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对比手法三篇

2024-09-12

记叙文阅读之对比手法 篇1

古人读书强调“由文悟道, 因道解文”, 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主旨, 然后再去解读文章的艺术特色, 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得更艺术, 主旨更突出的。这就是不仅要懂得文章写什么, 还要懂得文章怎样写, 为什么这样写。

近年来, 中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写作手法理解能力的考查, 命题者试图通过对写作手法的鉴赏, 以直接透视考生的阅读品位。因此, 掌握该类试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对于提高考生答题准确度意义很大。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写法鉴赏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提问模式:

1.联系全文, 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对第×段中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3 . 第×段写 道 :“××××××××。”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请分析它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4.本文以“××××”为题, 却又写到“××××”, 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5.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 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一线穿珠等写作手法, 请结合原文, 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简要分析。

文章的写作方法一般是因文而异的, 同样是记叙文, 因为题材或者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的不同, 其方法、技巧也不尽相同。从现状看, 同学们在答这类试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较多的是跟着感觉走, 结果只能是不知所云, 离题甚远;其次是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习惯于搬用空洞的概念术语, 导致失分率较高。

那么, 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呢?简单地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二是分析文章的顺序和结构;三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四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例, 就表达方式而言, 其叙事有详有略:文章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 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去看戏的全过程中, 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 而用了不少笔墨写乡间景物和小朋友的活动。这样写则能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顺序和结构而言,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 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过程为结构, 层次分明。就表现手法而言,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尤其是出航途中, 作者用白描手法, 勾画出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 堪称经典。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 可谓生动传神:作者笔下的“双喜”聪明、能干, 善解人意, 富有同情心, 而且反应灵敏, 考虑周到, 办事果断, 充满自信, 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此外, “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等也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语言特色而言, 可谓生动、简练、幽默。如写“我”热爱农村, 把平桥村比作“乐土”;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 “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都体现了语言生动简练的特点。还有“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 黄牛水牛都欺生, 敢于欺侮我, 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 只好远远地跟着, 站着”等充分体现了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典例解析】

如果你足够优秀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 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 参加复试的头一天, 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 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 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 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17岁。下了汽车, 按照父亲的嘱咐, 我找了一家旅店, 我结结巴巴地跟服务员要房间, 然后找到了考场。考场设在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里。在那里, 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 第一次见到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战栗, 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 我愿意拿所有的代价交换。

当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 兴奋与紧张将我裹挟。我想明天假如我发挥得好, 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 极有可能我会和父辈们一样, 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

那天我发挥得糟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用, 等待进考场时, 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只是一种形式, 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有道理, 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 一些可疑的人在鬼鬼祟祟地交头接耳。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是可怕的, 原来还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 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

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 可是我做不到。手心全是汗, 我不停地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 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 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父亲在村口接我。他给我讲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菜, 他第一次把我当成男人, 在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 唯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用不着问, 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

两个多月后, 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 我考上美专的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 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 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 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 可是, 如果你足够优秀, 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不够优秀。”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阴暗, 我们不喜欢这一切, 可是我们无法改变, 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 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 任何龌龊和阴暗都不能将其遮挡。

当然, 很有可能, 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 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 首先, 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阴暗, 其次, 你会快乐, 第三, 你极有可能变得足够优秀。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 被别人击败, 就证明你还不够优秀, 怨天怨地, 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阴暗的妥协, 而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选自《思路》2011年第10期)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自2012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这是一篇叙议相结合的文章。文章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 叙述了17岁那年自己到县城参加美术师专复试的事, 那次复试“我”没有成功, “我”认为没有被录取的原因可能是内定得差不多了, 而父亲却说“如果你足够优秀, 那么, 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文章结尾部分围绕父亲的话展开议论, 文章告诉我们:你变得足够优秀, 那么, 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

这道试题考查学生分析描写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属于写法鉴赏类试题。答题时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来分析描写方法以及作用即可。参考答案:心理描写。表达了“我”盼望考上美术师专的强烈愿望, 写出了“我”渴望梦想成真而又担心失败、既兴奋又紧张的心理活动, 为下文“我”考试失利作了铺垫。

【模拟演练】

门前的夹竹桃

⊙陆涛声

①门前有小院, 栽有自家喜欢的花木;隔栏便是近5000平方米的大花园, 花木品种、数量更多, 大都集中在春天一哄而起竞相争妍, 暴发一时也败于须臾;夏秋时节, 何处去寻她们的玉颜娇容?

②江南“入梅”时节, 原该连日梅雨沥沥, 气温该降至10摄氏度上下。可是当下入梅超过10天, 却没有正儿八经下过一场雨, 气温高达36摄氏度。门前大花园里百花畏惧, 蔫蔫无色;唯有一种花开得欢欢畅畅、热热闹闹, 它便是夹竹桃。

③夹竹桃是木本, 枝干是树, 叶似竹, 也有几分竹子的清雅;花似桃花, 也有红有白, 有单瓣又有重瓣, 也有几分娇艳。

④门前花园中早年建小区时种下的夹竹桃共有四棵, 两棵开红花, 两棵开白花。如今树干都比热水瓶还粗了, 枝盛叶茂花繁, 占了好大的空间。这时花正开得有场面, 有气势, 四棵大树分开组合成两大片繁花, 每片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 像两片绚丽云霞。

⑤春天百花盛开时, 夹竹桃也繁花满枝头, 也曾与百花同有过蜂鸣蝶舞“春意闹”;百花谢去, 而它还只是开始。它这种热烈、灿烂, 从农历二月底一直持续到农历十月底, 无一日间断, 试问百花中还有哪种有如此长久而又不间断的花期?园里虽有几处月季零星开放, 虽连开七八个月, 但一次开放仅五六天, 即落瓣凋谢红消香断, 间歇时间长。细看夹竹桃那满树满枝头, 有枯萎的花朵, 有新生的花苞, 有盛开的花儿;盛开的花鲜亮夺目, 足以淹没那些枯萎的花朵, 一代又一代接力, 前赴后继, 始终保持着满树灿烂, 有着一种超强的耐久力, 独特、奇异。我特别欣赏、钟爱它, 今年春也从乡下花木市场买来两株, 栽在小院边, 如今也已经开出红艳艳的花。在楼上书房, 视线每移向窗外, 便能看到那两大片久驻的“云霞”, 总感到赏心悦目。

⑥文人作文常从花草树木身上总结出一种精神, 把松、梅说成不畏冰雪, 把竹说成顽强、清高、虚心, 把菊说成傲霜耐寒, 把莲花说成“出淤泥而不染”……将植物人格化、品性化、道德化、精神化。我曾写过《为夹竹桃抱屈》, 说到它能吸收毒气净化空气, 被誉为“环保卫士”……其实那都是它们各自的自然特性, 它们不可能对自身这种能力和“精神”有所感知。文人的“发现”却使诗文有了情感和灵魂。这是文人们自己找的寄托, 是主观的附会。其实, 重要的是, 与这些草木亲近, 欣赏它们, 呵护它们, 成为朋友。让大自然物件, 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添彩, 也许, 这门前的夹竹桃遂了我这心愿。

(选自201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阅读训练】

1. 结合语境理解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一哄而起”的含义。

2.第②段的画线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略作赏析。

4. 第⑤段主要写夹竹桃的什么特点?

5.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门前的夹竹桃》参考答案:

1.“一哄而起”本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 一下子行动起来。这里指春天许多花都竞相争妍。

2.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高温时节蔫蔫无色的百花与开得欢欢畅畅热热闹闹的夹竹桃形成对比, 突出夹竹桃不怕炎热的特点。

3.“这时花正开得有场面, 有气势, 四棵大树分开组合成两大片繁花, 每片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 像两片绚丽云霞。”将夹竹桃的大片繁花比作云霞, 形象地写出了夹竹桃盛开时的情形。

4.夹竹桃的花期长。

记叙文阅读之对比手法 篇2

对比是指把两个反差明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行文,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翡翠莲雾

□林清玄

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儿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却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着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树了。

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荷尔蒙、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节)

【专项训练】

1.文章倒数第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必须在通读全文后,思考故事中的人、事、物间有无变化,然后从文中找出提示性或关键性的语言进行回答。

【拓展练习】

2.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思路:解答画线句含义的题型,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同学们必须立足文本,联系文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提出自己的见解。

记叙文阅读之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篇3

【阅读前言】

对比是指把两个反差明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可以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也可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运用对比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弟 弟

□张爱玲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 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尔杀两头“老虎”,那是巴斗大的锦毛毯。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令,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发疯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选自《张爱玲散文精选》,有删节)

【专项训练】

1.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并选取其中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必须在通读全文后,思考故事中的人、事、环境前后有无变化,或是不同人物之间是否进行过比较,并从文中找出提示性或关键性的语言进行解答。

【拓展练习】

2.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解题思路:写人记叙文通常会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并且常通过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因此要学会从不同方面概括文中的事件。

3.第六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上一篇:品质检测下一篇:课堂拒绝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