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十篇

2024-06-03

东南大学 篇1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0余人,另有在职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专任教师2573人,其中正、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74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713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际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目前,学校设有29个院(系),拥有75个本科专业,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工程学上升到第83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本科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境界。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3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项目,5门课程获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7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8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21种42本教材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基地、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两金一银,总分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名。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东南大学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2013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2007年起,学校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805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314人。同时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力推进联合办学。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3年,科研经费到款15.6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1611件,发明专利授权668件,申请PCT专利32件。SCI论文收录147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EI收录论文1618篇,排名第12位。我校尤肖虎教授团队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3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来,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5项。

东南大学 篇2

1 国立东南大学体育教育的历史沿革

在东大筹建时业已议定:南高师自1921年不再招生, 待高师学生全部毕业, 南高师即与东大合并, 停办高师, 专办大学。因此, 在东大刚建立时, 高师与东大是不分彼此的, 两校共用一个校园, 出现了三四年时间的“一校两治”的事实。1923年7月3日, 东大校长办公处通告:校行政委员会决议即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附属中小学同时改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小学, 属东大教育科领导。[2]这也宣告南高师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

东大成立时, 以高师的四个专修科改归大学, 各本科 (文理科诸系) 仍由高师办理。东大四科分别为:教育科、农科、工科和商科, 其中教育科是以教育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为基础组成的, 下设教育系、心理系和体育系。在南高师与东大合并后, 学校实力大增, 在原先四科的基础上, 又增设文理科, 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 达到5科27系。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禄博士在考察了中国各主要大学之后, 称赞东大“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

当时的东大荟集了一大批留学归来的著名学者, 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 赴美留学, 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后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获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1917年归国后受聘于南高师, 先后担任代理教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 后又兼任东大教育科主任和教育系主任, 直至1923年, 后由徐养秋继任。

东大的体育系起源于南高师的体育专修科, 以培养中等以上各学校体育教员、地方公共体育场体育主任及管理员为宗旨。东大成立之初, 学校决定学制由过去的三年增至四年, 高等体育教育的学制更加完善, 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22年起开始招收四年制学生, 原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夏翔教授就是该届毕业生。[3]东大的体育系主任由美籍体育学者饶冰斯、麦克乐先后担任, 其中麦克乐对当时学校的体育教育影响最大。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 (即学校系统改革案) , 次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 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废除了学校兵操。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根据变革的要求和麦克乐等人的努力下, 大量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到东大的体育课程中来, 体育课变的生动活泼, 自然体育思想在东南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体育系的课程设置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体育系在内的所有教育科的学生必须共同必修39学分的普通学程, 包括英文、国文、生物学、社会学大意等, 而且还要共同必修教育通论、教育统计等专修课程。此外, 还开设主、辅系学程, 其选体育为主系者, 须于体育系所开学程中学习67学分。同时, 凡教育科学生必须于辅系学程中选20学分[4]。由此可知, 当时体育系的课程已经比较全面, 课程设置也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 学校对体育的硬件设施也非常重视。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1923年8月12日, 发表《东南大学体育馆设备及附设游泳池募捐启》。在《启》中说:“我国需要体育亟矣……民力柔靡, 国力何恃?今日之青年再无良好之体育训练则异日之国民即无健全之体格与品性, 其关系岂不重乎。本校提倡体育最早, 养成体育人才, 普及体育学识, 亦粗有成效……祗以设备不周, 现正建筑一新式体育馆……”[5]。可见, 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已到无可复加的程度。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 体育馆终于建成, 满足了广大师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2 国立东南大学主要的体育思想

在东大的体育教育中, 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先生和体育系主任的麦克乐教授的体育思想对东大体育教育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体育思想甚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乃至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 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仅对教育科下的体育系的建设高度重视, 其本人的体育思想也非常丰富, 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重视“三育并重”, 并格外重视体育, 认为“有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 则筋骨不能劳, 体肤不能饿, 心意不能困, 咸施夸毗之病夫, 又何能运起学识道德, 以树不世之业, 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他在一次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时说:“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 没有体育, 德智就无从谈起, 故教育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 充实之精神为标准”[6]。他的一些体育思想对后来的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 在国家处于危难、人民体质孱弱之时, 他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他认为, 强健的体格应该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培养健全的人格, 就必须要把体格的培养和锻炼作为重要的内容。他还在《教育的改进》一文中提到, 一个完整的人要具备三种要素, 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健康的身体,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物质的环境中站稳脚。他主张“体育注重自强”, 学生要养成健康之体魄, 形成“健康之堡垒”, 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7]。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 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既重视身体锻炼, 又重视卫生保健。他指出:“要用科学的卫生方法, 好好的调节自己的身体, 不使生病, 这就要加强科学卫生教育, 懂科学, 讲卫生……保证健康第一的胜利”。他认为,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养成科学的卫生习惯也能减少疾病, 保持健康, 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提出“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 包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而体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也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2 麦克乐的自然体育思想

麦克乐是哈佛大学体育专科的毕业生, 获美国玛利阿大学硕士学位, 1913年起作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华传播西方近代体育, 后担任东大的体育系主任。自1919年, 杜威访华后,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基于实用主义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也被国人所认可、接受。麦氏长期在华讲学并推行体育, 他将实用主义教育的精神引入体育界, 并大肆宣导, 对我国自然体育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 成为首度正式将民主思想引入体育领域的人。

第一, 麦克乐认为体育教学, 不仅要重视身体的健康, 也要人格的教育, 将人格教育的精神融入到体育活动中, 并落实于平时生活之中。传统的体操和兵操过于呆板, 应该多从事一些激烈竞争的游戏与运动, 这样可以培养个人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民主精神等等。他以身心一元论为基础, 指出体育教育不应该偏重身体或精神任何一个方面, 而应该向“三育”的目标前进。

第二, 麦克乐受自然主义思想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学校体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 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为依据, 并使学生自主操控及自由发挥有一定的空间。麦氏的自然体育精神在学生本位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体操和兵操式体育课, 把“兴趣”纳入到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中。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 教学方法的采用, 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否则, 即便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从生理学的角度很有价值, 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

第三, 适应社会生活是麦氏自然体育思想的另一主张。他认为学校体育所发挥的功能不但要适应个人, 同时还要适应社会, 学校体育必须和现实的社会生活集结在一起, 以求适应真正生活上的需求[8]。

3 国立东南大学体育教育对中国近代体育的贡献

3.1 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 “生活教育”观已深入人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 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他的体育思想起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并很好的与当时的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式的自然体育思想。他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时隔近百年之后, “健康第一”的思想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虽然当时健康的含义与当今的健康的含义不尽相同, 但是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点, 其先进性就不言而喻了。他的“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上而教育”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乃至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 全面开展学院的教学改革”。该学院用一个“拓展运动会”来说明、展示和诠释这一观点, 并在运动会上提出了一个“标语口号”系列, 其中在主席台北侧的标语就是“给生活以体育, 用生活来体育, 为生活向上而体育”[9], 这很明显就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化。不可否认, 陶先生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 推动体育的科学研究, 开启体育学术化风气

麦克乐在华期间, 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和译著体育书籍来介绍西方的体育科学理论, 另一方面还进行了许多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他编写的《体操释名》, 第一次基本规范和统一了我国近代的体育术语, 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体育专门用语书。麦氏还编著、翻译了一些体育教科书等, 如《田竞赛运动》、《篮球》、《体育教育系统之基础》等, 在当时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发展非常落后, 文献量非常少, 填补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许多空白, 而这些著作也都作为当时的体育教科书或体育教师的参考用书。此外, 麦克乐于1922年还在中国创办了《体育季刊》, 由东大体育系刊社负责编辑发行, 实际主持编辑人员为麦克乐, 后来该期刊更名为《体育与卫生》[10]。

麦氏还指出, 体育科学研究应该在体育的实践中进行, 而不只是注重书面上, 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研究体育与卫生教育方法。其方法就是不凭空推理与猜测, 而是要反复“凭实地研究”[11]。在麦克乐的研究中, 影响和成就最大的就是人体测量方面的研究。1921年他编制“竞技运动能力检验之用途及其分数表”、“体育审定标准”、“运动技术标准”、“体重与体高和胸围的对照表”、“测量肺部的研究”、“检查身体方法”等。1924年, 他指导东南大学师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包括人体测定和身体检查、对少数运动项目的研究、精确研究运动的测量标准等。麦克乐本人的大量研究和他所指导的研究,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的科学的发展, 开创了我国体育学术的新局面。陶行知先生曾在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一文中对麦克乐如此评价:“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 或许是今年进行过的最重要的研究”[11]。

3.3 促进体育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麦克乐认为, 民主国家的主权是属于国民的, 体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权利, 体育不分贫富贵贱, 要提倡全民体育。麦氏极力反对二十年代在学校体育中普遍存在的“选手运动”倾向。他认为, “若一个学校之内只有选手运动, 而无全校普及运动, 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德谟拉克西 (民主) 精神。1921年4月30日, 中华业余联合运动联合会于北京青年会正式成立。麦氏在担任中华业余联合会书记期间, 即呼吁成立地方体育联合会。同时为了帮助地方体育联合会的成立, 他还带领大家借鉴参考国外体育联合会的成立和发展情况。在麦氏等人的努力下, 我国各项运动竞赛活动渐次推展, 同时各种体育团体相继成立。麦克乐普及体育运动的思想以资产阶级“平等、民主”为基础, 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全民化, 把从事体育运动提高到了民众权利的高度, 这客观上与我国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联系在一起[8]。

3.4 为我国培育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东大体育系非常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不仅引进饶冰斯、麦克乐等外籍体育教授, 而且还派中国教员到国外进修, 如曾派卢颂恩到美国春田大学进行学习。在大学成立之初, 学校决定学制由过去的三年增至四年, 高等体育教育的学制更加完善, 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麦克乐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为了普及体育运动, 他积极推行体育干事训练班, 借以培养急需的社会体育人才。如, 他曾参与举办了江苏省的六十余县的公共体育场干事训练班。他在东南大学任主任期间, 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工作者和学生, 他们中有许多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界的发展颇有贡献,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郝更生、袁敦礼、吴蕴瑞、程登科、周伯平等[10]。

4 结语

国立东南大学的体育教育在我国的学校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它成长的历程中, 孕育了丰富的体育思想, 并推动了体育的科学研究, 促进了体育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同时也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影响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杰出体育人才。可以说国立东南大学的体育教育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3.

[2]冯世昌.南京师范大学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

[3]刘开运, 田雨普.南师体育: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旗帜[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4.

[4]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91

[5]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 (上卷) [M].2002:185.

[6]徐家杰.陶行知体育思想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5) .

[7]钱达锦.试论陶行知的体育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4, (4) .

[8]罗晖等.麦克乐的民主主义体育思想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

[9]顾渊彦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277.

[10]王建台.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史, 1994, (3) .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篇3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东南大学 篇4

点击进入查看全文

2010虎年运势测算,走好运,发大财!

幸运随你行!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S60系统从第三版开始采用证书签名方式来进行对手机第三方软件权限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之前第一和第二版中泛滥的病软件,更好地降低用户安装软件时附带的风险,于是证书、签名、权限等关键词随着第三版为焦点--由于本文仅仅为解决各位使用S60手机由于证书问题带来的困扰,所以重点在于解决而非给各位撰写一篇百科全书,所以关于证书的来龙去脉舞阳就一笔带过之,毕竟我们只是平民玩家而非专业员,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慢慢了解关于S60手机系统的一些知识,慢慢将您的机潜力引导出来而非单纯用来挂Q或者上网,S60系统的第三方软件资源无比丰厚,莫亏待了智能手机的名号~--塞班系统第三版开始对软件的能力进行限制,比如像可以自行打开或查看用户隐藏的信息、能自主修改用户系统的某些内容这些软件主动能,防止恶软件窃取用户或信息。同时开始实行证书签名软件,因为我们安装的软件有一些可能会动用到涉及用户信息的行为,所以这些软件需要经过我们的同意才能安装,如果我们认为不同意,它也不能自己运行(病一般都以自行运行为主要行为)。那么我们怎么同意呢?我们常在签署合同或合约之类的一般都是签名为主,所以将这种行为称做签名其实无比形象矣!那么签名签什么呢?这个名字不是什么,用的就是结合手机身份证--串号做的属于手机独一无二的证书!这个证书其实也是一个文件,把这个文件写入软件中,就代表同意了软件的行为,自己愿意为可能带来的问题负责!--比如在座各位可能有在安装软件时会不,提示“证书错误”,或者“无安装未受信任的程序”(大概意思如此),就是软件中已经有他的签名或者未签名,自然不能安装,证书只能在对应串号的手机上签名并安装软件,譬如阿C用他的N79串号制作了证书并且在未签名的软件写入了签名,他就可以安装了,可是同样拥有N79的丹涛和妹发现他的软件很不错便强制要求C把文件传给他们,阿C无奈传之,二收到文件后却无安装?因为C的软件有他自己手机的证书签名,所以安装,但是丹涛和妹虽然手机一样,但是文件上面的签名却不是他们的证书而是C的证书,必然会出现“证书错误”并无安装!他们要想安装这个传过来的软件,就必须去除C的签名然后自己用证书重新签名!--证书的申请、下载、签名如下:首先需要下载一个名为UCWEB的第三方浏览器,因为证书只能在这个浏览器下载,自带浏览器无支持。用UCWEB上网,可以在百度搜索“当乐网”手机版,进入该网站后首先注册一个当乐帐号,OK后登录首页,仔细找到一个“证书”的链接,进入后会出现一个网页的缩微页面,寻找申请证书的地方,输入自己的手机串号(待机界面直接按*#06#显示的那个号码),千万不能输错,输入完毕后48小时内会制作出来给下载,所以要时不时登录当乐帐号进入“My当乐”看信箱。在等待的过程中需要事先做好准备,到3G网寻找到两个软件下载,一个叫X-plore,另一个叫签名。下载完后静候佳音--当发现收到当乐网发来的信息时,便开始了正事:首先用UCWEB下载证书的压缩包,下载完毕后打开之前下载的X-plore文件管理器,接着打开E盘,找到一个叫UCWEBdownloads的文件夹,打开后在里面找到一个后缀名为.zip的压缩包,恭喜里面便是您期待已久的证书和密匙文件,只是现在是压缩包而已~把光标移到该文件上,打开菜单,打开“文件”选项,选择“解压到…”,然后在C盘找个文件夹作为证书的安放地,一定要能方便找到的地方,E盘也可以,只是如果卡坏了就要重新申请证书…地方挑好后解压完毕会出现若干文件(好像是3个?)其中有个数字开头的就是的证书文件,另一个后缀名为.key的是密匙文件--签名方:有了证书文件后,就可以给软件签名了,签名方如下:下载未签名软件(后缀名一般为sis,签名好的为sisx),推荐用UCWEB,下载后的文件都会在UCWEBdownloads文件夹里面,好找~下载后退回能表,打开签名软件,添加任务,慢慢找到未签名的文件,选择“签名”而非“自签名”!打开设置,开头是“自签名”的选项,跳过不理会,找到“签名”选项,导入证书文件,在“密匙”选项中导入密匙文件,然后回去,点击“执行”,ok!回到UCWEBdownloads会发现原来未签名的文件下多了个后缀名为signed.sisx的同样文件,这个便是签名完毕可以安装了,另一个原版的可以删除了!--其实在手机网页的3G网、泡椒网、乐讯网等等都有很多自助签名系统,大部分软件都可以得到,只要耐心一点,但是签名和证书还是有备无患好一点,另外说一下,在签名点讯输入时也许会签名完仍然不能安装的况出现,此乃证书权限问题,不必多虑--最后在多说一点,S60手机的能力,绝非用来挂、挂飞信,它的许多潜力可能因为我们的忽视而一直沉睡,可以到3G网等等参考许多知识,会发现,也许我们对手中这台夜陪伴的朋友,几乎是一无所知!顺便在此感谢我的N72帮助我涉足这片异常广袤的领域,此文亦为帮助C兄解惑而撰写,希望不枉我写得昏昏欲睡~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去眼袋眼霜2010双鱼座的幸运色东南大学妮维雅护手霜dhc户外防晒乳spf30

大学督学及大学督学章程 篇5

1 督学的词义和起源

督学在辞海中释义有二,一是清代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是主管教育的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二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皆置督学,以视察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的工作[3]。现在,督学是指负责教育行政机关中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也指由政府按法定程序聘任,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教育工作的人。为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各高校根据需要也适时的在校内设置了教学督导机构,如督导团、督学组等。

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法国,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4]。如清小说《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公子道:‘家君做县令时,晚生尚幼,相随敝门伯范老先生在山东督学幕中读书。’”

2我国大学督学现状

我国大学督学制度最主要的职能部门就是大学督导团,督导团的工作就直接决定着督学制度在本校的落实情况。通过对不少高校督导团的工作进行考证,总结如下。

1.1 大学督学的产生和组成

大学督导团成员人数为8~15人,一般是由各个院系领导进行推荐,然后由教务处汇总上报给负责教育工作的副校长,由校长或主管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聘任。

1.2 大学督学的任务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随堂听课、督导各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

(2)协助学校管理机构(教务处、学生处)对本科学生出勤和考试进行监督和指导。

(3)利用督导工作的经验在各项重要会议中提出问题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随时向教务处反映在督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3 现今大学督学的现状及优缺点

上海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多次对督导团工作条例进行了系统的修改;湖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对督导团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东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制订了工作条例等等。综合上诉几所大学的督学制度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当今大学督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督导团的检查,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维持了考场的秩序。

(2)督导团对教务处的意见反馈有助于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督导团的工作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校领导建议。

尽管,我国将督学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水平来说,我国的大学督学制度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相应的合理措施还尚未配套,导致有许多漏洞出现[5,6]。

(1)适用范围不合理。仅仅将督学试用在本科教育上很难发挥出督学制度的优越性。

(2)隶属关系不合理。由于大部分督导团隶属于教务处或教学质量监督科,导致许多建设性的措施未能及时反映到校领导,在汇报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臃肿性。

(3)督导团成员的构成不合理。大部分大学督导团的成员有一半是在岗行政人员,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很多意见就这样淹没在督导团内部。

(4)执行力度不够。由于督学集体的决定只能起到建议的作用,使得督导团的内部工作总结变得影响不大,从而削弱了督学的作用。

3 大学督学章程

3.1 大学督学章程

鉴于此种情况,设计了一份能全面督察学校党政工作的大学督学章程。

(1)大学督学的宗旨

督促和检查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

(2)大学督学级别和隶属关系

无行政级别,归校长直接领导。

(3)大学督学的督察范围

除校党委、校纪委本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包含教风、学风、考风、学术风气、教学质量、校园环境、校园文明等等,是学校的总督察。

(4)大学督学的人员构成

大学督学由20~30名教授构成,其中,50%为在岗平民教授(不包含在岗校院两级党政机关人员和系正副主任),50%为退休返聘教授(返聘教授没有官帽负担)。

由督学组成人员选举正副主任督学各1名。若主任督学是返聘的,则副主任督学必须是在职的,反之亦然。

(5)大学督学组成人员的基本条件

人正、誉好、力强、健康、敢说、敢做、敢当、大局。

(6)大学督学人员的产生办法

全校教师民主选举,个人同意,校长聘任。

第一,选举办法。(1)网络实名公开选举;(2)学校将符合条件的平民教授和返聘教授放在网上,供投票;(3)全体学校教职工(在职的和返聘的)每人都用自己的工号实名投票;(4)任何人都可以实时查询投票计票结果和什么工号把票投给了谁;(5)无特殊情况,教职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额投票(选足人数),不然年度考核按不合格记;(6)为了消除领导的导向作用,投票顺序为:平民教职工——科级干部——处级干部——校领导;(7)按选票多少,逐个征求是否愿意当督学,直至满额为止。

第二,为了对校院二级机关及各系主任实行有效的监督,不能逐级推荐,不然推荐上来的,多是溜须拍马的,督学就成拍学了。

(7)大学督学工作时间要求和待遇

在岗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25%,返聘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60%。正副主任督学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50%。在岗教师补贴教分,返聘教师补贴现金。

(8)大学督学的办事规则

直接和间接监督管辖内的事物,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发令纠正,复杂的问题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解决。只要是督学集体名义提出的处理意见,行政部门无正当理由否决的,在一周内,就应该批准生效,不得拖延。

(9)大学督学的任期

任期三年(与中层干部一致)或与校领导任期一致。

(10)大学督学的非到期卸任

由于个人原因(健康、生活安排和其他原因)可以提出辞职,或经督学成员集体开会提议免职,校长批准。

3.2 大学督学章程特点

同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规程相比,此大学督学章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督察范围为学校的整体工作;

(2)督学归校长直接领导;

(3)督学成员的产生方式由全校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校长履行聘任手续;

(4)督学成员的构成为在岗平民教授和退休返聘教授,禁止在岗行政人员参加;

(5)督学的工作时间有硬性要求;

(6)督学集体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确保了督学制度的执行力度。

4 结语

(1)高校教学督导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教学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条例、督学规程、规范等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和缺陷,不利于更好的发挥督学的作用。

(3)新设计的大学督学章程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可以有效地督察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王国军.谈高校督学的为与威[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24-25.

[2]杨颖秀,郭莲荣.督政与督学相结合——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色[J].教育科学,2005,21(2):37-4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68.

[4]张闻.一位督学的日记[J].教育,2008,(7):28-29.

[5]胡晓敏.浅谈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2009,(8):74-75.

从大学文化的视角看大学 篇6

一、大学是哲学的

大学是哲学的,是说大学是一个传承、创造与传播思想的地方,它始终要张扬或提倡一种形而上的核心思想体系。这个核心思想体系不仅包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更包含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一些普遍性原则与价值观念。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当然实际上不完全)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态的历史等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被提出的地方”。[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指出:“假如大学里缺少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只讲书本,不谈哲学;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2]如果一个大学“精神贫困”,那么它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正如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指出的,这样的大学只能培养“没有文化修养的新生的野蛮人”[3]。这种“新生的野蛮人”虽然要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识,但又更没有文化修养。注重大学的形而上的建设,确立和倡导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是大学首先应该追求的。这是因为:

第一,是建设高境界、高品位大学的需要。一个大学,它崇尚什么?张扬什么?它的信仰、价值追求,始终是大学顶层的建筑结构,是大学的灵魂。它对每一位大学人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的形成,对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育人思想的确立,以及由此引导的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学术规范、规章制度、教学体系等的确立和选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二,是实现大学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大学是一个“育人”、“成人”的地方,而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存在物,人的生活需要支撑生命的东西,需要生存与生活的依据,需要寻找到自身生存与生活的原则、信念和方式。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为全体大学人提供一种价值的引导与精神的涵育,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从而使他们能够把自我交付给这种价值,并用这种价值来支持一生的行为和选择,构成自身生活的信念、生存的信念和生存、发展的理由,构成他们自身生活的最高原则与最后支点。

第三,是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学以传承、传播与创新文化为己任,不仅有责任为社会输送高境界、高品位、具有积极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人才,而且还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尚,引领社会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第四,是当前我国的大学最为缺乏的。与国外大学相比,可以说,我们最重视意识形态,但又最缺少从精神层面去建构价值世界。首届耶鲁———中国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的总结报告说得好:“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或学术水平的差距,我们的差距是如何创建一种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如何把学校各个系统的人员都能调动起来,形成统一意志,积极、认真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该大学的使命结合起来。”[4]

当然,大学要倡导和确立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应当体现在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体现在整个大学学生、教师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中。同时,它也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它要靠大学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从点滴做起,在生活的展开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去确认、去选择。

二、大学是科学的

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其实质是求真。科学具有丰富的内涵: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大学是科学的,既包括大学要运用科学理念、科学方法来传承、传播与创新科学知识,也包括大学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大学的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国学者一般从属性和意向两个层面来界定科学精神。从属性的角度讲,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知性和理性精神;从意向的角度讲,则认为科学精神是“求实、求是、求真”的精神。学者们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这里着重强调两点:一是批判精神,二是创新精神。

批判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要批判地审视我们的生活。因此,要提倡一种批判精神,它至少可以保证人类社会正常前进的基本动力和能量,尽管这种批判不是彻底的、全部的。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等都离不开批判。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30多年的改革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也是从对绝对主义的批判开始的。我国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在批判绝对主义的东西。这30年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快的30年,也是对传统的东西批判得最为剧烈的30年。人们不断地改变着原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在用他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来批判原有的东西。

大学要探求真理、引领未来,就不能不具有批判精神。大学既然是独立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大学的批判性是大学文化具有先进性与超越性的前提。大学要在对已有优秀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关怀社会而又反思社会,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时代所需要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文化风尚,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就不能不具有批判精神。

批判本身并不是目的,批判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无论其中哪一种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创新。大学的教育创新与学术创新,不仅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知识的更新与文化的发展,是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科技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与使命。可以说,没有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就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大学自身的发展。

三、大学是文化的

大学是文化的,是说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特殊的意义世界。这个特殊的意义世界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其核心与灵魂。以“哲学的”、“科学的”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够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渗透于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育人思想的确立,对每一位大学人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的形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凝聚全体大学人共同奋斗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制度文化是其机制与秩序,是大学精神在学校的体制、机制、政策、规章及其运行与落实等方面的表达与具体化;物质文化是其条件与基础,是大学精神在校园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纪念性标志等物质层面的体现;活动文化是其表达与传达,大学精神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制度与物质文化之中,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节、体育节、音乐、书画、演讲、辩论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文化活动来表达与传达。

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活动文化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活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传达方式。大学的精神文化必须落实到大学主体的行为与活动中,通过师生们的活动来展开、表达与传达。其次,活动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最容易为师生所接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如能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增长知识,不断完善人的知识结构;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人的健康情感与人格;能够活跃思维,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等。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体现主体性、能动性,能够不断展现和提高自身的个性、能力、才华和综合素质。再次,活动文化是一种熏陶性的养成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之中,构成了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系统。这个系统对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养成的功能,也恰恰是这一系列展开的有价值的文化活动,在提升着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品位与生活品味。

大学文化就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的有机结合。它们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种环境与氛围,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这种氛围与精神对每一位大学人都具有潜在的、无形的,但却是深远的影响。在大学中,每一个人都是大学文化的体现者、传承者与创造者,每一个人都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并参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文化使人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样式和样法,而一个人怎样生活,他就成为怎样的人。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真正形成对他们一生有决定意义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要靠这种文化。因此,认真地构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与前瞻性的工作。

四、大学是艺术的

大学应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这也决定了大学的决策与落实要遵循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美的原则。大学是艺术的,包含着大学要有艺术教育,但不仅仅如此,更主要的是说应当使艺术成为大学的生活环境,构成大学这个特殊意义世界的表达方式。2008年12月,哈佛大学出台了一份《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旨在进一步强调艺术在哈佛的崇高地位。《报告》指出:“如果我们希望校园内充满了创新与想象力,如果我们要在所有学科领域教育并培养创造性的心灵,如果我们要为21世纪做出贡献,那么,哈佛就必须使艺术成为这所大学认知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与科学、人文一道,艺术———既是体验性的又是实验性的———是无可替代的知识手段。”[6]《报告》还指出,从人类体验的某些方面来看,艺术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其他研究领域及其实践所不能企及的,并认为在我们的时代,或者说在任何时代都一样,艺术是“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

对艺术及艺术教育重要地位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我国古代的《尚书·舜典》中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孔子还十分强调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一个人人生境界升华的路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强调了艺术的心理净化作用,主张用音乐来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亚里斯多德也认为音乐学习可以达到多种目的:教育、净化与精神享受。与此相适应,中西方的古典教育也都注重艺术的价值。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才截然分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有的高校已开始重视艺术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

地方大学特色学科的发展策略

冯志敏单佳平

要:学科建设是地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具有引领科研、凝聚人才、支撑未来的重要作用。地方大学的特色学

科建设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坚持特色发展,实施分层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创新成果,强化地方服务,体现效益管理,树立“品牌、竞争、团队、顶天、立地、质量”六种意识,这是地方大学特色学科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特色发展;科研创新

学科建设作为高校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集中体现了高校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和层次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地方大学要提高办学层次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培育学科特色,强化优势特色学科,这既是地方大学自身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学科建设内涵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把同类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合,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被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1];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和重大工程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与综合集成。学科建设是将师资队伍的主体要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客体要素、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要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2],以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建设在地方大学发展中承担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引领科研,它把高校分散、个体的科研行为转变为整体、团队的创新行为,把科研以满足个人志趣为主转变为符合国家、地方、大学利益需求,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彰显科研特色;其次是凝聚人才,学科是高层次人才和办学资源汇聚地,吸引一批领军人物、优秀人才,凝聚在不同研究方向上,集聚于基地、创新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人才的团队作用和

值,但总体上,还没有真正确立起艺术的应有地位。

大学是艺术的,就是说大学应当给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创造和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的条件和氛围,使其人生因有了艺术的体验与感悟,能够更为丰富、深刻地向世界展开。

群体效应;三是支撑未来,学科建设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学科特色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层次水平和社会地位,对于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色学科特征

大学办学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办学传统特色等,其中学科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最基本、最突出、最直接的因素,决定着大学职能发挥和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办学特色是办学水平的集中概括和综合体现[3]。培育学科特色既是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地方大学形成独有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水平的有效途径。

学科特色不仅体现在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上形成独有的个性与特色,还体现在一所大学在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上。特色学科是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质,对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具有显著作用,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优势强势学科。一般而言,特色学科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有性,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学科特征;二是社会性,特色学科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关键在于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得到社会公众和其他学科的普遍认可;三是可持续性,特色学科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学术传统和持续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标杆。一流学科塑造了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无不以若干个富有个性、一流的特色学科而名扬四海。

摘要:从大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思考和探索“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大学”的问题,是我国大学发展与改革的关键。从大学文化的角度解读大学,提出大学是哲学的、大学是科学的、大学是文化的以及大学是艺术的。

关键词:大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杜小真,张宁.德里达中国讲演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1.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1-152.

[3]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57.

[4]首届耶鲁——中国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总结报告[EB/OL].见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篇7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以下简称本刊) 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 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 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多年来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资讯》以及《教育阅读网》全文收录, 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28- 26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10元/册, 60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 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网上投稿网址为www.ddxbyxb.cn, 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 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篇8

华中第一流名校,文科实力在全国很强,排名也很高。

浙江大学

老牌理工科名校,外交官自从合并杭州大学以来,文科实力日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想参观古迹吗?在武大这非常方便,根本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参观”,因为很多早期建筑都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了,比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半山庐和十八栋等。

珞珈山给武大带来了什么?先不说“珞珈山水”的BBS,就从“风水”角度来讲,大学校园能有一座山,是这个大学最大的福气。武大已经不是“依山”了,而是“拥山”。这得益于当年李四光提议,也奠定了武汉大学今日的校园规模。珞珈山的名字,正是武大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所以才会显得这么诗意。珞珈山上发生过很多故事,正好烘托了武大的人文特色,让人文气息更显浓厚。

武大校园之景,以樱花最为有名,每年花开时节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不过这多少也扰乱了武大学子的正常生活,因此武大的学生也是年年抗议,但仍抵不住慕名而来的游客。

如果说武大是“拥山”,那么位于“人间天堂”杭州的浙江大学则是“傍水”,因为它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传说就不用我多说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多少浪漫的少男少女?没有“西湖的水”的渲染,想必这“我的泪”的故事也会少了些许缠绵的优美。美丽的西湖、美丽的传说和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科研实力构成了令人向往的浙江大学。理工科的强势并不妨碍浙大的人文色彩。

一个浙大的学生曾这样形容校园的早晨:“最初是属于小雨的,那沙沙的声音应是浙大人最为熟悉的曲调了。不知为什么,杭州总是在黎明前下些小雨。也许正是她们,才把杭州的粗犷洗淡,给杭州蒙上了空灵。随着天空泛起第一抹白色,小雨便把黎明交给了鸟声。吱吱喳喳的鸟声响在宿舍的窗户旁,响在老和山下的树林里,响在通往教学区的灌木丛中,杂乱而清脆。此时,校园里有力而又有节奏的跑步声走过,沿着上老和山或灵峰的方向。”

浙大拥有百年历史底蕴,是中国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的成员。在合并了杭州大学之后,文科实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的浙大,“文科”二字的曝光率和关注度,显得格外高涨。学校鼓励“甘坐冷板凳”,期待“十年磨一剑”。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篇9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以下简称本刊) 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 年9 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8-265,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定价: 10 元/册,60 元/年。

本刊热忱欢迎本校师生和校外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非网上投稿稿件不能进入专家评审及后续流程。本刊唯一网上投稿网址为www. ddxbyxb. cn,有意投稿者请按提示逐项填写相关信息。请注意必须以第一作者的信息来填写,本刊将对作者信息予以保密。

东南大学 篇10

为了提高高校实验教学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能力, 推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经验, 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承办的“2009年实验教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于8月8日~12日在昆明举办。

在此次培训活动中, 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熊宏齐教授做了题为“高校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 他就高校实验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开放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想、原则与核心要素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并结合东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改革实例, 就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实验队伍的融合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论述。借此机会, 我刊也专访了熊宏齐教授。

问:在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 实验教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利用仪器设备, 在人为控制条件下, 引起实验对象或现象的变化, 通过观察、测定、分析、综合、设计等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素质的教学活动。

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动手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调查、分析测试、方案设计、编写报告;有利于学生发展观察思考与创新设计等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力。

相对于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更加有助于突出主体, 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有助于突出手、脑并用, 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突出研究探索,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助于突出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结合,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有助于突出知、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 有助于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

首先, 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 是在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 随着实验过程中新现象的不断出现, 学习兴趣的不断浓厚、求知欲的不断提高和好奇心的不断强化而被激发的。

实验教学既对理论教育中较为抽象的、难以被学生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检验和印证, 又补充了理论教育之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是培养学生在承传与创新、规范与突破、发展与改革、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与交流借鉴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和强化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是开启学生健全心智的“金钥匙”。

其次, 实验教学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 手、耳、眼、脑都得到充分利用, 触、视、听、嗅等多种功能共同参与, 通过使用仪器、记录、测试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 亲身体验实验的全过程。

实验的过程, 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感官观察, 还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思考、推测结论。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 为创新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次, 实验教学能增长学生的创新技能。

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 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 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能验证和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掌握严谨、扎实的实验技能和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步提高。同时学生在实验中要选择、安装和调试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测量和记录数据、排除实验故障, 这些操作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技能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 实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创新品格。

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就要求学生开阔思路, 反复修改实验方案和屡次尝试新的实验方法, 直至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科学实验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的过程。

无论是探索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都不会一帆风顺, 只有不断地重复, 甚至是经历多次失误, 付出大量时间和劳动, 才能得到期望的结果。这无疑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而这又恰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品格。实验中产生的自信、自律和责任感, 则是推动学生继续创新的强大情感力量。

问:条件装备在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答:实验教学要求理念先进, 内容要精彩, 方法要灵活, 装备要精良。条件装备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保障。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条件装备与精品实验项目、环境营造、网络助学与管理、实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等作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重点, 条件装备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在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当中, 我主张不用或者少用集成设备, 虽然这些设备放在实验室里好管理, 看起来也美观, 但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由功能单一的设备进行组合完成实验装置的搭建, 能促使学生勤思考、勤动手, 在“搭积木”的时候多想想怎么搭, 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 在反复尝试中进行优化方案, 培养大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利用功能集成的设备进行实验, 按一下按钮, 结果就出来了, 学生没有经历亲自动手, 也就无从感受从设计、组织、优化, 到测试、分析的完整过程, 能力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问:请您介绍一下东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建设经验, 它有哪些显著特色?

答:目前的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集成了几代人的改革与建设成果。上世纪六十年代, 各专业在高年级一般都设了一个或几个综合实验,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论证、选择、设计、装配、调试、测定数据、分析结果和写出报告, 完成实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以无线电技术专业为试点,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 将总学时减为2400学时, 实验课独立设课, 还增设了设计性和综合性的专题实验, 实验教学大大加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全校各专业的教学改革, 在国内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校国家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率先组织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电类平台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构建了8门学科平台理论课程和5门核心实验课程。其中5门核心实验课程为:电工电子实践初步、电路与数字逻辑设计实践、电子线路实践、微机硬件应用实践及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实践,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校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在全国高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世纪初, 在原有基础上建设电子信息实验平台, 在对所开设的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调整、更新、扩充的基础上, 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面向全校开展“菜单式”的实验教学服务。目前,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拥有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也拥有在此基础上面向相关学院实验课程服务的硬件平台, 在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大都已经建成国家精品课程。

概括起来,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特色有3点:

1.建立了与学院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制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建立在课程整合基础上、核心骨干教学队伍相对稳定、中心和学院教师共同承担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任务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 行政体制相对独立。

2.实现了开放实验教学全程智能化管理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软硬件条件, 建立了适应开放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开放实验教学全程智能化管理, 包括网络实验预习、实验现场派位、实验平台选择、实验状况记录、实验数据采集、电子报告上传和实验综合评价等实验教学环节的自主化和网络化。

3.建立了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覆盖各学科电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多层次开放式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模块可以不断增加, 实验项目可以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面向全校, 提供菜单式实践教学服务, 各院系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的需要, 在各层次教学模块中选择实验项目, 构成适合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计划, 成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套餐。目前中心承担的6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均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

问:作为教务处分管处长, 从您的角度, 您如何看待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

答:其实我也是做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的。从1999年底到2009年, 东南大学没有设立单独建制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教务处的职能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实验室发展规划, 组织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 检查实验课教学质量, 交流实验教学先进经验。教务处还负责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及固定资产管理, 负责全校教学、科研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考核、各类实验室环境与技术安全管理等工作。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不能只管设备资产账, 管理工作重心应要投入到如何使教学、科研设备发挥效益这一核心工作上来。从教学方面来看, 教师在实验室承担着课程辅助、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设备使用的任务。因此, 就实验教学来讲, 实验室管理工作要涉及实验教学内容是否每年更新、是哪些教师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与研究、实验教学过程是否符合规范、实验技术人员是否配备到位、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是否与课堂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同样严格等等。就设备管理工作来说, 要实现各类仪器设备对师生全面开放, 能做到师生随时方便使用;对于大型仪器设备, 避免重复购置、建立共享机制、发挥使用效益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觉得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五项主要内容:第一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规划、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第二是实验室队伍管理;第三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运行管理;第四是实验教学管理;第五是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实验室规划很重要, 但这一工作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处以及学科、教学、科研管理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分工。

上一篇:就诊机构论文下一篇:地方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