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写论文三篇

2024-05-21

传统书写论文 篇1

一.妙用修辞增活力

历史名人的事例, 在高考满分作文中多次出现, 学生非常喜欢并且广为模仿。在考场作文中, 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去运用, 最终难免会“撞车”, 甚至会被误判为照抄作文。但是我们可以熟练运用自己学过的修辞知识,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 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 让传统陈旧的题材绽放新的生命力。

排比整合增气势。为了表现中心, 手中有限的传统素材有时显得表现力不够, 这时我们不如挖掘不同的素材, 将能够为观点服务的方面整合在一起, 采用排比句的形式概括铺陈, 能使文章的节奏感强, 条理性更好, 更利于加强语势、营造说理气氛, 表达强烈的感情;同时旁征博引, 也可显示出写作者的文化积淀。比如有学生写到读书的作用时, 表述为“人们从读书学做人, 从那些往哲先贤的著述中觉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 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 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 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 从鲁迅学得批评精神, 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人生, 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激情, 毛泽东的诗句抒写着壮志豪情”, 这样, 巧妙将传统题材整合排比, 既显语言节奏美又有气势, 达到了说理效果。

比喻表述素材新。对于传统的素材, 使用时难免会用相同的表述方式, 而这时我们如果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 运用比喻的修辞, 将陈旧的素材形象表达出来, 可使语言新颖生动, 同时说理更贴切, 让平淡、抽象的人物事例变得生动形象。如在运用霍金身残志坚、追求真理的素材时, 学生这样表达:“霍金用执著浇灌生命, 用追求养育生命之花。霍金, 你不正是那生于戈壁的依米小花吗?为了生命瞬间的美丽, 你倾尽一生, 执著追求, 绽放生命的美丽”, 用“依米小花”作比, 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霍金身上独有的品质, 语言形象生动, 启发了读者的想像力, 素材显示了新意。

借代表意更鲜明。历史人物的一些事例, 大家耳熟能详, 我们不如避开事例本身, 从人物的形象特征、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精神品质入手, 巧用借代手法, 突出人物的气质, 使陈旧的素材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如在运用李白、苏武的事例时, 不如用借代方法表达为“风度是一壶酒, 一把剑, 一轮孤月, 一路豪情。风度是一节羊鞭, 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 奔走于茫茫大漠”, 用“酒”“剑”“孤月”和“羊鞭”分别代指李白和苏武的经历、追求以及精神品质, 形象突出。

引用诗句显华章。再现传统素材, 如果用引用手法, 将与人物相关的诗句融入事例中, 这样可以增强事例的说服力, 富有启发性, 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彰显底蕴,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学生在运用传统素材表现“要享受挫折”的中心时, 这样借引用的修辞表达:李白在“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悲哀苦闷中也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刘禹锡即使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 也有“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定信心;高适面对“千里黄云白日薰, 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茫然大漠, 也仍有“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深切豪情。他们因为对生活充满希望, 所以活得如此潇洒有滋味。通过巧妙地引用诗句, 语言精炼新颖, 显示出了该生深厚文学功底。

二.人称变换显真情

传统的素材中的历史人物离我们久远, 本身就有陈旧之感, 再加上多人使用或一人反复使用, 其结果会如多次品尝榨干了汁液的甘蔗, 定会缺乏真实情感而显得枯燥无味, 读起来味同嚼蜡, 没有生命力。要想让这些陈旧题材绽放新的光彩, 表述角度显得很重要。若我们能从传统题材的人物本身入手, 巧妙从我、你、他不同的人称角度来表述事例, 是完全能够融入我们自己的情感, 人物定会鲜活起来, 素材也会“起死回生”, 达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我”来倾诉, 直接抒情, 亲切自然。将传统题材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表述,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同时借“我”来进行心理描写, 能更自由地抒发情感,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的感觉。如有同学在运用王昭君出塞这一素材时, 这样写道:“马蹄声声, 我心悠悠。回首望去, 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 可是现在, 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 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泪, 从我的眼眶溢出。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 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 不再与孤独为伍, 不再面对伪善, 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 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 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选择出塞, 选择背井离乡。为的是一种责任, 为的是实现一名柔弱女子生命的价值。正因为我的抉择, 或许可以换来两个民族的和睦, 百姓的安居乐业。”作者直接站在王昭君的角度, 从她的内心活动入手, 再现了她的选择, 情感真挚, 打动人心。

与“你”对话, 呼告抒情, 倍感亲切。巧妙地从第二人称角度入手来表述传统事例, 便于感情交流,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如“一轮孤月之下, 你是一株孤独的树, 深夜看守心灵的月亮, 滋养精神, 修身养性。在你的思想中, “修”是宁曳尾于涂中而非宗届之奉, “修”是化蝶的无拘无束, 轻盈自在……你愿修为鹏, 并不是向往官场的大鹏展翅, 而是那份逍遥游, 也许更希望能无所依附而翱翔。……”该生直接面对庄子呼告, 看似与之交流, 流露出了真实情感, 创新了传统题材。

客观叙“他”, 自由公正, 理性审视。以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 能客观公正地再现人物形象, 同时理性审视, 可以更灵活自由地找准切口, 选取素材中的侧重点为中心服务, 做到有的放矢。如有学生在表述屈原的事例时, 从第三人称角度入手:“在那个谗谄蔽明之时、邪曲害公之世, 他扈江离与辟芷, 纫秋兰以为佩, 即使君主荃不察他的一片忠心, 反信谗而齌怒;他朝搴阰之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 即使他明白謇謇之为患, 却依然忍而不能舍也。也许, 君王永远也不能感受到他恐美人之迟暮的惶恐焦虑, 也许, 君王永远也不知道他乘骐骥以驰骋来道夫先路的急切心情, 但历史不会遗忘他, 时间老人见证了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浮游尘埃之外的伟大诗人的一生。”作者冷静地筛选了屈原经历中的典型片断, 从服务于中心的角度客观概括提炼, 突出了重点, 再现了人物形象, 深化了主题。

三.正反推理现底蕴

传统题材再现于考场作文中, 如果表述过于平铺直叙, 对素材本身挖掘不深, 最终给人的感觉, 只是为中心而“贴牌生产”, 显得生硬, 扣题不紧, 深度欠缺, 不耐咀嚼, 难逃“陈旧”的拘囿。但是, 素材再旧, 也会有新的闪光点。我们如果结合自己的独到感悟和人生体验, 将事例理解透彻深挖本质, 从正反推理的角度来表述, 从而更有利于为中心观点服务, 也是自我对新课标理念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这样, 赋予了陈旧的素材新的内涵, 使其显出了新意, 发人深思, 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有学生这样分析毛遂的题材:“当年毛遂在众多门客中默默无闻, 正是由于他借助自荐这一撑杆才得以锋芒显露。试想, 他若不利用好这一大好机遇, 能成就千秋美名吗?”又如“王羲之从小立志在书法上有所造诣, 九岁开始练字, 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最终练就一手俊秀飘逸的字体。假如王羲之心无大志, 平庸过日子, 那他最终绝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 从中可见, 立志对于他显得尤其重要”。两位同学都着眼于手中传统题材, 深挖素材的内涵, 从正反角度推理后再表述出来, 将本会客观转述的素材, 融入了主观的理性分析, 深入到了本质, 最终会引起包括阅卷老师在内的读者的认可与思考, 让陈旧题材有新的内涵。

考场作文传统素材的创新方式还有很多, 不一而足。当然, 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决然否定, 也并非是功利性的标新立异, 求异创新是对于大同的独辟蹊径, 是别出心裁地在传统画龙基础上的独特点睛之笔。只要我们留心生活、注重素材积累、注重在素材中融入审美情趣和独特感悟、熟练掌握一些表达技巧, 相信在考场作文中, 是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出奇制胜, 是可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摘要:受阅读视野限制, 学生掌握的写作素材很有限, 在实际写作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 难免落入俗套而缺乏新意。如何提高传统素材的利用率, 在考场较短的时间内, 创新传统素材, 让有限的素材绽放新的光彩, 这便是本文探究的问题。

敬畏传统 书写个性 篇2

篆书、章草,是高庆春最为潜心和擅长的书体。他将传统的大篆与简帛书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既有金石味道,又有笔墨趣味的碑帖融合新书风。用书画大家孙其峰老先生的话说,高庆春写出了“带有行草书味道的大篆”。

高庆春从清代小篆开始临帖,先后临习过邓石如、吴昌硕等人的墨迹。他始于慎审取法而后独辟蹊径,独钟楚简。这种篆书特别之处在于其书写意味浓烈,且与章草有某些相通之处。高庆春对二者用功既久,理解深入,使这本来有相当距离的书体在笔下既融会渗透,又互相借鉴生发,增添了朗健的风骨和空灵的意象。他兼善治印,其印用刀纷披、线条老辣,章法生动自然,时出新意。尤其注重书印的结合,把篆书的书写意味表现于篆刻,又把篆刻中的章法甚至刀法借鉴于书法作品,使得书法和篆刻都有比较丰富的艺术语言。

高庆春认为,篆书以大篆为基础,简帛为表,取于金文,取于线条、力度、伸缩性;篆刻取法古玺,取于沧容并进。篆书是篆刻的文字基础,而篆刻又增加篆书的金石气息,两者相辅相成,逐步完善。此外,学习篆书必然涉及到古文字,有内涵,有底蕴,有意思,让人学之不尽,有兴趣不断钻研。

篆书是以古文字为载体的书法形式,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因此,高庆春在选择书法内容时,会着重选择春秋、秦汉时期一些有内涵、耐人寻味的文字,例如孔子、老子的语录文献。偶尔也会抄写一些唐诗宋词。此外,高庆春还会自己创作,以记录当代社会生活及自己的真实情感。在2014年的“中国梦龙江情——十人书法回乡展”上,他便挥笔写下了《旅京八载感怀》:“篆籀小众体,吾独乐陶然。常恨身非吾,勤勉自奋鞭。日间案牍劳,伴月挥素笺。沉潜兼融会,笔墨锋芒现……”

在高庆春看来,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一篇书法作品包含着章法布局、虚实处理、行文结构等等。技法之外,更要融入作者的思想、学识、阅历修养。高庆春说:“写字必须敬畏传统,到传统中挖掘资源不断发展,这是书法的共性。而书法是个人的艺术行为,又要有书写者独特的个性。如何把握两者的度,就是书法家需要去实践研究的问题。”

早年学篆时,高庆春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金石气与笔墨表现力之间写出自我的篆书个性。如今在旁人看来业已完成,但高庆春自谦道:“要达到‘天人合一’、‘书如其人’的境界,还需要毕生为之付出。”(支点杂志2015年10月刊)

规范汉字书写 弘扬传统文化 篇3

写能力测试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安徽省语委办《关于在中小学开展规范汉字书写能力测评的通知》(皖教语函【2013】5号)文件精神,提高教师规范汉字书写水平。2013年12月18日下午,实验小学举行“实验小学教师规范汉字书写书写能力水平测试”活动,参加测评的有全体语文老师和40岁以下的其他学科教师,共有73名。

上一篇:交互多媒体下一篇:猜想思维