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八篇

2024-05-28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1

关键词:翻译,英汉互译,文化

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优秀的翻译家也是文化大师。他能同时将两种语言文化运用到如鱼得水。翻译是语言学习的最高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虽然不敢奢求他们在将来都能成为翻译家,也必须以翻译家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一、翻译的本质

什么是翻译?圣经的创世纪第11章是这样说的: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巴别塔,希望能通往天堂。为了阻止这一计划,上帝要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便有了不同的语言和种族。[1]这才出现了翻译。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翻译的交际本质。许鈞认为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进而指出了“翻译的符号转换性”、“翻译的创造性”和“翻译的历史性”。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2]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它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播”。[3]而原型理论认为“翻译本质上是通过目的语原型重建原语的活动,而最佳样例(即最接近原语原型的样例)可视为翻译的标准”。[4]图里的描写翻译研究认为,翻译中的社会文化维度会改变译者的认知系统,这样就会使译者在翻译中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也就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翻译作品,也即翻译功能决定译品的形式,而译品的形式又决定了翻译的策略。[5]中国翻译词典对翻译是这样下定义的:“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4]78从以上种种对翻译定义和本质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桥梁,必须采用文化这一纽带。

二、英汉互译的潜在因素——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上各不相同,文化上也有很大差异,但不论哪种民族都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需要吃穿住行。这些共性使人们彼此连结在一起,也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能力,决定着跨文化信息交流的可能性,也即翻译的可实现性。[6]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社会现象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也即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所用的归化翻译法就是以文化的相通性为根据的。其目的就是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语相对应的词。如习语to put on the dog(摆架子),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这些习语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反映了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通性。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保持了原貌,文化内涵在效果上是对等的。总之,文化的共同性带来了翻译的可能性。[7]

然而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时代。一定的地域和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个体文化。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衣着、饮食等表层上,更多地表现在深层次的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方面。因此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中积累起来的差异性将使译文无法表达原文的意义。这也即翻译的不可译性。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可以翻译为“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从字面上看,译文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实际上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相去甚远。纽卡斯尔是英格兰东北部泰恩河畔的一个港口城市,主要的煤炭出口中心。它的地理位置引出了这句话。而画蛇添足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故事。除此之外还有民族文化的不同,如将burn one's boats翻译成“破釜沉舟”,前者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公元前49年,他带兵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舟,表示不获胜而宁死的决心。原语整体为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后者出自楚霸王项羽:他“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译者只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尽量避免文化的遗失。

三、英语教学中应该渗透文化的因素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总体来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的能力也包括使用英语所蕴含文化的能力。学习语言离不开翻译的帮助,翻译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的因素,因此在英语的教学中应该渗透文化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渗透文化的因素,如词、词组、句子、习惯性表达、背景知识的介绍等方面,以此来消除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干扰。

从词汇方面来看,英语中除了一部分核心词汇外,很多词汇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如由于审美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动物和颜色所承载的喻义可能相去甚远。有些动物或颜色形象,在原句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在译入语中却没有或者是相反,也就不能产生等值的联想意义。如红色(red)在中国往往与喜庆、吉祥联系在一起,是褒义词,比如开门红、又红又专等。但红色在西方人的概念里却往往与死亡、流血、危险有关,比如to be in the red(透支),to catch someone red-handed(当场捉获)。再如狗(dog)这一动物,在中国更多地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东西,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但对于西方人来说狗是人们的宠物和亲密的伙伴。比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应该时不时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对英汉语词汇有深入透彻的掌握。

从表达形式来看,主要指语言结构、习语、成语的不同。英语中很多习语与基督教有关,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汉语中的习语多与佛教有关,或出自中国的历史,如借花献佛(borrow sth.to make a gift of it)、东施效颦(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s)、叶公好龙(pretend to like something which one really fears)等。在讲解这些习语典故时,应该结合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使学生真正掌握两种语言与文化。

另外,在讲解具体的课文和语句时,会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我们也要向学生详细的讲解,以使他们在理解课文和语句时心中有数。如在讲解the Old World(欧洲大陆)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其与the New World(美洲)的区别,以及西方历史中与这一部分有关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总公司,1999.

[2]许鈞.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熊莉,张建佳,译.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J].湘南学院学报,2005,(3).

[4]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2).

[5]苗菊.翻译准则——图瑞翻译理论的核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6]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总公司,1999.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2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我们应明白这样的事实, 由生活经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英汉两种语言成分在意义上不完全对应的情形, 也就是有时彼此不能在对方的语言里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即所谓的词汇空缺现象。通俗地说, 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 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个圈子才能表达。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 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因此, 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策略的前提。

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1. 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汉语的谚语、典故、成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作为基础形成的, 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历史渊源。如:“隔墙有耳”、“四面楚歌”、“东山再起”、“名落孙山”、“胸有成竹”等, 若直译只会令英美读者费解。在我国, 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 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 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饭了吗?”则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 没吃过饭你会请我吃?”有的还会对问话人产生反感。

2. 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paint the lily, 从《圣经》天使报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百合花在基督教艺术中被当做贞洁、清白、纯正的象征, 显得格外高贵和美丽。因此为百合花饰粉抹彩是徒劳无益的事。如果仅译成“多此一举”、“徒劳无益”等汉语习语, 则文化差异丧失殆尽。汉语习语“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 含有褒义, 而原意略带贬义, 二者修辞色彩不一致。“画蛇添足”又令人联想起中国文化中有关蛇的传说故事, 与原文文化背景不符。又如把中国的玉皇大帝译为Jade emperor, 或把佛教里的“观音”、“四大金刚”之类的词直译过来, 都会令西方人困惑。

3.因风俗习惯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汉语里用“张三”、“李四”、“王麻子”来指普通人, 而英语则用Tom, Jack, Mary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常见的“油漆未干”说成英语也变成了“湿油漆” (wet paint) 。女生宿舍门口常见的“男士止步”警示语, 多被误译做Don’t come in boys!或No admission for gentlemen!这是最为典型的直译。国外习惯性的称法为Girls only.我们考虑的是别人的立场, 总是客气地说:“您先请!”而一般在国外却常说自己怎样, 一句After you也传达了不少思维过程的差异。

4. 同一人或事在两种语言中各有所指。如即翻译专有名词时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否则会造成混乱。如你把“张曼玉”译成Zhang Manyu, 英语读者多会不知所云, 但是你若说Maggie Cheung他们就会啧啧称赞, 因为他们在影片中所熟悉的美女是Maggie Cheung而不是ZhangManyu。

5. 英汉两种语言里, 有不少修辞格利用了各自语言的特点, 要把它们译成另一种语言相当困难, 有的甚至是不可译的, 因为它们的语法、语音语言形式或文化背景不为译文读者所了解和熟悉。如:

人曾为僧, 人弗能成佛 (拆字)

外甥打灯笼——照舅 (歇后语)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双关)

女卑为蜱, 女又可为奴 (拆字)

上述方面是英汉互译中产生词汇空缺的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需要明确的是, 语言之间存在词汇空缺, 完全属于正常现象, 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

二、英汉互译时词汇空缺现象的处理

在英汉互译中, 针对词汇空缺现象, 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通常采取三种对策:音译、直译、意译。

1. 音译

音译对策主要适用于人名、地名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的情况, 如汉译英的例子有:磕头 (kowtow) 、荔枝 (litchi) ;英译汉的例子有:engine (引擎) 、motor (马达) 、sofa (沙发) 、logic (逻辑) 。

2. 直译

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 两种语言的一对成语即使词义相近或相似, 因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不同, 二者的确切词义与情感色彩也不会完全等值。直译加注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不会歪曲中文形象, 二是有益于文化交流, 三是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

“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 这就是说,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选集》第956页)

The old saying,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simply means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3. 意译

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 采用“并行对策”即意译对策非常有效。如果某一语言现象, 在译文语言中只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 那么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一个“空缺。有些汉语在字面上就内含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 有的出自寓言或历史典故。对这部分词汇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 加上解释性的文字又失去了成语精粹的特点。这时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 译出其内含意义即可。如将“毛遂自荐”译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说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不管三七二十一”译为regardless consequences, 粗枝大叶仅说成careless或crude均较妥帖。

4. 套译成英语习语

有些汉语惯用语所具有的民族性、民俗性和地方色彩很浓厚, 直接把它们的字面意思译成英语, 无法使英美读者接受, 我们可用对等的英语习语进行套译。一方面可使译文读上去更通顺, 另一方面能给英美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如“说曹操, 曹操到”可译成Talk about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惺惺惜惺惺”套译为Like attracts like.“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

结语

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才能更好地解决它给交流和翻译造成的障碍。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繁杂, 只有把握好源语言的真正含义, 才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许多原本难以翻译的词汇已经被直接借用, 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新的词汇空缺仍会不断出现。深入学习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译英教学之我见[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2]范仲英.使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杨佳.翻译处处皆学问[J].英语学习, 1999.

[4]冯庆华.辞格与翻译[J].英语自学, 1992.

[5]邱懋如.翻译纵横谈[J].英语自学, 1999.

[6]沈志莉.谈英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J].英语自学, 1997.

[7]苏海花.汉英翻译中的词语缺乏对应[J].外语教学与翻译, 2003.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3

一、影响翻译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各个民族、国家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语言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也不相同。如气候可以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产生影响。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东风给万物带来生机,冬天一般刮西风,带来凄凉与萧瑟。因此中国有“紫气东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词句。英国地属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西风往往是春天的风,给万物带来生机。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证明。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而中国的夏季往往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如“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烧”等。

2.风俗文化因素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会产生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差异。以中西方对动物的认知和感情为例:兔子在汉文化中是敏捷、灵巧的象征,我们常常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形容人的静与动,娴淑与敏捷;而在英语文化中,兔子是胆小怯懦的象征,如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正面的;而在英语文化里龙则是邪恶、凶残的怪物。在饮食文化上,中国人好客,即使招待客人已经非常周到,饭菜美味可口,依然会谦虚地说“饭菜不好,大家将就着吃”等客套话,客人临走没有评价主人饭菜好坏的习惯;而西方国家客人在告别时都要习惯性地夸奖主人饭菜可口,以表达感谢。

3.宗教文化因素

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因此他们的文化多与基督文化有关,语言里出现很多与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尤其是关于God的词最为常见,如My God!(我的天!)May god bless me!(愿上帝保佑我!)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而在中国,许多人受佛教影响较多,汉语中不少习语以佛、庙宇、和尚等做比喻。如“借花献佛”“菩萨心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祈愿时中国人则会说“菩萨保佑”或者“上天保佑”,这里可以看出宗教文化对各自文化的影响。

4.历史文化因素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从很多习语中即可看到。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打官腔”等。而英国历史上受外来民族入侵较多,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很多习语典故来源于拉丁语、法语和希腊罗马神话。如Fortune favors the bold(天佑勇者)源自拉丁语,Two dogs over one bone seldom agree(大利当前难同心)源自法语,Achilles’heel(比喻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比喻灾难、麻烦的根源)等源于希腊、罗马神话。

5.民族心理文化差异

中国人历来崇尚谦虚,汉语中有大量的谦词,如“鄙人、寒舍、犬子、小女”等,同时中国尊卑有序,注重尊老爱幼,晚辈不可直呼长辈姓名;而在西方,人们普遍尊重个人的权利、价值和独立性,因此英语中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谦词,而且西方人常直呼长辈姓名。在西方,受到夸奖人们一般会落落大方地接受,而中国人则会谦虚一番,否则会被视为傲慢、缺乏教养。

二、文化差异的翻译

1.直译、音译加注释

此译法一般用于翻译文化内涵较浓的谚语习语,这样既忠实地传达原意,又保留了原语的修辞效果,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如粽子——Zongzi,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qrapped in bamboo leaves;the sword of Damocles:摩克利斯之剑——比喻临头的危险,源于希腊传说:古Syracuse国王命其丞达摩克里斯坐在一根头发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多危。

2.替换

英汉文化中有些习语、谚语在意义上相通,我们可以用各自不同的意象来同样的意思,这样能使译入语更加贴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如: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耗子假慈悲;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3.意译

由于两种语言间一些词汇、习语等文化空缺,需要舍弃一些原语文化的形象意义。通过意译,用与原语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词汇来真实再现原文信息,可以使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表达习惯。如:a Trojan Horse——内奸;a Judas kiss——可耻的叛卖行为;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三、结语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4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比较和探讨了荚汉习语翻译问题,Peter.Newraark提出的“翻译单位”概念的理论鼍荚汉习语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这个角度将英汉习语归纳为三种关系类型,即等值关系,部分等值关系和不等值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三种关系类型中文化含义的.异同点,并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思考方法.

作 者:贝可钧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002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6)分类号:H3关键词:习语 文化 等值 部分等值 不等值

谈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篇5

关键词:直译,意译,翻译,文化

一、直译和意译的定义

直译,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如果必要,可以不顾及原文的结构成分和意义的某些隐含成分(Literal translation is to preserve the contents and the form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ural tradition);意译,则较多是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的时候发生的(Free translation is just to preserve the contents and the main language functions, having to give up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because of some cultural and social limitations)。大体上讲,直译比较倾向于保持原文的结构成分(如句法规范);意译则倾向某些隐含成分(如俚语、幽默因素)。

翻译者在面对同一翻译对象时,从直译和意译中作出选择,可能会考虑到原文的结构成分、意义的隐含成分对于译文语言和译文读者的意义。因为原文的这种结构可能不甚合于译文语言的规范,甚至很难合乎习惯地实现;但如果译文不遵从这种结构,又会在意义上有某种损失,尽管这种损失可能很小。原文意义的隐含成分,可以直接表达出来,代替读者对意义的探知过程。但是,这一代替也许会限制了原文对于读者的开放性,使得不同于译文表达的意义的理解变得不可能。翻译者衡量这些方面不同的重要性,作出取舍。

For example:

1)Don't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s has been stolen.

Literal translation:不要等马被盗后,才去锁楖门。

Free translation: 不要贼走关门。

2)Smashing a mirror is no way to make an ugly person beautiful,nor is it a way to make social problem evaporate.

Literal translation: 砸镜子不能使丑八怪变漂亮,也不能使社会问题烟消云散。

Free translation: 砸镜子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From the example: 1)free translation is better than literal translation.From the example 2)literal translation is better than free translation.But how can I us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There is a sentence:“Translate literally, if possible, or appeal to free translation.”

二、遵守英汉语言习惯正确得当地使用直译和意译

翻译即就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或者说, 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外一种语言文字。也有人说,“是把讲话或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必须采用英文或汉语的句法句式,来表达英文或汉语的意思,切不可照文直译。如果照文直译,那么,就译不出的地道的英文或地道的汉语来。也不可望文生义,添枝加叶,胡乱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就汉译英来说,为了避免写成中国式的英文,首先就要把英文的一些基本句型学会,而且要烂熟于心,当我们动手翻译时,便能运用自如,随便采用哪种句型,不管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都合乎英文的惯用句型。同样道理,英译汉也必须符合汉语习惯,要译出中国人明白的词语,句子,文章,翻译出来的东西不能让人似懂非懂,不知所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定要让你翻译出来的东西一目了然,让读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达到此目的,这当然得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

There are examples:

1)I gave my youth to the sea and I came home and gave her ( my wife)my old age.

Literal translation: 我把青春献给海洋,我回家的时候便把老年给了我的妻子。

Free translation: 我把青春献给海洋,等我回到家里见到妻子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了。

2)Maybe Kino has cut off his own head and destroyed himself.

Literal translation: 也许Kino会割掉自己的脑袋,把自己毁了。

Free translation:也许Kino走了绝路,自己毁了自己。

3)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Literal translation:把珍珠扔到猪面前。

Free translation:对牛弹琴。

三、直译与意译有利有弊酌情选用相得益彰

1.直译和意译的利(The Advantage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Sometimes we come about some sentences which can not be translated by literal translation.For instance: “It rains cats and dogs.” Literal translation can not work out “cats and dogs” with their equal words.In this case we must deal this problem with free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needs the translation to express the originals content correctly.It can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s form.It makes a premise of achieving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For instance: It rains cats and dogs.We can neglect the equal words of “cats and dogs”—“猫和狗” So long as express the meaning and the romantic charm.That is :大雨滂沱

Let’s see some examples: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T r a n s l a t i o n : 昨夜我听他鼾声如雷We u s e l i t e r a l translation,then it is “昨夜我听见他把他的猪赶到市场” As a result we will make a great joke.In the light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Lu Gusun the meaning of “to drive one’s pigs to market” is “打鼾”.So literal translation misconceiv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While free translation is faithful to express it.

幼年的鲁迅听了这个故事心里很不舒服他为白蛇娘娘抱不平。当时他的唯一希望就是这座镇压白蛇娘娘反抗的雷锋塔快些倒掉。

Translation 1: Hearing the story the young Lu Xun felt uncomfortable and highly sympathetic towards Lady White Snake.His one wish was for the pagoda keeping Lady White Snake underneath it soon to collapse.

Translation 2: The story made the young boy very sad.He had deep sympathy for Lady White Snake and strongly wished that the pagoda which rested on her as a dead weight would collapse soon.

Translation 1 adopts literal Trans.

2.直译和意译的弊(The Disadvantage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at times,free translation may make the translation tedious and troublesome.

For example: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1990年共批准“三资”企业99家,全省“三资”企业已达284家。

Translation:New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In 1990,the province approved 99 “Three forms of ventures”(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wholly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Three forms of ventures”reached 284.

Obviously,it is so long and tedious.Of course,free translation shows the informational function,but the beautiful function of “三资企业”disappeared.

四、直译意译相互映衬各有千秋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ranslatio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the style.In idioms translation, if neither literal nor equivalent translation can be used,we have to adopt a free way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closely follow the original in meaning.When we do a translation,we should also be faithful to the style.If an idiom is an archaic expression, its translation should look archaic.If rhyme and rhythm are used in an idiom,its translation should contain the figures of speech too.例如:“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The idiom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can be literally translated into “象出了水的鱼”.However,we cannot get a clear impression of the country girl’s embarrassment from this translation.We change it into “很不自在” by free translation. The whole sentence is:

“同这么多穿着体面而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

“All right,I blame myself.But it’s the last time.We were cat’s paws.That’s all.”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6

1中英文化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的差异

纵观中国社会的传统, 不难发现个体是不能独立存在, 必须依附于国家与社会才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 中国的大多数广告语都着眼于集体主义, 在团体意识指导下有时候还会借助第三者的证词或是某些明星代言来到达宣传的目的。相反的是, 西方文化则崇尚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 因此社会必须高度保全个人主义价值, 群体必须保全个体的利益。在这样的价值观下, 西方人对于物品的实用价值要求就相对较高, 所以广告语也就更注重实际感觉和实用价值。例如:

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 (中国联通广告语) 。

坐红旗车, 走中国路 (红旗轿车)

“神州行, 我看行!”葛优说 (中国移动广告语) 。

Obey your thirst (雪碧)

Take time to indulge. (雀巢冰激凌)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飞利浦电子)

在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译入语语境中的流行趋势以及普遍大众文化的话, 翻译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2. 不同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的差异

东西方人在看待问题和审美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侧重于“大同”的思想, 认为和谐共生才是人应该追求的最根本的东西, 这一点体现在广告语中即中国人多以笼统满足大众的心态来表现产品。更进一步说, 国人更习惯于从整体把握事物, 反映在广告语中就是简洁凝练并富有深意表达产品, 认为含蓄的表达才是最美的。[2]而西方人更注重局部和直率的表达, 反映在广告语中就是直截了当、条理清晰地表达产品。正因为东西方人看问题、想问题的视角不同, 所以作为第三媒介人的译者必须参照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传递原文广告语想要表达的真谛, 从而才能让源语所代表的产品在译入语地方生根结果。例如:

Just do it! (耐克广告语)

We lead.Others copy. (理光复印机)

播下幸福的种子, 托起明天的太阳 (种子酒广告语) [4]

在翻译广告语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译入语读者和源于读者之间的民族和审美情趣上的差异。

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中英广告语互译中的应用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首次被提出是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813年的一场名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报告中。施莱尔指出, 翻译方法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而后, 维努蒂在他《译者的隐身》一书中, 正式将前者定义为异化翻译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 将后者定义为归化翻译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1]

归化翻译策略是以遵循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观念和民族认同感为前提, 采用借鉴译入语文化的方式来翻译外语文本, 用来实现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目的。通顺流畅 (Fluency and Transparency) 一直是归化翻译的标准, [2]归化翻译中首要要求是尽量熟悉化。因此, 在翻译策略中, 归化因其更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认同感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异化翻译策略是指关注源语文化的主流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以尽量避免译文流失源语言特色为前提采取的边缘化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策略彰显陌生化, 提倡文化差异, 并强调彰显翻译的痕迹, 保留源语言特色。因此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翻译一般生硬难懂, 不易被译入语大众所接受。

1. 中英广告语互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广告语的翻译与之间的偏差,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广告语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和欲望。而且, 对于同一个广告同一语言的群体里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更何况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互动。因此为了宣传效果, 达到在译入语语境中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就得以凸显。尊重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和心理感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 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由于西方人的开放与直率选择这句话作为耐克标志对号的标语, 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被译作“想做就做!”因此, 传播时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人们认为这个广告太过于随意, 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于是, 后来就改作了“该做的就做”, 这样才平息了广告风波, 打开了中国市场的销路。所以, 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归化的策略多关注目的语受体的文化是很正确的。再例如, 在西方国家, 他们所使用的出租车绝大多数都是黄色的, 所以在许许多多的出租车上都有这样的广告语:“I am yellow.”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国人如不了解这种语言差异, 看到这样的语言打在小汽车上, [6]肯定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译者不考虑文化差异采用异化而不是归化的方法的话, 就会闹出很多的笑话。[5]实际上, 在英语中“yellow”除了有黄色的意思之外, 还有胆小的和出租车的意思, 所以, 这时候就应该采取归化策略给出准确译文是:“我是出租车”。下面列举下国内的广告。三源美乳霜的标语:“做女人挺好!”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女性用品的广告不好做, 主要是很难把握女人的心态, 三源美乳霜的“做女人挺好”创意巧妙, 不仅功能诉求到位, 而且广告语简洁准确, 含而不露, 让人心领神会。[6]但是如果把该句话直接译为“It is very good to be a woman.”不仅不能让外国人了解这是什么样的产品, 还把广告本身的意境给破坏了。由此可以看出, 归化策略在广告翻译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2. 中英广告语互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加剧,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共融, 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并存, 世界已经连成了一个整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轻松地接受外国的文化并进行推从, 利用这一点, 对一些国外的名品广告采用异化的策略也是可行的。例如, 美国“万宝路”香烟的广告。“Ma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就直接译为:“男人们离不开女人的爱。”[3]虽然有些露骨, 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太融合, 但是却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这种原汁原味的广告宣传就是采用异化策略的典型例子, 也在中国的消费群体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所以说, 一定程度上使用异化策略不仅可以拉近目的语消费者和源语言生产者的距离, 也可以给他们带去新鲜的文化感受。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以源语言文化或是目的语文化为主要依据进行划分的, 两者本身并无高低之分。然而, 广告语翻译主要侧重译文在译入语群体中的反映效果, 因此这方面归化策略相对占据上风而应用广泛。但也并不能说异化策略就一无是处。现阶段由于世界逐步在成为一个整体,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在进一步加强,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 语言特色也在进一步碰撞交融, 所以有时异化翻译策略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金侠.归化与异化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及解析[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138-139.

[2]沈继诚.目的论与广告语篇汉英翻译的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18.

[3]牛小娟.广告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3) :61.

[4]石裕晶.陈寅涛.汉英.英汉广告写作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5]史霞霞.中英语言及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探析[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7) :192-193.

[6]王慧杰.归化异化与广告翻译[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 (1) :40-41.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7

1 Antithesis和对照

根据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对Antithesis的定义:“the rhetorical contrast of ideas by means of parallel arrangements of words, clauses or sentences”, 以及《文学语用辞典》对其的定义“contrasting ideas sharpened by the use of opposite or noticeably different meanings”即对照是一种把相反或有明显不同意义的语言结构进行平行排列以形成强烈对比的修辞格 (Cuddon, 1967, 18 (1) :9-17) , 同时通过了解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对“对照”所下的定义:“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ntithesis在汉语中对应的更为合适的修辞格应该是“对照”而非对偶 (何, 2002:403)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 Antithesis有三种特点:语义上对立;结构上平行一致;形式上多样。而且前两者更为突出。

Antithesis是具有秩序和匀称美特征的修辞格, 在结构和韵律上给人一种齐整有节奏之感;在语义内容上前后对比, 更能凸显强化主题, 且概括性强, 而且可以方便记忆, 故常出现于一些俗语、名言警句、幽默笑话、诗词歌赋等中。

2 句例分析

有关翻译的标准, 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阐述, 但都以译本达成最优状态为原则。严复曾在给Thomas Henry Huxley1898年出版的专著Evolution and Ethics写序是提到了他的标准:信、达、雅, 并以“信”为其最基本的要求, 之后其还提出, 修辞格的使用应支撑其忠实原文。 (王, 1991:113) 许渊冲也提出了“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并称意美在其中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位的;其他两美则依次次之 (许, 2006:98-100) 。修辞格的使用多为使句子更为生动, 形象, 引人入胜, 也起这衔接文章或句子的作用, 于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句作的意、音、形以求达到信、达、雅。

2.1 英译汉例句分析

英语中能构成Antithesis修辞格的语言表达有多种形式, 可以是单词, 也可以是短语和句子 (李, 2003:73) 。而英汉的对照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共通的特性,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应尽量保持与原文一致的结构。

1) 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

译句:知识使人谦虚, 无知使人骄傲。

2)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译句:小事聪明, 大事糊涂。

其中例句1) 中“knowledge”与“ignorance”对照, “humble”与“proud”对照, 且在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此对照得以保留, “知识”对“无知”, “谦虚”对“骄傲”。例句2) 中也保留了原句的对照, “penny”和“pound”, “wise”和“foolish”。译本与原本都采用了一致的结构, 前者为主谓宾结构, 后者为名词加形容词结构。此类英汉对照翻译一致的现象数不胜数, 所以说在对照修辞格上, 英汉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 这也给我们翻译带来了相对的便利。以下例句也属此类:

3) An optimist sees an opportunity in every calamity, a pessimist sees a calamity in every opportunity.译文:乐观的人在灾难中看到希望, 悲观的人在机会中看到灾难。

(苏, 2008:166-167)

4) 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译文:生命短暂, 艺术永恒。

5)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ra of incredulity.

译文:这是信仰的时期, 这是怀疑的时期。

但也有些英汉文本在对照上存在一定的结构差异, 翻译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 以便达到结构的一致。比如:

6) Feed a cold, starve a fever.译文:感冒时宜吃, 发烧时宜饿。

此句中英语文本和汉语译本都是很工整的对照结构, 但结构有所差异, 英语原句中采用的是V+NP的动宾结构, 而汉译版中采用了状语加动词短语的结构, 通过句子深层结构的转变达到了结构的对照性。

7) To know oneself is wisdom, to forget oneself is folly.

译文:自知之明是智慧, 忘乎所以是愚蠢。

此例句中原句采用的是动宾结构的不定式结构做主语, 而译版中只保留了原句后半部分, 将其译为“忘乎所以”的动宾结构, 而前半部分使用的是“自知之明”的主谓结构做主语, 使译句与原句达成了部分的一致, 从而实现了对照修辞格的翻译。 (于&李, 2003, 42-43)

2.2 汉译英例句分析

虽然英汉在对照修辞格的翻译上存在共性, 但相较于英译汉, 汉译英想要达到结构语义两方面的完全工整是比较困难的。

1) 人固有一死, 有的轻如鸿毛, 有的重如泰山。

译文:Everyone must die.But one’s death might be lighter than a goose feather or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2)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译文:The good is strong, but the evil is ten times stronger.

这两句的翻译并没有原句那么工整, 且第二句没有第一句翻译的工整, 虽然保留了“lighter”和“weightier”, “goose feather”和“mount Tai”, “good”和“evil”, “strong”和“stronger”的对照, 但在句型安排上有很大差异, 而且还添加了连词or, but。

3) 欲速则不达。译文:More haste, less speed.

而对此例句的翻译, 译文似乎更为工整, 但是词性发生了变化, 汉语版本为动宾结构加转折关系, 而英译版本用了两个形容词短语, 实现了语义和结构上的对照。

4)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译文: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

本句相对于之前还是较为工整的, 知识句子结构和词性发生了变化, 译文采用了两个对照的名词短语结构, 很好的完成了翻译。

诸如此类的汉译英例句还有很多, 比如:

5)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译文: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6) 满口仁义道德, 一肚男盗女娼。译文:All saint without, all devil within.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对包含有antithesis和“对照”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过程中, 英译汉在结构形式和语义的把握上相对容易, 其处理策略往往追求形式和意义上尽量与原文一致, 而一些相对难以达成形式一致的句例多采用调整译句深层结构, 通过代换相应的词或使用一定的语法结构使之在保持意义对照的基础上, 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对照美感。而汉译英则相对较难, 有时不得不在保留语义的情况下牺牲其形式的一致性, 于是多数情况下译文多为意义上的工整对照, 而在形式略逊一筹。

至于其原因首先可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 英语属形合语言, 其中的antithesis有较为固定的平行对称结构模式, 而且表里一致, 对应词语意义相反相对, 对比意义明显直露。而汉语的“对照”虽然表层结构平行对称, 但当形义不能兼顾时, 往往重义损形, 有时相反相对的意义蕴含在深层语义中 (何, 2002, 412) 。这点符合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这一观点, 正如王力曾说过:“西洋语言就好像是连环, 虽然环环相联结, 但毕竟有联络的痕迹, 而汉语的结构似乎天衣无缝, 一块块的拼凑却不留痕迹。由此可看出, 中国的语法是一种软语法, 它以达意为主。” (王, 1954:87) 同时, 这也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直接与含蓄。

参考文献

[1]Cuddon J 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 (Revised Edition) [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7:49.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03-412.

[3]李树德.英语修辞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73.

[4]王佐良.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113.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54:87.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增订本)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98-100.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篇8

一、关系词和连接词

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詞、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that,who,whom,which,whose,what,why,when,how,where等,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but,or,yet,so,as well as,neither…nor,when, as,since,if,so…that…,lest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

例1:大学毕业才一年,他就从一个追求梦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凡事都无所谓的庸人。

分析:这个句子的两个定语成分都可以采用定语从句的形式表现,要使用关系代词(who)或(that)把主句和从句连接起来。

译为:With only one year of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he went from a student who pursued his dream to a person who didn’t care about a thing.

例如2:今年买的新书多得难以数清。

分析:根据句意,在译成英语时,用表示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句型结构“so……that……”非常合适,而在汉语中不需要这样的连接成份。

译为:I have bought so many new books this year that it’s really difficult for me to keep count of them.

例3: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分析:这句话按照逐字翻译为“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能落后吗?”听起来,让人感到句子很生硬。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这时条件从句的从属连词就不需要译出。

译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例4: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

分析:按照逐字翻译“你播种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而汉语是一种重意合而不重形合的语言,采用意合法再次译出这个句子,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译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二、其他连接手段

在英语的表达中,除了关系词和连接词外,还有一些词,如介词、介词短语、副词、副词短语等在句中起到连接作用,按照所表达的意义,将其分为八类:

1.表递进:what’s more,in addition,furthermore.

2.表转折、让步:otherwise,nevertheless,notwithstanding,in spite of,after all,even so.

3.表因果:thus,on that account,as a consequence,due to,hence,therefore,for this reason,accordingly.

4.表举例:for instance,for example,namely,that is.

5.表解释:in other words,in fact,namely,frankly speaking.

6.表总结:in summary,on the whole,in brief,in conclusion.

7.表强调:certainly,surely,indeed,above all.

8.表比较:similarly,in comparision,in contrast,whereas.

例5:大多数计算机用户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键盘训练,他们键盘操作很不熟练。

译文:Most computer users have never been received any formal keyboard training.Consequently,their keyboard skills are inefficient.

分析:汉语中没有出现表示句子前半句与后半句逻辑关系的词,而在译成英文时,consequencely表明了前后两个半句的因果关系。

例6: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大多数人的财富增加了,收入很稳定。

译文:The majority of Chinese people increased their wealth in past decade.Furthermore,the gains were substantial.

分析:这句话中,汉语仍然采用意合法,没有关联词,而在英语翻译中,却出现了表示递进关系的副词“furthermore。”

例如7:在热带气候环境下生活几个月之后,西班牙似乎是个很冷的国家。

译文:After months of living in a tropical climate,Spain seemed cool by comparison.

分析:这个句子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有明显的对比关系,汉语句子中并未出现表示其内在联系的词。而译作英文时,使用副词短语“by comparison”表示前后两个半句的对比关系。

上一篇:人类电影精华下一篇:纳米靶向药物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