利用计算机把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制成的CAI课件辅助教学,正显示出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功能和极强的表现效果。

一、有效地引发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景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以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好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讲环境保护,可以展示50年代日本的水俣病。讲甲醇及一氧化碳的中毒现象及原理时,可以利用河南假酒案──甲醇超量致人失明死亡,以及煤矿瓦斯爆炸致人死亡。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更为深刻的教育,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宏观到微观、直观形象地再现观察的事物和现象,它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所表现的图像和动画,彩色的变化及配音,让学生通过听、视、动等多种感观功能从中接受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在学生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上引起强烈的兴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兴趣。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加深对此图的理解,同时兴趣倍增,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地将微观变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

在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学生接受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学起来比较抽象,学生仅通过书本中的文字介绍,很难理解其中的原理。例如,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内发生的变化较为抽象行为复杂,如果光靠教师口头表达难以让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利用FLASH或者显微视频直观的演示能给学生形象的概念。这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可以将这些抽象的复杂的不易弄清楚的内容,在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实验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多纬信息,使知识由抽象变成形象,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便于学生轻松地学习。

四、有效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观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从而打好基础。目前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某些抽象的内容,即使运用图片,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这就必须给予具体化,形象化,增强透明度。例如:生物学中植物的传粉、受精过程,动物的血液循环等,这些都是肉眼无法观察到,学生难以想象的概念、规律、过程。如果把这些内容开发制成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见逼真的动态演示,就能较好地建立概念,认识事物的规律过程,这些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有效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说教的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融教法、学法于一体,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在设计一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即情景、课文、图片、例题、练习题、板书要点等都设计制成课件,在上课时,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交互功能,任意调用,反复重现。它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时间,从而优化了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有效的功能测试用例设计 篇5

软件测试的种类可以分为很多种,常见的测试种类有单元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等等。在软件测试过程中,不同的测试种类所关注的测试重点是不同的,所以编写的测试用例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针对功能测试来介绍,讲解测试用例的编写要求。

功能测试是对软件产品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验证系统功能是否实现了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要求的功能。功能测试采用的测试方法主要是黑盒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方法又分为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和因果图等方法。针对不同的系统,采用的测试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实际系统特点来确定采用哪种测试方法。功能测试用例是指导测试人员进行功能符合性测试的必须文档,测试用例的完整性直接关系着软件测试结果,在设计测试用例时,用例的内容要尽量全面,要能够充分地指导测试人员来完成测试工作,尽可能多地发现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表1展示了功能测试用例应该包含的全部内容。

本文所设计的功能测试用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被测试的软件产品的相关信息;二是测试用例和人员的基本信息;三是测试过程描述及测试结果和问题描述信息。本文针对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

1 被测试的软件产品的相关信息

这部分记录了被测试的软件产品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版本号、功能模块、功能特性和参考信息四个方面。

(1)产品名称及版本号:

用来标识被测试系统的名称和版本号。产品名称是用于区分本测试用例是针对哪一个系统而设计的,而同一个系统的不同版本,执行的测试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标明软件产品的版本号信息也非常重要。

(2)功能模块:

是指本测试用例所要测试的对象。只有明确了测试对象,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所以测试对象一定要写清楚,明确的测试对象是所有测试的基础。

(3)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是指本功能模块所具有的特性。

(4)参考信息:

此项说明了本测试用例是参考哪个文档中的哪部分内容来编写的。换句话说,根据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或系统的用户手册中的第几页到第几页内容来编写的此项测试用例,也就是给出此项测试用例的依据,若测试人员对测试用例不能充分理解,可以参考此处填写的内容来查找相关的文档。

2 测试用例和人员的基本信息

功能测试用例也需要有其自己独立的信息来区分其他测试用例,例如用例的编号、测试的优先级别;还需要记录与测试相关、人员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用例的设计人员、执行用例的测试人员、执行测试的日期,以及测试的目的、方法和前置条件等内容。

(1)用例编号:

是测试用例的唯一标识。用于区分其他的测试用例而定义的编号。

(2)优先级:

测试优先级是将测试用例分成不同的等级,可分为高级、标准、低级三个级别。在测试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如果按照测试计划一步一步执行,可能会完不成任务,并且有可能关键功能未被测试到,所以设置测试优先级是非常必要的。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优先级别安排测试。

(3)设计人员: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执行很可能是不同的人,所以需要记录此测试用例是由谁负责编写设计的。在执行测试的过程中,如果有不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请教相关人员来指导。

(4)测试人员:

测试用例中还要记录测试的执行人员。整个测试过程结束后,要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开发人员,开发人员根据测试的结果修改程序,可将出现的问题与测试人员进行交流,查找和定位错误位置,提高修改效率。

(5)测试日期:

测试要根据测试计划来执行,在测试的执行过程中要记录测试日期,用来监督测试人员的执行进度。

(6)测试目的:

测试用例要有明确的测试目的,针对不同的测试目的来设计来同的测试用例。

(7)测试方法:

记录本测试用例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如黑盒测试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方法、边界值分析方法、错误推测方法和因果图方法。根据不同的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

(8)前置条件:

有些测试用例有可能不可以独立的执行,很可能需要有一些前提条件限制,所以要在此处说明测试用例的前置条件,确保测试用例的正确执行。例如:系统要正确登录后方可正确执行等限制条件。

3 测试过程描述及测试结果和问题描述信息

在功能测试用例编写过程中,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测试执行过程,它详细描述了整个测试步骤的全过程,所以测试过程描述的完整性直接关系着整个软件测试结果,故对测试过程的描述要尽可能详细、周全。

(1)过程描述:

用例过程描述记录着测试执行的步骤、操作的描述、输入的测试数据,预计输出结果,最后得到测试执行的实际输出结果。用例过程描述没有步骤限制,要尽可能记录每一个操作过程,测试人员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一步一步执行,并记录每一步的输出结果。

(2)评测结果:

现将评测结果定义为三个级别:通过、有问题和不通过。评测结果为通过,则说明此项功能模块没有任何问题,执行效果很好,达到文档中的要求;评测结果为有问题,则说明测试用例可以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的问题,但不影响整个功能的实现,所以定义为有问题;评测结果为不通过,则说明此项功能模块未能正确实现,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根据评测结果来统计出此系统有多少个模块完成很好,系统有哪几个模块存在一些小问题,还有多少个模块未能正确实现,可作为评价该软件产品质量的依据,也为项目经理了解开发人员完成工作情况提供参考数据。

(3)问题描述:

是指将测试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地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也可以适当的粘贴一些图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进行描述。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问题描述和整个测试过程来查找和定位问题所在位置,更快地完成修复工作。

(4)合理建议:

在测试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功能无关的小问题,比如说界面中多一个字母、文字没有对齐、同一个字段所使用的名称不统一等现象,或者按钮摆放的位置不适合操作等情况。当测试人员发现这些现象时,不能确定是否必须要开发人员进行修改,所以可以在合理建议一栏进行填写,当开发人员看到此处时,可根据用户需求来判断是否需要修改。

经过上文的介绍,读者对功能测试用例的编写会有一些深入的了解。测试用例的编写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格式,只要测试用例能够正确指导测试人员进行操作,可以为开发人员查找和定位错误提供帮助就是一个有效的测试用例。

摘要: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功能测试主要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在整个软件的功能测试过程中,编写测试用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详细介绍了如何编写一个有效的功能测试用例,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被测试的软件产品的相关信息;二是测试用例和人员的基本信息;三是测试过程描述及测试结果和问题描述信息。

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功能及有效运用 篇6

每个用户都可利用网络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了保证网络秩序, 系统要对用户进行控制, 以免导致信息数据丢失、破坏, 出现系统混乱的现象。要想达到协调资源的目的, 系统需利用软件工具, 合理分配、全面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并采取措施防止数据信息丢失、破坏[1]。除此之外, 很多企业也可引入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使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便于系统管理软件实现最佳操作, 发挥系统管理软件的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使用、维护数据库, 能够有效确保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 实现对数据库的现代化管理。

1.1 网络操作系统功能

系统软件主要负责计算机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开发、维护、控制、管理等工作, 能为用户提供软件编制应用的资源环境, 同时可提供操作界面, 便于用户进行各项操作。网络操作系统能够达到管理用户、共享资源的目的, 指导用户访问不同资源与程序, 实现网络监控、网络管理, 构建良好的通信环境。值得注意的是, 在不存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情况下, 计算机并不能够连接网络, 常用网络操作系统包括Linux、OS2、Windows系列等。

1.2 网络应用、网络管理软件功能

网络管理软件能够管理、监控网络资源, 可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维护。网络应用软件则主要为用户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 用户可通过网络管理软件, 将实际问题解决。

1.3 网络协议功能

在两台计算机通信过程中, 针对应答信号与所传输信息的理解, 均需要进行约定, 该约定也可称作协议。网络协议所指的就是网络中通信规则的集合, 就不同计算机而言, 必须利用通络协议, 才能够实现通信。

2 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网络属于信息共享系统, 它能够实现各种网络功能, 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现阶段, 中国的网络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普及程度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 计算机网络软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更新, 大量软件被应用于计算机系统内。根据网络软件的功能, 可分为网络应用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协议软件、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等。

2.1 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的应用

网络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件应用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在计算机网络中, 网络操作系统具备提供网络服务、支持网络通信、提供软件资源等功能, 该系统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网络管理软件的应用

网络管理软件由网络管理者进行设计, 主要目的在于自动管理、监测网络环境, 使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减少, 促使IT效率提升。从网络管理软件的实际应用上看, 该软件已经被引入多个行业与领域, 其中包括石油、石化、金融、电信、银行等行业。金盾、网路岗、百络网警均属于比较常用的管理软件。

2.3 网络协议软件的应用

网络协议, 所指的就是网络通信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传输规范。现阶段, 常用网络协议软件包括IEEE802 标准协议、IPX/SPX协议、TCP/IP协议系列等,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TCP/IP协议。

2.4 网络应用软件的应用

网络应用软件实际上就是指为网络用户提供各项服务的一种软件, 该网络软件研究的重点内容在于怎样使网络特有功能得以实现, 而并非是指计算机所具备的功能。

2.5 网络通信软件的应用

要想使网络设备实现通信, 必须合理应用网络通信软件, 该软件不需要用户明确通信控制流程, 可帮助用户实现应用程序与多个站之间的通信, 同时能够有效管理、加工通信数据。

3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安全风险

3.1 系统设计存在不足

任何网络系统程序都由人来进行编写, 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而言, 不管设计人员考虑问题是否严密, 系统管理是否严谨, 都可能受到恶意入侵。在操作者操作网络系统时, 因系统设计存在漏洞, 会增加安全风险。为此, 在设计网络系统过程中, 设计人员要尽量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弥补漏洞, 并采取防护措施, 使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升。

3.2 软件跟踪的隐患

开发者完成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开发工作后, 部分非法用户可能会利用调试工具跟踪、逐条运行这一软件, 采用这种恶劣的方法, 会破坏软件源码, 导致加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除此之外, 非法人员还可能复制相关信息, 促使软件被动态破译。

3.3 软件存在的漏洞

若软件本身有漏洞, 则极易被非法用户获取信息。非法用户可利用软件漏洞, 将后门程序植入至计算机内, 或者在网站内对用户资料进行窃取。常见软件漏洞如下:1) 网络通信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在用户阅读电子邮件、浏览Web网页时, 用户下载界面突然变成了其他图片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攻击人员极易窃取用户信息。这种攻击出现的原因在于部分网络协议并未设置安全机制, 仅仅构建了基础认证机制, 安全性不高, 从而增加了攻击风险[2]。2) 缓冲区溢出。与分配缓冲区大小相比, 如果程序允许输入数据更大, 则会有缓冲区溢出形成, “粉碎栈”是常见的一种缓冲区溢出漏洞, 其中栈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控制、保存信息。缓冲区溢出漏洞产生的根源在于若应用程序输入数据与栈上分配数组边界要大, 则攻击人员能够对控制信息进行指定, 一旦攻击成功, 便会增加危险系数。3) SQL注入。SQL注入属于代码漏洞, 易被机器入侵, 当受到危险入侵后, 会泄露敏感数据, 还可能导致恶意软件的传播。若所构建的数据库通信、应用程序在代码中存在SQL注入漏洞 (1 个或多个) , 则会增加数据库信息资源泄露风险。

4结语

目前, 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很大便捷。然而在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过程中, 还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要想提高网络软件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 开发与设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系统运行中的各项安全影响因素, 提高网络软件的优质性, 防止用户信息被泄露。

摘要:主要分析计算机网络软件具备的功能, 并探讨网络软件的具体应用, 以增强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软件的了解。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软件,功能,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田锐.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应用与功能[J].科技传播, 2012 (15) :188;210.

教学功能的有效 篇7

本次“甘肃省水功能区划”首次由我省环保和水利两个部门共同完成, 着重解决好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之间的矛盾, 找到较优的结合点, 促进水资源科学管理。

1 主要解决的问题

1.1 解决好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存在着不协调的关系, 导致部分地区水量不断减少, 甚至出现断流现象, 水质污染加剧。因此, 对于如何在水功能区划中找到两者的较优结合点, 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

1.2 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保证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次共划分了25段饮用水源区, 对涉及的河流、河段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Ⅱ级水质目标。

1.3 促进水污染防治, 减少重度污染河段

2007年全省监测的30条河流 (段) 中, 有9条为Ⅴ类、劣Ⅴ类水质, 水质严重污染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在区划中适当提高水质目标, 除黄河流域的几条本底值较差的苦咸水河流以外基本没有划分Ⅴ类河段, 以期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逐步改善这些河段水质。

2 区划方案

全省纳入水功能区划的河流116条, 其中内陆河25条, 黄河流域62条, 长江流域29条。

2.1 水功能区划采用分级分类系统

为了统筹兼顾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分类体系, 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一级功能区对河流 (段) 的开发利用级别进行划分, 二级功能区对水质保护级别进行划分。

一级功能区分四类: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划分是在一级区划所划的开发利用区进行, 分七类, 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系统见图1。

2.1.1 一级区划的分类

(1) 保护区

保护区指对水资源、自然生态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的水域, 该区内严格禁止进行其它开发活动, 并不得进行二级区划。区划条件:源头水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用水水域, 或具有典型生态保护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所在水域;跨流域、跨省及省内的大型调水工程水源地。

(2) 保留区

保留区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为今后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 该区内应维持现状不遭破坏, 未经批准不得在区内进行对水质有不利影响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区划条件: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水域;目前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水域;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今后的发展预留的水资源区。

(3) 开发利用区

开发利用区主要指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和游乐等多种需水要求的水域。该区的具体开发活动必须服从二级区划的功能分区要求。区划条件:取水口较集中, 取水量较大的水域, 如流域内重要城市河段, 具有一定灌溉用水量和渔业用水要求的水域等。

(4) 缓冲区

缓冲区是为协调省际间, 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 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相接时, 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未经批准, 不得在该区内进行对水质有影响的开发利用活动。区划条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河流、湖泊的边界附近水域;省际边界河流、湖泊的边界附近水域;用水矛盾突出的地区之间水域;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紧密相连的水域。即:边界缓冲区和功能缓冲区。

2.1.2 二级区划的分类

(1) 饮用水源区。饮用水源区指满足城镇生活用水需要的水域。

(2) 工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指满足工业用水需要的水域。

(3) 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指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的水域。 (4) 渔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指具有鱼、虾、蟹、贝类产卵场, 索饵场、越冬场及回游通道功能的水域, 养殖鱼、虾、蟹、贝、藻类等水生动植物的水域。

(5) 景观娱乐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指满足景观、疗养、度假和娱乐需要为目的的江河湖库等水域。

(6) 过渡区。过渡区指为使水质要求有差异的相邻功能区顺利衔接而划定的区域。

(7) 排污控制区。排污控制区指接纳生活、生产污废水比较集中, 接纳的废污水对水环境无重大不利影响的区域, 排污控制区一般划在对其他功能区用水影响不大的水域。

2.2 区划结果

共划分一级区178个, 总长度12848.1km, 见表1;二级区116个, 总长度6906.9km, 表略。

3 可达性分析

以兰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例, 进行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黄河是流经兰州市区唯一的地表水域, 是兰州市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唯一地表水源, 兰州市饮用水量有90%以上取用黄河水, 其余部分取用地下水。地下水水源也以黄河水作为主要的补给源。

兰州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于1956年开始建设, 工程设计取水量为153万t/d, 实际取水量为68万t/d。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为:

一级保护区:黄河从西固区梁家湾起至兰州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排泥沟口下游50m处的水域和两岸各宽1km的陆域;兰州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至二水厂自流沟边线两侧各宽25m的陆域。保护区面积16.2km2。

二级保护区:黄河从梁家湾向上游延伸到与湟水交汇处;湟水自交汇处起至上游红古区平安乡张家寺村的水域河水边线两岸各500m的陆域, 宽谷段河滩地以山边为界的陆域。保护区面积80.1km2。

准保护区:湟水自红古区平安乡张家寺村以上兰州境内段;大通河兰州境内段的河谷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分布的河谷地;庄浪河入黄河口至永登县苦水乡。

3.1 水质现状

兰州市环境监测站每月对该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 其中1月、7月监测28个项目, 其它月份监测10个项目, 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2005年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对氯仿、1.2—二氯乙烷、四氯化碳、苯乙烯、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等8项有毒有机物进行了监测, 均符合国家标准。

3.2 饮用水源保护方案

为了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各级政府着力对保护区内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整治, 确保饮水安全。

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是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最大的排污企业, 其废水排放量占保护区内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5%, 由于该企业位置特殊, 对地表饮用水源地影响较大, 按照环保部门要求, 该厂于2007年开始已将治理达标后的废水排入新西线管道。

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是地下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最大的排污企业, 该公司污水处理厂分化工污水处理部和炼油污水处理部。其中化工污水处理部不仅承担着本公司一些企业的废水处理, 而且还承担着西固地区其它二十余家企业的工业废水和西固部分地区的生活污水的处理, 处理后的废水经油污干管在水源地下游、包兰桥上游约2km处排入黄河。该污水处理厂作为甘肃省环保限期治理项目, 于2002年投资近5000万元进行改造, 目前排放污水基本达标。炼油污水处理部承担公司部分生产废水及厂区、厂前的生活污水处理, 经处理后大部分净化水回用于厂区内, 作为绿化用水和循环水补充水。

根据以上分析, 兰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 现状水质符合国家要求。

同样, 省内其它河段水质目标的制定是在充分考虑水质现状和环保工作进展的前提下提出的, 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摘要:说明了甘肃省水功能区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详细阐述了区划方案, 并以兰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功能区划为例, 进行水质目标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甘肃省,水功能区,划分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功能区划[Z].1994.

[2]甘肃省水功能区划[Z].2007.

[3]甘肃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Z].2008.

教学功能的有效 篇8

关键词:社区学校 教育功能 有效方式

在终身学习理念不断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变革中人的发展需要。人们要不断地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能有一个提供不断满足提升自身修养及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平台。社区学校正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们各个方面的学习需要与追求所提供的有效文化载体和教育平台。

社区学校主要有五大教育功能:一是面向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二是支持终身教育体系的功能;三是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的功能;四是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五是参与社区经济建设的功能。其中,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服务的功能,提高居民素质尤为重要。

而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上至百岁的老人。学员的年龄、学历、职业、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都存在差异。近年来,为了深化“从摇篮到拐杖”的终身教育理念,提高社区学校教育有效性,我校以调查研究为切入口,进行了近1000个样本的深入调研,了解到当前社区居民较为突出的学习需求,按需施教,并依托各种学习载体,采用分类教育的方式,充分凸显和发挥了社区学校教育的功能,成效显著。

一、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凸显学历教育的功能

社区学校是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学校类型。它不同于传统的正规学校,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机构,属于非正规教育范畴,外冈镇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涌入了大量文化层次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萌发了边工作边求知的愿望。针对这种现状,社区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主导功能,一方面与上海师大上海医药职工大学联合举办了各类本科、大专学历培训班,并使在读生常年保持在500多人,满足了部分外来务工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学校利用远程教育网与西安电子网络学院联合办学,让一部分有心学习,而时间无法固定人群的需求。

地处外冈镇的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剂型齐全的拥有500余名员工的知名医药制药企业,该公司企业决策层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素质,打造学习型企业的文化品位,与外冈社区学校联合举办“药剂”学历班,走出了成校为地方、企业经济服务联合办学的道路,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特色 。从2001年开始学校每年为企业招收一个《药剂》中专班。2008年和2010年又分别招了一个《药学》大专班。

外冈镇社区学校培养的具备药剂专业知识的毕业生,使企业的员工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为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给予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形成了企业组织职工全员培训全方位的继续教育新模式,为企业如何开展社区教育做了有效的尝试。

二、采用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方式,凸显职业技能培训的功能

近年来,为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政府就业工程的实施,我们社区学校与劳动服务所联合以开发社区教育课程为抓手,开展了“南美白对虾养殖技能”、“腊梅种植技能”、“观赏鱼清道夫养殖技能”、“山地黑羽乌骨鸡养殖技能”等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以其多选的内容、灵活的学习时间,受到了居民的欢迎,提高了外冈镇劳动力就业率,其中,《外冈腊梅》更是声名远播。

2011年,在《外冈腊梅》课程建设的评估验收中,专家组给出的指导意见是:《外冈腊梅》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编排和设计学习内容,它的最大特点是以模块形式组织各单元内容,各单元内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独立性。这一特点为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的居民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可能性,即在本课程中居民可以实现想学什么、想学多少自己决定的意愿,从而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的教育需求,这将有助于腊梅种植户提高生产技能、提高种植收益,有助于腊梅种植爱好者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审美情趣,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学会腊梅种植的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子女融入本地生活、增强归属感,有助于拓宽未成年居民(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资源,提高学习品质。

三、采用“能者为师”的方式,凸显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字化学习以其多媒体化、超文本、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生存方式,而居民掌握数字化技术水平的高低将会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能够让居民进行有效的学习放在首位,发挥义工和楼组长的作用,开展了“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百万老人刷卡无障碍”社区ATM机操作使用培训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根据多年的社区教育经验,我们知道老年人的学习一直是社区教育中的老大难,为了保证使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数字化的好处,我们充分发挥楼组长的作用,通过挨家挨户的宣传动员,让老人们乐于出来看看,同时,为了保证让每一位来学习的老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一方面,我们与东方信息苑积极联系,请他们派出教学态度和蔼的教师对居住区的老年人进行电脑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发挥成人学校的优势,邀请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学生,请他们担任“义工”, 分批分时地来信息苑对老人们进行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这些老人初步学会了电脑的操作,掌握了word的使用,上网浏览信息及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查阅资料的数字化学习方法。老人们学会了这些初级知识后,兴趣大增,于是,我们趁热打铁,为了方便更多的居民进行数字化学习,为新苑社区等居住点配备了部分电脑,开设了学习点,自此以来,义工们的身影不断地出现在那些老人的身旁,而新苑学习点推进数字化学习的工作也始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外冈集中居住区已有10%的农户参加了数字化学习的培训活动,初步掌握掌握和运用数字化学习的方法。这些老人在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之后,学习热情越来越高,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数字化学习的热潮中去。

四、采用“教育一体化”的方式,凸显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我们秉承“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理念,与外冈中小学、幼儿园携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 教育一体化的方式,开展了素质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活动等系列活动:每年为未入托的散居儿童举办学前教育咨询活动和亲子活动,有效提高了婴幼儿培训的覆盖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文化寻根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镇情、民情、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民族自豪感,提高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开展文艺、体育、劳科技、实验技能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外冈游击队纪念馆是嘉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定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嘉定区廉政教育基地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革命传统教育的时效性,我们利用暑期教育实践,与外冈镇中小学联合,开展了“争做革命传承人,争当小小讲解员”活动,希冀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外冈游击队的历史,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吕炳奎为首的外冈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抗日、英勇顽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勇事迹,号召大家要继承前辈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努力学习,为家乡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

总之,凸显社区教育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其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为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是社区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教育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与探讨,才能促进社区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全面地发展,并使这一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加卓著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评价的功能 篇9

一、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教学评价的如下几个功能:

1、诊断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共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全面的评价工炸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如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中哪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就学生个人来说,主要是由于智力因素,还是学习动机等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教学评价如同体格检查,是对教学观状进行--次严谨的科学诊断,以便为教学的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

2、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定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

3.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教师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学生据此变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

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如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和整合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事后对试题进行分析,又可以确认、澄清和纠正--些观念。另外,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额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

例如: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按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这里择要略作介绍:

1.相对评价

这种评价就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对学习成绩的评定通常是以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基准,以个人成绩在这个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如果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的元素由N1、N2...Nn构成,基准为S,那么这种评价可用图8--1表示: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作常模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广泛,命题方式直接明确,测验成绩主要表明学生学业的相对等级。由于所谓的常模实际上近似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自然形成了如图8--2所示的正态分布。利用相对评价来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或比较群体学习成绩的优劣是相当不错的。它的缺点是,基准会随着群体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易使评价标准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充分反映教学上的优缺点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绝对评价

这种评价就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教学评价的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假如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的元素是N1、N2:„Nn,客观标准为S,那么这种评价可用图8--3表示。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作标准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就是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测验成绩主要表明教学目标的达程度,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分布通常是偏态的(如图8--4),如低分多高分少,为正偏态,反之则为负偏态:绝对评价的优点是评价标准比较客观,如果使用得当,可使每个被评价者都能看到自己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以便不断向标准靠近.另外,教学管理部门通过这种评价,可以直接鉴别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它的缺点是,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容易受评价者的原有经验和主观意愿的影响,也不易分析出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3.自身评价

这种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例如,某学生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是70分,这学期是80分,说明他的数学进步了;若该生的语文成绩两个学期都在80分以上,说明他的语文比数学要好些。如果设被评价项目的集合由Nl、N2、„Nn构成,项目中各元素的过去状态是N1、N2、„N5,那么这种评价可用图8--5表示。自身评价的优点是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通过对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判断其学习的现状和趋势。但由于被评价者没经过与具有相同条件的其他学生作比较,难以判定他的实际水平和差距,激励功能不明显。因此,在实践中常需把自身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使用。

4.诊断性评价

这种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如我们在第四章中提到的预测,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状况,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使教学活动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背景。教育中的“诊断”是--个范围较大的概念,除了辨认缺陷和问题,还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的识别。因此,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

5.形成性评价

这种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进行得比较频繁,如--个章节或--个单元后的小测验。形成性评价--般又是绝对评价,即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的达标情况。教学设计活动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如对新的教学方案进行评价通常是在该方案的试行过程中进行的,目的是为修改该方案收集有力的数据和资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6.总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具体有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和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定。现以下表来概括教学中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三类评价的异同。

7.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这两种评价通常是根据评价内容的焦点来区分的。过程评价主要是关心和检查用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如何。例如,完成某一教学目标,用录像教材好还是用程序化教材好。因此,过程评价往往是在教学过程或教学设计过程进行的。它倾向于完成还需要修改的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但是也完成过程中对时间、费用、学生接受情况等方面的总结评价。成果评价或称产品评价是关心和检查计划实施后的结果或产品使用中的情况。例如,某录像教材的教学效果或某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它倾向于完成总结性评价的功能,但也可提供形成性评价的信息。

8.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这两种评价是指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定性评价是对评价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分析的结果一种是描述性材料,数量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数量化;而另一种是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的定性分析。一般情况下定性评价不仅用于对成果或产品的评价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以评价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由于教学涉及人的因素、变量及其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为了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规定。可以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切不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偏废另一方。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为了做好各种教学评价工作,必须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确立一些基本的要求,作为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准则。具体来说,教学评价应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因为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应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应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第三应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这就要求以科学可靠的评价技术为工具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

2、整体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因此,要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活动从整体上进行评价。贯彻整体性原则,首先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的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其次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抓住主要矛盾,在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和环节上花大力气;三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准确地判断评价客体的实际效果。

3.指导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不仅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也就是说,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角度查找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贯彻指导性原则,首先必须在评价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不能缺乏根据地随意评论;其次要反馈及时,指导明确,切忌耽误时机和含糊其辞,使人无所适从;第三要具有启发性,留给被评价者思考和发挥的余地,不能搞行政命令。

4.科学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根据科学。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对教学发挥指导作用。科学性不仅要求评价目标标准的科学化,而且要求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科学化。贯彻科学性原则,首先要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统一的评价标准;其次要推广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严谨的处理;第三要对评价工具进行认真的编制、预试、修订和筛选,达到一定的指标后再付诸使用。

四、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

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的工作由来巳久,但真正受到国际教育界应有的重视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立了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形成过教育评价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教育评价的技术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进入80年代,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教育评价的研究和运用。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教育评价提到全国性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教育评价工作的开展。

那么,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 1.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评价活动是渗透在教学设计过程之中的。由于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一般认为评价活动是独立的一个设计环节,甚至于是独立于教学设计过程之外的。这种认识现已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实施的时间上没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例如,分析学习需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内部需要或外部需要进行评价的过程;又如,在分析教学内容的设计环节中,在对学习任务进行了选择、组织和分类之后,紧接着最好对它进行一次初步评价;再如,当建立起教学目标体系后,往往应该马上进行目标价值的判断,使之能够成为以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科学基准。由此可见,教学评价实施的次数和次序是由评价对象的要求而定的,是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密切联系的。当然,在按一定程序完成各个设计环节之后,对其成果进行集中的整体的评价,更是十分必要的。也正因为如此,一般教学设计模式都把评价作为设计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顺理成章的。

2.评价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

评价活动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决策信息。决策过程按性质又可分为两种:--种是初始决策过程,如依据人、物(学习资源)、费用、社会需求等信息,制订教学设计计划的过程;另一种是优化决策过程,如依据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对初步制订的教学设计计划进行修改完善的过程。就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而言,每次评价活动都把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成果提高到更高的价值层次,使其逼近教学设计活动的价值基准。可以说,没有评价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就会缺少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设计成果也难以达到真正完美。

3.评价能调节教学设计人员的心理因素

教学设计是--项富有创造性和改革思想的实践活动,要使教学设计人员富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必须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调控,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和改革的动机。教学设计的评价环节是对设计有的关于工作成果的价值观念进行认同的重要措施,评价活动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念被认同的信息,是对他们最直接、最有力的奖赏,能使其在心理上获得成功感和满足的体验。没有评价的教学设计,其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得不到及时认同,必将大大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原则

一、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有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习者特征分析: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能注重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成果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创新性

既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纪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教学功能的有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性61例, 女性19例;年龄19~71a, 平均年龄 (38.5±5.5) a;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符合罗马ⅢEPS标准中的一项或四项。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观察组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20mg/片) , 每日餐前30min服用, 每日3片;观察组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 (500mg/片) , 每日1片;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受试者随机分组后, 上腹部发生疼痛或灼烧感时, 对照组于症状发生当日或次日早餐前30min开始服用;观察组于症状发生当日开始服用。两组患者均服用2周,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的起效时间。

1.3 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 (上腹痛、灼热感、餐后饱胀或早饱, 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及呕吐等) 消失, 随访6个月未复发;显效: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 尚有轻度不适感;有效: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1]。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70.0%, 观察组总有效率75.0%;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92.5%,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组间同一疗程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见表1。

2.2 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起效时间及费用分析

患者首次功能性消化不良伴上腹疼痛综合症发生后, 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 起效时间估计为0.417h, 95%可信区为0.338~0.598h。对照组治疗1例患者平均费用为289元, 观察组治疗1例患者平均费用为137元, 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P<0.05) 。本组试验表明, 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40min后, 48.85%患者上腹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不及时最终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检查未发现器官器质性病变, 因此, 缓解症状是治疗主要目的之一[2]。临床治疗主要依据病理学原理, 对异常生化指标进行整体调节, 为患者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医学界普遍认为, EPS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或酸相关, 因此, PPI治疗EPS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是, PPI长期治疗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且费用较高。本研究针对EPS病理学原理, 探索胃黏膜保护类药物铝碳酸镁治疗EPS可行性, 观察其能否高效缓解EPS症状。铝碳酸镁咀嚼片不仅能够保护胃黏膜且兼有抗胆汁、抗酸作用。主要机理是通过减少EPS患者胃酸, 减少对胆汁的刺激, 从而缓解EPS症状。本组患者, 多数胃镜下表现轻度或中度慢性炎症, 部分患者存在胃肠道动力障碍伴胃酸分泌减少, 胃部对各种有害因子清除能力减弱, 导致炎性细胞浸润, 损害胃黏膜, 临床表现多称FD[3]。胃部慢性炎症病理上的变化, 最终可能导致患者胃肠道神经功能紊乱、胃动力障碍。因此, 采用胃黏膜保护剂、抗酸类药物, 能够使FD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综上所述, 铝碳酸镁咀嚼片可快速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症状, 高效安全且费用显著低于奥美拉唑, 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德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39 (6) :195-196.

[2]陆卫.铝碳酸镁咀嚼片与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疗效与药物经济学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5) :1751.

上一篇:复苏技术管理下一篇:关注学生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