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十篇

2024-05-24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1

一、抓好课前准备环节

(1) 要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和相关的生活经验, 将课程内容通过重组、加工来进行整合、丰富, 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2) 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设计出教学方案, 努力做到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讲, 学生自学能够理解的知识不讲, 但应设计练习反馈。 (3) 正确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其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探究的氛围, 把握探究的深度和秩序,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任务是思考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并实施探究, 交流、总结探究的过程及结果。处理好上面的关系, 即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整个教学程序应是一个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称之为课前预设) 。课前预设一定要富有弹性, 利于调整。

二、抓好课堂调控引导环节

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学得怎样”, 实时进行有效引导、调控, 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 就一定有高效的“知识生成”。即课堂上,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哪些地方已经会了, 哪些地方没有掌握或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引导、点拨, 充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具体操作时, 我们主要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课堂练习或检测等反馈手段来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例如, 教学《电磁的效应》一课时, 怎么记忆通电螺线管两端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的对应关系呢?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先请大家翻开书本70页, 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 你能想出类似的语言来描述通电螺线管电流方向跟N极位置的关系吗?或者借用自己手指的关系来描述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与N极位置的关系吗?请对照图7~图10进行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远比教师讲授或直接评判的方式好得多。这样更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课堂中我们的所有预设和引导, 都是为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创造机会, 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服务的。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互动,有效提问,作业

一、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并不是一时出现的课题,长久以来,它就备受教师和教育者的关注。有效教学起源于上世纪后半夜,起源地是美国,在此阶段,很多学者和教育事业从事者便提出了教学上的有效性,出现了很多热点的讨论课题,其中“有效教师”“有效互动”“有效提问”等讨论课题尤为突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机遇和新挑战,正是这些新的事物引导了教学有效性的出现及热点研究。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和进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实质上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和学生进行时间上的关注,这属于教师的投入,并获得学生在减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段时间的相互教学后,学生获得怎样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效益和产出。

新课改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传统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关注教学的艺术和效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实现最有益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物理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有兴趣、有自信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够高效的成长和进步,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而这需要有效教学的实施和帮助。课堂上有效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让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最高效地教学,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好知识,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物理教学中要加强有效提问

提问有利于对学生的引导,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如若学生对所将知识点或者是现象有自己的疑问或者是想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以提问以下问题:“有没有一种物质,可以不受地球的吸引?”“如果声音的传播速度变为1厘米每秒,人们的对话会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在小组讨论或者是独立思考时会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和想法,而不是对模糊的概念依旧模糊不清。在课堂上,大家带着疑问去上课,并千方百计地想要弄清楚其中缘由,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开自我的视觉和思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掌握物理概念。

还有一种方式是可以尝试的,那就是让学生担任教师授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教学。学生上台讲课,不仅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学生上台讲课不仅可以体验到教学的快乐,还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的责任。当然,在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与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指引,当教学中遇到了阻碍时,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将答案变成问题向“老师”提问,帮助学生们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案,解决教学中较繁琐的问题。在最后,教师应该进行总结,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对表现优异之处进行鼓励和表扬。

三、物理教学中要把好作业关

由于大背景的影响,考试的体裁依旧是题目,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在布置习题或者是练习时应该考虑的全面一些。精练的习题训练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机会发展;相反,若教师对习题训练没有规划和计划,那学生所做的练习则失去了意义。要把好物理教学的作业关,教师需要做到“精”设作业,即作业选择精、作业批改精、作业讲评精。在训练中,应该避免对学生的繁重负担,让大量的习题占据学生的宝贵时间,否则学生也会感觉到厌烦和苦恼。在设置每节练习题时,应该注重的基础知识,确定学生对所将知识点有了准确的把握;在设置单元练习时,应该注重的是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够把整章知识融会贯通;在编写期中、期末习题时,应该把握习题的量和质,既包括基础题、能力题和拔高题,让学生有层次的掌握所学物理知识。教师应该把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并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个性问题可单独找学生,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督促学生及时修改,切忌只做不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为学生做好榜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

参考文献

[1]李志荣.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赤子,2013,(12):190.

[2]罗海东.关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09-210.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体会 篇3

关键词:学生素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物理理论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特别是九年级的物理,对于初中生而言,是相对困难的科目,例如力学、功和能的理解上,学生不容易接受。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物理教材时抵触情绪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接受物理知识,并在心中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此时,物理教师要学会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让物理知识真正走入生活,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有了物理这把利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如,教师在讲“功和能”时,可以用生活中的电梯打比方,告诉学生我们从楼上到楼下,电梯做了多少功,耗费了多少能,功率是多大等。在讲“相对运动”时,可以讲解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抓住德国的一颗子弹的真实故事。这些例子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讲完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巩固课堂中所学知识。

二、重视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通过集体备课,能学习并博取众人的长处,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备课时,多向其他老师征求意见,汲取教法和教学中的精华,完善自己和充实自己,对于九年级的物理教学更是如此。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很多学生对于增加电阻,电流减弱不理解。有同事建议我,在电路中安装电流表的同时,安装一个小灯泡。这样学生不必每个人都动手,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电流的变化。通过实验改动,不仅达到了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了解得深入透彻,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教学思路及教法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要学会焦点转化,把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转化成学生学和问为主导的教学。当然这种教法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取消了,相反,教师依然是教学行为的引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定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比如,在对“功率”概念进行学习时,可以与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程的推广使多媒体教学运用于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不应存在“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比教少好”的观念,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在制作课件上,使课程改革停留在“体力劳动”的阶段,要关注教学中做了些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将“体力劳动”转化成“脑力劳动”。所以通过教学和教法思路的改变,物理教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四、注重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初中生,对物理实验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用现场来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物理的乐趣中学会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拿欧姆定律来说,我在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个闭合电路,并让学生比较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还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实验课程也要精心安排,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教材备课上入手,从教学教法上研究,从实验课程上改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才能显著提升。当然在研究提高物理實效性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空间,只要教师肯从教学中大胆钻研,勇于实践,还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新课程改革做贡献。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建议 篇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愿意学,乐学。因此,要促进有效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简单易行。

实例一:做功改变内能中,利用压缩空气引火仪使棉花燃烧。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这一现象激发起学生无限的兴趣,从而通过讨论,分析,最后顺理成章地发现,棉花燃烧说明空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正是由于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发生改变,由此,说明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实例二: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中,有大量的实验现象都与学生的认知相冲突。实验:漂浮的乒乓球。材料:锥形漏斗、乒乓球。将漏斗口朝下,将乒乓球放入漏斗中,手一松,乒乓球就落下来了。(继续演示)将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指顶住,从漏斗的窄的一端往下使劲吹气,同时移开手指。结果,球在漏斗中漂浮起来。学生肯定觉得很奇怪,并同时不断猜想和思考。

总之,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实验,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关键的环节。但在选择实验时,应该注意:实验应该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具有较强的冲突性。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也应该尽量充分,保证实验的成功,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2、精心设计问题

物理教学通常以问题为起点,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问题是思维的诱因和起点,也是推进思维的动力。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2.1、利用问题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推进教学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物理中有一些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事实发生冲突,生活经验根深蒂固,学生很难理解和认同新知识;还有的知识从已知物理量到求解的物理量之间需要经历较长的思维路线及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教学的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化解教学难点,排除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实例一:很多学生认为:平常所见的白雾是水蒸气。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是学习中的障碍。

师:我们周围空气中存在水蒸气吗?

生:存在

师:我们是否能看见他们呢?

生:(仔细观察)不能看见

师:那白雾能看见吗?

生:能

师:那白雾是水蒸气吗?

生恍然大悟,并且印象深刻。

2.2、利用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有效学习。

实例二: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可以不从传统的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入手,而是给一个问题:如何根据给出的器材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学生可以根据这一个大问题,从而完成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以及实验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大问题的引导下,合理分析,一步步走向成功。大问题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舞台,让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同学们还会发现灯泡的阻值并非定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问题的设置,主要应用于探究型实验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测量物质的密度等实验。

2.3、问题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两个生长点 篇5

一、以实验为课堂生长点

1.以实验为抓手, 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知识和规律应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抓好“实验”, 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等多个角度思考探讨。

例如, 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光的折射》时, 可以从实验器材出发, 如在光具座上放置一块半圆形玻璃砖, 反射面如何选呢 (半圆的直径所在的接触面为反射面) ?这样的器材学生理解上存在怎样的困难?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有如下两个:

困难1, 反射面如果直接抛给学生, 学生会存有疑问:为什么选取该面作为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呢?

困难2, 对于光路, 学生对光线是由“空气入射到玻璃”, 还是从“玻璃入射到空气”难以辨认。

对这些问题, 只要教师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己探究, 学生能在摸索中, 发现玻璃砖的特点, 不仅如此, 还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光的折射特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2.以“实验”为课堂生长点, 组织复习

复习是帮助学生有效回顾已学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课型, 初中物理复习必须从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出发, 重基础、重探究。有物理味的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物理学科特色所在, 实验在新授课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复习课上也是如此, 实验远比枯燥的习题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具体而生动的物理现象, 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正向的刺激, 有助于激活学生记忆中的物理表象。由于时间有限, 复习课上的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的可能性不太大, 实验可以是和学生一起再做演示实验, 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

例如, 《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 笔者就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成像的具体过程。用多媒体将不可见的“光路”直观呈现出来, 用动态的画面呈现像距和物距的变化,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像和物的动态变化。有了这些感性认识, 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被激活了, 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二、以问题作为课堂生长点

1.新授课时, 可以问题为饵, 诱发学生猜想

学生的思维是需要启发和引导的, 除了实验外, 我们有时还需要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顺着疑问进行猜想, 最终生成实验探究的需要, 继而有序展开课堂学习。

例如,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光的色散时, 并没有一上来就进行演示实验, 而是借助问题引导学生顺着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的思路进行思考, 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 笔者提出几个疑问。

疑问1:彩虹中的彩色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1:是不是从白光中产生的?

疑问2:棱镜为什么会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带?

学生猜想2:是不是棱镜改变了光的颜色?

疑问3:白光通过棱镜后为什么会分解成为彩色光带?

学生猜想3:是不是棱镜对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本领?

通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此进入了学习状态。

2.复习课以问题为导向, 凝聚知识与方法

笔者认为, 复习课上教师应该设置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带出物理知识和方法。

例如,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复习 “杠杆的平衡条件”时,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问题1:“杠杆两端的可调螺母有什么作用?”

问题2:“为什么杠杆静止时, 要在水平位置?”

问题3:“如果发现杠杆右端 (左端) 下倾, 说明什么?应该怎么调节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问题4:“为什么实验中没考虑杠杆本身的重量呢?”

问题5:“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 用同样的方法一般要做几次实验, 得到几组数据并进行分析,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借助这几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回顾杠杆这一章节的细枝末节, 提高复习效果。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6

一、利用学生间的差异,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而且因为不同的个体差别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因为学生中存在着智力因素的差异, 并且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 因而其兴趣也各不相同。学习兴趣因为受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能力、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对物理现象与各种规律的兴趣表现的不一样。因此, 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大气压强”时, 因为大气的压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先不向学生讲述有关大气压的知识, 而是做一个“易拉罐变形”的小实验, 利用这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实验中的易拉罐为什么会变形?”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这个问题的兴趣。最后, 再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以及大气压强的现象与规律,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个体与群体差异,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实施差异教学, 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是, 传统的做法是给所有学生制订一套完全相同的教学目标。所以, 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仅照顾后进生, 又要提高优等生, 让所有学生得到共同提高。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态度、接受能力, 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等差异, 制订出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并且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都在学生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内。维果斯基认为, 在“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 在教学“滑轮”这一内容时, 不妨设置这样几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 (1) 了解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了解定滑轮与动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 了解滑轮组; (4) 能按照要求组装滑轮组。这其中所有学生能够掌握目标 (1) 、 (2) , 基础好的同学掌握 (1) 、 (2) 、 (3) , 优秀的学生能全部掌握。这样的分层要求, 满足了学生中个体与群体的差异, 又让所有学生掌握了滑轮的相关知识。

三、根据思维方式的差异,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讲授法、课堂交流法、实验探究法等。但是,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心理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来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 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比较抽象, 加上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知识,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 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并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几个探究小组来探究牛顿第一运动的规律, 并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了“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这样学生就了解到阻力的大小决定了小车的运动, 从而进一步得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实践证明, 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开展的不同方法的教学模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够让所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 布置有差异性的作业

除了教学方式实施差异性外, 作业也应该实施差异化。因为作业是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首先, 物理教学中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 通过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中, 布置有差异性的作业对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次, 通过检查有差异性的作业, 可以及时地了解全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从而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中, 教师的作业不能流于形式, 不能只重视数量而忽视了作业的质量。最后, 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等布置有一定层次的作业。学生也不会把作业当做一种负担。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7

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美妙的新课导入、独到的情景创设.有效的新课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实践证明,我们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话题,自然地生成情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导入新课,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在讲授“压强”时,首先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实验,用手指压住圆珠笔的两端,体验两个手指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表演钉钉子:一个是尖的,另一个是钝的,将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由此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提出各种物理问题:为什么和园珠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而且要更用力?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清楚却有一定困难.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出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学习物理不再感到乏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处理教材时,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文化,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物理、用物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物理规律是从各种物理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学习之后又要运用其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举的例子尽量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内容时,可举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时,运动员为什么要穿新球鞋,而且不希望地上有沙子;在学习“惯性”时,可举站在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在汽车突然启动或紧急刹车时的情景等.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的亲切和实用性,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实验活动生活化

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实验手段的出现,给物理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证.让实验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焕发实验的活力、提高实验的实用性.陶行知说:“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的确定,都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加深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广泛地联系社会实践,从实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利用学生能亲身观察的自然现象服务于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时,教学内容抽象,可在课前安排学生自制“水气压计”,新课教学中又让学生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同时教师做些演示实验,如,“覆杯实验”和“矿泉水瓶变扁”的实验:在矿泉水瓶里加少许热水,拧紧瓶盖,上下晃动,然后将冷水浇在瓶上,学生惊奇地发现矿泉水瓶变扁了.这些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大气压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问题设置生活化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无论在授新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中,都离不开例题教学这一环节.

例如,在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新课学习后,我采用了如下的例题设计,收到了较好效果.(1)出示问题:一双“水上步行鞋”的总体积约为0.2 m3,在江面上使用时,它受到的最大浮力约是多少牛顿?(ρ水=1.0×103kg/m3,g取10 N/kg)(2)学生解答:(略)(3)解后反思:这样的“水上步行鞋”给您穿着,在水面行走时,安全吗?如若安全,还能背上多重的书包?针对这样的“水上步行鞋”你还有哪些想法?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初中;物理;有效提问;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不能仅停留在单方面接受知识的阶段,在有效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而且,每个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加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

一、提问联系实际,更显生活化

问题生活化策略是指将问题置于生活中,让学生更加积极进行探索,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也能加速学生们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提问不注重艺术性,提问过于简单和生硬,还是停留在“好不好”、“是不是”的形式中,提问显得更加形式化,华而不实,而且大而空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目瞪口呆,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问生活化能让学生们获得更加鲜活的知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率,还能引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如在物理教学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一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在10min内通过了30km。该车速度是多少?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一辆汽车的电脑收费卡上显示,该车9∶00从苏州进入高速公路,9∶40到达上海,驶出高速公路,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84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你是否要对该车司机做出超速处罚?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的提问,能让学生们感觉得到物理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加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学习时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和了解。

二、提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提问环环紧扣,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学习前事先要让学生们理解整个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先在心中构建出物理教学体系,再由简单的问题进行了解,复杂的提问进行知识的巩固,这样能有效的加深知识在学生们脑海里的停留时间,使同学们逐渐深入和提高。提问的渐进性、层次性讲究设计问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们思维的深刻性。由简入深,提出大问题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增加学生们的课外拓展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

如在物理教学中,学习到“大气压强”课程时,教师先展示了平静水面和上方为真空管的水面的视频,然后提出一系列提问,“水面为什么稳定?”“上方出现真空水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水会一直往上走吗?”“到什么时候水可以停?”“我们能利用刻度尺量出水柱的高度来计算大气压强吗?”“如果换一种密度大的水溶液会有什么不一样?”这一系列问题环环深入,非常精彩,通过科学想象和推理的过程,让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了解由浅入深,加深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的效率,发展学生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效的加快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问讲究趣味性,引人入胜

枯燥、乏味、单一,呆板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调动不起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所探索出来的问题更加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求知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能愉快的获取知识,吸收知识,是教学策略研究的重点。现代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只有学生在学习前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去学习,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说到提问的趣味性,设计问题要考虑到如何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可以从学生们喜欢的日常生活兴趣下手,这样不仅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也能调动学习气氛。

如当我们学习到电流知识的时候,探究灯泡亮度与电流的关系时,大部分老师会从“大家看到灯泡亮度变化想到什么?”入手,这类提问一般过于广泛且无聊,提问的目的不够集中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回答比较松散,所以老师们应该将小灯泡由暗到亮调节,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发现除了灯泡亮度改变以外还有什么实验现象,让学生们集中到电流表的指针有发生偏转现象。学生们便会猜想“是什么因素引起了灯泡亮度的改变?”这样一步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有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同时,物理课堂的有效提问也应该注重冲击性,可以提出相关与学生们意识中相矛盾的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注意力,当提问与其所想的不同时,便会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求知欲和积极探索的能力,让学生们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提问具有冲击性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应变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有效帮助学生们的学习。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中,教学便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其实际性,趣味性,层次性等因素,做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积极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们知识的认识和巩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招茂,沈炎.物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J].物理通报.2011(03)

[2]陈建华.中学物理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组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

[3]聂丽英.中学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林振祥.谈物理课堂提问的功能与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06(17)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篇9

海口七中

陈亮

这学期以来,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要注意有效性的活动,本人认真执行,现把心得体会总结以下:

一、设计有趣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某个现象,或做一个某些实验给学生看, 使他们有疑问,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在将装有水的纸制的锅放在酒精灯上烧,教师问学生:“纸锅里的水能烧开吗?”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不可能将水烧开,他们以为加热时纸杯先烧坏了,当他们看到经一段时间,锅内水的竟然会沸腾,惊奇不已,印象将非常深刻,甚至会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这样学生对“水沸腾会吸热”和“水在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沸腾过程中温度不会改变”“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燃点”的记忆将能永久保持。

二、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语言的流畅,讲课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对教师偶象的崇拜,容易转化成“粉丝”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师生互动。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标倡导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物理教学的传统做法。教师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物理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物理科学教育资源等。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在上次上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中的文字图片简练、清晰、设计合理,这对该节大容量的探究实验课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既争取了时间,也让学生直观地领悟到某些用语言难以表达和理解的概念和现象,例如,我在课件中安排了一个配音和两个Flash动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资源时,应切忌以课件代替教学的所有过程,若条件许可,真实情景总是比模拟情景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进行教学反思,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教学反思的重要实际是在每课、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之后,但我也非常重视学生每次作业反馈,每次批改完作业都是对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反思的最好时机,而且这个周期是非常短的,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待学生作业上的错误我坚守两条原则:

一、容许学生犯错误;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解脱出来并有所收获。

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10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调查,以及分析实际生产以及科研所得到的数据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目的. 因此目前社会普遍认为进行物理学教学的创新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但是现在初中学校采用的教材是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的,这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有差异的,不能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教学体系. 在初中物理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握教学的度,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主动性很差.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按规定程序和严格的量化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的想象力被抑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初中物理差异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

1.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对于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能够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知识体系之间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关系. 通过引进常见的问题,学生身边发生的奇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产生需要探索学习的渴望. 当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相距为s的甲乙座城市有一条交通主干线,每天都有火车相对发出. 有一天甲乙两地同时发出一辆火车,两个火车的速度分别为v1,v2,在两个火车之间有一个飞行速度为v3的小鸟. 小鸟在两个火车之间飞行,当小鸟碰见火车后立即掉头飞行,那么当两辆火车相遇的时候,小鸟飞行的距离为多少”[1].

这些很平常的情景的设置,有利于促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取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基础物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给学生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本质与精髓. 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 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能力与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实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的实验中, 我们通过利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打点,进而通过测量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的实验目的.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开拓学生的思路,多提出问题[2]. 例如我们不使用打点计时器,还可以使用什么器材进行实验? 如何降低摩擦力对于实验的影响? 改变导轨的倾斜角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物理教学成果.

3.在物理教育中渗透进创新教育

实验是分析获取知识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式,一切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际,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方法. 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分析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有力手段. 在研究天体之间引力的作用的时候,将万有引力公式进行拓展,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运用这一公式和其他公式相配合. 我们将速度公式带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 ,而角速度 ,我们又可以构建出关于天体运行周期的公式. 同时当物理在天体表面的时候,上述公式可以转化为 ( 为天体半径) ,这样就可以求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3]. 通过这一连串的公式推导,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接起来,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上一篇:“被XX”的性质下一篇:救灾物资配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