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十篇

2024-08-25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1

1 双语教学的含义和现状

双语教育又称双语教学, 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 是培养学生能同时驾驭两种语言的教育。其基本特征是, 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2]。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大多通过英语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形式, 在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加强专业词汇的理解和应用, 以达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2 在护理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护理人员短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医疗难题, 我国的护理服务需求在剧增的同时, 外资医疗机构大量进驻我国, 无疑给国内护理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就业机会的选择。具备护理专业技能和掌握一门外语的高素质护理人员将成为护理行业的高端人才, 这就迫使护理专业教育要跟上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必须与国际接轨, 加强双语教学, 增强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

3 生物化学教与学的选择

3.1 学生的选择

由于我校高职学生基础较差, 整体开展双语教学可能会造成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差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等后果, 有针对性地选择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高考英语平均成绩较好的2个班级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 学生人数共计116人。

3.2 师资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导, 选择合适的教师是有效进行双语教学的重要环节[3]。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有4名, 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为生物化学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 其英语能力达到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定期开展集体备课, 探讨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方式、方法, 分析学生特点, 把教师的科研与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联系起来交流学科最新进展。其他生物化学教师自愿参与集体备课, 积极参与双语教学探讨, 为进一步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改革培育人才资源。同时与班级英语教师积极交流, 探讨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变化。

3.3教材结合我校护理专业特点, 生物化学课程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展, 中文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何旭辉主编的《生物化学》, 共十三章内容;英文教材主要依据教师课件。由于我校高职学生生源普遍较差, 开课就采用全英文讲授学生难以接受, 因此主要依据教师课件, 循序渐进渗透英语于生物化学课堂。第一章至第四章内容主要增加重要知识点的专业英语词汇,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课件中文讲授的同时配以简单的英语语句进行讲授;第五章至第九章内容在讲授过程中, 先用中文进行简单介绍, 使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 再结合英文进行讲授, 不断和学生进行英文交流, 鼓励学生开口, 用专业英语词汇说出重要知识点;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先英文讲授, 再用简短的中文概括重要知识点, 加强学生交流, 要求学生尝试用简短的英语语句描述所学重点。课件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采用英文表格、数据、图片、视频等形式, 将抽象的生物化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必要时加以中文备注和解释;课后小结采用中文、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总结。最后选取部分章节内容, 要求每位学生查阅相关的英文文献1篇, 组织1次生物化学讨论课, 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4 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在这2个护理专业班级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 组织学生阶段性问卷调查和学生代表座谈会, 总体结果显示,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渴望逐渐增强。尤其是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 学生主动获取本领域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了学生面对就业的自信心。同时, 通过与英语老师座谈交流, 普遍反映英语课堂效果有所改善, 期末英语成绩与上一学期相比有所提高, 英语课堂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明显提高。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生物化学本身就难学难懂, 双语教学增加了学习负担, 不利于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

5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 一方面学生基础较差阻碍了双语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步伐, 另一方面, 教师整体英语水平不高也使双语教学难以全面实现, 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时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 而不能过于急躁, 同时, 也督促教师在自身综合素质上不断提升自我。

学生的创造性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知识的渴望和高度理解的悟性, 指在学习和研究中产生的灵感、丰富的思考和想象力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4]。本研究通过双语教学的初步尝试, 护理专业学生对涉外护理产生极大兴趣, 对生物化学发展的最新前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把以往呆板枯燥的生物化学课堂变成了集趣味性、知识性、研究性于一体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生动、活泼的课堂。

此外, 双语教学对教师要求的提高, 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本专业知识, 而且要求教师英语水平也比较高, 用专业词汇和语言表达、解析专业知识, 这就激励教师不断学习, 跟进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探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双语教学给予了教师新的任务与使命, 同时也赋予了双语课堂更多的创新与特色。

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 存在课程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异大、教材选择的困惑等[5], 我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避免过于注重英文语法与翻译, 避免走入双语教学的误区;在逐步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创造性思维, 不断发挥创新精神的同时, 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新途径, 为我校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开展增添新的教学模式, 同时提升护理专业人才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朱甫祥.“渗透性”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 2012, 32 (6) :596-598.

[2]李宝坤, 赵丹玉, 柳春, 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7) :184-185.

[3]赵青, 黄炜, 章喜明, 等.提高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5, 17 (1) :69-71.

[4]丁学知, 许芳.《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 2013, 33 (6) :710-713.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2

1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 同时兼顾学时, 合理优化生物化学教学内容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 (包含实验) 一般为54~64学时。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传统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血液生物化学、器官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5个部分, 内容庞杂, 知识点多,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扣高职护理职业考试要求和护理专业特点制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如蛋白质、核酸、维生素、酶等静态生物化学章节, 主要是基础知识与后续知识结合紧密, 且有助于护理营养学等职业能力的提高, 应重点归纳讲解。如三大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 代谢、水与电解质代谢、血液生物化学与器官生物化学等动态生物化学与临床疾病联系紧密, 应重点精讲, 强调其生理意义和护理临床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知识是在掌握关键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简略讲授,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安排血糖、血脂、血清ALT (谷丙转氨酶) 测定等与临床应用较多的验证性实验。通过编写生物化学实验讲义来规范学生的操作及实验报告, 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 巩固其理论知识, 锻炼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2.1 强化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建立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职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先决条件。目前, 医学高职师资结构不合理, 部分生物化学专任教师毕业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 缺乏临床医学相关知识, 对教材中与护理专业相关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更不能积极引入丰富的临床实例。因此, 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鼓励和帮助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加强教师对学科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尽可能多地了解医学相关学科知识, 及时完善知识结构。教研室要加强专任教师集体备课, 相互听课, 不断交流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及技术并应用于教学中,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 并将其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2 创设情境, 增加护理综合知识

医学生物化学知识复杂、抽象, 系统性、联系性强, 高职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时难以理解和记忆无法很好地掌握和运用, 主动学习生物化学的意识不强。因而, 在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从“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课前深入研读教材,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物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如果在讲课过程中能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生活常识、有趣的社会新闻等, 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3 因材施教,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如启发式、病例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3]。比如讲到脂类代谢时可以先提问:我们减肥是减掉哪些脂类?人每天需要哪些脂类?超市都出售哪些脂肪酸?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讲解血糖、血脂知识时, 可以联系临床糖尿病病例展开分析讨论;讲授生物氧化知识时, 可引导学生讨论氧的生理功能,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缺氧的表现及氧疗护理的注意事项;讲授蛋白质代谢时, 可引导学生结合临床高蛋白与低蛋白饮食护理展开讨论;讲授氨的代谢时, 可结合高血氨原因、诱因及护理原则等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可举如临床结肠透析护理应用等例子;讲解胆色素代谢与黄疸知识时, 可以采用PBL教学法, 用“人体的尿液和粪便的正常颜色是什么”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学习, 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课内讨论过程中获得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讲授血液生化、水与无机盐代谢的知识时应结合临床水盐代谢紊乱病例, 如严重腹泻、呕吐脱水的机制及治疗方法, 让学生充分理解临床补钾、补钠、补水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为后续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提供依据。三大物质代谢等章节应采用有效的系统归纳法和联系对比法, 将琐碎的知识点及重难点系统地展示给学生, 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4 与时俱进, 运用多种教学新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投影、视频、动画、CAI课件等, 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切实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效果[4]。现在的高职护理学生喜欢新鲜事物, 普遍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 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与教师沟通较少, 生物化学教师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 在课后进一步采用QQ、微信等跟学生建立课堂外的双向沟通渠道, 指导学生如何针对问题查找资料, 如何分析、总结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通过QQ群进行作业批改, 同时师生还可以通过QQ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学习, 有条件的生物化学教师也可采用慕课, 上传自己的教学公开课视频供学生主动学习, 增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

3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

目前, 高职院校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多已过时, 大部分是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 实验内容、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实验只是简单重复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因此, 教师应当调整优化实验内容, 在保留经典生物化学实验的基础上, 多设计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 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全面培养学生的医学综合素养, 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4 加强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材建设

不同医学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 教材是培养高职实用型人才的基础, 也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目前, 医学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明显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求, 现有的部分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材内容目标定位不明确, 多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 属于通用教材, 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系统、不深入。因此, 应当鼓励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且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材, 保证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医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对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的要求, 从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结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探讨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高职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霞, 牛勃, 解军, 等.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2) :140-143.

[2]朱劼.浅谈高等护理教育中的生物化学教学[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3 (2) :78-79.

[3]陈瑾歆.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178-1179.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1]。在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中,生物化学是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营养学、临床输液、临床护理观察和处理、生化检验和临床治疗用药相关的基本知识。生物化学内容抽象,代谢过程错综繁杂,而且知识发展很快,是护理专业基础课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目前,中国的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记忆为导向,以讲授理论为途径,以考试成绩为终点开展教学,方法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厌恶而放弃学习,挫伤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2]。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生物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要做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化学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学习兴趣不是每个学生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PBL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基础,由精选问题、界定问题、解析问题、展示成果、总结与反思五个环节组成,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3].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讨论并给出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也就掌握了学习的重点,理解了难点。例如生物化学绪论课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平铺直叙地讲解生物化学的含义、学习内容、发展简史以及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通过第一次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好生物化学信心的目的。很多学生把生化比喻为神话,对生物化学的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为了消除这一恐惧心理,树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可以以问题来引入,比如我们早餐吃的包子是如何进行代谢的,护士打针前为什么要用酒精消毒,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可以迅速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自然的引入到生物化学的学习中去,克服畏难心理。

2.形象化教学:抽象的世界直观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因此各种概念、分子结构以及代谢反应都十分的抽象,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学习兴趣逐渐减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4]。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化。模拟微观结构,动态演示代谢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应用三维动画直观演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利用图片演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教师还可以自带铁丝和纸张,演示蛋白质二级结构的α-螺旋和β-折叠,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比喻的方法:增加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比喻的方法,可将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学生常见的情景,使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时感觉很亲切,很熟悉,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能量的储存时,可将能量比喻成工资,磷酸肌酸比喻成银行,工资花不完就要存进银行,多余的能量就要储存在磷酸肌酸中,缺钱花就要从银行取钱,能量不够用了,磷酸肌酸就要将能量转给ADP使ADP生成ATP为机体提供能量。这样讲授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现代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很好职业素养、过硬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为接下来学习护理技能操作提供理论基础,针对性非常明显[6]。

1.案例式教学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之后迅速成为一种全球公认的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案例教学则强调主体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教学中的单向输出改变为多向互动。在实施案例式教学时,教师提前布置下一讲的案例,让学生下课后通过网络或图书馆寻找案例的相关资料,找出案例与所学知识的相关联系,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最后总结评价。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主动学习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比如讲糖代谢时,可以与糖尿病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消除学生对复杂的物质代谢途径学习的恐惧感。。

2.探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所以,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学能力都得到了加强。例如讲解嘌呤核苷酸代谢时,可先引入痛风的病例,结合患者的图片,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痛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使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生物化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只有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提高职业能力,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春梅,邢爱红,王宁.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2-15

[2]汪福源,唐宁.关于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7):35-40

[3]Kwan CY.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medicalp-halmacology[J].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2002,366:10-17

[4]李楠.让多媒体融入课堂[J]. 课程教育研究,2013,(25)21-23

[5]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31):49-50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4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与学问题探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教与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了尝试,解决了生物化学教与学的问题,间接指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学生优先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原则.

作 者:陈道平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年,卷(期): 29(3) 分类号:Q-332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与学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5

为适应上述形势,护理专业大量扩大招生规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怎样使护理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动手能力,同时富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从化学教育本身的性质,以及学习化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出发,本文从化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

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与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作为必修课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课是指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基本社会共同知识为标准,而不应以专业学习的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则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否则不可能或难以进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者认为,化学具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性质,因此,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

医学化学教育中强调医学和化学的联系,化学是为医学专业课打基础,我们虽然这样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到化学课程同医学专业课程的联系,他们只是把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学习,没有看到在医学中处处存在化学的“影子”。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却没有明显的效果,原因何在?

医学院校带化学课程的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就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而言,他们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对于医学、化学之间的联系,真正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的教师毕竟不多。所以,要鼓励教师尽量多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在教研活动中集体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与医学专业教师增加交流,去旁听一些医学专业基础课。让我们的化学教师首先能看到医学与化学的联系,然后在化学课程教学中,使医学中存在化学的“影子”具体化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注意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本身的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不能将医学和化学的联系片面化,要把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教给学生,这样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具体知识,更能教会学生独立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理论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授之以渔,受益无穷”的道理,这才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所在。

此外,化学教师面对的是刚从高中走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还处于一个缓冲期[2],进入大学,有着各种各样心理状态,有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也有对自己学校的种种看法。但对于大学学习的不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课程开设徒然增多,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四年的时间要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进行实习,任务繁重。所以,我们要适应大学新生的要求,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立足于化学学科本身,着重在教学中体现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同时针对学生刚进大学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使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的生活。

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 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

化学对于很多学生都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虽然他们脑子里面留有高中时老师演示的“五颜六色”的实验,还保留着对化学的一些兴趣。但要他们掌握“医用化学”中各种理论、化学反应、原理还是有困难的,特别是一些文科学生,学习困难就更大。这就需要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尽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比较学习法。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知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以达到辩识、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的一种方法[2,3]。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比较法的例子很多,讲到“缓冲溶液”时,学生看标题并不能知道溶液为何还可以叫做“缓冲”,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非缓冲溶液(如NaCl溶液)和缓冲溶液(如NH3-NH4Cl体系)对于抵抗外加酸碱的能力,用对比pH值的数据变化来解释“缓冲溶液”的定义,并进一步解释其原理。在有机化学部分,讲述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这几个章节的时候,可以把这些烃类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异,在学习后一类化合物时,只要记住它们与前一类化合物的不同,这样就能更快掌握新学的知识。最终几个章节讲完后再进行纵向比较,找到前后知识的联系,不让学生觉得每章的知识是孤立的,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连贯性。

问题学习法。问题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 )是已被国际教育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正日益受到国内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4]。在大学一年级的医用化学课中,主要是初步尝试在学期中某1-2次课堂上,使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换,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临床课程上的PBL教学法是有一定差异的。刚进大学的学生,自学能力尚不十分强,我们可以在每次授课结束之前,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寻找答案,然后拿到下次课上讨论,如果将问题集中讨论,就是一次谈话课[5]。这些问题包括复习,预习以及课外资料等各方面内容。我们可以将每次讨论中学生的表现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来促进学生学习。如教材中的渗透现象,酮体的概念,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我们布置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并将知识拓展,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理论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能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化学实验学习中,可以将3-5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在带教教师的协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比如旋光度的测定实验,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内成员单独完成一组旋光仪零点的校正及旋光仪的测定,记录读数,重复操作至少五次,取其平均值。带教老师与她们进行讨论、比较,最终得出比较标准的数据范围,再让实验操作规范、测定数据准确的小组成员进行演示,让其他小组成员顺利掌握此次实验内容[6]。也可以将合作学习和问题教学相结合用问题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来检验合作学习的效果。

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到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就作者调查,大多数课堂教学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具体形式却大多停留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方便了教师授课。对于需要大量图片的课程(如系统解剖学),省去了教师每次携带大量挂图的不便,也能得到更好的演示效果。但缺点是它大多只能静态展示,缺乏动态的效果。如果应用不当,很容易使学生感觉疲倦。尤其对于化学课程中的一些理论,单从文字和图片上看比较枯燥,若化静为动,效果则大大不同。

我们运用过一些Flash动画演示“旋光现象的产生”,将书本上静态的图片,用动画演示出来,学生印象加深,教学效果很好。

目前我们的实验课教学仍然是教师黑板讲述加演示实验的形式,如果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具体的实验过程,从而在他们亲自动手实验的时候学到更多的东西,动手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此外,因特网正在成为各种信息的新载体,因特网上各类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料越来越多,将因特网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对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做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我院化学教研室近几年对化学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实验项目上,删减了部分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如沸点的测定,加之以设计性实验,如食醋总酸度测定等;考试内容上,将以往的笔试改为现在的实验操作考核,每人抽签随机决定考试内容,教师现场打分。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指导老师辅导,力争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训练。此外,教材的改革也十分必要,本科护理专业使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化学(溶液理论部分)加上有机化学(选取部分章节),这些教材缺乏与护理专业联系密切的知识。尚没有为护理专业“量身定做”的医用化学教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重组,增加一些诸如生命化学、环境化学、放射化学等方面的知识[7],扩展学生的视野。在基本成熟之后,可以编写成教材。

4 在课堂上渗透伦理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在课堂上不能只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适当穿插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医学相关的一些伦理问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器官移植、辅助生殖、医患关系、知情同意、生态环境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热点[8]。化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化学课从单纯的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这是不仅是化学课,也是一堂科学讲座。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9]。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史中很多化学家对科学孜孜以求,不懈努力而取得成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结合化学方面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气候恶化、温室效应等,给学生讲述现代科学的发展必须保持和环境的和谐友好,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得到可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言传”,以事例教育学生,还要以具体的行动进行“身教”。例如,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对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作风,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实验过程的演示要准确、仔细。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发现的共性问题要在下次实验前集中解决。

5 结语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护理专业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我们仅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向,但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很多,还需要医学院校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将教学改革进行下去,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

摘要:从本科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作者的一些教学经验,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对目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今后不断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红宣.浅议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82-83.

[2]赵先英,刘毅敏,赵华文.比较教学法贯穿于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75-376.

[3]贾钰华.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15:21-22.

[4]王晓利,陆新容,翟云霞.问题学习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1):968-970.

[5]田家华,贺廷云.“谈话课”是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1):112.

[6]罗芳苜,刘庆艳,谢详林.合作学习理论在高职护理医用化学实验的应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97-98.

[7]王梅,张利民.浅谈护理学专业医用化学的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70-71.

[8]王梅,刘登科.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技伦理道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97-599.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6

一真诚地爱护学困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化学教学的起点又较高,所以有一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没有信心。而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感情和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长处,有策略地指出其短处,使学困生在人格上受到尊重,由此转变为对教师的信任,并自觉地和教师配合完成学习。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批改作业时,不使用“差”“重做”等语言,改用“错在哪里,想一想”等建议、鼓励用语;事先有所暗示,再鼓励他们到黑板前练习,使学困生在全班同学面前顺利完成解题。

二革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观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新教学目的观

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理念下,许多教师形成了“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与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自觉和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无论哪门课程的教学,必从知识的源头讲起,而且其间一点也不能漏掉,否则就感到“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这种方法易使“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因此,必须革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观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新教学目的观。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对象,从过去“以学会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状态转变到“以会学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状态上来。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会学”则强调学生自行获取和应用新知识,并能够更新知识。要实现“以会学为中心”的法学教育,必须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学生个性的充分运转,以达到人人自我确定,并且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目的。

三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基础水平的差异,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入学后的摸底考试成绩,打破专业界限,将学生分成I、II、III三个层次,实行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辅导、分层评价,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在学习缓冲溶液一节时,对III班的要求是:理解缓冲溶液的定义,了解缓冲作用原理,能够举例说明缓冲溶液的应用;对II班的要求是:理解缓冲溶液的定义,掌握缓冲作用原理,对给定的缓冲溶液能够说明为什么具有缓冲作用;对I班的要求是:理解缓冲溶液的定义,掌握缓冲作用原理,会进行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能够根据需要确定所需缓冲的浓度或体积。对I班的学生,可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给出缓冲溶液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试着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缓冲作用原理;而II、III班学生可引导学生根据演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给出缓冲溶液的定义,并由老师讲解缓冲作用原理,然后另举一例让学生练习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辅导的次数不同,针对学生反馈,灵活把握。辅导的方式不同,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体辅导的方式,个别问题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辅导,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学生化学基础差、能力参差不齐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带入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授“铁生锈原因”这一课题时,教师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道德实际情况,把经济建设中钢铁生锈造成的巨大损失的实际情况以醒目的方式带入课堂。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一化学变化,可以用实验来证明铁生锈产生的原因,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问题之所在。诱导学生解决“铁生锈”这一实际问题的方案,并且与学生探讨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这样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

五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准备课件参与讲课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比如,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会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上自主研讨课,对某一内容,学生分组自主研讨,得出结论,写出总结。还可以上专题汇报课,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某一部分内容,学生一般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给他们充分的准备时间,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自己汇报所学情况。谈谈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探究性实验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的,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学、好学,而且乐学,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配位滴定有关实验中,由于反应复杂,操作不同可能就有不同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实验过程,探讨出现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这样不但学生自己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程芳婷.浅谈职业教育中的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1) :72~73

[2]徐丽芳、于文惠、姜有昌.高职高专教育化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43~45

[3]张西安.绿色化学在高职化学教育中的教学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84~86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7

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 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 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 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 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1]文科与理科的生源比接近1∶1 (近三年我校药学专业的统计结果) , 学文科的学生化学基础薄弱, 无实验操作基础, 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学习中, 很多基本技能操作也是停留在简单的定性基础上, 对实验结果的把握能力差。在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时, 试剂的取用、实验器材的选用等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很难理解到位, 操作不能按要求进行, 上下步骤不能连贯起来, 对整个实验的操作头脑中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操作流程。

2.教学内容的现状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课占的比重大 (理论和实验的课时比一般为6∶5或1∶1) , 单位课时内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步骤多, 操作容量大。根据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使用的教材无论从理论编排还是实验课的设置, 都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2]。

3.教学时间的局限

高校一般是以2学时 (100分钟) 为一次课实施教学的, 原则是一次课安排一个实验, 课内带教老师先讲解与演示, 学生再动手操作, 操作完成后整理实验器材并交报告。在2学时内要学生按要求很好地完成各个步骤, 对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实在有点为难, 尤其是实验课后排有其他的课, 学生只能草草收场, 来不及多想细做, 匆忙去赶下一次课, 这样的实验课学生上得很被动, 精神压力大, 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

1.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 学生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 针对文科学生约占50%的教学对象, 教师应将实验课安排在实验课后无课的时间段上, 这样便于基础差的学生将没有掌握好的操作反复练习, 心理上没有压力。基础好的学生有时间思考实验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或尝试自己的新设想,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定期开放实验室

分析实验室的开放宜在两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在“分析天平称量练习”和“滴定操作基本练习”两实验开出后安排一周, 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两个基本操作;二是在分析技能操作考核前安排一周,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分析技能操作, 迎接技能操作考核, 这样既能较好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又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 为设计实验或综合实验奠定基础。

3.合理分组

传统的实验分组是按学号或自由分组, 基于分析化学教学的特殊性, 要求学生文理搭配分组。一般来说, 学理科学生的化学基础要好, 操作能力要强, 基础好的可带动基础差的进行实验。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带教老师可将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做成课件,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观看和模仿课件中的操作, 对照自己的操作查找存在的问题, 及时更正, 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验教学流程的设计

1.确定实验目标

通过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 兼顾课程特点, 确定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为:a.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 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b.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 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c.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d.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上第一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熟悉实验课程目标, 在后续的每次实验课中分解出具体的课间目标,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操作练习。

2.强化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始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和掌握, 提高实验主动性, 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前教师要布置好预习内容和习题, 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带教老师应将预习的情况及时记录在学生的实验档案中, 作为技能操作考核记分的项目之一。

3.保证实验带教质量

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来源于带教老师, 一要老师认真负责地指导、纠错, 时刻关注每一细小操作;二要保证让每个学生均在带教老师的视线内以保证带教质量, 所以每位老师带教的学生数宜在15人左右。

4.实验结果的评价

每次学生实验完成后, 带教老师均应给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在具体的评定中, 应以教师的预试结果作为参照, 在电脑中设计一个学生实验档案, 将每次学生得到的基本数椐输入电脑, 由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学生实验的结果, 作为本次实验基本分数, 再结合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几个方面评定最后的成绩。每次成绩要及时公布, 对成绩好的及时予以鼓励, 成绩欠佳的应予以指正, 便于学生认真对待实验。

四、完善技能操作考核办法

1.公开考核要求和考核内容

在化学分析教学结束后, 公开考核要求和考核内容。考核的要求是在限定时间内, 随机抽取考核内容, 完成技能操作, 考核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期末的理论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天平的作用、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指示剂的作用等基本技能操作。

2.做好考前辅导

化学分析教学结束后, 在仪器分析教学的同时, 开放实验室安排一带教老师跟踪辅导, 让学生对操作考核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让每个学生顺利通过技能考核关。

3.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的方式是学生在进考场前随机抽取试签。一个老师只观看2~3个学生的操作, 并当场给出考核的成绩, 对个别不合格的学生只给一次重考的机会。

4.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

采取累积计分的方法, 即每次实验得分的总和占60%, 课程结束技能考核占40%, 累计得学期实验成绩。如参与了设计实验、综合实验及有价值的创新实验的, 可视情况在总成绩中另加1~5分。

五、成效与展望

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地设计实验教学的流程和完善技能操作考核办法,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施, 教学效果令人满意。一是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正确, 积极性较高, 能按要求做好预习, 写出实验提纲, 实验时的操作基本标准规范;二是能围绕实验教学目标完成每一次实验, 发现问题, 能主动自觉纠错;三是实验报告完成及时, 结果真实, 基本符合要求, 再没有“复制”的实验报告出现;四是参加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学生人数多了, 有关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多了。总之, 昔日那种“要学生做实验”已成了今天的“学生要做实验”。当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学校的发展, 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必将进一步深入, 在设计实验、综合实验的渠道上多下工夫,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多花精力。

摘要:本文通过从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实验教学流程、完善技能操作考核办法等方面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以期促进学生实验习惯的改善, 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资源,教学流程,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1]靳丹虹, 梁芳慧, 董丽丹.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7) .

[2]刘梯楼, 孙双姣.加强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教师, 2010 (12) :111—112.

[3]靳丹虹, 梁芳慧, 董丽丹.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7) .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载体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3-01

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入学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如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统一教学,可以想象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想象出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基础化学课程学不好,后续的专业课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分层次教学改革就是适应了学生实际学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本上还没有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该院也仅仅是在2012级材料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在经过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班教学、分层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分层教学,进入大二的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达到了较平均的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切当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考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桥梁”课程,教学中既要应用基础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中学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各类专业课程。随着专业的改革,课程课时压缩的也较明显,现在的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一般为160学时左右,在这些学时内进行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内容都要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而言,由于压缩了学时,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教材,该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因学时减少、内容“浓缩”而引起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与载体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大一入学时在同一专业年级中按学生中学阶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摸底考试选拔后按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结构模式,即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以确定相应层次的目标、相应组织教学和相应层应达目标考核这样几个阶段来实施。学生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是教学的重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烃和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滴定分析技术、物性参数的测定技术、无机物的基本性质等,这也是教学的载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掌握必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教研室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讲座、兴趣小组的上课内容上多个层次模块适当平衡,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讲究针对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专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模块选择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客观理性地作出选择。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考核

为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成绩考核的考核可以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以平时成绩的评定为例,可以以其中课堂纪律及考勤占50%、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性占30%、实训操作考核占20%分配下去。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错,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再学习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鲁定元,万益,操时尧.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3):4-7.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9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篇10

化学与物理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 化学反应时常伴有物理变化, 另一方面, 物理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引起或影响化学变化。微观物理运动形态则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反应能力。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意到这种相互联系, 并且加以总结, 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

本课程是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桥梁, 在化工及相关专业的各种自然科学理论课程中, 物理化学课程居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它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化学理论, 同时又为后续的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提供更直接的理论依据。因此, 它是整个化学学科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 (如图1) 。

为适应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充分地认识《物理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组教师对乌海周边化工企业进行了有关情况的调研, 初步了解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 为《物理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制定课程标准, 编写教材和教案, 逐步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使得培养的化工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乌海市地方经济。

二、调研

通过对乌海周边大型企业主要生产线的现场进行走访, 包括氯碱产业、PVC产业、煤焦化产业等, 结合一线工人的亲身体会, 总结出适合乌海本地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调研内容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培训项目, 从而扩展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领域。

在氯碱产业中, 一次盐水工段用Fe (OH) , 胶体吸附Mg (OH) 2, 属于胶体的分散性质范畴;电解工段的离子膜电解应用到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理论, 这是电化学系统和电解质溶液的知识范畴;蒸发工段充分利用的减压操作, 其真空系统沸点降低知识的应用, 属于气体的PVT性质和化学热力学范畴;液氯工段应用过冷水制冷, 尤其应用了单组分系统的相图知识, 这属于相平衡热力学范畴。

在PVC产业中, 氯乙烯工段广泛应用触媒 (氯化汞) 催化, 这是化学动力学中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直接体现;聚合工段在出料处理时应用汽提法去除单体, 这是表面张力和毛细管现象的直接应用, 属于界面现象和分散性质范畴。

在煤焦化产业中, 洗煤厂的浮油选煤利用了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和亲油性, 属于表面活性剂与助剂在溶液界面上的吸附;焦化厂炼焦过程中, 及时导走荒煤气和粗氨水, 充分考虑了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因素, 应用的是化学热力学知识;在焦油厂, 混合油气馏分塔中进行的粗馏和精馏操作, 恒沸物的应用其实就是多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 属于相平衡热力学范畴。

三、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调研, 使课程组教师深刻的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必要性。物理化学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物理化学课的教学改革必须精选教学内容, 重新编排讲授体系, 使学生用较少的学时高效率地掌握物理化学的精髓并扩大知识面, 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必须引入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 将物理化学改造成基础理论与企业实操紧密结合的崭新课程, 使得物理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课外教学 (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 在深入研究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水平的、规范化的物理化学课程改革方案, 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物理化学教学团队, 以保证物理化学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上一篇:民生化、故事化下一篇:经管实验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